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课程范文

时间:2023-04-11 22:3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计学课程

篇1

摘要:本文根据讲授统计学课程中所总结出的经验,针对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以期能够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统计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

一、前言

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统计学的定义是一门关于社会经济活动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是收集、分析、表述、解释数据的科学。它通过汇总的大量数据来探索规律,提高我们对事物的认识。统计学是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之一,统计学成为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夯实数学与经济学基础,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处理统计数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在现实生活中,统计学应用相当广泛,以致于我们可以将统计学的范围扩展为能够用数据表示的现象。但是目前在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根据统计学课程在非统计学专业中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够给《统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些建议。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安排不合理

根据全国的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课程设计的调查中发现,某些高校,在课程安排结构上存在不合理现象。例如某些高校,《概率论》与《统计学》安排在统一学期,或者《统计学》安排在《概率论》之前,还有些高校将《西方经济学》安排在《统计学》之后。而《概率论》课程中的内容是学习《统计学》的基础内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内容是理解《统计学》课程的前提。

2.课程教学模式不合理,学生难以理解

《统计学》课程本身就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及数学公式,这些概念及公式是统计学知识的基础内容。但是,对于大多数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数学功底较差,学习统计学就有着很大难度。另外教师在讲授课程中,由于不注重教学方法,使得本身数学不好的同学对统计学的学习产生恐惧和厌烦感。另外,尽管统计学的应用可以说贯穿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老师在课堂教学并没有让同学们感受到这一点,所举示例都远离学生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学生们自然对这个数学要求高、抽象思维强的课程毫无兴趣,结果就是不想学习,最终结局导致统计学课程没有学好,更谈不上分析实际问题。

三、针对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课程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1.合理安排课程

根据各个学校的自身情况及《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合理安排与《统计学》相关课程的先后顺序,例如《概率论》安排在《统计学》之前,《西方经济学》安排在《统计学》之前等。

2.多媒体教学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合理使用

根据对我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对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丰富性的满意程度,结果显示58.0%的学生对本校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丰富性现状满意,说明大多数学生认为多媒体内容、形式、学习资源,整体效果的信息丰富性方面比较好,所以在《统计学》的教学中可以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

3.开展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统计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而学生们在学习了统计学中的很多理论之后,却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理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怎么样使用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开展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非常有必要。

统计学教师在传授统计学课程的过程当中,应当先注意将案例与教学目标进行有机的结合,唯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加强学生们对于统计学公式的理解能力,促进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统计学的案例教学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指导学生们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日常身边实际问题进行实践活动的组织。例如说:在学习指数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们可以在高校校园当中调查学校食堂内饭菜的价格,编制高校食堂饭菜价格指数;或者在学习市场调查中,可以对大学生的手机月消费情况进行调查来得到大学生手机消费情况;再或者讲授回归分析中,可以指导学生收集班上同学父亲身高和同学的身高,来计算在班级上的同学父亲身高与子女身高的回归线等等。

从教学实际考虑,统计学实验教学可以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统计软件包中的工具对统计学方法进行操作。通过这些训练,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将统计理论用到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目前在高校讲授的统计分析软件主要有SAS、spss、Eviews 和STATA等,但是这些都是相对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在他们的课程中是接触不到的。很多高校也不会为了《统计学》一门课程再重新开一门统计软件课程,所以实验教学中可以考虑使用EXCEL软件,这个被大家熟悉的且功能强大的办公软件。EXCEL 操作比较简洁,功能实用,易学易懂,便于掌握,对于非统计专业的人员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非常合适,完全可以满足一般统计分析的需要。在统计学的实验教学中就可以将实例教学中得到的数据使用EXCEL软件,得到分析结果。

四、结论

本文分析了统计学的教学中存在着课程安排不合理、课程教学模式不合理等问题,并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例如在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配合多媒体教学模式。现代社会“数据的增加呈指数型,数据分析的增加呈二次式”。当大量数据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如果不采用合适的方法去加以整理分析,那数据只能是一种意识空间的浪费,更不用提以此来拉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了。因此,统计学教育工作者通过合理的教学改革方法将枯燥、抽象的统计学理论更加让学生们接受、理解,培养学生们的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唐志. 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 高教论坛,2011,11:17-19.

[2]袁卫.机遇与挑战———写在统计学成为一级学科之际[J].统计研究,2011,11:3-10.

[3]曾五一,肖红叶,庞皓,朱建平. 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 统计研究,2010,02:3-6.

[4]张朝晖.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莆田学院为例[J]. 科技和产业,2010,12:109-112.

