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艺术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5-0037-03
一、问题的提出
一名合格的幼教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教育理论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专业必修课。然而,在一些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院(系),比如音乐舞蹈系,《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效果却不太理想。笔者拟以所执教的长沙师范学校音乐舞蹈系为例探讨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
二、现状分析
笔者在音乐舞蹈系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工作已6年有余。回顾多年的教学工作,我发现,影响音乐舞蹈系《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习方法的特殊性
音乐舞蹈系下设音乐教育和舞蹈表演两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是技能技巧课,涉及的学习内容大多比较具体、形象,正是这一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的特殊性。〔1〕
技能技巧类课程的教师多采用示范和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教学,其形式主要是分组教学或个别教学,较有利于师生沟通,也有利于因材施教。而学生也主要是在反复练习中理解、领会并巩固技能技巧类课程的知识及技术要领的。而《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相对于技能技巧类课程来说,内容抽象得多,由于受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学方法往往以讲授为主。另外,基础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形式往往为大班教学,有时甚至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合班上大课,人数多达数百人。一个教师要同时面对数百个学生,很难谈得上有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开展因材施教。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与技能技巧类课程,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显著不同,容易感到枯燥、乏味。
2.学习动机的特殊性
音乐舞蹈系学生普遍存在着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倾向。笔者曾对音乐舞蹈系65名学生作过调查,学生认为学习基础理论课是为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学生只有6人,仅占9%;而认为学习基础理论课只是为了考试过关的学生却有54人,占到了83%;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自己有较好的专业技能,不愁将来找不到工作,至于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好坏,对今后前途的影响不大。可见,音乐舞蹈系多数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更多的是受外在动机支配,缺乏持久的动力。〔2〕
3.学习态度的特殊性
音乐舞蹈系多数学生选择艺术专业的原因是他们在文化课学习上的先天不足,而正是这种先天不足,使得他们往往把自己学业成绩的不佳归因于自己学习能力不高,觉得自己难以应付文化课课程的学习任务,从而产生了在文化课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具体表现为情感上的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行为上的逃避学习,产生诸如抄袭作业、无故旷课、上课心不在焉等情况。〔3〕
许多音乐舞蹈系学生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门课程时产生了心理矛盾: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专业特殊,无需具有太高的基础理论素养;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如别人,产生了学不好基础理论课的自卑心理。这种矛盾心态体现在学习上,直接导致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等基础理论课程课堂气氛沉闷,参与度低。
三、改革建议
1.改革教学内容,建设校本教材
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通常相对薄弱,进入专业学习阶段以后,学习内容又以具体形象为主,因而不太习惯抽象化的思维方式。然而,目前《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材大都体系陈旧、内容僵化,并且理论性过强,缺乏实际案例,再加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的依赖性又比较强,因此无形中更加大了学生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的难度,并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低下。笔者调查还发现,目前大多数《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材几乎不介绍普通心理学知识,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存在一定缺陷,如果教师仅仅用这样的教材来授课,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4〕
因此,要想提高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效果,我们首先要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既能满足幼儿教育工作实际需要又符合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校本教材。笔者认为,该教材应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二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内容可重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应尽可能反映当今国内外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三是根据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着重阐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一些有关心理测量的内容。
2.结合专业特点,丰富教学方法
如前所述,由于受教学内容的限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摒弃讲授法,而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又告诉我们课堂上不宜作过多的讲解,因此探索新的适合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更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很有必要。
(1)自我分析法。作为一门研究“人”的科学,心理学学习的初期阶段需要学习者进行大量的自我剖析。在学习普通心理学及学前儿童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心理学理论知识剖析自我,回顾自我成长历程及分析期间的各类发展规律,是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帮助他们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心理素养和培养学科感情的重要途径。
(2)角色扮演法。可根据各年龄段幼儿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幼儿的行为表现,揣摩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帮助学生理解幼儿心理现象。
(3)案例分析法。由教师或学生在课堂上就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幼儿心理现象的能力。
(4)合作学习法。在合适的教学环节上,以主题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采用一些直观、具体、形象的方法辅助教学,如利用教学录像、视频、挂图等,变单一的言语传授为图像、语音、符号、动画等多媒体方法综合传递,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记忆效果。
3.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能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研究发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如前所述,很多艺术专业学生对自己在基础理论课学习方面碰到的困难归因不当,这是他们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时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这种归因也大大降低了他们学习该课程的自我效能感。因此,要想改善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一课程的效果,很重要的一点是提升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笔者认为,要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首先要改善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切忌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权威态度,应更多地以指导者或合作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时给予鼓励或回应。可有意识地发挥艺术专业学生想象力丰富、极具创造性的优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形成师生共同讨论的良好氛围。
其次,要改变学生的错误归因。比如,当讲到“能力”这个概念时,我们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把重点放在能力的个体差异分析上,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艺术专业学生在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上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差异并不证明他们比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差,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进一步坚定只要肯付出、相信自己、不怕失败,就一定能获得丰厚回报的信念。
我们知道,信心是学习的基础,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更是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5〕对于艺术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只有在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教育心理学(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邹晓燕,杨丽珠.坚持主体性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8-10.
〔4〕汪薇.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改设想〔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6-58.
〔5〕张霞.对师范院校体育艺术专业《心理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抚州师专学报,2001,(3):29-31.
