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小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6: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的小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增加了技工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技工学校教学管理的现状,提出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更新教学观念,建构多元化评价体系,提高办学质量,扩大社会影响,不断培养大批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技术人才。
关键词 :技工学校 教学管理 创新
近年来,职业技能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技工学校已日益成为培养培训现代综合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然而,进入新时期后,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不稳,加上就业结构矛盾、就业不稳定和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技工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师资力量薄弱、整体技能教学水平偏低、教学管理缺乏创新,培养方式落后于市场,致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未能符合现代企业用人需求。这其中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技工学校转型接轨慢,受行业办学狭隘性的限制,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与市场相脱节。为此,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管理,全面探索新形势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彰显技校特点,强力开展技能教学,把推进技工学校教学管理创新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已成为新时期技工学校教学管理重要的创新任务。
一、以学生为中心,更新教学观念
所谓“以学生为中心”, 就是结合市场的需要,在教学管理中架构新型的师生关系,通过积极引导的方式,依靠民主管理,提倡人格平等,彰显个性解放,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发挥内在潜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长期以来,以师为本,强调教师权威的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由于缺乏学生的参与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不到很好的释放。目前,大多技工学校依旧遵循着这一传统观念,压抑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加上近年技工学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材与市场脱节、教学方法僵化,导致本就基础差的学生对学习没有自信心、甚至厌学等。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教学管理必须找准切入口,更新教育观念,有针对性地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把学生造就成为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创新,首先要认清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自觉由“管理者”转为“引导者”。目前,技校学生普遍缺少积极进取的心态,缺乏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学习动力和能力弱。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部分学生自卑心理较重,对前途悲观失望,没有创业意识,没有自我负责精神。因此,更新教学观念要以树立学生良好的主观愿望为前提,通过教师角色的转换,民主、平等地用个人魅力塑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沟通和交流,开展形式多样的国情教育和形势教育,引导学生认清方向,树立信心。其次,教师作为转变后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学生思考要有方向性。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时大脑皮质的兴奋程度与学习效果相关。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的多个环节中设问,让学生的脑子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兴奋状态。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让学生在阅读材料或做实验时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性学习,提高综合能力,在未来发展中发挥各方面潜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以就业为导向,建构多元化评价体系
当前,随着国际人力资源的交流,产业技术更新周期的加快,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种类比以往更加繁多,企业对技工学校毕业学生的要求也愈来愈高,除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良好的专业基本功外,还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心态和持续的学习能力。因此如何满足企业的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管理创新尤为关键。要适应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和市场的需要,技工学校就必须与时俱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教学管理上推陈出新,建构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探索出企业和学生认可的教学培养模式,创建品牌,促进学校持续发展壮大。
近年来,技工学校学业评价方式单一,与社会实践脱节,不符合技工学校学生实际,所暴露出的缺陷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为此,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创新,弥补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体育能力为核心,建构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三位一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引导帮助学生在行为习惯、技能钻研、自主学习、才艺才能展示、参与学校服务管理、身体素质达标方面不断进行提高,全面发展,张扬个性。
第一,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必须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放在重要位置。在自主开展的各类评价活动中, 要调动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积极因素,建立导向机制,创造和谐的评价氛围,共同参与评价,帮助学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反思,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第二,要坚持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灵活开展自评、互评和他评等。自评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自我反省的有力措施。要通过相关手段让学生敢于亮明自己的优缺点,找出不足,积极改进,从而发挥潜力,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互评就是学生之间批评和自我批评,大家以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主线互相评价,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为榜样,激励学生互相督促、共同提高,形成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学习氛围。他评就是引进社会力量让企业参与到对学生进行的评价中。由企业现身说法,因时度势,结合社会实践,突出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身,教育和帮助学生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完美过渡。
第三,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设置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以及集体意识全面关注。在教学管理创新中,既要做到不能忽视学生的笔试成绩,又达到全面提高、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在当前市场经济多元化的背景下,技工学校建构多元化评价体系,搭建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和发展的平台十分重要。了解和掌握学生发展中的需求,挖掘和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小结
技工学校是培养各种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要加强转变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大量的初中级具有实践技能的劳动者。当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为技工学校提出了新的任务,探索新时期技工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安静宇,计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 中国科技信息,2010(26).
[2]毕予华,冀燕钊.技工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工作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0(11).
篇2
一、学校知识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学校知识管理(以下简称知识管理)是指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学校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管理活动。它的出发点是把知识看作最重要的资源,把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学校总体实力的关键。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体现了未来学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管理本身有其不同于以往管理的独特之处,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知识管理重视对教职工的精神激励。学校中的教职员工之所以重要,并不是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和技能,而是因为他们拥有不断创新和创造新的有用的知识的能力,即他们是学校创新的主体。因此,如何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发教职员工的创造力,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学校改革和发展中就显得异常重要。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虽也强调精神激励,但更多的是物质激励。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校管理尤其重视精神激励,不只是那种给予赞赏、表扬或荣誉的传统式精神激励,而是一种新的强有力的导向和精神激励,即赋予更大的权力和责任,使教职工意识到自己也是管理者的一员,进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潜能以实现其自身的人生价值。对知识分子来说,精神激励尤为重要。
