世界经济大危机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经济大危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市场规模、制度变迁、资源环境约束,五个变量关系密切、各具特点
记者:不少专家都认为,全球经济正在进入或已处于“新平庸”状态。该如何认识这种评价?今年以来乃至今后几年世界经济预计有什么样的表现?
张宇燕:在中文里,“平庸”总体上是一个负面词汇。不过用它来描述或概括世界经济时,我倒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个中性词。换言之,全球经济能够保持长期平庸增长,在我看来大体还是可以接受的,同时也是各种条件使然。2014年全球增长率是3.4%,今年的增长率大致也就是这个水平。对2016年的增长预测虽然高一些,比如3.8%,但这个不高的预测值也经历了不断下调的命运。和2008年危机前的5年平均增长5.1%相比,3.4%的确是低了些,但和新世纪初10年或过去20年平均增长率相比,这个数字大致就是平均值。曾经有过的黄金增长期值得憧憬,不过3.5%左右的增长速度恐怕才是世界经济的常态,而且考虑影响长期增长的诸因素,这个增长速度可能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
当然,在世界经济平均增速下,各国各地区以及各国别集团的增长绩效、前景又各有起伏涨落。据世经政所研究团队的分析,2015年全球增长率大致为3.3%,其中发达国家为2.0%至2.4%,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4.0%至4.4%之间。在发达国家低增长得以稳固的同时,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将延续2010年以来的持续下滑。这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主要新兴经济体增速出现明显分化,其中印度和中国维持中高速增长,而巴西与俄罗斯则恐怕不得不承受经济萎缩。总之,未来5年世界将徘徊于中低速增长通道之中的判断大致是成立的。当然,这样讲并不等于说人们可以无所事事。毕竟经济绩效是人类行为的直接结果。
记者:在考虑短期增长时,我们常提到的是投资、消费、出口以及如何运用宏观政策促进三者的增长。影响世界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及其变化主要有哪些?
张宇燕:在考虑长期增长时,人们关注的变量就发生了变化,主要看重的是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市场规模、制度变迁、资源环境约束等。这五个变量之间关系密切同时又各具特点。劳动力供给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来源;人力资本的提升又是技术进步的源泉;技术进步既是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力,也是产业升级和制度变迁的重要诱因;制度变迁一方面通过改进现行激励机制为技术进步提供有效动力,另一方面通过维持自身稳定性和适应性来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市场规模并收获更多贸易收益;市场规模的拓展势必深化分工与专业化并进而鼓励技术与制度创新,其结果便是产业结构提升;而上述整个互为因果链的良好运转,受制于一国或全球的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导致生产率提高的直接原因之一便是技术进步。经验显示,重大科技发明出现后对经济增长产生深远且持久的影响,通常要经过三四十年。即使把3D、生物制药、智能机器人和大数据视为重大科技进步,根据历史经验,人类要普遍享受它们带来的果实还要等相当长的时间。目前全球劳动生产率提升速度令人担忧,从1999年到2006年全球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2.6%,2014年仅增长2.1%。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但全球TFP增长率过去几年的表现几乎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当然,没有技术创新并不意味着人类无法从技术进步中受益。技术从高端国向低端国、从高端区向低端区扩散或溢出,一样能够导致经济增长。如果说重大技术发明的路径难以准确预知,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在促进技术这一生产要素的流动方面有所作为。考虑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的技术差距,“得自技术扩散的收益”空间仍旧是巨大的。在此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在扩大和优化研发投入、改良与创新相关体制机制等方面可以大显身手。
与经济长期增长直接相关的另一因素是劳动投入的增长与劳动力的质量。最近世界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已经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人口占了总人口的15%,而按照联合国的定义超过10%就是老龄化;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占到了25%;欧洲的情况比日本好不了多少。美国50岁以上人群占到整个人口的三分之一,每天有1万人加入领取退休金的队伍;俄罗斯的劳动力供给情况更不乐观,有人讲俄罗斯未来发展人口是大问题。人口老龄化或适龄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将是影响一些主要经济体潜在增长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人口老龄化或劳动力供给增速下降或绝对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劳动力质量的提升加以抵消。这就涉及与教育密切相关的人力资本积累等问题。人力资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的受教育程度或年限。从国际角度看,人口多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大小和国际经济规则制定能力两个方面。人口众多与市场规模巨大势必会增强一国的国际谈判能力。
决定经济增长的劳动生产率之提升,也和分工与专业化程度高度相关。即使没有技术进步,只要不同的经济活动参与者提升其专业化水平,只从事那些最能发挥其优势的生产性活动,并且通过市场交换,他们便可以获得所谓的“得自贸易的收益”,从而实现无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决定着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高低的基本且直接的因素就是市场规模大小。要想扩大市场规模,除了大力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创造国内统一市场之外,还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最大化自身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被看作是通过扩大市场规模以提升专业化分工水平的成功实践。印度近些年来的快速增长,亦与充分运用和大力拓展其国内外市场规模关系密切。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7年,全球贸易增长是经济增长的2到3倍。这既是全球经济繁荣的原因,也是结果。出现贸易高速增长原因在于,随着冷战结束世界第一次全面深入地进入了全球化进程。在未来几年,很难相信会再发生过去十几年的那种全球化,因而分工和交换发展导致全球经济增长的空间不会很大。
伴随市场规模扩大而来的要素更合理配置最终能否成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第二来源,还取决于制度基础设施或“软”基础设施的质与量。制度基础设施涵盖的内容众多,其根本要素不外乎有效地保护财产权利、使契约得到普遍尊重、自愿交易免受权力过度侵害。制度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如下途径实现的:一是为每个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创造出形成稳定预期的环境,二是为他们提供有效激励,三是降低交易成本。制度基础设施的上述三大功能,构成了市场起配置资源之决定性作用的前提条件。应该讲,无论全球还是特定国家,制度改进的空间都是巨大的。
技术进步或扩散、人力资本的积累与流动、市场规模和贸易投资的拓展,均受制于全球的制度。当一个参与国际分工以获取“得自贸易的收益”成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途径之一时,国际经济规则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国际规则的一个显着特性在于,它们大多是“非中性的”,也就是说同样的国际规则对不同国家意味着不同成本与收益。换言之,在必须深入参与全球分工的前提下,各国所获得的“得自贸易的收益”因国际规则的“歧视性”而有所不同。在各国大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行事准则的世界里,制订对自己更加有利的“非中性国际制度”便成为博弈焦点。当今世界以WTO为代表的多边经贸谈判不畅或受阻、诸边谈判兴旺的局面,不仅会迟滞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更
会分化进入不同经贸集团国家的增长绩效。 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作为约束条件出现在经济长期增长的讨论中,其主要原因在于人类不仅耗费太多,而且开始品尝由此带来的恶果。在整个20世纪,世界人口增加了4倍,碳和硫氧化物排放增长10倍,年捕鱼量增长36倍,工业产出增加40倍,而能源利用率只提高了16倍,以至于世界主流观点认为,如此这般的增长已经危及到了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后代的经济发展,因而不可持续。人类过度消耗地球资源的最主要的两大原因,一是自然资源的定价低于社会成本,二是投资回报不确定引发的储蓄率偏低。为了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需要明智且强有力的公共政策来支持更加有效的消费和投资选择。这些公共政策对我们已经熟悉的经济增长而言,多数恐怕是约束性的。
二、实现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应重点关注的来自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影响
记者:明大势,才好谋大略、成大业。美联储加息时点难定,希腊退欧警报虽暂时解除,但更多未决事宜却暗藏杀机,这一切是否决定了下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世界经济都面临着更多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应重点关注、警惕哪些来自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威胁?
张宇燕:不确定性的普遍存在是显而易见的,你提到的几点也是媒体近来特别关注的。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调整目前看已经是一个时间问题。判断美联储何时升息,主要是看失业率和通胀率两个指标。五月份美国失业率已降到5.3%,而物价涨幅1.7%,二季度增速也提升到2.3%。如果这一势头能够继续保持,特别是物价继续上扬,那么美联储4季度升息的可能性就会大增。希腊危机在我看来其影响被媒体放大了许多。如果把欧洲看成一个国家,希腊无非是一个国家内部的落后地区,而且规模不大,对其帮扶不是大问题。因此,欧元区真正的问题不是希腊是否退出,而是欧元区主要大国能否在政策目标和实施节奏上达成共识以强化欧洲一体化进程。各国对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进行救助眼下看整体上还算成功,但成功有时候又会拖延必要的制度改革或结构调整,从而为下一轮危机埋下伏笔。人们所说的“成功是失败之母”,大多指的就是这类事情。
美国货币政策回归常态本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但问题在于这种回归与欧洲和日本目前正在推行的刺激政策背道而驰。这种反向的宏观政策将产生多种效应,其中最显性的是汇率波动。美元升值对欧日出口复苏有利,但同时会引起资本向美国汇聚,从而抵消欧日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效果。美元汇率如果出现大幅振荡,还将引起全球资产价格和资本大规模异动。仅2015年第二季度就有1200亿美元资金撤离新兴市场,彭博社追踪的24种交易最为广泛的新兴市场货币,7月有20种对美元贬值。
如果说周期性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伴随物,那么我们今天面对的比较紧迫且重大的不确定性就是下一轮金融危机以及衰退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领域。要知道距离上一次危机的爆发已经过去了整整7年。在未来的一两年内,最令人不安的事实还是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的债务。2001年私人和公共部门的全球总负债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为160%,金融危机时的2009年为200%,2013年更上升至215%。据麦肯锡估计,2008年至今,全球债务总额共增加了57万亿美元,债务与GDP之比提高了17个百分点。我大致同意这样一种看法,即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与2008年大衰退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没有让坏账得到全面清理,没有让金融系统得到整顿,也缺乏使政治应对成为可能的呼声。债务水平高企必然要求维持较低水平的利率,否则债务人将面临巨大的还债压力。利率水平总体低落压低了借款成本,从而又加速了债务累积。低利率和资产价格上升并存,使资产负债表看上去不那么捉襟见肘。然而一旦出现全球杠杆危机或流动性危机,资产价格下跌和信贷紧缩就可能形成恶性循环。一些经济体目前已经出现低通胀、低增长和高负债这一“有毒组合”不断积累的趋势。这一方面显示出去杠杆化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债台高筑之后的被迫调整与经济衰退。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产业来源”之一,据《经济学家》杂志分析,很可能就是所谓的“资产管理产业”。2013年,全球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高达87万亿美元,占到银行业资产的四分之三,其中仅黑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就达4.4万亿美元。比资产规模更让人不安的是,这些资产管理公司却不属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因而不受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为了满足保守的会计要求,它们的盈利模式已开始成为金融不稳定的放大器,其中增长最为迅速的是活跃于短期债券市场的交易所交易基金。受到较少监管的资产管理公司一旦出问题,如果应对不当的话其连锁反应势必迅速扩散。多年前美国长期资本公司危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西方国家联手制裁俄罗斯导致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复杂化,是全球经济面临的又一个不确定性。如果经济战将成为一种处理国家关系的常用手段,则很可能会引起全球地缘政治经济的深刻变化。
记者:美国经济学者萨默斯等预测,今后10至2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显着放缓,到2023至2033年将下降至3%略强。会这样吗?在当前全球经济背景下,中国经济最有可能划出一条什么样的轨迹?
