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设备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气设备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气设备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隔离开关;仿真模型;实训教学;设备检修

电力类专业的高职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大多从事电气设备运行、维护与检修工作。隔离开关作为电力系统广泛使用的开关电器,主要作用是将被检修的设备与带电部分可靠隔离,以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检修的设备安全。高压隔离开关在电力系统中的运行数量最多,其质量优劣、运行维护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隔离开关的检修与故障处理是电力系统检修人员的必备技能,也是电力类技能比武的一项重要赛项。隔离开关检修时,检修人员应掌握隔离开关的结构及相关的技术参数,必须严格遵守现场作业指导书进行规范操作,以确保检修质量[1]。因此,在电气设备检修类实训课程中引入仿真模型,通过模型演示与现场设备检修实操相结合,增强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高压开关设备的检修作业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1课程现状分析

电气设备检修类实训课程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供用电技术等高职电力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包含电力安全工作规程、高压断路器检修、高压隔离开关检修、高压开关柜检修等内容。基于电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相关的最新发展趋势,许多高职院校将高压隔离开关的拆卸与组装、单极调整与试验、三极调整与试验作为实训内容的核心模块,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常见电气设备的检修作业流程,具备能胜任设备运行维护检修岗位的职业能力。学生在实训前缺乏现场工作经验,对高压开关设备的结构、动作原理缺少感性认识,在检修过程中,对各个部件的作用不甚了解,容易出现螺丝、底座、连杆等安装错误,发生触头弹簧、止钉、闭锁连板漏装等问题,使实训效果大打折扣。基于实训设施、场地条件限制与学生操作安全考虑,实训教学中难以在检修平台上完成高压开关设备检修的全流程,同时开关设备在检修过程中频繁的分、合闸操作对设备本身损坏较大。基于上述分析,学生仅通过现场操作训练,难以全面掌握高压开关设备的调试与检修作业规范。本文建立某型号高压隔离开关仿真模型,以期通过模型各部件展示及其分合闸动作演示,加深学生对高压开关设备的结构和动作原理的认知,进一步提升电气设备检修类实训课程教学效果[2]。

2仿真模型开发

结合电气设备检修类实训课程内容,本文选取我国电力系统中应用数量较多的GW4型隔离开关为建模对象,采用三维设计软件SolidWorks建立某GW4型双柱水平旋转式高压隔离开关的三维模型。由于GW4型隔离开关是由大量零件(包含多种杆件、轴销、轴承、主从动支柱绝缘子、导电臂、触头、触指等)交叉组合构成的多体机械系统,其建模过程较为复杂。首先,根据某厂家提供的GW4隔离开关安装图纸,按照实际尺寸1:1比例对各零部件单独建模,其典型零部件轴销、操作杆拐臂、连接头、轴承如图1所示。其次,将已建立的零部件根据其动作关系通过不同类型的配合(如重合、平行、同心及距离配合等)进行装配[3],分别组建隔离开关的操作部分、支柱绝缘子以及导电部分等局部结构,建立的各装配体如图2所示。最后,根据GW4型隔离开关动作原理,将各局部结构的装配体进行整体模型的组装。由于GW4型隔离开关A、B、C三相结构类似,建模时先组装A相单极模型,经调试无误后再通过重复导入,形成B、C两相模型。再加入相间连杆,通过配合定义约束,对三个单极模型进行连接,完成三相隔离开关的整体模型建模,以实现三极隔离开关模型主、从动极的联动操作,最终建立的GW4型三极隔离开关整体装配模型如图3所示。

3模型应用

“电气设备检修实训”是某校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一门专项实训课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掌握常见型号高压隔离开关的动作原理;能准确阐述隔离开关检修周期、检修项目及检修作业的流程;能分析隔离开关典型机械故障现象并进行基本的检修调试操作。本文以该课程为例,将上述隔离开关仿真模型应用于“电气设备检修实训”课程教学,并从以下方面开展教学实践。(1)隔离开关分、合闸动作过程教学GW4型隔离开关本体为双柱水平旋转式结构。其动作过程涉及部件较多,分合闸运行时,由操作杆转动驱动底部传动机构动作,带动各相支柱绝缘子转动,进而使上部主、从动导电臂在水平方向内转动,直至触头触指啮合,以实现分合闸运行。现场实践教学环节中,由于学生普遍缺乏现场工作经历,未曾接触过高压隔离开关设备的分合闸动作过程,仅根据教师的语言描述难以准确掌握隔离开关的动作原理。教学中引入可动作的隔离开关三维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分合闸操作演示,使学生对高压开关设备的动作原理认识由抽象转换为具象。同时,学生将隔离开关仿真模型的分合闸模拟演示与实训现场隔离开关设备的分合闸操作相结合,通过对比分析以深刻体会设备运行的理论动作与实践操作间的区别。(2)隔离开关状态调试模拟演示高压隔离开关在解体检修后,需要按照相应型号的安装作业书进行规范整体调整作业,以确保各部件参数指标满足技术要求。若调试不得当,可能引发导电回路过热,烧蚀触头等不良影响,威胁隔离开关安全稳定运行[4]。因此,掌握隔离开关状态调试方法是电力类专业学生的一项必备技能。“电气设备检修实训”课程教学中,教师对上述隔离开关仿真模型中交叉连杆、操作拐臂等杆件的机械尺寸进行调整,以模拟演示隔离开关的多种调试不当状态。引导学生结合演示结果自主分析调试不当对隔离开关分合闸运行产生的影响,并总结各杆件伸长及缩短的作用影响规律。学生将作用规律应用至现场实操环节,加深其对电气设备运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4结束语

电气设备检修类实训课程作为高职电力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效果对学生从事电力设备检修、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等相关专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目前广泛应用的高压开关设备GW4型隔离开关为对象,建立其三维仿真模型,在电气设备检修类实训课程中应用该模型进行隔离开关分、合闸动作与状态调试的模拟演示。通过仿真与实操相结合,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丰富实训教学内涵,进一步提升实训教学效果。将仿真模型应用至相关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不仅能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又能对《电气设备检修实训》课程的教学提供新的教学理念,是检修类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同时,隔离开关检修是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电气设备检修、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主要项目,本文建立的隔离开关三维模型的开发对现场标准化作业的开展、员工培训及技能鉴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涛.高压隔离开关安装与检修[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2]刘德泉.仿真模型在高职建筑设备类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应用探讨[J].职业教育与培训,2019(25):178-179.