[5]吴启富.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发展沿革及存在问题[J].统计与决策,2012,03:48-50.

[6]张永林,郑宝成,于建德. 论基于SPSS的统计学课程改革[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01:49-50.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统计学;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教学改革立项课题“非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3日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推进独立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前独立学院面临的主要问题。独立学院办学机制灵活,其生源介于二本和高职之间,使得独立学院不能套用其母体学校原有的教学模式,也不能照搬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应寻求新的突破。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独立学院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阶段,改革和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核心课之一的统计学,学生往往感觉公式多且学习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后受益不大,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因此,本文将基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分析目前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独立学院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二、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统计学课程教学脱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定位在科学技术的转化和知识的运用层次,因此统计学教学也应充分体现统计知识在现实经济社会中的应用。而目前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却存在两个误区:一种是沿用母体学校的教学特点,比较重视统计理论体系以及统计方法的推导,侧重统计推断及各种证明;一种是重描述统计、轻推断统计,大量课时用于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指标、统计指数等等,倾向于高职院校统计学的教学特征。另外,现有统计学教材中普遍缺乏统计案例,即使有案例也比较陈旧,与现实经济管理严重脱节,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大部分学生学完统计学课程后对统计学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上,在实践中对如何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的经济管理问题缺乏感性认识,学生总感到统计学课程过于抽象,缺乏学习兴趣。

2、与专业知识融合不够紧密。统计学是方法论的科学,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开设了统计学课程。统计学在各学科上的适用内容是不一样,比如会计专业更侧重统计指标、指数的应用,而市场营销专业更侧重统计调查、统计预测等的应用。独立学院与其母体学校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都要充分体现其应用性特征,因此就要求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也应当与学科专业紧密联系起来。然而,目前各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基本都一样,没有针对各专业特征而专门编写的统计学教材和大纲,教学上也没有体现统计学在各专业的应用特征。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统计学后不知道这门课程在本专业中有何作用,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统计学无用。

3、实践教学内容不足。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大都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不注重实验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即使有一些训练也是手工的操作与运算,使得学生将大量精力用于繁重的手工计算中。由于统计数据大量性和复杂性,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已离不开各种统计软件。而传统的统计学教学中缺乏实验课和实践环节,使得学生很少接触和操作各种统计软件如Excel、Eviews和SPSS等,这最终将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不会运用统计软件对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使得统计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市场要求。

4、教学方法单一。尽管目前统计学教学手段在原来粉笔的基础上加入了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信息量大、表现力强、准确度高等特点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但教学方法上却依然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老师只负责统计知识的讲授,学生负责听和记笔记。相比于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任务导向型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而言,学生在灌输式教学方法中只是机械性的被动式接受,这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5、学生学习难度大。统计学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且容易混淆、公式多且计算量很大。独立学院学生相对于二本学生而言,其基础较差、学习自主性较弱,而且经济管理类学生大都为文科背景,其数学基础较薄弱,在统计推断内容的学习上显得非常吃力;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面对包含大量数学符号的公式和大量计算时会产生恐惧心理,这进一步减低了学生对统计学这门课的兴趣,因此学生普遍反映统计学课程难学。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独立学院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应当紧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无论是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应当充分体现统计学的应用性。

1、实施“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三层次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以市场上各种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统计学教学模式应该采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三层次教学模式。理论教学是指教师利用黑板或多媒体在课堂上讲授统计学基础知识。实验教学是在实验室机房进行,它主要培养学生应用统计软件分析问题的能力,讲授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的功能、操作方法以及分析结果解释,利用统计软件代替手工来处理复杂的统计分析过程,学生只需要掌握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从而使学生从大量复杂公式演算中解放出来。实践教学是综合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选择和设计合适的项目,让学生自己去设计统计调查方案和问卷等多途径收集数据、然后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撰写分析报告。这种全过程参与式的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和统计软件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采用“分专业”教学模式。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应当与学科专业紧密联系起来,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从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案例等方面体现专业特色。例如市场营销专业,在统计调查内容讲授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某产品的满意度调查、售后服务质量调查等;讲授时间序列分析时,可以根据某公司近10年的销售额数据进行长期趋势变动分析、季节变动分析等。再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可以结合某企业员工满意度调查案例来讲解统计调查内容,并依托员工满意度调查数据来讲解方差分析等统计推断内容,也可以结合某企业员工绩效评价来讲解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这种“分专业”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统计学在本专业中的应用,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应用性特色。一方面加强实验实践内容的教学;另一方面突出实际工作中经常运用到的统计知识的教学。(1)删去统计分析中的几乎所有的数学证明,只给出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以及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作用和特点,以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和“从应用角度把握”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2)在实际应用中,数据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因此,在以应用为中心的统计学教学中,要增加统计数据收集内容,尤其问卷调查部分;(3)删除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很少应用到或者已经是常识的内容,如指标分类、国民经济核算等内容。独立学院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微观企业方面的工作,国民经济核算在实际中应用较少,且这部分内容在西方经济学中已有涉及;(4)加大推断统计内容的课时比例,如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内容应重点讲解,在教学中应突出各种推断统计方法的作用,弱化它们的理论推导,重点在于各统计方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4、实施“课前任务―课堂讲解―课后练习”的任务导向型教学过程。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往往都是从概念、作用、分类、意义等开始,教师花大量时间在这些概念的讲解上,这种教学过程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容易导致学生疲倦,也使得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被动地跟着教师学习。采用“课前任务―课堂讲解―课后练习”的任务导向型教学过程能有效地避免传统式教学的上述缺点。任务导向型教学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前任务,提示完成课前任务可能需要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是可以提高学生兴趣;二是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去主动学习;三是提高了后面内容的课堂教学效率。课前任务的设计要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课前任务的解答过程中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讲解过程。

