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语文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大学语文的认识和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大学语文的认识和理解

篇1

大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基本教学格局,按照语文的知识性、技能性和情感性要求进行层进式深化教学。

关键词:

大学语文;层进式教学;视角

学什么、怎么学、怎么教等问题应该是当前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点。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对提高大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与时俱进地主动适应新时代对高校语文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教学内容决定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思想,结合多年的高校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笔者拟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角度对大学语文层进式深化教学做点探讨。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语文教育形式都是文选式的,即以精挑细选出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为教学的内容和抓手。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根据这些作品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就认定人文素质教育或人文精神培养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笔者认为,这种观点的盛行是窒息大学语文作为培养大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核心使命的重要原因,也是当前我国高校语文出现诸多问题的缘由所在。鉴于此,笔者认为,大学语文应该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根本,并据此切实构建起以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

二、构建大学语文层进式深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般说来,采用什么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而具体的教学内容又决定于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在于以培养学生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核心。根据大学语文的这种教学目标,可以构建起基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层进式的大学语文基本教学格局。而且从语文本身来讲,也是可行的。一方面,从听、说、读、写的功能性视角看,语文教育的核心在于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从文化的视角看,语文教育要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文字,掌握各种实用性的问题,形成对文学作品审美品位和欣赏的能力,能主动认识理解和传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也就是说,通过学习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等层进式的四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母语能力。

三、大学语文层进式深化教学的教学内容

1.大学语文知识性教学。就目前而言,知识主要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的语文知识主要是解决关于“是什么”问题的知识,解决途径主要靠获得者的感觉、知觉和记忆等心理感官机能来获得,所以可以直接陈述出来。而程序性语文知识则主要是解决关于“怎么办”问题的知识,解决途径不是靠个人感官而是需借助某种媒介然后经过思维加工才获得。从大学语文的角度来看,陈述性的语文知识,一方面指的是关于“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指的是关于常用字、常用词、常用成语、常用谚语、常用歇后语以及相关自然、社会等方面的一些文化常识。

2.大学语文能力培养。语文能力主要是指个体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基于个体智力之上的以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的综合能力。对大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对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对大学语文的学习,使大学生在对母语的理解和运用方面具备更加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3.大学语文情感性教学。语文情感即是语文课程中所承寄的一定感情。大学语文所选的文章大都是一些经典性的代表,它们要么反映个体的生理性的物质需求,或者反映个体的社会性的精神性需求,而且主要侧重于比较稳定的、社会性、精神性层面的情感。因此,在进行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时要比照语文所体现的情操、情怀、情趣以及情思对大学生层进式地进行思想、道德、审美和人格的教育。如果大学语文教育能够很好地基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对大学生采取层进式教学模式,那么不仅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体系能够科学地建构起来,而且也能够有效地实现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还能够破解目前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局。

作者:李新荣 单位: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篇2

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储备,由于大学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和内容的复杂性,所以对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能力要求也非常高,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学语文教师不仅仅应该充当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更应该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情操起到教化和引导作用,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知识渊博,文化功底深厚的“专家”,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必须要拥有旁征博引的能力,将抽象复杂的大学语文知识以活泼生动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学语文的热情和信心。另外,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就是:大学语文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不断弱化,大学语文课更多的是靠教师自身的魅力和学识来吸引学生,保持大学语文的生命和活力,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必须建立起完整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将大学语文课程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们,让学生在富有人文情怀的教师的指引下在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语文课堂中来体味汉语文化的魅力和趣味。

2对大学语文进行正确定位,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我国教育部将大学语文课程列为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严格明确的要求,强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情怀,在大学语文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及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我们也渐渐认识到大学语文的教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走出大学的课堂与社会实践相接轨,以社会时代的具体需求为标准,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能力,具备现代人才发展特征的人才,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大学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应该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达到社会规定的等级标准,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或课外实践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内外阅读的方式对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为人处世的价值观鉴别能力进行锻炼,最终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真正解决问题,为自己的职业道路的发展增光添彩。

3注重学生需求,通过对比分析选择最佳的教材内容

教材作为大学语文知识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对大学语文知识能否被学生充分理解接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材必须具备清晰的知识脉络体系,能够根据学生与教师的具体需要来确定选材内容,能够最大程度的贴近学生的生活,用简单形象的方式将汉语文化的内涵蕴藏其中,所以教师在对大学语文教材的选用上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辨别概念,坚持优中选优的教材选择理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的教材,这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效能能否正常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作为教材的主编方来说,应该深入学生的群体中去,真正弄明白大学语文教育缺什么,我们的学生又需要什么,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人文情怀和浓厚人文氛围的精神世界,在教材编纂的过程中,要在坚持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汲取优秀的外来文化,使学生能够在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下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世界文化发展历程,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师不妨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优势,结合多媒体的声光、影视效果,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提高大学语文的自身魅力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相关作品的影像简解和视频资料来弥补学生阅读不足的缺陷,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学术探讨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5总结

