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学前教育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学前教育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探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概念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有关数学概念,是贯彻课程标准和提高数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创设问题情景,巧妙引入有关概念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步,它关乎学生对整个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把一些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具体事例融入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引入概念,形象教学。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引入的。让学生拿出一个圆形的杯子,将杯子放在纸上,沿杯底外缘在纸上画一个圆,然后把圆剪下来。接着,让学生摸一摸圆形纸片的外缘,感受圆形外缘的曲线,再引导学生思考:圆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学生很快从感知中回答“圆是曲线图形。”这种来自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结论,虽然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得到的结论比较简单。而要对圆的圆心、半径、直径有所研究,单靠简单的画一画、剪一剪、摸一摸是无法回答的,于是我接着抛出“诱饵”――“想验证更多关于圆的知识吗?”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顺势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圆的知识。”这样引入圆的概念自然而不显唐突,学生感受到一种挑战,因而更加认真地投入圆的学习之中。
二、重视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小学生获取有关的数学概念如果来自于自己适当的经验,会掌握得更好。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先充分感知形成有关概念的具体材料,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安排了两组演示与操作活动交替进行。第一组是认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首先由我演示平分一个饼,让学生认识到“一半”就是一个饼的二分之一,然后由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的形式,利用学具进行操作,充分感知单位“1”、平均分,并把对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第二组是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我先演示分一堆苹果,并说明演示过程和每一个环节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通过想一想、分一分、说一说的形式,把6面红旗平均分成3份,并用分数表示出这样的1份、2份,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这样,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就更全面、更深刻。同时,通过两组相互交替、逐步提高的操作活动,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的诸要素就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为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三、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形成有关概念
学生完成有关数学要领的构建过程中,建立有关概念的表象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用学具进行操作活动,常常以形成有关要领的表象为目的。因为学生要形成有关的概念,还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表象的再加工,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以便剔除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形成有关数学概念。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当学生对分数已建立较清晰的表象时,我通过引导与提问结合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分析、综合,进而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抽象为单位“1”,将平均分成2份、3份等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分数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逐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较好地构建分数的概念。
四、精心设计练习,逐步掌握有关概念
学生对新学的数学要领掌握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多次反复练习,他们的认知才会巩固,才能将表象的认识吸收为自己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因此,对于已形成的有关数学概念,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只停留在记忆概念的定义上,而应精心设计练习,从而达到掌握有关概念的目的。
篇2
关键词:兴趣 节奏 学前教育
在未来的中职教育中,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必须从基础做起,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决定该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有很多,其中包括美术、音乐、舞蹈、讲故事等,音乐这一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诸多学科中最重要的一科,与美术、舞蹈等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上好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尤为重要。
