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职业认知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的职业认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思考
一、专业建设调研
1.专业论证
计算机专业是当前中职学校普遍开办的一个主流专业,信息类专业在校就读学生有几十万人。近年来,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猛增。每年新增的IT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专门技术人才提出了很大的需求量。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社会机构、信息产业链中的企业,也会对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人才提出更多需求。对于中、小企业的共同特点是要求综合性人才,一专多能。另外在大型企业中,对计算机应用岗位工种分工明确,对毕业生的技术素质要求较高,并偏重某种专业技能。
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总量在计算机行业属于排名靠前的,每年大约需求100万各种类型的毕业生,中职学校毕业生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行业的基础工作,特别优秀的可以从事一些软件开发工作,但大部分是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
2.行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广的就业范围,如办公文秘、信息通讯领域、图形图像处理、影视制作与编辑、管理信息领域和信息出版领域、网络安装与调试、计算机硬件维修、软硬件销售领域等。具体工作包括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发送、接收、查寻;操作、维护(修)控制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管理信息领域(如金融业、经贸业、服务业、图书馆、学校等):操作、维护和管理计算机(单机和网络)的硬件和软件;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操作、网络管理、软件开发、信息出版领域(如新闻出版业、印剧业、电子信息网)、软件工具的操作;计算机硬件软件销售领域(如各大小电脑公司):软硬件实现、现场安装、调试、用户培训,产品介绍等。
根据国家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部委制定的“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项目之计算机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计算机专业所面对的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认知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练的办公软件、常用软件操作能力。
2)数据库操作能力;图形图像制作能力;静、动态网页制作能力。
3)网络构建、网络布线、配置、维护能力;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能力;应用网络管理工具进行网络监控、维护能力;网络安全与防范能力。
4)网站的建立、、维护与管理能力;组装计算机硬件、安装操作系统能力;计算机硬件故障诊断和维修能力。
5)计算机平面设计和动画制作能力;影视媒体素材加工与多媒体合成制作能力;使用主流计算机多媒体输入输出设备能力
3.计算机专业学生当前的就业情况分析
近几年,随着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具有大专、本科学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不断增加,由于整个就业形势严峻,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降低就业门槛,与中职生来“拼抢”岗位。再之许多相近专业与计算机相互挤占就业岗位,就业空间逐渐“缩水“。因此,中职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若无一技之长,很难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据调查,近年来中职计算机专业按本专业就业率仅为20%,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职在计算机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专业定位不准,针对性不强,课程学了不少,真正精通的没有,都只知道皮毛而已;课程设置多年不变,教学理论陈旧,内容过时,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没有从根本上脱离普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
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标准。
调研结果显示:
70%以上的企业认为学校课程与就业关联不紧密,学科课程多,就业及工作的相关课程少,教学内容相对企业滞后,学用不一致,学校专业教学还没有完全结合企业实际需要,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不够紧密,没有充分体现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的开发思路
1)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组织课程内容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2)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确定课程设置
从岗位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工作过程,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3)以项目教学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
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点
5)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课程标准要涵盖职业标准,选择一些社会认可高、对学生劳动就业有利的职业证书。
2.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工学紧密结合的“141”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是计算机专业建设的切入点。“1”即:第一学期在学校完成基础理论与知识的教学与训练;“4”即:第二、第三、第四、五学期按照“教学——训练——实践——教学”的工学交替方式组织教学活动,“1”即:第六学期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和完成毕业设计。通过学生的认知技能、单项操作技能、专业核心综合技能的反复训练,循环操作,实现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综合素质的阶梯式上升,实现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计算机专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之间的有机统一。
3.人才培养方案总体目标