篇2
关键词:节水灌溉;水资源
中图分类号S7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水资源作为生态与环境的基本要素,又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水资源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水被列为可持续发展的五大世界性课题之首,水与发展、水与环境,水的管理问题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加强水资源管理,科学配置,节约用水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 关于节水灌溉和节水灌溉技术
1.1 节水灌溉节水灌溉,简单的来讲就是指采用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的生产率。换言之,节水灌溉是用尽可能少的水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农作物产出的灌溉形式。节水灌溉的内容大致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节水工程技术;节水农业技术;节水管理技术。
1.2 节水灌溉技术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 、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 4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其中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该技术体系的核心,已相对成熟并得到普及,其它技术相对薄弱,急需加强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1.2.1 灌溉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主要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技术、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雨洪利用技术。
1.2.2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及抗旱点浇技术。直接 目的是减少输配水过程的跑漏损失和田间灌水过程的深层渗漏损失,提高灌溉效率。
1.2.3 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包括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优选抗旱品种、土壤保水剂及作物蒸腾调控技术。目前,农艺节水技术已基本普及,但生物节水技术尚待进一步开发。
1.2.4 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包括灌溉用水管理自动信息系统、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节水灌溉制度等。其中,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采用高标准的量测设备,及时准确地掌握灌区水情。2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
2.1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的现状根据《中国水利年鉴 2005》的统计数据,截至 2004年底,我国灌溉面积为0.615×los 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0.562×los hm2,节水灌溉面积为0.203×los hm2,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6.1%;其中喷滴灌和微灌面积315.447 X lo4 hm2,占节水灌溉面积的 15.5%,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6%;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470.627×lo4 hm2,占节水灌溉面积的 23.1%;其余为渠道防渗和其他节水工程,占节水灌溉面积的 61.4%。2005年的耕地面积为1.221×los hm2,由此看出,全国约有1/2的耕地面积没有灌溉设施;约2/3的有效灌溉面积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在节水灌溉面积中,采用现代先进节水灌溉方式的微乎其微,绝大部分只是按低标准初步进行节水改造,输水渠道的防渗衬砌率不到 30%。
2.2 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出现的问题
2.2.1 节水法规制度建设不健全,未形成水市场,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虽然我国近期大力推动节能减排,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包括节水在内的节能条例,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节水法规制度方面的建设很不完善,尤其灌溉用水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其次,农用水价偏低,未形成水市场,调节手段单一。再就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优惠措施不到位,都不利于节水灌溉工作的实施。
2.2.2 多头管理导致“水乱”,影响节水灌溉推广。地方水务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出现“城乡分割、职责交叉、多头治水”等弊端严重,在水资源与供水管理 、排水与河道管理、河涌综合整治涉及的截污、堤岸建设和环境、绿化工程、城市供水与农村供水、涉水工程审批等环节上权责不明,政事和政企不分,严重影响了节水灌溉的推广。其次,重建设、轻管理仍然是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2.2.3 农民群众的认识程度低,不具备水资源危机意识。很多地方老百姓养成了“一条土渠一把掀,开个豁子随便浇”的大漫灌思想,认为“有河就有水,挖井就有水,水是用不完的”,对水资源缺乏认识不到位,没有水资源危机意识,节水意识淡薄,导致了抵触情绪。又由于节水灌溉将打破以往农作方式,这也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问题,因循守旧的思想促使着他们抵触此类工程。
2.2.4 地方政府支持与否是节水灌溉推广的瓶颈。很多地区借节水灌溉的幌子骗取国家资金,这些工程往往是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往往是“领导来了放一放,领导走了盖起来”,甚至到最后不了了之,给当地的群众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新疆很缺水,群众普遍对节水工程有较高的认识,再加上兵团化的管理,对推广节水灌溉起到了组织保障。但对于有水灌溉的西部平原区来说,就没有那么高的积极性去节水灌溉。即使做了节水的工程 ,但也不会有节水的积极性。以灌区工程为例,灌区做了节水工程措施节水了,但直接的问题是灌区管理部 门收缴的水费少了收入就少了,这个损失如何进行弥补。节约的水如果用到工业上会创造更大的价值,那就是全社会收益,应由政府主导来对灌区管理部 门做补偿 ,但现在尚未建立一个有效的补偿机制。
2.2.5 节水灌溉只适合规模化生产需要,投入很大。节水灌溉的工程一次性投资是很大的,以喷滴灌为例,教科书中说的造价约15 000元/hm2,其实这个造价应该是说管网部分,而非全部工程。一个节水灌溉工程需要有动力源、水源、取水设备、水处理设备、输水管、分水的三通、多通、灌水器等多种设备。这里水源部分又有河水、泉水库水、方塘水、井水等 ,而这些拦蓄设施的造价是很高的。 由于集中种植,又涉及到产品销售等问题,不适合散户发展节水灌溉。因此说节水灌溉只适合规模化土地种植采用 。
2.2.6 节水灌溉工程的技术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不到位。投资建设了节水灌溉工程,有时候却得不到足够的技术培训,甚至由于各种原因,得不到后续的技术支持因此,对作为使用者的农民群众来说 ,节水灌溉工程就等于毫无用处。总之,资金、政策、管理、观念 、技术支持等问题制约着节水灌溉的推广。
2.3 逐步推广节水灌溉,循序渐进
2.3.1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节水意识。发展节水灌溉作为我国的一项国策,要首先在群众中建立起水资源有限和水危机的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节水,积极投入到节水灌溉的开展中去,有利于节水灌溉的快速推广,使农民节水增产增收。
2.3.2 政策配套改革,加强引导。加快我国的节水法规制度的建设和健全,尤其加快水价改革措施,加强节水灌溉中的管理环节,逐步实现以水养水,达到节水 的良性循环,通过管理降低成本,理顺体制,提高节水效益。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参与节水,加强引导力度。
2.3.3 快建立水市场,形成补偿机制。在加快水价改革的基础之上,更需要加快研究建立水市场,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来促进节水意识。而在水市场的框架 内,建立合理、有效的补偿机制,形成“谁收益,谁补偿”的用水氛围,带动农民群众节水的主动性,进而促进节水灌溉工程的推广 。
2.3.4 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更有效推进节水灌溉。现在相当多的地方比如广州,已经开始成立统一管理涉水事务的水务局,类似这样的理顺的管理结构,将有利于解决水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与瓶颈 ,更能有效推进节水灌溉。
2.3.5 优先在灌溉条件差地区进行推广。灌溉条件差的地区,粮食产量低,通过广泛推广节水灌溉工程,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增产,让农民增产又增收,农 民致富,在区域性的范围内起到一个示范带头作用。
3 结束语总而言之,节水灌溉工程推广,任重而道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节水灌溉的逐步推广使用,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开发,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指日可待。
作者简介:
、女、蒙古、1969年2月出生,本科、水利工程师,1992年10月参加工作,从事基础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基础农田水利灌溉管理。
[参考文献]
[1]柏晶伟 .农业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迫在眉睫[N].中国经济时报,2/)06—07—26(3).
篇3
六层手术室的建筑面积是3500O,其中公共空间建筑面积800 O。设置9间手术室,其中万级手术室8间,正负压切换手术室1间,还包含有3间德国手术室单元。另外设置有男、女更衣室、预麻间、复苏室、麻醉科办公室、护士办公室、学术报告厅等辅助用房。
七层手术室的建筑面积3500O,其中公共空间440O。设置手术室共21间,百级手术室6间(包括DSA手术室、关节置换手术室、1间全进口手术室等);万级手术室15间(包括6间腔镜手术室,6间铅屏蔽手术室,3间普通手术室);包含3间德国手术室单元。
把新建大楼的平面比作“雄鹰展翅”
张强告诉记者:青海省人民医院的设计思路是“洁污流线分明,便于疏散,做到了功能流程的合理布局。”而平面布局特点则是“洁净流线为外周回收型,术前、术后的医护人员、患者、无菌器械及相应的辅助用品从中央洁净走廊进出,术后污物从外周走廊运出,从而达到洁污分流,使医护人员流线、病人流线、洁净物品流线都非常便捷,有利于提高效率及安全。”
张强说:“我们把新建大楼的平面比作‘雄鹰展翅’,两边鹰翼部分全部为手术室,鹰嘴部分设置带前室及预麻间的高效率手术室。预麻间的设立充分体现了‘效率原则’,在手术间清理、手术台消毒、自净过程的同时,在预麻间就可以对病人实施麻醉诱导和实质性麻醉,缩短了手术准备时间,提高手术效率。”
对于记者好奇的关于洁净手术室材料及设备的特色,包括:节能、耐用、性价比、稳定性的问题,张强副院长解释说:“我院的手术室全部采用模块化,利用工厂化集成生产的建筑单元件和功能单元件进行模块化手术室的构建。将来可根据使用要求进行升级改造,使手术室装饰工程寿命延长至少5年以上,实现医院手术室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而“艺术化钢化玻璃手术室,耐酸抗腐,有效保证洁净度要求,利于洁净空间使用,便于清洁,降低了后期的使用成本及人力成本。饰面采用强化防爆钢化玻璃,防撞防爆,增加了手术室的安全性,适合手术室的未来发展。”
洁净手术部配置方案安全、节能、环保
配置方案一:德国手术室单元按照医护人员、病人、污物及相关洁净物品耗材,进行独立流线设计,利于手术室的运转流程,提高了医疗安全,符合医院院感要求。
配置方案二:全进口手术室采用模块式设计、工厂化生产。设备均采用嵌入式安装,可根据使用要求,随意拆装模块,消除人为不可控因素,便于施工,降低成本,有效的使用了洁净空间,提高手术室使用效率,符合未来手术室的发展要求。墙体材质颜色可按需求多样选择,便于清洁。符合欧盟绿色环保要求,完全无污染,均可回收再利用。
配置方案三:百级手术室区域6间手术室的墙面材质选用钢化玻璃。钢化玻璃墙面色彩艳丽,搭配自由,持久恒新,多样选择,可突出个性设计,能凸显医院文化,做到以院为主。钢化玻璃墙面有防撞防裂,耐酸抗腐,超高强韧,不产尘、不积尘、防静电,便于清洁。而且钢化玻璃墙面全部材料无污染,可回收,绿色环保,可降低后期使用成本及人力成本。
配置方案四:七层百级手术室区域配置5个进口复合型刷手池。其盆体采用优质环保矿物复合材料,可抵抗所有清洗消毒剂。盆体采用壁挂式,背壁凸起,最大深度250MM,防水飞溅,便于清洁。盆体低部的前端可拆卸,便于维修。
配置方案五:全进口电动气密门、全进口气密单开门 ,其门体、门机、导轨及门框采用一体化整体设计,避免出现门体变形下垂、剐蹭地面、破坏手术室地面等现象,保证了手术室气密性,符合医院院感及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的要求。
数字信息化影像管理系统是青海省人民医院配置的第六套方案,这套方案实现了以下四大系统的无缝对接:一是医学影像的存储和传输系统;二是医院信息系统;三是实验室、检验科信息系统;四是放射科信息管理系统。
张强说:“数字信息化是未来医院的发展方向,数字化手术室系统不仅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实用管理工具,是医院实现数字化管理的标志性工程,而且通过该系统使病人的信息及时传输,提高了工作效率,满足了实时、有序、系统的医院监督管理,并且还提高了医院设备资源的利用率。”
张强告诉记者:“现在我院手术部智能化建设包括院内的PACS(影像传输存储系统)、HIS(医院信息系统)以及EMR(电子病历系统)的接入,在手术部整合和共享院内全部信息和资源的同时,实现了全面操作和整合医疗服务。我们的智能数字信息影像管理系统,可以在手术部中完成各项远程医疗服务,从而全面地为所有病人提供高质量、更惠民的智能医疗。”
对话张强医院洁净手术室设计及工程管理
记者:如何实现现代医院的洁净手术室设计规划、定位,而且既经济、适用,又个性化与创新设计兼容?
