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竞争力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心竞争力特征

篇1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市场

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企业平均寿命8年,民营企业平均寿命3.5年,而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40年左右。为什么我国的企业如此短命呢?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培养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寿”的唯一法则。总结世界著名“寿星”企业的长寿秘诀,几乎无一不是因其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而在市场中“永葆青春”的。

一、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宏观背景

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帕拉哈德和哈默正式发表了“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文章在比较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10年发展道路后明确指出: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随后,核心竞争力成为欧美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讨论热点。为什么核心竞争力一提出就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就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形势来说,核心竞争力之所以引起重视,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市场环境的变化。首先,20多年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GDP是1980年的6倍以上,2005年GDP总量超过18.2万亿元,2006年前三季度GDP增长10.7%。市场由短缺经济变为过剩经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因此企业面临的是一个供过于求的市场。其次,国内竞争优势消失,需要企业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影响下,随着政府保护壁垒一个个被打破,诸如地方保护、廉价资源、劳动力等过去中国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中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低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我国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面对严峻和复杂的竞争环境,我国企业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更要眼睛向内,发现和积累企业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有别于其它企业,为本企业所特有的超常竞争能力,即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

2.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1)我国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大批国内名牌企业,它们有条件、有能力采取核心竞争力战略。从战略竞争的层次来看,我国的企业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初级层次的竞争策略,比如数量、质量、价格、服务等,并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机制和战略设计,在企业内部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拥有了自己的特色和相当的水平,取得了颇具潜力的竞争优势。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适应未来高层次的战略竞争,如何培育、发展和提高企业在较大范围和深层次上的成长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战略选择。(2)国有经济大发展。国有经济结构布局得到优化,国有资本继续向重点行业、大型重点企业积聚。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取得成效,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在石油、石化、电力、电信、航空、冶金、军工等行业组建了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企业集团。大中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因此国有企业的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国有和民营不再是各自发展,而是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竞争发展的态势。(3)民营经济大发展。民营经济走过了26年,经历了从小渐大、从弱到强、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26年来民营经济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在,中小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0%,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70%,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也超过了50%,并已经成为国家税收和对外投资的生力军。有人如此形容民营企业的“发家史”:“第一代老板是靠胆子,第二代老板是靠路子,第三代老板是靠票子,第四代老板则是靠脑子”。“靠脑子”,也就是民营企业必须提高素质,重视科技,重视人才。

3.企业面临的挑战。一是经济国际化的挑战。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随着5年的过渡期结束,企业面临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遵循国际惯例和规则,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和资本的运作,挑战国际市场,这是企业必须面对的。二是新经济的挑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从传统的经济方式向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转化。由于我国企业起步晚,科技含量底,如何应对这一转化,也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随着经济竞争环境的改变和市场条件的日益完善,企业面临着产品、技术、品牌、文化、管理、市场、人才等各方面的竞争,如何在市场中立足并获得发展,取得竞争优势,成为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正因此而提出。

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出与特征

1.核心竞争力的提出。1990年,帕拉哈德和哈默在“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中,对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1980年,GTE的销售额是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而NEC仅38亿美元的销售额;可是到了1988年,NEC的销售额达到了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164.6亿美元的GTE公司。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发现: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帕拉哈德和哈默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达到“一组先进的技术的和谐组合”,而“先进技术”不仅仅是企业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本身,而且还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是上述三者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能力结构,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反应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连带服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企业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要分枝是核心产品;小的树枝是经营单位;树叶、花朵、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抚育、营养和稳定性的根系则是核心竞争力。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核心竞争力作为获取企业优势的“引擎”,必然有它自身的特点:(1)价值性。核心能力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核心竞争力能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同时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劳动效率和更低的产品成本,从而取得更高而且长期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2)异质性(难以模仿性或不可仿制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即其它企业所不具有的(至少暂时不具备),而且是不可模仿的和难以替代的,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性。(3)延展性或叠加性。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spill—over),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延伸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的服务。也就是说,它必须为各种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一旦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使相关的技术领域和新的创新大获收益。因为在生产实践中企业可将核心竞争力组合到不同的创新中构建新的创造和发展的基础,继而在某一领域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地推出创新成果。(4)相互关联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核心竞争力是许多不同单位或个人相互作用产生的,它的载体是整个企业,而不是企业的某个部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必然是企业整体优化的结果。(5)核心竞争力是不断演化的。如果外部环境发生剧变或管理不善,企业在某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到后阶段会贬值成一般能力或流失。核心竞争力也有从产生、成长、壮大直到衰亡的生命周期。经过一段时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最终产品、核心产品、核心技术会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科学技术发展而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甚至被淘汰。因此,企业必须不停地根据产业发展方向、管理发展的趋势以及企业自身资源的储存状况,适时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核心竞争力需要及时保护和创新。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一)理解核心竞争力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最为明显的就是相当多的企业总是把企业的核心产品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混为一谈。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不能以企业在某一方面暂时的优势作为核心竞争力,更不能以某一个优势的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培养自己的核心技术,也可以在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核心的产品,进而形成自己的核心业务。但是,都不足以形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误区二:技术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一个企业能够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技术、人才及管理只能是企业在某段时期内的相对竞争优势而已,真正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素才有可能作为核心竞争力。例如IBM,在它的100多年的发展史上,不乏导致企业灭亡的生存危机,而每一次它都能“侥幸”生存下来,以至发展成为当今的世界500强。如果一定要说技术是它的核心竞争力,那也要加上“不断使顾客满意”的技术才可能成为它的核心竞争力,在技术的后面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指导着。正如一个民族如何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长存,只有“民族精神”才可能使其永存不朽。

误区三:核心竞争力等同于企业一般能力。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存续和发展所应具备的一般,是企业的相对优势,企业的资源、知识和技术等只要具有一定优势都可以形成竞争力,如营销竞争能力、品牌竞争能力、研发竞争能力、经营管理的竞争能力等。对企业而言,竞争力只存在程度的差别,而不存在有无的问题。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处于企业核心地位,具有独特优势和领先优势,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难以超越的竞争力。

(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引入战略管理。将企业放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进行分析对比,找出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扬长避短。全面盘点企业要素,对产品、品牌、技术、服务、品质、成本、企业文化、人才资源等逐一进行分析,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精确求实的分析报告。以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发展,制定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性能力,因而也是战略性能力,它必须与企业长期战略相一致。因此企业要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这是制胜的前提。

2.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良好的企业制度土壤之中的,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创新,必须增加研发资金的投入,切实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这一点上,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存在很大的差距,如IBM公司1996年用于网络软件开发的投资高达42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当年所有企业的科研开发经费总和,而这仅是其科研开发经费的1/4;又如德国西门子公司1996年的研发投入为81亿马克,占其当年销售额的8.1%。

3.全面塑造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之所以优秀,是因为独特的企业文化把它们与其他企业区分开来。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唇齿相依,不可分割,没有文化的竞争力不是核心竞争力,不和企业文化相联系的竞争力不具备创新性和成长性,是没有前途的。例如浙江的民营企业之所以有很大的发展,因为浙江企业主都有两板精神:“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有越过“千山万水”、经过“千难万险”、想过“千方百计”、吃过“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的“五千精神”。再如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的蒙牛乳业,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特有的蒙牛文化。其精髓是98%法则:品牌的98%是文化;经营的98%是人性;资源的98%是整合;矛盾的98%是误会。蒙牛成长的三大法宝是:用文化凝聚人心;用制度驾驭人性;用品牌成就人生。