[3]丁正龙.solidworks实战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

篇2

关键词: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教学特色与创新

一、课程设置

(一)课程定位

“发电站变电站电气设备”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因此其教学就必须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的专业定位来作为最基本的依据,除此之外,还需要具体的结合电力工业现今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导向,以此来保障所开设的专业能够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职业性、灵活性和特色性。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较好的认识到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且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正确定位,这将直接的影响到毕业生最终的就业状况和专业前景。正是因为这样才更加需要在教学体系上进行改革和完善。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电力技术发展的不断进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毕业生应尽可能的去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实际工作需求,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具体来说,就是希望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实现,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发电厂生产技术和变配电运行知识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获得电气设备安装维护及调试,电气设计与管理等职业技能训练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设计

1.“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这样一种模式实际上就是要求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最基本的主线和前提,在此基础之上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渗透和融和,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可能的去淡化教室、实验室和实训室这些概念之间的界限,并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来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最终实现我们所希望实现的目的。

2.一个专业多方向:这主要是指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这对于整个专业改革来说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发电站变电站电气设备”教学体系设置的过程中就是要求以学生的应用能力、满足三个主要的就业方向要求以及多个职业技能的发展能力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为基本前提,在此过程中还需要综合性的考虑到学生转岗和职业技能的发展能力。

二、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内容的确定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下需要按照实际岗位的工作任务和素质要求来进行确定,根据这样一种要求,我们最终确定出的“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课程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的方法模块;开关检修的实训模块;电工工艺的实训模块;成套设备控制的实训模块;“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课程设计模块。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当中,都需要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以及工作过程来作为教学内容整合的依据,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学内容整合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明确的能力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尽可能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来展开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将上述的五个教学模块交替的进行,以此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好结合、基本知识与基本实训方法的一体化。

(三)教材以及相关资料的配套

在实现教学内容良好教学这一个过程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尽可能的选择好相配套的教学课件、案例、练习题以及实训的任务指导书,在此基础之上来构建校园内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模式

在这里我们主要说明在教学过程当中应用较多的三种教学模式以及方法:一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实现工学交替,也就是在实习基地内部形成实习与半工半读的融合。在实习进行的过程当中,请电厂的工程师们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学院本身也需要安排专业课老师深入到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课上的指导,使得学生在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就能够真正地做到专业课知识与电力生产能力的良好结合,这样就形成了教学与实习的一体化。二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实现任务驱动。所谓任务驱动,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对各个板块的教学内容实现学生分组、教师分给小组课程任务,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这样一种教学法。第三就是以项目为的导向,这一点主要就是针对于“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的课程设计模块而言的,给每个学生小组一个相关的项目课题并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完成。

(二)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进行教学方法应用的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的发挥出“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这样一门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来,这一要求的实现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下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包括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与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方法。通过这样一系列有效的方法来尽可能的引导教学,将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出来,这样一方面是锻炼了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比较好的培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手段

通过上文中一再的说明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这样一门课程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就会出现大量的电气装置或电气设备,从不同的角度或者是侧面充分的展示给学生看,这样一种具体的要求就会使得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深入的应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校园网络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动画、学习园地以及测评系统等多种多样的教学网络资源。学生通过这样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能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与此同时,也能够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对于课程本身趣味性以及时效性的增强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四、教学特色与创新

通过上文中一系列的说明和分析,我们就可以对“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课程的特色以及创新之处归纳如下:一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实现了实习基地内的工学结合和半工半读,这样就能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较好的将专业课学习和电力生产实 际结合起来,最终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与基地实习的一体化。二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实现了生产时间的紧密结合,在各个教学模块的学习过程当中都设置了大量的电气设备和电气装置并通过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传递给学生,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还是很有好处的。三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实现了网络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一些工程实物图片、教学视频、三维动画以及测评系统等多种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都能够一定程度的提升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四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实现了真实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的整合,这样就能够保证专业内的五个教学模块在教与学的过程当中实现交替的进行,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以及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的一体化。最后一点就是实现了本专业内主要就业方向和多个就业职位岗位技能要求培养目标的确定与实现。

结语:本文在分析“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本质、内容以及具体手段方法的基础之上,总结出了这样一个过程当中的特点以及创新之处,希望这样一种分析和探讨能够对相关方面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孙为民,李献忠.“电厂汽轮机”课程建设与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8(6)

篇3

一、船舶电气专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在船舶电气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结合专业定位,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企业调研工作。以岗位核心技能为主线,引入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以企业的典型工作岗位为实例,与企业以及相关专家共同探讨分析专业岗位的能力标准及课程体系构建。船舶电力系统及电气设备在船舶动力装置和船舶机电设备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其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对船舶的安全、经济运行影响很大。船舶电器设备种类繁多、技术含量高,对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要求较高,不经过船舶电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培训很难胜任。从调研情况来看,中职船舶电气技术专业面对的岗位群有船舶电工、船舶电子电气员。船舶电工主要是在船厂负责船舶电气设备的安装、维修、试运行。船舶电子电气员是在营运的船舶上(货船、客船或渔船)担当船舶供电系统、电站的管理与维护,船舶信号报警系统以及船舶机舱监测报警系统、主机遥控系统以及船舶自动化系统的维护、保养(见表)。根据船舶电气专业对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我们采用了加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

课程体系的改革的目的是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并重,协调发展。

(一)构建文化素质课程平台,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

文化素质的提升,不但体现在文化课的课堂上,平时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融入素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学生在学校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懂得尊重和礼貌;注意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教育;端正工作态度,具有敬业精神,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沟通、交流和合作,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及创新精神。文化素质课平台要以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采用公共基础加人文社会科学的形式,以“必需、够用,兼顾发展”为原则。除了公共文化基础课以外,还需要一些交叉学科的引入。比如,心理健康、安全教育与环境保护、海洋法、航海史纲、社交礼仪、现代企业管理艺术、英语视听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以采用少学时或讲座的形式,作为素质培养的拓展。

(二)构建专业课程平台,夯实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

专业课程平台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以往的学科体系,在这里要完全打破。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要从岗位工作或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进行整体设计,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建立三大模块课程体系,实现以点带面,覆盖工作岗位操作技能的需要。第一是基础理论模块,它为第二模块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撑。基础理论模块所包含的课程有:《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船舶主机与辅机》。第二是职业能力核心模块,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设置,是任职船舶电气技术专业的必备能力。职业能力核心模块所包含的课程有:《船舶电站》、《船舶通信与导航设备》、《轮机自动化》、《PLC原理与应用》、《船舶电力拖动基础》、《船电专业英语》。这六门课程是船舶电气专业的核心课程。第三是船员专项模块,满足STCW公约和我国船员适任考试要求,符合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标准。海员专项模块包括的课程有:《海员基本安全知识和技能》、《高级消防》、《精通急救》、《艇筏操纵》。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上述三个模块的实践教学要超过50%以上,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领、行动导向等情景教学方法,在“做中学,做中教”,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要求教师课前进行教学资源收集整理,设定工作任务,讲解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学”——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教的内容能在仿真设备上进行模拟操作,反复训练;“做”——要求学生能在模拟操作的基础上,操作真实设备,充当船舶电工或船舶电子电气员的角色。

