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线上教学的背景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开展线上教学的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开展线上教学的背景

篇1

关键词:线上教学;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疫情防控

2020年春,肺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暴发,为遏制疫情的蔓延传播、降低疫情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教育部明确提出“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要求,线上教学成为防疫的应急之策,线上教学活动在全国高校广泛开展。笔者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该校)为例,就如何组织开展线上教学进行了相关研究。

1线上教学组织与实施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线上教学都是一种相对新鲜的教学模式。为使该校的线上教学工作落实、落地,主要从学院和教师两个层面抓实、抓细。

1.1学院层面:全面统筹推进,做好组织者和推动者

1)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统筹指导线上教学工作。成立由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副院长为副组长、职能部门及教学院(部)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工作组,提出“一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一主导(以教师为主导)、六跟进(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组织管理、教师能力提升、质量督导、学生管理、心理疏导同步跟进)”的线上教学工作要求,制定出台《关于开展线上教学准备的通知》《关于做好线上教学及管理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教学管理文件,明确学校、教学院(部)、教师和学生四个层面的工作要求,全面确保疫情防控时期高职教学工作能够正常、有序开展[1]。2)组织师生线上培训,了解熟悉线上教学平台。该校主动联系超星、智慧职教、蓝墨等企业,为学院线上教学提供平台支持、技术服务与培训,建立了吉工职院超星线上教学群、吉工职院智慧职教线上教学群、吉工职院蓝墨云线上教学群,面向全体授课教师开展了“一平三端线上解决方案”“超星学习通‘六步’网络教学法”“智慧职教‘职教云’帮助中心”等应用培训,形成《教师线上教学操作指南》《学生线上教学学习指南》等指导性文件,帮助教师和学生迅速掌握线上教与学的方法和要领,提高教学实效,为课程平台建设和线上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3)开展学情教情调研,科学制定线上教学方案。一是教务处下发了《关于排查不具备线上学习条件的学生的通知》,各教学院辅导员、班主任、授课教师积极与学生联系,认真排查不具备线上教学条件的学生,针对偏远地区无网络条件的学生、家庭所在地网络信号差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完成学业;二是各教学院充分考虑不同生源在成长背景、从业经历、学习基础、年龄阶段、认知特点、发展愿景等方面的差异性,通过微信群、QQ群、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形式,对扩招学生的学业水平、技术技能基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习目的和心理预期等深入调研,开展有关测评,形成学情分析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4)制定教学应急预案,保证线上教学正常运行。超星、智慧职教等教学平台用户较多,疫情期间线上教学难免出现卡顿、拥堵、延迟等现象。为保障线上教学的正常运行,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一是教务处会同学院信息中心尽最大努力与相关企业沟通保障网络畅通,联系相关企业为学院搭建钉钉平台;二是授课教师采用钉钉平台、腾讯会议、微信、QQ等辅助平台配合线上教学;三是教师根据出现的突况和平台限流合理调整授课时间,错峰上课;四是辅导员、班主任积极与学生沟通,一方面督促学生按时参加线上学习,另一方对网络出现的卡顿、拥堵、排队等现象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学生均能够给予理解和包容。5)坚持督导管理并行,确保线上教学质量不降。为确保线上教学有序推进、标准不降,实行学院、教务处、教学院(部)三级管理,建立学院疫情防控督导组、学院教学质量督导组、教学院(部)教学质量督导组三级督导机构,做到早准备、早落实,注重抓过程、抓质量。校督导组、教学院(部)督导组调整督导模式和评价标准,采用进入在线课堂听课、查阅平台教学资源、“一对一”网络交流等多种模式持续地跟踪、检查及指导线上教学活动[2]。在过程管理方面,进一步强化课程、专业和教学院(部)的主体责任,并实行教学院(部)—学校二级周通报制度,突出线上教学的时效性、过程性。

1.2教师层面:精心设计实施,做好引导者和实施者

1)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开发线上教学资源。全体教师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网络为载体的教学思路,修订课程教学标准要求,重新梳理教学内容,规划课程线上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科学制定教学进度表。并通过学习、引用、整合、开发等方式不断建设和完善更具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线上教学资源,有“教”材更有“学”材,除了教学课件、教学文档、教学视频(微课、录播课)、章节测验等学习类资源外,还建有课程教学标准、授课计划、课程线上教学方案、学生线上学习指南等指导性资源。2)选择优质教学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授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特点,选择优质的线上教学平台(如超星“一平三端”、超星“学习通”等)及合适的线上教学方式(如MOOC、SPOC、“PPT+语音”、直播等),借助课程网站资源有序开展线上教学,有效运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来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保持互动、答疑解惑。通过线上考勤、布置线上作业、在线测试等途径加强线上互动,引导学生线下自学、完成作业,师生共同线上讨论答疑,做好在线测试等过程性考核,形成详细的过程性教学、学习、考核记录,保证教学质量标准不降低。3)重视线上教学反馈,强化线上教学过程。授课教师及时监测教学活动数据,监测教学状态,对有问题的课程及时反馈调整,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做到“五个一”。教师正式线上上课前1周在班级微信群授课通知,教师每周向学生至少布置1次以上作业,教师每周至少进行1次以上课程互动,教师每周通过网页端、手机端查看学生学习进度至少1次以上,教师每周进行线上辅导答疑1次。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变化和课堂反馈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反馈,既督促学生维持学习,又依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2线上教学反思与改进

2.1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

春季学期线上教学共历时18周,该校面向6979名学生开出了300余门线上课程,在超星学习通、智慧职教等在线学习主流教学平台了课程资源42645个,其中文档资源26580个,音视频资源16065个,累计时长151591min,极大保障了春季学期各类课程的顺利开展。课程PV量(浏览量)累计45307464次,章节学习量累计5652620次,较频繁的教学活动有章节学习、课堂签到、活动测验等,其中签到、抢答、问卷、活动测验合计达189人次。在4月和7月分别向学生发出调研问卷,了解线上教学整体情况,7月调研结果显示:49.93%的学生表示可以较好地跟上教学进度、全部掌握所学内容,43.94%的学生表示能够大部分掌握所学内容,说明93.87%的学生认可线上教学效果。同时有86.17%的学生表示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思政教育元素,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职业观。

2.2线上教学反思

1)网络授课模式还不适应。由于准备时间仓促,加之网络平台本身存在的缺陷,个别教师一时难以适应线上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个别教师教学准备不充分,直播授课紧张、录课质量不高、线上教学资源类型单一;二是部分教师对线上教学平台的操作还不够熟练,对一些常用功能还未掌握;三是部分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还有欠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还不够,“灌输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印记较为明显;四是教学手段还比较单一,仍然是以“教”为主,而不是以“学”为主,导致在互动方式上主要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不是学生提问,教师解答。2)学生上课缺少有效监督。在授课过程中,多数教师在讲授时没有开启全员视频,老师看不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老师只能看到学生签到,网上显示在上课,但学生不在现场,无法保证到课率;二是教师看不到学生,很难做到与学生及时沟通(包括动作、表情等身体语言的传达),无法根据学生的状态及时做出调整;三是教学效果不能保证,多数教师的教学活动仅限于课堂,对于学生是否真知真懂真会并不掌握,学生的课后辅导还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3)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面临时差和信号问题。一些学生条件受限,线上学习断断续续,有部分农村学生在户外寻找信号上网课;个别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对于线上教学存在融入较慢、压力较大的现象;部分学生线上学习方法尚欠,加之网络资源过于庞杂,许多学生对资源分类存在困难;一些学生认为线上学习知识消化较慢,容易遗忘,需进一步指引。

2.3线上教学改进措施

1)因课制宜,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动态优化,创新思路,保证线上教学质量。一是因“课”制宜选好授课平台。授课前老师结合课程特点和根据网络平台功能,选好用好网络授课平台。二是强化学生监督机制。通过签到、小测验、随机点名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阶段性考试检查学习效果。三是做好课后答疑工作。利用教学平台、QQ群、微信群给学生答疑,提高教学质量。四是各教学院(部)积极推广使用SPOC教学、线上小班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每周定期教学材料[3],布置作业和组织网上讨论。2)强化服务,做好保障工作。在线教学师生准备时间短,任务重,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各位授课老师的辛勤付出,离不开各教学单位周密配合,离不开管理和服务部门的精心保障。教务处、各教学单位、教师发展中心将密切关注教师的教学需求,不定期组织授课教师学习各种线上教学平台的使用,为授课老师制作授课平台操作使用手册等,努力消除教师线上教学的后顾之忧。学校持续健全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加强网络服务保障、软件使用指导、硬件设备维护等伴随式服务保障团队建设,牢固树立把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思想,积极探索疫情期间教学模式,圆满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质量、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3结语

线上教学模式在疫情防控期间体现出巨大的优势,也显现出存在的问题。而线上教学绝不只是一时的应急之策,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都是未来国家大力推行的新型教学模式[4],因此,需要不断总结、反思和改进线上教学过程,助力教学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邓嘉琪.疫情防控期间高职院校线上教学工作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20,4(15):10-11.

