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认知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6: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认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认知

篇1

关键词:网络技术;岗位需求:校企合作

1、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需要获得大量的信息来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网络和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为人们获得这些信息提供了条件,由此社会对于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加。怎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高素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是我们每一个从事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的高职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为例,探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与实践。

2、按照岗位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模块

在制定本专业人才方案前,我们对省内多家网络公司、软件公司和一些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大量地调研,以此来了解用人单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通过调研,结合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特点,我们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网络工程”、“中小型网站开劣与维护”和“企业网络维护”三个方向,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这三类岗位的岗位要求,将专业课程教学设置为相应的三个模块,这样学生既可以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将来的就业取向,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去重点学习相应的模块。

3、引入开源软件课程

目前国内使用的软件大多是以微软的Windows平台为基础的,导致国内各大中院校在计算机相关教学时,无论是在计算机基础、服务器配置、软件开发和应用软件使用等方面,也都是以Windows平台为基础。微软公司开发的软件,使用简单,开发效率高,但使用它的费用也是高的惊人,对于一个中小型单位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从而导致盗版软件的泛滥。随着国内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日益重视,盗版软件也将逐渐退出市场。

开源操作系统和大部分开源软件是免费的,遵循开源协议开发的应用软件成本低,非常适用于中小型单位。开源软件项目已纳入到国家科技部“十二五”规划中,随着开源软件项目不断推广,社会对开源软件人才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因此,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开源软件课程引入其中,比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加入Linux基本操作的内容;阿络操作系统课程,以windows Server为主介绍各种网络服务的配置和应用,同时开设另外一门课程介绍Linux环境下网络服务的配置和应用。通过引入开源软件课程,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

4、紧跟社会发展,将新知识、新技术引入教学中

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的进步,导致网络和通信技术高速地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一味地按照传统给学生讲述一些过时的、落后的技术,将非常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因此我们在选修课中开设了网络新技术、网页制作新技术等课程,将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地带到课堂。同时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专业地发展,将自动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物联网产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对人才的需求量也非常大,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中,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培养方案中,比如开设了物联网概论、无线通信技术等课程。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方面扩大了学生未来就业的范围,同时也锻炼了师资队伍,为学院将来开设新专业提供了师资储备。

5、教学组织与实施

5.1 聘请企业专家给学生授课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面向企业的用工需求去培养人才,在企业一线工作的专家是最了解企业需求的,对企业中所使用技术也是最熟悉的,把企业专家聘请到学校中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方面企业专家丰富的工作经验非常吸引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方面企业专家的现场经验,也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少走不少的弯路。同时把企业专家聘请到学校来,还为专业课教师提供了与企业专家交流的机会。教师与专家面对面地交流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调研,了解企业需求,根据企业需求更改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专家共同对企业中的一些项目进行研发。这些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企业专家大多工作繁忙,尤其是IT业的企业专家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在聘请企业专家授课时并不要求专家整学期的来学校授课,而是采取多种形式来完成企业专家的授课,在专家有时间时,在保证教学计划完整、合理的前提下,将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交给专家来讲授;还有—种形式是请专家来学校举办专题讲座,介绍企业一线所使用的新知识,新技术。

5.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为企业服务,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企业的需要,我们在授课时将企业已经完成的案例拿到课堂上来,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同时与多家网络公司合作,在不影响企业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的工程或项目,比如企业将一些小型网站的制作任务交给学生来完成、学生参与企业所承担的网络工程项目等。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的工程和项目,使学生更加了解企业岗位对自己的要求,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主动性。

5.3 团队合作,自主学习

为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根据专业方向,我们组建了三个工作室:网站设计维护工作室、网络工程工作室和网络维护工作室。各工作室配备优质资源,教师负责安排工作室的工作计划和挑选可以进入工作室学习的学生,模拟企业用工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定期进行考核,对已进入工作室,但不能完成工作室任务的同学要求其先离开工作室,对未能进入工作室,但在自己的努力下,成绩提高快,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吸纳进工作室。各工作室安排负责人,由负责人独立管理,给组员按工作计划安排任务,整个工作室以团队的形式配合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只起到一个安排计划、指导和考核的作用。通过设立工作室,一方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篇2

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技能培养没有侧重点。计算机网络技术涉及到的行业和领域比较广,如网络产品的生产管理与销售、网络工程实施与监管、网络组建、信息化平台的搭建与管理、网络通讯设备的安装调试、网站开发与维护、网络安全的管理等,每一个领域都可以作为一个方向开设相应的课程,甚至可以深入到行业内部再进行细化。由于中职学生在校时间比较短,如果行业领域无法确定,专业定位过于宽泛,课程体系过大,技能培养就会没有侧重点,学生所学的知识也犹如蜻蜒点水、面面俱到。学生在找工作时因为学无所专,出现什么都知道一点,对不会的东西畏惧,没有自信、茫然没有目标。

网络专业设置脱离实际,缺乏特色。脱离实际一方面体现在脱离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体现在脱离市场变化,学习内容和技术的滞后。由于中职院校生源竞争的压力与日俱增,各学校都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建设改革。有很多学校不顾自身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结果由于师资和实训条件跟不上,不但影响了教学效果,还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实训条件跟不上,不重视实践课程。中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主要培养技工和技能型人才,实验实训条件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如果没有大量软硬件的投入,改革和发展将是纸上谈兵。中职学校如果不能专注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实战经验的积累,中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将无任何特长和优势可言。

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

确立具有中职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才培养首先要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行业的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人才培养是否能满足社会需求,可以通过学生在对口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就业情况来衡量。中职教育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工程设计型人才不同,这类人才与区域的市场、产业有更直接、更紧密的联系,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所以在人才培养上各学校不能照搬照抄,盲目跟风。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越来越依赖于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发展,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创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是发展的长远之计。

