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社区的管理核心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社区的管理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社区的管理核心

篇1

一 .项目概况

无锡金科米兰米兰住宅小区位于无锡市新区商贸核心区,基地南临江溪路,北靠金城东路,东至锡兴路,西至锡士路。整个项目包括14栋多层花园洋房、1栋高层住宅和社区配套商业等。总建筑面积约145582.1平方米,核定建筑面积约82169.7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约74914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约4935.3平方米,公建配套约2320.4平方米,容积率1.35,绿地率35.1%。整个小区以花园洋房为主。

二.规划特点

本案地处无锡新区的核心区域,为了保证较好的城市入口形象,设计考虑打造为一个以西班牙地中海风格为主题的绿色住宅小区,以鲜明的主题和崭新的形象成为新区的地标。在该项目中,我们努力营造人与自然的良性关系,从而提高小区的生活质量和小区的整体品质。小区内部二.规划特点

本案地处无锡新区的核心区域,为了保证较好的城市入口形象,设计考虑打造为一个以西班牙地中海风格为主题的绿色住宅小区,以鲜明的主题和崭新的形象成为新区的地标。在该项目中,我们努力营造人与自然的良性关系,从而提高小区的生活质量和小区的整体品质。小区内部景观以“步步为景,处处如画”为原则,体现了自然生态理念;注重建筑景观品质,让每户都能拥有美好的园景。规划中以水体、铺地与绿色植物相结合,营造多样化的绿化空间。洁净、绿色、生意盎然,体现南方小镇的自然生态特色。

规划结构中打造三大特色空间:

一、商业广场。本案的南侧是未来的主要人流较集中的区域,且紧贴新区主干道,是社区的门户,并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在这里建立了一个标志性的会所及沿街商业,它是对新区整体规划的呼应,是社区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丰富社区居民生活的必要场所。

二、中央景观区。位于社区中央的开放空间,布置了社区的各种配套服务、管理、娱乐等设施。林荫小道、蜿蜒的水面及健身文体活动广场、林中氧吧等功能设施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多样生活的场所,更是居民交往、建立丰富社区文化的舞台。

三、城市绿带。沿着基地北侧建立了一条六百多米的城市绿带,建筑错落有致地形成围合界面,沿着曲折的步道,绿地、小品点缀其中,给居民一个亲近自然的风景优美的室外空间。景观以“步步为景,处处如画”为原则,体现了自然生态理念;注重建筑景观品质,让每户都能拥有美好的园景。规划中以水体、铺地与绿色植物相结合,营造多样化的绿化空间。洁净、绿色、生意盎然,体现南方小镇的自然生态特色。

规划结构中打造三大特色空间:

一、商业广场。本案的南侧是未来的主要人流较集中的区域,且紧贴新区主干道,是社区的门户,并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在这里建立了一个标志性的会所及沿街商业,它是对新区整体规划的呼应,是社区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丰富社区居民生活的必要场所。

二、中央景观区。位于社区中央的开放空间,布置了社区的各种配套服务、管理、娱乐等设施。林荫小道、蜿蜒的水面及健身文体活动广场、林中氧吧等功能设施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多样生活的场所,更是居民交往、建立丰富社区文化的舞台。

三、城市绿带。沿着基地北侧建立了一条六百多米的城市绿带,建筑错落有致地形成围合界面,沿着曲折的步道,绿地、小品点缀其中,给居民一个亲近自然的风景优美的室外空间。

三.建筑设计

整个住宅小区努力营造出一个尺度宜人、外形温馨典雅的绿色住宅小区。住宅采用地中海风格设计,建筑体形丰富、造型灵活。

篇2

网址:fon.org.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裕民路12号华展国际公寓A座201

邮编:100029

电话:010 - 65232040 / 52721612

Email:office@fonchina.org

自然之友成立于1994年,多年来秉着“真心实意,身体力行”的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的环境启蒙、生态保护、环境法治和绿色公民成长,是最具公信力的专业环境保护公益组织之一。

自然之友在北京拥有核心工作团队,在全国15个城市分布17个志愿性的会员小组,并依托具体业务推动建立多个行动平台。以环境教育、公众参与动员、法律与倡导作为核心工作手法;以城市垃圾、社区低碳发展、大气污染、水污染、重金属土壤污染等为主要工作议题,并介入突破生态底线的重大环境事件 。

自然之友开展的主要工作有以下5方面:

1、推动城市垃圾减量

1.1 社区垃圾善治行动

目标:推动居民垃圾简单分类管理与物资回收、运输、处理部门的对接;实现试点社区垃圾简单分类和厨余垃圾明显减量;形成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减量创新模式。

1.2垃圾减量公众教育

目标:通过在家庭、社区开展“垃圾减量与分类”的公众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垃圾分类的意识,养成自觉的垃圾分类行为,培养更多的行动者。

1.3《废弃物与生命》中学环境教材开发与推广

目标:开发中学垃圾环境教育的教材,培养关注固废环境教育的教研团队,并将课程在北京的中学推广,开展零废弃实践,传播零废弃理念。

1.4 零废弃联盟行动

目前零盟团体成员和个人会员共有30名,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建、芜湖、南京、嘉兴、重庆、郴州、香港、郑州、贵州、成都、天津14个城市。

2、探索城市低碳发展

2.1“低碳家庭”

