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篇1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就业教育;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255-01

引言

就业教育指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指导课程,在学生应对未来可能出现各种工作危机方面都给予一定的建议和参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专业素养,我国各大高校应该将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作为重点的教学课程,针对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问题积极进行探讨和研究,从各个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建议,给予他们更多的就业经验,使他们能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需求,体会到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紧迫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中去,能够针对自身的不足积极进行学习,使自己能够满足市场的要求,适应市场的发展。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分析

所谓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就是指学生在就业以及维持就业方面的优势,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现阶段学术界针对学生核心竞争力方面的提法还有所欠缺,没有完善的体系。但是有一点是能够明确的那就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就业的决定要素,是其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优势所在,所以说高校应该重视学生在这个方面能力的培养,积极促进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第一,特色性。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一种特有的,具有个性的竞争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学校优势以及教育两个方面共同作用才能够形成,它很难被其他人所模仿,是学生特有的一种就业优势,能够帮助学生在众多的就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第二,长期性。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是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学生的个人素质,后天的培养都是重要的因素,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化,持久性的过程,即便是学生具有良好的先天优势,但也完全会因为后天不努力而消失殆尽,所以说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

第三,发展性。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虽然与先天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却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进行完善和发展的,经过学校中不断磨练,学习,学生的这些能力会逐渐提高,能够更好的认清社会现实,职业素养,进而更加适应现代化市场的需求。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就业教育的思路

1. 普及职业规划教育

在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首先高校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需求,积极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从目前我国在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方面的趋势来看,大部分的高校在依旧具有相对科学以及规范的教学,但是教师依旧需要多加关注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的个性,爱好,以及能力等情况,制定符合学生发展奋斗的目标,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建立在学生的自我评价,环境评价以及职业定位等方面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在这些内容上需要基于学生说更多的支持与帮助,使其能够更加客观的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与优势,这样才能够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还是帮助他们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理想与目标,并为这些理想和目标制定计划,进行筹谋,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大学仅仅是他们人生学习的一个小站,职业生涯则是他们长久为之奋斗的地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深入了解社会、增强职业信心,并有效利用大学时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逐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扩大实现自我的机会。

2. 强化就业技能教育

对于当前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技能是其核心竞争力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和职业生涯规划相比较来说,就业技能教育需要采用更加具体化,灵活化的教育方式,教师必须要针对目前的就业形式进行综合分析,在就业指导教育方式与手段上要进行合理的改革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空间,在当今形势下,学生就业技能的强化,是学生实现就业,实现自我的关键所在,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学科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确定意向,力争实现事得其人、人适其事、人尽其才和才尽其用;再者,学校还可以根据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类或个别指导,比如心理辅导、面试辅导、书写求职书信或收集就业信息等辅导,帮助毕业生解决各种具体的就业障碍,迅速提高就业技能。

3. 开展创业素质教育

从目前的大学生的就业教育现状来看,其中素质教育已经被重视起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并针对学生在拓展事业、创新业绩出发,让学生学习创业知识、体验创业过程、积累创业经验、提升创业品质与能力进行了积极的培养与关注,开展创业素质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而且他们一旦创业成功,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对个人、对社会都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创业教育正在成为高等学校当前和今后长期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战略性举措。

结束语

我国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式越来越艰巨,正是因为知识型人才的饱和,使得市场对于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大学生在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想要实现自我的价值,给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首先就需要从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入手,全面掌握市场的就业形势与自己的优势,劣势,积极配合就业教育的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技能训练等等,从而实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积累与提升,更加符合新时期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赵铁,朱少雄.广西大学毕业生追踪调查研究[J].高教论坛.2013(02).

篇2

[关键词]高师院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对策

一、引言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ies)一词,最早来源于美国经济学家普哈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著名的《哈弗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它是指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资产与知识的互补系统。[1]近年来,“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悄然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理论和高等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大学生在学校教育、家庭熏陶、社会锤炼和自我提升中自发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并对个人求职和未来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其特点是他人不易模仿和复制,主要内容包括优良的人格品质、高效的学习能力、卓越的创新能力、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全面的实践能力五个方面。

二、高师院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整体呈现良好态势。但是,由于某些高师院校教育理念转型滞后、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创新能力开发不足,加之个别大学生思想观念僵化、人格品质缺失、适应能力较差、实践能力不强,造成核心竞争力薄弱。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人格品质有待健全

优良的人格品质是当代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集中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是大学生适应时展、尽快融入社会、实现自身梦想的必要前提。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校、社会、家庭、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共同压力,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引导,就会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压抑、烦躁和自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导致其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思维迟缓,人际关系紧张等不良倾向。

(二)身心素质有待强化

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由于一些高师院校只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轻视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客观而言又缺少心理、生理卫生教育的教师,甚至没有建立正规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和排解,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出现心理承受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差,表现为孤独、抑郁和焦虑等情绪,严重者形成了精神疾病,住进了精神病院。此外,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成为自私自利的“宅男”“宅女”。还有的大学生只知道钻研书本上的学科专业知识,“泡”在教室、图书馆里“苦读”,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造成身体素质下降。

(三)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学习能力包括学习的动力、毅力、转化力和创造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由于一些高师院校缺乏现代育人理念,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思考、重知识轻能力、重效果轻过程,坚持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沉闷、授课内容枯燥,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动,再加上大学课程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动力减弱。另外,有些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对于教师提出的观点缺乏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一味地被动学习、死记硬背,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探索和创新,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导致学习转化力、创造力急剧下降。

(四)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校教育体制的日益健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要求当代大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2]目前,虽然大多数高师院校建立了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但是由于资金、设备和场地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专业性实践教学的监督管理力度下降,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程度不到位,大学生自身也难以开展一些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实践能力难以提升。此外,由于高师院校办学条件所限,学生的实验课、实践课较少,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更是少得可怜,致使实践能力的提高大打折扣。