建立科学完善的实践实训课程体系。中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要想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必须加强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训环境的建设。

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与企业合作在基地的建设、运作模式和经费方面的发挥重要作用。中职院校的学生最终都将进入企业,因此学校与企业合作是必须的。从教材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师资培养,从企业文化学习到学生实习乃至最终的学生就业,学校都离不开企业。

让学生改变择业观念,注重提高综合素质。在中职院校^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中,我们可能更多会关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毕业生就业单位调查的信息表明,许多毕业生不屑于从基础工作做起、对专业技术工作无法胜任、缺乏与同事合作的团队精神,这些现状正是学生综合素质欠缺的体现。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学生以下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现在网络通讯技术升级换代频繁,中职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个领域工作,始终要保持一种开放学习的心态。在学校期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学习中一点一滴的启发和培养。掌握学习的方法能让学生终生受用。

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现状;趋势

如今,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工作方式,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在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社会各个领域都开始应用和推广了计算机及其信息化技术。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从软件还是硬件方面分析,单台计算机在其运行中都会浪费大量的资源,而要减少重复开发与投资的频率,我们就必须完善计算机网络系统,让网络信息、资源等实现有效传输与共享。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概念与分类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概念。计算机网络技术,即运用通信线路,把不同地方的一台或多台可独立操作和运行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并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与管理软件间的有效融合,使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信息、资源能实现传递与共享的一种技术[1]。它能较好的发挥出计算机的效能,有效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和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分类:1.局域网,也叫LAN网络,它是现阶段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计算机网络技术。局域网技术投资成本低,短期内即可见效,因此,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各个领域中,该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局域网也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以太网技术(局域网中的佼佼者)、令牌环网(由TI与IBM两家公司于80年代中期创立,它能对令牌传输媒体进行有限访问和控制)以及城域网(双环网络结构,即运用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网卡等与个人计算机相连接);2.异步传模式(ATM),该模式可在WAN 、LAN等高速网络环境下传输和交换数据,且能让局域网与广域网间实现无缝连接;3.传感器网络,它对推动计算机网络快速向前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全方位监控我们自身所处的环境和部分机械设备,它有效融合了传感器技术、通信及嵌入式计算等多项技术,具有对信息的探测、采集与传输等多重功能。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

网络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在网络日益发展与普及的今天,该学科也备受关注,世界各国相继制定了各项标准,同时也对网络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展开了讨论和预测。然而,因各国决策者自身及所处环境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国地方网络系统结果也有所不同。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资源共享、协同工作与数据通信三项功能,这使得其在企业办公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2]。如我国中小企业(房地产行业)中,2011年使用计算机办公的企业(少于20人)比重为74.30-94.1%,而人口规模大于50-100人的中小企业中,其计算机办公的普及比例高达97.2%。现阶段,网络管理技术主要可分为三类:一类是SNMP,它常被用于现实中的Internet管理,SNMP操作简单、实用性较强,经过一段时期的应用和推广,其获得了较高的认知度,不过由于Internet本身在其发展过程中,并未遵守具体的某项规则,这就使得SNMP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缺陷,无法适应网络管理提出的特殊要求,而是只能用于TCP/IP网络,且安全性有待提高。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SNMP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且出现了两个新版本,它们分别为SNMPv1、SNMPv2,其中SNMPv2对网络安全管理,有着明显的提升与促进作用。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IP协议的快速发展。IP协议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至今,它已更新为IPv4,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尽管IPv4是过去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项创举,不过,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各个领域或行业中业务的实时性、安全性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以往的Internet 已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变化和发展需求,IPv4 自身也日益暴露出下列缺陷与不足:1.安全系数不高;2.无法为携带灵活的Mobile提供全方位的支持;3.缺乏QoS的支撑与保障;4.路由表开始处于膨胀状态,且选择路由的效率不高;5.地址资源面临枯竭[3]。IPv6是Internet协议中的一个新版本,与IPv4相比,IPv6既保留了它原有的部分使用功能,同时还在此基础上做出了一定的突破与创新。对比过去的版本,IPv6有其自身的两大特征:1.安全性更高,IPv6对安全性做了深入研究,如为减少通过截获链接的方式来篡改密码等问题发生,它要求必须通过身份验证,这种验证方式还可有效避免IP欺骗、信息报探测等网络入侵行为。2.使邻居发现与应用邻居发现间实现了自动化配置。

(二)三网合一技术的发展。现阶段来看,实现三网合一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所谓三网合一,即将电信、计算机与有线电视三大网络集中起来,这不仅能降低网络技术的投资、使用成本,实现网络应用效率的最大化,同时还可有效提高Internet的整体效益。三网合一是算机网络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它的出现,使一个复杂、多样化的产业开始形成,同时也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其他产业向前发展。随着三网合一技术的逐步深入,在线咨询、远程教育、线上就诊、在线交易、电子政务与商务等新兴业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改变了人们按部就班的工作、生活、学习方式,打破了空间、时间的局限性,让在家办公、娱乐和学习的愿望变成现实。

计算机网络技术大体的发展方向可概况为:集成性、开放性、智能化。未来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其资源、相关服务与媒体应用等将更加集中,整个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将更为开放,接口标准也将逐步统一。因此,我们要把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加大对其的投入力度,发挥其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恩.计算机网络技术问题刍议[J].煤炭技术,2012(4)

[2]张攀张,书雯.浅谈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设计[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篇4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的普及,现如今中职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现象。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整合教学结构,改变这种教学局面,做到教学与时俱进,凸显学生的综合技能培养和提高。

