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政策新变化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积金政策新变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积金政策新变化

篇1

关键词:高校住房公积金 会计核算

高校住房公积金是一项高校职工住房保障制度,可有效缓解职工住房支付压力,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住房公积金制度也得到不断的调整与发展,相应的,会计核算工作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策略,对保证高校住房公积金科学、合理应用意义重大。

一、住房公积金的特点

住房公积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长期性特点。住房公积金的使用对象主要针对高校职工,且对工作年限有一定要求,在职职工工作年限通常在30年左右;且住房公积金是逐渐累积的购房资金,其目的是为了为职工住房制度提供保障。其次,复杂性与特殊性。住房公积金的提取基数与比例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且职工自身的情况也会对住房公积金的应用产生影响,且住房公积金制度涉及范围广,故其会计核算也体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而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产权特殊性方面,即教职员工可以享受所有权产生的经济效益,且仅能用于房产相关;而住房公积金产生的投资效益则由公积金管理部门所有。最后,复利计算的特点。公积金管理部门会在特定时间内对住房公积金进行年度计划,并按照复利计算利息。此外,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过程中除了要遵循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与普遍原则外,还要充分考虑其上述特点。

二、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在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在会计核算中住房公积金通常是作为单位的一项“负债”进行处理,虽然住房公积金在未交至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时属于单位的负债,但是缴交后该项资金会分别存入对应的职工账户成为职工的个人资产,因此这部分资金支取时并非单位的资金流出。其次,如果按照上述管理办法将住房公积金认定为单位对职工的负债,那么住房公积金账户的资金余额是单位资产的一部分这一说法也是成立的。一旦将住房公积金存入住房公积金中心时,其已不属于单位,故其属于职工的个人财产。最后,在编制会计报表时,住房公积金按照“其他应收款-缴交公积金”并入资产项目中,对应的公积金应付款则计入负债项目。但实际上要充分考虑到高校的教职工人数,其每年提取缴存的住房公积金数额也比较巨大,而实际上职工在支取住房公积金时,并不是所有职工均在同一时间、将所有住房公积金全部支取出去,而且住房公积金的支取对其缴存是不会产生影响的,后续需要按月持续缴存,直至职工退休。在这种情况下,基于资产定义及负债定义的角度分析,在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不仅会虚增资产,而且会导致负债累积额不断增加,这种情况的直接后果就是虚增资产与负债。

三、高校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与管理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设立相关会计科目,对会计核算方法做出调整

会计核算与管理过程中,针对会计核算方法可以采取下列调整措施:首先,可以在资产类帐户“银行存款”科目下设置明细科目“住房公积金存款”,所谓住房公积金存款顾名思义就是将住房公积金按照存款的形式核算本金与利息,而这部分住房公积金必须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指定。其次,在总分类科目“应付及暂收款”下设置两个明细科目,即“住房公积金总户”与“职工住房公积金”,其中住房公积金总户主要反映高校按月归集的住房公积金金额,而本期高校实存的住房公积金总额则是由其末贷方余额直接体现出来的,高校职工每月支取的个人住房公积金则是“职工住房公积金”这一科目的贷方,相应的,本期高校职工从住房公积金中心实际支取的总额则通过贷方余额反映出来。在设置了明细科目后,住房公积金的会计核算在发生账实不符的问题时,可以及时查明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策略。

(二)建立完善的住房公积金管理系统

高校住房公积金的会计核算会对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高校要对住房公积金核算管理体系进行完善。首先校方要加大资金投入,设置住房公积金专职管理人员,提高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及管理的专业化、信息化程度;其次,按照公积金计算年度及复利计息的特点,每年结息后通报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及管理结果,包括各月缴存数、当年利息数、下年计息基数、缴存基数、缴交率等内容。

(三)建立公积金对账制度

篇2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隐性补贴;收入水平;新农村建设模式

1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表现

1.1国家统计局的收入定义

我国农村住户调查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统计局采用了农村居民纯收入概念,这一概念主要是由两方面组成:现金纯收入与扣除生产费用后的自产自销物品估价。纯收入可以分解为个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应数据通常是按这种分类公布的。显然,农村居民纯收入概念遗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收入项目:自有住房的估算租金。如果该项目收入计入居民纯收入的一部分,则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将大大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主要是城市近郊的农村居民)。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定义中存在与农村一样没有包括自有住房估算租金。经过房改和购买商品房后的城镇居民,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住房的私有权,自有住房估算租金导致收入低估问题也很严重。另外,城镇居民享有的实物性补贴与社会保障没有计入城镇居民收入之中。如果一个社会中各成员具有平等的机会获得相同的社会保障或社会保护,则这一问题可能并不重要。但我国显然并不如此。因此城乡居民之间进行收入比较时,应当考虑到那些只面向城镇居民提供的社会保障的市场价值。毫无疑问,如果把这些隐性补贴计入居民收入之中,则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将显著上升,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会随之上升。

1.2城镇居民享有的隐性补贴

农村居民的自产自销部分已归入农村居民纯收入,但城镇居民的实物性收入并没有计入可支配收入。由于城乡分割,绝大多数的社会保障也将农村地区排除在外,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这些社会保障支出也是不包括在个人收入之中的。由于社会保障费用通常也是由个人与工作单位共同承担的,工作单位为个人支付的那部分社会保障支出通常也没有计入个人收入。社会保障与工作单位性质、就业特征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如果所有的就业机会对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是平等的,则每一个社会成员将以相同概率随机获得由社会保障所产生的经济福利。但我国城乡之间是严重分割的,只有城镇居民才可以获得正规就业,而农村居民是无法获得这些就业机会的。因此,农村居民无法从城镇居民所享有的社会保障中获益。这些为城镇居民所单独享有的社会保障成为导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异的一个重要来源。具体的隐性补贴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公有住房补贴。如果居民居住公有住房中,并且实际支付的租金低于市场租金,则就获得了公有住房补贴。90年代中期57%城镇居民仍住在当地政府或工作单位的公有住房,政府或单位大约每平方米每月补贴10元左右,年补贴人均住房约为1296元。

(2)医疗补贴。城镇居民享有医疗补贴。以2002年为例人均医疗补贴约为293元。

(3)教育补贴。事实上,城乡居民受教育机会以及教育质量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一般说来,农村居民相对比较低。此外,教育融资体制的城乡差异也导致当地政府对城镇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补贴。我国城镇居民获得的教育补贴大大高于农村居民,这是城乡教育经费筹措渠道不同造成的。农村居民不仅要交纳学杂费,还要承担教育附加费。这也是一种非正规的税负。但城镇居民只需交纳学杂费,相对农村的教育质量来说,城镇居民所交纳的学杂费也是较低的。考虑到城镇子女拥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以及享有更高的教育质量,城市地方政府必须对教育提供更多的补贴。影响人均教育补贴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各类受教育者分布情况。尽管大学、中专等类别教育的生均补贴可能是没有城乡差异的,但接受教育的机会仍然存在城乡差异,显然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要大大低于城镇学生,这也导致教育补贴分布的城乡差异。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2年城乡居民所享有的教育补贴分别为499元和247元。显然,城镇居民所获得的教育补贴是农村居民的两倍。

