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教学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上教学调研报告

篇1

关键词:商务英语写作;显著性差异;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简介

2013级1班和2班学生是入学进来后随机分配形成的自然平行班级,两个班级由同一个老师同时进行正常的商务英语写作教学,随机选取1班学生作为实验班,2班学生作为对照班,经过1年的教学调整和实验,本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实验即将结束之际的情况,随机访谈将辅助了解问卷调查的情况。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3级商务英语专业1班和2班学生生。我们抽取商务英语1班和2班学生共90名,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问卷88份,回收率为97.78%,其中有效问卷86份,有效率为97.73%。访谈则在问卷结束后,随机从1班和2班各选出10%左右的对象,即10名同学进行。

(二)问卷设计

本研究的问卷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参照以往的相关研究设计,在秦晓晴书籍《外语教学问卷调查法》、《外语教学研究中定量数据分析》和韩宝成书籍《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的指导下,经过小组反复讨论形成里克特量表5等级问卷初稿,试测、回收数据后,用SPSS17.0进行项目分析,经过学生随机访谈等方式反复测试、商量和修改,最后形成商务英语写作影响因素调查里克特量表5等级问卷。

(三)分析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17.0软件的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分析功能和描述性统计分析(Descriptive Statistics)分析功能。通过对数据的整理,我们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测,结果为:Alpha=. 9040,该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

三、商务英语写作影响因素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1班和2班在调查中的显著性研究

在使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后,我们发现1班和2班学生在熟悉文体结构特定句型、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情况和期待老师布置任务时给提示的情况有显著性差异,具体见表1.

表1 1班和2班在商务英语写作影响因素调查的独立样本T检验

问卷调查项目 Sig. Sig.(2-tailed)

熟悉文体结构特定句型 .170 .032

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 .402 .002

期待老师布置任务时给提示 .426 .014

从上述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Levine齐性方差检验表明1班和2班学生在以上选项显著性概率(Sig.)均大于.05,就说明以上变量的方差是相等的,因此需要查看“Equal variances assumed”一行的数据作为t检验的结果数据,即Sig.(2-tailed)为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通过观察表格1,我们可以看出1班和2班学生在熟悉文体结构特定句型、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情况和期待老师布置任务时给提示的情况等选项中,Sig.(2-tailed)的值都小于.05,这就说明商务英语专业2013级1班和2班学生在以上这一系列的项目选择中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讨论

通过表格1的数据分析,我们知道不同1班和2班学生对熟悉文体结构特定句型、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情况和期待老师布置任务时给提示的情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差异,那么这种影响和差异具体是什么? 本文将从基本情况、商务英语写作态度、商务英语影响因素等具体讨论。

1.商务英语1班和2班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基本情况

在熟悉文体结构方面,1班“总是困难”是0%,而2班是7.1%;“有时困难”和“经常困难”方面,1班占67.9%,2班占78.5%,“很少有困难”和“从没有困难”的总数方面,1班占32.1%,2班则是14.3%。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商务英语写作方面,2班的学生遇到的困难比1班的学生遇到的困难多。

2. 1班和2班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方面

1班和2班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方面,1班25%的学生表示“从没困难”,2班则占3.6%;很少困难方面,1班有35.7%,而2班有25.0%的学生,有时有困难到总是困难方面,1班占39.3%,而2班占71.4%。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1班学生在商务英语写作方面遇到的困难相比2班学生要少一些。

3.1班和2班学生期待老师布置写作任务时给提示方面

期待老师布置写作任务时给提示,1班学生“通常一致”和“完全一致”占85.7%,而2班占53.6%。以上数据表明,1班和2班学生希望老师布置写作任务时给一定提示,而且1班的比例明显大于2班。在随机访谈过程,我们从1班学生了解到他们希望学习好商务英语写作,但是基础欠佳,所以希望老师给出一定的提示。而二班的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基础不好,班级气氛沉闷,为了完成任务希望老师给出一定的提示。

篇2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是实践性和自主性很强的一门课程[1],适合运用在线学习和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本文提出了一种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中基于在线学习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思想,并能够运用课程实践来论证其教学效果。

一、总体思路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2]。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重点放在如何把课教好,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传统教学从教师角度来讲,教师对课堂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在当前高等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必然迎来大变革,其核心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具体表现为互联网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W探究模式。

1.模块化的教学设计。课前教师应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制定教学任务和计划,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之后再确定教学策略[3]。该教学模式包括两大模块,即课外线上交互式学习模块和课内展示式讨论教学模块。

第一,课外线上交互式学习模块是通过网络进行教学平台,在线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和官方学习资料等教学资源整合,学习任务,让学生提前学习和自主学习,以及和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讨论交流。

第二,课内展示式讨论教学模块主要是把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做到有精讲、有解惑和有个性化的指导。在课堂上让学生登台展示自己对安全相关知识的理解,畅谈学习心得体会和收获,组织学生们对展示的作品进行亮分式讨论,教师点评等环节,从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建立形成性考核体系。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考核成绩可以由三个方面形成,一是把线上学习情况;二是课堂安全教育作品展示、参与发言的情况;三是调研报告或学习心得的完成情况。从而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增强了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把对知识点的学习和能力的掌握融入整个学习过程和考核过程中。

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二、实施过程

基于混合式教学实施包括三个阶段:教师的教学准备阶段;学生的课外自学阶段及课内的知识内化和提升阶段。

1.教师的开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在开课前要建立师生交流平台“平安校园QQ群”,主讲教师和学生加入该群;按照课程内容将相关微视频、PPT课件、制作展示作品的要求和课程考核方式等资料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同时每周一次学生自学任务单,明确学生阶段性要完成的学习内容,以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阶段。学生的课外自学阶段是体现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学生根据下达的任务单进行学习,并就难以理解的问题提交线上供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解答。此外,在这个阶段还采取了以5―6人为一个单元小组的学习方式,布置相关专题,如搞一个小型的调研活动、一个专题的PPT或微视频制作等,由小组合作完成。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和个性化,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必须时时在网络平台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课内的知识内化和提升阶段。这一阶段也是一个重点的环节,分成三个步骤:一是展示,每个小组对自己讨论的主题所形成的结论登台向全班进行展示,以供其他小组评判和分享;二是点评,首先由其他各组对展示内容进行点评和亮分,并将其结果作为是否入围评选最佳作品的依据之一。然后再由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点评和引导;三是精讲,由教师对学生线上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和精讲,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具体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三、取得的成效

本次课程教学实践开展一年多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主讲教师通过参与课革实践提升了教学成就感,促进了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和互动的学习,更好地提升认知效果。通过开展最佳安全教育展示作品的评选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良好的个性发展,达到了安全教育课的育人效果。

1.通过构建安全教育网络教学环境,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探究精神。将“以学为主”和“以教为主”结合起来,是一种将时空拓展的新型教学模式。

2.互联网环境为课堂提供了全方位的交流平台,比传统的教学环境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网络学习环境的不断提升,安全教育还将整合相关部门的网络资源,从而提高教育的时效性。

3.翻转课堂颠覆了“教师讲授+学生作业”的教学过程[4],在线课程和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传统的“单向输血”方式,学生拥有了话语权,让课堂变成了学生可说可做的舞台,最终实现将安全意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同时,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系统可以完成教学资源的展示,量化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课堂讨论拓展到网络平台,实现了更有效的交流互动。

篇3

实习调研报告范文(一)

一、概述

这次为期六个月的毕业实习是我顺利完成大学所有课程以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就业指导处老师帮助下我在烟台富士康科技集团参加毕业实习。可以说我在这里的实习中学到了很多在课堂没学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为毕业之后顺利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烟台富士康为富士康科技集团在烟台的园区,位于烟台开发区,现有员工近8万人,工业总产值居于Foxconn在大陆工业园区的第三位,仅次于深圳上海园区,将建设成为山东半岛最大的3c产品工业基地。目前园区内主要有CCPBG和PCEBG两大事业群。

