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基础范文
时间:2023-03-23 08:2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我国高等职业类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高技能性、应用性的专业人才。统计学基础课程是一门专门研究客观现象所带了丝事实反映的方法论科学,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应用性等特点。这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在我国的高职院校财会、贸易、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也是当代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知识。近年来,为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不少高职院校都对本院校的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以期望发挥统计学基础课程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教师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框架,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对高职院校开设的统计学基础课程的实际应用进行探究,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可以进一步的深化课程的理论性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课程的实践应用性。
二、统计学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对学生的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研究来看,传统的统计学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应用研究
就目前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教师对于统计学基础这门课堂的教学过分的倚重理论性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对这门课程的应用性问题探索。相对而言,高职学生学习的知识专业性更强,更倾向于实用化和实践性。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需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以此为工具,在采集到相关的数据后,能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反映事实的重要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来为决策者提供参考等。这也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欠缺的能力。
(二)忽略与相关学科联系,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力度小
统计学基础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基础课,它与概率等、线性代数等学科联系非常的紧密。但是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大多注重自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统计基础与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从而造成在教学内容上与其他课程多有交叉重复现象。
(三)课程设计缺乏创新性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大多以全课堂教学为主。统计学基础这样的专业课也是进行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显示不符合当前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课程本身而言,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教学案例具有以下特征:①案例要具有很强的故事性;②案例要含有教育两难问题;③案例要蕴涵深刻的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等科学的理论、原则与原理;④案例要具有新颖性、讲究时效性;⑤案例的背景要清晰。
案例教学并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实际上是以教学内容的变化为前提条件的。案例教学也并不单纯是一种教授法,它实际上也是以学生行为的转变为前提条件的。如果学生仍然热衷于自己先前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案例教学甚至不能简单地定位在方法上,它所设计的层面是多样、复杂的,如果教育观念还是固守于传统既定知识,培养一统人才上,案例教学的运用也就显得多余了。
四、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注重案例开发的过程和方法。目前学校开发案例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是全面系统的开发,即由学校行政做出总体部署,各学科的教师有计划地开发案例。另一种是零零星星的开发,即个别教师所进行的案例开发。如果学校的领导力量强,多数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比较高,可进行全面系统的案例开发。
以统计学基础的综合式案例的研制为例,一般须经历四个阶段:一是统计学基础教学案例策划阶段。主要任务是运用统计学基础有关的教学理念,正确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是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深入了解所授班级学生的情况。其次是提出这次执教的教学目标。第三,确定教学思路。第四,设计教学工具。二是案例展开阶段。中心任务是放手发动学生、充分依靠学生来完成学习任务。要切实贯彻“以学定教”原则,灵活运用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鼓励和引导全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去收集素质,采取基础数据。这项工作可以成立调查小组的形式进行开展,正确发挥任课教师的指导作用。三是案例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评析学生的对于统计学基础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提炼教学经验与教训。要求任课教师把自己的认识水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四是案例的撰写、制作阶段。撰写案例应一采取到的大量数据作为事实依据,经过起草、反复修改和定稿,案例便以作品即科研成果的形式正式诞生了。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提高了课程学习效果,还激发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展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际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马昊光.《统计学基础》教学模式改革初探.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7.9(2).
[2]高林,鲍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玉臣.职教教学改革的技术探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01).
[4]宋文光.高职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教育与职业.2007(17).
篇2
【关键词】统计学基础 教学模式 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104-01
统计学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财经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科目,是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建立经济知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索现代大学教育条件下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对会计系学习统计学基础课程的会计与统计专业近200名专科学生进行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并经过反复的试验及对比分析,概括出了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一 课程考核改革的指导思想
1.体现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是进行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形式,其核心目标是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人才既要掌握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还要有适应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并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和与之相应的方法技巧。
2.体现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统计这门学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掌握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3.体现可操作性
实施方案作为指导性意见,只有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才能保证改革的有效性。考核内容的设计都是基于对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特别是Excel计算技术情况调研基础上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能力完成各项形成性的考核内容。