(三)综合实训平台,强化职业能力

篇4

关键词:校企融合;电力营销;专业;教学平台;创建

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专业,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电力市场营销专业是南京工程学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走校企融合之路创建的全国首个电力营销复合型专业。在专业创建中,提出了“校企合作、管工结合、学历职业贯通”的专业办学思想,确立了“培养具备扎实的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理论基础、熟悉电力工程基本理论、掌握电力营销业务技能的电力营销复合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个人才培养目标,两条人才培养路线,三大知识模块,四项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率先培养电力营销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一、校企融合,创新理论教学平台

1.校企融合,创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

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成为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既要区别于单纯的市场营销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又要区别于单纯的电力工程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按照电力市场营销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校企多次互动的基础上,南京工程学程构建了以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电力工程专业知识以及电力和营销融合一体的专业知识三大模块为主体的电力市场营销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形成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三大知识模块中,市场营销知识模块中的理论体系设置是按专业建设目标需要精选优化重组形成的。电力工程专业知识的理论体系设置需要考虑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的行业背景,要对电力行业有一定的熟知,但专业深度不需要太深,需要有一定的广度,这类课程设置是在校企多次互动下建成的。电力和营销融合一体的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建设具有创新性,是在广泛调查研究,与电力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按实际需要和发展趋势科学优化融合一起建成的,具有鲜明的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特色,有效地、高质量地满足了电力营销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体现了专业的复合和知识能力融合的特点。

2.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系列教材

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特色鲜明,特别是电力和营销融合一体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性。为了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我校一直非常重视专业教材建设,已经分别出版了《电力市场营销》、《电力企业管理》等具有创新性的专业教材。近年来,为了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共建专业系列教材建设,教材主要包括电力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例如《电力市场概论》、《电力技术经济分析》、《电力需求侧管理》、《电力营销业务与技能》以及《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等教材,部分教材已出版使用。这些教材贯彻了专业建设思想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成为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

二、校企融合,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1.校企融合,创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电力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校企多次互动的基础上,我校构建了包括基础实践层次、专业实践层次、综合实践层次和创新实践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基础实践层次突出基础实践,主要包括军训、大学物理以及与计算机基础实践有关的基础实践课程。这个层次的实践活动主要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层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市场营销有关的认识实践,主要包括会计学课程设计、电子商务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计、市场营销学课程设计、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计、广告学课程设计以及市场营销专业实习等实践课程。二是与电力工程有关的认识实践,主要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力工程基础、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设备、电气设备参观实习以及电力系统运行认知实习等实践课程。综合实践层次突出营销与电力交叉融合的综合实践,主要包括电力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设计、供用电技术课程设计、电力技术经济分析课程设计、电力营销业务与技能综合实训、电力负荷控制技术课程实训、电能计量技术课程实训、电力客户服务与沟通课程实训,以及最后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综合实践能力是电力市场营销专业最重要的一种实践能力。

创新实践层次形式可以多样化,重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例如可以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参与各种科研活动以及参加各种讲座等等。

2.校企融合,创新建设实践教学环境

校企融合,开发共建专业能力与行业岗位技能相融通的实践教学环境,2012年建成国内高校唯一的电力营销实习(实训)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成江苏省高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与江苏省电力公司合作共建的电力营销实习(实训)中心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总投资1600多万元,设15个实训室,包括电气测量实训室、单相电能表校验实训室、三相电能表校验实训室、互感器校验实训室、计量装置装接实训室、抄核收实训室、计量接线检查实训室、负荷控制实训室、模拟变电所实训室、模拟营业厅实训室、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实训室、95598(全国统一电力客户服务热线号码)呼叫中心模拟实训室、反窃电与用电检查实训室、低压配电装置故障处理实训室、低压电气设备装配实训室等实习实训室,江苏省电力公司所投资的实验设备价值1081万,该中心是我国高校中唯一的电力市场营销专业实习(实训)中心,在全国高校中具有引领作用。

电力市场营销实习(实训)中心能够承担电力市场营销专业以及部分电力类专业在校本科生的电能计量技术、电气制图与识图、电力营销业务与技能、供用电技术、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设备、电力负荷控制、电力客户服务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该中心主要是为电力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服务的。

三、校企互促,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平台

1.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为确保实践基地的高水准建设,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教师全部投入到实习基地的建设中,这些教师基本是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从实践基地的设计、工程、安装、调试、试运行积极投入教学使用全程参与,将教学与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科技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高质量地完成了实践基地的建设,而且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通过跟踪行业、融入行业、服务行业、围绕行业、共建专业等,有力促进专业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并带动教师学历和职称提高。

2.企业专家成为电力市场营销专业兼职教授

为建立一支符合教学需要的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学院一直非常重视企业专家兼职教授队伍的建设,先后聘任了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供电公司、南京新联电子仪器公司等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人员作为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的兼职教授,为学生讲授电工技术、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设备、电气设备参观实习、电力系统运行认知实习等课程,并多次为该专业学生开设电力行业改革和电力营销技能讲座,拓宽了学生对电力行业发展的认知,丰富了学生的电力营销知识。同时,企业专家参与开发撰写校企合作系列教材,实现了校企互促,从而形成了一支校内和校外、理论和实践、管理和工程相结合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毕业实习是培养创新型电力市场营销人才的重要环节,为保证学生毕业实习的质量,学院先后与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供电公司、盐城供电公司、南京新联电子仪器公司等单位签订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作为学生毕业实习的平台,并聘请这些企业的技术专家、营销管理专家作为学生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工作实践中。

四、校企互动,创新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传统理论教学的有机补充,它通过教师精心选取的典型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使其面对现实的营销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此,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采集、编写了大量电力市场营销案例,内容包括电力营销规划、电力市场开拓、电力营销服务、电力客户关系管理等。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设计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展示成果,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使讨论结果系统化,培养学生遇到现实营销问题时系统思考的能力。

