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利差较大,对商业银行的盈利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证作用。但由于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现在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已进行到成熟阶段,利差开始逐步收窄。面对日趋缩小的存贷利差,银行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风险日趋加大,促使商业银行思考如何加快转变盈利模式。
一、利差概述
1.存贷款利率
存款利率是指客户按照约定条件存入银行账户的货币,一定时间内利息额同贷出金额即本金的利率。影响存款利率的主要因素包括通货膨胀率、金融资产的平均收益率以及中央银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贷款利率是指在借款期限内利息数额与本金额的比率。通货膨胀率、银行业的目标收益率以及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基础利率影响贷款利率的变动。
2.存贷利差
存贷利差是存款与贷款平均利率之间的差额,是银行获取利润的来源。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是由中央银行制定的在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有一定浮动权限的利率差额。存贷利差包括名义利差和实际利差,其中更有意义的是实际利差。实际利差是衡量银行盈利的指标,是指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银行全部生息资产的比值。计算公式为:实际利差=(银行全部利息收入-银行全部利息支出)/全部生息资产。从公式可以看出,实际利差扣除了不良贷款等因素对银行盈利的影响,真实地反映出商业银行资金经营管理状况。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差变动的特点与趋势
(一)利差变动的特点
在当前的形势下,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影响。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影响商业银行名义利差的高低,从而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根据表1,从2007年开始,我国国内货币政策经历了由从紧到适度宽松、再回归到稳健的三次转变。在此期间,中央银行共15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12%上升至7.47%的高点,后逐步回落到5.31%的低位,目前上升至6.06%的位置。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52%上升至4.14%,接着下降到2.25%,后又上升至3%。从 2008年9月16日至今,存贷利差基本保持在3.06%的水平,具体表现如下。
1.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刺激投资、消费和贷款等需求,中央银行采取了将贷款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而存款利率不变的措施。
2.存款利率上浮和存款定期化对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产生影响。在这期间,一共有4次不对称调整,商业银行的名义利差不仅呈现出总体下降的趋势。还出现了近年来的最大降幅,与 2006年的高点相比累计下调了0.54个百分点。
3.2010~2012年,经历了第二次的降息,年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大于年定期存款利率0.25个百分点的调整,2012年7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进一步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7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向前迈进了一步。这是由于2011年上半年加息后存款重新定价造成资金成本上升,从而导致利差下降。
(二)未来利差发展的趋势
根据国家的政策,自 2013年7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下限,此次改革政策无疑推进了利率完全市场化。其意义:
(1)融资成本降低,银行对产品定价更具多元化、自主化。
(2)银行竞争加大,企业、居民贷款门槛降低,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3)完成了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推动了利率的完全市场化,这也会引发存款利率的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的松动,使得竞争越来越激烈,利差将逐步收窄,我国商业银行终将告别高利差的时代。
三、利差收窄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虽然大型银行在拓展中间业务、实现收入结构转型方面有可能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利差缩小对所有银行的影响都是一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管理能力方面
在利差收窄前,商业银行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和以扩大存贷款为主的发展模式就可以实现利润的增长。但在利差收窄的趋势下,大型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竞争的冲击,信贷能力会有一定程度的削弱。而中小型银行没有大型银行的销售渠道和定价能力的优势,随着利差的收窄则无法通过利差来增加银行的收入。
(二)业务创新能力方面
在存贷利差收窄趋势下,依靠经营传统业务的利润增长岌岌可危。近年来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混合经营和利率、汇率的市场化导致了金融的“脱媒”。金融行业交叉渗透经营趋势日趋明显,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加大,经营传统业务的利润越来越少。
中资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收取服务费或代客买卖差价的理财业务、咨询顾问、基金和债券的买卖、代客买卖资金产品、收费、托管、支付结算等业务。虽然这些也务不触及银行自有资金、不承担市场风险,但是业务又集中在支付结算等传统的、低附加值的中间业务上,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吸纳型和模仿型创新较多,原创型和再创型较少,较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的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和精细化管理等方式,开辟新的盈利途径。
(三)监管方面
利差收窄向银行监管发起挑战。第一,面对传统业务的收益日趋下降银行务必加快业务的创新,而产品的创新是有风险,面对这些不可知的风险监管队伍业务素质和能力需要更高要求。第二,银行的竞争愈演愈烈,金融衍生品的交叉,金融秩序的稳定更为艰巨;第三,利差收窄也很可能造成单体银行机构资金流动性困难甚至危机整个银行的营运。因此,监管部门需要强化危机处,提高监管。
(四)风险管理水平方面
1.一般来说,做好风险的对冲、转移和分散,把风险控制的恰到好处,高风险才能获得高收益。,实质上,利差收窄是考验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会面临来自银行自身的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利差空间缩窄,盈利压力加大,商业银行可能更倾向于扩大表内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程度,这会增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同时,目前国内银行同质化经营程度较高,资金同向性强,可能有积聚系统性流动性的风险。所以,稳定和提高盈利能力,拓展获得更高收益的业务,积极地调险的偏好是商业银行必须做的。与此同时,较强的风险的管理能力是更需要具备的,但目前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经验仍有不足,需要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2.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收窄的趋势背景下,经营的风险与环境趋向复杂。由于银行汇率风险增加,可能会使得银行经营风险增加,各类变化相互作用影响。银行汇率风险的增加,可能会引发利率市场化改革,而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许多重大的金融改革是紧密相连的,比如人民币的国际化、资本的项目开放和汇率的市场化等等金融改革。我国的经济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仍然能够保持速度较快的增长,如果在未来利差收窄后,我国国内的利率上升,不能自由浮动的汇率,将可能会导致热钱的加速流入,我国的金融秩序和金融市场将会受到巨大的冲击;相反地,如果更加放宽我国汇率的浮动幅度,又会导致银行汇率风险的增加,套利行为的复苏和创新,更有可能会使人民币发生较大波动和迅速升值,汇率风险必须控制的恰到好处才能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运行和维护金融秩序。
(五)业务结构方面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中,各中小型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和零售业务所占份额比高达3.5:4.1,其中对公业务和零售业务的平均所占份额是2.5:1,这也与商业银行依靠信贷规模扩张获取主要利润收入的现状相符。而存贷利差缩小可能会改变上述的业务结构,并给商业银行定价能力提出挑战。而在这其中,不同规模银行的净息差对货币政策的敏感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商业银行由于在营销渠道和议价能力方面的相对优势以及庞大的资产规模基数,使其净息差的收窄程度总体上好于中小银行。
(六)收入结构方面
商业银行主营业务收入分为利息与非利息收入,其中利息收入主要来自银行的利差收入。因此,随着利差减小,商业银行自身的利润状况受到影响,与此同时,会带来较高的相对竞争性,同时降低银行收入过度依赖利差的风险。这就要求银行必须主动地拓展非利差收入业务,改善收入结构,从而降低对存贷款业务、利差收入的依赖。
