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1

【关键词】特许经营;核心竞争力

特许经营是21世纪主流的商业经营模式,作为一种经营方法,它可以向任何行业领域扩张。我国特许经营企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成功的案例不多,究其原因,除客观原因难以把握以外,从企业自身来看,可以发现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是制约我国特许经营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所以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对任何一个企业都至关重要。

一、特许经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并不是企业所有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以下特性时,这些资源、知识和能力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用户价值性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竞争能力,它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用户价值除了体现在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上,它包括价值保障、价值提升、价值创新三个方面。价值保障是一个价值传递的过程,它要求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价值的有效传递,保证产品价值和顾客可接受的价值不受影响;价值增值是一个增值的过程,是对现有产品和服务进行不断改进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含量;价值创新则是一个创造过程,是企业运用核心竞争力开发研制全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新的需求。

(二)延展性

延展性是指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衍生出一系列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核心竞争力有从核心竞争能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最终产品的延展能力,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含着一项或几项核心技术,而这些核心技术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或多个核心产品,再由核心产品衍生出最终产品。这个延展过程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主导力量。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使企业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不仅是当前的需求,而且包括了潜在的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是通过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其延展性,在新的领域内积极运用而得以实现的。延展性使核心竞争力更能保证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成功。

(三)异质性

异质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为企业所特有,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独特性还要求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模仿和难以被替代的特性。如果核心竞争力容易被替代或模仿,则意味着这种竞争力很弱,无法给企业创造较大的和持续的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其长期经营活动中以特定的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逐步积累起来的,它不仅与企业独特的技能与诀窍等技术特性高度相关,还深深印上了企业组织管理、市场营销以及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特殊烙印。作为特定企业个性化发展过程的产物,企业核心竞争力既具有技术特性又有组织特性,企业的运作模式、营销方式、规章制度,企业员工的素质、能力、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因素共同支撑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核心竞争力很难被竞争对手完全掌握而轻易复制,更难进行市场交易。企业核心能力的异质性,不仅决定了企业的异质性,也决定了不同企业的效率差异、收益差别与发展潜力。

(四)动态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它作为支撑企业长期发展的主动力,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其生命周期也远远超过了一般产品的生命周期。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以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核心竞争力必然发生动态发展演变,经历产生、成长、成熟、衰亡等阶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无竞争力阶段、一般竞争力阶段、初级核心竞争力阶段、成熟核心竞争力阶段、核心竞争力弱化阶段、核心竞争力新生阶段。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形成以后,就面临再培育和提升的问题,否则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核心竞争力也会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沦为一般竞争力,甚至完全丧失竞争优势。因此,企业若想长久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领先优势,就必须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发展和培育,要根据产业的发展方向、管理的更新趋势以及企业自身资源的发展状况,对企业的核心资源重新配置与定位,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及时跃升,以维持和扩大核心竞争能力的竞争优势。

二、特许经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特许企业不是卖CI,卖产品和服务,而是卖运营模式,竞争力也不是口号,良好的竞争力就像是一个金字塔,塔尖是产品销售,塔中是核心竞争力,塔基是不断增长的市场基础。核心竞争力始终是企业发展的内核,它是实现企业价值观的源动力,上可开发销售对路的产品,下可分析和了解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在一个以产品为主的特许经营企业中,产品的创新力就是竞争的核心,在一个以服务为主的特许经营企业中,服务的特色化就是竞争的核心。

(一)建立与企业自身相匹配的核心价值观

以价值观为核心,激发员工责任心和创造性是提高企业集体效率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一个企业能否不断发展、持续巩固和创新核心竞争力,员工的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至关重要。建立核心价值观须结合企业的状况和目标,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独特的企业文化为挖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了必要的内部环境和基础。企业应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引导,要多方入手,增强企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让优秀的企业文化深入每个企业员工的内心,成为他们发自内心的动力,使全体员工对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理念和目标形成共识。麦当劳核心价值观是:“为我们的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清洁和物有所值,是我们对顾客的唯一承诺”。而在每一个员工都应当遵循的“麦当劳作风”中,第一条是:“当你为顾客提供杰出的服务后,顾客就会一再光临麦当劳餐厅,不论是在几百里外的其它城市,还是在其它国家都一样。”在这种理念背后是麦当劳对员工的承诺:“我们珍视你的价值,你的成长以及你对公司的贡献!”将“顾客价值”永远放在首位,善待自己的员工,这就是麦当劳成功的秘密。

(二)加强技术创新、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

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增强研发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动力。创意产品与核心技术能力的关系密切,这要求企业不断增强研究与开发能力,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掌握核心技术能力来创造顾客需求的产品,赶超消费者需求的预期。当然,企业再研发必须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展开。当今世界著名的企业大多都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如日本索尼公司的微型化电子技术,其核心技术是这些公司发展壮大并成名的关键。而我国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一直依赖从国外引进,自主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因此,我国企业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加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投入,在加强研究与开发的同时,要重视汲取和获得相关的新技术和技能,来改进或创新技术核心体系,形成核心竞争力新的整合。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特许管理制度

特许经营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主要就在其制度上的科学性,标准化运营能使特许企业低成本、低风险的实现快速扩张,同时对被特许者来说可以通过加盟特许经营体系更成功地投资创业。因此,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是企业执行力的关键,反之有效的执行力是指导和规范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好的特许经营模式必须要有两个前提,一是管理体系的完整性,二是执行对象的督导责任。制度的定位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整个运营过程就像质量认证程序中的“三到原则――即该说的要说到,说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见到。”只要不偏离经营目标和对顾客的服务承诺,与时俱进,才能保证执行不走样,始终如一。

(四)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或采用并购等途径,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一般需要一个长期培育和发展的过程。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同行之间或与国外大公司建立以技术合作为核心的战略联盟,或进行外部并购,将是我国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如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通过企业兼并获得核心竞争,通过兼并,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战略联盟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建立企业合作开发联盟、建立技术转让联盟和建立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纵向联盟等,企业可结合自身实际和具体需要,选择恰当的形式,以形成核心竞争力,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在这方面我国有些企业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

(五)寻找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新生长点

企业核心竞争力虽然具有难以复制和模仿的特点,但是从企业之间的关系来看,由于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和高度灵活的企业经营机制,在一定时期内它可能被其他企业所学习和利用,从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其自身的周期,因此,企业应及时在保持已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寻找、发现、培育新的生长点,并经过精心的经营,把生长点培育成企业的新的核心竞争力,始终走在市场的前面。要通过企业经营管理、技术、营销人员的共同努力,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细致系统的分析,找出本企业产品和服务领先的竞争优势所在,对构成上述优势的技术和技能进行分解、归纳,经过界定测试,并经过较长时间的实验和观察,最终确定为核心竞争力的生长点。借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优势建立研究与开发联姻关系,引进相关的技术人才,并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将该生长点培育成现实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构建强大而持久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是我国企业不断壮大乃至走向世界的先决条件,面对目前我国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应当尽量克服并积极采取对策,努力转向注重自身资源、能力的积累,积极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长期的战略规划,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韩永刚.特许连锁企业经营管理实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吴建南,李怀祖.论企业核心竞争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

[3]秦秋莉.核心竞争力的成功模式与误区[M].中国纺织工业出版社,2005.