[2]刘文宏,刘立新.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多措并举扎实开展线上教学工作[J].技术与教育,2020(3):62-64.

[3]甘伟.教育信息化视域下高职教育慕课的应用与反思[J].现代职业教育,2020,4(50):4-5.

篇2

【关键词】“云课堂”;影视类课程;高校;教学改革

一、“云课堂”概述

“云课堂”是一类面向教育和培训行业的互联网服务。使用机构无需购买任何硬件和软件,仅仅通过租用网络互动直播技术服务的方式,就可以实现面向全国的高质量的网络同步和异步教学及培训,是一种真正完全突破时空限制的全方位互动性学习模式。“云课堂”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借助网络互动直播平台,实现了线上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输出。教师不仅可以将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上传到“云课堂”中,还可以利用“云课堂”实现线上互动直播教学,与学生构建紧密的、实时的教学反馈和联系。云存储技术可以实现对教学资源的统一存储和管理,学生可以随时访问教学资源和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实现“下课不停教”“下课不停学”,提高学生温故而知新的自学能力。同时,云计算功能能够对教育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为教师做学情分析提供科学化、系统化数据,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云课堂”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时间、空间、维度的限制,为师生提供了更多的教学体验和服务,将“云理念”与教育理念有机融合,实现了教育的信息化、科学化、全面化发展。

二、“云课堂”发展的必然性

传统教学主要是以教材为主,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作为知识受体被动获取知识。而在“云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对知识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内容的统一编排和单一的教学方式,利用自己擅长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通过“云课堂”可以实现共同学习、共享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还进一步提升了教师之间业务交流和借鉴学习的能力,促进了师生之间共生关系的粘合发展。在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利用微信群、钉钉、腾讯课堂、慕课等方式积极开展线上教学。“云课堂”不仅满足了疫情期间非接触式的远程教学需求,还为高校影视类教学方式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源动力。利用电脑或移动终端登录“云课堂”学习平台,就可以实现点对点、点对面的实时互动交流,实现教学文字资料、教学视频与教学互动信息的高效融合与传达,在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之间构建起同频互动、实时沟通、共管共教的教学模式。

三、“云课堂”背景下影视类教学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教学目标在“云课堂”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很多的教学资源,也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要求、教学资料、教学音频、教学视频等教学内容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提前看到本学期的教学安排,依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学生可以全天实时参与到学习中,对于未听懂的知识点可以反复推敲和琢磨;对于疑难问题可以在线请教老师或者发起同学圈内讨论;学生可以实时分享学习体验和经验总结,教师也可以及时得到学情反馈。对于影视类课程而言,学生需要大量的观片量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专业鉴别能力,借鉴大量的优秀作品和解读优秀剧本来挖掘创作源泉和开拓创作思维。基于“云课堂”背景的双向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独创性思维。

(二)重组教学内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教师面对面的讲授获取知识,然而基于“云课堂”背景下,学生除了通过线上教学平台获得教师上传的课程知识外,还可以共享课程相关的其他知识,这无疑对传统模式下教学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划。通过“云课堂”,教师可以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将课本知识与专业相关知识相融合、将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相结合、将人才培养标准与行业标准相对接,实现教学内容的重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教学内容的重组,不仅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还有利于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建立和综合执业能力的提升。

篇3

【关键词】问卷调查;测试技术;线上教学;多维混合教学;平时成绩评定;教学反思

2020年春季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高校停课不停学,将教学转至线上。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的开展线上教学,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以嘉兴南湖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为样本,制作了一个问卷调查。基于该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线上教学面临的问题,以测试技术课为教学载体,采用多维混合式教学方法[1-3]及相应的学习状态评价与考核方法,以期更好的开展线上教学,实现课堂环境虽然改变,但教学质量不降甚至提高的教学目标。

1线上教学面临的问题

1.1学生学习状态无法适时感知、监督

从图1、图2所示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嘉兴南湖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喜欢玩手机、玩游戏。又由于在线上上课,不能直观感知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能面对面督促学生。如果学生将老师上课界面及音视频打开,人离开去干别的事情,老师是不能够及时感知的。这一问题是影响线上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1.2MOOC课程精炼,讲解速度过快

本测试技术课程是在嘉兴南湖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大三两个班开课,共计64个学生。在学测试技术之前学过控制工程基础,因此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有些概念之前学习过。但测试技术课程是机械专业的专业学位课,要求高,分析、理解、计算较多。由于学生的微积分知识不够扎实,分析计算能力不强,因此对于学生来讲,本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难度。MOOC平台上的课程完整度高,名师表述准确,有些环节展示生动形象,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即老师语言表达凝练,讲课速度快。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太扎实,来不及反应、消化与吸收。

1.3师生面对机器,缺乏面对面对话与沟通的亲切感

由于线上教学,师生之间存在大的物理距离,缺乏面对面的沟通,肢体语言的特殊作用不能凸显,语言的艺术性不能完整、生动的全面体现,影响线上课堂的生动性、互动性、活跃性。

2线上多维混合式教学方法及实施

针对线上教学面临的问题,通过多维混合式教学方式,利用先进的教学软件及教学手段来规避这些问题,将坏好事,充分发挥出线上教学的优势。下面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测试技术课程为例,来说明基于网络的多维混合式教学方法,以期实现上述线上教学的目标,提高线上教学质量。

2.1腾讯课堂平台为基础

如图3所示。在腾讯课堂平台[4]上开课,发送邀请链接给学生,学生通过链接进入线上课堂。在腾讯课堂里面打开MOOC平台上测试技术课程,并进行屏幕及音频共享,让所有学生观看老师电脑屏幕上的视频教学资料。课中可以随时暂停,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补充、停顿及重复。同时腾讯课堂里面还可以进行实时的语音文字交流,学生可以将疑问在群里,教师可以适时进行讲解。腾讯课堂还支持回放功能,上课时的讲话、电脑屏幕上的视频教学资料及过程全部记录,第二天可以生成回放文件,供学生巩固复习使用。也可以在腾讯课堂上随机向指定学生提问或者考勤,以抽查学生是否在听课,防止学生网络在线,但实际人不没在听的问题。

2.2MOOC教学资源为主线

如图3所示。本次线上教学的测试技术课程以MOOC平台[5]上武汉理工大学王三武主讲的测试技术为主要线上教学资源,该网课的课程结构完整,PPT及教学视频清晰。每节课的知识点衔接自然,对一些知识点有一定程度的展开。但针对嘉兴南湖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其数学基础不够扎实,有些难点需要进一步的补充与展开讲解,同时视频讲解速度过快,学生来不及消化吸收,因此需要在腾讯课堂平台上构建线上课堂的基础上,老师统一、随机的暂停教学视频来进行补充、停顿及重复。

2.3问卷星练习辅助强化

如图3所示。为克服线上教学缺少互动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情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借助问卷星[6]进行线上快速答题练习。老师可以课前将相关知识点转化成选择题,填空题,然后在问卷星软件中编辑成问卷形式,并生成二维码或链接群发给学生。让学生实时适时回答问题,问卷星软件可以自动统计学生的做题情况,如完成率、正确率、答案分布情况都可以及时查看。如图4为问卷星界面下,学生参与答题的统计分析,基于此,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关于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补充讲解。

