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急救常用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伤急救常用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原有的医学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需求。呼唤医学服务模式从单纯的院内服务向院外服务拓展。急救电话的开通就满足了这点。院前急救是指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的基础。由于院前急救的特点和要素,要求参与急救的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和心理素质,具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检查出诊的器械和急救物品。因此加强院前急救知识、技术的学习与培训,做好院前急救医疗定位很重要。
【关键词】 急诊;院前急救;应急管理
1院前急救的特点
1.1局限性院前急救不同于院内急救,不仅现场卫生条件差,还受到携带急救药品、器具有限等限制,客观上给急救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力度,克服客观上的不足。
1.2综合性急救对象和外伤种类的多样性,打破了医学分科的界限,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现场救治的基本技能,因此,必须培养全科型医生和护士。
1.3复杂性急救病人的多样性,致病原因的复杂性,情况多变性,抢救过程又直接受现场人员的监督(院前),情绪所受影响大,急救人员不仅要全力抢救处置病人,还必须尽力排除各种干扰,以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其现实问题,有“的”放矢,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工作的重点。
2要有一套完整的院前急救制度及出诊流程
2.1院前急救护士应热爱急诊工作、具有高度责任心,业务技术熟练、服务态度好、独立工作能力强、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综合处理问题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应变能力。提高出诊护士的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拓展业务技术范围,增强护理人员的急诊、急救意识,提高急救水平,时刻牢记“病人第一,时间就是生命”这一理念,突出一个“急”字、强调一个“快”字、力求一个“稳”字。分秒必争地进行抢救工作。定期对护士进行院前急救技术培训,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转运操作,提高院前急救队伍的应急操作能力。
2.2我院地处边疆,地理位置复杂,出诊前一定要准确定位患者的地理位置,所患疾病或外伤情况,以便准确、迅速到达现场,又能备齐所需物品,不知道患者情况而盲目出诊,会因为延迟到达而失去抢救时机,或物品准备不全而无法进行抢救。例如:我们知道患者的地理位置而不知患者的病情,我们只带常用抢救药品,到达现场才知道患者是从高空坠落,那么我们如果不备有夹板、颈托等物品,就无法保证将患者安全转运,所以出诊前要尽可能地了解患者的情况。
2.3出诊人员应配备通讯设备。通讯联络在出诊抢救工作中至关重要,一是出车途中及时与呼救者联系,每隔5分钟与对方联系,了解病人情况,指导对方或患者实施恰当而必要的现场自救措施。对交通不便的,及时指导对方将病人安全转移到交通便利的地方,为急诊、急救争取时间。二是发现意外情况及时与医院联系,或者接到伤情、病情比较特殊的病人,及时告知医院相关科室,在病人到达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使病人到医院后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检查和救治。
2.4加强急救物品和急救器材的管理。定时检查、更换;出诊使用后应给予及时补充到位。确保其数量和质量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2.5规范院前急救人员的言行。在患者面前要沉着、稳重、严肃,抢救有条不紊,护士热情耐心细致地关怀病人,满足患者的需要,注意语言表达,切忌当着病人面说“病情不重,没事的”、“这么严重啊”等不恰当语言;转诊病人切忌当着病人面说下级医院(或医生)的过错,避免引发医疗纠纷。转运过程中一定要对病人及家属“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切忌由于粗心给病人带来风险,强调细节管理与风险控制。
3健全落实各项规则制度,医护密切配合
3.1处置时间急救服务对象是各种急、危、重症和意外伤害的病人,急救工作体现了一个“急”字,患者起病急,有效抢救时间短。一到现场立即抢救或运送,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性,所以要求医疗救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沉着、冷静、果断。
3.2口头医嘱对现场实施抢救医师的口头医嘱,护士必须复述一遍确认后方可处置执行。在医生未到达现场之前,护士应采取和实施必要的、力所能及的急救措施,以便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3.3医、护工作缺一不可,在抢救工作中要与医生做好沟通,双方协调好关系,根据瞬即变化的病情,及时调整抢救措施,做好抢救配合工作。
3.4熟练掌握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如要求急救中心的全体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技术,人人过关,并且运用自如,以达到有效的救治。
3.5加强基本技能的培训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如在抢救危重病人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液通路,为更及时有效的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常用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方法能正确使用,以降低致残率。
3.6常用药物的使用对药物的作用机理、常用剂量、使用方法、毒副反应等要熟练掌握。如: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院前溶栓治疗,药物的正确使用,观察内容应该熟练掌握,使患者真正达到有效的救治,为院内的进一步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可以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
4保证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质量
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是非常重要的医疗文书,本着对患者生命负责,对自己的医疗行为负责的态度,一定要及时、准确详尽地记录治疗所用的药物,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发展过程,及时签字;不出现遗漏、涂改现象,保证医疗、护理文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真实性。完整的医疗、护理文件记录会给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真实的病情演变过程、救治的措施、数据和信息,例如在院前急救中用过的药物,当入院后患者再次使用该药物时会考虑使用的剂量等问题,护理记录会给院内医生提供一套完整、可靠的院前抢救的医疗数据信息。护理文件也会成为医疗证据。
