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篇1

摘要: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组织中的学术人力资源在利用自身学科资源进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时所形成的竞争力,即学术生产力,如果没有浓厚的学术文化,大学学术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在深层次上丧失动力与支持。因此,从学术文化的价值地位、学术文化的内涵属性阐述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社会效应和价值取向;从现代大学制度、学科平台、学术开放以及学术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举措,这对于现代大学办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学术文化;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学科;学术开放;学术生态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1)05-0089-05

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学术文化始终积极承载着求真、批判、预测和启蒙的责任。关于学术文化,按照美国学者伯顿•R•克拉克的观点:把“能够维系人们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共同价值观、行为规范(科学规范)、利益和信念称为高等教育系统的学术文化”。即学术文化就是思想观念、学术信念。[1]具体来说,广义的学术文化包括了学术精神,狭义的学术文化是指大学教师在从事学术工作过程中所要坚持的学术理念。当今时代,大学精神的失落导致学术文化的淡薄逐渐显露,不得不引起学术界的思考。作为大学教师,是学术文化的传承者、捍卫者和践行者,大学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实际水平的提高,也就是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大学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大学组织中的学术人力资源在利用自身学科资源进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时所形成的竞争能力。

一、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提出的现实性选择

(一)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是大学发展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学术是大学的立身之本、生命之源。因此,现代大学制度改革首先必须从根本上推动大学学术活动的展开,激发大学人的学术潜力、活力和创造力,凭借大学学术活力、学术活动成果来推动其履行社会职能,从而最终推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2]14-18大学学术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水平和社会服务的层次与范围。一般来说,大学是一种人力资源密集型社会性知识组织,大学的核心或关键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的学术水平上。大学的学术水平直接由大学的教师队伍所决定,人力资源不但是大学资源的最主要形式,而且是大学是否具有竞争力的显性标志。大学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上的竞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本身就是大学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所以,国内外对大学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必须包括教师队伍素质,足见教师群体的能力现状是大学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所以很多大学都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作为重中之重。大学竞争力是大学组织中的人力资源在利用自身学科资源进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时所形成的整体竞争能力。[3]归根到底,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是大学发展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大学教师的核心竟争力体现在三种情况上:第一,教师的能力应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即教师的这种能力既应为教学服务,又应对科研有所帮助。第二,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应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有显著的贡献,从而提升社会声誉和学术声誉。第三,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专属于教师的资产,其他教师也必须花相同的时间,有相同的钻研,才有可能有同样的经历。 [4]

(二)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面对大学文化衰弱的挑战

陈锡坚: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学术文化视角

大学作为一种学术机构,必须以学术为根基,凝炼浓厚的学术氛围,强化鲜明的学术特色,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努力构建以学术为主体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必须有意识地进行阐释、守护和捍卫,这需要决定和稳定的承担者。在大学发展历程中,大学教师始终是守护大学文化、保证大学学术基业长青的最重要的力量。然而,在大学面临经济市场化,行为功利化、利益多样化的多重压力面前,大学文化正受到严峻的考验。学术从本质上讲,是为了发展、创造知识,但在利益驱动和实用主义倾向下,大学过于在乎政治和市场的力量,受其左右产生拜官主义和拜金主义,从而难以坚持和维系学术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偏离了大学文化的组织属性。[2]14-18

欧美当代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是认识论和政治论,以认识论为基础的哲学要求大学必须崇尚学术,以政治论为基础的哲学则要求大学应当适应社会。为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为了自由的存在,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应该保持自由的秉性,反对政府和外界力量的干预,这一追求在西方的大学发展前期得到了制度性的保证。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大学教师被卷入某些社会政治目标的服务活动。学术自由的追求因为各方的干预,已成为欧美大学教师面临的重要困境。中国大学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为社会提供服务时,几乎所有教师都感觉到“学术自由”近乎一种奢侈。被服务对象在各个方面所控制,使大学教师对学术自由的秉性追求面临严峻的挑战。[5]

尽管大学文化衰弱,在成长中走向偏狭,但人们一刻也没放弃对大学的期望,希望大学在文化发展中走出迷茫,铸造新时代的大学文化传统。当前,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进自主创新,对大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唤大学教师回归学术本位,追求文化资本,不断增强自身的学术能力,提高学术素养,体现学术人格魅力。这正是应对挑战大学教师保持清醒头脑,树立核心竞争力的信心所在。

二、学术文化之于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性

(一)学术文化的价值地位与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社会效应

大学原本就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学术机构和学术活动场所,它相对于社会其他组织而言,其存在的方式就是它的学术文化性,而且是来自大学主流文化长期的一种历史浸润和积淀。美国的一流大学就是“在大量高水平科学创新活动、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培养、高层次社会服务实践基础上经过长期历史积淀”逐渐发展而成的,因此,美国一流大学区别于一般大学最显著的文化标志就是它那开放的办学方针和一流的学术文化。中国有着深厚的大学学术文化思想的积淀。早在1916年,著名教育家先生就曾精辟地提出了“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著名论断。先生推崇“学术第一”,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北京大学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北京大学一时学术大师云集,学术空气活跃,面貌焕然一新,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社会。所以,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深厚和善于治学育人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大学的决定力量。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6]20世纪晚期以来,大学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更多的外界因素进入到高等教育系统中来,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评估体系、市场化等等,都说明全世界范围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态度发生了重要变化,学科知识作为一种力量的重要性在下降。由于处在特殊地位,大学的学术也容易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学术权威独大、使命责任混沌不清、大学精神丧失。学术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应该被视作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之所以培养了众多的学术精英,就在于它营造了催人奋进的学术文化氛围。师生们不屈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面貌,创造了中国大学学术发展史上的奇迹。由此可以看出,学术文化是大学的本质属性,是大学人,特别是大学教师提升核心竞争的源泉所在。然而,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当前中国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不强是个不争的事实。大学教师的核心竞争力通常可以从国际重要学术奖、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发明专利及科技论文的被引数四个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对比,中国大学教师的学术产出只重数量而轻质量,SCI论文数量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学术质量上不去,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落后水平,且原创性研究成果不足,所以,中国大学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仍处于较低的水平面。[7]总之,学术文化是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属性,脱离学术文化谈大学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无源之水。

(二)学术文化的内涵属性与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取向

从本质属性上看,学术文化不同于大众文化或闲暇文化。它所追求的是文化的永恒,是经得起历史打磨的理性文化,是人类崇高的文化形态,旨在追求真、善、美。它历史地展示着学术人的学术信念与追求、学术立场与态度、学术人格与勇气、学术知识与能力等。[8]

大学的学术文化包括学科文化和院校文化两个方面。学科文化是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工作的重要动力源,基于学科特色的学术文化能够吸引、凝聚学者,形成共同探究学术,追求真理的氛围,从而提升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激励学术创造欲望和热情,并且内化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实现理论和技术创新。院校文化作为一种价值准则,决定着大学精神的整体风貌,它渗透在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行为准则和管理模式当中,深刻影响着大学的学术活动。院校文化一经形成,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崇高信仰和理想追求等精神因素,就会变成一股无形的约束力量弥漫于大学的每个角落,渗透到大学教师的一切学术活动中,促使他们自发地改变自己的言行,逐步形成与院校文化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由此可见,大学的学科文化与院校文化共同作用于大学教师,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工作实践,从而发挥了一种“生产力场”的作用。如果没有浓厚的学科文化与积极进取的院校文化,大学学术文化的发展就会在深层次上丧失动力与支持。[9] 当前,中国大学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学术文化仍然没有广泛形成,而学术文化又和学术制度密切联系在一起,政府干预和社会问责必然对学术自由的文化产生影响。因此,要提高中国大学教师的核心竞争力,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的形成非常重要。

学术文化是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学科领地上栖居的学术群体必然会有许多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信仰及行为方式,以此形成了种类多样的学术文化。优秀的学术文化能够为大学学术生态提供优良的环境氛围和丰富的文化土壤,有利于教师的学术生长,形成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学术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就必然涉及到对学术文化的选择。因此,学术文化选择具有较强的动态性与文化更新机制。[10]经过选择出来的学术文化可以很好地形成一种学术生态系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学术生态,由“学术―教师―环境”构成,是教师在从事学术活动中与周围的环境不断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的自组织耗散结构系统。学术文化影响教师的价值取向。学术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它提倡什么、崇尚什么、反对什么,都是教师的行动指南。而且这种导向作用是一般的规章制度所无法达到的。大学学术至上、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师生,使之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三、培育学术文化,提升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一)重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确立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长效机制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当代社会发展到现代化阶段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出的客观要求。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任务是把建立以大学自治为特征的,具有现代化教育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大学作为目标,强调规范性和自主性相结合,统一性和多元化相结合,由一系列制度和法律规范相耦合起来的制度链和制度体系。大学自治是研究大学教育最悠久的传统,是大学教师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大学组织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学自治是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大学精神的制度保障,但是,大学自治并不意味着摆脱政府的干预或控制,大学自治的核心在于大学能够独立处理内部事务。