二 统计学基础课程建设改革的具体措施
1.课程内容的改革
统计学基础课程要求教师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对统计学科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即统计的基本问题、数据搜集、数据处理、数据的搜集及应用。采取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现场教学等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程实训等,引导学生牢固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深刻理解统计的基本理论,掌握统计的基本原理和学科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培养学生采集与处理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课程实施上,对每个单元的实训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际单位现场参观、实习等方式,配合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在集中实训中配合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专题实训,采取提前布置、课下阅读实训资料、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采用专题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另外,还通过学生团队、统计网上指导、撰写与实习相关的统计小论文,甚至参与企业的具体课题制作等形式来贯彻实践教学方案,落实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在指导方法上主要采用:(1)讨论式教学。通过讨论式教学,强化学生对社会调查及其方法运用的重要性和具体调查方法、技术环节的认识,促进社会调查方法技术程序化使用意识的进步。(2)案例式教学。通过案例式教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增强感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运用社会调查方法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实践小组。通过组建调查小组和学生实习团队,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实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调查课题,进行全过程的社会调查活动,增强独立地、全过程地使用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的能力。(4)统计沙龙。这是针对统计课程的特点而尝试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一般是针对一个特定的经济管理问题,事先进行较充分的准备;然后,学生们集聚在一起,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畅谈,相互启发,也可以争论,形成相同或不同的思路,便于事后形成文字材料。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方法采取以“能力为中心,综合测评”的方法,所谓“以能力为中心,综合测评”是指根据课程教学的目的要求,采用课堂、作业、模拟实习、项目实训、考试等方式分别对学生进行测试,最后形成学生的综合成绩,力求客观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教学资源库及课程网站的建设改革
统计学基础课程要求教师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充分体现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完善教学程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建设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并实现资源共享。这门课程网上资源目前还处于初级的状态,拟建立统计学基础的课程网站,逐步把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课件、学习指导书、参考文献及教辅资料等资源上网并免费开放。
总之,统计学基础是会计与统计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我们本着实施采用层次推进法教学模式,运用模块组织教学,力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使课程内容更加合理,从而体现统计岗位的针对性、实用性;培养学生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管理素质,把该课程建设成为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李妍、王洪录.“一主三分”式教学模式分层教学的教学策略探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3(6)
[2]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统计教学 高职学生 改革
市场经济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目标由理论型转向实践型、单一性型转向复合型应用人才。高职学院《统计学》教学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课程改革探索如下:
一、《统计学》课程改革探索
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必须对课程进行改革,本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是基于统计员工作岗位的项目教学,旨在培养高职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1.培养目标的改革。《统计学》培养目标本课程应以工作过程导向为教学设计依据,以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教学创新平台,以服务区域经济为课程建设宗旨,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运用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解决经济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并最终实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具体目标为:
(1)知识目标:具有统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有熟练运用统计知识的基础知识;具有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2)能力目标:能树立统计基础知识的新观念;能使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团队意识和强烈的事业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教学方法的改革。本课程以“工作过程导向”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为主线的融合多种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如我院统计学课程是基于统计调查员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同时采用项启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整本书知识点采用一个大项目为案例进行教学。如我们以《关于高职学生就业现状与分析》调查报告为背景,课本知识可以看作一个工作过程。教学内容实设计从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Excel表5个模块来进行,进行情景设计,而且前4个模块正好是统计工作的4个步骤。知识得到整合,知识“框架“形成;使学生每学习一点新知识,都能融入这儿框架当中,在加上运用大量的案例进行教学,案例教学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3.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教师应改变过去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传统教法,变成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方法。具体可进行以下操作。
(1)教师提出问题。比如讲问卷设计时,可以让学生尝试设计简单问卷,学生自己研究自己设计,出现的问题可以讨论、查询或向教师请教。(2)教师指导阶段。学生完成自学后,要求学生进行展示,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如某组学生设计问题:你的父母职业?问题没法回答。教师针对经常出现错的地方教师要重点讲,对于难点教师要反复讲,直到学生真正掌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变主体,教师变主导。指导学生对所要求掌握的东西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完整的概念。(3)总结梳理。对本节内容进行学习后,教师对小节要进行总结,章节进行整合,与工作过程融合,继续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4)布置课下预习和实践活动,进入下一节课程学习,如此反复,知识日积月累,学生牢固掌握了基础知识。
4.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强教学实践环节。《统计学》课程高职学院经济类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能运用统计方法进行调查分析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需要通过具体社会实践,同学们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实现。
教学内容改革,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内容设置是按调查员工作设置,课本知识可以看作一个工作过程。教学内容实设计从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Excel表5个模块来进行,进行情景设计。