我的实习岗位是CCPBG事业群CNP组装B04线完成品检查,在师傅和同事的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了各项生产、检测任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出色的表现,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二、 主体

2、1实习目的

2、11毕业实习是我们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列入教学计划中的。通过本次实习使我能够从理论高度上升到实践高度,更好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初步的基础。

2、12可以使我们通过实习获得基本生产的感性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扩大知识面;同时毕业实习又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业务能力及素质的重要渠道,使我能够亲身感受到由一个学生转变到一个职业人的过程。逐步实现由学生到社会的转变。

2、13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产业状况、了解国情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我们初步担任技术工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体验企业工作的内容和方法。这些实际知识,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奠定十分必要的基础。

2、2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

2、21实习单位简介

烟台富士康为富士康科技集团简介:

烟台富士康为富士康科技集团在烟台的园区,位于烟台开发区,现有员工近8万人,工业总产值居于Foxconn在大陆工业园区的第三位,仅次于深圳上海园区,将建设成为山东半岛最大的3c产品工业基地。目前园区内主要有CCPBG和PCEBG两大事业群。山东烟台科技园2004年开始进行投资设厂前置筹备工作,2005年7月正式投产运营。烟台富士康科技集团以实力创效益,以效益谋发展,以发展营造规模,以规模换取口碑,以口碑造声势,以强大声势进军市场,以实力赢得了世界五百强企业之称号。

企业的经营理念:爱心、信心、决心。

企业的从业精神:融合、责任、进步。

企业的成长定位:长期、稳定、发展、科技、国际。

企业的文化特征:辛勤工作的文化;

负责任的文化;

团结合作且资源共享的文化;

有贡献就有所得的文化。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速度、品质、技术、弹性、成本。

2、22岗位介绍

我们生产的产品名称是SOK,是一种高端游戏机,是为日本企业代做的产品。我从事的岗位是完成品检查,隶属于检测段,是组装段与后测试段的过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的工作就是把待检测品从流水线上取下来,然后放在完成品检查治具上,拉合把手,启动电源,待被检查品进入检测画面后,按照画面的提示操作,严格按照SOP作业,直到出现PASS画面。然后关闭电源,把被检查物从完成品检查治具上取出,放回流水线。在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情况的不良现象。如72-008-201为电池没电了,需要更换电池,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关机。要是出现其他代码,需写不良品票,按照公司的要求详细、认真填写不良品票。如25-004-205,这样的填写不良品票,送修就行了!

2、3实习内容及过程

2、31了解过程

起初,刚进入车间的时候,车间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车间里的工作环境还好,就是人特别多,车间也非常大,有1000多平方。呈现在眼前的一

幕幕让人的心中不免有些茫然,即将在这较艰苦的环境中工作6个月。第一天进入车间开始工作时,所在线体的线长、多能工给我安排工作任务,分配给我的任务是跟着一名叫茌良志的老员工学习完成品检查,我按照师傅教我的方法,运用完成品检查治具开始慢慢学着检查该产品,在检查的同时注意操作流程及有关注意事项等。毕业实习的第一天,我就在这初次的工作岗位上检查产品,体验首次在社会上工作的感觉。在工作的同时慢慢熟悉车间的工作环境。

作为初次到社会上去工作的学生来说,对社会的了解以及对工作单位各方面情况的了解都是甚少陌生的。一开始我对车间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及工作中的相关注意事项等都不是很了解,于是我便阅读实习单位下发给我们的员工手册,向线体里的师傅、员工同事请教了解工作的相关事项,通过他们的帮助,我对车间的情况及生产组装产品、检查产品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车间的工作实行两班制(a、b班),两班的工作时间段为:早上7:10至晚上7:10,晚上7:10至早上7:10.车间的所有员工都必须遵守该上、下班制度。

2、32摸索过程

对车间里的环境有所了解熟悉后,开始有些紧张的心开始慢慢平静下来,工作期间每天按时到厂上班,上班工作之前先到指定地点等待副线长集合员工开会强调工作中的有关事项,同时给我们分配工作任务。明确工作任务后,则要做一下工作前的准备工作,于是我便到我们工站的工具存放区找来一些工作中需要用到的相关用具(比如:不良品票,手指套,防静电手套,静电环、产品标识单等)。在机台位置上根据SOP(员工作业指导书)上的操作流程进行正常作业,我运用工作所需的治具将流水线上的产品检测好,并将检测完毕的产品放回流水线,进行下一道工序。另外在工作中,检测生产出的产品有时会出现异常(比如:彩屏、黑屏、不读卡、开机断电等)。出现上述情况时,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填写不良品票,交给线外人员送修。

在工作期间有些产品的检测难度较大。第一次检查可能NG, 这是需要追加四次检测,在这四次当中出现一次NG,视为不良,不能像良品一样放回流水线,需要单独放置在规定的地点。为了提高检测效率,避免NG的发生,于是我便向同工站的员工同事交流,向他们请教简单快速的检测方法与技巧。运用他们介绍的操作方法技巧慢慢学着检测这有难度的产品,从中体会检测产品的效果。同时在加工中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在平时工作过程中也要不断摸索检测产品的有效方法和技巧。有时在摇杆按键测试工站,对怎样高效率的检测不太明白,此时,我便向员工同事学习,向他们请教正确的摇杆按键测试方式,另外也可以询问品管(品质管理员),按品管提供的要求进行生产、检测产品。

2、33实际操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完成品检查、摇滚按键检查、LCDKEY、TP校正及产品老化的学习,我对车间产品的检测的整个流程已有了一个较详细的了解与熟悉。对有些常出现的不良现象和代码也比较熟悉了,对不良产品的识别力也有所提高了,检测产品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上班期间,接受线长、副线长和多能工分配的工作任务,在自己的工作区认真地进行作业。当出现一些小的问题和困难时,先自己尝试着去解决,而当问题较大自己独自难以解决时,则向线长、多能工反映情况,请求他们帮助解决。在他们的帮助下,出现的问题很快就被解决了,我有时也学着运用他们的方法与技巧去处理些稍简单的问题,慢慢提高自己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也不断摸索出解决治具小故障的方法途径。这样从而让我在工作时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对工作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在所用的治具不出现大的故障的情况下,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尽自己的努力提高工作的效率。尽量让生产出的产品数量达到班产要求的数量,以便完成生产任务。每次下班之前,将自己工作区域内的卫生打扫干净,垃圾放入垃圾袋中并放到相应的位置,把工作桌面和地面上的物品用具收拾摆放好。就这样一天的全部工作内容也就完成了,嘿!这工作任务也较艰巨的啊!