张强:手术室是医学技术与工程技术结合的产物,洁净手术室设计规划、定位一定要切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大上”,更不能脱离群众,从本院(青海省人民医院)自身病患、医护角度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还要接受新产品,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新的产品稳定性固然是个问号,要具有敢于创新的精神,才能建设个性、创新的手术室。
记者:如何构建全面、科学的医院洁净手术节能系统?您所在医院的洁净手术室都采用了哪些节能措施?
张强:洁净手术部最大的耗能在净化空调,要建设绿色的手术部,需解决净化空调能耗问题。我院从最初投资到运营维护全工作链都认真解决这个问题,始终秉承净化空调节能的设计思路。从初期建设开始,一直到运营售后,做到了分区设置、整合供应、回收处理,基本实现了全工作链的较大节能化。另外在节电方面,我们合理采用节能新产品,立足医院具体情况,达到我们初期的设想。
记者:洁净手术室工程最应该注意的、或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有哪些?
张强:洁净手术室工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是:院内的系统融合性、实际使用的便捷性和实用性;其次就是手术室的高效利用率。同时,上述问题设计中往往被重视,但在实际应用中容易被忽略,不能发挥应用的作用。
记者:为什么大部分洁净手术室材料都选择进口的?国内没有专项材料、设备可供选择吗?
张强:材料不是关键,关键的是设备,我们医院手术室的材料90%选用国产品牌,只是在主要的、重要的、核心的产品上,选用了进口设备,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最利于医患人员、最能提供高质量的惠民服务是根本。
记者:基础建设,最实用、最有利的方法才最受欢迎,您认为呢?
张强:的确最实用、最有利是关键。立足医院的实际情况,按照国家规范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人为本,保证病患、医护人员的安全。
记者:如何有效运用洁净手术室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
张强:洁净手术室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平台,做到了多专业、多系统的协同配合,降低能源能耗,节省各项成本,提高了手术效率和成功率。我院的数字信息影像管理系统实现了同一平台管理控制手术室,实现了医生工作站、麻醉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的功能整合,并实现了在手术室内部的智能化控制。
记者:建成的洁净手术室有改扩建的先例吗?如果有,那么如何避免遗憾呢?
张强:目前还没有建成的洁净手术室改扩建现象。
记者:已经建成的洁净手术室留有哪些遗憾?如何减少遗憾?
张强:在洁净手术室建设中存在许多选择题,顾此失彼,由于场地的限制,遗憾在所难免。在顾全大局、把握整体的同时,把遗憾降到最低,影响降到最小。
记者:您有哪些经验是可以让同行或后来者借鉴的?
张强:智能BIM系统的应用(建筑信息模型),可以实现全过程的有效管理控制以及跟踪,在未来医院建设中值得运用。
记者:您对现代医院建筑的建筑设计理念、总体规划、以及改扩建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张强:合理的整体布局、关联的科室建设、科学的就医流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医疗产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云技术将是世界医疗行业的发展方向。采用云技术就是为了建设更安全、更高效、更绿色、更智能的医院。
个人简介
张 强
张强:青海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
篇4
2007年,财经委员会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十二届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围绕市委的工作部署和常委会的工作要点,认真贯彻执行《监督法》,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方法,把监督与支持相结合,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
一、以执法检查和经济立法为重点,协助常委会加强经济法制建设
(一)为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加快发展,认真开展执法检查
从今年5月开始,我们按常委会的安排,具体组织了对《中小企业促进法》和《武汉市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的执法检查,整个检查前后历时三个多月。
一是利用网站、长江日报、电视公益广告、手机短信等传媒平台,通过印发学习读本、设立宣传咨询站、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市区联动,广泛进行宣传发动。
二是检查组分成5个小组,深入到近80余家企业,实地察看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听取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暗访了江汉区、汉阳区政务服务中心、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联合办公中心、江汉区及桥口区社保处等基层办事服务机构。
三是结合实际,确定将中小企业发展的软环境、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中小企业统计制度建设等四方面问题,作为执法检点。分别召开了企业座谈会、专家座谈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座谈会,还专门听取市统计局、市经委和相关部门关于建立中小企业统计制度的汇报。
通过执法检查,增强了政府服务企业的责任意识,强化了社会关心支持中小企业的参与意识,促进了企业依法维权和运用政策的主体意识,取得了预期效果。
另外,我们还组织对《会计法》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对《安全生产法》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完成了省、市人大常委会9件法律、法规的征求意见工作;对2件市政府相关经济方面的行政规章进行了审查。
(二)为促进我市港口和公共客运交通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开展立法调研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港口在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日益显现。目前,以武汉港为核心的武汉航运中心建设已纳入省、市发展战略布局。建设武汉航运中心在促进湖北经济发展,辐射邻省港口群,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委员会把《武汉市港口条例》作为今年立法调研的重点。多次听取市交委及市政府法制办关于我市港口立法工作的汇报,确定专人参与港口立法的前期工作,组织市政府法制办、市交委、市港航局的有关同志赴南京、苏州、杭州、厦门等四城市学习港口立法的经验。同时,还通过其他方式了解上海市、重庆市港口立法的情况。
经过多次调研,委员会认为,武汉港口的建设与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来解决港口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武汉市港口条例》确有必要;但由于在港口岸线和非港口岸线的保护管理和审批权限问题上,省市港口管理部门在认识上存在一定差异,需要进一步协调。委员会建议市政府加大与省政府汇报与沟通力度,待有比较明确一致的意见后,即启动立法程序。
同时,委员会还对《武汉市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管理条例》和《武汉市城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的修订开展了调研。
二、以计划和预算监督为核心,努力规范经济监督工作
(一)围绕预算审查监督,规范程序性监督
委员会在计划、预算的审查监督方面,对以下四个方面履行程序性监督职责:一是听取和审议市政府有关部门关于上半年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二是听取和审议了市审计机关关于上年度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的报告;三是对上年市本级决算进行了初步审查;四是听取和审议市审计机关关于上年度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
在具体的工作中,预算审查今年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加强对预算草案的初步审查。包括支持部门预算及其配套改革、加强市本级预算草案初步审查等方面。
二是落实人大关于预算的决议,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包括定期分析财政预算执行情
况、开展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议、加大预算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等方面。
三是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加强对决算草案的初步审查。包括深化决算草案初步审查工作、支持审计部门依法开展审计监督、督促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等方面。
(二)突出对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加强专项监督
对于全市而言,重大项目建设对城市功能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支撑作用,是计划执行的重要内容。
我们把全市重大项目的监督工作作为经济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议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我市重大项目情况报告。为提高审议质量,财经委会前先后听取了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汇报;协助组织市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对全市重大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召开财经委员会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我市重大建设项目实施和推进情况,为常委会审议重大项目实施情况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在常委会审议全市重大项目实施情况时,委员会既充分肯定了重大项目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时也针对我市重大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引起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抓住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深化工作监督
一是建议常委会听取了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情况的汇报。财经委员会在常委会分管领导刘龙成副主任带领下,有重点地对我市就业和社会保险体系建立和完善的有关情况开展了调研,听取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地税局、国资委等部门和江岸区、汉阳区等城区的汇报;召开部分企业负责人、职工(包括农民工)代表座谈会;查阅了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对《劳动法》进行执法检查的有关资料和今年初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有关议案原案,从不同侧面进一步了解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的情况。在常委会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情况的报告时,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等三方面的建议。
二是针对今年市场价格变动幅度较大的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先后三次带领委员会对市场粮食、糖、猪肉、牛肉等物质的储备、补贴情况和市场监管工作进行调研,并在上半年建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了政府价格工作汇报,支持市政府将过去平抑价格基金完善为价格调节基金,在调控价格、稳定市场、安定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1月份,又以《决策参考》形式,及时将调研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和部分组成人员报告。
三是围绕财源建设和支出结构优化,开展调查研究。委员会结合执法检查和常委会有关审议议题,委托常委会预算工委对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社会保障事业和“三农”投入等情况进行分析,并围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加大社会民生投入提出了建议。
三、以推动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认真督办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1号议案
一是注重调查研究,指导规范议案办理工作。年初,《关于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案》确定后,委员会多次听取市经委的办理方案的汇报、办理情况的阶段性汇报,就办理议案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弄清情况,在常委会审议市政府办理议案的方案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办理建议。
二是市区联手,加大督办力度。议案的办理是全市性的工作,必须依靠各区人大常委会督促辖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切实落实议案,形成市区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委员会在督办今年“1号议案”的过程中,注意与各区人大加强联系,形成合力,将“1号议案”同时纳入区人大的督办议程,共同发挥人大监督职能。同时,注重与调研企业所在区的人大和政府的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沟通,了解各区在办理“1号议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市有关部门反馈。
同时,在市区人大财经工作座谈会上,还专门就督办议案的情况,进行了交流,共同提高各区人大督办议案的的水平。
三是组织专题视察,加强检查监督。委员会于10月30日邀请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各专门委员会负责人、财经委部分委员和部分议案代表听取市政府关于议案办理进展情况的汇报,实地考察,为常委会审议政府办理议案的情况作准备。
四是认真进行审议,为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强调在办理过程中要突出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三个方面的重点,实现武汉在中部率先崛起。
四、以制度建设和学习交流为手段,不断加强委员会自身建设
一是组织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精神和《监督法》等法律、法规,组织全市人大财经系统预算监督审查培训班;积极参加常委会组织的各种学习和讲座。工作中注意把发挥财经委员会的整体作用与委员个人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确保了全年工作任务的完成。
二是坚持财经委员会例会和主任办公会制度,全年共召开财经委员会会议6次;主任办公会35次;并将全年财经工作资料进行了汇编。
三是加强了与各区人大常委会财工委的工作联系。年初召开座谈会听取各区人大常委会财工委意见,介绍全年的工作思路;10月下旬会同东西湖区人大常委会召开了市区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财经工作座谈会,市区人大财经工作的同志交流了人大财经监督中的经验;
四是加强了与全国、省人大的工作联系,取得支持和指导。如主动征求省人大财经委员会关于港口立法的意见;先后参加了中南地区、全省人大财经工作座谈会,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发言;加强了与外地和省内地、市、州、县人大的工作联系,进一步密切了与兄弟地区财经专门委员会的关系。