[4]李怀斌等.亚洲著名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案例[M].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认识;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9-127-02

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壮大中所形成的一种核心竞争能力,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1)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的,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理念的逐步加强,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被企业的管理层加以重视,他们开始认识到,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有能力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根本的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本文拟就如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表自己浅薄的看法。

一、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特征

(一)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目前理论界对核心竞争力的含义还是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或者同一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都会得出不同的看法,比如说,就不同角度而言,有的从经济学的角度强调资源的成本优势;有的从管理学角度,关注战略管理的重要性;有的从创新经济学角度,关注技术创新的发生发展等等。所以说,给核心竞争力下个比较准确的定义是很难的,但是存在一些基本的共识,那就是强调资源的整合,说明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集合体,强调它的独具性和持续发展的优势,说明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同时,他们基本都认为:保持和运用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长期根本性战略,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是是企业独特拥有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复制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并能为企业带来持久超额利润,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源。基于以上对核心竞争力的一般理解,可以说核心竞争力是核心技术、管理能力、组织学习及客户知识、营销知识的总和。

(二)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指出识别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指标:(1)能为企业提供通向多样化市场的潜在途径;(2)能最终为顾客带来价值;(3)让竞争者难以模仿。在这三个可识别指标中,难以模仿的特性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独有的特性,核心竞争力对一个企业而言一旦形成,由于其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经历和条件,并且与社会文化、环境价值观念习俗传统密切相关,所以它就不能被其它企业所模仿或学习或者模仿和学习的成本很高。具体来说,主要是因为它的资源或能力的稀缺性、结构复杂性以及它的因果模糊性等等。

这三个指标大致归纳了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但是随着人们对核心竞争力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发现,要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保持其旺盛的活力和持久性,它还应具有如下特征:1、资源整合性。一个企业通常拥有多方面的技术、技能和知识,当这些资源单独存在时,不能发挥最大的竞争优势,而核心竞争力就可以发挥资源整合性,通过优化、调整企业内部的资源结构,产生整体效应。2、动态持久性。随着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里大部分有形资产的持久性大大地降低了,而核心竞争力作为无形资产却能持续地创造利润。3、延伸性。核心竞争力能够帮助企业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维护已有的核心竞争力,还要培育新的核心专长,以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保障。是一个组织内部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组合,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获得长的可持续的竞争能力的优势,企业必须要做多方面努力来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

企业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大致上分为三步:

第一步,正确认识核心竞争力,识别企业目前核心竞争力的状况,因为如果本身就存在核心竞争力,那就谈不上构建的问题;

第二步,识别后,如果没有这样的竞争力,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步,形成并维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具有持续、稳定的竞争优势。

(一)识别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正确识别是企业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前提,管理者必须能够正确识别它,以便就如何培养和开发它做出决策。识别核心竞争力,基本原则是:企业的现存的竞争力是否符合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并发挥其效用,但由于企业核心能力深植于企业产品、技术、生产流程,企业文化和制度之中,并与它们整体互动,这使得它们难以与企业中其他因素分离和度量,尤其要分析鉴别它的细节(或要素)则更困难。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识别:

1、是否存在无形的专用型资产

无形的专用资产主要包括商标、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资产等等,这些资产本身所固有的特征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是吻合的,那就说明企业中这些资产的存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大支撑。

2、是否存在自己的核心能力

核心竞争力是通过核心产品向最终产品延伸的,而要识别核心能力 必须从对具体产品的分析中得出。因此核心竞争力的识别顺序要从终端产品开始,从中找到贯穿于多个产品的核心能力。

3、是否存在企业所拥有的关键资源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所拥有的关键资源上,企业的资源是基础性的,没有资源就失去了竞争能力的基本条件,但企业仅有资源优势还不足以形成核心竞争力,还要把资源优势转换成为能力优势。因此,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关键资源的识别入手,通过对关键资源的识别归纳出企业拥有的能力。

(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如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无论对认为自己企业存在或不存在的企业都是非常重要的。

1、创建企业特色管理模式

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才能把企业机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并注重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新世纪的经济是信息化的经济,信息技术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注意品牌战略

品牌是一种产品乃至一个企业区别于其它产品和企业的标志。品牌战略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没有品牌战略,就难以形成持久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竞争力的企业未必要有品牌战略,但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则必然是没有品牌战略的企业。从战略角度来看,企业必须具备战略意识,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是在打造品牌,实施品牌战略,这对企业是根本性的;同时,要有品牌战略的制度安排。

3、追求自主创新

自主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加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是加强自主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基本途径,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和地理标志。

4、追求知识管理创新

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按照协作和信任的原则建立起开放的企业内外部交流环境,通过知识共享和应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不确定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源在知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取决于员工和组织部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不断创新、提高效率和效果、降低风险的手段和方法,而这些都有赖于企业的知识管理创新。

(三)形成并维持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核心竞争力的管理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培育和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企业须根据战略目标,调动并整合好人力、物力、财力,这样才有助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为此,企业必须加强对已形成的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也即企业在形成核心竞争力后,在一段时间内,当其核心竞争力仍与企业内外部因素相匹配时,企业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机制、方法和手段来维护、巩固和运用其竞争优势。企业要有先进的管理体制,并且要加强对核心竞争力的应用,而当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再“核心”时,企业可以迅速利用其拥有的强大的整合力,重新整合其产品或技术,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邹祖绪,邓彦兵.大力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2]詹杰,张华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知识管理[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篇3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是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于1990年在权威性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标志性文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别是关于如何协同不同生产技能及整合多种技术的集合知识,它是沟通、包容以及对跨越组织边界工作的高度承诺。此后,人们对这一概念有多方面的扩展、理解和界定。Mever和Utterback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Lenard—Barton则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Mckinsey&Company中国公司首席代表欧高敦先生认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这样一种思想,即:一个公司即使没有整体竞争优势,它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技术或几个知识领域而成为最好的获得成功的公司。”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阐释

企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当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使用这些要素完成某项工作时,企业就拥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就拥有一定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企业有效使用生产要素的能力。竞争力的形式极其多样,如由掌握某种重要技术专利而具有的技术方面的竞争力,由出色的市场营销经验和高效的市场分销网络形成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竞争力,等等。对具体企业来说,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如丰田公司与中间商打交道的经验和能力,就远不及它在汽车发动机方面的专长重要。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严格地讲,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企业拥有的竞争优势有可能有很多,但这些竞争优势并不能都算是核心竞争力。一项竞争优势要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要具备充分的用户价值。也是它必须能够为用户提供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如本田公司在发动机方面的专长是其核心竞争力,因为对客户来说这是最有意义的专长,而处理与经销商关系的专长对客户来说是无关紧要的。

(2)应具备独特性。如果企业专长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它就很难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了。专长的独特性和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所决定。那些内化于企业整个组织体系、建立在系统学习经验基础上的专长,比建立在个别专利或某个出色的管理者或技术骨干基础之上的专长,具有更好的独特性。

(3)应具备一定的延展性。也就是说,它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市场、技术和管理三个层面来评估。

第一,市场层面。主要包括核心业务和核心产品两个方面。衡量核心业务的指标有: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主营业务;主营业务是否能为企业带来主要收益;主营业务是否具有稳定的市场前景;企业在主营业务中是否有稳固的市场地位。衡量核心产品的指标有: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主要产品;主要产品是否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主要产品是否有很强的差异性和品牌忠诚度;主要产品是否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主要产品延伸至其他市场领域的能力。

第二,技术层面。主要指核心技术或创造核心技术的能力。其指标主要有: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优势技术和专长;优势技术和专长具有多大的独特性、难以模仿性和先进性;企业能否不断吸取新技术和信息,以巩固和发展优势技术和专长;优势技术和专长能否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竞争优势;优势技术和专长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企业能否基于核心技术不断推出新产品。