增强教学实践环节。对于统计课程大多院校课时40、54、或60课时不等。仅靠课内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环节。所以教师应上课期间布置作业,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践。如上完统计调查这一章,布置学生针对每组课题,课下搜集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比如可组织学生实地调查搜集一手资料实地观察超市商品陈列,顾客衣者打扮,或者让学生亲自设计问卷,再进行调查。从选题方案设计,问卷设计、实地调查、到资料的汇总整理等,小组分工合作、人人参与、共同完成。不仅提高了设计问卷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
组织学生针对每组研究课题进行二手资料调查,比如网上搜所引擎的使用,校内网站科研网的利用,图书馆有关图书的查找等。增强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科学研究能力。。
二、对高职学院的建议
1.加大校内实训投入。为了巩固学生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真正提高,高职学院应改革教学手段,以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平台,如校内如微机室,统计模拟室等。指导学生完成各项任务的工具,如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等,都离不开计算机。如我校建立计算机实训室,对学生免费开放。学生通过模拟实训,如统计工作过程,这就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实训活动,从二手资料的收集、统计问卷的整理、数据的统计分析、统计调查报告的形成等。使学生真正体验体验了社会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
篇4
一资料及方法
1教师及护生资料
选取50例护生为研究对象,均来自同一学校,均为女性,护生年龄为19~24岁,平均年龄为22.5岁,护生均是经过高考进行选拔,将护生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0例护生。两组护生在性别、年龄、学习成绩上均不具有差异性(P>0.05)。每组各2名教师进行带教学习,两组教师的教学资历、教学水平、学历、职称等方面不具有差异性(P>0. 05)。其中观察组护生接受新形势下的新教学方式,对照组护生接受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
2方法
(1)对照组护生的教学
对照组教师按病种对护生进行讲课,理论课程结束后,让护生在医院各科临床上进行实习,实习结束后让护生完成实习报告,完成毕业论文,并做相应的临床技能考核。而护生在医院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困惑,包括医学上、心理上及社会上的问题则由护生自行解决。
(2)观察组护生的教学
观察组护生在接受病种学习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具体如下:第一,教师在平时的讲课及学生见习、实习过程中结合不同护生自学和接受能力,将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诊断方法以及各病种基础护理的要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并将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而对于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等相关基础内容可以让护生自学或简单讲解。第二,教学的内容应有主次之分,而不是一味向护生灌输基础知识,而忽略了临床诊断的重要性。在以往传统模式的教学背景下,学生的基本功往往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带教老师可以用一定的时间来训练学生的基本功,提高护生临床基本知识技能。第三,由于医学知识更新的速度相当快,因此教师在做好自身的科研工作时,需不断查阅文献及资料,将国内外一些最新的医疗知识讲授给护生,而不是仅仅沿用过往的教案进行教学,而且需要对护生负起全面的责任,对护生提出的问题应给予充分的解答。
3问卷调查
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观察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对PBL教学方式的认识,包括提高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方面、能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方面、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方面、能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方面、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方面、提高学生临床操作能力方面、提高学生综合归纳能力方面、有助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
4统计学分析
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s)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二结果
1两组学生实验能力水平提高分析
观察组实验操作考试平均分为(87.6±4.8)分,对照组实验操作考试平均分为(75.6±3.6)分,两组学生实验操作考试平均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
2问卷调查内容分析
自行制定相应的调查问卷,对培训的50例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具体结果见表2。
三讨论
1基础护理课实验教学落后于临床实践的原因分析
(1)师资力量不足
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职业学院的师资力量一时间难以满足扩招后对师资的需求,尤其在护理学院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在当前一些护理院校中,临床带教导师的数目有限,因此在临床带教过程中一个导师带几十个学生的现状非常普遍。护理学院学生的增加,导师人数的不足加之临床带教资源匮乏,导致手术室外科学生的培养质量下降。
(2)护生缺乏积极性
目前大多数护生属于独生子女,其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因此他们普遍缺乏积极进取、勤奋上进、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进入手术室后,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性地观看带教老师操作,而自己却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3)教学理论与实践操作脱节
尽管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护生对手术的操作过程都比较熟悉,但当其进入手术室后,头脑中虽然有无菌操作的概念,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往往违反无菌操作的原则,理论与实践操作无法统一。
(4)沟通适应能力差
作为护理人员不但需要做好临床护理工作,还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护患关系建立的基础离不开有效的沟通。但目前护理学院的护生年龄尚小,对社会缺乏了解,人际交往能力有限,因此当其毕业后走工作岗位时不懂得与患者进行沟通及交流。对于在手术的环境中更是不懂得如何与患者进行沟通。
2改革的措施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护理院校中师资队伍的建设较落后,临床护理带教老师人员较缺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带教老师的质量,提高带教老师的待遇,从而留住一些优秀的教师。
(2)提高护生的学习积极性
护生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后,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手术的医护人员应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医护人员并不能因为学生的动手能力差而阻止其动手。带教老师应指点学生让其独立操作,并让其逐渐熟悉操作。同时应针对护生学习热情,对其进行积极的提问,并耐心解答其问题,鼓励其多进行提问。
(3)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
为了适应新的医学模式,手术室外科护理生的培养质量应注意临床实践,而目前众多护理学院对外科护理的学习还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应调整临床护理培养目标,加大临床护理实践教学的开展,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掌握临床的技巧。
(4)强化护士的道德观念
俗话说“医者父母心”,作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尚的情操,随着护理模式改革的深入,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要求更为严格,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患者除了看重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外,还注重护理人员的道德水平,因此加强护患关系的建设是目前各大医院的重要工作。
3本研究的启示
通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实验操作考试平均分为(87.6±4.8)分,对照组实验操作考试平均分为(75.6±3.6)分,两组学生实验操作考试平均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侯占华,杜文娟.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综合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7(2):456-457.
[2]夏平,姚健,徐邦生.口腔组织胚胎学采用双轨制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 2011(33):145-146.
[3]刘波兰,孟利敏,林卡莉,况花荣.网络辅助课堂教学模式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9(5):365-366.
[4]莫艳秀,陈晓岚,欧阳驰,刘科峰.组织胚胎学网络辅助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2): 136-137.