5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要程序化、规范化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交通工具的增多,交通事故也呈日益上升趋势。我院为全县医疗急救中心,而外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为抢救患者生命的黄金时期,为挽救患者生命必须争分夺秒。我院通过对出诊人员实行严格管理、对患者实施良好的治疗和护理,无1例因院前急救发生医疗纠纷,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好评。
1临床资料
我院从2007年11月至2009年10月我院共出诊抢救外伤患者757例,其中车祸伤546例、打架斗殴和其它意外伤211例,男495例、女362例,年龄最小的8个月、最大的74岁、平均34岁,
2严格的出诊管理制度及出诊前的准备
2.1将我院急救电话公布于社会在各乡、镇、村和主要交通要道显著位置张帖和悬挂我院急救电话号码(为了保正通畅我院有两个急救号码),24小时保持通畅,值班人员认真接听急救电话,接到呼救电话时必须详细询问出诊地点、联系方式、患者大致伤情,并立即通知相应科室和救护车出诊。
2.2各科出诊医护人员、驾驶员配备有专用出诊电话并保持24小时通畅,纪律严明,在接到出诊通知5分钟内带齐急救药(物)品驱车出发,如超过5分者每人次将被扣款200元。
2.3提高科室出诊人员的院前急救水平,增强护士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如科室经常组织护士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复合性损伤的初步处理、骨折后的初步固定等的培训及演习并进行认真考核。
2.4出诊人员必须是各科室业务骨干,临床经验丰富,急救技术熟练,思维敏捷,应急能力强,且不会晕车、具有护师以上职称的人员。出诊时要衣帽整齐。
2.5救护车救护车要随时保持车况良好,燃料充足,车上抢救设施齐备并完好(如氧气、急救药品、急救物品、被褥等),驾驶员车技熟练并能掌握一些简单的急救技术,如徒手心肺复苏等。
2.6急救药品、物品的准备出诊时医疗环境和条件都会比较差,故必须备齐急救药品、物品等。出诊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每天检查配足出诊箱内的急救药品(如肾上腺素、可拉明、洛贝林、止血药物、各输液用液体等);急救物品(如开口器、舌钳、压舌板、环甲膜穿刺针、气管切开包、手电筒、纱布、绷带、止血带、夹板等);常用物品(如输液用物品、各种型号注射器、留置针、三通管、一次性手套、导尿包、缝合包等),并将这些物(药)品定点放置,以保持良好的应急状态。
3护理
3.1伤员的初步处置出诊人员到达急救地点时,应立即判断伤情、实施急救,如心肺复苏、保持呼吸道畅通、快速开通静脉输液、吸氧、固定、止血、包扎等,同时尽快(病情不允许除外)将伤者搬至救护车上,使伤员脱离致伤或再次潜致伤环境,争分夺秒快速将伤者接回医院进一步治疗。
3.2伤员转运的护理伤员在转运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及输液畅通,防止固定物扯脱及各种继发性损伤,执行完口头医嘱要做好记录;做好伤员的保暧工作,如开取救护车内空调、关好车窗、给伤员盖好被子等,因为大多数伤员因失血、受伤、应急、惊恐等都会出现怕冷、畏寒等;保持急救过程中的国连惯性,做好病人救治和护理的连续性。在转运途中,还应积极联系相关科室做好接诊准备,为患者进一步的抢救提供最快捷最有效的诊治。
3.3伤员的心理护理外伤突如其来,患者往往具有恐惧心理,医护人员应态度和蔼,对患者进行良好的心疏导。途中要告知患者自己的身份,并明确表示“你不要害怕,我们会全力抢救你的生命,如果你有哪里不舒服要立即告诉我们”,其次简明扼要地告诉伤员的伤情、所在位置,如何配合我们抢救等,再次,要积极帮助伤员与家属取得联系,以使患者情绪稳定,对抢救生命充满信心。
3.4入院后的护理
3.4.1一般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安排床位,如为重危病人,应置于抢救室,以便于抢救治疗和护理。进一步协助医生体检,必要时清创缝合,完善相关检查,做好入院介绍等,如需急诊手术应尽快做好手术前准备。在办理入院和相关检查的过程中,应继续保持急救过程中抢救、治疗和护理的连续性。
3.4.2护理记录做好护理记录,包括入院前急救及入院后的有关护理记录。护理记录应内容客观、真实、仔细、准确、及时、认真,如接到呼救电话的时间、到达救治地点的时间、回院入院的时间、途中抢救处理、用药等情况。
篇3
【关键词】急救;护理人员;突发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整体系统。我院护理部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为标准,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急救知识,使护理人员在遇突发事件时能从容应对,减少伤残、挽救生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1筹备阶段
首先护理部拟定应急救治能力培训计划,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6个月培训。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共同商讨、确定培训计划。搜集资料制定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事件(灾害和灾难事故)应急预案、防范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应急预案、群体交通伤员抢救预案、集体食物中毒抢救预案。其次要分工明确,高级职称护理人员根据个人学科特长分别负责专项培训内容。选派科室骨干护理人员外出学习先进急救技术。最后,筹备急救物品、器械、模拟人,制作急救流程图,普及急救知识和多媒体课件。
2培训内容
事故现场急救知识培训:①急救原则:先复后固(先心肺复苏再固定骨折)、先止血再包扎、先重后轻、先救后送,先急后缓,先近后远、,要沉着、迅速判断病情,开展现场急救工作。②现场施救的常规程序:认知事件、安全评估、病情判断、急救呼救、病情处理、维持平衡。伤情判断与分类培训:①伤情判断:气道是否通畅、呼吸道是否正常、循环情况、有无大出血、意识状态。一级优先:红色标识;二级优先:黄色标识;三级优先:绿色标识;四级优先:黑色标识②常用急救知识培训:急救药品使用、急救技术操作、急救器械使用等。③内科急救知识培训:咳血的急救、低血糖症急救、消化道出血急救法、急腹症急救、高血压危象的紧急处理、脑出血急救法、心绞痛、心肺复苏等。④外科急救知识培训: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是外伤救护的四项基本技术。跌倒损伤处理、烧烫伤处理、迅速止血、紧急包扎、溺水急救、中暑急救、咽喉异物处理等。⑤器械使用培训: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电动吸引器、微泵、除颤仪使用、血糖仪的使用方法进行培训,及紧急状态下制作简易辅助工具方法。⑥消毒隔离培训:消毒剂种类、浓度、使用方法,个人防护技术、消毒程序,消毒方法选择。⑦心理疏导培训:护理人员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认知疏导、情感疏导、社会环境疏导。⑧组织能力培训:护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时应沉着冷静、积极应对控制混乱局面。组织人员进行急救自救。