五是注重发挥代表作用,认真办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和代表建议。截止目前为止,委员会今年共组织代表参加相关的调查研究、视察和执法检查活动25次,参加活动的代表共计有320余人/次,并督促相关部门向代表寄送材料40余期。同时,我们还认真办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和代表建议。
通过一年的工作,我们的体会是:
第一,工作要突出重点,紧紧围绕市委的工作部署和常委会的工作要点,以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开展工作。
第二,工作要讲求实效,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联系代表,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开展独立调研,了解实情。
篇5
为保证广安大街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做好拆迁居民安置工作,经市政府同意,将部分开发企业现有的拆迁房源作为广安大街拆迁专项用房(以下简称专项用房),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专项用房享受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扶持政策,即土地行政划拨,2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半征收。
二、专项用房专项提供给广安大街市政工程被拆迁居民选购。被拆迁居民如要享受本市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可购买专项用房或经市政府批准上市的经济适用住房,并凭所在区政府出具的证明到开发企业购房。
三、专项用房价格由市物价局会同市建委按经济适用住房定价原则审定。开发企业不得以任何方式变相提高价格。
四、市建委、计委、规划委、国土房管局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对专项用房的工程质量、审批手续等项内容进行审核,并督促有关开发建设单位按要求完善。崇文区政府和宣武区政府根据审核结果,对专项用房的价格、质量、配套情况等项内容进行认定,满足拆迁居民入住条件的房源,由区政府分期分批公布。
五、被拆迁居民凡购买区政府公布的专项用房,具有经济适用住房产权。产权发证部门依据购房合同和购房人付款凭证,在30日内颁发产权证。开发企业负责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六、广安大街拆迁工作完成后,开发企业将购房人证明和销售合同报区政府核准汇总,开发企业凭区政府出具的证明,统一按照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办理土地划拨及有关费用的减半征收手续,并可按京财税(99)1201号《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房地产市场税收政策的通知》,享受有关财税减免政策。开发企业购买的拆迁房源专项用于广安大街拆迁的,按照被拆迁居民实际购房面积免收开发企业购买房源发生的有关税费。
七、对于部分房屋已交纳的土地出让金等费用,由征收管理部门退还或在开发单位后续建设项目中抵减,已享受返还或免收政策的开发项目,不再抵减。
八、专项用房的物业管理费用执行市京价(房)字〔2000〕163号《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办法(试行)》规定的经济适用住房物业管理收费标准,并按规定的期限收取。任何单位不得以拆迁安置为由,一次收取长期的物业管理费和供暖费等费用。
篇6
关于进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人们首先是研究出口贸易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其次是研究进口贸易对本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鲜有研究本国进口贸易对他国经济发展的作用的文献。但是在从2007年以来的这场经济危机当中,我们不得不面对中国出口和进口贸易对他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在一些国家,不断有人把这场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中国出口。
首先,在探讨中国出口与他国经济发展的关系时,我们还更应当关注中国进口对他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我们不应当只谈出口与经济危机的关系问题,而有意无意忽视中国进口与经济危机的关系问题。其次,在谈到中国当前对世界经济复苏的贡献时,国内外几乎是异口同声的指出:中国较高的GDP增长率提高了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2007年9月,世界银行了《中国经济季报》就指出,以市场汇率计算,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度可能会达到16%,并超过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2009年3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中国在过去几年都是世界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5%[1]。按照世贸组织的数据,2009年,中国GDP增长率是8.5%,世界GDP增长率是-2.3%。按照世界银行官方汇率计算的结果,2008年,中国GDP总额(实际是GNI,generalnationalincome,与GDP十分接近,下同)是38998亿美元,世界GDP总额是576375亿美元[2]378-379。由此推算,2009年,中国GDP是42313亿美元,世界GDP是563118亿美元。如果中国2009年GDP增长率也是世界平均水平,即-2.3%,那么,中国GDP将下降到38101亿美元,与42313亿美元相比,减少了4212亿美元,这将导致世界GDP下降为558906亿美元,世界GDP增长率将不是-2.3%,而是-3.03%。即中国GDP高速增长,使得世界GDP增长率提高了0.73个百分点。关于这方面的文献,就不一一列出了。严格的讲,中国GDP增长率高、增长额大,并不会直接带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或者说,这不等于中国经济增长直接刺激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假如中国是在一个基本封闭的状态下实现经济增长的,那就不会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积极作用。中国对他国的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是要通过进出口贸易来实现的。
二、中国出口与经济危机的关系
关于中国出口与这场全球经济危机的关系,我们主要强调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出口不是这次危机的根源。美国一些官方人士和学者不时的放言:是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购买美国国债太多和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价格太低,造成美国人不断发行国债和借债消费,才导致危机。例如,2009年初,即将卸任的美国财长保尔森公开表示,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高储蓄率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并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将美国房地产泡沫归咎于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的高额储蓄。这是典型的嫁祸于人。实际上,中国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内需[3],世界经济危机另有原因[4]。
第二,中国出口不是这场全球经济危机的获利者。首先,在这场经济危机当中,中国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但是这不是得力于经济危机,而是得力于中国稳健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扩大内需的结果。其次,中国并没有从这场危机当中“趁火打劫”,实际上,中国也是这次危机的无辜受害者,其突出表现就是在2009年,中国贸易出口增长率下滑的幅度远远大于进口下滑的幅度。根据世贸组织在2010年发表的一份报告,按照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2009年中国贸易出口增长率为-10.5%,进口增长率为2.8%;如果按照当年价格计算,2009年中国贸易出口增长率为-16.0%,进口增长率为-11.0%,依然是出口下降幅度大于进口下降幅度[5]。这必然对中国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这场危机造成中国就业压力增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所以,中国也是这场危机的受害者。
第三,中国为世界经济走出危机做出了贡献。在这次危机当中,中国不仅是危机的受害者,而且为世界经济走出危机不断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中国进口为世界经济走出危机做出的贡献
中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不仅不是金融危机的原因,反而是推动世界经济尽快走出这场危机的积极力量,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中国仍然保持GDP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率产生积极作用;二是中国维持较高贸易进口率,拉动了世界经济增长。联结世界各国经济的主要渠道是贸易进出口,尤其是进口对促进他国经济复苏的作用更大。中国一直保持高的进出口贸易额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积极力量。在2009年,世界贸易出口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12.2%,进口下降的幅度更大,为12.9%。中国出口增长率为-10.5%,但是进口增长率仍然是正数,达到2.8%(按照2009年当年价格计算,中国进口下降了11%,但是世界进口下降幅度更大,为24%),中国是世界各主要地区和主要国家当中唯一保持贸易进口增长率为正数的国家。
关于贸易进出口与本国经济增长的关系,一般使用贸易进出口指标,来衡量贸易进出口与本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尤其是贸易出口对本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但是,如果考察本国经济对他国经济的积极影响,则应当用本国的贸易进口指标(如贸易进口增长率)。按照这个思路,可以简单的计算一下,中国贸易进口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作用。贸易进口分为商品进口和劳务进口,本文只考察中国商品贸易进口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作用。首先,运用数学回归模型,简单考察世界商品贸易进口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作用,考察的年份是1990年至2009年,共20个年份,具体数据参见表1。
运用Eviews6.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参见表2。表3的主要数据用公式表示如下:GDP=1.4079+0.1243•IMR2=0.5003(4.4231)(4.2449)调整后R2=0.4725即:世界商品贸易增长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世界经济增长0.1243个百分点,括号内数据是T检验值,均通过检验,相关度较高。其次,运用上述公式分析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中国贸易进口额的变化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作用。以2009年为例,按照现价计算,根据世贸组织2010年1月公布的数据,2009年,世界贸易进口额为123850亿美元,中国为10060亿美元,中国占世界的8%。2009年与2008年相比,世界贸易进口额下降了24%,中国比2008年下降了11%,美国下降了26%,独联体下降了33%。由此推算,2008年,世界贸易进口额为162960亿美元,中国贸易进口为11303亿美元①;如果中国贸易进口下降幅度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同,即也下降24%,那么,中国2009年贸易进口就不是10060亿美元,而是8590亿美元,与10060亿美元的差额是1470亿美元。由此将导致世界贸易2009年下降幅度不是24.0%,而是24.9%,即由于中国贸易进口下降幅度低于世界贸易进口下降幅度,导致世界贸易少下降了0.9%。
如果中国的下降幅度与美国下降幅度相同,即26%,中国2009年贸易进口额就只是8364亿美元,与10060亿美元的差额是1696亿美元。由此将导致世界贸易2009年下降幅度是25.0%,即由于中国贸易进口下降幅度较小,导致世界贸易平均下降幅度减少了1.0%。如果中国的下降幅度与独联体下降幅度相同,即33%,中国2009年贸易进口额就只是7573亿美元,与10060亿美元的差额是2487亿美元。由此将导致世界贸易2009年下降幅度是25.5%,即由于中国贸易进口下降幅度较小,导致世界贸易进口平均下降幅度减少了1.5%。
以0.9、1.0和1.5分别乘以0.1243,可以分别得出0.11、0.12和0.19,即与2009年世界贸易进口平均下降幅度相比较,中国贸易进口下降幅度较低而使得世界经济增长率提高了0.11%(或者说,少降低了0.11%);与美国贸易进口下降幅度相比较,中国贸易进口下降幅度较低而使得世界经济增长率提高了0.12%;与独联体贸易进口平均下降幅度相比较,中国贸易进口下降幅度较低而使得世界经济增长率提高了0.19%。据此计算,2009年,中国保持较高贸易进口额,对世界GDP增长率,提高了0.11个百分点。如果按照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中国贸易进口增长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会更大。因为,按照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2009年,中国贸易进口增长率高于世界贸易增长率15.7%;而上文是按照2009年价格计算的,即2009年,中国贸易进口增长率只高于世界贸易增长率13%。
四、结论
第一,在探讨中国当前对世界经济复苏的贡献时,我们不能只看到中国GDP增长率对世界GDP平均增长率的贡献,还要看到中国强劲的进出口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探讨中国进出口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时,我们不能只看到出口贸易的作用,更应当看到中国进口贸易对促进或者说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
篇7
2011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于9月14日在我国大连举办,为期三天的达沃斯论坛将此次主题锁定为“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共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代表参加论坛,就当前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世界经济“二次探底”?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而此前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虽然让全球资本市场倍感忧心,但对未来乐观情绪依然占据主流,然而日前美国信用评级首遭降级让世界经济雪上加霜,欧美债务危机的影响持续叠加,造成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全球金融市场出现连锁式暴跌,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说法又重新回到了市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在本次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从现在看世界经济并没有受到巨大的结构性冲击,全球经济增长在减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预期虽然在调降,但并没有出现连续两个季度的负增长进入衰退期,中国等新兴经济增速虽然也在下调,但也处于在缓慢增长中,因此全球经济不会进入“二次探底”。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也指出,从2008年到现在,西方国家经济仍处于一个债务整理过程,经济的疲弱过程可能会持续很长的时间,但是并不意味着“探底”。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表示,“尽管欧洲债务危机情况确实比较糟糕,世界经济正经历新一轮波动,但今天的世界经济和2008年不一样,更为多元化,因此整个世界经济出现大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QE3作用不大