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计算机更新也快,然而,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内容却还是几年如一日不变,已经呈现出落后的现象。中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因此,作为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师,应整合教学结构,理论联系实际,打破传统教材的局限性,延伸教学内容,实施新课程理念,与时俱进,开展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整合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它主要培养适合网络行业需求的一线网络管理、服务人才,具有一定的及时性,要求教师和学生对新事物有较快的接受能力。这也就意味着学校在开设此课程之前,需要对此方面专业的人才需求做一个市场调研,进而整合教学资源,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此外,还可以根据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按照其性质、关系性等整合教学模块,使其合并。在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新理念、新技术,确保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一味地按照教材去讲,而是对内容实施整合,结合实际情况,以生为本,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境,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实施模块分割,即实践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认知、了解其学科的规律,进而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新人才。

二、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手段的有效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综合技能的培养。传统教学中,受条件的限制,教师大都采取讲述理论知识的教学手段,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上机操作能力,教学手段单一,一味地按照教材的顺序、传统的时间安排来进行,即:先理论后上机,或者是先讲新知识,再让学生练习等,使得理论知识呈现枯燥、无味,学生对其更是呈现厌倦心理。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讲究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因此,新背景下的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标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科本身的实践性特点,优化教学手段,实施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凸现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进而深化学生的认知程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在学习“局域网组建与管理”教学过程中,笔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时间安排,首先让学生通过网络,初步认知,整体感受,对局域网的概念形成一种认识,进而引导学生通过internet网来加深对网络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之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组建小型局域网,通过调试验证其正确与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体验、自主探究来总结“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的理论知识,形成系统的概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专业运用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质的飞跃。转贴于

三、多元化评价体系,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其作用在于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考核,进而对学生有个整体的把握,便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督促和激励作用。但是传统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评价方式是考试,标准、依据则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等方面的考核,单一地重视成绩,容易使学生掌握空知识,缺乏实际运用能力,不能有效地发挥评价体系的作用,反而使评价成为扼杀学生积极性的间接“工具”。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开展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自主学习态度、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都容纳进来,进而全面地约束学生的行为,督促和鼓励学生大胆深入探究,增强其自主学习意识。同时在评价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可以互评,进而学生自评,分析、总结自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凸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供平台,进而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技能。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开始应用,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工具、设施。针对计算机的日益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全面掌握社会经济发展下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和需求,进而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不断地探索、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手段,丰富评价体系,综合有效地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汪双顶、徐江峰,《计算机网络构建与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莉,《关于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

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 教学实践 职业学校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217-01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为社会培养网络人才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中各种设备的功能和工作原理,掌握局域网的布线、组建及维护。

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经过调查可知,有将近2/3的毕业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有的连最基本的布线都不会,更不要说对网络的维护了。那么,如何加强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提高该课程课堂教学实效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 加强教学设备投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目前,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开设了多门实用性课程,这些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占用大量的计算机设备,除此之外,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也需要上机实践,这样,本来就不够使用的计算机设备更加捉襟见肘,导致教学正常用机都不能保证。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校拿出一定资金来建设网络实验室就勉为其难了。所以,在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课上唯一能够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是制作网线,其他网络设备也只能拿实物来讲解其功能及工作原理,当涉及到组网时,只能带领学生参观本校微机实验室,根据本校的实验室的网络来讲解有关局域网的布线和组网。学生在校期间对网络也只能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但没有亲自实践过,也就没有足够的经验。所以当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组网、布线或网络维护,他们无所适从,当然就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样一来,学生的就业就很难,职业学校的学生很难成为优秀的蓝领人才。所以,职业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功能齐全和设备完善的网络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学为所用,为将来就业奠定坚实地基础。

2 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都是按照教材编排的先后顺序逐一讲解。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学前忘后,不能整体地去把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内涵,所学知识缺乏连贯性,使学生不能学为所用。

为了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就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具有鲜明代表性的案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在情境中掌握理论知识总结规律,并创造性地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找到更多的实际生活范例或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内容分为网络基础知识、传输介质与网络设备、局域网综合布线等,如果按教材顺序先讲网络基础知识,对一个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网络的学生来说,拓扑结构、网络协议等内容,抽象、难懂。本来对网络有兴趣的学生,一开始被这几闷棍打得晕晕糊糊。为克服传统网络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方法上的缺陷,遵循“先具体后抽象、先应用后理解,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再指导实践”的科学认知规律,在网络教学实践中,大胆改革网络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选择要符合教学目标的合适案例;其次,将案例分发给每一位学生,并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将各组讨论结果汇总;最后,由老师做全面总结和评定。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表达力,还可以理顺学生掌握知识点思路,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的意向。只有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是成功上好课的第一步。所以,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我采取如下措施。

3.1 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网络技术这本教材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如果以传统教学方法往往只能使学生了解表面现象,造成一知半解的局面,有的学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我将这门课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微观的问题放大化,实现学生认知渠道的多元化。课堂生动、形象、直观,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在教学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职业学校可通过举办各种有关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竞赛,如网线制作、小型局域网组建等,通过比赛结果,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了自信,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

4 精心挑选教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目前,计算机教材多得令人眼花缭乱,这些教材的内容大同小异。所以在选择教材上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突出“新”字,也就是说教材内容要与目前社会所需求内容接轨;其次要突出“全”字,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就掌握五大方面内容:(1)网络的基础知识;(2)传输介质与网络设备;(3)局域网综合布线;(4)组建小型局域网;(5)局域网安全与维护。如果能够很好地反映这些内容,并配有相应的各种设备图片,便于在上课时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那就是一本合适的教材。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可以组织本校教师开发校本教材。

5 加强校企合作,把握行业动态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践性远远大于它的理论性,同时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很快,新技术层出不穷,教师又不可能及时掌握行业的动态,如何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呢?我认为,职业学校在资金紧张的前提下,应该采取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设备场地、接受企业设备赠送、共建实习实训就业基地,促进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聘任企业高技能人才,聘请企业专家和管理者参与学校建设、教学和管理。形成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职业学校是培养蓝领人才的摇篮,作为学校,要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作为教师,要不断钻研业务,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要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宋一兵,主编.局域网组建与维护[M].人民邮电出版社.