综上所述,各银行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是相同的,在利差收窄下造成利润被压缩,银行业受利差“保护”的时代已经结束。面对多方面挑战,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转型已势在必行。
四、在利差收窄趋势下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建议
(一)加快调整经营模式,从存贷款的传统模式中,向新型营业模式转化。
由于在传统模式中,存贷款都发生于银行。银行成为了一个融资中心。从而想要获得利差收入变得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商业交易模式中,银行扮演着交换中介角色,利用资金证券化,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这一做法,有利于银行突破资本约束,继而发展壮大。但是还是会有一些风险是分散不了的;而在商业银行的价值管理这种模式中,银行又扮演着信息中介的角色。银行通过提供信息给客户,从而让客户自主选择的融资方式,比如像私人银行、投资银行这些业务。这样银行就不必承担市场风险及其信用风险,一切风险由客户承担。
现在,我国经济正在向着结构调整发展中,商业银行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调整,普遍都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盈利便成为商业银行的大势所趋。
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利息,很多国内商业银行并不常使用银行的基本资财,通过依靠科技、互联网、资金以及信誉等方面的长处,以中间人或其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结算、咨询、担保以及其他委托事项,并从其中收取一定费用。
国内商业银行在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通过单独向企业收取利率作为咨询费和顾问费,将利息收入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中间业务收入科目下,这种现象在同业存款中也是相似的。
(二)改变传统信贷模式,实现经济增长和银行业发展的有机协调。
因为伴随着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大规模急速发展,以及企业投资增长的减缓,这使客户的议价能力逐日增强,同时贷款市场间竞争越发激烈,利差收窄后商业银行收益水平的大幅度下降,同时再加之客户对于银行业贷款的需求的逐步下降。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将信贷资源分散开来,改变原有的传统信贷模式,把越来越多的信贷项目投放给一些小规模企业以及绿色生态领域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中小企业在总贷款中的占比,也可以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增速的目标。
为此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一下三个方面来改变传统的信贷模式。
1.积极开发新的融资产品,增强网上银行贷款功能,从而拓宽中小企业申请和发放贷款的渠道。
2.开发新型贷款担保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抵押、质押物缺乏的问题。加强以商标权、应收账款、长期股权投资、知识产权等作为抵押、质押工具。
3.提高中小企业信用贷款的成本,全方位建立分层次委托授权体系和积极向上的激励机制,全面拓展各层次援助创业贷款、各商业领域融资和各中小型企业的融资租赁等服务,由此可以促进我国实际经济体系的发展和民生问题改善,从而实现银行业利益最大化并促进其加快发展的有机协调。
(三)设立多样化的机构内部监管,提高自我监督管理效率。
1.设立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所谓得内部控制制度就是指商业银行各级机构管理层,为了保证其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能够尽可能实现,通过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的、 对机构内部各单位和人员进行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一系列措施、制度和程序。使之成为一个规范化,系统化的能够抵御利差收窄的完整体系。
2.设立商业银行的同业自律机制
从全国商业银行同业自律机制设立的现状来看,同业组织的公会或协会是为了维护商业银行业公平竞争、共同利益、行业协调和监管的需要自觉建立起来的。这是对央行金融管理的拓展,也是银行业的自我民主管理。故我国商业银行业应积极设立起商业银行的同业自律机制。
3.优化商业银行机构内部人员控制与审计机制
建立健全高效的内部调控制度,推动银行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各级管理层的监督和约束,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集体议事功能,着重优化商业银行的内部人员结构治理。同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银行自我监管中的重要作用,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提高监管新新的有效性,充分行使自身职能,有效解决银行公司治理问题。
(四)调险偏好,提高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在当今,信贷资产质量和利率市场化之间互相制约、相互影响,这两者显然已经成为全国各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若利率风险一旦转化为信用风险,这现象将会冲击银行业的经营,使其发展变得更加困难。所以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和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而导致利差收窄问题,商业银行做了以下几点努力。
1.银行业应抓住重点来控制各个领域,其中应该增强对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管理,提高管理风险能力,加强信贷风险防伪控制的预见性,避免重蹈其他国家利差收窄后银行业信用风险激增的悲剧。
2.银行业在全面调整客户等级结构和银行金融产品的同时,应当要进一步完善多样化的信贷资产管理流程和顾客的信用风险管理,完善审批、委托授权制度,优化地区和各行业政策,由此来配合信贷结构调整的需求。
3.银行业的监督管理部门还应该尽快创出新一轮的资产证券化、土地房产权证大众化以及信用保险化等相关政策,诸如此类的相关政策都是为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化的流动性而设下的前提。这也是为了应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而创造出来的有利条件。
(五)加快拓宽商业银行业务结构,推动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转型。
1.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是业务和客户,所以商业银行必须紧抓并落实这两大基础:首先加快推进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的深入发展,其次积极调整客户结构,丰富客户资源。
2.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观念,推动商业银行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转变;由“存贷批发型”向“全面综合型”的经营理念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理念转变。实现商业银行走“低资本、低耗用”的特色化经营道路
3.首先要加快拓展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收入趋向多元化,推进国内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的深入发展。其次要加快推动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布局广度的进一步扩大,争取在证券、基金、保险等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在存贷利差逐渐缩小、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努力实现从以大客户为主的经营模式,向以大中小型客户并重的经营模式转变,将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客户作为商业银行客户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逐步丰富和完善客户资源。由此可见,大力推进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的转型,是商业银行全面改革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兰.存贷利差趋小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策略研究[J].金融学院,2012(6)
[2] 赵国栋.商业银行利差研究[J].财经之窗,2010(1)
[3]陈双成,黄守信.商业银行利差水平与盈利模式研究[J].金融视界,2010(5)
[4]吕铮.中国商业银行实际利差的影响因素研究[R].东北财经,2010(12)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4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107-02
近年来,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金融脱媒程度的加深对我国商业银行既有的经营管理方式、业务发展模式、盈利能力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顺势而为的转型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机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路径进行了分析。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转型压力
我国商业银行此前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改革、经济增长、人口红利和银行自身的改革与努力,但高增长的盈利模式当前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