(五)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由于一些高师院校缺乏创新教育理念,继续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方法,忽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有效的理解与应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后劲不足,独立思考、分析、总结、探索能力有限,严重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部分大学生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更是缺少创新活动的历练,丧失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机会。

三、提升高师院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一)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

高师院校要树立立德树人的现代育人理念,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新时期特点和社会需求,促进学校、社会和学生的有机结合,打造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3]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应包括规范的专业设置、系统的课程编排、严谨的教学评估、细致的考核标准等,学校应关注社会发展动向,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实现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根据高师院校大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择业指导、就业培训和求职技巧等工作。学校还应该定期举办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开展校园模拟招聘等活动,促进师生间互相交流、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丰富就业、创业知识,增强就业能力,提高职业核心竞争力。[4]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各专业特点调整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度,拓展与其他各高校、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通过实习、见习、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变被动实践为主动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打造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

通过宣传社会、学校中模范事迹,大力弘扬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学校还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科研讨论、心理辅导、娱乐健身、文艺比赛、素质拓展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强化身心素质和沟通、交流、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

根据大学生自身特点,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生理卫生相关课程,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通过系统、全面的教育,帮助大学生进行有效心理调节,增强抗挫折、抗打击能力,使大学生充分掌握身心发展规律,塑造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提高身心素质。同时,高师院校可以多开展一些别具特色的体育活动,让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增强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拼搏意识,挖掘自我潜能,提高身体素质,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打造健康的体魄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六)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高师院校应该坚决遵循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积极搭建学校与社会教育之间的桥梁,联系用人单位建立校外实践创新基地,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到社会实践创新中,使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社会化,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关心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的建设,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能力。

(七)强化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3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既是社会问题,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取向和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低下的综合反映。本文试图从高校学生社团能够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视角出发,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探讨高校学生社团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从而为高校社团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近几年,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的规模迅速扩大,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难在那里?本人从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多年,对此进行过深入的调查和思考。应当说,大学生就业难既是社会问题,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取向和大学生自身竞争力低下的综合反映。在这众多的原因中,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是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它直接影响毕业生是否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制约因素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适应就业市场的综合能力,融合了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气质修养等因素,在就业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1]。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硬伤,与之相联系,便是学生身上表现出的短板效应。在素质教育被反复提及的今天,应试教育和单纯的知识教育依然我行我素。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知识转化、外化能力一直是制约他们自身发展的瓶颈因素。面对就业市场,毕业生的无措、无助乃至无奈,说到底是竞争力的问题。 

当前制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方面,既有高等教育和社会政府部门的外在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其中,大学生内在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素质不过硬。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本钱。综合素质是就业竞争力的基础,而能力则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当前在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功利轻素质、重共性轻特长、重实用轻人文的“五重五轻”现象,以至毕业时综合素质不高,就业效果不理想[2]。 

2.核心竞争力不明显。就业不仅是综合素质的展示,更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要想超越竞争对手,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缺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意识,竞争优势不明显[3]。 

3.人文精神缺失。当前,用人单位不仅对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个性、特长以及人际协调能力等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非常注重求职者对其企业文化、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的契合。而个别大学毕业生不注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不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4]。 

4.心理素质不强。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大学生就业需求普遍存在高就心理。然而,在面对残酷而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时,自卑、羞怯、攀比、依赖等心理又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了择业潜能的发挥,增加了择业的难度。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经成为大学生“双向选择”成败与否的关键。 

二、高校学生社团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志趣相投的大学生自发组建,以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需求为目的的群众性组织[5]。健康发展的高校社团在大学生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工作能力、职业精神、身心素质等培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益成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载体。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其创新意识 

当前,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不少课程知识老化、陈旧,学科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教学方式也多是以教材、教室、教师为核心的单一枯燥的模式,教师主宰整个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知识覆盖面狭窄单一。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同龄大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在相互信赖和相对随意中主动接受和学习知识。这种学习过程比在课堂中单一的灌输知识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此外,高校学生社团的成员多来自不同的学科和专业,不同专业知识的融合、交叉使大学生受到多学科氛围的熏陶,扩大了知识面[6]。此外,有些优秀学生社团还开展了校内、校际社团的交流与合作,在交流与合作中,大学生开阔了视野,进而迸发出创新思想与活力。 

2.拓展教育空间,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 

当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个性、特长以及人际协调能力等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高校在做好“第一课堂”命题作文的同时,还要挖掘“第二课堂”,做好自选题作文。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使教育空间、教育效能最大化并进而实现学生能力发展最大化,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目前,随着学分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班级制的日渐淡化,学生社团在能力结构的优化方面逐渐显现出其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不仅因为社团是共同兴趣爱好者的集合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由于社团品种的多样性以及活动形式的灵活性,使得学生补齐能力短板的期望更有可能实现[7]。 

3.促进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和良好人格的养成 

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欠缺的指标中,敬业精神高居第一”。可见,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认真对待。当前高校主要通过一些有形的准则、规章制度等加强对学生的规范教育,然而这种缺乏体验的一味说教,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社团作为自发的非正式群体,在培养大学生道德品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等方面存在相对优势。这是因为大学生社团其内部就如同一个小型社会,在平等、合作、自由的氛围里,社团的规范依赖于每个成员的自觉遵守和维护,在这个过程中,社团成员亲身体验了惯例、团队协作、传统、伦理、道德等职业精神规范的内容。从这方面讲,社团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正式组织无法替代的。 

