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和目的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和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和目的

篇1

关键词:护士;目标管理;规范化培训

新入职护士由于临床工作经验缺乏、沟通技巧生疏以及对危机事件的应变能力较弱,极易导致护理风险增高、护患矛盾激化[1-2]。规范化培训是新护士由学校理论知识过渡到医院临床实践的重要阶段,是提升职业素质、改善护理质量、促进职业道德形成的关键途径[3-4]。研究表明,从事护理工作的第一年是职业认同危机形成的关键时期,每年约有6%的新护士选择离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规范化培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复杂的临床环境[2]。目标管理法是以成果为导向,以行为科学理论为依据,由单位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协商制定目标,且在目标实施过程中进行自我控制,并对成果严格考核的一种管理制度,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培训模式[3]。本研究旨在探究目标管理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护理管理者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招聘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5名护士。其中女性61人,男性4人;平均年龄为(23.28±1.02)岁;本科学历62人,硕士研究生学历3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干预组33名护士,对照组32名护士。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学历、工作年限和经验等基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培养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培训。(1)理论知识:岗前培训第1~4周,采取线下理论讲授和线上专题讲座的形式,培训的内容主要涉及基础护理知识和专科护理知识,除此之外还包括医院规章制度、岗位层级晋升制度、工资和休假制度等。(2)操作技能:岗前培训第5~8周,采取线上视频讲解、技能操作示范和分组练习反馈的形式,主要根据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教材内容进行培训。岗前培训结束后根据轮转计划进行轮转,其中内科、外科、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为必轮科室,五官科、感染科和护理部等为选轮科室,轮转周期为4个月。(3)临床思维:轮科期间每月参加1次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同时参加科室疑难病例讨论,按时完成护士轮转手册,并在轮科结束前提交1份病例汇报书。(4)科研和教学:采取理论授课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培训结束后准备20分钟小讲课并完成1份教案书写,小讲课内容以轮转所在科室的专科护理内容为主,同时提出1~2个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查阅相关文献和指南提出解决方案。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以阶段性目标管理为导向的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岗前培训期间召集医院护理管理小组,开展团体活动,建立使命感和团队意识,同时对新护士的能力和特长进行评估,与其共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第二阶段:掌握基础护理知识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熟悉护理相关文件书写规范,了解临床实际工作流程,与科室护士长共同建立轮转目标,由知识扎实、技术娴熟和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系统化带教,及时发现问题并定期反馈,以便及时对轮转目标和带教方案进行调整,并采用新老互评的方法对培训结果做出评价。同时加强护患沟通技巧指导,改善护患关系,以达到身心同护的目的。第三阶段:由医院培训团队或科室培训师对危机事件处理方法进行培训,提高新护士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同时对其进行临终关怀教育,使其能够以平常心态面对死亡,并为丧亲家属提供指导和帮助。1.2.2考核评价理论考试:采取闭卷考试,共150道题,其中基础护理学30道,内科护理学和外科护理学各40道,儿科和妇产科护理学各20道,满分100分;技能考核:采取四站式考核,一站考核项目为入院流程和生命体征的测量,二站考核项目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三站考核项目为为静脉输液,四站考核项目为病例分析和出院流程,每站25分,满分100分;护士胜任能力:采用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4-5],该量表包含7个维度共55个条目,总分为220分,分数越高代表能力越强。该量表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08,166分~220分代表核心能力高,110分~165分代表核心能力中等,<110分代表核心能力低。

1.3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收集数据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和干预组培训前后理论考试总分比较

两组护士培训前理论考试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士培训后理论考试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培训前后理论考试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培训前后理论考试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对照组和干预组培训前后技能考核总分比较

两组护士培训前技能考核总分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两组护士培训后技能考核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培训前后技能考核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培训前后技能考核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2。

2.3对照组和干预组培训前后岗位胜任能力总分比较

两组护士培训前岗位胜任能力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士培训后岗位胜任能力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培训前后岗位胜任能力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培训前后岗位胜任能力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3.1目标管理应用于新护士规培有助于改善技能水平

经过科学、高效、系统的规范化培训,新进护士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操作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应用目标管理进行规培的干预组护士与接受常规培训的对照组护士理论考试总分相比差异不明显,应用目标管理进行规培的干预组护士技能考核总分明显高于接受常规培训的对照组。究其原因,新入职护士对医院规章制度缺乏了解,对临床实际工作过程不够熟悉,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匹配度较低,科学系统的规范化培训使其具有更加明确地总体方向和阶段性目标,有效缓解工作时的迷茫感和被动性[6]。应用目标管理进行规范化培训目的明确有针对性,且让新入职护士参与到目标设定和结果反馈当中,与此同时带教老师会运用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知识讲解、技能评价、护理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形式对新入职护士进行更加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的培训,并按照计划要求进行逐项考核,使新入职护士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的更加扎实,从根本上解决了其在心理上对临床阶段工作的恐惧和在现实中对遇到突发事件的手足无措。

3.2目标管理应用于新护士规培有助于提升其岗位胜任能力

研究结果表明,新护士经过系统、科学的规范化培训后岗位胜任能力较培训前有了显著提高,培训前其岗位胜任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培训后其岗位胜任能力则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究其原因,新护士进入临床阶段后自身责任感增强,需要独立护理患者,会遇到各种意料之外的情况,而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实操能力更拓展了临床思维能力,再者面对病情危重的患者和焦急万分的家属,语言的慰藉和紧急的救治同样重要,只有身心同治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有效沟通不仅能建立良好的护患信任关系,还能缓解当前医患矛盾的紧张局面。与接受常规培训的对照组相比,应用阶段性目标管理进行规培的干预组护士岗位胜任能力总分较高。究其原因,新入职护士在临床实践和危机事件应对上缺乏经验[7],而以目标管理为指导的规范化培训有医院专门培训团队或科室培训师对其进行危机事件应对指导,并及时与新入职护士进行互动反馈,使临床带教工作更加有的放矢。由此可见,将阶段性目标管理应用于新入职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中,不仅能够增加其临床实践能力,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差错事件的发生,而且能改善其批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使其更加善于发现问题,并寻找科学的途径加以解决,与此同时也能提高其人际沟通能力,促进医护工作协调有序进行,增加护患交往信任程度。

3.3目标管理应用于新护士规培有助于促进其职业认同感的形成

新入职护士处于护生和护士的角色转化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医院临床实践不能完全匹配,现实工作环境与预期差距较大,护理操作技能生疏,护患沟通技巧缺乏,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进而导致离职率逐年攀升。应用阶段性目标管理对新入职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让其加入到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的制定以及培训结果的反馈当中,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新入职护士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训内容、轮转科室、换科周期等方面征询新入职护士意见,并根据其个人意愿进行安排和调整,增加了新入职护士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与医院护理管理小组老师沟通交流,共同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使新入职护士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将目标管理融入到新护士规培中,使其在知识、技能以及岗位胜任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大幅提升,领导的表扬、同事的鼓励、患者的认可都增加了新入职护士的职业认同感,激发了其从事护理工作的热情,从而促使护理队伍更加稳定,护理工作更加安全高效。

参考文献

[1]陈惠,黄求进,王晓春.两种培养方式护士岗位胜任力现状的比较和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9,39(4):80-82.

[2]曹晓翼,刘晓红.护士职业认同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学杂志,2010,45(2):181-183.

[3]HEMPSONDA.Managementbyobjectives[J].MedGroupManage,1981,28(2):38-46.

[4]刘明,殷磊,马敏燕,等.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测评量表结构效度验证性因子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04-206.

[5]庞亚娟,周兰姝.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5,29(6):2064-2066.

[6]刘珍蓉,周荣菊.目标管理在护理人员业务学习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8,8(2):44-45.