学术自由为大学教师提供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要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学教师的发展,必须建立以自由为宗旨的学术制度,学校应实行教授治学、专家治校、决策民主化的保障制度,使教师在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制度环境下,从事学校的学术事务。同时,本着以学术至上的原则,强化学术管理权力,弱化行政管理权力,鼓励或激励学术造诣高的教授、专家、学者组建学术委员会、教学、科研研讨会,并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充分保护和弘扬学术自由的发展理念,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学术创新性,从根本上提升教师核心竞争力。

(二)构建学科平台动力站,保证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有机载体

学科是学术系统中的基本组织,大学学科是承载大学三大基本职能的平台,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学科是大学的内核,是大学优势和特色之所在,是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产出平台。因此,在学科建设中着力加强学科条件的营造和特色学科的培育能够有力地保障大学学科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学科条件和特色与教师的内在动力相关,好的学科条件和特色可以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学术产出,从而提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进行学科建设,首先要在学科布局上体现大学的特色。一是继续保持与发展已有的优势学科。二是拓展并生长若干具有潜在实力和优势的新兴学科及其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三是大力加强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加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建设,培养时展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四是扶持薄弱学科,改造传统学科。其次,在学科的内涵发展方面要形成自身的特色。总之,要充分发挥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优秀科技人才集中,研究基地先进的优势,瞄准国家21世纪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世界重大科技发展前沿,联合攻关,开辟科技研究的新领域。归根结底,要紧紧围绕学科建设主线,以学科建设为着力点深化大学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促进大学的发展,从而提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三)拓展学术开放层面,增强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国际性

大学教师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最核心的要素,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组织中的学术人力资源在利用自身学科资源进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时所形成的竞争力,即学术生产力。学术开放,有利于大学教师锻炼自己的学术素养和能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地位,增进自己的学术自由等等,更大程度上有利于大学学术的对外开放和交流,扩大影响,从而增强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国际性。大学学术要有“为科学而科学”的品格,在遵循学术逻辑的前提下,大学学术对社会的合作与开放完全可以增进大学学术的自由。增进大学学术对社会或市场的开放性,政府应当承担应有的责任。归根结底,政府应该为大学学术创建一个宽松的制度环境,建立一个良性的大学学术市场竞争机制,同时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大学学术应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国际性。可以通过加强大学教师的国际交流,开展国际学术合作,发展和利用好各种学术国际化的载体和平台,增强大学学术向国际学术界和国际社会的开放。在向西方世界进行学术的开放、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崇洋,避免被“学术殖民”。因此,在保持主体性、独立性的前提下融入国际知识网络,向国外学习,同时要争取改变不利于自身的国际学术秩序。[11]

(四)创设学术生态环境,永葆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教师的学术基础、教师对学术的虔诚和热爱、教师的学术敏感性等多种个体因素有关。同时,与是否拥有一个能够促进教师献身于学术、促进学术进步与繁荣的学术生态密切相关。学术文化其实就是创造一种精神、营造一种学术生态氛围。从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学术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大学教师。良好的学术文化在于提供一种对真理执着追求的学术氛围,通过这种氛围来引导、激励教师的创造欲望,使之成为追求真理的一种内在动力,为学术而学术。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制度,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手段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热情和教学工作积极性,让教师个体实现自我价值,是提升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塑造“崇尚自由”、“学术独立”的大学精神,确立与现实接轨、可操作性强、凝聚大学精神的大学目标能够增加教师核心竞争力,保证学术生态的和谐与平衡;彰显优秀的学术文化,让教师无限忠诚于自己的学科、忠诚于学术,形成学术自由、公平竞争、共同探究学术,追求真理的良好氛围,是提升教师核心竞争力、营造和谐学术生态的重要选择。[12] 总之,良好的学术文化对大学教师具有凝聚力,激励其进取心和积极性,使之怀有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有了这种精神和动力,也就有了前进的方向。

四、结语

从学术文化的角度研究大学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意义深远。大学教师,作为高深知识和进步文化的探索者、承载者,需要更多学术思想火花的碰撞和凝聚,自由地进行学术活动,使学术思想自由化、学术能力个性化、学术理念前沿化。同时,通过建立以自由为导向的学术制度,有效拓展教师思维、发挥教师潜能、激发教师创新能力和增强教师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保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呼唤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专家型教育人才,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直接促进了教师学术能力的提高,科研能力的增强,相应地提升我国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声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振玉.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系统――伯顿•克拉克的学术文化思想及其意义[J].外国教育研究,2003(12):50-53.

[2]吕立志.崇尚学术:中国大学文化建设内在之魂[J].高等教育研究,2011(1).

[3]曲绍卫.大学竞争力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7-98.

[4]龚英,唐菁蔚. 高校教师核心竞争力的特殊性初探[J].未来与发展,2006(5):64-65.

[5]刘恩允,薄存旭.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伦理失范的剖析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1(1):70-73.

[6]雅斯贝尔斯,I.什么是教育[M]. 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50.

[7]黄厚南.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策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81-184.

[8]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6.

[9]陈何芳.大学学术文化与大学学术生产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1-7.

[10]封海清,张应强.大学文化选择论略[J].江苏高教,2006(4):39-42.

篇2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就业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21―02

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不断整合各项可供利用的资源,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才能使自己获得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表现个人的独特专长,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源泉。

一、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基。年轻的大学生刚刚进入职场,没有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又不是高级职业技术人才,他们只有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才能应对社会和企业对他们的技能要求。企业大多要求新员工缩短适应岗位的时间,尽快独当一面,尽快创造财富和价值,以减少企业的人才培养费用,减少因工作适应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工作效率低下。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形成大学生个体的独特的核心竞争能力,从而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其实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大学生积极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要求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和企业中,锻炼自己。通过不断实践把知识融会贯通,学有所用,学能所用,积累经验,形成技能。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强调的那样:“生活就是教育”,“社会也是学校”,“教、学、做有机统一”,“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大学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深化自己所学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的技能。高校的一切教育手段和教育环节应当有利于大学生个人实践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真正把个人核心竞争力优势体现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企业创造价值上。高校所做的一切只有通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才能体现出来。

二、培养大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个人在行业中发展的立足之本,职场中的人必须有自己的专业特长。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专业能力,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就要被淘汰。专业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最主要的特征。每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都有自己所学的专业,但不等于他们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因为专业只是说明你学习的方向和领域,而不能说明你学到什么程度和水平。自1998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激增,2011年已达六百多万人,再加上历年不能按时就业的大学生和农民工以及城市失业人员,需要就业的人数在两三千万以上。在这样一个如此庞大的待就业群体中,如果不大学生不能把自己的专业发展成未来从业的业务和技术上的专长,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果这些大学生退而求其次,转而尝试新的专业和领域,就更增加了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的可能性。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把大学生所学的专业转变为其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只有顺应时展的需要,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和体系,突出时代迫切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尤其在专业技能上要形成个体独特的优势和特长,才能显示出过人的核心竞争力,使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拥有更强的优势。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更欢迎那些具有一专多能的大学生。如果在具有突出专业特长的同时也能具备一些其他必要的技能,将更加凸显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三、培养大学生独特的异质性

异质性是就业能力中的一个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个人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其他人不具备的或暂时不具备的,即他拥有的在某一项工作中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至少应当领先于其他人,才能成为其成功就业乃至发展的关键因素。实践表明,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与其某些特定的素质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这种特质是其他个体无法复制的,因而在就业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个人的特质越明显,核心能力越突出,就越能形成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个人之间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正是企业乐于接受的,因为这种差异能力能够为企业创造其他人不能创造的效益。

在各种素质中,异质性是一种独特的优势。在就业竞争中,异质性有时往往成为一种决定性因素。就业竞争事实上是一种素质和优势的竞争,如果没有一种与别人不同的独特优势,就无法在千军万马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赢得竞争。高校要根据大学生个体的特点,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异质性,从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个性品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创造性和技能等素质中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培养,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活动,提高他们的竞争优势。

四、培养大学生强有力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大学生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人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对人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而改变。现在是核心竞争力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不一定还是核心竞争力。因此,核心竞争力需要不断培养和发展,个体要在发展的各个阶段审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否降低或消失,根据不断变换的时代的要求寻找和培养新的核心竞争力。个体只有不断学习或实践,才能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动力。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仅仅依赖于在学校所学的那些专业知识不足以形成强劲的就业竞争力,不能形成其核心竞争力。为确保自己在就业竞争获得优势,就要不断学习。而学习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当今社会,大学毕业已不再像过去那样,被认为是一个人这辈子学习的终结。恰恰相反,现代学习观认为,大学毕业是一个人新的学习起点,学会学习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未来社会对于文盲的界定将是一个不会学习的人,而不是不识字。因此,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学会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是在各种环境下都能迅速捕捉新的信息,并综合运用各种已有的知识,进行反省,获得新发现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大学生比别人更会学习,才能拥有比别人更持久的竞争力,体现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性。