篇3

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大学语文是面向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显然,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旨在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推动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具备中医思维方式是中医院校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而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中医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应在保证教育部高教司规定的大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对学生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当然,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并不意味着要在大学语文课上讲授中医理论。中医药文化根植于祖国传统文化,而中医思维也源于祖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独特认识。所以,大学语文课要通过讲授传统文化知识、涵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精神来达到培养医学生中医思维的目的。实践证明,传统文化素养的深厚程度决定着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在头脑中建立中医思维。纵观学校所设立的各种课程,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精神方面责无旁贷。笔者对选修大学语文的19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其中79.4%学生选修大学语文的目的是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培养良好人文素养,13.4%的学生选修目的是陶冶情操,只有3.6%的学生选修的目的是学习语文常识。52.6%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对促进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45.9%的学生认为有促进作用,只有1.5%学生认为没有作用。通过调查及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选修大学语文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并通过提升人文修养来提升自己对传统中医理论的理解能力。

2中医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突出祖国传统文化目前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品种数量丰富,既有教育部规划教材,又有各行业各学校的特色教材。从教材来看,目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选讲。而讲授的内容主要为作者事迹、代表作品、所选篇目的创作背景、内容赏析等。所选篇目有些与高中重复,而讲授内容或思路与高中相差不大,所以也有人说大学语文是“高四语文”。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66%的同学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最感兴趣,有87.1%的同学认为大学语文课应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独特思维方面的内容。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在高中时期打下的传统文化基础不扎实、在大学学习中医药知识时面临困难迫切希望补课的心理。那么,中医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应是什么呢?首先,古汉语知识不是重点。虽然学生在阅读古代医学书籍时会遇到很多语言上的困难,但这个问题由《医古文》课来解决。第二,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应突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选讲,其中包括富有文学价值的传统历史作品和哲学作品。尤其是语言优美的传统哲学作品,这些作品中所蕴涵的哲理和思辨精神与中医理论的思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讲授过程中应打破“高四语文”的传统模式,首先要结合中国文化发展史对中国传统文学发展史进行一个简单的概述,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在讲到具体篇目时学生就可以以俯视的眼光对其进行定位,而不被作品所淹没。第三,在讲解具体作品时,要注重挖掘作品内涵的传统文化精神,而不仅仅是其文学价值。大学语文的“文”既可以理解为“文学”,更可以理解为“文化”“人文”,不能仅注重作品的艺术特色、写作技巧、人物形象塑造等文学性内容,更应突出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3中医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

篇4

关键词:大学语文;高职教育;现状;对策

大学语文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在目前一再强调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却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地位。针对这种现状,本人就大学语文课的地位、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生的语文水平等方面对广西某高职院校2008级会计电算化和工商企业管理两个专业的两百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下是本人结合该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对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大学语文教改对策的初步探索。

一、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现状

如今,汉语言文学在国际上魅力四射,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钻研这门博大精深的语言。可是目前在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课却不断受到其它课程的挤压,成了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本次所调查的会计、工商两个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一学期,周课时两节。对于这门课程的开设,许多高职院校都有共同的感触:当今社会的市场环境、就业状况,对学生的培养、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学校一般注重专业课的培养,对于大学语文课程,即便开设了,其处境也是很尴尬。据调查,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大三的学生基本都在校外实习,因此学校就不得不压缩课时,对一些公共课程则能减就减,这也成了大学语文课受到挤压的原因之一。此外,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61%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够重视对大学语文的学习。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由于大量专业课程和英语考级的压力,即使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学生们花在外语上的精力和热情也是远远超过了母语。

但是,与此同时,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却摆在了我们面前。在调查中,有35%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较差。许多高职毕业生与人沟通交流词不达意,写份简历都抓耳挠腮,即使有个人的观点也苦于无法表达。面对如此现状,我们应正视问题、积极探寻解决的对策。

二、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正确定位

从问卷调查中可以总结出,大学语文面临尴尬地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一味强调技能、技艺,从而使得各类培训考证成了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久而久之学生在这种教育导向中就产生了功利的思想,对人文教育的认识也就有了偏差。其次是大学语文教育自身存在问题。由于受到其它课程的挤压,教学课时少,导致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少、无法走进文化内核,学生学到的内容少、无法接触文化精髓的局面,致使原本精彩纷呈的大学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因此,正确认识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

首先,在面对高职教育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相比基础较好的本科生来说,高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低,学习自觉性差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一点很容易形成学生不良的性格因素,他们比起进入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心灵更加脆弱,更加容易产生自卑、自闭、消极悲观、不思进取、贪玩、自私、易怒、好斗等一些让我们看起来很不理解的行为。我们知道,从事任何一种专业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他所发挥的作用都以其整体的人格表现出来,而没有良好的人格素质,则难以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职业教育如果不建立在对高职生的良好心理、人格、人文素养的教育上,那么,所谓的职业教育也只是一句空话。要使高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我们必须适应现代企业用人标准的需要,强化对高职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而要做到这一点,仅仅靠一些丰富的课外活动,蜻蜓点水式的讲座是远远不够的。而思想政治课的说教式教育早已使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大学语文能够以其独特的人性化、感性化、情理化的特点内化学生的心理,达到宁静其心智,净化其心灵,从而在较短的大学生活中使其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因此,人文素质课的大学语文应当成为各级各类高职专业的必修课。

