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16 10:5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学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学课程

篇1

【关键词】公司金融 课程建设 教学方式 工科院校

一、引言

金融学的研究起源于货币,金融学一开始就是对货币与金融及其漫长演进史的研究。金融学作为一门比较独立的学科存在则是从1939年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有两件:一是美国金融学会(The American Finance Association)于1939年成立;二是《金融学刊》(The Journal of Finance)于1946年出版。从学科领域拓展来看,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四个方面基本命题:有效市场理论、收益与风险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和公司金融理论。从发展的模式看,西方国家金融学演进主要经历了两种模式。第一,经济学院模式。货币金融学成为经济学理论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为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和中央银行学,依托经济学院培养具有宏观金融经济分析与研究能力的金融人才。第二,商学院模式。公司金融学成为管理学理论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主干课程为公司金融学、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依托商学院培养具有微观金融分析与实践能力的金融人才。对于我国,则经历了30年的“大财政、小金融”格局,只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金融学才真正获得新生,但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金融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般的做法是:在开设主要课程《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公司金融学》等微观金融课程,这实际上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学发展模式。

二、工科院校金融学定位与重点建设公司金融学的意义

偏理工科类的多科性院校,尽管开设金融学专业较综合性院校和财经类院校要晚一些,经验和积累要少一些,但是这类院校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具有现代金融学数理基础――理工学科方面的优势。长期以来,这类院校在数学、物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学科上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稳定的教师队伍,集聚了相对良好的教学资源,非常有利于培养对数理技术要求较高的微观金融人才。二是具有历史积淀少、转型便捷多的优势。相对于以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为主要课程教研见长的综合财经院校、工科院校历史积淀不多、教师等教学资源较易重新组合、重新优化,能够很快转型而定位到公司金融等微观金融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三是金融产业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公司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提出了对理工与金融等复合性人才的巨大需求,从而为理工科背景的院校拓展金融学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把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定位于商学院模式更适合大多数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即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有效沟通能力,做到文理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因此,具体到课程开设和学科发展上,应该给予公司金融学等课程以核心课程的地位。就目前而言,工科院校将课程建设的重点放在微观金融领域和公司金融学,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第一,就改革可行性而言,西方的两种模式中,相比较而言,经济学院模式对宏观经济金融教学体系、教学资源的依赖性要强一些,理工院校一般不具备这些先天优势资源。而对于商学院模式,无疑更适合理工院校,办学成本较低,资源整合和优化更为便利,创设或转型更加可行。

第二,就服务国家建设而言,在世界和中国的经济、金融实践发生巨大变革的大背景和趋势下,我国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建设显得严重滞后。21世纪的金融、经济实践,已不再局限于以银行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长期以来形成的围绕货币银行学进行课程教学、以银行为中心来展开研究的格局,也已不能适应这一变革和发展了。“宏观金融”和“间接金融”正在与“微观金融”和“直接金融”相融合并向以后者为重点的方向演进。

第三,就金融学课程创新而言,有利于纠正两种不良创新行为或避免两种“误解”。其一是认为改革传统金融学课程,就是将宏观金融微观化,将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和中央银行学等加入微观金融的内容,在教学上增加个案研究或案例分析。实际上,以货币银行学为核心的金融学研究领域、方法和人才培养,与以公司金融学为核心的金融学差异很大,不可以简单处理为“微观化”,否则只能是“形式上”的创新。其二是将公司金融与会计学、财务学混同起来,认为加大会计学、财务学等课程的份量就是微观金融课程改革。尽管公司金融学与会计学、财务学都需要使用会计工具、分析财务报表等来从事教学与研究,但是两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出发点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将公司金融学纳入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可以少走弯路,有助于金融学进行“实质性”创新与发展。

三、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课程教学界定与内容拓展

公司金融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融资理财为主的传统理财阶段;第二阶段,以融资、投资和并购为主的综合理财阶段;第三阶段,以MM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期权定价理论等现代金融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金融理论与方法进行风险管理为主的理财阶段。一般认为,公司金融学讲授的是微观金融的基础性课程,其基础概念和原理是围绕“3C”展开:Capital Budgeting(资本预算),是企业为了增加企业价值,进行比较和选择长期资本投资项目的过程;Capital Structure(资本结构),是企业除短期负债以外的全部永久性和长期性资本占用项目的构成以及构成项目的比例关系,目的是企业通过安排企业资本中的负债和权益的比重,从而使股东权益价值最大化;Corporate Governance(公司治理),研究的是公司兼并收购行为产生的公司控制权转移问题和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这三个部分构成金融学专业公司金融学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教学内容。

在完成上述阶段教学的基础上,相应地拓展以下教学内容。

1、公司金融学研究领域的拓展。首先,需要进一步讲授公司融资、投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延伸到企业重组与并购领域,如结合当前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分析其对公司并购产生的影响。也可以延伸开设新的相关课程,如企业并购理论与实务、公司并购案例分析等。其次,根据工科院校的具体学时设计情况,进入到第三阶段,讲授风险管理理财的相关内容,如结合上个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讲授投资、融资、重组、并购中的各种风险,进而结合当前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和全球金融风暴讲授其对金融业、经济实体的影响等,也可以另外开设风险管理或金融风险管理与实务课程,完善公司金融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公司金融学研究方法的拓展。为了在公司金融学的教学中反映该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需要突出两个方面的研究方法:(1)行为公司金融学主要从两个视角来展开研究:一是在假定公司管理人理性的条件下研究其对非理性市场的反应;二是在假定公司管理人非理性、存在心理偏差时研究非标准偏好与判断误差对公司投资、融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2)法和公司金融学是法和经济学的延伸与发展,其所侧重的是公司的金融行为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企业金融,而是经济活动中的合法主体法人“公司”的金融行为,认为公司理论是公司金融学的基础。

四、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教材教法改革与创新

现阶段可以归为公司金融学的教材繁多,教材名称也各不相同。1998年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华东师范大学陈琦伟主编的《公司金融》,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公司金融学教科书,是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需要并按国家“九五”教材规划要求组织编写的。随后陆续出版的教材多达上百种,如《公司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原理》、《财务管理应用》、《公司理财原理与实务》等。但是,由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师主编的公司金融教材非常的少,因此,组织编写适合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需要的公司金融学教材十分必要,围绕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也势在必行。目前主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1、加强教材建设。教材的内容体系主要体现在“增减三性”上。(1)减少宏观性,增强微观性,加强微观经济金融行为的课程内容,加强适应各种经济金融主体人才需要的培养力度。(2)减少理论性,增强应用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教材能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需要信息的归集。(3)减少封闭性,增强开放性,注重公司金融学科前言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吸纳和掌握,教材要动态反映理论与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2、引导教师培养。教师队伍的培养需要积极引导。一方面,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与实力雄厚的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拓一种“开放式”培养公司金融学科师资人才。另一方面,立足自身,积极转型,整合内部教师资源,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形成一批具有从事财会业务和金融业务资格、高级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职称的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和高级技师。

3、创新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具有绿色环保、直观形象、信息集聚特点的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以此为基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一是加大案例教学份量,精选案例和典型时事,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采用联合授课方法,聘请业界专业人士,分担部分教学与实践任务,将学校教学平台延伸到社会。三是增加模拟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中嫁接“中转站”,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创新考试考核方法,可以考虑课程考试、课程设计、案例分析、社会调查和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

4、改革实践环节。现阶段,尽管各高校增加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但份量偏低。财经院校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4级金融本科的培养方案显示,包括军训、实习、学年论文、课外活动在内的实践环节学分为26学分,占全部总学分162学分的16%。工科院校如吉林大学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比重仅为12.6%。因此,需要花大力气来改革实践环节。一是大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要兼顾金融与非金融领域――应放在资本运作频繁且投资、融资业务较多的经济实体企业方面。二是积极鼓励课外上机实验,学生应充分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来实验室从事收集信息、研判市场、模拟投资、熟悉操作,乃至拓展视野、教学互动、发现问题和研究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科研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研究的创造性。

(注:本文系湖北工业大学教研课题“凸现工科院校优势的应用型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亦春、林海:金融学范畴界定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2] 孙伟: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2).