Reflections on Reforms of the Course of Psychology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Art Major
Hai Y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hangsha Teachers’ School, Changsha, 410100)
篇2
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幼儿期是儿童成长和发育的重要阶段。幼儿是特殊的人群,同妇女和老人一样应该得到人类和社会更多的关注。幼儿园是国家培养儿童重要的基础设施,学前儿童有一大半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所以它的环境设计尤为重要。3到6岁是年龄特征非常显著的阶段,儿童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设计者从儿童心理出发,创造一个以儿童为本的幼儿园,让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是当前设计者必须重视的。一个幼儿园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概述
儿童心理学表明: 学龄前儿童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正是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急需要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习理解他人,认识自我,把握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摆脱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一般是指3到6岁这一时期。设计者学习学前心理学有助于树立科学的学前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幼儿园设计策略,最终以创建适宜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室内环境为目的。总的来说,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源于实践,但又是服务、指导实践的。
学前儿童心理学在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近年来,幼儿园的室内环境设计作为“隐形学科”在儿童性格、情感方面的塑造发挥出了巨大的优势,成为不少专家和老师的研究课题。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所处的环境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主要因素,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合理地设计幼儿园的室内设计,以求能够满足他们健康成长的需要。这里的室内环境,主要指幼儿园主体建筑物内部环境,包括门厅、走廊、过道、楼梯等室内公共部分和办公室、会议室、活动室、接待室等专用空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幼儿打造学习和生活的乐园。
1.活动室
对儿童来说,除了基本的日常活动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行游戏。儿童的许多社会技巧和积极的非正式学习是在课后,在活动室学到的。因此,对活动环境的需求大,设计要求也更高。要求设计者能够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支持幼儿的学习,鼓励幼儿探索和实践,做到寓教于乐,促使幼儿与周围环境互动,充分发挥儿童的潜能。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生理、心理需求。首先,活动空间的设计应该要让儿童在活动时能充分接触自然,亲近自然。优美的自然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经过长期熏陶从而认识世界,进而促进人格的发展。其次,活动空间设计要趣味化。儿童对周围事物天生就有一种好奇的探索精神,他们更喜欢狭小的、曲折多变的空间,所以设计时要尽量做到室内空间的多变性和灵活性。最后,要保证空间的安全性,使儿童的行为活动得到安全的保证。各项游戏设施、项目应该选择符合国家安全质量标准的产品,并且贴上注意事项和使用说明。设施也要定期做检查和维修,避免发生事故。
2.生活区
生活区的主要活动是睡眠和盥洗,所以生活区的装饰应体现安静。其色彩要柔和,多用暗色,让儿童有安全感,这样有助于睡眠。生活区尤其要注意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有效结合,避免强烈的光源直射,造成幼儿紧张的心理。在家具、设施选取上要依据儿童人体工学的要求,充分考虑儿童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和方便原则。家具要坚固、轻巧、无尖角、圆弧,以满足各种活动形式的需要。家具的造型上可以采用动植物、几何、人物等造型,家具色彩要明快艳丽,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装饰艺术可采用儿童易理解和乐于接受的题材。
3.门厅、走廊、楼梯空间
门厅是所有人员进出的集散地,是幼儿、家长、教职员工人员必经之地,代表着幼儿园的第一形象,所以其空间环境的设计应该格外精心,以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本园的教学理念。门厅一般比较宽敞,方便家长接送孩子。校门可以采用幼儿常见的,并且与他们已有的认知和记忆储备能引起联想的形象。幼儿每天都要经过走廊,在走廊展示的内容可以多次、反复的作用幼儿,因此,可以利用走廊陈设帮助幼儿学习一些生活和小常识。布置作品或装饰物可以采用平面粘贴或立体悬挂等方法。墙面上还可以饰以彩绘装饰,利用丰富的色彩和活泼的图案刺激儿童产生愉悦的心情。幼儿园的楼梯要同时兼顾成人与儿童使用的要求,所以楼梯要设成人扶手和儿童扶手。以上各方面设计上都十分注重色彩的搭配与运用,可适当采用鲜艳明快的颜色,亮色的色彩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好处,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和儿童性格的培养。
总结
幼儿园的作用是给予儿童从事人类的各种具体活动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生产、科学、文化各领域中工作)以及发展相应的心理品质。3-6岁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智力、性格、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可塑性非常强。所以只有从儿童感受出发,结合学前儿童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引入,才能创造出真正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幼儿园环境。为儿童提供一个优质的环境,以帮助他们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