(4)社会保障。我国的社会保障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向性。城镇职工能够获得各种类型的社会保障,而农村居民则被拒之门外。在通常的收入定义中,这些社会保障的价值并没有计入居民收入。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如果这些社会保障以市场原则购买,则相应的费用应该为多少?换句话说,城镇居民所享有的这些社保费用应当按照市场估价后计入收入。在国家统计局的收入定义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缴纳的社保费用都没有包括在个人可支配收入之中。这些缴费应当被看作是居民收入的一部分,其理由是它们是为了应付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做出的强迫性储蓄。到2002年为止,农村地区的社保几乎仍然为空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农村低保都是从2002年以后才开始在农村地区进行试点。

①住房公积金。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最初于1991年在上海试行。1994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要求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于1995年出台实施。根据条例的规定,职工的住房公积金由两部分组成,职工缴存部分与单位缴存部分,其中职工住房公积金的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乘以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的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乘以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按规定,这一比例在5%-20%,原则上覆盖全部城镇职工,单位与个人的缴存比例相同,这就意味着个人所享有的住房公积金数量为其实际支付数量的2倍。

②养老保险。养老保险与住房公积金类似,存在单位补贴部分。根据行业统筹企业养老保险费比例标准,单位的费率为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大约为工资总额的8%。因此,该项补贴的数量约为职工支付的2.5倍,该项实际收入为职工支付的3.5倍。

养老保险改革是发生在企业部门。政府机构与事业单位仍然遵循原有的养老保险体制。虽然政府机构与事业单位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费,但他们退休后获得的养老甚至高于企业部门。大约为1.84倍。

③医疗保险。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乡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中规定,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与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职工医疗保险中的补贴数量为职工支付的医疗保险费用的3倍,该项实际收入为职工支付的医疗保险的4倍。

④失业保险。根据1998年《失业保险条例》,失业保险费由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从2%缴纳,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因此,可以认为失业保险中的补贴数额为职工支付的保险费的2倍,该项实际收入为职工支付的失业保险的3倍。

从以上4项社会保障的隐性补贴中可以看出国家对城镇职工偏向性。城镇居民中,由于社会保障支出而产生的个人收入大约为1933元。

(5)实物收入。实物收入所涉及的消费品类型包括肉食、鱼类、蔬菜与水果等食品以及衣着或其他日常消费品,2002年实物收入的均值为193元。总之,城镇居民所获的各类隐性补贴总额为4275元,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所获得的人均收入水平,它必将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2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思路

2.1中国社会发展水平取决于农村发展水平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约65%,农民的富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国民生的富裕。自1982年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与农民生活水平得以改善和提高。但1990年代中期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拉大,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到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3倍以上。如此巨大的社会差别显然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不相一致。那么造成如此巨大的城乡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政府再分配机制还是市场机制或两者的共同作用呢?无论是哪一种情形,政府改变这种社会不平等的责任都是义不容辞的。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表明政府已经意识到农村发展关系到能否建成更加和谐、更加稳定、更加安全的社会。如果不改变农村发展现状,允许城乡差别继续扩大,社会结构的失衡就难以避免,随之也将危及中国食物生产和供给保障。因此,农村社会的发展水平,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短木效应”的作用,也就是说,中国社会发展水平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农村发展水平。

此外,“三农”问题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问题,但是,现实情况则是,尽管为解决此问题而有较多惠农政府的出台,例如:减免农业税、减免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收费,农村实行低保制度等等,中央政府各部门几乎在“十一五”规划中对参与新农村建设都作出了规划,有的已经诉诸行动。农业部已提出了从五个方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导产业强村,科技人员兴村,龙头企业帮村,生态家园建设和支部组织带村。卫生部则提出了从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快农村卫生服务等条件方面促进农村建设。财政部表示要增加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方面的投入。劳动保障部则重点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构成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维护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等开展工作。可以说这些都是促进农村建设、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与此同时,有的地方政府已经积极行动起来,比如,有的已经派出规模庞大的干部团下乡进行新农村建设,而东部发达地区的某些城市已经在拆除郊区农村前些年农民建起的楼房,再进行“统一规划”。可以说,现在已经开始的新农村建设活动基本上是由政府发动甚至强力推动的,从具体项目来看,以设施类建设为主,包含经济建设和物质建设方面,也有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的。但是问题并没有实质的改变。进入21世纪,政府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战略。旨在以此作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小康、达到共同富裕的策略。但是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目标是综合的,它的各种活动最后都要落脚于农村居民,让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一样,公平享受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带来的成果(含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2.2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思考

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果仅仅侧重于解决几个问题、上几个项目、出台几项惠农措施而忽视积极的制度创新和改革,将诱致策略的偏差。目前,迫切需要的制度建设和创新是:

(1)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身份制,构筑公民身份平等的法律和制度基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与一些制度是分不开的,建立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消除体制障碍,使农村居民享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和国民的待遇(当然户籍的开放会给政府很大的财政压力,这就需要统筹、协调)。

(2)提高农村居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农村多数居民受教育水平在初中以下,这一文化知识结构与实现农村现代化是不相一致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导致农村居民就业的困难,以及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及个人致富的角度看,农村居民需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3)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制和就业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不断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就需要制定一系列平等就业的劳动就业制度,实行公平的就业政策,才能保障其合法权益,这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核心问题。

(4)构建公平合理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要真正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就必须做到凡是中国的国民应享有宪法规定的平等权利。从具体措施来看,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增加公共品投入和社会保障投入,实行农村低保制度,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合理调整农村价格政策,促进农民增收。

(5)推进城镇化。我国的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19184个,城市人口由1.78亿增加到3.88亿,城镇人口比重由17.9%增至30.9%。我国70%的国内生产总值、80%的国家税收、90%的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以及85%的第三产业增加值,都集中在城镇。城镇是我国经济、信息汇聚的中心。

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但是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地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在同等人均GDP水平上,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城镇化发展长期滞后,农民不能尽快富裕起来,城乡收入差距就会继续扩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就会影响整个现代化进程。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在我国,乡村社会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农村差异巨大,再加上当今时代是一个现代化、全球化的复杂时代,不可能强求所有地区都走同一条道路,采用同一模式,而是需要根据现实条件,选择各种各样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以求达到“共同富裕”。

3.1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实质

就是农村发展模式。意是指要选择多元化的城市化模式,通过建设现代城市文化与文明,促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3.2三种模式

第一,乡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它适用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人均耕地少,工商业已经快速发展,已经基本实现工商业化,但由于宏观制度的制约,这些地区还未实现城市化,即:经济结构的转变未带动社会发展。这一模式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城市文明,通过城市化的力量推动农村发展。

第二,乡村集镇化模式。这一模式适合中西部地区的偏僻和贫困地区,由于自然生态条件的制约,农业及其他经济发展滞后,劳动力外流较多,留守农村的主要为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在这些地区可以通过政府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向集镇化集中的方式,并通过土地流转、社会保障和基础教育等制度安排,实现农村资源再整合,从而达到乡村集镇化,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村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三,乡村生活方式城市化模式。这一模式适合于以农业为主的平原农村地区,在这些地区,耕地相对较多,农业较为发达,村庄规模大,人口聚集较明显。尤其在华北地区,村庄居住格局已呈现街坊式,且集市发展有悠久传统。把这样的农村建设为新农村,主要任务就是实现他们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即社会的城市化。具体说就是增加公共设施和公共物品的投入,改善生活环境和管理制度,实现居民的现代化。

综上所述,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必须统筹兼顾,分析协调差异,使我国三个不同层次地带的城乡居民走向共同富裕之路,使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李实,岳希明.中国个人收入差距的最新变化[J].财经,2004,(4).