2、知识管理重视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未来知识经济下的学校之间的竞争取决于学校的整体创新能力,即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力和创新力,增强学校的竞争能力。因此,有效的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学校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教职员工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给予鼓励。
3、知识管理高度重视知识和人才。在学校中,拥有知识的是人,人是组织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人才是极其重要的,而这种重要性就体现在人才所拥有的知识上。学校要有效地管理知识,需要高度重视拥有和培育大量新型知识人才。学校教职员工对于显性知识的获得、分享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网络化和软件系统实现。对于隐性知识,除了重视教职员工自身的潜能发挥外,学校更应重视人才智力的高效能发挥,进行大量创新。总之,对知识的重视,使得学校作为典型的“学习型组织”,要求教职员工不断地获取知识和自学成才,发挥知识团队的整合效应。
4、知识管理重视组织文化建设。与传统管理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建设不同,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知识管理强调组织文化建设。每一个成功的学校必须有自己的学校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教职员工,独特的组织文化全面地影响着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以及集体效力的发挥。
5、知识管理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型。同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相适应,学校知识管理需要有新的领导公式,即让每个成员都有参与领导的机会,领导层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扩展成员的能力。未来学校领导应是集体领导,集中教职员工的智慧、职员工行为的领导,领导必须以身作则。
6、知识管理重视社会整体目标。知识经济时代,学校管理在追求学校自身价值目标的同时,还追求整个社会的发展目标。因为社会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学校是在与社会的相互促进中成长壮大的。学校要适应社会现实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在管理中更强调快速反应、机动灵活、超前领先和开拓创新。
二、学校知识管理的目的和价值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更希望他们能够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案,使他们成为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的推动器。所以,教师也是知识的创造者,他们持续不断地积累起了丰富的课堂经验。学校不仅要推动教师不断地开发新知识、积累新经验,还要保证这些新的隐性的经验能够共享,而以往的那些传播方式已经不敷应用;与此同时,学校管理还必须确保教师知道新知识在哪里并在需要时可以在某一地点获得,并要支持学校从外部获得新知识并提高其消化吸收的水平和能力;同时要确保新知识能够在学校内部迅速地扩散,以此来促成显性知识的传播与转化。知识管理为我们达成以上的目的提供了新的思路,使我们意识到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确保知识交流畅通,其目的是激发在学校中教师在吸纳与整合中不断产生新的思想。所以说,学校知识管理真正的目的就是对教育知识的创新、生产、储存、转移和共享,它是一个知识投入、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转化的复杂过程。其根本目的是运用集体的智慧,增强学校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并且提高学校的教育绩效。学校知识管理的最终结果是将学校转型为知识型组织,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知识实施体系和管理模式。以往学校管理对象系统中的“组织”,侧重于职权、职责、上下级关系,以及学校内部组织机构,集中体现为“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强调教职员工为学校服务,缺乏灵活性,缺乏终身学习与共同学习,使学习与工作分离。这已完全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学校发展的需要,必须以“学习型组织”、以知识、技术和专业人才为核心的简约型结构取而代之。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把自己当作人员、财务等的管理者,更要把自己当作知识管理者。
知识管理作为影响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一种管理模式,正日益受到时人们的关注。知识管理对于学校的价值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
1、有利于加强管理者的危机意识。主要表现在:首先,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时间的价值变得日益明显。谁创新快,谁就能在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谁创新慢,谁就将被排挤或淘汰。这在客观上要求管理者必须具有危机意识,树立“不创新,就灭亡”的观念,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把自己置于危机管理之中。其次,与传统管理容易出现的“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之类的短期行为相反,掌握必要的知识和信息,使得管理者懂得怎样负责任地工作,统筹兼顾,减少短期行为,以高度的责任感搞好学校管理工作。
2、有利于提高学校工作成效。主要表现为:首先,知识管理强调集中教职员工智慧,发挥集体力量来齐心协力管理学校,这样就能有效在减少少数领导因长官意志做出盲目性的决策而造成的工作失误或短期行为导致的损失。其次,知识管理要求学校敏锐地觉察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并根据自身特点迅速做出调整以致更改,保证在外部环境有利于发展时,学校能及时采取加以利用,而当环境出现不利因素时,学校能灵活有效地采取对策,趋利避害。
3、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特色化。主要表现在:其一,知识管理要求重视学校独特的组织文化氛围的建设,强度学校应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去寻找。创立一种适合本校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即个性化的管理模式,从而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化提供了保证。其二,在学校管理系统中,管理的客体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整体素质较高、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较强的人。面对这一特点,知识管理体现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强调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措施激发每一个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校发展特色化成为可能。
三、学校知识管理的实施与策略
学校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其实施与策略在于建立激励教职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培养学校创新和集体创造力。为此,学校知识管理的实施与策略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明确责任,调整结构,强化知识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影响知识管理成效的关键之一,是选任负责推动和实施知识管理的人员。学校应设置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学校知识管理事务,担负实施知识管理的职责,从而大多使有专门的组织或人员负责统筹与协调此项工作。但实际上,好多学校并没有专门的科研部门,所有的工作都安排在教务处,造成了职责不清,措施不力。即使设有科研部门的学校,大多数时候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做的都是一些评比、检查性的工作,且部门人员大多数是兼职。其实,科研部门的人员应该是专业人员,他们拥有知识管理者、知识长、知识改革者等多种职称,肩负规划、实施、评估、研究、教育等多项任务。
另外,传统的学校内部组织结构极不合理,教职工与领导之间、教职员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等级差别。教职员工的信息、意见和建议要通过逐级汇报,不能超越。知识管理要求打破这种设计,建立能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知识型学校组织结构,任何一个教职员工的信息、意见或建议都可以直接传输到学校管理领导那里,从而建立有利于学校所有成员之间进行合作的创造性方式。学校知识管理是一项新的管理理念,而且也是一项需要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的工程。因此,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建立直通车式的组织结构,重视和采纳成员的意见,加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知识管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这是学校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
2、创造条件,建立设施,促成显性知识的转化与吸收
学校发展要依靠显性知识,所以学校知识管理首先是工具性管理层面,最基本的是建立一个能为公开交流提供完好基础设施的网络。比如说建立教育资料库、形成教育知识网络、与高等学校保持合作与信息交流等。当代信息科技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个人电脑成为信息形成、处理、和传输的主要角色,提高了人与人之间交换信息及协调合作的水平,使众多电脑组成的网络得以在各种活动中完成最佳媒体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互联网,进行网络化管理,为学校知识管理提供物质基础。
为将显性知识转化吸收成为个人的隐性知识,学校知识管理可以捕捉和整合新的显性知识,如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技能技巧等等,然后通过演讲、会议等形式传播显性知识,使知识在成员中扩散,将其纳入学校成员的思维、文化规范、学习等领域,成为组织和成员发展的一部分。教师可以更进一步将所得的新知识通过反复地实践、行动、学习、培训、练习等而使其逐渐具体化为隐性的知识、系统的知识。
3、营造氛围,建构生态,加快隐性知识的共享和发展
教师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是使其取得良好教学绩效的支撑,学校知识管理不能流于浅层技术的运用,应当致力于促成组织成员隐性知识的共享。在一个知识主导的社会中,个人和少数人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是有限的。我们可以通过讨论,集思广益,使知识发挥它的最大效应。那么怎样使教师的隐性知识得以传播和交流呢?我们可以通过校务会议、行政会议或学科会议、教学研究室的交流等正式的对话形式,也可以通过非正式的对话机制,如网络、人际对话等,还有如“师徒式”的教师之间的传、帮、带等活动来使知识得以共享。
需要指出的是,知识管理强调隐性知识共享的基础是组织成员皆具加强与完善知识管理的信念与价值观,并为之承担责任和义务,进而塑造起的共生协同的组织文化。知识管理崇尚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不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制度加以控制的工具性客体,而是具有精神文化属性和自由意志的主体。因此,在学校知识管理中,要真正形成一种有利于知识创新和共享的协同模式,仅有技术支持系统更新、组织结构再造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内在激励机制,而这种机制的关键就是管理者与相关的主体共同创建一种以创新、共享和协同发展为内涵的组织文化。激发教职员工的创意是知识管理的首要任务,这必须成为学校领导的共识。学校领导应在教职员工有了工作成绩后给予必要的庆祝表扬;应想方设法使教职员工把学校的发展当成自己一辈子的事业;送表现优良的教职员工出去进修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使教职员工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激励他们不断创新。