3培训形式
急救知识讲座,操作示范,模拟急救。
4考核
口试、笔试、操作考核、应急能力考核、模拟急救项目及人员进行配合模拟急救考核。
5完善补充
重视个体差异根据针对考核情况组织科室相互学习专科急救知识、器械使用。
6结果
①护理部与高职称护理人员占全院护理人员11%,成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委员会,各司其职,防患于未然。通过组织筹备阶段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协调能力。②63%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急救知识,能独立应对突发事件,遇突发事件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可按上级部署组织、指导完成急救工作。③24%护理人员掌握急救知识、技术操作。④根据考核结果选思想觉悟高、业务强、心理素质好护理人员成立预备救援小组。
7讨论
由于护士存在年龄、学历、个人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对同一项活动的掌握有快、慢及优、劣之分。所以,在培训中我们要重视个体差异,根据每个人的的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建立考核制度可帮助我们了解护士对急救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也能帮助我们调整培训的内容和重点,同时也起到督促护士加强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宇飞.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医院急救中心设计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篇4
严重腹部外伤由于上轻重,合并损伤多,治疗困难,死亡率高,国外报道应用创伤控制手术(DCS)救治严重创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自2002年以来应用DCS治疗严重腹部外伤13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损伤情况如下:肝脏损伤10例次,其中Ⅱ度2例,Ⅲ度5例,Ⅳ度3例;脾脏损伤7例次,胰腺损伤4例次,其中Ⅱ度3例,Ⅲ度1例,小肠损伤9例次,单发损伤6例,多发损伤2例 ,结肠损伤5例次,4例单发,1例多发,膀胱损伤2例次,大血管损伤2例次,门静脉破裂1例髂静脉破裂1例,均有不同程度后腹膜血肿。伴胸外伤6例,颅脑外伤5例次,骨盆骨折3例次,四肢骨折2例次尿道断裂1例。
1.2 治疗方法补液 输血吸氧复温贯穿创伤救治的全过程,13例病人均采用DCS治疗。DCS可分为简单而有效处理致命损伤,止血清除污染,恢复肠道的连续性;针对低温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纠正内环境的紊乱,维持循环稳定的复苏阶段;确定性手术三个阶段。
1.3 结果
死亡4例:1例死于DSC的第一阶段,2例死于复苏中,1例死于严重的肺内感染。止血后转上级医院治疗2例,7例抢救成功。胆瘘、胰瘘、切口感染、肺内感染、尿道感染等发生率100%。正常关腹11例,仅缝合皮肤、使用输液袋减张关腹2例。
2. 讨论
损伤控制手术在严重外伤的急救、转运、进一步治疗过程中早就有所应用,上个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升华为具体的理论及原则有要意义,这一新概念由我国黎介寿教授等一批院士倡导推广使用。外科医生认识到在危重损伤救治上不要盲目扩大手术范围,不要勉强一次手术完成,而应该主要处理危及病人生命的主要损伤,待内环境、循环稳定后再行确定性手术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已被国内外学者的临床实践证实。DCS在损伤急救、转运和进一步治疗上有重大意义。损伤何时何地均可以发生,并不是何地都具有条件的医院和有抢救能力的医生,所以,DCS在基层医院尤为适用。不必强求DCS的纳入条件。
临床上,损伤患者有三个死亡高峰[1],第二个死亡高峰常出现于伤后6-8小时内,多死于休克呼吸功能不全,或颅脑损伤。如伤后1小时抢救及时,大部分患者可以免于死亡,成为“黄金1小时”,要求院前急救迅速,院内综合治疗水平高。严重腹部外伤的内出血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根据损伤就近抢救原则基层医院应用DCS可以为病人的转运创造条件,本组病例中2例经过简单的止血处理后转上级医院治疗。
DCS的适应症尚无统一标准,陆朝阳、孙备[2]等认为体温< 34o凝血酶原时间(PT)>19s、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T)> 60s、pH< 7.2积极做DCS准备。DCS在基层医院应用还应注意术中病人的承受能力以及循环是否稳定,即使病人没有达到上述指标也应考虑使用DCS。
严重腹部外伤的内出血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DCS的第一阶段主要是止血、清除腹腔污染、恢复肠道的连续性:实质脏器损伤以腹腔填塞最常用;大血管损伤应修补后适当填塞;胃肠道破裂恢复其连续性,全层缝合胃肠道可减轻肠道内容物、细菌对腹腔的污染。早期的手术处理尽可能保护组织器官的功能。如果由于填塞物、脏器水肿和腹壁紧张等因素而不能无张力地关腹,应做简单的暂时性关腹:仅缝合皮肤或使用输液袋、补片做减张关腹。
DCS第二阶段是积极恢复血容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重点针对低温、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进一步纠正内环境紊乱,术后监测患者pH值、体温、PT、APTT。纠正凝血机制紊乱以新鲜全血为理想,也可以新鲜冷冻血浆和血小板、凝血酶原复合物。严重损伤后大量出血及广泛的组织间渗液导致全身组织发生严重且持续的低灌注和乏氧,细胞代谢从有氧状态向无氧状态过渡,产生大量的酸性代谢产物导致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扩容,提高动脉氧分压、提高碱贮备。方法是:①快速输入晶体液、全血或红细胞;②提高吸入氧浓度,使动脉血氧饱和度>95%;③补充碳酸氢钠:使动脉血pH恢复正常。复温包括保持室温,应用电热毯、湿化加热气体呼吸支持、加热输液等,使伤员恢复热平衡。待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上述指标接近正常范围后行确定性手术。一般情况下第二阶段治疗48-72小时内环境可基本稳定。确定性手术包括取出填塞物、确切止血、去除失活的组织或器官以及重建手术。
计划外再手术 以下3种情况[3],可能须行计划外再手(1)进行性出血;(2)残留消化道损伤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休克; (3) 腹腔室间隙综合征(ACS)。
DCS是严重创伤的一种救治新理念,应根据病人全身情况、损伤范围、手术者的技术、救治医院的条件等为病人设计最佳手术治疗方案。盲目使用DCS及排斥DCS都是不正确的。DCS的恰当合理的应用为患者去上级医院再次行确定性手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医疗技术和条件均有限的基层医院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苏鸿熙,刘世恒.现代多发伤治疗学[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100~102.