在知识和信息时代,大学生要使自己在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认识和掌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在各阶段的学习与实践中都能提升和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都能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以确保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时俱进。

五、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个性就是人的个别性、个体性,是一个人在思想、心理、能力、兴趣、爱好、性格、品质、意志、情感、世界观、人生观、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一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创造方式、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个性,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

个性虽然是个体所拥有的,但是个性具有社会意义。一个人个性品质的好坏不仅影响个人的发展,也会影响他人和社会的安定。员工的个性品质作为个人重要的心理特征,对个体的工作和企业都有重要影响。一方面j员工良好的个性品质会给企业带来生机、活力和发展的韧性。古人说:“厚德载物。”全体员工良好个性的汇合就会形成企业良好的文化和深厚的道德底蕴;另一方面,员工良好的个性品质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为具有良好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员工会给企业带来发展的内驱力,培养企业鲜明的个性,能够帮助企业树立品牌。虽然个人都有个性特点,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鲜明、突出的个性,或者说具有促进自己发展的良好个性。“知识经济的成败取决于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没有个性就不会有创新能力,扼杀人的个性就是扼杀人的创造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个性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因此,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识别并充分尊重他们个性自我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要为大学生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在大学生群体中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和环境氛围。积极健康的心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以及处惊不乱的良好心理品质,会引导个体走向成功,它们对于成就事业是至关重要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来自智力因素,而85%则取决于个性因素。个人个性的差异,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竞争力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个人核心竞争力中最难以模仿的。

参考文献:

[1]张丽花.浅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8):105―107.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核心竞争力 人才特色 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吴炜(1975- ),女,江苏建湖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117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83-02

随着教育大众化的深入,用人单位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学生树立竞争意识、蓄积力量、培养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在就业市场找到位置的关键。综观在就业市场笑傲江湖的高校毕业生,可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自己独特的服务社会的本领和优势。因此,对于迫切需要提升其“产品”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高校而言,凝练出人才特色来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其面临的严峻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诠释

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指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能使大学生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即能创造性地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独特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特异性。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大学生所特有的就业优势和能力,应该是不同的成长背景、环境塑造、学校培养模式以及自身先天素质的差异所形成的个性化发展的产物。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异性表明,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越突出就越难以效仿,其优势就越明显、越持久。

2.整合性。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个体综合能力的反映,是不同的知识结构、业务技能、综合素质的总合,是通过同化、顺应、重组等多种方式实现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整合程度越高,其就业竞争力就越强,也就越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过程性。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其气质品性、行为模式、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度,其培育取决于知识、经验、理念的不断学习、长期探索和逐步积淀,必须经过一个长期优化整合的发展过程,短期内难以被模仿和复制。过程性保证了拥有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学生在一段时期内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4.发展性。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核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不断发展、完善、提高的走势。因此大学生应该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满足社会的客观需求,使其就业核心竞争力处于动态发展不断提升之中,这样大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虽然人们对于就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认识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是诸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各要素经过有机的协调整合,并不断加以培育、发展,从而形成大学生在面临市场竞争时独具特色的优势与能力。因此,要培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识别和确定核心要素是前提。大学生要具备就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一定的就业优势,有优势才有实力,有实力才有发展,这种发展产生于各种要素所形成的合力:专业理论的积累养成理论能力,广博知识的拓展表现个人魅力,训练有素的专业技能实现职业能力,全面培养的综合素质挖掘发展潜力(如图1所示)。

二、人才特色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高校一旦培育出自身的人才特色,势必在培育竞争壁垒、抢占市场份额方面发挥作用,成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2-09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最终会导致全球性的人才竞争。人才整体素质不断地提升,各界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面对激烈的竞争,面对祖国和民族殷切的期望,高校和大学生都必须正视这个重要的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真真切切的摆在了我国高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面前。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由当代经济学及管理学相互交融形成的最新、最高的成就之一。针对经济和管理的规律所提出的观点,具有的哲学根基非常深厚,同时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所以,可以应用到个人核心竞争力上,这也是对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接受教育、培养以及个人的努力而获得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经过整合和提炼形成的,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最能够显示个性魅力的,最独特的,能够被社会认同和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它最具竞争优势。所以,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整合性、支撑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等特点。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最重要的问题。众所周知,事物的发展由内、外因共同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学校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其中,学校教育是外在的条件,起推动作用;学生自身的努力是内因,是依据,是最关键。

(一)重点是学校培养

首先,学校要树立起“育人为本”的理念,以浓厚的校园氛围育人。育人工作是高校所有工作的基础,是核心内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工作的重点。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抓实干,实现全校、全员育人。要坚持以育人为本,落实育人观念,增强校园整体育人氛围,才能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落到实处。

其次,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的教育和辅导是发达国家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在青年成才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发展性,是开发青年人力资源的有效手段。其开展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对自身条件和发展方向有更深的了解,针对性地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日常化、系统化的工作,需要高校投入的财力和人力较大。同时,还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为学生的成才服务,提供优质的管理和教育,明确一切服务于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职业生涯教育能够改善和影响大学生的理念,形成自觉学习、实践和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塑造个人核心竞争力。

(二)关键是个人努力

1.要提高个人素质,培养个人能力,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奠定的坚实基础。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需要大学生的高素质和高能力提供坚实的保障。学生个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际上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完善,所以,大学生自身必须戒骄戒躁,将心态摆正,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做起。大学生必须摒弃“学习好能遮百丑”的观念,要注重提高自身各项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好时间,并且广泛阅读,用于深入实践,对自身进行多方的锻炼,积极参加各项组织活动。通过学习、体验和感悟来塑造自身积极的心态以及健康人格,磨砺自己坚韧的意志,培养高思想素质与道德素质,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对自身的人际交往、组织管理和创新实践能力都要重视。

2.要学会选择,发展自己的专长,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确立支撑点。

综合素质的形成是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个人专长是最主要支撑点。大学时期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形成以及人生事业的定向非常关键,一个人单靠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能力难以把所有的事都做到最好,这个时候大学生必须学会选择和放弃。要精心审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选择最感兴趣、最擅长和最有把握的作为自己的方向,同时放弃那些微不足道的、平凡无奇和把握不大的愿望,不让它们成为自己的绊脚石。把长处发展整合成为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做到术有专攻,业有所精。一旦明确了兴趣和长处所在,就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做到全力以赴,把时间和精力投入进去,加上系统性的学习、研究和实践,争取全力完善和提高技能,努力将其发展为个人专长。

3.进行优势的整合,不断超越,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

基本上,拥有了自己的专长就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这还不够,还必须要整合自身的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全力辅助它,必须不断地进行超越、完善和提升,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专长还需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团队协作、人际沟通、实践和执行力等相关优势来对它进行辅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总 结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它随着大学生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和发展。人生就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某一处,也不会永远停留在某一个阶段,生命需要我们不断的超越,不断地向着远方,不断地选定的更高的目标和理想。

参考文献:

[1]荀关玉,陈惠敏.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1,(16).

[2]黄文玲,李锐锋.大学生科学态度及其培养途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09).

[3]唐伦刚.新时期青年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探析[J].科技资讯.2008,(34).

