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评分标准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建模评分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建模评分标准

篇1

那么当前我国高中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建模能力如何呢?下面是节自有关人士对某次竞赛中的一道建模题目学生的作答情况所作的抽样调查。题目内容如下:

某市教育局组织了一项竞赛,聘请了来自不同学校的数名教师做评委组成评判组。本次竞赛制定四条评分规则,内容如下:

(1)评委对本校选手不打分。

(2)每位评委对每位参赛选手(除本校选手外)都必须打分,且所打分数不相同。

(3)评委打分方法为:倒数第一名记1分,倒数第二名记2分,依次类推。

(4)比赛结束后,求出各选手的平均分,按平均分从高到低排序,依此确定本次竞赛的名次,以平均分最高者为第一名,依次类推。

本次比赛中,选手甲所在学校有一名评委,这位评委将不参加对选手甲的评分,其他选手所在学校无人担任评委。

(Ⅰ)公布评分规则后,其他选手觉得这种评分规则对甲更有利,请问这种看法是否有道理?(请说明理由)

(Ⅱ)能否给这次比赛制定更公平的评分规则?若能,请你给出一个更公平的评分规则,并说明理由。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很强的好题,给学生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不少学生都有精彩的表现,例如关于评分规则的修正,就有下列几种方案:

方案1:将选手甲所在学校评委的评分方法改为倒数第一名记1+分,倒数第二名记2+,…依次类推;(评分标准

方案2:将选手甲所在学校评委的评分方法改为在原来的基础上乘以;

方案3:对甲评分时,用其他评委的平均分计做甲所在学校评委的打分;

然而也有不少学生为空白,究其原因可能除了时间因素,学生对于较长的文字表述产生畏惧心理、不能正确阅读是重要因素。同时,一些学生由于不能正确理解规则(3),得出选手甲的平均得分为,其他选手的平均得分为,从而得出错误结论.不少学生出现“甲所在学校的评委会故意压低其他选手的分数,因而对甲有利”的解释,而没有意识到作出必要的假设是数学建模方法中的重要且必要的一环。有些学生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出了“规则对甲有利”的理由,例如:排名在甲前的同学少得了1分;甲所在学校的评委不给其他选手最高分(n分),所以甲得最高分的概率比其他选手高;相当于甲所在学校的评委把最高分给了甲;甲少拿一个分数,若少拿最低分,则有利;若少拿最高分,则不利;等等。以上各种想法都有道理,遗憾的是大部分学生仅仅停留在这些感性认识和文字说明上,没能进一步引进数学模型和数学符号去进行理性的分析。如何衡量规则的公平性是本题的关键,也是建模的原则。很少有学生能够明确提出这个原则,有些学生在第2问评分规则的修正中,提出“将甲所在学校的评委从评判组中剔除掉”,这种办法违背实际的要求。有些学生被生活中一些现象误导,提出“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评分规则修正方法,而不去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这道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题解答情况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学生数学建模意识和建模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在数学应用能力上存在的一些问题:(1)数学阅读能力差,误解题意。(2)数学建模方法需要提高。(3)数学应用意识不尽人意数学建模意识很有待加强。新课程标准给数学建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中学数学建模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相信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高中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建模能力会有大的提高!

那么高中的数学建模教学应如何进行呢?数学建模的教学本身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数学建模课程指导思想是:以实验室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工作。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利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高他们分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数学建模以学生为主,教师利用一些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查阅文献资料和学习新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讨论和辩论,主动探索解决之法。教学过程的重点是创造一个环境去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增强他们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强调的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知识与结果。

(一)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初步的数学建模知识。

中学数学建模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为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时将数学建模中最基本的过程教给学生:利用现行的数学教材,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典型的数学模型。如函数模型、不等式模型、数列模型、几何模型、三角模型、方程模型等。教师应研究在各个教学章节中可引入哪些数学基本模型问题,如储蓄问题、信用贷款问题可结合在数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一些不大复杂的应用问题,带着学生一起来完成数学化的过程,给学生一些数学应用和数学建模的初步体验。

例如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后,通过下面的应用题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客房的定价问题。一个星级旅馆有150个客房,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实践,旅馆经理得到了一些数据:每间客房定价为160元时,住房率为55%,每间客房定价为140元时,住房率为65%,

每间客房定价为120元时,住房率为75%,每间客房定价为100元时,住房率为85%。欲使旅馆每天收入最高,每间客房应如何定价?

[简化假设]

(1)每间客房最高定价为160元;

(2)设随着房价的下降,住房率呈线性增长;

(3)设旅馆每间客房定价相等。

[建立模型]

设y表示旅馆一天的总收入,与160元相比每间客房降低的房价为x元。由假设(2)可得,每降价1元,住房率就增加。因此

由可知

于是问题转化为:当时,y的最大值是多少?

[求解模型]

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可得到当x=25即住房定价为135元时,y取最大值13668.75(元),

[讨论与验证]

(1)容易验证此收入在各种已知定价对应的收入中是最大的。如果为了便于管理,定价为140元也是可以的,因为此时它与最高收入只差18.75元。

(2)如果定价为180元,住房率应为45%,相应的收入只有12150元,因此假设(1)是合理的。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数学建模意识。

首先,学生的应用意识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二是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他的身边。其次,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数学教学和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中,介绍知识的来龙去脉时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例如,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等量关系和不等量关系”以及“变量间的函数对应关系”、“变相间的非确切的相关关系”、“事物发生的可预测性,可能性大小”等,这些正是数学中引入“方程”、“不等式”、“函数”“变量间的线性相关”、“概率”的实际背景。另外锻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周围世界出现的数学现象。数学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它能够准确、清楚、间接地刻画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应让学生养成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习惯。例如,当学生乘坐出租车时,他应能意识到付费与行驶时间或路程之间具有一定的函数关系。鼓励学生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首先通过观察分析、提炼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再把数学模型纳入某知识系统去处理,当然这不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抽象能力,而且要有相当的观察、分析、综合、类比能力。学生的这种能力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把数学建模意识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也就是要不断的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我们熟悉的数学模型,进而达到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建模意识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经常渗透数学建模意识,学生可以从各类大量的建模问题中逐步领悟到数学建模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去研究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的能力。

(三)在教学中注意联系相关学科加以运用

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应该重视选用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美学等知识相结合的跨学科问题和大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如投资买卖、银行储蓄、测量、乘车、运动等方面)的数学问题,从其它学科中选择应用题,通过构建模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该学科难题的能力。例如,高中生物学科以描述性的语言为主,有的学生往往以为学好生物学是与数学没有关系的。他们尚未树立理科意识,缺乏理科思维。比如:他们不会用数学上的排列与组合来分析减数分裂过程配子的基因组成;也不会用数学上的概率的相加、相乘原理来解决一些遗传病机率的计算等等。这些需要教师在平时相应的课堂内容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其它学科的呼应,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其它学科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建模意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又例如教了正弦函数后,可引导学生用模型函数写出物理中振动图象或交流图象的数学表达式。

最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中学数学教师应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建模意识。中学数学教师除需要了解数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动态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一些新的数学建模理论,并且努力钻研如何把中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学教师只有通过对数学建模的系统学习和研究,才能准确地的把握数学建模问题的深度和难度,更好地推动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建模教学

论文摘要:为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了高中数学建模的必要性,并通过对高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调查分析,发现学生数学应用及数学建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关于高中进行数学建模教学的几点意见。

参考文献:

1.《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篇2

关键词:正互反矩阵;层次分析法;一致性检验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60-02

一、引言

学生宿舍事关学生生活和学习。现有四种典型的学生宿舍设计方案,现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从包括建设成本、运行成本和收费标准的经济性,包括人均面积、使用方便、互不干扰、采光和通风的舒适性,包括人员疏散和防盗的安全性这几个方面对四种方案作出综合量化评价和比较。

二、数据分析与建模层次分析模型

对四种学生宿舍设计方案作出评价是一个综合量化评价问题,重点在于各设计方案的比较因素选择,难点在于从各影响因素的比较中得出量化的标准评价。若将该问题简单的定性比较,则得出的结果会过于主观和片面,若将该问题的所有影响因素量化再比较,则问题又会变得非常复杂,而且有些因素的影响很难量化。因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将人们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成表达和处理的方法,故对该问题可采用层次分析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评价学生宿舍设计方案,不仅计算简单,所得的结果简单明白,而且该方法通过分解,比较判断,综合思维方式进行决策,所以得出的结果客观全面。

层次分析法具体步骤如下:

(一)建立层次结构

采取层次分析法时,系统按照目标的不同、实现功能的差异可以分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等层次结构,可以采用图的形式来说明层次结构与因素的从属关系。若某个层次包含较多因素时,该层次可以进一步被划分为若干子层次。

将最优学生宿舍定为目标A,把学生宿舍建设的经济性、舒适性、安全性作为准则层B,进一步将建设成本、运行成本和收费标准等做为子准则C层,把四种典型的学生宿舍设计方案定为方案层D。具体的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二)构造正互反矩阵

篇3

一、首先是例题的讲解。例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 部分,例题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挖掘题目潜在的教育教学价值,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技能、技巧,理解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思维能力的主渠道。

在新课的教学中,通常讲完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或者公式、法则、定理以后都要选配一些模仿性例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但这仅是表象功能,例题常蕴含很多的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与转化等思想,数学方法:配方法、消元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坐标法、参数法、构造法、数学模型法等;。因此,在例题教学中,除让学生理解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外,还应重点对例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进行渗透式教学。

波利亚说过“掌握数学意味着什么?这就是说善于解题。”当然例题的讲解并不能使得学生的解题能力完全的提高,还需要进行习题的练习。

二、 其次为学生实践。如果你不亲自下水游泳,你就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因此,要想获得解题能力,就必须要做习题,并且要多做习题。

通过一些题的加强训练,学生能提高各类习题的利用率,既避免大量反复的练习,同时又多做了练习题,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对于解题具体的实施办法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研究问题的条件时,在需要与可能的情况下,可画出相应图形或思路图帮助思考。