2.课程设计教学法

在培养创新型电力营销人才的过程中,学院大量采用了课程设计教学法,训练学生的营销管理技能。从第三学期至第七学期,分别安排了为期一周(门次)以上的课程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学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市场营销课程设计、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设计、电子商务课程设计、电力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设计等。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法,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市场调查预测的基本方法、营销方案的制订、广告文案的处理、电子商务的应用模式、与客户有效沟通的基本手段等营销、管理方面的实践技能。

3.模拟实训教学法

模拟实训教学法是培养创新型电力营销人才的重要手段,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进行模拟实训教学的重要场所,在中心,学生可以进行营销模拟实训、工程模拟实训、电力营销业务模拟实训等。例如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设备模拟实训可以帮助学生熟悉主要电气设备(发电机、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等)的性能及在运行中的作用,掌握电气主接线的接线方式及工作原理,掌握发电厂及变电站运行操作的一般常见方法,熟悉常用电气设备的检修、维护方法,元件、设备、线路常见的故障处理方法等。

4.现场情景教学法

现场情景教学法是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电力市场营销环境,以个体体验的方式来强化知识理解和能力培养,这种建立在真实情景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可以综合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和运用能力,显然具有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此,学院特别设计了电力系统运行认知实习、电气设备课程实习、电能计量课程实习、电力负荷控制课程实习、电力营销综合训练、毕业实习等环节,要求学生在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供电公司、盐城供电公司、南京新联电子仪器公司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全面参与生产实践,由本校专业教师带队,企业管理人员参与指导,从事电力需求侧管理、用电营业、电能计量、电费回收、用电检查、用电稽查和电力服务等业务,使学生在真实的电力市场营销环境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5.职业技能教学法

职业技能,是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良好的职业技能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是对职业技能的一种认可。我院一直鼓励学生实现“学历证书”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在教学过程中,在保证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兼顾职业资格和技能考试的内容,加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生毕业前,鼓励、辅导学生参加国家统一鉴定,取得“营销师”、“商务策划师”、“电工证”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篇5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预算;教学;探讨

《建筑电气工程预算》是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教学内容较多,课时量少,且课程学习单调枯燥,导致在教学方面,教师和学生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根据笔者在建筑电气预算教学方面的经验,分析该课程目前教学现状,提出合适的教学方式的改革调整,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的效果,培养出适宜社会发展的专业电气预算技能人才。

1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内容多、课时少

对于高职造价专业,建筑电气工程预算一般安排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加之有综合实训等课程,建筑电气工程预算安排的课时量在40学时左右,而课程的讲授包含照明、动力、防雷接地、弱电等方面的图纸的识读、工程量的计算、定额的套取、相关费用的计算等等。要在较少的课时内深入理解如此庞杂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

1.2教材难选

目前市场上建筑电气工程预算书籍版本多,但质量却参差不齐,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规范的变化[1],很多书籍是以地方规范编写的,具有一定局限性。而能作为教材,适用高职教育特色的就更为匮乏,导致很多教师只能选用培训教材或岗位考试书籍作为教材。没有合适的教材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无法很好的与学生形成共通,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

1.3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在建筑电气工程预算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于教师和学生。教师方面:建筑电气预算的师资较为匮乏,很多教师对土建造价方面很专业,但对建筑电气安装施工方面较陌生,而对安装施工较熟悉的教师,对造价方面较弱。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己先学习甚至一边学一边教学生,耗费大量精力且不能保障教学质量[2]。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基本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课程的实践性。学生方面:高职造价专业包含的方向较多,但很多学校把教授核心都放在土建预算方面,导致学生对建筑电气工程预算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该课程识图、算量、编制清单、套定额等繁杂枯燥的内容,让学生望而却步,没有学习兴趣。消极对待,从而使教学效果降低。

2教学方法的改革

2.1模型与多媒体教学

要学好电气预算,识图是关键,而要能很好地识图,就需要对建筑电气系统、设备和施工有所掌握。在讲解电气设备系统时,可适当运用模型进行教学,把搬到课堂上的小型模型作为工具配合进行讲解,让学生感官上一目了然,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师讲解也轻松。对于一些无法用模型展示的,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及一些三维软件建模图直观展示整套系统,将电气工程中设备的位置、线路的敷设、走向等图文并茂、动态的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电气系统,更有利于学生在脑中形成三维图示,对施工图的识读形成直观印象。而且图片、动画、视频及三维建模动态的效果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课堂丰富多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点,提高教学效果。

2.2现场实践教学

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各种电气系统设备。讲解配电系统时,结合教学楼的电井、配电箱,让学生认识总配电到层配电再到分配电的系统,通过观察配电箱,学生更能直观的了解其构造、开关设备、接线及安装等。由于电气系统中大多数的管线都是隐蔽的,利用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效果会更好。结合学校的建筑电气实训基地,将实训楼(实训楼中电气管线设备已安装但未隐蔽)的整套电气图纸发给学生识读,学生对照图纸,参观实训楼中电气设备、管线敷设及安装,就像在实际施工现场一样,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利于学生对图纸深刻理解,掌握图纸识读、系统组成和安装工序等知识也相对容易很多。

2.3任务驱动教学

建筑电气工程预算课程中的图纸识读、工程量计算、清单编制及组价等内容仅仅靠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并不能很好的掌握,要想掌握这些知识,需要通过一定的实际训练才可以,因此在课堂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结合知识点的讲授,在适当的时间设计课堂实训任务。比如:给学生某房间的电气图纸及任务书,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识读、工程量计算、清单编制等工作,并提交成果表。小组成员通过互相配合讨论、将不懂的搞懂,把电气预算中容易出现的工程量计算数字错误、清单编制不完整[3]等问题都得以解决。任务完成后,还可组织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在完成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方法等,为以后的学习积累经验,打下坚实基础。通过一个房间的小任务到一层楼一个厂房,最终到一栋楼,这种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的任务驱动,帮助学生将知识点分散,各个击破,针对性强,综合性强,使学生能较好的掌握建筑电气工程预算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就业做好准备。

3结语

建筑电气工程预算的编制是一项枯燥繁琐却要求细致的工作,这对本课程的教学也产生很大的影响。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质量,尝试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是必不可少的。怎样改革、如何加强教学实践性都是值得探讨的,只有不断努力深入,才能找到一套适合电气工程预算的教学方法,才能将学生培养成具备综合性预算技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乔慧萍与顾海燕,建筑设备教学方法改革探讨.山西建筑,2015(23):第248-250页.

[2]康清,吴渝与白先梅,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建筑设备》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高教学刊,2016(10):第239-240页.