篇5

【关键词】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不断的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预示着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性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农科大学生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下,农科大学生不仅要深入掌握专业知识,更要在自身综合能力上有所提升,以更专业化的姿态去适应社会需求。因此提高农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大学生毕业面临就业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育和提高农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1、提高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需要

在就业形式严峻的今天,农科大学生明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挖掘自己更深层次的潜力,着力培育自己的优势能力,有利于保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因而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其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实现顺利就业和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解决我国当前日益严峻的农科大学生毕业就业的重要途径。然而,对于农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专业上的优势,更是社会上招聘岗位的独特竞争力,因此,农科大学生更应提高和培养自上的核心竞争能力来给自己在应聘岗位上谋取更大的优势。

2、提高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提高自身价值观的需要

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是相对于其他学生的比较优势能力,是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准也技能和健全人格的有机统一。相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核心竞争力是指在接受学校的专业教育培训以及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各项基本素质和能力,经过提炼提升和整合形成的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最突出,最具有个性魅力,能够被社会认可和需要的最具竞争优势差异化素质很能力的统称。大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发掘更新着自己的能力,通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使自己保持着核心竞争力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使自己成为更专业、更具有独特的创新型、事业型的人才。

3、提高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农科大学生更应该始终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学习理论知识,树立远大理想,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与此同时,农科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在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还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在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并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农科大学生更应该拥有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培养核心竞争力与时代相结合,实现综合化的社会平和需求,成为具有责任感的创新型劳动者。

二、提高农科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加强就业指导,科学规划人生

对于农科院校来说,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大学生的四年学习,生活中。大学一年级,就应该了解就业趋势和就业走向,对于本专业的就业情况有一个大致了解,为自己设定一个长远的目标;二年级就要加强自身兴趣的培养,让自己的优势显现出来;三年级要有目的的提升自身的素质,也就是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高本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四年级应该不断的去适应社会,让自己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转变。通过就业指导使之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参加有序的职业训练,培养其实践能力等内容,逐步打造和提升农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加强专业素养,培养热爱“三农”的人才

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首先要提高的就是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与素养,进入大学后,通过对学校、专业、师资力量和科研成果方面的了解,帮助学生寻找兴趣点,并鼓励学生在专业方面认真学习,掌握更丰富、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同样有义务培养学生对农业方面的热爱,培养学生成为热爱“三农”的人才,只有真正的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才能在就业中具有更多的优势,具有更强劲的竞争力,以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

当今社会,用人单位更加喜欢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能够全面发展,具备较强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具有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的优秀大学生。为提高农科类大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应引导大学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对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有准确的掌握,对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方向,有很好的把握,使同学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我。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在正式工作前,尝试性的进入社会,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真正的了解社会,增加学生自身经历,得到更好的锻炼,以提高学生自身就业能力。

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人才

高校应该时刻关注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准确掌握社会对于所需人才的要求及变化,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将信息及时有效的传达给同学。使每一名同学在校期间,就能了解到就业时所需面对的情况,并且根据社会的需求,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并在高校中,多组织模拟面试等活动,使同学们及早的为就业做准备。同时,可以和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观、了解,甚至实践机会,了解企业所需,需找自身不足,在高校中继续学习深造,弥补不足,在面对就业时成为炙手可热的人才。

5、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健全人格的统一

大学生要学会自身的心里调节,能够使自己开心愉悦的度过大学生活并能更好的适应社会,以更优异的姿态去面对社会上的各种竞争压力。同时,学校要开设心里学课程和设立心理学辅导咨询室,以更专业、高水准的心理学内容教授学生,使其更好地成长成为一名身体、心里等方面都更加健全的优秀大学生。

6、加大招聘力度,让企业化驻入校园

在培养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更要把社会中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使大学生能更好了解到什么是企业型人才,如何能达到事业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的高能水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认知自我,学校也能多方面的培育优秀的企业型人才。各大企业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的需要是不同的,所以在确定目标的同时,强化专业本领,让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校园学习和生活中。做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融合。

三、结语

大学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而农科大学生是我国振兴粮食经济发展的农业支柱。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高校应瞄准就业市场加大农科大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教育力度,为企业为社会不断输送高质量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晓君等,《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出国与就业》,2011年

[2]杜刚,《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探析》,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植秀成等,《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和思考》, 《出国与就业》,2010年

[4]王德广等,《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模式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

作者简介

高运来,1982年出生,男,汉族,黑龙江省人,东北农业大学,讲师,思想政治教育。

篇6

摘要: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是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这两种能力具备有价值、稀有性、难以模仿、无可替代等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大学制度等大学文化因素,以及大学的学科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无形资产等资源因素都不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但它们从不同方面对核心竞争力产生重要的作用。关键词: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大学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University)是指一所大学长期形成的、能使大学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建立在大学战略性资源基础之上的获取、创造、整合资源的特有的能力。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看,许多著名大学都客观地拥有各自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并且依靠其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在当前我国大学的发展中,核心竞争力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没有核心竞争力,就不可能有持久的竞争优势;没有竞争优势,就不可能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或高水平大学。为此,我们首先要厘清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识别各个大学各自不同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谋划和推动大学的发展。一、研究的基础及假设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笔者曾总结出如下要点:(1)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发展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已融入大学内质中的能力。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同样是一种“累积性学识”,没有长期的积累,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2)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该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明显特征,应独具特色,使其具有独特的竞争性质而难以为竞争对手所模仿,即应符合有价值、稀有性、难以模仿、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特点。因此,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差异化的有效来源。(3)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大学的学科、师资、无形资产、物质资源等战略性资源基础之上的能力。竞争必然导致资源的占有和配置问题,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大小也就取决于对其中战略性资源获取、创造及整合能力的高低。但是,战略性资源本身并不是核心竞争力。(4)由于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相对于其他能力而言,处于核心地位、支配地位的能力,可将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解为“基于战略性资源的能力”、“整合、协同各种要素的能力”或“支配其他能力的能力”。(5)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其长期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要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就必须识别、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么,符合这一概念要求的大学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呢?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观点,在对大学诸多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是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二、对假设的论述大学的功能在历史上是不断演进的。早期的大学只有单一的教学功能。近代科学革命和英国产业革命对大学产生了深刻影响。1810年,德国洪堡创办了弗里德希—威廉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和科研相统一”的办学原则,后来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从此,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为大学最主要的两大功能。世界上所有高质量的大学都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同时又高度重视大学的科学研究。美国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杰拉德·卡斯帕尔(GerhardCasper)指出:“在大学面临的所有挑战中,一个挑战就是发展并维持大学的特色,这使一所特定的大学成为世界学习共同体的一部分。同时,大学要通过自己在学术领域的卓越,通过一定的措施以及现在和过去曾经属于它的人的自豪和忠诚将自己与其他大学区别开来。在很大程度上,一所大学的竞争优势在于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对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追求给予的鼓励和自由上。”这里所说的能力应该就是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康奈尔大学校长杰弗里·雷孟(JeffreySeanLehman)也曾说过:“成为享誉世界的一流大学,我们应该探寻两个问题。首先要自问有没有出色的学术研究水平,即老师们是否积极进取、富有创造力,学生们是否刻苦努力、才能卓越?其次要自问是否能让公众充分了解上述成就。”我国一些学者也对这两种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作过论述。纪宝成认为,“学科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而“提高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薛进文认为,“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高水平的人才,是高水平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内容”。一些学者则提出两种能力中的一种为核心竞争力。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的竞争就等于学生的竞争。大学的竞争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的竞争力。从这个角度看,说学生的培养质量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任何一流的大学都必须同时在教学、科研、服务这三个层次上具有竞争优势,其中科研居于核心地位。只有借助于科研创新能力,一所大学才能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即才能获得核心竞争力。”我们可以进一步作如下分析:(1)从大学固有的能力看,包括人才培养能力、学术研究能力、为社会服务的能力、筹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后勤保障能力、科技开发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诸多方面,但现代大学的功能是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及直接为社会服务,这三项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大学的功能体系。其他功能都从属于这些功能,或不能与这些功能相提并论。其中,培养人才始终居于中心地位,发展科学是大学的重要功能,它直接关系到大学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由于核心竞争力是大学能力中居于支配地位的能力,因此,我们不能将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泛化,在诸多能力中选择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这两种居于支配地位的能力,更接近或符合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2)服务功能是大学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功能的延伸。大学的“服务”是有限定的,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服务,更强调以学术水平作为服务的主要基础。欧内斯特·博耶(ErnerstI.Boyer)曾说:“要把服务看成是学术水平,就必须将服务同一个人的知识的专门领域直接联系起来,与自己的专业性活动联系起来或直接来自于自己的专业性活动。……当今世界面临着大量的只有学术界才能提供技能和远见卓识加以解决的难题。因此,尤其需要如下这种关于学术的观点:理论和实践都服务于并促进人类知识的发展。”(3)大学与企业一样,就像一棵大树,核心学科是树干和主要的大树枝,其他业务部门是较小些的分枝,最终产品是果实,而核心竞争力则是提供营养的根系。如果仅仅看到竞争对手的最终产品,可能就会看不到它们的真正实力所在,就像只看到树叶而看不到树的强盛一样。从这种意义上讲,大学的产出,如毕业生、学术研究成果、社会服务贡献等均属果实,而不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树形”理论,我们绘制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树形图(见图1)。图1大学核心竞争力树形图(4)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人才培养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固然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但并非拥有了这两种能力,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一所大学只有认真搞好人才培养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的培育、开发和提升,有针对性地发扬其优势和特色,使其在大学发展中发挥作用,这两种能力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换句话说,大学只有对人才培养能力、学术研究能力进行认真的识别、培育、运用和评估,才算树立了核心竞争力理念,才能真正对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产生作用。(5)两种能力有共性,但在各个大学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是由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模仿性,具体而言,是不同大学由于大学文化、战略目标、决策体制以及战略性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核心竞争力的路径依赖所造成的。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概括为基于学校优良传统(如“实事求是”校训)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突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培养目标的突出的优秀人才培养能力,这是其他学校所无法比拟的。而北京师范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则表现为在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突出能力,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传统保留项目”,也是别人不可模仿的。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之所以拥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因为它们在这两种能力方面各自体现出有价值、稀有性、难以模仿、无可替代的特点。三、构成要素相关概念之辨析在已有的研究中,我们已经发现许多与核心竞争力有关或者被直接指认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如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大学制度、大学的战略性资源、学科、师资队伍,大学文化、品牌,等等。对这些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的“相关要素”,试分别进行简要辨析。(1)办学理念。办学理念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导向,规定了核心竞争力的取向,因此与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这正是人们容易把二者混为一谈的主要原因。“大学理念是指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持的大学教育思想观念和哲学观点”,包括学校的使命、愿景、发展战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等。没有理念指引的大学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没有理念指引的竞争力,也很难上升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一般而言,大学的办学理念都是卓越而又独特的,对大学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表1列举了国内外部分著名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核心竞争力的关系。表1国内外部分著名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续表此外,由于办学理念不能直接给人们提供价值需要,因此,尽管它同核心竞争力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但仍然不能归于核心竞争力;虽然核心竞争力是特有的、独特的,但反过来讲,特有的、独特的并不一定就是核心竞争力。