篇5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
创伤性休克是由创伤引起疼痛伴有失血、失液、低血容量的一系列综合征。如果不积极有效地治疗,将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如败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甚至死亡。实施紧急有效的院前急救,可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危险因素、挽救生命、减少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接下来的治疗提供有利条件。现将我中心2003年1月-2008年4月13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体会报道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32例,男78例,女54例;年龄12-65岁,平均33岁。致伤原因:挤压伤36例,撞击伤83例,坠落伤5例,爆炸伤8例;其中,颅脑损伤为主合并其他伤48例,胸部创伤为主合并其他伤23例,腹部创伤为主合并其他伤25例,骨盆骨折合并其他伤3例,四肢开放性损伤为主合并其他伤18例,多发性肋骨骨折并合血气胸11例,脊柱骨折合并截瘫4例。
1.2急救方法
本组132例均经现场和途中急救,包扎、止血128例,建立静脉通路60例,胸腔闭式引流术2例,骨折外固定21例,途中密切监护20例。急救时间<5min 16例,5-10min 50例,10-15 min 56例,15 min以上10例。
2 结果
本组132例,其中,有效88例,死亡5例。死亡原因:多发伤伤情过于严重及复杂、休克不可逆、多脏器功能衰竭、呼吸及心跳骤停,导致死亡。
3 讨论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急救人员应争分夺秒,掌握好急救的方法及常用操作技术,并应具有高度责任感,迅速勇敢、机智准确地把伤员从现场抢救出来,安全地送到医院。现场急救原则为“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笔者在实践工作中的救治体会如下:
3.1建立训练有素的急救队伍对救治的重要性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急救队伍对严重创伤合并休克患者的救治至关重要,严重创伤合并休克患者,病情极为严重,随时可能死亡,对这类患者必须争分夺秒地救治。院前急救人员应争取在30 min内赶到事故现场,根据病情及现场条件,就地救治;救治过程中建立静脉通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转诊等环节均很重要。
3.2本着“治疗先于诊断”的原则快速实施救治措施的重要性
急救人员应本着“治疗先于诊断”的原则,快速实施救治措施,力争使患者病情及早转危为安。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迅速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内分泌物及异物,遇有喉头水肿或昏迷患者舌后坠可用舌钳夹出:必要时立即行气管插管,给予氧气吸入,及时改善其低氧状态。
有外出血者应立即止血。在创伤中,休克主要是由大出血引起的,控制出血量是创伤性休克急救处理的紧急措施,一般用敷料加压包扎止血。查看伤口后随即包扎止血,四肢外出血可用止血带,此方法止血虽最有效,但容易损伤肢体。影响后期修复。止血带最好用有弹性的橡胶管,不可过紧或过松,最多绕两圈,以出血停止为宜;严禁使用铁丝、电线等做止血带。上好止血带后应在其上做明显的标记,写明止血的时间,每30-50分钟放松一次止血带,每次2-5min。此时用局部压迫法止血,再次结扎止血带的部位应上下稍加移动,以减少皮肤损伤。放松止血带时应注意观察出血情况,如出血不多,可改用其他方法,以免长时间压迫血管造成肢体坏死。疼痛可引起休克,在必要时可肌内注射度冷丁50-100 mg,但要注意其抑制呼吸的副作用,有严重颅脑损伤或胸部损伤伴呼吸困难者慎用。有脏器脱出者先给予覆盖,不要急于还纳。有骨折者要先行临时外固定。对严重的四肢挫裂伤危及生命者,可优先处理;如四肢外伤性不全离断,截肢对稳定病情抢救生命起重要作用。
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创伤性出血性休克患者,有效循环血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应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静脉选择近心端穿刺,对穿刺困难者应及时行静脉切开。快速扩容,用12-16号针头穿刺。一般选用一条静脉早期合理地扩容,在30 min内输入液体1000-2000ml,以平衡盐液为主,加适量的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对没有进行有效止血的患者要实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另一条则可及时输入各种抢救药品,有心功能不全者给予强心药,有呼吸功能不全者可给呼吸兴奋药,有颅内高压或肺水肿者在血压稳定后可用脱水药。
3.3途中监护及必要的观察
应根据血压、脉搏、心电图等情况,不断调整输液速度及晶体液、胶体液的搭配。
篇6
关键词:脑外伤;护理;体会