学校应采用多种领导形态,使学校成员负起自我领导的责任,树立自我负有学校知识管理职责的信念。学校管理宜利用多种途径和时机在共同的实质性的活动中,提供学校成员共同合作的机会,培养合作的意愿和经验、形成共同的语言和共享的信念,从而建立起协力合作的机制和模式,形成一个强烈地鼓励教师进行交流的组织文化环境,为推动学校隐性知识的共享和发展建立统一、和谐的管理生态环境。
4、加强联合,增加交流,促进校际知识的互动与整合
学校知识管理必须突破一种偏见,即认为知识管理仅是自我组织的知识管理,只强调在本校内部下功夫营造知识管理体系。事实上,知识管理不仅专注于营造本校内部,更重要的是要整合本校与外部环境及社会群体互动而形成的“知识联盟”。
对学校来说,首先可以将高等学校作为知识互动的强劲学术背景。其次,可以建立与同级学校间的互动整合,建立“知识联盟”,达成校际间隐性知识的共享。在这个联盟中,鼓励创造良好的成绩;提供专业训练的机会,促进成员专业的更新;从而促进联盟内部形成良好的交流与学习的氛围。而且,这还形成与单个学校内部管理完全不同的新的教育管理形式与技巧。
但是,知识的交流常常并不总是要求一种监督或管理体制,在自愿结合的组织中知识的交流会更加畅通。学校知识管理也可以尝试建立由具有共同学习与提高要求的成员组成的团体,创造一种自发的以“发现学习”为方式的联合体,如可以以网络为交流工具。学校管理者之间也可以建立以探求改进“学校知识管理”为目标的团体,彼此协作、互动、共同创造与革新,比如说可以选拔优秀教师进行校际间的知识交流。事实上,不仅课程经验、教学经验甚至管理知识也可以在学校之间交流。这种协作可以帮助学校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学校之间形成一种创业关系和革新精神。
总之,知识管理是知识社会中管理的新方向与新模式,而且将其运用于企业管理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将知识管理运用于学校管理尚属尝试阶段。在理论上,与学校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这些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讨论;在实践上,学校知识管理的具体策略与模式也还没有实例性的案例。但知识管理是学校管理发展的方向与必然趋势,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现代学校管理对象新论》黄兆龙 教育评论 (2002年第3期)
《谈学校管理中对人员管理的几点看法》
栾志纯 教育探索 (1996年第5期)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远程教育中个性化资源库的建设》
李宝敏 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第10期)
篇3
摘要:设立学生会、任用学生干部是当下我国高校普遍应用的校园管理方式之一。学生干部的选拔不仅要注重学习成绩,更要注重他们个人的综合素质,及相应的管理与组织能力。因为学生干部在学校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及作用,除了起到模范作用,还要保持自身学习成绩的稳定。所以学生会干部也面临着较多的压力。对于高校而言,重视学生会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犹为重要。本文在浅析高校学生干部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后,讨论了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心理压力的调适方案。
关键词:学生干部;心理压力;高校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046-02
一、学生干部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
1.校园工作开展所受阻力较多。当前的教育机构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高校的校园环境也受到较大冲击。所以学校的管理制度与措施必须积极做出改进与转变,以适应当下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相应的校园管理办法与措施也面临着全新的尝试与探索,这种情形下无疑加大了学生干部的工作难度。当下的大学生普通存在个性化意识较强、自我约束力较弱,而且缺乏组织纪律性的特性,导致学生干部的工作较难切入与开展,如果碰到较为棘手或顽固的问题,学生干部则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不利于自身的工作与学习。
2.管理工作与自身学习发展的矛盾。众所周知,学生干部一般是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来担任,成为学生干部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具有一定的荣耀性。所以,当选为学生干部的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自我督促意识,所谓“不用扬鞭自奋蹄”,他们在面对职责与学习时,往往会投入全部的精力来证明自己。他们需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保持自身学习成绩的稳定,当两者发生冲突或矛盾时,就会导致学生干部出现或焦躁、或崩溃等心理问题。
3.工作情绪与个人情感容易出现冲突。学生干部在学习与生活中需要克服较多的个人情绪问题,不仅要与学生们处好关系,还要在开展工作的时候最大程度地争取同学的理解与支持。为了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学生干部不得不以多重身份与角色面对老师与同学。在组织、协调学校工作的时候,学生干部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甚至压制个人情绪来完成工作。尽管如此,有些学生干部还是难免会出现意气用事的情况,有时也会因为自身情绪控制不当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会直接对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因为大学生本身就处在感情丰富且较为不稳定的时期,过度的心理问题会导致学生干部产生过分悲观的心理。
4.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容易迷失自我。高职院校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有着不同的个体文化与素质差异。有些学生干部在处理同学关系的时候容易产生“权威感”或“小群体”的观念,比较偏向与自己交好或趣味相投的同学,尤其在组织与开展校园活动的时候,学生干部则更容易偏向自己的“小群体”,从而导致同学关系出现裂痕的现象。而且有一部分学生干部把学生干部的职责视为一种“成就感”,为了当选学生干部,不惜使出一些不合理或投机取巧的手段,比如为了争得选票拉帮结派、曲意逢迎老师或同学们的意愿,甚至通过金钱与感情的投资来达到目的。这样的学生干部在获得成功的同时,必定要面对一些负面议论,承受较强的舆论压力,他们的心态最容易在“得失”面前失衡,随着当选学生干部后的时间推移,他们所承受的各种压力也就越大,最终产生很强的心理负担,这种情况对他们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都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心理压力的调适方案
1.积极对学生干部进行思想指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受到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高校都会定期对学生干部进行思想指导与职能培训工作,这对于学生干部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作为校方而言,应该不断完善相应的培训制度,设立专项干预小组,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对学生干部的心理状态进行干预。老师要做好与学生干部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对学生干部的思想状态进行监督与引导,使他们积极地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并积极作出自我调整。另外,校方要注意加强学生干部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优秀的管理措施或提议能够得到推广与普及,使经验较少的学生干部能够少走弯路。同时,学生干部之间良性的互动能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提高竞争意识。只有养成健康的心态,学生干部才能在生活与学习中不断进行反思与调整,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学生干部以积极向上的状态投入到生活与学习中,有利于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减轻负面压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让学生干部学会自我平衡心态。学生干部在学习与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产生或悲伤、或苦闷、或伤心等不良的负面情绪。大学生的情感正处于较为敏感的时期,如果长时间承受面情绪,就会对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疏导或干预,就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比如“压抑、悲观、抑郁”等心理问题。作为学生干部要掌握自我平衡心态的技巧,可以通过相关书籍的阅读、增加与亲朋好友的交流、主动进行师生间的沟通来消解负面情绪。学生干部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找出自身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才有利于不良情绪的消解或不良心态的自我平衡,这也是学生干部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所以,校方要加强对学生干部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
3.减轻学生干部的职责负担,优化学习与工作环境。作为学生干部,从自身角度进行情绪调整是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需要学校从整体角度进行关注与协调。从学生干部的选拔机制到相应工作的分配与安排,都需要校方进行科学、合理地设置与搭配。在安排工作或管理任务时,需要校方领导全面考虑学生干部的承受能力,并进行循序渐进地安排与协调。学生干部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老师既不能完全放手不管,也不能过度进行干预,要在做好“关注、扶持”的基础上,做好“引导、指正”的辅助工作。而且,老师也要把握对学生干部进行批评教育时的尺度与分寸,不能因为学生干部的失职或差错,而一味地对他们进行批评,这样会让学生干部产生“挫败感”。学生干部本身已经承受较多的压力,他们付出努力的同时,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与鼓励。如果老师对学生流露出失望的态度,会成为学生心理上“最沉重”的负担,使他们在面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时变得更加小心翼翼或畏首畏尾,这会严重降低学生干部的创新能力与主动性。另外,老师也要对学生干部的学习状态进行关注,在安排任务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干部的学习压力。一旦发现两者出现较强的矛盾或学生干部出现心理问题时,老师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与干预。
4.增强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作为学生干部,必须要用良好的心态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在生活与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交际能力,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因为学生们的个性差异较强,群体性的合作意识比较薄弱,从而导致整体的人文环境呈现较为复杂的特点。所以学生干部的交际能力关系着整个班级的团结力与凝聚力,阳光、积极的学生干部会对整个班级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学生干部要学会以主动、平等、诚信的心态面对与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以平等互助、换位思考为主要处事原则,掌握谈话与沟通的技巧,提升自身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作为学生干部而言,要主动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不要因为“干部”身份就产生骄傲的心理。在学生干部为同学们进行服务的同时,也会收获很多宝贵的经验及乐趣。此外,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升学生干部自身的人格魅力,会为学生干部以后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三、结束语