因为这意味着对题的整个情境有了清晰具体的了解。

2.清晰理解情境中各个元素;一定要弄清楚其中哪些元素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

3.深入分析并思考习题叙述中的每一个符号、术语的含义,从中找出习题的重要元素,标出已知元素和未知元素,并试着改变一下题目中各元素的位置,看看能否有重要发现。

4.尽可能从整体上理解题目的条件,找出特点,联想以前是否遇到过类似题目。

5.仔细考虑题意是否有其他不同理解。题目的条件有无多余的、互相矛盾的内容,是否还缺少条件。

6.认真研究题目提出的目标。通过目标找出哪些法则同题目或其他元素有联系。

7.如果在解题中发现有熟悉的数学方法,就尽可能用这种方法的语言表示题的元素,以利于解题思路展开。

三、要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光靠模练习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学生动脑筋。例如,对于课本的定理的证明,例题的解法、证法能读懂听懂还不够,学生必须明白人家是怎样想出那个解题方法的,为什么要那样解题?有没有其它的解题途径?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如果学生真正领会了人家的解题思路,那么在此基础上就有所创新,就能够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四、会算题并不代表分数就高,所以,数学教学中也必须加强解题规范化。从高考、中考试题来看,评分标准很细,也很严密,对答题思路清晰,推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并用文字或公式合理的表述者都给予高分。

1、解题过程的规范包括:从已知开始,根据公理、定理、定义等理论依据,写出相应的结论,最后题目得以解答。为了使解题过程具有逻辑性、严密性,应恰当地进行题意的关键性理解与隐含条件的发现和分析、推理表述等。

2、强化措施:在平时教学习题中,一定让生上黑板进行板书或用多媒体投出生的解题过程,根据书写的规范性的要求,告诉学生哪些该写或哪些不该写。作业批改和试卷批改都严格要求规范化。这样,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规范化解题习惯;经常展示给学生计算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促进学生解题的规范化。

篇4

关键词:系统建模与仿真;Petri网;课程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刘飞(1976-),男,山东平度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与仿真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6127322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99-02

Petri网是由德国科学家C. A. Petri于1962年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自动机通信”[1]中首次提出的,后来,Petri网为众多计算机科学家所认识和重视,成为计算机、自动化等学界的热门研究课题。Petri网已经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软件工程、柔性制造系统、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生物系统等众多领域。[2,3]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Petri网相关课程,但是他们通常只关注Petri网的理论和应用。与之不同的是,本课程“基于Petri网的系统建模与仿真”不仅讲授Petri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而且重点讲授如何利用Petri网实现系统建模与仿真,目的是让研究生学习和掌握一种可视化的数学建模语言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逻辑能力。本文将对基于Petri网的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的教学从教学目的、内容、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基于Petri网的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的教学目的

Petri网是一种重要的离散事件建模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建模与仿真中,因此,笔者在教授本课程时,要教给学生一种强大的可视化建模与仿真方法,为学生开展建模与仿真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全面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前沿、采用的主流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资料收集的一般途径和整理研究资料的常用工具。

第二,通过课堂讲授、文献讲解培养学生掌握Petri网的理论和方法;学习并掌握Petri网的仿真算法设计和实现;最终掌握基于Petri网的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方法;让学生熟悉这些方法的主要应用过程和应用范围,提高研究生对科学研究工作的系统认知。

第三,结合实验利用各种实例使学生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内实际运用Petri网。Petri网是控制、计算机等多个学科中的重要工具,在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掌握其应用能够为学生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本课程主要是讲授如何利用Petri网来实现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由于教学目的与其它已有Petri网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同,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针对上述教学目的,本课程的讲授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授Petri网的基本知识,包括概念、结构属性、行为属性和分析方法等,从而使学生首先了解和掌握Petri网的基本理论,为下一部分的讲授和Petri网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从系统建模与仿真的角度来讲授Petri网。首先讲授包含Petri网的各种扩展的建模框架,然后对随机、连续、有色等各种不同类型的Petri网分别进行讲授。讲授过程中重点关注如何利用各种不同类型的Petri网来建模不同应用领域的实际系统,如何设计不同的仿真算法来实现系统的仿真和分析等,最终使学生掌握基于Petri网的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方法。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图1。

本课程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与仿真中心开设,该课程的讲授将密切联系实际的工程项目,因此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计算机建模与仿真实验。

三、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结合本课程的理论与工程密切结合的特点,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活动。

第一,案例式课堂教学:根据本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尽量多设计一些典型的案例,利用案例进行课堂讲授或者进行小组课堂讨论。例如,在讲授随机Petri网时,可以设计排队系统、Lotka-Voltera系统等多个案例来讲授随机Petri网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设计随机仿真算法。这样学生就会容易理解为什么会应用随机Petri网,如何设计和实现一个随机仿真算法等问题。

第二,研讨式文献阅读:针对课程的相关内容,给学生提供与之密切相关的典型学术论文,要求学生分组阅读和讨论,并递交简短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例如,针对文献,[3]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如何使用不同类型的Petri网来建模与分析同一个生物系统,从而使学生加深理解不同类型Petri网的建模能力。

第三,工具软件应用:Petri网是一种图形化建模软件,离不开工具的支持。因此,从课程的开始,就要求学生学习自己开发的工具软件Snoopy[3]的应用。利用Snoopy可以建立和分析该课程中所有类型的Petri网。不仅如此,与Snoopy配套的相关软件工具还可以对Petri网从行为属性、结构属性、模型检查等多个方面提供自动化的分析功能。针对课堂的每个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自己应用工具软件去建立和分析Petri网模型。这不仅锻炼了学生使用工具软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第四,计算机实验:本课程需要进行多个计算机实验,如连续仿真算法设计与实现、随机仿真算法设计与实现、利用Petri网建立相关系统的概念模型等。针对每个实验,需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时间,让学生去自己编程实现相关的仿真算法或者建立相关的模型进行仿真和分析等。不仅安排学生在实验室统一进行计算机实验,而且通过将实验进行分割要求学生平时自己安排时间完成相应的模块。此外,对于每个实验,都让学生分组完成,但是同一小组的学生需要分工明确。

第五,结合科研项目教学:目前,Petri网已经大量应用于现在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中,如复杂仿真系统概念建模与分析、仿真剧情校核与分析等。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必要从科研项目中提取相关的研究内容,让学生去讨论和实践。例如,针对该课程的需要,对相关科研项目中的模型进行模块划分,然后让学生充分了解课题的背景,完成相应的模块。最后还要求学生对此做出总结,并汇报各自的心得。

第六,论文指导:让学生阅读典型的学术论文,引导他们提出研究问题,然后书写科研论文,从而培养他们科学研究的习惯和能力,这也可以作为课程的考核结果。如果有必要,可以鼓励学生发表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学术论文。

第七,积极指导学生查询Petri网相关的期刊和会议等,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他们早日进入科学研究的殿堂。

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考虑到本课程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采用以下考核方式:

课程考试成绩:开卷考试,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

课堂讨论成绩:根据学生在课堂参与讨论的具体情况给定成绩,评分标准为积极参与次数、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该成绩占总成绩的20%。

Petri网课程论文成绩:根据学生提交的Petri网课程论文的原创性、文献综述的全面性、撰写论文的规范性、研究内容的系统性情况给定成绩,该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实验成绩:本课程是一门工程实践课程,需要进行多个计算机实验,因此实验成绩在最终考核中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如20%。

五、面向应用自编讲义

“基于Petri网的系统建模与仿真”是航天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门研究生课程,是硕士阶段研究生重要的理论与应用密切结合的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综合型人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还没有任何一本教材能够完全覆盖所有的教学内容,因此笔者结合相关的文献编写了自己的讲义。

教材不仅分析了Petri网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还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从前的“知识型”讲授模式转向“知识能力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能扎实地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教材是以服务教学为目的,在整体上形成知识网络或知识链,一方面保持自身的系统性,另一方面与直接关联的实际操作内容上相衔接,结合实验利用各种实例使学生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内实际运用Petri网,使教材在内容组织上形成有机整体,并具有强大的可操作性。其中,Petri网的基本理论部分参考文献;[2,4-6]随机Petri网部分参考文献;[7-9]连续Petri网部分参考;[6,9]有色Petri网部分参考;[9,10]针对每种网类还加入如何利用Petri网实现系统建模与仿真。

六、德国的Petri网课程教学

Petri网为德国人所提出,并且德国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该门课程。根据笔者在德国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认识到德国大学的Petri网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充分互动,使得学生通常能够在课堂上深入透彻地掌握所讲授的内容;充分利用Petri网工具来辅助课堂教学,认真细致地讲解如何用Petri网建立和分析每一个实例;将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完成课程作业和实践项目,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享心得。

这些好的教学手段都是应该借鉴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充分利用上述这些宝贵的经验来提高教学效果。

七、总结

本文对研究生课程“基于Petri网的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希望与同行进行交流或对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由于该门课程具有较强工程背景,因此在讲授时不能完全采用传统的教学习惯,必须充分考虑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笔者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继续探索适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学生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C.A.Petri.Kommunikation mit Automaten [D].Institut fu?r instrumentelle Mathematik,Bonn,1962.

[2]T.Murata.Petri Nets:Properties,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J].Proc.of the IEEE,1989,77(4):541-580.

[3]Chen Ming,Hofest? dt, Ralf (Eds.).Approaches in Integrative Bioinformatics-Towards Virtual Cell[M].Berlin:Springer,2013.

[4]M.Heiner,M.Herajy,F.Liu,等.Snoopy - a unifying Petri net tool [A].Proc.of PETRI NETS 2012,LNCS 7347[C].Berlin:Springer,2012:398–407.

[5]吴哲辉.Petri网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袁崇义.Petri网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7]M.Heiner,D.Gilbert,R.Donaldson.Petri Nets for Systems and Synthetic Biology [A].LNCS 5016[C].Berlin:Springer,2008:215-264.

[8]林闯.随机Petri Nets和系统性能评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篇5

1 目标的确立突出发展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其总体目标是“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过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注意与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强应用意识. ”为此,作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与一般的知识获取的课堂其目标定位应有所不同,以知识获取为主的课堂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等方面的目标的落实,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则重在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来开展活动.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学生是否能将问题解决,或者学生是否能得到最后的结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是否能积极地参与活动,是否能真正地进行动手操作,是否能有效地进行数学思考等.