2.4希沃白板游戏作业增趣

如图5所示,对嘉兴南湖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个年级学生进行学习状态调查发现,学生学习状态不佳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对课程缺乏兴趣,因此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应该摆在突出位置。针对线上教学的现实状况,如学生都用手机或者电脑,可以利用希沃白板[7],将相关知识点用游戏的方式线上呈现,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游戏中回答问题,在兴趣中学习知识,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有效提高课堂活跃度与课程的趣味性。在希沃白板软件中,老师可以在课前将题目导入到软件,在线上课堂上,答题游戏,学生通过各自线上上课设备参与答题游戏练习。如图6所示的是一个名称为“森林运动会:看谁能先到终点”的题目游戏界面,两位学生分别需要在给定时间内对指定的题目作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在游戏中领先,获取最终的胜利。图7所示的是答题结束后的比赛结果。老师针对学生的错题再进行讲评,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强化。从结果可知,在课堂中引入电子游戏将更好地充分利用学生爱玩手机,爱玩游戏的特点(如图1所示),通过合理引导,将一个阻碍学习的不良嗜好变成了一个有益学习的手段。

2.5QQ群作业充当教学反馈载体

如图3所示。QQ软件的作业模块[8]能够适时布置作业,学生在线提交,可以查看学生是否查看了作业,以及交作业的状态。学生在听教学视频及补充讲解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手写方式记笔记,记下重点知识点来加深印象,然后利用QQ软件中的作业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随机并限时(比如1分钟内)拍照上传笔记,这种方式有效限制并发现学生玩手机等没在听课的情况,可以让学生完全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跟着老师的教学进度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交笔记或者作业不要局限在一个固定时刻,以免让学生捕捉到规律,要随机的布置任务,保持事件突然性,让学生没有空子钻,这是有效解决线上教学中学生学习状态无法适时感知的问题。由于每堂课要提交最少一次课堂笔记,同时还有其他种类的练习题,所以课后作业采用按章布置,一章上完,布置一次作业,让学生能通过作业练习将本章知识点串起来,用起来。

3线上教学过程中平时成绩评定方法

公平的评价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本课程的平时成绩由四个部分组成,其组成及比例见图8。其中各项评定[9]具体措施如下:

3.1课堂笔记

100分每次网课最少提交一次课堂笔记,通过QQ作业提交,根据课堂笔记的提交情况(每次笔记提交情况都要截图保存),及质量给成绩,规定时间内没提交的,一次扣2分。质量成绩按5级制给分,每次优5分,良3分,中2分,及格1分,不及格0分,作业没交扣5分。

3.2上课考勤

100分上课考勤可以通过QQ直播来查看谁没有准时加入线上课堂或上课点名不能及时应答,每次课程都记录,迟到扣3分,点名不在线一次扣10分,扣完为止。

3.3课后作业

100分课后作业主要从作业完成度及正确度两方面来考查。具体就是:每次QQ作业平台上没有按时交作业一次扣5分,作业按5级制,每次优15分,良12分,中10分,及格6分,不及格3分,不交作业扣10分,共计四次优及以上再加10分。

3.4课堂互动

100分课堂互动主要从在线回答问题跟参与希沃白板游戏来进行评价。即每主动参与一次答题或者游戏奖励5分,回答正确或者游戏胜出再增加10分,算累计得分。如图9所示的是某一同学相较于班级平均得分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该同学的课堂笔记、课堂互动环节低于平局水平,课后作业高于平均水平。

4教学总结与反思

线上教学从开始的生疏到逐步的改进、完善。通过采用上述多维混合式线上教学方法及平时成绩评定规则的实施,最后发现其线上教学整体效果比预期的要好,有些环节甚至比教室上课还要好,但也存在不足。下面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的教学总结:

4.1线上教学纪律依然良好

从上课考勤的结果,共计19次课,课堂随机点名8次,每次课程由于提前10分钟线上开课,并提醒学生及时加入,共计有6人有迟到现象,且有两人迟到达到3次,但都在开课后5分钟内都能加入,课堂随机点名,没有出现不在情况。相较于以前教室上课,课堂纪律有保障。之前担心的学生因缺乏适时监督而不在线上课的问题没有出现。由于规定学生要随机做笔记,回答问题等,且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因此学生没有时间干其他事情,上课玩手机等做与课堂无关事情减少,有效将其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课堂上。课后作业由于采用限时提交方式,共计6次大作业,大家都能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

4.2学生参与度高,比教室课堂更加活跃

本学期线上上课期间,有记录的在线回答问题是11次,每次都有一大半的同学踊跃线上抢答。共设计了6次希沃白板游戏答题,学生积极跟关系好的同学PK答题,气氛热烈,这一形式得到大家的喜爱,即使是上课不怎么认真的同学,但游戏答题环节,也是积极参与。从课堂气氛来看,明显超过教室课堂。线上互动效果比预期的好,有些以前教室上课不积极的学生,在线上很积极的参与答题,参与游戏。这主要是跟现在的学生喜欢在电子世界、虚拟网络世界表现有关,他们喜欢也善于在这样的环境中表现自己。

4.3知识讲授效率上升

MOOC平台视频讲解精炼,结合适时补充讲解的方式,整体上相较于传统教师课堂,其知识传授效率有所提高。同时,使用问卷星等在线流水式答题,学生做题效率得到提高。节省出来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记笔记,理解、巩固相关知识点。

4.4学习效果整体有所改观,但存在两级分化现象

让学生在线上课堂上记笔记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教学,不会没具体事情做,做笔记是任务,而且具有随机性,让学生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二是让学生通过记笔记,加深印象,是一个知识巩固消化吸收的过程。从笔记及作业的上交情况来看,第一目的是达到了,第二个目的达成了一部分,整体上由于大家记笔记,知识点的熟悉程度有所提高。但从质量来看,只有一小部分学生所提交的笔记完整度高,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大部分学生提交的笔记更多的是流水式记录,知识点之间缺乏关联,大部分都是只记录老师提醒做笔记的地方。从中可以得出,线上教学容易产生两级分化现象,少部分有主动学习意识的同学学习效果很好,因为他们不需要监督;但大部分被动式学习的学生,因为不能适时面对面提醒监督,不能主动的、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还是不够、被动性学习的态度没有根本上改观,应付式记录及听课依然存在。应该来说,线上教学知识讲授效率提高,学生有更多及时消化、吸收知识的时间,但大部分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情况并没有明显提高。这主要是跟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因为学习效果主要是依赖于学生自己的学习态度。

4.5未来教学及评价的改进方向

未来要结合线上教学的上述优势以及教室课堂教学中师生面对面对话与监督的优势,构建新型全过程教学监督、评价与考核机制,让三者共同作用,增加开放式学习任务及其相应的监督与考核办法,提高学习应付难度,让学生主动的归纳、理解、活用知识,以此来扭转学生应付式、被动式学习状态,进而提高广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文杰,吴海滨,冯侨华.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6):46-48.

[2]吴琦.高等数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6):110-111.

[3]杨树元,刘芳.基于移动云平台的高校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探索[J].高教学刊,2020(16):145-149.

[4]魏梦楠,马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在线教育用户基本属性的研究——以“腾讯课堂”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19):103-105.

[5]崔越.MOOC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智库时代,2019(52):168-169.

[6]罗怀香,张潜,许家洲,等.利用“问卷星”提升人体解剖学实验课随堂测试的教学效果[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0,34(2):217-220.

[7]杨理.交互式电子白板与传统教学设备的比较研究——基于希沃电子白板与“多媒体+黑板”的视域[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2):12-14.

[8]王进,刘祎炜,王伟,等.QQ群作业功能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4(52):285-287.