此外,通过民主理念的实际践行,社团成员一方面不断认同社团的其他成员,探索他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另一方面也能使其他成员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差异,逐渐形成自我认识,而这种自我认识能促进自我人格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而有利于避免大学生毕业后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缺乏自信、职业理想化、盲目从众等现象[8]。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更新管理机制,引导社团健康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群众性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运行体制。所以高校社团的管理机构给学生社团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一般不参与具体事务的管理,只在大方向上给予指导。当前,由于社团定位问题、学生社团的周期性和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高校学生社团良莠不齐、发展不均的状况非常明显。有的社团因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社团活动一直处在较低层次的水平;有的社团骨干成员更换频繁,产生巨大波动;也有的社团因为组织不力导致生存困难等。要实现社团功能的最大化,充分发挥其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功效,必然要加强管理,明晰社团的宗旨、发展方向,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对社团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必要的监督和引导。  

2.加大扶持和指导力度,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  

对学生社团进行必要的扶持和指导,是社团活动规模化、精品化的前提。高校社团因经费有限、缺乏指导等客观情况面临后劲不足、活动缺乏深度创新的境地,这些无不制约着高校社团的发展。为此要加大扶持力度,为社团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加大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的投入力度,为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物力、财力保障,并加强对社团经费使用的指导和管理;二是加强社团干部队伍的选拔和培训。社团干部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社团发展的好坏。高校要把社团干部队伍的选拔工作纳入到学生干部选拔的范畴,并积极开展对其培训工作,提高其社团组织管理水平;三是对社团进行分类指导。高校可以整合校内外资源,选配热爱学生工作、德才兼备的教师或者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担任社团的指导老师,对社团发展进行科学指导。  

3.突出社团特色,打造精英品牌社团  

全国高校社团的一个通病就是活动内容比较单调、苍白,活动的影响力不大,涉及面不广。学生社团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校园人文环境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为此,高校要依托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实现学生社团由以前单一的兴趣爱好集合体转变为融学术、科研、成长于一体的多元化团体,同时着力打造一批与学校发展相一致的精品社团来引领社团文化,感召和团结广大青年学生,这不仅对学生社团整体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也会极大丰富和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如制定精品社团建设量化指标,开展精品社团评选活动,对精品社团给予活动宣传、经费、场地等方面的帮扶,对于荣获精品社团称号的社团,为他们提供对内对外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快速成长,并逐步形成地区性品牌,从而达到形成品牌效应的目的。  

4.科学设计实践活动,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看,大学生作为高校培养的“产品”,其质量不高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需要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和扎实职业技能的人才。然而,当前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传授轻个性、重计划轻需求等为教育而教育的模式,往往难以培养出用人单位青睐的大学生[9]。学生社团活动因其主体的参与性、活动的实践性和组织的社会性的特点,是实现大学生知识理论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有效载体。为此,高校要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和空间,加强社团活动与学校教学工作的相互促进,将学生社团建设成为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与延伸,通过科学设计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品味健康、格调高雅的社团活动,如开展一些如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大学生将知识消化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演练之中,逐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明春.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途径探析[j].社科纵横,2009(10).  

[2][6][8]全晓松.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5).  

[3]关陟平,刘伟.高校社团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6).  

[5]鹿存礼,陆新生.高校社团对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及实现路径[j].学理论,2011(13).  

篇4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就业,竞争力

一、提高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意义重大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就业难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难题,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和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连续出台了多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办法和规定。不可否认,这些措施和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了进一步改善,但是在一些地区还依然严峻。其实,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较低,同时在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大学生就业心态和社会整体就业观念的差异。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而就业能力的培养又与许多因素有关,尤其是高职院校,必须更加突出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大学面对就业存在的问题

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据资料分析,当代大学生面对就业普遍存在:

1.缺乏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能力之一。而部分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缺乏集体观念,在团队中不善于同他人开展合作和交流,习惯从个人角度考虑问题,导致团队意识薄弱。

2.心理素质较差。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发展未完全成熟,决定了其心理发展的消极特点,由于在学校和家长他们的呵护倍加,到的工作岗位上,心理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悲观失望。

3.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适应能力较弱。当代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过分注重自己的需求,容易产生主观,忽略别人的感受,导致交往障碍。

4.自主自立意识强,自理自律能力较弱。当代大学生具有自尊感、自我表现感,但由于在学生时代基本上是在老师和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中度过的,因此独立生活不适应,自理自律能力较弱。但实际生活中表现为同情心淡漠、缺乏谦让精神、无纪律性、无集体荣誉感和过分注重个人得失等。

三、如何提升和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支撑学生在职业或岗位上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关键能力。也正是这种能力的缺乏,严重影响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尽管现行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非常重视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上也很着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但是,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大多忽略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体现为“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等能力的综合体现。这种竞争力不同于大学生的一般能力,它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所形成的独有的、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的竞争优势,并使大学生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核心竞争力突出表现为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培养这种能力,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研讨:

(一)大学肩负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新科技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在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过程中,高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基本上都是实行职业能力的分层化教育模式,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都包含有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而目前我们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能力或核心能力的培训,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还不是很完善,缺乏一个可操作的综合素质教育的实施手段。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全面职业能力的养成及长远发展,难以维持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把教学内容融入能力素质的培养,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中。

(二)教师层面上看,教师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 培养者,做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学习、模拟演练、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同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帮助学生找到自身优势所在, 并加以培养和引导。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即操作能力或动手能力,是大学生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不少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十分注重实践能力,在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一方面,应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篇5

现今社会,竞争已经变得越来越激烈,大学生要想毕业后能够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能够学有所用,就要在上学期间努力的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而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就要求高校在制定策略的时候,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实施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式。当然,我们只有清楚的明白什么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并了解其特征,才能够真正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也才能够突显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和特征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在以往,人们很容易将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混淆。所谓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中有一种战胜对手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让学生找到实现和发挥自我价值的工作岗位。它是基础、环境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总和。而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是大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所培养出来的,它将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整合和内化进而让学生在毕业后进行求职时具有其他学生所不具有的独特的、有价值的竞争能力,继而在寻求合适的职业时更具有优势性,并且在就职后让自己的职业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二)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由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区别于其他的能力的,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1、它具有内化性。所谓的内化性就是核心竞争力不是将大学生的各种能力通过简单的加法进行组合,而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学生的一般能力进行提升和提炼,进而将学生的优势展现出来。所以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个体对于技能、道德品质以及知识进行吸收内化的结晶。可以料想,在大学生就业时,核心竞争力的内化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就业竞争力的强弱。只有具有高度内化性的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更快的寻找到适合的职业。