篇6

1.1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电商专业群

我校位于湖北武汉,地处中国光谷的核心地带、葛店经济开发区,是全国最大的物流中心与电子商务企业聚集地之一,区域内IT服务企业、互联网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多达数千家,该区域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学校利用这种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电商专业群,并于2014年成立电商学院,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专业,以便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1.2计算机网络专业如何服务电商专业群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如何服务电商学院,真正融入电子商务专业群,这是我们在进行专业建设与改革过程中不得不深入探讨的问题。事实上,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在电子商务企业中有着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企业网络的规划与组建到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再到网站的运行与维护,以及网络的安全管理等相关业务岗位,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直接参与,而且随着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不断发展和电子商务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将会呈不断增长的态势。电子商务行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潜在需求,也让我们找到了专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教学团队不得不在传统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的重新思考和定位,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激励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学校的区位优势,尝试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进行大胆的改革,根据电子商务行业对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设置商务网站建设与运维方向。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与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群进行适度的融合,为我国电子商务企业打造更多实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3合理调整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确定了专业改革的方向后,必然要对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为此,专业教学团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人才需求调研工作,通过走访企业、走进兄弟院校,并对毕业生进行回访,获得了大量有用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统计,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本专业毕业生所面向的企业、从事的工作岗位以及企业对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这些都是我们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直接依据,并且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新技术的变化,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工作将成为常态,至少保证每学年进行一次。

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网站建设与运维方向)专业主要面向IT服务类企业、互联网企业、电子商务企业、政府部门、教育培训机构、金融机构等与网络组建与维护、网站建设与运维管理等业务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包括:IT服务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网络助理工程师、网络运维工程师、网站编辑员、网页设计师、PHP程序员、网站技术支持、网站前端工程师、PHP开发工程师、网站运维工程师等。课程体系开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即由职业素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态度共同构成的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设计符合学生职业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对本专业毕业生在从事以上工作岗位时的工作过程进行了分解,确定了三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即网络组建、网站建设和网站运维等。其中网络组建工作任务所需的技术支撑课程包括: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互联设备的配置、服务器安装与配置、Linux操作系统、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网络综合项目实训、电子商务概论等。网站建设工作任务所需的技术支撑课程包括:程序设计基础、PhotoShop图像处理、网页设计与制作、JavaScript程序设计、PHP编程基础、数据库管理(Mysql)、基于PHP的Ajax技术、jQuery程序设计等。

网站运维工作任务所需的技术支撑课程包括:网站建设综合实训、CMS应用(内容管理系统)、商务网站运维与管理、HTML5移动Web开发等。另外,我们在走访企业进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受访者认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相当重要,他们甚至将其摆在高于业务技能的重要位置,即所谓“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突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并将其作为贯穿整个学习阶段的课程开设,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12个素质教育学分,方能达到毕业标准。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专业教学团队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首先针对本专业学生今后有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开展职业能力分析。根据职业能力的层级性特点,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等三个层面。基本能力是针对某一行业一线工作的通用知识和能力;专业能力是能覆盖相关职业岗位一线工作的代表性知识和能力;核心能力是针对某一职业特定岗位所必需的独特知识和能力。

根据对学生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构建符合本专业学生在专业能力上逐步提升的课程培养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网站建设与运维方向)专业采用“四位一体、课证融合、分段实习”的“2+1”人才培养模式。“四位一体”是指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角色由初学者到技术骨干或行内专家,遵循一般的人才成长规律,构建“课程实验、学做一体化综合项目实训、校外项目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四种技能层次的实践平台;“课证融合”即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实现高职课程标准与相关岗位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的相融合,达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真正接轨的目的,有效缩短学校与企业间的距离,实现毕业生就业直通;“分段实习”即将实习过程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学年完成岗位认知实习,第二学年完成岗位体验实习。为了帮助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积累必要的工作经验,实现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第三学年安排至少为期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

3结语

篇7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处身于信息时代中的考古工作者所面临和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考古学的未来发展中,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究竟会带来怎样的推动和变化?考古学的学科目标是通过对古代历史信息的辨识、认知和分析、整合来复原古代社会。考古学科的这一特性和需求,也正是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所具有的优势之一,因此我们相信,网络技术与考古学的紧密结合,将会对考古信息的认知和进一步的分析、整合提供强有力的工具,也势必将会对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手段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本文就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的讨论,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考古学的未来发展作出前景展望。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考古界目前对计算机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考古领域最广泛的应用仍停留于对考古发掘资料的计算机输入和数据库管理等方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考古资料信息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已经在考古文博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应用,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因其自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在考古工作中还有待引入和普遍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将众多原本分散、孤立的计算机和其他相关的外部设备通过网络互联,从而以最小的成本付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达到人们对沟通信息、共享资源的目标要求。网络技术在考古工作领域的引入,其优势之一就在于能够将较昂贵的各类外部设备,如高精度扫描仪、磁带备份机、彩色打印机、光盘刻录机等通过网络进行共享,以充分拓展外部设备的应用范围。近年来,随着各类计算机外部设备的发展,原本较昂贵的硬件设施在性能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其价格却在不断下降,一些原本无条件普遍使用的设备也正在逐步普及,利用网络实现硬件资源共享的这一基本目的随之也就不再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考古工作中的应用,其最主要的意义是在于借助于网络架构模式,实现考古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共享、传播以及信息的检索和交流。