4.加强培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没有素质过硬、敬业奉献的员工队伍和企业团队,是没有竞争力的。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谁掌握了优秀的人才资源,谁就拥有了竞争力和实力。

(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采取长短结合、软硬结合的基本策略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应将培养和巩固核心竞争能力贯穿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在硬技术创新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先从软技术创新着手(如核心营销能力、组织能力等),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积累技术资源,开发本专业领域的核心技术。软硬结合、长短结合,逐步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篇2

核心竞争力最初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提出的。自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构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放在首位,并赢得了竞争战略的成功。然而,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理解和识别,国内外的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1990),是能使企业为用户提供某种特定好处的一组技能或技术的集合,而不是单个技能或技术。巴顿是从知识的角度研究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宜交易的、并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专有知识和信息,是企业所拥有的能够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

文化观着重强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运作子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直至渗透到整个组织。

技术观认为,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而表现出来,而本企业产品或服务优先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的。

以上观点对于知识的积累、技术的创新和企业文化等内部因素进行了强调,却都忽略了外部市场因素,基于市场特性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指标的界定也少。然而,企业存在于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身就属于市场范畴,竞争力强弱的检验也取决于市场。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而且,整合观、知识观等主张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内在要素与市场特性因素并不矛盾,二者之间是基础与表现、内涵与外显的关系。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市场特性分析

如前所述,企业竞争力是受市场环境和条件制约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由特定的人力资源和特定的组织结构及其环境中的相关要素构成的、在市场上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企业专门性资源和能力。

行业关键成功要素是指那些影响行业成员在市场中最大限度获利的关键要素,包括特定的战略要素、资源、能力等。KSFS解释了企业资源与竞争优势的关系,是市场的驱动力量,而且一般数量较少,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满足顾客需求。

2.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KSFS是特定行业中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 企业要获得经营成功,不仅依赖于选择一个有吸引力的行业,还在于企业的资源和独特技能与KSFS相匹配,企业要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KSFS上采取有效措施。

同时,张明亲等指出,基于市场特性的企业核心能力也要符合核心能力的共同特性。其中,价值性、稀缺性和关联性,反映出企业核心能力必须具有很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外在特征,体现了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其余三个特征是企业在KSFS上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竞争中的综合体现。因而,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要首先考虑KSFS因素。

篇3

[关键词]办学特色 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个性风貌。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创造和摸索的过程,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需要围绕办学特色并对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加以科学分析。

一、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调整专业结构,建设特色课程

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主要体现,专业特色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按照专业教学标准对专业进行科学设置、合理调整是形成学校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高职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具有前瞻性和独特性的专业。要密切关注、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办学条件,有针对性的及时增设与之所对应的专业,逐步淡化、删减与经济发展不适应,与产业结构不协调,技术上难以升级换代的陈旧专业,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相连的专业布局。要依托自身优势,以打造基础牢固、师资力量雄厚、条件优越、就业率高的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实现重点专业对重点领域、产业的覆盖面。要提高自身要求,在基础领域和薄弱环节上下功夫、争上游,主动跨入国家、省市重点专业建设体系。

高职院校在以专业建设和调整为突破口的同时,还必须以特色课程建设为重点,以此提升核心竞争力。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明确表示,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因此,高职院校的特色课程建设要突出新颖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较好的反映学科与学科之间、教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程度。要修订课程标准,加强教材建设,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要审视和优化课程教学计划,明确课程对人才培养的目标。

重庆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具有引领、辐射、集散等功能的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特别是“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的出台,给重庆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隶属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西南兵工局的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主动适应重庆及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市场需求,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经管文艺相结合的与重庆经济和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开设了28个专业,并对各专业各课程各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参考该专业技师或相当于技师等级的国标和行标,结合专业实际、行业背景、地区特色等因素,进行优化设计,着力培养有道德、有文化、爱劳动的高素质“兵工技师”和“重庆技师”。这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精神是完全吻合的。目前,学校正在建设3个特色专业,打造《供应链管理》等16门精品课程。

二、以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为导向,塑造高品位有特色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学校在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气质的精神文明成果,是学校累积之精华,塑造个性产生大师培养人才,凝聚师生员工的力量所在。大学精神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是高职院校难以计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高品位的大学精神,能提升学校的声誉、陶冶师生的情操,在校园里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在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价值、观念、利益日趋多元的今天,高职院校必须始终坚持主流价值取向,追求健康向上的大学精神,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以育人为核心,创造社会理想。要把大学精神融入到教学、科研、实习实训、技能竞赛、学生工作、后勤管理中去,使大学精神深入人心。

被誉为“创造高校奇迹的专家”、重庆市“教育工作终身贡献奖”获奖者刘兴鼎教授曾言,硬件是一个学校的骨架,精神才是学校的气质和灵魂。多年来,在他的领导下,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秉承“在这里,只有我们没有我”的校训,宣扬“德为根、人为本、和为贵、能为先”的办学理念,坚持“一身两翼”的发展模式,弘扬“四种精神”、“五个意识”、“六个观念”的属于机电学院独有的大学精神。优良而健康的大学精神已融入到学院的每一处角落,起到激励人、引领人、熏陶人和调整心态、规范行为的作用。

三、以实习实训为重点,加快人才培养改革,建设一流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技能、素质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是高职院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固然是其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必须克服建设实训基地面临的投资大、占地广、建设难度大的困难,确保实训基地如期建成。学校要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要盘活现有闲置资源,整合现有设备,释放存量资金,建立新的融资平台。要遵循教育和市场发展规律,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校企共建、校企合作,宽胸怀、低姿态吸引企业投资共建,走出一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路子,不断改善实训基地的条件。要提升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兼顾教育、实训、科技服务。要主动争取职业技能鉴定主管部门的支持,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

要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本地区本校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又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衡量一所大学办的好不好,首先看它培养人才的水平高不高。高职院校应该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同时要注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近年来,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利用现有条件,探索实训与生产相结合的模式,不断改善实训条件。学校建设了总面积达16000㎡、仪器设配超2000多万元的堪称西部一流的实训中心,且汽车维修与机电一体化获中央财政支持,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放在实习实训和实验中,积极引进企业共建,率先在同内院校中推动孵化园建设,创造经济效益,实现产学结合。

四、立足本质,突出重点,全面行动

高职院校要提升核心竞争力还必须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敢于选拔任用品德好、有远见、懂政治、会经营教育、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担任领导干部、学科带头人;加强图书馆建设与管理,引进国内甚至国际一流的检索系统,满足师生学习的需求;清醒认识学校的科学定位和办学目标,巩固已有教学成果,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定和完善各种奖励制度,表彰先进,大力宣传典型人物的事迹;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完善的育人体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师生员工的品德教育。