高校应该重视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优化他们的学习及发展环境,使他们发挥出作为学生干部的积极示范作用。让学生干部掌握自我平衡心态的方法,对于学校的长久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升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不仅利于校园活动的开展与组织,也利于学校整体风貌的提高。如何更有效地解决学生干部的心理问题,还需要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赵艳敏.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技展望,2016,(15):335.
[2]诸玉富;楼敏.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与管理的探索[J].前沿,2013,(04):190-191.
[3]钱玉婷.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17):100-102.
篇4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长;职责;核心能力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一个学校应该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即当环境发生不确定的变化时,它能通过自动的调整形成新的有序组织结构和行为模式,从而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任何自组织系统从无序向新的有序方向发展,必须有一个基本条件,即系统内部存在或生成一个有序的基质作为核心。对于学校来说,这个“基质”就是学校的校长及其统领下的领导集体。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一、校长的角色与职责
校长的角色如何定位,反映的是对职责的理解,特别是从校长自身角度看待和把握角色定位,还体现了一种素质要求。一般认为,学校是教育系统的基层组织,校长是基层组织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校内扮演决策者和指挥者的角色;同时由于受到上级部门的管辖,他们又扮演着上级命令执行者的角色。具体而言,校长不仅仅是学校文化的领导者、组织者,还应当成为学校发展的发现者、决策者,成为师生员工的服务者、学校与社会的协调者、现代学校教育的研究者等角色。校长管理学校,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提出校本化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描绘学校发展的蓝图和愿景,形成学校自己的“生长圈”。
二、职业学校校长的角色与职责
职业学校校长在进行学校内部教育教学管理之余,更多地承担一种领导者的角色。领导和管理都是影响人的过程,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领导和管理还是有着显著差别的。科特认为,现代管理的核心就是计划和预算、组织和人事、控制和解决问题,通过这些过程来达到一定程度的可预测性和秩序;而领导则主要是通过确立方向、沟通联合以及激励鼓舞等过程来产生变化,常常是重大的变化。《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扩大职业学校的办学自,增强其自主办学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学校办学自逐步扩大,但学校校长如何行使其自,领导学校走向辉煌,却不是文件所能规定和解决的。职业学校校长应该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定位学校的发展方向,积极拓宽人才培养的支持平台,高效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引导学生的就业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做好自己学校的品牌。
三、角色定位中的职业学校校长核心能力构建
1.职业学校校长要能科学定位学校的发展方向
职业学校旨在为经济建设培养适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经济环境迅猛变化的今天,如果职业学校校长不能领导学校而仅是管理学校,则可能会使学校逐渐变得较为死板,恐怕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职业学校要紧密联系市场需要以及自身发展的实际,科学确立学校的发展方向。确立发展方向是创造愿景和策略的过程,愿景是学校未来的状况,需要符合学生和家长的利益、需要符合学校教职员工的利益,还需要与未来劳动力市场的要求相一致。愿景可能是美好的,但能否实现就取决于其可行性,与可行性相伴的则是策略,策略要说明愿景是可达成的,虽然可能要冒一些风险。职业学校在确立发展方向时,容易陷入这样一个误区:把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当作一个省市的发展方向,把一个省市的发展方向当作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虽然职业学校要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学校的专业设置等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协调,但一所学校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解决一个国家或一个省市职业教育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每个学校要有自身特色,职业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求异而非求同。职业学校校长要寻求本校独特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校方向的确立是一个归纳分析的过程,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要掌握国家和地方政策,了解当地产业分布特点,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发展趋势,可能的竞争对手和学校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等。愿景和策略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可能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实现愿景的过程中,人们可能发现愿景更加清晰或又有了更有效的策略。
2.职业学校校长要积极拓宽人才培养的支持平台
发展方向是校长确立的,虽然有可能不是校长首先提出的,但至少是校长认定的。校长要向人们描绘学校的愿景,要向人们解释并使人相信通过适当的策略,所描绘的愿景将变成现实。这就需要有大量的时间进行交流,交流的对象至少涉及到下列人员:学校的领导班子、中层干部、教师骨干、普通教职员工、学生、学生家长、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相关的政府官员以及学校在企事业界的合作伙伴。毫无疑问,交流的任务非常艰巨,但确实非常重要。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教师、员工是学校这个有机体的不同组成部分,他们对愿景的信心、对策略的认同可以使学校的愿景被学校所有人共同拥有,使全体教职员工向着同一方向行进。学生是受教育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自己的愿景,当他们和其家长对学校的发展方向认同时,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也更有利于学校愿景的实现。因而,学校的愿景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与学生和家长共享。主管领导和相关的政府官员如果能了解并认可学校的发展方向,在资源调配、政策制定等方面就可能有利于学校完成既定目标。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终究是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如果能认同学校的发展方向,对学校毕业生的接受程度就会提高。因而,学校在发展方向确立之后,需要和相关各方进行沟通,积极拓宽人才培养的支持平台,以取得最大可能的支持。
3.职业学校校长要高效管理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教师,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竞争力的强弱,决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是保证职业学校教学和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是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有思想力的职业学校校长,要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而且应该能够敏锐地发现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且能对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和发展作出科学、全面、合理的培养培训规划。职业学校校长在帮助职业学校教师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积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提高教师的思辨能力,增强教师间的凝聚力,不断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职业学校校长要积极引导学生就业发展
职业学校的校长要有效地整合一切资源,指导学生就业,开展全程性的职业生涯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活从进入职业学校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了,因此,职业指导必须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以学生报考专业时进行报考指导为起点,帮助学生分析专业的发展趋势,并协助学生完成初步的专业定向。在学生进入正式的学习阶段,应开展学习指导,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职业选择和决策的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毕业指导阶段,应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协助个体顺利进入就业岗位。职业指导并不是随着学生的毕业就结束了,毕业生的追踪指导往往是最关键却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环。在此阶段,学校要加强与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了解毕业生角色转换过程中的适应性,掌握市场就业动向及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变化,用以强化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
校长的核心能力是一个积累、提升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校长的核心能力有着不同的内涵和操作特征。学校在由新建学校向合格学校过渡的初级化阶段,其基本标志是规范化管理,在这一阶段,校长的核心能力主要表现为为学校发展寻求规范、形成规范与超越规范的能力。当学校内部体制、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合理化已经达到规范要求,形成了学校的整体风貌时,学校发展将进入到由合格学校向特色学校跨越的中级化阶段,即由规范化管理进入到学校内外部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追求之上,并且充分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形成一定的学校特色。在这一阶段,校长的核心能力主要表现为寻找、扶持与促进生长点生成的能力。学校在由特色学校向核心学校跨越的高级化阶段,重在提炼范式,实现学校的局部优质向全面优质的推进是学校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校长具有激活特色、拓展特色与强化特色的核心能力。可见,校长的核心能力因学校发展阶段而异,但其又蕴含着共性,都表现为对学校潜能的开发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2] 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
[3] 周俊.谈中职学校校长的工作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
[4] 陆素菊.中职校长更应该关注什么[J].职教论坛,2007,(11).