笔者曾于2007年4月聆听了《通过计算探索规律》一节市级综合实践活动观摩课. 这里且不说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不说活动设计的科学合理,更不说公开课上那种常见的师生默契配合,仅说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课的最后教师给出了“活动三”: 探索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两数之积的运算规律. 其中有这样的填空题;

(1)计算:9×6=;99×96=;999×996=;

9 999×9 996=;99 999×99 996=.

(2)探索上述运算的规律;

(3)直接写出下式的计算结果:

999 999 999 × 999 999 996=.

学生只需要用计算器将第(1)题的答案写出,再加以观察,是不难发现其中的运算规律的,当然也就会顺理成章地解决问题(3). 关键是在学生解决完上述三个问题之后,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你还能编出类似这样的式子吗?”真是“一句话激起千层浪”,教室顿时“热火朝天”,讨论声音“不绝于耳”,学生的举手“此起彼伏”, “五花八门”的式子呈现在黑板上(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下课铃声响后,仍有不少学生围住老师,“老师,你看我这个式子对吗?”、“老师,我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式子”……这样的一节课,完全不同于以知识获取为主的平常课,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平常课上相对是比较“安静”的,然而在这样的活动课中他们却显得比较“好动”. 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看,一个人在愉快、动态的时候,接受的信息最多,学习效果最好. 数学活动,相对是消闲性的,轻松的,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轻,而且材料呈现新颖,学生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学习压力小,这样,自觉主动参与的欲望就比较强. 因此本节课也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通过探索一些数字计算中内在规律的活动,经历‘计算――观察――猜想’的活动过程,学会‘发现问题’. ”

2 内容的整合体现综合性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顾名思义为:综合+实践. 实践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达成目标的手段,综合是内容,是活动开展的前提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抓手. 它们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 因此,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体现综合性,具体来说就是要针对问题情境,让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而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这里的内容选择可以是数学内部知识的综合,可以是数学思维活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是观察物理、化学实验现象来探究数学规律,可以是计算机模拟操作实验获得图形的性质,可以是通过数学建模来解决问题,也可以是数学史、数学阅读用以提升数学素养,还可以是到室外进行动手操作测量以及长期观察获得数据写出活动报告等.

例如,我们在《制定评分标准》(《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九年级教材)这一课题中,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关跳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然后,给出如下的活动内容:

(1)根据对你班跳绳个数的统计数据,分小组按下列要求制定出跳绳评分标准:

①满分为15分;

②及格率达80%;

③每1分为一档(即每1分都制定出与之相应的跳绳个数).

(2)在全班展示每个小组所制定出的评分标准,选出其中既科学又合理的评分标准,按“活动一”的方式对全班同学进行测量(有条件的可以对邻班同学进行测量),根据测量结果,进一步修正评分标准.

(3)请体育老师帮忙,把你班修正后的评分标准与中考《体育与健康》考查跳绳的评分标准相对照,看看差异在哪里?

这里的活动就将课前的数据收集、课中的数据计算与分析以及课后的与《体育与健康》中的评分标准进行对照很好地综合起来,让学生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制定标准”这一过程,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数据,感受到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性,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3 方法的选择注重实践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开展“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也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并且“实践与综合应用”本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与综合应用、对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的过程.因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应提倡“玩中学,做中学,思考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我们采取的方法是:

(1)问题情境故事化,提高问题情境的趣味性.如在学完《从问题到方程》这章后,我们的练习课就是再现“草船借箭”这一历史故事,并从这一故事中挖掘了一些问题,如“据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古代工匠造箭,三个工匠两天的时间造箭一百五十支,而古代的一支箭通常需一根竹子,四片翎毛.另外史书也记载,当时吴军中专门有一个箭匠营,共计一百人.若一名工匠一天可以削60根竹子或制作160片翎毛,这100名工匠该如何分配,才能使制出的竹子和翎毛刚好配套?如果按古代记载的速度,用吴军中的这个箭匠营来造箭,诸葛亮能在10天内完成任务吗?如果不行,按此速度,要完成造十万支箭任务,应需多少天?”等(本内容已收入《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七上教材),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既巩固本章的基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能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

(2)问题情境活动化,确保每个个体的有效参与.在教学《测量》这一课时,笔者与体育教师协商,搞了一次体能测试,扔铅球,跳远,让学生分成小组,相互测量,既当被测员,又当测试员,并在测量后让他们交流活动感受.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都能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通过眼看、心想、口说等多元化的“活动”,理解了点到直线的距离与两点之间的距离这两个概念,学会了测量,体会了数学的作用,培养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活动形式多样化,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寓教于乐,启智于趣,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特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与学科结合,与课外知识结合,与家庭生活结合,与社区活动结合,采取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等形式.开展数学小调查、数学小课题研究,数学小游戏,数学小竞赛,成果报告会、展示会,“走出去,请进来”(专业人士)等专题活动,激发学生在生活大课堂中积极地进行数学学习的再实践,努力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4 活动的开展注重层次性

如果说活动目标的确立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定位,活动内容的选择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载体,那么活动的开展则应是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堂的主体. 为了更好地开展好数学活动,确保数学活动的有序有效,我们认为每一课题应设计围绕主题的2―3个活动,并且以“问题串”的形式设计,旨在帮助同学们多角度、多方位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般来说,数学活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做”数学的过程,即数学的组织. 通过学生自己猜测、探索,从现实问题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发现问题及其规律性,对问题有整体的理解,这是学生数学地组织经验材料的活动;第二个层次是在“做”数学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概括数学材料并提炼数学原理、揭示数学规律的过程,这是学生组织经验领域的活动;第三个层次是将“做”数学活动中所提炼出来的原理或规律,进行验证、推广和应用,这是学生组织经验应用领域的活动.

例如,《折纸中的学问》(苏科版初中数学实验教材第五届优秀教学成果交流与表彰会上所开设的研讨课)一课,设计了如下三个不同层次的的活动:

活动一:老师发给40位同学每人1张红色的纸,你们有方法量出每一张纸的厚度吗?

活动二: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设它的面积为1.

①对折纸片、撕开,两部分面积都等于12,用12作为标签写在其中一块的中间,并把它扔在一边;

②在余下纸片上重复上述操作,则被扔掉的第2块纸片上的标签为(12)2,余下纸片面积为;(这里要引导学生用幂的形式去表示,便于发现规律)…

③当进行第n次操作后,扔掉的第n块纸片上的标签为,余下纸片面积为;

操作能否结束?换句话说,能否在某一次操作后,将纸片全部扔光?为什么?

活动三:

1.类似上述操作,如果每次扔掉纸片的23,余下纸片的13,那么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呢?

2.对折一张长方形纸片(用同样的方式),分析折痕的条数,你能发现其中蕴含着哪些学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本次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问题的设计具有层次性,先让学生测量“一张纸的厚度”,这样通过“测量多张纸的厚度”来解决,充分体现“做”数学的活动过程;接着,设计学生“剪纸片”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究并得出“倍增”(相应地还有“倍减”)的数学原理;最后,让学生把前面得到“经验公式”的方法应用到更为一般的情景中,即“每次扔掉纸片的23,余下纸片的13”,又能得到何种结论,即还会产生什么经验公式呢?这是应用层面的数学活动. 整个活动设计不仅关注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关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学生能力的发展作为核心贯穿活动的始终,使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显得生动形象,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5 活动的模式呈现多样性

课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给我们设计了比较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材料,但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因此教师要从教材出发,以课本提供的内容为载体,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搭建一个探索活动的平台,努力创设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有趣、主动地投入学习.我们曾经开展过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以下几种类型:

5.1 思想渗透型

本课型知识源于教材,以巩固双基为出发点,重在体现隐藏于活动背后的数学思想.如在学完《用字母表示数》这章后,安排了数学活动《火柴棒拼图》,从拼一个正方形,到拼n个正方形,类似地,再拼梯形;从只搭一层,到层数与数量同时变化.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再一次感受了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掌握了找规律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获取了运用归纳的数学思想来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并且学生通过上网搜集发现了所拼的正六边形组合图形的广泛应用,这样不仅让学生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5.2 实际应用型

本课型选材贴近生活,以联系生活实际为立足点,重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在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践与综合运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使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如学完《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章后,让学生开展了家庭用电情况的调查,并根据家中的用电情况,通过计算,合理的安排在“峰期”和“谷期”用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了用数学的意识.

5.3 能力培养型

本课型加强联系数学各部分内容,以综合应用为着力点,重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加强数学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如学习统计图的选用时,先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调查得到的统计图,并解说从统计图中获取的信息及统计图对于现实生活的实际意义,从而归纳总结出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最后学生根据小组中搜集到的感兴趣事件的数据,结合小组制定的研究方向,制作出合适的统计图,最终对被研究的问题作出决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亲身感受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利用自己搜集的数据制作统计图,既巩固了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又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生活、进行决策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本原,从而使他们产生喜欢数学、了解数学和探索数学的动力.

5.4 动手操作型

本课型没有明确的知识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剪剪、拼拼、折折、量量、画画、算算等充满“游戏”的活动中,培养动手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如教学完垂直、平行后,开展了活动《趣变七巧板》,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副七巧板,先让其拼指定图形,后让其自由创作,接下来同桌合作再用两副七巧板拼图等等.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 正如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寓学于“做”,“做”中有学,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有趣,才能把动手与益智做到有效结合.

6 活动的评价突显多元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在活动中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实践了没有,经历了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他们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有什么感受;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例如在“图形的镶嵌”一课中,在学生通过尝试发现正方形、正三角形等图形可以直接用来镶嵌而正五边形不能直接用来镶嵌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得有的图形可以直接用来镶嵌,而有的图形不可以呢?什么样的图形可以直接进行镶嵌?这一活动中出现了这样的对话:

生1:我们组觉得只有等边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才可以,别的好象不行.

师:说的很好. 那为什么只有这几个呢?还有别的正多边形也可以呢?

师:用5个等边三角形可以吗?

生齐答不行. 有空隙.

师:用正方形补上空隙可以吗?

生笑:不行.

师:大家都付之一笑,能具体说说原由吗?

生2:要补上空隙,只需一个有60°角的图形即可. 正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90°,比60°大,这样会有重叠.

师:叙述的非常好. 看来镶嵌和角度有着一定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1:这回我们知道了,老师. 只要能拼成一个周角就行.