篇5
[关键词]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方法
近年来,统计方法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迅速的扩大到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证券、保险等领域,统计学这门学科也已经成为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等专业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然而目前高职高专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还相当欠缺等。本文试图在查找教学过程当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寻找有效的改进措施。
一、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统计学不够重视
在目前统计学教学中,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不够深入,统计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一提及统计,很多学生仅能联想到统计局、大量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等,很难将统计学与自己本身的专业联系起来,并且认为统计学与实际联系不大,无法学以致用,因此重视程度也仅停留在获得学分的层面上。加之学时有限,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授数理统计、探索性数据的挖掘、多元统计方法、西方统计制度等新的内容。
(二)课程内容不够规范
在教学内容上,目前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而且不同的教材侧重点不同。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多是以统计工作过程为主线,先后介绍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指标、时间数列、指数、相关与回归、抽样推断等内容,但有的侧重于数理统计方法,在抽样推断上花大量的时间,而有的又侧重于传统统计方法,在其它章节上下较大的功夫。
(三)教学方法不够多元化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但目前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的还不够,而且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发展与变化,教会了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应用知识。在这种传统的统计教学模式下,学生或许学会了怎样计算平均指标、抽样误差等,但这对提高学生的统计实际应用能力极为不利,而且在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容易产生统计学既难学又枯燥无味的情绪,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虽然这种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由于考试内容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主要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较少,甚至教师课堂讲课本,学生课后背课本,其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方法初探
(一)用通俗简洁的语言进行教学。
传统的统计学教学过于注重统计指标的计算统计理论的演绎,使学生深陷繁复的计算中,对于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则很少讲到。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一般都津津乐道于统计学基本概念的阐述和统计公式的推导,使用的语言都非常专业化、学术化。对一部分学生来讲,他们认为教师的语言是晦涩难懂的。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分数相对较低,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质量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总体水平偏低,参差不齐异常突出。
针对这一现实状况,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教学要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这是高职高专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语言一定要简洁、通俗,只有这样才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这种语言形式要贯穿讲课的始终,不管是讲授统计思想、统计概念还是讲授统计公式。可以把公式具体化,删繁就简,挑选重点有代表性地着重讲解,而没有必要对每一个公式都推导其来龙去脉。还可以通过不断地举例来解释说明统计概念的实际意义,使学生活学活用。另外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多用些提问句、疑问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分析案例,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分析,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理解理论知识。这个方法在高职高专的授课过程中运用得非常广泛,普遍反映效果良好,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在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就是精心选择适当的案例;二要难度适中,但要有综合性,不能只针对某个具体定义而编写,因为案例太容易就没有挑战性,不深入讨论就学不到东西,太难就会让一部分学生知难而退,不参与讨论;三是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所选的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而不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其次,要组织好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需要发生变化,要从教师的角色转化为一个普通学生,让自己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当学生提出问题时,不要直接作答,而是引导学生互答问题和辩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自觉地归纳总结。第三,还要注意在案例课结束以后,要让同学们写总结,把课上所运用的理论知识,在讨论中领悟到的东西,以及自己归纳总结的东西书面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利用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把授课重点转向过去传统教学顾及不到但实际上更加重要的方面,即从过去主要针对统计学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转向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
(四)注重实践操作。
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行业基层技术型应用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因此,高职高专教学中实际操作技能培训的学时所占的比例相对高于普通的学历教育,即其教学目的应在于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重叠,重理论轻实践,实际操作能力很差。
(五)创新统计学教学考核方式
结合统计学自身特点,打破原有的考核制度,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列入考试评分标准当中,采取“理论+实践”的考试形式,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可以将考试分为卷面和实践操作两部分,卷面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部分主要考察学生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实践操作部分,可以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自行选题,完成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这种考核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对“团队”、“合作”等概念有更切身的体会。
[参考文献]
[1]董芸。注重理论教育强调动手能力――浅谈高等职业教育非统计专业统计学的教学方法[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5,(1).