[5] 孙伟宏.新时期当好职校校长的实践和思考[J].职教通讯,2009,(4).
篇5
一、人本意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理念
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应该“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以教师和学生为本是落实和完善人本管理的具体抓手,学校要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内在教育需求,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增强师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人。
教育是一种服务,学校要为社会、家庭提供尽可能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学生成才、家庭成功、教师成长、学校成名”的目标。因而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近期规划、远期发展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要体现人本意识。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教学管理实现“教师为本”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为教师创设和谐的心理时空,实现“平等、尊重、合作、发展”的教学管理,在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就是更加注重人性,要把教职工看作主体,更多地关注人的独立性、人的个性发展、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的情感需要,这种管理有助于挖掘每个人的内在潜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以人为本,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尽最大努力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教学、教研、管理上来。要将关于教育的社会要求转变为个体的自我要求,使校园处处充满人文智慧和人文关怀;要用信任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用欣赏的眼光衡量每一位教师,让每位教师都能受到尊重和激励,这是实现教学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二、人本意识是教师有尊严地劳动的体现
教师是学校的建设者和教学工作的生力军,要在教师队伍管理、建设上彰显人本情怀,营造民主、公平、均衡发展的和谐氛围,让每一件事都体现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理念,让每一件事都能温暖人心、凝聚人心,把学校建设成教职工的精神家园。校长首先要有服务意识,为教师的发展服好务,为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服好务,使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对教职工要一视同仁,工作中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使复杂问题公开化、简单化。作为领导者要牢固树立和强化“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意识,真心爱护、关怀每位教师。具体要做到六个关心:一是关心教职工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和聘任;二是关心教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三是关心教职工的住房;四是关心教师的婚姻大事;五是关心教职工的子女上学和就业;六是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人工作顺心、学习用心、生活安心、处处舒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潜在能力,使他们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学校中,教师只是分工不同,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尊重人的管理氛围,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互相发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要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要事必躬亲,要给教师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使教师怀着快乐的心情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每一位教师的成就需要,不以同一目标培养教师,不以同一目标评价教师,使每位教师在不同的工作层面上都尝到成功的甜头;要善于搭台子、铺路子,使每位教师都有尝试成功的机会、显露身手的空间,体现“个体劳动,集体成果”的教育效果,因为教师的成果是从学生的成功中体现出来的。新时期教师素质的要求、学生素质的评价、学校德育社会化、青年教师的培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提高办学质量的关系、学校网络化管理等,都将成为我们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这些都是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必不可少的。
篇6
中职学校教师的工作是一种长期紧张的精神劳动。来自庆阳卫生学校的刘志哲在2010年9月到2011年1月使用国际公认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对陕西、甘肃2省16所中职学校的部分教师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烦躁忧郁、爱发脾气、心身劳累、职业倦怠、自卑气馁、心情郁闷、讨厌学生、冷漠无情、人际关系障碍、精神抑郁不振;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不善于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正人不正己,责人不责己、苛人不苛己;不能理解自身价值,自我调适能力差,容易将工作和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入课堂或平时与学生的谈话之中,甚至出现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缺乏独创性,较难适应新的教育环境等。而这些心理问题严重时又会带来躯体的症状和疾病,例如偏头痛、睡眠障碍、神经官能症、腰椎颈椎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血管病等。被调查对象中有46.7%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明显高于我国普通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20%。其中28.4%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5.9%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4%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由此可见,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并不乐观。有鉴于此,如何有效地维护中职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呢?目前在整个社会和教育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考虑从组织和自身两方面着手,双管齐下,彼此促进。
一、 来自组织的公平、理解与支持,是消减职业压力有效途径。
创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通过改善学校管理和改革教学管理体制缓解中职学校教师的工作压力。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干事者灰心、不让投机者得逞。另外,各地区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对中职学校的教师进行心理疏导与解压,期中员工帮助计划EAP就是个不错的方法。EAP又称员工心理援助项目,它旨在全方位地帮助员工解决包括工作压力、心理健康、灾难事件、法律纠纷、理财问题、婚姻亲子、职业生涯规划甚至饮食紊乱等各种心理困扰。2004年7月,上海市徐汇区政府启动国内第一个公务员EAP计划,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个公开报道的政府机关员工心理帮助计划。这个计划为期半年,合作方是上海市一家心理咨询培训机构。其校长冯耘说,当时对来自区政府6个不同部门的200多名公务员进行帮助,机构配备了6名职业心理咨询师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2005年南京秦淮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教师援助机构,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南京市学前及中小学教师,目前该教师援助机构已取得了一些成效。
二、积极采取措施给自己找到科学有效的减压方法。
1、有效应对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指因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反应,比如情绪衰竭、性格变异、自我价值贬低等。一项针对14个职业人群的职业倦怠程度的调查显示,教师职业的倦怠程度排列第三名,仅次于公务员、物流运输职业。中职学校的教师如何应对职业倦怠呢?