面对经济复苏疲态,欧美等经济体都祭出了不少“法宝”应对,美国自金融危机后出台了两轮量化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然而成效并不显著,市场期待第三轮量化宽松(QE3)能够提振资本市场,然而许多经济学家对QE3能否发挥预期的作用表示了怀疑。
刘煜辉也表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或在所难免,但是作用将越来越小。虽然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4500亿美元的刺激就业计划,但在美国财政赤字如此之高的情况下,刺激政策向上的空间十分有限,在刺激政策实施的尾声,美国经济有可能重新陷入低速增长。
摩根大通中国区全球市场业务主席李晶认为,美国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将无助于经济复苏,反而会导致热钱流入新兴市场,预期未来2~3年欧美GDP增长不超过1%。
渣打银行经济分析师李炜也表示,如果进一步量化宽松,对脆弱的投资者信心将是又一次打击,金融市场对资金的风险厌恶情绪继续上扬,而实体经济中的企业也没有投资的信心乃至意愿,甚至可导致需求持续下降。
复苏希望在中国
虽然参与论坛的多位专家普遍认为当前全球经济还处于复苏阶段,经济形势严峻、复苏周期较长,“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但前提是美国等主要经济体能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案改善目前的经济困局,否则新的危机还会出现。
朱民指出世界各国应加强政策协调,避免新危机的爆发。“目前全球经济处在危急时刻,如果欧美国家拿不出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世界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他认为,当前世界处于经济危机中一个非常关键和危急的阶段,这就要求新兴经济和发展中国家要发动内需,发达经济也要从传统财政刺激需求转到私人消费和投资,这样全球才能有平衡增长的动力。
在全球经济陷入停滞,欧美等经济体也没有更好的政策摆脱困境时,中国经济对世界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成为世界经济走出阴霾的关键。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余永定指出,自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中国经济始终是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关注的焦点,被寄予了世界经济拯救者的厚望。“从8月的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的通货膨胀正在得到控制,经济增长速度虽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可以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将能沿着以往的轨迹继续增长。”
篇8
一、国际金融危机带来新一轮世界经济调整
金融危机将迎来一轮世界经济的重大调整,世界经济可能将经历3-5年的调整期,在此期间世界经济贸易难以迅速恢复繁荣;如果不发生第二波、第三波金融海啸的话,世界经济贸易可能进入一个较低速增长期。
(一)世界经济将经历重大调整
综合各方面分析,世界实体经济将在以下方面出现重大调整:一是美国过度借贷和超前消费的模式会出现局部调整,家庭储蓄率上升,私人消费会受到一定影响二是美、欧等发达国家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会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在再制造业化方面做出种种努力,世界制造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由于全球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去产能化会持续较长时间,一些行业的大洗牌、大重组在所难免;四是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经济全球化在局部范围内经历一些调整;五是受美欧日经济低迷的影响,尽管世界贸易投资自由落体式坠落接近尾声,但未来3-5年难以恢复以前的高速增长,将进入一个较低速增长期;六是东亚等出口依存度较高的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将会致力于扩大内需、鼓励私人消费,将为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创造新的需求空间;七是未来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跨国公司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为了创造新的利润空间,生产和服务全球化进程将进一步推进,全球产业链的优化重组步伐还会进一步加快;八是绿色经济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新亮点,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世界经济重大调整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这与以下几个方面重要原因有关:一是二战后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导,已经形成了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产业链,国际分工日益变成部门内分工、产品内分工,要彻底改变这种分工格局将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这是谁也不愿意的,美欧“再制造业化”的努力也同样改变不了大的格局;二是战后形成的国际经济金融体制虽然存在很多不足,但在国际协调上仍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多边贸易体制总体上维持了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大势,从危机以来的情况看这种势头不会发生根本逆转;三是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及互联网技术确实已经把当今的世界变成地球村,世界各国无论是在危机前还是危机中,都已经形成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互利共赢关系,大家都是全球化的利益攸关者,终结全球化总的看对谁都没有好处。因此,危机中经济全球化可能会经历一些局部调整和挫折,但长期来看难以发生根本逆转。战后历次经济金融危机的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旦危机过去经济全球化进程就将重新启动,世界经济贸易的一些长期趋势仍将保持下去。
二、后危机时代世界贸易的八个长期趋势不会根本改变
具体就危机后世界贸易发展趋势而言,它总体上是由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决定的,危机之后世界贸易向基本面回归是必然的。综观战后世界贸易的长期趋势和特点,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世界贸易作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作用不会改变,世界贸易的长期趋势在以下八个方面不会根本改变:
一是部门内和产品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不会改变。二战后,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部门间的上下游产业垂直分工模式日益被部门内的水平分工所取代,部门内和产品内贸易也随之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与此相伴随的是投资品和中间品贸易比重不断上升,在亚太地区中间品贸易比重占将近70%。面向全球市场的生产在各国生产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制造业面向全球市场的生产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超过一半以上。战后几次大的国际产业转移,使制造业水平分工和部门内贸易链条从美、欧向日本、亚洲“四小龙”、“四小虎”、中国、中东欧国家以及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延伸,形成了各国制造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度融合局面,成为拉动世界制成品贸易的主要动力。中国的加工贸易就是这种部门内分工的典型例子。
二是跨国投资与贸易融合互动的趋势不会改变。战后跨国直接投资从60年代开始迅速起步,到90年代大幅加快,2008年达到18694亿美元,成为推动跨国贸易的重要动力。以外资占东道国资本形成总额比重来看,1980年全球平均仅为2.17%,到1990年升至4.2%,2000年最高时曾达22%,2003年降至7.47%,但2006年又升至11.83%。跨国投资带动的不仅是资金,还伴随着大规模的技术、知识、人员和管理模式的跨国转移,形成了跨国投资与贸易的良性互动。
三是跨国公司的公司内贸易主导地位不会改变。战后,以跨国公司为主导形成了全球生产网络,公司内贸易不断扩展,已经形成了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据联合国跨国公司数据,200
7年全球跨国公司总数达78817家,共有海外分支机构794894家,在全球贸易、投资、研发中占有日益重要的支配地位,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超过70%。据OECD统计,其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有近1/2由跨国公司内部及其相互间的商品贸易构成;据美国商务部数据,美国母子公司之间的贸易占美进出口总额的近40%。波音飞机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设有生产外包基地,30%多零部件在国外加工生产;在IT领域,公司内贸易所占比重更为惊人,如戴尔公司计算机90%以上零部件在中国生产,半导体行业80%以上的组装工作在国外完成;美国轿车25%的部件由其海外子公司供应。
四是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潮流不会根本改变。战后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历史一再证明,危机期间各种贸易投资保护主义都会抬头甚至贸易摩擦空前加剧,经济全球化遭遇阻力,贸易自由化步伐会暂时停顿甚至局部倒退;但危机一旦过去,经济全球化进程就会再次启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也会走上新的里程。1929-1933年的大萧条和二战期间贸易保护的巨大代价给了各国以深刻的教训,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贸易保护损人损已,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这是战后多边贸易体系总体上得以生存并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这次百年一遇的危机影响可能将超过战后历次危机,形形的保护主义在危机期间会不断冒出来,局部贸易战不能完全排除。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还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理性地掀起全面的贸易战,世界多边贸易体系陷入崩溃的可能性极小。同样,危机过去之后,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航船也将重新启程。
五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区域内贸易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区域一体化是与经济全球化并行的两大趋势。目前区域内贸易已接近世界贸易的50%,其中东亚区域内贸易比重超过50%。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同样也会对区域内贸易带来关联影响,但同时区域一体化也面临新机遇:一是危机时期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往往会遇到种种阻碍和压力,各国推动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的动机反而会趋于加强,以达到规避外部危机冲击、维护经济金融安全的目的;二是危机时期稳定和恢复经济成为共同的任务,区域内成员之间加强合作的矛盾和分歧会减少,有助于破解困扰区域合作的一些长期障碍;三是危机后为了寻求经济持续繁荣的动力、防范外部冲击,区域经济合作会率先蓬勃发展。因此,此轮危机发生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没有停止,而且还呈现出许多新动向,东亚金融货币领域合作和拉美区域合作等都出现新的亮点。危机之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可能迎来新的,带动区域内双向贸易和投资的进一步发展。
六是服务全球化推动服务贸易和外包加快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近十多年来,在现代化信息化基础上服务业全球化蓬勃兴起,已成为全球化的新兴力量,带动了服务业跨国投资、贸易和离岸外包的迅速发展。目前,服务业跨国投资占全球投资的近2/3,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升至20%,服务外包呈爆炸性增长,目前总规模已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离岸外包约占10%。金融危机短期内对服务业跨国投资和贸易也带来一定影响,但基本情况明显好于制造业。特别是由于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成本压力显著上升,其服务外包的意愿不仅没有弱化,反而更进一步强化,服务外包业务仍保持发展势头,尤其是对中国市场的兴趣进一步增加。可以预见,危机之后服务全球化肯定将加速发展,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也将掀起新的。
七是科技全球化推动技术贸易和跨国转移的趋势不会改变。伴随着科技革命和整体全球化步伐,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大规模地跨国界转移,科技知识和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技术贸易和跨国合作不断拓展,科技全球化成为重要新趋势。在此趋势下,各国能否通过开放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成为决定该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由于技术创新的周期日益加快、技术系统复杂性日益增加、同行业之间的研发竞争日益激烈,跨国公司不得不跨越国界最大程度上利用全球技术、智力和研发资源,研发国际化水平迅速提升;同时,信息技术不仅使跨国研发活动成为可能,而且大大降低了跨国研发的成本。因此,未来随着全球技术进步和信息技术的更广泛应用,科技全球化还将不断向前推进。金融危机期间,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新兴贸易方式不跌反涨也说明了,信息技术未来应用空间仍然巨大,技术贸易和跨国转移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八是全球整体产业链的分工、合作与贸易体系不会改变。目前,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全球化的推进,逐步形成了覆盖生产服务全过程的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与贸易体系。跨国公司的生产和服务全过程供应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加工制造是整体产业链的一个环节,其他6个环节都是在交易和服务环节,形成了“6+1”的完整链条。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聚集优势生产要素,搭建了覆盖全过程的产业链,特别是牢牢占据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高端环节,在国际分工中占据高端位置,占领了微笑曲线的制高点。跨国公司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投入和成本,也取得了巨大收益,局部的调整与优化重组在危机中不可避免,但整体生产服务网络和供应链体系不会崩溃;更重要的是,各国都成为这种全球化链条的参与者,不同程度获得了“全球化红利”,谁都不愿意彻底放弃。因此,危机后全球整体产业链的分工、合作与贸易体系在优化重组之后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期,并成为带动双向贸易和投资复苏与发展的源动力。
篇9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 影响传导机制; 分析与预测指标
1引言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传导机制是什么?对其影响进行科学分析与预测的指标是什么?其影响的状况与特点是什么?其影响的趋势及我国的对策又是什么?