篇3

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起步较晚,为鼓励更多的企业建立年金制度,为职工提供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补充养老保险,税收政策给予鼓励和支持。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0号)中的相关规定,企业年金由企业和员工个人共同缴纳,主要由个人缴费、企业缴费和年金投资收益三部分组成。员工参加了企业年金,退休则可领取双份养老金,企业年金可以说是保障员工退休生活的“第二支柱”。

新公布的《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补充规定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9号(以下简称“《公告》”)是继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694号)(以下简称“《通知》”)文件对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缴纳以及以前年度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补缴的具体计算方式规定进行了明确,《公告》更加合理、人性化,便于企业以简单优惠的方法计算企业为职工缴纳年金相关的个人所得税。

企业年金是否缴纳个人所得税

企业年金是补充养老保险的一种主要形式,对其征税在个人所得税政策上是明确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0号)规定:企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缴费比例或办法实际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免征个人所得税;个人按照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缴费比例或办法实际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超过规定的比例和标准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应将超过部分并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也就是说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相关规定,除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实际缴付(包括单位、个人)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外,其他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以及超标准的基本保险均应征收个人所得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批复》(财税[2005]94号):为职工个人购买商业性补充养老保险等,在办理投保手续时应作为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所得”项目,按税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因各种原因退保,个人未取得实际收入的,已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应予以退回。

如何计算缴纳

企业为职工个人购买商业性补充养老保险等,在办理投保手续时应作为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所得”项目,按税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具体纳税时间应当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单位为员工支付有关保险缴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5〕318号)规定:对企业为员工支付各项免税之外的保险金,应当在企业向保险公司缴付(即该保险落到被保险人的保险账户)时并入员工当期的工资收入,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税款由企业负责代扣代缴。

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新变化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694号)明确了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相关问题。根据《通知》,企业年金的个人缴费部分,不得在个人当月工资、薪金计算个人所得税时扣除。企业年金的企业缴费计入个人账户的部分是个人因任职或受雇而取得的所得,属于个人所得税应税收入,在计入个人账户时,应视为个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不扣除任何费用,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算当期应缴个人所得税款,并由企业在缴费时代扣代缴。

《公告》明确了关于企业为月工资收入低于费用扣除标准的职工缴存企业年金的征税问题,即企业年金的企业缴费部分计入职工个人账户时,当月个人工资薪金所得与计入个人年金账户的企业缴费之和未超过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但加上计入个人年金账户的企业缴费后超过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其超过部分缴纳个人所得税。

关于以前年度企业缴费部分未扣缴税款的计算补税问题,即将以前年度未扣缴税款的企业缴费累计额按所属纳税年度分别计算每一职工应补缴税款,在此基础上汇总计算企业应扣缴税款合计数。在计算应补缴税款时,首先应按照每一职工月平均工资额减去费用扣除标准后的差额确定职工个人适用税率,然后按照《通知》第五条规定计算个人实际应补缴税款。

(一)企业年金个税扣除方法变化,个人税负降低。

原来规定:《通知》在计算企业年金的企业缴费部分(以下简称“企业缴费”)应纳个人所得税时,未考虑个人当月正常工资薪金收入低于费用扣除标准情形,企业缴费部分均应视为个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收入,不扣除任何费用,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算当期应纳个人所得税款。

新规定:自2011年1月30日《公告》之日起,对月工资收入低于费用扣除标准的职工实行了减税照顾,即当月个人工资薪金所得与计入个人年金账户的企业缴费之和未超过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但加上计入个人年金账户的企业缴费后超过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其超过部分按照《通知》第二条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职工月平均工资额的计算方法更为合理。

原规定:《通知》对企业按季度、半年或年度缴纳企业缴费的,在计税时不得还原至所属月份,均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不扣除任何费用,按照适用税率计算扣缴个人所得税。

现规定:《公告》规定,职工月平均工资额=当年企业为每一职工据以计算缴纳年金费用的工资合计数÷企业实际缴纳年金费用的月份数。也就是说,如果职工在年度中间入职或者企业在年度中间实行年金计划,则当年职工的月平均工资应为实行年金计划后的月平均工资。比如说,某企业7月份起为职工缴纳年金,则该职工月平均工资额为7月份至12月份的企业缴纳年金的基数之和(不包括未计提企业年金的奖金、津补贴等)除以6个月,来确定他的月平均工资,再找适用税率来计算年金应纳个税额。而不是此前的无论是否满12个月均按全年计算平均工资。

篇4

――题记

带着镣铐的舞者

滚滚长江从江津市西部的白沙镇穿过,其势壮阔,其情畅达。

站在长江岸边,做了多年党委书记的夏昭禄的心情却没有那么通泰。作为江津市的一个大镇,面对19人的镇领导班子和镇机关149名干部,要生存,还要发展,夏昭禄止不住“甩脑壳”。

首先难在人的问题。机关这么多人员,农税取消后,夏昭禄说:“减少一半的干部都可以,而领导设7-9人足够了。”其次,难在内设机构多,不规范。乡镇的机构都要和(江津)市对口,白沙镇内设机构调整前,设有经济、安全、计生等20多个办公室,而经济办公室下面还有蚕桑办、乡镇企业办、统计办、农办,等等。第三难是钱的问题。机关运转的刚性支出,除工资、医保、住房公积金外,差旅、误餐等经费和办公费用一个月要30多万元;还要偿还所欠5800万元普六、普九和场镇建设等的债务。自身投入匮乏,发展全靠引资。

一道道难题,无异于层层枷锁。

而农业税取消,“以农养政”时代结束了。夏昭禄在沉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税费改革必然会直接触动乡镇机构、人员的变革。说起这些,这位多年从事乡镇领导工作的同志把乡镇干部无奈地喻为“带着镣铐的舞者”。

推倒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之后

“当‘农业税’和‘提留款’这些词汇从农民的‘字典’里消失,就预示着乡镇机构改革的水已经淹到嘴边边了。”忠县官坝镇党委书记王精华告诉记者。

多少年来,农民负担成了传统的乡镇体制的“依据”。一位村支部书记认为:“乡干部下来就是收钱,村上的工作完成得好不好,就是看你的钱收得好不好。”

而免征农业税,无疑是推倒了现行农村管理体制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从“管制型”官员向“服务型”官员的转变,也就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过去指手画脚、下计划之类的工作方式当然就行不通了,农民需要的服务型干部是什么样的?那就是:说起“有道道”,能够让农民们发自内心信服;做起“有名堂”,能够用自己的行为示范引路。江津市中山镇一位党委副书记主动协助“有头脑”的村民承包200多亩土地,种植苎麻,跑市场、联系企业、培训种植技术……“充实得多,对干部素质的要求也高得多了,过去‘谙倒说,说得脱走得脱’那种方法和作风就行不通了。”他说。

新的形势要求乡镇官员要有“法”(顺应形势的好方法),还要有“能”(能说能做,引导有方)。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的、民主的、法制的、公平公正的乡村社会的建立也就有了可能。

乡镇的“手术”怎样动

乡镇干部对“乡镇问题”感受深切,“鞋子合不合脚”他们最晓得。

潼南县梓潼镇党委书记向元武认为:“乡镇的改革,最终应当落脚到精简、效能和职能转变三个方面。”

回首1980年代以来,虽然每一次乡镇机构改革都“成效显著”,但20年一盘点,却令人惊讶地发现,机构在“改革”中扩张,积弊竟日趋严重。

根据资料,全国现在财政供养人员和总人口的比例是1∶28。财政供养人员的不断扩张,是对多年来机构改革的莫大讽刺。

改革,对于重庆的乡镇来说,在撤并取得成效、搞好职能转变、创新财政体制、强化公共服务、改善群众生活、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稳定的同时,当前的重要工作是加快乡镇机构改革,提高乡镇行政效能。