第三,管理层面。主要指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即企业的成长能力。其指标主要有:高层领导是否关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如何;企业是否有充足的各类技术管理人才;企业对技术人才队伍的激励机制是否完善和有效;企业是否有追踪和处理新技术及相关信息的系统和网络;企业是否有围绕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各层次培训体系;高层领导是否关注市场及其变化趋势;高层领导是否有不断学习与进取的精神;企业是否有明确的长远规划;企业是否有有效的运行控制系统。

1.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将潜在的核心能力转化成现实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能力中最根本的能量,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它提供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开发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明确战略意图。核心竞争力突出体现着企业的战略意图,企业在全面、深入地分析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发展战略形式的拟定,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明确企业核心能力的技术内涵,如何将核心竞争力实现为核心产品。其次,建立合理战略结构。企业根据既定的战略意图,协调管理人员的工作,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设立相应的协作组织,平衡内部资源的分配,同时更有效吸收企业外部的可用资源。再次,实行战略实施。企业根据既定的战略意图和战略结构,具体组织开发核心竞争力,对开发进行实时控制。

2.维护和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通过长期的发展和强化建立起来的,核心能力的丧失将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如通用、摩托罗拉公司从1970年至1980年间先后退出彩电行业,丧失了该部分的核心竞争力,则必然失去了企业在影像技术方面的优势。显然,企业必须通过持续、稳定的支持、维护和巩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健康成长。

(1)实施企业战略管理。企业通过本行业的专注和持续投入、精心培育核心竞争力,把它作为企业保持长期充分的根本战略任务,从时间角度看,培育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日之功,它必须不断提炼升华才能形成。巨人集团起初所选择正确的战略模式,把软件技术这个核心竞争力作为根本战略来构建,所以取得空前成功。后来,企业匆匆进入房地产和保健品产业,分散了公司的资源,削弱了核心竞争力,最终导致“巨人”倒下。

(2)加强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客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核心能力可能会演化为一般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安排专职管理队伍全面负责,加强各部门沟通。将各种分散的人力和技术资源组织起来,协同工作,形成整体优势。定期召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会,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均衡性。

(3)信息体系的培育。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收到来自企业内外的各种信息。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标志。企业更多、更早获取信息,并在组织内部准确、迅速地传递和处理,是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条件。

(4)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要让企业核心竞争力永不削弱,企业员工的个人知识技能,整体素质与知识技能结构尤为重要。通过各渠道培训员工技能,积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凭借的优势之一。如长春一汽、北京开关厂等,能够以较少投入成功进行技术改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平时注意提高员工知识技能。

3.再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1)通过技术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三大效应:

一是自我催化效应。随着一项技术创新成果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企业也将逐渐形成自己新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模式,能使企业在较长时期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效益。

二是低成本扩张与收益效应。新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使企业以同样的成本得到收益倍增效应,可以运用同一技术在不同产品市场上获得巨大的创新收益。

三是增强企业整体实力效应。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在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利,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通过管理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管理理念创新。从争夺最终产品市场占有率转向争夺核心产品市场份额;重视对环境的适应性,更重视提高企业自身的素质;注重做好全面管理,更注重做好关键环节的管理;从垂直多元化发展转向对价值链关键环节的把握;从横向多元化扩张转向业务核心化发展;从争取分散企业风险转向努力增强企业实力;从产品组合管理转向技术组合管理;既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又注重培育持续竞争优势。

二是组织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根据企业实际进行组织结构设计。

三是控制工作创新。确立全新的控制标准,推进企业信息化,研究和使用新型控制原理与技术。

篇4

【关键词】增强 核心竞争力

我国入世后,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企业要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培育和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强的能力即核心能力已成为企业的生存之本。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意味着企业在参与依赖核心竞争力的最佳产品市场上拥有了选择权。而如果公司没有取得核心竞争力方面的领先地位,被拒之门外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市场,而是会失去一系列市场和商机。

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 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G. Hamel) 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一文,标志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正式提出。他们认为,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竞争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或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按照他们给出的定义,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在我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指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企业能够拥有,而竞争对手却没有的能体现效率的战略、资源、能力、优势等基础上持续学习创新并能比对手更快速赢得顾客的竞争优势。本文将着重讨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以及企业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明确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有利于辨识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奠定基础。

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看来,核心竞争力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能为企业提供进入不同市场的潜力;其次,核心能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中顾客重视的价值做出关键贡献;最后,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复制的。

我认为除了以上主要特征以外,核心竞争力还具有一些其它特征:核心竞争力的载体是企业整体,而不是企业的某个业务部门、某个行业领域;核心竞争力是从企业过去的成长历程中积累而产生的,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易可获得的;它是企业各部门人员不断学习、获得知识、共享知识和运用知识而形成的整合知识和技能,这也是为什么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容易被其竞争对手模仿或复制的原因。可以说,核心竞争力是支持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正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言:“创新(能力)是海尔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其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模仿”。核心竞争力不是资产,它不会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不是局限于个别产品,而是可以打开多种产品潜在市场大门的能力;不是已经普及的能力而且不是固定不变的,企业在某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到后阶段可能成为一般能力;不容易为某个人或某个小组完全掌握。另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企业资源等因素高度融合的,它不仅由技术因素决定,而且与企业组织结构产生的系统效应相配合。企业核心竞争力这种资源的载体通常体现为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同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超越于员工个人的能力而存在。由于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培育起来的,在它形成的过程中企业主体的内质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与企业拥有的实物资产不同,核心竞争能力难以从企业主体中分离出来,一旦形成就较为稳定,与竞争对手之间形成质的差别。

二、企业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

由于核心竞争力是难以触知的、暗含的企业竞争力因素的复杂集合,因此,要真正做到理性的开发与增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注意到竞争力因素的复杂构造关系。这里本人将讨论一下企业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

第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资源的独具性

对企业而言,若要生存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竞争力只存在程度的差别,而不存在有无的问题。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存续和发展所应具备的一般,是企业的比较优势。企业的资源、知识和技术,例如营销竞争能力、经营管理的竞争能力等,只要具有一定优势都可以形成竞争力。这些是依托企业核心业务和核心产品而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竞争能力,是一个企业存续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核心竞争力则是核心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资源的独具性,没有独具性就没有区别于他人的优势可言。所以,独具性对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仅有独具性也是不够的,或仅有独具性并不一定能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还要保持你这种独具性的持续优势,如果独具性能够与持续性联系在一起,那么,这种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独具性才是核心竞争力的真谛所在。

第二,必须进行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

核心竞争力是以资源为基础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有效的,如果仅仅是大量的资源堆砌在一起,而不是有效整合起来,那只是对企业资源的一种浪费。没有资源的合理组织与协调,无论企业的先天条件多么好,其优势都难以真正发挥,更难以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一句空话。竞争优势的基础是更优越的资源和有效组合,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等,当然还包括企业文化资源。

第三,增强企业能力

篇5

论文摘要:在媒介产业化背景下,传媒业竞争日趋激烈,培育传媒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凸显。本文结合传媒组织的特殊属性,对“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界定。

随着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传媒竞争加剧,因而,如何培育和开发传媒核心竞争力日益受到关注。但是,对于兼具政治属性与商品属性的传媒组织而言,其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如何界定,目前尚未形成明确而统一的看法,一些观点甚或存在含糊或不合理之处。概念之偏差、内涵之含糊,就无法有效揭示事物的规律,也就无法提出真正有现实意义的培育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方法、路径。因此,只有首先对概念加以辨析与澄清,才能建立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

关于“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几种定义

1990年,美国企业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这一概念,受到广泛重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还没有形成系统和严密的体系,实际上,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也并没有十分清晰地定义核心竞争力,而只是给出了一个描述性概念,即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累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学术界对此展开了大量的探讨,形成了不同观点。