基于此,本文首先梳理了相关基本概念:国际金融危机,世界国际旅游业,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传导机制,世界经济、世界贸易额和国际旅游人次的正常增长率水平。
1.1国际金融危机
本文研究的国际金融危机是指正在经历的国际金融危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起源于2007年美国住宅业次级贷款的局部危机(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2009),以2008年9月15日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为标志,产生信贷紧缩和资产价格大幅度下降的影响,通过银行系统快速传递至全球经济的所有部门和各个国家,包括先进经济体(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和低收入国家,并加剧了消费者和商业信心的崩溃(何建民,2009),在2009年上半年达到高峰,导致全球产出与贸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收缩,2009年下半年见底后发生转折,目前正进入缓慢与曲折的复苏阶段。如果以占世界经济总量50%以上的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即2007年的水平为标志,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9月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到2016年才能逐步恢复。据预测,2016年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为2.7%,比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2.8%尚低1%;世界经济增长率到2016年为4.9%,比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5.4%还要低0.5%(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2011)。
1.2世界国际旅游业
国际旅游业站在一国角度分析,可以分为入境旅游业与出境旅游业。站在世界角度分析,一国的入境旅游可能就是另一国的出境旅游。因此,可以分别从入境(出口)或出境(进口)总量来研究国际旅游业。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从世界出口总量角度研究世界货物与服务的国际贸易,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也从各国接待入境旅游人次与收入,即旅游服务贸易出口角度研究世界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在上述意义上,世界国际旅游业也可理解为列入统计范围的世界各国入境旅游业的总和。本文从上述视角开展研究,参照UNWTO的统计惯例,选取接待的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International Tourist Arrivals)与外汇收入(一般以美元表达)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增长率与外汇收入增长率变动现象,发现两者年度增减的变动方向相同,上下差异幅度在1%~2%之间:在经济繁荣时期,外汇收入增长率往往高于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增长率的1%~2%;在经济衰退时期,外汇收入下降率往往高于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下降率的1%~2%(UNWTOb,2010)。
1.3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传导机制
本文研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传导机制是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通过哪些经济变量(指标)的先后变化传递影响到世界国际旅游业的增长率,以期在此基础上构建分析预测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科学指标。
1.4世界经济、世界贸易额和国际旅游人次的正常增长率水平
考虑到科学性与统计资料的可获得性,本文定义的世界经济、世界贸易额和国际旅游人次的正常增长率水平是指受国际金融危机显著影响前,即2007年的增长率水平,或者指在1990~2000年期间年均增长率水平。本文衡量判断某一年度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世界贸易额增长率、世界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高或低,是将该年度的增长率水平与2007年的或1990~2000年期间相应的年平均增长率水平作比较,高于上述水平判断为高,低于上述水平判断为低。
2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发展影响的传导机制与分析预测指标的构建
2.1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传导机制
通过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有关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相关文献梳理(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b、c,2009;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10),以及对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上海锦江旅游有限公司、上海东方滨江大酒店(又名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锦江之星旅馆有限公司和如家酒店连锁集团的重点调查研究,作者发现,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传导机制表现为:世界先进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下降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世界各国特别是先进经济体失业率上升世界可支配收入下降世界生产要素与消费市场有效需求下降世界贸易额增长率下跌商务与度假国际旅游需求减少世界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下降。
2.2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分析与预测指标
依据2.1所述的传导机制,我们找出了分析与预测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主要变量(指标):世界经济增长率、相关国家的失业率、世界贸易额增长率、世界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上述变量中,尤其注重作为世界主要进口国与国际旅游客源输出国的先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
上述分析预测变量(指标)之间的关系是:世界经济增长率下跌,导致失业率上升,特别是其中作为世界主要进口国与国际旅游客源国的先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下跌与失业率上升,进一步导致包括物品与服务在内的世界贸易增长率下跌,由此导致国际商务与度假旅游市场需求下跌,世界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下跌。
由上可知,分析与预测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就需要分析与预测世界经济增长率与世界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这两个关键指标之间的关系。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总结了1975年至2000年期间以GDP实际增长率表示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与世界国际过夜旅游者人次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得出下列结论:如果世界经济增长率低于2%,世界国际过夜旅游者人次增长率将低于世界经济增长率;如果世界经济增长率等于3.5%,世界国际过夜旅游者人次增长率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3倍;如果世界经济增长率高于4%,世界国际过夜旅游者人次增长率将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3倍(见图1)(UNWTOa,2010)。
历史统计数据已经证明了上述关系的成立。长期以来,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计算的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3%,同期的世界国际旅游人次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以上。例如,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1年到2000年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计算的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为3.1%,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1年到2000年的全球国际过夜旅游者人次年均增长率达到4.6%,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1.48倍;1990年到2000年亚太地区的国际过夜旅游者人次的年均增长率达到7.0%,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的2.25倍;中国大陆国际过夜旅游者人次的年均增长率达到8.3%,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的2.67倍。
2.3影响传导机制与分析预测指标的验证及影响状况和特点研究
依据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分析与预测指标,作者系统收集了世界经济与国际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并编制了反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世界经济与国际旅游业相关变量(指标)变化的统计表(见表1)。
①本表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10月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当时2010年及以后数据都属于预测数据。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2年1月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10年与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5.2%和3.8%。参阅: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World Economic Outlook Update[R].Washington:IMF,2012(1).
通过深入分析表1所反映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与世界国际旅游业的影响状况,我们得出下列结论。
2.3.1验证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传导机制与分析预测指标
第一,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由此导致失业率上升,企业投资的信贷资金来源与居民收入减少,商业与消费信心下降,世界生产要素市场与消费服务市场的有效需求下降,进一步导致世界生产要素市场的价格与消费市场价格的下跌。 表1显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率由2007年的5.2%下跌到2008年的3.0%和2009年的-0.9%。2008年与2009年的世界经济增长率都低于1991年到2000年间的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3.1%。其中,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先进经济体的增长率由2007年的2.7%,下跌到2008年的0.5%,进一步下跌到2009年的-3.2%,2007年到2009年先进经济体的增长率都要低于1991年到2000年间它们的年均增长率2.8%。相应的,先进经济体的失业率由2007年的5.4%,上升到2008年的5.8%与2009年的8.2%。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在2009年下半年已经见底,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9年10月预计2010年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可以达到3.9%,但是,由于失业率具有滞后于经济增长率变动的规律,因此,先进经济体的失业率在2010年还将上升到9.3%。事实上,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9月统计分析,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1%,先进经济体的失业率为8.3%,先进经济体的失业率还是要比2009年的8.2%高了0.1 个百分点(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b,2011)。
相应地,作为重要和敏感的生产要素价格代表的石油价格也发生了大幅度的波动。石油价格2007年的增长率为10.7%,在未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2008年上升了36.4%,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时急剧下跌了36.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10月预计在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复苏,石油价格增长率将达到22.6%。上述石油价格变动率都要高于1991年到2000年期间石油价格的平均变动率2.1%。事实上,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9月统计分析,2010年石油价格增长率为27.9%(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2011)。先进经济体的消费者价格增长率由2007年的2.2%,上升到未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2008年的3.4%,在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时急剧下降为0.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9年10月预计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先进经济体的消费者价格增长率为1.3%。事实上,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9月统计分析,2010年先进经济体的消费者价格增长率为1.6%(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2011)。
第二,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特别是其中先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与失业率上升,导致世界贸易额下降。由表1可知:包括货物与服务的世界贸易增长率由2007年的7.3%,下降为2008年的2.8%和2009年的-12.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9年10月预计,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世界贸易额的增长率在2010年将恢复到5.8%,2011年将恢复到6.3%。即便如此,2011年世界贸易额的增长率仍将低于1991年到2000年期间的年均增长率7.1%。事实上,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9月统计分析,2010年世界贸易额的增长率为12.8%。但特别要说明的是,这是世界各国采用宏观刺激政策干预的短期结果,刺激政策退出后增长率会下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1年与2012年世界贸易额的增长率分别为7.5%和5.8%(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2011)。
第三,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特别是其中先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和失业率上升,可支配收入下降,导致世界贸易额下降,由此导致世界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下降。值得关注的是,世界贸易额的下降率要高于同期的世界国际旅游人次的下降率,这说明国际旅游业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的力量要比国际贸易强。在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国际过夜旅游人次增长率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深化引致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下跌而下跌:2007年世界国际过夜旅游者人次的增长率为6.4%,2008年为2%,2009年为-4.3%。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10年1月预测,随着世界经济复苏,2010年国际过夜旅游人次的增长率为3%~4%。事实上,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11年10月统计,随着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达到5.1%,国际过夜旅游人次的增长率达到6.6%( UNWTOb,2011)。
与2007年的增长率相比,2008年世界贸易额增长率的下降幅度为4.5%(2.8%-7.3%=-4.5%),与2008年的增长率相比,2009年世界贸易额增长率的下降幅度为15.1%(-12.3%-2.8%=-15.1%);然而,与2007年相比,2008年世界国际旅游人次下降幅度为4.4%(2%-6.4%=-4.4%),与2008年相比,2009年世界国际旅游人次下降幅度为6.3%(-4.3%-2%=-6.3%)。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时,世界贸易额增长率下降的幅度要超过世界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下降的幅度。对产生这种现象原因的解释是:国际旅游人次包括商务会展旅游者,也包括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医疗旅游等其它目的的旅游者,国际金融危机会导致商务会展旅游者数量减少,但对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医疗旅游等具有其它目的的旅游者而言,其影响没有像商务会展旅游者那么大,特别是对洲内近距离的国际旅游者而言。
2.3.2验证了世界经济增长率与世界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2007年世界国际过夜旅游人次增长率为6.4%,为同年世界经济增长率5.2%的1.23倍;2009年世界国际过夜旅游人次增长率为-4.3%,较同年世界经济增长率-0.9%低3.5%(见表1)。数据显示,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1%(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b,2011),世界国际过夜旅游人次增长率为6.6%(UNWTO,2011),为同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3倍左右。上述验证结果说明,世界旅游组织总结的1975年至2000年期间以GDP实际增长率表示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与世界国际过夜旅游者人次增长率之间的基本关系――“在世界经济增长率高于4%时,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将大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3倍”的效应――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依然成立。但是,上述统计数据也说明:在世界经济增长率达到3.5%以上,如果先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话,对世界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的扩大效应会降低。在上述效应明显的1991年到2000年期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为3.1%,先进经济体的经济的年均增长率是2.8%,两者的差距仅为0.3%(见表1)。而在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2%,同年先进经济体的增长率为2.7%,差距为2.5%;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1%,同年先进经济体的增长率为3.1%,差距为2%(见表1),弱化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总结出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与世界国际过夜旅游者人次增长率之间的基本关系。