其次,大学语文课是学好其它专业课的基础课,是实现学生良好人格教育的基石。华东交通大学布嗣会先生早在十多年前就指出:“语文是开发智力的工具,语文水平越高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就越高”。优质的大学语文课对学生们的表达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他们以后的工作与生活境界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帮助。未来社会不仅需要电脑作为工具、需要数字与符号来表达意思,还需要用语言、文字和社会交流。语文课以其综合性、文学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育是情感教育,是爱的教育。它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在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健康人格,为大学生开阔眼界的基础课程。因此,大学语文以其课程自身的优势,应当成为各级各类高职专业的必修课。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高职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及教育人的发展观来看,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应该处于素质教育课的地位。

三、进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

通过调查发现,在所调查学生中有83%的学生认为需要更换目前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现在高职高专学校大学语文教材很不统一,但是绝大多数教材的编写体例却是大同小异,无一例外是“范文选读”,选编一些文学名篇,或按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或按诗词、散文等体裁,或按古今文学史年展等作为脉络而编写。课前提供阅读提示,课后附带思考练习。体例与中小学雷同,不能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语文本应有的给人感性体验、给人审美感受的功效。

大学语文主要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是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特别是把以往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这种兴趣重新激发起来,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当学生有了这方面兴趣后,在他们以后的一生中,便会不断地积累学习,受用无穷。从长远角度来考虑,也就等于提高了学生素质。因此,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必须注重三点原则:一是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二是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的实际需要;三是高职高专学生自身的特点。这样可保证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指导并帮助其提高个人的时代感、使命感、责任感,并强化其心理与个性品质。因此除了一些传统篇目的选编外,还可以选编一些目前在国内外非常畅销的励志性书籍以及能够体现现代人的生活特点、情感因素的现代优秀作品来作为教学内容。之所以多年以来大学语文不为高职教育教学所接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语文时代感的丧失。所以说在我们的教材中将选择主要针对高职生特点和时代精神的文章,通过励志、人文精神、价值观念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职业精神,通过塑造职业精神再次来影响其形成健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四、探寻有效的大学语文教学手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8%的学生认为对目前的大学语文课不满意,最主要是因为教学方法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大学语文之所以在职业院校中不受欢迎,与大学语文本身多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而死板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说是关系到大学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归纳所调查学生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出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所期望的大学语文课应该是有活跃的氛围以及畅所欲言的环境,而不仅仅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的模式;二是教学方法应该更加灵活,多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语文与影视、音乐、美术等结合起来;三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穿演讲、辩论等更多丰富的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

针对学生们所提出建议,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在知识的广度、深度、时代性、鲜活性、前瞻性上更加突出,实现与学生通过文学作品达到心灵的沟通与共鸣,并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与其个性权利。大学语文教学要注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使课堂在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生动性、深刻性等方面良好结合。要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各学科的知识来认识问题,在故事性、通俗性、趣味性的讲解中让语文学科知识与我国传统的道德、伦理、文学艺术融会贯通。同时,大学语文必须推行多样式教学,比如可以通过讲座、征文、论坛等形式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语文素养给学习、生活带来的收益和乐趣,这样大学语文才能实现提高学生文化与审美内涵的目的。

因此,要真正摆脱大学语文目前在高职教育中的尴尬地位,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发挥其作用,就必须使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同时,还需建设真正能够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素质的《大学语文》教材,更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教改对策的探索将是一个永久的话题,随着社会和学校的发展,将会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 .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 俞克新主编.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5

大学语文课程是大学生学习语言文学,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的课程。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1]2007年11月15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湖南文理学院举行,此次会议提出教学中应自觉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结合起来,通过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自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然而,大学语文教的是什么?学生的接受情况如何?应当如何施教?

一、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近年来随着大学语文课程的开展,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不断被讨论与研究。有学者将各种观点大致分为选文教育派、人文教育派、文学教育派、语文专题派、人文语文派等五个派别[2]。总的来看,不管是提倡以作品为主,还是以学习方法为主,其重心都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上。换言之,大学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即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其人文素养。

如徐中玉说:“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进文化修养的主要课程之一……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重心,必须放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上……这门课不能成为一门单纯的思想观念课,而应是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学、文化课。”[3]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亦提出:“在全日制高校开设大学语文教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4]毋庸置疑的是其培养人文素养的目的性,而由此也可看出: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在人文科学方面达到的综合素养的水平与境界”[5],包括了人文精神与文化修养,是新时期高质量人才所应当具备的。

二、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而大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着学生主动性缺失的松散状态,试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如何开展教学?如何将人文教育落到实际中?