篇2

关键词 行为金融学 教学设计 实验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金融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交叉、试图揭示金融市场投资者的非理和决策规律的边缘学科。行为金融学以行为范式取代传统金融学的理性范式,承认人的行为的非理性,以展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为基础,推动了金融实证研究的发展。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将行为金融学纳入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中,行为金融学在教学设计方面和传统金融学差异较大。

1 教学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结构,培养直觉思维,发现内在动机。经典金融理论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上,但现实中人们的决策行为与理性经济人假设有一定的差异,行为金融学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拓宽理性经济人假设,其理论框架和经典金融学差异较大,因此首先要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把握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基本脉络。

2 教学内容

2.1 课程计划

课程设置上,可以暂定为专业选修课,安排在金融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公司金融等基于经典金融理论的传统必修课程之后;课时分配方面既包括理论讲授部分,也要包括课堂实验部分。虽然目前部分国内高校已经把行为金融学定为核心课程,但对一般高校而言还是暂定为专业选修课更为合适。金融涵盖的范围很广,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就业方向,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可在选修模块设立几个不同的方向,每个方向下设关联的课程组合,行为金融学可以和金融计量分析、实验经济学等构成一个课程组合,甚至可以把心理学等课程纳入这个课程组合。

2.2 教材选择

目前,国内已出现较多的行为金融学教材,但质量参差不齐。选择教材,首先要选择行为金融学理论体系完备的教材,其次要注意选择接近理论前沿的新颖教材,最后,教材能结合我国市场实际进行分析则更佳。在选定基本教材基础上,还应向学生推荐补充读物,特别是国外一些权威性的杂志。

2.3 内容标准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应包括期望理论和行为金融模型:期望理论用价值函数代替传统现代金融学的效用函数,价值函数是一条中间有一个拐点的S形曲线,自变量是投资者损益,盈利部分是凹函数,亏损部分是凸函数,行为人在看到损失时的失望程度,会比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高得多,并由此推论,大多数投资者在获得利润时是风险厌恶者,在遭受亏损时是风险偏好者;行为组合理论BPT是对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的改良,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是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扩展,将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其中信息交易者是不会出现系统偏差的理易者,噪声交易者时会产生认知偏差的非理性投资者,这两类交易者共同决定资产价格。

3 教学方法

3.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由哈佛商学院首创的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教学中有教师和学生两种主要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而非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负责提供教学案例等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案例材料进行思考与讨论,并对案例中提出的问题作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3.1.1 教学准备

这阶段主要工作包括:选择适当的案例、确定讨论题和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

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案例。案例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案例内容与所学知识有关,难易程度与学习知识的深浅度相关,篇幅大小与教学时间相适应,并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提供相应的提示和背景材料。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人们的投资心理更复杂,利用行为金融理论来分析我国的金融市场会更有效,教师应尽量选择基于我国金融市场的案例。其次,确定讨论题。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案例的内容确定讨论题,讨论题要有一定的诱导性和争论意义,使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和争辩,深入掌握运用所学的行为金融学理论。第三,确定案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案例背景、学生人数、教学环境等确定相应的组织形式,如小组讨论法、智囊团法等,设计和布置案例教学环境。

3.1.2 主持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要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教学课开始,教师首先简要介绍案情,布置讨论题,然后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和推敲案情,等学生基本熟悉案情、得出基本结论后再组织讨论。

教师要积极创造和维护良好的讨论环境和气氛,使学生能充分讨论和争辩。既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又要适时诱导学生,使发言始终围绕题目中心深入开展,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行为金融学知识理解的深化。

3.1.3 总结

每次讨论结束要做简短的总结,可以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学生讨论情况的总结,主要总结学生讨论发言是否积极,有无同学未积极参与,分析讨论中存在的长处和不足等;二是对案例本身的讨论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揭示案例中包含的行为金融学理论,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相应结论,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准备。

3.2 课堂实验法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大量利用实验经济学方法,经济学的实验与自然科学的实验一样包含实验设计、选择实验设备和实验步骤、分析数据以及报告结果等环节,通过模拟环境和采用随机化、保密意图等仿真技巧,对社会中的人进行实验,验证投资人的行为。例如弗农·史密斯在张伯伦的课堂实验基础上,设置著名的“双向口头竞价”实验,参与者被分成买者或卖者两个群体,随机分配买者和卖者的角色;每个卖者有一单位的待售品,其保留价格为v,卖者不允许以低于v的价格出售商品,如以p>v的价格出售,卖者可以获得p—v的收益;每个买者也被分配了一个保留价w,即允许购买的最高价格;通过反复实验,史密斯验证了竞争性价格理论的合理性。行为金融学教学可引入课堂实验法,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探究性思维的方法。其教学程序: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假设—进行模拟验证—比较评估并得出结论。教师通过设计课堂实验,启发学生思维和独立探索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倾向。在课堂上模拟实验环境,然后对随机选取学生和分配角色,诱导被实验者发挥被指定角色的特性,进行实验;借助行为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验证命题,通过比较和评估,判断实验本身的好坏,验证理论的真实性。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和个体发展,现代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广泛适应性并具有发展潜力的金融人才。行为金融学课程的设置富于挑战性、创新型和趣味性,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探索和总结更好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国际金融学”是一门研究国与国之间在经济往来过程中所发生的货币往来以及金融交易的学科,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国际性、应用性和数学性“四性一体”的特征。首先,“国际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作为非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出现,其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原理。其次“,国际金融学”是一门跨国的经济理论科学。在学习探讨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又要权衡对国际经济的影响。再次,“国际金融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课程。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进行实际操作。另外,“国际金融学”是一门要求具备一定数理基础的课程。目前,数学分析工具的应用已经遍及了经济学的所有领域,从简单的模型推导到较为复杂的金融理论分析,都离不开数学工具的参与。

2民族院校学生和教学的特殊性

民族院校与其他普通院校不同,民族院校学生的民族构成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民族院校的学生中,除了学校所在地的少数民族学生以外,还有来自于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生源的多样化决定了生活文化背景的多元化、民族风俗的多文化性和知识水平的多层次性。而民族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认知水平的差异化决定了民族院校教学过程中的复杂性。这些特殊性和复杂性对民族院校的教学提出了特殊要求,即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并围绕民族地区发展的需求,通过双语和多语教学,因材施教,如在国际金融学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添加必要的感性材料以协助少数民族学生对生涩知识的理解,以便培养出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