2、4实习期工作总结和收获

实习期间,我对实习企业的CNP组装SOK生产的整个操作流程有了一个较完整的了解和熟悉。虽然实习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没有很大的关系,但实习中,我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学习了很多学校以外的知识,甚至在学校难以学到的东西。

在实习的那段时间,让我体会到从工作中再拾起书本的困难性。每天较早就要上班工作,晚上较晚才下班回宿舍,深感疲惫,很难有精力能再静下心来看书。这更让人珍惜在学校的时光。

此次毕业实习,我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处理简单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学会了与员工同事相处沟通的有效方法途径。积累了处理有关人际关系问题的经验方法。同时我体验到了社会工作的艰苦性,通过实习,让我在社会中磨练了下自己,也锻炼了下意志力,训练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了自己的实践技能。积累了社会工作的简单经验,为以后工作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习调研报告范文(二)

编辑工作需要激情,耐心和细心。

编辑部的工作者闷每天都要争分夺秒地修改、编辑,还要经常加班,有时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但我从来没从他们的脸上看到疲惫和厌烦,他们总是精神饱满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中。我想,正是这份对工作的激情支持着他们。如果没有激情,他们不可能为此付出如此巨大的精力。

激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热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地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细心让我们严把每一份稿件,做到精益求精。

编辑部的工作既繁琐又枯燥无味,无论严寒酷暑,他们都得静下心来慢慢地阅读稿件。如果没有耐心,他们不可能坐在办公室不厌其烦地工作着。细心同样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新闻播出效果的好坏。哪怕一个字,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都会影响到新闻播出的质量。所以,即便他们再累也得提起精神,仔细检查,宁可多看几遍,也不愿意放过一个错误。如果细心。他们不可能做出如此高质量的新闻节目。

在编辑部工作也有很闲的时候。没稿件的时候,编辑们都会看看杂志和报纸打发时间,或是聊聊天,说说笑。而此时,我总会很自觉的地抓紧时间多看看些新闻编辑的书记或是拿出之前改好的稿件,学习和总结一些常见的稿件错误。

总之,编辑部是一个既充满欢乐气氛又可以学习和拓展知识面的地方。

篇4

关键词:1234混合式教学体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金课;教学改革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2018年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本科教育应合理对大学生有效“增负”,打造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有挑战度的“金课”[1]。在遵循“二性一度”标准下,各高校加快课程改革步伐,特别关注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高校人力资源专业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工商管理、文化管理、市场营销的专业基础性课程,目前仍存在教师理论教学“满堂灌”,学生实践能力弱,被动学习等“水课”痕迹。近年来信息技术驱动智慧教学的兴起,教育全域实现线上教学,在线开放免费课程和教学管理平台为教学创新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面对这一现状,传统人力资源课程应如何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教学效果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已经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探索的新课题。

一、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存在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课堂已超越“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的教学情境,而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主导的外输式理论教学,导致学生知识的浅层学习,课堂内容吸引力不足,教学氛围沉闷,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等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使课程建设常常陷于填鸭式教学、应付式教学。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痛点”,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资源匮乏与封闭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效果而运用的要素。传统的人力资源课程教学资源一般为教师选定教材,配套课件和案例等教学辅助材料。一方面,学生在单线教学中获取课程资源十分有限。教师主要围绕教材制订教学计划,开展面授教学和期终考核,对教材使用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在教学计划下,教师教学任务紧凑,不会过多介入其他课程资源;同时,网络信息检索技术影响课程资源配置深度与广度,能否引入优质的拓展性教学资源取决于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和专业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资源信息具有延迟性。教材的发行需要文字、印刷到出版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错综变化势必导致教材内容的滞后和实践应用技术的过时。虽然教材等教学资源涵盖了优质的教学成果,但缺乏合理的开发与利用,终究陷入浅层学习的困局,导致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弱,知识面单一和专业知识更新延迟等。06

(二)线下课堂教学空间吸引力不高目前主流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空间是以教室为中心开展师生对话或者教师演讲授课的物理空间。在这种教学场景下,单线教学空间割裂师生的有机关联。为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全力讲授新知,学生被动听讲,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师生互动时间有限,教师下课即失联。每次课堂教学机械化运作,造成师生教学倦怠,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些学生综合素质较高,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在知识付费时代,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提前享受了虚拟线上空间带来的教学红利,传统教学课堂的封闭教学环境吸引力不强,线上学习、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已成为学生第二课堂的新潮流。

(三)课程内容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务实性、实用性和实操性。而实际教学中,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模块教学难以平衡,在目前的教学计划中,教师理论教学的课时布局偏重,而忽视技能的实训实践环节,具体表现为:首先,教师注重教材内容过多讲解理论知识,在实践实训环节课时留存时间较少。其次,大部分高校教师在企业工作履历短,校企合作机会少,无法真正传授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同时,高校由于资金问题缺少实践实训的平台,学生根据教师主导的情景模拟教学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后课程考核方式仍为期末闭卷,对知识点记忆力考核权重大,忽略对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精神的考查。

二、混合式教学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的重构

(一)混合式教学对传统人力资源教学模式改革的作用混合式教学是将线上平台和线下课堂的优势有机结合,引领学习者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作为双线混合式教学的一种有效策略和方式,颠覆传统教学教师主导的统领地位,将教学主动权转让给学生,凸显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新教学范式。通过整合全网络平台优质课程资源,搭建双线教学管理平台和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打破线下单一的教学空间,有效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质量,弥补课程实践教学不足,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被动学习向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协学习转变。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1234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未来教学的新范式,应明确信息与教学的关系,不在于强化教学过程的“技术论”,而是要发挥应用技术对教学的支撑作用,提升教学质量。虽然合理运用混合式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但是混合式教学没有统一的模式,应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需求为出发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立足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困境,本文从混合式教学理念出发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路———打造1234的人力资源课程新教学模式(见上图)。具体表现为一个培养目标,两个主线,三种工具,四个环节。一个目标即“传授知识、注重实践、提升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两个主线是线上线下双重教学主线,三种工具为大规模免费开放线上课程、混合教学管理平台和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四个教学环节包括在课前、课中、课后和课终教学闭环。1234人力资源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与学,学与用,主体与主导、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课程目标与学生差异化的关系,促进“以学习为中心”教学范式的转变,减少教学成本,优化课程供给,满足个性需求[2]。

三、人力资源管理混合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与课前翻转一方面,在课程资源准备上,教师应肩负双线教学空间建构者的角色。比如,课前教师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新建课程门户,设置好章节布局,提前把PPT,案例资料,电子书等课程资料上传到线上平台;同时,通过集体备课,积极围绕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录播或者搜索优质线上课程资源,配套相关在线学习课程视频资源,以供学生自主选择。在线上课程资源选择上,可以参考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人力资源管理国家精品课程和超星学习通名师教学示范课等资源。经过前期的活动设计,教师完善线上资源的配置,搭建好多元化便捷性的教学资源平台后,便可邀请学生进入线上班级,放开资源权限,学生可以碎片化,自主化学习。同时,教师针对性提前指令,公布线上教学空间的使用指南。另一方面,在课前教学活动上,通过翻转课堂模式,设计以自主学习和社会交互为驱动的学习活动[3]。第一,教师在搭建好线上平台后,在超星学习通上视频预习通知,课前打卡,章节内容测试和课前讨论群,督促学生完成课程预习。由于线上视频成功地复制还原了教师授课的教学场景,对理论知识讲解于线下课堂有等质的效果,学生观看视频后,实现线下课堂与线上平台的翻转,完成课程内容的初步认知。第二,学生预习后自主完成课前测试,线上平台系统实时自动改分,师生即时收到反馈,调整线下课堂的教学重点。第三,课前打卡和讨论群发挥教学空间的交互功能,提高用户使用黏性。在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中,交互作用直接影响认知的形成[4]。线上打卡和讨论群有利于促进生生和师生的交互,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线上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中应用教学课中阶段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线上线下有效联结的教学枢纽,课中阶段应该尽量设计有趣生动和符合岗位实际需求的实践实训活动,积极运用先进的人力资源虚拟仿真实训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想学、乐学和好学。一方面,在线下课程导入方面,教师应在课堂上针对课前测评结果开展难点重点精讲,帮学生理清课程内容思路,提升知识内化。另一方面,在课程实践实训环节上,首先综合运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和人力资源虚拟仿真系统,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职业生涯管理和培训与开发六大模块,创设机构仿真,环境仿真和业务及工作流程仿真,还原真实工作场景;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设计案例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商业游戏等体验式项目实践训练活动。比如在职业生涯管理模块上,教师可以在超星学习通平台的真实案例视频,引发学生讨论,现场分组开展辩论赛;通过直播和线上投票的功能,吸引每个学生各抒己见,设身处地参与到案例场景中;通过学生评论区弹幕说出自己的想法,辩论实时投票,教师收获教学反馈;教师还可以对职业生涯管理涉及的心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进行延伸,启发学生对职业选择的思考。再如,在战略规划模块,让学生自主分组,进行无领导小组协作,在人力资源虚拟仿真系统上情景模拟完成组建公司、市场分析、战略制定等一系列指令,最后形成角色分工合作,履行职位职责,推选出“公司总经理”上台述职,接受师生的提问,在此实训模块中,不仅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而且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际等实践能力。