2、它具有价值性。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体现在它能够将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最大限度的实现统一,而且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它能够让学生掌握就业竞争的主动权,这样就能够将大学生面临被淘汰的几率降到最低。

3、它具有独特性,不可替代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独特的竞争能力,这种能力是大学生具有自我特色,不同于其他人的一种竞争能力,这种竞争能力是其他的学生不具备的、不能够复制的核心特质。在竞争中,大学生一旦有了这种能力,那么在竞争中就像有了一件法宝,就有了自我的优势。核心竞争力越强越明显,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也就越突出,其在自我职位中发挥的作用就越大,为企事业单位所创造的效益就越大。

4、它具有动态性。核心竞争力并不是静态性的,一成不变的,学习一次就永远的占有竞争的优势、就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的,而是需要不断地进行提高和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的各种素质、技能等完善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松懈的进行自我的核心竞争力的积累,才能够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变化的动态平衡。大学生一旦放弃这种积累,那么核心竞争力的能力也就消失了,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优势也就消失了。

三、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对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以及特征的介绍,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对于大学生在毕业后求职时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所以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让大学生在毕业求职中能够具有独特优势就显得很有必要性。

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大学生努力地提高自我的竞争能力,在学校学习期间有意识的锻炼自我,加强与社会的接触,多多的参与社会活动,这样就能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也可以在学习期间,选修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对于自我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然后制定一个适合自我发展的职业规划。

篇6

关键词 高质量就业 理工科大学生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84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dex of evaluating the level of running a college, and employment core competitiveness directly affect high quality of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o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alysis,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and enterprise recruitment graduates investigation content related to the investigation, i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for example, analyz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core competence of employment, reflecting the form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and enhanc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model and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of high quality provide reference.

Keywords high quality employment;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core competitiveness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热点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工科毕业生在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等限制下,跨专业就业、高质量就业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在大数据时代下如何在保证就业率的基础上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探索高质量就业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开拓有效的工作载体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是高校当前就业工作的当务之急。

1 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内涵

1.1 核心竞争力定义及理论概述

1990年,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是在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德(C. K. Prahalad)和加里・哈默尔(Gary.Hamel)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个体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①根据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对就业竞争力的理解是:个体获得并且有效保持工作的综合评价能力,即在求职市场内通过把握充分就业机会来实现个体的潜能自信。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如何具有战胜竞争对手、发现适合发挥才能和找到自身价值的合适工作岗位的能力。②

1.2 就业竞争力构成及现实意义

就业竞争力是个体通过智力、学历、专业背景、情商、综合素质,加之对行业认知、市场定位、工作经验程度、掌控市场机遇的能力力、就业的思路、求职的实战能力和面试表现情况等因素形成的合力。就业竞争力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综合能力的象征,也是大学生求职和发展的全面展示,能侧面反映出所在高校的大学生培养和教育质量。③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就业过程中能使大学毕业生保持长期稳定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将个人综合能力和社会发展需求有机融合,不断自我完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④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高度综合化的概念,是大学生个体内在系统与外在环境互动作用的体现,是毕业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的结果。⑤从本质上来讲,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大学生获取、发现、把握就业市场、获得职位的内在能力和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在求职和发展的突出表现面。

2 影响工科大学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以东北大学2016届本科(理工科)毕业生、2016届(理工科)硕士毕业生500人,来校企业100家为调查对象,针对毕业生主要围绕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就业影响因素、就业渠道和就业指导服务等内容展开调研,针对来校企业开展关于“企业用人质量标准”方面内容进行调研。对数据进行统计,通过频数分析、比例分析等手段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学历和性别比例分布如图1所示,男生占数据比例的72%,女生占数据比例的28;硕士学历占占数据比例的24%,本科生占数据比例的76%。

2.1 专业设置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从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在各专业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以东北大学理工科为例,冶金、材料、机械、自动化等国家重点学科的专业就业情况良好,2016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6%以上;而新建专业就业则相对困难,2016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2%以上。学科地位、学科与社会市场的适应性、社会对学科人才的需求量是影响各学科相应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2.2 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2.2.1 就业渠道

图2为理工科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分析得知,理工科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学校招聘会、学校官网的就业信息、学校导师推荐、其他招聘网站等,比例分别为。学校的就业信息网等及时向毕业生传递各单位的招聘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的平台和机会,信息渠道是毕业生就业的基本保障。

2.2.2 就业指导服务

理工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求职与就业市场需求的信息不对称、非理性就业、求职就业技巧缺乏等诸多问题,调研了解理工科毕业生需要在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服务需求情况如表1所示。因此,就业指导服务能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2.2.3 来校招聘企业和岗位质量

2014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经济发展不稳定,国内钢铁行业加速下行,钢材价格已跌回十年前的水平,导致来校招聘企业数量略有下降,冶金、矿业、材料、环境等专业企业需求量减少,供需不匹配,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

2.3 毕业生综合素质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通过对100家用人单位调研数据频数分析,用人单位看中的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学习知识的能力、解决专业问题的素质、综合素质、沟通和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执行力、创造创新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等诸多方面,如图3所示。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自接影响到求职的成败。此外,性别因素一直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尤其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就业单位的性质决定了男性更适合于从事。