篇4

关键词:核心能力;程序设计;混合教学模式;线上线下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建设的基石,是承担培养工程开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开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支柱之一。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主要包括C/c++方向、Java方向和Python方向。目前高校开设的程序类课程,C/C++方向包括面向过程的C/c++程序设计(基于函数),面向对象的C/C++程序设计(基于对象)和智能应用开发。Java方向包括JavaSE程序设计、JavaWeb开发和JavaEE开发。Python方向包括Python程序设计和PythonWeb开发课程。程序设计课程覆盖了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是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柱。与时俱进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是当前高等教学研究的热点。

1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程序设计课程计算机类专业都在开设,但课程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程序设计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大数据智能背景结合不够,线上线下教学整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没有同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结合起来,没有同当前智能化时代需求和技术场景结合起来,没有同大数据智能化人才的知识结构结合起来,没有同专业课程结合起来,没有建立起适合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体系。目前线下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还存在一些问题。①课堂预习缺乏目的性。②教学活动互动参与性不强。③习题资源不够,测试操作不方便。④作业提交不及时。⑤作业评阅不方便。⑥学情统计、课堂统计和成绩统计缺乏数据支持,无法自动进行。⑦学生自学拓展缺乏平台资源。因此,大数据智能背景下程序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是当前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程序设计类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

大数据智能背景下,程序设计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采用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建设和课程群建设的思路进行研究与实践,坚持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持续改进为目标[1-2]。坚持以成果为导向,依据市场和专业发展需求,确定程序设计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体系,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资源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全体学生为中心制定课程群培养目标及配置教学资源,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持续改进,改革课程考评体系,建立多元测评系统,强调混合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3]。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主要考虑以下问题。2.1构建程序设计课程培养核心能力的体系。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构建,需应对市场需求的大数据创新应用型人才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合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建设发展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4]。专业人才培养以“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为目标,依据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5-6]。根据毕业要求对程序设计类课程培养的学生核心能力进行分类分层次打造。课程核心能力体系分为通识能力和专业能力。通识能力分为口头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专业能力分为识记理解能力、阅读修改程序能力、程序编写调试能力、程序逻辑思维能力、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系统开发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自主创新学习能力。根据核心能力体系重构程序设计课程体系,明确课程具体培养目标和要求。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主要包括C方向、Java方向和Python方向。对语言方向的每一门课程知识体系进行研究与实践,明确与核心能力匹配的课程知识体系,与课程内容匹配的学生能力目标体系。2.2构建语言-课程-平台一体的程序设计课程体系,解决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系统性问题。根据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面向应用、面向工程、面向能力理念的语言-平台一体化课程体系[6-7]。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程序设计语言选择主流的C语言、Java语言和Python语言。根据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开设课程,一个语言方向统一开发平台,解决学生培养知识脱节,开发平台混乱的问题。开发平台的选择要符合市场主流,选择具有模块化开发、代码分层、功能分层的框架集成式开发环境,以便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C方向课程体系分为面向过程的C/C++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智能应用开发,统一开发平台可选择DEVC++,MicrosoftVisualStudio和Qt。DEVC++是C/C++轻量级开发环境,侧重于算法,VisualStudio是Window集成式开发环境,侧重于项目开发,Qt是跨平台GUI开发环境。Java方向包括Java程序设计,JavaWeb开发和JavaEE企业级开发课程,统一开发平台可选择MyEclipse和IDEA。Python方向包括Python程序设计,PythonWeb和爬虫课程,统一开发平台可选择PyCharm。同时要解决语言方向课程知识的衔接问题,确定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程序设计语言-方向-课程一体图如图1所示。2.3开发在线课程资源,解决线上线下融合教学问题以全体学生为中心,应是集中学和分层分散教学的统一。线下课堂集中教学,适合课程理论知识的讲解学习,线上教学适合课程实训指导和拓展。程序设计课程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过程分为资源开发、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课程总结五个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法,利用平台提供的签到、章节学习、讨论、选人、分组、抢答、作业、测试、互评、群聊、通知等教学手段,实施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融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互动、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通识能力、识记理解能力、阅读修改能力、程序设计能力、修改调试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1,6,7]。程序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2.4构建程序设计阶梯能力训练平台,解决能力培养平台单一问题。构建程序开发能力训练平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思维、体制和管理问题。依据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层次,构建与能力培养匹配的阶梯能力训练模型,解决能力培养平台单一问题是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根据学生程序能力培养层次建立课程章节训练、课程设计项目训练、方向课程综合训练、程序算法竞赛、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和开发竞赛训练的阶梯式训练平台。每个阶梯训练平台要有具体的目标、训练内容、场地保障和组织管理。课程章节训练主要在课堂,解决章节模块知识的应用问题。课程设计项目综合训练旨在通过项目形式进行课程知识的综合训练,解决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问题。语言方向课程综合训练通过理论和项目形式解决同一门语言前后课程衔接和知识综合应用问题。程序算法竞赛利用一种语言工具进行算法专题训练,比如查找排序、贪心和动态规划算法等。创新创业项目训练通过创新创业项目与程序设计课程结合,提高项目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问题。学科竞赛通过对创新创业项目培养,按照竞赛文件要求,完善系统功能和文档,提高项目开发能力。通过程序设计阶梯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程序设计核心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例如C语言方向程序设计课程能力阶梯训练模型如图3所示。2.5考核方式改革,解决学生能力考核科学系统性问题。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型人才程序设计课程考核,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考核要注重全面性、科学性,突出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考核。课程考核应建立标准化考核、过程化考核和能力考核的多元测评系统[1,7]。标准化考核利用在线平台,建立标准的试题库和试卷进行课程章节、期中和期末考核。过程化考核充分利用平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活动进行记录、跟踪和统计分析。能力考核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和科技创新方面来进行,注重学生程序设计开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同时改革考核线下操作模式,利用平台对学习过程进行大数据分析,利用在线平台进行半自动或全自动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工作效率。改革老师单一的评阅方式,建立学生互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阅的方式,合理地分配成绩权值,建立重能力考核的观点及理念。能力考核多从单元知识应用、课程设计、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和科技创新方面来进行,注重学生程序设计开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

3结束语

本文对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程序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问题进行了研究。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程序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应结合专业背景优势和课程本身教学需求,从教学思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保障和组织管理方面建立起适合专业发展需求的程序设计课程完整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老师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程序设计开发能力,培养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昱,郭晓燕,梁艳春.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0.311(11):111

[2]高晓娟,牟莉,张旭风.程序设计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20.34(2):60

[3]杨卫明.创新应用型信息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现代化,2019.6(88):21

[4]王晓芳,刘鹍,赵燕.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改革探索-以济南大学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4):134

[5]乔加新,梁后军,魏苏林.构建全方位分层次程序设计类课程创新教学体系-基于新工科理念下的计算机专业[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19.9:20

[6]吕娜,张琎,张芊茜,史桂娴.混合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9.5:115

篇5

关键词:PBL;混合式教学;教学策略

1基于PBL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1.1基于真实任务情境,设计驱动问题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探究活动,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合作探究,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其中根据项目目标设计驱动问题(DrivingQuestion)尤为重要,这里所提到的问题不同于传统课堂中老师提出的引出学习内容或是巩固讲授知识的问题,而是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的、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富有挑战性的,学生需要完成一系列任务去解决驱动问题。

1.2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混合式学习环境

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前提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即需要有能够支持学习者开展在线学习的网络教育平台,教师利用学习平台建设课程、搭建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同时,随着智能手机和校园网络的普及,手机课堂给教育教学带来革命性转变,教师可以利用具有课堂教学平台性质的APP或微助教等微信应用工具开展线上移动课堂教学,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又能实现课堂签到、抢答、讨论、答题、分组互评等。因此,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信息化教学设施可以针对教学过程进行信息采集、针对教学目标开展考核评价,营造了混合式教与学的环境,大大提高了教学和课堂管理成效。

1.3教师、学生角色转变,形成交互协作共同体

基于PBL的混合式教学,让学生成为个人学习的主角,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充当顾问进行全程指导、提供必要的线上线下资源支持、技术支持,并针对学生项目执行情况和成果质量进行学习效果评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建构知识、掌握技能,教与学相互促进,构成一个交互学习协作的共同体。同时,基于网络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将课堂从知识传递中解放出来,师生、生生之间能够开展深度的学习和互动探究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基于PBL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混合式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酒店管理专业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很多课程学习之前,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真实的酒店运营情境,对设施、设备和工作流程、标准没有实际的感知,教师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操作流程介绍,学生被动学习枯燥的知识,学习效果差。因此,构建多元、开放的教学环境,应用基于PBL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重教学、轻实践”的现状。但从教学改革实施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实践的原动力不足

基于PBL的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展转变,教师充当引导者和指导者,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是这对于已经习惯了传统教授教学法的教师来说,意味着要为课堂做大量的资源建设、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恰当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工作量加大、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参与PBL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对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是忙于应付或浮于表面,没有深入开展教学模式改革,也没有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