(一)经济下行对银行经营效益、资产质量形成双重挑战
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7.6%,接近年度目标下限;7月汇丰PMI降至47.7,创近11个月新低。数据表明,GDP增幅高度与银行业利润增长正相关。中国经济下行进入“中速”发展时代,在减少银行增长动力的同时,也对其资产质量产生较大压力。银行未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须同时面临“稳增长”、“保质量”的双重压力。
(二)利率市场化加速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当前盈利模式带来冲击
2012年,我国银行业利润总额由2002年的364亿元增至1.51万亿元,增长42倍。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这种高息差和以信贷为主的盈利模式终将难以持续。2012年以来,中国银行业NIM已连续下滑3个季度,未来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将进一步影响银行的定价地位。此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使得间接融资比例不断降低。2012年我国企业债筹资额是2002年的74倍,达2.25万亿元;银行理财余额达到7.1万亿元,与保险业、信托业的资产总额相当。
(三)同业和跨界竞争全方位展开
“超级网银”、跨行资金归集等功能的推出,淡化了银行的边界,使银行的传统渠道优势不断弱化。保险、证券等非银金融机构,也不断蚕食银行传统业务。此外,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如浦发银行提出了移动金融战略,中信银行推出了“异度支付”等。金融脱媒的步伐不断加快,互联网金融创新更是不断争夺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和支付业务。支付结算领域的竞争更为突出,有约61.3%的中国网民通过第三方支付渠道进行付款。第三方支付当前已成长为排名第二的电子支付方式。
(四)经济结构调整及监管政策规定提出了新要求
2013年6月底的“钱荒”,虽有季节性及偶发性因素,但同时也暴露了金融泡沫化、资金空转套利及金融结构失衡的问题。近两年来,银监会陆续出台资本管理、“腕骨指标”等一系列监管政策,提出了银行理财、银行收费、外汇业务等监管要求,并重拳整顿银行间债券交易和同业交易,大力治理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这都对银行当前业务发展模式、盈利能力形成挑战,对加快银行业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商业银行未来盈利机会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在面临多重压力的同时也存在诸多机遇:信息技术的进步助力银行精准营销、灵活创新、渠道智能和集中运营;经济结构的转型催生了消费金融、新型城镇化、商品市场等巨大需求;经济全球化开拓了新的价值来源渠道;银行间竞争的加剧,将促使市场格局进一步分化,领先者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扩大。面对新的竞争环境,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通过转型来创造新的盈利点,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一)公司金融
1.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依然是银行最大的客户群体,预计到2015年我国银行从大企业客户获得的收益将超1万亿①。大企业在传统银行业务、新兴投资银行业务等领域具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求,且对产业链上下游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未来,大型企业依然是银行经营和盈利的重点,但应避免只采取单一的信贷营销模式。为大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是银行未来转型的方向,具体为:在营销模式方面,重在为其提供个性化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在产品服务方面,更加重视为企业提供投资银行与资本市场领域的服务;在协作方式方面,实现四个领域的联动,即传统公司业务与新兴投行业务联动、大企业与小微企业和对私客户联动、银行母公司与子公司联动、境内外分行联动。
2.中型企业。到2015年我国银行从中型企业客户获得的收益将超过9000亿元②。与大型企业相比,银行在对中型企业定价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当前,银行在经营和服务中型企业过程中,转型的难点主要在风险控制方面,中型企业的信贷审批和风险政策以往基本与大企业一致。因此,需根据中型企业的特点,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与工具,而不只是套用大企业的风险政策、工具与方法。与此同时,在中型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过程中,银行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避免企业自身的转型风险。
3.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金融对实体经济的重点支持领域。富国银行的经验显示,该行100万美元以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约占其企业贷款总额的17%,平均利率在8%到10%之间,远高于其他类型贷款利率。
银行在经营和服务小微企业过程中,首先要培育小微企业零售化经营能力,采取批量处理的零售模式;其次要加强风险控制能力,建立适用于小微企业的风险政策、工具与方法;再次是对小微企业提供全程服务。在小微企业成长为中型企业后,银行要采取“同一客户、同一银行”方针,避免因客户类型变化后,因内部管理原因导致的客户流失。
(二)零售金融
1.互联网金融与移动金融。新技术将对银行服务渠道与服务模式产生变革,银行在互联网金融与移动金融方面转型的难点在于:首先要创新商业模式,把握互联网与移动技术发展趋势,创造新的盈利机会;运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提升精准营销能力;其次是培育以客户需求为驱动力的高效迭代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快速反应机制;再次是实现渠道的同步性与用户体验的一致性,使在不同渠道上的客户拥有一致的体验;最后是加速传播,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和网络商圈的作用。
2.私人银行。福布斯统计显示,我国亿万富翁已超过6万人,私人银行客户因其高收益将成为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据调查,私营企业家与企业高管在我国私人银行客户中的占比为83%,这些客户都与企业经营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服务时,不只是向其销售高收益理财产品或提供高端私人银行服务,更重要的是建立高效的服务平台与运行机制,提高产品和服务方案设计能力,重视财富规划,满足财富管理和传承、海外投资等高端金融需求等。
3.消费金融。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金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众多的消费金额种类中,个人住房信贷仍占主导地位,信用卡分期等消费贷款也快速上升。发展消费金融,需不断提升消费信贷比重。这既是消费金融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是优化存量信贷资源的手段,亦是在资本约束条件下提高盈利能力的必然。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应准确定位细分市场,完善风险控制措施,实现风险与收益二者间的平衡。
(三)金融市场业务
1.资产管理与金融机构业务。资产管理已成长为一个庞大的市场。2012年我国理财产品余额达7.1万亿,保险、证券、信托资产总额分别达到7.35万亿、13.76万亿和7.47万亿。搭建资产管理平台,对有效衔接供给与需求,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发挥商业银行母子公司联动作用,防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机构业务包括为小型银行与海外银行提供清算、拆借、交易、托管、支付、现金管理、跨境贸易融资等服务。到2015年,金融机构业务将贡献45%的金融市场与投资银行收入。因此,需将金融机构客户业务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整合相关资源与流程,满足频繁交易及高效运作等需求。
2.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的国际化将催生多个人民币金融服务与交易市场,为我国银行带来巨大盈利机会。首先是支付结算市场。预计2015年人民币贸易和投资相关的结算金额将达到9万亿。其次是人民币清算服务。将来海外人民币必然在境内进行最终清算。再次是人民币交易。资本项目的放开将催生海量交易人民币在岸市场,我国银行应加强研究与分析,创新产品与服务,充分把握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盈利机会。
三、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步伐的不断加快,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和第三方支付等新兴业务的发展正不断侵蚀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领域。我国商业银行只有顺势而为,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勇于创新与突破,不断开拓业务领域的蓝海,才能在未来的经济大潮中取得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注释:
① 引自麦肯锡报告,大型企业为年收入在1.25亿美元以上的企业。
② 引自麦肯锡报告,指年收入在6000万美元到1.25亿美元之间的企业。
参考文献:
[1] 魏振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商业银行转型[J].区域金融研究,2013,(03).
[2] 朱宣宣.中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内涵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3,(07).
[3] 尹纪秀.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转型分析[J].商业经济,2011,(06).