(1)避免机械重复的劳作。每个教师都应该做有文化自觉的教师,而不是一个维持生计的教书匠,把课堂变成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让课堂成为感性、灵性与悟融的世界。教师们可以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实施多种教育手段,创设在时间、空间、内容上自由开放的课堂。
(2)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我们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才是取得成功的前提;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等等。以上这些话语传达的是是正能量,本身没有错,但是把目标定得太大太远,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中职学校的教师要正确审视中职教育目前的现状,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对自己不苛求,只有承认教育的局限性,才能让自己在工作中更从容。
(3)容忍“瓶颈期”,不急于求成。教师在工作中也会有“瓶颈期”。所谓“瓶颈”,几乎是每种事态发展的必经之路,这里用来形容工作发展中遇到的停滞不前的状态。这个阶段就像瓶子的颈部一样是一个关口,下面的瓶肚是我们在工作中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和积淀。突破瓶颈就是出口,就是广袤的自由时空,就会令人感到心旷神怡;相反,被卡在瓶颈里就会止步不前,煎熬难耐。当教师进入“瓶颈期”时,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因为达不成目标而变得气馁、得过且过,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此时我们应做的就是在平静中反思自己工作中的困难,给自己不断充电,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增长学识,拓展自我,要时刻相信任何一点微小的积累都不会成为无用的废弃物,它会成为构建大厦的一砖一石。当你静下心来克服困难、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做完工作中一件件小事的时候,你会浑然不觉已经到达了成功的彼岸。
2、建设性地纾解压力、释放情绪。
中职学校的教师因为其面临的巨大心理压力,一定要知道一点心理宣泄的相关知识,因为恰当的宣泄是自我心理健康保护和护养的有效措施。心理宣泄,不等同于发泄,宣泄是有计划和理智的疏导自己的思想感情、欲望、冲动等,发泄则是带有很大的原始性和盲目性。心理宣泄的方式有破坏性和建设性两种。破坏性的宣泄方式往往不计后果,最后只能以鱼死网破的结果收场,令自己无地自容、颜面扫地,令别人对你心灰意冷,使事情的发展方向与你心中所想背向而驰。相反,建设性的心理宣泄可以使人的不良情绪得到释放,压力得到缓解,丢掉包袱,从新出发。建设性的宣泄方式包括充足的睡眠、适宜运动、拥有多项愉快来源、倾诉、痛哭、提升能力等等。教师在产生不良情绪时,只有采用建设性的心理宣泄方式,才是纾解自己心理压力的正确之道。
篇7
关键词:学校组织文化;农村特岗教师;心理健康
组织文化是一种弥漫于组织各方面的、各层次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组织的风气、风格[1]。学校组织文化是从组织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学校组织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华勒1932年在其著作《教学社会学》中提出的,他认为: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2]。农村特岗教师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他们一方面面临特殊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又处于特殊的抉择时期,从心理延缓偿付期到承担社会责任的特殊时期,因此从人际关系和孤独感的角度考察特殊时期特殊群体的心理和行为变化。本文将了解学校组织文化对农村特岗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期对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提供一些资料。
1学校组织文化的概念
有学者认为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的一种历史的积淀,这种理解认为:“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办学历史上形成较为稳定的、为广大师生认同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和学生文化的总和。”[3]但是笔者较为赞同这样的说法:学校组织文化代表着学校成员的共同想法,并指导他们的行动[4]。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有其特殊的组织文化,从文化的各个层次、方面影响着学校及教师和学生。它不但影响着学生心理、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学习方式,同时也影响着教师工作的热情、工作的绩效以及身心健康[5]。
2学校组织文化对农村特岗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2.1农村特岗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通过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农村特岗教师,由于大多是刚刚毕业,生活无拘束等,到较为陌生的地方,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对现状抱怨,无心工作,他们以此为跳板,希望离开,这种恶性的心理和行为不断循环,使他们不愿与他人交往,封闭自己,人际关系也存在困扰。青年时期,各个自我因素均快速发展,如亲密感的建立,价值观的确立,工作价值观也具有新的特点;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自我认同危机,不健康的性心理,罪错行为,人格障碍等[6]。一些学校排挤特岗教师,学校组织的活动,特岗教师并不在参与范围内,这样有意无意的加剧了农村特岗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2.2学校组织文化对农村特岗教师心理健康的作用
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群体的共同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群体心理特征和心理定式,它对农村特岗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7]:第一,导向作用。农村特岗教师进入学校后,由于工作环境比较恶劣,落差较大,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履行任务就离开,学校组织文化应该积极地开展起来,发挥导向作用。第二,约束作用。作为农村特岗教师,由于刚从学生转变为教师,尤其是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却选择了农村特岗,对于他们来说,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决策。第三,凝聚作用。农村特岗教师也是组织的成员,其各方面的活动、各种形式的报告都应该将这些成员考虑在内。第四,激励作用。良好的学校组织文化能激发教师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特岗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对工作的适应还需要时间。学校组织文化可以激励他们更安定地工作。
3从学校组织文化视角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
学校组织文化也有一些不足,比如顽固保守的教师,不配合学校的变革等,往往失去组织活力。从长远来看,学校组织文化不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但它以最持久的,它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学校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教师过分关注升学率、职称、考勤、工资等,使得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也遇到很大的阻力。因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农村特岗教师的心理健康。第一,加强管理思想,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在前期的调查中发现,农村特岗教师的孤独感比当地教师高,人际关系也没有当地教师好,因此首先要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教师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第二,营造和谐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教师稳定工作的前提。在农村,很多环境很艰苦,很恶劣,但是在面对艰苦的环境下,我们更要注重人文环境的建设,使教师能在这个环境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于农村特岗教师,学校更要注重关怀,使他们尽早适应工作环境,更加认真地工作。第三,推行校本文化。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存在之处。如果将学校的特色发挥出来,会让教师更接受这个组织,这样就可以更有利于教师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且推行校本文化,可以使学校的特色更加显现出来,使教师更加拥护该组织。在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中,学校的书香气息应该显露出来,这样更容易形成良好的氛围。第四,注意培养骨干队伍。培养一批有理想、有能力的教师,他们可以更有效的为学校服务,并且可以通过行为和其他方式辐射开来,去影响其他人。这样使更多的教师了解组织,巩固教师的凝聚力,稳定人心,防止教师不安心工作,同时也可以避免教师的大量流动。
参考文献:
[1]李淑梅,邢月梅,等.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346.
[2]转引自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4.
[3]古广灵,刘晖.大学“学校文化”的内涵、功能及个案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4(5).
[4]张英姿.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5月.
[5]王敬民.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对教师健康心理的作用[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5(7).
[6]杨丽珠,刘文.毕生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64-365.