5、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大胆采用现代教学方法。独立学院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应该大胆改革和创新,多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导向型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鼓励互动式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导向任务、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教与学共鸣。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元欣,庄严.“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4.

[2]曾五一,孙蕾.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国统计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统计研究,2007.8.

篇3

统计学在学术研究、公司决策、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有独立而完备的理论体系。它以数学作为基本工具,比数学更有实际用途,可以对生活中大量无序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规律,从而为研究、决策提供基本的依据,它是其他学科的一切理论的基础和来源。如何解决非统计专业学生学习《统计学原理》课程的难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实用、灵活的课程教学模式。

一、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意识问题。学习《统计学原理》之前,学生心目中都会感觉统计学是一门枯燥、复杂的学科,而且和中学时的数学水平以及从未涉本文由收集整理及的高等数学密切相关,让学生对这门学科存在异乎寻常的恐惧。(2)教师的问题。一是按部就班的按照学期初的授课计划讲授,不顾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注重完成授课计划;二是针对不同非统计专业的学生着重应当掌握的内容、方法不清晰,授课过程中缺乏对应专业的着重点。只讲求量的积累,不追求质的要求。(3)教学内容问题。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教材体现,教材的内容中涉及具体方法时的事例,还仅局限于很小的范围,不能够扩展到更大的社会经济范围。教材应向实用性方向完善,在名称上可以叫做《统计实用技术》,其内容及结构体系以经济统计学为主线,融入excel的应用技术。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原理》课程,一般是作为专业拓展课程来开设的,周课时为4学时,总课时一般在52~68课时之间。致使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亦越来越突出。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技能的训练。这个问题在本科院校仍然存在,高职高专院校有所改变,但是还不够彻底。(4)教学方法问题。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是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5)教学效果问题。大多数院校的统计学原理考核方式仍然以答卷为主,许多学生没有转变固有的学习、思维方式,习惯于死记硬背公式、概念,应付考试,很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无法真正反映学生对统计方法掌握的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二、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实用的教学模式

(1)在课程学习的第一节课,消除学生数学不好就学不好统计的顾虑。刚开始学习《统计学原理》接触的主要是一些统计学的基础术语,所以这时应当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强化记忆。这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所谓的强化记忆,是从最开始的机械记忆——理解记忆——训练有关题目加强记忆——反复记忆——牢固记忆,达到最终的完全记忆,也就是强化记忆。(2)基础概况内容之后的学习,采用学生参与实际工作内容做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模式,不再过于强调教师的教,而是强调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比如,统计调查。在这个内容学习之初,由教师简要介绍调查方案设计的有关知识点,给出思路,给出任务。需要学生按照程序来完成这个学习任务,由学生动手操作,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并真正到调查对象中去完成,整个学期的学习以这份调查为主线,接下来进行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报表、统计图、统计预测等一系列学习任务,并且将计算机的技术融入其中。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系统设计统计调查方案,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3)在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内容学习时采用先简要介绍主要内容,然后结合学生完成统计调查搜集的第一手材料,给出任务的教学模式来完成学习。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通过强调学生的主动操作,学生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4)统计预测内容的学习采用突破书本范围,结合实际案例讨论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其他专业课程内容,解决实际预测问题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枯燥的统计学知识变得更加有吸引力。(5)考核的方式改为上机完成或者一个学期实际系统完成一项调查、整理、分析任务,并最终提供一系列相关资料作为佐证材料。并将平时讨论、工作的态度,纪律,与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综合评价,给出这门课程的成绩。