对此,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魏怡在其论文《“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与教材编写》中曾言:“大学语文应当遵循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和美育性的三性定位,美育是其灵魂,对学生汉语言听说读写实用技能的提高是其最基本的任务,突出技能训练,努力增强大学生就业前的语文适应能力是其目的。”[6]工具性、人文性与美育性为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有效结合的三要素:其中工具性包含了学生听、说、读、写等实用技能,为基本任务;美育是建立在熟练运用工具性这一特性的基础上的,为核心内容;而人文性则为其最终目的,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换言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应充分重视大学语文工具性的一面,进一步培养大学生阅读理解、形象思维、口头表达与写作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其对作品进行审美欣赏,从而提升其人文素养。

1.工具性的培养

所谓工具性,应当是在认识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语感,从而掌握认识世界、与世界交流的基本技能,比如阅读、写作等。

笔者曾对29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90%的学生都认为当今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中学的延续,其主要原因在于过分强调工具性的一面。不可否认,字词的把握是欣赏优美文学作品的基础,试问一个连字词含义都不理解的人怎么可能把握作品的深意?这是大学生必须清楚认识到的一点。而作为教师,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基于此的应用能力培养是教学重点之一。作为从教者,我们应当思考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进入到这一学习中去。

比如语感的学习,早在1979年,吕叔湘先生便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中提到了语感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7]这虽是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的一点意见,但对于大学语文教学亦有指导作用:语感的进一步培养亦为大学语文的基本任务之一。“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能力,即对语言的敏感,是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这样一种心理现象。”[8]在具有个性的大学生看来,经过了中学的各种培养,语感是早已形成,所以不愿再花费时间。因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端正态度,鼓励其阅读高质量文本,使其熟练掌握语言,形成一种能迅速认识事物、描述事物的自觉思维活动。

除了语感的培养,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也是语文工具性特征的重要体现。在调查报告中,85%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已熟练地掌握了写作,但设计应用文写作时,83%的同学都表示不清楚。面对这一情况,在上学期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应用文写作”这一板块,相对于纯文学赏析的课堂,学生们在此表现的求知欲更为强烈。经过讲授与训练,他们清楚了通知、请示等公文的写作,并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了各自班级就业意向分析的调查报告。不能说这是在实用性与功利性指引下对于大学语文的改造,而应当说是在培养其语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引起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重视。

2.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教育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重点之一,也是达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审美教育即美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丰富健康的思想感情,塑造完美的人格,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全面充分的发挥。它是人们达到精神解放和实现完美人格的先决条件。”[9]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应当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通过对美的理解丰富思想,提升品位,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主要途径有二:一是对于文本的赏析;一是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当下大学生对于经典文本的渴望日益下降。据复旦大学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有9.3%。相较而言,美国的大学生经典著作的阅读量平均每周要超过500页,远远高于中国学生。大学生对于经典文本的冷漠显而易见,同样在问卷调查中,80%的学生对于课本选编的文本提出质疑,认为同中学课文的重复率高,且脱离现实。相对于课文,学生对于当下的流行文学更感兴趣。这一现象对于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熟知中外经典作品,还要掌握当下流行趋势,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如童话书《小王子》,在笔者课堂的自由发言中多次被提及。就发言情况而言,《小王子》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了他们审视世界的眼光,他们从小王子与玫瑰花的相处中读懂了爱的奉献,从小王子漫游途中遇到的国王、爱慕虚荣者、酒鬼等人身上,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权力幻想狂、自我崇拜狂与梦想发财狂等形形的人。这是《小王子》带给他们的思考,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对于学生正确地引导,才是对于课堂的最好补充。

除此之外,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当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引用各个艺术门类,利用大众文化,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美。如对于《黄金时代》这部影片的赏析,班内展开激烈的讨论。多数同学认为电影所反映的并不仅仅是萧红传奇的一生,而是通过萧红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表现了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东北作家群迷茫而放肆的青春。再通过对萧红作品的赏析,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时代对于作家、作品的影响,由此引导他们去学习孟子的“知人论世”思想、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便有了很好的效果。再如对《伟大的盖茨比》的讨论,他们从作品中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上流社会的虚伪冷酷与享乐主义,还悟得了电影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影片中将尼克叙述故事的地点放在了一个孤寂的老房子里,这预示和象征了盖茨比荒凉的结局。在讨论过后再引导大家去欣赏《婴宁》,不用过多解释,他们便能品出蒲松龄于婴宁身上寄予的对于完美女性的希望,以及从婴宁性格的转变中透露出的对于现实的妥协。这不得不说艺术是相通的,而对于各类艺术现象的赏析能有效地补充大学语文的课堂。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应当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前提下,拓宽视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师生间的互动。

篇6

【关键词】中医思维;大学语文;教学

中医思维是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现象的一种独特的认识和解释方式。能否建立中医思维直接关系到中医学生能否在临床实践中真正有效地运用中医方法去诊断与治疗疾病。中医思维对指导中医临床实践至关重要。基于培养中医院校医学生中医思维的视角,中医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在目的、内容、方法上应有区别于其它高校的独特性。那么,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如何呢?笔者将结合对学生所做的调查和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体会,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 中医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中医思维