目标:通过民间团体、公民行动、专家指点、社区参与的多方合作模式,积累市民家庭低碳节能改造实践的案例,并将成果推广至公共领域的节能改造。

2.2 低碳城市 公众行动

北京市社区公共能耗使用调研开展了“我为城市量体温”、“‘照亮’苹果行动”、“台湾可持续建筑游学计划”等项目活动。

3、盖娅自然学校——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3.1自然体验营

自然体验师培训

面向公众开展自然体验师培训,累计培训近200名自然体验师。

3.2主题冬夏令营

从2012年暑假开始,举行了多次主题冬、夏令营,让城市人群走进自然,参与者不仅了解美丽的自然,而且对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有了真切体验。

3.3无痕山林

举行无痕山林讲师培训,累计培养出50余名无痕山林初阶讲师,20余名高阶讲师,参与多次户外活动。

3.4绿色希望行动

为各地绿色希望学习中心提供互访、学习及小额资助支持,通过开展系统的环境教育培训,加强各绿中心之间的横向交流,培养各地的环境教育力量。

3.5公众环境教育与体验

组建了不同主题的小组,如登山队、植物组、野鸟会、自然讲堂,定期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

4、推动环境法治——公益诉讼与政策倡导

4.1环境法律倡导

曾参与 《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修订工作。

4.2 推动公益诉讼

作为第一起由民间环保组织提起的公益诉讼,自2013年6月,自然之友开始对一些企业提起公益诉讼,包括对重庆铜梁红蝶锶业有限公司环境污染的公益诉讼、神华煤制油化工公司某分公司等公益诉讼。

4.3 推动大气污染源信息公开

推动京津冀大气污染源信息全面公开、全国大气污染源信息全面公开。

5.坚守生态保护底线

自然之友在全国的多个会员小组,在当地进行水污染调查、河流口述史记录等活动。

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物业管理;评价

中图分类号:X7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033-01

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 保护环境节能减耗恢复自然的和谐已迫在眉睫。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的推动下,全球范围内兴起了 “绿色”狂潮。 “绿色家园”、“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环保的代言辞,正在引领全球各个行业的发展。不少房地产开发商顺应潮流,打出了绿色住宅生态住宅等。绿色物业已经成为当今住宅业发展的趋势,由此引领着物业管理模式也正朝着绿色物业管理的方向发展。

1 绿色物业管理的兴起

绿色建筑、绿色物业体现了亲近自然、环境优美,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求在物业的规划设计、建材选取、施工运行、维护管理、拆除等整个生命周期中,考虑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减少污染。而倡导绿色物业管理,一方面是基于绿色住宅的兴建;另一方面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物业管理行业的体现。住宅与房地产产业司司长谢家瑾在《中国物业管理呼唤绿色》讲话中提到:“物业管理与节能降耗以及环境保护的关系十分密切,物业管理涉及房屋及其配套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和对环境的管理,通过抓好物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能够达到节能、节水、节电及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改善,对保护环境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这是物业管理全行业应尽的社会责任。”绿色物业管理的提出不但反映了人们对于绿色物业服务的需求,而且反应出物业管理也应逐步由单向效益型向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型转变。

2 绿色物业管理的实施

不仅有绿色建材、环境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节水节能和新能源使用等硬件设施的要求,也有公众参与、完善环境管理体系等软件的要求。

2.1 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

一方面强调“业主利益至上”。同一物业区域内,不同业主的服务需求种类、层次、时间和费用支付能力存在着很大差异。第一考虑业主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供菜单服务,满足业主或住户的个性需求,体现“人性化服务”环境。另一方面注重“员工利益保障”。物业服务公司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基层员工普遍学历低,工资低,但员工的职业态度与敬业行为直接关系到公司服务的整体质量和业主评价。保障员工的个人发展与利益关系到公司的兴旺发达。

2.2 绿色物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

根据国家绿色住宅及有关环保指标,制定绿色社区环保准则,如建立每日能源消耗通报制度、节约用电制度、节约用水通知、各区域照明规定、绿色服务规程等。推进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系统的环境方面的培训,并要求员工在观念、行为方式和思考过程等方面有环保意识,规范企业的环境行为。

2.3 搞好绿色文化建设,共建美好家园

在目前的物业管理领域,较多注重“硬件”建设,忽略“软件”方面的人文关怀。随着物业管理市场竞争的不断升级,社区文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竞争要素。可以说,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是绿色物业管理的灵魂。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是绿色物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绿色文化中,充分运用企业的商标、专利、品牌等外在因素的竞争力,还通过完善企业文化、人员素质、管理体系、行业知识等,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引导、教育广大住户,从社区的共同利益出发人人参与,强化居民的环境意识,共建美好家园。

3 绿色物业管理的评价及其评价探索

随着绿色物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物业管理行业创造的产值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抓好绿色环保节能工作不仅为业主节约成本创造价值,而且物业服务企业通过绿色的经营管理活动,取得自身价值。业主受益企业盈利就同时提高了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效益。

笔者探索设计了简单的物业服务满意度评价表(见下表)。本表粗略表达出物业服务企业在公共服务、代办咨询、特约服务和绿色文化方面的投入产出,同时辟专栏关注员工利益,通过企业自评、业主评价和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的评价,对企业服务满意度进行了解和分析。在最后一行备注中,注明了上述指标的计算范围。此表有待于在现实评价中改进和完善。

篇4

关键词:绿色环保;家居生活;生态城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目前人们对绿色生态城的认识是,这个城镇的环境一定是绿色生态的,经济是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有良好的PM2.5指标和绿化环境、有序的交通、良好的水资源管理和智能化供电系统。21世纪城市竞争是生态环境的竞争,许多城市都把建设生态城镇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我国“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资料显示,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2.57%,中国已进入快速发展城镇化轨道。