篇3
[关键词] 混业经营模式金融控股公司
商业银行的经验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类:混业经营模式与分业经营模式。混业经营模式是指银行不仅可以经营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还可以经营证券投资、保险、信托等等,而且上述服务几乎能以任意一种货币形式提供给国内外客户,其服务是面向社会所有行业、个人及公共部门。相反,分业经营模式则是指银行业务与投资业务相分离,即商业银行只能从事存、贷款业务,不得兼营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投资银行则经营证券承销、证券交易以及其他属其经营范围内的投资业务。
一、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模式的现实可行性
1.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有预留的操作空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中国金融法律体系也日趋完备,但中国严格的法律法规也有意或无意地为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留下了一定的操作空间。以银行业为例,2004年2月1日实施的《商业银行法(修正)))第四十二条秉承1995年《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二条有关分业经营的思路,继续为混业经营预留了发展空间。如不禁止中国商业银行在境外开展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收务,在境内从事保险经纪业务。其条款意味着国务院可以通过行政法规、政府决定、个案批准等形式允许商业银行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投资于不动产、非银行余融机构和企业,为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模式提供了可能。
2.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中国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经济和网络金融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电话银行等新型业务也由少到多,由点到面地发展起来,它直接促进了金融机构间新型合作业务品种不断出现,机构合作形式更加多样,为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提供了技术和经济条件。
3.商业银行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商业银行企业化改革的方向日渐清晰。目前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最重要的部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独资金融机构也己确立或正在制订规范的公司制改造方案,如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2003年末己获国家注资进行股份制改造,正在努力创造条件上市。商业银行企业化改革的一个直接成就是将帮助商业银行形成较强的风险意识和自律意识,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备的规章制度,初步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这为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模式创造了条件。
二、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最佳形式
巴塞尔委员会强调了金融集团必须从事两种以上金融业务活动,而美国并没有这种限制要求,尽管在实际中金融控股公司从事的金融业务至少会在两种以上。由于实践中各国的金融市场背景、政府的监管水平及对所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要求不同,金融控股公司的表现形式也很不相同,因此难以用一个统一的概念进行概括。但作为严格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必须同时具有以下两个特征:(1)从事金融业务,并至少明显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业务;(2)母公司至多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中的一种业务,而其余业务由其控股子公司经营。
三、金融控股公司的优势
具体来说,金融控股公司主要优势有:
1.可以适应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创造最大价值。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是多样化的,在资产方面包括存款、支付、投资等,在责任方面包括按揭贷款、信用卡和其它个人信用交易等,在保障的方面包括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医疗保险、保障保险和信用保险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并有利于减少客户信息搜集的成本,客户只要认准一个强势金融品牌,其所从中获得的价值将会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如果客户将其金融产品和服务分散于多个金融机构,那么必将会增加其转移成本,包括往返于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时间和成本等。
2.有利于金融业务的创新。金融控股公司形式与金融创新相适应,并使金融创新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为了增强资产的活力和降低风险,增加收入,金融控股公司会将许多传统的业务重新安排,以适应证券化、电子化和一体化的需要,同时,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也会积极开拓金融新产品,发展表外业务。随着金融控股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金融创新也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财务便利。控股公司可以向有困难的附属金融机构提供专业技术和低成本资金,在集团内转移资金到成功机会最大或有困难的公司。一家银行控股公司可以把不同银行和非银行附属机构的盈利和损失合并,只对整个公司最后的净正盈利纳税,或通过其它方法将利润合法地从盈利公司转到亏损公司,为当期收入提供更好的税收庇护。
4.降低债务成本。运用双重杠杆,银行控股公司可以将附属公司和其本身的资产作为担保去借款,从而获得便宜的债务资本。
5.资本扩音器功能。金融控股公司是以资本为纽带而组成的母公司控股结构的金融集团。山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股只需超过50%即可,子公司又可以继续投资次级子公司。这样,资本的利用率就像被通过扩音器一样被放大了好几倍。
6.规模效应。通过设置可以共享的机构(如研发、培训、技术机构),降低集团总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合并类似机构的重组效应。在电子化潮流中,可以形成设备、系统采购等的批发效应,即使采购权并未集中到集团公司手中而是各子公司自己掌握时,批发效应也是存在的。
参考文献:
[1]唐 迪: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体制改革.当代财经,2003,(8)
篇4
关键词:WTO 分业经营 混业经营 《商业银行法》
中国于2001年11月13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ge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WTO” ),WTO的统一规制本身就是不同法域下的理念、价值、规则的融合,从这一意义上说,金融“入世”,就是金融法律的“入世”。WTO下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及其立法提出了新的法律性要求,加入WTO后,我国的银行市场开放将是全方位的。在外贸业务方面,加入WTO时就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任何地方向任何机构和个人提供外汇服务;在人民币业务方面,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可以在上海、深圳、天津和大连开展人民币业务,到2005年1月1日,取消所有地域限制;从2002年1月1日,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一句话,从2005年1月1日之后,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国民待遇原则,外资金融机构在服务地域和服务对象上已与中资金融机构没有什么两样。[1]中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与竞争。然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却赋予外资金融机构“超国民待遇”,《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第17条(四)项,允许外资银行从事外汇投资业务,而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下简称《商业银行法》)却明确禁止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行为。从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对银行业实行的是较为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即银行不得投资于证券、信托、保险这三项业务)。[2]本文拟对《商业银行法》所规定的这一制度,从“两个前提性思考”、“一个折中方针”、“具体制度构思”这几方面展开论证“混业经营”作为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法》的意见。
一、 两个前提性思考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 现状分析 问题 对策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金融机构,企业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首要目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银行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2016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首度突破200万亿大关。截至2016年9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222.9万亿元,相比2011年末翻了一番。2016年9月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32万亿,同比增长2.82%,利润增长幅度明显下降。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曲折复苏,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在如此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下通过转变盈利模式获得可持续发展,是当下最重要的课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现状
1.整体盈利情况较好,但利润增速明显放缓。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32万亿,同比增长2.82%。利润增速相比去年同期略有上升,但相比2012~2014年同期下降十余个百分点。从上市银行公布的数据来看,城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利润增速要高于大型商业银行。2016年前三季度,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的利润增速已不足1%,分别为0.52%、0.53%,建设银行同期的利润增速也仅有1.35%。利润增速下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受利率市场化影响,银行业净息差收窄。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净息差为2.53%,2016年第三季度净息差为2.24%,下降19个BP。这将对银行盈利带来不利影响。二是中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高增速向中高增速转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不良贷款拨备计提增加,消耗了部分利润。
2.利差型盈利模式较为突出,但利息净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财报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四大行的利息净收入为11950.9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006.87|元,降幅高达7.77%。四大行的利息净收入无一增加,这是四大行全部完成上市之后,首次出现三季度利息净收入集体负增长。这是因为当利率市场化后,大客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融资渠道多样化,这就要求贷款利率下调,而银行为了揽储,各自调高存款利率,由此导致存贷利差收窄,势必短期内削弱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改变以往单一的盈利模式,向多元化盈利模式转型。[1]