大学语文是面向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显然,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旨在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提升大学生 的人文素质,从而推动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具备中医思维方式是中医院校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而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中医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应在保证教育部高教司规定的大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对学生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当然,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并不意味着要在大学语文课上讲授中医理论。中医药文化根植于祖国传统文化,而中医思维也源于祖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独特认识。所以,大学语文课要通过讲授传统文化知识、涵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精神来达到培养医学生中医思维的目的。实践证明,传统文化素养的深厚程度决定着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在头脑中建立中医思维。纵观学校所设立的各种课程,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精神方面责无旁贷。笔者对选修大学语文的19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其中79.4%学生选修大学语文的目的是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培养良好人文素养,13.4%的学生选修目的是陶冶情操,只有3.6%的学生选修的目的是学习语文常识。52.6%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对促进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45.9%的学生认为有促进作用,只有1.5%学生认为没有作用。通过调查及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选修大学语文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并通过提升人文修养来提升自己对传统中医理论的理解能力。

2 中医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突出祖国传统文化

目前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品种数量丰富,既有教育部规划教材,又有各行业各学校的特色教材。从教材来看,目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选讲。而讲授的内容主要为作者事迹、代表作品、所选篇目的创作背景、内容赏析等。所选篇目有些与高中重复,而讲授内容或思路与高中相差不大,所以也有人说大学语文是“高四语文”。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66%的同学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最感兴趣,有87.1%的同学认为大学语文课应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独特思维方面的内容。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在高中时期打下的传统文化基础不扎实、在大学学习中医药知识时面临困难迫切希望补课的心理。那么,中医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应是什么呢?首先,古汉语知识不是重点。虽然学生在阅读古代医学书籍时会遇到很多语言上的困难,但这个问题由《医古文》课来解决。第二,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应突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选讲,其中包括富有文学价值的传统历史作品和哲学作品。尤其是语言优美的传统哲学作品,这些作品中所蕴涵的哲理和思辨精神与中医理论的思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讲授过程中应打破“高四语文”的传统模式,首先要结合中国文化发展史对中国传统文学发展史进行一个简单的概述,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在讲到具体篇目时学生就可以以俯视的眼光对其进行定位,而不被作品所淹没。第三,在讲解具体作品时,要注重挖掘作品内涵的传统文化精神,而不仅仅是其文学价值。大学语文的“文”既可以理解为“文学”,更可以理解为“文化”“人文”,不能仅注重作品的艺术特色、写作技巧、人物形象塑造等文学性内容,更应突出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3 中医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讲读结合

篇7

【关键词】教学要求;教育现代化;多媒体应用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大学语文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打好基础,提高个人素质,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发展。在教育发展的新时代,就要实现信息化教育,使大学语文教学和多媒体相结合,把语文中难以用语言和文字描述的部分用多媒体来进行展示,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从直观的角度来激发他们对文字的深刻体会,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

一、现代社会发展要求语文教育现代化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在,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包含着丰富的信息量,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需要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进行创新,结合多媒体来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吸取知识。传统教学方式单一,课堂学习内容枯燥,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语文教学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使他们能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利用多媒体丰富信息含量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使使语文教育走上现代化轨道。

二、多媒体技术为语文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条件

多媒体利用影像、声音、图片等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在信息含量方法是十分丰富的,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信息化设备提供了条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能让教学内容丰富、形象、直观,还能借鉴网络上的名师教学视频来让学生进行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来查询有疑问的知识。在多媒体的支持下,大学语文课堂为学生开创了一个蕴含巨大知识含量的学习环境和场所,为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提供了条件,促使学生通过努力成为具有较高综合能力的人才。

三、语文教育现代化中的多媒体应用

在传统大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由于学生接触的母语环境和古诗文中的语言差距较大,使他们在理解和记忆时存在一定的难度。随着多媒体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使他们对古诗文的学习逐渐感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进行古诗文的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能起到以下效果:

1.身临其境

在学习古诗文中,需要学生对文中含义深刻理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古诗文的含义,体会其蕴含的意境,采用逐字逐句进行讲解来进行。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学到的是分散的字词,而对古诗文的意境体会不深。随着多媒体在大学语文中的运用,在进行古诗文教学使,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古诗文的范读,学生一边欣赏古诗文中描写的景物,一边体会朗读的语气和情感,在直观的影像和听觉相结合下来对古诗文有一个整体、深刻的认识,体会到作者描绘的艺术情境,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

2.浓缩精华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首先要对作者和描写背景进行介绍,同时需要学生对讲解内容进行笔记记录,这就使教学时间过长,教学节奏不紧凑,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把作者的介绍和生活背景通过制作课件的方式来进行介绍,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和掌握大量的信息,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的积极性也相应提高。例如,《定风渡》这一首词,表现了苏轼面对仕途挫折淡然旷达的心态。但此词是苏轼在贬官黄州期间所做,对苏轼的宦海起伏的介绍是必要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讲授这些内容就会使教学时间不够,我在进行教学时,设计了“作家作品简介”和“资料援引”模块,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来了解作者生平和文章背景,这样的设计既能丰富学生的信息量,使他们对《丁凤渡》描写的背景深刻理解,同时能促进他们对文章的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3.知识记忆持久