生2:我想具体说一下,就是由一个正多边形进行镶嵌的条件是几个内角要能正好拼成一个周角,即内角的整数倍是360°.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经历不断的发现、、整理的过程,使得语言描述严谨规范,发现了图形镶嵌的本质,总结出了由正多边形进行镶嵌的条件. 这样,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手、口、脑并用,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智慧,收获了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

正如《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探索过程中获得的结果固然重要,探索过程本身也是有价值的.”又如在测量不可到达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了有关测量的方法,设计出测量方案,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在校园内选择合适的测量对象进行测量,最后让学生回班级进行反馈在测量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在测量中应注意的问题,课后可按改进后的方案再次测量.这些方法、结论的得出,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亲身经历、自我体验.另外,学生的研究活动可以有多种结论,也可能是没有结论的,我们不要很在乎学生最后是否有“作品”、是否出“成果”,要关注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只要参与了,思考了,有感悟了,有发现了,就是有效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工作,要关注个体差异,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让学生在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中交流活动体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达到总结经验与升华认识的目的,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 孙朝仁,连云港市中学数学教研员,教研室副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 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动手‘做’数学――数学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主持人.

篇6

[关键词]实践教学 力学 实验 评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106-02

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教育部已启动高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的模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新的教育模式的开展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形式多样,但基本宗旨是服务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从教学评测、教学质量检查出发,提出一些观点和方法,希望有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实践教学过程分析

实践教学在国内的开展呈现如下特点:在国内高校全面展开,从研究型大学到普通本科高校,从师范专业院校到各类高职高专学校,都开展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实践教学从不同层面被讨论,有针对某一个专业讨论其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有针对某一课程实践教学的建设的分析与讨论等。

笔者在这里对物理专业力学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进行分析,该分析适用于别的课程。力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力学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进入大学阶段后,又涉及大量高等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力学课堂教学效果容易评价,设计比较合理的试题,通过学生卷面成绩即可实施教学评价。

力学实践教学效果评估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力学实践教学形式多样,有力学实验、力学社会实践课题、工厂实习等,这些形式共同构成力学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通过学生个人的行为开展。

首先分析力学实验过程,在确定实验内容后,教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学生分为几组操作仪器,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实验,然后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因为我们注意到很多学生抱着应付的态度做实验,所以引导学生正确的实验态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实习是常用的实践教学形式,时间周期长,但目标不明确,多拘泥于形式。社会实习与社会要接触,社会是个大课堂,通过社会大课堂向学生灌输正能量是值得开展的工作。

二、实践教学评测分析

实践教学形式多,相应评测方法就有差别。以实验教学为例,每个学校的实验室都制定有详细的规章制度,包括卫生、安全、学生实验成绩评定等,但实验成绩的评分标准一般由指导教师给出,不同的指导教师给出的标准是存在差别的,所以避免评分标准的人为影响,使评分标准统一并推广很重要。

实验成绩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教学的质量相关联,同时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及实验操作观。通常指导教师会参照学生对实验的预习、操作、数据处理以及卷面整洁等因素给出综合评分。实验考试中成绩不合格的情况很少出现,这很容易使学生对实验考试抱应付的态度,轻视实验。另外,如果学生对所参与的实验不感兴趣,实践教学的开展将有困难。

现在简单分析影响实验考核成绩的因素,在实验操作考试中,由于受师生人数比例约束,教师无法有效监控实验过程的进行,更多只能依据实验报告,这其中有一些不确定因素需要考虑,如仪器操作的准确度,学生间私下交流等。

实践教学的评测标准是可以更改、完善的。我们经常看体育赛事,以跳水比赛为例,几轮跳水动作下来,名次被确定,很少有异议。其中有几点可以供实验测试借鉴,多名裁判从不同角度评判运动员,各司其职;每名参赛运动员都熟悉技术规范与动作评分,难度系数与得分成正比;评分当场给出,避免不确定因素的介入。跳水比赛给我们的启示是,合理评定实验教学成绩,首先要使教师和学生都熟悉评分规则,保证多名教师观察学生对实验仪器的操作,有条件的情况下现场给学生打分。

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科学合理地建立评测标准很重要,评测标准以如下基本原则为基础: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可合理评测;尽量用量化的方法衡量实践教学;避免人为因素作用,尽可能多人多角度专业性地评估实践过程;尽可能发挥仪器评测客观性的特点。

三、具体实践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评价

我校多年来开展实践教学,已积累一定经验,学校在教务处设置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实践教学管理科,职责包括:其一,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制订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审批实习、实训工作计划;检查、督促各类实习实训工作的开展;组织协调开展大学生技能竞赛活动等。其二,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制订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制订年度教学仪器设备与实验耗材购置计划等。其三,教学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包括教学仪器设备的验收、教学仪器设备的维修、账目处理等。

各教学单位在学校相关组织机构领导下,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教学。以我系物理学专业为例,除实验、实习外,部分学生近年来参加了全国性的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性的物理教学技能大赛暨自制教具与设计实验展评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全部学生都要参加五分钟授课、普通话训练、三笔字练习等实践教学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考虑到物理学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学生参与相应的活动有助于培养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

下面介绍五分钟授课,并反思其开展中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五分钟授课全面考查学生语言表达、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掌握和教学技能水平。由于时间和指导教师人数的限制,最初练习时的做法是学生准备教学内容,在要求时间内讲授,其他学生旁听,然后由教师点评。这样做的不足之处在于未使用教学评价表,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印象对教学过程作出评价,不够全面;有利点为短时间内可以有更多的学生参加活动。

目前我们采用评价学生教学技能的正式做法为,组织教师三至四名,设计统一的教学评价表,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师生互动、教学效果及教师素质等多方面,学生在五分钟时间内讲课,别的学生旁听但不参与,教师当场打分,并就课堂教学过程提出一至两个问题。有利点是多名专业教师参与,评分准确性提高。

尝试改进的做法为,教学评价表分别根据教学设计、师生互动、教师技能等角度设计,不同教师只选择某一角度对学生表现给出评判,如只比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不去评估学生教学内容,然后从自己角度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使教学评估更专业、更准确。存在困难是教师人数有限,开展活动所需周期较长。有些评判可以发挥学生能动性,让学生参加,如普通话能力、板书表现等。

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得法,评测指标科学合理将有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全国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为例,要指导学生设计科学、趣味性强的教学用具,纠正学生语言表达的不足,帮助学生选择教学内容并制成表现力强的幻灯片,对学生的教学技能提高帮助很大。

四、实践教学评测及加强有特色实践教学的开展

实践教学是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实践教学评测是促进实践教学开展的有力手段,只有建立合理的教学评测机制,体现教师工作的价值,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评测机制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最好由学生、教师、用人单位共同组成评测机构,评测标准及时改进。

不同学校开展实践教学,最好有自己的特色。我校在教学方面发挥学生能动性,尝试推行信息员制度,让学生搜集、整理教学信息,并称之为信息员,主要职责是向教师和有关职能机构反馈实践教学信息。这种方法完全可以推广到实践教学中。

结合自身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特色,有很多做法可以借鉴,如一些研究型大学,有课题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一方面有效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能力,但如何评测这部分教师的工作量还需要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

五、结论

本文从加强实践教学评测的科学性出发,分析了实践教学的过程,指出合理评价学生实践表现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教学的质量相关联的观点。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实践教学在我校的开展情况,最后指出开展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评测将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观点。

[ 参 考 文 献 ]

[1] 黄焕初,吴正国.“全国高校公共理论课实践教学研讨会”综述 [J].教学与研究,2004(11):94-96.

[2] 张放平.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7(17):29-31.

篇7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构建方法

作者简介:朱海岳(1969-)男,浙江宁波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研究课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系统开发研究――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编号:SCG284)、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研究”(编号:GLJKT201102052)及2010年度宁波城市学院校内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素质本位的高职旅游类养成教育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9-0070-04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存亡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旅游企业而言,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服务对象和服务过程有其特殊性,要求旅游从业者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同时我国旅游业经过近30年的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迫切需要培养适应旅游业高速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队伍。高职旅游院校承担着服务旅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以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为主要任务。然而,目前旅游行业普遍存在着人才错位的现象,即一方面旅游企业急需人才而另一方面旅游院校的毕业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行业就业率较低。许多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对此做了许多研究,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思路,其中高职旅游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的错位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旅游人才培养的错位并不是说高职旅游院校不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恰恰相反,高职旅游院校普遍都非常重视学生素质教育,以能力素质为本的教育理念早已在各高职旅游院校中深入人心。主要的问题在于不少高职旅游院校虽然有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但对“高素质”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学生具备怎样的能力素质才算是高素质而被企业认可?学生具备能力素质的程度又如何?等问题没有清晰的答案。归根到底是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的缺失。当然,目前涉及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构成的研究不少,有些也建立了能力素质模型,但大多是个人的主观表达或通过简单的调查分析得出的,缺乏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支撑,其科学性、精确性和有效性值得商榷。

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首先要科学地界定高素质旅游人才的内涵及其素质要素,它是旅游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基础。自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教授于上世纪70年代初提出“能力素质模型”(competency model,又称为胜任特征模型、胜任力模型)理论以来,能力素质模型理论及其构建的方法与技术日趋成熟,已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也有许多学者把能力素质模型理论应用于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提出了建立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的思路与方法。本文在借鉴现有的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建模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理论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方法,并试图构建能力素质模型。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本研究是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理论探讨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方法,并初步建立模型实例。这里所谓的学生能力素质专指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即高职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在旅游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素质特征。所谓的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是指在能力素质模型理论框架内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胜任未来所从事的旅游职业的一系列能力素质要素的组合。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斯潘瑟(Spencer)对能力素质的定义,能力素质模型应具有三个特征。一是能力素质通常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动机/需要,即“冰山模型”。六个层次中,知识与技能是显性的,其它四个层次是隐性的。隐性特征是决定人们行为与表现的关键因素;二是个人能力素质与行为、绩效存在着因果关系。个人所具备的能力素质产生相应的行为,从而导致绩效产生;三是效标参照。即能力素质模型中的某一能力素质必须能够预测并区分优劣,并且是表现优异者的行为特征。如果某个人的一项能力素质在实际工作上无法与他人在绩效上产生明显差异,就不能算作是一项能力素质。

三、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构建方法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构建的整体思路是:第一,界定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编制《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第二,根据能力素质建模方法,采用目前在能力素质模型研究领域得到公认且最有效的方法――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 Events Interview,BEI)技术,建立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行为事件访谈法对绩效优异者和一般者存在差异的能力素质要素进行了区分, 它的可信性和有效性得到了研究结果的支持,因而其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编制《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

以《能力素质词典》为蓝本,通过专家访谈,统计分析出旅游专业特有的能力素质指标,对每一指标进行定义、分等级,编制出《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

1.学习掌握《能力素质词典》。《能力素质词典》(competency dictiona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Lyle M.Speneer & Sige M.Spencer等研究人员针对全球200个以上的工作,进行观察研究,对其展开有关能力素质的探讨,于1993年制订的一般的“能力素质词典”[5]。词典的内容是以BEI研究为基础,所分辨出的工作优异者的特性。这些特性分为3至6个类别,每个类别包含2至5个能力素质要素,每一个能力素质要素都有一个叙述性的定义和3至6个行为指标的描述及其对应等级分数。这些行为指标就是进行BEI内容分析的依据。

2.专家访谈。选择10名酒店、旅行社、景区等大型旅游企业的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资深经理作为访谈专家。首先要设计好访谈提纲,基本的问题有三个:(1)您认为一名出色的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应具备哪些能力素质?(2)这些能力素质在平时工作中,会有哪些行为表现?(3)优异者和一般者表现出哪些的行为差异?