一、如何建设绿色生态城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量化、客观的衡量绿色生态城的标准。建筑行业对绿色生态城的认识仍处在环保、节能、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面上,积极性很高。在建设生态城镇的进程中,再以消耗资源实现城市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已不是可持续之路,城市管理者和专家认同生态应成为城市的新“符号”。我们应从对自然的侵占和破坏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城镇化本质上是个非生态化的过程,生态城镇的核心诉求是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建设生态城的目的就是促进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的建设,因此,城市规划需要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生态、人口,对城镇(社区)的功能、性质、规模容量等进行详细的论证,怎样合理布局,如何协调生产、生活的关系都要认真论证。

二、建设绿色环保家居生活的生态城

生态城的范围要超越生态农业园、生态村、生态社区,生态商务区,生态产业园,它的内涵包括生态农业园、生态村、生态社区,生态商务区,生态产业园中所有的分支,并将其有机的组织分配与结合在一起。

生态城的生态概念不仅仅是园林、绿色和环保、节能的概念,生态城的塑造应该结合城镇更新过程。从理念上看,生态城有三个要义:宜居乐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在生态城的开发运营过程中的过程生态化。在这种要义下,生态城选址不应该是侵占农田水面建造的城镇,而是应该利用旧有废弃工矿土地、近郊旧厂区土地等建设用地复垦整理后形成,或是生态化改造现有居民区、商务区和产业园后形成,因此是在建设过程中改善了城镇的生态环境,达到城镇宜居乐活的状态。

关于生态城的规划,我国目前建设生态城还没有可参照合适的蓝本,没有形成系统、公认的理论体系,建设生态城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中国现在绝大多数生态城镇建设片面强调中心城市生态建设,忽视了区域联系和城乡互动,没有从大区域发展和城市集群发展,整体考虑区域之间在生态建设上的互补效应。城市要进行生态规划,需要以大生态观和循环经济理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在生态建设上,注意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的互补互哺,整体打造绿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绿色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应用方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调研发现,只有少数几个城市考虑了在运用绿色技术的过程中,与本地的气候、地形和环境特点相结合,进行本地化调整,使绿色建筑具有地域性,并体现当地的风土民俗和传统文化。在新能源开发上需要创新,运用上也需要考虑结合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并非所有的地区都适合风能或太阳能。

在生态城开发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住宅、商务楼宇、公用设施建成后是否节能,还要关注施工过程中是否节能环保,是否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就是开发过程与开发成果是否共同达到了生态化。因此,生态城的建设过程,需要全过程的管理和施工配合。同时内涵特色也要鲜明,注意从地方实际出发,突出城镇内涵建设与人文历史传承。

生态城发展需要城乡规划创新,在区域规划和总体规划层面上,需要分析和发掘一个区域的物质流走向,控制一个地区的物质数量和质量,考虑物质利用后,其废弃物能够成为另外的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利用和处理。在城乡规划的微观层面上,在考虑城镇美学的同时,考虑风向、阳光等自然环境因素布局,实现建筑节能和环保。在土地利用上,需要重视混合发展,提高密度,空间布局应当有利公共交通的使用。混合的概念应当是大概念的混合,产业、商业、住宅、休闲等混合在一起,以减少各种类型的出行需求。在规划管理上,对于居住区进行绿色建筑、绿色照明、绿色出行和其他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要有控制性、鼓励性的措施和相应的补偿机制。

三、发挥小城镇的功能作用

促进城市与农村之间经济联系网络的核心是建设生态型的小城镇。生态型的小城镇应成为中国生态城镇发展的政策导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的大城市群,这对我们合理安排城镇化布局和发展路径是一个遵循。生态城正应当发挥小城镇在我国城镇体系中、在城乡经济发展中的承上启下功能,实现小城镇服务于乡村,联系城市的枢纽作用,发挥小城镇传递大中城市向农村经济辐射的功能。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缺乏对城镇独特文化的挖掘,在洋化模仿中淹没了城镇的文化个性。小城镇所具有的独特空间,不仅是承接现代产业经济分工链中的产业发展空间,也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地方特色文化的保留空间。

四、结束语

大力发展生态城镇建设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应对和化解资源及能源危机的必要举措,我国生态城镇的发展之路还存在很多复杂问题和困难,城镇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等,但责任、挑战和机遇已经使得生态城镇成为中国未来城镇转型发展的方向。在生态城镇建设中,要将现代物质生活与美好情感相结合,要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中国生态城镇建设的有效途径。

篇5

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是提升各市区精神文明与文化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北京创建世界文明城区的重要一环。我们看到,全国各市区都在积极响应与实施,人们的精神面貌与城区文明得到很大提升。

“健康甘家口”是近年来甘家口地区的重要理念,进入7月,作为“健康甘家口”理念的延伸,以“汇文明之美,筑健康之家”为主题,北京海淀甘家口地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动员部署会拉开帷幕,这也标志着甘家口地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正式启动。

在接受采访时,甘家口街道办事处主任赤飞介绍,创建工作一定要提升各方面的文明程度,提倡全民参与,着力提升公共文明。赤飞说:“未成年人教育直接关系文明城区的建设,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通过宣传教育和开展各项活动等方式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加油助力。”甘家口地区还将以落实“绿色北京”精神,倡导绿色生活以及发挥社区特色,提升文化文明为主要任务,同时建立创建保障机制,使社区绿色文明、文化文明和管理文明都大步提升。赤飞说,争取到2015年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和辖区文明程度取得好成绩,为创建海淀文明融入与贡献甘家口的力量。