三、多种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需要解决和注意的问题

篇4

主干学科:应用统计学。主要课程:数学基础课(分析、代数、几何)、概率论、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基础、应用随机过程、实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抽样调查、参数统计、统计预测与决策、风险管理等,以及根据应用方向选择的基本课程等。

应用统计学专业主要包括一般统计和经济统计两类专业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或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化应用型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因此,职业院校的统计学课程必然要进行改革,必须树立新理念,把公式具体化,删繁就简,整合调整教学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或任务驱动教学为主导,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结合,大力推动统计学教学的改革,以促进统计学在高职院校的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和统计学在毕业生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一、定位培养目标,指导课程改革

要进行统计学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职业院校学生统计学原理的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学科性质等多方面的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学科的内容。学科的培养目标既要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又要体现统计学科自身特点要求。

职业院校的各个专业在整体定位方面通常都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都是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拥有技术,能在一线岗位上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依照职业教育这样的特点和大方向上的整体目标,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必然要突出统计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掌握统计应用的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统计学是职业院校财经大类的专业基础课程,这就意味着这门课程最大的作用就是为其他的专业课程到基础,在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有效地应用统计学的基础知识辅助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物流专业中,统计学应用就十分广泛。在仓储作业管理中引入统计学知识,则学生在理货的过程中能够第一时间确定货物的堆放方式,将时间的安排合理化,将空间的利用最大化。

二、统计学课程改革架构

首先,根据财经类和管理类课程的特点且考虑到学生实际应用,课程在确定架构时要相对减少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多地倾向于实际应用。可以将统计学这门课程进行重组,以模块的形式进行教学,大致上可分成四个模块:

(一)统计入门

这是对统计学知识中理论知识部分的讲解,通常在普通教室进行,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并为学生设置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计算答案。这类课程相对枯燥,为激励学生学习,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竞赛,比较任务完成的质量和速度。

(二)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一个统计数据收集的过程,在财经类的专业当中,很多专业都需要进行统计调查,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客户需求调研、市场占有率调研等等。这些调研是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基本应知应会的知识,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应用也十分广泛,和基础知识的枯燥乏味不同,是应用性很强的知识。这样的课程,往往不能拘泥于在教室的范围之内进行讲解,可以把课堂移到校外,让学生针对某个产品、某种现象等进行分组的调研工作,并计算出数据,撰写出符合写作规范、条理清晰、论据清楚、结果有应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三)统计数据整理

统计数据整理是指将通过调查得到的统计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让这些数据从原本个性化的、凌乱的、没有条理的状态下转变为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的转台,以得出反映事物总体综合特征的资料的工作过程。

这个过程在财经类学生的专业工作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人力资源管理和选聘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工作人员首先要收集求职者的简历,每个求职者的简历各有特色,人力资源工作员要对他们的特点做整体的统计。例如,求职者的学历、专业,工作经历等等,用以确定是否录取相应的求职者,并且求职者们普遍都有什么共性方面的缺点,以便日后对新入职人员进行培训。

(四)统计分析

篇6

1.平时成绩考核未发挥其应有作用

由于平时成绩在已往的考核中只占大约40%的比重,比重过低,学生只要在期末闭卷考试中达到50分左右即可。课堂出勤率不高,学生认为迟到、早退、缺课即使考勤部分全扣,只要自己期末成绩考及格,都可以通过考试,作业抄袭情况严重等问题,都是由于平时成绩比重过低造成的,平时成绩没有发挥其作为平时考核的应有功能。

2.闭卷考试比重过高

闭卷考试的成绩大约占总成绩的60%左右,学生对期末闭卷考试比较重视,因此在课程结束后通常会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复习准备,挑灯夜读,废寝忘食,这种突击复习方式往往能够在闭卷考试中奏效,有些平时不努力的学生也能达到相当满意的分数。这种考核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掌握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但是过分的强调期末考试的重要性,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其他方面的锻炼,如实践应用能力等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

3.考核内容过于理论化

不论是期末闭卷考试还是平时的作业,都注重统计知识的理论方面,很少有涉及诸如上机实习、社会调查、课外活动等实践方面的内容,往往导致学生不会思考、不会创新,大大削弱了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闭卷考试的内容,不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均是书本理论知识的再现,即使考试成绩通过,也很难将书本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当中,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这就大大削弱了统计学这门学科的价值。