(三)课后探索阶段课后是学生巩固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成效,满足学生高阶性认知发展需求的阶段,虽然在课中阶段学生对课程理论的实践运用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单次的实训实操尚未形成扎实的专业技能。如果课前课中是自我理解和分享理解,那么课后则是对课前和课中知识的反思与升华,针对课前课中的内容提出新的挑战。具体操作方面:教师针对性地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布置兼顾个性化和拓展性的课后作业,促进学生浅层学习向高阶学习的转变,例如模块化课程论文、专题讲座心得、文献阅读笔记和专题调研报告等课后作业。由于此类课后作业注重学科前沿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学生权衡自身情况选择相应任务,系统会根据学生选择的任务推送学习资源,例如名师在线讲座链接、知网文献和专题调研资料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探究学习。

(四)课终提升与考核混合式教学应该注重全程观,而课终是课程教学的最终一环。在传统的人力资源课程中,课终意味着闭卷考试,这种结课考核偏重理论知识,形式呆板,考核结果基本通过,大部分优良,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真实水平。要改变传统单线教学学业质量“低水平均衡陷阱”的现象,应废除统一答案的闭卷模式,回归到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终环节凸显知识、实践和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需求。在混合式双线教学中,课终考查了前三阶段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注重过程性考核,即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双线教学出勤率,任务完成度和互动积极度等。为保障双线教学的教学模式有序进行,过程性考核应占据较大的分值,决定课程的通过率;另一方面从“产学研”相结合出发,创新课程结果性考核方法,例如课终阶段,教师可以在教学管理系统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双百工程”或“挑战杯”创业大赛,要求学生规定时间以个人或团队方式线上提交与本课程相关的申报书,通过线上生生互评,师评和校评获得项目评分;或者,参加校企合作的人力资源实习项目,企业线上评分获得实习考核评价。最后把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结合,合理分析各部分内容的权重,得出课程分值。

篇5

一、依托课题研究,引领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

1.区域龙头课题引领发展方向

西湖区教育行政领导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科研先导的理念,围绕区域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设计区域龙头课题并亲自组织课题研究。2011年以来,西湖区教育局领导牵头的课题就包括“内驱外引:区域提升教师专业水准的策略研究”“构建孩子想象的现代学校的实践研究”“促进区域优质均衡发展的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运作机制研究”等。这三项课题的成果均荣获浙江省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并出版了2部专著。这些课题不仅提升了教育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教育改革的有效性,同时也在区内发挥了良好的示范表率作用。

2.组织开展系列专题研讨活动

立足区域实际,在调研中提炼研讨主题,共同解决学校发展难题。以钱局长主持的省重点课题“传承・共融・创新: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和黄志元副局长主持的省规划课题“促进区域高位均衡的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运作机制研究”为载体,分别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讨活动,如,“一校一品:学校特色建设经验交流”“合作组有效学习的策略与评价”“特色课程建设”“美丽学校建设研讨”等,这些研讨活动都有效地推动了课题研究,有利于西湖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3.围绕主题深入开展专题调研

为提高科研工作的实效性,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研究开发中心每年都会组织一次专题调研活动,并撰写出调研报告。2013年,_展了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调研;2014年,开展了西湖区中小学课改实验学校的现状调研;2015年,组织开展西湖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现状调研。实践证明,开展专题调研活动,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情况,提出更多符合实际的建议,更好地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同时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

4.积极培育学校核心课题

要求校长在每一个五年计划时间段内,除了要自己承担1个课题研究外,还要推广1个课题成果,开发1个新课题。所研究的课题要有引领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广的课题要有适切性、方向性和可操作性;开发的课题要有前瞻性、创造性和校本性。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特色建设项目、省市级课题研究或独立承担子课题研究任务。

二、创新科研实践,开展富有区域特色的教科研活动

1.组织开展学术节活动

西湖区教育系统学术节围绕“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共同发展”的宗旨已成功举办了两届,目前第三届学术节也已进入尾声。每一届学术节都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高层次的理论引领、精彩的课堂展示、名师论坛、优秀成果推介活动等。学术节由开幕式和主题活动两大部分组成。开幕式上,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和北京市翠微小学许培军校长分别作了关于课程改革的主题报告。主题活动,包括“课程改革研讨活动”“课改课堂节展示活动”“创建新优质学校研讨活动”“优秀科研成果推介活动”等。

2.开展教育科研大讲堂活动

近两年,西湖区分别在翠苑中学、竞舟小学、求是教育集团等学校组织了十余次科研大讲堂活动。科研大讲堂活动形式多样,有课堂展示、圆桌论坛、观点报告、专家讲座等。科研大讲堂在规范学校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促进区域教科研均衡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3.组建同类课题研究群

对正在研究的课题进行了梳理和统计,把研究领域相近的课题整合成课题群,如,课程建设、美丽学校、智慧教育等课题研究群。依托课题群,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联动式”“联盟式”“主题式”等多种形式的课题指导活动。

三、优化科研管理,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1.研制“科学公正”的评审制度

近两年,我区逐步完善了科研成果(论文)评审机制。成立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审委员会,同时,根据评审工作的需要设立若干个评审专项组;按学科类别,分别建立初评委与复评委专家信息库;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论文(成果)立项课题的评审标准;成果(论文)评审工作“背靠背”,同一类别初评、复评和同一组杜绝同校专家,防止个人学术权力蔓延;区教师进修学校与中国知网签订了合作协议,对我区第28届教育教学论文拟获奖名单(一、二等奖)进行了,有效遏制了学术不端行为,净化了学术风气。

2.开展“条块结合”课题申报

“条”上集合广大教师的智慧,各中心、各部门、各学科,根据自己的工作进度,提供课题研究申报目录;“块”上我们以区域重点课题为基础,延伸出了众多的子课题,同时列出各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供教师研究。通过召开课题申报会议和网上报名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努力提高立项课题的方案质量。

3.进行“线上线下”成果推介

一是分学科分类整理获奖科研成果的电子稿,并及时上传至网络FTP上,方便全区中小学教师学习,实现区域优质资源共享;二是区域层面综合推广、分学科、分类推广;三是组织形式多样的优秀成果推介活动,各学科整合、校内外结合、共同体融合、地区间联合等。

4.创建“量性结合”的科研评价

创建并完善了《西湖区教育科研考核评价指标》。西湖区教育科研评价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分自评、复评、终评三个阶段,确保评价工作的公正、公开、公平。我们既评价科研业绩,立项率、参与率、结题率、获奖率;又评价科研态度、科研过程,分别从领导对教育科研的重视程度、科研机构的健全程度、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科研成果的推广情况等四个维度进行评价。

四、加强科研指导,提升区域教育科研服务质量与水平

1.加强各级课题申报立项指导

一是制定课题申报目录。根据前期调研结果,结合我区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研究开发中心分门别类的制定课题申报目录。二是跟踪指导省市规划课题的申报。通过召开课题申报会议和网上报名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在区级立项初选的基础上,与课题负责人沟通,按照申报要求,从技术层面对各级课题申报方案进行逐一审核,严格把关,保证课题方案的质量。