在访谈过程中做好访谈的录音与书面记录。

对访谈录音和书面记录进行频次统计分析。以《能力素质词典》为蓝本,对在录音和书面记录中出现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能力素质名称进行规范归类,对《能力素质词典》中不包括的能力素质进行补充。对录音和书面记录中提到的能力素质进行频次统计。提炼统计出在访谈记录出现的所有能力素质及其出现的频次。

3.编制《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对提炼出的所有能力素质,根据频次及频次排名选取一定数量的能力素质作为《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的基本内容。同时参照《能力素质词典》的结构,对选取的能力素质进行分类,分成若干个组别。对每一个能力素质进行叙述性定义、又分成若干等级。对每一个等级进行行为指标描述并确定其对应等级分数。最终形成《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是构建能力素质模型的参考标准(指标),研究人员参照它对具体事例进行编码,然后对编码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找出能区分表现优异者与一般者差异的能力素质要素,进而提炼、总结出具体事例的能力素质。

(二)实施行为事件访谈

1.确定访谈对象。从酒店、旅行社、景区等不同旅游企业中选取已工作3至5年的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作为访谈对象。可选取20名访谈对象,其中绩效优异者10名,绩效一般者10名。

2.访谈准备。预先设计好访谈人访谈提纲、访谈对象访谈提纲和访谈信息记录卡。访谈前,访谈人要接受BEI技术的学习培训和访谈前的准备。

3.行为事件访谈。访谈采取双盲设计,即访谈人员和访谈对象事先均不知道自已属于优异组还是一般组。访谈内容按照事先制订的访谈提纲,引导访谈对象谈谈他们在工作中最成功和最失败的三件事,从以下四个问题:(1)当时的情景是怎样发生的?(2)有哪些人参与?(3)你是怎么想的?(4)你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展开访谈。在访谈同时,做好录音和书面记录。

(三)能力素质编码

对能力素质编码的目的是分析统计出每位访谈对象在访谈中涉及的各个能力素质要素出现的频次和等级分。

1.编码的程序。首先,对录音和书面记录进行整理,编写成20份文本材料,每份材料复印一份。然后,由两名专业人员组成编码小组。编码者学习研讨《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再者,两名编码者从20份材料中随机抽取一份,根据双盲设计原则,让他们根据《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对抽中的材料进行试编码。当双方的各项编码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时,两人再独立地对剩余的19份材料进行编码。

2.编码方法。判别事件访谈中所表现出的行为与《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中的哪一条能力素质指标的哪一等级相符,此能力素质指标对应的等级序号就是它的等级分。若在编码过程中,发现事件访谈的行为表现中有《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不包括的新的能力素质,则把新的能力素质补充进《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

(四)数据处理与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

1.数据处理。汇总统计两位独立编码者得到的编码数据。数据统计可分为三种形式:频次、平均等级分和最高等级分。就某一编码者而言,频次是每一能力素质要素提到的次数,数值上等于该能力素质要素中各等级对应的行为出现的次数之和;平均等级分是每一能力素质要素的各等级对应的行为出现的次数加权平均;最高等级分是每一能力素质要素中最高等级对应的行为出现的次数。总频次、总平均等级分和最高等级分分别等于两位编码者的平均值。

2.信度检验。信度检验的目的是检验评分者数据处理是否科学可信。有两个方面的检验:一是归类一致性分析;二是评分者一致性分析。

归类一致性是指两位编码者对同一访谈资料中的同一句话,归入同一能力素质要素的同一等级的个数占编码总个数的百分比。它衡量两位编码者对同一访谈语句归类的一致程度,一般要求信度系数0.7以上[1]。例如,假设编码者甲与乙的编码个数都为50,两位编码者编码归类相同的个数为38个,则归类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6。

评分者一致性是两位编码者对同一能力素质要素的评分一致性程度。它的目的是检验某个能力素质要素的评分标准是否合理,如果对于某一能力素质要素,两位编码者的一致性较差,说明评分标准有问题,就要修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中该条能力素质要素的评分标准,直至两位编码者达到较高的一致程度。具体的检验方法是对两位编码者的全体能力素质要素的平均等级分作为样本进行方差分析,求出两位编码者在每一能力素质要素上平均等级分的相关程度,数学上常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来表示,一般要求相关系数界于0.65-0.98之间[1]。

3.模型建立。对编码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后,就要对编码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以便确定能力素质模型。

差异显著性检验就是通过比较分析,筛选出优异组与一般组在哪一些能力素质要素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能力素质模型便是由这些有显著差异的能力素质要素构成。检验的方法是把优异组和一般组的各个能力素质要素的的总平均等级分作为样本进行显著性检验。在数理统计中,显著性检验有许多的具体方法。当样本数少于30时,通常采用t检验法。

4.模型验证。效度复核是模型验证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的效度复核,就是搜集另外一个样本,依照以上已确定的能力素质及编码评分标准对第二个样本中的优异者和一般者进行评分。如果优异者的评分显著高于一般者,则所建立的能力素质的有效性就可以加以确定[2]。

四、模型初步构建

1.编制《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本研究选择了10名宁波市大型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资深经理作为访谈专家,其中五星级酒店3家、旅行社3家、景区2家、综合游乐中心2家。课题组成员首先研习了企业通用的《能力素质词典》,然后访谈了这10名专家。

按照本文相应的方法与步骤,经过统一、归类最终归纳出20项能力素质要素作为《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的基本内容。这20项能力素质要素如下:成就导向、人际交往、弹性、人际理解力、团队合作、自我控制、演绎思维、归纳思维、专业知识、服务导向、诚实、责任心、踏实、口头表达、沟通协调、主动性、应变能力、质量意识、自信、学习发展。

参照《能力素质词典》,对这20项能力素质要素的定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每一能力素质要素统一规范为4个等级的行为指标,每一级行为指标的等级分分别为1、2、3、4。例如:能力素质要素“自我控制”的评量标准如表1如示。

2.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初步模型。首先,课题组选取了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毕业的已工作3至5年的毕业生20名作为行为事件访谈对象,其中绩效优异者和一般者各10名。它们分别来自五星级酒店、旅行社、景区和综合游乐中心。

接着,对这20名对象进行了行为事件访谈、编码及数据处理工作。归类一致性检验的信度系数为0.61,虽然不是太理想,但也能基本接受。每项能力素质指标都基本通过了评分者一致性检验。在优异组和一般组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中,采用平均等级分作为检验参数。对优异组和一般组的能力素质要素的平均等级分进行t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优异组和一般组在人际理解力、沟通协调、自我控制、自信、服务导向、责任心、成就导向、专业知识、口头表达、学习发展此10个能力素质上有显著性差异,而其它10个能力素质均未有显著差异。从而最终确定以上10个要素为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初步模型。

最后,对初步构建的能力素质模型进行验证。另选取绩效优异者和一般者各10名旅游专业毕业生作为样本,按以上相应的方法与步骤,对优异组和一般组的初步能力素质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优异组和一般组在初步能力素质模型上的得分具有显著性差异,即优异组的得分显著高于一般组。说明所建立的能力素质模型有效。

参考文献:

[1]仲理峰,时勘.家族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J].心理学报,2004,36(01).

[2]李娜.员工胜任特征的初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娄玮瑜,钟建安,段锦云.基于职业发展的大学生核心素质模型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4).

篇8

关键词 工业工程 运筹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工业工程是一项新兴专业,我国本科院校开设工业工程专业只有十多年的历史。工业工程强调综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使生产系统能够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而获得最高的整体效益。运筹学是工业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有着十分突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运筹学既是工业工程专业其他专业课程如《系统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分析与设施规划》等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和这些课程在内容上有所交叉。因此研究工业工程专业运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运筹学广泛应用现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中提出的专门问题,着重对人、财、物等有限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决策者选择最优决策提供定量依据。运筹学中的很多理论方法已经成为现代化管理的有力工具,在生产管理、工程技术、金融财政、军事作战、经济分析等领域中都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目前我国很多院校把运筹学归到数学学科范畴,使得数学理论的教学内容偏多,而对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环节偏弱,这显然和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目前在工业工程专业运筹学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不恰当。运筹学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研究和应用的领域不同,发展了各种不同的理论,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运筹学分支。由于教学时数有限,因此教学内容不可能包括所有的分支。显然不同的办学层次、专业背景、学校类型、学生素质以及知识结构存在着差异,目前在运筹学的教学内容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过分注重理论推导,忽视对学生应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尽管运筹学强调以量化为基础,需要建立各种数学模型,为决策者的决策提供定量依据。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运筹学分析获得的结果要能够被实践检验,并被用来指导实际系统的运行,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目前运筹学课程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过于注重定义解释,定理的推导以及算法的推演上,缺乏运筹学的应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的培养。因而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通病。很多学生学习完运筹学之后,感觉不到它的实用价值,更无法把运筹学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后续的相关专业课中。