3民族院校“国际金融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院校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我国民族院校日渐呈现出“无特色化”趋势,这种现象在应用型学科上表现的尤为明显。目前民族院校国际金融学教学并没有体现出民族院校的特色化和特殊性,无法适应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3.1少数民族考生占比较大,学生汉语水平差异明显

民族院校作为国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摇篮,其招生生源的民族构成与其他普通高校截然不同。少数民族院校不仅将招收少数民族考生作为一项基本要求,而且占比较大。在众多生源中,少数民族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自幼使用民族语言,进入大学前所接受的教育均采用本民族语言授课,汉语水平较低。在听教师讲解的过程中,由于语言表达方式和句式、语法上的差异,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思维转换,通过听讲掌握知识的进度较慢。但由于每个年级中少数民族学生只是占有一定比例,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汉族学生与其共同学习,如此导致同一个年级中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听课效果差异巨大,同时也给教师授课增加了难度,难以有效把握教学进度,往往会出现对汉语水平好的学生的“供不应求”和对少数民族学生“供过于求”的尴尬局面。

3.2师资力量薄弱,实践能力欠缺

任课教师素质的高低,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国际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除了包括购买力平价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以外,还包括外汇交易实务、国际财务管理等实际操作内容。对于民族院校而言,该课程并非其优势专业,与国内其他院校相比,民族院校的师资力量薄弱,缺乏金融学本、硕、博连续完整的培养链条,知识底蕴不足,实践操作能力不足。加之民族院校多位于偏远地区,教学条件和教师待遇较差,这不但增加了民族院校引进高水平国际金融学教师的难度,而且还导致部分高水平教师的流失,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3教学方式枯燥,考核方式单一

国内各高校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民族院校也不例外。多媒体教学优点不言而喻,但部分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时只是简单地将书本知识转移到PPT中,讲授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从始至终只采用一种教学手段,对于公式推导、套汇换算等过程缺少板书演算过程。这种死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不强。这种教学方式的选择也自然决定了考核方式的单一性。目前国际金融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多为传统的闭卷考试,考核的重点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计算能力,缺少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知识点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民族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路

4.1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实行差异化教学

对多元化学生实行差异化培养,按照汉语水平的高低分班授课。对于汉语水平较差、基础知识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要求其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利用基础实训平台,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鼓励其直接就业;对于基础知识牢固,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增加适当分量的课外延伸知识,鼓励其继续深造研究。同时在MOOCs的背景下,民族院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其他国内外学校上传的教学视频和辅助材料,加强与其他院校教师的交流沟通,合理利用网上答疑等网络资源。

4.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教学水平的保证。一个合格的国际金融学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国际金融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这样才能教会学生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方面,学校除了派教师参加实务类培训以外,还可通过与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定期派遣任课教师去实习、考察,然后将经验带进课堂,或聘请具有实际业务经验的人员举办专题讲座,使知识传授更加真实易懂。另外,对于民族院校的老师而言,还应该注重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民族底蕴等方面的关注,从而提高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思想、价值观和学习特点的认识,因势利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3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多样化

篇4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课程;教学研究

一、引言

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国际化课程建设,需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促进和鼓励学生思考、表达为目标。推动课程的国际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二、“金融学”课程体系国际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愈来愈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化规则、掌握国际前沿知识的各类专业人才。课程是高等教育发展、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载体。课程国际化是指课程建设在国际观念的指导下,把国际的、跨文化的知识和观念融合到课程中来,使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材建设、外语教学等形式,有利于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性人才的课程建设过程。[1]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可分为核心主干课程和各类选修课程两大类。核心主干课程包括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管理学、证券投资学、公司金融等,基本涵盖了金融学的主要领域;各类选修课程是各高校依据培养目标和模式设置的,比如国际贸易、投资银行学、金融会计、国际投资等选修课程。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下,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国际化金融人才,需要以国际化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基础。金融学课程体系的国际化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2]第一,在现有的课程设计中增加国际课程,如世界经济、国际法律、全球意识、国际关系等课程。第二,将国际化内容融入课程,使课程内容具有国际导向,以此发展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第三,课程实施的国际化,即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授课时间和地点等的国际化。

三、《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实践

《货币金融学》是我校传统优势课程,早在1997就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普通高校行(部)级重点课程,2002年被评定为湖北省省级优质课程,2005年为被评定为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2014年被评定为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作为我校首批立项建设的国际化课程,《货币金融学》教学团队注重跟踪、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建设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寻求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的国际化,不断提高国际化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标

国际化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向学生传授国际化的教学内容,使其具有国际化视野,理解国际竞争规则,培养其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因此,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国际化是国际化课程评价的核心指标。[3]在《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初期,我们选择外语基础较好的“金融拔尖创新班”和“国际金融试验班”作为授课对象,不断摸索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经验。这些特色班级的设立,致力于培养“国际化、综合化、工程化、个性化”的高水平创新型金融人才,是学校深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国际化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1)培养学生专业英文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外文文献阅读水平;(2)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引导学生关注金融学科发展的动态,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3)帮助学生掌握“货币金融学”课程的主要框架和内容,熟悉相关术语的外文表达,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团队建设

高水平国际化课程的建设,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教学能力的教师。从事国际化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广博的经济学、金融学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还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能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我校《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授课团队共有8名教师,具有良好的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较高的英语水平。团队成员长期从事《货币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多次获得学校年度优秀教学奖。授课团队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共主持湖北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湖北省教育规划课题3项。从团队成员的科研实践来看,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科研实力较强。团队成员中大多具有国外访问、学习经历,作为访问学者参与了《货币金融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就这门课程的英文教学与国外同行进行过深入的交流,回国后与国外同行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了解该课程在国外的最近发展和实践,学习国外同行的教学经验。

(三)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际化课程教学,主要是引进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原版教材更新速度较快,学生可以接触到世界最前沿的理论,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符合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作为最畅销的货币金融学教材,该书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用基本经济学理论帮助学生理解金融市场结构、外汇市场、金融机构管理以及货币政策在经济中的作用等问题。该书是《货币金融学》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被国内外很多高校作为本科生高年级和研究生教材。

(四)教学内容的确定

《货币金融学》是金融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学生充满对专业课学习的期待。而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学生不仅面临一定的语言障碍,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而且教材内容多、信息量大,使得学生难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学习金融的兴趣和自学能力,是推进国际化课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根据拟定的课程教学大纲,重点选取了利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中央银行、货币供求、货币政策等12章作为重点教学内容。通过这些章节的讲授,帮助学生适应国际化课程的教学,熟悉国际化课程的授课方式。这些授课内容,与传统的货币金融学授课框架基本一致,也有利于后续《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在其他班级的推广。同时,我们给学生提供原版教材所有章节的英文课件,对于受课时的限制未能讲授的部分,便于学生后续的自学。原版教材提供了教学的主要框架,但是国际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仅局限于一本教材。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丰富授课内容,更好地结合中国实际,我们在授课时也参考了国内“金融英语证书考试”的指定教材。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国际化课程并不等同于双语课程。国际化课程,固然离不开用外语讲授专业知识,但更强调国际化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增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对整个专业知识构架的掌握为目的。鉴于《货币金融学》课程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学生又缺乏感性的认识或直观的体验。在授课的过程中,一方面,采取浸入式教学模式,使用全英文课件,但在讲课的过程中,对一些关键性的概念用汉语做适当的解释。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英文表达机会,培养学生的英文思维,锻炼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强化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的使用,提高学生参与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六)考核方式