3.中间业务发展不足,非利息收入占比低。这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整体收入呈快速增长现状,在整体营业收入额中占比稳步上升。例如工商银行2016年前6个月工行共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817亿元,同比增长6%,占营业收入比重较2015年提高3.4个百分点至24.8%。但从中间业务在总营业额收入中的占比来看, 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的总体比重仍然偏低。五大国有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对中国商业银行而言,目前的非利息收入或中间业务收入,多数是在支付结算、银行卡业务中发生的手续费。[2]
4.经营范围与业务品种偏少,业务规模和收入水平偏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主要还是依靠存贷款,中间业务利用率整体不高。比如我国五大行中的中国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比较早,业务量也比较大,但它的中间业务收入却仅仅占其总营业额收入的百分之十几,更不用说那些中小商业银行了,与外国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很大。
(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因素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盈利能力收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种。其中内部因素主要有风险管理能力、银行业效率水平和业务因素等。外部因素主要有资本市场发育程度、利率市场化程度、我国严格分业经营监管抑制金融创新、客户金融需求多元化。本文主要就外部因素进行分析。
1.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资本市场是我国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对推动我国银行业的盈利模式转型具有重要作用。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它包括所有关系到提供和需求长期资本的机构和交易。所以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创新能力和水平。首先,资本市场的建立改变了商业银行存款负债的总量和结构。[3]大量的银行存贷款流入资本市场,在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上进行了分流,改变了商业银行整体存款负债的总体规模和结构。
2.利率市场化程度。我国现在正在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但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市场利率自主性不强,并且我国长期以来的高利差收入得益于管制利率。利率市场化完全放开以后,商业银行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市场份额,通过高利息吸收存款、低利息发放贷款来赚取利润,这样就导致了银行存贷利差逐渐收窄。[4]而存款利率具备刚性,所以下调幅度不大或者不能下调,导致资金成本上升,商业银行自身利润缩减。
3.我国严格分业经营监管抑制金融创新。1993年以后我国逐步确立并至今仍然严格执行分业经营,然而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上出现了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体制转型的潮流,至今,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末基本完成了向混业体制过渡,以金融机构全能化为特征的混业经营体制成为国际金融业的主流模式。[5]我国现在的严格分业经营监管模式已经不适应国际金融监管的潮流。并且严格的经营监管模式还抑制了金融创新的产生、范围、速度和环境。而金融创新又是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转型的强大动力,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的转型。
4.客户金融需求多元化。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商业银行面临的客户层次也越来越复杂。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到来,大众客户对于更加便利化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的需求约越来越强烈,可以说,为未来谁拥有更富有特色的金融服务,谁就拥有提升自身盈利水平的又一大利器。但是我国银行业尚未完全开放,商业银行仍处于垄断地位,金融服务滞后于大众客户的需求,“银行主导型”金融服务不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了我国银行业的盈利增长,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成功转型造成阻碍。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盈利模式单一,不利于盈利模式从利差主导型向非利差主导型转变
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混业经营,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中间业务包括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很大一部分的收入都来自于金融投资工具带来的非利息收入。[6]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收入总额中以利差收入为主体,占比70%以上。二、利差收入中批发业务占主体。虽然近年来净息差进一步收窄,但是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仍然是利差主导型,从整体来看,国有大行的净利增速明显放缓,不良率和不良贷款额继续双升,净息差则进一步收窄,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备受考验。面临如此严峻的经营形式,如何将盈利模式转向非利差主导型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盈利来源单一,不利于非利息收入增加,抑制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水平
目前部分银行已经开始通过加厚非利息收入增加利润,2015年招商银行实现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534.19亿元,比上年增长35.26%,远远超过了交通银行的规模。招行将这一快速发展归因于服务手续费、托管以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增加。尽管招行等大型银行取得了比较丰厚的非利息收入,但是中国整体银行业仍呈现出盈利来源单一的情况,利息收入仍是他们的最主要利润来源。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利率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下,非利息收入的增加必将成为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必然选择和重要发展方向,以此来提高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增加发展动力。
(三)贷款结构失衡和雷同,易引发投资的畸形化,影响商业银行的可持续经营能力
我国近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事实表明,贷款规模的扩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推动力,但当前的贷款快速增长并没有同步地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即贷款规模增长速度与增长速度并没有同步。[7]据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年末,我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9.35万亿,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仅为12%。整体出现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由此可见,我国信贷供求关系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在贷款结构上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衡。并且广大中小商业银行贷款结构趋向雷同,资金流向趋同,资金集中在某一个行业或几个行业,易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同时易引发投资的畸形化,现在我国投资主要集中于房地产、土地和基础设施,这些行业的投资资金过重就会引发其他行业的“资金荒”,投资结构畸形,资金流向并不都是使银行利润最大化的部门,影响商业银行可持续经营能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传统观念,增强市场主体作用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看清国内外金融发展潮流,顺应金融自由化浪潮,转变过度依赖利差收入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观念,积极进行盈利模式转型,加快利率市场化将彻底改变通过存贷利差及存贷规模扩张来赚取大额利润的传统模式的事实,形成利差收入与非利息收入均衡发展的局面,而不能光顾着“啃老本”。十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商业银行面对这样的的局面,就更应该立足市场,增强市场供求在银行资源配置的主体地位,根据市场走向制定自身的发展策略,明确自己在市场中的定位,不能在经济改革的潮流中被淘汰。[8]
(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注重金融创新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随着利差收入越来越窄,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也越来越小,着眼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发展进程,无一不是盯着中间业务,在此基础上进行金融创新,从而为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增加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并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也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是商业银行面对去年811汇改,加强金融业双向开放政策的一个有效应对之策。对于提升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缩小与国际的差距的重要途径,当然发展中间业务,进行金融创新也必须与银行自身实力相匹配。
(三)优化银行业服务,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首先银行业要做好定位,所谓定位是指客户需求的满足方式,明确知道自己为谁创造价值,谁知企业最重要的客户群体等关键问题。
其次在利润转型上不同的银行银行还要根据自身情况和特色进行差异化定位,发展自己具有特色的经营方式,提供具有独特优势的金融服务,立足于客户需求,提供多层次、周到的服务,从树立金融服务理念到金融业务服务等全方位的一体化服务,从整体上提升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质量。近些年来由于内外环境愈发严峻,有些银行已经开始注重自身金融服务质量。比如中国工商银行于2016年12月13日在北京举办了“新服务,心满意”服务提升季会,将从消费者关注的金融热点和服务需求出发,改革创新银行服务模式,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解决好消费者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面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并且将从改善服务面貌、优化服务流程、加快减费让利、提高账户安全等四个方面着手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最后我国利率市龌改革的加快推进势必会引起商业银行间愈加残酷的竞争,商业银行通过提供差异化的特色服务,维护核心客户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自主议价能力,从而在竞争中取得更多的主动权,从而加强可持续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波.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基于14家上市商业银行[D].山西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5.5.
[2]利明献.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模式[J].中国金融家,2011(9):41-42.
[3]刘志刚.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学位论文,2011.5.
[4]赵欢.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4):10-11.
[5]吴思麟.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对金融监管组织机构模式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35):14-37.
[6]朱芳华,蔡静静.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J].商场现代化,2010(6):139.