依据《全国文明城区测评体系》并根据海淀区2012年文明创建具体要求,2012年度甘家口地区将重点落实好“九大工程”:宣传舆论传播工程、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未成年人领航工程、文化建设繁荣工程、环境优化工程、城市管理提升工程、社会平安维稳工程、行政效能提升工程、普惠民生推进工程。其中,“百姓十星”评选是文明素质提升工程中的重要活动,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甘家口雷锋式“百姓十星”评选活动,将评出民族文化之星、社区文艺之星等十星,以提升全社会公民道德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会上,“百姓十星”评选宣传片的播放,标志着评选活动正式启动。另外,城市管理提升工程中“微事处理机制”的民意征集队、民事协调队、环境治理队三支队伍的志愿军代表上台接受了与会相关领导为其举行的誓师、授旗仪式,他们整装待发,将分别走进甘家口各个街道,投入到创建文明城区第一线去,了解民意、化解民事。

甘家口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和特色,在提升管理文明、公共文明、文化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同时,广泛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活动,为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打造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区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篇6

关键词:快速城市化地区;低碳理念;社区;规划

引言

快速城市化地区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区域,其发展往往带有开拓性、实验性和示范性[1]。该地区土地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敏感,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和迅速扩张的城市空间,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为了避免出现建设与生态对立的城市发展局面,生态的低碳理念开始进入规划师们的视野,如何将低碳理念真正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去成为了当前的首要问题。

1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界定

1.1快速城市地区

对于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界定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指标和方法体系。依据相关研究,可从城市化主题相关的统计资料遴选重要指标对快速城市地区进行界定[2]。

(1)城市化水平: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现状城市化应该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大致在30%~60%。

(2)城市化水平年增长率:年均增长率处于1%~3%,在城市化水平处于较高阶段时期,依然能够保持高速增长。

(3)GDP增长率:快速的经济发展才能支撑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建设。快速城市化地区的GDP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年均10%以上,人均GDP增长速度在10%左右。

2低碳理念与低碳社区

2.1低碳理念

“低碳”,狭义上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而从广义理解,它已衍生为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言经济理念,涉及到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4]。

2.2低碳社区

“低碳社区”是社区在低碳理念下的新定义,是指在社区内除了将所有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降到最低外,甚至通过生态绿化等措施,达到碳零排放的目标。全球各地已出现了不少低碳社区,典型的有英国的贝丁顿、德国的弗邦社区和中国的长辛店低碳社区。

3低碳社区规划实践―常宁低碳社区规划

3.1常宁新城概况

西安长安常宁新城是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安区位按照“一城多心”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在原常宁组团基础上成立的综合性开发区。常宁组团规划面积17.3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13.39平方公里,公园绿地越3.99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定位为现代山水田园新城,是西安城乡统筹展示区和传统文化展示区。

3.2常宁低碳社区实践

3.2.1规划设计

(1)优化空间形态,合理控制能耗

规划从周边环境入手,结合总体规划空间布局,从组织基地的空间形态、建筑布局角度出发,优化了此次规划的空间布局,并细化用地性质,便于规划实施。

(2)合理建筑布局,完善日照环境

在建筑布局方面,首先满足建筑日照的要求,然后尽量采用紧凑错列的布局方式,以较少建筑散热总面积,建筑多以联排式布局,增大建筑触阳面。

(3)完善空间布局,倡导绿色交通

规划根据低碳基本布局尺度来划分合理的街坊空间,形成社区基本道路网络骨架,并创造绿色走廊来营造适宜不经的社区空间。最后,引入TND模式(传统邻里开发模式),落实公共配套设施的分布,形成以步行优先的5分钟邻里社区。

3.2.2生态技术

(1)绿色建筑

常宁低碳社区在建筑技术上除了使用低能耗的建筑材料外,主要以新风微循环技术为主,在节能的前提下,以有效的通风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提高舒适度。

(2)绿色交通

提倡以绿色交通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与土地利用紧密结合,提升公共交通和慢通的出行比例。具体表现为绿色能源公交、立体停车等。

(3)绿色市政

方案主要使用LID(低冲击开发)市政设施,包括:都市自然排水系统、雨水花园、生态滞留草沟、可渗透路面等。并且,社区内垃圾一律采用分类处理机制,形成社区材料循环使用机制。

3.2.3规划实施

具体的低碳指标体系见下表。

表2 常宁社区低碳技术指标体系表

4结语

快速城市化地区是我过城市建设活动开展的主要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生态低碳意识已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并接受。低碳社区模式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践行先驱,必将受到各方面的政策支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典型低碳社区的研究,总结出了比较适合快速城市化地区进行低碳社区建设的规划策略,指导低碳社区科学有序的进行,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吴新纪,张伟,胡海波等.快速城市化地区县级城市总体规划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2005(12).

[2]陈至辰.快速城市化地区干线公路交通改善方案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篇7

[关键词]建筑技术;生态建筑;建筑创作;环境

建筑与技术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今新技术革命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其更加深刻地影响了建筑和建筑创作的影响。人们一直在建筑创新的道路上上下求索,渴求开辟出一片理想化的乐土。建筑师的设计独具匠心,仔细考究每一个图形的角度、密度和方位,使其蕴含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但我们要知道,没有建筑技术作为坚实的后盾,建筑师们是无法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

1建筑技术的属性

1.1 本质属性

建筑技术包括了施工工艺、结构设计等在内的很多方面知识[1]。其借助的是最前沿、尖端的科学技术,用来解决建筑施工中的诸多难题。建筑的发展经过了由简到繁的过程,具体体现为从简单到复杂的结构,从单一到综合的建筑功能。建筑中用到的材料和工具等也都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得到了发展。没有建筑技术就无法建成一座安全的建筑。