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的优势与劣势
1.动手能力强,活泼好动
在对中职艺术1002班的学生调查中,因为年龄较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动手能力较强。虽然从未接触过音乐知识,但经过在校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对音乐知识的学习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渴望。在班级举行的音乐比赛中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体现出活泼好动的特点。
2.学生音乐整体素质偏低
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整体素质不高,一般都是初中毕业生,学校较为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很少上音乐课,有些同学甚至没有上过音乐课,在对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幼儿师范学校中职艺术1002班的调查中,全班45人,年龄在16~18岁,其中在初级中学上过音乐课的有4人,占班级人数的9℅,学习过基本音乐知识的有2人,占班级人数的3℅,其余学生对基本的音乐知识一无所知,这些学生所理解的音乐仅仅包含流行歌曲,而对基本的乐理知识、音乐史基本常识等,根本不懂,这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不行的。
二、怎样上好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头脑动起来
在上音乐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班级中90℅的学生,对一些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兴趣,为教师上好音乐课带来一定的难度。基于学生动手能力强、活泼好动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初学音乐的学生来说,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儿童歌曲《小猫》的时候,笔者会一边弹琴一边演唱这首儿童歌曲,给学生留有悬念,告诉学生这首儿童歌曲描写的是某种小动物,然后要求学生根据音乐风格、音的强弱、节奏等相关音乐知识,来猜测这是一种什么动物。《小猫》这首儿童歌曲描写小猫的一些特点,比如音的强弱关系,音稍强象征小猫喵喵的叫声,音稍弱象征小猫蹑手蹑脚地走路等。在上课的过程中,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之后,慢慢的由简入难,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到音乐的风格、音的强弱、音乐的描写性、抒情性、音乐的审美能力等问题。在讲课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头脑动起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去学习,这样便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上课的过程中,尽管教师很努力地去讲解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如必须掌握的基本乐理知识,节奏、节拍、音符时值、附点音符、小节线、小节数等,但是有些学生还是不能完全理解,这样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学习儿童歌曲《小猫》的时候,仅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不够,还要让学生学到相关的乐理知识。这时候笔者会分三组进行,用击鼓传花的形式选出,第一组的学生到黑板上画五线谱,画出小节线,并在五线谱上标出各种音符等。这样又巩固了一遍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一旦学生对于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出现错误,坐在下边的同学立刻能发现问题,而对未学习过的知识,就可以用让学生发现的方式进行讲解。到第二组和第三组同学的时候,倡导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两组之间进行比赛,看哪一组听得节奏最多最正确,随后对其进行口头表扬。接下来再进行演唱谱子、演唱歌词,最后让学生自己填歌词。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的同学都参与进来,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都很高。
三、评价体系的建立
篇3
【关键词】英国学前融合教育;特殊教育绿皮书;沃诺克报告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46-03
多年来,英国社会一直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自1978年沃诺克报告(Warnock Report)提出以来,英国整个特殊教育政策开始向融合教育发展。〔1〕英国在其早期教育原则中明确指出:“幼儿不能因种族、文化或宗教、母语、家庭背景、特殊的教育需要、缺陷、性别或能力不足而遭到排斥或被置于不利地位。”(宁征,2001)本文拟从近年来教育政策发展、教育参与人员和教育实践等方面简述英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为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英国学前融合教育政策
英国的教育政策重视特殊儿童教育权利的获得,重视对特殊儿童的全方位教育和保育,也考虑到家长参与以及家长与专业人员合作的重要性,这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提出要关注学前儿童的早期健康和发展,对儿童早期发展存在的困难进行鉴别,还要关注儿童家长及专家参与的重要性,强调训练者应从儿童的利益出发,与儿童家长合作,同时从其他专家处寻求帮助及引导。〔2〕1978年沃诺克报告的提出使融合教育成为英国特殊教育的核心政策。在这个报告中,融合教育按层次由低到高被分为:场所融合,即在普通学校中为特殊儿童提供专门服务,但特殊儿童不属于普通班级成员;社会融合,即特殊儿童在普通班学习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功能融合,即特殊儿童成为普通班级中的一员,教师全力帮助特殊儿童,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3〕1997年,英国政府颁发了特殊教育绿皮书,要求所有学前儿童均要在普通学校注册,同时建议优先考虑对存在感官障碍、肢体障碍或中度学习困难儿童的融合教育。〔4〕 2001年,英国政府提出了特殊教育实施章程,提出要在学前教育环境中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诊断、评估,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该章程规定,一旦儿童被鉴别出存在特殊教育需要,教育者应及时采取早期干预措施。该章程同时赋予儿童家长更多知情权,也强调要成立有效的多学科工作小组,为特殊儿童提供融合教育服务。〔5〕