篇3
【关键词】游泳初学者;惧水心理;儿童
游泳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运动项目。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游泳项目的认识不断的提高,儿童学习游泳成为了一种趋势。但是儿童游泳初学者对于游泳和水的片面认识让他们在初学过程中很多儿童会出现惧水心理。
一、惧水心理的表现
在游泳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儿童对于惧水的表现是不同的,在没有入水前,表现为情绪低落,躲避老师,不下水,有的甚至哭泣,喊叫。在入水后,惧水表现为头不入水,害怕头部沾到水,动作僵硬,动作急,害怕自己沉下去,有的在头部入水后,因为害怕水会灌入嘴中,始终不张嘴吐气,还会表现为不停的扶人,找理由靠近岸边扶岸边和水线,这些都是儿童初学游泳惧水的不同表现。
二、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通过观察和分析上述惧水心理的表现,惧水心理产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儿童惧水也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所以作为游泳教学者应该深入分析这些原因,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应对措施是帮助儿童克服惧水心理的一种必要手段。
首先,儿童产生惧水心理的内在原因是不自信,胆子小。从通常的教学过程中观察发现,很多惧水的儿童都是比较内向,胆子小,对于初次接触的新鲜事物或者新的环境感到陌生,因此会产生恐惧心理。
其次,有些儿童有过挫折性的经历,尤其初学者中难免会有呛水,不小心的喝水,这些会引起人们的恶心、呛水导致的剧烈咳嗽。有些儿童在初学游泳过程中,由于动作要领掌握的不够扎实,出现大量喝水后,胸腔膨胀,四肢发凉。因此有过这样经历的游泳者都会因为曾经身体上的极度不适导致恐惧心理,对游泳产生了害怕、畏惧的心理。因此,在游泳过程中,尤其儿童对于这些不好经历的印象极为深刻,所以对水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
第三,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许多游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和语言不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游泳老师如果语言生硬,动作示范不规范,甚至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动作不到位的现状进行惩罚,语言上的训斥,比如“这个动作学不会就不许上岸”等,很多学生就会对游泳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有时候会因为害怕被老师训斥就对游泳本身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方法不当使儿童初学者产生恐惧心理。
第四,学生对游泳场地的陌生和不熟悉。陆地上的运动对于我们来说都比较熟悉,不会在没有接触或刚接触时就形成恐惧心理是因为这些运动都与我们平时的习惯相符合。我们从学走路开始就一直接触地面,而水上运动却不同,在水中由于水的压力和浮力的作用,我们的身体在水中忽上忽下,漂浮不懂,因此儿童初学者都会产生一种陌生的恐惧感。
三、克服惧水心理的方法
首先,针对有些儿童胆小、内向性格导致的惧水心理。作为游泳教师,就应该做好充分的课前热身和小朋友之间互动的准备,让这些学生能够在学习游泳前线熟悉周围的人与环境,逐渐的融入到学习的群体中,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都熟悉之后再开始进行教学。
其次,对于呛水、溺水的不良记忆导致的惧水心理这是游泳教学中最难克服的一种惧水心理。因为这样的记忆在他的大脑和身体上留有很深的印象,当他们处于相同的环境时,这些不好的记忆就会被唤起。因此,作为游泳教练员在得知有这样经历的学员时,应该不要着急让他们下水,先对会出现这样情况进行理论解释和讲解,找出学员会呛水或溺水的原因,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对教师和自己的信任感。然后帮助学生熟悉水,让他们的身体慢慢的接触水,从害怕水到喜欢水。在实践中,通常都会进行两个联系来帮助学员摆脱惧水心理(1)水中行走练习。通过在水中行走练习培养学员的“水感”。对怕水的学员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段,通过水的深度阶梯式变化,帮助怕水的学员克服怕水的心理。在水中行走时,教练员要给学员肯定积极的语言暗示,告诉学员:“你行,没有问题。”对怕水非常严重的学员可以手拉手一起练习,这样可以消除学员的后顾之忧。(2)呼吸练习。呼吸练习对曾经有过呛水和溺水的学员来说是一个挑战。呼吸练习采取的教学过程是从岸上的模仿练习到水中练习。 呼吸练习可分为四个部分:吸气、憋气、呼气、甩水。岸上模仿练习20次,然后要求学员在憋气阶段往自己脸上泼水,完成20次练习,最后要求学员在憋气阶段放在水下进行,完成20次练习。
第三,针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引起的惧水心理,游泳教师应该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不要操之过急,对学生在语言就行为上要有耐心,不要让学生形成一种惧怕老师的心理,这样对于游泳学习,学生也会非常的抗拒。因此,教师应该等到学生慢慢的熟悉水性后再开始教授动作,而且教师要有耐心,切不可因为学生动作教不会就进行惩罚或者语言上的训斥。
最后,由于场地和游泳运动的独特性产生的惧水心理,对于场地的熟悉以及对游泳项目的介绍就成为开始学习游泳项目的关键。对于水中压力、浮力、阻力的介绍,告诉学员应该怎么控制这些力甚至利用好这些力对于游泳学习的重要性。还应该让学生触摸和熟悉水性,感受游泳场地,这些对于儿童游泳初学者更好的理解游泳这一运动项目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于由于对于场地和游泳运动的陌生而导致的惧水心理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参考文献】
[1]瞿正伟.游泳初学者恐惧心理问题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0(44).
[2]何达潜.初学游泳时克服恐惧心理的探究[J].才智,2011(12).
[3]毕茜.大学生初学游泳恐惧心理的产生及消除[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4).
[4]魏雷斌.浅谈初学游泳儿童的心理训练[J].山西体育科技,2006(04).
[5]苗广明.浅探游泳教学中怕水心理的排除[J].韶关学院学报,2001(12).
[6]何凡.游泳教学中的若干心理问题研究[J].科技资讯,2007(14).
[7]唐春芳.浅析如何消除学生在游泳课教学中的心理障碍[J].湖北体育科技,2001(02).
[8]陶建刚.浅谈游泳教学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7(09).