传媒核心竞争力源自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因而也存在着诸多不同观点。从目前文献检索来看,对其内涵的理解和所做的概念界定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

郑保卫、唐远清(2003)认为,新闻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该传媒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胜过竞争对手的核心的资源和能力的总称。具体地说,它是该传媒以其主体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在众多传媒中保持独特竞争优势的那些资源和能力的总和。沈正赋(2004)认为,传媒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传媒通过对其内部显在和潜在的新闻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抗击媒介市场风险的能力。刘年辉(2006)认为,媒介(报业组织)核心竞争力是媒介(报业组织)拥有的累积性的技能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借助三者的协调整合,能比其他组织更有效的为其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并最终决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包国强、李良荣(2007)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把传媒核心竞争力描述成传媒用品牌赢得受众、用服务赢得市场的根本竞争力,实现舆论导向功能和服务大众的根本能力。

由上可知,目前传媒研究领域对于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含义未形成统一认识,而且上述定义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套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没有考虑到传媒组织的特殊属性。媒介组织不是一般企业组织,既有产业属性,又有政治属性。在传媒经营中既要强调经济效益,更要强调社会效益。简单套用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则难以反映传媒组织的特殊性。二是以外在的表象来定义传媒核心竞争力,未能深刻揭示其本质。例如,有观点认为,传媒核心竞争力是传媒通过高质量的传媒产品、优质的服务或者强大的资源实力满足消费者的能力。似乎只要一家传媒取得了较好的市场表现,则必然会从中找到一个或几个发挥决定作用的“核心竞争力”。

传媒组织的特殊性分析

要科学地界定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反映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本质,需要明确传媒组织与一般企业的区别,核心竞争力与一般竞争力之不同,在把握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传媒特殊性,对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加以界定。

传媒组织与一般企业组织不同,传媒核心竞争力概念不等于“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在我国,新闻媒体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传媒市场化是有限度的商业运作,传媒组织的经营目标与一般企业不同。企业竞争可以“以市场论英雄”,而传媒经营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以社会效益为重。忽视传媒特殊性,以经济效益为单一目标维度来界定“传媒核心竞争力”概念,会对传媒发展产生不良导向。

此外,传媒的一般竞争力与传媒核心竞争力不同。传媒组织所拥有的竞争力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具体媒体而言,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等量齐观的,只有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组织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一般竞争力往往只是单纯某一个方面的优势,具有局部性、时效性,易于模仿,易受市场冲击,通常起到的作用是暂时的或者局部的;而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整合能力,涵盖多个方面,竞争对手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模仿、难以超越,能长时期存在于组织中并发挥作用,使组织获取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传媒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基于以上论述,结合当前研究,本文对传媒核心竞争力可做如下定义:传媒核心竞争力是传媒在长期运作中形成的、内化于组织中的独特的协调和整合能力,它能动态、有效地调动传媒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能力并使其协调运行,从而更好地实现传媒的社会功能、提升受众认知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使传媒获取长期竞争优势。

这一概念界定的深层次含义在于:第一,传媒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运作中形成、内化于具体媒体的能力。只有经过自身不断开发、培育才能形成,而且是内化于整个组织的,不因某个人的离去而失去,不能够通过市场交易或者简单移植而获得。第二,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能力,是一种独特的协调和整合能力。传媒核心竞争力不是某种特殊的资源、技术或能力,而是协调、整合这些技术、资源和各种单项能力的综合性能力,能够动态、高效地调动传媒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其他能力,意味着传媒能够依托这种能力建立高效的运作机制。所谓动态,是指传媒对于所处的环境变化具有自适应性,随着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和适应;所谓高效,则是指尽量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意味着高效配置资源的机制。第三,传媒核心竞争力注重传媒社会功能及受众认知价值。作为新闻媒体,其存在的最大意义不是获取利润,而是实现传媒的社会功能。传媒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指向是提升受众的认知价值,通过更好地向受众提供新闻产品来获得受众认可,通过受众的认可达到最大传媒效能,通过传媒效能的发挥获取理想的经济效益。

随着传媒产业化进程加快,传媒竞争日趋激烈,传媒管理者准确把握传媒核心竞争力概念及其内涵,对于培育、开发传媒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郑保卫.论媒介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电信;重组;战略;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内容,国家经贸委曾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深化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改革,为增强大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制度保证;第二,推进大公司特别是企业集团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管理能力;第三,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第四,建立政府对大企业的“窗口指导”制度,对核心竞争力建设进行直接指导和推动。此外,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核心竞争力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

然而,什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每个企业领导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表现形式角度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三类: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他们之间关系密切,产品来自技术,技术来自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其他类型竞争力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具有如下三个主要特性:(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它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利益,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2)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拥有,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3)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

二、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在竞争的环境中,为什么有的企业能长盛不衰,有的只能成功一时,有的企业却连一点成功的机会都没有?人们无法简单地从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所有制结构、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的规模或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努力程度等方面解开这一问题的答案。

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企业为其生存和发展进行的对环境中企业所需资源的争夺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争夺环境中资源的能力。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未能对企业长期性的盛衰原因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而核心竞争力理论从对企业的短期性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研究,延伸到对企业的长期性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研究。为确保企业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有比其竞争对手更强的长期优化配置资源能力,也就是必须要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技术的管理

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包括核心竞争力的识别、规划、培育、部署和维护等五个环节。识别就是判断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能力、资源,确定企业要培育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支持要素。

规划是在识别的基础上,企业必须要有富有前瞻性的核心竞争力发展计划,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长盛不衰。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成功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部署就是要使核心竞争力能在企业的多个领域中发挥作用。为保护和维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企业要经常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检验,尤其是在进行重大战略决策时更应如此。

培育以核心技术形式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成为这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的主要内容。培育技术形式的核心竞争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解现有技术组合;(2)判别关键性技术;(3)培育核心技术。在关键性技术的基础上,制定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计划,开展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工作。要根据对竞争对手和未来商机的分析判断,设计出自己要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四、对当前中国电信企业的SWOT分析

1.中国电信企业的S(Strength:优势)分析。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电信企业己形成规模效益。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电信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和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客户规模、网络规模、人才储备规模、品牌优势等方面。中国电信企业网络优势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同时具备了向相关专业延伸的基础和实力。中国电信企业在发展中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了解本地市场、熟悉通信设备的电信管理和技术人才资源。品牌优势主要体现在:经一些著名的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中国电信品牌认知度最高。

2.中国电信企业的W(Weakness:弱势)分析。中国电信企业拥有资源优势,缺乏资源运作优势。改革的风险将可能导致不能很好地合理利用优势,并使优势在发展中逐渐消失。中国电信企业的发展弱势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忽视长远战略,不能统观大局;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企业运作战略策划人才。这个问题是当前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核心问题。

3.中国电信企业的O(Opportunity:机遇)分析。从移动电话业务看,尽管移动和联通的客户规模以摩尔定律方式增长,但全国普及率仍不到14%。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稳定增长,消费者购买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移动电话需求进一步增长,市场潜力将不断增大。这对未来中国电信进入移动市场和扩大市场份额提供了发展机遇。除此之外,互联网和固网智能网业务的市场规模和盈利能力将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层次的提高不断扩大。