篇2

关键词:退役士兵 职业技能 培训模式 就业途径

在我国,退伍军人每年以约80万的数量增长,退伍军人就业难问题日益严峻。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让有些退伍军人无所适从,难觅立足之地,他们接触高新技术较少,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实用技能不足,身份转变也容易导致心理不适应。许多退伍军人面对沉重的生活压力和有限的择业选择,只能从事安保、仓储搬运等劳动密集型工作。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退役士兵的培训与就业工作,对退役士兵进行职业培训与就业指导是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

一、开展退役士兵职业培训的背景

1.退役士兵职业培训问题的提出

退役士兵参与职业培训的热情不高,培训实际效果与利益诉求不一致。通过培训,退役士兵能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但有人认为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不好,工作环境差,收入不理想,学习的专业技能不利于未来就业。想创业的退役士兵的职业选择也有明确要求,即所学专业容易创业,退役士兵的注意力集中于培训是否能促进高质量就业,因为他们参加培训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掌握一门技能,从而找到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这也是政府实施退役士兵培训的目的。退役士兵很关心学校的培训教师和培训手段,因为有较高技能水平的教师和有效的培训手段是确保培训有效性的最基本保障。在中国,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退役士兵的职业培训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例如,郑奇伟对佛山退役士兵的培训方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以岗前培训、创业培训为辅。崔峥嵘对退役士兵技能培训的实践进行了分析,指出须优化传统教学模式,确保培训质量,拓宽就业渠道,实现优质就业。闵向、姜峰针对退役士兵理实一体化培训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对职业培训的要求、退役士兵现状、单位用工要求、培训实践和效果进行了研究。孟杰对基于职业院校的退役士兵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现状及措施进行了研究,以期更好地解决退役士兵培训时间短、专业少、无学历、创业能力相对薄弱的实际困难。杨霞对退役士兵培训的语文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探索,针对退役士兵汽修班学员的语文水平,结合退役士兵的特点,探索了退役士兵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在国外,许多国家都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退役士兵培训安置模式,一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美国史学界普遍认为,联邦政府资助退役军人的行动是对经济影响力最大的、最成功的投资。美国为退役士兵提供高额助学金,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军人退役安置管理体制。俄罗斯退役士兵培训主要是俄军方与地方院校、大型企业签订合同,实施联合培训。日本将退役士兵的安置纳入市场配置的轨道,退役士兵自谋职业,政府虽不负责安置,但为退役士兵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对退役前的士兵实施就业培训。印度以优惠政策帮助退役士兵自主创业,有针对性地健全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对退役士兵的就业服务质量,完善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机制,帮助退役士兵学知识、学技能,以便充分就业,使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的经济建设。

2.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意义

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帮助退役士兵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强化知识结构、积极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迫切需求,也是提高退役士兵就业能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迫切需要。退役士兵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利国、利军、利民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对于提高退役士兵的就业竞争能力、缩小城乡安置差别、促进退役士兵就业和国防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理论依据、目标和措施

退役士兵技能培训的对象是成年人,部分学员已经成家,他们渴望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技能完成培训,走向社会,从而承担起自己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并实现自身价值。学员的特点决定了这类培训和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有相通之处,但又必须区别对待。而要做到学员希望的“三最”,就必须加强校企合作,走工学结合之路,这无疑对企业的发展、学员实践技能的增强与提高,以及最终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成果与水平都有极大的帮助。

(1)理论依据。

第一,马克思主义三大差别理论是关注退役士兵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在设想未来的共产主义时提出了消灭三大差别,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的三大差别指的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脑体差别。

第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保障民生的实质所在。

第三,《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展一系列退役士兵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第四,湖南省民政厅、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湖南省退役士兵安置任务有偿转移管理暂行办法》和《湖南省退役士兵安置任务有偿转移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据有关数据统计,退役士兵更适合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培训,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型应用人才。职业教育和培训要满足退役士兵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要有针对性地健全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对退役士兵就业服务的质量,完善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机制。

(2)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目标。

完善组织结构,明确责任义务,优化传统教学模式,确保培训质量,精心安排,以人为本,营造退役士兵的温馨家园,拓宽就业渠道,实现优质就业,按退役士兵的从业意向进行就业培训,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和心理咨询。

(3)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措施。

第一,创新教学管理工作,建立符合退役士兵特点的教学体系,创新培训机制,改善资金使用机制,制定培训方案,安排合理的教学课程,培养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以及良好沟通能力的学员。

第二,开放多种培训方式,根据退役士兵的实际需要及实际情况,实施多种培训方式,退役士兵完成课时不同的班次后,可以取得相关技能或职业资格证书;开放学历班级,退役士兵完成课时后可以取得相关大学学历证书。

第三,创新就业模式,工学结合,保证退役士兵高质量就业,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高学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适应岗位需求,与企业合作共同对退役士兵进行管理与培训。

二、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教育的模式和培训思路

退役士兵技能培训的定位是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以适应未来生活、工作的需要。技能培训要体现政府对学员的关怀,对退役士兵的培训模式可以采取全脱产、全封闭的形式,个别时段可白天、晚上全天安排教学、实训内容。因而,士兵学员的培训既紧张又充实。为了更好地确保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果。笔者学校根据职业教育规律,立足社会需求,结合多年来技能培训的经验和学员特点,组织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特别强调教学内容、实习安排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训实操,努力提高退役士兵的职业技能。在教学上,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重点教授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三、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培训中遇到的问题

(1)退役士兵是一个特殊群体,少数学员认为直接出去打工,钱挣得更快、更直接,因而不安心学习。

(2)个别学员不能适应学校规范化的管理及要求,常常请假,甚至旷课,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3)部分学员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且把高质量就业完全寄托于学校,这无疑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的应对策略

(1)强化管理,严格考勤。凡参加培训的学员,不得随意缺课;凡缺课时间超过规定时限者,严格按学校制定的相关规定处理。

(2)学校在征得民政部门同意后,在开展退役士兵技能培训时,针对已有职业资格证书的退役士兵,适当调整培训计划。

(3)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一等人才培养模式,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退役士兵培训质量。

(4)加强和完善就业指导服务,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并优先推荐退役士兵就业。

四、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措施

1.加强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由于退役士兵的特殊性,培训的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提高,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必须探索退役士兵教育培训的新途径、新方式,提高其就业质量。2011年,湖南交通职业学院在全省率先试点退役士兵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工作;2012年,成为长沙市退役士兵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基地;2014年,成为湖南省退役士兵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基地,至今已连续四年承办该项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下,笔者学院确立了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培养退役士兵职业技能的培训方针,建立了“五共”培养模式,即培训政策共宣、培养方案共定、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质量共监、实习就业共管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了政、校、企三方的全程参与,也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四年来,学院共计培训退役士兵近300人,培训学员初次就业率达85%,自主择业或创业率达15%,合格率达100%,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达100%。

2.举办特色专业,课程重构

(1)汽车运用与维护。培养目标:培养吃苦耐劳、团队意识强,能适应汽车及机械制造、装配、调试、检测、维护一线工作,能从事汽车制造与装配、汽车驾驶的技能型人才。主干课程:汽车构造、汽车车身与附件、汽车总装技术、汽车质量控制与检查、汽车检测技术、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控发动机检修、汽车驾驶技术、汽车发动机拆装实训、汽车底盘拆装实训、汽车电器实训等。

(2)汽车营销与技术服务。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汽车营销与技术服务技能、汽车驾驶技能,能在汽车售后技术服务领域、汽车销售等行业从事汽车销售、营销策划与管理方面工作的技能型人才。主干课程:汽车构造、汽车销售、营销管理、消费心理学、管理沟通、汽车商务英语、演讲与口才、汽车驾驶技术等。

(3)物流管理。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物流作业和物流现场管理职业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迁移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干课程:仓储实务、运输与配送实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物流营销与客户服务、采购实务、物流成本分析技术、供应链管理等。

(4)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培养动手能力强、表达能力强、创新意识强、责任心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主干课程:现代工程机械、现代工程机械柴油机结构与维修、现代工程机械液压传动、砼泵及泵车运用与维护、装载机运用与维护、推土机运用与维护、挖掘机运用与维护、压路机运用与维护等。

3.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条件

篇3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57

所谓的新型职业农民,其实就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管理技能,并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从业人员,其以农业生产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加强对该类人员的培训,则能为我国粮食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供保障,并能有效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目标

孝义市位于吕梁山脉中段东麓,辖区内有379个行政村,人口约49.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31.9万人。全市拥有3.578万hm2耕地,粮食播种面积约2.79万hm2,产量达27927.6万斤,全市农民人均收入12244元。从2014年开始,孝义市开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2014年及2015年分别制定了341人和200人培育任务。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要,当地政府以孝义市农民培训中心和孝义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希望通过培训完成生产经营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打造,以便为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推动孝义市农业经济的发展。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措施