篇4
第一,体例新颖,实验介绍详尽,研究过程清晰。以往许多心理学书籍,除专门的实验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教材外,多重视对心理学研究结果的介绍与讲解,对得到该结果的实验方法或具体过程往往介绍得不够详实,致使读者很多时候“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在编写体例上,推陈出新,以所要介绍的实验所涉及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方向为线索,以经典心理学实验为主体,详细叙述研究结论的产生过程。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心理领域,都会介绍多个该领域的经典实验研究。针对每一个实验研究,都按照“研究主旨――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实验应用”的体例来编写,从而让读者有机会去认真把握每一个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来龙去脉,从而加深对该心理学研究成果的理解。
第二,内容丰富,实验经典。以该书系《儿童心理学》为例。该书几乎涵盖了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各个领域,涉及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儿童感知觉与动作发展、儿童注意与记忆发展、儿童语言与思维发展以及儿童自我了解与社会理解发展、儿童情绪发展、儿童道德发展等主题。全书介绍的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近百个,囊括了一个世纪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的精华,从早期经典的华生“小艾伯特实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实验”到后来的吉布森的“视崖实验”、皮亚杰的“三山实验”,再到当代的琳达的“儿童元记忆发展实验”、董奇的“儿童筷子使用技能实验”。可以说,该书实际上就是一部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的传记。
第三,注重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的介绍。在一定程度上说,心理学实验最能体现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性质。“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把对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讨论放在第一位。全书用大量篇幅详细介绍了促使有关理论和假设产生的实验方法。这样,使读者在理解心理学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了解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方法,并在对这些方法的借鉴与总结中,提高分析、批判已有知识的能力。
第四,实验联系应用,理论联系实际。该书系并不仅仅是对心理学经典实验的简单汇总与详细介绍。该书系的一大特点是作者们在对经典实验进行介绍总结之后,联系实际,将实验结果的应用予以详尽的阐述。这就为读者提供了对经典实验进行“二次加工利用”的线索。遵循这些线索,读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经典实验进行加工使用。心理学科研工作者可以在对心理学实验方法与过程的得失探讨中,获取灵感或是对自己的心理学研究予以修正改进。而普通民众和教育工作者,可以将经典实验的结论更直观、更直接地使用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第五,行文流畅,语言通俗,非专业人士也可以阅读。从“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各分册的领域涵盖我们就可以看出该丛书的一大特点就是面向生活、面向教育、面向人民大众。因此在该丛书的编写过程中,作者们行文通俗,即便是复杂的认知行为实验也力争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方便非专业人士阅读。书中的内容对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具有极强的指导性,涉及工作、生活、健康的方方面面,覆盖万千心理的点点滴滴,非常适合普通大众阅读。
篇5
关键词: 陈鹤琴 幼儿教育 实证研究思想
陈鹤琴在对我国儿童身心发展、课程实验、家庭教育和幼稚师范教育的研究过程中,运用的实证研究方法较多,尤其是在幼稚园课程研究和幼稚师范教育研究中,借助于实证、实验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陈鹤琴半个多世纪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不渝地融理论研究与亲身实践于一体,为当时我国幼教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陈鹤琴从不人云亦云,对他人的理论、观点、经验,他都经过实践和思考,转化为自己的信念主张。陈鹤琴在南京师范学院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时,就曾教导学生:研究任何一门学问,我们还应直接地去调查,去观察与实验,用事实验证理论,这样的学问,才算是真学问。陈鹤琴先生求真求实的重实证、实验研究的方法和精神正是今天从事教育研究工作者所急需学习和具备的。
一、陈鹤琴的实证研究思想
1.实证研究思想产生背景。
我国近代有意识、有系统的教育实证、实验研究,是伴随着西方教育理论的传入和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建立与发展而产生的。主要受西方以“实用—实证”为方法特征的教育研究的影响,强调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方法意义。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教育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则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大量而具体的实证研究。陈鹤琴在美国留学期间师从实用主义者,对实证型研究方法极力推崇,陈鹤琴感到要开创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也只能借助实证实验研究。陈鹤琴说:“最近的教育思潮是注重实验,这是从美国实验主义派的哲学来的,杜威、弥勒等主张得最有力,这个思潮,影响到各种教育,使各种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起了变化,其实从实验所得的结果看,实验主义确实比较来得适用。幼稚教育是各种教育中之一种,当然也应该依着实验的精神去研究。”[1]
2.实证研究精神和方法的习得。
陈鹤琴曾经留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后来他谈道:“霍普金斯研究真理的那种精神,真使我五体投地。以后我回国做点研究工作,未始不是受霍普金斯之所赐呢!我觉得一个游学生到国外去游学,最重要的不是许许多多死知识,乃是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精神。”[2]对于实证实验研究,陈鹤琴深感其乐无穷,美国当时的课堂教学多采用实验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动手和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陈鹤琴被美国教授在教学中的实验精神所折服,这与中国传统的教授法“拿着书本死教”是截然不同的。1917年冬天,陈鹤琴随孟禄去美国南方考察黑人教育,目睹了学院里浓厚的实验研究气氛和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生活,深感受益匪浅。这一考察研究让陈鹤琴更为深刻地领会了美国实证研究的精神。实用主义教育研究中重实证实验研究方法的特征直接、深刻地影响了陈鹤琴。