《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的考核,注重对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考核,相应提高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平时成绩的比例,降低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对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英语能力的评估。学生的平时成绩主要源于四个方面:作业练习、课堂提问、小组展示和课程论文。小组展示是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结合授课内容,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来进行分析和探讨,着眼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小组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尽量用英语来阐述观点,不仅可以锻炼同学们的英语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课程论文则着眼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推进《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建议

开展国际化教学和创建国际化课程,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于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授课团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方面。

(一)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国际化程度

教学能力的国际化程度是影响国际化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后续的建设过程中,要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一方面,为教师创造更多出国学习的机会,提供更多接触国际化教学的途径,不断拓展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提高教学团队的国际化授课能力;另一方面,聘请一些外籍教师参与授课,增加学生与国外教师交流的机会。

(二)创新国际化课程教学模式

国际化课程建设的过程是教学改革的过程。不仅要求教师了解、研究和借鉴国外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同时还要传承国内教学中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构筑适合中国情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国际化课程建设模式。[4]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发展,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学生思维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将进一步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借鉴翻转课堂的某些做法,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三)注意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国际化课程建设,需要处理好国际化课程与非国际化课程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注意国际化课程与非国际化课程之间的衔接,也要注意不同国际化课程之间的协调。比如,“金融英语”和“货币金融学”课程之间的衔接。国际化课程的教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基础,掌握一些术语的英文表达,这是提高国际化课程授课效果的重要基础。因此,《金融英语》应该开设在《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之前。另外,还要注意不同国际化课程之间授课内容的协调。比如,我校的《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都是立项建设的国际化课程,这些课程之间难免存在在内容的交叉,要做好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四)有效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国外高校的一些免费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些网络开放课程,使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国外课堂,也是国际化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帮助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如要求学生课下观看网络公开课,比如耶鲁大学的《金融理论》,耶鲁大学的《金融市场》等全英文金融影像资料,并组织小组讨论,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不断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五)加强国际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国际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原版教材提供的各类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的实际,补充完善课程教学大纲、课件、案例、授课视频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国际化课程开课之前,为学生提供详细完整的英文课程教学大纲。根据拟定的英文教学大纲,制作英文课件,为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供框架。外文教材中的案例皆选自国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补充我国经济金融领域的相关案例,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的案例,容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彭芸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邱伟芬.财经类高校课程国际化策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92-95.

[2]陈雪红,徐文彬,王斌.基于国际化战略的高校金融学课程体系建设[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2):47-49.

[3]吴莉娜.耶鲁大学的国际化战略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11,(5):39-43.

篇5

1.网络贷款。

我国的网络贷款主要包括电商小贷、P2P贷款以及众筹融资。电商小贷是指电子商务平台以平台客户的交易数据作为放贷依据,为客户提供的融资服务。目前主要的电商小贷包括阿里小贷,京东小贷,苏宁小贷等。P2P贷款是指资金需求方通过在专门的互联网借贷平台上借贷需求,需求双方通过平台自行匹配达成借贷交易的一种网络贷款形式。目前主要的P2P网贷平台包括拍拍贷,陆金所,人人贷等。众筹融资是指项目的发起方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展示自己的项目,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从而获得所需项目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其特点是融合了社交网络和社会集资,主要的众筹平台包括追梦网、众筹网等。

2.互联网支付。

互联网支付是指非金融机构作为中介机构,为资金交易双方提供在线的货币支付、资金清算、查询统计等支付结算业务。其特点是互联网支付只是起到资金中转的作用,平台并不拥有资金所有权,它主要解决不同开户行银行账户的网上对接问题。主要的互联网支付平台包括财付通,支付宝等。

3.金融网销。

是指金融、保险或者理财产品的网上销售平台。金融网销是金融产品销售渠道的创新,通过互联网技术有效整合了碎片化的交易、支付和理财等金融需求,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为客户提供一体化、多样化的金融解决方案。典型的金融网销平台或产品包括余额宝、天天基金、网上车险等。

4.互联网货币。

又称网络虚拟货币或电子货币,是指可以在网络上传输的可以脱离银行实体而进行的数字化交易媒介物。主要用于网络虚拟商品的购买,如Q币。目前的一些新式互联网货币也可以用于互联网金融投资,在部分地区甚至直接可以用于日常生活,如比特币。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金融理论及实践带来的冲击

(一)传统《金融学》课程的内容框架

《金融学》课程是金融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基础知识以及基础理论。国内外目前有很多《金融学》课程的教材,但包括的内容体系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货币与信用。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金融业产生与发展的基础:货币与信用。关于货币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的本质及货币职能,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等问题。关于信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用的形式以及在经济中的作用等。

2.金融工具。

主要介绍货币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各种金融工具及其特点,也涵盖了金融工具的定价,如股票,债券的定价。还有金融市场上各种价格的决定,如利率的决定,汇率的决定等。

3.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

主要介绍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两大资金融通渠道。金融市场主要涉及到金融市场的分类、功能等,具体来说又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金融中介所涵盖的内容包括商业银行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等。

4.金融理论。

主要还包括两个层面的理论:微观层面主要关注市场微观主体的投融资决策,包括资产选择理论与融资结构理论等;宏观层面主要阐述货币、金融与经济的相关关系,包括宏观调控理论、金融发展与创新理论、金融危机理论等。

(二)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理论与实践带来的冲击

1.金融理论方面。

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对货币理论及宏观调控理论带来了冲击。首先,比特币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币的发展会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机制,因为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由网络服务商、网络组织等微观经济个体所发行。其发行权具有明显的非权威性和分散性,发行量要么如比特币一般由系统设定算法自动调节,要么如Q币一样完全根据网络服务商经营状况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原则来决定。无法充分考虑货币政策的执行对现实金融体系的影响,也无法考虑宏观经济环境下的各种复杂因素。其次,互联网金融使诸多新型金融机构突破原来不能吸收揽存的限制,如部分P2P平台通过构建资金池具备了吸储的能力。如果长此以往,互联网金融机构将产生存款派生能力,使货币供应源主体发生改变,会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与调控效果。

2.金融工具方面。

互联网金融中的金融工具具有“单笔金额小微化,交易笔数海量化,边际成本超低化”的特征。互联网的开放、共享等特征使得小额闲散资金可以大量聚集,有利于整合碎片化的需求并形成规模优势,再加上互联网金融借助于于网络化的操作方式,操作流程标准化、能同时向多个客户处理业务,业务处理速度快,边际成本低。例如最早的余额宝业务,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短时期内就吸引了大量的闲散资金,为用户提供了几乎没有任何成本的余额增值服务。理财产品的起购点由传统理财产品的动辄一千,甚至数万变成了1元甚至1分钱起购;阿里小贷的人均贷款额度不足3万。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各种金融工具创新使得金融的贵族属性大大降低。

3.金融中介方面。

互联网技术手段与金融服务的结合,使得金融中介的作用不断弱化,金融脱媒日益成为普遍现象。如P2P平台资金需求双方利用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了资金的匹配、定价和交易,降低了信息的沟通成本,提高了资金融通便利。这种“自金融”模式使得资金可以不通过中介直接游走于各个主体,无需实体分支机构撮合成交。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机构可以是一种金融信息的中介,而非局限于资金的中介。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学》课程改革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传统金融并丰富了金融学的理论与实践,因此,《金融学》课程的改革中必须关注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革。

