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范文

时间:2023-03-21 03:5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计学原理

篇1

关键词:统计学;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方法在金融、管理、证券、营销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运用统计方法和进行数量分析。国家教育部将《统计学原理》课程列为高等财经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目的是使得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统计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为专业课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来说,统计学完全是作为方法论的身份出现,应该强调运用统计方法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但从目前情况看,许多学校在统计教育上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观念,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因此,在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一、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技能的训练。目前的统计学原理教学目标,仍然强调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教学内容局限在概念、原理、公式推导以及数据计算等方面,不能与实际工作、现实生活相结合,致使学生把统计学视同数学,产生畏难情绪。由于大学的学生一直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接触社会,因此对所学的内容感到乏味且对统计中的概念含义不能正确理解,更不知该如何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甚至感觉统计学没什么用处。枯燥的内容、单调的形式,使得学生们厌学统计课。从多年的教学实践看,这种统计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统计分析、预测和决策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无法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挂。近年来,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已经比较普遍,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却改进不多,仍然是以教师为主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方式。教师是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填鸭式”的单一灌输,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课堂气氛不活跃,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而且也使得教师缺乏授课积极性,不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利干检验学生的实际能力。大多数院校的统计学原理考核方式仍然以闭卷笔试为主。统计学原理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笔试内容,一般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计算题等题型,这些题目大多偏重于对陈述性知识的考核和简单的公式计算。由于许多学生没有转变中学时代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习惯于死记硬背公式、概念,应付考试,“上课时抄笔记(或考前复印别人笔记)、考试前背笔记、考试后全忘记”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无法真正反映出学生对统计方法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二、《统计学原理》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模式

统计实践教学就是在课堂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利用实验、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用合适的实验、实践教学方式训练学生,让学生了解分析实际问题的思路。

(一)统计调查实践教学。统计调查是得到统计数据的实践性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了解调查方案设计的有关知识点:怎样确定调查目的;什么是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怎样选择合适的调查项目,如何设计调查问卷或调查表;什么是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如何制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等。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行设计调查方案。可以自行选题,或者老师命题学生选择,内容一般与学生有关,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大学生手机普及情况调查方案设计、大学生生活费用收支情况调查方案的设计、图书馆利用状况调查方案的设计、学生每周上网情况调查方案的设计等,锻炼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系统性。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补充,即可成为一份比较完善的设计方案。方案设计完毕后,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或几个方案在学生中开展调查,由学生自行印制和发放问卷,调查信息资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同学们必须面对不同的被调查者,如何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与配合,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诚恳的态度和一定的调研技巧,更需要遇事不气馁的勇气和灵活的工作方法。通过实践,学生的调查能力、研究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推断统计实践教学。推断统计就是在搜集、整理样本数据的基础上,对有关总体作出推断,主要有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种方法。对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单纯地背公式、计算数据没有实际意义。为了让学生对该部分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可以结合实践调查数据进行讲解,比如学习参数估计一章时,可以利用前文提到的“大学生手机普及情况调查”取得的样本数据,对大学生购买手机的价格和每月话费支出总额进行区间估计,估计在校大学生中手机拥有率、某种品牌的手机所占比重、短信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等等。学习假设检验时,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与大家相关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调查,比如,判断某种罐装饮料的容量或某种洗涤剂的重量是否与标注相符,某品牌手机的待机时间是否达到标准等。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利用小样本进行抽样推断。这样做,可以将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实施与推断统计等一系列工作紧密衔接起来,各知识点的联系性与系统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计算机辅助实践教学。统计学研究的是大量数据的计算和分析,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来完成。适用于统计教学的计算机软件有SAS、SPSS、EXCEL等,前两种属于专业统计软件,需要使用者熟悉它们的语言,并进行专门的培训,这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讲不太适合。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EX-CEL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它的统计功能涵盖了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如进行统计分组,编制变量数列,求平均数、标准差,绘制统计图表,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为时间数列配合趋势方程等。学生在参加实践教学项目时,通过上机把所学EXCEL功能运用到数据整理分析之中,使实践教学更生动更有效

率。

比如。在学习相关与回归分析时,可以利用统计年鉴提供的某几个省份人均GDP与人均消费水平等数据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并分析其实际意义。如果用手工计算相关系数、建立回归方程,工作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做好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回归分析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如何正确解读计算结果、怎样与实际问题结合使用,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升华。

三、开展实践教学应注意的环节

(一)合理制订教学计划,整合教学内容。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来说,统计学原理课程的课时都比较少,要同时完成统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是无法做到的,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教学内容和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在课堂上主要是完成理论的学习及少量的讨论,有关调查方案的设计、组织实施、撰写调查报告等工作主要靠课余时间来完成,课堂教学与课余调查进度要衔接。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效果,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打破各章节的限制,将相关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安排,充分考虑实用性、技术性和可操作性,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由于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对各个环节进行指导、检查、考核等,因此,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和知识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精通各种理论和方法,并及时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把最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求教师具备使用多媒体和统计软件的能力,真正把计算机作为备课、授课、组织教学活动的工具;要求教师经常深入实际,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深入实践教学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了,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篇2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统计;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233-02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得实施及最终得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的教学方法。

《统计学原理》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因其较为抽象,与数学知识联系较大,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学习效果不理想。但这门课程的社会应用性日益广泛,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统计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在高职《统计学原理》教学中,如何选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方法,以达到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统计工作在社会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统计工作过程.初步掌握统计设计、调查、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定量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是职业院校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笔者在讲授这门课程时,一改往日的传统教学方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将其中一部分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以探索该课程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及方法。以下是进行“项目教学法”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项目教学法”在《统计学》中的具体应用

1. 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设置教学项目

《统计学原理》是一门方法论学科,统计教育的重点不在于理论与方法的讲解,而在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其目标应向应用能力方向发展,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方法的讲解,更应注重学生数据资料收集能力、高效处理问题能力、准确地预测决策分析能力的培养。应用项目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订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在教学项目设置上,笔者除了在第一章介绍统计基本理论外,在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及综合统计指标计算及分析过程中,不是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而是采用设置教学“项目”教学方式。如统计调查中布置统计调查任务(项目1)、然后将调查到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项目2)、然后进行统计分析(项目3、项目4……),将统计原理知识与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既有“子”项目,又有总项目,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统计学知识体系的整体理解及掌握.