1.考古信息的网络化管理

考古信息的有序、科学管理是考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后期研究的实际需求。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全国文博单位计算机应用状况的调查中,有半数以上的文博单位希望能够将计算机应用于田野工作、资料检索与处理系统及藏品管理系统等方面,由此可见,国内文博界已普遍认识到了传统信息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并迫切地需要一套现代化、高效率的信息管理模式[1]。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考古部门已能够研制开发出符合考古工作需要的专业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在计算机技术支撑下的新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针对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工作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可视化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将考古信息以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按考古遗址、地层、单位等分门别类进行输入和归档、管理,并可按照研究者的不同要求快速、准确地对资料进行检索、查询、统计和研究。因而,考古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研制,在国内考古界已成为计算机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

然而,随着计算机数据库信息管理技术在考古工作中应用的不断深入,普通的计算机数据库管理技术的缺陷和不足也日益凸显。最明显的不足是,目前应用于考古工作中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其操作方式还大多停留于单机工作状态,这种方式已不能充分满足考古发掘信息的科学有效管理和共享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考古信息在后期分析、归纳和整合等应用方面的效率。这一问题目前已被考古工作者认识到,并着手进行了构架于网络平台管理系统的开发[2]。

通常来说,一个考古部门的田野考古工作不可能长期固定于某一特定区域,因此,普通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及时地补充和更新考古发掘的最新信息,即使在具有便携式计算机等条件下,不具备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支持,也只能够做一些必要的基本资料录入,而考古信息的最终归档工作,则只能待一个区域的考古发掘工作告一阶段后,再进行后期的补充输入。这种情况无疑造成了考古资料信息归档工作的滞后和资料输入工作的重复。网络技术在考古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出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使考古信息通过网络实现实时的远程输入、检索、归档和管理。借助构建于网络技术平台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考古工作者通过对网络服务器中专业数据库的远程访问,可以实现对考古信息的网络输入、检索和管理,并及时追加和补充考古发掘的最新信息。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信息的输入和检索效率,考古工作者还可结合数据库中同类遗迹、遗物的资料比照,对考古发掘工作中的各类考古遗迹作出对比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田野考古发掘研究工作的主动性。

为了保证发掘资料检索、使用的有序和安全,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在网络管理系统中设置不同的使用权限。如考古机构中的领队人员等,可以通过网络对已归档的各个发掘区域的考古信息进行实时地全面检索和查询,并就已归档的资料加入批注,以有效地实施对田野发掘工作的全面指导;发掘人员根据其不同的工作区域,拥有在特定模块进行检索、输入的权限,以便将最新的发掘资料进行远程追加输入。这种方式,在保证已归档考古信息安全性的同时,提高了考古信息管理的同步、更新效率。

2.考古信息的网络化共享

网络技术应用于考古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考古信息的网络化共享。考古信息的网络化共享,首先是在网络管理系统平台支持下的考古信息共享。构建于网络平台之中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不仅为远程输入和管理考古信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远程共享考古信息提供了可能。以规范化为基础构建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其基本信息是可以实现相互沟通的。假设在全国考古机构的信息化工作步入一定的阶段后,各级相关的考古机构都拥有了既相对独立又可相互沟通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那么借助于网络技术平台,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考古信息的网络化共享。这种工作方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相关考古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可以借助这一考古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对考古发掘与研究现状实现有效的实时监督和指导,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信息滞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另一方面,考古工作者也可借助这一网络平台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已公布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信息,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考古信息的交流。当然,由于考古发掘工作的自身特点和考古信息的相关要求,这一层次的考古信息网络化共享应当严格限制于考古专业人员,并且要遵循考古信息的相关规章制度,以保证考古信息的安全和有序。

实现考古信息网络化共享的另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借助于专业化的考古学信息网站的考古信息来实现的。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目前在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考古学专业信息网站,这些专业网站在一定程度上为考古工作提供了获取和共享考古信息的一个窗口。例如说,中国文物信息网()是《中国文物报》主办的网站,它借助于网络将最新的考古动态和信息进行,考古工作者只须登录该网站就可及时了解到这些信息。此外,一些专业网站还将已发表的考古专题研究资料输入数据库并联入网络,为学者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资料信息。

3.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和

借助于网络而实现的考古信息的传播与,其优势首先在于其“无时差”性。通过网络平台,最新的考古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实现在网络上的和传播;其次,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与,除了在初始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外,后期几乎不需再有什么费用的投入,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较,显然是具有“低成本”的优势,这一特性也就为考古信息的网络传播与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第三,就是考古信息的“可及性”。借助于网络所实现的考古信息的传播与,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只要是有条件接触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及时地通过网络了解和掌握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最新信息。这一优势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研究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研究过程中资料收集工作的困难局面;第四,就是由于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和具有“信息的多样性和交互性”这一显著的特点。传统方式的考古信息的传播和,囿于传播载体的局限,往往只能以文字、图像或者绘图等几种方式来传达考古信息,而信息技术所具备的优势,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类别,比如说在线视频信息等,而且还可以提供诸如三维虚拟遗址地层图、虚拟现实等交互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为研究者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资料。如上所述,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与,由于其所具有的这些显著的特点和优势,使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和具有着传统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考古信息网络化传播和的形式,目前主要有考古专业网站的信息,专业电子期刊的信息以及专业网上论坛等多种方式。借助于考古专业网站所实现的考古信息,可为研究者提供丰富和详实的专业信息;专业电子期刊,也是及时传播考古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专业电子期刊,是在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学术期刊基础上,借助于网络实现的一种形式,它具有着较好的时效性和信息类别的灵活性,是对传统印刷型期刊功能的拓展,其主要类别可分为在线WEB阅读和邮件订阅发送以及电子文档下载等多种方式。电子期刊与传统纸媒体杂志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和优势,从出版速度上看,即使出版速度最快的传统杂志也无法与网络电子刊物的即时性相比。据统计,世界各地见于著录的重要考古学期刊有950多种,出版者包括学术出版社、大学出版社、科研机构或学术团体以及独立的出版者等几个类别,其中20%拥有自己的网站[3]。这些电子专业期刊的出现,为考古信息的传播和提供了重要的途径。考古信息网络的第三种形式,就是专业网上论坛,这主要包括以公告板(BBS)等形式的田野考古动态、学术会议、热点学术问题的讨论等内容,这种方式因主要为研究者自发性地活动,是上面所述两种主要类别的补充。