2.4 就业心态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工科毕业生存在初次就业过程中存在求职定位不明、趋向较为集中、盲目考研、就业环境接受能力差、就业后稳定性不足等就业心态不理性问题。

毕业生初次就业首选就业城市分布如图4所示,64%的学生初次就业首选直辖市或省会城市,34%的学生初次就业选择地市级城市,仅有2%学生选择地市级以下城市就业。反映出工科毕业生就业心态有所偏颇,而就业心态是否理性将决定就业情况及就业后稳定情况。

3 提升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就业指导系统”在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定位

(1)就业指导模式创新。随着招聘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期望值不断提升,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调查分析,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应以市场为导向、从本科入学前抓起,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对一年级开展目标教育,主要侧重于如何了解、适应所学专业;对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知道主要把握如何打好基础知识、建立合理和完备的知识结构,在塑造自我的同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校、院可通过举办模拟竞聘会、简历设计大赛、挂职锻炼等活动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锻炼平台。对四年级学生则侧重加强如何引导学生理性就业、如何拓宽学生知识面等工作。

(2)就业指导方法和途径创新。在就业指导政策方面,高校要不断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和机制,创新设立就业指导工作室等,加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指导力度。在就业市场拓展方面,学校结合学科、学院、校友资源,要进一步扩宽学生就业市场,拓宽学生就业途径,保证来校企业和岗位数量及质量。在就业信息方面,要利用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就业信息畅通学生就业信息渠道,引导学生在校园招聘会基础上拓宽就业信息来源渠道。在就业心态引导方面,由于理工科毕业存在就业环境差、就业地偏远等问题,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应加强学生就业心态指导,引导学生理性就业,鼓励毕业生不怕艰苦,敢于到基层去、到一线企业实现自身价值。

3.2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完善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发展关键元素的整合,增强大学生核心竟增力

学校、学院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加大调研力度,专业课的开设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需要,利用教学改革等方式,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同时,在教学模式创新行动方面,应不断尝试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强化通识教育教学的同时,通过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逐渐实现“通识教育+实践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专业学习能力”的研究型教学为出发点,兼顾拓宽大学生国际视野培养的多维教学模式等,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第二课堂方面应培养、锻炼大学生的面对社会工作的执行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团队协调和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争通过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形成相对优化和完备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基础和专业课程知识外,还应通过辅修第二学位、参加知识讲座、阅读课外书籍和论文等方式不断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覆盖面。

3.3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拓展多元化就业模式

创业基础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以便于他们从事创业活动和实践的教育。创业基础教育可以创造性地带动就业活着创造出新就业岗位和机会。2016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随着学校对创业教育的研究、教育和实践的加大投入,创业基础教育的思维逐渐形成,而大学生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优势和社会对个体的需求,培养创业能力和思维,将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4 结语

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除了做好就业指导服务等应急对策之外,也应改善影响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高校应针对各学科、各年级、各阶段学生特点,构建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在教育工作中认真总结、不断完善。要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需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更需要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支持。

注释

① 肖力玮,梁斐,陈溪.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② 余冠军,肖友平.略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8).

③ 徐涌金,高秋艳.试析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基本要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篇7

当前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高度重视理论教学,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严重不足,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但普遍没有开齐开足。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由于大学扩招,特别是一些地方高等学校,实验实践条件比较差,但招生多,工商企业实习接受能力有限,客观上形成了工商管理大学生实践实习经验严重不足。同时由于资金短缺,工商管理专业模拟教学软件配套不足,学生缺乏必要的模拟训练,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形式单一,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意识不强,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创新认识不够、思想观念落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大学生应用技能比较差。部分高校,特别是新建高等学校缺乏社会实践创新,组织管理缺位,实践工作开展不到位,教学计划安排的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实践实训不全面,不能完成实践实训任务,同时学生对实践缺乏认识,重视不够,不能全面完成实践工作,学校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因此大学生的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技能比较差,就业竞争力不足。

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改革,以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新课程体系,形成新理念,将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的新理念贯穿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全过程,使大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宽泛性特点,根据营销类、财务类、运营类、人力资源类、物流类、行政管理等企事业单位的就业岗位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其提高途径如下。

(一)创新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入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应用技术型培养模式,主要构建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素质、管理工作技能、复合管理能力、实践体验和个性特征五种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五种能力,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提高学生的学科基础素质教育模式、专业基础知识素质提高模式和专业方向知识素质提高模式;构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技能模式,主要包括应用文写作模式,形象礼仪教育、ERP沙盘课程与实践,到工商企业体验等;构建了提高管理人才复合能力的培养培训模式,主要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根据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构建了提高工商管理人才必需的英语素质、计算机素质、普通话素质等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和实践,让学生进行管理体验,构建提高应用型技术型管理人才的经历、经验模式。从学生的个性出发,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学生的鲜明特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鲜明特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比较低,特别是职业素质比较低,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从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要求的调研中可以看出,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最看重的不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而是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品德,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素质,如在管理中体现的诚信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持久的吃苦耐劳精神等核心竞争能力的职业要求。

(三)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管理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岗位具有多样性,主要从事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财务管理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因其工作性质不同,岗位要求不同,层级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应根据岗位要求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例如,营销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及公关能力;财务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成本费用控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运营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质量管理与控制能力、成本分析能力及流程控制能力;人力资源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人才培训、人才招聘及职业规划能力;物流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行政管理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办公室事务管理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及信息与档案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体现必须建立在学生爱岗敬业的基础上,因此,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应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入手,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通过实验教学和到实践基地参观体验,体验职业要求及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爱岗敬业,在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把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贯穿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能力。要深入调查研究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培训和考评方式,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和考评,获取从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形成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在全体教师中形成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共同愿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合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要积极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工商管理专业从业资格证书测评师的培训,参加测评师的考试,取得核心能力授课资格,开设核心能力的通识和选修课程,同时将核心能力的思想融入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基于核心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获证率。