篇6
统计分析方法在社会经济活动与管理分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习和掌握统计理论和方法对解决经济和管理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统计知识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在各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均将统计基础作为一门必开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知识与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以分析、解决社会经济实际问题。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统计基础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诸多体会,学生普遍用“难、繁、枯燥、没用”等词来形容统计基础课程;有些教师也认为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文章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对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创新性发展,改变影响教学质量的消极因素,促进教学质量与效果。
1 课程的特性
1.1 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
统计基础课程主要讲授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是进行定量分析的有效工具。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经济管理专业的许多课程基本上存在一致性,而且它们之间存在许多内容的一致性,它们知识间的重复联系,比如会计管理方面,物流管理专业中的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等都需要大量的统计方法的应用,是各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
1.2 提升学生的统计基础技能
高职院校的统计基础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的是统计的基础技能,而不是统计的具体专业技能,因此对于学生的教学要具有侧重性,也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搜集资料与整理的专业技能,因为只有掌握最基本的技能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水平,实现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目的。
1.3 强化知识的实践应用
统计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对于统计技能的掌握与理解,而是要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因为在未来社会发展中需要人人具有统计思维意识,让学生在具有专业的统计知识的同时还要形成良好的统计意识观念。统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更要注重学生知识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任何技能的掌握都需要进入社会给予实践检验,因此在学校的教学中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灵活的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统计问题。
2 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按照统计实际工作过程整合教学内容,和职业实际岗位对接,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课程改革本着“理论够用、适度,强化技能,重在应用”的原则,按统计实际工作过程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设置为认知统计、统计设计与统计资料搜集、统计资料加工整理及表现、统计资料分析与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四个项目,是教学内容贴近了真实的统计实际工作过程,是学生能清晰、明了的理解课程的学习目的,为学生后续工作或参与统计从业资格证、助理统计师和统计师考试提供知识支撑。
2.2 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特点
统计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从实际应用和实际背景出发,使学生在实际中识别统计方法的应用环境,正确应用统计方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依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及高职学生发展的需要,讲授中不要追求理论上的完整性,而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侧重基本方法的实际应用。结合大量的国家、行业和企业的相关资料,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社会经济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这样既可以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又使课程的教学更加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引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实际问题与所学理论与方法的距离。
2.3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针对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的实际情况,课程教学过程中选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对课程的基本内容采用讲授法讲解,避免复杂的推导过程,采用“由易到难”和“精讲多练”的方法,确保核心知识点的掌握,重视学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养成。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教师不把所要讲的知识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是“话到嘴边留半句”,故意设“障”布“疑”,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注重课堂讨论,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不断增进学生的理论理解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课程知识讲授过程中,将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老师选择具有针对性强的社会真实案例,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的应用案例分析引导发挥案例服务于教学,通过案例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的对案件分析,建立合作小组,发挥学生的主动探讨能力,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使学生既能学到相关的统计知识,更能锻炼统计实践技能,并且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
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使用。教学过程中将粉笔、黑板、多媒体合理组合运用,课堂上老师的灵感、提问时学生的答案、重点内容的再次强调等用传统板书来展现,比多媒体更有及时性和随意性,控制灵活。课程的知识体系、案例的描述、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展示等采用多媒体展现,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必要时可以加声音、图像以增强效果,更直观,便于理解,记忆深刻。同时,统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大量数据的处理,针对学生已学完计算机文化课程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借助计算机、利用业余时间来实施统计方法的应用。例如在讲述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内容时,利用Excel软件的“图表向导”设计统计图表,利用函数公式计算分析指标,使复杂的统计计算简单化,增强学生的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实操运用能力。两种手段相结合,相得益彰,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4 培养学生统计思维,强化知识应用能力
篇7
【关键词】统计学;管理现状;优化策略;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C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20)06-0071-02
1引言
统计学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统计工作是否落实到位,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而言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在当前多元化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规模化发展虽然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与此同时企业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实现持续性经营,确保统计学应用效益的最大化,是目前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础。
2大数据时代内容的基本概述
简单来讲,所谓的“大数据”是指在当前信息化产业时代背景下,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互联网公司在日常运营中生成、累积的用户网络行为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有效处理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信息资产。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技术应用下时代未来发展的趋势。就目前来看,与传统信息数据相比,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数据多元以及数据价值高的显著特点,伴随城市化、工业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有效地对大数据进行处理,成为现阶段基层产业结构和相关主管部门的核心发展方向,也是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数据实质上是存储于计算机内的各种信息集合,在当前全球化、市场化不断发展的新产业时代背景下,商业模式的巨大转变,在改变人们关注度的同时,也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最终为企业预期发展目标的实现创造了良好条件。对于大数据的处理,倘若采取传统的处理技术,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处理目标,更极易导致一系列其他问题的产生,最终对企业整体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为此在大数据发展的同时,技术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突破,目前常见的管理技术主要有——数据仓库技术、数据安全技术、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模型预测,其中,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关系最为密切。
3新形势下统计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企业对于统计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市场经济常态下,企业规模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在加剧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如何有效地提升企业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是现阶段企业的核心发展方向,但由于部分企业受传统发展以及管理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企业管理和发展重心始终集中于企业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统计管理的关注度,致使单位在统计管理工作方面的人力和物力投入不足,各项管理工作受到一定影响的同时,企业的整体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3.2统计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统计管理人員作为统计管理工作的实践者,其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水平的高低,对于统计管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但随着当下统计管理工作量的增加,部分企业为满足人员配置需求,不断地降低人员选拔标准,导致聘用人员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综合素养都有待完善。作为一项专业、系统的管理工作,统计管理不仅要求管理人员拥有细心、踏实、耐心等基本素质,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随着企业规模和数量的持续增加,统计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待遇不高等问题的存在,导致管理人员自身专业能力有所欠缺,业务操作等方面也存在一定不足,最终对统计管理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3.3数据库硬件设施、设备不完善