1.2 自然属性

如今对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尤为提倡。很多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看起来似乎就像是从地上长出来的。在建筑创作中运用生态技术,同时将积极的自然思想体现出来,始终坚持探索和发展多种技术,并且很自然地将其在建筑中体现出来,试图寻找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深层联系。只要是活着的有机体,不论是其外在型式还是内在形式,都能为建筑设计提供思想启迪,且确保自然同时不破坏自然。

1.3 艺术属性

建筑艺术指的是遵循美的规律,对独特的建筑艺术语言加以运用,从而使得塑造的建筑形象兼具文化与审美价值,兼具象征性与形式美,将民族性与时代感同时体现出来。技术与建筑和艺术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建筑创作用技术作为表现手段,同时也是创意的源泉。中国建筑体系主要是独立建筑,以木结构为特色,在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艺术处理的成就辉煌。但在表现建筑艺术的同时少不了对技术的持续更新以作为支持。创新运用组装结构技术,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着重处理精美细部构造等,这些都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特征。

2建筑技术的发展方向

2.1 绿色生态建筑形势

21 世纪将迎来全新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而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也已转变知识集约型。生态绿色智能建筑顺应形势而生,它的的兴起和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满足了信息化社会和相应的产业结构的需求。在生态建筑设计中运用建筑新技术,已是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

2.2建筑技术在绿色生态建筑中的运用

2.2.1 曹妃甸国际生态城

21世纪初,在全球范围内刮起了生态可持续发展间的城市建造之风。我国也随之在唐山市启动曹妃甸生态城建造计划,并陆续开展选址勘测、设计规划等一系列工作。“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提倡系统解决‘共生城市’概念和方法”[2]。这将方法将有助于对局部优化有所避免,同时为新城的发展提供机遇,使其在经济、环境等方面都获得一定效益。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在整体的项目规划上就体现出了较好的生态环保创新理念。资源管理中心:主要负责整合管理生态系统,具体包括城市能源、垃圾处理和水循环等方面,也就是要在同一地点将垃圾焚化厂城市生态循环设置统一建立起来,以促使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有所提高,加强城市生态循环;科教城:对环保工程、节水减排等工程大力发展,同时努力建造国际教育基地,并结合起港口和工业区产业的需求;青龙湖度假区:占地300多km?。是我国北方的高档生态休闲度假区,实现了森林公园 、休闲与度假的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中心:这种建筑的核心技术在于其生态性和环保性,主要体现在建筑的技术先进性,其融入了国际上最为前沿的环保节能技术和理念,即将建成一座集智能化与技术化于一体的生态环保型的新型示范建筑,同时也为我国的环保和工业发展的协调持续发展建立可能,并建立了一个示范性的环保节能建筑。这里是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园区,作为新建的工业区也是国家唯一的。曹妃甸将“未来之城”视为其战略定位。这也就意味着这里将被打造成为一座崭新的城市,可以协调好产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最重要的是要促使这一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该新城将打造成为“生态城市”,在这座生态之城、未来之城里,将实现高度的开放、繁荣和文明,还将实现在文化、体制和环境上的创新,并将产业、资源和生活方面协调好,最终促使这座幸福之城拥有发达的经济、科技与服务。

2.4.2 可持续社区

如今建造材料的一大特征便是“绿色”,那么必然要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贯彻这一绿色,这也将逐渐成为设计的基础。可持续社区在设计往往追求完美,最主要的是在每一层和每一个方位和维度都附带了“绿色”的外衣,这就彻底地贯彻了可持续性的理念。将会有一个无止境的“莫比乌斯带”呈现到我们面前,而社区内的全部建筑也都将会实现完美地交织。

可持续社区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对整个社会环境进行平衡和整合;规划上遵循先见性的、高水准的理念,要求具备较高的设计水平,试图留给未来以足够的发展余地,这就使当代和后代人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对环境和生态予以高度重视,运用现代规划理念,同时做到与科技手段相结合,最终实现节能增效的目的;核心是要将社区活力持久地激发出来,不断提升其自我更新和调节的能力,这样的社区环境才能安全健康、社区文化才能持久繁荣。

3结语

社会发展变化万千,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建筑创作和建筑技术也会随之趋于人性化,建筑师们在进行建筑创作时正运用到现代主义思想,以及抽象派的一些建筑语言。借助空间形式来表现环境中的事物,将其概括为几何体形态。这样就会使人们接近它时,将置身于思维的艺术世界里。近年来所提出的生态建筑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所依据的就是自然生态原则,通过对人、自然和建筑之间关系的探索,来营造出适宜人类生存的并且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总之,21世纪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正是生态建筑[3]。

参考文献:

[1]杨瑛.城市居住社区的整体营造[J]. 建筑学报,1999( 6) .

篇8

“一园区四基地”打造绿色“产业环”

南海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按照“一园区四基地”的格局来布局。核心园区位于广东都市型产业基地的瀚天科技城内,重点是打造国家级环境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另有四个基地,分布在罗村、里水、丹灶和大沥四个镇(街)。借助核心区环境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辐射作用,整合各个镇街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在内等多个环保产业,力求实现协同发展。按照规划,四个基地将与核心园区一道,组成一个比较合理的“产业环”。

全面开放“两个市场”催化环境服务业发展

南海区将全面开放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推动设施运营朝专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包括试点河涌整治服务外包、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等,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形式,催生本地环保产业市场;同时,南海已筹建华南首个环境能源交易所,并进行河涌初始排污权、基准排污权价值核定等工作,条件成熟时,将探索开展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指标交易、碳交易以及排污权交易等。