(五)增强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工商管理岗位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而当前的毕业生又比较缺乏实践经历,针对大学生缺少实践体验和实践经验的特点,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加强学生的实验、实践教学活动,加大学生的实习、实践力度,在实习过程中增强体验和增强工作经验,形成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习和实践中增强体验和实践经历,通过聘请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为特聘教授,指导学生参与工商管理专业的相关工作;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和发现实际工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专业实习或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固定的寒暑假实习岗位或机会。

篇8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众化进程加快,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逐步市场化必将浮致人才的全球性竞争在国内展开,甚至进一步加剧。作为时代先锋的当代大学生,是整个社会金字塔中的极具上升潜力的一层,他们面临着由理论到实践的巨大人生跨越,竞争社会中无处不在的机遇与挑战在等待着他们,他们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与适应性和开拓性思维以及极强的进取心,并有着较强的团队精神和较轻的社会压力和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当代大学生如何主动学习,培育与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凸现个人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和工作实践终的持续竞争能力,以在人才人战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摆在众国高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同时也是每个大学生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1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最旱是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提出的。最开始核心竞争力只是经济学的观点,但由于它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所以被引入经济、管理以外的几乎所有领域,其概念也逐渐被引申到了个人核心竞争力上来。事实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每个个体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套用普哈拉哈德和哈默的定义,可以理解为: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内化了的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是能够史加有效地让用人单位快速接纳自己从而取得工作机会的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大学生可以通过知识结构的优化、技能水平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培养等途径,全而整合发展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创造性地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找到适合才能发挥的工作岗位,理想就业而实现自身价值。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毕业生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毕业生的知识积累、技能水平、素质养成达到一定水平,具备可自主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关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木要素,至今仍众说纷纭,没有公认的明确的定论。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笔者认为主要包括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坚实的复合型知识结构、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几大基本要素。

1.1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

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包括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合理的价值取向、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强烈的社会贡任感。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石,是高校毕业生顺利成功就业的敲门砖。

1.2坚实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复合型知识结构是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理科知识与文科知识、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综合体现,是系统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和灵活的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完善而全而的知识结构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前提,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标准;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适应未来工作的新型人才。

1.3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

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主要包括终身学习观念、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融通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积极想象能力、能动应变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同化顺应能力等,是各种智力性因素和非智力性因素综合参与的结果。学习创新能力是把知识、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是大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1.4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良好是指人的行为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变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社会所接受,行为符合社会身份,能与他人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涉及适应社会和人际适应两个维度,具体包括生活知识技能的掌握、正确活目标的确立、社会生活规范的遵守、社会群体的融入、社会角色的承担、社会生活的适应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

2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调查分析

本文以某些高校部分工商管理类学生为调研对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涉及5所高校共计1000名学生。实际收回问卷982份,去掉填涂失误等无效问卷后共计收回有效问卷956份,回收率达到98.2%。限于篇幅,调查过程在此不予赘述,下面详细分析本次调查的结果。本次调查设置了4个方面的内容,目的是为了客观的获取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①在“良好的心里素质方面”方面,有336人显示“非常好”,348份人为“良好”,142人为“一般”,剩余的130人为“不好”,分别占到有效问卷总数的35.1%,36.4%,14.9%和13.6%。显然,认为非常好或良好的共计71.5%,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心理素论文质都不错。②在“坚实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方面,有382人被调查认为“一般”,262人显示为“良好”,170人为“不好”类型,剩余的142人为“差”,分别占到有效问卷总数的40.0%,27.4%,17.7%和14.9%。从这个结果看,大多数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并不具备坚实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只有少数学习努力,目的明确的学生知识面较好。③在“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方面,有481人为“一般”,205人为“较强”,159人为“差”,剩余的111人为“很强”,分别占到有效问卷总数的50.3%,21.4%,16.7%和11.6%。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的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还是一般的,只有部分学生创新能力强,这与各自的自我锻炼和学校的培养方式有关。④在“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277人被判定为“较强”,336人为“一般”,225人为“较差”,剩余的118人为“很差”,分别占到有效问卷总数的29.0%,35.1%,23.5%和12.4%。相当一部分工商管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有所欠缺,事实上,这与大目前高校的培养方式有很大关系。

篇9

[关键词]图书馆学 教育 毕业生 就业 核心竞争力

[分类号]G250

图书馆学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确定与培养,关系到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等,也关系到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概念人手,提出图书馆学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结构模式,宏观上从“大学科”视角研讨图书馆学教育问题,微观上从职业应用角度来设置课程体系,探讨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举措。

1 关于“就业竞争力”与“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重视,涉及到就业观念、宏观层面以及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国外“提升学生就业力合作小组”认为,从社会人力资本的角度透视,就业能力是由学业、技能、理解能力以及个人品质所构成的综合素质,该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就业及职业生涯的成功,它将使个人、行业力量、社会以及经济等多方受益,其核心内容是专业理解力和专业技能。我国学者大多将就业能力放到一个竞争的环境中进行考察,提出“就业竞争力”的概念。如禹元蔚将其定义为毕业生具有比竞争对手更能够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郑兰琴等强调,这种“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除了实际的上岗能力,还具有生源、性别、社会关系等外部因素;吴璇华认为,就业竞争力具体包含职业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掌握信息能力、生存能力等各个方面;楼锡锦等进一步将其概括为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三个层面。此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具体学科的毕业生就业状况,针对各个学科提出各自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所拥有的、别人不具备或无法在短期内具备的优势资源,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态势。对于图书馆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学科体系决定了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就业市场供求正常的情况下,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综合信息素质方面,但这仅是与其他学科的比较而言,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同样存在着同质化知识结构背景下的竞争。因此,本文提出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包含了学科专业之外和学科专业之内两个层面,也可以界定为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群体构建和个体构建,下文将具体分析构建的策略。