二、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参与人员
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强调多机构间的互相合作。学前融合教育需要教育、卫生、社会服务、志愿者机构等部门的相关人员以及儿童家长的参与。这些融合教育参与者分别具有不同的职责,他们的相互合作促进了学前融合教育情境下特殊儿童的发展。
在教育部门中,参与学前融合教育的专业人员包括教育心理学者、早期特殊教育支持教师、视/听/语言障碍行为支持教师、融合教育协调员以及学习辅导教师。这些专业人员主要负责参与学前儿童的法定评估,鉴别学前儿童的发展困难状况,为融合教育教师及家长提供教育建议,并为融合教育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其中融合教育协调员和学习辅导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任务。融合教育协调员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前特殊儿童的特点,为儿童提供可获得的资源;对融合教学提供建议,进行融合教学示范,监测融合教育政策的实施质量及效果;为教师提供专业建议,帮助教师正确处理与特殊儿童及同事的关系,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与特殊儿童家长保持合作关系等。〔6〕学习辅导教师必须了解学前特殊儿童的不同需求,与教师讨论对儿童有利的课程安排,增加儿童学习主流课程的机会。同时,学习辅导教师还应经常使用开放式问题向儿童提问,鼓励儿童讨论所学知识及他们理解的内容,为儿童提供分享展示的机会。学习辅导教师必须记录儿童的学习成果以及所提供的支持策略对儿童的影响效果。此外,学习辅导教师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互相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7〕
卫生部门的参与人员包括一般干预者、健康状况巡访员、儿科医生及儿科顾问、 学校健康服务人员、言语语言治疗师、生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听力/视力学家及临床心理学家,还包括其他参与人员,如儿童精神疾病护士、精神疾病顾问、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和其他领域工作者。卫生部门的专业人员主要在幼儿入学评估中提供医学方面的评估诊断以及干预意见,具体责任包括:鉴别儿童生理问题,对儿童的特殊需要进行鉴别和诊断,定期监测儿童发展状况,及时与儿童家长联系,为家庭提供合理的干预训练策略,监控干预训练过程及特殊教育服务质量等。
社会服务部门中参与融合教育的专业者为社会工作者,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通常与专家小组一起工作,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一些专业技能和资源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服务。如果儿童家庭在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当服务时出现困难,社会工作者会评估儿童家庭的困难情况,为儿童家庭提供指导和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就某些问题指导儿童家长向相关机构或专家求助。在某些家庭得到有关机构或专家的帮助后,社会工作者会经常对这些家庭作巡访,并提供适当的支持。总之,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在家庭情境中对儿童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支持,推荐儿童到相关机构接受服务,监控儿童及其家庭情况,向家长提供建议等。
志愿者支持机构通常是一些慈善机构。志愿者机构主要负责向公众宣传融合教育观念,为特殊儿童提供午餐,对融合教育者进行培训,为融合教育研究者提供研究数据等。
三、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实践及其存在的不足
自“融合教育”概念被提出以来,英国的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学前特殊儿童逐步走向主流学校,参与普通同伴的学习活动。
在英国,教师注意充分发挥学前特殊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全方位调动儿童的能力,进行有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儿童多种智能的参与,通过儿童喜欢的教学方式吸引儿童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儿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具有不同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各不相同。比如,对需要培养听觉技能的儿童,教师主要采用讨论、口头反馈等方法;对需要提高视觉能力的儿童,教师主要采用看录像、绘画等方法;对需要加强运动知觉能力的儿童,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让儿童触摸教具,进行实际操作,促进儿童对活动内容的理解和掌握。〔8〕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促进了全纳教育思想的推广和传播,但是离真正的全纳教育还有一定距离。英国学前融合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值得我国学前教育研究者思考。
Scruggs和Mastropier(1996)对教师的融合教育观念进行调查,发现仅有40%的教师认为融合教育对大多数儿童而言是现实可行的目标,认为自己已具备相关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不足1/3。〔9〕如果教师没有接受足够的培训,缺乏专业知识技能,缺少相关资源支持,英国政府正努力开展的融合教育实践将很难进一步发展。政府部门需要调拨更多资金用于融合教育实践,培训更多专业教师,为融合教育实践提供更多支持。
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虽然在英国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无法证明融合教育的绩效,教师对融合教育的利弊众说纷纭。例如,有的教师认为融合教育对特殊儿童大有裨益,却影响了正常儿童的受教育情况。〔10〕因此,开展大量的融合教育实践研究,提供更多令人信服的研究资料,有利于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促进融合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4〕陈明聪.英国融合式教育政策的发展与争议〔EB/OL〕.〔2006-01-10〕.140.130.42.78.