2.1 采取多元化的培训方式

孝义市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上以“固定课堂”为主,同时采取“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等多种培训方式。通过采取“固定课堂”培训方式,则能组织专家进行理论授课和集中答疑,以确保人员培训质量。通过采取“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等培训方式,则能使培训从课堂延展到田间地头。目前,孝义市已经完成了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实训基地,并组织学员在这些基地进行实习操作。此外,目前孝义市实行“农学结合”分段培训,即根据农时季节组织培训工作,以确保理论教学能够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进而达成学习、生产“两不误”的目标。而通过采取传统授课、多媒体教学、现场讲授等多种培训方式,并完成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备,则使培训效果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2.2 为培训提供多重保障

为确保培训质量,孝义市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出台了培训对象遴选标准,通过开展深入摸底工作进行培训申报人员把关,以免盲目进行受训人员选择;孝义市培训机构在征求农民意愿和结合当地产业实际的基础上完成了培训内容的制定,为培训学员提供了包含公共课和专业课在内的多种教材;在师资力量上,通过加强与涉农院校的合作,当地指定培训机构吸纳和聘请了大量农业方面的专家及技术能人,完成了层次多样和专业齐全师资队伍建设[1];为确保培训效果,培训机构结合培训专业完成了合理培训时间的制定,确保引领带动型和生产经营型学员授课时间分别不少于100课时和60课时,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学员授课不少于35课时。

2.3 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上,孝义市培训机构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到了一起。在理论培训上,紧密围绕生产实际和农业生产所需进行培训内容的讲述,并通过有针对性地解决学员提问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运用距离,以确保培训内容能够被切实有效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教学中,则采取了教师示范、学员相互交流与学员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不仅组织学员进行实习基地观摩,还在基地指导学员进行实践操作,以便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术。在培训内容上,则对农业项目申报、农产品认定、支农惠农政策等与现代农业生产密切有关的内容进行了讲解,所以能够更好地帮助学员掌握产业动态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2.4 确立长效培训机制

为确保得到培训的人员能够长期保持较高的素质水准,并且能够做到保持技术过硬,孝义市培训机构还完成了长效培训机制的确立。根据学员实际情况,学校在培训结束后进行了QQ群、微信群等多个平台的建立,以便为学员学习新技术和了解农业生产信息提供平台。借助该平台,学校也能完成学员的产前、产中与产后跟踪,以引导学员实现科学的生产经营。

3 结论

从孝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情况来看,连续3a当地的培训中心都顺利完成了培训任务,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和生产经营型农技人员,从而为推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实践教学标准

口腔医学是一门高度专业和实用的学科,既专业又实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主要以假牙技术教育为基础,需要更多的实用外科和技术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应努力发展学生的实践技能和适应能力,因为实践对口腔医学技术的学习非常重要。目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生仍然遇到诸如“强调理论,忽视实践”,“知识转移和技术培训”以及强调理论的教育计划等问题,改变原始培训模式是口腔医学技术教育者的共识。在当前的口腔医学技术教育改革中,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技能差的现象,是当前口腔医学技术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特点

通过分析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涵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仿真性:在现实教育中有许多环节,学生在工作中承受着压力,因为学生必须在模拟工作场景中表现。只有活跃、充满活力和朝气蓬勃的学生才能与行业成为“零距离”,并拥有职业竞争优势。②任务导向:多数的学习障碍并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在于学习的兴趣和态度。③教学、学习和行为的整合:通过学校教师与企业的密切协商,制定一个教学计划,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性,教师会根据课堂教学的要求尽力而为。这使学生可以在动手过程中组织自学、讨论和完成类型的指导,以利用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校企合作的应用意义如下:(1)口腔医学技术新的职业能力界定(相关考核指标构建)。(2)鼓励行业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3)实现职业环境与行业需求,课程体系建设和标准与职业标准,教育与生产课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之间的关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用性。(4)促进职业教育体系与劳动就业体系的共同发展,开辟和扩大培育和发展技术工人的道路,促进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选择。(5)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一)口腔医学技术学科的认识和定位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在专业化领域的信息交流得到了加强。成立了由行业和企业人员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专家到校园讲解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发展计划、生产和科研成果等。使学生了解以后工作中不仅要会制作义齿,而且还可以学习诸如商业管理等社会学知识,加深对口头主题的理解,并为培养综合型人才创造条件。只有经验丰富的员工才能快速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运营。

(二)口腔医学技术教学改革(1)从牙科义齿制造有限公司的职位开始,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整合。根据企业和专业人士的实际生产过程对教师进行操作,避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冲突。讨论并就合作伙伴公司的课程提纲和培训内容做出决策。课程内容以任务为导向,并基于操作过程。此外,通过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并根据学生的能力重新组织教科书,如“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课程,将各类固定修复体的制作流程为主线,设计4个典型工作任务:制作铸造金属嵌体,铸造金属分别根据模型制作、蜡型模型制作、包埋和铸造、磨削和抛光的过程对立柱和型芯生产;自熔金属冠的生产和后部金属固定桥的生产、全瓷冠的生产进行培训。通过根据过程驱动型培训的需求创建动手培训材料,并教给学生常见的任务,业务流程和标准,学生可以建立质量意识并提高技能意识,同时精通企业技能。学生完成程序以完成学习任务并获得相关知识。通过将学习与实践整合到学习过程中,我们实现了将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的目标,并最终适应了工作要求,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训练(例如,与“口腔正畸学”课程的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比例为1∶5)。我们聘请兼职企业教师来加强我们的培训和实习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2)通过校级专业学生技能大赛,省级、全国口腔医学技能大赛为平台,与省级示范、国家级示范、国际示范等企业进行教学标准接轨。

二、优化措施

(一)改革传统的两段式教学模式,采用工序化教学模式这意味着首先要在课堂上教授理论知识,并且将课堂时间分配给实际操作,以便学生入学后就可以获取专门知识。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以鼓励学生参观义齿加工工厂,以便学生将来可以确立牙科技术专家角色的概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全面引入了教育,将基于教科书内容的传统教学方法转变为基于课程的教学方法。该课程的内容分为作业和用于完成作业的过程,每个过程的完成均用作判断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基础。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选择与教育工作相对应的知识点,以确保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保持一致,提高学生的技能并增加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二)改革教学方法,实现一体化教学强调口腔医学技术教育中的高职教育特色,将现代教育理念与具体课程内容相结合,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感兴趣,激发和发展学生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教学,学习与实践的整合。首先,介绍学生可以想到的示例,使用多媒体进行说明,使用教育模型并在生产线上直接观察,以便学生可以自己练习。最后,教师们倡导“做中教、做中学”的理念,同时根据企业标准指导、修改和解释学生的工作。同时,根据企业要求,加强牙科雕刻技能培训,以义齿为载体,以义齿生产工艺为模块,以临床案例模型积极开展综合实验,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设计一个实验项目。

(三)构建实训环境建立具有模拟工作环境的综合培训测试台和“三合一”培训教室。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同时进行理论培训,视听实践课程和生产实践课程,任何人都可以在综合培训测试台上完成三项教育任务:理论学习、课堂实验室培训和生产实践操作。通过完成将理论与生产和学校实践相结合的练习,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和实践技能。同时,高职院校为合作医院义齿治疗中心建设高质量,高效的生产培训和实践基地,以增加投资。除了在“三一”教育课堂上学习,根据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将学生带到医院的技术中心,在那里他们进入实验室的制造过程,还按照教学安排分层次、分类别、分岗位、分流程的到附属医院技工中心进入实践生产环节见习[1-3]。高职院校在基础教育、模拟教育和生产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建立了集教育、生产、社会实践、实习和技能发展功能于一体的三级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实践教育服务。建立实践研讨会,并成为面向生产的社会实践的基础。通过生产推动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进行富有成效的动手实践,以降低教育成本,并有效地实现生产与教育、工作与学习的整合。

三、教学标准

(一)口腔医学技术教学考评体系为了保证学生的实践教育质量,有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加大了实践评价的权重,强调了学生的实践评价。评估标准基于义齿产品的检查标准,除理论评估外,还增加了技术操作程序的评估和参加实习的表现评估。对学生进行逐步的实践评估,主题包括有关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实验工作评分阶段的随机问题。以上措施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实践技能,施行站点式考核。①岗位胜任力评分:由考核人员进行实践能力评分,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则实践能力越强;考核最后由考核人员随机抽取模型修整、蜡型制作、上瓷、型修、抛光、质检发放6个方面共100道选择题进行相关理论知识考核,满分100分。②患者满意度调查:自制评分表对患者使用满意度调研,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③口腔医师满意度调查:自制评分表对口腔医师操作满意度调研,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