去年的全市乡镇工作会,对乡镇机构改革确立了“两条底线”:机构编制只减不增;确保社会稳定。市委的要求是,相对减事,绝对减员。重点是精简机构,整合事业站所。乡镇行政机构原则上设置党政综合、经济发展、社会事务管理服务和社会安全稳定办公室。办公室设置一专多能、专兼共容的综合性职位;同时减少乡镇领导职数,实行兼职和党政领导交叉任职。对延伸到乡镇的事业站所进行整合,分类管理,鼓励经营性单位放开搞活、走向市场。

而检验的标准,则是“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巩固税费改革成果,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有利于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功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促进农村稳定。

一场乡镇干部的“饭碗革命”

30岁的熊振平是荣昌县广顺镇财政所的“铁饭碗”干部,可2004年11月,他把自己的“铁饭碗”弄“丢”了。乡镇建制调整使荣昌县30个乡镇合为20个镇,全县近2000人的镇机关干部中富余人员占1/3强,熊振平主动把自己纳入了这“1/3强”之中。

而与此同时,在村一级,则是许多年轻有文化的能人外出打工,留守的村干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

荣昌县在全县20个镇的机关干部中,采取“自愿报名、竞争演讲、双向选择”的办法,向村(居)委会选派干部:对下派干部按照“身份性质、职级职称、工作待遇不变,提拔使用、奖金福利、评优评先优先”的原则,与村干部同等接受镇对村的各种考核奖惩。

熊振平主动报名参选,成为了高瓷村支部书记。

这就是被称为“荣昌模式”的重庆乡镇干部的“饭碗革命”,在消除乡镇干部“一怕没位子、二怕丢帽子、三怕没面子”等顾虑之后。荣昌县有500多名镇干部自愿报名,234人取得了下派村干部的参选资格。

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就是人员分流,2001年来,重庆市乡镇党政综合机构从9个减少为5个,事业单位从14个减少为6个。但随着乡镇职能职责的变化,乡镇机构和领导职数仍然偏多,延伸到乡镇的七站八所也很不规范,或“以钱养人”、人浮于事,或大量“混岗”,造成行政运行成本大、运转效率低。

乡镇机构势在必改,人员势在必减。

这么多的“庙”这么多的“和尚”,哪里去?应该说,荣昌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饭碗革命”使有知识、有能力、政策水平较高的乡镇干部下到村里,带来的是农村面貌的全新变化,是资源和人才的良性流动。

从 “根”上激活“乡镇生态”

一个舒朗的冬日,记者来到渝西地区万亩蔬菜基地潼南县桂林镇。水雾洗净了田间的蔬菜大棚,棚里滋长出满眼新绿。“全市乡镇工作会,预示着一场深刻变革,它将冲刷乡镇干部和群众的心灵。”潼南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龙永久告诉记者。

“早改比迟改好,主动改比被动改好。”“上面有政策,农民有需求,不改不行了!”在合川,在万州,在黔江……不管是切身利益将受到影响的乡镇干部,还是直接受益的农民群众,每个人都以不同的话语表述出相同的认识。

“乡镇机构改革要走出为改革而改革的老路子,必须创新关键环节,从‘根’上抓起。”渝北区王家镇党委书记周恒丰告诉记者,“迈过精简人员这道‘坎’,根本在于通过制度设计,从体制和机制上彻底根除几十年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积弊,通过创新激活‘乡镇生态’。”

建立刚性约束机制,分类核定乡镇行政和事业编制,缺编不补,超编精简。同时实行机构编制监管信息化、公开化,并将机构编制作为乡镇办事处行政事业单位经费预算拨款的主要依据,从体制上切断“收费养人、养人收费”的恶性循环链条。

精简机构要与转变政府职能有机结合。农业税免收之后,乡镇的职能必须进行根本性转换和结构性优化,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需要。

实行领导班子交叉任职,大幅度减少乡镇领导职数,将乡镇领导班子从机构、职能重叠,推诿、扯皮等结构性矛盾中解脱出来,以减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

篇5

【关键词】基准利率传导机制 货币乘数效应 宽口径 有效性需求

中国人民银行在2012年2月24日、5月18日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随后,在6月8日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这是央行自2008年12月以来首次降息,加上2012年度内两次降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看出其预调微调力度较前期有所增加。从总需求持续疲软和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偏紧等情况来看,货币政策逆周期操作将持续。

彭文生(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预测,随着通胀在未来2-3个月的显著下行,2012年8月降低基准利率是大概率事件。此次降息释放的信贷资金,增加了货币资金的流动性,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贷款资金的刚性需求。

2012年7月6日,正如专家所料,央行决定再次降低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央行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两次降息,充分体现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意图。”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连续降息后,一年期贷款利率累计下调了50余个基点,极大地降低了贷款利率,降低了资金成本,有利于刺激资金的有效性需求。

一、基准利率传导机制

宗良(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表示,“上次降息,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此次进一步扩大为0.7倍,继续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利率市场化改革再次加速。”利率的市场化也反过来可以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利率市场化能够真实反映资金供求关系,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认为,当前稳增长再次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重点,央行降息与国际趋势也是一致的。利率两次下浮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低利率的货币环境,在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同时,财政政策相应地有所作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货币乘数效应

货币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产生派生存款的作用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是:

k=(Rc+1)/(Rd+Re+Rc)

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率、现金比率。

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而货币乘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上三个因素,其中央行最常用的价格杠杆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央行主要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整货币政策。年内央行两次调低存款准备金率,目的是放宽货币政策,刺激有效需求。

景学成(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原副局长)认为,四月新增贷款6818亿元,低于之前市场预期的8000亿元,创今年以来最低水平。央行在此之前也进行了逆回购等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不足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央行5月份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货币资金需求。

三、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对“三农”信贷资金支持的现状分析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实施信贷政策与农村产业政策互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互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村信用环境培育互动、信贷投向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互动,以真诚、信用为纽带,在与客户合作互动中实现互利共赢。目前,全省农信社存款客户2235万户,占全省成年人口总数的近四分之三;贷款客户285万户,其中87%是自然人客户,占全省贷款客户总户数的四分之一。

为解决弱势群体的贷款资金需求的难题,农信社着力推出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文明信用农户贷款、下岗再就业贷款、青年创业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林权抵押贷款、信用共同体贷款等贷款品种。尽管农信社占据着农村金融市场这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但是随着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重返农村、各大村镇银行的不断进驻,农信社应该认识到危机感以及意识到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差距和存在不足。本人主要从信贷资金的流向性和农村贷款资金需求的有效性出发,分析农信社信贷资金的投放和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一) 农户贷款的有效性需求与宽口径信贷资金政策的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农户贷款需求观念与贷款资金供给形成的矛盾

农民贷款意识不强,农信社贷款政策宣传不到位。在农村金融市场,一方面农民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手工业为主,传统的金钱观念与贷款观念存在一定的冲突。另一方面,农信社在贷款优惠政策方面宣传还不够深入。