4.考古信息的网络检索和实时交流

借助于网络技术所实现的考古专业信息的检索,是对传统信息检索手段的全面革新。考古信息的网络检索,彻底地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使专业信息的检索工作易如反掌。而且,随着网络考古专业信息的日益丰富,相信未来的信息检索工作将会主要依赖于网络技术进行。

专业考古信息的网络检索主要是指考古及其相关信息网络数据库检索[4]。正如上文所谈到,如果未来的考古信息处理系统能够通过网络实现互联的话,借助于这样一个庞大的考古专业信息的网络检索数据库进行考古专业信息的检索,将会为考古学的未来发展提供现代化的信息工具。目前从技术层面而言,实现这一目标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要建立这样一个全国性质的庞大的考古专业信息网络数据库,最主要的难度在于要建立一整套规范、科学、统一、安全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使用。此外,目前在网络中还存在着不可计数的专题性考古信息网络数据库,这些提供网络检索的专题性质的考古数据库,为我们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研究工具。

除了本学科信息的网络检索工作外,借助于网络平台,我们还可以实现对相关自然科学信息的网络检索。比如说,借助于网络平台,我们可以对考古发掘工地的GIS地理信息和早期航片进行检索,对于我们制订田野考古工作的实施计划有着一定的帮助。

此外,各种数字化的考古资料层出不穷,如《史记》、《汉书》等古代文献已经出现了电子版本,一些专业网站提供了在线式的文献检索服务,为查询、检索古籍提供了高效地现代化手段。我们还可以通过考古机构的专业网站及时地获取国内外相关考古信息。

目前而言,大部分网络用户使用的接入方式还是拨号上网,这种方式由于速率较低,在未来将会逐步为ADSL、光纤接入等宽带网络接入方式所取代。在现有接入方式的限制下,考古信息的实时交流还仅限于诸如网络虚拟论坛,网络实时文字信息交流等简单的方式,而需要更大带宽支持的视频实时交流等方式在现有的条件下还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随着宽带网络的日益普及,通过视频播放、网络虚拟论坛等方式实现的考古信息的网络实时交流,可以预见将会是未来考古网络化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考古学未来发展的前景展望

考古学的学科目的,归根到底是通过对古代遗迹、遗物的发掘,来获取各类蕴含的历史信息,以最终复原古代社会,探究古代社会发展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考古学的学科目的也可视作是对古代历史信息的辨识、认知,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整合来复原古代社会。考古学科的这一特性和需求,也正是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所具有的优势之一。网络技术与考古学的紧密结合,将会为考古信息的认知和进一步的整合、分析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带给考古学以新的研究方法、手段,也将会对考古学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超级秘书网

计算机网络技术于考古学中的应用,从表层来说,是为考古学增添了一对信息时代飞翔的翅膀;而从深层次来说,将会对信息时代考古工作的结构重组起到有力地推动和促进。正如上文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之应用于考古工作,不仅有助于我们进行考古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共享,而且还为考古信息的传播、以及网络检索和实时的交流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这些不同层次的应用,都将会对考古学的未来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而在未来的发展中,最为令人振奋的当为构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统一规范的国家考古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以及它所带来的考古工作模式的重组和进一步完善。

构架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考古信息管理模式,为考古学基础信息的整合和后期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将会对考古学的既有工作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条件的日渐成熟,将有可能构架出一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运作平台的、覆盖全国范围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这种管理系统相信不仅为考古工作的宏观管理提供一个有效地管理方式,而且也为考古研究者后期资料的整合与研究提供一个利器。例如,借助于现代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我们不仅可以将考古发掘信息进行科学、规范地管理,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远程的信息管理、共享和交流。相信随着全国范围内统一、规范的考古信息管理模式的构建完成,考古工作的每一个工作步骤,从初期踏勘、田野发掘到后期的资料整理都可以在此管理模式中进行运作,考古工作的网络化宏观管理将会得以实现。

当然,限于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本文只是对网络技术应用于考古学所做的初步设想。我们相信,随着未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和在考古工作中应用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会在考古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科威,于冰,童波.全国文博系统计算机应用状况调查.东南文化,1991,(3、4):253.

[2]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资料的信息化处理与<田野考古2000>.考古,2000,(6):88~95.