2.2PBL课堂教学:未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基于PBL的混合式教学包括PBL课堂教学和PBL线上学习两方面,就PBL课堂教学环节而言,通常是教师设定任务情境,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在教师搭建的学科知识框架下分组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而不是学生自主学习所需知识、学生自主规划项目过程、分工协作,既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3PBL线上学习:缺乏有效、及时的“师生互动”

PBL在线学习属于异步教学,教师如果能在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指导和学习反馈,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反之,效果大打折扣。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教师每学期承担至少两门专业课程教学,再加上专业建设、大赛指导、科研、社会服务等大量工作,PBL线上学习环节,很难保证教师能够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导致在自主学习环节师生互动缺失,难以形成师生之间良性互动的协作共同体,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学习兴趣降低,影响在线学习效果。

2.4学习过程:缺乏“生生互动”和“合作探究”

基于PBL的混合式教学,其学习过程的组织是围绕项目实施进行的,为出色完成一个PBL项目,需要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合作完成项目成果。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了解到虽然是小组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但是小组成员往往会将任务进行分割,每个小组成员负责完成其中一部分,最后进行汇总,小组成员缺乏协作,缺乏全局观,导致“合作探究”形同虚设。

3解决对策

3.1全面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夯实教学模式改革的原动力

基于PBL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熟悉酒店管理企业运营、管理、行业发展趋势,具备酒店操作技能,能够有效开展项目化教学;另一方面,要具备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所要求的信息素养、教学技能,能够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混合式教学。更高层次“双师”素质的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有待于高职院校建立健全激励考核机制,最大限度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能力大赛、企业挂职锻炼、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夯实参与教学改革的原动力。

3.2引导学生根据真实任务情境,设定个性化问题情境

在PBL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PBL教学中教师设定问题情境的做法,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案例情境、结合学习内容和各自兴趣,提出个性化问题情境,而教师负责对学生个体或小组的个性化问题进行引导,并提供学习支持,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3.3借助信息技术,采集教学全过程信息,并及时反馈

鉴于PBL线上学习环节存在“师生互动”缺乏问题,教师应利用可视化的过程管理平台工具,通过浏览学习混迹、记录学生登录时间、讨论次数、作业评价等,及时跟踪、评价、监测学生的在线活跃度、参与度,获取学生在线学习实时数据、管理学生的学习任务,并在平台或课堂教学环节在进行反馈。

篇6

关键词:色彩构成 课程教学 教学内容 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30

《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之一,它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并称为三大构成,这些课程的发祥地在德国的包豪斯学院。据说,《色彩构成》作为理论研究教育的开始是由著名的艺术理论家琼斯・伊登首次提出的。伊登在1961年出版了有关色彩学的著名书籍《色彩的艺术》,对后世的色彩教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国内,最早把包豪斯学院的三大构成理论引入艺术设计教学的是广州美院。当时是20世纪80年代,艺术设计专业刚刚在国内兴起,相关理论匮乏,在无经验的状态之下,理论教学基本是照搬国外,通过实践发现三大构成较适用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因此这些课程至今仍旧沿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艺术院校也提出对三大构成理论进行改革,特别是在《色彩构成》上,比如课程名称、形式与教学内容上都有着诸多的尝试,这些个性化的举措掀起艺术院校课程改革发展的思潮,艺术设计人才非同质化的教学培养方向成为主流趋势。

在《色彩构成》教学内容的研究当中,我们发现,原有的内容在时代背景之下已不适宜,我们有必要对旧有的理论进行革新,并增添新的内容。因此通过考察调研各大艺术院校对该课程的改革结论,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的课程内容的改革建议:

1 保留经典

对于原《色彩构成》中的经典理论内容予以保留,比如物理科学家的物理实验结果、心理学家的探索试验结论、色彩理论学家的论断等等。这些经典内容至今仍然是世界公认的色彩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目前有关色彩学的研究也都是从这些理论开始研发的,因此,这些结论与成果仍然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应保持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对科学家们的试验,也应自我实验,进一步验证其结果。

2 新添理论

在原有的《色彩构成》教学中加入目前市场上推广的新型色彩学理论,比如时下流行的四季色彩法则,这种理论是由1998年于西蔓从日本引入中国。这种理论不是单纯的对色彩个体进行研究,而是着重于对多种色彩互相搭配来满足日常商业需求,其特点在于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目的性明显。这种新理论的添加不仅丰富了《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做到了与时俱进。四季色彩法则理论偏重于色彩在生活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该理论培养的色彩专家们促成了一种职业,即色彩咨询师,这也是市场需求催生的结果。由此看来,《色彩构成》教学内容增添新理论,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新知识与新技能,同时也为学生带来新的就业方向。

3 重视实践

《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重视实践能力与技能的培养,比如引入计算机教学内容。在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内容当中,手绘占主导地位,但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需求则是把计算机技能娴熟作为评价标准之一,所以,当下手绘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同等重要。《色彩构成》教学内容当中应加入计算机实践教学环节,另外,计算机色彩系统能够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色彩的有关知识,计算机实践教学内容的引入还可以尝试对学生进行较为复杂的色彩概念化实验教学,为《色彩构成》的教学增添乐趣。

在《色彩构成》教学内容的研究当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艺术设计课程中都含有色彩的教学内容,因此,《色彩构成》可以发展专为高年级设置的《色彩构成2》,主要是综合学习如何把色彩更好地应用于创意设计流程中。建议把《色彩构成》课程分为初级与高级两个阶段进行分别授课,以满足艺术设计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知识和技能需求。

4 课外教学

大学生的课内时间不足以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课下的互动学习是补充教学内容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色彩构成》课外教学改革方向就是发展网络互动平台教学,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4.1 线上互联网教学交流

通过学院与各方的支持与帮助,在《色彩构成》课程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建立了《色彩构成》的重点课程网站。网站教学的好处在于不仅能让学生在课下巩固知识,而且还能让学生获得适应市场的应用能力和边缘资讯,以此丰富课上的教学内容。重点是,我们可以为自学爱好者提供学习互动平台,还可以让更多人参与到课程改革和建设中来。网络教学内容的建立,可实时更新,不受时空限制,资源共享,是时下课程教学内容建设与改革的新趋势。

4.2 线下面对面学术交流

《色彩构成》网络教学平台也需要定期进行反馈,譬如:开展相关的现下答疑、线下头脑风暴、线下色彩讲座等等,让互联网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和人性化。线下面对面教学互动环节目的在于扩展教学内容与形式,丰富教学内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定期开展线下活动,可以与学生课下互动,也有利于教师了解网络教学中的不足,激发他们对互联网教学的创意与设计,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总结来讲,在这个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世纪里,艺术设计课程网络化,扁平化是顺应时代需求和与时俱进的趋势。换言之,完善《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应根据时展需要,不应拘泥于形式。艺术设计课程的研究还很年轻,在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内容上,前面并没有太多的借鉴和参考,一切还需不断探索和大胆创新。在全球一体化的格局背景之下,《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发展应从市场出发,以经济为导向,以科技发展为指引,有效的应用互联网手段,扩展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色彩构成[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育;3DMAX课程教学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运用,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也在不断推进,部分高校开始着力在软件课程教学中探索新的授课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满足市场对高端技术型应用人才的需求。“互联网+软件课程教学”并非单纯地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源搜索和下载,而是运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网络平台,合理建设各种课程资源,开展线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活动,与传统课堂授课相结合,形成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

1 高职院校3DMAX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学能力较差

授课对象为高职高专学生的自身素质差异较大,多数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电脑基础知识比较有限,加上通用3DMAX版本为全英文,使很多学生在课程开始阶段就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而3DMAX 软件操作的复杂性,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多数高校设置的3DMAX课程不超过一百课时,根据经验,安排的课程课时只能让教师将3DMAX软件的建模、材质灯光和渲染整套流程快速的讲授一遍,留给学生思考、操作和消化的时间非常有限,而学好3DMAX软件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练习和积累,学生缺乏课后自主学习。