为培养综合素质优良,职业道德高尚,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尽心尽职、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具备计算机办公、多媒体平面设计、网络安装与维护、硬件组装与维护、图形图像影视处理等相应专业方向的能力,并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实用型、综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体系结构是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指南,以用人单位满意为宗旨,构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科学合理、可操作强的计算机职业型人才培养体系。采用阶段实训及模块化教学途径,突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规格定位为面向中小企业的计算机类岗位,针对计算机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培养出适应能力强、特色鲜明、技能突出,实现与企业计算机实际应用“零距离”,与就业岗位实现“零适应期”、能快速胜任企业具体计算机类岗位。
参考文献:
[1]文瑜.浅谈如何改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难就业”的状况[J].现代教师与教学,2012,4.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
[3]《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
篇2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以我校为例,1993年开设文秘专业,1998年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学生被分配到各大报社和机关,以文字录入为主。当时计算机正逐步普及,那几年内学生供不应求。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学校的办学理念是:面向社会办学校,适应市场设专业,强化素质抓教改,突出技能育人才。
面向社会办学校,就是开门办学。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订单培养等模式,面向社会办学。
适应市场设专业,就是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并预测市场需求,设立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长短结合,以短养长。
强化素质抓教改,就是进一步强化管理队伍与教师队伍素质,以能力为本位,突显专业特点,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开展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有效性。
突出技能育人才。职业学校的任务是教会学生从业的技能和本领。突出技能训练,抓紧校内外实习,使学生在校内实习后即能达到顶岗实习水平,毕业生就业率提高,并使学生成为各行业骨干。
体现职业教育的“有教无类”,树立“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学生观,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有尊严地过学校生活。
适应行业技术发展,
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我校积极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及时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方向,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1998年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尤其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计算机已经不再是只有专业人员才会操作了,逐步成为一种普及的工具。兄弟学校也开设了计算机相关专业,南京人才市场录入型人才达到饱和,就业压力随之而来。我校马上调整专业设置,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分网络工程和网络软件两个专业方向)、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三大类专业。当时我校就率先进行了课程改革。虽然开始阶段处于摸索状态,但随着行业的发展,社会的调研,很快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后来,学校建设了国家级网络实训基地、按照企业流程开发实训方案,实现了专业实训与企业用工的无缝连接。
以学生为主体,
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办学要真正符合我们职业学校的理念,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灵活运用模块化、任务化、学分化的教学方式。体现出职业学校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在实践中学习,在选拔中甄选,在大赛中培优。通过优秀生带动整体专业的学生,使我校学生的技能不仅精而且适应社会的需求。
以能力为本位,
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不仅要“专”,而且要“能”。也就是说不但要对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精而又精,还得要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如计算机与外设的组装与维修维护、互联网的连接应该是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在平时使用中处处会涉及到。不能说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只具有处理一些软件上的能力,当计算机或者打印机出现简单故障时感到手足无措。也就是要求学生一专多能。因此我校每个专业都开设了三门基础必修课:计算机与外设的组装与维修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要有高素质的学生,必须培训出一批高素质的教师,因此我校加大培训教师的力度,先后组织5名教师参加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3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先给教师充电,再把高端技能传授给学生。平时认真开展集体备课、公开课及评课工作,促进计算机组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把各种教学观摩课和报告会的先进观念在教研组中交流学习,认真组织计算机教师参加各项比赛活动,在领导的支持和各位同事的努力下,出现了大家齐心协力抓教学的好势头,目前,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其他事务,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我校从教学方法上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实行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