(3)太注重运算的硬结果,而结合实际应用中最优方案的软化、折中思想较少讲授,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只能硬搬照抄,缺少应有的灵活性。应用运筹学求解的结果目标通常具有单一性,即追求效益最佳。而从企业要求来看,还需要考虑资金周转、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企业生存等多方面因素,因此,企业所期望的“效益最佳”具有系统性。这二者之间的差异甚至冲突,也是运筹学实际应用中需要合理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在理念和工作方式上具有开放性。不能拘泥于运筹学书本和文献资料,而应该深入实际,与相关人员及学科相结合、交叉、渗透、互补,从而达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及系统优化的目的。

2 运筹学教学改革

根据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运筹学的学科特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运筹学教学进行了改革:

2.1 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组织合理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组织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运筹学教学工作中,我们注重改进教学内容、思想与方法,强调“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运筹学的教学内容首先考虑到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为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工业工程专业运筹学的教学目的侧重于运筹学在各类管理问题中的应用,其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需要进行设置。从实际应用情况看,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运筹学分支应用较为广泛,因此这部分内容作为一般管理类专业必须掌握的内容。此外,图论、存储论、排队论、决策论和对策论在实际生产中对生产计划问题、库存问题等各个环节中都能起到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因此这部分内容也作为工业工程专业运筹学的教学内容。

2.2 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结合工业工程专业实际,淡化数学方法的推导与论证,增加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亲验型、参与型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深入到实际问题的环境中,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案例的选取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结合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覆盖该专业在实际中最常见运筹学问题的各类类型,在案例选取过程中还应注重以学生紧密联系的实际生活为背景,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其次,在讲解运筹学模型时,以实际问题引入,并结合实际问题的解决对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讲授。在讲授过程中以实践应用为主线,以活跃的思维想象与迂回的教学技巧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难点。

最后,对同一案例采用多种运筹学模型进行求解。比如项目投资案例可以采取一般线性规划模型、运输问题模型、动态规划模型、整数规划模型等多种模型解决,各种模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各种模型的优缺点是什么。通过多个角度的建模不仅培养学生对运筹学知识的综合掌握,也锻炼了他们不同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后者也许对于学生的成长更加重要,对于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其综合利用资源寻求系统优化的角度来说,尤其有意义。

(2)通过课堂练习、课堂提问、课堂演示等形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授时不能为了追求进度而硬性灌输,而是通过假设、反问、设疑、争辩等方式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不断思考,不断领悟。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老师要营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氛围,一方面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围绕案例主题展开讨论,分析求解结果的可操作性,培养学生在应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与其他学科配合,在整个专业体系框架内,寻求问题的最优方案。案例讨论结束后,老师要做简要的总结,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分析方法和思路、解决问题的途径等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最终得出最优的案例分析方案。

(3)加强与工业工程其他专业课程的衔接。我们在运筹学的教学过程别注意与其他专业课的衔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比如讲解线性规划时,联系《物流分析与设施规划》中的选址问题;讲解指派问题时,结合《供应链管理》中的供应商优选决策讲解运筹学知识在其中的应用;讲解目标决策时,与《系统工程》中层次分析法和冲突分析法相对比等等。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了解运筹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和衔接,一方面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明确运筹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运筹学的动力。

(4)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丰富运筹学上机实验。开展运筹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无论对于运筹学的发展与进步,还是对运筹学教学本身,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计算机辅助教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应用已有的运筹学计算软件,如Matlab、Lin,go、Lindo等求解大规模的优化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自己动手编写运筹学各种算法的计算机程序,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5)增加运筹学课程设计。运筹学课程结束后,教师结合实际和教学内容,设计多个带一定综合性的课题,根据课题的难易程度,制定合理的评分标准,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课题,查阅资料,仔细研究,建立模型、选择算法、编程上机、调试运行后得出结果,并进行结果分析。该过程主要锻炼学生的系统性思维,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

在成绩考核方面,将传统的单一闭卷笔试改为课程设计、上机实验与笔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应用能力,并编制运筹学题库和试卷库,规范评分标准,以保证运筹学的考试、阅卷、评分做到科学、规范、公正。

篇9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 100015)

摘要:分析了IHK职业资格考试要求,对载体知识点进行了解构,借鉴德国《职业培训规则》和《框架教学计划》,选择了合理的实训载体,开发了难度逐级上升、内容相互衔接的六个实训项目,并且配套制定了详细考核表来确保项目教学按计划实施。实践证明,所选载体符合IHK项目要求,开发的实训项目适合IHK项目教学,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 :IHK;技术制图师专业;实训项目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117-03

作者简介:曹素红(1978—),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注塑模设计、计算机辅助绘图和机械制图课程。

德国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国家认可的职业考试中,通常采取考教分离的形式。IHK德国工商业联合会(Industrie-und Handelskammer,简称IHK)负责包括物流、旅游、金融、制造业、信息产业、交通业等多个领域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2010年7月,我院开始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合作开发IHK技术制图师办学项目,主要面向企业及研究院所培养工程师助理。根据德国IHK技术制图师的能力培养要求,获得该职业资格的学生应具备从事未来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满足其职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文、社会、自我等方面的职业素质,具体包括手工绘图、计算机绘图、读图、技术沟通、查阅技术资料、制作技术文档、打印图纸等能力,以及具有科学思维和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自我行为控制能力、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就业意识等。IHK技术制图师项目强调以学生为本,既重视学生就业需求,也关注学生职业发展,注重对学生全面的培养和教育。为满足IHK技术制图师项目教学实施的需要,提高学生实践动手技能,增强学生获取IHK职业资格证书的竞争力,深入探讨、研究及开发IHK教学实训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项目载体选择

项目教学已在国内实行多年,教学项目本身是一个设想或计划,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划、实现设想、解决问题或制作出产品。选择和开发合适的项目是实施项目教学的基础。同时,由于德国IHK技术制图师职业资格认证具有严谨的考评指标,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在选择项目载体及开发实训项目时尤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一)符合德国职业教育模式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生在职业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完成职业培训,且职业学院和企业的培训都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是IHK技术制图师培训中有效的教学方法。另外,德国职业教育不论是在学校学习理论还是在企业进行实践,都习惯于采用一个教学载体贯穿一个阶段学习的模式,仅在课堂上和实践中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以一个典型载体作为项目教学的开发基础可以提高学生对载体内容的认识和掌握。

(二)弥补教学环节的弱项

从目前职业学校教学实际分析,不论是实训课程还是理论课程,由于教师、教学任务分配等原因,课与课之间、课与实训之间的教学实际并不连贯,从而也导致很多教学载体基本都是独立存在的。另外,我院课题组就德国IHK技术制图师的《职业培训规则》和《框架教学计划》进行了详细分析,从中获得该职业要求的学习目标和能力目标,又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对比IHK考试大纲,发现诸如“焊接”、“三维造型”、“机械原理”等知识点和技能是IHK技术制图师考核的重点内容,现有的教学内容难以满足考试要求,所以,我们将选择目标锁定在具备这三项内容的载体上。

(三)满足学生职业的全面发展

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难以仅靠当前的知识和技能来面对日后发展的需要。项目教学法相较于企业的项目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在选择项目载体时考虑了在项目实施中融入学生综合能力训练的教学组织方法和手段,考虑了在学习、掌握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成本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责任意识等,通过小组讨论、自我展示讲解、小组决策及汇报、自我收集资料等方法增强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收集及整理资料能力、思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

(四)具有工程背景的功能性载体

实施项目教学要以企业实际工作活动为背景,以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典型产品设计生产为目标,强调将学生从传统的单纯学习理论知识转换到运用理论知识从事设计实践,在与具体工作任务结合的过程中构建清晰实用的专业理论和知识体系。遵循“工作过程导向”可弥补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不足,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完善职业理论与技能体系。为此,该项目要选用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工程背景的实物载体。

通过与企业工程师及德国IHK专家的讨论交流,最终选定了模拟车间用天车的装配体(移动装置)作为实训载体来设计整个实训环节,如图1所示。

在这个载体中,非标准件有12个,标准件有5种共10个。标准件中有同类螺栓3种,同类垫圈3种,同类螺母2种,特殊垫圈和螺母各有1种。零件加工有车削、切割、弯曲成型等形式;部件组装有焊接、螺纹固定等形式;涉及工种有钳工、车工、焊接工、检验员等。这种组合符合德国职业教育中期学习阶段的难度要求,适用于作为IHK技术制图师培训的实训载体。

IHK技术制图师专业实训项目开发

(一)载体知识、能力解析

课题组依据IHK技术制图师职业的《职业培训规则》和《框架教学计划》两大教学参考文件,结合我院教学特色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载体知识点进行了解构,并对比课程内容,获得了载体知识、能力目标解析表(见表1)。

(二)实训内容设计

课题组与北京容安特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讨了教学载体的可行性分析和教学知识点梳理。另外,课题组完成了产品的三维造型建模和图纸输出,对教学载体总装图进行了矫正和修订。接着又参考IHK考试形式设计了一套实训题,在1021231IHK班进行了该套题的练习,获取了第一手资料。

通过对第一套实训题的实施,并结合与德国专家的交流,课题组根据教学载体和IHK技术制图师专业的学习特点最终确定了六个实训项目,分别是“零件测绘”,“钣金展开图”,“焊接件绘图”,“制图、材料及加工知识综合应用”,“CAD绘图”和“三维造型与图纸输出”。

这六个实训内容难度从低至高,内容从手绘草图到绘制正规图纸,最后到使用计算机绘图、建模并出图,知识点从单一技能的训练到综合考核,均属于螺旋上升的实训方式,涉及多个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实训内容的不同,这六个实训项目每个项目下又分别设计了若干子项目,进行能力递进式训练,每个子项目的实训内容和课时分配,如表2所示。

(三)考核方案设计

分数是衡量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指标。本实训项目成果主要包括图纸、理论分析题、三维模型等,在设计评分标准时,课题组参考了IHK技术制图师的考核经验,根据不同实训项目的具体内容进行考核点解析,给每个考核点都赋予了分值,制定了详细的考评表,以此细化项目考核标准。考核时,教师在图纸、理论题的卷面上将错误处进行标记,或者标注简要的扣分说明,所扣分值列到考评表的对应项中,从而确保扣分原则明确、有据可查。另外,IHK技术制图师项目的培训及考核也重视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外的一些核心能力,如合作能力、安全意识、管理能力、时间观念、计划性等。针对这种需求,课题组设计了考核学生职业素质的考评点:(1)“守时性”,包含能否按时提交作业,能否按时出勤等;(2)“5S”,包含能否保证图纸的整洁,能否保持周围环境的整洁,能否保证设备正常使用等;(3)“安全性”,包含绘图用具或钳工用具摆放合理和安全操作,电脑安全操作和信息传递安全设置等。此外,还有一些具有职业特点的技能,如图册的装钉、打印机的使用、电子文件的安全传递和工具书的应用等。测绘项目中部件拆装子项目的评分内容比例关系,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职业能力与知识能力分值的比例关系基本上是1∶3,符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实训项目1——零件测绘子项目2.1的考评表(见表3)。在考评表中,学生可先进行自我评价,作为学生自我学习效果的一个考量,实训成绩以教师评价为准。

通过邀请德国专家参与以及与生产企业合作,使得该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兼具国际化和本地化特征,既有助于学生顺利通过认证,又可更好地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并且,该项目的实现始终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验证和完善。根据IHK技术制图师职业培养要求开发设计的实训项目既提升了实践技能训练,又加强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配套设计的详细考核方案为项目教学按计划实施提供了有效保障,具备类似条件的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可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俊霞.学习领域——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

——IHK(德国工商行会)毕业认证考试与三者之间的关系[J].中国建设教育,2008(3):46-48.