[7]姜姗姗.我国上市银行贷款结构优化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11.12.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 转型
1、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主要推行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对中国商业银行而言,目前的非利息收入或中间业务收入,多数是在支付结算、银行卡业务中发生的手续费。反观国际银行,已经脱离了传统的结算手续费或银行卡佣金收入,转而延伸到共同基金、保险和投资银行业务领域。所以,商业银行未来非利息收入的来源,将会转变到金融创新、共同基金、保险等其他业务领域。
2、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资本约束的强化
资本监管一直是银行业监管的核心内容。《巴塞尔协议Ⅲ》体现了对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结合的精神。宏观审慎监管方面,不仅强调了资本留存缓冲和逆周期缓冲资本的重要性,而且明确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额外资本要求。该标准已经于2012年1月1日开始执行,并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分别于2013年底与2016年底前达到新资本监管标准。
2.2、同业竞争的加剧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认为,行业市场结构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竞争、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四种类型,其市场竞争程度依次增强。银行业市场结构指银行业中银行的数量、规模和份额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的总和,集中体现了银行体系的竞争和垄断程度。一般而言,行业市场集中度与其竞争程度具有负相关关系。
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以及我国银行业的多维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思考改革,使得我国银行业同业竞争程度明显增加。从2003―2010年,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不断降低。同业竞争的加剧必然促使我国银行业必须改变现有依赖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使其收入来源多元化。
2.3、利率市场化推进
自从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及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接着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十二五”规划亦明确指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周小川也指出目前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加速推进,从而必将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3、商业银行转型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一直习惯依赖于存贷款业务,但在面临我国信贷政策收紧、《巴塞尔协议III》实施临近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环境下,商业银行转型已经日益紧迫。我国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和利润增长方式已经受到种种挑战,因此积极推动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必然成为银行业转型的重要选择和方向。
3.1、不断深化资产管理业务范围和内涵
虽然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及银行相关制度建设进程尚滞后于国际资本市场,难以在短期内推出相关金融衍生产品,但金融产品创新必须及时跟进,保持与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步水平。商业银行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只有立足于机构投资者的需求,同时摆脱目前对银行资产管理条条框框的约束,才能拓宽思路开拓产品创新领域,尤其是在资产管理业务中探索证券(债券)资产借贷等衍生业务可行性。在产业基金的资产管理业务中,我国商业银行应重点探索和总结产业基金投资项目管理与一般证券资产管理上的区别,以及相关的特殊要求;在信托资产的资产管理业务中,我国商业银行应将重点放在合格信托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同时理顺资产管理业务理财与银行自有资产管理业务间的关系;在银行私募基金的资产管理业务中,我国商业银行应严格监管市场准入与退出,同时慎重选择私募基金投资管理人和基金经理;在证券(债券)借贷业务中,我国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相关融资融券业务的信息和规定,探索作为金融中介机构进行证券(债券)借入与借出业务申请、交易撮合、借入方抵押担保监管、结算、盯市、到期证券(债券)返还等业务的可行性。
3.2、资产管理技术系统必须切合客户需求的实际
在我国,虽然很多商业银行拥有全功能银行系统,但实际上这只是银行交易系统,而不是客户服务管理系统。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尚需设计更实用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群要有不同的服务模式:对有特殊业务需求的银行高端客户,可以采用点对点服务IT技术联接模式;对大众化客户,我国银行可借鉴纽约梅隆银行WEB服务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应大力推广网上银行服务,推动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处理的标准化与高效化。
3.3、在资产管理业务引入受托人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要尽早引入受托人制度,学习纽约梅隆银行的经验改善资产管理治理结构。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业务中引入受托人模式,有利于促进对现有业务治理结构的改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可参照企业年金业务模式建立受托人制度,帮助资产委托人设计选择、更换投资管理人或资产管理人的条件与机制,建立业绩评定标准,依托受托人的系统监控其投资行为,并对其投资业绩进行定期评价。我国商业银行要对委托资产的风险管理,保护资产委托人的权益。商业银行作为资产管理人,应积极建立日常的资产管理风险监控系统。银行要制定风险防范与预警措施,提高对委托资产应急处理的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银行要根据国家政策法规与金融市场情况,及时跟踪潜在风险,并根据风险程度变化适时调整,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点。银行要适当提取管理资产的风险准备金,以防在极端情况发生时可抵偿资产的损失。
3.4、健全考核机制
当前存在的“息转费”现象不仅给银行提供了收入结构调节的空间,造成收入结构不真实,还变相降低了信贷准入门槛,逃避信贷规模的总量调控,可能引发声誉风险。因此,建议各银行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市场成熟程度、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的竞争力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考核指标,合理调整利润、中间业务收入等指标考核权重,从而形成与业务发展、客户需求相适应的中间业务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加强同业规范引导,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大型商业银行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中国金融,2012(6).
篇7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金融创新
利率起源于经济学中“货币的时间价值”原理,本质是资金借贷成本的反映,其市场化程度决定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利率市场化在宏观层面有助于储蓄转化为投资,进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从微观层面看有助于推动资金的合理流动,使利率充分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我国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不再设置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浮动上限,这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不利影响
商业银行在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扮演着信用创造者的角色,其传统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依靠存款和贷款的利差收益,但是利率市场化打破了传统的固定利差,大大削弱了银行的盈利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压缩了银行的利润空间,打破银行的垄断地位。利率市场化拓宽了融资渠道,有助于互联网金融、股权众筹等新型融资方式的发展,而影子银行的崛起打破了商业银行“一家独大”的局面,根据银监会的2015年第四季度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5926亿元,同比增长仅2.43%,增长趋势明显放缓,中国工商银行――我国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其2015年净利润同比增长只有0.59%,这表明商业银行必须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第二,容易引发利率风险,加大商业银行风控难度。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利率水平取决于资金供求,这容易引起利率的波动,首先当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时,会造成银行利息收入的减少;其次银行必须根据利率缺口不断调整资产和负债的结构,这会造成银行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的不对称;最后由于存贷款选择权在客户手中,而利率波动会引发客户的道德风险,例如利率上升时,客户有可能通过提前支取的方式进行利率套利。
第三,利差减小,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将导致银行更加激烈的竞争以占取更多的市场份额,银行之间不再是仅仅争夺客户资源,而是将竞争领域扩展到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甚至是中间业务,银行的信用、名誉、金融产品的种类、服务质量以及创新能力都将成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例如许多商业银行通过精简贷款审批手续来吸引企业客户,通过发行利率上浮大额存单的方式来进一步吸引储户。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积极影响
利率市场化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虽然在一段时期内缩减了银行的盈利空间,加剧了银行间的竞争,但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的。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提高,其信用风险和违约风险大大增加,而利率市场化则给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模式和创新发展创造了条件,具体来说包括:
第一,有利于推动我国形成健全和完善的金融市场,为商业银行创造公平的、规范有序的运营环境。利率市场化实质上是给银行更多的经营空间和自主决策权,这会促使银行形成结构合理、品种繁多的融资工具体系,促使政府相关机构加大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推动国家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助于提高社会组织以及储户参与监管的积极性,并最终推动我国的金融市场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化,进而为我国银行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可以促进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模式的改革。商业银行在性质上属于企业,其目标也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利率市场化有助于落实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自,进一步确立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地位,这一方面可以更好发挥银行信用中介的功能,促进资金的融通;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发挥银行支付中介功能,完善支付链条。利率市场化可以真正实现银行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可以推动银行完善股权架构、合规性管理、加强风险管理、强化内部控制、资产负债管理以及健全成本预算,这些都会使商业银行发生根本性变革。
第三,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以及服务,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的全面健康发展。利率市场化将会促进商业银行经营重心由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向理财、支付结算以及资产托管等中间业务倾斜。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一方面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存款,肯定会上调其存款利率;另一方面银行为了争取优质客户――特别是企业客户,又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贷款利率。由此可见,银行的传统业务势必会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又必然会涌现出大量的创新型金融产品,特别是那些不占用银行自身资金以及受利率波动影响小的表外业务将获得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最重要的功能是推动金融创新,个人客户、企业客户以及银行都会从中获益,利率市场化一方面赋予商业银行更多的金融产品定价权,这将大大增加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银行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潜在的利率风险,必然会通过金融创新来研发更多增值、保值的工具。
第四,有利于商业银行客户结构的不断优化。利率市场化将会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部门更加关注贷款市场的运行情况,在办理贷款业务时,不仅要考虑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收益,更要考虑银行的资金成本、管理费用以及潜在的风险等因素。银行不仅要考虑客户的需求,更要考虑客户的还款能力以及违约风险,在此基础上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对于优质客户可以制定优惠利率,对于高风险客户要制定较高利率作为风险补偿,以推动客户结构的优化。
三、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对策建议
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在存贷款利差逐渐缩减的情况下,银行必须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第一,推进金融创新,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对于银行负债业务,一方面要大力推广存款保险制度,以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发行大额存单并鼓励其转让流通。对于银行资产业务,一是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而调整并优化银行的资产结构;二是打包出售贷款,以增加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三是鼓励采用银团贷款,银团贷款条件下各个参与行自主确定授信行为,分工明确,可以有效的分散违约风险和信用风险;四是推广贸易融资业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贸易占我国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因此贸易融资必然有着广阔的前景;五是购买优质债券,债券可以平衡银行的流动性和收益性,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降低资产组合的风险,实现银行的稳健和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利率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利率风险日益突出,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健全并完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建立风险准备金并制定相应的阀值,确定利率的期限结构和风险缺口。事前要对潜在的利率风险进行严格的把控和审核;事中要强化对利率走势的分析和预测,并运用衍生工具规避风险;事后要及时对风险进行追踪,做好相关总结。
第三,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不构成银行的表内资产和负债,因此大大降低了银行的经营风险,有助于银行形成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约束机制,银行可以大力发展业务、托管业务以及顾问咨询业务等中间业务,同时鼓励开发期权、期货以及组合类金融产品,以增强银行经营的灵活性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严敏,王月香.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7).