4.中国电信企业的T(Threat:威胁)分析。(1)电信市场竞争格局由局部转向全面、简单转向多元、约束转向无序。在竞争趋势方面,国内中期竞争将由价格竞争向核心能力创新竞争过渡。首先,竞争重点体现在互联网和长话业务领域竞争方面,大客户是竞争的焦点。其次,电信市场的ICP、EMAIL、数据库、传真、视频会议等增值业务首当其冲地受到较大冲击,对电信企业的稳定增长产生影响。其三,虚拟运营商将逐步增加,通信管制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虚拟运营商将会以自身优势,利用电信企业资源在本地市场开展服务和竞争,市场竞争格局将更为复杂。(2)电信人才流动将会加快。人才的流动是竞争的必然结果。因此,如何体现人才价值、发挥人才潜能,是电信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一环。

因此,要使电信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实现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求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不断建立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确立比较优势,这必然要求企业在整体发展上做好竞争战略选择。

五、中国电信企业竞争战略选择及其措施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市场的放开,电信企业优势主要靠业务高差异或低成本(规模经济)战略实现;电信企业长期独占资源,从而获得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电信企业通过对大量资源的高度集中,从而拥有在资源和能力上的相对优势。而在动态环境下:(1)企业优势具有不可保持性,企业所有的优势都是暂时的,最终都有可能消失或者失效;(2)巩固、维持优势可能会成为创造新优势的障碍,企业战略目的不是保持优势,而是主动放弃原有优势,并不断创造新优势。这才是电信企业长期获得高于平均收益水平利润的主要途径。

中国电信企业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固网和数据领域的规模经济,加之新业务、新应用的不断开发和推广,低成本和差异化已构成了当前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比较优势较为明显。但电信网络和业务的低边际成本性和规模经济特性,导致竞争对手必然逐步建设和扩大业务网络,并在各个业务专业上加大竞争力度。使中国电信客户规模和网络优势将逐步缩小,核心竞争力将受到挑战和威胁。因此,电信企业必须重新审视比较优势,立足强化既有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以创新为切入点,不断推进企业流程重组,建立动态竞争条件下的企业组织,不断培养和发展新型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不断保持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这是所提到的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BPR(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是对企业业务处理过程中的核心过程,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并彻底地重新安排流程通过企业经营过程重组,使企业的各项关键性能,如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同时获得大的改善。展开BPR的目的不是渐进提高和局部改善,而是性能和绩效的巨大飞跃。建立全新的体制,使企业管理发生质的变化,以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企业竞争能力。

中国电信企业作为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行业企业,可根据企业面临的环境,选择最佳的方案组合。可通过企业间的动态联盟方式形成虚拟组织,即保留企业经营、维护、财务、人力管理等核心功能,将其他功能通过外购、外包的方式虚拟化。此组织形式能有效地集聚与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具有敏锐的市场反应力,可降低交易时间和成本,减少经营风险。

积极推进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国电信企业属于典型的知识型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才能维系竞争优势。然而没有高素质的员工,就没有知识型企业的创新活动。在企业中,由于知识型员工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强,劳动过程难于监控、劳动成果较难衡量、成就感强和流动性大等特点。因此,可根据知识型员工特点,开发、利用和发展知识型员工的创造力与潜能,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归属感,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的持续发展。在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基于知识型员工不同于传统员工的特点,企业应以自我管理为基础,以企业共同目标为引导,创造一套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高新技术企业 培育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极大的推动了世界各国经济增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也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弱。如何培育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核心竞争力对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长期积累的技术和知识资源为基础,以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为主要表现,能有效地获取,协调和配置各种资源和技术融合的独特能力体系。它的基本要点包括: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系统,它寻求以企业内生的能力来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竞争力是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的主要资源,是企业长期积累的结果,并能为企业带来高额利润: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技术、知识、管理等要素的有机组合,其核心竞争力表现得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和难以模仿。

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对其生存与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具体来说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竞争力是高新技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源

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益差异,决定了不同企业在从事相同或不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会具有不同的能力,并最终决定了企业收益的不同。而由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难被竞争对手完全了解、轻易复制,所以它能成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

2.核心竞争力是高新技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

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企业一旦拥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便可以在生产实践中将之组合到不同的创新中,迅速的开发新产品、不断地开拓新市场,使企业能迅速捕捉市场机会,极大的促进自己的发展。

3.核心竞争力是高新技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基础

高新技术企业经营面临着极大的风险,许多企业都采取多元化经营来分散风险。然而,由于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必须选准正确的方向,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最能发挥优势的领域,而这一领域的选择实质上是由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的。

4.核心产品使企业在市场上赢得主动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在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等三个不同的层次上展开的。如果一家企业将全部能力用于生产最终产品,而核心产品依靠外部购买,其经营活动势必要强烈的依赖提供核心产品的公司。而且,由于在最终产品市场上建立垄断地位会受法律和市场销售渠道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最终产品市场,企业的市场空间和应付竞争压力的灵活性会受到很大限制。而核心产品的发展则可以借助下游合作伙伴的销售渠道和品牌来实现,使企业回避最终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获得可观的“虚拟市场份额”。

5.核心竞争力反映企业长远的发展需要

核心竞争力超越了高新技术企业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内部所有的业务单元,将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升华为企业整体实力之间的对抗。所以核心竞争力的“寿命”比任何产品和服务的周期都长,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避免短期行为所导致的战略性误区。

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高新技术企业欲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发挥其内部能力及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不断地培育和提升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来实现企业持续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表现为显性来源和隐性来源。显性来源在市场竞争中体现为比竞争对手更高的优势,如价格、质量、品牌、信誉等,但这些显性来源的优势不可能在市场上自动生成,它必须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资源、创新、管理等无形资产的长期积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隐性来源,这是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本质性因素,也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所在。

1.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知识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一般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前两者属于显性知识,后两者属于隐性知识。不论是哪一种知识,一经被人掌握便形成了个人能力。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往往是深层次的,而某些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又是长期持续的,如果形成有组织的掌握就转化为企业集体拥有的某一方面能力,如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这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要素能力的一部分。企业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以知识为基本要素的隐性与显性知识的有机体,是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察觉与模仿的知识,恰恰是这部分知识不仅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而且是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的最基本要素。因此,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获取新知识,知识是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源泉,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背后更深层的东西,是核心竞争力的本质,企业通过内部知识的创新和外部知识的获取不断形成新的知识,并有组织地在企业内部学习、共享,不断形成和强化企业要素能力,从而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输送新的力量。同时,高新技术企业所拥有知识的独特性,与竞争对手相区别,自然地成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宝库。

2.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资源

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源分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分为实物资本和财务资本,无形资源分为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本。高新技术企业资源是通过知识与创新实现的,与传统企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特别重视无形资源,尤其是受保护的技术诀窍和其他知识资产。基于资源的理论,竞争优势来源于能为企业所控制的资源和能力,尤其强调的是知识资产和人力资源,即技术、专利、品牌、声誉、管理、组织协调等无形资源。一旦一个企业拥有了有价值的无形资源,那么企业获利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关资源仿制的难易程度,难以仿制的有价值性和稀缺性资源是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事实上,企业拥有这种资源的通常是战略的管理者,他们能够想象和实施其他竞争者不能想象和实施的战略。拥有了这样的资源,企业才能随市场的需求不断创新技术和产品,才可能形成持续竞争优势。

3.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创新

在高速竞争、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为什么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源动力,其中关键原因与竞争的差异化有着密切联系。只有创新,才能使企业具有与众不同的市场竞争力,才可以带来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差别。虽然模仿能使企业迅速缩短同竞争对手的差距,但企业模仿阶段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因为简单的模仿不能产生企业的独特专长。这里所说的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价值创新等。高新技术企业若忽视创新的超前性,将导致原有的竞争优势非常短暂,所创造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少。高新技术企业更需要强调技术或产品的创新,并以技术或产品创新来增加差异性,以此来获得竞争优势。在市场、产品技术、竞争、规则都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知识和持续的创新都成了持续竞争优势之源,知识的创新过程形成高新技术企业不易模仿的独特资源,并且根植于企业组织行为之中。创新使得高新技术企业以更低的成本比竞争对手提供更多的价值成为可能。