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一个班集体、一个学习小组或一个宿舍集体内,形成研究问题、讨论问题的风气,这是引发思考、启迪智慧、激发灵感的最重要的渠道,是创新性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中有了兴趣,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就能做到忙而不累,乐而忘忧,就能够激发灵感,提高效率。现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不足,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不足,因此如何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成为教育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我校针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引导学生善于综合,善于把学到的多门课程以至多个门类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当代科学技术不断分化与综合,而以综合化、整体化为主。我校的这一做法正好符合学生认识新事物的规律。
4.指导学生注重转化,就是由输入与吸纳知识到转化为能力与素质
知识不等于能力和素质,知识必须转化成能力与素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知识存在着过时和忘记的问题,而能力和素质是更稳定更长久的。美国物理学家劳厄说过一句名言:“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这一做法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
5.鼓励学生勇于突破,有意识地突破前人,突破书本,突破自己的老师
篇3
1.1计算机技术专业人员道德素质不高
目前,很多计算机技术专业人员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经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在技术开发过程中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把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抛在了一边。无视自身的身份和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在技术研发或出售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人员为了追求金钱效益,不顾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对自己研发的技术产品缺乏有效的实践和评估,甚至将不符合技术标准的技术产品流入到市场,给客户造成巨大的不应有的损失。同时,还有少数计算机技术专业人员为了彰显个人能力,编制出一些恶意程序,任意插入计算机程序中,给国家、社会、个人带来的很多危害。更有甚者,有一些计算机技术专业人员蓄意制作一些黑客程序,破坏公共网络秩序,盗窃他人财产、信息,或者实施诈骗活动,给社会、他人等造成极大危害,这些情况的发生,很大原因就是由于计算机技术专业人员道德素质不高造成的。
1.2对计算机技术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首先教育部门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目前,部分负责计算机技术教育的高校和计算机培训机构缺乏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很多教育工作者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掌握技术才是计算机技术教学的根本。所以计算机技术的教育者们在开展计算机技术教学时,多数比较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讲解,并不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更不用说开展全员性职业道德教育了。即使有计算机技术教育机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很多时候也是只做表面文章,不深入,主要依托于思想政治课和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教导。并没有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课教学中去。其次、部分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定位目标不科学。尽管部分院校和教育机构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到了教学计划之中,但成效并不显著,因为这些院校和教育机构只是从理论知识上进行空洞的讲解,简要的介绍,同时,开设的时间也短,一般是一学期或几节课的时间,并没有将职业道德教育落实到整个专业教学系统。一般来讲,良好素质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仅凭几节课的时间就让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这些教育部门在设定教育目标的时,相对缺乏一定的科学性,造成教育目标呈现出大而空的现象,很难被学生接受。当然对教育部门而言也是难以实现的。最后、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落后。马树超等人指出,“上海职业道德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一是教材内容过于概念化、理论化;二是内容陈旧,缺少鲜活案例;三是教材体系结构死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四是教材更新周期太长,既不能及时反映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也不能及时反映企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与评价,更缺少世界各国职业道德教育的优秀成果及经验。”[1]从我国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教育现状来看,上述谈到的有关计算机技术人员道德缺失问题在计算机行业领域是普遍存的。尽管我国高校及其他行业教育机构已经开始重视对计算机技术学习者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但从职业道德课程的开设情况看,职业道德课程设置的课时较少,时间安排不合理,理论研究不深,过于形式化,加上理论教育与实践相脱节等,导致许多计算机技术人员在以后工作中因金钱利益而抛弃了道德,迷失了方向。
2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行业相关部门监管不力
行业部门监督不力是致使计算机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三点:首先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不严。在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存在的市场环境中,行业监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力度,监督技术人员认真遵守职业道德。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计算机行业专业性、技术性较强,再加上相关部门缺乏积极应对的措施,造成监督工作很难到实处。因此,计算机技术行业部门监管不严,是计算机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虽然我国已经制定出部分有关规范计算机技术人员执业行为的法规制度,例如《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执业行为的法律法规制度。但相对比较散乱,统一性不强,尤其是规范的强制性力度不够。相关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难的问题。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系统而完整的执业行为法律。在一些特殊的道德失范问题上,零散的行为规范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其指导作用,并指出有效的解决方式。因此,由于相关法律的不完善,给那些自律性不强的技术专业人员留下一定可乘之机。最终造成职业道德缺失问题的出现。