提升高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办学特色,办学特色的形成离不开办学理念、办学实践的双重探索,需要高职院校长期的努力。今年5月,重庆市委、市府召开了职业技术教育会议,并下发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和具体要求,符合中央的精神和重庆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说,职业技术教育的春天来了!高职院校要珍惜政策优势,通过探索和试验,形成特色鲜明又具有浓厚地方味道的办学理念,不断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高职院校的优势所在,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评论员.牢牢把握高等教育的生命线[N].人民日报,2011-4-27(01)

[2]朱新民.德为根 人为本 和为贵 能为先 重庆机电职业学院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理性思考[J].中国培训,2011(03)

篇4

近年来,公司飞速发展,已成为晋中市最大的地方煤矿正向集团化迈进。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加强企业特色文化建设已成为使企业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这是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现代企业文化,要求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企业文化必须围绕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体现企业的经营战略。因为,没有战略的企业必然会迷失方向,只有长远战略才能培育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企业文化必须体现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企业文化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是企业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活动和内在驱动力,同时企业特色文化文化也是人才、管理和创新的催化剂,因为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因素,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创新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

一、企业文化体现于企业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

1.企业文化能提升公司人气,促进企业效率的提高,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氛围

首先,企业文化中企业宗旨与价值标准的灌输,可以激发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也培育和提高了员工的效率观念,由此可以促进企业效率的提高;其次,企业文化建设,十分注重员工各方面素质的培养,由此可以致力于员工的知识技能,文化修养、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素质水平的提高,为企业效率提高,创造了人力条件;再次,企业文化具有的协调功能,可减少企业内耗,创造出提高企业效率所必须的良好环境,最后,也是最根的就是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重心,其全部活动在于激发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创造精神,这无疑会增强员工劳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义煤报》、《义煤之声》,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报道公司内部在改革、生产、经营、技改、安全等方面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寓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真正起到了上传下达、激浊扬清的作用。已成为公司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新闻报道及时、文化色彩浓厚、内容丰富高雅、形式别具一格的特色刊物,展示了义煤人秉承“发掘无限、创新每天”的经营理念,“务精务实、至高至远”的精神风貌,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2.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融企业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于一体,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吸取了传统企业管理方式的合理成份,克服其不足,使“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互结合,其别是强调使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向企业成员个人价值观念的一体化,从而采用了一种情感化的韧性约束和自我约束机制,因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控制与调节水平,有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

与此同时,公司建立局域信息网系统,实行现代无纸化办公,完成了原煤生产、销售;材料估价入库;固定资产折旧;工资、档案的微机化程序管理,煤矿安全生产综合监控系统,保卫自动监控系统,推广和使用综合掘进机,建立高档普采工作面提高了矿井整体装备水平,各项工作向着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迈进。

企业文化的重大改革需要有思想卓越的企业领导。他必须具有外来者欢迎的新思想观点的开明态度,又拥有公司内部人士的权力基础,他必须设计出公司远景目标和一系列经营策略并广而告之,然后身体力行,动员更多的人协助自己为实现总体目标而进行不懈的努力。公司党委会、董事会,为适应山西省建设新型能源工业基地,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调查研究,准备将张壁古堡作为开发项目。位于介休市东南10公里处的绵山北峰天峻山麓的黄土丘陵上,是保存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军事地道。张壁古堡地下有一条逶迤曲折、贯通全村并达村外崖边的古地道,而地面历史悠久的建筑群更适应发展旅游、娱乐、餐饮、教育行业等。

二、培育特色文化首先要培育企业精神,因为它是企业文化的高度浓缩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进步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很多因素都可能促使企业文化创新,其中,主要是企业领导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观念及员工素质的提高。当企业领导的经营观念、经营方式、经营手段在实际经营工作得以贯彻,当与这些理念相关的哲学和制度等接受生产经营实践的检验,企业员工以这种经营策略指导行为方式进行操作并取得明显绩效时,上述因素便会得到推广,进而形成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即在企业员工头脑中形成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及下意识概念,并经提炼浓缩后,成为企业占主导地位文化,而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高度浓缩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一个人要有一种精神,一个民族要有一种民族精神,同样,一个企业也要有一种企业精神,企业精神就是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蓬勃向上、奋发进取、创新开拓、团结协作的精神就没有生机和活力,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向衰败。因为企业精神是思想工作的纽带,即使很完善的规章制度,也只能规定共同遵守的管理行为和确定职权职责范围,而难以包含对人的思想意识、道德标准和共同目标使命的灌输,只有在自觉的企业精神引导下,严格的执行规章,才能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企业文化必须以人为本,创建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

企业文化必须以人为本,做到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树立关心、尊重、信任员工的人文思想理念,创建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削除内耗。以便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为企业目标服务,形成团队精神。这是由于企业文化注重企业共同理想的培养,使企业员工个人理想与企业共同理想的统一,由此使员工的主人翁地位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得到体现。在煤炭市场处于低谷时期,由于产品积压、在资金周转相当困难情况下,山西义棠煤业公司全体员工仅用三天时间集资600多万元,使企业渡过了难关,也为企业摆脱困境做了积极贡献。不失时机地开展了“党员身边无事故”,和 “送温暖、献爱心”捐款等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强震之后,灾区的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2008年5月14日下午,山西义棠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路斗恒为此召开了紧急党委扩大会议,倡议全公司员工向地震灾区进行捐款,他首先带头捐款10余万元,公司员工积极响应,从离退老党员、到普通员工无私解囊,捐款总额达40余万元。(含特殊党费、会员捐款等)

篇5

论文摘要:大学是以学科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学术组织。学科建设被视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科建设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论述了建设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为特色名牌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随着连年的扩招,大批学生进入高校,教学型高校面临着师生比严重不足、教师教学负担加重、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学术活动、学术积极性不高、学校办学经费少、没有资金投入或充实相应的科研型实验室、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科研经费申请难中的困境;另外,沉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学型高校的大部份精力都集中在教学工作上,重视专业的规划和扩张,对学科发展缺少注意力。在学科建设促进专业特色发展方面认识不足。在科研上普遍存在着个人单兵作战,随机选题,低水平重复的现象。由于缺少科研基地,部分教师在科研方面的努力只能停留在东拼西凑“写论文”的基础层面上,很难升华到系统研究的高度。因此,教师的科研和专业水平在整体上难有较大的突破,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科学研究方向和合理的学科队伍,更谈不上具有专业特色的建立和发展,不利于形成高水平的教学氛围。严重阻碍了学校向深层次、高水平大学迈进的步伐。为此,本文在学科建设促进特色专业、促进教学和人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对我院机电系在学科建设方面提出了建议。

1·学科与专业的辩证关系

学科是高校发展的基础,人才是高校发展的动力,学科水平是学校的标志。因此,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和核心,是立足之本。学科是大学的灵魂,是高校专业设置的基础和依据,学科建设的水平直接或间接反映了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和教学育人的水平。学科定义是科学发展形成的特定范畴,是一个按知识门类划分的、相对独立的学术体系,在操作中也指具体院系建制所依托的学科。高校的特色往往由学科的特色来体现。一所高校是否具有高水平,主要看它有没有一批高水平、有特色、体系配套的学科,有没有一支科技造诣深厚、有影响的教师队伍,有没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高等学校专业的定义为根据社会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以及各专业都具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因此,一方面,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种社会职业需要的培训而设置的。以一门学科为基础可以设置若干个专业,这些专业因主要基础知识相同或相近而概括在一个学科范畴,被视为相近专业。另一方面,专业是为培养学科人才设置的,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和体现。专业为满足社会领域和岗位人材的知识结构需要组织多个学科来满足。所以,一个学科可能覆盖若干个专业,而一个专业也支撑若干个学科。学科建设和发展是长期的,相对比较稳定,而专业则是相对灵活的,它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和经济的发展而适时调整。