(一)课程内容上纳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新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我国金融业现实存在的金融抑制和金融需求的不匹配性是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现实基础,互联网金融的长足发展必定要立足于这一基础。金融抑制主要体现在针对低收入群体和中小微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创新针对这部分群体的需求,提供与传统金融形成差异化和互补性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渠道。就金融产品而言,为避开与传统大型金融机构的直接竞争,互联网金融走产品驱动型发展道路,根据特定对象的需求特征,设计有针对性的创新产品,为客户提供便捷化、小额、成本合理的金融服务。就金融渠道的方面。互联网金融的特征之一是电子渠道对物理渠道的替代,同时建立电子化的沟通机制,以提高客户粘性。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相关领域的金融创新仍将不断加速,在《金融学》的课程中,需要纳入这些金融创新的前沿知识。

(二)教学方式上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低门槛性加强体验式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传统金融体系下,参与金融交易的门槛高,因为参与资金、参与成本的限制,无法让学生实际体验。互联网金融的一个特点就是准入门槛低,例如理财产品的起购点由传统理财产品的动辄一千,甚至数万变成了1元甚至1分钱起购;这样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体验式的学习,从中了解互联网金融的产品,特征及风险等。

(三)课程设计上注重互联网金融本身的多学科融合性

篇6

关键词金融学基础教学改革课程创新

在高职高专的教学中,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及教学课堂的创新一直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金融学基础作为金融专业甚至经济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是各大高职高专院校的必修课,其授课对象不仅仅包含金融相关专业,也包含了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对于不同专业,由于授课对象的不同,其授课内容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就算同属金融类仍需区别对待,对非金融类更需差别对待。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可以讲授不同的授课内容,可以采用不用的授课方式,在已有的新课程内容和新教学方式中,针对性选取最为适合的内容和方式,尝试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最大的收获。在进行不同专业的课程改革之前,我们一起先回顾我们在课程改革的路上已经取得了怎样的成果。之后,笔者以在笔者所在的学校的教学经历,针对不同专业的几个班级,展开了“金融学基础”于金融专业与会计专业不同的课程设计。希望后续有更多的学校更多的班级来批评指正笔者的课程设计,也希望能够学习到更优秀的课程设计方案。

1教学改革与课程创新之路

1.1教学硬件软件配置不断丰富

教学硬件条件的不断加强和相关教学软件的不断引入,给教学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设施的有机结合,让教师的授课形式多种多样。打破了原有的仅以板书为主的枯燥乏味的授课形式,突显了多媒体PPT教学形式的优势,当然现如今的教学应仍是板书与PPT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教师行列不断接触学习新的技术软件,比如Flash制作软件、简易录屏软件Screencast-O-Matic、绘图制作Photoshop等等。这些软件的加入,使得教学过程更加轻松愉快,更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学生掌握重点。硬软件的不断创新不仅仅给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也给课外辅导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新时代的小小软件打破与学生之间的代沟,试图融入学生的思维方式中。比如,高职高专的学生之间都会用微信聊天,可以加入学生的群里,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件,不是硬性要求,而是通过学生的某次尝试引起其兴趣,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比如,现在市面上有一些教学辅助软件,由教师发起学生加入后形成班级,在此网络虚拟的班级里,学生可以在里面签到,举手示意,提出问题,提交作业,随堂测验等等,这种形式尤其适合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

1.2案例教学与启发式教学备受关注

高职高专的教学中一直强调理论结合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也愈发发现案例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的重要性。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参与讨论、参与分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独立分析,让学生从中认知自己的分析能力,感知自身的价值。当然为了让学生有能力进入到案例讨论与分析中,案例的选取与问题设定也尤为关键,就像给学生设定的跳高高度,不能过高让学生自叹不如,也不能过低让学生不屑一顾。同时案例的内容需要新旧结合,可能旧案例更能体现相关知识点,但不能忽视新案例给学生带来的刺激感和新鲜感。学生对案例内容有所耳闻,甚至就发生在身边,学习兴趣才会油然而生,学生才有参与热情,案例讨论的效果才会发挥极致。通过案例的分析,让知识落地,拉近课堂与现实的距离,同时学生可以更为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认识到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启发教学法重点是启发学生的思考与探讨,在案例讨论前可以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在案例讨论中,可以向学生发问,引起学生之间探讨;在案例讨论后,教师总结时,同样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举一反三。所以启发式教学可以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教师启发,最终还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让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1.3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成为新宠

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强但自制力差,尤其是当面向较深的理论知识时,会直接表现出退缩。通过将各个知识点项目化,在项目中设计任务,让学生由浅入深,逐步进入状况,在一点一滴的成果中肯定自我,不断提高自信。自提出任务驱动式教学和项目化教学,各大高职高专院校都在极力推崇和积极开展落实,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4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

对于一门基础课——金融学基础,它是金融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其他经济类的必修课,比如会计专业。金融学基础课程中涉及的内容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授课的形式随着改革而改革。这一方面不仅仅体现在金融类专业新旧金融学基础课程在改变,也体现在同一时期,不同专业的金融学基础课程也不再一致。比如,会计专业的金融学基础课堂,在内容上、在授课形式上与金融专业的金融学基础课堂差别明显。会计专业更加注重实践性,尤其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授课时需更多以案例的形式讲解理论知识点与实际的结合,学生以理解为主。而在金融类专业的课堂上,不应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但同样重视理论的讲解,还需要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对金融专业的不断扩充,在金融行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金融专业的次级分类又作出了明确的命名。所以,就算在同属金融类专业里,“金融管理”的课堂与“证券与期货”的课堂也不再完全一致。金融管理更加强调以银行为代表的管理服务业,而证券与期货侧重以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为代表的技术操作服务业,所以在授课中,对学生的引导方向或课程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针对不同的专业,金融学基础的考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比如会计专业的金融学基础课程更侧重过程性考核,甚至没有期末试卷形式的考试,或取消或变为考查形式。对于同属金融类的“金融管理”和“证券与期货”由于其课程内容的侧重不同,所以在过程中的考核内容以及期末试卷的考试内容都会有所不同。这样也是对学生后期的专业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金融学基础”于金融专业与会计专业在课程设计上的不同

2.1不同专业选取不同教材

教材的选取首先需要够新,满足时代的要求。其次其内容和形式要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利用启发学生的兴趣。笔者认为针对不同专业的学习可以选取不同的教材。会计专业等非金融类专业可以选择内容够丰富不宜过深的教学,但同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契合该专业,仍需要教师自行增加或删减知识点。对金融专业可以选择高教出版社的《货币金融学基础》、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货币银行学》等均为高职类院校编写的教材。但对于金融类再细分的专业暂时没有发现比较合适的教材,所以笔者认为现阶段还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区别对待不同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学基础”课程中会有一大块是信用相关的内容,也是金融理论展开的一个重要前提。针对会计专业设计的案例应该侧重商业信用方向的,会计本身是对企业之间展开的各类业务进行会计记账和经营分析财务分析的。选取这样的案例,会计的学生首先不会觉得陌生,其次也会比较感兴趣,最后会计学生在对此类业务做会计记账或经营分析或财务分析时会变得得心应手。同样是信用的内容,对金融类的专业,设计的案例应该侧重于银行信用或附有衍生金融工具的信用事件。比如,对于“金融管理”专业应该侧重银行信用为主的信用案例,而“证券与期货”则应侧重附有新型或衍生金融工具的信用案例。这样更具专业特色的案例内容,会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在设计案例内容外,也要设计案例引入的思考问题,启发性的问题,对会计专业问题一定要深入浅出,不要让学生感觉金融专业性过深,在思考后,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最终顺利完成案例分析。而对金融专业设计的问题,则需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能够正视金融理论的威严,通过思考与后续的探讨发现金融的魅力。同时需要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2.2不同专业侧重不同项目,设计不同任务