2.贷款的有效性需求与贷款程序的合规性形成的矛盾

种养大户、乡镇企业、小微企业贷款需求量大,但无抵押无担保又难以得到贷款支持。

3.贷款期限设定与贷款收回形成的矛盾

小额农贷一般期限设定为一年,但一些种养项目在一年当中无法产生收益。因此,在没有收益的情况下,贷款本金利息难以收回,导致一些好的种养项目被迫舍弃。

(二)农村资金不足与“三农”资金需求的矛盾

无论是在资金流、结算渠道,还是在网络环境、服务手段,农村金融市场无法与城市金融市场相比。农信社的存款额主要依赖于自然增长,而自然增长又主要依靠农民工打工收入,资金流也仅仅停留在春节前后的“春运小高峰”。在资金需求方面,农业投资、家电下乡、住房改建等有效性需求比较充分。由此形成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需不平衡。

(三)信贷授信额度偏小与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需求较大的矛盾

在农村金融市场,农信社的授信额度大部分不超过十万元,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信贷资金的需求额越来越大,授信额度没有得到相应的调整。且没有根据实地情况区别对待,往往是“一刀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正常的大额资金需求。

(四)客户资源挖掘不够与农信社信贷规模不大的矛盾

一方面,农信社市场拓展不够深入,一些潜在客户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另一方面,农信社的性质还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金融机构相比,中国人民银行能给予的信贷规模也很有限。根据江西农信社赣州办事处党组书记、主任张耀平于2012年6月12日在全市农信社业务发展提速的讲话中指出,赣州银座村镇银行一季度存款总额10个多亿元,发放贷款8、9个亿元;而农信社一季度470多亿元的存款总量,全市农信社才发放12.6亿元贷款。很显然,人民银行给予农信社的贷款容忍度还处于一个低水平状态。

四、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建立货币政策宽口径与“三农”贷款有效性需求对接平台的建议及对策

农村金融市场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农村经济形态与组织方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必然产生多种多样的金融需求,由此引起了各大金融机构瞄向农信社长期占有的农村金融市场。农信社只有适应新变化、注入新动力、展示新形象,努力改善和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现代金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和对策出发,积极建立起货币政策宽口径与贷款有效性需求的对接平台。

(一)转变农户贷款观念,加强农信社信贷优惠政策宣传力度

贷款是为了促进资金的流动性,进而追求资金的盈利性。农信社尤其是赣南地区应利用好中央支持振兴赣南苏区计划的契机,让群众“知道贷”、“贷得到”。科学宣传好央行的降息、降准政策,让农户了解央行释放出的信贷资金,将最近、最新的贷款利率传递给农户。农信社的客户经理应“用脚丈量信贷需求”,即积极奔走于农户和信用社之间,发挥其在农信社和潜在农户贷款资源之间的桥梁作用。

(二)盘活农村金融资金,严格农信社贷款有效性需求调查制度

农村金融资金比较缺乏,资金投向也比较单一。农信社应当因地制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产品也因时、因地而变。需求创造供给,农村货币资金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如何把握好贷款的有效性需求,这就需要农信社建立起贷款需求调查制度,尤其是针对种养户、小微企业、有发展前景的乡镇企业,应时时关注其资金流以及资金需求量。加大执行力度,尽量让农村的贷款需求和供给达到均衡。

(三)提升信贷授信额度,适应农村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需要

农村金融市场处速发展时期,农民手中的资金越来越多,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如何满足这些客户的资金需求,这要求农信社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将小额农户贷款、抵押贷款等贷款的授信额度适当调整。尤其是针对按时交纳利息、资信状况良好的贷款户,应提高其授信额度,让信用社和高质量客户群处于一个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另外,还应根据客户的贡献度、风险度、效益状况等,实行综合定价,把风险定价机制落到实处。

(四)落实评级授信制度,灵活调整信用社贷款门槛

建立常态化的评级授信机制,实行信贷服务流程化、全天候受理。及时做出信贷评审会议决议,让农信社与贷款农户之间信息完全对称。农信社在增强信贷资金支农力度的同时,应灵活确定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对资信良好的贷款户适当降低门槛,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实现互利共赢。

随着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改制的步伐越来越快,如果能顺利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转变,加之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越来越开明,充分利用好惠农资金,激活农村金融资金需求,立足“三农”,服务社区,继续发挥好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作用。针对央行两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两次下调基准利率的大好形势,市场信贷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流动性的不断加强,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应大力挖掘潜在农村贷款需求,加快农商行改革的步伐,让农民的贷款有效性需求得到真正满足,让农村金融市场真正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卢宝梅.试论基准利率的传导效应及其选择[J].中国经济问题,2002(01).

[2]刘曦.印度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启示[J].武汉金融,2012(06).

[3]人行南昌中心支行专题调研组.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对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支农情况的调查[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0(09).

[4]何发明.关于对黎家坪镇小额农户贷款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中国金融网,2007-05-16.

[5]叶文浩.江西省上高县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运行状况调研报告[C].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6]黄光.江西省农村信用社现状分析与建议[J].金融与经济,2006(05).

[7]刘伟,陈斌,程应梅.立足社区 服务“三农”―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发展提速[J].当代江西,2005(04).

篇6

关键词:人本管理 饭店 员工流失 对策

一、人本管理的内涵

在我国,人本管理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道家、宾家等,但因历史局限性未能形成完善的人本管理理论体系。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着手研究人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张兰霞等认为:“人本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创造相应的环境、条件、以人自我管理为基础,以组织共同意愿为指导的一整套管理模式。”徐琼认为:“人本管理就是把人当人看,当人用,充分考虑单位个人的特点,尊重个人的个性,理解个人的情感与追求,重视人与物的差别,而不是使人成为物的附庸。”杜伟蔚认为:“人本管理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刘结玲认为:“企业人本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作为企业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此基础上激励人、塑造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

综合各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人本管理的核心价值即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应围绕“以人为本”思想,重视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服务于人,满足人的合理需要。

二、饭店员工流失问题的现状及原因

1.饭店员工流失的界定

饭店员工的流失有行业员工流失与企业员工流失之分。前者是针对于员工流失于饭店行业而言的,而后是针对于员工流失于某个具体的饭店企业而言的。本文所指的员工流失是指饭店企业员工的流失。

2.饭店员工流失的问题的现状

中国旅游协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中心于2009年底对中国23个城市的部分星级饭店进行了调查,调查统计结果显示:1994、1995、1996、1997、1998年饭店业员工流失分别为25.64%,23.92%,24.2%,24.56%,23.41%,平均流失率高达23.95%。而《2011浙江省饭店人力资源发展报告(黄皮书)》显示:2010年浙江省饭店员工年流失率平均为33.69%,其中流失率最高的是一线员工,占了98.8%。可见在中国,员工流失一直是饭店企业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而且随着80、90后加入,饭店员工流失的现象越演越激励。如何留住员工是困扰中国饭店管理者的一个难题,也是中国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3.饭店员工流失的原因

导致饭店员工流失的原因很多,但“收入低、压力大、机会少、强度高”是饭店员工流失的根本原因。饭店员工希望通过流动寻求更高的报酬、寻求更优的工作环境、寻求更好的发展平台以及寻求更宽松的工作方式。

三、基于人本管理理论的饭店防止员工流失的策略

1.全面树立员工管理人本化的理念

饭店的管理者应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员工是饭店真正的核心资源和竞争力源泉,不能只要求员工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而应从人本管理出发,树立“只有满足的员工才有满意的客顾”的理念。多给予员工关心、爱护、信任,提倡充分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把员工作为企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把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支撑点。把培养忠诚的员工,发自内心的愿意承担饭店企业的相应责任,与饭店的发展共命运,发挥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