[2]赵俊梅,席庆荣.项目教学法在德语课程中的实践与思考——以机电一体化专业IHK项目为例[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92-95.

篇10

一、研究背景

第一,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003年以来,我国的信用卡市场迅速启动,出现井喷式增长。到2006年底,信用卡发卡量达到5000万张,其中贷记卡3200万张。截止2011年我国信用卡新增发行量5500万张,累计发行量已达2.85亿张,交易笔数达到28.5亿笔,交易金额达7.56万亿元。发卡数量的急剧增长, 为我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成长和盈利模式的选择提供了空间, 居民持卡消费也不断上升。虽然目前我国信用卡市场蓬勃发展,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其一,持卡消费出错率高。

由于我国信用卡技术不是很先进,导致信用卡消费交易成功率较低,交易速度慢,且经常出现错误,严重阻碍了消费者持卡消费的积极性。制约了信用卡市场的发展。

其二,特约商户数量较少。

特约商户数量较少是制约信用卡消费的又一主要原因。截止2010年全国可以受理联网信用卡的特约商户只有218.3万家,POS机333.4万台,国内ATM终端25万台。另外,特约商户分布不均,多处在发达地区的大商场和酒店,而居民日常的消费地点大多无法受理信用卡消费。

其三,我国信用卡消费普及率低。

尽管各银行利用首年免年费、降低发卡门槛等各种手段极力促销本行信用卡,争取较高的发卡量,但是消费者的用卡积极性似乎仍然不高。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银行卡累计发行量虽然已达24.2亿张,其中绝大部分为不具透支功能的借记卡,信用卡有2.11亿万张,人均0.16张,活卡量为13158万张,相对于西方国家普及率较低

其四,银行信用卡风险较大。

信用卡业务是一种高科技、高投入、高收益和高风险的金融中间业务。信用卡业务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策略风险和商誉风险等八类,其中,信用风险更是风险中的风险,也是银行防范和控制的重点。

其五,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尚不健全。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充分,信用经济发展较晚,企业、个人对信用的意识还比较淡薄,个人信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发展不平衡,尚未建立全国性的个人信用征信中介服务机构、实现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个人征信体系尚不健全。

第二,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定价情况。

其一,我国信用卡定价的基本情况。

信用卡的价格主要由年费和透支利率组成。目前,我国银行信用卡定价的方式还比较单一。各银行基本上都是将某一信用卡分为普卡和金卡,普卡收取一定的年费,金卡则收取更高的年费。现在,一些信用卡出台了免受年费的政策,持卡人如果符合其规定,可免收年费。其而对于透支利率,各行又有不同的规定。有的银行从透支消费的当日起,对持卡者收取万分之五的日利率(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而另外的一些银行,对持卡者在免息期内的透支不收取费用,只对超出免息期的部分收取万分之五的日利率作为罚息。免息期一般由20日至60日不等。

以下为中信实业银行star人民币信用卡、招商银行公务卡和工商银

行牡丹国际信用卡的年费和利率对比图。

其二,我国信用卡市场现状对信用卡定价的影响。

目前我国信用卡市场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市场潜力巨大;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完全接受透支消费― “今天花明天的钱”的消费方式;同时,由于市场还不成熟,银行潜在的风险也很大。这些情况,都影响着信用卡价格的制定,而目前我国银行的定价方式还非常单一,除了信用卡透支利息的日利率万分之五(人民银行统一规定)以外,各家银行信用卡的年费基本一致,只以普通卡和金卡作为区分,分段还比较单调。

为了实现信用卡差别定价,刺激不同层次持卡者消费,银行需要将持卡者的个人信息和信用情况加以量化,分析之后进行合理的价格制定。由于我国个人征信体系不够健全,在制定模型已进行差别定价时,应考虑到模型的可行性。这样才能制定合理的模型,指导银行定价。

二、FICO模型及在我国信用卡市场的适用性

第一,信用评分与信用卡管理。

其一,信用评分概述。

信用评分最早始于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早在1941年, Divid Durand 为消费者贷款建立了她自己的评分标准。这一标准,后来被许多分析者和贷款机构采用和效仿。DividDurand在其中考虑了9个因素:年龄、性别、居住的稳定性、职业、就业的产业、就业的稳定性、是否在银行有帐户有存款、是否有不动产、是否有生命保险。

1956年,工程师Bill Fair 和数学家Earl Isaac共同发明了著名的FICO评分方法,并成立了Fair Isaac公司。Fair Isaac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提供信用评分数学模型的公司。1958年,Fair Isaac公司了第一套信用评分系统。

然而,为了能提供一种可以有效处理大量信贷申请的工具,美国有些银行开始进行一些有关信用评分方法的实验。

因此,20世纪60年代,相继出现了许多专门提供客户信用报告和信用分数的信用管理局,如美国著名的三大信用管理局( Experian, Equifax and TransUnion)。

近年来,随着全球信用评分市场领域发展更加迅速,出现了许多信用评分公司和信用管理局,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银行对用户进行信用评估的准确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每个信用评分公司和信用管理局都有不同的信用评分系统,不同的信用评分系统有不同的信用评分规则。

其二,信用评分在信用卡管理中的应用。

信用评分是指根据客户的信用历史资料,利用一定的信用评分模型,可以得到客户的信用分数,判断其按时还款付息的可能性,进而决定是否准予授信(通过其申请审核)以及授信的额度和利率。虽然通过信贷元的个人经验,分析客户的信用历史资料也可以得到相似的分析结果,但是利用信用评分却更加快速、客观,更具有一致性。

在国外,信用评分的根据除了信用报告和申请书以及社会公共记录的材料,还有就是借款人的信用历史。信用评分主要使用五类信用资料,按照其重要程度依次为:个人破产记录、抵押品、拖欠债务、迟付借款;未偿还债务;信用历史长短;一年以内新贷款申请的次数以及使用的信贷类型。

信用得分的计算将反映消费者个人的整个信用情况,并不是由一个或几个因素决定的。信用得分由对消费者有利的信息和对消费者不利的信息共同决定。信用评分赋给各个指标不同的值,经过加权得出最后的综合分数。在信用卡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最为常见的信用评分模型就是FICO模型。

第二,FICO模型――最常用的信用评分模型。

其一,FICO模型介绍。

FICO(Fair Isaac & Company的缩写)信用评分模型是由Fair Isaac(费尔艾萨克)公司提供的个人信用评分标准。

FICO评分模型是美国最常用的个人信用评分模型,也是当今世界上比较权威的信用评分模型。该模型利用高达100万的大样本数据,首先确定刻画消费者的信用、品德、以及支付能力的指标,再把各个指标分成若干个档次以及各个档次的得分,然后计算每个指标的分数,最后得出消费者的总得分。FICO信用得分的打分范围是325~900。信用得分高于680分则被认为信用情况很好,而低于600分则被认为信用很差。Fair Isaac公司迄今并未完全公开FICO模型的全部,只公开了模型的一部分,如表1,是1999年7月在FTO会议上Fair Isaac所公布的部分个人信用评价标准。

举个例子,如果一位客户向银行申请信用卡,通过FICO评分系统的打分,该客户的总得分为670分,对照信用分布图(图2),只有约30%的申请人的信用分数低于该客户,该客户的信用风险高于平均风险水平。因此,作为销售信用卡的银行在审查时会觉得670分存在较高的风险。

根据Fair Isaac的统计资料表明信用分数在650~699分数段的客户约占所有申请人数总和的16%,根据信用追踪记录表明,在此分数段的客户未按时偿还信用的发生概率大约为15%。从图3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美国各分数段的人数分布情况和概率。

Fair Isaac模型已经为FTC(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所承认,并成为全美三大征信系统的首选模型。许多银行业界均信赖并依靠该系统对个人客户的申请进行评估。

在美国的各种信用评分计算方法中,FICO信用评分的正确性最高。他根据借款人过去的信用历史预测将来的还款可能,给银行提供了一个客观一致的评估方法。信用评分采用客观的评分方法,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评估工作,有助于克服人为因素的干扰,防止由人为因素产生的偏差。

在信用评分中有两个方面非常重要:一是客户信用资料的收集,就是指在信用消费中,通过调查了解申请授信的消费者个人的信用信息;二是利用信用评分模型进行评分。

其二,对FICO模型的分析。

根据Fair Isaac 的报告表明,FICO模型主要依靠五个方面的因素对客户进行评判。

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客户偿付信用的历史纪录。参考客户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其他信用账户的支付情况,包括其他已申请的信用卡的支付情况,并参考生活消费的支付情况、分期付款的支付情况(如分期付款购买汽车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的支付情况以及抵押贷款的支付情况等,从对个人信用历史纪录的分析来评价客户的偿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在使用这一因素对客户进行评判时,需要考虑时间因素,一项最近一个月内发生的预期项目要比一项一年之前发生的预期项目重要,相应的对客户分数的影响要更严重。该因素在系统中约占35%的比例。