1.2 教学方式落后

通常的3DMAX教学方式是老师先讲解示范,然后留时间给学生操作,观察学生的操作是否正确或熟练,再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运用一个或一组命令创建了一个模型或是场景,学生会跟随老师的方法来完成案例,这一学习过程会让学生形成固定思维,对于工具命令死记硬背,没有自己进行思考,造成很多学生只会使用固定的工具创建老师教授过的模型,无法举一反三。在3DMAX软件的实际运用中,在很多情况下,相同模型可以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创建,而在有限的授课时间中,教师无法将方法全部教于学生,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1.3 缺乏课余课后延展学习平台

因为3DMAX软件的操作比较复杂,加之授课时间有限,学生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操作积累,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后无法达到应有的操作水平。在课余和课后,教师与学生基本处于相互脱离状态,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学生也无法向教师进行请教,在课程结束一段时间后,学生彻底忘记了软件的操作方法。

2 3DMAX课程教学的改革优化措施

2.1 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建立网络资源库

互联网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娱乐等各个方面,特别是高校学生,和互联网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吃穿住行还是获取信息,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高等教育的网络化、信息化是必然的趋势,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可以丰富学生学习的途径,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利用互联网通信技术、云数据技术,将各种教学资源整合优化,集中到统一的平台上,实现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产品进行开放式管理与使用,使得课程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伸,建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开放性的、共享性的自主学习平台。学生在课前通过平台了解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在课余时间在平台上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学习任务;在课后通过平台对课程进行继续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实例操作、提交作业、查询课程成绩等。教师也可通过平台掌握学生学习的实时情况,完成课前准备、课中辅导、作业布置等工作,实现线上线下共同授课。

2.2 编写一体化教材或教辅资料

目前的3DMAX课程教材主要是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对3DMAX软件的界面、命令的讲解,忽略了实际操作的流程及具体方法,没有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无法使学生建立起3DMAX软件的系统认知。在条件许可情况下,课程责任教师和授课教师可编写理论与实例结合的教材或教辅资料,教材内容可以先用文字或图片描述软件操作的流程、重难点及注意事项,同时每个工具命令的具体操作应制作成简短的教学短片,存储于学习平台上,配以二维码标识于教材上,学生在难以理解文字描述时,可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进入相对应的短片进行学习,在教材或教辅资料上实现理论与实例操作的一体化,让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2.3 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近年来,以脸书、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网络新技术被社会广泛关注,并受到高校学生的青睐,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快速发展使网络新技术应用于教学成为新的潮流。在传统的3DMAX软件教学中,有着命令原理的讲解比较抽象、教师有较多的重复教学、学生观看示范操作的次数有限等弊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3DMAX软件操作的重难点及命令操作流程,制作成教学短片,以类似微课的形式放置于建立的学习平台上,供学生通过网络和移动终端进行学习。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微信或微博公众号,实时课程信息,3DMAX软件发展动态,开展各种有关于课程学习的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网络新技术的应用给课程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介,使得师生之间在网络空间的交流更加通畅和平等,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多维度的师生互动。

2.4 项目导入、分层次教学

传统的3DMAX教学基本是以个体学生为教学对象,面对一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因个体差异,每个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量也各不相同,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在教学中应将项目教学与分层次教学相结合,根据学生个体情况进行项目分组,项目的实践和考核基本单位是小组,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学生根据学习能力选择相应层次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参与项目活动,构建个人的知识,完成个人分工的同时,也促进了项目组目标的实现。项目教学与分层次教学相结合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不是降低教学要求。

3 结语

“互联网+课程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教学进行深度融合,重塑教学模式。在此大背景下,我们可以预见,教育技术的革新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互联网+”的战略背景下,本文对3DMAX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关改革优化措施,对于推进高校3DMAX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莉亚.关于高职高专教育3DMAX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时代教育,2015(11).

[2] 闫坤.新形势下高校3DMAX软件课程的教学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4(04).

篇8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191)

摘要:面对碎片化时代的新特点,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提出在实验环境上实施线上线下双学习模式;在实验设计上采用问题碎片化的思路,并注重知识点前后贯通,开展“形碎而神不碎”的教学。

关键词 :碎片化;实验教学;计算机基础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7-0056-03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2013年度北京联合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基于网络学堂建设的通识课教学优化的研究与实践”(京联教[2013]25号);北京联合大学2014年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借鉴MOOC理念的数据库应用课程改革”(京联教[2014]18号)。

第一作者简介:侯爽,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教育,hs_2004@buu.edu.cn。

0 引言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引领各领域的快速变化。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层出不穷,碎片化信息以短(内容简短)、频(更新频繁)、快(即时通信)的优势迅速占领人们的交流空间和零碎时间,短小、直观、抓眼球的内容服务快速成长。同时,3G/4G技术日渐成熟,网络覆盖区域逐渐扩大,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流行,为“碎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此阶段,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纷纷瓦解,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代之以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

1 教育教学遭遇碎片化

碎片化时代已经来临,学校教学的传统模式也在受到“碎片化”的冲击。教学面对的受众——学生,正是一群最具接收新鲜事物能力的青年人,他们更在意个性化需求和自我感受,也更加没有耐心接受枯燥的长篇大论,因此,研究更接地气的“碎片化”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必要。

碎片化学习是当前国内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动态,对于较小粒度的概念、事实、新闻、通讯、某些缄默性知识以及操作程序和操作步骤的学习具有优势,而对系统的、复杂的学术性学习支持力较弱。

教育界众多学者对碎片化教学做了大量研究,比如指出根据碎片化设计的微课是MOOC的前奏,归纳碎片化学习的意义以及带来的学习上的变化,介绍大学英语的碎片化学习方案,对碎片化学习提出功能模块的构成和设计原则,总结微时代满足碎片化学习需要的微课设计与创作要点等。同时,反对碎片化应用于教学的声音也不绝于耳,比如认为碎片化不适合语文、历史、数学等类型的课程,其会打破内容的逻辑连贯性,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认为碎片化学习影响学习者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导致认知障碍nu,指出青年大学生碎片化思维需要整合重构才能提升其综合文化素养等。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面向大学新生的普适性通识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的普及、操作系统的介绍、各类基础性软件(如Office办公软件、多媒体软件、网页设计软件)的使用等,其特点是操作性强,以实验贯穿整个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期末考试,试卷内容涵盖理论题目和操作题目;另一个是综合实验设计,根据给定的主题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在研究这门课程有效的碎片化教学模式中,实验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2 实验环境的发展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关键是如何扬长避短,发挥其优势作用。碎片化实验教学如何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其教学模式和实验环境历经了3个发展阶段。

2.1 大课堂集中讲练阶段

能容纳100多人的多媒体教室、1位授课教师、1台计算机和1个投影仪,这是大课堂集中授课环节的标配。100多台计算机、授课教师和实验室教师,这是大课堂集中实验环节的标配。大课堂可以理解为教师的舞台,以教师讲概念、做操作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囫囵吞枣地记忆。实验示例往往大而全,教师限于环境,讲解点到为止;实验课时,学生对教师课上讲的实验操作步骤记忆模糊,又因同时上机人数较多,无法得到教师的及时全面指导,学习效果较差。

2.2 小课堂边讲边练阶段

30~50人的机房、1位授课教师、每人1台计算机、1个投影仪和1套传屏系统,这是小课堂的标配。相对于大课堂,小课堂的优势立显——能实现边讲边练,可近距离清晰观看教师的操作步骤,及时上机尝试,马上解决实验遇到的问题,学习效果优于大课堂集中讲练阶段。但是,当实验示例偏大时,学生也难于记住教师演示的所有操作点,自己练习时往往需要教师多次重复演示。而且,所有教学仅限于课堂。

2.3 碎片化线上线下阶段

在碎片化线上线下阶段,课程除了小课堂的标配外,同时还辅以网络学习平台。所有的学习资源(实验素材、教学课件、操作视频等)都在网络平台共享,学生课上课下均可访问。实验摒弃大示例,以3~5分钟碎片化微实验取而代之。线下(即课上)学习不够透彻的地方,学生通过线上(即课下)网络学堂提供的学习资源实现回顾复习、自我检测、讨论交流等功能,学习效果进一步优化。

3 碎片化实验内容设计

3.1 碎片化实验初探阶段

传统的教材平铺直叙介绍软件的各种功能,对应用场景的构建和操作步骤较少着墨。近些年出现的案例化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情境化教学等教学设计方法弥补了传统教材应用性不足的缺陷。在碎片化教改伊始,笔者以各知识点为核心,划分若干小的碎片单元,为每个碎片化的知识点构建应用情境。图1显示的是MicrosoftOffice中Excel部分的碎片化微实验列表,图2是“Excel排序”微实验的设计。