2.加强课题过程化指导

一是开展立项课题负责人培训。以“培训研究人员、规范研究过程、交流研究经验、提高研究质量”为目的,通过教科专家引领、“本土”专家观点报告、优秀成果推介、分段研讨交流等方式,提升课题负责人的科研能力。二是深入基层学校,指导课题研究。定期到基层学校对各级立项课题进行中期检查,加强课题的过程化指导。三是实施课题记载手册管理制度。申请结题的立项课题,记载手册必须接受教育研究开发中心的检查,通过后方可结题。四是开展“点面结合”中期交流活动。积极组织开展省市规划课题与区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中期监测。

3.重视对课题成果提炼的指导

一是依托课题群,有针对性地开展“联动式”“联盟式”“主题式”等多种形式的课题研究成果指导工作。二是实行定人、定时、定向的帮扶原则,对相关课题成果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尤其是对部分未在区获奖的课题成果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可以是网上交流,也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有时还要深入到一些薄弱学校进行专项指导。三是定期开展省、市规划课题结题成果集中交流活动,邀请省市级科研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过程指导。

4.强化对科研室主任的业务指导

我们非常重视科研主任会议,不仅有工作上的布置,业务上的指导,还会针对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穿插一些专题性的小讲座。如,10月份举行专题论文评比;9月初的科研室主任会议上穿插讲“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3月进行科研成果评比和课题立项,会上穿插讲“课题申报与报告撰写”等。

篇6

【关键词】幼儿教师 培训 改革 “国培计划”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82-03

一、改革背景

2010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提出加大力度建设规范优质幼儿园的同时,加强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平。同年启动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即是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对教师培训工作具有示范引领和促进改革的重要作用。为加教师培训质量,2011年、2012年相继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简称《课程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简称《专业标准》)和《“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简称《国培标准》),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的深入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随着“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与推进,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培训改革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该校“幼儿教师培训中心”与“广西幼儿教师培训中心”合署办公,共同为广西幼儿教师培训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尤其是2012年学校通过教育部评审会答辩获得“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培训机构资质,标志着该校幼儿教师培训水平迈向国家级行列,在培训规模、培训质量、培训辐射等方面,进入了跨越式大发展时期。据统计,2012年至2015年该校实施“国培计划”幼教类项目的培训人数逐年大幅增长,各类培训项目年培训量达上万人,参训幼儿教师遍及广西区内外,培训影响扩大到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见表1)。培训数量剧增与培训品质提升,怎样相得益彰,需要研究、革新、改进。

二、改革举措

以实施“国培计划”项目为契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着力进行幼儿教师培训的整体改革。由校长担任项目首席专家,做好顶层设计“谋篇布局”,组织团队研读领会《课程标准》《专业标准》和《国培标准》(以下统称“标准”)等相关政策精神,研究幼儿教师培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并提出“举全校之力办国培”,以保障幼儿教师培训整体改革的落实和推进。基于“标准”的幼儿教师培训整体改革,努力规避主观臆测,力求思路明晰、目标明确、成效明显。本着以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导向,该校将问题意识、任务驱动、理实结合等策略贯穿培训全程,扎实推进改革。

(一)调研分析、针对需求制定目标。幼儿教师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参训者发生积极变化,并使参训者在自身原有基础上有效提升,因此,调研分析是重要前提。为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学科领域、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气质类型学员的培训需求,使培训服务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该校围绕“期待解决的问题、期待的培训内容、期待的培训特点、期待的培训形式、期待的研讨话题、期待的自身变化”等方面在训前对学员开展问卷调查、抽样访谈等常规调研,还专门组织项目人员到区内外优质培训院校(机构)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并适时通过实地回访、网络回访等方式与往期学员交流,使幼儿教师培训改革获得重要的基础信息。

以调研分析为基础的培训目标制定,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例如,关于专业能力方面,面向幼儿园骨干教师,侧重加强其保教能力提升;面向幼儿园园长,侧重加强其管理能力提升。等等。制定适切的培训目标,为培训实施找准着力点。

(二)探索创新、分层分类实施课程。针对幼儿教师四个阶段(准教师、新手教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成长规律、三种类型(幼儿园园长、保教主任、一线教师)岗位特点,探索分层分类培训课程体系,将培训目标、内容、方式等在实施课程中进行整体研究。

以幼儿园园长培训为例。通过改革研究,形成了幼儿园园长“五力”课程(见图1),切实促进了园长角色定位与领导力、幼儿园经营与管理力、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园本研究领导力和教师队伍建设力;构建了“课堂+现场”培训模式,将专家讲座、现场诊断、案例剖析、情景体验、跟岗研修、“工作坊”研讨、“园务会”观摩分享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并在同一时段平行开设不同课程、提供“课程菜单”由学员“自主选学”,有效加强园长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落实了“实践教学”达到50%的“标准”要求(见表2),将“学、思、行”有机结合,实现理实双向促进。

(三)整合资源、线上线下专业引领。具体如下:

首先,加强人力资源整合,组建“双导师团队”。学校认真遴选区内外优秀的高校专家、一线行家,组建了实力雄厚的“双导师团队”,通过“导师工作坊”,在训前、训中、训后对学员进行全程指导。导师们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及时探讨问题和对策,为每一期培训班“把脉”“问诊”并“开处方”。以幼儿园园长培训“观摩园务会”为例。经调研了解到园长们普遍希望加强园务管理水平,如何通过培训得以落实?专家团队集体备课提出在集中培训阶段“观摩园务会”的设想,该活动由一线行家所在的研修基地幼儿园组织开展,由高校专家参与共同评议,学员在观摩过程中记录优秀园长如何把管理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环节、如何调配资源、如何把握时间等,并适时参与讨论,在真实情境中直观学习,效果很好。集中培训结束,学员们学以致用,借鉴组织本园的园务会,并通过网络平台与导师适时交互探讨,获得持续的专业支持。

其次,加强数字化资源整合,开发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库。自2013年至今,依托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校建设项目,采用“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学平台全面上线,其中“课程教学”作为整个平台的核心,包括课程基础信息、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互动答疑、教学评价与评测、课程组织与管理、辅助教学工具等6个子系统,配合幼儿教师教育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研究,开设了756个网络课程个人学习空间,开发建设了3大类21种线上线下职前职后共享资源库。平台资源库为学员集中参训、在岗研修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还运用于训后跟踪,指导参训教师根据“双导师团队”的“任务单”,在网络研修平台进行资料阅读、视频观看、问题提交、互动研讨等活动,通过文章、评论、论坛发帖回帖、视频答疑等方式,参与导师辅导和同伴交流,为幼儿教师训后自主研修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实践研修基地资源整合。与优质示范幼儿园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校、园共同研究打造培训专题,为幼儿教师培训整体改革营造开放、合作、实践、共进的良好生态。

(四)优化管理、文化自信激发后劲。优化管理有助于将纷繁庞杂变得有序高效。学校以幼儿教师培训中心为主,从培训管理现状与问题入手,梳理培管理流程,改革培训管理机制。先将项目申报、答辩(竞标)、修订、实施、评价等各个过程环节逐一梳理,建立完善培训管理常规体系,包括培训申报立项体系、培训课程实施体系、培训效果评估体系等,使培训管理科学化、专业化、实效化;再由学校幼儿教师中心统筹规划,发挥“中枢”作用,指导系部积极参与,通过“四个统筹”,即统筹培训项目设计、统筹项目招投标、统筹项目实施、统筹项目督导评估,使该校幼儿教师培训由幼教中心“一枝独秀”转向全校多系部参与的“百花齐放”态势,更好地应对幼儿教师培训日益增长的数量与质量要求。

优化管理还应将文化自信建立融入培训。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精神支持,因此重视幼儿教师精神成长也是幼儿教师培训整体改革的重要部分。在实施“国培计划”项目过程中,注重“动之以情、育德育心”,用学员自身或优秀教师的教育故事来诠释师德师爱,用各地民族民俗分享来拓展教育视野,用“大爱”校园文化来引发积极情感,将幼儿教师培训打造成为专业学习之旅、情感融汇之旅、文化交流之旅。通过培训,幼儿教师对国家、民族、本乡本土的文化、教育、资源等建立积极的认同感,以文化自信带动专业自信,避免盲从跟风,更好地促进幼儿教师可持续发展。