篇6

《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含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大部分[1],作为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该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电子技术》课程在港口电气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其先修课程为《电工基础》,后续课程包含《变频器的应用与维护》、《现代传感器的综合应用》以及《PLC控制系统的应用与维护》等专业核心课程。本文将从课程的设计理念与依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的考核等方面详细阐述《电子技术》课程在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的教学研究。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依据

(一)课程设计理念

在课程的设计理念上,我们遵循这样一条主线:依据港口电气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岗位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分析就业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进而开发出基于电子产品装配为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内容。

(二)课程设计依据

通过对港口电气技术专业学生所从事的岗位分析来看,其主要有三大类就业岗位群[2],分别是港口电气设备的操作与维保,港口电气设备维修与故障排除,港口电气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结合上述三大类就业岗位群,将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定位在以港口装卸机械为主的港口电气设备管、用、养、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下面将从职业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要求分别阐述《电子技术》课程在港口电气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职业知识要求。对于港口电气技术专业学生在基本的职业知识上要求掌握港口供配电及港口机械控制和维保知识、机械与液压相关知识、PLC与变频器相关知识以及专业英语等,同时对于模拟、数字电路的相关知识的掌握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在职业能力上,作为该专业学生应该能够排除常见的电气故障,能够正确使用工具对电气控制电路进行维保,能够巡检港口设备和线路,同时能够规范记录总结各项技术文件。对于电工工具的规范使用,安全正确使用电工电子仪表以及元器件的选型,装配和测试等相关职业能力可以通过《电子技术》课程进行培养。职业素质要求。作为港口电气技术专业学生在职业素质上应能够适应港口一线脏、苦、累、险的工作环境,具有较强的安全用电意识且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具有在完成设备维修和安装调试等工作的过程中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能够自主学习港口电气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电子技术》作为专业基础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安全用电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完成项目制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课程教学目标

依据港口电气技术专业总体培养目标,我们确立了《电子技术》课程的整体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根据给定的电路原理图完成典型的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与故障检修。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电子技术》课程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分别培养学生掌握电子电路的装配、焊接、测试以及故障排除的方法,能选择并正确使用常用电子测量仪表完成基本电量的测量以及良好的安全用电和自我防范意识,能够自觉按照规章制度操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查阅和整理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等[3]。

四、课程内容设计

校企合作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教学内容。针对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特点,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分析《电子技术》课程所培养的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同时参照行业和企业对应的职业标准来编写课程标准和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着重强调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对于与实际工作联系并不密切同时理论知识较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淡化,在安全作业规范、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课程内容体系重构,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项目。我们同企业共同编写了项目教材,在课程内容上对电子技术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整合、续化,形成六个以真实工作过程的电子产品制作项目,六个学习项目分别为直流稳压电源制作实例、晶体管放大器制作实例、函数信号发生器制作实例、三人表决器制作实例、智力竞赛抢答器制作实例和数字钟制作实例[4]。在这六个学习项目中,既涵盖了以往传统课程的知识内容,又使学生在电子产品装配项目下学习,在完成相关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了专业技能和基本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模式上,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在教中做,在做中学。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结合实物演示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计算机仿真法、实操法和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5]。在实物演示法中,我们通过在课前事先用面包板搭建好成品电路进行演示,通过现象观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以及最终实现的效果。在实操法中,我们将班级的同学分成4人一组,设组长一名,课前领取面包板、元器件和导线以及工作任务单,学生通过任务单明确任务,识读电路原理图,由组长进行分工,个行其责,通过仪器仪表正确地对发放的元器件进行质量检测与判别,利用面包板进行电路搭建,通电前的交叉检查,通电测试,如果电路出现故障能通过资料的查阅,利用仪表进行故障排查,最后进行成品的展示,小组之间相互评阅,教师总结点评。在计算机仿真法中,对于较难理解同时又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我们通过Multisim电路仿真软件进行虚拟仿真,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6]。

(二)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以此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论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通过机房、实训室、多媒体教室实现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利用学生的社团活动、电气协会、电器“雷锋班”、创新设计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利用业余时间为广大师生进行义务电器维修。总之,我们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不拘一格,丰富教学手段。

六、教学条件

为了满足《电子技术》课程教学需求,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构建一支从年龄、学历、职称上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加大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培养,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国家、省级的骨干教师培训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更新教育理念;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深入企业与企业技术人员之中,共同参与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难题。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同时学校配备了电子仿真实训室、焊接实训室、电子技术理实一体室等实验实训室,满足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需求。

七、课程考核

《电子技术》的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六个项目的综合成绩即为课程成绩,每个项目都由知识考核、能力考核、素质表现和成果展示四个部分构成。即每个学生每个项目的成绩由笔试成绩、实操成绩、项目制作过程中的素质表现成绩的个人成绩和最终小组的项目成果展示成绩组成,最后再将每个项目进行加权形成整个课程的最终成绩。课程的考核是港口电气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关于职业知识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素质要求的充分体现。

八、结束语

篇7

实践教学的条件

1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的前提。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一支专业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前提。首先,专业教师不仅要有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能精通各种实训设备,熟练地指导学生完成实训,解决学生实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如我院电工实训中心规定对做实训的学生实行登记制度,进入实训室后填写记录表,实训完成后,写实训报告。

2专业实训室突出办学特色。我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高职院校,是目前全省唯一的农字号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有别于其他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因此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应围绕办学特色,比如我们在保留传统实验设备基础上,与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合作的电气控制实验台,引进了教学实验系统,这些实训设备集中了现代行业控制技术,在实训过程中,这些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了解最新技术,这些设备都为学生进一步创新打下基础。

改革实施

1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的选取跟理论教学内容不同,要有针对性、适用性。经广泛的市场调研和校内外教学专家的多次研讨,认为《电气安装与调试》课程应能满足专业群“企事业单位从事电气设备生产、安装调试、维修管理、改造设计”等职业岗位相关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典型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情境,按照行动领域由浅入深。同时,在整个实践教学内容中设计了多个模块进行基础训练。