(二)教学师资水平为了使口腔科学技术人员跟上新知识的快速发展,建立了合理、持续的口腔科学技术教育体系。完整的口腔医学技术教育系统要求对教师具有必要知识结构和合格专业技能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校企合作,教师为企业提供了额外的培训和生产线学习机会,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多元化设计标准教育评估是检验教育效果的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教学质量。制定将职业与口腔技术专业领域的研究与工作相结合的课程标准,应强调过程评估和自我评估。在强调实践的同时,要考虑理论、行业特征和职业能力评估要求,重点是评估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实践能力,并改进几种评估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课程采用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形成性考核,包括知识考核、技能考核与职业素质考核:通过作业、期末考试考核学生知识,占35%;通过实训过程、实训作品及考试考核学生技能,占50%;通过分组合作、质量检验、返工率、材料消耗率等考核学生职业素质,占15%。这三种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其中技能考核以项目为节点进行考核,而且考核标准就是企业的质检标准。另外,通过企业里面的口腔数字化的发展现状,CAM、CAD在口腔义齿制作有限公司的发展空间大,完成多元化设计,通过将学生派到义齿制作行业及相关企业进行阶段性实践教学,让学生切身实地的完成口腔义齿制作的全过程,进一步弥补其在校实践教学欠缺项目,完善操作能力的训练[4-5]。

(四)“项目化”的教学内容在建立课程标准时,我们与企业和行业紧密合作,以改革不适合学生专业和相关行业发展要求的课程内容。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及行业技术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创新地整合课程内容,分项目进行教学。前沿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发展被纳入课程内容,该项目是组织的主线。根据专业岗位的要求,结合相关专业资格准入标准,培训内容分为“基础项目”和“扩展项目”。“基础项目”是专业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扩展项目”是指具备专业岗位资格所需的基础技能和专业知识。

篇5

一、促进就业是各级人民政府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

当今的西方世界正陷入经济危机之中,在世界经济变幻莫测的形势下,失业率成了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它既是经济变化的风向标,也是执政者民意测试天平另一端的砝码,直接影响着本党执政或者未来竞选。所以,各国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刺激经济,期望以经济的增长缓解社会矛盾,降低失业率,获取支持率。

虽然我国通过改革开放不断壮大综合国力,有效抵御了这场危机,但是,如前所述,中国政府面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只有对外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降低西方经济危机对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对内不断进行各方面的政策调控,缓解各种矛盾,尤其是以民生为核心的就业矛盾,才能实现政治求平稳、经济求发展、社会求和谐,人民求安定的目标。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安国之策。我国政府一贯重视促进就业这个重大问题,近几年来,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促进就业的政策,并在实践中发挥了作用。国家为了解决就业方面存在的总量矛盾、结构性短缺矛盾以及人力资源市场不规范、职业培训相对滞后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难等问题,于2007年制定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其立法目的是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就业促进法施行以来,引起全社会对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视,各级地方政府采取积极的措施,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地位,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并制订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将其制度化。各地建立了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使得促进就业成为考核地方政府工作的主要项目之一。根据法律规定,国务院建立全国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协调推动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建立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从此,促进就业工作从政策、法律、制度、组织机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补充和完善,成为各级政府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

二、发挥职业培训的重要作用,为促进就业培养技能型人才

在诸多促进就业的措施中,开发人力资源是关键措施之一,而开发人力资源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职业培训。职业培训立足在对人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和培养,它是直接面向最广大的劳动者,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职业培训具有持续开发人力资源的功能,是开发人才资源的手段,是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经济理论定义的生产力三要素中,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但必须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掌握了劳动技能的人。对没有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新增劳动者来说,要通过职业培训尽快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才具备了准入就业的资格。

但是,在全国范围内职业培训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发挥得并不理想。2010年10月,国家《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以下简称为《意见》)】,这是国务院专门针对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文件。《意见》指出,职业培训工作在促进就业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职业培训工作仍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需要,职业培训的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进一步增强”。各地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这一要求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指导各级培训机构围绕促进就业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制定了相关细则,把国务院的精神落到实处。基本做法是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新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职业培训制度,完善职业培训体系,调动社会各种办学力量参与到职业培训中来。坚持城乡统筹,对广大的农村富余劳动积极开展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在发挥社会力量大力开展职业培训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主体作用,加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要积极扩大培训范围,推进创业培训,使创业带动就业的路子走得更宽广。显然,其中不乏开拓和创新的内容。

职业培训之所以承担创业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重大任务,其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多种需求的劳动者。通过加强职业培训,培养出更多的技能人才,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缓和就业总量矛盾和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矛盾,这是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的根本措施。从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出发,职业培训也承担着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任务。在经济改革进入攻坚战的形势下,强化职业培训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有效手段。职业培训可谓任重道远。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学科框架

近来,对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构建问题的讨论渐渐多起来,不断有高水平的论文和著作面世,这是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积极致力于学术自觉,构建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体系,开始走出低水平重复研究局面的可喜现象。但是,与职业教育实践以及其他教育理论分支学科相比,目前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多数是普通教育学的翻版,缺乏自身特有的逻辑,“研究的范围比较窄”、“缺乏有力的逻辑”、“缺乏系统的理论”,仍然处于“理论贫困”的境地。①本文拟就职业教育的概念、学科以及学科框架的构建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有助于理论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一、“职业教育”的称谓与规范

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在国内外教育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遗憾的是“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tion)的称谓到今天为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中国最早使用“职业教育”一词出现在1904年山西农林学堂总办姚文栋的公文中:“论教育原理,与国民最有关系者,一为普通教育,一为职业教育,二者相成而不相背。”“职业教育为东西洋各国所最重,生等出洋后自知之,予不必言也,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需为用,阙一不可。”②自清末的“实业教育”以来,期间经历了“职业教育”、“技术教育” (Technical Education)、“职业和技术教育”(Vocation- s1 and Technical Education),“职业教育和培训”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S)等称谓。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8届大会上通过的《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把“技术和职业教育"(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作为一类教育的一个综合性术语使用,其内涵包括技术和有关科学的学习,以及掌握与社会、经济各部门的职业有关的实际能力和知识等。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受重视,生产实践中很少应用,农耕文化也不需要技能技巧,故中国正规教育长期没有教人谋生糊口的内容。当西方列强挟持“奇技淫巧”征服儒家文化时,同人逐渐对西学技术产生了顶礼膜拜,开始出现了传授这些技能技巧的广义职业教育。在清末,职业教育就是“西学”、“洋学”,就是掌握技术一类的“末”节,人们看重的还是学习道德修养的“中学”之“本”。民国时期,尽管许多有识之士大力倡导“实业教育”、“生活教育”、“技术教育”、“大职业教育”等,但在动荡的时局和落后生产力水平的现实中,这些思想和实践也如昙花一现。20世纪50年代之后,“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从身份确认上有其细微差别:前者培养“干部”,后者培养“工人”。

在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和1999年 3月15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19条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将职业教育确认为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并列的一种教育类型,正式在国家的根本大法中明确了“职业教育”

的称谓。1996年9月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统统归并到“职业教育”范畴之中,《职业教育法》第1章第4条规定“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的教育培训就是“职业教育”。第2章第14条进一步明确指出:“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这说明我国目前所使用的“职业教育”这一概念包含:普通教育的职业技术入门教育;为了在某一职业领域就业的职业准备教育;作为继续教育一个方面的职业继续教育。但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学科体系的又—一次归类划分中,与电化教育或教育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关的内容,被划分为“职业技术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与此前《宪法》、《职业教育法》中的称谓有些不同。

1999年4月在汉城召开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艾组织在正式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的提法,将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在职培训视为一个统一的连续过程,这说明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与一百年前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今天国际政治、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及新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职业教育已经从过去单纯指一个人就业前的教育培训,向在职培训、就业培训和转岗培训渗透,成为了终身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人将这种“职业教育”概念从“Vocational Education”拓展成“TVET”,职业教育内涵随着时展而不断演进充实的现象,称之为“大职业教育观”。③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概念包含了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三个层面的内容。④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技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劳动力素质中的“技术”含量往往是职前培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人就业的前提条件;二是教育过程与培训过程又有区别:前者偏重于学习一般生产过程的原理,注重各行各业的原理讲解和理论阐述及受教育者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后者要求受训者掌握必要的谋生技能技巧,强调具体生产(服务)活动的实际体验;三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眼光看,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三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由于“职业教育”的概念包括了“职业和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等以上各个术语的含义,特别是与目前大量使用的“职业技术教育”含义基本一致。因此笔者郑重建议,今后在一切正式与非正式的文件、报告、新闻和学术论文中统一使用“职业教育”一词。