2·学科建设是高校提高办学水平的突破口

学科建设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学术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培养造就一支在年龄、职称、学历结构上合理,具有创新精神、充满干劲与热情、团结合作的学术队伍是关键; (2)科学研究成果的质和量是学科建设的另一个指标,科技创新的实现在于知识创造新和技术创新。科研工作的实施包括了课题的选择,实验基地的建设、文献资料等信息的占有、以及学科建设管理、自由学术气氛的营造等软硬两方面的建设; (3)教学工作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前者以适应社会人材发展的需要,后者是学科建设的基础。(4)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科技和社会发展。

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突出重点学科,有的放矢,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在学科建设上合理布局,将有限的资金和人力放在基础较厚、条件较好的学科和方向上,争取一点突破,后继跟上。因此,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条件设施等方面进行调整,打破院系原有框框,重新构建学科平台,建立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中心。将重点学科办出特色、创出品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来建设科研、教学队伍,一方面可以坚持学校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还可以稳定学科的发展方向。坚持老中青相结合组建科研队伍,选拔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组织合理的相对稳定的学科梯队,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在重视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非重点学科建设,给予必要的扶持,以此来促进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联合。

学科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学科建设的前提。把科研课题立项为学科发展的突破口,鼓励跨学科、跨单位联合进行课题研究,提高科研成果水平。鼓励教师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为教师科学研究搭建学术平台,推动教师及时跟踪国内外在相关学科上的先进技术,争取看到前沿,以至于站到前沿,最后领跑前沿。学科建设离不开科研实践基地的建设,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必须与学科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训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和科研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学科建设中,对于那些有基础、发展前景较好、优势明显,属于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或综合学科的实验室,应采取集中力量重点扶持和政策倾斜,加快建设和发展步伐。力争创建更多的省级、部级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并以此为依托,开展科研工作。

注重科学研究与教学的紧密结合是学科建设另一个关键,要建设好重点学科,首先要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在目前知识爆炸、资讯发达的年代,学科知识快速更新,基础理论发展迅速,大学的教师只有通过学科研究,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才能为教学不断提供新的内容。同时,教学反过来可以促进学科的发展。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和思索,教学中出现的知识问题都有可能作为科学研究的新课题,对于人材的培养,为充实科研队伍提供了保障,促进了学科建设。

因此,在学科和专业特色的建设中,科研项目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研究的目的、内容和重点,资金的筹集,团队组织是关键。科研实验设备方面的投入和整合仍是当务之急。一旦确定了发展方向,实际性科研经费投入后才有可能产生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培养和锻炼出高水平的科研教师队伍。

3·关于我院机电系创建特色专业的思考

机电系的前身是广东省机械学校, 2003年合并到广东省技术师范学院。当年广东省机械学校专业设置少,学校在中专的数控专业的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在珠三角洲的高职、中专学校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广东省技术师范学院作为广东省的普通本科高校,虽然在文科等方面具有自身的办学特色,但在机械学科的办学上仍是首次,从办学思路、经费投入和人材培养上与华南理工、广东工业大学等学校仍有较大的距离。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机电系设置了机械电子工程(机电一体化)、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三个专业,在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下设置汽车工程和CAD/CAM两个方向, 2006年又成功申报了广东省重点数控实验室,为机电系的全面发展和学科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近几年,经过不断地努力,机电系在数控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些经验,我们的许多专科毕业生已成为周边地区技工学校的数控教师,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较强的动手能力、较高的职业素养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但是,我们在机械学科发展方向方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摸索阶段。

本文认为,机械学科发展应以一个方向为突破口,即在学院资源的鼎力支持下,将建设发展目光紧盯数控技术的发展。因此,要做的工作目标是:把机械学科作为学院工科的重点学科之一,将已经开展多年、具有一定基础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确定为特色专业。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与重点数控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起来,使特色专业实验室成为学校重点实验室,并力求升级。机械电子专业的数控技术特色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数控技能培训方面,我们仍具有很大优势,要继续深化数控机床操作技能等培训项目,广泛了解企业对机械人材的技能需求,拓展技能培训的方向和深度,加强技能能力的提高;②重视教学理论水平与科研水平的依附关系,在机电一体化方向上,强调没有相应的科学研究,就设有高水平的专业教学,更谈不上专业特色。因此,由学院重点扶持数控技术方向的科研项目,组织团队非常重要。团队在数控技术上强调概念先行,理论先行,争取先有一些关于数控技术的论文,待有一定的研究铺垫后再争取省、市项目,并注意与企业形成横向联合的态势。据报导,在中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发展和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方针的拉动下,国内机床市场十分活跃,数控机床发展很快。但是与数控机床配套的功能部件的产品水平和产业化规模还无法满足数控机床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数控机床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从设备数字化控制入手,将数控技术应用在相应的机械设备上是我们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之一。目前,数控机床高速加工工艺和设备部件,如,数控系统、驱动系统、高速电主轴、主轴部件、滚珠丝杠、滚动直线导轨、数控刀架、测量系统、防护装置等项目都是研究的大热门。我们的研究方向应考虑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特色和优势,将科研与企业的技术进步联系起来,面向企业,服务社会。因此,在数控机床主要功能部件的创新发展上加大投入,从数控设备部件研究入手,与企业紧密合作,从产学研三方面提高理论和科研水平,并带动专业理论教学的进步。

篇6

北京101中学是北京市重点中学,北京市高中示范校。近年来,北京101中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目前,全校上百间教室全部配备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组建了千兆校园网,直接百兆到桌面,具有60M独享带宽出口;同时建设了5个专用机房和1个电子阅览室,可满足600人同时上机学习或上网浏览,并且教学楼、办公楼、学生机房及阅览室实现快速的连通,教师及学生可以随时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在学校的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校领导同样重视数字化校园软件平台的建设工作。校园网内部有邮件、Web、FTP、VOD等应用服务器,为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外部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数字化图书馆、教学资源库、自主研发的教务管理系统等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便利。

101中学信息化发展核心特征

1.完善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学校的应用搭建有效的平台

基于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形势及经济实用、可持续发展原则,学校从最初构建的100M到互联网,发展到现在的1000M到互联网,为学校的各种应用提供足够的带宽支持;配置有各种系统服务器、资源服务器、核心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中心的设备选择了信誉可靠、性能稳定、扩充性优良的专业产品,服务器有HP、IBM等品牌的专业服务器,交换器有CISCO等公司的产品;配置有5个专用的计算机房,同时在图书馆增设大型的电子阅览室;升级原有的多媒体教室,在每间教室配备多媒体计算机、72/80寸液晶触摸屏、多功能视频展示台、功放音响等,教室不仅可满足正常的教学活动,还可以用来直播校会、开展培训等多种活动。