与此同时,集聚区正着力打造的产业促进平台上的“七大中心”。主要包括了宣传展示中心、环境技术检测和认证中心、解决方案中心、科技金融合作中心、信息中心、企业服务与招商中心,对外合作交流中心。为华南地区提供检测认证、方案解决、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排污权交易、金融风险投资等多个环保领域的专业服务。

此外,南海还在积极开展“智慧环保”物联网监控管理中心的建设,拟建立以排污监控、工况监控、视频监控“三位一体”的环保在线监测物联网,探索节能环保在线监测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目前已经初步组建完成环境监测网,鼓励入网的社会监测机构提供行业整治验收监测、部分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验收和比对监测、环评监测、认证申报监测、清洁生产监测等九大类环境监测与检测服务。

15亿专项资金促环保

为了实现“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2011年8月,南海区政府颁布《佛山市南海区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扶持和奖励办法》和相关实施细则,设立了15亿元的促进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其中,10亿元用于支持集聚区的产业载体和公共平台建设,5亿元采用奖励与补助的方式,用于环保产业企业扶持奖励、上市环保产业企业扶持奖励、环保产业企业贷款贴息扶持、合同能源管理与合同减排项目奖励、重大环保技术成果示范应用工程扶持等方面。此外,入驻企业享受南海“人才强区”、“选种育苗”等其他产业扶持政策。

重庆:成立专项基金支持老旧社区自治管理

环境差、治安不好,重庆市不少老旧散居住宅的这种状况亟待改观。6月3日,重庆市社区自治管理基金会正式成立,它将为社区自治管理提供帮扶,让社区居民实现自治管理。

6月4日,重庆市社区自治管理基金会筹委会正式成立,它将为老旧社区自治管理提供物质帮扶,助力社区内的居民通过自治管理改善居住环境。

篇9

>> 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低碳旅游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商务区低碳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低碳乡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低碳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 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低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桂林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关于低碳展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湖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河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 低碳经济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研究 物流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碳排放权交易介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环境

资源监督管理机构网站资料.http:///

main-1.asp?id=32&pid=4634.

[3] Divis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United Nations.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Guidelines

and Methodologies [R].Sep,2001.

[4] 李,宋晔皓.综合解读三大评估体系中的绿色

社区指标[J].世界建筑,2010,(8):118-119.

[5] 国内低碳城市标准体系出台.http://unido-imr.

org/main-1.asp?id=30&pid=4899.

[6] 侯依玲,谈建国,刘校辰,吴蔚,马京津.低碳

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J].S3聚焦气

候变化,探索低碳未来,2012,(9).

[7] 孙滔.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核心竞争力[J].

河南科技,2010,(8).

[8] 欧盟计划增加500亿欧元发展低碳技术应对气候变

化.http:///main-1.

asp?id=46&pid=3697.

[9] 陈柳钦.低碳经济演进:国际动向与中国行动

[J].科学决策,2010,(4).

[10] Bed ZED.http:///Peter

Harper - Low Carbon Living.http://

/videos/eco-innovation-

seminars/107-peter-harper-low-carbon-living.

[11] 中国房产信息集团,克而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低碳地产先锋:实战模式与绿色项目解码[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2] 台北县低碳社区标章认证制度作业要点.1999年

10月27日北府环碳字第0990101439号令修正.

[13] 气候组织.国际视角的城市低碳发展―国际城

市气候变化行动计划综述[R].2010.

[14] 晏功明.欧美群宅运动对我国城市和谐社区建设

的启示[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9,29

(1):77-78、83.

[15] 叶昌东,周春山.低碳社区建设框架与形式[J].

现代城市研究,2010,(8):30-33.

[16] 气候组织.中国清洁革命报告III:城市[R].

2010.

[17] 北京市政协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课题组.北京生活

垃圾分类处理情况调研报告[J].城市管理与科

技,2009,11(2).

[18]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Homes Energy

Efficiency For Tomorrow. http://london.

gov.uk/priorities/environment/climate-change/

energy-efficiency/homes-energy-efficiency-

fortomorrow.

[19] 鲍敦媛,张聪钦,等.台湾低碳旅游发展现况与

篇10

关键词:资源节约;社区;岳麓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123-03

2007年12月,国家批复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1月,长沙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建设大河西、打造先导区、再造新长沙”的重要战略部署。岳麓区作为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起步区和核心区,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正进入从点上试验到整体推进、从面上突破到纵深发展、从实践探索到制度规范的新阶段。社区作为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社会的细胞和基本单元。如何依托社区开展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探索基层环保治理新模式,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以岳麓区社区内的家庭、社区居委会为研究对象,兼顾社区内企事业单位,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座谈了解和信息搜索的方式,对社区资源节约工作的现状、优秀做法、存在的问题开展系统梳理和细致的研究,由此提出建议,为推进资源型社会提供理论参考和基层样本。

一、长沙市岳麓区推进资源节约型社区建设的现状

1.规划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岳麓区先后编制了《岳麓区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方案》和《岳麓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五年行动计划》,出台了《“十二五”期间岳麓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思路研究》,《岳麓区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2011年岳麓区公共机构节能实施方案》,不断完善能耗计量、统计分析、报告公示、监督检查、表彰评比、责任追查等制度,健全全区节能运行管理制度和用能系统操作规程,使节能工作有据可依、有规可循。