二、职业教育学科的性质界定

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I.Schemer)博士运用分析哲学方法,在1960年出版的《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教育定义的三种类型,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这三种定义的分类由其出现的上下文情景决定,同一定义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可能归属不同的类型。三种定义的功能各不相同,规定性定义的功能是交际,描述性定义的功能是解释,而纲领性定义的功能是陈述一种道德价值规范。

科学理论,如数学、物理等,一般按照逻辑规则下定义(规定性定义),实践理论,如政治、经济,更多的是运用纲领性定义。这两种理论下定义的依据有区别:前者以观察数据、经验事实为根据,后者表述的不是已有的事实,而是“应有的”状态,即具有强烈的价值取向。许多不同的职业教育著作对同一概念(如“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学”)所下的定义,多数不是真正的定义,而是关于某个职业教育问题(如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功能”与“培养目标”等)自己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他们用自己的“理念”偷换了职业教育中的“概念”。

对事物的科学分析以及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在适当控制的条件下,科学实验或思辨允许将对象从整体中抽取出来而撇开其他对象,科学概念需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时就不一定能揭示事物的全貌。而在实践中,客观事物的存在是错综复杂、交织纠缠在一起的,“科学的”与“实践的”职业教育理论下定义的方式应该有所区别:前者一般采用描述性定义,并且从描述性定义中择定精确的科学定义,后者因为涉及特定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教育实践,并对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一般采用纲领性定义。如“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⑤这类定义告诉人们,职业教育“应该成为什么样子”,表达了下定义者的主观价值判断,是典型的“纲领性定义”。正因为如此,职业教育理论中的许多定义就因“人”而定了。目前数十本职业教育著作、各种权威的“辞典”,对“职业教育”的定义都不尽相同。如《国际教育辞典》的定义是:“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内或学校外为提高职业熟练程度而进行的全部活动,它包括学徒培训、校内指导、课程培训、现场培训和全员再培训。当今则包括职业定向、特殊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等内容。”《教育大辞典》将其定义为“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涵义有两个,一是“仅指培养技术工人类的职业技能教育”,二是“泛指为谋取或保持职业而准备、养成或增进从业者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教育和训练,不仅包括技能性、还包括技术性的”,与“职业技术教育” (Vocational-Technical Education)同义。⑥

除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中的概念、名词、术语大多采用纲领性定义之外,另一个不成熟的表现是“移植”、抄袭普通教育学的定义和框架体系。如对“职业教育学”的定义,干脆由“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移植为“职业教育学是一门研究职业教育现象,探讨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⑦或者“职业教育学是研究职业教育现象,揭示职业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⑧还有人按照教育学的学科框架映射出职业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开列出“职业教育社会学”、“职业教育经济学”、“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教师学”、“职业教育心理学”等分支学科⑨,似乎在教育学的每一个分支学科前面冠上“职业”二字就完成了体系的构建。职业教育学正在重蹈教育学的覆辙,除了翻版普通教育学的概念、体系之外,几乎没有对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和特殊问题的研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职业教育学基本上是一门“实践”的理论,而非“科学”的理论。可喜的是,笔者最近看见欧阳河等人所著《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突破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学科框架囿于普通教育学的壁垒,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角度探讨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地位作用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等基本问题。

像这种职业教育理论中的定义模糊和没有独立的学科体系等问题,从根本上说,与其母体教育学的性质模糊有关。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假定:教育学是一门“科学”,或者我们正力求使其成为科学。近代教育学是在一种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展的:17世纪末18世纪初,继哲学与神学分离、自然科学萌动于实验之中时.人们谋求按照科学的先例建立人文科学,而为实践所迫切需要的教育学首当其冲。于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又与“教学艺术”有别的“科学教育学”建构起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就试图建立一种规范性、描述性的教育学陈述体系,他的“普通”是指教育的一般(普通)原理,而非“普通教育”之学。20世纪之后的教育理论家比以往更不满意于思辨哲学和狭隘经验性质的陈述,更加追求教育学的科学化,他们在“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实验教育学”和“教育经济学”等分支学科里进行了大量教育细节的实验研究、统计和测量。但是,这些成果离“科学教育学”还有一定距离,时常有一些教育家和有识之士揭开教育学研究成果的“科学”外衣,认为教育学仍然是以“教育科学”其名,行“实践教育”之实的学问。这种情况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二十多年来有几百本教育学“原理”、“大纲”、“概论”等著作问世,但教育理论仍然被很多学科视为“非科学”。

三、职业教育学科框架的重构

严格说来,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理论对一些个别的、零散的、短期的问题有一些研究,至多存在一个与普通教育学大同小异的框架,迄今尚未形成一种理论体系。这种模仿普通教育学框架的理论研究,对职业技术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相当有限,这也是导致职业教育理论缺乏学术声誉的重要原因。我们讨论的职业教育学的学科框架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职业教育学的“学科”(discipline)定位问题,包括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基础(disciplines-basis)、研究领域(fields of research)以及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实际上,只有在这个层面上,才能比较准确地讨论职业教育理论的方法论问题,也才能真正地思考这个学科变化中的实质因素。

职业教育理论近二三十年来发展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它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角度各个方面的迅速扩张,其结果既是这个学科在教育实践中影响力的增长和对普通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的积极介入,也是它不断模糊的学术面貌和日益尖锐的身份危机所致。当所有“精英”教育之外的、业余的、劳力的、技术性的培训都登上了职业教育学的殿堂,当学者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技巧和教育形式等专业技巧中脱颖而出,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理想、价值观等广阔层面上求索职业培训和技能训练的意义,当技术手段、劳作研究、能力本位、双元制模式等内容涌人职业教育的研究视野中时,以其带有强烈工业革命色彩的教育挑战吸引了许多对“劳心式”教育不满的学者,以普通教育学理论为框架,以欧美职业教育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为主要概念的传统职业教育学开始被自我解构了。但解构并不意味重构,如果没有自成系统的方法论和操作规则,职业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意义就很值得怀疑。换言之,如果职业教育学仅仅成为“技能训练”(skill-training)、“素质本位”(quailty-based)、“就业导向”(employment-oriented)等不同概念的集合场地,而没有内在的框架和概念内涵作支撑的话,那它作为一个学科的身份也就瓦解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界开始逐渐重视、辩论重视职业教育学科的存在价值问题,具体表现为“职业教育学”是否应该脱离普通教育学的框架,与“教育技术学”、“职业培训”等建立更广泛、更密切的联系。

目前讨论的结果有两种观点:职业教育学这个学科并没有消失,许多大学开始主动设立职业(技术)教育系和职业教育研究所,纷纷申报“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2次会议批准的第10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名单中,通过有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学位授予点8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个,如果加上教育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下可以开设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则成遍地开花之势。学者们仍然不断发表职业教育学或原理的著作,仍然在培养新一代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研究生。但是作为职业教育学学科的基地,这些系、所仍然处在一个相当尴尬的转型期间。对学科建设有兴趣的学者仍在苦心思索新的框架,希望为职业教育学寻找新的理论基础、涵盖范围和游戏规则。这种探求并不是纯学术性的,而是带有很大的实践指导意义。如,一些大学中的职业技术教育系对于教师配备的考虑相当简单,均以教育技术学为轴心,从IT技术手段、课程编排、电教设备运用到信息技术原理分成若干模块,大多招聘理工科出身的教师讲授各种技术原理及其运用。其他“次要”的非“教育技术”的内容理所当然处于边缘地位,尤其是理论探索处于中看不中用的境地。虽然这种状态在目前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但—个重大的变化是,没有人再敢于站出来宣称“职业教育学原理”和职业教育理论是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实际上,大部分人感到,由于“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素质提高、就业和社会稳定等各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大,一个缺乏理论架构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已经不可能被社会所认可,唯一的出路是构建具有独特研究对象、独立研究范围、个性化培养目标以及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的理论框架,据此决定一个职业(技术)教育系的教学和研究重点。

那么可供选择的职业教育理论框架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据笔者所见,目前尚没有一个在理论上有清楚明白表达与说服力且在学科框架上有独特实践特征的体系大全。但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的大量素材,已经可以作为在中国进行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参考。总的说来,这些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既是实质性的也是策略性的,其前提有两项,一是职业教育学科和理论探索的多元化,二是各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系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从此出发,一类理论思考集中在从其他领域,主要是普通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领域引进新的概念系统,逐渐形成一个“开放型职业教育学”的架构。另一类理论思考则应该立足于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在“文化多元论”的前提下,重新调整职业(技术)教育史的地理和时间框架。可以预见的是,职业教育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模式将不再是普通教育学或教育学原理的“复制”,而是在“职业(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关系的教学重点和研究方法上的选择性。

[注 释]

①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的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3).