2.3.3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别
表1显示,按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小从低到高对世界各地区排序,在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初始影响时,其排序为:欧洲(0.3%),亚太地区(1.1%),美洲(3.0%),非洲(3.8%),中东(18.2%);在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影响时,其排序为:欧洲(-5.6%),中东(-5.6%),美洲(-5.1%),亚太地区(-1.9%),非洲(5.1%);在2010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时,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在2010年1月预测其排序是:欧洲(1%~3%),美洲(2%~4%),非洲(4%~7%),亚太地区(5%~7%),中东(5%~9%)。事实上,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11年10月统计,2010年世界各地区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从低到高的排序是:欧洲(3.1%),美洲(6.4%),非洲(6.8%),亚太地区(12.8%),中东(15.1%),与预测的排序相同(UNWTO,2011)。 决定上述排序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对表1相关指标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主要原因有:
第一,各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不同。各地区经济增长率从低到高的排序基本与各地区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从低到高的排序相一致。按经济增长率低到高对上述不同地区排序,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初始影响时的排序是:美洲(美国为0.4%),欧洲(欧元区为0.6%),非洲(5.2%),中东(5.3%),亚太地区(发展中的亚洲为7.9%);在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时的排序是:欧洲(欧元区为-3.9%),美洲(美国为-2.5%),非洲(1.9%),亚太地区(2.1%),中东(2.2%)。在2010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9年10月对其排位的预测是:欧洲(欧元区为1.0%),美洲(美国为2.7%),非洲(4.3%),中东(4.5%),亚洲地区(8.2%)。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9月统计,上述地区2010年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从低到高的排序是:欧洲(欧元区为1.8%),美洲(美国为3.0%),沙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5.4%),中东和北非(4.4%),亚洲地区(9.5%),基本与预测排序相同(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2011)。
第二,各地区的失业率不同。各地区失业率从高到低的排序基本与各地区经济增长率从低到高的排序和各地区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从低到高的排序相一致。 我们以先进经济体的失业率为例进行分析,按失业率高到低对上述不同地区排序,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初始影响时的排序是:欧洲(欧元区为7.6%),美洲(美国为5.8%),亚太地区(中国台湾为4.1%,日本为4.0%,中国香港为3.5%,韩国为3.2%);在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时的排序是:欧洲(欧元区为9.9%),美洲(美国为9.3%),亚太地区(中国台湾为6.1%,中国香港为6.0%,日本为5.4%,韩国为3.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10月预测,在2010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时其排序是:欧洲(欧元区为11.7%),美洲(美国为10.1%),亚太地区(中国香港为6.5%,日本为6.1%,中国台湾为5.9%,韩国为3.6%)(见表1)。
第三,各地区国际旅游业与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的阶段或成熟程度不同。欧美地区的入境旅游市场自20世纪50年代末大型商用喷气飞机诞生开始发展,其发展时间较长,基数较大,已经进入了成熟期的低速增长阶段。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在《世界旅游业2020年展望》报告中预测,在1995年到2020年期间,欧洲地区国际过夜旅游者接待人次的年均增长率为3.1%。同期,美洲国际过夜旅游者接待人次的年均增长率为3.8%。上述两个地区的国际过夜旅游者接待人次的年均增长率都要低于同期的世界国际过夜旅游者年均增长率4.1%(见表2)。亚太地区的国际旅游接待市场发展起步较晚。以中国为例,自1978年开始发展,发展时间较短,基数较小,目前仍然处在成长期的高速发展阶段。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在1995年到2020年期间,亚太地区的国际过夜旅游者接待人次年均增长率为6.5%,要高于同期的世界国际过夜旅游者的年均增长率4.1%(见表2)。
第四,国际旅游市场主要是一个世界各大洲区域内各经济体客源互相访问的市场,各洲区域内的客源要占该区域入境过夜旅游者总量的70%以上。因此,某个洲的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状况对该区域国际旅游市场增长率具有较大影响。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在《世界旅游业2020年展望》报告中分析:在1995年到2020年期间,跨洲的长距离国际过夜旅游人次的年均增长率是5.4 %,而洲内的国际过夜旅游人次的年均增长率是3.8 %。结果,会使在洲内旅游的国际过夜旅游者人次与跨洲的长距离旅游的国际过夜旅游者人次的比例,从1995年的82∶18,发展到2020年的76∶24
UNWTO.Tourism 2020 Vision:Global Forecasts and Profiles of Market Segments[EB/OL].[2001].http∥省略.
。值得关注的是洲内的国际过夜旅游者人次仍然占国际过夜旅游者总人次的绝大部分。同时,各大洲区域内各经济体客源的互相访问市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
4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趋势及我国的应对措施
运用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与预测指标,基于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状况与特点的分析,并且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短期(2012年)与中期(2016年)发展的预测,本部分研究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主要趋势及我国的对策。
4.1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趋势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趋势分析涉及两个问题:趋势分析的主要依据;需要关注的主要趋势。
4.1.1趋势分析的主要依据
世界经济增长率,特别是先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恢复状况是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趋势分析的主要依据。原因在于:
第一,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不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由亚洲大部分地区的资产泡沫破灭,以及区内许多经济体的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引发的,危机波及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亚洲,除亚洲经济体系外,全球经济仍继续处于扩张阶段。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起因是先进经济体过度借贷,导致金融海啸和需求急挫,国际贸易剧减,全球经济出现逆转,经济衰退由美国、欧盟等先进经济体扩展到全世界。
第二,先进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很高。虽然它们只拥有33个国家(地区),人口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1%,但它们分别占2008年世界GDP总量的55.1%,世界货物与服务出口额的65.0%,是世界国际商务与度假旅游者的重要输出国(地区)。新兴和发展中的经济体虽然拥有149个国家(地区),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84.9%,但它们只占2008年世界GDP总量的44.9%与世界货物与服务出口额的35.0%(见表3)。
第三,世界先进经济体是主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国(地区),这些经济体的国际旅游开支名列世界国际旅游开支最高的前50个国家(地区)中的主要部分。在2008年世界国际旅游支出额最高的前10个国家中,作为先进经济体的德国、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和荷兰八国的国际旅游支出额,就高达3,627亿美元,占同年世界国际旅游支出总额的41.18%(见表4)。
4.1.2需要关注的主要趋势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主要趋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是缓慢的,并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其原因在于先进经济体需要经历一个对目前经济失衡结构进行重大的调整过程,其一是从低储蓄、透支消费导致的收支失衡,向合理消费与储蓄方向调整。其二是从高进口、低出口导致的贸易赤字,向国际贸易收支平衡方向调整。其三是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府采用反危机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向这些政策适时退出调整。
第二,2012年是世界国际旅游业逐渐恢复增长时期。由于先进经济体从2010年经济增长率的3.1%下降到2011年经济增长率的1.6%,预计2012年的经济增长率为1.9%,进入了一个曲折的缓慢恢复过程(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2011),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12年世界国际旅游人次的增长率是3%~4%(UNWTO,2011)。2010年先进经济体的失业率维持在8.3%的高位,而2011年与2012年预计都在7.9%的较高位置(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2011)。相应的,因为家庭旅游计划一般要滞后于就业率恢复半年到一年时间,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相应地要等先进经济体的失业率显著下降半年到一年后才可能完全恢复。
第三,2012年到2016年仍然是世界国际旅游业逐步恢复增长时期。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9月预测,到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9%,接近于国际金融危机以前2007年的5%左右;先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为2.7%,也接近于国际金融危机前2007年2.8%。由此可见,世界国际过夜旅游者的年均增长率已经进入了较低的增长水平阶段。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11年10月预测,2010年到2030年世界国际过夜旅游者的年均增长率为3.3%,低于1990年到2000年之间世界国际过夜旅游者年均增长率4%的水平(UNWTO,2011)。原因在于:首先,国际金融危机的恢复进程遇到了先进经济体的各种危机,如欧盟债务危机和美国财政危机等重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其次,先进经济体三大失衡关系的调整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文化、制度与消费行为变革,这是一个充满着社会冲突的缓慢过程。再次,虽然预测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达到4.9%,先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可达到2.7%,接近它们各自在国际金融危机前,即2007年的水平,但是世界经济增长率与先进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差距已经扩大:在1991年到2000年期间,差距为0.3%(见表1),而预测在2016年,差距将扩大至1.2%。因此,会弱化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总结出的并经本文验证的“在世界经济增长率高于4%时,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将大于其1.3倍”的效应。
4.2我国旅游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对策
基于上述判断,我国旅游业制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时需要考虑短期与中长期两种状况,以及调节旅游市场需求与供给两大变量。由于在短期内我国旅游业的供给比较稳定,难以有很大调整,因此在短期需求下降情况下,关键对策是要努力开发旅游市场,增加旅游需求,提高由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下降产生的闲置旅游资源与设施的利用率;同时在长时期里,我国既可以不断培育开发旅游市场,又可以调整优化我国旅游业的供给类型、档次、布局和数量,因此长期的对策是需要同时注重旅游市场开发与旅游供给的优化调整两个方面。在国际旅游市场开拓方面,要重视开发亚太地区市场,该地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特别需要注意防止出现因国际金融危机恢复缓慢导致短期入境过夜旅游者增长率下降,产生了过度低估2012年后入境过夜旅游者增长潜力的倾向。
中国国家旅游局已经提出了我国“十二五”期间旅游市场的开发要求邵琪伟.在2011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1-01-08].省略: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主要市场发展指标为:(1)到2015年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6630万人次,较2010年的5570万人次增加1060万人次,年均增长率3.54%;(2)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较2010年的21亿人次增加12亿人次,年均增长率9.46%;(3)到2015年出境旅游人数达8375万人次,较2010年的5739万人次增加2636万人次,年均增长率7.85%。 在目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缓慢恢复导致入境旅游市场增长率较低的背景下,重点开发国内旅游市场的政策是正确的。但是,对表5中的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大陆2008年、2009年、2010年入境过夜旅游者增长率要比同期我国香港地区入境过夜旅游者增长率低得多。2008年香港入境过夜旅游者的增长率为1.0%,大陆为-3.1%,相差4.1%;2009年香港入境过夜旅游者的增长率为-2.3%,大陆为-4.1%,相差1.8%。上海入境过夜旅游者的增长率也要显著高于我国整个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的增长率。这说明我国大陆在开发入境过夜旅游者市场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资料来源:由作者参考下列资料编制.UNWTO.UNWTO World Tourism Barometer[R].Madrid:UNWTO,2010(1):15;UNWTO.UNWTO World Tourism Barometer[R].Madrid:UNWTO,2011(8):9;UNWTO.UNWTO World Tourism Barometer[R].Madrid:UNWTO,2012(1):8;国家旅游局.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EB/OL].[2008-9-10].省略;国家旅游局.200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EB/OL].[2009-9-28].省略;国家旅游局.2009年中国旅游统计公报[EB/OL].[2010-10-20].省略;国家旅游局.2010年中国旅游统计公报[EB/OL].[2011-11-19].省略;邵琪伟.在2012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2-1-12].省略;Hong Kong Tourism Board.A Statistical Review of Hong Kong Tourism 2007[R].Hong Kong:Hong Kong Tourism Board,2008(7);Hong Kong Tourism Board.A Statistical Review of Hong Kong Tourism 2008[R].Hong Kong:Hong Kong Tourism Board,2009(6);Hong Kong Tourism Board.A Statistical Review of Hong Kong Tourism 2009[R].Hong Kong:Hong Kong Tourism Board,2010(8);Hong Kong Tourism Board.A Statistical Review of Hong Kong Tourism 2010[R].Hong Kong:Hong Kong Tourism Board,2011(7);Hong Kong Tourism Board.Visitor Arrivals in Hong Kong Surpass 41Million[EB/OL].[2012-1-29] http:∥partnernet.省略/pnweb/jsp/comm/index.jsp?charset=en&pageContent=/jsp/rso/rso_news.jsp.;上海统计局.200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8-2-4].http:∥statssh.省略;上海统计局.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9-2-13].http:∥statssh.省略;上海统计局.2009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0-2-13].http:∥statssh.省略;上海统计局.201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1-3-3].http:∥statssh.省略;上海统计局.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2-4].http:∥statssh.省略;上海市政府召开2012年上海市旅游工作会议[EB/OL].[2010-2-10].http:∥lyw.sh.省略.