(2)办学特色。办学特色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有效途径,是形成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办学特色是在大学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它和核心竞争力相辅相成。一方面,办学特色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大学只有在发展中强化特色,才能逐步形成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完成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运用;另一方面,办学特色是核心竞争力的结果,正是核心竞争力得到培育、运用和提升,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才能逐步凸显出来、稳固下来。办学特色与办学理念类似,同样不能直接给顾客提供价值需要,而必须通过大学具体的行为间接地起作用。因此,无论它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有多密切,也无法归为核心竞争力。(3)大学制度。大学制度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核心竞争力培育和运用的环境和手段。一般认为,成功的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等,在我国大学主要体现为决策机制、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和谐及党政协调机制等等。正是这样的大学制度,孕育、孵化、催生了大学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着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因此,大学制度是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但并不属于核心竞争力本身。在已有的研究中,大学制度之所以也被当作核心竞争力,是因为人们大多从制度经济学“制度是关键”的命题出发来认识制度问题。在我国大学发展的实践中,大学制度确是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显得十分迫切。事实上,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仅仅是为培育核心竞争力扫除了制度障碍,提供了重要的环境和手段。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就是核心竞争力。人们一般把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大学制度都归结为大学文化的内容,那么,大学文化显然也不是核心竞争力,但与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4)战略性资源。战略性资源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大学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基础。战略性资源是指在大学中能够被感知和测量的具有核心优势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包括学科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无形资产等。大学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固然需要战略性资源,但这些“静态的”资源本身并不能直接形成竞争力,战略性资源是需要被使用、整合的,只有建立在战略性资源基础之上的获取、创造、整合资源的能力,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例如,有些大学或者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或者与政界、企业界有特殊的密切关系,或者拥有一些特殊的垄断权等,这些资源均非核心竞争力,只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石。它们一旦被引入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发挥出较大作用,就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坚实基础,使得这些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在诸多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中,学科、师资队伍及大学品牌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也值得进一步明晰。(5)学科。学科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一般认为,学科是一个资源共同体,由三类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学者、学术信息和学术物质基础);是科学范式在大学的具体体现;是包含行为规范、价值观、信息、物质技术基础和人才的组织;是大学知识创造、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基本工作单元和工作载体。大学是进行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地方,学科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所大学竞争力的高低。一流的大学一般都具有一流的学科资源,其中部分学科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为其他学校所无法比拟,如清华大学的工程类学科,中国农业大学的农学类学科,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学,等等。无疑,在所有概念中,学科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因此,本文也认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学科相关性”,并试图用“学科能力”或“学科建设能力”来概括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学科相关性”并不等于就是“学科”。“学科建设”概念在国外大学研究中很少使用,并且为社会公众所难以理解,基于国内外比较研究和用户价值性的考虑,本文最终以“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来概括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6)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核心竞争力的创造主体和承载者。大学成功之关键在于拥有一批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培育、运用和评估,无一不需要教师的参与和推进。但是,资源本身并非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管理和整合才能转化为能力,师资队伍只有在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动态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核心竞争力来。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有些大学虽然拥有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但学校的激励机制不当,教师管理松散,以至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始终上不去,结果并未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7)大学品牌。大学品牌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方式。品牌是大学重要的无形资产,与核心竞争力有“名”与“实”的相关性,但二者并不等同。大学核心竞争力综合体现在大学品牌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上,但核心竞争力并非一种资产,而是一种能力。无论对企业抑或大学,品牌都不应被看作是核心竞争力,但品牌应该展现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8)某些相关优势。这里主要是指大学的整体优势、大学的比较优势以及某些个人的竞争优势。大学的整体优势并不等于核心竞争力,因为即使一所大学没有整体优势,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领域而取得跨越式发展,成为一流的大学,最典型的如卡内基—梅隆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大学的比较优势也不等于核心竞争力,比较优势是指与其他大学相比的优势,更多带有外源性、暂时性的特征,而核心竞争力是大学内在的支撑力和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样,个人的竞争力也不是大学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整体资源和能力的一种整合,是买不来、带不走的。因此,无论是大学领导者还是教师,单个人才都不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注意把个人的竞争力转化为学科的优势和梯队的优势。例如,卓越大学校长的能力怎样变成大学的制度优势,一流教授的能力怎样变成学术梯队的优势。四、结论及模型结合文献综述、比较分析和排除法等研究方法,在上述辨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模型,实际上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结构模型、识别模型(如图2所示)。图2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模型从模型看,一方面,一所大学卓越的办学理念、独特的办学特色、良好的大学制度等,共同构成大学文化,对核心竞争力起着发展导向、形成路径、环境支持等作用,是大学核心竞争力形成、培育和运用的源动力。这正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与其历史、传统、特色、校风、校训等因素密切相关,以致常被混为一谈的原因,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难以模仿、转移的原因。另一方面,大学丰富的学科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无形资产,共同构成大学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对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的支持、保障作用,其中人力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创造主体和承载者,学科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和工作单元,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科研转化能力、筹资能力等,则是核心竞争力的支撑或延伸。这些相关因素尽管不是核心竞争力本身,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均有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相关因素的缺失,都有可能导致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困难。从模型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照抄照搬,更无捷径可循。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打造,需要按照科学的路径,举全校之力,标本兼顾,埋头苦干,持之以恒。参考文献:[1]刘向兵。大学核心竞争力概念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2]杰拉德·卡斯帕尔。成功的研究密集型大学必备的四种特性[A].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第二辑)[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杰弗里·雷孟。在北京大学的演讲[DB/OL].

[4]纪宝成。科学制订学科规划,大力加强学科建设[A].发展与繁荣人文社会科学[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薛进文。调整学科凝练方向加强创新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N].南开大学报,2003—11—06.[6]黄达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4,(19).[7]黄秀兰,邹吉忠。加强科研工作,提高研究能力,形成和提升中央民族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民族教育研究,2003,(2).[8]欧内斯特·博耶。学术水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A].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5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9-30.[9]韩延明。大学理念及其相近概念辨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7).[10]邹晓东,黄争舸,陈劲。基于学科核心能力的学科组织创新[J].科学学科研究,2004,(4).

篇7

【关键词】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是指高等院校长期形成的、能使高等院校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建立在高等院校战略性资源基础之上的获取、创造、整合资源的特有的能力。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看,许多著名高等院校都客观地拥有各自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并且依靠其核心竞争力实现了高等院校的跨越式发展。在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中,核心竞争力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没有核心竞争力,就不可能有持久的竞争优势;没有竞争优势,就不可能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世界一流高等院校或高水平高等院校。

一、对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认识

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同样要经历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高等院校能否在同类高等院校中脱颖而出,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能否具有持续竞争的优势,就要看这所高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引入高等教育,给高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使高校对竞争概念的认识有了质的升华和提高,对市场竞争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虽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表述上不完全一样,但它的内在实质是一样的。将这一概念用于高等教育,是指高等院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独具特色的优势与能力,这种优势与能力是在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是难以被他人所模仿和替代的一种基础性能力,是一个坚实的平台。这种优势与能力使高等院校在同类中脱颖而出,树立起不同凡响的品牌形象。高等院校的优势与能力是由一系列指标整合而成的,它包含了诸多要素,如学校的科学定位、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和科研开发等等。