2.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体现员工的经济价值

薪酬是饭店员工经济价值的体现,是影响饭店员工流动的重要因素,饭店要留住员工,必须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合理的饭店薪酬体系由基本薪酬、奖励薪酬、附加薪酬、员工福利四大部分组成。其中基本薪酬是以员工的熟练程度、工作的复杂程度,责任大小及劳动强度为基准,按照员工实际完成的劳动定额或工作时间的劳动消耗而计付的劳动报酬;奖励薪酬是饭店为奖励员工的超额劳动部分或劳动绩效突出部分而支付的奖励性报酬;附加薪酬是饭店对员工在特殊劳动条件下所付出的额外劳动部分或劳动消耗和生活开支的一种物质补偿形式;员工福利是饭店为吸引员工或维持人员稳定而支付的作为基本薪金的补充项目。根据人本管理理论,笔者认为在确定饭店的薪酬体系时,首先在基本薪酬中应体现岗位工资的公平性,避免出现付出与回报不符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岗位工资,是体现员工经济价值的最基本途径。其次,要注意突出薪酬的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绩效工资、学历工资、技能等级工资、店龄工资等,体现高能力、高技能、高学历员工及老员工的经济价值。再次,完善福利制度,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带薪年假等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生活压力,增强饭店对员工的凝聚力,留住企业的员工。最后,附加薪酬中应体现加班工资的公平性,合理的加班工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饭店员工因无法正常享受节假日而流失的概率。

3.创造多元化的晋升空间,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

在多数饭店中,“服务员―领班―主管―经理”是员工唯一的晋升空间,它只能给少数的员工提供机会。晋升机会少,发展空间窄,员工就会失去工作的动力与热情,就会导致员工流失。根据人本管理的理论,饭店应更多的从员工个人发展角度出发,制定人性化的晋升政策,结合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愿景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求。笔者认为,饭店要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首先,应给员工提供职务与技能等级并行的两条晋升空间。即“服务员――领班――主管――经理”的职务晋升空间和“初级服务员――中级服务员――高级服务员――技师――高级技师”技能等级的晋升空间,让每一位员工根据自已的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晋升的空间。其次,应完善晋升制度。对于“服务员――领班――主管――经理”的职务晋升空间,应采取应聘制度,定期考核,自由竞争,受聘者能上能下,这既能调动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又能帮助饭店选择优秀的管理人才;对于“初级服务员―中级服务员――高级服务员――技师――高级技师”的技能等级晋升空间,饭店应健全等级考核的标准、方法、制度,通过考核者,享受一定的待遇。再次是饭店可以根据这两条晋升渠道,为每一位员工设计他们职业发展计划,少数有管理才能的员工给其设计“服务员――领班――主管――经理“的职务晋升空间;对于多数的员工,饭店为其设置”初级服务员――中级服务员――高级服务员――技师――高级技师”的技能发展空间,针对每个发展阶段提出技能上、知识上、能力上的具体要求,针对要求对员工进行教育与培训、协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

4.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是饭店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实行人本管理的重要体现。笔者认为所谓的软环境是指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良好的企业文化和领导艺术。饭店要创造良好的软环境,首先,饭店的管理者应掌握与员工沟通的技巧,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有时可以与员工拉拉家常,嘘寒问暖,拉近与员工的距离,对员工做出的成绩应及时给予充分肯定,让员工从中获得成就感,满足员工的自尊心,同时也能赢得员工的好感;其次,强调让员工共同参与管理,强调企业的发展与员工共命运的关系,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再次,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有效的激励和领导方法,培育团队精神,让员工从中获得认同感、归属感,从而产生强烈火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最大限良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5.创建学习型组织,完善培训制度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一种按照人性化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浓厚学习气氛、能够自我管理的、不断创新和进步的企业构成单元。饭店应努力将自己创建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首先可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技能创新等方法,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氛围,激励员工自已学习,互相学习。其次,要改变对员工“只用不养”的陈旧观念,加强对员工的培训,特别是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的培训,提高员工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对市场的驾驭能力及竞争能力,同时扩大员工的知识结构,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兰霞.世纪之交企业管理理念的新变化[J].经济纵横.2000(8))

[2]徐琼.企业人本管理的内涵、结构与战略[J].商业研究.2003(15),44-45.

[3]杜伟蔚.浅谈人本管理的内涵、机制与对策[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8(6)45-46

篇7

关键词:海南;经济金融;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9-0020-06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9.05

一、2011年上半年海南省经济发展所处的国际国内宏观背景

(一)国际经济动态

1.世行预计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双速复苏仍将延续。世界银行在6月初的《2011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2011年和2012年全球经济将分别增长3.2%和3.6%,今明两年仍将延续“南高北低”的复苏局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将继续超过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增长的主引擎①。其中,2011年和2012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将分别增长6.3%和6.2%,发达国家将分别增长2.2%和2.7%。与1月份的预测数据相比,世行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调高了0.3个百分点,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速调低了0.2个百分点。

2.美国经济呈现“三高三低”特征,美联储慎言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5月份,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由4月份的60.4下降至53.5;非农部门失业率达9.1%。美国经济数据不佳,就业不及市场预期,但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并未就“是否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发表任何言论,仅提出2011年美国经济增长较预期放慢,宽松货币政策仍有必要,利率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仍将维持低位。

3.债务危机困扰欧洲,通胀压力持续增大。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银行业持有的希腊国债总额共计542亿美元,其中96%由欧洲银行持有。若希腊债务重组将导致25%的国债价值缩水,欧洲央行的直接损失额度会达到其目前全部资本金的近一半,德法两国的损失尤其严重。欧洲各国互持债务,使欧债危机前景变得空前的复杂多变。与此同时,欧洲通胀压力较大,1―6月通胀率均超过其自设2%的通胀目标,4月7日和7月7日,欧洲央行连续两次上调再融资利率各25个基点。

4.经济持续疲软,日本央行继续实施宽松政策。日本一季度实际GDP环比下降0.9%、同比下降3.7%,日本经济财政担当相与谢野馨预测2011年度日本GDP将接近零增长。货币政策方面,在“3.11”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央行向市场快速注资超过40万亿日元。6月14日,日本央行宣布继续维持基准利率零至0.1%不变,同时还维持10万亿日元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规模。此外,新增5000亿日元的贷款计划用于扶持日本成长型中小企业,以刺激实体经济增长。

(二)国内经济动态

1.经济运行总体良好。上半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204459.0亿元,同比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8%,同比提升0.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24567.0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6250.0亿元,同比增长3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833.0亿元,同比增长16.8%。进出口总值17036.7亿美元,同比增长25.8%;其中,出口8743.0亿美元,同比增长24%;进口8293.7亿美元,同比增长27.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8.9亿美元,同比增长18.4%。财政收入56875.8亿元,同比增长31.2%;财政支出44435.1亿元,同比增长31.4%。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5.4%,其中,6月同比上涨6.4%,比5月高0.9个百分点,为近三年来月度最高值。

2.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三个月回落。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9%,低于上月1.1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回落。该指数为2009年3月以来的新低,但仍连续二十八个月位于临界点――50%以上的扩张区间,显示出中国制造业总体仍在增长,但增速逐月放缓的迹象。调查显示,当前制造业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市场需求回落进一步加剧,产成品库存呈现上升态势,企业生产积极性受挫。此外,一些地方政府采取的“拉闸限电”措施,限制了部分制造业企业的生产,造成交货期延长。

3.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双率”调至新高。今年以来,央行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增大,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此,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21.5%的历史最高点。2011年7月7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这是今年以来第3次加息,也是去年加息周期启动后的第5次加息。