2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据实践性教学的特点,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以任务为载体,构建学习情境,按照咨询——计划——实施——检查——评估五步法来进行。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可以将一个项目A分成若干个任务A1、A2、A3,每个任务可以作为一个实践教学小单元组织教学,每个实践教学小单元都按照五步教学法来进行。第一,咨询阶段:教师布置任务,帮助学生理解任务要求;第二,计划阶段:学生一般以小组形式工作,根据实训要求,寻找与任务相关的材料,制定任务计划;第三,实施阶段:学生根据任务计划完成设计和模拟,作好有关文字记录;第四,检查阶段:学生展示任务成果;第五,评价阶段:自我评价,其他同学提出问题,最后老师评价。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以动手为主,教师的作用就是回答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是一个被咨询者、辅助者,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实训教师除了做好实训前的准备工作之外,对已确认的新方案必须先做一遍后,再辅导学生实训。要求学生在实训前自行设计方案,实训时,每组派代表将本组方案作介绍,其它同学对方案作评价,找出不足,最后由老师点评,最后确定并实施。通过这个形式,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了良好的互动,有时讨论、争论的很激烈,这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主动性。比如在“电机控制实训中提出一些综合性设计要求:(1)用低压电器控制实现;(2)用PLC控制实现。在实训中逐步增加难度引导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在目标的制定上更注意提出一些具体的系统工程指标,使实训更贴近实际工程,让学生在实训室真正开始进行工程实践的锻炼,而不仅仅简单停留在系统功能的实现上,因此对实验内容的设计就显得极为重要。由于这部分实验需要学生进行设计和反复调试。这部分实验是整个实训体系改革的重点,实践证明学生在实验中不仅提高了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也为教师的科研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具体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如图: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合理选用工作任务为素材:(1)课前布置连续控制电路安装任务;(2)课堂对学生分组;(3)小组协作查询资料,选择元件、导线、工具和仪表、接线端子、实训板、设计电路图(原理图、平面布置图、接续图);(4)固定元件和接线——排除故障可完善;(5)小组自查和教师检查——无;(6)师生反思总结——反馈,找出要完善的地方;(7)通电试车;(8)布置课后作业和新任务。

3考试改革。过程性考试。以往分阶段,分项目考核替代一次性期末考试。专业实训课单独计学分,成绩单独考核,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实训课的重视,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与理论考试相比,实训教学考核与评价有其特殊性。对实训成绩的考核,单纯的操作考试或单纯的笔试(或口试)都有其片面性。实训教学的考核采取“实验报告+操作+口试”的方式,学生普遍反映有了很大的学习压力和动力,旷实训课、看别人实训结果、凑数据、抄实验报告的现象再也没有发生了。

篇8

通俗的讲,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的结合起来,其一体化的内容主要有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以及教学场地一体化等。如果能够科学的应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那么就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连接,将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与实习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的教学体系。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易出现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理论课与实践课知识重复的现象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进一步的明确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人才的培养质量都是非常有利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大幅度的提升了教学设备和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帮助学生真正的实现了知行合一。

2电气设备自动化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尝试

为了更好的应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我们便以电气设备自动化专业为例,提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内容,才能稳妥的推进一体化教学的改革实践。

2.1设计典型的工作任务。首要,我们应考虑到学校多年的办学经验,并且在全面掌握学生基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以及智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建议选择高级工班作为推广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试点,同时应考虑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相关具体要求,在这一班级开展具体的教学实验。而为了保证好教学的整体质量,学校还应邀请行业中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来一起制定人才的培养目标,之后应以这一目标为指引,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来制定出电气设备自动化专业机床电器控制课程中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典型工作任务。

2.2确定一体化的实训场地。首先,本专业应先购买一些必须的工具、仪器和设备,并重新设置一个本专业的一体化实训中心。建议将此实训中心分为四大功能区域,分别为理论教学区、备料区、资料区和实训区,在实训区应配有若干台数控机床、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实训设备以及一些普通机床和电工电子实训设备,从而满足实训课程的所有要求;而备料区应主要配备易损件、毛坯件和耗材等;理论区应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并安装相应的素材和资料;资料区应具备网络,并备有各类资料和教材手册,从而方便学生的及时查阅。

2.3培养一体化的专业教师。对于这一专业,学校已经拥有了一批综合素质较强并且专业能力过硬的高职称师资团队了,而这对于推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学校同时还应大力的培养年轻教师,多为他们组织和安排一些相关的培训课程,从而为更好的开展一体化教学提供技术保障。

2.4建立一体化教学的评价体系。与传统的三段式的教学方式相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评价上也是具有明显的优势的,要想保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学校就应更加的重视教学评价和反馈,教师在为学生安排了每一个学习任务后,还都应设置相应的过程评价和能力评价,评价的过程应尽可能的包含每一个学习过程,如教师点评、师生点评、小组互评以及组内互评等,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学生应多与协作单位和其他小组之间进行沟通和表达,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数控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3.1一体化的教学授课方法。应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其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启发性和引导性,并且普遍都是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以所制定好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将其分解成具体的教学任务,之后会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并分配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并进行讨论,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从而学习好专业理论知识。而如果学生遇到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时,教师则应借助多媒体手段和技术详细的讲解相关内容。

3.2教学中的示范操作。教师通常都会以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为例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操作,而学生此时必须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示范以及验证的整个过程,明白其中的含义和应用技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出现大包大揽的问题,应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思考,从而学会融会贯通。举例来说,教师在讲解伺服电动机驱动器的参数设定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应以位置模式为例进行讲解,而不是讲解所有模式下的应用情况,这样便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

3.3一体化教学中的操作练习。在学生们之间进行完小组讨论并得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后,学生们就可以主动的与“雇主”进行沟通了,双方应共同论证项目的经济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沟通完成并得到了雇主的满意答复后,便可以将项目上报给教师。之后教师应分别总结每一个小组的项目情况,并权衡利弊,从而确定哪些项目是可以进行施工的。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也应先进行启发和引导,切忌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进行相互讨论和自主思考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9

关键词: 维修 电工技术训练 学生技能训练 问题研究

职业中学维修电工专业的学生需具备中级工或高级工标准的技能水平,这就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来实现。技能培训要正常开展,安全生产是必要保障,训练方法得当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将以“维修电工技能”训练为例简单说明学生技能训练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抓好维修电工安全文明生产,时刻为生命系上“安全带”

电工通常都具有一定的电气安全知识,但由于比一般人更多地接触电气设备,触电机会也增多。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维修电工技能”训练过程中更应该抓好电工安全文明生产,时刻为生命系上“安全带”。

1?郾切实做好触电原因及事故规律分析,为做好电气安全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1)触电原因

①缺乏电气安全知识;②违反安全操作规程;③设备不合格;④维修管理不善;⑤偶然因素。

为了避免触电事故,应当加强电气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学习,贯彻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其他电气规程,采用合格的电气设备,经常保持电气设备安全运行。

(2)触电事故规律

①触电事故有明显季节性。一年之中6―9月事故较多。主要原因是潮湿、多雨,降低了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人体多汗,人体电阻降低,易导电;天气炎热,工作人员多不穿工作服和带绝缘护具,触电危险性增大。