4.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管理

如果说创新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那么管理则是核心竞争力得以实现的保障。企业技术研究的成功和可能依据企业的信息处理和管理决策的能力,持续创新和生产制造的过程,不得不需要管理协调,这是核心竞争力内在结构的一般推理。有效组织资源,并使其在各自位置上正常运转,则使企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是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潘喜润: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5(74)

篇8

【关键词】 管理会计; 现实核心竞争力; 潜在核心竞争力

21世纪,企业为了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都在寻求各种各样的途径培育其具有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和持久性的核心能力。但是,他们发现这些核心能力不是企业天生的,而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出来的;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21世纪既是核心竞争力的世纪,也是管理会计的新纪元。如何利用现代管理会计的思想和方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将成为管理会计的主题。

一、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1990年,由美国战略研究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英国学者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题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论文,并定义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该文强调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此各国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目前一种比较流行又简明扼要便于分析的观点,就是“资源与能力的混合体理论”。该观点认为组织核心竞争力是其核心资源和能力的结合,是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源泉。资源与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难以彻底区分。资源是可以被人们利用来创造社会财富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客观存在,是形成优势关系的实力前提,具有基础性和可实现性。能力是某个社会主体(组织或个人)对客观世界可发挥的作用力,具有可拓性和动员性,决定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因此,我们可以把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分为两类。

第一类因素,企业所拥有的或者可以获得的各种“资源”即现实的竞争力:包括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从而使企业具有某些优势。包括产品资源、顾客资源、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第二类因素,能够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以及实施战略的“能力”即潜在的竞争力:对企业能力的研究更强调企业自身的素质,即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对资源开发控制的能动性以及创新性等。

二、管理会计的新发展

20世纪中期,管理会计完成了从执行性管理会计向决策性管理会计的转变后,又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创新,使管理会计从广度、深度和高度上提到一个新的水平。第一,战略管理会计成为了管理会计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新领域。它从战略的高度,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组成“战略三角”来制定和实施竞争战略。由此将具有战略性的、新兴的、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融入企业中来满足战略目标的实现。比如适时制生产系统(JIT)、作业成本计算法(ABC)、平衡计分评价系统(BSA)、全面质量管理(TQM)等。第二,管理会计的指标实现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这样可以对企业进行更全面、更科学的评价。比如在顾客导向上增加了顾客忠诚度和满意度指标,还有市场战略对企业的影响、企业竞争优势分析和社会责任等。第三,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学、心理学、行为学、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也融入到管理会计,为从事决策研究的管理会计提供更全面的视角。特别是“人文观决策模式”能帮助决策者从备选方案中做出满意的选择,最终得到决策者目标的“满意解”。

三、管理会计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新模式

本文将以核心竞争力两大构成要素为基础,结合管理会计的新发展,探求管理会计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新模式。根据现实核心竞争力(资源)和潜在核心竞争力(能力)两大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以全面性和重点性相结合、合理性和操作性相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为原则设计了管理会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的模式如表1所示,以下将对所设计的基本框架做具体阐述。

(一)现实核心竞争力(资源)

现实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既定的制度环境和管理体制所拥有的内部和外部、有形和无形的客观资源,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具体表现为产品、顾客、资金和人力资源。笔者也将从这四个方面分析管理会计对这些资源的提升。

1.产品资源

产品是企业的中心,是企业利润的来源;好的产品可以成就一个企业,低劣的产品将毁灭整个企业。而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环境下,产品的成本和质量成为了培育产品这一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管理会计可以运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全面质量管理(TQM)、目标成本管理、价值工程(VE)的方法来降低产品成本关注产品质量。(1)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对于产品的成本不只要求估算产品生产者的成本(包括产品的研究、开发成本,设计、制造和营销成本),同时还要求估算产品消费者(用户)的成本(产品的使用成本)。它超出传统的只从产品的生产企业看成本问题,而扩展到同时从产品的使用者看成本问题。实现了从社会公众角度出发,全面衡量产品寿命周期内的成本与效益,以社会成本最小化而不仅仅是企业制造成本或顾客成本最小化作为成本决策的依据。(2)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企业中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使产品质量管理实现定量化,变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3)价值工程。通过对产品功能与成本相互关系的系统研究,寻求得到一个可行的成本降低方案,它既能实现提供的产品的功能即可满足顾客的需求,又能用尽可能低的成本把它生产出来,以达到外界的顾客满意与企业的成本目标相一致。

2.顾客资源

要想获得企业长远的发展且有出色的财务业绩,就离不开顾客的青睐。如何能使顾客满意,管理会计的市场战略对利润的影响研究、质量成本会计、环境管理会计能帮助企业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把握这一至关重要的核心竞争力。(1)市场战略对利润的影响研究。实际上,企业对顾客的关注就是对市场及市场战略的关注。毫无疑问,企业市场战略会对利润产生影响,企业必须关注“市场份额”、“顾客留住率”、“顾客获得率”、“顾客满足程度”、“顾客给企业带来的利润”等指标。通过市场战略对利润影响的研究可以诊断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2)质量成本会计。质量永远是留住顾客的不二法门。但质量意味着成本,如何权衡质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关注的焦点。质量成本会计帮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产品,来满足顾客的需求,解决质量与成本之间的两难。(3)环境管理会计。在全球倡导低碳环保的今天,顾客除了关注产品的质量还会选择具有环保性的企业和产品。因此企业可以借助环境管理会计来达到对环境和经济效果的管理。它包括对环境有关的会计的报告和审计,特别是涉及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核算、全部成本会计、利益的评估以及环境战略管理的内容。

3.资金资源

资金是企业流动的血液,合理的资金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管理会计可以采用全面预算管理、现金流动会计、无形间接效益评估来有效管理企业资金。(1)全面预算管理。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营业收入预算、成本费用预算、现金流量预算、资本性支出项目预算帮助企业“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合理地利用资金。(2)现金流动会计。现金流量有时是比企业利润更加关键的指标。企业不能没有现金,但又不能存放过多的现金。所以现金流动会计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地利用现金,根据企业的现金流量把握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支付能力。(3)无形间接效益评估。传统会计基本上只是考虑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效益。这种狭窄的“效益”视野难以适应21世纪企业的经营环境。从战略的高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层次上看,“效益”应该分为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和无形效益(Michiharu Sakurai,1996)。管理会计对效益的评估从财务效益向包括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和无形效益在内的全方位效益观念转变,帮助企业挖掘潜在的资金来源。

4.人力资源

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独特的人力资源可以胜任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源在于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员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承担者。而管理会计新发展的理论和方法能够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提供丰富可靠的数字和非数字化的会计信息。(1)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它是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评价和报告,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会计信息,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一个信息系统。(2)战略业绩评价。EVA、平衡计分卡的广泛使用,使得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逐步向战略性的业绩评价体系转变,不再仅以评价来进行分配,而将业绩评价与激励制度视为一个整体。通过评价和激励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而且可以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潜在核心竞争力(能力)

潜在核心竞争力(能力)是在对企业能力的研究中更强调企业自身的素质,即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对资源开发控制的能动性以及创新性,具体由创新能力、对资源的开发控制能力、对环境的适应性三个部分组成。而管理会计与多门学科的有机融合也能帮助企业培育其潜在核心竞争力。