二、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地位作用

一是院校核心竞争力是高等院校发展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已融入高等院校内质中的能力。高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同样是一种“累积性学识”,没有长期的积累,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一所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该高等院校区别于其他高等院校的明显特征,应独具特色,使其具有独特的竞争性质而难以为竞争对手所模仿,即应符合有价值、稀有性、难以模仿、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特点。因此,高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等院校差异化的有效来源。三是由于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相对于其他能力而言,处于核心地位、支配地位的能力,可将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理解为“基于战略性资源的能力”、“整合、协同各种要素的能力”或“支配其他能力的能力”。四是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是其长期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要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就必须识别、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高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一)科学定位

一所高等院校发展的科学定位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它是在科学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基础上,根据一个或一组定位特征,合理确定学校本身在整个高教系统中的位置。定位的关键在于合理地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确定发展目标。在确定发展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个性,要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找准自己的角色,主动适应外部环境,优化结构,形成一个独特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使资源配置得更加合理,扬长避短,不断发展自身的优势。

(二)办学理念

“大学理念是指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持的大学教育思想观念和哲学观点”,包括学校的使命、愿景、发展战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等。没有理念指引的大学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没有理念指引的竞争力,也很难上升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一般而言,大学的办学理念都是卓越而又独特的,对大学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管理机制

高等院校无论办学理念多先进,人才多优秀,如果没有一个不断创新的管理体制,一切都是徒劳。要办好高等院校,重要的是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尤其是调动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积极性,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发展的氛围,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科学研究的创造性,鼓励人们干事业、干成事业。这种氛围的营造要靠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特别是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创新。一所高等院校是否能够吸引、留住和有效使用人才,并不决定于该学校是否出手大方,而在于能否构建使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在于能否提供使人才发挥其作用的舞台。

(四)大学制度

成功的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等,在我国大学主要体现为决策机制、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和谐及党政协调机制等等。正是这样的大学制度,孕育、孵化、催生了大学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着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因此,大学制度是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但并不属于核心竞争力本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仅仅是为培育核心竞争力扫除了制度障碍,提供了重要的环境和手段。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就是核心竞争力。

(五)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核心竞争力的创造主体和承载者。大学成功之关键在于拥有一批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培育、运用和评估,无一不需要教师的参与和推进。但是,资源本身并非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管理和整合才能转化为能力,师资队伍只有在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动态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核心竞争力来。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有些大学虽然拥有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但学校的激励机制不当,教师管理松散,以至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始终上不去,结果并未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篇8

关键词:多科性大学 特色 核心竞争力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大学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校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赢家,大多高校提出了促进学校发展的思路。本文就如何构建多科性大学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校发展作出分析。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也称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自1990年美国著名学者Prahalad和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以来,西方大批学者紧随其后,特别是美国麦卡锡公司研究结论——“核心竞争力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使“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成为显学,且被引入经济、管理以外的许多领域。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大学核心竞争力有以下特征:技能特征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包括科研能力、科研转换能力、教学能力、培训技能等。

用户价值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也应该满足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追求体现在提供优质服务,满足消费者(社会、家庭、学生)的需求和偏好上,如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个人兴趣爱好的满足、家庭与个人对教育回报率的期望等。

资产专用性。资产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大学核心竞争力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市场资产。表现为学校和其市场或顾客的关系,包括学校声誉、学生选择倾向(学生报考志愿)、学生分配状况等。学校声誉有品牌效应,声誉好的学校往往能吸引优秀的师资与高素质的学生。学生对学校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学校状况的评价与对专业教育的选择。毕业生的就业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职业领域乃至社会公众价值观的写照,通常综合反映出社会对学校的声誉、教学质量、课程设置、管理水平乃至大学精神的评价结果。市场资产直接涉及到师资来源、生源与分配,所以成为竞争优势的核心。第二类是知识产权资产,这类资产是受法律保护的一种资产形式,包括技能、版权专利、各种设计专用权等。因此,高校科技发明专利,著名讲座、讲演的录制与发行,学校校徽设计等,都是学校不可估量的资产,应执行知识产权保护法,对其予以严格保护。第三类是人力资产,它是体现在雇员身上的才能,包括整体技能、创造力、领导能力、管理技能等,是学校获得竞争力的基础。学校的竞争优势往往显性地表现为人力资产的实力,所以很多大学都把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作为重中之重。第四类是基础结构资产,是指学校得以运行的各种技术、工作方式和程序,包括管理哲学、校园文化、管理过程、信息技术交流、网络系统和金融关系等。“大学精神”、“校园文化”更是大学难以计量的精神财产。专用性是学校长时间积累与沉淀的结果,难以复制和模仿,因而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培育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核心阶段

大学一般竞争力向核心竞争力演化的过程主要包括“开发与获取核心专长和技能”、“竞争要素整合”和“核心竞争力更新”等阶段,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都要经历这些阶段。

在开发阶段,主要是确立价值目标,明确自身特色,“尤其要重视开发掌握关键技能的人力资源,防止关键人才流失”。在整合阶段,主要是围绕价值目标将特殊技能、人力资本、领导才能、组织管理甚至大学精神等融合在一起。“要克服单纯追求科研成果、升学率、院士和教授拥有量的倾向,而以识别知识体系为前提,把技能追求放入整个知识体系中,在要素的相互依存与联系中培育核心竞争力”。“切忌片面强调有形资产的投入,注意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整合。”

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四条途径

第一,制度创新。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虽有赖于各大学的自身努力,但制度问题更具有根本性,必须在宏观上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创造一个有利的制度环境。第二,知识管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应该来自大学组织内的集体学习、经验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来自于组织成员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参与。通过创新价值观和管理观念、优化校园知识共享体系、改进激励机制、强化知识产权、激活知识价值等有效措施,加强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对知识的有效管理,不仅决定大学整体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也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第三,创建知识联盟。知识联盟具有巨大的战略潜能,具有学习灵活、风险小、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它可以让不同的学校共享资源,并通过学校之间的合作创造新的知识或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转移,有助于从战略上更新或创建新的核心竞争力。第四,保持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院校间“同质竞争”将长期存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当务之急是确立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实现“异质生存”,而并不是把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优势都弃之不要,“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和曾经形成的特色,决定了这所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层次。”只有依靠优良的办学传统,才能培育出核心竞争力。

第二,对多科性大学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学校定位

大学定位,是当前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全国高校与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兴起有多种因素,教育部自2003年开始实施的五年一轮次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将“学校定位”列为评估指标体系18个二级指标之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并加速了高校定位的研究和实践。从目前实际来看,我国主要有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单科性大学等不同类型,多科性大学又因其内涵的差异而有多种类型。

转贴于

由于多学科大学所拥有的学科专业设置的不同,多学科大学的类型是比较多的,但无论何种类型的多学科大学,都不是多种学科平分秋色,而是拥有自己的品牌,有各自的主体专业。

以经济类院校为例,在当前情况下,经济类院校是一般性地定位为多科性大学,还是定位为在突出其中经济学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兼有其他学科的大学?笔者认为,突出经济类学科主体的办学定位,关系到经济类院校的生存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高校也面临激烈的竞争。尽管目前不少经济类院校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大学,但经济类专业的设置,仍然是经济类院校的主体专业和品牌专业,是其强项,在相当一段时期之内,这一地位难以改变。这是经济类院校存在的基础,也是其安身立命之地。

高等教育的区域性,首先会影响到高校服务面向的定位,其中地方高校必须要为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并进一步辐射到其它地区。其次,区域性经济的发展特征会影响到高校的学科和办学特色的定位。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经济发展特征有很大的差异,也导致了这些地区的人才需求总量、科类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具有不一致性。处于这三类地区的高校,在学科建设的侧重点和办学特色上,要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此外,办学的区域性特征还会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规模、层次和规格的定位。所以笔者认为,多科性经济类院校应该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努力实现学科专业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现代化,专业特色突出,教育教学质量高,科研成绩显著的阶段性目标。

办学理念

所有特色鲜明、办学成绩显著的世界著名大学,都具有鲜明的办学理念。耶鲁大学的“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的教育理念,是该校实施教育目的多重性和坚持人文主义精神及“自由教育”原则的理论基础。麻省理工学院以“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取,教学与实践并重”为办学理念,是该校形成办学特色的依据。

随着经济市场化对有劳动者和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人才的需要的增加,对传统教育特别是传统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所经济类高等院校,我们究竟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些都成为高校在人才培育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的教育哲学观。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为指导,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就是把增减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工作中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求实、创新”是现代大学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将推动教育创新,因此,“求实创新”,是现代大学迎接世纪挑战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办学理念。所以,本文认为,建立以“以人为本、求实创新”为内涵是建设现代多科性大学的办学理念。