参照香港与其他国家(地区)的成功经验,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增长率,须推进我国旅游市场推广与旅游供给优化方式的转型升级。在旅游市场开发方面,可以实施“走出去战略”。(1)提倡各省、市、自治区学习香港在相关方面的成功经验。首先,设立专门负责旅游推广工作的机构,如香港设立了旅游发展局专门负责旅游推广工作;其次,加大推广资金的投入,如香港旅游发展局每年的推广经费在7亿港元左右;再次考虑在海外主要客源地设立负责旅游推广工作的办事处,如香港在世界各地设立了20个旅游推广办事处,可考虑对各省、市、自治区在海外设立旅游推广办事处进行试点,如允许年旅游外汇收入达到30亿美元的省、市、自治区到海外主要客源地设立旅游推广办事处,或者允许长江三角洲旅游区、珠江三角洲旅游区和环渤海旅游区的省市联合到海外设立旅游推广办事处,同时,对海外旅游推广办事处设立的数量进行合理限制。可以参照香港制定在海外设立旅游推广办事处数量的标准(2010年香港旅游外汇收入约230亿美元,香港在海外设立旅游办事处20个,即平均每11.5亿美元的旅游外汇收入可设一个海外旅游办事处)。(2)参考西方国家利用“情人节”、“圣诞节”全面渗透式推广西方旅游文化形象的方式,由国家旅游局与国家文化部和外交部联合,将中国“中秋节”、“春节”像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一样进行深化与美化设计,提升为一个具有丰富中华文化元素的世界性“团圆节”与“欢乐节”。如,可参考圣诞大餐设计中国春节美食大餐,可参考圣诞礼物设计中国春节礼品等,再加上中国春节联欢晚会等经典的表演节目,向全球推广,以提高中国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与吸引力。
在旅游供给方面,我国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特别像北京、上海等主要旅游目的地的建设,需要从比较单一的商务旅游目的地或观光旅游目的地,向未来融商务、会展、观光、休闲、度假、盛事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旅游目的地发展。以上海为例,与香港比较,存在较大差距与发展潜力。2008年上海入境旅游者来沪旅游目的的构成是:商务活动占39.6%,参加会议占9.9%,上述两者实质都是商务活动,总计为49.5%,观光游览占26.3%,休闲度假占13.8%,上述两者实质都是度假活动,总计为40.1%,其他占10.4%(上海市旅游局,2009)。2008年香港入境旅游者旅游目的的构成是:商务为21%,度假为55%。显然,香港具有度假目的的入境游客的比重要比上海高14.9%(Hong Kong Tourism Board,2009)。由此可见,上海为比较单一的商务、会展与观光旅游城市,而香港则是一个融商务、会展、观光、休闲、度假、盛事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旅游目的地。因此,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商务会展活动减少时,上海旅游业受到的影响就较大。由表5可知,在2007年到2010年期间,上海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的增长率要高于同期的香港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的增长率,其中很大原因是上海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的基数低。例如,2010年上海在举办世博会的背景下,入境过夜旅游者的接待人次是733.72万人次(上海统计局,2011),同年香港是2009万人次(Hong Kong Tourism Board,2011)。然而,2011年1月到10月份,上海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是556.94万人次,较上年同期下降10.27%资料来源:上海旅游局.上海旅游统计资料[EB/OL].[2011-10].http:∥lyw.sh.省略/,香港入境过夜旅游人次为1824万人次,较上年同期上涨10.9%资料来源:http:∥partnernet.省略/pnweb/jsp/doc/listDoc.jsp?charset=en&doc_id=140735:Visitor Arrivals to Hong Kong,29 November 2011。这说明,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挑战,就上海与全国主要旅游目的地而言,从单一观光或商务旅游目的地,转型为综合性的旅游目的地既潜力巨大,又任重道远。
致谢:感谢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上海锦江旅游有限公司、上海东方滨江大酒店、上海锦江之星旅馆有限公司、上海如家酒店连锁集团与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有限公司为本课题调查研究工作提供的帮助,感谢课题组成员提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Hong Kong Tourism Board.A Statistical Review of Hong Kong Tourism 2010[R].Hong Kong:HTKB,2011(7).
[2]Hong Kong Tourism Board.A Statistical Review of Hong Kong Tourism 2008[R].Hong Kong:HTKB,2008(6):19.
[3]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nnual Report 2009[R].Washinton:IMF,2009:45.
[4]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b.World Economic Outlook[R].Washinton:IMF,2009(8).
[5]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c.Regional Economic Outlook:Asia & Pacific[R].Washinton:IMF,2009(10).
[6]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World Economic Outlook:An update of key WEO projections[R].Washinton:IMF,2010(1).
[7]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World Economic Outlook[R].Washinton:IMF,2011:178.
[8]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b.World Economic Outlook[R].Washinton:IMF,2011(9):2,9,75.
[9]UNWTOa.Tourism and World Economy[R].Madrid:UNWTO,2010:1.
[10]UNWTOb.UNWTO World Tourism Barometer[R].Madrid:UNWTO,2010(1):1.
[11]UNWTO.UNWTO World Tourism Barometer[R].Madrid:UNWTO,2011(8):9.
[12]何建民.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及中国旅游饭店的经营策略[J].旅游科学,2009(1):715.
[13]上海市旅游局.2009上海旅游统计[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o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n the World
HE Jianmi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What is the impact transferring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on world international tourism? What are the indicators for analyzing and forecasting? What are the status and features of the impact? What are the trends and our countermeasures? This thesis applie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ourism Economics principles with the collected data of world economy and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to survey the representative hotels and travel agencies and scenery sports, comparing the experience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city Hong Kong, and explored into the following issues: (1) the impact transferring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on world international tourism the design of the indicators for analyzing and forecasting the impact; (2) studies of the mechanism and studies of the empirical test of the indicators for analyzing and forecasting the impact; (3) studies of the trends of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world international tourism and China’s countermeasures.
篇10
[关键词]经济周期非周期性相关性GDP增长率
一、世界经济非周期性波动对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我们以GDP的增长率作为衡量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指标分析问题,主要的采用世界总体GDP的增长率,以及中、美、欧盟的GDP增长率,为了便于和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研究,我们估且将世界经济的周期也按照我国的周期划分标准进行。在这里我们主要考察我国经济周期的两个周期阶段(1980年~2001年,2002年至今)。
注:数据来源与统计局官方网站(其中2008年为IMF预测数据)
可以看出,世界经济GDP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的,但如前述,非周期波动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如2001年美国网络泡沫经济危机,世界经济GDP增长率由2000年的4.8%下降到2.5%,美国经济出现了最大幅度的下滑,由3.7%降到0.8%。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美国大量投资银行破产和一系列银行的国有化,欧洲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出现大量资产价格扭曲,冰岛、巴基斯坦等出现国家危机。这些事件都说明:经济周期性波动中非周期性波动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按照IMF给出的预测,中国09年的GDP增长率可能会在9.6%。
二、经济周期与非周期波动下的世界经济相关性分析
1.世界各经济(国家)体的相关性分析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从相关系数的结果来看:在改革初,由于我国经济开放程度和经济政策的滞后效应,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不是很大。2002年以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关系数高达0.7019,与欧盟之间的相关性达到了0.5772,我们与美国的经济相关性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2001年以前美国对欧盟经济的依赖性比较大,2002年以后呈下降趋势,但对世界经济的依赖性却在增加。同一时期中国与欧盟经济的相关性在增强,总之,各经济体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并且在不断地转移和变化。
2.我国外贸依存度分析和外贸市场结构分析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经济区域体的发展,世界经济的紧密性越来越强。我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5096.5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38.3亿,增长了4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由2001年的43.96%增加到2007年的67.1%。我国主要的贸易体还是亚洲市场,其次是欧洲和美国市场。这几年里除了欧洲市场的贸易市场结构基本保持不变,我国对日本和美国和亚洲市场的贸易市场结构都出现了下浮,尤其是次贷危机后,2007年一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市场就下降了1.9%,对日本也下降1.1%。
三、我国外贸企业应对非周期性事件的机制
1.政府应建立应对非周期性波动预警机制
对于每一次非周期性波动,企业的灵敏度明显落后于政府,所以政府要根据世界经济形式的不断变化,提供给企业准确、丰富的商业信息,同时政府应建立应对非周期性波动预警机制和指标防范体系,争取做到建立事前防范、发生时建立合理的处理机制、事后有效治理机制,发挥政府应对危机的宏观调空作用。
2.完善对外贸易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和制度建设
对外贸易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我们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第一:切实有效地发挥中国进出口银行政策,积极配合国家宏观产业和外贸政策,扩大出口信贷业务规模,发展进口信贷。第二:加强中小企业制度和法制建设、创立和发展信用制度、完善企业税收制度的建设。
3.开拓多元化的对外贸易市场结构
从图三中我们可以看出,外贸市场出口结构中我国对美国和日本的市场结构比例呈现下滑的趋势,对欧美基本保持平稳,但也出现下降的趋势,所以我们的外贸市场结构应该发展多元化,以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 上一篇:骨科医生业务水平总结
- 下一篇:翻转课堂与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