2 构建“内外兼修”的图书馆学就业核心竞争力策略

站在学科专业的角度分析研究就业核心竞争力,就应该区分学科内的个体构建和学科外的整体构建,前者强调大学生的个体优势,后者则关注整体强项。笔者认为,个体之间的竞争优势应建立在异质就业空间的确立和发展基础之上。为此,一方面,引用生态位的理论,结合职业生涯的构筑,力求打造一种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建立在共性教育基础上的综合信息素质无疑是区别于其他专业大学生的优势资源,可以从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两个方面树立能够贯穿于求职与从业过程的核心学科优势。具体的构建结构如图1所示。

2.1 专业内――个体构建

教条式的就业指导、雷同化的求职简历以及近似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使得图书馆学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时常陷入彼此撞车的尴尬境地,如何在相同的学科基础上强化个体优势,创立各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1.1 就业生态位的错位构建生态位(niche)的概念最早由Grinnell于1917年提出,其定义是:恰好被一个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单位。1959年,著名生物学家E.P.Odum将其完善为“一个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它决定于该生物的形态适应、生理反应和特有的行为(包括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毕业生间的相互关系就其实质而言是其生态位间的关系,当两个毕业生拥有近似的就业竞争能力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niche overlap)。

毕业生在求职就业时所占有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可视作为其就业生态位的宽度,当各自的生态位发生交叉甚至重合时,必然会引起激烈的竞争,并最终导致某一方被逐出。为避免就业活动中的恶性竞争,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将差异化竞争理论引入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认为差异化技能应与所学专业相得益彰,是别人不易模仿并且能够比较容易在就业市场上体现出来的。我国也在实践中探寻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如从整体规划人手,把致力于考研和工作的两类学生分列,自由选择培养计划,避免考研的学生基础不牢,工作的学生技能缺乏的现象。梁军等人提出本科四年级“全过程就业指导”。1998年,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强调:“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越来越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由此可见,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成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突显其爱好、专长及自身特质,是就业生态位错位构建的有效途径。

2.1.2 全程职业生涯构建在一项对用人单位的访谈调查中,众多企事业管理者对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情商(EQ)缺乏深感忧虑。在就业过程中,这种人内在稳定的心理素质表现在增强社会意识,转变就业观念,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交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明确的择业目标等。这些都不是仅靠毕业前的突击式就业指导能够培养起来的。

图书馆学专业的院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就业指导,如常规的宣传就业政策和信息、就业指导课、校园招聘会等;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如指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估来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种类,提高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⑧重视用人单位的人才价值观,跟踪研究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导向;④建立合作培养制度,与相关的用人单位建立双向培训的合作机制,院系以学科标准为单位培训员工,完善其知识结构;单位以行业标准为院系培训学生,为其职业生涯的构建打牢基础。要吸引用人单位积极参与毕业设计和答辩等活动,提前全面深入地考察人才;⑤将“定制培养”与“就业跟踪服务”相结合,一方面,将职业生涯的构建从大学初期规划一直延续到工作以后的发展,及时调整完善、全程辅助支持;另一方面,也为个性化的就业空间拓宽渠道,有利于相同专业的毕业生挖掘自身潜能,规避恶性竞争。

2.2 专业外――整体构建

从整个图书馆学专业的角度来审视就业核心竞争

力,最重要的无疑是毕业生综合信息素质的完善。自1992年、1993年和1995年国家教委召开的三届“全国图书馆学系主任联席会议”确定的12门核心课程,到1996年高教司出版的10种专业课程大纲,再到2003年图书馆学系主任联席会议上修订明确的7门本科核心课程,人们不难发现:“大信息管理”的观念正在形成,传统课程过多过细较陈旧的不足得以克服,专业知识和课程结构趋向综合化,学科界限趋于淡化,交叉渗透形成了新的学科课程,人才市场的需求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专业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促使专业教学呈现出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的开放态势,大学生的综合信息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完善,造就了在就业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的核心能力。

建立在学科专业知识之上的综合信息素质涉及诸多方面,笔者将其概括为主要基于潜在思维的信息意识和主要基于实践操作的信息能力两个部分。

2.2.1 信息意识 《职业》杂志与搜狐教育频道于2005年设计问卷对9778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即将进入的行业发展前景和选才用人标准并不了解,而且相关知识也并非来自于学校专门的职业指导中心。图书馆学专业的大学生如果能利用专业教育培养的特有信息意识,对人才市场的有关信息保持足够的敏感度,及时有效地感知并捕捉,在就业的起跑线上将占据有利地位。对已有信息的分析判断也是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采用SWOT方法分析评估就业信息,权衡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再针对具体的行业或用人单位,分析考察其需求状况、用人策略及发展空间,使得自己的求职诉求有的放矢,提高命中率。

市场经济下职场变更日益频繁,就业不再是一次性的终身行为,良好的信息意识可以为自身知识的不断更新、业务技能的不断完善提供有力的保障,这将是图书馆学专业大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独具的专业优势,将会在不只一次的就业竞争中凸显核心作用。

2.2.2 信息能力 具备良好的信息能力的是图书馆学专业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同时也贯穿于图书馆学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求职面试和从业成长等职业活动之中,信息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

一方面,“大信息”教育观势必促成图书馆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领域的扩张,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信息增值”的共同要求正好契合了通过知识达到理解,形成智慧的教育追求;另一方面,基于“信息流”过程的“专业与职业”的有机结合更加强化了毕业生的行业资格和核心竞争力。