信息化产业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便捷人们日常生活,提高企业生产效益的同时,将其应用到其他领域中,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各单位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统计管理是企业管理作业的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数据管理库自身硬件设施、设备的完善度对于统计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具有直接影响,但对于某些偏远地区亦或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区域,统计管理设备、设施的落后性在影响现代化科技管理手段应用效益的同时,统计管理作业也始终未能得到突破性进展,企业发展也由此受到了一定影响。
4新形势下统计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探析
4.1加强对统计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对统计管理工作的重视
统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对企业发展而言也具有一定影响,而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确保统计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是极为必要的。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管理人员对于统计管理工作的不重视是影响统计管理工作效益的重要因素,为有效地改善当前管理现状,一方面基层产业机构需加大对统计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在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统计学应用效益”高度认同的同时,为统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而另一方面企业还需加强对统计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力度,在不断增强统计管理人员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基础上,为预期管理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条件。
4.2积极和有关大数据公司或机构进行合作
要想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进一步优化和提高统计管理工作,就必须将大数据有关技术和统计管理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必须解放思想,打破行业限制,积极寻求和有关大数据公司或者机构进行合作开发,开发出真正适合统计管理工作的大数据技术和工具,大数据无法使用单台计算机进行操作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技术等,其也必然和云计算的有关分布式处理、云存储以及虚拟技术等密不可分,因此统计管理必须要积极寻求多方合作,积极将大数据的有关技术引入统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去。
4.3不断优化和完善统计管理模式
在当前企业规模和数量持续增加的新产业时代背景下,数据的形成过程较为烦琐,且数量也较为庞大,为从根本上有效提高管理的科学性、高效性和有效性,不断地优化统计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也是极为必要的。通过大量调研数据分析可知,在进行统计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传播渠道的日趋增多,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统计管理创造了良好条件,但由于部分企业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未将现代化技术应用到电子统计管理中,导致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同时,预期管理目标也难以实现,为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将数据信息化纳入到工作日程中,为单位的数据管理部门配置专门的信息化设备,是现阶段提高统计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4.4将各项统计管理工作细节落实到位
在统计管理作业过程中,从根本上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确保各项统计工作细节落实到位也是现阶段基层产业机构和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换言之,在当前多元化市场竞争环境下,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统计管理工作质量,提高企業整体的经济效益,以会计管理工作为中心,确保各项细节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是十分必要的。要想确保管理工作效益的最大化发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企业需将会计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发展方向相结合,在确保两者“统一性”的基础上,以会计管理工作为中心对企业经营进行系统化管理,最终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4.5确保预算统计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在当前企业经济收支管理过程中,预算统计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是影响精细化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而为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确保全面预算统计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是现阶段企业经济运行精细化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前提。作为企业经济运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环节,全面预算统计管理作业的开展不仅能确保企业达成预期的战略目标,其在科学预测企业未来运营状况、协调内部资源以及控制内部预算编制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预算统计管理过程中,企业统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需摒弃传统管理理念,在做好日常收支管理的基础上,还要确保内部全范围、全过程及所有资产的预算统计管理落实到位,由此在保障全面预算作业有序开展的同时,提升企业在多元化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篇8
关键词: 生物统计;教学改革;农业类高职高专院校
中国分类号:H191
生物统计学是畜牧兽医等农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其理论比较深奥难懂,对数学知识的要求也较高,而高职高专的生源质量决定了学生对其很难产生兴趣。为满足现代农业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行教学改革成为目前农业高职高专生物统计学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 农业类高职高专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分析
1.改革教学模式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由传统的“理论(70%)+实训(30%)”教学模式向理实一体化教学转变,可大幅增加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强化训练相关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的教学流程,让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关案例从学生历年的毕业论文中选取,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理实一体化教学可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减少教学时间,可以由现在的45学时压缩至30-40学时,减轻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业负担。
2.革新教学内容
生物统计学内容繁杂,原理和公式都很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难以系统地掌握。农业类高职高专学生生源质量普遍不高,所以如果不对相关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精简和弱化,学生会陷入本末倒置,对于这些原理和公式的应用不能充分掌握和了解,进而限制学生在学习实践和今后的工作和科研中不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改革,精简原理,弱化公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突出相关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能学习到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能掌握相应的实践能力。
3.改变教学重点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关的统计原理和公式作为讲解的重点,不仅学生在吸收和理解上会存在障碍,同时从实用价值来说同样也无太多必要性。因此,改变过去教学中只注重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推导,转变为着重讲解统计方法适用的条件,统计结果的判断和选择,具体实践案例的分析和阐述,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操作,加强数据分析的专业解释和剖析。例如在卡方检验中注重讲解卡方公式和矫正公式各自适用的条件,在df=1的独立性检验案例中,比较Pearson卡方和连续性矫正的卡方值的差异,根据原理分析选择矫正卡方值的原因,突出专业知识对统计结果判断和选择的指导作用。
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革新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与之配套的教学方法构建上。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得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生物统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是在机房进行教学活动,相应的软硬件必需满足教学的需求。视频监控软件iVMS可以帮助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使学生专心参与教学活动。局域网授课软件Topdomain可以将课件和操作演示直接呈现在每一位学生的电脑屏幕上,吸引学生专注教学内容;另外授课软件可以将数据文件直接分发给每一位学生,节约了输入数据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往届学生的就业状况以及本校的专业特色来开发校本教材,编写一本适合本校特色的生物统计学教材,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与实践接轨。“飞鼠”鼠标的使用让教师可以脱离讲台,融入到学生中来,让“教与学”转变为“一起学”,加强师生互动,及时获得教学信息反馈。
2. 采用实践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要和教学模式相适应,改变以往的开卷笔试考核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采用实践考核,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真实反映学生应用能力的水平。以2-3人的小组为单位,制作课程教学PPT或统计分析软件教学视频,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联系相关专业合作企业提供生产实践中的实际数据,提供数据分析等技术服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其他专业教师合作,设计相应的试验方案、分析处理试验结果,带领综合评分较高的小组为其他专业的学生举办讲座,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3.培养兴趣,鼓励自学
生物统计涉及的分析方法众多,相应的统计软件功能也很强大,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全部系统的学习。因此,生物统计课程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从而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
三、结语
农业类高职高专的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是一个教学与实际不断融合的过程,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获得反馈信息,促进教学相长,适时调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昆太,程新.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13(14):93-94.