2.社区节能改造成效显著。以创建“全国文明社区”为契机,岳麓区咸嘉新村、望城坡商贸城等社区,将社区广场照明灯全部更换为太阳能灯;新建农民安置小区100%使用太阳能路灯;部分新建道路启用了太阳能路灯。实施了节能技术改造。延星化工等5家公司和岳麓区直机关等3家单位共投入资金7 200万元,对空调、照明、锅炉等能耗设备进行改造,年节约标煤5万吨以上。莲花镇免费向农民群众派发1万盏价值共20万元的节能灯,将节能工作向农村社区推进。

3.社区节约创建氛围浓厚。岳麓区各个街道积极开展节约型社区宣传,通过板报、宣传画等形式创建节能示范楼道;通过直接派发和雷锋超市等渠道,向居民发放节能灯;通过节能宣传周等大型活动,增强居民的节能意识。岳麓区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举办了节能宣传周活动,向社区发放节能倡议书2 000余份,《长沙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宣传册1 000余本。咸嘉湖街道利用“世界一小时”绿色低碳生活宣传日,在辖区开展节能宣传活动。全区倡导绿色交通,每年开展一天无公车日活动。2011年区直机关共节电41 100余度,节水7 200多吨。

4.社区建筑节能有所发展。岳麓区立足于“全国生态示范区”的优势,积极打造生态楼盘,建设宜居岳麓。2011年,岳麓区在建房地产项目39个,投资844 200万元,其中生态楼盘达到20个。保利·麓谷林语、迪亚溪谷等住宅区利用雨水收集池附件的空地,设置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进行中水处理,处理后的水作为整个小区园林绿化浇灌用水、道路冲洗用水、景观水体补充用水。绿地集团在建筑施工上积极采用环保建材,获得国家三星和一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别证书。

二、长沙市岳麓区推进资源节约型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节约意识比较淡薄。广大干部群众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生态岳麓等概念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资源节约型社区的内涵与特征却存在模糊认识,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去具体实践落实。加之近几年主要精力用于拆迁,没有投入更多精力推动资源节约型社区建设。例如问卷调查显示:分别有41.2%、47.1%、23.5%、67.7%的居民对于对购买和使用豪华汽车、豪华住宅、豪华装修、豪华饰品和化妆品持肯定态度。35.3%的居民对怎样提高闲置能用的物品其利用率不清楚。机关事业单位纸张浪费严重,很大部分没有双面打印,未重复利用。电子办公系统对部分人而言形同虚设。

2.节约技术比较落后。从社区节约工作的实际来看,社区整体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过时,本地产的节能环保材料极其有限,如太阳能作动力的路灯、液晶节能灯、路灯综合控制系统,而绿色建筑、蓝色屋顶、暴雨雨水回用、城市粪便资源化处理系统等,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研究机构缺失或不健全,大大落后于社会需求。

3.物业管理不够完善。建设节约型社区,物业管理要扮演重要角色。对于一个小区的物业管理来说,日常运作过程中的资源消耗 (包括人力资源)支出占日常总支出的70%~80%,这部分资源的控制利用往往将决定节约型物业管理是否成功。但是现实中,不少社区存在物业管理不到位,浪费严重的现象。如路灯在没有人的时候一直亮着,水龙头滴漏跑冒,项目投资过度,闲置不用,办公室设备耗能严重等等。问卷调查显示:只有5.9%、23.5%的居民对当地房地产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持肯定态度,64.7%的居民认为物业公司在管理过程中存在浪费的现象。

4.奖惩制度不够健全。在社区管理过程中,浪费现象比比皆是。楼道里的长明灯可以随手关掉却无人问津,夏天空调总是开到最低档,人已经睡了但电视还开着。杜绝这些恶习,单靠宣传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的资源节约型社区建设缺乏严格的行政约束机制,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和责任追求机制。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一些人将“创建资源节约型社区”当作一种政治口号,喊得多,做得少,流于形式,流于表面,措施不实,力度不够,效果不佳。问卷调查显示:34.6%的居民对学习勤俭持家的楷模的积极性不高,“觉得自己没有必要省,就算省了也省不出几个钱,没有实际效果。”

三、长沙市岳麓区推进资源节约型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区、推行节约型生活方式,是岳麓区打造“两型”社会先导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生态岳麓”的主要内涵之一。为此,根据岳麓区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资源节约型社区浓厚氛围

1.统一认识,开展研讨交流。鉴于当前人们对资源节约型社区的内涵和特征存在理解和认识上的差异甚至误区,因而有必要用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武装人们的头脑,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社会氛围,强化勤俭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的意识,通过媒体、互联网、宣传栏、标语、小册子等形式,大力,熏陶渐染,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创新形式,借助外力支持。推进资源节约型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因此在宣传教育方面应组织精干力量,发动志愿者或民间环保组织,深入社区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普及国家有关资源节约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先进技术。

3.树立典型,引领示范创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要每年评选节约模范和标兵,大张旗鼓地加以宣传,并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而对于奢侈浪费事例,也要采取主动态势加以抑制,端正社会风气。同时,可以充分发挥窗口单位(区直机关、著名企业、各类学校等)的节约示范引导作用,将其作为资源节约型社区建设的“种子”,带动周边居民、企事业单位积极投入到该项活动中来。

(二)立足科学规划,推进资源节约型社区顶层设计

1.倡导“绿色规划”理念。要逐步将以道路、建筑为骨架的城市规划模式,改变为以园林绿地、社区为主体框架的规划理念,即用“以人为本”和“绿色基础设施”作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和思路,从根本上克服现代城市的诸多棘手问题,如交通壅阻、雨季内涝、停车场空间严重不足、社区人际关系紧张等。