脑外伤是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脑外科疾病,为了达到理想的医疗效果,决不可忽视护理的重要性[1]。我科2013年1~10月收治的32例脑外伤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恢复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10月在我科住院的患者32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48.6岁。均为CT或MRI确诊为重症脑外伤患者。其中,硬膜下血肿19例,脑干伤10例,脑肿瘤1例,脑出血2例。
1.2 方法手术治疗17例,保守治疗15例。其中有10例合并骨折,患者清醒后转入骨科进一步治疗,4例合并外伤性脾破裂、肠穿孔,给予急诊手术,术毕返脑外科治疗。
1.3治疗效果恢复良好、生活基本能自理23例,生活不能自理8例,死亡1例。
2护理方法
2.1一般护理根据病情如无手术指证者,予以吸氧,根据医嘱用脱水剂、留置导尿管,密切观察病情,每1~2h巡视1次,交待年轻有文化的家属留下陪伴患者,做好必要的看护工作和一些日常生活照料,安慰家属,做好心理护理。介绍本院脑外科医护人员的医疗护理水平,化解他们心中的忧虑,做好沟通,解决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各方面问题。病情未加重,做好卧位及翻身指导,介绍常用药物的作用,特殊药物使用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交代清楚。指导并协助家属1~2h为患者翻身1次,观察患者是否合并有颅中窝损伤,是否有脑脊液鼻漏,耳漏或耳鼻出血。如有上述情况,要注意以下几点[2]:①保持平卧位头偏向脑脊液耳漏侧的卧位或抬高头部30°卧位,便于引流,维持此至停止漏液3~5d,借助重力作用使脑组织移至颅底硬脑膜裂缝处,促使局部黏连而封闭漏口。②密切观察引流量及颜色。③保持局部清洁,2次/d清洁、消毒外耳道、鼻腔、口腔,注意棉球不可过湿,以免液体逆流入颅。反复强调定要让液体自然流出,避免添、堵、掏等动作,以免引起颅内感染。④避免颅内压骤升,交代家属如患者清醒后不可用力屏气排便、咳嗽、擤鼻涕或打喷嚏等,以免颅内压骤然升高而导致气颅或脑脊液逆流。⑤对于脑脊液鼻漏者,不可经鼻腔进行护理操作,严禁从鼻腔吸痰或置胃管,禁止耳、鼻滴药、冲洗和堵塞,禁忌作腰穿。⑥注意有无颅内感染迹象,如头痛、发热等。⑦遵医嘱用抗生素及破伤风抗毒素。
2.2心理护理重型脑外伤后往往有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等现象。因此,医护的优质服务是患者的心灵良药。崇高的医德、医风对护士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同时,文雅的风度、细微的观察力等也是能够有效地完成心理护理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2.3生活护理①注意居室的安静、光线宜较暗、减少对患者的一切干扰。②对慢性期患者不要改变原有生活习惯。尽量鼓励个人生活自理和做自己喜欢的事。增强患者的责任心,如负责自己居室的门窗开关、清洁床头桌、扫地等,使其对生活保持信心。③保持生活起居、饮食、睡眠的规律性。逐渐培养良好生活习惯。④对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应注意避免激发精神症状的各种因素。⑤按病情需要给予充足营养和水份,必要时鼻饲或静脉高营养。
2.4康复护理
2.4.1脑外伤患者较易发生智能障碍后遗症。应注意尽早开始各种机能训练和康复治疗护理。尤其对生活不能自理者,要进行生活习惯训练,防止精神状态继续衰退。患者只要不是严重痴呆应定时引导排便,养成规律解便的习惯。
2.4.2肢体按摩应从远端关节开始,应按肢体正常功能方向开始,先行被动运动[3]。活动从短时间小运动开始,逐步增量。应鼓励尽早恢复自主活动。
2.4.3对失语患者,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反复练习,持之以恒的原则。先从患者受损最轻的言语功能着手。言语训练时,发音练习要尽早开始。智能训练过程,作业训练应尽早进行。
3体会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颅脑外伤的发病率也在不断随之增高,做好这类患者的护理是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不仅要精通业务技术,还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为患者早日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心理和社会环境。通过对32例脑外伤患者的治疗及护理,笔者体会到:护士除了须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崇高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以爱心、耐心、细心、精心、理解、体贴、宽容的态度对待患者,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以利于患者更好康复,进一步提高医院整体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学英,沈希爱.无名氏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11,7(7):87-88.