[2] 马相如,冯亮,顾延生.信息时代高等院校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2):158-159.
[3] 徐向华,刘翠英,李仁英等.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3(12): 5618-5619,5621.
[4] 袁文业,彭惠茹,张洪亮等.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及实践效果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04):478-482.
[5] 张以忠,邓琳琼.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86-88.
[6] 杜瑞卿,杨建伟.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02):26,28.
[7] 王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构建第二课堂教学体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79.
篇9
统计学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按其发展的历史阶段和统计方法的构成看,统计学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那么统计内容学习的难点在哪里呢?
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对统计知识的教学出现了偏差。我们的教学重视知识点的传授,对统计知识的考核也局限在知识点的考核。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放在有关数据的计算上,学生没有经历统计过程,难以形成正确的统计观念。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潜在地存在统计意识。我们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挖掘这种潜意识,注重培养学生有意识的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对统计思想和概率意义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不要把统计教学变成单纯的数据处理和计算技巧的讲解;不要把概率教学变成复杂的概率计算的训练;不要纠缠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而干扰主题。由于对于这部分知识,学生具备一些基础,所以教学要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设计,而不能仅仅依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或凭经验。例如对于三种事件的教学,有的教师将时间均匀分配。这种课堂的效率比较低。关于什么叫必然事件,什么叫不可能事件,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没有太大的困难的。重要的应讲清什么是随机事件。一定是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重复实验下,可能发生可能不发生的。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来让学生区分,不是在相同条件下的情形不确定的事件;不能重复实验的情形等等。根据初中学生的能力水平,可以突出统计和概率所研究的随机现象的这种偶然性,它是怎么发生的,这个随机性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应该把整堂课的教学的重点放在这个可能性事件,怎么去刻画和描述上。教师要明白你想解决学生什么问题,学生哪一点是原来不懂的,这堂课我希望他能够懂些什么,这个目的要明确。这是教学中应遵循的规律。特别是这些新增内容,教师要在前期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充分的调查,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概率的统计规律性本身就是通过实验发现的,用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可以认为是实验科学。
在初中阶段,由于课时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用严密的方法揭示一些稳定性规律,评价统计方法的优劣。设计恰当的实验,直观认识随机性规律、树立概率观点、理解统计思想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面对概率统计的教学,大多数教师比较陌生,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在教师自身接受的数学专业学习中,概率与统计就是一个弱项,又加上记忆或平时不曾经常地应用等原因产生的遗忘或知识的流失,造成教师的“一桶水”已经不多了, 那么要想教好概率统计,首先,需要教师先学好概率统计的内容,即要先装满“一桶水”甚至“一眼泉”;其次要上升到比较高的层次来理解这些知识、思想和方法,即要有高质量的“一桶水”;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结合学生的理解,学生的问题逐步深化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即要善于从“一杯水”中吸取营养,以增加“一桶水”使之成为“一眼泉”。
篇10
【关键词】 胰岛素;脑出血;急性期;随机对照
作者单位:521011广东省潮州市人民医院
小剂量胰岛素(16U)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报道颇多,但国内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进行研究者少见,且应用较高剂量胰岛素进行研究者则未见报道。该研究通过观察脑出血急性期应用两种剂量胰岛素对脑血肿体积、水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以及治疗前后血糖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胰岛素对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效果、剂量效应以及胰岛素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①发病24 h内入院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并经头颅CT证实,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①存在肢体功能障碍;②性别、年龄不限;③出血部位在大脑半球;④出血量在40 ml以下;⑤复发病例前次症状恢复完全;⑥非糖尿病患者;⑦无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⑧无严重感染;⑨无昏迷。
1.2 一般资料 病例均为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连续住院的患者,符合入选标准者共130例,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41~79(60.95±7.33)岁;治疗Ⅰ组44例,其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43~76(61.36±7.05)岁;治疗Ⅱ组43例,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44~78(60.95±6.8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出血部位、体质、高血压病史、心绞痛及脑中风史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脱水剂、神经营养剂、控制血压等常规治疗外,静脉滴注溶剂为NS或5%GS(750~1000 ml);治疗Ⅰ组和治疗Ⅱ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在静滴液中加入16U、20U胰岛素。疗程14 d。三组患者均不知应用何种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入院时、入院后次日FPG及第3、7、14 天每日静脉滴注后均测定血糖;②入院时及第14天均行头颅CT检查,并计算下列项目(参照多田氏公式):血肿体积:л/6×血肿最大层面的长轴×短轴×血肿层数;水肿体积:л/6×血肿水肿区域最大层面的长轴×短轴×水肿区域层数-血肿体积;③由两个神经科医生同时评定两组患者入院时及第14天神经功能分数,取其均值,评定者均不知患者采用何种治疗方法;④入院时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床边心电图等检查。