二、陈鹤琴对幼儿教育的实证研究
1.重视理论联系实践。
当年他研究儿童心理学时就是在国外心理学、生物学等先进的理论指导下,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的。后来他在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时曾这样告诫大家: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不是多看几本儿童心理学的书籍,多读几家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就算是研究儿童心理学了的,自然,读书是必要的,但这是不够的。“因为书本上得到的知识,都是间接知识……间接的知识,别人的经验,我们固然要学,但是单凭读书看书所得到的知识与理论,往往是不够的。研究任何一门学问,我们还应当直接地去调查,去观察与实验,用事实验证理论,这样的学问,才算是真学问。”[3]陈鹤琴非常重视教育实践,认为实现中国幼稚教育本土化,进行幼稚教育实践是最好的途径。因此陈鹤琴始终坚持走实践的道路,用实践检验和发展真理,探寻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之路。当年陈鹤琴在鼓楼实验幼稚园进行教育实践时,与张宗麟一道着手调查中国幼稚园的办学状况,“沿着沪宁、沪杭甬路跑了一趟”[4],得到的结果非常令人失望,存在着诸如“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团体动作太多”,“功课太简单”,“没有具体的目标”[5]等问题,幼稚教育质量着实令人担忧。课程是当时最大的问题,于是陈鹤琴就从幼稚园课程入手,开始就此问题进行研究,初步拟定实施课程试验的原则、标准及方法。该课程试验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从1923年开始到抗战后共经历了三个阶段。1929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主要是依据南京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成果拟定的。借助实验法是陈鹤琴课程实验取得成功的关键,但陈鹤琴当时的课程实验研究法并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实验研究方法,他的课程实验是一种探索型的教育实验,以教育教学实际场景为主,与传统的以实验室控制为主的教育实验不同。虽然有三期实验,但并没有重复实验,立足于教育现场情境的实验最重要的特征是变革,是创新,是为了探索教育现象内在的因果关系,为了探索一个新的教育规律或解决教育实践中的新问题,是具有开创性的实验研究。
2.行动研究融入其中。
透过南京鼓楼幼稚园的课程试验过程来看,发现其实这一过程也是陈鹤琴与幼稚园教师等一起进行实践—反思—实践的过程,这符合行动研究的特点。行动研究法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家勒温提出行动研究的基本操作模式是计划—执行—审查—新计划……后来20世纪50年代行动研究法被引入教育领域后迅速发展起来。学前教育行动研究是以学前教育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起点,由幼儿教育者与研究者针对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边研究边反思的一种研究方法。[6]陈鹤琴的课程实验整个研究过程其实是行动研究融入其中的。但真正行动研究法的兴起是晚于陈鹤琴的,所以陈鹤琴的行动研究体现了先进性,也反映了一定的教育研究规律。
3.深入最基层,亲临教学现场进行研究。
当年办幼稚师范学校时,他亲自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在穷山恶水中开辟出了一条幼稚师范教育的康庄大道,在那里实现“活教育”幼儿教育理论。陈鹤琴提出要想发展幼稚教育,“目前所感到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怎样培养师资’。一方面要培养大量师资,另一方面要谋师资的质的改进。”[7]那么怎样培养、怎样改进呢?陈鹤琴的主张是师范教育一定要实验。“只有经过实验,才能获得切实的改进。不但师范课程要实验,教材教法也要实验,以至师范学制种种,都要通过实验和研究,才能产生一部恰当而完整的师范学校新课程,适合中国国情的师范教材和教法,然后才有完美的师范新学制。”[8]陈鹤琴以拓荒和创业的精神来到江西泰和,带领师生,一切从零开始,“辟荒山为校园”,从校园的一砖一瓦到学校的课程建设都实实在在地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地做。抗战后陈鹤琴以自己开创的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前身为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国立幼稚师范专修科及幼师附小、正大附小、南昌实小等地为“活教育”基地,继续进行“活教育”理论的实践探索。在那里陈鹤琴进一步地实施推广、完善发展“活教育”在江西的实验成果,“活教育”有关步骤、原则方法得到了具体运用。
4.重视收集第一手资料,用事实说话。
当年他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时采用观察跟踪的方法,通过有目的、系统地观察,全面了解其孩子在言语、动作和心理活动各方面的发展过程,用摄影、文字记录等手段,坚持了808天,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记录了婴儿808天真实的成长历程,向读者展现了婴儿的成长过程。他在《儿童心理之研究》第三章“一个儿童发展的程序”中的片段记录:“第1月第1星期第1天:(1)这个小孩子是在1920年12月26日凌晨2点零9分生的。(2)生后2秒钟就大哭,一直哭到2点19分,共继续的哭了10分钟,以后就是间断的哭了。(3)生后45分钟,就打哈欠。(4)生后2点44分,又打哈欠,以后再打哈欠6次……”[9]从这些趣味横生、精细入微的描写记叙中,我们不仅感到了陈鹤琴对儿童的无限热爱之情,而且,也看到了他在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上严肃的、一丝不苟的实证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结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陈鹤琴通过对幼儿教育的实证、实验研究,掌握了幼儿教育实践的第一手材料,对幼儿教育本土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他最后的教育生涯中,他还坚持教育实验,在1979年11月的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上作为名誉理事长的陈鹤琴提出了发展幼儿教育的几点建议,重点强调的是要发展幼儿教育事业就必须重视开展对幼儿教育的科学实验。而审视当今一些学前教育工作者,“闭门造车”的太多,很少深入实际从事学前教育实验活动,这种研究方式,根本不会对学前教育水平的提升有所裨益。因此,陈鹤琴指出:“幼儿教育是一门教育科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必须十分重视和切实开展对幼儿教育的科学实验,用以促进全民族的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10]这也应该是今天我们发展幼儿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
参考文献:
[1][4][5][10]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29.146.1.661.
[2]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六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591.
[3]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1987:564-565.