篇7
【摘要】:儿科急症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患者不能自行缓解症状而须紧急就诊的一类疾病。儿童病情变化快,发展迅速,而危重病人的抢救重在争分夺秒,因此儿科常见急症需从药物准备到常见急症治验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有效的整体方案。
【关键字】:儿科;急症;药物;治验
一、 引言
所谓儿科急症,泛指突然发病,危及生命,急需抢救的多种儿童急患。从我院近三年儿科急症案例分析,2/3的急症病号发生在晚上,在这段时间里,医务人员少,要想从容的应对急症,医务人员首先要将儿科急症药物准备妥当,能为急症儿童提供及时、优质的救护。其次,医务人员还要熟练的掌握各种常见急症的治疗方法,形成完整的应对儿科急症的方案。
二、 儿科急症药物
医院儿科医生应本着超前思维,做到病症预想细致、准确,经常强化急救技术,熟悉抢救程序,掌握常用药物剂量、备品摆放位置,保证操作无误。
急救药品备用明细,药盘布局规范合理、清晰、齐全大到输血、吸氧、气管切开插管,人工呼吸机的使用,小到舌垫、开口器、急救担架、升降床的启用角度等各相关事宜,均有模式程序,专人负责,遇到病症,及时启动,井井有条,医护精诚团结协作,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确保抢救成功率。另外从儿科急症的护理上遵循六道通畅原则:通畅呼吸道、通畅输液道应、通畅消化道、通畅氧气管道、通畅各类应急管道与备品、通畅绿色通道。
常备的急症药物包括——解热镇痛药:乙酰水杨酸(醋柳酸,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醋氨酚)、布洛芬;增强心肌收缩力常用药物:洋地黄类药物、米利酮(甲氰吡酮);降血压药:利血平、硝普钠、卡托普利(巯甲丙脯酸);止吐药:吗丁啉、甲氧氯普胺(胃复安、灭吐灵);平喘药:沙丁胺醇(羟甲叔丁肾上腺素,舒喘灵,嗽必妥,柳丁氨醇)、氨茶碱(茶碱乙烯双胺)、博利康尼(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Nikethamide(可拉明Coramine)、山梗菜碱(洛贝林Lobeiline);催眠药、抗惊厥药: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鲁米那Luminal)、水合氯醛(Chloral Hydrate)、地西泮Diazeam(安定,苯甲二氮卓Valiam)、氯丙嗪Chlorpromazine(冬眠灵、氯普吗嗪Wintermine、Thorazine);抗休克血管活性药:去甲肾上腺素(正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副肾素)、异丙基肾上腺、多巴酚丁、多巴胺、酚妥拉明(立其丁);胃肠解痉药:阿托品(Atropin)、颠茄(Belladonna)、山茛菪碱Anjsodamine;抗变态反癍药物和解毒药物:异丙嗪PromethaziRe(非那根)、扑尔敏(马来酸氯苯吡胺)、赛庚啶Cyproheptadine等等各种急症药物。
三、 常见儿科急症治验
3.1 额面外伤急救
儿童生性好动,额面部外伤是儿科急症中的常见症状,由于额面部血运丰富、软组织再生能力强、抗感染能力强,在患儿生命特征平稳后,尽快地处理颌面创伤,止血后做局部清创缝合术。
3.2 去烧退温
发热也是儿科常见急症,多由感染性疾病引起。小儿体属稚阴稚阳、纯阳之体,常表现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外邪入侵,极易从阳化热,往往表热未解,而里热已炽,出现高热烦渴,汗出便结等表里俱热征候,此时非苦寒泻下难杀其势,治疗应从通腑泻热为主,辛凉解表为辅,重用石膏及大黄清泻阳明经腑之热,达到表里双解、高热速退。
3.3 治泻止痛
小儿腹痛主要病理是气机阻滞,正所谓“不通则痛”。因腹病所涉及的脏腑以六腑居多,根据“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腑病以通为补”的理论,治疗应以开结通下为总则。如胆道蛔虫病及蛔虫性肠梗阻分别属中医蛔厥证和虫瘕证,是小儿常见急腹症,多因小儿饮食不节或受凉发热致蛔窜胆道,郁阻胆腑,或蛔虫结聚成团致腑气闭阻不通而致腹痛。治疗上应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先予安蛔止痛,待腹痛缓解后再予驱虫止痛的方药,常宜辛、苦、酸并用,采用大黄、枳实通利腑气,使气机通畅,腹痛自止。
3.4 通肺平喘
肺为华盏,主气司呼吸,与大肠相表里。以下降为顺,上气为逆。肺常不足,卫外不固,易感外邪,肺失宣降致肺气上逆发为咳喘。临床常见在出麻疹过程中易并发肺炎,其因多由感染痧毒后未能及时外达,邪毒化火,炼液成痰,闭阻肺窍,肺失肃降。症见皮疹隐暗,高热不退,气喘鼻煽,腹胀便秘,口渴烦躁,舌红苔黄,脉洪数。此时火毒之邪闭肺,阴液耗损,肺元化源将绝,治疗已非开宣肺气所宜,清热解毒、定喘化痰,亦仅杯水车薪,难济其急,按肺与大肠相表里,治法理应上病下取,急下存阴,药用生大黄、玄明粉、麻黄、杏仁、生石膏、葶苈子等,泻利大肠,减轻肺气之壅塞,取其急下存阴,使临床证候得以改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脊髓损伤;治疗;干细胞
脊髓损伤(SCI)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创伤,它主要特点为高发生率、高致残率、低死亡率。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外伤后脊髓损伤后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现将有关外伤性脊髓损伤的治疗及目前的研究进展做出研究。按照美国ASIA神经功能分级:脊髓损伤可分为完全性与不完全性损伤。在发达国家,由于急救组织的不断发展和急救措施的逐渐健全,完全性脊髓损伤发生的比率在不断下降。发达国家城市急救组织呈现以下特点:组织机构庞大、急救工作人员训练有素、对工作人员进行统一指挥、现代化的交通和运输工具。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却没有如此便利的条件。另外由于医护人员急救知识的储备不同,发展中国家脊髓损伤患者损伤后出现二次损伤的机会较大,致使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者演变成为完全性患者较多。
(一)手术治疗方法
脊髓损伤手术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脊柱骨折的复位、固定与减压。脊柱骨折内固定的目的是稳定脊柱以避免脊髓二次损伤,此类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脊柱生理曲线,利于早期康复。同时内固定也会出现断钉、脱出、钉位不正、增加感染机会等。对于内固定良好者、脊柱骨折愈合、脊椎己融合者,可考虑行二次手术取出后路内固定。脊柱骨折或脱位对脊髓造成压迫,减压是切开手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早期减压优于晚期减压。LaRosa的研究分析表明,早期减压患者的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延期减压及保守治疗的患者。FehlingsMG等研究表明24小时之内行减压患者在6个月随访中神经功能分级至少比在受伤时提高了2个等级。但由于完全性损伤与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后果不同,因此应根据据脊柱损伤类型和脊髓损伤类型确定减压治疗方法。
(二)药物治疗
脊髓损伤的瞬间基本决定了其损伤的程度,但随着机体组织对原发损伤的反应发生生化变化,引起继发损伤,加重其损伤程度,因此应对损伤进行早期干预,从而避免继发损伤造成的危害。目前临床证实有效地主要有以下几种药物。
1,糖皮质激素