2. 具体实施过程

(1) 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确定“教学项目”,打破原来的章节体系,而根据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来确定“教学项目”。这里,教学项目的设计是根据统计实际工作过程及步骤来设置的,教学项目的多少是依据统计工作要求及知识内容多少而设计的,如统计调查工作环节设置一个“教学项目”,而统计指标分析内容设置项目较多。

(2)对学生实行分组教学,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组成小组,各组成员有明确分工,内部设置互相监督机制,力求让小组成员每名同学都能参与“项目”。在学生完成过程项目过程中,老师要协调监督。

(3)由老师来布置教学项目,各个小组编制项目完成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完善。如进行统计项目调查中,老师布置教学项目任务,具体调查方式及方法由每组成员自己来制定,并确定统计调查方案。这个过程由老师进行适当地指导与监督,以防止学生确定的统计调查目标太小或过大,达不到教学要求。

(4) 确定好项目完成时间,以确保教学任务完成,老师在实施过程中要时时予以监督。

(5) 最后,课程完成后,要求各个小组对收集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撰写统计报告,要求统计报告中用统计图表来显示。

(6)在进行学生考核过程中,改变以往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及教学项目完成的情况,以老师评定及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法评定,注重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及学习状态来给成绩。

二、应用项目教学法的优点

通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体会到在高职《统计学原理》的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有以下优点。

1.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技能的培养。在《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克服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轻参与的缺陷,按教学大纲要求,以统计实际工作过程为教学“主线”,以教学项目设置及完成为目标。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统计知识,体会到统计工作在今后工作及生活中重要性,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为学生今后工作打下良好职业基础。

2.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对统计学知识从感性到理性两个方面形成有机的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每个教学项目时,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感,会将自己想法融入项目完成过程中,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这一代学生中,大多数同学是独生子女,学生个性较强,平时很少有机会走向社会,也很难与社会融合,以致与不少大学生刚入社会很难适应,达不到企业用人标准要求。在本门课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让同学到社会中进行统计调研,使学生学会与社会上不同类型人打交道,提高学生融入社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及团结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及职业能力。

(三)应用项目教学法应把握的重点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对达到高职《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非常有益。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1.充分做好应用前的准备

在授课前的教学计划中.要对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内容在规定学时内进行总体规划.既从学习时间上对其开展和实施提供保障,又具体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标、任务,并按实践项目分层次地规定出教学内容、形式、操作程序、要求及考核办法等。由于《统计学原理》课程特点,项目教学法的实际应用与理论讲授应同时展开,交叉进行。按统计工作开展程序,做到教学过程中,理论先行、实践验证、重点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即首先让学生掌握本步骤工作的指导知识要点,再在实践活动中加以运用,使之具体操作有依据,工作质量有标准,减少实践活动中的盲目性,真正达到在理论知识教学中注重实践性,而实践性教学中则融会理论知识的运用,将理论讲授与知识运用有机结合起来的目的.使项目教学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

2.项目教学法应用中注重突出学生主体性和教师引导性

在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虽在理论讲授时仍以教师为主,但要注重突出学生主体性和教师引导性,在实践性教学中却应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包括调查小组的组建,调查对象、调查方法的选定,调查、整理、分析工作的开展,以及调查分析报告的撰写,都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求学生真正地投入实践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求知欲望,有利于活跃理论讲授时的课堂气氛,促进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对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老师要及时给予帮助讲解。

3. 项目教学法选题应注重实际可行

统计学原理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时,关键点是调查选题。在题目的选定上,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题目的选定切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调查题目最好是与大学生相关及感兴趣的话题,确保调查内容健康向上。具体题目一般由学生提出,教师进行分析筛选后,引导学生选定。这样,在设定题目时,教师即对调查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调查所能取得的数据以及调查分析所产生的后果有一定的预见性,便于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发挥好引导作用。

4. 项目教学过程中应多组织学生讨论

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各调查小组的实作进度,适时组织全班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对具体工作畅所欲言,发表自己观点看法,共同解决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和分歧。在讨论中,教师应充分去发现、肯定学生的正确观点,对不正确的,不能简单否定,应给予详细的分析解释。对于较突出的问题和分歧,可以组织全班进行专题讨论、辩论,让学生自己去说服自己,营造一个轻松、团结、友善的学习氛围,以保证项目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

5. 改革课程考试办法

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主要通过试卷考试来完成。在加入项目教学内容后,考核办法也应随之改变,不仅看重理论考试成绩,更应看重实践考评成绩。实践考评成绩中,也不应只注重统计调查分析报告的优劣,还应加上项目活动中的积极因素。这样,学生参加项目教学活动,前有引力,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后有压力,教师对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考评,自然会有动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用项目教学法是高职教育中《统计学原理》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还需要我们去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李维安.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5,(3).

篇3

[关键词]统计学原理 男女生 成绩差异

[中图分类号] O2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150-02

一、期末测试成绩

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秋季学期大学日语Ⅱ(2011级)男女生期末测试成绩如下:

男生(n1=13):

97 96(2) 90 86 84 83(2) 80 75 53 33 18

女生(n2=25):

98(2) 97 96(2) 95 93 92 91 90(3) 89 88 87 85 84 83 82 81 80 79 78 70(2)

二、中数

中数(Md)也称为中位数,是指在频数分布中位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值。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也称为集中量数。

(一)列频数分布表(部分数据)

(二)计算中数的位置

中数的位置=■=■=19.5

即中数的位置在第19位和第20位的两个数值中间。

(三)找出中数

在本案例中,由于排列在中数位置上的数值是87和85(2个85重复)之间的数值。在计算上可将其视为一个分数单位上的几个连续数字,即3个数值是均匀分布在87-85区间。

如图所示:

-88---87----85-----85-----84-----

第19区间 第1个20区间 第2个20区间

假设每个区间的间隔为1/3=0.33,则案例中的中位数位于第19位和第20位(2个)三个数值中间,即为第1个20区间的上限(0.33÷2≈0.17),因此中数(Md)=85+0.17=85.17≈85

(四)中数的优缺点

当一组测试结果出现极端数据时,常用中数。这样做并不影响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因为求中数不受极大值和极小值的影响,决定中数的关键是居中的那几个数据的数值大小。如在本案例中,33和18就是两个极小值。但中数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中数是根据数据的相对位置来确定的,在计算时不是每个数据都加入计算,从而有较大的抽样误差,不如平均数稳定。

三、中数检验法

(一)计算原理

中数检验法是通过对来自两个独立总体的两个样本的中位数来判断两个总体取值的平均状况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它的基本思想是假设两个总体总有相同的分布规律,那么它们的取值将具有相同的平均状态,中数是集中趋势的度量,因此两个总体的中数应该是相等的。两个样本是从两个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的,那么两个样本的总数也应该大致相同。如果两个样本的总数差异较大,则应否定两总体取值平均状态相同的假设,或者说两总体不具有相同的分布规律。因此其虚无假设是:两个独立样本是从具有相同中数的总体中抽取的。它可以是双侧检验或单侧检验。双侧检验结果显著,意味着两个总体中数有差异(并没有方向);单侧检验结果显著,则表明备择假设“一个总体中数大于(或小于)另一个总体中数”成立。

(二)计算过程

中数检验法的具体步骤为:

(1)将两个样本数据混合由小到大排列。

(2)求混合排列的共同中数(Md)。

(3)分别找出每一样本中大于混合中数及小于混合中数的数据个数,列成四格表。

(4)对四格表进行X2检验

查X2表求得临界值,若实得X2值大于临界值,X2检验结果显著,则说明两样本的集中趋势(中数)差异显著。

四、虚无假设和备择假设

(1)建立虚无假设和备择假设。

H0:男女生的期末成绩没有差异。

H1:男女生的期末成绩有差异。

(2)选择并计算检验统计量。

根据前面计算与推断已知:中数(Md)=85。以下统计男女生成绩大于和小于85的数据个数,并列成四格表。

X2=■

=■=1.59

(3)根据显著性水平α确定临界值。

设α=0.05,由df=1,查X2分布表,求得X20.05 (1)=3.84。

(4)根据统计结果,做出推论结论:

因实得X2=1.59,而X20.05 (1)=3.84;故X2X20.05 (1)。

所以不能拒绝虚无假设,认为男女生期末成绩无显著差异。

五、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

中数检验法是通过对来自两个独立总体的两个样本的中位数来判断两个总体取值的平均状况是否有显著性差异。中数检验法属于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

非参数检验一般不需要严格的前提假设。这是它与参数检验相比的最大优点。几乎每种参数检验都有一些严格假设,若不满足这些假设仍然有参数方法处理,很可能得出错误结论。而进行非参数检验不必过多考虑那些假设条件。比如在参数检验中,无论是Z检验、T检验还是F检验,它们对总体参数都有相应的前提假设,如T检验中要求样本来自正态分布的总体,若是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还要求两个总体方差齐性。在方差分析中,需要满足正态性、可加些、各组方差齐性等基本假设。

但在本案例中,我们并不清楚总体分布是否呈正态,或者对研究总体的其他情况知之不多,这时数据无法满足参数检验的诸多要求和假设。鉴于上述情况,本检验采用了不需要根据总体的分布及参数进行统计的方法――非参数检验(中数检验法)。非参数检验不必过多考虑那些假设条件,对总体分布不做严格假定,这种方法是依据数据的顺序、等级资料即可进行统计推断,在实践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不过非参数检验也有不足之处。最大的不足是未能充分利用资料的全部信息。例如本案例中,把全部分数按顺序排列后转化为序列数据,即用第一位、第二位等来表示,然后计算中数位置,找出中数,进行X2检验。这时数据变得相对简单,分数之间的差异多样性也变得简单化了。因此,如果某些资料既可以用参数检验,也可以用非参数检验,则应使用参数检验。若所得资料不满足参数检验要求的前提条件,则应使用非参数检验,虽然会浪费一部分信息使得检验的效能低一些,但不至于做出错误结论。

[ 参 考 文 献 ]

[1] 刘翔平,葛鲁嘉.男女差异心理学[M].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8:41-91.

[2] 贾进强.性别心理差异探秘[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4-171.

[3] 朱曼殊.心理语言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91-98.

[4] 黄崇龄.性别差异与大学外语教学――对外语学习中女强男弱现象的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5(1):108.

[5] 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外语学习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105-128.

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科学地测定社会经济现象,如何科学地设置指标,如何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显得尤其重要。统计理论和方法已经渗透到许多学科领域,统计学成为当代最活跃的学科之一。统计方法已成为经贸、金融、管理等许多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统计学》作为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必修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其培养目标是能为社会输送具有统计思维和统计应用能力的经管人才。统计活动主要分为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等三个步骤。作为研究客观事物数据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它是各专业、各行业整理分析数据所必须使用的一种重要工具,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但是,由于教学理念的影响和条件的制约,作为应用型统计人才培养起点和基础的高校统计学本科教学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目前大多数经管类统计学教学,仍偏重于统计理论知识讲授,忽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偏离了该门课程的培养目标。独立学院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如何改进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方法,如何适应时展的需要,为社会输送更高质量的毕业生,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1 当前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客观的说,在中国,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从无到有并逐步发展不过几十年时间,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但在当前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仍重视统计理论的学习,而统计实践的教学相对落后,因而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对统计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对症下药,解决上述问题。

1.2 缺乏灵活的教学模式

目前,各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从教学目的方面来看,许多教师往往只注重统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传授,很少考虑如何使得学生养成统计思维模式,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统计实践水平。而从教学内容上看,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内容大多是抽象地介绍概念、理论与方法,很少涉及到统计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因此,造成学生对统计学的意义和作用难以深入理解。从教学方式上分析,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仍较为普遍,学生机械的记笔记、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这样的教学方式缩小了学生思考、分析、判断的空间,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缺乏科学的考核方式

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要注重学科交叉,以学科的整体发展与综合化发展为出发点,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对统计学的影响及在统计学领域中的运用。独立学院的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多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核内容多注重对基本知识点的考察,而忽视对统计方法综合应用能力的测试。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中,学生通过短期突击强化可能能够取得不错的考试成绩,但是却未必得到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2.1 案例教学法的引入

案例教学法是实现统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手段。统计案例一般可分为调查型案例、描述型案例、解题型案例、综合型案例等。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在于:教学内容以实际案例为研究对象,可以在课前引入与所学章节内容相关的小案例,由案例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出本部分需要学习的统计原理和方法;也可在章节结束后,由教师根据所讲内容编写一些案例,由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或解答,教师做归纳和总结;或者也可让学生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案例素材,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和专业指导。要寻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的案例,要使案例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协调一致,通过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要做好案例教学,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2.2 项目教学法的运用

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的学科,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是统计工作的主要过程。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要研究的问题和观察的变量往往是给定的。然而在实际研究工作中,这些步骤包括数据获取过程往往是最困难的。因此,我们可以将项目教学法引入。美国学者R.L.奥特与M.朗格内克将统计学理解为“从数据中学习的科学”,这一学习过程包含四个环节,即1.设计数据收集过程;2.准备用于分析的数据;3.分析数据;4.解释数据分析的结果。两位学者提出的从数据中获取知识的“四步法”体现了项目教学的精髓。

与案例教学法相比,项目教学法更加重视学生的数据收集(包括二手数据或次级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学生就某一个实际问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进一步组织调查从而获得数据。由于调查环节在实证研究中往往是最耗费时间和经费的,因此,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一项实证研究的质量乃至成败。数据收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干中学”。教师需要在问卷设计、调查组织、数据收集方式方法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调查问卷设计、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设计问卷、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技能,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应用统计理论开展统计调查和分析的调查研究能力。

2.3 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

统计学的教学活动多半是围绕着数据展开的。由于概念多、图表多、公式多、计算过程繁琐、难教难学、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使统计学教学面临严峻的困境。随着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大大减轻了统计运算的工作量,同时也使计算结果更为精确。因此,统计学教学的重点应由统计理论的传授逐步转向统计应用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在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基本原理后,大量的复杂的计算可交由计算机去完成。目前现有的统计分析软件有Excel、Spss、Minitab等,但是Excel是最易得的,无论是在多媒体教室或机房或者学生自己的计算机上,一般都安装有现成的Excel软件,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节省学生大量的时间,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一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具体化、简单化,可以完成那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难以完成的任务,并且教师的课堂操作、演示还可以激发学生课后动手的兴趣。

2.4 考核方式的转变

教学观念的改变将会引导教学过程进行改变,教学过程的改变包括要求考核方式也必须做出相应改革。以前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学校三方只关注最后的结课考试的书面成绩,而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应包含全方位的考核因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调查研究、数据分析、书面考试等形式,全方位的考核有利于学生全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具体的考核可分为:理论知识部分可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实践部分可以用撰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考评和计算机操作等形式。通过多种考核形式与方式,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统计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水平。

3 结语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对于独立学院经管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数理基础相对薄弱。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大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难度。对现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需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各独立学院应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强化实践能力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既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适应社会各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统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谷冠鹏,等.基于研究过程的统计学教学模式[J].旅游学刊,2006(12):63-66.

[2]申兆光.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7):328-329.