篇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11903
1 引言
2015年6月28日,央行宣布再次下调准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基准利率由2.25%降至2%,贷款基准利率下调至4.85%,其他各档次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这是今年年内第三次降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主要在于存贷利差的收入,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不仅会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产生一定影响,还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方式及应对风险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针对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学界对此探讨不断,以黄金老(2001)为代表的学者从综合的角度出发,指出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商业银行应对风险方面应注重的措施;以巴曙松、严敏、王月香(2013)为代表的学者指出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着重分析了中小银行在面对利率市场化时的政策建议;以陈一洪(2015)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实证分析,非利息收入对大型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有着重要影响,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更应该注重拓展中间业务,优化收入结构。
本文首先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出发,分析研究了目前国内外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其次,在理论上,统筹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商行影响的同时,区分对待了其对大型商业银行和小型商业银行的影响,认为其影响对二者是存在差异的,并将西方商业银行发展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型期;最后,在商业银行应对利率风险、逐渐转变经营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整片文章更偏向于小型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转型研究。
2 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及国内外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2.1 利率市场化现状分析
金融抑制理论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不断加快的同时,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人为化”越来越阻碍我国经济发展,使得传统商业银行凭借着该政策而获取巨额收益的同时,资源从高效率的部门流向低效率的部门,利率市场化改革变得尤为迫切。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96年―2004年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始探索期;2005―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逐步实现了市场化;2013年至今,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等相关措施应运而生。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至今,已取得了部分成就,随着我国近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快速推进,商业银行传统贷款业务利率已经完全放开,实现了自由化;据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存款利率要在近一年左右完全放开,从而实现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2.2 国内外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存贷利差收入为主,均值在70%以上,其在商业银行经营收入中占有很高的比率,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所占比例小,均值不足20%,中间业务发展较欠缺,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存贷利差缩窄的情境时,往往会面临较大的冲击。为了区分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不同商业银行的影响时,将商业银行分为两类:大型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通银行)和小型商业银行。其中小型商业银行选取了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三家上市银行作为样本数据来分析,其流通市值在1000亿以下,通过收集整理相关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整理得出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两类商行的收入占比,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占比趋势图
从图1可以看出,小型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占比要高于大型商业银行,其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要低于大型商业银行,这表明:小型商业银行更加依赖传统存贷利差收入,其中间业务收入较少。从趋势来看:随着近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大小型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均出现下降的趋势,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开始出现扩大的趋势,这表明: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注重改进自身的经营方式,逐渐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2.2.1 我国两类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结构分析
(1)大型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结构。
数据来源:各商行2015年的2014年年报整理得到。
(2)小型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结构。
数据来源:各商行2015年的2014年年报整理得到。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小型商业银行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在营业收入构成中,其净利息收入占比均在80%以上,高出大型商业银行约10%的比重,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却较低。因此,小型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中,往往通过优化服务,减少中间收费等措施来吸引顾客,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这使得小银行在吸引顾客,减少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使得其更加依赖利差收入,这与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改进的营业收入构成趋势是背道而驰的;而大型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的垄断优势地位,凭借自身实力,在依靠存贷利差收入的同时,往往通过做市商、证券业务等其他业务手段来增加自身的中间业务收入。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大型商业银行和小型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构成不同是由于二者垄断地位和实力差异造成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传统存贷利差缩窄对小型商业银行的冲击可能更大,小型商业银行改善自身经营业务构成显得尤为迫切。
2.2.2 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纵观西方商业银行发展历史,通过整理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营业收入构成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商业银行发源期(早期资本主义兴起时期),此时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主要依靠自有资金放贷,办理汇兑,获取收入;第二阶段,商业银行发展壮大期(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广泛确立),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逐渐由自有资金,到以吸收社会资金为主,存贷利差为其主要收入,其经营模式向近代商业银行转变;第三阶段,商业银行发展成熟期(20世纪中叶以后),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确立。现在西方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依靠中间业务为主,在其营业收入构成中占比在60%以上,并形成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并存的局面。
近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加快,国内商业银行虽然发展了较多的中间业务,但与国外银行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模式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型期,其经营业务的转变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3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分析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快速推进,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形成倒逼机制,其对商业银行经营收入造成冲击的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影响可分为以下两大方面:
3.1 不利影响
(1)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遭受冲击。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收入中存贷利差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尤其是小型商业银行,所选取的三家小型商业银行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均在八成以上,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存贷利差的缩窄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形成直接冲击。通过数据整理,我们选取2012年以来我国历次基准利率调整的情况,并将其汇总。其中,情形1代表商业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差额,情形2代表存款基准利率“一浮到顶”而贷款基准利率不变所构成的存贷利差。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情形1下存贷款利差下降幅度变化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政策手段采用对称降息,但是在情形2下,存贷利差下降幅度较为明显。而历次央行降息后,大部分小型商业银行为了吸引存款,均采用存款利率“一浮到顶”的措施,这大大加重了小型商业银行的负担,而大型商业银行在2014年以来的降息中,存款利率却没有“一浮到顶”,通过比较,小型商业银行面临更大存贷利差下行的压力。
(2)经营风险加大,利率风险增大。利率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一种,是指由于利率波动,致使资产收益与价值发生不对称的变化而造成银行损失收入和资产的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存贷款利率由原来的管制到放开,这加大了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利率的波动范围扩大,由市场决定,商业银行不排除会遇到以较高利率吸收存款而以较低的利率发放贷款的可能性。但是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情况来看,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内的垄断地位,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凸显,这使得四大行对市场利率有着一定的干预能力,而小型商业银行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面临更多的利率波动不确定风险。
(3)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受到挑战。商业银行完备的资金定价机制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确定、企业与银行间存贷利率的确定和内部资金转移的合理定价。其中,企业与银行间存贷款利率的确定是商业银行自身所要面临的重要挑战。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只是被动接受央行规定的利率,对利率管制形成了依赖性,存贷款利率定价方面缺乏科学性,自身在利率定价方面缺乏经验。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商业银行自身所面临的资金定价问题是其必须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3.2 有利影响
(1)有利于提升商行经营自主权,增强竞争力。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在利率管制时期的存贷款利率都由上级严格管制,其自身很难为产品定价,这严重限制了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在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存贷款利率逐渐放开,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状况确定相关的存贷款利率,从而提升了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能力。并且,市场化后的利率波动更能清晰反映出市场资金供求状况,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为了争夺客户,银行之间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尤其是小型商业银行,因其自身实力较弱,在市场份额一定的情况之下,小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只有商业银行自身管理科学、制度健全、风险控制力强的商业银行才能更好的适应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挑战和冲击。
(2)促进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由于原先商业银行在利率管制时期自主定价能力低,限制了其创新能力。在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原先的约束机制逐渐放松,商业银行创新环境得到改善,其自主定价权扩大。同时,在利率市场化后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商业银行通过创新来合理规避风险,增加营业收入,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通过不断拓宽自身的业务种类,最终获取更多的营业收入。