2.软件应用逐步推进

学校建设有网站平台、电子邮件系统、VOD点播平台,将各种常用的资源及时提供给学校的师生,不断推动教科研等活动的开展,实现了学生电视台、学校视频等常规的点播。在自有软件方面,学校自主研发了教务管理系统等软件平台,在多年教学管理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定制,采用C/S模式及B/S模式,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及排课于一体,操作使用方便,输出内容丰富,为学校的教务工作及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提供了助力。使教学管理者从繁琐的教务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

3.有线网络连接到无线网络覆盖的过渡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持续建设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大而全,华而不实。学校以“建得好、用得上、出成效”为出发点,相关应用系统让管理者、教师、学生易学爱用,真正减轻了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了效率,在通盘规划、逐步建设的过程中获得大家对信息化工作的支持和认可。目前,北京101中学正在对学校实施无线覆盖,可以说,在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无线技术的成功应用已经成为校园提升信息化的重要手段。通过部署无线网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更好的交流平台。可以通过便捷的互联网接入方式,随时随地查找资料。此外,无线网络也为学校多媒体教学等应用提供支持。

4.远程教育服务大众

101远程教育网作为国内首家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站,在中国远程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从1996年至今日,服务用户数量已经累计500余万,在全国各地设立分中心和机构500多家。网校课程及学习资源涵盖了人教版(六三制)、人教版(五四制)、北京版、首师大版、浙江版、河北版、湘教版、江苏版、鲁教版、上海科技版、华东师大版、鄂教版等400余种国内主流课程版本。101远程教育网也是现今用户规模最大的一所网校,由全国4000余名一线优秀教师任教,为学员提供同步课堂及多种网络学习服务。这些教师已经从最初的北京101中学到现在的北大附中、北京四中、北师大附小、天津南开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山东师大附中等国内重点学校。

101中学信息化发展的运作模式

1.以需求为先导,逐步推进

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项目管理等多个方面,101中学的各级领导根据学校的实际,在项目分析和规划设计时,就进行了整体考虑、统一规划,以确保信息化发展的延续性。对于一个周期比较长的项目,涉及需求调研、方案论证、系统选型、部署与集成、人员培训、推广应用、运行反馈、修改完善等多个过程,因此建设过程必须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降低失败的风险。

2.以应用为核心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应用”,使各个职能部门实现管理信息化,实现上下级部门之间更简便快捷的沟通,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减员增效,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通畅;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多样化的手段,让课堂不断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始终坚持以应用为主导、让更多实用的系统应用跑起来。

3.逐步整合各项资源,形成统一的服务体系

面对众多的应用系统,如果不能互联互通、不能共享数据,就会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导致重复建设、重复工作,严重影响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因此,在后期整合的过程中就需要确保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实时交换。在统一认证的基础上,将分散、异构的各种应用和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各种应用系统的无缝接入和集成。

篇7

关键词:认识;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9-127-02

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壮大中所形成的一种核心竞争能力,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1)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的,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理念的逐步加强,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被企业的管理层加以重视,他们开始认识到,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有能力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根本的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本文拟就如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表自己浅薄的看法。

一、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特征

(一)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目前理论界对核心竞争力的含义还是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或者同一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都会得出不同的看法,比如说,就不同角度而言,有的从经济学的角度强调资源的成本优势;有的从管理学角度,关注战略管理的重要性;有的从创新经济学角度,关注技术创新的发生发展等等。所以说,给核心竞争力下个比较准确的定义是很难的,但是存在一些基本的共识,那就是强调资源的整合,说明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集合体,强调它的独具性和持续发展的优势,说明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同时,他们基本都认为:保持和运用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长期根本性战略,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是是企业独特拥有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复制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并能为企业带来持久超额利润,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源。基于以上对核心竞争力的一般理解,可以说核心竞争力是核心技术、管理能力、组织学习及客户知识、营销知识的总和。

(二)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指出识别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指标:(1)能为企业提供通向多样化市场的潜在途径;(2)能最终为顾客带来价值;(3)让竞争者难以模仿。在这三个可识别指标中,难以模仿的特性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独有的特性,核心竞争力对一个企业而言一旦形成,由于其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经历和条件,并且与社会文化、环境价值观念习俗传统密切相关,所以它就不能被其它企业所模仿或学习或者模仿和学习的成本很高。具体来说,主要是因为它的资源或能力的稀缺性、结构复杂性以及它的因果模糊性等等。

这三个指标大致归纳了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但是随着人们对核心竞争力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发现,要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保持其旺盛的活力和持久性,它还应具有如下特征:1、资源整合性。一个企业通常拥有多方面的技术、技能和知识,当这些资源单独存在时,不能发挥最大的竞争优势,而核心竞争力就可以发挥资源整合性,通过优化、调整企业内部的资源结构,产生整体效应。2、动态持久性。随着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里大部分有形资产的持久性大大地降低了,而核心竞争力作为无形资产却能持续地创造利润。3、延伸性。核心竞争力能够帮助企业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维护已有的核心竞争力,还要培育新的核心专长,以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保障。是一个组织内部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组合,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获得长的可持续的竞争能力的优势,企业必须要做多方面努力来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

企业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大致上分为三步:

第一步,正确认识核心竞争力,识别企业目前核心竞争力的状况,因为如果本身就存在核心竞争力,那就谈不上构建的问题;

第二步,识别后,如果没有这样的竞争力,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步,形成并维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具有持续、稳定的竞争优势。

(一)识别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正确识别是企业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前提,管理者必须能够正确识别它,以便就如何培养和开发它做出决策。识别核心竞争力,基本原则是:企业的现存的竞争力是否符合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并发挥其效用,但由于企业核心能力深植于企业产品、技术、生产流程,企业文化和制度之中,并与它们整体互动,这使得它们难以与企业中其他因素分离和度量,尤其要分析鉴别它的细节(或要素)则更困难。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识别:

1、是否存在无形的专用型资产

无形的专用资产主要包括商标、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资产等等,这些资产本身所固有的特征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是吻合的,那就说明企业中这些资产的存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大支撑。

2、是否存在自己的核心能力

核心竞争力是通过核心产品向最终产品延伸的,而要识别核心能力 必须从对具体产品的分析中得出。因此核心竞争力的识别顺序要从终端产品开始,从中找到贯穿于多个产品的核心能力。

3、是否存在企业所拥有的关键资源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所拥有的关键资源上,企业的资源是基础性的,没有资源就失去了竞争能力的基本条件,但企业仅有资源优势还不足以形成核心竞争力,还要把资源优势转换成为能力优势。因此,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关键资源的识别入手,通过对关键资源的识别归纳出企业拥有的能力。

(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如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无论对认为自己企业存在或不存在的企业都是非常重要的。

1、创建企业特色管理模式

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才能把企业机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并注重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新世纪的经济是信息化的经济,信息技术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注意品牌战略