〔2〕〔5〕〔9〕KATE WALL.Special needs and early years:A practitioner’s guide〔J〕//雷江华.全纳教育之争.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
〔3〕黄志成.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69-206.
篇4
关键词 卢梭 自然教育 儿童教育 启迪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1卢梭自然教育观概述
从整体而言,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是从“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归于自然”释放儿童的天性。从组成部分而言,卢梭在教育方面对施加教育所必须匹配的一切需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爱弥儿》中就体现了卢梭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这深深地影响了现代的教育理论。另外,我们需要意识到卢梭的自然教育观包含的内容是繁多且相关贯穿的,包含自然的教育、渐进的教育、自由的教育以及消极的教育等,它们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
首先,卢梭说人的教育应该“归于自然”,他所说的“自然”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神翦自然。他认为上帝具有最高的意志,万事万物由它创造。第二,社会的自然。卢梭希望出现一个人人自由、平等、幸福的理想杜会。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人类社会最原始、最自然的时期。第三,心理的自然。卢梭的“性善论”属先验主义唯心论的范畴,不过卢梭将他所说的人性的自然,即自然天赋与先天个性纳入了他的自然概念之中。其次,卢梭主张教育循人的自然性能的发展顺序,适应儿童生活,自然规定了人的生理心理机能器官和内在能力的发展顺序和途径,因此,应按照这种自然发展的程序、方式和途径进行施教。另外,卢梭崇尚自然,他认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天赋权利就是自由。《社会契约论》中说到:“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锁链之中。”卢梭反对习惯的养成,认为自然人“应当以无习惯以习惯”,他反对学校教育形式,提倡家庭个别教育。当然卢梭所说的自由放任,也不是毫无限制的自由,它是由有自然规定的范围限定的。最后则是消极教育,所谓消极教育就是只进行必要的事实教育,而无外在的干涉和控制,即属于“自然后果教育”。
2自然教育理论对现代儿童教育的启迪
2.1卢梭“自然教育观”对认识儿童的启迪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在18世纪的欧洲是赋予革命性的,他锐利笔锋更使他的著作显示出巨大的煽动力,他的自然教育观超越了时代的桎梏,以至于他的观念至今对教育仍然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2.1.1教育必须考虑儿童年龄特征
卢梭“自然教育理论”中关于儿童年龄阶段的分期理论中强调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在不同的时期应进行不同的教育。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我国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法中找到相应的对照。对于儿童来说,教育需要讲究适时适当,儿童的思维水平的发展受年龄的限制,所以教育必须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以及特点。
2.1.2教育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充满着热爱儿童的感情。他号召尊重儿童的个性,研究儿童的兴趣,要求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让儿童多接近自然,在自然界中进行知识的学习,使教学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主张培养“自然人”;主张儿童亲身活动;提倡家庭教师实施自然教育;反对压制、灌输,主张给儿童以自由。
2.1.3教育必须符合渐进要求
儿童发展是有顺序、有阶段的,在适合的阶段要对应与之相当的教育内容,这也就是卢梭“自然教育观”中的渐进教育。孩子的发展切不可急于求成,一旦压力过大,那么将会对孩子形成一定的伤害。故而教育者需要尊重孩子们的决定和感受,有目标有规划的实施教育,孩子们在这样的教育下不但汲取的知识更多,而且对孩子的身心来说都是一种保护。
2.2卢梭“自然教育观”对开展儿童教育的启迪
卢梭的“自然教育”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时期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在充分认识和研究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实施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实施自然教育的前提。卢梭的教育特色启发我们,要注重研究和分析儿童的心理特点,在教育中做到有的放矢。
2.2.1尊重儿童意愿,启发儿童思维
在卢梭的“自然教育观”中,儿童都是顺应自然,依靠自然而长大,而现代教育也应当从“尊重儿童意愿,启发儿童思维”开始。教育者需要做到依据儿童的天性特点以及基于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考虑开展适宜幼儿的教育,让幼儿有足够的选择的权利,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去选择自己喜爱的那一方面,教育者身为引导者要加以引导和启发。
2.2.2顺应儿童意愿,创设“自由”教育环境