[6]李灵.行动研究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概述[J].教育科学,2002(2):58-60.
[7][8]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643.
篇6
1878年华生出生于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还是在孩提时代,他就显示出了日后成名立业所需具备的两个特点:喜欢攻击,又富有建设性。他曾坦言,在上小学时他最喜欢的活动就是和同学打架,“直到一个人流血为止”。另一方面,12岁时他就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木匠了。在他成名之后,他甚至为自己盖了一幢有十几个房间的别墅。华生是个很有个性的人。据他自己说,上小学时“很懒,有些反叛,考试从未及格过”,“大学生活对我几乎没有吸引力,我不擅长社交,没有几个知心朋友”。但就是这样一个似乎缺乏热情的人,日后改写了心理学的方向。
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
华生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的,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即S―R)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而任意地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他曾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们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们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可见,华生特别强调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根据这~理论,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是人在不良的环境中不断学习、训练的结果。行为主义强调环境的影响,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这理论过分夸大了环境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它的不足之处。这一理论后来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良与补充。
华生的观点在美国20年代心理学界居最优势地位。他的环境决定论对美国社会发生了广泛影响。
华生的伟大贡献
第一,华生以行为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使心理学获得了与其他自然科学所共有的客观性,从而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具有自然科学的特征。在他以前的心理学的研究只限于意识,主观性的分析研究使心理学只能作为哲学的边缘学科存在。客观的行为的观察代替主观的意识的内省,获得较为可靠的结果,而且有利于心理学的发展,因为客观的研究方法可以使不同的心理学家依据共同的研究对象交流经验,相互验证。
篇7
读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一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读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二
首先一点,我从感性上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共性的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
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第三,教育心理学给我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研究结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指导你怎样利用这些看起来书面化的大理论,把他们真正变为指导你教学的利剑。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值得你特别去关注的地方,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让你总结规律,更好的认识教学。教育心理学为我所提供的这些科学的研究法我认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是让人从中受益良多的。原来一直不明白所谓量表是什么东西,现在才开始懂得原来心理学是这样一门精密的科学,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才能懂得如何从数据中了解人内心的世界。
第四,对自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读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三
最近学习了皮连生的教育心理学,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同时也感责任的重大。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下面我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谈谈我对学习的心得:
一、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师德的思想基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人事的教育事业,象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何时,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二、热爱、尊重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将上一个新台阶,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更将跃上一个新高度。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教师自己就不能迟到早退;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教师自己言谈举止切切不可粗鲁;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则,教师应自觉遵守教师守则。否则,光要求学生,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反而胡作非为,学生就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而不可信赖。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说明这个道理。
篇8
2少儿馆员阅读指导知识储备调查结果及简要分析根据美国于1997年提出,1999年修订的《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馆员资格》中对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馆员的专业资格提出的几项条件〔5〕,笔者总结出少儿馆员在阅读指导方面应具备的四个方面的知识,包括“有关用户群的知识”、“沟通技巧”、“策划及组织活动的能力”以及“专业素养与发展潜能”。有针对性地设计了问卷,作为开展调查的主要工具。通过网络调查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笔者对100余名公共图书馆青少年阅览部及少儿图书馆读者服务部的馆员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2.1样本分析被调查的106名少儿馆员来自全国的19个省或直辖市(如北京、上海、江苏、湖南、湖北、安徽等),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中,有42位是本科学历,39位是硕士学历,拥有这两类学历的人数占样本总数的76.4%。从学历层次及分布来看,比较符合少儿图书馆阅读指导服务的人才需求。从学历的专业分布来看,拥有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学历的馆员有58位,占被调查人数的54.7%,他们在信息检索策略、信息服务、馆藏发展以及儿童教育与儿童心理学方面具有其中某一领域较为专业的知识,更有在少儿阅读指导方面取得较好服务效果的潜力。