治疗脊髓损伤的经典药物具有代表性的为甲基强的松龙(MP),在美国己将MP做为急性脊髓损伤的常规治疗,伤后3h内用药者,常规用药治疗24h,伤后3-8h开始用药者,治疗时间为48h。我国国内研究结果表明:MP治疗可能具有远期疗效。有研究表明早期应用MP大剂量冲击疗法是一项有效治疗脊髓损伤的方法,但会显著增加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也有学者提出MP治疗并不能作为治疗SCI的标准指南。同时有专家提出可通过联合用药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但联合用药过程中需同时应用保护胃肠粘膜的药物。
2,神经节甘脂
神经节甘脂有保护神经细胞,激活相应酶的活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轴突再生的功效。它是继MP之后临床常用的治疗脊髓损伤的药物。有研究表明,神经节普脂的疗效与使用剂量有关,它可减少损伤神经细胞的凋亡,促进其功能恢复。
3,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营养因子具有促进损伤神经细胞再生、维持神经细胞存活的作用。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将体外培养的具有神经生长因子分泌能力的猴纤维母细胞移植至脊髓损伤的猴体内,能够起到促进损伤脊髓运动及感觉轴突的再生的功效。
(三)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通过增加损伤脊髓的氧供,减轻其水肿情况,从而改善脊髓组织的营养状况,保护脊髓细胞和组织结构,因此可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临床实践研究得出高压氧治疗只能做为治疗脊髓损伤的一种辅助手段,并不能代替椎板切除减压术和椎弓根内固定术,不能直接恢复脊髓的功能。
青少汀等认为高压氧治疗需在伤后24小时内,最好在伤后6小时内进行,并且应用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脊髓损伤后病理变化迅速,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尽早手术解除脊髓压迫,避免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术后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应与手术或者药物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四)干细胞移植与基因治疗
1,干细胞移植
干细胞是一类可自我更新和分化的多潜能细胞。研究发现,可以通过移植的干细胞修复受损脊髓,促进轴突再生。目前研究常用的用于修复神经损伤的干细胞包括:肌源性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
(1)肌源性干细胞。肌源性干细胞是近年来在骨骼肌中发现的一种成体干细胞,其来源广泛,便于取材、易于分离培养,并且能够自体移植,这样保证了使用安全并杜绝了伦理问题和排斥反应。它具有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潜能,能够如神经干细胞一样在中枢神经组织中进行迁移、整合,是基因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很良好的载体,可作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的理想种子细胞。
(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具有可分化为间充质组织细胞能力的成纤维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其有多向分化潜能、强大的增殖能力、可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并且可以进行传代培养等生物学特性,使他成为组织修复的理想种子细胞。实验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均能够诱导分化成为神经细胞。
同肌源性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用相似的细胞还包括胚胎干细胞、髓鞘细胞、雪旺细胞等。这些细胞因其共同的分化潜能、增殖能力及细胞传代等作用成为组织工程中治疗脊髓损伤的新途径,有良好的治疗前景,为脊髓损伤患者带来了希望,但此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
2,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指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细胞转移技术,将需要的DN段转移至特定细胞,使其在相应细胞中得以表达,并合成蛋白。孙天胜等提出修复脊髓损伤可应用的方法有:促进受损轴突再生;提供条件使轴突有效穿越胶质瘫痕;改善受损脊髓的抑制环境;提高未受损轴突的功能。目前干细胞及基因治疗还处于基础实验阶段,临床上用于治疗脊髓损伤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马尾神经损伤修复、膀肤功能重建等。
结语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对脊髓损伤损伤机制和轴突再生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必将改变治疗的现状。同时借助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培养等基础科学研究,己能在动物实验中获得一定的功能恢复,这些实验成果需要基础科学家与临床科学家密切配合,使今后脊髓损伤能够彻底治愈。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儿童 中毒 临床分析
急性中毒是儿童常见的意外伤害。2007年元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儿科共收治住院中毒儿童192例,本文对其中毒原因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7年元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中毒儿童192例,男111例,女81例。年龄1-14岁,1-3岁120例(62.5%),>3-7岁30例(15.6%),>7-14岁41例(21.35%)。住院1-20天,平均(5±2.5)天,中毒至就诊时间1-23小时,平均5小时。痊愈138例(71.8%),好转53例(27.6%),死亡一例。
1.2中毒原因及途径:中毒途径和毒物种类,中毒原因包括误服149例、自服毒物14例,一氧化碳中毒9例硫化氢中毒6例,医源性14例等,以误服多见。中毒途径包括经口143例,占74.48%、呼吸道吸入15例,占7.81%,皮肤接触21例,占10.94%,静脉和肌肉注射共13例,占6.77%。1-3岁儿童误服中毒高于其他年龄组,>7岁的学龄儿童组和少年组自服毒物者明显高于学龄前儿童组。
1.3毒物种类:农药类105例【有机磷农药37例,灭鼠药35例(其中毒鼠强2例),灭蝇药22例,速灭杀丁2例及不知名农药9例】,占54.68%;药物类34例(解热镇痛药9例,消毒剂7例,止咳平喘药7例,止吐药5例,镇静剂4例,抗癫痫药2例,)占17.7%;食物中毒28例,占14.58%;一氧化碳中毒9例,占4.68%;有毒植物中毒6例,占3.13%;硫化氢中毒6例,占3.13%;酒精中毒4例,占2.08%。