2.2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
当前,为了普及职业道德教育,我国部分院校都根据自身的实际,在不同的学期开设了职业道德课程。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学校重专业,轻德育,致使职业道德课教学流于形式,根本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造成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极大地影响的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树立和道德品质的提升。
2.3计算机技术人员自律意识薄弱
篇4
【关键词】高职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课程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
0066-02
目前,计算机应用水平成为衡量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突出标志,不少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大学毕业生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招聘简章上明确标明岗位所要求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以及持有相关的计算机证书。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本专业的工作领域当中,这就使计算机课程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工具性、实用性等特点。
一、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主要是全校非计算机专业一年级统一开设一门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以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为目标。其他计算机课程是各专业自行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开设,如电子商务课程、办公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课程、办公自动化课程等,也有不少专业不再开设任何计算机类课程。
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领域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要求的差异。如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工商管理等文科类专业的毕业生,在将来的工作中主要是借助计算机的文件管理功能管理资料或数据报表处理等;而工科类的毕业生需要运用计算机编程来模拟工作过程,而且不同专业毕业生所要求达到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深度也有所差异。由于学生入校之前来自不同地区,他们的学习条件、家庭条件以及个人爱好存在差异,计算机应用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一般情况下,来自城市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要比来自农村及边远地区的学生要好一些。有些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Word文档处理和Excel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极少数学生甚至还会网页制作、平面设计等。统一采取“零起点”模式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教学,对课程中的各部分内容逐一讲解,甚至每个功能及操作步骤都逐条讲解,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基础差的学生,而不适合基础较好的学生。
二、构建基于任务引领的“1+X”计算机课程体系
基于任务引领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岗位需求为依据,根据实际工作任务要求设置课程,以职业能力为基础选择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情境组织教学活动。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实际,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来设置课程;以工作体系为基础,将工作任务转化为任务引领的课程,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不少高职院校实行了“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进行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第三年进入企业一线岗位进行岗前强化培训、顶岗实习,进行岗位综合能力训练,实习结束考核合格即成为企业正式员工。这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少了近半年,因此,在课时缩减又要保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下,势必要加大课程改革,对课程设置、教学学时、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本文在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的不同需求,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有限的学时内课程设置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提出“2+1”人才培养模式的“1+X”计算机课程体系: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见表1。
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应该结合各专业将来的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来进行,分为必修和选修,形成一个动态灵活的“1+X”计算机课程体系。“1”即全校非计算机专业一年级都统一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由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教师担任教学,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为目标,满足用人单位招聘中计算机等级证书作为“敲门砖”的需求。“X”根据专业类别和专业岗位群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如财经类专业必修办公自动化课程,还开设若干门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需求选择的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如网页设计、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动画制作等,使学生具有更多自由选择、发展的空间。