学科建设

在学科建设方面,首先要建好一批重点学科,要把目前具有一定优势的经济学科和工商管理学科等做大做强;其次要巩固和壮大一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学科;第三要新建一批有适应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应用学科。在队伍建设方面,首先要建设好一支一流的教学科研队伍,要在用人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增强已有人才的凝聚力,发挥其创造力。引进一批新的学科领军人才;要建设好一支一流的队伍,要以年轻化、专业化、现代化为方向建设干部队伍。

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多科性大学

纵观国外著名大学办学特色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服务社会,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发挥优势,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未来10-15年中,多科性经济类院校应努力形成以下特色。

区域特色。东、中、西三大地区经济发展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处于这三类地区的高校,根据不同的地区理所应当地要具有地方特色。无论从专业设置上,还是学校的研究和服务重点上,都要突出地服从和服务于不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

人才特色。这个问题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特色。如前所述,应当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兼顾培养有特色的研究型人才。所有的人才都应当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处理能力,应当在创新能力方面有独特的长处。另一方面,应当实事求是地对专家类型和层次作定位,多科性大学的学者也应当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手,其理论研究能力则只要求达到足以应用。尽管如此,多科性大学也需要出名人,出学者,未来10年中,应紧盯着本行业中的前列人物,希望他们到学校来工作,或使自己的人才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创新特色。多科性大学的学科门类不求大而全,但求新和精,要以与时俱进的观点,瞄准国际学科和学术研究前沿,着眼国内和重庆实际来调整和考虑新的学科设置。不合适宜的学科要淘汰或合并,新的急需的学科应建立或突出出来。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20—03



一、引言

近年来,各式各样的高校排行榜炙热着人们的视线,高校排名的提升也成了各个校长和领导的工作目标,很多高等教育研究者也将眼光放在了如何能增强高校竞争力研究的范畴上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展开,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作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和新方向为高校的积极的竞争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更明确的方向。它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结合高校特征、构成要素和职责等高校属性逐渐形成了其多样的研究模式,评估方法也五花八门,为了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必要对其评估过程与方法进行梳理和分析。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类型和结构,接着对其进行分析,再探讨了评价过程中评估方法的使用性问题,最后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展望。

二、研究样本的选择

本研究主要针对专著、学位论文和一般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

主要有:《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朱明,2005);《赢得未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成长春,2006);《民办高校发展战略和政策需求研究——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之视角》(杨树兵,2009);《企业视角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基于地方性高校的分析》(徐和清,2010);《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刘龙刚,2012);《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戴开富,2007);《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践研究》(张卫良,2005);《高校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研究》(成长春,2005);《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任喜峰,2007);《知识管理视域中的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徐学兰,2006);《中国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金涛,2003)等。

三、高校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分析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估体系的构成和类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

(一)基于高校职能要素的评价体系

一类学者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围绕着高校职能和构成要素所展开的,所以构成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二)基于能力论的评价体系

该理论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由各种能力综合、相互作用而成,正是其独特的、不可模仿的能力水平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所以基于这种理论,高校核心竞争力可以分解为文化力、学习力和创新力,搭建的评价体系如表2。

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学科建设全国重点学科比例;博士学科比例:一级学科比例、二级学科比例;重点实验室比例;教师人均学科数。

学科梯队专任教师学历结构;科研人员比例。

资金教学经费占支出比例;收入支出差额占收入比;生均基建投资。

科研科研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单位教师科研产出:单位教师出版专著、单位教师、单位教师取得科技成果、单位教师取得专利;单位教师科研经费数。

人才培养研究生比例;留学生占研究生比例;毕业生就业率。

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文化力核心价值观办学指导思想和原则;教师的育人理念;

学生的人生追求。

精神领导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的认知程度;美誉度;办学地位;教师的忠诚度;教师的道德素质;管理制度的健全程度。

学习力学习精神领导者的学习精神;教师的学习精神。

学习机制鼓励教师学习的机制;学习机制对有效学习的促进程度;师生间沟通程度。

创新力创新精神领导者的创新精神;教职员工创新精神;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机制创新制度的有效度。

创新过程科研成果在教学中应用的程度。

(三)基于资源论的评价体系

该理论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共同作用的产物。显性资源是指高校系统运行的工具,具体指学术生产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隐性资源是指高校系统运行的体制和方法,或者说目标,具体指管理和校园文化。基于这种观点,评价体系如表3所示。

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显性资源学术生产水平教师学历、职称结构;人均学术论文、专著数量;

特色学科数;国家级、省级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数;人均科研经费。

人才培养水平就业率;硕、博士比例;重点学科数、实验室数;师生比例。

隐性资源管理素质教育程度;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办学能力。

校园文化校风、校园精神;学术声誉、知名度、形象、第一志愿报考率。

综合以上三种评价体系,我们发现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从指标类型上看有定量评价指标和定性评价指标,定量评价指标按照用途不同又有总量指标和比例指标,比如总量指标有专著数量、重点科研项目数等;比例指标有师生比例,就业率等。再比如校风,形象等就是定性指标。

评价体系从结构上看,基于高校职能要素的评价体系是纯定量指标评价体系;基于能力论的评价体系是定性指标评价体系;基于资源论的评价体系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四、评价过程及方法研究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不仅仅是构造数学模型计算的过程,而是包括评价流程、定性指标的评价和综合评价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评价流程研究

通过归类分析,我们发现核心竞争力的内在结构要求我们将评估工作看成是一个层级性流程的整体评价工作。首先,从基层开始,逐层逐级进行,如果行进到某层存在问题则停止评价。以上文中的评价体系为例,评价先从最底层(三级指标)开始,逐步上升到二级指标,最后将二级指标汇总做综合评价。

(二)定性指标的评价

我们发现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中大量的用到了定性评价指标,因此评价的方法和评价者的能力、知识结构、阅历以及对评价对象信息的获取量都直接影响定性指标的测评。所以,为了使得评价结果更接近事实,要在选择评价小组的成员上制定一系列的标准,以找到最合适的专家、学者进行评估。评价方法主要采用专家评价法。具体的方法有:德尔菲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个人判断法。

德尔菲法指根据有专门知识的人的直接经验,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判断、预测的一种方法;专家会议法指依靠一些专家,对预测对象的未来发展趋势及状况做出判断而进行的一种集体研讨形式;头脑风暴法指通过专家间的相互交流,引起“思维共振”,产生组合效应,形成宏观智能结构,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个人判断法指依靠个别专家对预测对象未来发展趋势及状况做出专家个人的判断。

(四)综合评价

影响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比较复杂,这就需要我们的评价体系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时我们需要用图表的形式明显的显示出对比来,比如两所性质相同的高校如果想对比其师生数量的时候;有时我们又需要计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以此来为众多高校进行总的核心竞争力的排名。所以,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多元统计分析法就被大多数学者普遍使用。

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汇总

推断统计分析法

多元统计分析是研究客观事物中多个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统计规律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多元统计分析在医学、生物、气象、经济、教育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越来越想通过更为全面的变量集合去评估某一项事物,并试图用数学模型找到变量之间的关系。

纵观研究文献,一个全面的能体现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分层次分目标的一个多指标评价体系。基于这种评价体系,研究方法主要分两类:描述统计法和推断统计法。

描述统计法指通过各种图形显示,对数据的频数分析、集中趋势分析、离散程度分析以及分布分析。主要有5种图形表示法:散点图、折线图、条形图、雷达图和星座图。

推断统计法指研究客观事物中多个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统计规律性。主要有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判别分析等,其主要是用来给指标体系确定权重的方法。

五、模糊数学在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估中的应用

模糊数学是1965年以后,在模糊集合、模糊逻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模糊拓扑、模糊测度论等数学领域的统称。是研究现实世界中许多界限不分明甚至是很模糊的问题的数学工具。在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在无法判断各评价指标与总排名的关系的情况下,且样本数据有限的情况下进行评价,并通过模拟人类神经系统的活动为系统管理带来决策支持。目前,已有少数几篇的论文使用了模糊数学的方法,比如《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戴开富,2007)使用了BP算法的神经网络技术对13所高校进行了评估,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方法是固定的,为了达到不同的使用目的,我们会选择不同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更贴切、真实的体现其高校核心竞争力水平,为我们的研究服务。

参考文献:

[1]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2,(7):42—46.

[2]朱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116—144.

[3]刘向兵.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43—148.

[4]任喜峰.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10).

[5]成长春.赢得未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0,130.