品牌是一种产品乃至一个企业区别于其它产品和企业的标志。品牌战略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没有品牌战略,就难以形成持久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竞争力的企业未必要有品牌战略,但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则必然是没有品牌战略的企业。从战略角度来看,企业必须具备战略意识,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是在打造品牌,实施品牌战略,这对企业是根本性的;同时,要有品牌战略的制度安排。

3、追求自主创新

自主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加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是加强自主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基本途径,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和地理标志。

4、追求知识管理创新

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按照协作和信任的原则建立起开放的企业内外部交流环境,通过知识共享和应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不确定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源在知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取决于员工和组织部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不断创新、提高效率和效果、降低风险的手段和方法,而这些都有赖于企业的知识管理创新。

(三)形成并维持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核心竞争力的管理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培育和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企业须根据战略目标,调动并整合好人力、物力、财力,这样才有助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为此,企业必须加强对已形成的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也即企业在形成核心竞争力后,在一段时间内,当其核心竞争力仍与企业内外部因素相匹配时,企业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机制、方法和手段来维护、巩固和运用其竞争优势。企业要有先进的管理体制,并且要加强对核心竞争力的应用,而当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再“核心”时,企业可以迅速利用其拥有的强大的整合力,重新整合其产品或技术,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邹祖绪,邓彦兵.大力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2]詹杰,张华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知识管理[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因素分析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源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自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正式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以来,这一概念很快获得了学界的普遍认同,并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21世纪初开始,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被引入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学者们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特别是对影响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因素研究较为翔实,将其分为单一要素说、两要素说、三要素说以及多要素说等等。目前,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对其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借鉴多要素学说理论,研究分析影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探索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本源与特征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理论本源与概念界定

1.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理论本源核心竞争力理论来源于现代企业组织理论,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不断成熟与发展。美国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认为:“学校可以视为专门生产学历的厂家,教育机构可以视为一种工业部门。”可以说,从舒尔茨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高等学校同样具备企业的属性,这也是核心竞争力在高等学校能够加以借鉴和运用的原因所在。作为目前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其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延续与扩展。所以说,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本源是现代企业组织理论,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的内涵提炼与外延扩展。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概念根据影响核心竞争力因素的“多要素学说理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描述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整合专业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组织结构与管理、校园文化、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校内外资源,不断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显性与潜在优势,使自身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独特能力”。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在分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之前,要清楚高职院校与高等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区别。首先,二者的实现方式不同,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工作岗位来实现;高等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在高校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实现。其次,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及其不同的关键点。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综合人才,其核心竞争力关键点在于“技”;高等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理论研究型、学科型、工程复合型人才,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点在于“长”。最后,二者的评价标准不一样,高职院校的评价标准基于多要素学说理论来展开,涉及面广;高等本科院校的评价标准主要取决于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两个方面。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价值增值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增值性首先体现为其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本身。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价值。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社会价值指的是能否促进高职院校本身的教育目标的形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二是用户价值。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用户价值指的是能否满足学生及其家长对于学习的需要或需求。同时,通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与作用的发散,使其能不断实现价值增值,为学校带来更加显著的竞争优势。因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不仅具有相应的价值性,也具有价值不断增值的特征。2.知识整合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知识整合性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类,知识活动是高职院校最本质的特征。隐性知识具有模糊性与独一无二的特性,往往不易被模仿,因此,隐性知识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作为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必须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以及与此相支撑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各项资源有机整合。所以,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也具备有知识整合的能力与特征。3.持续创新性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不同,其举办目的与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也略有区别。高职院校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家长、企业”等当前和潜在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不断创造新的教育需求增长点。同时,要想使已经形成的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优势得以延续,必须不断地实现创新,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的创新与科研技术水平的创新,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因此,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也具备动态调整与可持续创新的特征。

二、影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因素

(一)办学方向和目标不明确

办学方向和办学目标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不同,它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与目标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一致。从办学方向和目标设计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各个方面,都是影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按照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办学模式办学,一心要成为区域内高职院校的领先者,成为一所集理工、文管于一体的综合高等职业院校。殊不知,这些高职院校不顾自身客观实际,不遵循高职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结果只会是迷失自身的办学方向与办学目标,令其自身办学举步维艰,先前形成的竞争优势也会不断丧失。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在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之前,一定要明确自身的办学方向与办学目标。

(二)自身定位不准确

我国高职院校从2000年开始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态势,大多数高职院校由原先的各类中专、职工大学联合组建而成。作为原先的中专或职工大学,自身的定位非常明确,但是一旦升格为高职院校以后,大多数院校认为既然是高等教育序列,就应该像普通本科院校一样来办学,自身的定位反而不明确了。一旦没有准确判断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不能客观地评价自身的水平与办学能力,就无法形成高职院校本身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无法形成,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一直无法有效解决的根本问题。所以,高职院校要想在众多院校中脱颖而出,学校发展定位必须准确,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具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三)办学资源缺乏

近几年,各省高职院校的招生形式多样化,有单独招生、自主招生、考核招生等多种形式,各高职院校学生数量急剧上升,办学资源也相应地日益紧缺。第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达1万多人,生师比有的竟达到了70:1,师资队伍资源的短缺表现得尤为突出;第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室、实训室、宿舍、图书馆以及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基础资源不足,直接导致培养的学生不符合社会和市场的需要;第三,高职院校目前普遍缺乏政府相关经费的投入,同时由于旧有的体制机制的限制,导致学校办学自主性相对欠缺。以上的不足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特色不鲜明

2010以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刚刚组建或合并不久,各高职院校专业目录混杂,甚至有部分学校的专业只是将原先(合并或组建)的专业加以集成,没有进行相应的优化与整合,从而形成一种大而全的现象。部分高职院校不注重自身特点的打造,导致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办的专业雷同,没有特色。与此同时,由于自身的实力与基础、底蕴等不够深厚,导致在激烈的专业竞争中难以生存和发展,乃致最终被淘汰。据报道,湖南省教育厅2016年撤销高职学院连续三年未招生的专业点达20个。自从教育部实现国家示范校建设以来,各地高职院校紧贴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逐步形成了各自鲜明的办学特色,如具有医学办学历史的,形成了医卫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具有经贸与管理办学历史的,形成了经济管理特色明显的高职院校等等。所以,要想形成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要逐步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途径

(一)准确定位,培育特色

准确定位与管理整合是高职院校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本依据和必要步骤。目前,教育部以及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均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在科学定位时必须做到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相关事业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广大高职院校在准确定位与培育特色时,首先要客观分析各自的现实条件与基础,明确自己能干什么,自身能开办什么样的专业;其次,要能准确分析与预测当地政府、市场以及行业的需求与发展趋势,明确市场对人才的真实需求,明白自己需要干什么;第三,要着重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现实竞争与潜在竞争(或机会、威胁),明白自己将来怎么干的问题。同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方针,不追求“大而全、高大上”,应坚持“特色性”发展,专注于学校独特优势的发展,要集中自身的有限资源与现有特色,做强做精,逐步积累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重声誉,强质量

目前,部分在原有中专学校基础上升格的高职院校,大多有比较悠久的办学历史,具有良好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较高的信誉度,是学校最为宝贵的“无形资产”与“精神财富”,是学校办学的“软实力”,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作为高职院校必须牢牢把握办学宗旨,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要将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定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只有重视学校声誉,强化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才会逐步的形成。