3 提升图书馆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图书馆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必然要依靠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教育体系来实现。马费成教授提出:在图书馆学专业课程设计时应考虑4个导向和4个原则(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和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2006年10月,《数字时代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类教育发展方向及行动纲要》提出:“图书情报档案类教育变革要以职业的变化为导引,以职业需求的变化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以实现对图书馆、信息中心等信息资源管理职业的支持为目标”。上述研究一致认同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信息职业支持是图书馆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并对图书馆学教育发展提出了目标、方向和原则。

笔者认为,构建支持图书馆学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专业教育体系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宏观上调整教育研究视野,从适应数字化信息环境和信息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以“大学科”的视角,研究图书馆学教育问题。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背景下,仍然局限于为某・特定类型的机构如图书馆培养专业人才来开展图书馆学教育,无疑是一种狭隘和固步自封的教育观,按这种观念指导开展图书馆学教育以及培养图书馆学专业的大学生也必将缺乏竞争力。因此,要从“大学科”的视角重新审视图书馆学专业及其教育,从适应和在数字信息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出发点,以满足信息社会发展需要乃至推动信息社会发展为目标,建立新的教育模式。

在这方面,美国图书馆学教育界为应对LIS教育出现的问题而产生的“I-Schools(信息学院行动计划)”模式值得借鉴。I-Schools促使美国图书馆学教育以“信息科学”新视角审视自身与相关学科,促进了图书馆学与包括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合作,整合信息科学各领域起了,有助于探讨和解决目前信息领域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这对仍在探索自身定位的中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来说应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如果能从适应数字化环境出发,从影响信息环境的多个要素和维度出发,进一步探索各维度核心课程,特别是重视各要素间的联系和整合,从而构建图书馆学的教育课程体系,则无论未来图书馆学专业大学生在社会哪个信息部门工作,都可以凭借对人、信息、技术三方的透彻了解以及独有的把握,将三方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使其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能力,在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在微观课程设置上,以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为驱动,强调课程设置职业应用性。基于上述“大学科”视角可以看到,人、信息、技术三个独立的方面都分别是人文科学、计算机科学及传统图书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而唯独如何实现三者之间和谐发展与共同进步是一个交叉的盲点,而图书馆学完全可以以该领域为基点,实现自身的核心价值,培育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在从事的信息职业中,必然要面临人、信息、技术三方综合协调问题,问题解决的好,则能充分体现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和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反之,则不具备竞争力。要设置可以实现掌握上述领域知识的人才培养,体现本专业独特竞争优势的具体课程体系,可以从大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需求和职业应用出发,分析其所需的涉及上述三方面要素及其融合问题的核心知识。课程设置应满足与职业需要紧密结合,科目覆盖面广、内容新、模块化以便灵活调整组合等要求。

篇10

大家好!我是来自材料工程系的参数选手蒙玉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放飞梦想,迎接挑战》。

同学们,还记得在高三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我们饱尝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顿的时刻吗?还记得我们为着心中的梦想而燃烧的不懈努力的激情吗?我想大家都不曾忘记吧!但是也因为心中的梦想,如今的我们告别了孩童的羞涩,乘风破浪,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境地-----大学。

或许,现在的我们是喜悦的,因为我们还沉浸在高考胜利的欢乐之中;或许,现在的我们是迷茫的,因为我们还不知道要怎样度过大学生涯;亦或许,现在的我们是痛苦的,因为我们在思考毕业后将何去何从……

是啊,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大学生承担着民族和国家崛起的重托,我们被看作是民族的脊梁和国家未来的希望,由于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大学生只有具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的参与到竞争,担负起重托。同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来之后,大学生彼此之间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剧,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大学生的就业矛盾已经日益突出。

虽然这激烈的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早已压得我们喘不过起来。可是我们知道运动健将奋力拼搏,我们无不为之感动,为之振臂高呼,使我们为之感动,为之振臂高呼的不正是运动员们放飞梦想,勇往直前,不甘落后的精神吗?他们为梦想而追逐,在激烈的体育赛事中夺得一枚又一枚的奖牌。我们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拥有更多优势,在这挑战与机遇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是更应该放飞梦想,去迎接挑战吗?

人生的花季是生命的春天,美丽又短暂。浑浑噩噩的混日子,最终醒悟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大学已经过去,随之逝去的还有自己宝贵的青春。试问:同学们,你们希望这样吗?希望抹黑人生最美丽的彩页吗?希望在年少轻狂的年纪无所作为吗?希望投出去的大叠大叠的求职申请书杳无音讯吗?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不希望如此吧?大家都充满了豪情壮志,希望在人生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可是,又怎样在浩瀚的人海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梦想呢?

首先,我们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充实自我学习的本领,因为作为学生的我们学习永远是我们的天职。同时加强社会实践,二者结合,努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次,我们要扬长避短,一日三省。改正缺点的同时,找准自己的优点,发展核心优势。试想,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招聘一个什么的员工?是选择一个哪一方面都有发展可哪一方面都普普通通的大学生,还是选择一个只发展几个方面,并在某一方面是顶尖人才的大学生?毫无疑问,你会选择后者。所以,培养核心优势是十分重要的。

再次,我们要换位思考,比如,你是销售员,你就应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然后就是求实创新,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同时发散思维,学会创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多观察,多思考,以别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最后,就是良好的处事能力。人们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这就需要灵活的应变能力,我们处在人际圈中,这就要具备较高的处事能力和交际能力。待人接物要有礼貌、有耐心、要真诚、也要有主见,实事求是,不能随波逐流,阿谀奉承,德才兼备,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放飞心中的梦想。

同学们,远大的理想、吃苦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充沛的精力、准确的判断、坚韧不拔的意志、果敢的胆识和魄力、诚信明礼的道德规范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具备核心竞争力不可缺少的字眼。核心竞争力并非一般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只有深刻的理解了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和内涵,在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敢下工夫,敢于付出,不断去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的羽翼不断丰满,才能翱翔于广阔的蓝天,在未来的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how far the dreams are , how large the stage 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