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需要进行大量的记忆。通过阅读和记忆各个名家名篇来体会古诗文的意境,从中借鉴值得学习的内容。古诗文意境优美,在遣词造句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学生对这些古诗文有了深刻地理解,才能有效地进行记忆和背诵。多媒体运用在大学语文课堂中,能让学生通过视听效果来对古诗文的意境和内涵进行深刻体会,从中获得感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碰撞,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古诗文的记忆保持持久的效果。

总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丰富了语文课堂,为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体现了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多媒体不能取代语言文字,不能取代所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它仅仅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存在的,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要有所侧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使大学语文课堂的学习内容更丰富、更生动。

参考文献:

[1]等. 大学语文研究[M] .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2001

篇8

关键词 医学院校 大学语文 目的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当前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医学生语文水平现状

医学专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较差,读写能力也欠佳,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也不强。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别字,标点符号不能正确使用,应用文的格式不正确等现象经常出现。甚至有学生连最基本的请假条的格式都不会,更不用说求职书的书写了。在对中国医学文化的了解上,相当一部分医学生知之甚少。

由于医学院校过于重视专业课,对大学语文课重视不够,限制了大学语文的发展。特别是一些专科医学院校,因学生在校时间短,所以很多医专就直接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在校的两年时间里开设的几乎全是专业课。这也就出现了医学院校的很多语文老师被转岗到其它岗位,做一些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工作,限制了语文教师自身专业的提高,也就更无从谈起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些专科医学院校,有开设语文方面的选修课,但范围太过于狭隘,只开设有诗词鉴赏课,而诗词鉴赏是不能代替语文课的设置的。

2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被冷落的原因

大学语文不被重视的原因:一是跟学校的教育定位有关。学校过于重视专业课的学习,注重各类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和等级考试,一味强调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使大学语文的地位一落千丈。学生在这种教育导向中对大学语文的认识进入误区,对大学语文课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大学语文教材自身的原因。由于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版本不一,而且编入的内容大多是诗歌、散文、小说等偏文学的知识,不符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这也是导致大学语文不被部分医学院校采用的原因之一。

3医学院校开设大学语文的目的

3.1增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它是进行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的一项最基本的能力。特别是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将来他们面对的是情感丰富的患者,与病人交流是最基本的一项任务。然而,目前医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却不太令人满意:描述患者病情时经常出现描述不清、词不达意的情况;处理医患关系时因为态度不好,沟通不到位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在部分医生中也时有发生。随着现代社会大家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3.2有利于传统医学文化的传承

我国有博大精深的医学文化,要想了解其精华,并结合自身的专业服务于社会,就必须具有阅读、理解医学古典的能力。而学学语文就是获得这项能力的最佳途径。我国医学典故中记载的优秀医生的精湛医术,良好医德,会在无形中对医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学生在阅读中继承和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医学文化。

3.3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医学院校是培养医生、护士的专业教育场所,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胜任本职工作做好铺垫。同时也能适当缓解当今紧张的医患关系。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虽然跟客观因素有关,但主要还是跟医生和患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信任、对患者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有关。大学语文课可以使学生在欣赏优秀作品的同时,学习到与人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在讨论中提升职业道德,从而对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多一些认识。在处理医患关系时对患者和家属多一些尊重与关爱,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的出现。

4医学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建议

4.1提高对大学语文的认识

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其自身的职业特点要求他们需要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才能胜任医生、护士的工作。而大学语文,对培养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其它学科无法代替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把我们的母语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为塑造合格的医学生而努力。

4.2改进上课形式

大学语文课堂应摆脱以知识灌输为主的陈旧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多一些互动及讨论环节,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把一些经典名篇改编的影视剧,让学生边观看边学习,既增强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

4.3重视教材内容的选用

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不太贴近医学生的专业特点。书中所选内容无论是现代的文学作品还是古文,都很少涉及医学著作和医学常识的讲解。为适应医学生的特点应适当调整大学语文的编排内容,除了培养医学生的文学修养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常用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多融入一些古今中外的医学知识,在培养学生的欣赏鉴别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受到一些医学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 苏炜.试论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作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9).

篇9

近年来随着大学语文课程的开展,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不断被讨论与研究。有学者将各种观点大致分为选文教育派、人文教育派、文学教育派、语文专题派、人文语文派等五个派别。总的来看,不管是提倡以作品为主,还是以学习方法为主,其重心都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上。换言之,大学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即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其人文素养。如徐中玉说“: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进文化修养的主要课程之一……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重心,必须放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上……这门课不能成为一门单纯的思想观念课,而应是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学、文化课。”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亦提出:“在全日制高校开设大学语文教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毋庸置疑的是其培养人文素养的目的性,而由此也可看出: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在人文科学方面达到的综合素养的水平与境界”,包括了人文精神与文化修养,是新时期高质量人才所应当具备的。