二、改革后的统计学课程考核体系

改革后的统计学课程考核仍然包括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两个模块,作为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我们不能摒弃,它对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统计学知识,掌握具体数据分析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改革后的考核成绩比重做了明显的调整,改革前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改革后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具体来说,在平时考核中,传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占平时考核成绩的40%,除此之外,增加了上机实习、统计调研报告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并把该部分的成绩比重提高到了平时考核成绩的60%,着重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的考核体系丰富了平时考核的内容,调整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重,增加了实践环节,更好地体现了应用型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具体来说:

1.增加上机实习环节,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上机实习主要通过EXCEL软件工具进行操作,当然有条件的也可以额外接触SPSS的实习。在上机实习的设计上,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较系统的掌握EXCEL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但应避免枯燥的操作介绍,而是要有针对性的要求学生结合问卷调查的数据和有关案例数据,运用EXCEL完成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及其结果的指标解释。通过上机实习,使学生更直观的学习软件,培养学生利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训练,对从课堂上学到的较抽象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进一步认识,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为以后工作和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增加统计调研报告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统计调研报告的撰写是指学生通过选择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的课题,进行问卷设计和实地调查,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最后撰写出一份完整的统计调研报告。统计调研报告的撰写,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进入社会进行一些问卷调查或市场调查以及参加省级的学科竞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学生的作品《以学生满意度为导向的大学生课题研究和学科竞赛成效调查分析》、《大学生幸福感调查研究》、《关于杭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对杭州市食品安全现状的调查》等,充分反映了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和统计分析能力,达到了很好的统计实践效果。

3.增加课外实践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参加各类统计类学科竞赛,主要包括校内和校外的。校内的有“EXCEL经营决策大赛”和“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校外的主要有省级的“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大学生的调研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校内的选拔赛,再到省级的初赛、复赛和决赛,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全面的锻炼。因此,在平时成绩中加入此部分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果。

4.改革原有的闭卷考试,充分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统计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源(1982-),男,安徽无为人,铜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数学、统计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8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189-02

统计学(statistics)(或《基础统计学》、《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和应用性学科,于2002年2月被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确立为经济类、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中营销调研、财务分析与预测、生产控制,还是证券投资分析、风险管理与控制、金融衍生产品定价都离不开统计,同时统计还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制订计划、政策和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信息和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统计知识在各行各业应用中越来越普遍。2011年,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部分高校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在内容和模式上都在进行改革探索。力求减少经典、增加现代,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掌握的统计知识与技能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如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师大、安徽大学等许多高校先后均进行了《统计学》教学体系改革,经过实践检验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性质、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教学模式也不应相同,尤其对于地方高职院校统计学教学体系的改革还未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所以,为了紧跟时代步伐和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健全具有高职特色的《统计学》课程教学体系是目前高职院校统计学教师急需开展的一项课题。

一、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重确定、轻反思,重占有、轻创新

我国高职院校《统计学》教材种类繁多,如: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类专业采用大连理工出版社的《统计学原理》、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采用的是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的《基础统计学》、池州职业技术学院选用的是东北财经出版社的《统计学原理》。但这些教材内容基本相近,其主要特点为“重确定、轻反思,重占有、轻创新”。实训教学过分依附于理论课程的教学体系,使得实训教学中,学生只是按标准的程序验证原理和定律,教师和教材对所需的统计软件、操作步骤、观察内容、乃至实训结果等均已详细说明,且仅局限于本课程内容的实训,而与其他课程(如金融学、经济学、营销学、会计学等)的横向联系较少,教材中实训内容陈旧落后,不能体现现代科技发展水平。这样的实训,很难达到培养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这样的教材在编写时未能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情况,严重偏离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二)重理论、轻素能,重知识、轻方法

笔者调研部分高职院校发现,很多统计学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采用“粉笔+课本+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能力较差,只注重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而不涉及统计学的应用背景和具体应用,结果使得学生对统计学知识学习效果事倍功半。在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是文理兼招,且文科生居多,而文科学生对统计学存在本能式排斥,另一方面,“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仍普遍存在于各高职院校中,薄弱的数学基础、深奥的数理理论、繁琐的公式推导,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低迷,缺乏学习主动性。这种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传授和灌输,不重视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使得学习变成了仅仅是对课程理论的简单验证,缺乏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学习内容上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学生也通过实训获取直接经验,但其目的是为了验证或加深对间接经验的理解,注重使学生接受书本传递下来的确定的知识,而不大注意培养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怀疑、反思、批判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重教师、轻学生,重应试、轻应用

传统的《统计学》实训教学中是单向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学生参与程度较弱,其结果往往表现为学生“被实训”。实训考核方式单一,往往采用统一化尺度去考核学生,因而使学生失去了合理的有效地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对学习的好奇心、新奇感和自发学习的动力。这种不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就不能培养出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