金融学基础是经济大类中的一门基础课,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其中任何一块展开都可以成为一门专题课,所以这么多个项目对于不同的专业不是同等重要的。比如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对会计专业尤为重要,但对金融专业了解即可。不同项目在不同专业中顺利地展开,任务的设计是其中的关键。对于会计专业在设计“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的任务时,可以结合会计本身所熟知的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设计任务内容。给出某银行最近的一些业务往来,模拟成一笔一笔的账面,让会计的学生针对业务内容,区别业务实质,是该银行的资产业务还是负债业务,又是具体哪项资产或负债业务。在区分的基础上,编制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最终,学生在熟知的编制资产负债表编制的过程中,达到能够区分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业务的教学目的。对于“金融管理”专业在设计“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的任务时,可以通过银行柜台模拟,让学生了解作为银行柜员会涉及有关票据的哪些业务,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掌握不同票据的特点,同时达到熟知票据出票、票据承兑以及票据贴现等专业术语的含义,同时也掌握办理出票、承兑和贴现的过程和要点。对于“证券与期货”专业在设计“资本市场中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任务时,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要求学生在网上申请模拟账户,进行模拟炒股。了解股票市场的特点、熟知股票交易的程序,为后续投资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同样可以在网上注册申请模拟基金交易的账号,完成相关的申购与赎回基金,同样达到对基金市场的直观认识。当然现在有些学校已经引进了模拟交易的软件,可以在过程评价中加入模拟实战的测评,以各位同学的模拟实战的成绩作为一次过程性考核。另外,在设计任务之后,可以根据任务的大小,采取个人独立完成和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不同的方式。可以适时在课堂中设计几个较大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工合作完成。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组内协作能力。为了更好的发挥小组协作的效果,避免小组任务仅由某几人完成,需要教师督促小组做好分工,分工明确后教师还需观察每个角色的执行情况,最后结合多种评分方式,由教师给出最终的此次过程性考核的成绩。一般多种评分方式包括组内成员之间相互打分,组别与组别之间的打分等。

3结束语

除了上文针对不同专业课程创新的建议外,我们从社会对我们学生的要求的角度出发,学生应该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文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可以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甚至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不针对专业的不同,我们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关注时事,紧跟时代步伐。学生与教师都应时刻关注时代的发展,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及时关注时事新闻。仍以“金融学基础”为例,在讲利率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继2015年上半年的三次降准降息后,2015年的8月底到10月底又接连两次降准降息。这新一轮的降准降息,央行会是源于什么样的出发点,结果又怎样,与学生讨论。第二,扩宽授课形式,聘请社会上企业中的实践专家来到课堂,或者学生参与讲座的形式,让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一定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让网络发挥有效作用。教师和学生不要放过现如今这么发达的网络世界,可以推荐学生浏览高质量的博客博文,可以提供学生专业的论坛,让学生去畅游,同时提醒学生要去伪存真并给与一定的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学生自主的个性化学习。“金融学基础”的教学改革和课程的创新之路还需继续在实践中前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已有的理论体系中存在着这么多的教学方法,但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独立使得授课达到完美。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将教法结合,将教法改进,将教法跟上时代的脚步。我们应该不断的脚踏实地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惠及学生,惠及社会。

参考文献

[1]徐艳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西方经济学》创新性教学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3(23):27-30.

[2]赵瑞香.关于职校《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改革[J].职教论坛,2013(8).

篇7

论文关键词: 《金融学》课程 差异化教学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 当前金融业已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所必须的。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学生专业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蒋天虹.关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5).

篇8

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应用经济学学科,而我们向社会输送的中高级金融人才,有些在校成绩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却很差,这说明单纯依靠课堂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有些方面是存在缺陷的。

1.教学形式上过分追求现代教育方式。多媒体教学有其优势,如课容量大,形象直观、图文并茂,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强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还可支持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保证教学资料永续性等,但是其劣势也是难以避免的。正是由于多媒体教学涵盖的信息量大,对于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而言,强调在单位时间里传达给学生尽可能多的信息,如此大信息量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对繁杂的知识点无所适从,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此外,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形象的特征也框定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通过我校财经类专业07级学生调查问卷来看,对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认可比例分别为43%和57%,可见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方式。

2.考核方式缺乏创新。在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金融教学中,卷面考试仍是不二选择;而且在具体的题型设计上拘泥于对基本概念及教材具体内容的识记上,把知识的拥有量及对相关知识点的低层次掌握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考察综合分析能力的题型相对不足。这种考试模式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的发展,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学方法和教学团队建设相对落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传统的课堂讲授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缺乏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依靠课堂进行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方法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但难以培养出来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缺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使学生踏入社会后难以融入担当的角色。教学方法的改进离不开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而长期以来教师间横向教学合作与交流较少,不利于授课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和课程体系的总体把握。

二、金融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金融专业学科体系建设应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高校培养出来的金融中高级人才仅仅有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工程学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金融人才培养方面,可借鉴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的经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全面提高。除经济学和财务会计外,其考核内容还包括:伦理和职业标准、金融数量技术、固定收益和权益证券分析以及组合管理等。作为全球公认的金融分析师及投资组合经理能力与诚信衡量标准的CFA资格认证,除需要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外,更注重金融专业技能和很强的实践分析能力。CFA的金融人才培养及金融行业执业标准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金融学界的关注。课程体系调整的同时还需加强实践操作环节的建设和投入,如搭建金融实验室平台,借助金融实验设备开展实践教学,可以缩短书本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如模拟股票市场交易、网上银行业务、电子货币支付结算等。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中央银行、股票期货交易所、国际大银行等网站,了解金融发展的最新动态。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实践能力。增强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并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金融伦理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强化微观定量的分析和教学,以适应金融学未来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强化宏观部分研究的课程体系已落后于实践发展和客观需要,加强微观金融课程建设可以使学生更能接近于现实,服务于社会。金融学的本质是数理,国际上现代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是微观化和数理化,重点是用数理模型来解决价格、风险、收益等问题,因此,应彻底转变我国金融学科以传统金融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的教学思路,突出以微观金融学为主的办学方向,与国际金融学教学接轨。此外,还要保证各门课程在学科体系中的独立地位,避免知识构建中的重复,如将公司财务学与投资学有效融合,既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又避免了与后续课程的重复学习。