篇8

关键词:浅谈 电脑 网络 考古 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处身于信息时代中的考古工作者所面临和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考古学的未来发展中,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究竟会带来怎样的推动和变化?考古学的学科目标是通过对古代历史信息的辨识、认知和分析、整合来复原古代社会。考古学科的这一特性和需求,也正是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所具有的优势之一,因此我们相信,网络技术与考古学的紧密结合,将会对考古信息的认知和进一步的分析、整合提供强有力的工具,也势必将会对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手段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将众多原本分散、孤立的计算机和其他相关的外部设备通过网络互联,从而以最小的成本付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达到人们对沟通信息、共享资源的目标要求。网络技术在考古工作领域的引入,其优势之一就在于能够将较昂贵的各类外部设备,如高精度扫描仪、磁带备份机、彩色打印机、光盘刻 录机等通过网络进行共享,以充分拓展外部设备的应用范围。本文就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的讨论,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考古学的未来发展作出前景展望。

一、考古信息的网络化管理

考古信息的有序、科学管理是考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后期研究的实际需求。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全国文博单位计算机应用状况的调查中,有半数以上的文博单位希望能够将计算机应用于田野工作、资料检索与处理系统及藏品管理系统等方面,由此可见,国内文博界已普遍认识到了传统信息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并迫切地需要一套现代化、高效率的信息管理模式。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考古部门已能够研制开发出符合考古工作需要的专业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在计算机技术支撑下的新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针对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工作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可视化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将考古信息以图、文、声、像等多种 形式,按考古遗址、地层、单位等分门别类进行输入和归档、管理,并可按照研究者的不同要求快速、准确地对资料进行检索、查询、统计和研究。因而,考古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研制,在国内考古界已成为计算机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

二、考古信息的网络化共享

网络技术应用于考古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考古信息的网络化共享。考古信息的网络化共享,首先是在网络管理系统平台支持下的考古信息共享。构建于网络平台之中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不仅为远程输入和管理考古信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远程共享考古信息提供了可能。以规范化为基础构建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其基本信息是可以实现相互沟通的。假设在全国考古机构的信息化工作步入一定的阶段后,各级相关的考古机构都拥有了既相对独立又可相互沟通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那么借助于网络技术平台,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考古信息的网络化共享。

三、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和

借助于网络而实现的考古信息的传播与,其优势首先在于其“无时差”性。通过网络平台,最新的考古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实现在网络上的和传播;其次,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与,除了在初始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外,后期几乎不需再有什么费用的投入,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较,显然是具有“低成本”的优势,这一特性也就为考古信息的网络传播与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第三,就是考古信息的“可及性”。借助于网络所实现的考古信息的传播与,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只要是有条件接触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及时地通过网络了解和掌握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最新信息。这一优势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研究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研究过程中资料收集工作的困难局面;第四,就是由于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和具有“信息的多样性和交互性”这一显著的特点。传统方式的考古信息的传播和,囿于传播载体的局限,往往只能以文字、图像或者绘图等几种方式来传达考古信息,而信息技术所具备的优势,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类别,比如说在线视频信息等,而且还可以提供诸如三维虚拟遗址地层图、虚拟现实等交互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为研究者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资料。如上所述,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与,由于其所具有的这些显著的特点和优势,使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和具有着传统 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四、考古信息的网络检索和实时交流

篇9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 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45-02

一 引言

在过去的十来年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到了迅猛发展,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不少院校尤其是示范性高职院校也渐渐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依托校企合作办学,坚持特色,以深化改革的思路来谋划科学发展。培育高职院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群是形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每个专业群都要围绕一到两个核心专业,为适应区域经济的人才需求,探索和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建设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并同时带动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增强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龙头,带动网络系统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图文信息技术等计算机类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夯实基础,强化特色,提升内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根据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具体情况,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工作谈几点认识。

二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基础

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经过国家示范性重点培育高职院校5年的建设,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拥有一支力量较雄厚、结构较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几年来,通过引进专家、选送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进修、以老带新、互相学习等方法和途径,本专业基本形成了以高级职称教师领头、中级职称教师作为支撑、初级职称教师为后备力量的专业教学团队,大部分教师直接来自企业生产、管理岗位,持有行业权威职业资格认证。

在兼职教师聘用方面,通过建立兼职教师数据库,收集大量的行业、知名企业的专家信息,并且指定专人与专家保持密切的联系。从2007年建库至今,在册专家人数已达到了50多人,可以满足本专业对兼职教师的需要。

2.初步建立了以项目为载体、校企共建的课程体系

建立了以专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教材的编写以项目为载体,注重实效性和实用性,努力做到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零距离。多门核心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发了项目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材并运用于实际教学。如CCNA认证课程则直接采用思科官方开发的最新权威教材。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Windows组网技术”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交换机与路由器原理及配置”、“Linux系统管理与组网技术”、“网络数据库SQL Server”已建成院级精品课程。

3.实训基地具备一定规模

校内实训基地中建有网络技术中心一个,包含网络基础实训室、网络系统集成实训室和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中包含有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包含有校园网。

4.引进行业权威认证,在校内建立认证考试中心

学校引进思科的CCNA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把CCNA培训课程融入本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此外,还设有高新技术ATA认证考试点,开设有华为网络助理工程师、工信部网络安全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项目。

5.科研、教改成果显著

2007年以来,学校承担区级以上科研、教改课题4项,院级课题9项。学生在许多全国性的比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如在第四届“思科网院杯”2009年度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中,本专业学生与国内著名大学本科学生同台竞技,以广西第1名、全国第11名的成绩进入复赛,在复赛中取得了全国第12名的成绩。

6.社会服务能力强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的同时,依托学院的教学设施和实训设备,对中职教师和社会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了计算机技术培训,先后培训中职教师250人次;同时,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还进行横向科研开发,成功开展了2项课题的研发工作;并且积极扶持兄弟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三 专业建设改革的内容

1.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校企合作的推进过程中,在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认证培训、项目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只要找准切入点,找准校企合作的结合点,是可以做到互利互惠的。学校通过把美国思科公司的CCNA认证课程融入到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而得到该公司的大力支持,不仅在认证考试费用上给予低折扣的优惠待遇,而且给予教师免费培训和赠与网络设备等帮助,该公司也表示今后还将长期合作。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国内外知名网络相关企业的内在需要,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场地安排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沟通和协商,建立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