②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2006.176.177.

③郭扬.“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J].职教通讯,2007,(15).

④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0.

⑤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

⑥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032.

⑦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8.

篇7

【关键词】岗位培训 企业 战略目标 环节

一、岗位培训的涵义以及内容

1、岗位培训的涵义

岗位培训是企业对其员工所进行的培训,这种培训旨在优化员工工作,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简单地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就对象而言,岗位培训针对企业员工。通常不包括学校教育、岗前培训、再就业培训。也就是说,在员工招录以前的各种培训,有些是直接针对将来的岗位需要而进行的。下岗失业人员为了再就业而进行的职业技能培训,无论是政府部门组织的还是个人自主参加的,都不能称为岗位培训。

(2)就组织者而言,岗位培训的组织实施者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企业员工出于自身职业发展需要而参加的培训,如一个不需要财会专门知识的技术人员参加会计师资格考试培训,不能称为岗位培训。员工因自身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各种娱乐性活动的学习,尽管有益于员工的精神需要,但也不能称为岗位培训。同时,员工完全自主选择的、在企业之外进行的、有益于现行岗位的各种技能培训,从狭义上讲不是岗位培训,由于这种培训是以员工独立付出为代价而进行的,不是企业行为。

(3)岗位培训的目的是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基于这种培训的组织者和对象的特殊性,岗位培训必然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这个明确的目标就是优化员工工作以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岗位培训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

2、岗位培训的内容

(1)技能培训。一般包括专业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但对时下许多企业而言,被聘用的员工大都已经具备了基本文化知识和技术理论。技能培训的主要内容是企业自身所需要的专业操作能力的培训,是岗位要求必须掌握的技术技能培训。这是夯实员工基本功的重要方面。事实上,员工在招录之前都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技能,进行过学校教育。岗位技能培训的目的是弥补学校教育在生产实践中的某些不足,填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是岗位培训的主要内容。

(2)职业道德规范的培训。在对职工进行科学文化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十分注重员工的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和操守教育,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人格修养。员工的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形象。成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员工,最终也会成就一个了不起的企业。社会公德、主人翁意识、爱岗敬业、奉献精神等是职业道德规范培训的主要内容。

(3)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培训。传统的企业员工岗位培训强调立竿见影的短期效用,对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培训并不重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大,企业文化软实力在竞争中突显其重要性。打造一种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文化,是许多现代企业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企业文化不但体现在企业制度当中,也体现在企业员工的个人素养和作风上。一个好的企业,并不仅仅好在其生产的物质产品的质量上,而是能够创造一个舒适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联想”自有联想的气派、“海尔”自有海尔的作风,而体现这种气派和作风的,正是这个企业的文化。岗位培训中不能缺少对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的培训。

(4)职业规划。在很多场合下,我们把职业生涯规划和岗位培训均当成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子项目。可是,在岗位培训中如果缺少了职业规划,就将达不到培训所预期的效果,其原因是岗位培训的眼前作用是优化工作、提高效率,而员工的职业规划将使员工的心理担忧释然。岗位培训的结果是更优质、更高效的工作,而这种工作,将会使员工因更高的贡献而相应获得更高的回报,即薪酬的增加或职位的提升。

在我国,企业员工的岗位培训还包括社会主义理想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教育。因此,岗位培训并非是简单的操作技能训练,而是一种内容丰富、环环相扣的职业培训,其意义十分重大。

二、岗位培训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适应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

在企业运营中,环境显得十分重要。企业的生存环境包括时间环境、地域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等。时间环境是指企业当下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发展趋势、企业隶属产业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等。地域环境又称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特色。制度环境是指当地政府在经济发展、产业支持、项目规划、环境保护、税收政策、宏观调控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规定等。市场环境包括市场化程度、市场法制化程度、供求状态等要素。由此可见,环境可以决定某些产业的兴衰,却并不能够完全掌控个别企业的存亡。企业试图改变环境,但更大程度上只能去适应环境。上述任一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在环境的变迁中,岗位培训能够使企业“迎挑战、抓机遇、促发展”。先哲说:“天不变,道亦不变。”天,即是环境。天变,自然道亦变。环境变迁引发战略调整,而战略调整必然要求员工技术技能的更新,甚至职业理念的变换。岗位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使企业能够抓住天机,顺应变化。

2、适应企业角色的转变

企业,作为永恒不变的角色――市场的主体,永远都朝着利益最大化目标而奋进。对企业来讲,真理就是利益。因此,不同的企业其差异性不在于是否追逐利益,而在于追逐什么样的利益和怎样追逐利益。对利益本身的认识不同,会导致企业角色的定位不同,这里面包括了企业的使命、价值取向、战略目标等。企业的使命,就是企业对自身的一种社会角色定位,它是企业存在的原初动力,直接影响企业的价值取向,即以什么东西作为自己最大的利益,而这种价值取舍又会决定着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目标。职工是企业的生命力,就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而言,企业未尝不是一个群体,一个由多人构成的有组织的团体。这里面的任何一员都会对企业角色的定位产生影响,最终形成企业角色的是所有员工角色意识和行动的合力。企业角色的定位和转变,依赖于整个员工角色意识的定位和转变。岗位培训对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重视,正体现着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岗位培训增强的不仅是企业的硬实力,还包括软实力。

3、适应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是这么强调的,而西方一些国家也正在这样努力。岗位培训不但发展了人的生活技能、生存本领,还为员工提供了一种归属感。员工因被重视而把企业的兴盛当作自己的事业追求。岗位培训使员工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同时又成为企业整体规划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企业离开员工的向心力则不能发展,而员工离开企业的感召力则失去温情。岗位培训给了企业和员工相互沟通的一个平台,有了这个平台,企业的战略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三、岗位培训中常见的失误及修正

企业员工的岗位培训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进行有效的岗位培训就成为了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任务。但是,很多企业在岗位培训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弊病或失误,大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过分强调理论而轻视实践

员工岗位培训需遵循“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实际就是说培训本身要从企业、员工个人的实际出发,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方案。实用,就是要在实际的基础上,缺什么补什么,培训内容要让员工在岗位工作中用得上。实效,就是企业为员工的培训付出代价后要能有所回报,经济效用和社会效用一个都不能缺。因而,岗位培训“不能离岗”,即不能离开岗位所需,国外有“换位代职”的培训项目,国内也有一些企业效仿。对人员流动较大的企业来说,“换位代职”未尝不是一种实惠的行为,这使企业避免了因雇用临时工作人员而付出更多代价。这种培训形式在本质上依然属于“不离岗”的培训。

2、岗位培训在很多企业有“完成任务”、“交差”的嫌疑,形式过于简单

对企业来讲,永远不能离开效益讲培训,因为企业不是公益教育机构,那么,从培训成本的角度考虑,更要精打细算、统筹兼顾。在培训形式上,传统的导师带徒的做法并不值得过多地批判,这是一种有效利用企业现有资源的好方法,但导师带徒的培训内容仅适应企业新聘员工,并使某些不良因素代代相传。以岗位培训授课方式来讲,函授、面授、网络远程教育都可以,总体来看,应以函授、远程教育为主,面授为辅。就函授和远程教育来说,当以案例教学为主,重点讲授工作中常遇到的难题,个案分析,专题讲授;就面授而言,研讨会、交流考察等都是较好的培训形式,同时面授还得把“送出去”和“请进来”结合起来。把员工送到专门机构培训,或是请专家到企业授课,两者各有特色,要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另外,整个岗位培训在时间上都应坚持短期与长期相结合。

3、很多培训内容空洞,形式花哨,不讲实际

培训内容固然要从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出发酌情取舍,但员工个性发展也不能因而受到挫伤。因材施教这句老话在岗位培训中一点都不老。有些单位制定了“双向选择”的培训方案,“双向选择”就是人力资源部制定出一系列的培训课程,除少量课程是必修的外,员工可以自主选择一些课程参加培训。这样就极大的提高了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一群毫无个性和创造力的员工,对企业来说还不如一些管用的机器。岗位培训不是走过场的事情,应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直接与晋级、评优、定岗、薪酬等联系起来。

规范、实用、经济的岗位培训,能够使企业迅速提高生产效率、改良员工素质、塑造企业文化,并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继萍:新形势下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工作初探[J].中国冶金教育,2001(1).