(三)教学形式上要不断创新

1.科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方式。知识传授密度要适度,这需要教师与学生有良好的沟通,包括语言交流和目光交流,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并且在制作课件时首先要保证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层次性,还要保证重点与难点突出,对于教材内容要善于取舍;辅之以传统教学三大基本功之一“板书”,实施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合理的板书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进度,反而会加强“吸收听讲”的教学效果,增强教学主体———学生的参与性;在教学演示过程中,可通过插入问题、适时提问、设定悬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参与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对教学信息做出积极反应,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随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断细心揣摩,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深入研究多媒体教学规律,合理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将传统教学的积极性和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2.考核方式上体现多样化与灵活性。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实性,真正体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多元化”是指课程分值结构多元化、考核方法多元化和考核内容的多元化。课程分值由基础分值和加减分值构成;考核方法包括平时考评方法多样化和期末考试题型多样化;考核内容既包括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涵盖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与思辨能力,还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投入状况 与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比如除期末考试外,可通过布置作业、测验、讨论、专题分析报告、调研和贯穿全过程的学风、科研考评。当然,有些考核方式在操作上还有一定局限性,如囿于课时有限与学生人数过多,每个学生无法获得均等机会或出现“搭便车”现象,无法真正体现公平性,这需要教师在大胆创新的同时,还要不断改进,选取最合适的考核方式。

3.促进教学方法改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讲授形式要多样化,吸引学生同时提高自己驾驭课程和课堂的能力。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状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激发教学主体的参与性,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定量、定性地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拓展思路,找出不同的解题策略,进而得出不同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不断进取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师主讲、课堂讨论、学生主讲、课堂练习,大力开展情景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及案例教学。另一方面是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板书、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模拟业务交易,对于这几种方法要综合、灵活应用。比如安排小组讨论和学习。小组讨论和学习一般安排在课堂中进行,在每班分小组的基础上,教师出好讨论的主题,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不设定固定思路,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观念、想法进行必要的点评。这样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对不同意见的争论,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但是小组讨论和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容易走过场,主要的原因是有学生准备不充分甚至根本没有准备;教师出的讨论主题,学生缺乏感性的认识;有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差;最主要的是不少学员尚未接受这种教学的形式,缺乏参与讨论的意愿,而更愿意做“听众”,这都需要教师根据情况灵活调整。

教学团队的建设上,实现以课程组为单位实现“一课多人,一人多课”的有效组合。这样不仅可以做到教研有保障,还可以使老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相互沟通,做到规范教学和有效协调,形成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团队。课程组制度的具体实施可采用:公开课制度,主讲教师进行教学示范,相关教师听课、进行经验交流;开展定期的教学研讨活动,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讨论;一对一的传帮带活动,由有经验的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深化教学效果。通过以上三种方法,使得经验丰富教师的宝贵授课经验得以传播,取得了很好的溢出效应和扩散效应,从整体上提升了教学团队的教学质量。另外加强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教材的立体化建设及教师自身综合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也不容忽视。

篇9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业也加大了与世界金融业之间的联系,我国金融业发展环境更加复杂。这给高校金融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金融学教学必须在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上做出变革,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满足我国金融业发展需求。

1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如今,金融业在行业发展上表现出以下特征。

11混合经营

早在20世纪末,美国金融业就掀起了金融业分业经营浪潮,金融业经营模式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金融业的混合特征日益凸显,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界限很快被打破,许多金融机构都在经营主打业务的同时兼营其他金融业务。

12金融业的电子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金融业很快迈进了金融电子化阶段,这为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提供了便利,金融机构随时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种金融业务服务。

13金融微观化金融市场的发展,提高了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能力,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金融需求,各类金融活动越分越细,金融业务的微观特征不断加强。这些都要求高校金融教育必须加强金融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必须关注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来说,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必须加强教育创新,加强金融学教育内容、教学模式改革,加强金融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资源配置,才能提高高校金融学教学的国际化水平,才能提高高等金融学人才的专业能力,培养出更多专业的金融学人才。

2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过细,基础课所占比例较低

金融学是一门在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期货学、经济数学基础之上衍生、发展起来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在金融学教学中,以上各学科的知识都必须有所涉及,受此影响,高校在金融学课程设置上都做了细致安排,课程设置分的非常细,并且,许多高校还在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进一步突出了专业前导课程的重要性,强调在专业教学中突出高等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计算机应用,这样的课程设置固然为学生学习宏观金融知识提供了便利,但是,它也带有明显的缺陷,即基础课所占比例较低、专业课内容狭窄,这对学生专业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22课程结构僵化

许多高校在金融学课程体系建构上,都非常重视学科的完整性,但是却不重视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社会的结合,在课程计划设置上也是刚性有余、弹性不足,严重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大学生都是在第一学年就开始主修领域课程的学习,除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市场学、保险学等专业课程,许多课程大都是以金融学专业课程附属课程的形式存在。并且,许多课程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非常小,缺少课外培养环节,学生参与专业实习、实践的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并重发展。

23忽略学生个性培养

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金融学专业知识,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金融行业工作的金融人才。但是,从高校当前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它还存在许多不足,如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过于强调宏观金融类课程教学,没有充分认识当今金融形势的巨大变化,对微观金融分析工具和训练方法认识不足,对学生金融实际业务技能培养缺乏足够的关注,金融选修课覆盖面狭窄,建设滞后。可以说,高校金融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培养目标存在明显差距,高校金融教学难以满足时代金融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3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策略

31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

金融业是金融学发展的导航仪,高校应紧贴金融业发展要求来建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这就要求高校深入分析社会金融业发展现状,就金融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展开研究,设置覆盖专业教育内容和相关知识体系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将金融学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都囊括到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中去,在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更多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兼顾金融专业理论知识的多样性和金融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同时适当增加思想教育、金融学术与科技活动等实践内容的比例,坚持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前瞻性,认真思考未来社会发展对社会信用学、金融消费学、中小金融业务经营和金融工程等新兴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从学生完整人格、能力发展方面综合考虑,如何打破传统的金融学课程结构,加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新兴专业与传统专业的联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发展。

3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社会金融业发展对金融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要坚持通识教育原则,本着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在金融学教学中渗透人文与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国际化知识和身心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将学生课程体系结构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为包括专业理论和前沿课程、实践课在内的金融教学提供基础保障。而为了提高金融学专业教学的有效性,高校还要将每一课程模块的金融学专业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并将其细化为理论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及实践课,并加强三个模块课程及同一模块内部课程之间的联系,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此外,高校还要突出学生个性化教育,适当扩大选修课程的覆盖范围,根据时代金融形势变化开设更多进口金融学发展前沿的选修课程,如网络金融、行为金融课程,鼓励学生进行无学科、无边界选课,以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现实经济现状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33兼顾宏观与微观金融发展要求,强化实践教学

篇10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货币金融学 案例教学 实例

《货币金融学》既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又是金融学专业学科体系的核心课程。然而其具有内容庞杂的特点,既有偏理论性的知识,又有偏实践性的操作;既需要宏观思维来把控,又涉及到微观工具的运用,因而在教学中具有一定难度。再者,独立学院的教学既不同于一般研究型本科教学,又不同于高职院校完全讲求应用型教学。因此,如何在独立学院教好《货币金融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继续学习专业课程和实务技能打下良好基础,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而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培养学生金融理念、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的含义与特点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是由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是以真实案例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即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丰富课堂内涵,激发教、学双方的活力和效率。20世纪80年代,这一教学方法发展得较为成熟,开始在国内教育界得到推广。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传统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同时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学习效果。但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会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应该怎么办,而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使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并且案例教学的后面阶段,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交流,一方面可以取长补短、促进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激励的效果。

2.重视双向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考试才知道。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熟悉这些理论知识后,学生还要经过缜密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即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评价指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因此,双向教学形式也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独立学院《货币金融学》课程应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从《货币金融学》的课程特点出发