篇5

医用多元统计分析属于应用性的方法学科,课程性质要求学生在学习多元统计方法之后,要具备将各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应用到医疗卫生领域数据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仅从理论授课上下功夫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理论授课、实验教学和课程考核等各个教学环节中都不脱离实践能力培养的主线。在理论课上讲授的内容一般包括原理方面的知识和如何分析实际数据两个方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求教学过程中淡化数学原理方面的知识,而将重点放置在如何分析实际数据上,即该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使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如何使用该方法以及分析结果如何解读,在具体研究的医学问题中此结果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尽管在现代教学方法中有体验式教学的渗入,但相对于实验课的实际体验来讲,学生对于数据何时采用、如何采用某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还是保持在似乎知道,但又不完全明确的模糊阶段。很多原理方面的知识,尽管不是重点,但也需要学生了解一下,才能有助于把握整体脉络、合理应用,通过实验课的亲身体验,能直观观察到相对模糊的原理知识得到验证的过程,从而心服口服地从心底接受没有经过手工计算而呈现的分析结果。并且多元统计分析的实验课本身就是让学生去体验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怎样应用于实际数据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实践能力大大提高。一般课程考试比较侧重理论原理的考核,而医用多元统计分析授课的目的就是给学生讲授多元统计方法应用于医药卫生领域数据的实践过程,学习课程之后学生必须具备这种实践能力,否则就根本没有实现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因此,课程考试也应侧重在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上。课程考核一般有试卷考核、平时实验成绩和上机考核三种形式,而以试卷考核的形式居多。对于医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平时实验成绩考核和上机考核也应该是必须选择的考核形式,除此以外,在试卷考核中也可通过适当的题型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比如,将多元数据分析的结果展示在试卷上,让学生回答此分析结果对于研究目的反映出什么;或者指出研究目的,让学生回答选用何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为何选用这种方法;或者从展现的结果让学生判断是否适用某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等多种题型来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考核反馈出实践能力欠缺的部分,从而给予相应的应对措施。

2通过教学软件提高教学效率多元统计分析

建模一般都要经过逆矩阵、相关系数矩阵的计算,求解特征根与特征向量等过程,这些过程没有扎实的数学功底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即便能完成这些运算,但也是相当耗时的过程。就运算相对简单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而言,如果采用人工计算器计算的话,也需要大约五个学时的时间才能完成,复杂的多元统计方法需要学时数就更多了。假定学校能够安排充分的学时数,学生也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和耐心去完成这些运算。可见,统计软件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教学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有SAS、SPSS和STATA。对于医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统计分析要求来讲,简单掌握每个软件基本功能就可以满足数据分析的需求,但对统计学专业的研究生而言,一般需要用到可编写程序的SAS软件,并且要深入学习,进行数据的模型拟合分析。各医学院校可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材的情况、授课对象等因素综合考虑本院校采用医用多元统计分析的软件。借助软件在很短的时间能完成模型的建立、模型拟合检验等分析过程,通过分析结果中呈现的模型建立中间步骤,了解矩阵运算,求解特征根与特征向量的信息,把握前因后果、各步骤间的相互关系,大量时间的节余可用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专业应用上。

3通过适宜教材激发学习兴趣多元统计分析

原理部分的繁琐复杂性对该课程的学习形成很大阻碍,且原理部分又不是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这提示了教材选择的重要性。合适的教材不应该花费很大的篇幅在理论推导和模型建立的过程上,否则只会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畏惧心理。教材应当侧重于多元统计方法的应用部分,应用部分和学生专业的相关性越强,就越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文中提到学习医用多元统计分析教学要结合统计分析软件,因此,教材中最好在每个多元统计方法的介绍之后都安排一个章节,说明这种多元统计方法通过统计分析软件如何实现,以及软件运行结果如何解读。医学各专业学生一般都未经过系统的统计软件的学习,因此,教材中软件相关内容的安排就尤其重要,不仅要有这样的章节,而且要通俗易懂,适合医学专业学生的初次统计软件学习,在每一种多元分析方法数据集的录入、软件实现的步骤、一些常用选择项的介绍、软件运行结果的每个部分的解读以及结合专业知识后的结论等各个方面都要有详尽的解释。医学可以划分成很多不同的专业,如公共卫生、医药和临床专业等,就公共卫生专业又可以进一步详细划分成劳动卫生、儿少卫生和营养等专业。目前的医用多元统计分析教材没有具体针对各个专业的多元统计分析教材,能选择到和医学专业接近的教材充其量也就是医用多元分析的教材了,因此,通过教材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种局限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来弥补。在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可能通过案例式教学,选择和授课学生专业休戚相关的例子来进行讲解,就格外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多媒体技术

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优化了教学过程。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学过程中“传统的PPT教学”逐渐形成新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微课件。微课件是指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视频或音频。基于教学设计,微课件可用于难点讲解、内容小结等各个环节。如在教学导入阶段,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通过简短的视频的形式展现。微课件以视频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将教学问题引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完一堂课,从而起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增强听课效果的作用。布置课后作业也是一种很好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途径。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般也布置作业,但布置的作业大多是多元分析方法基本思想和原则之类的思考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课后布置作业题目设定为“收集适用本次理论课医用多元分析方法的自己专业相关数据,并预计数据分析后可能的结果”。学生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就必须去主动思考这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适用原则等问题,并且会进一步产生通过软件分析此数据的欲望。在实习课上,除了教师规定的实习题目之外,学生一般都会主动完成自己专业数据的分析,和教师探讨此数据分析的结果和对专业的指导意义。

5总结

篇6

少林派系的起源较早,据历史考证,在北宋初期,少林寺有一位叫福居的主持,邀请当时各门派的武学大师赴少林寺演武。通过一段时间的相互学习和切磋,创编出十路金刚拳、延寿功、固体法等一系列拳术套路和内功功法。从而为少林武术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独立系统。明清之际,少林武术在与其他门派的交流和融摄过程中,日趋完善成熟,终于形成了“今之武艺,天下莫不让少林”的隆盛局面。

少林武术的主要贡献,在于以佛教的禅宗思想和禅修方法为基础,对我国传统吐纳导引术中的练气、运气机理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综合及整理,使内功练气与武术拳技互为表里,成为整体。武林界中流传的“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等谚语,便是本着内功修炼为本,拳技操练为末的观点,所作出的通俗注解。

一千多年以来,少林武术之所以雄踞武林之魁首,与其“拳禅一如”,重视对潜意识(直觉意识)的开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加之少林武功注重外在“金钟罩・铁布衫”的操修,可使全身不畏拳打脚踢,其技击又有朴实无华,刚劲有力,技艺全面,招招制敌的特点,故被武林界誉之为“外家拳”。

武当派系形成的过程较晚,大约是在明代至清末期间,其代表性拳种主要为太极拳、八卦掌和形意拳。与少林武术相比较,武当派系不注重人体抗打功的外在操练,而是特别重视对内功功力的修为,尤其注重对争力的研究与应用,并结合道家思想,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太极观和阴阳五行的气学理论,将内功劲法与武术拳技相融通,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独特体系,被武林界誉之为“内家拳”。

由于武当派系极力完善和总结内功劲法在武术拳技上的应用,使其技击之术奇妙而深奥,已达出神入化、高深莫测之境地。但与此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踢打摔拿”等搏击技巧的运用,体现在武术技法的整体性方面,不如少林武术那样全面。