(四)重形式、轻效果,重双证、轻双师

培养一线需要的应用性和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特点,然各学院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省内高职院校均缺乏统计学实训室,加上统计学“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很低,部分教师高职院校中人员虽为“双师”型,但他们却长期缺乏企业行业单位的实岗挂职或业务培训,已从“双师”退化为“双证”,所具备的实践实训知识落后老化,严重与实岗要求脱节。实践教学资源数量、质量的短缺和低下,使得高职统计学教学质量逐步下滑。

二、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改革

(一)教材内容改革

高职院校的统计学教材编写应以培养学生统计素质和应用能力为基础,对于一些理论化、复杂化的数学推导和与高等数学中概率论和数量统计中的部分重复内容可以删除,应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增加对统计分析结果解释和剖析反馈信息的内容,增加统计学在金融学、会计学、投资学等应用学科的具体案例研究,增加Excel、SPSS等软件的教学内容。课后习题应多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案例为主,理论证明为辅。

(二)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要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联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讲授,教给学生应用统计的思路和步骤,帮助他们加强获取―处理―分析―应用信息的能力。如对会计专业学生可以教授学生使用几何平均数计算公司投资的年均收益率;运用变异指标估算公司投资组合的风险性;利用指数分析法把握价格、销售量之间的内在联系;选用抽样推断、回归分析等控制产品质量等。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撰写调查报告、设计问卷调查,课后布置相应的实践作业,培养其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手段改革

在统计学实际教学中,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板书教学,改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利用PowerPoint将理论教学内容制作成丰富多彩的幻灯片,既可以节约板书时间增加教学信息量,又达到了图文并茂的视觉效果。其次,要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实训教学中所构建的“上课、上班、上网”三结合的实岗实训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真实的实训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对传统教学的学习方式转变、职业情景构建和实训者中心地位的转变。并辅以教授学生日常统计软件的使用,如:Excel、SPSS等软件。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搜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软件去设计统计调查方案、数据分析整理、数据库建立与管理。通过加强统计软件课程的学习,不但能在课堂上处理大规模的实际数据,还能辅助教学,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形、图表,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这更加有助于学生对各种统计理论和方法准确、全面地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

(四)考试方式和内容改革

基于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后的统计考核应由理论知识考核和综合应用考核组成。在理论知识部分,建议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命题教师应提高综合分析、案例分析题的比重,着重考察学生对基本统计知识和基本运算的理解与掌握;等方式与考试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定。从而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对统计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考核方面应包括课堂分组讨论(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能力和研究能力)、撰写小论文(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项目训练考评(考察学生对软件的使用能力和统计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得由于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不再是单纯地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使“高分低能”成为过去。而且,由于学生成绩的测评是根据学生的卷面考试成绩、学习过程中提交的实践报告、上机操作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等的综合评定,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高职院校统计学的教学要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思路,应用多元化的教学、考核方法,努力培养高职学生的统计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洋.高职院校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8,(04).

[2] 尹瑞凤、杨发岭.从统计学的发展谈统计教育的改革[J].统计教育,2005,(69).

[3] 吕敏芝、林树茂、何兰花等.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实践体会[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04):223-225.

篇8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统计实务》是高职院校财经管理类专业一门必开的“基础技能”课,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统计资料搜集技能、统计资料加工整理表现技能、统计资料分析指标与统计分析方法技能、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技能等统计基本技能,并能熟练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按照高职教学的理念,统计实务课程则必然按照“理论够用、适度,强化技能,重在应用”的原则进行整合。在几轮的教学实践中,我对照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改革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工作。

1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学改革,理念先行。没有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就不会有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技术、知识,去完成某种指定的工作活动。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就有以下几项:教师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在统计实务教学中,应从案例引出实际的问题,教师对问题进行试解、演示。学生可以先模仿,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是理论推导,更多的是行动引导。问题初步解决之后,对涉及的统计知识进行归纳:系统知识、类型问题、解题模式。传统的教学到此已经可以结束了,但职业教育课程还要引用大量案例,进行实例功能的扩充。让学生在许多新的任务中,对能力进行反复训练。因此,任课教师应该加大相关知识的储备量。统计学作为一门交叉科学,需要老师不仅要精通统计的技术与理论方法,同时要掌握社会经济的相关知识,否则没有办法讲解透彻关于社会经济的实际案例。统计教学,需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来正确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因此教师的相关知识贮备量要足够多。教师讲课时首先要立足于岗位所需的相关统计技能要求,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发展带给我们的优势与便利,收集大量的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来丰富课堂内容。