通过碎片实验教学,课堂的活跃指数上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这是因为:①情景化教学,增强了实验的应用性,学生见识了更多的Excel应用场景,提升了学习兴趣;②案例碎片化,将一个整体切分成若干小的个体,增加了灵活性,方便学生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学习,更好把握每个知识点;③任务碎片化,将案例的任务一一列出,学生更加明确要完成哪些操作,提高了知识的吸收率,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整体看来,实验碎片化一定程度上排解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考试成绩有所上升,但是,笔者也注意到其负面影响,课程考核的另一环节——综合实验水平明显下降。经过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2点:

(1)实验任务碎片化的同时,思维也碎片化了。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要从分析问题开始,但碎片化的实验任务代劳了这个分析的过程,直接给出任务操作条目。学生的关注点转移到怎样应对这些操作,而不是探究怎样解决问题。因此,思维碎片化使得学生不知道何为设计创新,只会像流水线上的操作员一样重复劳动。

(2)每个微实验的情境不同,学生疲于应对场景转换。实验应用的场景每个操作点都不同,几分钟就要更换情境,学生的应用感受割裂,只能看到一棵树的样子,无法想象森林的全貌。

3.2 碎片化实验升级阶段

“碎片化”实验不能单纯将大例子替换为若干小例子,必须考虑微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在逻辑上体现整体性。各个微实验完成后,教学应能达到1+1>2的效果。图3显示了升级后的微实验之间隐含的关系。其中,“策划”是开篇实验,激发学生思考;“评价”是收尾实验,互评共赏。为更贴近学生的兴趣,在构建情境时可选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围绕主题将相关知识点模块化串接。

升级后的实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真正体会到“现学现用”的乐趣和满足感。碎片化的知识点“形碎而神不碎”,从任务、内容和资源的角度力求原子化、独立化,但学习任务的内在关联性并未切断,知识点前后贯通,学习变成—个完整的过程。同时,配合线上线下的实验环境,针对单个知识点的重复学习也非常方便。

4 结语

在碎片化时代,教育须顺应时代潮流扬长避短,发挥其优势。本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实验教学碎片化一方面要搭建高效的实验环境,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双模式学习;另一方面在向学生推送的实验内容上也要精心设计,不能违背认识事物“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碎片f匕[EB/OL].[2014-02-26]-baike.baidu.com/view/158 08 92.htm.

[2]祝智庭.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国际观察与国内动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3): 3-13.

[3]张铭.微课:唱响中国MOOC的前奏[J].计算机教育,2013(20): 11-13.

[4]单莹,从幕课、微课看碎片化和娱乐化学习[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1): 18-19.

[5]窦.基于碎片化应用的大学英语移动微型学习实证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 172-179.

[6]朱学伟,朱昱,徐小丽.基于碎片化应用的微型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 91-94.

[7]李平,微时代:满足碎片化学习需要的微课设计与创作:以“李平现代文学欣赏”系列微课为例[J].天津电大学报,2014(2):

[8]董凌云.基础教育“碎片化”的思考[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3(12): 70-71.

[9]高慧燕.反思“碎片化”教学,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9): 55-58.

[10]张格波,“碎片化”教学现象剖析及调整对策[J].a中学数学杂志,2014(9): 3-5.

[11]张克永,碎片化学习中的认知障碍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篇9

关键词:在线教学;家具设计;教学模式;策略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从传统互联网空间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继而再到云计算平台,短短数年间就使我们的知识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创造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新的工作方式。在高等教育领域,其中的一个代表性事件就是2012年出现的大规模网络在线公开课程,使得教与学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知识获取渠道更加灵活与多样。作为工业设计学科重要的一个分支方向,家具设计专业的教学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利用在线课程教学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今后家具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1-2]。

1在线教学发展概述

1.1在线教学发展概况

从广义上说,在线教学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行为,她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丢弃讲台和桌椅”的束缚,从而通过网络这一虚拟的空间建立各种的形式和内容的教学平台进行网络授课和学习[3-4]。在线教学不仅得益于计算机和互联网在技术层面的充分保障,也依赖于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网上学习型论坛及各类在线教学培训平台而构建的理想的虚拟学习环境。在上世纪90年代,各种语言类网校、技能培训网站以其灵活、多元和广众的特点成为当时在校学生和广大互联网使用者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成为了传统线下课堂教育的有力补充,可以看作是在线教学发展的雏形和早期形式[5]。进入新世纪,基于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为代表的各类在线教学资源和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Udacity、Coursera、edx等知名的MOOC平台在全世界广泛地推广和应用,在线课程和用户数量呈现井喷式的快速增长,形成了一股在线学习的热潮。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类在线教学模式和平台在强大的商业资本夹持下,如雨后春笋般以各种形式冒了出来,将知识通过网络传遍世界,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地方都能通过网络学习到优质的在线教学资源。尤其是在当下移动互联网爆发的时代,在线教育逐渐开始摆脱固定的PC限制,在手机app移动终端和人们的碎片化时间中将长尾效应发挥到极致。综合来看,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在线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一是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得知识获取方式更为便捷和灵活;二是可实现碎片化学习,尤其是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全天候学习成为可能;三是内容更加多元,丰富的教学内容提供者和平台支持让我们可以获得更加优质的学习资源。

1.2基于MOOC基础的在线教学模式及发展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这一概念最早于2008年由DaveCormier和BryanAlexander第1次提出。2012年以来,以Coursera等为代表的几家国际在线教学平台顺势推出并迅速发展了这一教学模式。从字面上看,MOOC的主要特点是大规模、在线和开放。大规模:相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教室面积的限制,即便是大课,也只能容纳几百个学生听讲,而MOOC课程则不需要担心物理空间的限制;在线:MOOC课程大部分的知识学习是在互联网上完成,不受时间的限制;开放:MOOC课程一旦上线,受众即面向全世界互联网用户[6]。随着对MOOC模式研究与应用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MOOC其实并不适合所有学生,尤其是部分突出应用技术学习的高等职业学校脱离了自身办学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风推行在线教学,完全舍弃相对较为成熟的课程教学形式,一方面教师疲于应付各种在线教案的撰写,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另一方面学生在短时间内也很难适应,教学满意度等均不理想。因此,人们意识到,在线教育需要回归到课堂教学中并与之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最佳教学效果。因此,基于翻转课堂、微课等形式的混合教学模式逐渐开始盛行,如欧美的一些高校已经超越MOOC,在此基础之上,以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SPOC)的模式开展线上课程学习与线下面对面的教学相结合。SPOC是教师将课程的相关学习素材通过网络平台,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在线下进行自主学习,并在真实的课堂中讲解、考查和答疑,并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对网络资源进行及时调整和完善。不难看出,其实SPOC是MOOC的一种衍生版本,但相比较而言,SPOC有着更强的针对性,从SPOC的“小规模”和“私有”两个重要特性就可以看出,SPOC在使用对象上呈现出小众化和靶向性的特点。可以说,SPOC利用了MOOC资源辅助传统校园课堂教学,实现了实体课堂与在线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种典型的混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更符合高等职业学校应用型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是今后在线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7-9]。

2家具设计专业特点及适用在线教学的可行性

从家具设计的专业属性而言,其专业教学遵循一般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框架,但也有其特殊之处。家具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层面的设计师,为其将来的职业生涯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科学的逻辑思维和相应的职业技能。通过一系列的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清家具设计的实质,通过科学的设计方法和程序的学习设计,从而加速从准设计师到专业设计从业人员的转化[10]。从家具设计的专业特点来看,该专业具有多科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涉及艺术、技术、工程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该专业的教学方式所培养的学生其真正的设计能力是非常薄弱的,毕业生根本无法满足家具企业的需要,基本上就业后都需要在企业一线进行较长时间的“磨合”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生产要求。产生以上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在设计上似乎“完美无缺”,从若干的专业基础课程,到一系列的独立专业课程,甚至还有专业特色课程,看似做到了“面面俱到”,但线下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使这种培养方案存在的一定的先天缺陷,它将原本需要综合与协调处理的复杂的设计问题人为地割裂开来,散点式的简单知识讲解互相孤立,课堂授课又无法将不同课程有机的串联起来,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完成的知识链,这是目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所在,势必使高校培养的“准设计师”们需要花费更多的培训和适应时间才能够变成独当一面的真正的一线设计师,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人工成本,降低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效能,显然是双方都不希望看到的。因此,如何让线上和线下教学有机的结合和互通是未来家具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高校家具设计专业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