②低压触电多于高压触电。主要原因是低压设备多,低压电网广,与人接触机会多;设备简陋,管理不严,思想麻痹;群众缺乏电气安全知识。

③触电事故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农村触电事故多于城市,主要原因是农村用电设备因陋就简,技术水平低,管理不严,电气安全知识缺乏。

④触电事故“因人而异”。中青年工人、非专业电工、临时工等触电事故多。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这些人多是主要操作者,接触电气设备的机会多。另一方面,多数操作者不谨慎,责任心不强,经验不足,电气安全知识比较欠缺,等等。

⑤触电事故多发生在电气连接部位。主要原因是,这些连接部位机械牢固性较差、接触电阻较大、绝缘强度较低,以及可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缘故。

⑥携带式设备和移动式设备触电事故多。主要原因是,这些设备需要经常移动,工作条件差,在设备和电源处容易发生故障或损坏。

⑦违章作业和误操作引起的触电事故多。主要原因是由于安全教育不够、安全规章制度不严和安全措施不完备、操作者素质不高。

触电事故往往发生得很突然,且经常在极短的时间内造成严重的后果,死亡率较高。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分析和总结触电事故的规律,为做好电气安全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2?郾认真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保障“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的正常进行。

(1)认真学习电气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如电工安全操作规程、电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电工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维修电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2)加大安全宣传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3)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提高电工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安全素质。

(4)加大“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的安全投入,提高电气安全技防水平。

(5)建立“电工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维修电工技能”训练过程管理。

二、制作“卡片”,强化过程管理

技能训练采用卡片形式,能使“维修电工技能”训练过程管理有序、务实,目标管理有据可依。为此,我建议电路图的识读训练采用“电路图识读卡片”、电路安装与调试训练采用“工艺卡片”。具体的方法如下。

1?郾制作“电路图识读卡片”,训练学生的识图技能。

(1)制作“电路图识读卡片”,快速识读基本控制环节电路。

“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的“快速识图”能力。在训练中学习识图方法、及时对识图方法认真地总结归类,找出比较实用的识图技巧。将电路中常用电器元件、电动机控制基本环节电路制作成“电路图识读卡片”。对照卡片上电路原理图和接线图,安装与调试基本环节电路或对照已经安装好的电路进行识图和检修训练。多看卡片:对基本环节电路进行分类归纳,对同类电路进行类比,比较各自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优缺点、适用场合等;复述电路中控制特点和各种保护环节。通过“电路图卡片”快速识读基本控制环节电路。

(2)识读整机电路图,训练学生的识图技能。

电路图是电气线路安装、调试和维修的理论依据。掌握识图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识图、画图能力。识图方法如下。

①先识机,后识电。

先识机,了解生产机械的基本结构、运行情况、工艺要求和操作方法。后识电,在识机的基础上进而明确对电力拖动的控制要求,为分析电路做好前期准备。

②先识主,后识辅。

先识主,从主回路开始识图。看清楚设备由几台电动机拖动,各台电动机的作用,分析电动机的控制方式,弄清楚用电设备是由什么电气元件控制的,了解主电路中其他元器件的作用,看主电路电源是380V还是220V。后识辅,识读辅助电路时应从主电路入手,根据每台电动机、电磁阀等执行电器的控制要求去分析它们的控制内容。

③化整为零,识读各局部电路。

逐一找出控制电路中的控制环节,将控制回路化整为零。教师应将每个局部控制电路都给学生讲解清楚,再指导学生识读与控制电路关系不密切的照明灯和指示灯电路。

④集零为整,统观全局。

分析每个局部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部分之间的控制关系后,用“集零为整”的方法,检查整个控制电路,看是否有遗漏。特别要从整体角度进一步检查和理解各控制环节之间的联系,理解电路中每个电气元件的作用。在识图过程中还应统观全部电路,观察局部电路之间的关系,以便对整个电路有清晰的了解。

按照上述识图思路,对照实物反复训练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识图技能,为电气控制电路图安装、调试和检修打下良好的基础。

2?郾制作“工艺卡片”,循序渐进地训练“维修电工技能”,有效提高训练效益。

将电气工程电路的安装要求及操作规范等制作成“工艺卡片”,在安装电路时发给学生,督促学生严格按照卡片上的工艺要求进行电路的安装与调试。技能训练首先是要让学生学会按要求操作:让学生读懂“工艺卡片”,理解卡片上的要求,自觉地按卡片内容反复进行单项技能训练。训练中如发现学生没有按要求操作或工艺达不到卡片上的标准则令其返工,直到达标为止、学生掌握“工艺卡片”上的单项技能后,再进行基本控制环节电路安装训练,即进行单项技能的链接训练。当学生能独立完成基本控制环节电路安装与调试后,再加大训练强度,规定的时间、规定内容,训练学生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最后,进行实战训练,即复杂电路的安装与调试,以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的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促进技能水平的提高

1?郾建立良好的“过程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立“过程评价体系”,过程评价从安全文明生产、操作规范、技能熟练程度、作品工艺等方面进行正面引导。对学生训练好的地方进行表扬和鼓励,甚至于让他们给其他的同学做示范。对于学生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进行分析点评,给出合理化建议,绝不能加以严厉的批评和指正,否则只会强化学生的错误记忆,不利于错误的更正。只要指导老师深入到训练的队伍中去,及时给出正确有效的评价,纠正学生训练中的不到之处,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快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促进技能水平的迅速提高。

2?郾建立完整的“综合评价体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建立完整的“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从态度、协作、思维、报告和总结等方面对整个训练过程进行评价。态度评价有利于学生去反省自己对训练主观认识,以便于学生以后积极参与训练项目活动,主动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协作评价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主动与同学沟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调能力;思维评价有利于学生准确分析和排除故障,有条理、清晰地整理出操作要领;报告和总结评价有利于学生全面思考训练过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下一步训练作好充分的准备。

以上是我在指导学生“维修电工技能”训练过程中注意的三个问题。在教学中,应针对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的效益。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电动装卸机械电气设备;电路故障排除

电动装卸机械电气设备是港口机械类专业课程,其中设备电路故障排除是学生要学习的一项技能,也是技能操作要求较高的阶段。根据教学目标,该课程主要包括固定带式输送机电气控制线路故障排除、轮式起重机电气控制线路故障排除、集装箱装卸桥小车运行控制线路故障排除、门座式起重机变幅机构线路故障排除、门座式起重机起升机构线路故障排除等内容。技校的学生,大部分文化基础差,在理论教学时不能集中精神,在实训中易出现畏惧心理,对于电路故障无从着手。这反映出学生缺乏自主知识建构,尚未建立排除故障的有效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在电路故障排除教学中,有必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建立起自己的排除故障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以集装箱装卸桥小车运行控制线路故障排除为例,阐述在电路故障排除教学中如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明确任务