(三)丰富资源,管理整合

高职院校办学资源主要指的是人才培养供给能力资源。按照来源来看,可以分为校内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按照属性来看,可以分为师资资源、实习实训条件资源、课程资源、管理资源等,这些资源要素是决定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否形成的关键。但是,单个的资源要素的简单堆积并不能构成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而必须要实现上述资源要素的有机整合。管理整合既可以是内部整合,也可以是内外整合和战略整合,不管高职院校采用何种整合方式,都要通过管理的有效介入,增强资源要素之间的协同性与创新性,使各种要素发生功能耦合,并形成系统化的有机整体,形成优于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想培育和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丰富资源与管理整合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

(四)分层次,重创新

篇9

在高等教育领域,竞争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对优质生源的占有,对优秀师资的占有,对办学资金的占有,学科的竞争――对科学制高点的占有。在影响高校竞争力的诸多因素中,若干关键性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则构成了高校核心竞争力。依据高校组织内质及其目标的特定性,高校核心竞争力应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内涵:其一,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一种使高校长期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这种能力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高校软硬件资源的有效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是高校竞争优势的源泉。其二,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一所高校独有的、高人一筹的、造就特色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不能轻易被竞争者模仿与替代。其三,高校核心竞争力,具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使核心竞争力不断升级转换,才能使高校在持续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校核心竞争力有如下特征。

1、强调独特性。高校核心竞争力其独特性特征,即大学的特色。它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精髓,是大学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轻易模仿的显示其独特竞争优势的特质。

2、强调价值性。高校核心竞争力其价值性特征也可理解为用户的认可性,它是通过大学的办学职能和办学目标来实现的。当然,这里的用户是指高校所培养的学生和所服务的社会。用户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最终检验者,核心竞争力必须得到用户的认可,才能最终体现其价值追求"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追求体现在提供优质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上。这些都引导着政府、社会对高校资金投入的流向,引领着优秀师资和优秀生源的流向。

3、强调整合性。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样,高校核心竞争力也是以资源为条件的,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有:人才资源、物质资源、精神资源。人才资源主要指高校的师资储备和可开发的潜力,师资力量是创造大学价值,形成大学集合优势的最重要而直接的力量。毫无疑问,人才资源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要素之一,因为它是高校最重要的资产。但人才资源又是可移动的,人才资源在核心竞争力构建中的作用显现,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另外一个核心竞争力要素――管理和文化,也即精神资源,如果这个学校其文化是和谐的、上进的,管理是以人为本的、高效的管理,那就会增强对人才的凝聚力,就能使人才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反之,如果这个学校其文化是个嫉贤妒能的文化,其管理是僵化的、低效的管理,那么即使有才智出众的人才,也是难以发挥能量的,久而久之,人才也会流走。同样,物质资源的能动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高校核心竞争力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资源不应是分散的,而是有效整合起来的,没有资源的合理组织与协调,无论组织的先天条件多么好,其优势都难以真正发挥,更难以持续下去,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一句空话。

4、强调动态性。竞争是动态的,核心竞争力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高校本身是处于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个系统,必须准确预测系统内外部变化,适时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升级转换,应有前瞻意识,洞察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趋势。只有顺应了时展的要求,才能使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1、找准支撑点是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支撑点是指高校拥有的某一或某些独特的优势,是高校竞争力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依托和关键。高校以此为支撑点,通过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将这一独特优势延伸,扩张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才能形成高校独特整体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对高校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支撑点进行准确定位,是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首要环节和突破口。特色办学就是一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支撑点,就是一所高校赖以生存的灵魂。办学特色可以体现在办学观念、办学风格、培养目标、学科水平、课程体系、管理方式等诸多方面。就某一所高校而言,以什么样的特色作为形成自身竞争优势的源泉,这要建立在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在自己的办学层次上才能铸造自己的特色。

2、学科建设是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和核心。高校特色学科是学校特色的重要表现内容,抓住了学科特色的建设就抓住了办学特色的核心和根本。学校应紧紧围绕所服务地区或区域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本校实际,在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的基础上,着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科,花大力气建设特色学科,努力打造特色品牌。品牌是高校的无形资产,打造品牌的过程,就是无形资产积累的过程,也是其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过程,特色学科一经确立,就要以此为重点,集中力量,采取措施,狠抓重点学科建设,力争使学校的重点学科在该学科领域内异军突起,变特色为优势,并以此为突破口,壮大力量,扩大影响,由此牵引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发生质的飞跃。

3、以人为本是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保证。教师是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一线突击队、主力军和原始推动力,也是培育学校特性差异的核心价值、无形资产和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因素。现在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措施层出不穷,人才的争夺战愈演愈烈,人才价码不断提高。当然,这表明人们已认识了人才的重要,但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人才所具有的流动的属性。一所高校或一个学科把自己的胜败决定在一个流动的因素上是不稳固的,就相当于大厦盖在流沙上面。其根本是要有稳固流沙的基盘,也即对人才的有效管理从而形成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氛围下,无论谁来到这里,他都会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那么这种管理和文化就叫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关键是要重视开发掌握关键技能的人才资源,对高校而言,就是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学科建设中起领军作用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防止关键人才的流失,以免削弱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篇10

关键词:无形资产;核心竞争力;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无形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愈显突兀。对无形资产与外向型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研究有利于提升我国外向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管理模式和具体措施。本文重点研究了我国外向型企业在无形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相关理论成果可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展开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拟通过对两者关系及相互影响的分析,来进一步分析我国外向型企业在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相应的提出我国外向型企业应如何进行无形资产管理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一些个人看法。

二、无形资产的内涵界定及其重要性

1.无形资产的概念:所谓无形资产,是与有形资产相对应的概念。笔者认为可对无形资产下如下定义: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且能以货币计量的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从企业资源的广义上讲,还包括人力资本、企业文化、营销网络、消费者忠诚与长期建立起来的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与客户数据库等。

2.无形资产的基本特征

无形资产是一种知识。知识只能被感知和认识,知识是具有无实体性的,需要加以培育、创造和创新。无形资产是多元化的、可以是人力资本,内部结构资本,也可以是外部结构资本。

与有形资产一样,无形资产同样是劳动创造的产物,而且,创造无形资产的劳动多为智力劳动,这就决定了无形资产具有较高的价值。

无形资产主要是以非实物形式存在的,因此,很多无形资产形态如工业产权可同时为多个主体占有和反复使用,正是因为无形资产的可重复使用性,因而无形资本的安全对法律有绝对的依赖性,这就要求要加强对无形资产的保护力度。

无形资产的增值能力源于它的强大的竞争功能和垄断能力。无形资产自身的增值过程,是一种典型的质量型而非数量型的资本增值方式,其价值可以在数量不扩张的情况不断地积累,这也是无形资产具有较高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

3.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分析

知识经济社会里,人才是发展知识经济不可缺少的最基本要素。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物质资源、货币资本和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及其增量,而是依赖人类最复杂的功能——人的智慧和创新,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增值和实现。