三、改革成效

基于“标准”的幼儿教师培训整体改革,以“国培计划”项目实施为载体,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多方共赢。

(一)“授鱼亦授渔”促进学员专业成长。从集中培训结业汇报来看,通过学习借鉴、专家指导和同伴互助,学员的研修日志、教育案例、师德故事、培训简报、研讨课展示等,均反映出较好地掌握了正确理念和基本方法。可视为“授鱼”有成效。从训后网络平台交互来看,学员面对实际问题更具客观和理性。从追踪回访调研来看,学员比训前更善于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员们表示,培训让自己在教育理念、策略、技术、资源利用和工作心态等各个方面获益匪浅,在集中培训时、回到岗位上,自己都对幼教工作有了更大的信心、更好的思路以及更快找到支持途径。这可视为“授渔”有成效。传统认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似乎有非此即彼之意,我们尝试重新理解并将“鱼”与“渔”并列考虑,尤其对于农村幼儿教师而言,“授鱼”的直观作用与“授渔”的长效指导,显得更为必要。

(二)“构建共同体”促进研修基地提质。作为幼儿教师培训“理实一体化”的重要联结点,研修基地为幼儿教师实践成长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在“国培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与近百所市级以上示范幼儿园以“构建共同体”来合作共进,高校专家入园指导学员,也同时指导基地园,基地园优秀教师加入“双师型”导师团队,也同时引发自我学习。在边合作边提升的过程中,研修基地的办园管理、保教水平、师资队伍、儿童发展、园所文化等均得到加强。

(三)“研究式培训”促进学校跨越发展。幼儿教师培训整体改革带来培训满意度高、培训受益面广、培训影响力大的显著社会效益,也推动学校跨越发展。学校在广西教育厅关于“国培计划”匿名评估中多次获得同类项目排名第一,连年名列前茅的好成绩。以科研课题和项目带动培训的“研究式培训”,在幼儿教师教育一体化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幼儿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获得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此项目研究先后出版专著8部、教材5部、论文57篇、调研报告1份,核心成果《幼儿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创新与实践框架》专著得到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的高度评价,研究成果转化实践应用,为“国培计划”项目及相关教师培训提供了有力支撑,研究成果推广到国内100多所同类院校和幼儿园的实际应用当中。“西部地区县域农村学前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研究”课题关于广西幼儿园教师队伍调研的成果,为广西教育厅进行幼儿教师政策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提供了决策支持。“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有关问题研究成果为自治区政府采用,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幼儿园编制标准暂行办法》。

目前,实施“国培计划”项目、打造幼儿教师培训“新强优”品质,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后续将进一步发挥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等作用,进一步推动广西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总之,幼儿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培计划”是这一系统工程的重大项目,基于“标准”视阈、以个案为例来研究幼儿教师培训整体改革,有必要性和可借鉴性。今后还可从多个视角、多个维度来探索更具普适性的幼儿教师培训策略,如培训机构和培训者的专业化界定与专业化水平提升、培训成果的学术提炼、培训追踪研究的信度效度检验等,均有待加强反思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旭东.论“国培计划”的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10(11)

[2]闫寒冰,魏非,李宝敏.教师培训发展现状及发展线路图――从“国培计划”的实践误区说起[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5)

[3]袁旭,李艳荣,张文军.幼儿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创新与实践框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篇7

关键词 数学情境;快乐气氛;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数学学科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是人类自古至今积累的经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仅仅依靠教师课堂上的讲授是难以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为此,必须要设置好适当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就是将学生放置于思索的环境中,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学习数学,数学情境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能够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设置教学情境来营造出快乐的教学氛围呢?

一、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

数学教学课堂包括课前导入、课中讲授、课后练习以及课堂总结四个部分,如果在所有的环节都创设好适宜的教学情境,就能够时时刻刻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考虑到数学知识是一种综合性的体系,因此,在创设情境时需要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有一个连贯性,考虑到这一点,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应该将现实的情境与教材情境进行整合。

例如在讲垂直平分线性质时,情景创设我安排这样一个问题:为方便A、B、C三个村庄村民购物(出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政府欲投资兴建一个超市,超市建立的地点要求到三个村庄的距离相等,如何确定超市的位置?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类问题。这样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去探究,课堂接近尾声时把问题再拿出解决,还能起到前后呼应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升学生的参与乐趣

设置好适宜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但是这种掌握大多停留在一个感性的基础之上,为了深层次的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出动手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来理解与运用相关的概念。这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操作能力,还要求教师能够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操作。

例如,再讲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时,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裁剪一个等腰三角形,通过折纸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得出三线合一的结论和“两底角相等”等其他性质,这样的操作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好相关的概念、结论和性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思索和讨论,理解数学概念

在情境教学之中,观察是最为简单的方法,为此,教师可以拿出实物让学生进行观察,同时也可以列举出一些生活常见的实物,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例如在“图形初步认识”中,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在上课前,准备一个不同角度观察形状都不同的实物让学生进行观察,并从中选择几名同学将自己看到的形状画到黑板中,帮助学生体会到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效果。

再如,在讲述“角的概念”时,可以先拿来一个时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仔细的观察一下,表的时针与分针在几点时为直角呢?什么时候为钝角呢?什么时候是锐角?分针从固定点走一圈一种是多少度呢?

在问题提出后,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思索与讨论,通过学生的观察与教师的指导,就能够快速的帮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也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

四、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可以快乐的学习

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自身体验与学习过程,如果教师能够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就会给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就目前来看,很多初中生都认为数学知识枯燥无味,这就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若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就能够优化数学教学效果,而游戏就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利用新颖有趣、形式多样的游戏来创设教学情境就能够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例如,在“同类项”的教学中,就可以将“找朋友”的游戏融入其中,在上课前,教师需要准备好十张硬纸片,分别写上7、3x、-5xy、5xy、-3x……,让每一位学生抽取一张纸片,再让他们轮流的进行介绍,第1位学生说:我代表7;第2位学生说:我代表3x;第3位学生说:我代表-5xy……,在学生介绍完毕之后,就可以让他们找同类的朋友,如果找不到,就站在一边。整个过程完成后,让没有参与游戏的同学进行检查,这样就能够将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同时,这种游戏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好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充分的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起来,也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与学习环境,此外,设置好适宜的教学情境也能够很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能力,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曹鹏,符方健,郑春雨,罗自强.营造快乐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海口市初中数学课程调研报告[J].教育教学论坛,2013(08).

[2]韦光明.由数学问题情境的创立和解决谈提高数学课堂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0).