1.创新能力

竞争是一门动态的科学,有太多的变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因此任何竞争策略都没有既定的最佳方案,往往最可行的方案是千变万化市场中的随机策划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充分、灵活地运用市场原理和企业资源。(1)研究与开发能力评估。对企业研究价值而言,研究开发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企业应注重研究开发能力的评估。其主要评估指标是:新产品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专利产品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在竞争对手之前推出产品的能力、比原计划提前推出新产品的能力、生产程序的适应性、开发下一代新产品的时间等。研究与开发费用投入的决策分析和追踪是评估的一个关键要素。可以借鉴管理会计中的长期投资决策方法对研究与开发费用投入进行决策分析和追踪。把研究开发费用作为一种资本性支出,用费用―效能技术进行分析和追踪。(2)流程再造与优化。流程再造和优化的核心是面向顾客满意度的业务流程,而核心思想是要打破企业按职能设置部门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管理过程,从整体上确认企业的作业流程,追求全局最优,而不是个别最优。可以将流程再造与优化引入到责任会计中,在划分责任中心的过程中突破传统的职能部门设置,明确每个价值主体的责、权、利。(3)作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会计以作业为核心,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成本动因为基础,以产品设计(成本)、适时生产系统(时间)和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等基本环节为重点,优化企业“作业链―价值链”,为企业的创新提供第一手的信息资料,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2.对资源的开发控制能力

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资源是企业所控制或拥有的要素的总和。可以分为两个维度:可交易程度与专门程度。即计划经济时代所强调的企业的“人”、“财”、“物”。对资源的开发控制是企业不可避免的课题。(1)滚动预算战略。企业资源往往都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管理会计中的滚动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将预算期与会计年度脱离开,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延伸补充预算,逐期向后滚动,使预算期始终保持为一个固定期间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对于资源的开发控制我们也要遵循滚动预算的理论,用滚动预算战略开发和利用企业的资源。(2)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业务管理信息平台,将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外部供需链上所有的资源与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这种集成能够消除企业内部因部门分割造成的各种信息隔阂与信息孤岛。这样企业能更好地利用协调企业内外部的资源,树立在整个价值链上的竞争优势。

3.对环境的适应性

企业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不断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使企业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1)行为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绝非是纯技术性的,它涉及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问题。而对于环境适应与否的关键在于人的行为。也就是说人力资本的所有者能够利用他的思想、行为和感情去影响他的周围。因此,通过管理会计信息的产生、传递和使用,影响人力资本的行为和行为决策,来培育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2)目标成本控制。企业应对商业竞争环境,需要做到在环境变化影响到公司经营之前作出回应;持续地改进经营,而不仅仅是寻找暂时的均衡;向外关注顾客的要求以及竞争者的威胁;将公司内部和外部各因素有机结合,将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并解决。传统方法无法适应现今的市场环境,因为它是在事后控制成本与质量,试图寻找暂时的均衡,向内关注效率,暂时性而非彻底地解决问题。管理会计目标成本控制就是以目标成本为导向,管理为核心,核算为手段,效益为目的,对成本进行事前测定、日常控制和事后考核,从而形成一个全企业、全过程、全员的多层次、多方位的成本体系,这样能够促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获得先机。

总之,21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更加独特的、综合的、全方位的、超越传统的会计支持。本文的新模式将帮助企业更好地培育和延展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吴大军.管理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 杨.战略管理会计:目标、内容与信息纰漏[J].财会通讯,2010(5):44-45.

篇9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市场

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企业平均寿命8年,民营企业平均寿命3.5年,而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40年左右。为什么我国的企业如此短命呢?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培养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寿”的唯一法则。总结世界著名“寿星”企业的长寿秘诀,几乎无一不是因其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而在市场中“永葆青春”的。

一、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宏观背景

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帕拉哈德和哈默正式发表了“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文章在比较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10年发展道路后明确指出: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随后,核心竞争力成为欧美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讨论热点。为什么核心竞争力一提出就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就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形势来说,核心竞争力之所以引起重视,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市场环境的变化。首先,20多年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GDP是1980年的6倍以上,2005年GDP总量超过18.2万亿元,2006年前三季度GDP增长10.7%。市场由短缺经济变为过剩经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因此企业面临的是一个供过于求的市场。其次,国内竞争优势消失,需要企业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影响下,随着政府保护壁垒一个个被打破,诸如地方保护、廉价资源、劳动力等过去中国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中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低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我国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面对严峻和复杂的竞争环境,我国企业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更要眼睛向内,发现和积累企业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有别于其它企业,为本企业所特有的超常竞争能力,即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

2.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1)我国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大批国内名牌企业,它们有条件、有能力采取核心竞争力战略。从战略竞争的层次来看,我国的企业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初级层次的竞争策略,比如数量、质量、价格、服务等,并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机制和战略设计,在企业内部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拥有了自己的特色和相当的水平,取得了颇具潜力的竞争优势。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适应未来高层次的战略竞争,如何培育、发展和提高企业在较大范围和深层次上的成长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战略选择。(2)国有经济大发展。国有经济结构布局得到优化,国有资本继续向重点行业、大型重点企业积聚。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取得成效,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在石油、石化、电力、电信、航空、冶金、军工等行业组建了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企业集团。大中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因此国有企业的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国有和民营不再是各自发展,而是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竞争发展的态势。(3)民营经济大发展。民营经济走过了26年,经历了从小渐大、从弱到强、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26年来民营经济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在,中小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0%,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70%,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也超过了50%,并已经成为国家税收和对外投资的生力军。有人如此形容民营企业的“发家史”:“第一代老板是靠胆子,第二代老板是靠路子,第三代老板是靠票子,第四代老板则是靠脑子”。“靠脑子”,也就是民营企业必须提高素质,重视科技,重视人才。

3.企业面临的挑战。一是经济国际化的挑战。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随着5年的过渡期结束,企业面临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遵循国际惯例和规则,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和资本的运作,挑战国际市场,这是企业必须面对的。二是新经济的挑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从传统的经济方式向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转化。由于我国企业起步晚,科技含量底,如何应对这一转化,也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随着经济竞争环境的改变和市场条件的日益完善,企业面临着产品、技术、品牌、文化、管理、市场、人才等各方面的竞争,如何在市场中立足并获得发展,取得竞争优势,成为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正因此而提出。