[2] 胡孝政:宝钢如何做好岗位培训[J].人才资源开发,2005(7).

[3] 马安强:浅谈新形势下对职工岗位培训的认识[J].交通企业管理,2005(1).

[4] 张同省、田晓昀:走宽走实新型人才队伍教育培训之路[J].现代企业教育,2006(4).

[5] 杨建伟、刘韶峰:岗位转换:复合型人才培训模式浅谈[J].中国科技信息,2008(1).

篇8

关键词:郫县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146-02

一、郫县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概况

郫县地处川西平原腹心地带,位于成都市西北近郊,公元前314年建县,迄今已有2300余年历史。全县幅员面积437.5平方公里,辖15个镇,总人口50多万人。

郫县职业技术教育起步于1982年,这年举办职业高中班。1984年友爱职中正式挂牌,1985年郫县五中改校并命名为县职中。2003年10月24日两校合并并经市教育局批准,正式命名为“四川省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分设友爱校区和安德校区)。2003年11月13日,学校通过“四川省校风示范校”评估,14―15日,由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组又对友爱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国重”评估验收,于2004年3月16日由教育部命名,5月28日由省教育厅授牌,正式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中。

2004年10月起,友爱职业技术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市教育局领导的具体指导下,率先在友爱校区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在安德校区进行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两个校区将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2005年5月27日,安德校区正式与“丑小鸭集团”联合办学并挂牌为“成都西部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成为成都市第一所从公办学校分离出来独立设立的一所民办职业学校。

2007年3月,“丑小鸭集团”退出联合办学,经县编制办批准,将“成都西部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正式更名为“四川省郫县安德职业技术学校”,成为政府举办的一所中职学校。2007年11月,友爱职业技术学校创建省级文明单位获得通过。

郫县职教资源丰富,专业涵盖面广。目前郫县拥有各类中职学校10余所,按照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划和安排,有5所中职学校纳入郫县教育局管辖,其中公办中职学校2所(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郫县安德职业技术学校),民办中职学校3所(四川托普计算机职业学校、成都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四川省经济管理学校)。这5所学校共有教学班132个,在校中职学生7000多人,开设有包括机电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园林规划与设计、汽车运用与维修、工业与民用建筑、印刷技术、经济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食品加工等专业。

郫县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和该县职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郫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对策

1.领导重视,指导思想明确,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规划思路清晰。郫县县委、政府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统领全县职业教育全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指导,认真贯彻《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三年攻坚计划的决定》和《成都市职业教育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以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深化“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以职教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实现职教资源的有机整合;以专业建设为载体,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升郫县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以“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为目标,全面提高郫县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办学效益。

长期以来,郫县十分重视对职业教育的建设。2007年,友爱职业技术学校新建1800平方米的机电实训基地,新购价值150万元机电教学设备。2008年又新建成33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两年共投入资金500余万元。2008年,启动安德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继新建校门后,2008年底启动学生食堂、学生宿舍楼建设,共计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左右,同时,购置汽修等教学设备等,预计投入资金850余万元。

长期以来,郫县始终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脉搏,“立足郫县,服务成都,辐射四川”,把发展职业教育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培养输送了大批实用性技术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2006年郫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基本结束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提升,县教育局又把2007年确定为“职教发展年”,把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列入郫县教育事业的两项重点工程之一来抓。

2.立足破解“三农”难题,坚持把职业技术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例如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提出了面向市场设专业,服务三农调模式,挂靠高校求支撑,联合企业壮实力的办学新思路。该校也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这所农职业中学的办学理念是,把学校打造成立足农业现代化,适应农村现代化,服务农民市民化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培育成;辐射全县各村镇的职前培训,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培训、经营管理培训的示范点。该校一直承担郫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任务,学校既培养大批知识型、技能型新增劳动力,又开办各类职业技术培训长、短班,为全县各部门、各镇提供职业技术培训所需要的技术支持。近三年来,学校先后举办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班500余期,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6504人,成为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桥头堡。2003年,学校挂牌成立了“郫县科教兴农培训中心”,利用各镇成人学校建立起19个协同培训网络,对农民开展就业技能、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的培训。去年一年就培训农民12460人,对外输出劳务1142人,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作出了重要贡献。

3.在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调整上,突出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服务的特色。为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确保专业人才规格和确保财政补助资金的合理利用等基本原则,成都市教育局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对该市中等职业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进行全面清理和审核,原则上一般学校专业开设不得超过5个,“省重”以上学校开设专业不得超过8个。经清理审核合格后的专业在今年方可招生,并纳入成都市中等职业教育券享受范围。郫县友爱学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2009年招收了12个中职专业,按规定2010年将控制在8个专业。校长赵洪理解“此次专业清理”是用政府的调控手段来促进学校发展,提高学校专业水平,“一个学校的专业多了,很容易在师资和设备上出现不足。”“各个区域应该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专业”。友爱学校经调研和反复讨论,确定农类专业为学校特色,淘汰“文秘、市场营销、机电一体化”这三个专业,招收机械、电子、园林、工业美术、幼师、财经、旅游、计算机这8个专业。

4.整合教育、劳动、农业、人事等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通过优化结构和布局,构建起层次清晰、体系完整的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教育中心具体承担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成人科学文化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各类短期职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区教育、统筹管理乡(镇)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等任务。把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成为职业学历教育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成人继续教育与再就业培训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社区教育中心,同时成为未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培训和就业服务中心。郫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组建职业教育集群1个,友爱职中和安德职中融合为“一校两区”,组建郫县职教集群,并整体加入成都职教集团。同时对接现代工业港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以两个校区的专业调整为纽带,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校企合作等方式,与成都技师学院、托普计算机职业学校、成都铁路工程学校等驻县职技学校合作办学,资源共享。

5.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模式。例如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成功实践了几种新的办学模式,分别是:(1)“学校+基地+农户”模式,即学校依托农村各类专业大户、种养殖大户,建立培训示范点,组织离土不离乡的农民“零距离”培训,目前已在全县建立了以专业户基地为示范的培训点200多个,促进了全县“一村一品”的形成;(2)“校企联合”模式,即学校与30多家企业挂钩,面向青年农民开展各类短期务工培训,目前已向30多家企业推荐就业1456人;(3)“行政挂钩”模式,即学校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外事办联合建立培训基地,开展对口培训,输出到阿尔及利亚、日本等国家的出国务工人员达300多人。

6.推进“三教统筹”,加快实施“社区职业教育工程”,加强对新生代农民的培训,探索对义务教育阶段后和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农民子女进行延长一年的免费职业教育,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郫县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重点,积极开展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农科教”结合,为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培训作出贡献。通过以上途径,逐步形成社区比较完善的教育网络,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郫县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师资、教学设施设备和实作场地的优势,由各镇社区学校组织有学习意愿的城乡劳动力到校培训。到目前为止,已为郫筒、唐元、红光、花园、友爱等镇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11期,培训学员1039人,先后开设有电工技术、焊工技术、园林绿化、计算机操作技术、家政服务等专业。

7.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郫县农村发展局围绕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珍稀食用菌、优质粮油等四大主导产业以及“一园三带五大基地”产业布局要求,本着“市场需要什么、产业发展缺少什么、农民需要学习什么就开展什么培训”的原则,有计划地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等,选送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到川农大、川师大、技师学院和县内各类教育机构进校深造,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采取“人才+基地”、“人才+项目”、“人才+资金”的1+3的办法,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与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相结合,做大做强农村实用人才领办企业(基地)规模。通过专业教育培训、基地实习、先进考察等多种形式,系统学习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农业新技术与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市场营销、畜牧兽医、畜禽养殖新技术和疾病防治、农机推广、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和计算机应用等知识和实用技术,培养一批农户满意、农业企业满意、社会满意的管理人才和农业技术骨干,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例如,郫县是“中国盆景之乡”,为打造郫县花卉品牌,县农业局在全县19个镇开展花卉专业培训,招收学员1308名,其中绝大部分是村社干部和农村党员。通过开展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了全县花卉种植水平,扩大了种植规模。

8.利用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开展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建立好能起示范带动作用的成人教育产业项目示范基地,加强社区教育服务站建设,以便增强社区教育工作的力度,并将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据统计,2007年全县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3436人次;开展各类短期培训44767人次;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746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11468人次,技能性培训6278人次;培训后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64人,其中教育部门单独转移就业616人;开展创业带头人培训16期,培训学员489人;各镇中学与镇成人校对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4028人;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率达100%,建立社区教育示范点(社区教育服务站)10个,超额完成了年初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1)围绕城乡一体化统筹工作,开展好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2)抓成人教育产业项目示范基地建设,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3)抓成人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村产业化项目的推广,发展农村经济。此外,当地还依托成都市大众培训中心、西南交大培训中心、四川天地职业学校、互惠超市集团培训部等培训机构,利用他们师资、设备的优势,有针对性地举办引导性培训班52期,培训学员8752人;技能性培训46期,培训学员4818人。进一步促进了郫县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成人的职业技术教育工作。

[本文系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2008年度立项资助课题(项目编号KY0831003)《郫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郫县教育局.郫县人民政府关于职业教育三年攻坚的实施意见.