3在线教学模式应用于家具设计专业的策略

3.1始终以学生需求为中心

目前开设家具设计专业的既有本科层次的高校,也有高职高专等应用技术型院校,生源既有艺术生,也有毫无艺术基础的工科生,专业设置的多层次、院校分布和学生背景的多样化使得家具设计专业的在线教学必须坚持始终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以满足多样化的课程教学需要;此外,应根据原有的文理科背景、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将来的就业需要设置多样的在线教学和学习模式,从而真正使在线教学建成专业教育的共享体系。

3.2坚持共享和开放的理念

在线教学应始终秉承“开放共享”的理念,相关高校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也有义务把优秀的课程资源上线,扩大共享的辐射范围。目前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虽然也有一部分诸如《中外家具发展史》等基础课程以精品课程的形式走出校园,开始在网络上推广,但大部分家具设计类课程还是仅仅限于个别高校中,通过口口相传的“口碑效应”获得小部分学生的认可,极少在在线教育平台上看到家具设计方面的课程资源。因此,今后有关高校应该加强在线教育课程的推广,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在线网络平台,让优质的教学资源从学校推广到校外更多的受众群体[11]。

3.3强调规范和标准化建设

目前,在线教学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也由于缺乏相关标准,以及该模式本身“开放包容”的先天特性,使得现有的课程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在管理和评价上均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对于课程进行个性化开发的效果亦不甚理想。对于家具设计专业的教师而言,尤其要按照教学目标定位,依据课程教学体系,从横向(艺术造型课程、结构设计课程、工艺课程等)和纵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等)的不同维度研究不同类型课程的建设标准、资源加工与技术标准,从而找出规律,形成典型的在线课程设计样式。

3.4健全课程建设保障机制

在线课程资源建设不仅需要教师开发课程方面的热情,更需要高校在资金、版权、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充分保障。在经费保障方面,高校应该在相应的高教和教改领域增加资助和预算,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在技术支持方面,高校应该配合教师建立独立运作的通用技术平台、在技术上保障在线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在激励机制上,应在项目申报、课程开发等多方面给予倾斜[12]。

4结语

篇10

【关键词】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社区文化

一、大学艺术教育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

从党的一些政策决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参加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国家公共文化体系的构成,促进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国家希望教育机构、文化单位都可以参与社会文化的建设,逐步建立学习型社会,提升整个社会、国民的素质,提升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最终达到建成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从社区的角度来看,大学艺术教育资源可以很好地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能够丰富社区文化,可以满足社区的居民对高层次文化生活的需求,社区群众的文化素质因此而得到提升,同时也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加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可以把相对封闭的教学和社会联系在一起,可以更加直接集中社区和社会对艺术文化的需求,找到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的差距,从而使得学校教育更有针对性、目的性,促进学校教育良好健康发展。这也实现了学校教育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更好地践行大学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的目标。

二、大学教育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方式

可以由学校的行政部门与政府机关一起共同商讨学校与社区进行合作的方式方法、合作的目标和内容,明确具体落实的项目。按照这样的思路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由学校的系部直接和社区街道办事处沟通,确定具体合作方向。以上海音乐学院为例,这个学校采用多种形式的方式参与学校周边的社区文化建设,比如开展乐器展览、星期音乐会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合作是双方管理层面上的合作,可以很好地制定合作的规模和内容,之后再由具体部门执行。这样的方式的优势在于执行力很强,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大型演出也可以组织起来。然而,这样的合作带有比较强的目的性,不能很好地反映社区群众的内心需求。而社区和学院系部的合作能够更加真实地体现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演出活动也可以得到社区群众更大范围的喜爱,这种系部和社区直接接触的项目,一般是演出范围较小,但是有灵活机动的特点。这两种合作方式各有优点,双方管理层面上的合作可以组织涉及资金金额较大、演出规模比较大、表演形式较为复杂的大型文艺活动。系部和社区的合作可以开展一些音乐理论知识的讲座、小型音乐会的项目。

三、大学教育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建立艺术实践基地

校外艺术实践基地是一种学校面向社会,展开学校和社区共同合作的很有意义的渠道之一,通过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组织民族音乐会、西洋交响音乐会、歌剧音乐会、舞剧等多种表演形式,定期为社区的文艺社团提供合唱排练,合奏排练辅导,加强社区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工作,组织各种文艺比赛,无论是在校的学生,还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实习和锻炼,实现学校教育和社区文化需求优势互补的目标。

(二)参与社会公共文化演出

可以组织大学音乐学院通过参与社会公共文化演出活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比如区域性的音乐节这类的音乐活动,学校学生可以参与音乐节的组织策划和参加演出活动,比如上海国际艺术节群众文艺活动“盛世和鸣——徐汇进球民乐节”就是上海徐汇区的社区特色文艺活动,上海音乐学院提供学生参与音乐艺术节的策划、节目支持、排练辅导等,以全方面支持的方式投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去,普及了中国传统音乐,提升社区居民对中国民乐的审美水平。

(三)开展艺术普及教育活动

为了满足社区居民对于文化艺术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的热情,大学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开设社会教育实践点,这个实践点可以安排在社区,也可以安排在学校,定期开设音乐知识普及,声乐器乐教学,合唱合奏排练教学和观摩活动。这种实践教学活动可以由教师担任主讲,也可以由优秀的学生担任主讲,这样的艺术教育教学普及活动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对学习音乐艺术的需求,一定会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

(四)利用网络等平台开展艺术普及教育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利用网络、自媒体等平台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建立“社区学习网站”,选取大学音乐教育资源中适合大众学习的音响资料,音乐论著上传到网站供大家学习,还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直播课程,方便学员与线上老师直接交流。

四、完善大学教育资源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大学教育资源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形式、具体实施方式等方面的研究,笔者对大学艺术教育资源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提出几点参考性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于大学教育资源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

笔者认为,学院应加强艺术院校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全面深入的认识,全面理解大学艺术教育资源的社会服务性功能,激发从学校内部主动参加社区文化建设的动力,学校应强化终身学习以及社区文化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基于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度。

(二)打造符合社区居民需求的品牌文化产品

社区的文化也是满足公共利益的文化,大学艺术教育资源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社区居民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审美取向,开展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文化活动。高校要做好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民族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平衡和交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区文化建设长期平稳健康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艺术院校中已经有了像上海音乐学院的“徐家汇星期音乐会”、沈阳音乐学院的“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工程”等在当地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社区文化活动的品牌产品。

(三)参与社区规划设计,打造社区文化艺术特色

大学艺术院校加入社区的城市规划建设中来,是力求以艺术院校本身的专业特色为基础,打造本地文化艺术特色区域。以四川美院和四川音乐学院为例,这两所院校就是发挥自身的艺术特色,把社区文化艺术建设融进社区的经济规划当中,四川美术学院参与社区建设中的“涂鸦艺术街”的建设,把四川美术院校的突出特色运用到旧城改造的过程中,使“涂鸦艺术街”成为当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四川音乐学院所在的社区将四川音乐学院的乐器制作、营销、演奏培训,和社区的经济规划融合在一起,打造了以音乐艺术为基础的“产销学”为一体的文化聚集区。以上海戏剧学院为例,上海戏剧学院利用本身专业优势建立社区剧场,定期推出不同的话剧、音乐剧等演出活动,以这个社区剧场为中心,建立了“戏剧大道”,这个区域将周边的文化资源联合起来,形成了上海戏剧艺术产业聚集地,这个区域以高校艺术院团为基础,以戏剧演出为核心,最后形成了一个具有十个以上的专业剧场、若干个艺术博物馆等群体的文化产业聚集地及文化旅游聚集区。这样的“戏剧大道”的建立,不仅促进了区域文化艺术的发展,甚至把文化艺术的魅力从周边区域辐射到整个上海乃至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