2教学内容的改革

现在使用的统计教材内容往往具有相对滞后性和一定的抽象性,而实践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传达更多的信息,把规定时空的教学扩展到无时空限制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统计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把比较抽象的理论方法形象化,真正做到深入浅出,通过建设统计学课程主页,链接相关知识和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的统计学知识面,了解统计的最新发展和动态,提供分析的背景资料和统计软件,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增加统计软件教学的内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因此统计学教学要增加统计软件使用的内容。学生通过上机进行数据的输入及分析处理,从而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同时还能丰富书本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课本内容的改革。由于受传统统计调查方式的影响,目前《统计学》的教材里,对目前运用越来越多的抽样调查的设计内容介绍并不多,尽管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段,统计调查这部分内容也往往强调对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获得资料的渠道越来越多,各种年鉴、资料汇编也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从图书馆、资料室和电脑网络上可以方便地查阅,而收集原始资料却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应该把二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理论突现出来。

(3)增加统计方面的实习内容。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应该适当增加统计方面的实习,通过一次完整的统计调研活动,可以进一步对统计方案的设计、统计问卷的设计、统计资料的搜集、数据整理、分析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更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可以提高学生对《统计实务》课程的学习兴趣。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

在教会学生如何搜集、整理数据技术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如何分析数字背后的含意,教会学生辩证的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

(2)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同时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这样一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双方都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使教师在“教”中求学,学生在“学”中挖潜增智,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

(3)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们结合统计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收集经济生活中的实例,并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及真实材料再现实际经济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从上个学期班级学生的成绩入手,让学生学会统计分析成绩分布情况,让学生自己分析比较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指标去反映整个班级的学习成绩,既能学到相关的统计知识,更能锻炼统计实践技能,并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统计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统计软件

统计学专业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的数学和经济学基础,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天津工业大学统计学专业自201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在开设相关理论专业课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对统计预测与决策、统计计算与软件、计量经济学、应用回归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寿险精算学等课程配备了一定学时的实验课.实验教学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是实现培养实用型统计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这些实验课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统计软件(Matlab、R、SPSS、Eviews、Excel、SAS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理论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本文以天津工业大学统计学专业为例,根据笔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深入地分析了高校统计系实验课程中存在的现状,并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统计软件等方面提出几点相关建议,希望对统计学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一、y计学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

实验课程是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所开设的实验课程中,有些课程会出现重复的知识内容.比如,线性回归模型是统计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在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应用回归分析、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中多次出现,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一知识点的反复练习,势必影响实验课程其他教学内容的安排.

(2)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师对实验课程的要求,学生使用的统计软件有所不同.例如,多元统计分析、统计计算与软件、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课程要求学生分别采用SPSS、Matlab、R和Eviews来解决实际问题.虽然学生可选择的软件多样,但由于不同课程只涉及某个软件的一些功能,学生对这些统计软件的使用只停留在表面,对软件深层次的运用还有所欠缺.

(3)实验课程内容与相对应的理论课程密切相关,但与实际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会造成学生对目前流行的新统计方法和统计技术缺乏了解,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针对统计学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现状,如何优化现有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以达到培养应用型统计人才的目标,是本文的初衷.

二、实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更好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善目前的教学现状,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教改方案,其教学改革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1)结合统计学专业所有实验课程的教学计划和安排,整合现有实验课程内容,优化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在突出各实验课程的侧重点和难点的同时,也使学生有的放矢地通过实验环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达到更好地分配教学资源.

(2)针对学生对多种统计软件掌握得多而不精的状况,可以尝试选择一至两个主流的统计软件,这样通过不同实验课程内容的学习,逐步加强学生对软件使用的深度,能熟练运用软件分析数据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编写适合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实验课程教材,规范实验课程格式,加强实验教材建设.

(3)不断更新实验课程内容,在现有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融入新的统计方法和技术,如现在流行的大数据处理方法中的python技术,与实际社会需求接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结语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深入地分析了高校统计学专业实验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别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统计软件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整合现有实验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更好地分配教学资源;选择一至两个主流统计分析软件,贯穿整个统计实验课程,使学生熟练运用,从而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加强实验教材建设,编写通用的适合统计学专业的实验课程教材;不断更新实验课程内容,融入新的统计方法和技术.本文旨在研究如何优化统计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培养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的统计人才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统计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希望以上几点建议,能够对高校统计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宁,徐云池.关于整个统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J].统计教育,2000(5):22-23.

[2]徐秋艳,万秋成.统计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4):532-534.