2.2有关用户群的知识用户群的相关知识主要指的是了解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特征、了解并界定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为他们创造愉快而便利的阅读环境等。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被调查者中有38.7%的人认为儿童开始阅读的最佳年龄在2~3岁,34.9%的人认为是4~5岁。而认为0~1岁为开始阅读的最佳年龄者仅占14.2%,也有12.3%的人认为少儿开始阅读的最佳年龄是6~8岁。而在2011年度的中国儿童阅读调查报告中显示,在0~3岁的孩子中,82.18%每天都有阅读需求;4~6岁的孩子中,78.35%每天有阅读需求;7~10岁的孩子中,69.82%每天有阅读需求。通过这个百分比,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年龄越小,“我要读”的阅读愿望愈强烈。〔6〕在国外,科学家们经过科学论证,一致认为,儿童开始阅读的最佳年龄为0~12个月的婴儿期。如英国的“阅读起跑线”(Bookstart)计划是世界上第一个专为学龄前儿童提供阅读指导服务的全球性计划,他们为0~12个月的婴儿专门设计了婴儿包,是印有“阅读起跑线”计划的标志的帆布挎包。这个挎包通常由健康访视员在婴儿出生后的第8个月进行规定检查时带给幼儿的父母。〔7〕德国的教育家也认为,阅读应该从出生开始。从孩子出生,在德国就有诸如塑料书、布之类的书籍,可以带进浴缸,也可以在床上翻阅着柔软的质料来翻看图画。〔8〕在美国,儿童阅读更是受到了政府的极度重视。刚出生的婴儿就可以拥有自己的硬板书(board-books),在摇篮里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9〕但从这次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少儿图书馆员认为儿童开始阅读应在2~5岁之间,比较起英美等发达国家所倡导的从0岁开始阅读,在认识上呈现相对的滞后性,这种认知不利于馆员们在实践中对少儿的阅读指导发挥正确和积极的作用。被调查对象中,认为少儿最喜欢的读物为童话故事、图画书、益智游戏类有87人,占总被调查人数的82.1%;认为少儿最喜欢的读物是手工类和认知类的有16人,占样本总数的15.1%。持这两种观点的人占被调查人数的97.3%,与2011年度的中国儿童阅读调查报告中“最受少儿欢迎的读物类型”调查结果相比较是非常吻合的。说明对于少儿的阅读喜好,少儿图书馆员的认知是符合现状的。与此同时,倾向于为少儿推荐童话故事、图画书、益智游戏类读物的有62人,占58.5%;推荐手工类、认知类读物的有14人,占13.2%;推荐科普百科类、励志成长类读物的有23人,占21.7%;推荐艺术类、传统文化类的有7人,占6.6%。从这两组数据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少儿馆员倾向于为少儿推荐他们喜爱的读物类型。但同时,推荐科普百科类、励志成长类、艺术类、传统文化类则上升到30人,占样本总数的28.3%,从某种程度上表明少儿馆员对于科学文化知识普及以及艺术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在新型的阅读方式(如数字电视、网络阅读、电子书等)对少儿的影响方面,106位被调查对象中,有7人认为这些对少儿没有任何影响,他们还是爱看传统的纸质图书;有32人认为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儿童们也喜欢利用网络进行阅读;有65人认为有很大影响,他们爱看电视胜过看书,有的甚至只看电视而不看书;还有2人表示不了解。调查结果与2011年度少年儿童阅读调查报告中“动画片以35.45%的比例成为孩子们喜欢的阅读形式之首,传统书籍以18.79位居第二,电脑位居第三”的调查结果基本相符。对于少儿图书馆员在少儿阅读指导过程中给予其指导,96位被调查者认为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87位被调查者曾有意识地去了解婴幼儿及少儿的心智和身体发展情形,以期更好地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及心智发展情况为他们提供优质的阅读指导服务,有19人否认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针对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情况,75人表示会在少儿利用网络阅读时及时对少儿开展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但有31人没有开展过网络道德教育。这表明大部分少儿图书馆员比较清楚地知道少年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容易遇到各种障碍,认为需要根据其身心发展状况提供相应的指导。
2.3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技巧在少年儿童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包括界定与传达儿童需求、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拥有主动聆听的技巧等等。本次问卷调查中,在“认真聆听或了解少儿阅读需求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图书馆领导或其他工作人员反映”这一问题上,67位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是这样做的,还有39位表示从未有过这样的行为。在少儿阅读的过程中给予他们必要的协助,回答少儿提出的相关阅读问题,并为不知道如何挑选读物的少儿进行“如何挑选书籍”的指导方面,有82位会给予孩子们帮助。这两组数据表明大部分少儿馆员对于少儿阅读有主动服务和沟通的意识,但在与少儿进行沟通并获知少儿阅读需求方面,少儿图书馆员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这种主动沟通的意识。另外,有83人表示他们致力于培养少儿从小具备利用图书馆的习惯和态度,为少儿喜欢到图书馆“看书”和“会看书”进行阅读宣传和指导工作,23人则表示没有。这表明大部分馆员比较明确自己在少儿阅读指导中的角色和定位,并正在为之努力。少儿图书馆员的沟通技巧还表现在应尽量避免与少年儿童、家长及同事等发生任何性质的矛盾,以及如果出现矛盾,如何有效而和平地化解矛盾上。当被调查者被问及在阅读指导或其它阅读服务中是否与少儿、家长、工作同仁或社区民众之间发生过矛盾时,106份答卷中有105份该有效答题,有27人表示曾发生过矛盾,78人表示未发生过矛盾。调查结果表明,少儿馆员的沟通技巧在总体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2.4策划及组织活动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阅读活动,是激发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感的一项重要活动形式。少儿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也常通过组织知识竞赛、阅读经验交流、亲子阅读、征文等活动来推广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少儿图书馆员策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因为优秀的活动策划者和组织者往往能使活动本身更充满吸引人的元素。少儿图书馆员策划及组织活动的能力主要指的是依各年龄层儿童发展兴趣来设计和推广阅读活动、提供符合社区需求及图书馆目标的阅读推广活动等。