篇8

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目前,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走过了最初的铺垫阶段。专业建设的重心由抓规模向提升专业内涵建设转变。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按照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设置和建设专业,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实施课程改革,强化实践教学,体现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色与优势,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是江苏省职业学校示范专业,在专业内涵建设中,主要做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把脉区域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源于社会和行业人才需求,又归于社会和行业人才需求。目前,我国物流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市场细分日趋细化,服务专业性增强。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人才需求的素质和规格也在不断变化。故应把市场调研工作作为专业内涵建设的前提:和企业有关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充分地交流、沟通,了解他们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并定期发放市场调查问卷,进行物流人才需求的专项调查,通过问卷分析和实地调查走访,对行业、企业物流人才的需求有较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和专业论证材料,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同时成立物流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来自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委员和顾问,征求他们对物流专业建设的意见。据此确定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提高物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基于业务流程,建立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按照人才培养目标,以现代物流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由职业基础模块、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素质模块组成的“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努力实现物流专业能力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与物流业务流程相结合,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在课程改革中,编制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实施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实现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从企业调研入手,根据物流工作岗位及岗位群进行的分析,将岗位职责分解成若干个工作任务,再将任务转化为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实训项目,使学生所学内容与物流企业岗位需求对接。

三、突出实践教学设计,夯实技能培养基础

1.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由基本专业认知实训、专业课程实训、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企业顶岗实习四个模块构成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见图1。(1)单项技能实训:是指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最基本的操作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主要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进行,旨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规范的操作方法。(2)岗位综合技能实训:是指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主要在模拟生产线上进行,按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综合交替、轮岗实训,进行岗位综合模拟,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3)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实际职业岗位上各种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训练,主要解决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运用从熟练到自如的转移,并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做人”,实现就业“零距离”。

2.以企业工作流程和环境为标杆,建设工业型校内实训基地。我校在物流实训中心建设过程中,坚持精细规划、高点定位的原则,到学校和企业进行广泛深入地专题调研学习,聘请江苏苏果集团马群配送中心、江苏奥吉物流有限公司、南通文峰超市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基地设计论证,务求校内实训基地最大限度与企业需要接轨。学校投入500多万元引入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和工业级设备,以现场实操、软件模拟、系统仿真、自动识别与控制、先进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物流管理方法结合,以物流企业的具体运作为基础,通过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以仓储和配送为核心的物流全程管理。在实训基地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也重视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着力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实训项目建设落后于硬件的现状,主动邀请企业参与模块化实训课程和流程开发,实训项目与课程知识有机融合,在技能训练中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实现技能和理论水平的交替螺旋上升。

3.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引领,深化实践课程改革。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工作,也是专业建设成果的具体体现。我校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开发了物流综合实训项目课程,编写了实训指导书和校本实训教材。物流综合实训是物流专业学生在学习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和基本实训模块后开设的综合实训课程。按照物流工作岗位对技能的需要,突出实践操作训练和能力培养。结合所学的物流专业知识,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起来,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指导,进行物流综合业务的情景模拟。根据课程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把课程内容归纳为12个实训项目(包括1个综合项目)。课程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如下表:该课程以职业综合素质教育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创新采用“企业环境、真实岗位、职业角色”的全真实践教学模式。教学组织与实施采用“项目驱动,一主两辅,二结合,三阶段”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即以项目为驱动,完成实训项目任务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专任教师及实训指导教师为辅,让学生的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通过“学、做、评”三阶段的实践训练,让学生具备物流企业职业人的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本课程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授课模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专业实践技能。把学生分为3组,由2名专业教师和1名实训教师同时在立体库区、叉车库区、零库区担任教学工作,指导学生进行演练,然后三组学生轮换,课程教学采用4节课连上的授课方式。

4.以技能大赛为抓手,带动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技能大赛对加强学生技能培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科学制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大赛能激励学生刻苦钻研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大赛也能促进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职业学校要把专业技能大赛作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常规工作来开展,避免走入为大赛而赛的误区。同时,要把大赛技能训练项目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实现赛教合一、以赛促教、以教带赛。我校通过积极开展和参加各层次物流技能大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有效地推进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2010年和2011年,我校分别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物流类)江苏赛区承办点、集训基地和江苏省物流骨干教师技能培训基地。我校学生先后多次获得全国性大赛的金奖和银奖。

四、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篇9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输出基层技术人才的主要力量。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是为适应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一定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医学检验技师的基地。近一二十年来,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为我国各级医院、血站、卫生防疫部门、生物医学研发部门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人才,为我国基层医疗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课程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教育目的实现的必经途径和手段。没有一个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素质教育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高职教育只有通过不间断的课程开发、建设和完善,才能更好地应对教育环境巨大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各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均开办有医学检验专业,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标准,医学检验课程设计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总体来看,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教育标准模板化、僵硬化现象严重,与基本的社会人才需求脱钩。因此,如何改善现有课程设计,培养合格的服务于基层的“厚基础、强实践、宽口径”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是我们每一位医学检验专业教师所必须正确面对、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医学检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拟在本文中,对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在理念和思路上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 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

 

1.1 增设课程导引教学,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

 

所谓课程导引教学,是指在学生在新入学时,将三年内要开设的全部课程从总体上对学生进行介绍,以及在每门课程开课时,将本门课程的开设意义、开设目的、学习目标等对学生进行介绍。课程导引教学,能在学生正式学习之前,使学生知道他们将要学习的是什么,为什么学,以及学了之后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什么用,这样,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总体上有了大概的了解,从思想上对所学的课程有一定的认同感,学生能认识到将要学习的课程对自己是有用的,从而愿意主动去学。

 

课程导引教学内容应简短精炼,并且尽可能地以浅显易懂的形式进行,以期降低学生的接受难度,从而避免其对将要开始的课程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

 

1.2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知道怎么学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知道怎么学,是课程设计改革的方向。这里的与学生互动,是指在课程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并努力把教师从授业者更多地向解惑者角色进行转变,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具体而言,应增加一些开放式的,能提供较多教师、学生之间沟通探讨平台的课程,如临床检验课程,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尝试选取检验指标、检验项目,分析指标意义,书写检验报告,并将学生的处理过程和结果同临床进行对比,和学生共同探讨其中的得失,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水平。

 

1.3 提高选修课比例,让学生自己选择学

 

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医学检验人才,在课程设计中,一些较为基本的医学理论和检验专业课程是必须的,如无机化学、免疫与微生物学、临床基础检验、临床生化检验等。但学生不是工厂生产线上统一尺寸和规格的产品,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提高选修课的类别和比例,以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自主地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进行学习。选修课的设置应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应严格将选修课纳入学生日常课程管理体系,保证选修课开设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2 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应以能力为本位

 

2.1以培养学生再学习能力为标志

 

目前的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这样一个不好的现状,即课程设置大而全,过于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样的课程设置,力求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甚至是满足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终身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在知识大爆炸的当今社会,这种课程设置理念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乌邦托式的空想。在新时期,面对医学理论和实践日新月异的发展和革新,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要考虑的应是如何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能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地转变其观念使其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因此,课程设计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并把此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标志。课程设计一是应轻知识灌输,重能力培养,淡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降低课程知识覆盖面,加强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二是增加方法类的课程和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是同现有最新科技接轨,适当引入医学界重大突破和研究成果,并将其同原有的技术理论相对比,使学生意识到科技发展的魔力,树立其终身学习的理念。

 

2.2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教育同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不同,其倾向于培养应用型而非研究型的人才,课程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求学生毕业工作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实践能力由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组成,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并拥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在以后的检验工作中游刃有余。笔者建议,在课程设计中,应着力构建“M”型课程体系。所谓M型课程体系,即三点四线,三点为医学检验专业技能,医学检验操作技能,医学检验基础理论,其中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对应“M”的两个高点,意味着课程设计应强化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培养,且两者同等重要;基础理论对应的“M”的一个低点,意味着应适当削减基础理论的开设范围和深度;四线为“M”的两条支撑线及高低点的连接线,支撑线以连接高点,且以“地”(临床)为平台或支撑,意味着实践技能的培养以注重考虑临床的实际需求;连接线联通高点和低点,意味着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之间应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当然,“M”型课程体系只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架构,具体的课程配置设计需要各个高职院校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灵活进行安排,但应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中的重点和核心。

 

2.3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是解除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上,整合若干课程成综合类的知识,打破现有的以学科为类别的生硬课程划分,使学生跳出学习该学科时才会应用该学科知识的怪圈,提高学生综合且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次是强化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增加开放式课程的设计和配置,开放式课程应注重“开放”二字,此类课程不一定有固定的名字,固定的学科联系及固定的授课场所及内容。其课程内容是开放的,可以是学生、教师、医疗工作者共同参加的讨论,也可以是组织学生到医院、医疗器械生产厂家的参观交流;其可以在课堂进行授课,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学;其课程考核形式既可以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告会,也可以是一份内容详实的调研报告。