篇10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教学软件;教学方式

统计学是我国经济类和管理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提高统计学教学的水平,首先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各高校统计学教师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及学缘结构应合理化;其次,应充分结合现在的信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实验室,推进教学在实践方面的改革;最后,各统计学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一、目前,统计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教学存在的状况来看,统计学课程在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

1.教材的选用不够科学

首先,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很难做到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教材;其次,教材的选用,经常由部分教师指定,缺乏集体的讨论;最后,很多高校都已经有建立教材的质量评价机制,但还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2.开课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

由于教学计划在制订时不够合理,使得该课程在开课时间上不是很合理。统计学课程中的一部分基础理论来源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另外有一部分课程则是以统计学为基础,如计量经济学、国民经济统计学、预测与决策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统计学课程的开课时间与全面所述课程并未有合理的衔接,给学生在专业理论课程上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3.在教学内容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课时很少,甚至未排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该模式可为学生打下很好的理论分析基础,但统计学课程毕竟是一门应用型的方法论科学,在打好基础的同时,也应重视实践的环节,现在的高校对统计学实践教学已经逐步改革,但力度还不够,学生在学习中,还存在严重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基本技能掌握较差。

4.在教学方式上,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方式没有有机结合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黑板上板书+教材,在教学中,板书可根据讲授的节奏进行,且板书过程中,重、难点可得到比较清晰的体现,但此种方式因板书内容较多,讲授的速度会比较慢,内容和知识面也会比较窄;而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板书内容可搬到课件上,大大减少了板书的时间,信息量比较大,节奏也比较快,但缺少理论的逐步推导过程,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会专注看课件,不注重理论如何推导以及理解,理论学习后不会使用。在目前的教学中,有些教师沿用之前的传统教学方式,不愿改变,而有些教师则过分依赖多媒体,使得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5.考核方式不够合理

考核方式多年来一直是采用理论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的方式。至于实践这一块,没有得到体现。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组成。占比重比较大的理论成绩,则是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因此为应付考试,学生把精力放到对理论内容的死记硬背上,而忽略了统计学的应用性。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为适应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需求,针对上述各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统计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路,具体如下:

1.加强教程选用的管理

在选用教材时,教师要参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尽量选用“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各级优秀教材”,以保证教材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建立健全教材评价机制。通过抽样调查方式,搜集学生对所使用教材的各种意见,同时结合各个教师在使用教材中所发现的问题,综合评价所使用教材的质量。另外,各个高校在选用教材时,可结合学生的意见,经广大教师共同研究讨论,推选出最近时间内出版高水平、优秀的教材,同时鼓励本校教师积极撰写教材研究与评价方面的论文,并支持教师自编或参编高质量的讲义和教材。

2.调整教学计划,使统计学与各门相关课程之间在教学时间上衔接合理

根据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在开设之前,应先开设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及计算机应用基础,为统计学理论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在统计学课程完成后,再开设计量经济学、国民经济统计学、预测与决策等以统计学为基础的课程,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学习。因此,应及时根据教学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使各课程在开课时间上合理衔接。

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目前《统计学》课程已经有同时开设理论课和实践课,但从整体上看,在教学中,还是重理论,轻实践。要改变这种状况,应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实践学时的分配,此外在理论教学中,配合案例及实践性内容讲授,促使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实现丰富化,可从问卷设计、市场调查、上机处理数据、统计分析等,各高校应逐步建立统计方面的专业实验室,为更好地进行统计实践提供基础。

4.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

目前,很多高校教室已经有配备多媒体,多媒体为教师教学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不仅减少许多板书,加快教学进度,而且为在理论教学中提供实践性内容和案例的教学提供了可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统计学课程理论中有很多计算公式,这些公式都是通过推导获得,多媒体教学缺乏理论的逐步推导过程,容易给学生对公式的正确理解造成困难,而这种理论推导过程,传统教学方式就很容易做到,因此应强调在教学中,这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案例方面的教学及实践内容的演示,而涉及推导性及论证性的内容,则配合黑板的板书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加快教学进度,减少教师板书量,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及应用方面的知识,提高教学的效果。

5.使用灵活的考核方式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原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平时成绩不能体现统计课程应用性的特点,建议统计学考试成绩可以分成三部分:一是理论成绩,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采用闭卷、单人、单桌进行,占总成绩的50%;二是实践成绩,实践的考核,内容可以丰富一些,可包含问卷设计、市场调查、上机操作及报告分析等,占总成绩的30%;三是平时成绩,此项成绩根据学生平时上课的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定,占总成绩的20%。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统计员、统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位能力。

希望在通过上述方式的改革后,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