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出与特征

1.核心竞争力的提出。1990年,帕拉哈德和哈默在“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中,对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1980年,GTE的销售额是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而NEC仅38亿美元的销售额;可是到了1988年,NEC的销售额达到了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164.6亿美元的GTE公司。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发现: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帕拉哈德和哈默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达到“一组先进的技术的和谐组合”,而“先进技术”不仅仅是企业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本身,而且还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是上述三者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能力结构,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反应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连带服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企业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要分枝是核心产品;小的树枝是经营单位;树叶、花朵、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抚育、营养和稳定性的根系则是核心竞争力。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核心竞争力作为获取企业优势的“引擎”,必然有它自身的特点:(1)价值性。核心能力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核心竞争力能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同时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劳动效率和更低的产品成本,从而取得更高而且长期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2)异质性(难以模仿性或不可仿制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即其它企业所不具有的(至少暂时不具备),而且是不可模仿的和难以替代的,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性。(3)延展性或叠加性。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spill—over),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延伸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的服务。也就是说,它必须为各种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一旦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使相关的技术领域和新的创新大获收益。因为在生产实践中企业可将核心竞争力组合到不同的创新中构建新的创造和发展的基础,继而在某一领域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地推出创新成果。(4)相互关联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核心竞争力是许多不同单位或个人相互作用产生的,它的载体是整个企业,而不是企业的某个部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必然是企业整体优化的结果。(5)核心竞争力是不断演化的。如果外部环境发生剧变或管理不善,企业在某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到后阶段会贬值成一般能力或流失。核心竞争力也有从产生、成长、壮大直到衰亡的生命周期。经过一段时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最终产品、核心产品、核心技术会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科学技术发展而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甚至被淘汰。因此,企业必须不停地根据产业发展方向、管理发展的趋势以及企业自身资源的储存状况,适时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核心竞争力需要及时保护和创新。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一)理解核心竞争力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最为明显的就是相当多的企业总是把企业的核心产品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混为一谈。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不能以企业在某一方面暂时的优势作为核心竞争力,更不能以某一个优势的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培养自己的核心技术,也可以在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核心的产品,进而形成自己的核心业务。但是,都不足以形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误区二:技术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一个企业能够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技术、人才及管理只能是企业在某段时期内的相对竞争优势而已,真正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素才有可能作为核心竞争力。例如IBM,在它的100多年的发展史上,不乏导致企业灭亡的生存危机,而每一次它都能“侥幸”生存下来,以至发展成为当今的世界500强。如果一定要说技术是它的核心竞争力,那也要加上“不断使顾客满意”的技术才可能成为它的核心竞争力,在技术的后面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指导着。正如一个民族如何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长存,只有“民族精神”才可能使其永存不朽。

误区三:核心竞争力等同于企业一般能力。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存续和发展所应具备的一般性功能,是企业的相对优势,企业的资源、知识和技术等只要具有一定优势都可以形成竞争力,如营销竞争能力、品牌竞争能力、研发竞争能力、经营管理的竞争能力等。对企业而言,竞争力只存在程度的差别,而不存在有无的问题。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处于企业核心地位,具有独特优势和领先优势,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难以超越的竞争力。

(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引入战略管理。将企业放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进行分析对比,找出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扬长避短。全面盘点企业要素,对产品、品牌、技术、服务、品质、成本、企业文化、人才资源等逐一进行分析,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精确求实的分析报告。以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发展,制定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性能力,因而也是战略性能力,它必须与企业长期战略相一致。因此企业要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这是制胜的前提。

2.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良好的企业制度土壤之中的,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创新,必须增加研发资金的投入,切实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这一点上,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存在很大的差距,如IBM公司1996年用于网络软件开发的投资高达42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当年所有企业的科研开发经费总和,而这仅是其科研开发经费的1/4;又如德国西门子公司1996年的研发投入为81亿马克,占其当年销售额的8.1%。

3.全面塑造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之所以优秀,是因为独特的企业文化把它们与其他企业区分开来。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唇齿相依,不可分割,没有文化的竞争力不是核心竞争力,不和企业文化相联系的竞争力不具备创新性和成长性,是没有前途的。例如浙江的民营企业之所以有很大的发展,因为浙江企业主都有两板精神:“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有越过“千山万水”、经过“千难万险”、想过“千方百计”、吃过“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的“五千精神”。再如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的蒙牛乳业,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特有的蒙牛文化。其精髓是98%法则:品牌的98%是文化;经营的98%是人性;资源的98%是整合;矛盾的98%是误会。蒙牛成长的三大法宝是:用文化凝聚人心;用制度驾驭人性;用品牌成就人生。

4.加强培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没有素质过硬、敬业奉献的员工队伍和企业团队,是没有竞争力的。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谁掌握了优秀的人才资源,谁就拥有了竞争力和实力。

(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采取长短结合、软硬结合的基本策略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应将培养和巩固核心竞争能力贯穿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在硬技术创新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先从软技术创新着手(如核心营销能力、组织能力等),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积累技术资源,开发本专业领域的核心技术。软硬结合、长短结合,逐步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篇10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Ham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了公司竞争优势的核心是公司拥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这一重要观点,并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够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引起了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巨大影响。之后,大量学者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而言,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基于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共有性学识,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它不是属于某个人或战略业务单元专有的资源,而是整个公司的资源。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在于“协调”和“整合”,它的形成不是企业内技能或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需要有机协调和整合。

2.基于组合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能给组织在某一特定领域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组差异化技术、互补资产和惯例,同时也是组织中主要创造价值并被多个产品或多种业务共享的技能和能力。这个定义除了指出创造价值和能被多个产品或业务共享这两个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外,也把核心竞争力定义在技能上。

3.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应该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能否为外部获得或模仿的角度来定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巴顿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交易的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专有的知识信息,是企业所拥有的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芮明杰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隐性知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就是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

4.基于文化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操作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根植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于企业文化中,渗透在整个组织中,而恰恰是在组织内达成共识并为组织成员深刻理解并指导行动的企业文化,为一个综合的、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基础。

芮明杰、陈晓静、王国荣(2008)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概括为以下5点:(1)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有价值的,即应当能够提高公司的绩效;(2)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异质的;(3)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完全不能复制的;(4)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互补的;(5)从企业未来成长的维度看,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具有延展性。

二、影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分析

当前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体上比较偏低,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和现代企业制度不规范。目前,国有企业处在由传统政企不分的企业制度向较为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过度时期,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赖以建立的制度基础还十分薄弱。“所有者缺位”的制度令众多国有企业缺乏效率;政企不分的“婆媳关系”仍然存在,使国有企业市场化行为扭曲,使一批企业害上了“软骨病”;国有企业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活力不足,法制不够健全,对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造成极大障碍。

2.国有企业原有管理体制模式中漠视企业核心竞争力。尽管体制改革已经30多年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国有企业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仍然很浅显,国有企业的决策者还未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放到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缺乏对企业发展的长远考虑。许多企业往往迫于应付当前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对短期经济利益过分注重,而对企业的持续竞争力的发展缺乏关注。

3.国有企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积累不足。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知识等无形资源的学习和积累,而在我国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经营者文化程度偏低,高级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市场营销及技术与管理等复合型人才普遍缺乏,多数企业忽视市场信息、商标、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积累与维护,忽视知识结构的重组与知识技能的提高,制约了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4.企业内部还未形成创新机制。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还有赖于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整套创新机制。包括企业价值观的更新、企业文化的培育、人才获取和使用机制、激励机制、企业创新环境、内部民主及沟通渠道、知识管理机制等。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不少国有企业经营者观念落后,墨守成规,惧怕风险,排斥创新,以致企业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成员对企业变革的信心和支持降低,甚至抵制,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弱化,国有企业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通过上述对于影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分析,本文将从树立核心竞争力意识、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大核心技术创新力度、形成团结的学习型组织和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5个方面阐述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树立核心竞争力意识。国有企业同其他企业一样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企业为其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对企业所需资源的争夺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争夺社会资源的能力。为确保企业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要有比其他对手更强的长期性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也就是要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要树立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制定和研究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企业发展战略,并着眼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着眼于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2.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有制度保证,所以,提高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制度的不断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企业制度创新就是要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和企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地革新和完善以企业财产制度为核心的各项基本制度。规范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同时,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探索企业经营者分配制度和工资总额管理制度改革的途径,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加大核心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企业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的竞争,国有企业要完善以企业自身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研发投入,以核心技术创新为重点,围绕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组织好技术攻关,力争在一些优势技术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又能带动其他各类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技术主动权,从而创造出整个民族工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4.形成团结的学习型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组织学习方式有重要关系,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对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十分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市场因素更加复杂多变,知识资本已成为第一资本,决定着企业未来竞争优势。企业能否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能否及时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和市场、及时熟悉和解决新问题,都要靠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造就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