 

3 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

 

3.1 密切联系临床,扩大见习课程比例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实习都较为重视,一般都安排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去医院检验科进行实习,但实习的效果总体来看达不到学校的预期。一是实习时间一般都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内,此时间段的学生面临着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很难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二是对于实习的教学一般都是由各实习点自行安排,学校参与得较少,而由于实习点的工作状况,很难对学生的实习课程进行合理的、循序渐进的安排,实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笔者认为,在课程设计中,应当增加每学期的临床见习设置,见习期不必太长,一般两周即可,见习课程内容由学校自行安排,主要是了解检验科岗位的基本情况,体验医学检验操作的实际流程,熟悉检验科各项目的操作规范等。通过见习,既能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及时地同实践相验证,也能使学生对于未学或将学的知识有个大概的认识,有助于其以后的学习。

 

3.2 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建立课程评价和反馈体系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能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努力达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的要求。因此,课程改革是否有效,课程设置是否科学,用人单位的意见尤为重要。应坚持对社会需求进行调研,定期邀请检验专业专家和用人单位代表座谈毕业生工作情况,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建立课程评价和反馈体系,听取行业、用人单位对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了解检验行业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趋势,收集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体系,不断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课程改革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

篇10

极目新闻记者寻访了众多培训机构的老师,他们有的已找到新工作,并且开始适应新的岗位,开启新的职场之路。也有部分人选择留守教育培训行业,但其中不少人的职业方向发生了变化。

培训机构高管 到民办校当校长

早上5时多起床,6时30分出门,8时前到校……今年9月1日开学以来,李晓(化名)迎来了新的工作节奏。

“刚开始真的有点不适应,毕竟我以前都是早上8时30分出门,9时前能到公司。”曾是武汉一家培训机构国际游学总监兼市场部总监助理、现为武汉某寄宿制民办学校副校长的李晓说,现在,她每周住校两三天,其它日子得花近3个小时在通勤上,单程得跑80公里。

李晓之前在武汉一家培训机构工作了9年,那时,她便常接到民办学校希望她加盟的邀请,但她从未想过离开教培行业,直到今年7月24日“双减”政策正式。7月25日,李晓离职,7月26日,她便入职了这家跟她接触了近一年、品牌和规模都不错、对她又很有诚意的民办学校。

目前,作为副校长,李晓负责招生、人事、对外合作及发展规划,收入与从前差不多。“教培机构和学校毕竟是不同的平台,我在心态上需要做很多调整。与教培机构相比,学校的琐事会多一些,尤其是在寄宿制学校,我需要花更长时间呆在校内,没之前自由,我需要调整工作的节奏和时间。”李晓说,不过学校安排给她的工作和她之前的工作重合度较高,所以上手很顺利,要说最大的困难,就是新单位离家远,她基本没时间照顾小孩,只能请老人来帮忙。

李晓说,她曾考虑过自己创业做研学旅行,但毕竟曾在教培行业太久,改行需要从头开始,便搁置了这个念头。

不少人先“代课” 再参加教师招考

记者从武汉市一所初中了解到,今年8月底招聘的校聘教师中,有3人有校外培训机构工作经验。

2015年从武汉工程大学毕业的陈老师,此前一直在光谷一家培训机构当数学老师,最高峰时教100多名学生。教学业绩不错的他,被一些家长挽留做“一对一”老师,但他担心“双减”政策会越来越严格,坚持参加了公办学校的校聘教师招聘。目前,他带七年级的两个班的数学。

“参加我们今年校聘教师招聘的原机构老师很多,留下的都是非常优秀的,他们的教学水平尤其突出,课上得晓畅、明白。育人方面,他们以前在机构接触得少,我们会重点引导。学校很希望这些优秀教师能留下来。”该校校长说。

记者从武汉多所中小学了解到,受疫情影响,今年大量学校将招聘校聘教师的时间从此前的7月延后到了8月中下旬,因此到公办学校应聘做校聘教师的原教培机构老师猛增,其中不乏名校高学历的,公办学校也进行了精挑细选。多位校长说,他们当然希望能留下优秀教师,但现实问题是,按照现在的教师招聘政策,部分培训机构教师很难考进来,一些人可能因此流失。

记者查询发现,即以东湖高新区2021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教师的条件为例,应聘应(往)届毕业生岗位的,应为20、2020届、2021届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应聘在职优秀教师岗位的,需要具备现任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且具备5年或8年及以上一线教学工作经历,教育培训机构工作经历和毕业前实习任教经历不计算为符合条件工作经历。

25岁的小杨目前在一所公办初中做校聘教师,教九年级数学。2018年大学毕业的她今年参加了几次校聘教师招聘,试讲表现都很好。她说,她已经享受不到应届生就业政策,若参加教师社招,需要攒3-5年校聘教师经验,到时她已经快30岁了,除了要拿好几年的较低收入,未来发展也会受限,还面临结婚生子的问题。“我们了解过,哪怕是经济发达的区,校聘教师一年也只能拿到四五万元。”小杨说,随着双减政策出台,公办学校确实需要有更多教师,她希望能有相关政策帮助教培机构教师转型,给大家同等参与考试竞争的机会。

也有人不工作 专心考研考公

为了突破“应聘社招教师需要几年工作年限”这道坎,一些原培训机构老师选择考研教育相关专业,希望将来以应届生身份重新进入教育行业。

武汉人小李就是这样。她大学学的是播音主持专业,毕业后应聘到光谷金融港的某线上培训机构工作,做小学语文辅导老师。两年来,她除了参与公司的线上直播课程,和自己班上的小学生进行互动,负责课后作业的批改、线上习题的讲解,在学员班级群内做好答疑和维护工作,还会追踪学员课程报名情况,解决学员和家长的问题。9月13日辞职后,她决心要考一所省属高校的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打算毕业后继续从事教育有关的工作。

“我还是很喜欢自己从前的工作的。公司里年轻人多,工作环境轻松,氛围比较好。我也喜欢当老师,教孩子们知识会很有成就感。如果不是因为行业发生变化,我愿意继续干下去。”小李说,7月“双减”政策出台后,陆续有许多同事辞职了,她一直观望到9月开学后才下决心辞职考研。

“之前,我一个月1.3万元拿过,六七千也拿过,工作两年攒了两三万元。现在宅家考研,更花不了什么钱。为了更好地备考,我搬到了外婆家,除了环境安静,生活也很养生。”小李说,家里人都很支持她考研。

也有一些人选择考公务员。“国考报名已经开始了,我正在研究哪个岗位比较好考,看来明年的竞争会非常激烈。”28岁的原教培机构教师小王说,他是男生,考公务员更为务实,目前他也在犹豫,要不要也同时报名考个研,多一个转型的可能。

留在行业的人 也在经历转型

在此前一家大型教培机构所做的《“双减”政策下,教育培训行业教师现状调研报告》中,显示选择留在行业的老师中有近五分之一(19.88%)的教师选择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其次是私人家教(15.84%)、留学考试(13.04%)与高等教育(11.80%)三个方向。

极目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也观察到了同样的现象。不少留在培训行业的老师转向公司新业务,如研学、体艺类培训、成人培训、托管班等。手中有一些家长资源的老师,则倾向于转向做“一对一”家教。

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小张已从培训机构的小学数学老师,成功转型为教成年人普通话的培训机构的老师。“我之前很受学生欢迎的,公司给我布置的课程报名任务,我总能超额完成,每个月可以拿几千元奖金。双减政策出台后,我马上开始找新的工作,9月30日就到这边了。”小张说,现在的这家培训机构的客户群体更广,目前也比较热门,虽然工资不如之前高,但工作时间更稳定,周末也有双休,他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