2.发展“绿色公交”系统。努力改变现有交通方式,发展高效快速的大众公共交通,如便捷的公交系统、轨道交通、地铁系统,步道和自行车道要专门规划设计,以规划引导“资源节约型”生活方式。同时,生活设施、商业设施、娱乐设施、工作场所要尽可能接近,避免长距离交通,试点发展西方“紧凑型城市”模式,大幅度减少城市交通量。

3.加大“绿色建筑”应用。要将绿色建筑、蓝色屋顶、透水场地、自然通风采光、太阳能设施作为一个规划设计专项来对待,从源头上奠定资源节约型社区的物质基础。绿色建筑可以节省大量材料、能源,充分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蓝色屋顶可以有效地截流和收集雨水,作为中水回用于非饮用性水源,而透水场地和道路可以将一部分雨水下渗到地下,避免径流快速进入水体,从而增大了城市防洪和防污压力。同时,对建筑的天然通风采光应给予足够重视,制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加强科技攻关,解决现代建筑中的高效天然通风采光问题。

(三)注重全面动员,构建资源节约型社区共建体系

1.加强政府引导。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一个精简高效的协调组织机构和足够的配套经费是推进资源节约型社区建设的必要条件。区两型办要发挥主导作用,区发改局、环保局、民政局、住建局、规划局等相关职能单位要做好配合,建立互通有无,互相促进的协调沟通机制。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带头做资源节约的模范。同时,政府要落实节约型社区建设的配套经费。

2.发动居民参与。根据国内外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没有居民参与的社区建设是不可持续的。建立社区联席会议制度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手段,通过它去协调各方利益,鼓励公众广泛参与,同时,要通过联席会议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制定节约规范和奖惩办法,确保执行有力,监督有效。

3.鼓励企业运作。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区的过程中,房地产开发商负有重要的责任。在社区建设的初期阶段,开发商可以在项目建设上应用新风系统、恒温墙、雨水收集系统、食物残渣处理、深度净化水、智能化系统等诸多环保节能技术。因此,要大力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在社区建设前期阶段,积极采用环保节能技术和材料,优化景观设计。同时,要调动物业管理公司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力推行节约型物业管理模式。通过树立新的物业管理服务观念、建立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创造和运用新的服务技术,建立物业管理全程参与机制,鼓励在物业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如保修、保绿、保洁、安全防范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减少能耗、水耗和材耗。

(四)推进“五节”行动,夯实资源节约型社区物质基础

1.节地。随着城市用地矛盾的日益加剧,土地资源也成为各大利益载体争先抢夺的对象,尤其是社区建设用地日益紧张,而绿地率占到 35%以上的景观用地自然成为社区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景观的总体规划设计中,要以节地为导向,充分利用原有自然环境,以及不便于布置住宅的角隅空间,最大化地利用建筑宅前宅后空地,安排绿地;具体的绿化设计应大力提倡屋顶花园、底层架空绿化、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等节地型绿化形式,充分利用现状植被资源,注重植物的生态配置形式,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绿地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

2.节水。社区节水应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加强水的循环使用能力,可通过雨水回收利用,建立中水系统,使用再生水进行植物灌溉等措施来实现;另一方面要减少对现有水资源的消耗,采用地下灌溉、喷灌、滴灌等灌溉技术,减少在水的运输灌溉方面的损失;节约型社区的景观节水技术措施不仅体现在各种集水技术的使用,还要从提高渗水率的角度考虑推广采用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应尽量减少铺装面积。如在路面铺装中使用土工布,增加透气性和透水性,提高地表水保有率;在土壤中加入保水剂等措施减少水分蒸发。

3.节能。在社区建筑、园林绿地的建设、管理和运营中,结合各地的自然条件,减少对电、热等能源的消耗,大力提倡自然能源,采用绿化种植的生态设计有效降低小区内整体环境的热消耗;还要积极开发用之不竭的太阳能、风能、地热、水力等可再生能源,推广新的节能设施在景观建设中的应用,最终实现高效能、安全可行的社区景观建设模式。

4.节材。节材型社区建设应以各种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合理、循环利用为原则,减少各种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应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和地方工艺,在降低工程造价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突出社区景观的地方特色。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多采用废弃物循环利用或再利用的方法,一种是重现废料面貌,将其稍加修缮处理后展示呈现具有历史含义的独特景观;另一种是对废弃材料另行加工处理成建设材料的一部分,融入到居民社区景观建设中。

5.节力。节约型社区应该充分考虑的方便和舒适程度,在社区管理中,尽量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在中国,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社区管理的成本也将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在节约型社区建设中就应该体现节力这个要素。通过利用最少的资源和维护时间实现社区生态环境的有效管理、尽量节省人力物力。首先,实施计划性管理,要优化养护管理中投入的设备、材料和人力等计划方案,以经济合理作为衡量标准;其次,提高生态管理水平,因为这是延长社区绿地景观生命周期的关键环节,也是能否实现社区景观系统自我循环能力的关键,决不能借“节约资金”之名降低养护费用;最后,加强对社区绿化景观的管理,规范社区居民的行为,减少对绿化景观的破坏。

(五)制定法律法规,完善资源节约型社区政策体系

1.建立准入机制,强制推行。在两型示范区,对新建项目要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没有达到节约型社区建设条件的项目,不能进行开工建设。设计部门要加强资源节约型社区的专项规划管理,各级主管部门要严格行使规划审批权,力求从源头上制止不切实际的铺张浪费行为。

2.制定标准规范,大力推行。将资源节约型社区的审核作为独立的审批程序,制定更加严格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地方标准。针对节约型社区所涉及的内容,结合地域的地形特点、自身资源优劣势和开发的经济实力,组织有关专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要求的节约型社区设计标准、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从法律层面上确保节约型社区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