二、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而大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着学生主动性缺失的松散状态,试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如何开展教学?如何将人文教育落到实际中?对此,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魏怡在其论文《“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与教材编写》中曾言:“大学语文应当遵循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和美育性的三性定位,美育是其灵魂,对学生汉语言听说读写实用技能的提高是其最基本的任务,突出技能训练,努力增强大学生就业前的语文适应能力是其目的。”工具性、人文性与美育性为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有效结合的三要素:其中工具性包含了学生听、说、读、写等实用技能,为基本任务;美育是建立在熟练运用工具性这一特性的基础上的,为核心内容;而人文性则为其最终目的,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换言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应充分重视大学语文工具性的一面,进一步培养大学生阅读理解、形象思维、口头表达与写作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其对作品进行审美欣赏,从而提升其人文素养。

1.工具性的培养所谓工具性

应当是在认识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语感,从而掌握认识世界、与世界交流的基本技能,比如阅读、写作等。笔者曾对29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90%的学生都认为当今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中学的延续,其主要原因在于过分强调工具性的一面。不可否认,字词的把握是欣赏优美文学作品的基础,试问一个连字词含义都不理解的人怎么可能把握作品的深意?这是大学生必须清楚认识到的一点。而作为教师,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基于此的应用能力培养是教学重点之一。作为从教者,我们应当思考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进入到这一学习中去。比如语感的学习,早在1979年,吕叔湘先生便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中提到了语感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这虽是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的一点意见,但对于大学语文教学亦有指导作用:语感的进一步培养亦为大学语文的基本任务之一。“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能力,即对语言的敏感,是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在具有个性的大学生看来,经过了中学的各种培养,语感是早已形成,所以不愿再花费时间。因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端正态度,鼓励其阅读高质量文本,使其熟练掌握语言,形成一种能迅速认识事物、描述事物的自觉思维活动。除了语感的培养,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也是语文工具性特征的重要体现。在调查报告中,85%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已熟练地掌握了写作,但设计应用文写作时,83%的同学都表示不清楚。面对这一情况,在上学期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应用文写作”这一板块,相对于纯文学赏析的课堂,学生们在此表现的求知欲更为强烈。经过讲授与训练,他们清楚了通知、请示等公文的写作,并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了各自班级就业意向分析的调查报告。不能说这是在实用性与功利性指引下对于大学语文的改造,而应当说是在培养其语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引起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重视。

2.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教育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重点之一,也是达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审美教育即美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丰富健康的思想感情,塑造完美的人格,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全面充分的发挥。它是人们达到精神解放和实现完美人格的先决条件。”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应当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通过对美的理解丰富思想,提升品位,从而塑造完美人格。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主要途径有二:一是对于文本的赏析;一是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当下大学生对于经典文本的渴望日益下降。据复旦大学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有9.3%。相较而言,美国的大学生经典著作的阅读量平均每周要超过500页,远远高于中国学生。大学生对于经典文本的冷漠显而易见,同样在问卷调查中,80%的学生对于课本选编的文本提出质疑,认为同中学课文的重复率高,且脱离现实。相对于课文,学生对于当下的流行文学更感兴趣。这一现象对于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熟知中外经典作品,还要掌握当下流行趋势,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如童话书《小王子》,在笔者课堂的自由发言中多次被提及。就发言情况而言,《小王子》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了他们审视世界的眼光,他们从小王子与玫瑰花的相处中读懂了爱的奉献,从小王子漫游途中遇到的国王、爱慕虚荣者、酒鬼等人身上,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权力幻想狂、自我崇拜狂与梦想发财狂等形形的人。这是《小王子》带给他们的思考,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对于学生正确地引导,才是对于课堂的最好补充。除此之外,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当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引用各个艺术门类,利用大众文化,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美。如对于《黄金时代》这部影片的赏析,班内展开激烈的讨论。多数同学认为电影所反映的并不仅仅是萧红传奇的一生,而是通过萧红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表现了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东北作家群迷茫而放肆的青春。再通过对萧红作品的赏析,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时代对于作家、作品的影响,由此引导他们去学习孟子的“知人论世”思想、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便有了很好的效果。再如对《伟大的盖茨比》的讨论,他们从作品中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上流社会的虚伪冷酷与享乐主义,还悟得了电影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影片中将尼克叙述故事的地点放在了一个孤寂的老房子里,这预示和象征了盖茨比荒凉的结局。在讨论过后再引导大家去欣赏《婴宁》,不用过多解释,他们便能品出蒲松龄于婴宁身上寄予的对于完美女性的希望,以及从婴宁性格的转变中透露出的对于现实的妥协。这不得不说艺术是相通的,而对于各类艺术现象的赏析能有效地补充大学语文的课堂。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应当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前提下,拓宽视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师生间的互动。

三、结语

篇10

近年来随着大学语文课程的开展,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不断被讨论与研究。有学者将各种观点大致分为选文教育派、人文教育派、文学教育派、语文专题派、人文语文派等五个派别。总的来看,不管是提倡以作品为主,还是以学习方法为主,其重心都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上。换言之,大学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即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其人文素养。如徐中玉说“: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进文化修养的主要课程之一……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重心,必须放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上……这门课不能成为一门单纯的思想观念课,而应是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学、文化课。”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亦提出:“在全日制高校开设大学语文教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毋庸置疑的是其培养人文素养的目的性,而由此也可看出: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在人文科学方面达到的综合素养的水平与境界”,包括了人文精神与文化修养,是新时期高质量人才所应当具备的。