所谓的峨眉派系,是指流传于四川地区的传统武术,现代武林界有人认为,峨眉武术源自道教盘破武术,为先秦时期的老子在峨眉山九老洞修道时所创。“盘破”,是峨眉武术最原始最基本的拳种。“盘”者,即指盘功,讲究“缠”劲,是护卫之手法。“破”者,指击打功,讲“脆”劲,为进攻手法。盘破手法攻防一体,是峨眉武术一切攻防技法的发展之源。后来又吸收了四川地区的民教、魔教和佛教武术之长,自成一大派系。

峨眉武术最显著的风格和特征:一是有其独特的走盘功夫,既贯穿了柔弱胜刚强的打法理念,又体现出了动中求打的打法法则。二是善用指、掌和凤眼拳,以打人体要害穴位而见长。三是主张拳打“寸分”,打出“脆”劲。

以上对峨眉武术的认识可供参考,但其源自老子之说显然是假托,以示峨眉武术与道教文化的渊源关系。据我所知,峨眉武术与少林武术的渊源关系极为密切,在借鉴和发展的过程中,峨眉武术在“盘破”(即走架和手法变化技巧)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而且善用打穴之法。由于其生存在少林与武当两大派系之间,随着各门各派的相互交流与融通,使其风格和特征逐渐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至今已难以区分。

我们通过对三大派系的初步了解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传统武学的核心是技击。而其技击之术的形成和具体内容,则是少林派系(外家拳)“踢打摔拿,点穴卸骨”等武艺技巧,以及武当派系(内家拳)“内功劲力”的击人放人之术。但这两者又都是以内功修炼的“功力”(卫气能量)为基础,从而为我们把握和研究传统武学的内涵与实质,提供了较清晰的途径。

《周易》亦称“易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其中所阐述的太极观和阴阳五行气质学说,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与总结,对我们研究传统武学至关重要。(如图20)

所谓的“太极”,实际上是以地球为中心,太阳东升西落与月亮东升西落绕地球运行的轨迹。所谓的“阴阳”,是指因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对地球所造成的一日昼夜之分,一年之四季之分;以及因一年二十四节气的交替,对大气所造成的“风寒暑温燥火”(六气)之变化。而所谓的“五行”则是指阴阳六气的气质精微,相当于现代物理学常说的元素。古人正是遵循《周易》所揭示的自然规律,本着“天人相应”的宇宙观,来探讨人体的生理结构与生命现象。体现在传统武学方面,除点穴术涉及到与《周易》理论相关的人体十二经脉体系、“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之外,最主要的应该是人体骨骼结构和卫气能量相关的内容。

现在我们已知,地球从右向左绕太阳公转的同时,也在从左向右进行着逆向自转,而月球则是从右向左围绕着地球运转(如图21)。由于古人将月球的运行轨迹纳入了大地的范畴,故而弥补了以地球为中心的错误认识。人类正是因为受到日、地、月顺逆双向运行轨迹的引力影响,才使人体骨骼各部关节的运动,局限在45度―90度之内。这不仅揭示了人体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以弧线运动为主,也是传统武学中“踢打摔拿、卸骨”等搏击技法形成的生理依据。

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是“以气为本”的气学文化。武术内功所修炼的卫气能量,除了其昼夜运行于人体五十周次,与自然节律相应之外,其在六阳经运行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在六阴经运行时所产生的向心力,也充分体现出天体在顺逆双运的作用下,由万有引力所产生出的两种反向之力。这即是武当内家派系所讲的“争力”,亦被称之为“自然力”。内家拳学以“内功劲力”为技击法则的全部内涵,均体现在对“争力”的获得和运用方面。

卫气能量由六阳经运行所产生的离心力,使人体体表和四肢产生了强大的崩弹之力。而卫气能量由六阴经运行所产生的向心力,则是人体重心得以平衡的保证。这两种力量综合并作用于人体,就是武当内家拳中所谓的“浑圆力”,亦称“整力”。故此,武林前辈将人体自身骨骼肌所产生的力量,称之为“后天劲”;将人身所带来的潜在能量(指卫气),称之为“先天劲”。内家拳学的精髓,就是要去除筋骨肌肉所产生的蛮力、拙力和僵力,换来卫气能量的自然之力和本能之力。这正是中华武学区别于现代体育运动,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武道或搏击之术,而呈现出的最为根本最鲜明的特征。

由于内家拳学注重对自然力的恢复和求取,遵从人体生理的自然法则,故依据人体骨骼各部关节的弧形运动规律,以及卫气昼行二十五周次的环行机理,采用“圆”和“弧”的运动拳式,来适应并发挥卫气能量反向双运的“争力”特性。例如内家拳所谓的

“内劲走化”,即是发挥卫气能量的向心力,在推手和走架过程中始终保持自身重心的平衡性。“外劲崩弹”则是发挥卫气能量的离心力,作为击人放人的爆发之力。因此。“圆弧运动”是争力整劲灵活多变的关键。只有圆弧运动才能把诸如直力、横力、刚柔虚实,顾打等因素统一到争力之中,才能使所发之整劲连环无断续,往返回环以至无穷。

现代武林界有人从外家拳和内家拳的区别上来划分武功的高低,并将内家拳的“内伤力”作为中国武学的最高境界。其基本观点如下:

(1)练功方法不同。外家拳以练人体外部的肌肉、筋骨为主,利用打沙包、举石锁、跑步、跳绳等大运动量的方法,增强肌肉的力量,强化自身。而内家拳是以走趟子(练套路)、单操手、站桩、试力等方法来增强功力,基本不借助外界器械,也无需使自己的拳脚练得皮糙肉厚,运动量也很小,给人一种文人的感觉。

(2)造成对方伤害的形式不同。外家拳练好了,打人威力也很大的,轻者局部红肿,重者伤残,但给人造成的伤害主要是肌肉筋骨。而内家拳给人造成的伤害,从表面上看,没有什么伤,但被击者却感到五脏六腑好像在身体外面,被人打了一拳一样,那种痛苦是他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感觉,那种五脏六腑翻江倒海的感觉,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力,让人在瞬间斗志全无,唯恐避之不及。

(3)发力方式不同。外家拳的发力方式是先天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当一个人遇到危险时,任何一个人都会挥拳击向对方。发力的方式也是全身性的,整体的。全部发力过程是脚蹬、扭腰、挥拳击出,这种发力完全是自然的,不需要加任何思考的,就是习武之人也不过是把这种自然的,先天的发力方式练得更完美一些。普通人能打出25公斤的力量,练武的人可能会打出40-50公斤的力量。

而内家拳的发力必须要经过后天的,有意识的反复练习,甚至开始都有一段不习惯的过程,才能获得这种发力。内家拳发力,腰几乎是不动的,而且即使把手臂完全伸直,也能发出排山倒海的内伤力。古人有个很好的形容叫“啪啦一抖”,虽然发力的时间非常短促,只有外家拳的三分之一,但正是这种特殊的发力形式,这种如鞭梢抽人的抖劲,震动的却是对方的内脏。如果说中国武术还有一点比国外技击术高明的地方,那就是高在这里了,这是外家拳和外国拳术中没有的。