无形资产一旦资本化,就具有获利性,而且其获利能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远远超过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对应与无形资产产生,企业的无形资产具有明显的排他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多的依仗无形资产,因而具有一定的延展性,这与无形资产的特征是相一致的。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必然要增加对无形资产的投入。

在知识经济时代,有形资产的地位相对下降,知识资产的地位则相对上升,企业获利将更多的依靠知识资产,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入。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征及内容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企业各部门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并被有效的组织管理,将企业所拥有的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充分利用形成一个企业独有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简而言之,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其蕴藏于企业的每个层面、每项职能、每步流程和每个员工之中。

2.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知识可以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具有信息特征的显性知识很容易被仿制,而具有方法论特征的知识则相对来说较难仿制。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综合科技实力、管理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集中体现,而不是某一项或几项技术所能替代的。这种异质性特征决定了只有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换言之,即使能将某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转让与其他企业,也是徒劳无益的,因为核心竞争力已经与企业的文化融合在一起。

延展性是指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衍生出一系列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核心竞争力是由不同要素有机联系而成的整体竞争力,各分散的技能、专长和竞争力要素都不成其为竞争力,必须进行有效整合。

先进的设备、高水平的生产线,以及关键的技术、资金等等,都是企业赖以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但它们本身并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3.核心竞争力的内容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决策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是企业辨别发展陷阱和市场机会,对环境变化做出及时有效反应的能力;员工竞争力:企业组织的大小事务,必须有人来承担;科技竞争力:现代企业的竞争其实就是科技实力的较量,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强有力的科技竞争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因此,科技竞争力当之无愧地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竞争力就是由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方式构成的一种整合力,它直接起着协调企业组织的运行,整合其内、外部资源的作用。

四、无形资产对外向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作为外向型企业的典型,世界500强企业之所以可以持续发展,是因为其掌握了秘密武器——核心竞争力,而无形资产则是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无形资产对外向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无形资产与外向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无形资产的概念和特征不难看出,二者对外向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都是外向型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的重要保证。

除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等权利类无形资产和企业商誉等无形资产外,其他无形资产本身就是一种技术、技能或知识或者是外向型企业运用这些技术和知识所获得的成果,这与核心竞争力的内容有很多共同之处。

2.无形资产是增强外向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对于外向型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文化、制度、管理、人才、技术、产品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是技术、技能和其他知识的整合和集合。他是保证外向型企业可持续发展、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资源,是外向型企业的无形资产。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盈利能力的扩大和价值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拥有的无形资产本身的价值。当前,外向型企业间的技术贸易,特许经营等无形产品的生产与交易正日益成为外向型企业日常经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向型企业科技水平的较量,一个掌握核心科技的外向型企业往往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相反,如果一个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平庸无为,则难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落伍,甚至被淘汰。

五、我国外向型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无形资产意识不强

由于无形资产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不易被人的感官感觉和把握,而且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和运营也不太熟悉,这些往往使企业忽视无形资产的存在,甚至对其流失也视而不见。无形资产意识不强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忽视无形资产的注册。很多外向型企业不注意无形资产的注册,使其得不到法律保护,给企业和国家利益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无形资产投入不足

目前对我国外向型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意识不足,技术创新资源投入不够是无形资产管理方面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我国外向型企业管理者创新意识不足表现为:企业创新率不高,新产品的销售份额平均只有10%左右;在技术引进的态度上,就是企业过度地依赖技术引进,引进后只是简单地加以利用,而忽视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创新资源投入不足,创新资源投入指标主要有技术开发人员数量和质量、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等。

3.无形资产保护不力

据对部分重点医药研究院所和企业的调查,在2006~2011年期间取得成果1874项,申请专利的只有90项,只占2.7%。这样,大量可以拥有的国有知识产权随随便便地流失了。

4.无形资产运作无方

我国无形资产运作方式上与国外公司差距巨大,没有充分发挥无形资产在增强竞争实力和开拓市场的作用。国外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往往实行“产品未到,专利先行”,或“资金未到,专利先行”的战略。

六、加强无形资产管理,提升外向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增强无形资产意识

要积极转变观念,重视无形资产管理,增强无形资产的开发、保护和运用意识,构建以无形资产为基础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2.企业要进行制度创新

所谓制度创新,就是指能够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首先,要改革无形资本产权制度。其次,要建立企业人力资本制度。人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主人,企业的每一项经营活动均由人发起,操作和控制,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和智慧以及人的努力程度。同时,要建立人力资本投资制度,包括人力资本的引入制度和开发制度。

3.加大投入,重视无形资产培育

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培育和开发,首先在于充分利用和发展现有无形资产。多数无形资产项目受时间的制约,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充分加以利用。

4.加强对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

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无形资产申请人进行必要的限制。其次,对无形资产的各项法律进行必要的补充,加强撤销制度,明确侵权人、违法人的经济责任。再次,加强执法力度。最后,企业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企业拥有的部分无形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等都需要履行一定手续后才能够受到法律保护,否则就会被白白侵犯,甚至反受其制。

5.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加强无形资产管理

首先要在外向型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中列入无形资产的开发和投入计划,推进无形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要落实外向型企业内部无形资产管理的专职或兼职机构和人员,从组织上予以保证。第三,要积极加强领导,建立起内部统一领导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6.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外向型企业核心竞争力

名牌是任何一个企业最为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也是外向型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现代市场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品牌的竞争。我国外向型企业要以名牌战略为导向,促进外向型企业为争创名牌而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扩大企业知名度、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加快产品更新速度等一系列的内部经营管理创新活动,使外向型企业在创造名牌、运作名牌和维护名牌声誉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专长、知识产权和管理经营,构建起外向型企业强大的核心竞争优势。

7.以无形资产为核心,开展外向型企业财务管理活动

无形资产的价值从根本上讲是通过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出来的,当前外向型企业经营活动中要充分将无形资产经营与产品经营等有形资产经营结合起来,以提升其无形资产价值。以无形资产为纽带,进行企业间的兼并联合,迅速扩张其规模,增强其竞争力。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将筹集无形资本作为其财务管理的重要起点。其二,以无形资产为投资战略新方向。

8.挖掘比较优势

关于“核心竞争力”,太多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以及企业管理者们,已经从产品、技术、信息、管理手段、品牌等方面都已总结了精辟的理论及行动框架。为此,笔者将仅就外向型企业如何深入挖掘外向型企业优势、培养核心竞争力。

首先,量体裁衣,制定出口发展目标,谨防“张力”错位。按照科学发展观,外向型企业必须充分考虑所属产业特征和自身资源优势,确定适宜的出口发展目标。其次,遵循国际市场规则,恪守商业信誉,放眼未来。恪守基本的商业信条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国际市场因特殊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别于国内市场规则。再次,客观分析利用外向型企业情感纽带比较优势,营造良好的、颇具团队协作意识、适合外向型企业发展的文化氛围。

七、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能力成为商业竞争优势之源。构建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本文运用对比论证法、文献资料法来阐述无形资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的影响。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培育和运作无形资本。然而我国目前无形资产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漏洞,影响了外向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因此,对无形资产与外向型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研究有利于提升我国外向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管理模式和具体措施,将对我国外向型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积极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常文博.试论国营企业的无形资产及其会计处理[J].现代电力,2009(S1):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