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是什么。根据教学目标,笔者设计的任务书如表1所示。

二、任务实施

1. 教师活动

(1)增强任务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因学生接触港口大型机械设备比较少,所以对集装箱装卸桥的工作情况不熟悉,没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如果单纯讲解分析电路,只能是“纸上谈兵”,一方面学生不能把集装箱装卸桥结构、运动形式与电路图结合起来,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另一方面,作为中职学校学生,理论基础本就薄弱,对单纯的原理分析会感到吃力甚至厌烦,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基于这种想法,笔者在安排任务内容时,首先是让学生认识集装箱装卸桥实物,弄清楚它的工作过程。通过港口码头现场拍摄的集装箱装卸桥的工作过程及其他途径搜集整理的视频录像及图片,提供给学生观看,或安排学生到港口码头公司实地参观,增加感性知识。这些方法,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2)利用模拟教学设备,创设教学情境。

在学习电路故障排除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设备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需要根据学生人数进行分组。一般分为6~8组,每组5~7人。教师根据学生组数,组织学生准备好电路模拟板。学生工位也要按照小组分工,有序地围坐一起。

2. 学生活动

(1)观察电路正常工作现象,分析理解电路原理集装箱装卸桥小车运行控制电路如图1所示。小车设置有零位(KA1)保护功能,可前进(SB6)和后退(SB7),通过KM1和KM2控制电机可实现正反方向运行,并有失压、欠压及正反向连锁保护功能,停车制动控制(KM3、KA2、KT),终点前限速(KM4)及限位保护(SQ1、SQ2、SQ3、SQ4)等。小车机构设有二级限位保护,小车向前(向后)减速限位、小车向前(向后)限位。小车向某一方向运行遇到一级限位时,小车自动减速达到一档速度,遇到二级限位时,小车自动停止。

以上原理分析,如果单纯“就图论理”,学生可能会难以理解,通过视频录像及图片等了解小车运动形式后,再分析原理,就会容易理解很多。

在原理分析时,应采用“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教学方式。即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电气图,分析原理;课中在电路模拟板上,通电观察电路正常工作现象,学生将理论分析结果与通电现象对照,师生互动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充分理解原理;课后学生要对原理进行综述,使所学知识掌握的更为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学生进行电路故障排除的前提。

(2)故障排除任务实施过程。

故障排除任务实施,是通过在电路模拟板上设置不同故障,学生分析和排除,教师从旁协助引导,这样反复训练,达到熟练排除故障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建立起自己的排除故障的方法和思路,不断获得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过程如下:

①设置故障。

笔者通过教学和与其他教师交流发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来设置故障,且由组内的同学轮流来设置,效果较好。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设置故障时,可从原因到现象进行逆向分析。如若设置KM2连锁触头接触不良(5到6号线),则装卸桥小车不能正向移动,那么通电时按下SB6、KM1线圈不能得电。通过亲身设置故障,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提高学习兴趣,减少了对排除故障的畏惧心理,同时为排除故障拓展思路、积累经验。

②分析、判断故障范围。

教师引导排查故障的同时,可从现象到原因进行顺向分析,判断故障范围。对于KM1不能得电(小车不能正向移动)的现象,在检查时,可采用逐点分析法:KM1线圈所在的支路一一排查,如先查0号线到6号线连线,接着检查2号线到4号线;4号线到5号线,如果都能正常接通;则应该是KM2联锁触头接触不良或6号线到KM1之间的连线故障。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故障现象,引导学生使用以下方法分析判断故障范围:

A.故障调查法。即通过看、听、摸、问等方式,观察和了解故障现象,进而判断故障可能原因。

B.通电试验法。在不损伤设备和电气线路的情况下,对控制线路进行通电试验。观察电器动作情况,结合电气线路控制原理、程序,判断可能引起故障的因素,确定检查范围。

这种学生轮流设置故障和排除故障的方式,让学生顺向和逆向分析的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在设置和排除故障的过程中,会自主地分析单元电路,掌握各个元器件在电路中的作用、动作顺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去“记住”的被动状态。

③检测故障支路,找出故障点。

在怀疑出故障的回路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仪器仪表,通过测量,逐一排除故障回路中公共支路上的故障,缩小故障范围,进一步找出故障点加以排除。常用测量方法:

A.电阻法(断电测量)。

B.电压法(万用表或试灯带电测量)。

C.导线短接法。这种方法可以对导线断路、虚连、虚焊、触头接触不良等故障点快速检查出来。但是千万不可短接接触器(继电器)的线圈,否则将造成电源短路。

④故障排除

有的故障的排除方法可能很简单,有些故障则较复杂。根据检测出的故障,如电气元件调整不当、机械动作失灵、触头及接线接触不良或脱落等,应采用相应的处理方式。

学生排除故障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它既需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实践经验,这种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奢求同学们有大量的排故经验是不现实的。但是,在实训中,学生通过多观察、多思考、多记忆,可以积累排查故障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能锻炼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反思

1. 学生反思

学生在完成排故训练后,要进行个人总结。包括故障现象、逻辑分析、检测方法和步骤、测量的数据、故障点、故障排除的体会等几个方面。这样的反思是学生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领会如何从一般现象中归纳总结出普遍规律的过程。如有同学归纳总结出排除故障的流程和方法如表2所示。

2. 教师反思

教师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如何增强学生排查故障的兴趣和信心,对提高故障排查能力至关重要。笔者认为首先从简单故障的顺利排查上,应采用心理暗示,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同学间相互设置故障(注意,只能制造无危险故障),比赛谁排查故障又快又准,这不仅对排查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而且学生也会很有兴趣。

另外笔者认为,不能忽视学生分组的重要性,也不要简单地按照学号划分。教师必须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理论基础较好、大胆动手、操作技能较强等),把不同特点和层次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将综合能力优秀学生与较差的学生进行搭配,以缩小学生间的知识差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基础较差的同学参与到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1]陈安永.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稳压电源课剖析教学[J].广州

技工教育与培训,2010(1).

[2]黎一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PLC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实践[J].

职业教育研究,2009(1).

[3]孙连栋,李晓敏.项目训练式综合实训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职业教育,2009(5).

[4]董自德.电动装卸机械电气设备[J].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