二、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而大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着学生主动性缺失的松散状态,试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如何开展教学?如何将人文教育落到实际中?对此,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魏怡在其论文《“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与教材编写》中曾言:“大学语文应当遵循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和美育性的三性定位,美育是其灵魂,对学生汉语言听说读写实用技能的提高是其最基本的任务,突出技能训练,努力增强大学生就业前的语文适应能力是其目的。”工具性、人文性与美育性为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有效结合的三要素:其中工具性包含了学生听、说、读、写等实用技能,为基本任务;美育是建立在熟练运用工具性这一特性的基础上的,为核心内容;而人文性则为其最终目的,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换言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应充分重视大学语文工具性的一面,进一步培养大学生阅读理解、形象思维、口头表达与写作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其对作品进行审美欣赏,从而提升其人文素养。

1.工具性的培养

所谓工具性,应当是在认识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语感,从而掌握认识世界、与世界交流的基本技能,比如阅读、写作等。笔者曾对29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90%的学生都认为当今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中学的延续,其主要原因在于过分强调工具性的一面。不可否认,字词的把握是欣赏优美文学作品的基础,试问一个连字词含义都不理解的人怎么可能把握作品的深意?这是大学生必须清楚认识到的一点。而作为教师,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基于此的应用能力培养是教学重点之一。作为从教者,我们应当思考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进入到这一学习中去。比如语感的学习,早在1979年,吕叔湘先生便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中提到了语感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这虽是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的一点意见,但对于大学语文教学亦有指导作用:语感的进一步培养亦为大学语文的基本任务之一。“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能力,即对语言的敏感,是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在具有个性的大学生看来,经过了中学的各种培养,语感是早已形成,所以不愿再花费时间。因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端正态度,鼓励其阅读高质量文本,使其熟练掌握语言,形成一种能迅速认识事物、描述事物的自觉思维活动。除了语感的培养,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也是语文工具性特征的重要体现。在调查报告中,85%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已熟练地掌握了写作,但设计应用文写作时,83%的同学都表示不清楚。面对这一情况,在上学期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应用文写作”这一板块,相对于纯文学赏析的课堂,学生们在此表现的求知欲更为强烈。经过讲授与训练,他们清楚了通知、请示等公文的写作,并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了各自班级就业意向分析的调查报告。不能说这是在实用性与功利性指引下对于大学语文的改造,而应当说是在培养其语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引起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重视。

2.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教育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重点之一,也是达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审美教育即美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丰富健康的思想感情,塑造完美的人格,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全面充分的发挥。它是人们达到精神解放和实现完美人格的先决条件。”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应当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通过对美的理解丰富思想,提升品位,从而塑造完美人格。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主要途径有二:一是对于文本的赏析;一是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当下大学生对于经典文本的渴望日益下降。据复旦大学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有9.3%。相较而言,美国的大学生经典著作的阅读量平均每周要超过500页,远远高于中国学生。大学生对于经典文本的冷漠显而易见,同样在问卷调查中,80%的学生对于课本选编的文本提出质疑,认为同中学课文的重复率高,且脱离现实。相对于课文,学生对于当下的流行文学更感兴趣。这一现象对于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熟知中外经典作品,还要掌握当下流行趋势,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如童话书《小王子》,在笔者课堂的自由发言中多次被提及。就发言情况而言,《小王子》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了他们审视世界的眼光,他们从小王子与玫瑰花的相处中读懂了爱的奉献,从小王子漫游途中遇到的国王、爱慕虚荣者、酒鬼等人身上,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权力幻想狂、自我崇拜狂与梦想发财狂等形形的人。这是《小王子》带给他们的思考,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对于学生正确地引导,才是对于课堂的最好补充。除此之外,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当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引用各个艺术门类,利用大众文化,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美。如对于《黄金时代》这部影片的赏析,班内展开激烈的讨论。多数同学认为电影所反映的并不仅仅是萧红传奇的一生,而是通过萧红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表现了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东北作家群迷茫而放肆的青春。再通过对萧红作品的赏析,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时代对于作家、作品的影响,由此引导他们去学习孟子的“知人论世”思想、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便有了很好的效果。再如对《伟大的盖茨比》的讨论,他们从作品中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上流社会的虚伪冷酷与享乐主义,还悟得了电影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影片中将尼克叙述故事的地点放在了一个孤寂的老房子里,这预示和象征了盖茨比荒凉的结局。在讨论过后再引导大家去欣赏《婴宁》,不用过多解释,他们便能品出蒲松龄于婴宁身上寄予的对于完美女性的希望,以及从婴宁性格的转变中透露出的对于现实的妥协。这不得不说艺术是相通的,而对于各类艺术现象的赏析能有效地补充大学语文的课堂。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应当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前提下,拓宽视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师生间的互动。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