1.4临床表现:接触毒物后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要表现者70例,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78例。神经系统症状者:头痛、头晕、震颤,重者抽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消化系统症状为:呕吐、腹痛。呼吸道症状为气促、紫绀、呼吸节律改变、呼吸暂停。循环系统为心慌、心动过速、心力衰竭等。本文单个脏器受累82例(42.7%),2个脏器受累80例(41.7%),3个以上脏器受累30例(15.6%)。化验:肝功异常25例,心肌酶谱增高20例,蛋白尿15例,血尿9例,肾功异常2例。心电图异常5例,脑电图异常2例。
1.5治疗方法:根据中毒途径和毒物种类,对192例中毒儿童均给予针对性清除毒物,促进毒物排泄,特效解毒剂,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防治各脏器功能衰竭等常规治疗,2例毒鼠强中毒病儿及时做了血液透析治疗,其中1例治愈,1例死亡。
2 讨论
2.1临床特点 本文资料显示,中毒儿童的男女性别比为1.37:1,这可能因为男孩天性好动,爱探索,不愿多受约束的性格特征,以及家长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和保护方式不同有关;从年龄看,1-3岁的患儿占62.5%,这个时期的小儿年幼无知,好奇心强,缺乏生活经验,不能辨别有毒或无毒,易造成中毒,且小儿机体未发育完善,易受毒物损伤,因此中毒症状较成人重[1];农村多于城镇,与接触农药、鼠药的机会更多,家长忙于农活,缺乏对儿童安全教育有关;中毒毒物种类看药物中毒占首位,以镇静、安眠、抗惊厥和抗精神病药物居多,特别是解热药、感冒药物,在正常治疗剂量时就可以引起中毒,因为较常用儿忽视其不良反应,即使中毒也容易误诊[2];值得注意的是>7岁组儿童中,自服药物者占17.1%,这部分儿童处于青春发育期,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不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不能正确面对而发生自杀行为,故应注意该年龄段小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心理素质教育,同时呼吁药店禁止未成年人购买药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预防[3]。
2.2中毒程度的判断和急救 中毒儿童如有昏迷、休克、血压不稳、高热或体温不升、惊厥、呼吸循环衰竭、肾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常预示病情严重[4]。对中毒病儿应尽早脱落中毒现场,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和防止毒物的继续吸收。由于小儿急性中毒途径以消化道为主,如无禁忌,因尽早清理胃肠道。对昏迷状态的中毒病儿,即使服用毒物的种类和剂量不明,为了争取时间,也应尽早进行血液净化治疗[4]。但是,血液净化只能清除毒物,不能纠正毒物所致的病理生理过程,而且对拮抗剂或解毒剂同样有清除作用,故综合治疗依然重要,并应及时调整拮抗剂或解毒剂的用药时间和剂量[5]。
2.3中毒的预防 随着医疗条件的提高,急性中毒的治愈好转率转高,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死亡和残疾病例,对家庭造成的伤害是终身的。因此,防治儿童急性中毒,应引起高度重视,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加强对毒物或药品的收藏和保管;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到正规医院就诊,避免擅自用药;加强对儿童的监管力度;注意食品卫生;做好意外中毒知识的宣传;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6]。
参 考 文 献
[1]钟燕.儿童急性中毒的临床流行病学及其在意外伤害中的地位[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4):193-195.
[2]许巍,王丽杰,刘春峰.儿童容易忽略的药物中毒[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0,17(4):300-303.
[3]侯梅荣,徐莉,张育红.不同年份儿童急性中毒种类、途径、预后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6):560-561.
[4]匡凤梧,卢仲毅.小儿急性中毒判断思路和救治技术[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4):195-196.
篇10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开展“三基三严训练,培训覆盖率100%,三基考核合格率≥90%。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发热等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节、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防范及处理条例》、《病历管理规定》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
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
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一切工体,班余及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周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一月份:
内容:针对冬季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增多及一氧化碳中毒高发季节特点,安排医护人员对呼吸机及CO中毒知识进行学习培训。
方法:由科主任主办讲座1次,然后选高年资医师一名讲座一次。每名医护人员在ICU室操作呼吸机并进行现场考核。
二月份:
春节前配合急救换服装后的崭新面貌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院外急救演练,演练前先进行心肺复苏强化训练,并复习相关知识,最后考核打分记录在案。
三月份: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在3月底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月份:
主要是血液净化技术培训。科主任主持,复习灌流相关知识及适应症、禁忌证。必要时采用幻灯教学进行讲座。然后由每位医护人员上机操作。进行考核。
五月份:
学习培训各种农药中毒治疗基础知识及相关进展专题学习。参加全院性徒手心肺复苏操作强化训练。
六月份:
主要是卫生法规,法律学习月。由科主任主持在晨会交班及科行政会议上系统学习相关卫生法律法规,依法行医。
七月份:
组织全科参加医院临床医师基本技能操作的理论辅导培训。科内举办医生查体训练,使所有医生过关,并进行考核记分。
八月份:
结合夏季游泳者增多特点,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淹溺、中毒及电击伤的专题学习。
九月份:
主要是意外伤害常见处理技术的培训。包括创伤的包扎、止血、固定、搬运。要人人动手,个个过关。严格考核。
十月份:
进行医疗安全及医疗法规,法律知识学习。除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活动外。科室要举办相关学习2~3次,并安排考核记录。
十一月份:
呼吸道急救管理技术培训。重要放在气管插管方面。利用模具或尸体进行训练,人人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