《货币金融学》既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又是金融学专业学科体系的核心课程,内容包括货币、信用、利率、汇率和金融市场、金融中介、中央银行以及货币均衡、货币政策等宏微观经济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因而具有概念原理多、内容庞杂等特点。该课程还要求学生学完后能将前修课程和后续课程融会贯通,具备一定分析宏微观经济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货币金融学》还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更要注重结合现实的案例研究。

从独立学院教育的特点出发

我国独立学院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教育部改革,当时为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国家鼓励公办本科院校结合社会资金,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此后,独立学院快速发展,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独立学院学生的录取分数线为三本线,以2013年湖北省高考各批次录取分数线为例,三本与二本录取分数线文科相差74分、理科相差104分。所以独立学院的学生整体文化基础相对较差。从家庭背景来看,大多数学生来自本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家庭条件优越,并且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都普遍较高,学生从小见多识广、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因而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但也养成了个性强、自以为是、不够刻苦的性格。因此,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自觉性不高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学习的趣味性。而案例教学法通过对现实案例的引入,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当前的实际金融问题,无疑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多借助于母体高校资源,自有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以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为例,在校学生10643人,教师539人,生师比达到19.7:1,远远超过国际经合组织国家14.4:1的水平。在539名专任教师中,法商学院的教师仅有61人,因此母体高校长期为全院学生授课的教师数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任课教师多来源于研究型院校,其教学方法不可避免的沿袭了传统研究型院校重理论讲解、轻实践探讨的教学模式,使得独立学院《货币金融学》的教和学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因此,需要探索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教学模式,比如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能弥补传统研究型院校教师教学方式的不足,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再次,独立学院属于应用型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在教学中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注重理论,也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只强调操作,其培养模式是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同时能完成实践操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尤其金融专业的学生,其培养目标是成为金融理论知识深、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现代金融人才,这一特点就要求教师注重理论讲授的同时,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用和操作能力。案例教学法则正好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目前《货币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的运用与评价

案例教学的运用

《货币金融学》案例教学的运用可分为以下几种:

1.基础理论型。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这类案例适用于帮助理解基本原理,重在培养学生学习《货币金融学》原理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加深对课堂中所学基本知识的理解。

2.综合讨论型。在系统讲授相关联的几章后,选取涉及讲授章节内容之间内在联系的案例。此类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课外思考型。由教师给出题目或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构建案例,此类案例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作用在于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并培养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因此此类案例用于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能所用。

案例教学的评价

从案例教学的效果来看,不少学生认为能增进理解、拓宽思维。但也存在明显不足,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是教师对案例的解读不够深入。案例教学过程的最后,教师需要总结学生的代表性意见,并结合基本理论予以评价。但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对于将要讨论的案例没有做深入了解,同时又缺乏理论运用能力的话,就难以在课堂上进行透彻分析与拓展,从而使得案例分析虎头蛇尾,这样不仅影响本次的教学效果,也会影响以后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二是部分学生参与讨论不够积极。从教师的角度而言,由于长期以来课堂上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缺乏案例教学的能力与技巧,往往引入案例后即给出结论,不做讨论和进一步展开,也就没给学生参与案例的机会,这与传统的满堂灌没什么区别。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由于参与讨论的激励不足,使得学生认为与考试、成绩无关,因而不予重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讨论前准备不足,没有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因此难以参与讨论,从而使课堂缺乏积极活跃的讨论氛围。

《货币金融学》案例教学的优化

普及案例教学的理念

案例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要从《货币金融学》的课程改革、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各方面来普及案例教学的理念,并重视案例教学的运用。具体到《货币金融学》的教学过程,案例教学应该贯穿始终,从教学前的案例设计到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运用,再到考核时的案例分析,应处处体现对案例教学的重视。

优化案例选择的标准

在挑选案例时,应尽量选择“本土化”,亦即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具体国情相适应的案例。从近20年来高校进行《货币金融学》的教学实践来看,所运用的大量案例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实际事例,而源于我国本土经济的案例很少,从而导致在教学中存在理论脱离我国实际的问题。因此,搜集本土化教学案例就成为任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案例搜集工作庞大而繁琐,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因而作为《货币金融学》的任课老师,必须学习、阅读我国经济运行方面的历史资料,日积月累,逐渐形成本土化教学案例库。

优化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授、演绎和推理的方法传授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位置,而学生处于被动位置,这种角色定位最大的问题在于削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需被重新定位,有助于优化教与学的关系,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教师的新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做到细致充分的课前准备、强化课堂驾驭案例的能力、重视课后总结与反思。

同时,案例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模拟面对复杂多变的不确定环境,学会选择立场、科学分析、合理决定。要求学生跳出原有被动学习的框架,主动思维、大胆质疑,学生能自主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学生的新的角色定位要求学生做到:学会阅读案例、合理分析案例、参与课堂讨论、主动积极交流、认真完善总结。

优化独立学院的教学模式与培养计划

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具有连贯、系统、全面等特点,尤其是《货币金融学》中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的讲解,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也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后才能真正融入案例教学中。同时,案例教学并不是万能的,因为许多基本理论难以通过案例进行传授,案例教学只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在教学中要依据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特点,调整和优化教学模式与培养计划,既不能一味讲解理论,又不能完全讲述案例,而应将两者结合起来,以教会学生掌握金融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

《货币金融学》案例教学的实例分析

假如教师计划在“货币均衡”这一章采用案例教学法,本章共安排4个课时。

1.理论讲解

本章内容包括:货币均衡概述;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本章的学习目标在于:理解货币均衡的含义;了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界定、衡量、成因;掌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影响及其治理措施。本章的难点有两个:一是解释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需求拉上说、成本推进说、供求混合说、结构说、预期说);二是通货膨胀带来的效应(强制储蓄效应、收入分配效应、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产出效应)。由于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因而在理论部分只重点讲解通货膨胀的相关原理即可。本部分安排三个课时。

案例选择

要通过案例分析货币失衡(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现象,就要选择较为典型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事件。由于学生对通货紧缩这一概念更为陌生,因此可选择“1900年-2001年日本的通货紧缩”和“1997年10月-2001年初中国的通货紧缩”这两个案例,教师应先将能证明经济中存在通货紧缩现象的相关数据和当时的社会评论搜集整理出来,以便学生比较分析。教师还应准备相关提问、做好各种预案,以及整理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案例剖析

可采用问答式分析法,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

(1)根据以上描述,解释什么是通货紧缩?

(2)通货紧缩有什么效应,会对一国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3)试分析我国出现通货紧缩的原因。

(4)试探讨解决我国通货紧缩的方法与途径。

4.概括总结

在以上教师与学生互动分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对我国经济中出现通货紧缩的原因及治理措施作出归纳与总结。比如,通过分析,学生认识到通货紧缩也是经济失衡的现象之一,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通货紧缩使得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高、经济全面衰退。有时其治理比通货膨胀更难,要综合利用各种政策措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促使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到合理水平。案例剖析和概括总结安排在一个课时完成。

5.拓展运用

为了使案例教学效果更好,可以鼓励学生将课堂分析的内容、结论以论文的形式整理出来,既强化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又能形成一定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蒋少华.金融学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应用探讨[J].新财经(理论版),2013(6).

[2]徐懿,徐艳.金融学案例教学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实施[J].当代经济,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