卢梭的“自然教育”不是说不管不顾,而是说教师是起引导的作用。卢梭认为教育有三种: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自然的教育。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教育者们应当对于这样的权利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为孩子们尽量创造出一个自由的环境,这样儿童自由的天性才会得到一定的解放。
2.2.3引导儿童意愿,施加适当教育
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从卢梭的“自然教育观”做出引伸,从渐进的原理出发,卢梭主张教育循人的自然性能的发展顺序,适应儿童生活。另外,儿童的思维会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身为教育者,既需要考虑到孩子们的天性也需要对孩子们进行适当的引导,把握合适的时机对孩子给予指导,但是指导并不是干预,不是代替孩子的想法,而是在他的感受和决定的基础上为他要走的路照一盏明灯。
参考文献
[1] 魏彦红.卢梭自然教育观的发展及其影响[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02):6-8.
[2] 吴值敬.简述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及其影响[J].考试周刊,2009(04):209-210.
[3] 马玲娥.感悟卢梭的“自然主义的儿童教育观”[J].学前课程研究,2009(03):49-50.
篇5
在我国,对于幼儿教学概念的理解,最初主要受原苏联学前教育学的影响,幼儿的教学被当作对幼儿实施智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幼儿教学就被定义为:为了发展幼儿的认识能力,用系统的基本知识武装他们,按《幼儿园教育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培养他们的技能和技巧的有系统、有计划和有目的的过程。受这种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学前教学观的影响,我国幼儿的体育教学活动长期在这种教学观指导下,幼儿体育教学过程就相应的被认为,是以关于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由外向内的“内化”过程,这种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被视为是由老师讲解示范、幼儿进行练习的直接教学产物。
虽然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也强调幼儿的“主动性”,当这种“主动性”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教案本里,同时,对它的理解更多地是从受动性的角度加以考量与运用。因此,幼儿园体育教学中对游戏引入常常是仅仅出于调动幼儿体育练习积极性为目的,而“沦为”幼儿园体育教学过程的“装饰”。忘却了游戏的内涵,使得体育游戏仅仅被视为是教师传授体育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手段,被当作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
情景体育游戏创设情景并改造一般的体育游戏,以求更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这类游戏极强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极富特色,深得幼儿们的喜爱。这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由教师语言指导、学生角色扮演、情绪体验、规则强化等成分构成的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训练方法。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的操作性上,情景体育游戏训练都能够成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训练方法之一。
2情景体育游戏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1)社会性发展与情景体育游戏的关系。
有资料显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与游戏水平,具有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幼儿的社会性与游戏水平的发展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根据本研究的实验设计,研究的实验结果需要从社会性发展得分和游戏水平得分这二个因变量来考察情景体育游戏对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这里主要从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变化、游戏水平发展变化及其与情景体育游戏的相关分析等三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进行 t 检验。前测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总分及各项得分,经统计学差异性检验,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在社会性发展程度上具有同质性。从实验结果验证的角度来看,如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在实验后测时出现了差异,就可以认为是实验自变量――情景体育游戏所产生的训练效应。
实验显示,实验组游戏水平得分高于对照组游戏水平得分,且具有显著性差异。这验证了情景体育游戏训练效果的有效。因为豪威斯游戏量表主要考察的是幼儿社会性游戏行为,该量表划分幼儿游戏水平的根据是幼儿在游戏中的社会性水平,因此在本研究中的游戏水平的高低代表的是游戏中社会性水平的高低,它与社会性发展在本质上考察的是同一方面,即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只不过它是从游戏的角度来考察,因此在本研究中用来作为社会性发展的效标。同时作为一种游戏量表,它还可以用于检测情景体育游戏训练的效果。