2.郫县教育局.郫县职业教育发展及规划.

3.郫县教育局.郫县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4.郫县教育局(执笔:胡锡全,郭维佳).《县域职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5.郫县教育局.2008年郫县成人教育工作总结.

6.郫县教育局.2007年郫县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总结.

7.郫县教育局.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年鉴(2007卷).

8.郫县教育局.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年鉴(2006卷).

9.郫县劳动局.郫县人民政府2008年城乡充分就业重大决策目标完成情况汇报.

10.郫县农村发展局.郫县扎实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

11.郫县农村发展局.郫县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利用的实施意见.2009.5.26

12.成都中职校.今年专业大“瘦身”.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2010.1.12

13.以强带弱.郫县学校“集群作战”.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2009.7.6

14.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充分就业.成都日报,2006.12.21

15.当攻坚“尖兵”,推进职教又好又快发展.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2009.5.25

16.发挥职业院校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省略/ShowNews-629.ht

篇9

【关键词】职业农民;新型;培训;新农村

职业农民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农村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置业群体。他们以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为职业,以获取一定的经济利润为最终目的。职业农民的产生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要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强对职业农民的培训。

一、现阶段我国农民培训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矛盾

(一)培训内容及体质与实际相脱离,职业农民缺乏接受培训的激情

总结我国各地农民培训的工作,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突出的问题:首先,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而且缺乏对农村的现实情况的了解,所以在培训过程中对文化知识的灌输远远大于对实用技术的传授;培训方法相对落后,与农民实际生活相脱离,不重视农村的社会实践,教授的内容缺乏实用性;培训内容相对滞后,不能与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相一致,严重脱离农民的现实需要,职业农民的所思、所盼、所求不能够达到满足。其次,对于职业农民进行培训具有以下特点:即培训时间段、收费低、组织难,所以有些学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通常会采取有利可图的创痛学历教育模式。却不愿意组织在乡务农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现代化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这种培训方式根本无法为职业农民带来实际上的收益,这样就使得很多职业农民面临着务农无技、致富无术的两难境地。

(二)相关政府缺乏对职业农民培训的宣传和引导,使职业农民不愿接受培训

首先,一些地方的基层领导,由于受到后农业税时代基层政府运作困难的影响,不光轻视对职业农民培训的宣传力度和引导力度,更不愿意承认职业农民培训会起到相当大的社会效益,不承认农民培训会对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很多基层政府领导为了大大减少工作量,或者不打破原有的传统、落后、陈旧的管理模式,不愿意对职业农民培训进行人力、物力投入,虽然培训后会使农业的经济效益成倍增加。其次,在我国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受多种因素制约,很多农民子女都不能很好的完成义务教育,大量的农家子弟辍学现象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农民很难进行投资自身培训。受基层干部和职业农民自身狭隘的观念双重限制,在农村进行职业农民培训无疑难上加难,这就造成了很多地方把对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形式化,从而很难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三)对职业农民培训投入的经费十分欠缺,加大了职业农民接受培训的难度

虽然我国政务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而且同时进行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措施。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落后地区,依然存在很多文盲,辍学现象十分普遍。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我国取消了农业税制度以来,许多地方由于财政比较困难,乡镇的财力逐渐萎缩甚至枯竭,在一些特别贫困的地区,乡镇财政连保证职工的基本工资都很困难,所以就会经常挪用国家拨付的用于农业培训的款项,靠地方政府出资对职业农民进行培训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如何有效进行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

针对我国目前现代农业发展与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改善。

(一)我国应努力建立一种统一领导的、统筹规划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许多不同的部门,尤其是在我国目前职业农民培训和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存在严重矛盾的情况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要进行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首先,在中央国务院相关领导同志的带头下,设立相应的协调机构,从而构建一种全国重视的对职业农民培训的机制,将对职业农民的培训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来贯彻、实施。其次,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必须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职能,各自必须对本部门及自身的工作高度负责,以确保从上到下各级部门紧抓职业农民培训机制的有效和畅通,从而形成一种高效的统筹协调运行机制,大力营造对职业农民培训的整体社会氛围。

(二)创新职业农民培训机制,努力实现“订单”式职业农民的培训模式

由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人们可以自主择业,这也就决定了对职业农民的培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方向,通过有效的市场化运作来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重点开展与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实用技术培训,同时也要重点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大力发展多种多样、实用性比较高的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农业院校和相关的培训机构不仅要面向农村、突出经营,讲求经济效益,更要积极探索“订单”和“定向”的有效培训模式。学校还应主动了解当地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及人力资源市场对新型职业农民技能的需求方面,这样就能制定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培训内容,从而提高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工作水平和效率,促进当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农民的就业问题。

(三)采取多种方式筹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金

为了使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经费得到有效地保证,各级政府部门应努力加大对职业农民培训资金投入,并建立起由政府引导,学校、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职业农民培训经费筹措机制。首先,设立专门用于职业农民培训的资金,这些资金必须由政府在公共财政中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支出,并且要保证逐年增长。其次,需要将对职业农民的培训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相关政策结合起来。大力动员并组织社会各界加大对职业农民培训经费的投入,热情支持职业农民培训事业。最后,相关的学校和培训部门也应尝试先培训后交费的经营模式,从而有力的促进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工作进程。

结 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有赖于那些具有高文化、硬技术、综合素质高的新型职业农民。虽然我国目前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工作水平之间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但通过建立一种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创新职业农民培训机制、采取多种方式筹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金等方式,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水平与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从而有力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者简介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李秉龙.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3]徐磐石,陈菊英.加强专业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J].上海农村经济,2006(1)

篇10

项目办职工教育培训年的提出,除了基于多年对职教工作必要性的充分认识之外,还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项目法人责任制的实施赋予项目办新的责任和使命,也给项目办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世纪之交、两个五年计划之交,使我们有机会冷静地总结过去,思考未来: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世界经济大家庭的一员,又使我们即将面临各种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我们的事业不断发展,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如何应对新的变革,如我何解决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问题。而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人才优势。因此,项目办决定自20*年起连续开展若干个职工教育培训年活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二、职工教育培训年的定义

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年,是把一系列科学的职教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明确化、系统化和制度化,根据不同阶段事业发展的需要,确定相应的教育培训主题,充分发挥项目办综合指挥和协调的作用,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办系统内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为实现项目办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

三、职工教育培训年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围绕交通厅和项目办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坚持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努力提高全员综合素质,改善现有的人员知识结构,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提高全办的整体管理水平,推进各项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总体目标

通过连续开展培训年活动,争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在项目办系统培养一支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管理队伍,培养一支技术过硬、勇于创新的专业技术队伍,培养一支业务娴熟、服务热情的一线职工队伍。

(三)培训主题

结合项目办总体发展目标和等度工作重点,职工教育培训年每年要确定一个鲜明的主题,培训年的各项活动要紧密围绕主题而开展。20*年项目办的中心工作是全面提高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水平,因此20*年职工教育培训年的主题是以人为本,提高全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各项改革。

(四)培训内容和方式

职工教育培训年·活动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培训内容:

1、职工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应该使职工具备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而且还应让职工了解单位的基本情况,如发展战略、阶段目标、运营状况、规章制度、岗位职责等,以便职工参与单位的活动,增强主人翁意识。

2、职工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使职工掌握完成本职工作所必备的技能,如操作技能、谈判技能、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等,以此培养和开发职工的潜能。

3、职工思想意识的培养。思想意识对职工队伍的精神面貌和单位的绩效影响很大,必须通过培训,引导职工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和遵纪守法意识,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20*年职工教育培训年的培训重点有以下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