还有人认为,“内家拳令人畏惧的强大杀伤力在于它对人体内脏的攻击,而这种内伤力是中国武术独有的,是特殊的发力方式,它是古代武学家对力学的高超应用,不练套路,不练单操手,不站桩,不试力也完全做得到。一旦我们获得了杀伤力极强的内伤力,与对手过招,只要有一拳击中对方,那么战斗也就结束了”。故此,持这种观点的人,便将内家拳“内伤力”视之为中国最高武学的奥秘。并且进一步指出,这一奥秘就是古人所讲的一种称为“”的东西。

我们说,如果上述观点还有可取之处的话,就是肯定了“”在传统武学中的重要作用。这比那些根本就不承认“”的习武者来说,已经显得难能可贵了。但是,既然承认了“”在传统武学中的主导地位,却又将挥拳击打对方的自卫举措,当成不加任何思考的先天行为,脱离了传统气学观与人体意识形态的密切关系,势必造成武学理论的逻辑混乱。需知,当任何人遇到危险时,其先天的本能反应是躲闪或招架,当其挥拳击向对方时,已属于有意识的反击过程。仅以内家拳所修炼的“内功劲力”而言,无论是站桩还是练套路,恰恰都是在放松身心后的无意识状态下而获得的,“意念诱导”并不属于思维意识的范畴。再者,人身之“”也有不同,传统武学激发修炼的是卫气能量,而仙道(内丹学)开发修炼的则是元阳(真气)能量。如果两种能量的性质和功能认识不清,也势必造成武学研究上的障碍与混乱。所谓的“内伤力”,也并非是内家拳所独有。内家拳和外家拳所修炼的都是卫气能量,故外家拳也同样能发出杀伤力极强的穿透力。此外,即使习武者掌握了所谓的“内伤力”,也不等于迈入了传统武学的最高境界。中华武学是武功和武艺的双重结合,有内功而无技艺,或有技艺而无内功,传统武学则难以成立。

那么,传统武学的最高境界究竟是什么?这就必然涉及到人的思维意识和直觉意识方面的有关问题。

我们前文已经谈到,少林武术之所以能够雄踞我国武林之魁首,与其“拳禅一如”,重视对潜意识(直觉意识)的开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谓的“禅”,本是印度梵文“禅那”的略称。其意译为“静虑”、“思惟修”等,即排除杂念,集中思虑,沉思默想,从而达到心情宁静,不受客观外界各种因素干扰的作用,属于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篇7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后,大部分高校相应的开始探讨新的定位和培养方案。经过一年的努力,大连财经学院最后确定转型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财经类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上是会计、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相比较于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等课程而言,该课程更能体现数学的应用性价值,也为后面的统计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了数学基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培养学生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思维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而采用新颖、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根据财经院校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改革就变得非常必要了。因此,本文将探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一些改革措施,提出一些合理创新的建议,希望学生能够更好的将这门学科的内容和数学思维融合到自身的专业学科中,从而促进多学科融合发展。

1 教学现状分析

从课程设置上,我校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相对比较重视。总学时数为54学时,相较于其他财经类院校教学时间更为充足,教学内容也更加丰富。概率与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从小学到高中均有涉及,所以无论学生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该学科都应该是一门较为熟悉的课程。因而从入门角度来说,难度较小。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该课程的难点问题就凸显出来。例如排列组合章节内容,理科生的学习掌握相对较为容易,而对于文科生而言则难度较大,少部分学生甚至没接触过此类概念。因此古典概型的教学时,基本计数原理和排列组合的知识需要作为预备内容进行铺垫讲解。通过课堂实践发现,经过复习讲解的学生从学习的延续性以及课后掌握程度来看,要比没复习过的学生效果好许多。另一方面由于不同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教材的选取上,应选用较为简单易懂的教材,或者根据各个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状况编写更为相符的教材。而在此基础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也同样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进行教学,以适应各专业学生们的不同需求。例如信息、统计等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着特殊要求的专业,我校增加开设了周四课程,使学时数达到72学时。从而使授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更能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而其他专业也依据学生成绩分为A班和B班两个班级。其中A班是由入学或期末考试成绩在全年级中更为优异的学生组成。这些学生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在正常与B班一同上课之余可以进行A班课程的拔高教学。这样A班授课内容更多,难度也进行适当加大,对于有意向考研的同学也有着极大的帮助。这一教学改革也在学生中得到了积极的回馈。在本校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我们也进一步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

由于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很难听懂这门课程。而听不懂课就会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再加上手机的影响,学生容易受游戏、朋友圈、淘宝网等各方面的诱惑。因此没有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专注听课,以至于在课程学习中没有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也没有学到数学的思维方法,达不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

(2)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生动化

数学教学一贯秉承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板书、推导、证明等知识讲授为主,而学生听课、记笔记和鲜有的互动为辅。这样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多的讲解只会使课堂气氛呆板,无趣,缺乏生动性。然而,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互联网 +”的时代,“慕课”(MOOC)、“微课”(Micro course)、“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 等新型教育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因而单一的灌输式教学的弊端逐渐体现出来,在这种大环境下,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教师对学校转型后的学生培养与引导意识尚有不足

随着学校的转型,学生培养计划也相应地应该有所转变。这首先要求教师要了解服务一线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将概率统计这门课程与学生的专业以及就业情况密切联系起来。但是,目前数学类公共必修课的教师大多数是毕业于数学专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就业方向所知甚少,以至于忽略了概率统计的产生背景以及实际应用方法,从而使学生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

2 解决方案

基于我校现状以及本人教学经验,对于以上提出的教学问题给出了一些合理的解决方案:

(1)兴趣是最好的入门方式

首先需要让学生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产生兴趣,摒弃以前对数学的偏见,树立信心,端正态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起源于赌博,相对于其他数学课程可以说更加贴近生活,而且带有一定娱乐性,可以利用这些条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利用财经类院校的专业优势,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与经济类案例相联系,使数学问题更加实际,便于理解。进而学以致用,让学生了解到这门课程广泛的应用前景,自然就会产生兴趣。

又例如在讲解古典概型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介绍著名的“生日巧合问题”;在讲条件概率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介绍著名的“玛丽莲问题”等,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网络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首先,需要努力将网络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在“互联网 +”背景下网络教学资源的暴增对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我国的高等院校必须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苦修内功。第二,高校在班型规模、教室配置、上网条件、考试要求等方面也必须改变刻板规定,积极与互联网时代挂钩;第三,教师的素质必须继续提高,为人师者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创新;第四,高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对于网络公开课、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工作的拓展;第五,教师应当与学生建立起实时有效的交流平台,可以通过QQ、微信群等信息化手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而学生有问题时也可以及?r向老师咨询,有新想法、新思维的同学也可以有效地分享自己的观点,做到实时讨论、资源共享。与此同时建议以院校为单位开发网络教学平台类软件,在此类软件上学生可以方便地下载教师的教案、课件、教学视频等材料,方便学生实时查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而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提交作业等反馈材料,方便教师获取以及进行评价。

(3)与时俱进加强教师培训

第一,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在教材编写或授课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学生所学的专业与本门课程的联系,为学生后续学习打好基础。第二,教师应该多参加专业培训,更新知识库,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在课堂教学中传授渗透给学生。第三,转变观念,必须纠正对大学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冷漠甚至反对。例如上课使用手机不是大问题,问题是用手机来做什么,这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另外,因为课堂教学课时有限,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多彩,对于学生自学课程、加宽加深专业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网络教学资源繁杂、水平不一,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辅助学生进行筛选,从而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篇8