(2)情景体育游戏训练能提高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方差分析和独立组 t 检验显示:幼儿经过情景体育游戏训练的实验组在社会性发展总分及各分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显现出显著性差异。再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社会性发展提高幅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我们可认为情景体育游戏训练对提高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效果上是显著的。情景体育游戏之所以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如此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是由于情景体育游戏在趣味性和娱乐功能上独具特色,并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这就使得幼儿乐于参加情景体育游戏,在实验进行中,我们对被试幼儿进行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幼儿都非常喜欢情景体育游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幼儿们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兴趣和热情,他们甚至会创造出许多新颖的玩法,会一物多玩;另一方面,从交往的视角看,情景体育游戏所特有的自然伙伴关系,使得幼儿同伴间的交往非常丰富,一些社会性发展程度差、内向、游戏水平低的幼儿也能够被带动到情景体育游戏活动中,还有一些社会性发展程度较好、游戏水平也较高的幼儿自愿甘当小老师,指导、帮助游戏水平不高的幼儿。因此情景体育游戏活动在充分满足幼儿内在需要的同时,在客观上实现提高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目的。最终使游戏的内、外在价值得以实现统一。
(3)情景体育游戏训练能提高 幼儿的游戏水平
实验前对幼儿游戏水平测得的数据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幼儿的游戏水平的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可以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游戏水平整体上是等质的。实验后,测得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游戏水平的数据并进行 t 检验,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前后测的 t 检验,实验组的前后测差异均具有显著性,而对照组的前后测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情景体育游戏训练在提高 幼儿的游戏水平上是有效的,游戏训练的效果是显著的。
3情景体育游戏训练与幼儿原有游戏水平和社交类型的影响
(1) 原有游戏水平对情景体育游戏训练的影响。
游戏水平和社交类型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前测时,幼儿游戏水平的主效应显著,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游戏水平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由于社会性发展与游戏水平两者间具有明显正相关关系,而前测时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游戏水平和社会性发展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游戏水平的主效应显著只说明了一个问题:由于豪威斯游戏量表测量的是个体游戏中的社会性水平的高低,个体间的游戏水平高低说明了个体游戏中的社会性水平不同,以及个体间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高低也不同。后测时,实验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和游戏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游戏水平前测、后测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游戏水平前测、后测结果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可以视为,这是情景体育游戏训练带来的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原有的游戏水平整体上并没有影响游戏训练效果。因此情景体育游戏训练整体上并不受原有游戏水平高低的影响。
(2)情景体育游戏训练的主效应受社交类型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前后的测试数据表明,幼儿社交类型与游戏水平的交互效应均不具显著性,但社交类型的主效应均具有显著性(p
理论上讲,情景体育游戏训练完全符合社会性发展训练的原理,从实践上看,情景体育游戏训练在提高幼儿社会技能上是有效的。因此,作为社会性发展训练的一种方式,情景体育游戏值得在幼儿园普遍推广,同时操作起来也很方便。
虽然情景体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在游戏中,他们能够根据创设情景所赋予的角色,坚持和巩固角色意识,并且使幼儿在游戏交往中懂得并能够使用角色身份完成游戏,但在游戏活动中应当赋予他们更多的权力,要放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兴趣去发展游戏的情景内容。游戏中要让所有的幼儿都动起来,游戏要实现以强带弱、相互影响,社会性的学习离不开群体意识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