1.5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及疗效评定[2]。疗效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及死亡5级来评价。总有效率=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均数以(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三组入院时血肿体积、水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显性,见表1;治疗后第14天,治疗Ⅰ、Ⅱ组血肿体积、水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愈率、总有效率改善较对照组显著,而治疗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见表2、表3。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血肿体积、水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x±s)
组别n血肿体积(ml)水肿体积(m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
对照组4326.87±6.8122.43±10.3830.21±11.08
治疗Ⅰ组4428.04±7.3724.56±9.16 31.18±10.26
治疗Ⅱ组4327.74±7.1223.88±11.1629.98±9.26
表2
三组患者治疗后血肿体积、水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x±s)
组别n血肿体积(ml) 水肿体积(m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
对照组4321.87±5.8719.48±7.0123.65±7.29
治疗Ⅰ组4415.51±6.72*12.02±6.98 13.21±6.68
治疗Ⅱ组4315.08±6.52**11.90±10.98 12.91±8.04
注: 与对照组比较: *t=2.0516,P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n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恶化死亡治愈率总有效率死亡率
对照组43371410546.97%55.8%9.30%
治疗Ⅰ组4411121343125.0%*81.81%2 27 %
治疗Ⅱ组4310131252123.25%**82.5%2.35%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5.24,P
2.2 三组治疗前、治疗后次日FPG及第3、7天同一天血糖浓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第14天治疗I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P>0.05),但治疗Ⅱ 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浓度(mg/dl)的变化(x±s)
治疗前次日FPG治疗后第3天 治疗后第7天治疗后第14天
对照组130.47±53.66123.12±47.23106.56±47.5099.33±27.2695.25±15.35
治疗I 组 133.64±68.84125.98±59.46105.54±32.9998.25±28.1590.12±10.35
治疗II组139.64±61.94129.38±55.4698.34±38.69 88.15±26.3581.25±12.35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3,4]:在脑出血发病后血肿周围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出现类似脑梗死的缺血性半暗区,这是造成脑出血24 h后脑水肿及神经功能缺损继续加重的主要因素。国内外学者周成业、黄如训等[5,6]在动物实验或临床研究方面均己证实胰岛素能显著减轻缺血性脑损害。其主要机制为:参与神经递质的调节,减轻细胞内钙超载,消除自由基,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目前国内已有应用小剂量胰岛素(16U)治疗急性脑出血取得较好疗效的临床报道[7,8],但未见通过观察脑血肿体积、水肿体积变化以及应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的报道,也未见应用较高剂量胰岛素进行研究的报道。该研究设置了较高剂量胰岛素组,应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通过观察脑血肿体积、水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血糖变化进一步探讨胰岛素在急性期脑出血疗效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小剂量胰岛素(16U)治疗急性脑出血能有效促进血肿吸收、减轻脑水肿、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治愈率,死亡率虽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I 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同一时间两组血糖浓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提示胰岛素治疗作用与其降糖外效应有关;治疗后三组血糖均有下降趋势,可能与应激状态改善有关。3、提高胰岛素剂量并不能提高疗效且在治疗后期有致低血糖危险。
综上所述,小剂量胰岛素(16U)是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安全有效药物,且胰岛素价格便宜,值得推广应用;但提高剂量并不能提高疗效,且易诱发低血糖。小剂量胰岛素能否有效降低急性期脑出血死亡率尚须进一步扩大例数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 中华医学会.1995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治疗学术会议附件三.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 郭富城,杨友松,蒋万书.实验性脑出血的缺血性损害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1998,6:231-234.
[4] Mayera S A,Lignelli A,Fink ME,et al.Perilesional blood flow and edema formation in acute.Stroke,1998,29:1791-1798.
[5] 周成业,黄如训,曾进胜,等.葡萄糖和胰岛素对高血压大鼠脑梗死组织病理学的影响.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6,8:643-646
[6] 周成业,邵蓓,周赛君,等.胰岛素治疗急性脑梗死随机对照研究.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1,10(4):173-380.
[7] 何冬英联,等.胰岛素辅助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疗效观察.中国综合临床,2002,18(9):793-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