4.货币供应量持续回落。6月末,国内广义货币(M2)余额78.1万亿元,同比增长15.9%,比上年末高0.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7.5万亿元,同比增长13.1%,比上年末低8.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4.5万亿元,同比增长14.4%。本外币贷款余额54.7万亿元,同比增长16.8%。本外币存款余额80.3万亿元,同比增长17.5%。国家外汇储备余额3.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0.3%。全国社会融资规模7.8万亿元。

二、2011年上半年海南省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经济总量持续较快增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上半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22.3亿元,同比增长10.4%,同比回落9.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25.8%、27.3%和46.9%,同比分别增长6.1%、17.6%和8.8%。

(二)工业增长处于较高水平,经营效益快速提升

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07.0亿元,同比增长16.4%,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其中,轻、重工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22.4%和77.6%,同比分别增长10.3%和18.6%,重工业拉动作用较为突出。1―5月,全省34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9.3亿元,同比增长26.6%。综合效益指数358.6%,同比提升33.8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609.5亿元,同比增长35.5%。

(三)投资增速持续高增长,第三产业占比较高

上半年,全省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8.2亿元,同比增长33.6%,高于全国8.0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有四个特点:一是投资总量较快增长,增速有所回落。投资总量比去年同期多增168亿元,但受去年基数较高影响,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9.6个百分点。二是第三产业主导地位突出。全省三次产业投资增速分别为:43.4%、22.8%和35.6%;投资额占比分别为0.8%、15.1%和84.1%。三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287.5亿元,同比增长40.0%。四是投资项目总数较快增长。全省投资项目累计1518个,同比增加28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21个,同比增加35个。

(四)消费市场持续稳定增长,城镇消费占比较高

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4亿元,同比增长18.6%,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占比分别为90.6%和9.4%,同比分别增长19.1%和14.4%。零售商品销售额较大的包括:石油及制品类67.2亿元,同比增长39.6%;汽车类53.8亿元,同比增长8.6%;粮油、食品、饮料及烟酒类12.8亿元,同比增长40.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11.0亿元,同比增长32.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9.8亿元,同比增长52.6%。

(五)进出口快速增长

1―5月,全省进出口总值48.9亿美元,同比增长36.6%。其中,进口39.3亿美元,同比增长44.0%;出口9.6亿美元,同比增长13.0%;贸易逆差29.7亿美元。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占主导地位。其中,进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占比76.8%,同比增长43.7%;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占比60.8%,同比增长12.5%。从贸易地区看,进口额最大的为非洲地区12.3亿美元,同比增长49.0%;出口额最大的为香港2.5亿美元,同比增长21.8%。上半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5.9亿美元,同比增长7.2%。新签利用外资协议合同数21宗,同比下降41.7%。

(六)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民生支出进展加快

上半年,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5.6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87.7%,同比增长20.5%。税收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两项税收分别为67.8亿元和2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和60.3%。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支出312.9亿元,同比增长65.8%。预算支出规模较大的有: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4.4亿元,同比增长55.7%;教育支出47.0亿元,同比增长50.8%;农林水事务支出42.2亿元,同比增长63.1%。

(七)物价指数全面上涨,通胀压力增大

上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上涨6.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在类商品中,受农产品大幅涨价以及房屋交易价格和租赁价格上涨较快影响,食品、居住类价格涨幅分别达到15.0%和6.1%,其他商品价格变动幅度则不明显。随着全球经济复苏预期增强,工业企业生产加快恢复,对资源能源和原材料类产品需求增加,推动了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价格的快速上涨,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RMP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累计分别上涨17.4%和8.8%。

三、2011年上半年海南省金融运行情况

(一)贷款增速先抑后扬,新增量历史同期最高

6月末,海南省本外币贷款余额2885.0亿元,同比增长26.8%,比去年同期低10.4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70.9亿元。

上半年全省贷款结构变动特点:

1.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快速增长,票据融资增速持续为负。6月末,全省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2310.8亿元,同比增长28.2%,比年初增加291.1亿元;短期贷款余额444.7亿元,同比增长26.6%,比年初增加39.7亿元;票据融资余额53.9亿元,同比下降25.4%,比年初增加14.9亿元。

2.新增贷款以经营贷款和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为主,银团贷款大幅减少,个人贷款及透支同比下降较多。上半年,全省新增经营贷款137.3亿元(其中短期增加15.6亿元,中长期增加121.7亿元);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贷款188.7亿元(其中短期34.5亿元,中长期154.2亿元);银团贷款减少41.4亿元(其中短期减少31.3亿元,中长期减少10.1亿元);个人贷款新增23.5亿元(其中短期减少2.5,中长期新增26.0亿元)。截至6月末,全省固定资产贷款余额1612.2亿元,占比55.9%。

与去年同期相比,全省经营性贷款同比多增116.9亿元,反映出宏观调控背景下,全省商业银行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依然较大,而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全省房地产销量下降,个人贷款同比减少62.3亿元。

3.人民币、外汇贷款持续较快增长。截至6月末,全省人民币贷款余额2560.2亿元,同比增长24.5%,比年初增加290.5亿元;全省外汇贷款余额50.2亿美元,同比增长55.7%,比年初增加13.3亿美元。

4.国开行贷款占比最高。上半年,全省新增贷款前四位的银行分别为:国开行(158.5亿元)、农信社(57.0亿元)、工行(36.3亿元)、中行(31.2亿元)。国开行依然是全省信贷投放最多的银行。截至6月末,该行贷款余额1177.9亿元,占全省贷款额的40.9%。

5.贷款投向地域主要集中在海口市。上半年,海口市新增贷款290.2亿元,占全省新增贷款的78.2%,除此之外,全省仅有三亚(20.3亿元)、澄迈(12.9亿元)、琼海(10.2亿元)三市(县)新增贷款较多,其余市县贷款新增量均未过亿,有8个市(县)贷款不增反减。

经历上年的高增长后,上半年全省贷款增速经历了一个先抑后扬的过程,1-5月持续下降,在6月份新增116.8亿元后,贷款增幅开始提升。从新增贷款绝对量看,1-6月份全省新增贷款370.9亿元,为历史同期最高,即便是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海南省信贷规模仍保持高增长,表明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深入,全省经济实体对资金需求较为强烈,而金融机构则对全省经济前景看好,以增加信贷投放契合了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

(二)存款增幅高位回落,新增量近三年同期最低

6月末,全省本外币存款余额4521.4亿元,同比增长15.6%,比去年同期低27.0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04.6亿元。

上半年全省存款结构变动特点:

1.本外币个人存款、单位存款、财政性存款新增量均小于去年同期。6月末,全省本外币个人存款余额1867.6亿元,比年初增加186.7亿元,同比少增97.8亿元。本外币单位存款余额2455.4亿元,比年初增加100.8亿元,同比少增399.8亿元。本外币财政性存款余额163.1亿元,比年初增加13.7亿元,同比少增25.8亿元。

2.人民币存款较快增长,外汇存款高速增长。6月末,全省人民币存款余额4459.1亿元,同比增长15.5%,比年初增加286.9亿元。外汇存款余额9.6亿美元,同比增长30.8%,比年初增加2.8亿美元。新增外汇存款主要为外汇贷款派生。

3.海口市新增存款占全省逾五成。上半年,海口市新增存款171.7亿元,占全省新增存款的56.4%。三亚市存款减少3.5亿元,洋浦开发区减少0.9亿元,其余市(县)存款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截至6月末,全省存款前三位的分别为海口市(2410.6亿元)、三亚市(613.0亿元)、琼海市(183.9亿元)。