二是客户已拥有的循环信用账户的数目。相关数据表明如果客户已经拥有过多的循环信用账户,预示着该客户可能已存在较大数额的贷方余额,在评价客户信用度的时候,往往需要加总所有循环信用账户的贷方余额,以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因素,因此简单的取消一些账户,把余额转结到其他账户,并不能提高客户的信用分数。在考虑此因素对客户信用分数的影响时,一般还要结合客户的收入情况和所要申请的信用额度等具体情况来评价。该项在系统中约占30%的比例。

三是客户建立信用记录时间的长短。通常,拥有较长的信用历史会提高客户的信用分数,因为在统计资料中表明信用历史长的客户要比信用历史短的客户发生坏帐的风险要小。但是在考虑信用历史时间长短的同时还要结合其他的参考因素,如客户以往的信用状况、已使用的信用额度以及客户申请的信用种类等。因此,虽然一些客户的信用历史并不长,但是由于其信用申请报告中的其他资料足以证明其拥有良好的信用状况,同样可以获得较高的信用分数。在评价这一因素时可以使用历史最久的信用账户作为参考,也可以使用平均信用账户年限作为评价依据。该因素在评分系统中约占15%的比例。

四是其他非银行信用使用状况。主要是指客户在发卡银行发放的信用以外的消费信用、分期付款方式的借贷项目、其他财务公司借款以及抵押贷款等其他信用的使用情况。如果申请信用的客户的其他非银行信用状况良好,则可为银行发放信用提供参考,说明该客户有能力并且愿意偿还其使用的银行信用;如果客户其他非银行信用状况恶化,那么该客户不能偿还银行债务的风险将大大提高;而如果客户在其他财务公司存在贷方余额,那么这将会影响他的信用分数。这一因素在系统中约占10%的比例。

五是在最近一段时间是否已申请了过多的信用帐户。客户在短时期内申请了过多的信用帐户,一方面说明客户在未来可能会有较大的负债消费;另一方面,要参考客户的收入状况和信用历史,以确定客户是否有恶意透支的倾向。该项因素在系统中约占10%的比例。

其三,FICO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

FICO信用得分计算的基本思路是把借款人过去的信用历史资料与数据库中的全体借款人的信用习惯相比较,检查借款人的发展趋势跟经常违约、随意透支、甚至申请破产等陷入财务困境的借款人的发展趋势是否相近,进而对新的申请者的申请进行判断。这种思路对于建立我国的个人信用评分模型是非常适用的。

同时,FICO模型能够很好的发挥其作用是建立在大量的已有消费者信息的基础上的,需要一个强大的数据库的支撑,这与一个国家征信体系的建设情况是密不可分的,单靠技术上的完善很难实现。

对比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信用评分体系的建设,不难发现,虽然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征信体系发展迅速,但是相对发达国家的信用评分体系起步较晚,再加上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我国的信用体系依旧非常薄弱。而且,我国的法规偏重于规范和约束以企业为代表的经营性市场主体,而对个人为主体的信用规范、法规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由此可以看出,FICO模型基本适用于中国,但由于中国具体国情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国外的方法,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思想和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建立真正适合我们的个人信用评分模型。

三、基于FICO模型的我国银行信用卡差别定价

第一,新的信用评分模型中指标的选取。

其一,新模型中指标选取的原则。

由于FICO模型对于我国信用卡市场基本适用,但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照抄国外的模型。因此,参考FICO信用评分模型中的一些评分因素,加入适合我国居民消费习惯、符合我国经济特点的一些相关因素,从而可以得到一个新的模型。

新模型的建立本着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客观性是指利用信用评分模型得出的信用分数可以客观的反映客户的信用风险水平,并且具有普遍性;相关性是指各评价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以及评价因素与评价结果之间要具有一定的数学关系;可比性一方面是指通过新的模型得出的数据结果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客户进行信用分类,另一方面,新的模型与国际常用的其他模型应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可行性是指新的模型中指标的选取应该符合我国国情和我国信用卡发展现状,具有数据来源。不能只是一纸空文,得不到数据,只能纸上谈兵。

其二,选取的具体指标及分析。

选取的指标主要围绕着个人品德、能力、客户的潜在价值来对申请者进行打分。具体包括:年龄、学历、所处行业、职位、工作年限、婚姻状况、薪水、住房情况、房屋估价、已拥有信用卡数量、在本行开立帐户时间长短、在本行月平均存款余额

其三,指标权重的制定。

不同的指标,比如年龄和公作岗位对判断客户信用的贡献率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的指标,其对客户实际信用的影响程度不同,因而新的模型中,不同的指标被赋予不同的权重。权重的制定,是从银行现有的信用卡用户中随机抽取数据,再进行分析得出的。

第二,新模型的建立。

新模型建立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已有的数据记录,已发生的实际交易制定出合理的模型,指导银行未来对信用卡的管理。基本思路图如下:

其一,样本数据的选取。

从银行已有的信用卡用户数据库中随机抽取1000个数据。样本容量越大,越可以反映出全部数据的真实情况。参照这些用户实际发生的交易和透支等情况,银行根据自身对优质和劣质客户的区分标准将1000个客户分为“好”的客户和“坏”的客户两类,这些用户的数据和资料就是我们建模型所要参照的原始数据。

其二,样本数据的分类统计。

将抽出的样本数据按照已选好的指标进行分类。并记下每次分类后各指标下“好”客户与“坏”客户的数量。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将样本数据按照年龄分类。A 年龄段中,“好”客户数量为a ,“坏”客户数量为a ;A 年龄段中,“好”客户数量为a ,“坏”客户数量为a ;A 年龄段……依此类推。

然后,将样本数据按照学历分类,同样,得到不同分类下的不同数据结果:B 学历中,“好”客户数量为b ,“坏”客户数量为b ;B 学历中,“好”客户数量为b ,“坏”客户数量为b ……

将数据按余下的指标依次分类,并将每次得到的不同“好”“坏”客户数量结果记录下来,得到不同指标下分类的不同数据结果。如图所示:

其四,差别定价依据。

将1000个样本数据中的“好”客户按照新建立的模型,计算出其综合信用得分,可得到这1000个客户中“好”客户的信用分数分布图,由于1000个样本是随机抽取的,所以该分布图基本上可以反映该银行已有信用卡客户的情况。

通过分析客户信用得分分布图,可以得到该银行客户信用分数的分布规律以及各个分数段客户的比例,银行可根据自身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确定差别定价的级别以及各级别的价格,并确定划分的临界信用分数。

第三,新模型的应用。

其一,新模型应用的具体步骤。

抽取样本数据。新模型的建立是以已有的样本数据为基础的。所以,随机抽取样本数据是银行应用模型的第一步。银行可在其已有的信用卡数据库中随机抽取尽可能大的样本数据作为研究的目标,这些样本数据要随机抽取,这样才能更加贴近银行的经营现状。

数据的预处理与建模。每个银行都有其判断“好”客户与“坏”客户的尺度。银行需根据抽取出的客户资料的信用记录,将所有抽取出来的样本数据分为“好”客户与“坏”客户两类,然后将所有的数据按照已选定的指标分类,统计出每一分类方法下“好”客户与“坏”客户的数量,并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出每个指标在该银行的权重,得到适用于该银行的信用评分模型。

确定差别定价的尺度。在800名“好”客户中,用新的信用评分模型对其进行信用评分,可以得到一个客户信用分数的分布图,银行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已得出的信用分数分布图进行分析,确定差别定价中,各个价格段的客户数量比例,进而得出各个价格段对应的信用分数。新申请的用户通过信用评分后,可根据其所在的信用分数段对其收取对应的费用,提供相应的服务。

新客户的审核及差别定价。银行可以根据对自身信用卡经营状况的满意程度与否,调整通过信用卡申请的信用分数以及差别定价的尺度。例如,假设银行抽取的1000个样本数据中,“好”客户数量为800,“坏”客户数量为200,那么“好”客户数量与“坏”客户数量之比为4。依照前面的方法,银行可通过加权的方法,建立起信用评分模型。若银行对现在的经营状况不满意,认为风险偏高,收益相对较低,则银行可以制定新的信用分数底线为4.5,申请信用卡的用户中,经模型评分高于4.5的可以通过银行审核,低于4.5的用户银行可以拒绝其申请信用卡。

对于通过审核的客户,银行再根据已经确定的差别定价的尺度,确定该客户信用分数隶属的区间,进而确定对其收取的费用标准和提供的服务。

当然,由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的不断变化,模型中各个指标的权重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同时,由于每个新的申请者和已有客户的自身条件也不断变化着,其信用情况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每隔一段时间,银行就应该对模型进行调整,不断完善,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其二,新模型的特点。

新的信用评分模型的建立参照了FICO模型的基本思路,以已发生的信用事实来预测未来某信用事件的发生概率,而且是在在对大量随机抽取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之后得出的。这样模型即能够客观地反映银行信用卡业务经营的现状,又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尽可能规避银行的风险,提高其竞争力。

由于我国具体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新模型中的判断信用情况的指标与原有的FICO模型不同,计算得出的权重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因而,是更加适用于我国银行的。

总体来说,新模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可行性。由于新模型是以我国国情为基本出发点,其指标数据的选取都是因国情出发,并且模型的算法用计算机很容易实现,具有可行性。

较大的灵活性。各银行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计算出适合自己的参数权重,并可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调整通过信用审核的最低分数要求。当银行认为目前经营风险较大时,可以提高通过审核的最低分数,这样就会有相当一部分的申请人被拒之门外;反之,当银行想降低申请信用卡的门槛时,也可以降低该分数。

较强的修正性。由于个人的信用状况,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银行的经营目标和经营状况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银行的定价策略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新的模型是以既成事实为依据,具备较强的修正性,银行可根据自身需要,加入新的判断指标,重新计算指标的权重,随时对模型作出调整,以满足自身的不断发展。

广泛的适用性。新模型不仅适用于银行信用卡业务,同时也可应用到银行其他业务。在其思路方法的基础上稍作变动,即可应用到银行信贷等不易预测风险的业务中。

四、结论

本文参照国际最常用的FICO信用评分模型的基本思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即我国信用卡市场及信用卡持有者的消费特点,建立一个适合我国信用卡市场的信用评分模型,该模型具有可行性、灵活性、修正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不但可以应用在信用卡市场,同时可以应用在银行其他需要信用评分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