关键词:单片机;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81-02

单片机具有体积小、控制功能强、可靠性高、性价比高等特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很多工科高校都开展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并且在各相关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可以综合学生所学的电路、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可编程逻辑器件、编程语言、控制系统设计、传感器等多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知识,主要培养学生进行智能化电子系统整体设计能力。《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但是,目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设备主要是实验箱,其主要元件一般是目前已经淘汰的插接式器件,同时由于实验时间场地的限制,学生很难有足够的实践时间。为此,本文设计了单片机教学实践系统,主要元件均采用贴片元件,体积小、成本低,可直接使用计算机的USB接口供电和下载程序,并且采用了目前单片机应用领域最流行的多种总线技术,CPLD技术等,使学生可以从认识元件开始,到设计、加工、调试、设计较复杂测控系统,全面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一、单片机实践教学系统组成

为使学生在学生使用过程中,尽可能学生更新的知识,并且与教学过程相匹配,同学又要留有足够的扩展空间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多深入学习的机会,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既保留的目前教学课本中最经典的教学内容,同时,又引入了目前实际应用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新技术。系统主要组成如图1所示。

教学系统以AT89S52单片机为核心,设计了CPLD扩展电路、人机接口、模拟信号输入输出电路、数字量输入输出电路、存储器扩展电路及几种比较典型的应用电路。

二、单片机实践教学系统电路设计

1.CPU及CPLD扩展电路设计。CPU选择AT89S52作为主控CPU,可以在线编程,内部8K的Flash存储器,不需要扩展程序存储器,内带看门狗,最大工作频率33MHz。扩展8K数据存储器(62624),可以满足学习需要。数字量的输入、输出罗辑均由CPLD实现,CPLD采用EPM7128,它带有2500门,128个宏单元,8个逻辑阵列,可用输入输出引脚100个。CPLD输出实现数字量的输入、输出外,还实现单片机总线扩展的锁存器、译码器等需要的数字逻辑单元。为学生使用方便,为学生提供输入、输出接口、计数器、数值比较器等基本数字电路的程序示例及单片机控制程序示例,以保证没有学过CPLD的同学无障碍的学习使用单片机。

2.模拟信号输入输出电路设计。模拟信号输出采用目前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的8位逐次逼近型A/D转换器ADC0809,带8个模拟通道,芯片内带通道地址译码锁存器,输出带三态数据锁存器,启动方式为脉冲启动方式,每一通道的转换时间大约100微秒。模拟信号输出通道采用DAC0832,它由8位输入寄存器、8位DAC寄存器和8位D/A转换器组成。模拟信号的参考电压均采用REF195设计,输出5V标准信号。地址译码及选通信号等逻辑信号均在CPLD中编程实现,可以使学生充分灵活的实现自己的接口设计。

3.人机接口电路。人机接口电路采用了单片机电路最常用的键盘、数码管管理器件HD7279作为核心电路,设计了3×4的小键盘及四位数码管,可以满足测控的基本需要,同时可以满足学生对于人机接口程序设计联系的需要。

4.USB下载电路及供电电路设计。单片机实践教学系统采用USB供电,即可以保证学生可以充分自由的使用教学系统,同时也保证使用安全。单片机程序下载采用USB下载,提供给学生上位机的下载程序,方便学生使用。下载电路采用AVR的单片机Atmeg8为核心,Atmeg8是一个简指令单片机,是一款功能强、可靠性高的工业级单片机,内带Flaseh、SRAM、EEPROM等典型存储器,A/D转换器等实用的单元。电路设计中除了将它用于程序下载外,还提供了一路数字量和一路模拟量的输入,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学习到一种新的单片机,扩展单片机知识。

5.典型应用电路设计。为保证学生不仅学到单片机的基础知识,还要兼顾目前流行的新技术,同时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选择了三种典型的新器件,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代表性。其中DS18B20是基本于单总线的温度传感器,DS1302是基于SPI总线的日历时钟芯片,AT24C02是基于二线串行总线的EEPROM芯片,三种芯片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总线,基本涵盖了单片机测控领域最常用的串行总线方式。

篇9

关键词:概率统计 口诀式方法 数学建模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56-01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它以母体学校为载体,又借鉴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型人才,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概率统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不仅对于后继课程的学习,在自然科学等中也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研究的是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门学科,具有思想性强、概念抽象、模型及公式多的特点,被学生认为比较难学的一门课。在本文中,根据概率统计的特点,以及笔者多年在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教学的经验,探索独立学院中概率统计的教学方法。

1 独立学院“概率统计”学与教的现状

1.1 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环境亟需改善

与其他一本、二本的学生相比,刚进入大学时,独立学院的很多学生更容易进入一种轻学习重活动的状态,而参与过多的活动必然会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再加上独立学院中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对学习数学缺乏自信心、自控性不强,就会给高等数学的学习带来极大地困难,从而为后面概率统计的学习埋下隐患。

学生的学习环境包括学习风气及考试环境等。班级的学习风气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同处一个大班的小班相差十几分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而建立良好的学风,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是很多独立学院班级所欠缺的。再者,独立学院的考试环境一般是宽松的,这里的宽松,指的是每年多次的重修和补考机会。机会多多,又没有严厉的限制手段,就会使学生不易珍惜,久而久之会养成惰性与传承性的不良风气。

1.2 理论性强、缺乏应用

到目前为止,缺少完全适用于独立学院学生的优秀教材,因此,很多学校使用和一本、二本相同的教材,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一般的本科教材,内容丰富,理论性和逻辑性都很强,应用性相对较弱,而概率统计教学的课时是一定的,这就导致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比较注重理论的讲解与证明,忽视了课后训练和课后应用的环节。久而久之,会使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的情绪。

2 独立学院“概率统计”教学方法的探讨

2.1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该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应于独立学院的教学计划,并和学生建立和谐的教与学关系。虽然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有差距,但是很多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认同感,言语上的轻视极易引起他们对教学活动的抵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必要的。而真诚的态度、适当的鼓励、及耐心的讲解都会给学生传达着关心与帮助,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逐步引导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自主学习的信心,而这些正是独立学院的很多学生所欠缺的。

2.2 优化内容、淡化理论、强调实践应用

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注意概念的直观化和模型的形象化、注重思想及方法的渗透,引用典型示例和合理推导替代繁琐的计算及证明过程,不能完全照搬,否则,只会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

此外,注意到独立学院以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为目,应该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加强实践性环节的引导。这部分可以如下进行:(1)加强例题的分析讲解,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针对课后习题,在把握大纲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分层次地布置,这样可以避免部分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因为不会而去抄袭,养成不良习惯;(2)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知识点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的实例或简单的数学建模竞赛题目进行建模,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3)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引导学生进行内容总结,写成报告的形式;(4)Matlab、Mathematics等的使用,结合我校数学实验的开展,引导学生就概率统计中的问题,如各类密度函数的性质,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的的直观演示等,进行操作,而这些问题大都容易进行,不仅可以加强知识的应用,减少繁琐的计算过程,还可以使学生更直接地理解内涵;(5)鼓励学生参加数模类竞赛,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相对较难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校赛相对简单,因此,鼓励学生参加校赛,是目前需要推广的事情。