篇8
[摘 要]在各大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必备的信息共享聚集地,随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图书馆的价值如何实现最大化,如何实现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已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的难点。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面临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所以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必须突破传统观念,找准方向,与时俱进,结合学校发展的趋势,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手段构建新型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出发,找准问题所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以达到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120
[中图分类号]G258.6;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1
1 高职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比较被动、单一、封闭
(1)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一种被动的管理模式。图书馆一直的要求都是环境要舒适、设施设备以及文献资料要齐全。但这些要求始终受到一定的限制,特别是经费的短缺,更是加剧了其处于被动局面,从而使图书馆管理员的服务呈现出被动性,表现的积极性不高,完全是等读者上门进行服务。传统的管理者认为自己不是服务者,而是图书馆的管理者,缺乏引导读者的动力,所以图书馆就成为了高职院校读者的“借阅室”。
(2)传统的管理模式比较单一,面对面的借书,所有的文献资料都是有形存在的,向读者提供的服务水平是比较低层次的。
(3)传统的管理模式下的服务对象是比较封闭的,高职学校图书馆的一般服务对象只有本校的教职工和学生,与社会图书馆的联系非常少,和各个大学图书馆之间的联系也非常少,每所学校的图书馆都以一个独立的整体存在,也总是试图去建立自己的图书馆体系,这就使其非常封闭和固定。
1.2 高职学校师生的使用频率下降
随着普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大大降低,学生的文化课水平也普遍不高,这使很多学生不会主动去图书馆进行学习,导致大部分珍贵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料被浪费。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加注重实践性n程,这使不管图书馆如何完善文献资料都是没有用的。文献信息的流通依然比较低,这就导致图书馆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样,高职院校的教师也是重视实践课程,不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而是利用网络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的确,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文献的储存大大滞后于师生的需求,网络信息使用方便、快捷,网络教学有其优越性,但传统的图书馆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1.3 高职学校图书馆管理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当今社会,很多高职院校还是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图书管理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图书馆专业的人才比例失调、年龄大、学历低、计算机知识匮乏,加之又缺乏必要的培训,使他们安于现状,不喜欢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学习新的知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样的工作态度已完全不能适应图书馆的服务工作,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管理员必须加强新知识的学习,必须学习更加专业的、利于管理工作开展的知识,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服务的水平。
2 高职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
2.1 传统服务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文献信息收集的多少来衡量图书馆的规模和服务水平,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要求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要树立新的观念来服务读者,要有服务意识,而不是处于被动的管理者的姿态。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摒弃旧的管理模式,积极建立现代化、网络化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以信息利用的效果,评判图书馆工作的标准,还要有竞争意识,懂得创新。
2.2 调动师生的学习欲望
2.2.1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如果教师不去图书馆,又怎能引导学生去图书馆进行学习呢?教师应该带头去图书馆学习,主动树立榜样。一些教师为什么不去图书馆呢?其觉得去图书馆查文献资料不方便,且还要手动查询。所以,图书馆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语言等方向去划分文献资料,利用网络化的信息方式,让教师更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资料齐全、查找方便,教师又怎么会不去图书馆呢。
2.2.2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都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图书馆进行学习。同样,图书馆也应主动迎合学生的需求,定期推出一些适合学生且学生会感兴趣的文献资料,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学生能够注意到的校园网中实时同步公示。还有就是可以改变传统选择图书馆的选址要求,以往是要求比较安静的地方作为图书馆,这使图书馆离学生的活动区域较远,一你从,相关人员可以将图书馆设立在学校的核心地区,调动学生去图书馆的积极性。
2.3 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人员工作重心应从传统的借阅式被动管理,转变为网络化与时俱进的主动式管理,只有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提高,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满足日益发展的虚拟化、信息化的时代要求,所以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具备更多的计算机知识,掌握更多的图书馆管理知识。
2.4 网络化的图书馆服务模式
传统的图书馆文献是收集有形的、实际存在的书本,而网络图书馆的优势是方便,更容易查到,对于有用的资料不仅可以学习,还可以拷贝打印,且费用非常低或者压根就是免费的,所以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创新必须依赖于网络。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还可以在读者个性化需求方面进行努力,比如根据读者的各种信息,如来馆次数、阅读书籍种类、来馆时间等,建立读者网络信息库,这样图书馆管理者就会知道哪些读者是忠实的读者,并根据这些读者的需求进行资料更新,不断优化信息资源,创造全新的服务模式。
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管理模式;继续教育;图书馆;信息资源
图书馆是每所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在我国教育部制订的《高校教育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图书馆工作被列为评估内容之一。美国的哈拂大学图书馆是全美最受欢迎的一所大学图书馆,以其丰富的文献收藏闻名世界。它收藏有1500万册图书以及550万卷微缩胶卷,650万份手稿,500万张(盒)照片和包括地图和磁带在内的各种研究资料。哈拂大学图书馆一贯坚持读者至上,服务优先和绝对保护读者利益的原则。图书馆所进行的一切服务活动必须考虑能否提升读者,馆员以及本馆和社会的价值,并保证图书馆核心价值长期,稳定,动态和协发展,以实现图书馆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图书馆的服务实质上是创造和协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过程。随着技术进步和网络的普及读者的阅览工具,阅读内容和阅读习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网络数字为主的阅读方式正在取代传统阅读方式。它即为广大读者开辟了广阔的获取信息和知识的空间,同时,由于网络上信息繁杂,良莠俱存,又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交流中心,要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网络阅读意识,承担起对读者网络导读的重担。
一、中职学校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图书馆仍停留在传统服务模式的层面,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以几方面:一是服务形式的单一性。传统的服务模式主要是“面对面”,“一对一”的借阅服务方式。图书馆所有的工作以图书馆的馆藏为轴心而展开,以有限有形的文献信息的搜集,加工,整理和传递为主要内容,即以收藏,加工和保存图书,报刊,资料等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为主,向读者提供原始文献等较低层次的服务。二是服务工作的被动性。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是一种等读者上门的服务。有的馆员,自己是图书的管理者和主人,而不是服务者,简单地将图书馆看成本校师生的图书“借阅室”,习惯于等读者上门的服务方式。三是服务工作的封闭性。由于中职学校图书馆发展历史短,外部联系少,逐渐形成自我封闭的内向型服务模式所有的大多局限在图书馆之内。四是服务对象的固定性。由于条件限制,图书馆的活动少,影响小,读者少,服务对象比较固定,主要是本校师生。
二、中职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的方向