4 商业银行经营转变思路分析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在应对外在压力和不确定风险时,要积极应对冲击,制定相关措施,尤其对于小型商业银行而言,把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自身发展的战略机遇。
(1)转变自身发展方式,重视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西方商业银行经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转型过程中,通过金融创新,使得自身逐渐转变原有的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的盈利方式,扩大其他业务收入来源。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要不断创新自身管理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优化业务流程,不断增强内部风险控制能力,从而加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2)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制度,化解利率风险。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准则,而安全性是首要原则。在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不确定风险时,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体系,能够有效应对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不确定因素,加强利率风险管理,重视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冲利率风险,如利率互换、利率期货、利率远期等合理规避由于利率波动所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最终,实现转型,达到稳健、可持续经营下去的目的。
(3)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推动业务结构转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等于银行增加收费、乱收费的行为。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收入逐渐缩窄,其传统业务的营业收入空间渐渐变小。就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业务收入构成来看,大型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有逐步提高的趋势,但小型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推进却相对落后,其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在15%以下,对于小型商业银行来说,其业务结构转型重整,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尤为迫切。而且,中间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营业收入中占比不高,其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小型商业银行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拓宽与小微企业的业务往来,增加营业收入。
(4)深化银行国企改革,让更多民间资本进入银行。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会降低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处于垄断竞争性格局,且垄断性更强。2014年在15家上市的商业银行中,工、农、中、建、交五家商业银行营业总收入占15家上市银行营业总收入的77%,而其余10家上市银行只占23%的市场份额。这使得利率市场化改革。
图2 2014年我国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占比分布图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业务经营模式 转型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主要对存贷利差收入存在一定的依赖。这种盈利模式会受到外部经济形势的影响。为了保证我国商业银行更加稳定的运行,商业银行需要向客户给予良好的金融服务,在此基础上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商业银行降低对贷款利息收入的依赖,降低外部不稳定因素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为了实现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成功转型,需要工作人员对各种经营要素的投入和组合方式进行优化,这样就可以实现对客户需求和金融市场的深入研究和细分,再加上管理制度的优化,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一、对商业银行进行准确的定位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兼并重组。由于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规模小,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从而导致管理水平较弱,这样小型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会减弱。为了促使他们在市场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需要进行扩张和重组,从而形成全国性的银行。这就需要中小型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并形成自己的经营管理特色,只有这样中小商业银行才能在大型商业银行林立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吸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对服务对象进行细分,主要的服务对象可以定位为小企业和居民,和大型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业务范围、金融手段要有所区别,特色化的经营模式,更有助于中小商业银行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体制
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内部管理体制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具体来说,可以扩大独立董事比例,将专职监事引入其中,同时设置内部的监督机制,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监事会和董事会的作用,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商业银行需要站在市场化的角度建立考核机制,对员工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之间形成制衡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建立市场风险机制也很必要,有助于形成高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商业银行工作人员需要对客户的市场需求进行细分,在做好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市场的各种金融需求。
三、促使商业银行形成综合经营模式
现阶段,我国世界各大银行已经开始进入市场,和本土银行会产生一定的业务竞争。在综合金融业务服务方面,外资银行的优势非常突出。我国商业银行要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就需要避免自身的业务短板,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和银行业监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为了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取得一定的效果,我国所有大中型商业银行需要做好保险,证券和基金等业务。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商业银行利用独资或合资的方式成立子公司。一些非银行金融业务可以在子公司开展。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已经获得了政策许可,在信托业,基金业和金融租赁业方面可以发展,这样市场上就产生了信托业务,基金管理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和国外银行合资成立大型综合金融公司,经营多样化的金融业务。
四、管理层制定科学的通胀目标
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通胀目标的实施有助于健全资本市场体系。这样可以改善证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发展的不稳定性,同时也有助于对资本市场结构的优化,有助于金融产品的创新。同时工作人员对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有助于促使金融产品形成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可以打破现阶段金融产品单一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可以促使金融监管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更加完善。此外,通过投资保护制度,有助于完善投资保护制度,再加上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投资平台,就会进一步增强社会通货水平的稳定性,从而更好的落实各项金融业务,推动商业银行更加持续有效的发展。
五、通过通胀目标促使货币政策提升透明度
我国商业银行保持业务透明度有助于促使公众的信息交流更加畅通。尤其是央行要重视业务透明度,促使货币政策操更加公开化,可以定期《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同时商业银行的舆论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可以对通过膨胀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再加上社会公众的支持,货币政策会实现良好的效果,从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落实质量。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大量的业务实践经验,在商业银行货币操作透明度提升的基础上,货币政策会大大增强有效性。这样社会公众对宏观政策的下一阶段取向也会更加明确,从而做出更加理性的金融决策。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模式的转型是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可以克服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促使中小型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胜。文章主要从“明确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定位,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体制、发展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模式、管理层制定科学的通胀目标、通过通胀目标促使货币政策提升透明度”等方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模式的转型状况。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勇.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探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6,06:73-85+126
[2]乔桂明,吴刘杰.多维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13,01:48-52
篇10
一、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放开货币当局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主体,由各金融机构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自主调节利率水平,货币管理当局则通过其他经济手段间接调控影响利率水平。放开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可以促进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给与金融机构更多的利率决定权,促进市场主体间的公平竞争,并且更有利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运行,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的实行在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仅失去了利率管制下存贷款利差带来的高额利润,还要承担伴随而来的各种利率风险,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我国商业银行传统收入主要来源于三部分:存贷款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及自主投资收入。
(一)存贷款利差收入减少
在我国实行利率管制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决定的存贷款利差较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收入主要凭借高利差。根据各商业银行年报显示,存贷款利差收入仍然是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约占银行总利润的80%左右。但是一旦放弃对利率的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将加剧,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导致市场存贷款利差减小,商业银行的利润下降,主要收入减少。针对这个现象,商业银行必须减少对利差收入的依赖,大力发展与利率相关性较低的中间业务,改变商业银行传统盈利结构模式。
(二)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增加
中间业务即表外业务,是指与利率不直接挂钩、商业银行提供的结算、、咨询等业务,不纳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间业务收入作为一项非利息收入,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根据我国各商业银行年报数据显示,中间业务收入目前约占经营收入的25%左右,并且比重不断增加。但是,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仍然远低于国外,如美国中间业务收入约占总收入的70%,是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重是衡量银行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银行发展水平越高,受存贷款利差影响越小,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越高。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存贷款利差收入所占比重必将减少,但对中间业务收入影响不大,因此商业银行必须着重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开拓,增加中间业务产品种类,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将中间业务收入作为商业银行收入的新增长方向,规避利率风险,从而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三)投资收入不确定性增加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投资债权、货币等风险较小的投资品种,但随着金融逐步自由化、银行投资渠道的拓宽,投资收益在银行收入中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而一旦放开利率管制,利率波动增加,势必会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因此,利率市场化加大了金融资产的利率风险,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也增加,造成商业银行收入的波动。
(四)商业银行经营成本增加
- 上一篇:高层建筑消防要求标准
- 下一篇:数学建模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