2.3 采用启发式、案例式、口诀式等多样化教学方式

概率统计中存在着许多可以类比的内容,比如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一维和二维随机变量、有关均值方差的置信区间和假设检验等,大都有思想相似,逐步深入的特点,因此,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启发式讲解;此外,课本中所讲述的各类概率模型都存在例证,也可以启发同学去探索。

具体到案例,日常中的很多事例谚语,如“捕鱼问题、大海捞针、水滴石穿”等都可以用概率统计中的知识加以验证或解释。这些内容就不一一阐述。

除了启发式与案例式,根据概率统计中知识点多的特点,借助网络,将要掌握的重点、难点总结成规律口诀,进行传授,方便学生理解记忆,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方法。下面,我们将列举部分口诀。

我们知道,抽样分布是数理统计中的重要内容,是参数估计及假设检验的基础,而在使用统计量进行推断时,通常要用到有关正态总体的三种分布。这三种分布是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可以借助下面的口诀更方便记忆。

正态方和卡方出,卡方除n商F,若想得到t分布,一正开卡再相除。

不难理解:相互独立的标准正态分布的平方和可以得到卡方分布,两个卡方分布除以各自的自由度再取商可以得到F分布,而T分布则可以由标准正态分布除以开平方后的卡方分布(当然还得除以自由度)得到。

而下面这段口诀则揭示了它们的适用范围及图形情况。

均值检验用U-T,分位对称莫大意;方差单双对卡F,左窄右宽要牢记。

即:均值检验用U检验法(方差已知)和T检验法(方差未知),这两类检验法对应的标准正态分布和T分布对应的密度图是关于y轴是对称的;方差检验用卡方检验法(单个总体时)和F检验法(两个总体时),这两类检验法对应的卡方分布和F分布对应的密度图是左窄右宽的。

当然,除了上面考虑的措施外,还可以在教师技能的培养、考核机制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完善。相信通过这些努力,对提高独立学院的概率统计教学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盛骤,谢式千,潘承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徐群芳.《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数学,2010(1):14-17.

篇10

关键词:系统观;计算机系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引言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核心基础课,传统上主要讲述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功能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互连构成整机系统的技术。从2009年至今,在计算机考研统考中,计算机组成原理内容占了约1/3的分值比例。

随着计算机科学内涵和外延的扩展,计算机组成原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有了改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改进。从计算机科学的长远情况来看,未来的计算机设计、应用更需要从系统角度考虑,所以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进行教W改革很有必要。

二、教学改革原因分析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但随着计算机结构的复杂化和应用领域的扩大化,通常用层次结构来描述计算机系统。一种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描述如图1所示,传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主要讨论传统机器M1和微程序机器M0的组成原理和设计思想。

但这种主要关注硬件部分的教学思想,弊端早就被感知,在国外的教学中也早被摈弃。如Patterson和Hennessy教授曾指出,“软件设计者对软件系统运行环境的硬件技术是否了解、了解多少,会很大程度地影响软件系统的性能。同样,硬件设计者必须了解设计决策将对软件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种硬件、软件应一起考虑的思想,在我国正逐步推广。如清华大学科教仪器厂所生产的TEC-XP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其提供的实验内容既包括对CPU结构的设计、机器指令的设计等,也包括使用Basic语言的软件设计。

从计算机考研统考对一般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所起的指导性作用来看,也在强化这种软硬件结合,即不能把计算机组成原理只作为一门硬件课程来看待。表1统计了2009~2014年计算机考研统考试卷中软硬件内容相结合的题目。

表1 软硬内容结合题目统计

而从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发展来看,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和通信为互联网打开了大门,到了90年代,一个很重要的革命始于嵌入式系统技术的传播。现在值得期待的是嵌入式和互联网融合的成果――物联网的出现。很难想象未来20年计算机科学会是什么模样,但2007年图灵奖获得者约瑟夫・斯法科思指出:计算机科学的范围正从算法和程序逐渐向系统转移。在这样的系统发展观下,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这样的基础课程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改革探讨

1.教学内容的改革

最初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了如指掌。计算机体系中的硬件、软件、编译器以及操作系统之间的交互既简单又透明。然而,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日趋复杂,这种明晰性不复存在,导致一种无法避免的结果,即领域专业化,使多门计算机科学领域应运而生,每个领域只涵盖学科的某一个方面。如果学生或计算机从业人员不能把多门课程知识融合到一起,他们常会产生不安的感觉,因为他们没有完全透彻地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是如何紧紧地关联在一起的。

21世纪的社会结构中,计算机将成为关键支柱。过去的计算机研究以性能作为主要的优化目标,现在必须认识到常规的计算机已经被上下文计算(如传感器、移动终端、客户端、数据中心)所取代。这种转变更强调超越性能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基础课程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内容就应强调多门计算机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比如,计算机运算器部分内容的讲解,既需要基本的数字电路知识,也需要介绍基于FPGA或CPLD的电路设计,因为将来的系统应用可直接采用可重用的IP(知识产权)核。在基于FPGA的电路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从基本功能部件设计开始,设计CPU、存储器和接口,最终将CPU、存储器和I/0接口通过总线互连为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硬件系统。

进一步考虑我们培养的学生,大多数人没有机会构造计算机系统,他们未来主要的工作只是使用计算机或编写计算机程序,所以在教学中对内容的选取也应从程序员的角度来讲解。比如,数据的表示与运算内容的讲解,应该考虑在实际语言程序中的执行情况,分析实际程序中常见的问题与误解。针对流水线等处理技术与编译优化相关,可以以MIPS为模型机进行介绍,利用MIPS模拟器为编译技术的实验提供可验证实验环境。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重视多门计算机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增加了很多教学内容,这无疑会加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所以此时的教学方法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较多的教学内容下,教师不可能进行知识的详细讲解、分析,所以应该深刻理解课程的重点,了解计算机科学的最新发展和知识的应用情况,在必要时抛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如针对无符号数据的表示与运算,可启发学生分析C语言下和JAVA语言下的不同处理,最终理解计算机对数据运算的处理本质。

(2)突出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内容多较抽象,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教学中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实现环节,针对一个理论知识点,给出其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情况,这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浮点数的IEEE754表示,单纯通过讲授来掌握其表示特点非常困难,如果在实际语言环境中(比如C语言)让学生看到浮点数在机器中的二进制表示,就会非常直观。

(3)重视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和实践是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利用一套承上启下的基于FPGA开发板的综合实验平台,不仅能完成计算机各功能部件的设计验证,也能创新性地设计CPU及整机系统。但现阶段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设备和实验内容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实验和实践的课时是受限的,能突破课时限制的开放式实验环境比较匮乏。

四、小结

计算机系统是软件和硬件的组合,但未来的系统设计不应只考虑系统软件和硬件的交互,还要考虑系统和它的受控环境。目前的计算机科学教师常忽略对学科的宏观描绘,这也限制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本文立足于计算机组成原理,探讨了系统观下的教学改革情况。

参考文献:

[1]马辉,王丁磊.计算机组成原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10-11.

[2]王丁磊.统考下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方法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6):91-93.

[3]王志英.计算机专业学生系统能力培养和系统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