1.更新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意识。首先要改变以收藏文献种册数为衡量图书馆规模,等级,服务能力的思想观念树立以信息利用效果作为标准评估图书馆工作的观念,大力倡导开拓进取,无功那是过的观念,将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引向深入。广大的信息服务人员要自觉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时效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自觉运用新观念去指导工作,强化服务意识。这样馆员才能从陈旧落后,保守的管理模式中跳出来,图书馆才能逐步形成新的管理机制。2.重组管理模式。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一般是以文献管理为中心,按文献类别或工序来设置部门,如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期刊部,技术部,参考咨询部等。这种模式将采购,加工,整理,服务相分离,部门划分过细,不利于信息时代的高效管理。重组管理模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市场运作方式。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在分类编目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实这些工作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运作来完成。把采购,分类编目,数据交换合为一体,组建信息整理部,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可达到相同的效果,提高工作效率。其二,流通,期刊,咨询部门一体化管理方式。流通,期刊,咨询一条龙服务,为读者提供中外文图书,期刊一次性信息管理服务,减少读者查找信息的盲目性,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这就需要馆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如何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文献信息满足读者的需求上来,将分散的文献信息集中起来变为有序信息,按读者需求有针对性地总结,概括,加工提炼,二,三次开发文献,达到文献深层的利用,使流通,期刊管理的档次上一个新的台阶。3.建立馆员继续教育管理机制。现代图书馆必须有适合网络环境的专业人才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具有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外语水平及计算机水平。信息时代掌握现代技术,提高服务技能,是馆员的职责要求。加强对馆员继续教育的管理,也是图书馆在新形式下的重要工作。图书馆员要不断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装备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带有特色,富有个性。但事实表明,还有些馆员没有意识到接受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图书馆要打破陈旧,落后,保守的管理模式,在建立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基础上建立馆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订出具体详细的馆内培训计划,设专门的监督检查人员,督促每个馆员达到要求和目标。强化馆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思想意识,使馆员清晰地意识到接受继续教育势在必行,从而主动利用自学,培训,专题辅导,进修学习,脱产学习等形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网络阅读导读的引导
网络阅读导读是图书馆馆员借助一定的手段,以帮助网络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阅读品质,形成较高的信息素质为目的,面对学生网络活动所进行的有效的引导,辅导和指导行为。1.强化信息导航培养读者网络阅读能力。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和超文本,图书馆要当好信息的引航员,推荐专业站点和热门网站,有针对性地积极,有益,健康的信息资源,引导读者掌握鉴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和方法,使之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防止网络迷路。图书馆可以在校园网开展“读书咨询”,“新书介绍”等活动,组织有关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引导读者进行网络阅读和学习。促使读者的网络阅读在浅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和完善。2.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确保阅读效果。日益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在为网络读者提供获取信息便捷的同时,也在滋生着许多负面影响。图书馆应借助计算机的分级审查制度控制,通过这些有效措施,减少对读者的毒害,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阅读环境,确保积极,健康的网络阅读效果。3.重视阅读的品位与质量做好导读工作。导读在我国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且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图书馆有一批具有丰富网络阅读知识和较高信息素质的图书馆员,他们有充分的条件和能力承担网络阅读导读任务。结合读者的年龄,专业,兴趣,爱好等因素,可编制推荐书目或导读书目,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4.培养网络读者的自我效能感。培养网络读者自我效能感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其网络阅读行为向着健康,有效的方向发展,让网络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愉悦,积累有益的经验。认识自身的能力,并且形成相关的信念,才能形成自我效能感,帮助他们科学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阅读行为和效果,并且根据具体情况来调节自己的阅读理念,预期,态度和方式,从而提高其网络阅读自我效能感。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通过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信息情报需求,还能丰富学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保证图书馆核心价值长期,稳定,动态和协发展,以实现图书馆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陆云芳.基于网络环境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模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7).
[2]陈俭.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态势[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3(3).
[3]陈君武.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障碍及解决机制.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2):46——47.
[4]高墅.网络环境下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策略研究.图书馆学刊,2008(5):47——49.
[5]周琦.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创新高校图书馆模式.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3).
[6]袁建娟.论网络时代图书馆对大学生的阅读引导.新世纪图书馆,2008(5).
篇10
职校教师面对纷呈变幻的外界,面对要求日益高涨的家长,面对越来越难教的学生,进退两难。有的教师不能安贫乐道,有的教师左右张望,有的教师则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则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而这个转变的一个关键性前提就是创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那么,目前在职业学校,师生关系又是怎样的现状?审视周围,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表现为师生关系紧张,另一方面表现为师生关系陌生。“万事皆有因”,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一方的教师,自身又存在怎样的不足与问题?
1.部分教师观念陈旧、认识落后。传统的“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的教育思想深深扎根在这些教师的心里,教师之于学生,有无可辩驳的权威性,在学生面前,他们始终保持严厉的面孔,不苟言笑。在管理上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专制型的师生关系”,其结果必然是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2.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枯燥,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依然占据很大的比例。同时面对这些后进生,有些教师认为教与不教一个样,教多与教少一个样,所以,没有必要改进教法。这样就必然导致学生上课没劲,还不如说说话,或者靠睡觉来打发时光。
3.个别教师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时方法不当。来职业学校的学生,背景复杂,有的为单亲家庭,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是留守学生,而大多数还是独生子女,他们或者缺乏家庭的爱,或者家长又过分溺爱,导致子女性格执拗、承受力低、合作意识差、依赖性强、自我意识太强。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教师要么对学生漠不关心,尤其是代课教师,认为教育学生是班主任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么对学生冷嘲热讽,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卡耐基说:“批评是危险的,因为它常常伤害一个人宝贵的自尊,并激起‘他的反抗’”。
4.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充满感情的沟通。师生之间有堵墙,教师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想做什么。课余时间教师主动找学生谈心的少了,主动家访的就更少了。学生也不主动和教师交往,见到教师不打招呼,甚至躲着走。情感交流的缺失,关上了师生沟通的大门,疏远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
对于当前职业学校部分师生关系的现状,以及部分教师身上出现的问题,笔者深感忧虑。难道以前那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真的“渐行渐远”了吗?笔者认为作为职教人,有责任改变这一现状:
1.教师要更新传统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不仅仅是把学生看作“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更要看作是平等的交流对象,学生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经过笔者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把他们当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承担痛苦与忧伤、欢乐与幸福,从而建立一种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但是不少教师还端着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子,不消除这种不平等的师生观,就不可能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2.注意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学校的课堂上,有部分学生不是睡觉就是说话。教师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批评学生,而应该先找找自己的原因,是学生真的不想学,还是自己的教育态度与教学方法有问题呢?职校的学生底子差,所以教师在备课时需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要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不去随便讲话,不想睡觉。
3.尊重和赞赏学生。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习惯差、纪律差、学习差、甚至有的品德缺失。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好脸色,在学校饱受教师的冷眼、同学的轻视,这使他们的心灵遭到一定的创伤。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通过一些过激行为,如抽烟、喝酒、打架、逃课、谈恋爱等行为来麻木心灵。进入职业学校以后,他们仍保留不少不良习惯,也会用敌视的眼光对待职业中学的教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实现这个理念,教师就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差异,特别要尊重那些不能“齐步走”的学生。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和肯定,而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不同的学生。有的学生爱迟到,但他热爱劳动;有的学生学习差,但他热爱集体;有的学生不善表现,但他学习认真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