本问卷主要针对少儿图书馆员策划和组织宣传阅读重要性及方法的活动、阅读推广及阅读经验交流活动、网络阅读基本技能及网络阅读习惯培养等活动的知识和能力而设计。在106位被调查对象中,56人曾策划、组织或参与过符合社区需要及图书馆发展目标的趣味阅读活动、阅读推广活动和阅读经验交流活动。53人曾策划、组织或参与过宣传阅读的重要性以及为少年儿童讲授阅读方法的活动。68位被调查者通过策划和组织活动,让少儿掌握网络阅读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如辨别、查找、使用、整理等,并养成良好的网络阅读习惯。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少儿图书馆员通过策划与组织各类阅读活动积累了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但也有不少少儿图书馆员从未参与过组织与策划阅读活动。因此,少儿图书馆员的组织与策划活动知识和能力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2.5专业素养与发展潜能从“专业素养与发展潜能”角度来看,主要考察少儿图书馆员是否具备对阅读发展趋势、新技术使用、儿童发展及教育相关领域的知识,是否能对用户及其阅读要求保持客观的态度,以及是否了解保护用户隐私,个人专业发展生涯中继续教育与相关培训的重要性等。在106位被调查者中,仅42人表示自己浏览过一些较权威的儿童阅读网站以及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推荐的少儿阅读书目,并结合本馆少儿读者的实际需要推荐给他们。表明只有小部分少儿图书馆员会跟随社会的发展为少年儿童提供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书目,而大部分的馆员做得还远远不够,甚至不具备这种意识。在保护用户隐私方面,总体情况较为乐观。91人表示会为与其沟通过的少儿或家长隐私保密,5人表示不会,8人表示也许会保密,2人表示不知道自己是否会为其保密。阅读指导方面的继续教育与相关培训对于少儿图书馆员在个人专业生涯发展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但在106位被调查者中,只有21人表示曾接受过有关儿童心理学、少儿早期阅读教育理论等方面的继续教育或培训,而大多数被调查者(86人)表示自己没有接受过此类培训或继续教育。这说明我国的继续教育与培训还处于缺位状态,没有达成规模效应,不利于少儿图书馆员的自身发展和自我实现,更不利于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少年儿童阅读作有效的指导。对于“阅读指导知识中,哪几类知识最为重要”这个问题,有76人认为阅读指导方面的“如何教与学”的知识最为重要,48人认为策划和组织活动的知识最重要,89人认为掌握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最重要,86人认为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包括沟通语言的选择、沟通技巧的使用等知识)最重要,29人认为图书、情报、教育学等专业知识最重要。我们得出结论,大部分少儿馆员认为对于阅读指导,各类知识的重要性从重到轻依次排序如下:儿童心理学知识———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阅读指导(如何教与学)的知识———策划和组织活动的知识———图书、情报、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对于被调查者最缺乏哪些类型的知识,40人认为自己缺乏阅读指导方面(如何教与学)的知识,48人认为最缺乏策划和组织活动的知识,76人最缺乏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43人最缺乏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包括沟通语言的选择、沟通技巧的使用等知识),18人认为自己最缺乏图书、情报、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其中,儿童心理学知识是认为自己最欠缺的知识,其次是策划和组织活动的知识、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阅读指导方面(如何教与学)的知识、以及图书、情报、教育学等专业知识。有关少儿图书馆员的专业培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主要包括正规的大学教育、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班、在职培训等。本次调查中,27人表示愿意通过正规的继续教育(如教育学、心理学、文学教育等)来增加其阅读指导技能,44人选择在职的培训(如专业会议、专家讲座等)方式,20人想通过短期培训班的方式来增加其阅读指导技能,有14人愿意通过其它方式,如与其他馆员之间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来做到这一点,还有1位被调查者未表明自己的态度。这说明在职培训(如专业会议、专家讲座等)是最受大家青睐的培训方式,正规的继续教育与专业短期培训班也较受大家欢迎。
篇9
母亲当时刚获得儿童心理学硕士学位,父亲是研究土木工程学的,他们都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基础。父亲的家族在山东日照市涛雒镇,是远近闻名的书香世家。母亲则是那个时代极为少见的女知识分子。母亲与父亲青梅竹马,两人都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读研究生,可谓志同道合、比翼齐飞。
生下我两个月后,父母亲就带着我回到中国,他们希望用自己的所学为祖国效力。没想到,1937年,震惊中外的“七・七”爆发,父母就带着我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从青岛到南京、安徽芜湖,再到上海、武汉,最后到达重庆。父亲联系到重庆大学工作,母亲也受聘于西南教育学院,全家终于安顿下来。
在迁徙与不安中,我长到了7岁,进入重庆的一所小学就读。由于当时战云弥漫、空袭不断,我的学习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第一天上学,空袭的警报就响了。当天的学习就这样流产了。后来的学习也因为这些原因时断时续,一个月上不了几天课。无奈之下,父母决定让我离开学校,呆在家里,他们自己来教我。白天,父母在大学里教书,就让我在家复习功课、做作业;晚上回家后,父母检查批改我的作业,然后教给我新的功课,如此反复。
母亲是儿童心理学的教授,她很善于把握我的心理,并将知识轻松地传授给我。与父亲的教育相比,我比较喜欢母亲的教育方法,可以说,我小学的知识,多半儿都是母亲教授的。虽然母亲教给我知识,可是从不要求我去考100分,因为她明白100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意义。而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培养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才是关键。这一点,对我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若干年以后,有人问起我对战争的感想,我总是风趣地说:“它的好处是,我可以不必上学了。”
抗战胜利后,我们一家回到青岛。父亲把我送到德国修女办的一所非常严格的天主教学校上课。因为此前我从没受过正规教育,我原来对学校也没有什么兴趣,所以在天主教学校,我的学习遇到了很大困难。非常感激的是,我的父母从来不责怪我,他们不像许多中国父母那样强求孩子在学校中拿到高分数。父母反而常常带我去看京剧、看电影。1948年,我和弟弟都得了重病,父母果断地花费了他们的全部积蓄,购买当时刚刚出现的新药―――盘尼西林。如果他们不那样做,我和弟弟当时可能就不能幸存下来。
篇10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着,出现了几个着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着《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 上一篇:继电保护面试常见问题
- 下一篇:骨科医生业务水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