篇10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英语专业 内涵研究

一、引言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源于当代管理学。1990年美国学者C.K.Prahalad和英国学者Gary Hamel在HarvarD.Business Review上发表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正式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1]。当管理学与经济学碰撞交融,核心竞争力理论逐步在企业运行与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在高等教育领域,很多院校吸收借鉴了这一成果,在大学的管理中引入了核心竞争力理论。大学虽然是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组织机构,但大学也具有生产性、组织性、竞争性等“类企业”性质,为核心竞争力的管理理论提供了施展空间。

当代普通高校面临竞争且参与竞争,竞争已经成为大学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经济全球化带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除了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如军事教育)以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于教育贸易服务范畴,所有WTO成员国均有权参与教育服务竞争[2]。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对消费者的兴趣、需求和期望承担责任;满足竞争的规则和规律,让资源向最有效使用它的人转移;有效利用教育成本。另一方面,市场利润最大化追求势必压缩和扭曲学校的社会目标、对人与社会的终极关怀。但究其本质,大学作为社会的非营利机构与企业是不同的,公立如此,私立高等院校也是如此。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就需要按照产业属性和教育自身的规律准确定位。首先要保证在一个学习型、知识型社会,学校仍是社会智力生活和创新生活的主要交换中心。同时,伴随着近年来普通院校的快速发展及信息时代外部环境的改变,高校形成竞争的意识、机制、战略和优势,发展专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二、专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对各种能力的综合提炼,是高度集成的复杂能力系统。具体的竞争力包含许多方面,从要素上说,它包括理念、学科、师资、战略、管理、文化的竞争力;从社会价值来说,它涵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知识保存、传播与创造的能力;从时代性看,它必须具备大众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能力[3]。核心竞争力理论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价值性,即能很好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二是独特性,即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三是延展性,即能够同时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任务,使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顾客的需要。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也需要培养和积累这种能力。市场竞争是人才资源资金的竞争,资源是有限的;资源走向是人为竞争的结果。作为私立普通高校,其更需要主动参与竞争,积极为自身创造机会,也为多元化人才创造竞争机会。

专业核心竞争力指的是与其他普通院校同专业相比具有的吸引力,掌握资源,创造价值,为社会提供知识和人才的能力。它包含硬核心能力,指专业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能力;软核心能力,即专业管理能力和专业文化的凝聚。一方面,专业核心竞争力包含对专业产品的要求。作为高等院校的具体产品,学生掌握具有竞争优势、独特情商、专业知识且不易模仿的技能[4]。另一方面,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动态型能力,强调整体性、主体性、竞争性和能力集成性。它基于整体和综合能力的新模式新思路,改变过去只重眼前、不重发展战略,只重自身完善、不重环境变化的事实,改变零散、单一、封闭的现状,促使专业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专业不再是学校羽翼下的孤岛,而是学校改革的先行者。

三、英语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讲,英语专业要培养具有英语语言能力、英语文化品格;跨文化思维、多元思维能力的人才。同时教育的本质决定专业的责任是在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英语专业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基于办学文化和理念,以专业的持续和谐发展、学生的全面成长进步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支柱,综合办学资源、师资力量、科研能力、管理效能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各种要素形成的合力。构建英语专业核心竞争力,具体的三个维度包括:资源配置优化,融合平衡;学科特色鲜明,创新务实;结构合理,多样高效。

1.资源优势市场化

只有融合平衡的优化配置才能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佳效力。英语专业发展需要人才资源资金,人才是根本,学科带头人,优质教师和生源是核心;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需要专业主动接触和争取;资金对外语类专业的教学也很重要,新时期需要新工具创造新成果。新知识、先进的师资培训、完善的研究基地及优化的教学管理,同样也必须在市场上获取,在市场上接受检验。

2.学科特色品牌化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量关键信息被稀释,没有独一无二的特色,就没有辨识度,无法获得关注,也无法留下持久的印记。特色专业培养特色人才是英语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广播的文化知识,能熟练运用英语的复合型人才是英语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英语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已进入成熟期,但英语专业的应用发展还处于初期,未来大有可为。时代对英语专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在只有勇于创新且脚踏实地,才有竞争的力气和资本;只要针对社会、市场、人才的需求,就有竞争的空间和机遇。

3.结构建设多元化

要素搭配合理,执行畅通高效,整体才能良好运转。英语专业的结构建设在于调整、增补和完善。对于各要素而言,已经存在的结构是依托,不足则需要对其进行协调、增或减、创新或抛弃。打破结构的固化,不断进行细微的评估和改变。无论是对专业要素,还是专业产品,单一扁平化的评价和定义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多元化的结构应当贯穿于专业各个方面。以专业学生能力建设为例,专业知识、技能、实践不可偏废,在评估中同样不能简单由测试评定,不能单纯由学校评价,而应当包含学生实践的主体,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等各部门检验,完善能力评估体系。

综上所述,普通院校英语专业核心竞争力是基于专业本质和独特资源,促使专业不断创新、不断学习,协调知识、技术和能力的一体化能力。构建英语专业核心竞争力依赖于三个维度建设:资源配置优化,融合平衡;学科特色鲜明,创新务实;结构合理,多样高效。

四、培养英语专业核心竞争力――三个关键、四个阶段

专业核心竞争力内涵丰富,而核心是相对的、动态的,也是恒定的;核心体现在统领性和长期性。它抓住了三个关键问题:一是专业是否有创新能力?知识经济取胜的法宝是大量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的生产和运用。二是专业能否培养人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特色人才,培养其具备对知识的综合及多元文化的融合,能够运用现代技术获取新知识,以及把知识转化为现实财富的观念和能力。三是专业学科能否不断发展?学科以专业为基础,专业以学科为依托。持续成长的学科为专业建设提供发展的最新成果、用于教学的新知识、科学的师资培训、完善的研究基地及优化的教学管理。

核心竞争力是隐形的,要在学校、专业的改革、发展的实践当中来体现。培养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需要发散和创新的创造过程。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G.Wallas)认为任何创造过程都包括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6]。这四个阶段对于塑造英语专业核心竞争力必不可少。

第一个阶段是准备期。这个阶段是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做前期准备的阶段。为深入准确把握本质,把握自身发展的机制和规律,提高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首先需要了解现状。同时由于英语专业的特性,面对的挑战和未知众多,搜集前人的知识经验,对问题形成新的认识、准确的认识至关重要。现在的专业普遍趋同,人才培养目标、模式趋同,差异则在于规模、效率、水平、质量、地位、目标和外形。从办学的实际出发,可能没有最优结构,没有最佳模式,有的只是满足特定社会、特定历史条件、特定需求环境,以及传统的不断发展的结构和模式。

第二个阶段是酝酿期。酝酿阶段主要对前一阶段所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以便考虑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对私立普通高校英语专业而言,人才社会需求和学习者个人需求的现状及层次特点是突破点。构建增强英语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模式,必须促进英语人才培养的高效性。宏观层面,它应当指导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课程设置、明确不同类型学生和需求的培养方向和重点;微观层面,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引导课堂内容、设计和教学方式的选择。

第三阶段是豁朗期。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准备和酝酿,英语专业核心竞争力构想已达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初步的实践成为这一时期主要活动。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试验,观察不足和效果,收集反馈资料,进行思考和改进,再进入第二轮,甚至第三轮的检测。对于英语专业而言,这一阶段意味着和外界的接触和合作洽谈,寻找彼此利益的结合点,进行初步尝试。人才培养需要市场的检验,英语专业人才更需要打破缺乏经验的怪圈,在检验中进一步培养。无论是个人还是专业,都需要在这一时期接受打磨。

第四阶段是验证期,实施阶段。通过对前面三个阶段形成的方法、策略进行检验,以求得到更合理的方案。英语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体化的能力,融合各阶段、各要素、各技能的复杂整体,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那么,在自身的建设过程中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一个否定―肯定―否定的循环过程。通过实践不断检验,从而得出最恰当的过程和最想要的结果。在质疑、中开始,在调整、尝试中验证和进行英语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这一阶段是高校与社会结合最紧密的阶段,企业或部门的参与直接决定了验证的结果。对知识的综合及多元文化的融合,运用现代技术获取新知识,最终落实到把知识转化为现实财富的观念和能力。英语专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在市场和实践中体现。

五、结语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力气。高校英语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本质上是不断探索、试错、前行的劳动密集型活动。英语专业核心竞争力,是基于办学文化和理念,以专业的持续和谐发展、学生的全面成长进步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支柱,综合办学资源、师资力量、科研能力、管理效能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各种要素形成的合力,需要长期辛勤培养和积聚,在应用分享中不断提高,直至专业对环境快速反应,制定可靠发展战略,优化其资源配置,发挥更大社会效用,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C.K.PrahalaD.anD.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 Review,1990(5): 79-91.

[2]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Cooperation anD.Development,Paris (France).Center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Innovation.Current Commitments under the GATS in Educational Services.BackgrounD.Document[A].Paper prepareD.for the OECD/US Forum on Trade in Educational Services[C],Washington,DC.2002.

[3]张卫良.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践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5.

[4]许敏.“开拓创新”教育理念下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 12-13.

[5]王立非.葛海玲.我国英语类专业的素质,知识,能力共核及差异国家标准解读[J].外语界,2015(5):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