2.实践“企业引领、职业化训练”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区域经济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特点和高技能专门人才规格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依托行业企业,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建网、用网、管网”三项职业技能;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岗位能力分解,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与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以项目训练为主线的“企业引领、职业化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职业认证教育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积极推行“双证”毕业制度,规定学生在领取毕业证书前必须获得一个以上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证书。目前,学校已经把CCNA认证课程融合到正常教学体系中,考取CCNA证书成为了基本要求;而且计划在选修课中增加CCNP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考取CCNP证书;鼓励优秀的学生自学CCIE,争取获得CCIE等顶级国际认证。加强校企合作,以项目训练为主线,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教学。依托广西工业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北部湾园区学院进行“厂中校”的学习。每学期分为三个阶段:校内学习阶段、北部湾园区学院实习阶段和到企业顶岗实习阶段。三个阶段交替进行,每个学期至少安排学生到北部湾园区学院参观实习一周,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将来的工作环境,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达到职业认知的目的。校内学习阶段以项目为主线,整个学习过程都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内完成,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岗位技能,实现职业认同的目的。每个学期最后五周安排学生直接到企业实训,让学生熟悉网络组建的基本流程、企业生产工艺及岗位技能,三年当中学生反复多次到企业实训。一方面,学生对职业有了较深入的认知;另一方面,也掌握了企业先进的技术。每个阶段均采用项目教学方法,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培养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通过学生到企业岗位工作实践,让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提升岗位技能。通过多阶段的顶岗实习,确保学生在毕业前累计都到过企业从事网络相关专业工作一年以上,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无缝过渡到实际工作环境中。

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的课程体系

第一,职业认证课程融入正常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更符合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继续完善CCNA认证课程教学。在学校建立VUE考试中心,强化学生认证考试,提高认证通过率。

第二,提高认证课程级别,培养技术全面过硬的高级技能人才。在完善CCNA认证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把CCNP和CCIE等思科网络技术的顶级认证培训融入到实际教学中,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紧缺的高技能高技术型人才。

第三,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训练课程。通过校企合作,深化课程改革,深入分析“建网、用网、管网”工作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制定网络技术人才的职业能力标准,校企共同开发并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案例专业课程,编写具有鲜明职业特色、“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材,将Cisco、华为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职业认证课程融入实际教学,实现职业资格认证课程与基础专业课程相融合,使课程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岗位对技能和知识的要求,对学生实施职业化训练。

4.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高的教学团队

通过校企互派教师、合作教学、合作开发项目、合作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使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高的教学团队。

5.建设具有“校中厂”、“厂中校”特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针对国内外知名网络设备生产企业、网络安全系统集成企业和通讯与互联网运营企业在员工培养、客户培训、设备和软件系统潜在用户的培育、项目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内在需要,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场地安排等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共同合作,在校内建设以企业名字命名的网络设备系统集成实训室、网络安全实训室、项目开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与考试中心等具有真实企业环境特征的“校中厂”实训基地;在企业内建设具有“厂中校”特征的校外实训基地。

6.带动计算机类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

通过重点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带动网络系统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图文信息技术等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全面推动专业群各专业的整体水平提升,形成群体优势,做到资源共享,提高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综合能力。

7.增强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

发挥本专业及专业群在IT技术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培训、职业认证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开展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开展网络系统集成和软件项目开发技术服务,主动承担区域内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带动责任,加强对口帮扶服务。通过多种渠道对北部湾经济圈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信息化支持。

四 结束语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有其自身特色,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建设服务的需求,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已初步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龙头,以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为主干,以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图文信息处理技术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并且在专业改革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专业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9)

篇10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课程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一种中等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的中、高级技术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如何办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如何设计课程及教学内容,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是中等职业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计算机网络基础》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扮演着一个既基础又专业的双重角色。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IT行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发展速度快、知识技术更新快的特点,但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与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和网络的最基本的管理、安全等特点却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在给人类带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信息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资源。而信息的社会化、网络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都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巨大影响,这对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信息技术通信领域的重要支柱,然而,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与师资老化的矛盾日益严重,这将从根本上制约教育质量的发展。另外,一些学校的现行教材中教学内容滞后,以学科为体系的痕迹明显,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实践与能力培养不够突出,教学要求与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专业实习、实训的设备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实验教学往往不能按要求进行,从而对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消极影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1.优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当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使学生逐步深入全面地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兼顾计算机其它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按照网络集成、网络管理和网络软件开发三个方向成组设课,强化这三个方面的应用能力。学校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和接受能力自主选择相应课程。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安排四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技术基础课以教会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科学原理、方法和使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判断、解决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技能课是以行业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将职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操作能力的训练,这两类科目的学时数可以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应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课程的学时数比例可以适当加大;而选修课是以跨专业或高新技术等课程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门数应尽可能多,范围要广些。

2.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是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比如有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体系,网络设备,以及网络应用,等等,重点是相关内容的理论阐述,如网络设备中的网卡主要介绍网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类情况与性能指标等纯理论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可以结合网卡的性能指标、分类情况介绍网卡的选型,以及网卡的安装等实用知识,将网卡相关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网络应用技术主要介绍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原理、使用的协议等枯燥难懂的内容,教师则可以结合电子邮件的收发工具进行教学,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对实际应用的认识,又能结合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教学目的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这就更需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加强技能实验和设计型实验,扩充专业实训科目,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要求学生独立理解实验、实训任务,自选仪器材料,自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为学生听、教师讲的单方面交流,学生的认知主要表现为记忆的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是一种静态的教学方式,阻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激情和创造,而使授课平淡、乏味、呆板,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交互式的教学,采用项目设计制作、现场模拟、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组建网络教室的组建、建设小型校园网的建设、改造小型办公室网络改造等实践活动,从而丰富整个教学过程,发挥网络通信及网络资源共享的特征,进行网上教育,包括电子教案、电子阅览、电子作业,这将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加强教学交流,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