4.跨省资金流动净流入。上半年,全省各银行类金融机构累计流入资金18571.5亿元,流出18383.5亿元,累计资金净流入188.0亿元,比去年同期少489.3亿元。

从今年1月份开始,全省存款增速出现拐点,由上年末的32.8%降至18.6%,此后各月增速均未超过20%,存款增幅的高位回落与上年国际旅游岛建设启动大量资金涌入造成的基数较高有关。此外,受物价持续高企、实际存款利率因素影响,居民储蓄意愿下降,而随着银行理财产品不断丰富,居民购买理财产品增多,“银行存款搬家”现象较为突出。

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关注物价持续处于高位

今年以来,海南省物价持续处于高位。考虑到当前全省经济运行仍然面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偏高带来的输入通胀压力、流动性过剩导致的旺盛需求压力以及国内食品价格的传导,物价上涨的整体压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减轻。与此同时,全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也处于10%以上的高位,物价存在由结构性上涨向全面上涨扩散的趋势,连续上行的物价给经济金融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一是银行流动性受到影响。目前居民储蓄实际利率为负,存款向黄金、房地产、股票等避险产品分流明显,存款的大幅减少使银行的流动性下降,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随之降低。二是对低收入群体生活影响较大。按全年价格涨幅5%初步匡算,城镇居民人均每月生活费支出将分别增加50元,对省内人均月消费支出仅400元左右的低收入群众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居民储蓄问卷调查显示,一、二季度省内居民对物价的满意度水平分别为16.6%和20.6%,处于近几年来的较低水平。三是增添企业经营成本。投资品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抬高企业生产成本,但由于多数产品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下游产品价格上涨空间较小,难以抵消上游成本增加的影响,导致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下降。1―5月,全省亏损企业户数77户,比上年同期有所增加。

(二)关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负面效果

上半年,全省房地产业增加值137.6亿元,同比下降3.4%;房屋销售额423.2亿元,同比下降5.3%;销售面积434.4万平米,同比下降9.9%。金融机构方面,当前省内大部分商业银行房地产审批条件权限已被上收总行,商业银行严格执行房地产开发企业准入名单制管理。二季度的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全省房地产业审批条件指数为22.0%,比上季度低5个百分点,持续5个季度处于严格限制状态。

目前,房地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房地产贷款占全省贷款的比重在20%以上。房地产业对全省经济金融存在较大影响,尤应关注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状况、在建项目的进度情况和银行的风险程度,防止行业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

(三)关注理财业务大幅增长对宏观调控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迅速发展。截至6月末,海南省理财产品余额120亿元(其中企业理财产品30亿元,个人理财产品余额90亿元),比年初增加60亿元。上半年全省各家商业银行累计销售额在1200亿元左右,理财业务的发展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但也给央行宏观调控带来新的挑战[2]。一是为应对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商业银行通过代客理财业务将表内存款化为表外资金,直接导致了存款和货币供应量的减少,抵消了货币政策紧缩效果。二是高收益保本理财产品对存款利率管理政策形成冲击。银行保本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随着银行理财产品向低风险、高流动性的资产属性回归,“存款理财产品化”趋势渐显,对存款利率体系的冲击和影响日益突出。三是理财产品收益率竞相上调加剧了利率市场同业竞争。理财产品市场利率竞争加剧致使商业银行在“保市场”和“增利润”间艰难平衡,非理性竞争行为不时显现。四是理财产品市场涉及面过于宽泛容易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扰动因素。商业银行扎堆发行投资于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信托理财产品,但在宏观经济不稳定因素增多、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加大、资本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风险可能会暴露,为理财产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保持金融运行稳定埋下了隐忧。

(四)关注异地贷款的较快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银行间竞争加剧,海南省商业银行加大了信贷营销力度,跨省贷款投放增多。截至6月末,全省各家银行对省外企业贷款余额累计275.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9.1亿元;对省外企业贷款占全省各项贷款的9.5%,比上年末高0.9个百分点。目前海南省商业银行流动性普遍比较充裕(贷存比仅为6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探索在更大范围内拓展业务,异地贷款的增加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值得关注的是,在货币政策从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受到限制,异地贷款的增加势必会挤占本就相对欠缺的金融资源,加大本地资金供需矛盾,不利于国际旅游岛建设。此外,从贷款风险角度考虑,受地域、时间的限制,贷款银行不能及时到企业进行贷款跟踪管理检查,从增大贷款风险。

(五)关注信贷收紧背景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随着商业银行的信贷收缩,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增大,不少企业将融资重点转向了民间融资。调查显示,2011年前5个月全省典当企业的典当发生额为12.6亿元,比2010年全年还多3.5亿元。相对于银行信贷,民间融资成本明显偏高。调查显示,海南省企业民间融资平均利率为17.8%,最高达35.0%,利率一般为同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水平的2-3倍。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融资成本的提高让一些中小企业生产企业经营活动受到重创。全国工商联对广东、浙江、江苏等16个省的最新调研结果显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生存状况甚至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为严峻。目前,海南省尚未有中小企业大规模资金链断裂现象发生,但融资难问题一直制约着省内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相关部门应未雨绸缪,及时出台相应措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五、对策建议

(一)落实宏观调控措施,有效防治物价上涨过快

一是正确分析、掌握市场物价形势,努力保持物体水平稳定。二是把控制食品价格上涨作为控制物价的重点,加大对食品生产和运输行业的扶持力度,实行倾斜政策,控制食品价格上涨。三是提高物价调控的前瞻性,进一步加强对物价上涨及拉动因素的监测分析,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四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密切跟踪经济形势新变化,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平衡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提高房地产市场调控水平,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一是加大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的投入量,有效改善房地产市场供应的结构性矛盾,平抑房价,保障低收入者的住房要求。二是在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结合海南实际情况和国家给予国际旅游岛建设更大的自和优惠政策,争取国家对海南房地产业发展区别对待。三是搞好房地产发展规划,形成高端旅游房产,普通商品房和中低收入保障住房三个层次,引导房地产资金投资房地产信托基金,旅游产业基金、股权酒店等。

(三)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一是加大项目投资支持力度。省内各金融机构应结合海南省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规划、融资服务需求调整金融服务目标,调整信贷投向重点,创新信贷产品,扩大金融增值服务,为全省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二是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涉农金融机构应继续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做好金融支农工作。其他金融机构则应强化服务“三农”的意识,推进组织制度和产品创新,在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加大金融支农力度。三是促进个人消费信贷增长。落实和出台有关信贷政策措施,支持居民的住房及汽车消费需求,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启动消费市场。

(四)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一是切实发挥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部门的作用,推出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建立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业务流程、风险控制和内部控制等制度。二是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吸引民营金融资本进入。东部沿海地区民营金融资本数量较多,竞争较激烈,且业务模式经过了市场的考验,海南省可借鉴其模式,采取一定政策优惠措施,鼓励吸引这部分民营金融资本的进入,丰富本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三是搭建以省级平台为龙头、各市(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为主体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好社会投资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四是做好中小企业融资上市培育和推荐工作,积极探索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

六、趋势预测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正在由恢复期的快速回升阶段向平稳增长阶段过渡。从我国情况看,宏观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方向发展。受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影响,下半年海南省经济增长将逐步平稳,考虑到上年基数因素,三、四季度,全省经济增幅应会稳定在10-11%之间。综合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变动趋势及全省经济金融运行特点,预计下半年全省信贷投放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速,但增幅将会逐步降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