三、任务引领的课程建设的思路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任务要求一般是以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一刀切”、统一“零起点”的模式,难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在新生入学后,对新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摸底考试,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的考核结果及自愿原则,分成基础班和提高班,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通过计算机课程分层次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过级率。
篇5
1设计选型
为了保证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在总体方案确定以后,首要任务是选择一台适合的微型计算机。现在市场上的机型种类很多,所以必须经过反复调研、比较,特别是在可靠性及性价比方面给予高度的重视。
1.1机型的选择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应根据被控对象与控制要求选择机型。
选用现成的微机系统。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目前已有许多工业控制机在市场上销售,选用现成的微机系统将是人们配置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的首选。成品工业控制机系统的优点是使用方便,不需要很深的专业理论,编程方便。采用这种方案,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工业控制机的性能、存储容量、I/O通道的数量和种类、配置的外设以及所带的系统软件情况。
利用单片机进行开发。在中小企业,当需要控制的变量比较少,控制任务不多时,可利用购买的成品单片机(或单板机)进行二次开发,配置必须的输入/输出通道、A/D和D/A转换器以及编制适当的应用软件,便可以组成巡回检测系统、PID模拟仪表控制系统以及DDC直接数字控制系统等。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价格便宜、机动灵活。
采用标准功能模块构成系统。各模块之间采用相同的系统总线进行连接,根据系统的要求,可以选配多种不同功能、不同数量的模块构成不同规模的工业控制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的工业控制机系统,配置灵活、方便,根据需要将所需模块插入机架内的插槽中即可,无需进行硬件电路的二次开发;并且维修简单、使用方便。能够进行模块化配置的系统,一般应在定型产品中选择,自行设计或请厂家帮助设计。
1.2主机的选择
当机型方案确定以后,就应对主机进行选择。主要是对微型机的位数、指令系统等进行选择,同时还应对微机的中断系统、实时时钟、支持人机对话能力等进行考虑。
微机的位数选择。一般微处理器能够一次处理的位数越多,它的运算功能及控制功能就越强,但成本也就越高。目前主要有8位、16位和32位机。字长的选择一般根据工艺的要求和市场微机的价格,并综合可用的软件情况,按照其性价比来进行选择。
中断系统选择。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必须具有实时控制能力。实时控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系统在正常运行时的实时控制能力;二是在发生故障时的紧急事故处理能力。系统运行时往往需要在线修改某些参数,改变某个工作程序或在某个规定时间间隔到达时,启动某种处理功能;在输入输出异常或出现紧急情况时应进行报警和自动作出必要的处理,如某接口电路发生故障,需要将冗余设备迅速切入运行,替代故障设备等。处理这些问题一般都采用中断控制方式,CPU应及时接收中断请求,暂停原来执行的程序,转去执行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待中断服务程序处理完毕,再返回原来程序的断点处继续执行。因此,要求微型机的CPU具有较完整的中断服务系统,保证控制系统能够满足生产过程中提出的各种控制要求。
内存容量的选择。单片机等微型计算机的内存容量有限,内存容量通常需要扩充,有时还应配备适当的外存储器,如通常配盒式磁带机等,用于在调试阶段暂存程序和数据。单板机可配备2K至8K以上的只读存储器,监控程序和调试成功的应用程序都写入只读存储器,实现软件固化。微型计算机系统通常有64K以上的内存,一般配有磁盘作为外存储器,系统程序和应用程序可保存在磁盘内,运行前由操作人员从磁盘装入内存。历史数据通常用软盘等外存设备保存,需要使用时调入内存,也可进行趋势显示或数据分析等。微型计算机系统也可以扩充只读存储器,将调试成功的应用程序写入只读存储器,提高系统可靠性。
实时时钟的选择。实时时钟在过程控制中给出时间参数,记下某事件发生的时刻,同时使系统能按规定的时间顺序完成各种操作,支持良好的人机对话。实时时钟同时还是协调通信过程的重要因素,各模块之间的数据通信的同步靠时钟来协调。
2.人机接口
即时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在生产运行中仍需要操作人员的干预。通常,操作人员依赖生产年过程的大量信息进行决策,并通过发出操作命令来干预过程的控制,因此需要人和计算机交互信息,完成这种交互功能的部件即所谓人机接口。人机接口的主要功能在于把系统的信息传给个人,为人对生产过程的分析和判断提供依据,并把人们要执行的命令信息传给系统,由系统去具体实施。现阶段的人机接口装置主要有:仪表盘、CRT显示器、.便携式的手操器。
2.1传统的仪表盘作为人机接口
常规控制系统中,模拟仪表盘就是主要的人机接口。操作人员要通过观察各种变量的仪表示值来判定控制系统的控制质量的好坏,并进行相关的操作。这种人机接口的特点是一台仪表指示一个或很少的几个变量的瞬时值,多块仪表并行指示过程变量,每一变量的调整都要在对应的仪表上进行。对于历史数据,一般是通过记录纸来实现,通过记录纸走纸,在记录纸上记录下变量的变化趋势。操作人员对过程运行状况的判断和故障原因的判断通常要通过对几块仪表的示值或记录纸的监视和对比来实现,同时还要定期记录相关的重要数据,工作量大。在计算机控制使用初期,由于计算机技术还不够成熟,操作人员掌握计算机的程度不够,人们对计算机控制的信任度不足,曾经一度出现计算机控制系统与常规控制系统并行存在于同一装置或过程的控制之中的历史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操作人员还主要以传统的仪表面板操作作为人机接口。
2.2以CRT为基础的主要人机接口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CRT显示器作为人机接口被广泛采用。CRT显示器可以显示图形、文字、数据等信息,进行灵活的组合,能够显示出快速、简明、动态的过程画面,并显示报警信息,能按照仪表刻度盘的外形形状显示过程变量的值,并能够显示变量的历史趋势。显示界面接近常规仪表的面板样式,符合操作人员的习惯,CRT显示器成为了人机联系的主要窗口。为便于操作人员了解和控制生产过程,通常配备操作员键盘、鼠标、轨迹球、打印机、拷贝机、操作台等,构成相对完备的CRT人机接口系统。操作人员通过CRT窗口监视生产过程的运行情况,通过键盘操作与计算机系统进行交互,实施对过程的干预,通过打印机打印出各种报表和其他信息。和传统的仪表盘台不同,大量的变量显示和其他信息的显示、操作都浓缩在一个很小的CRT窗口上进行,操作人员不必来回走动去观察和记录过程数据,不必到具体仪表上进行操作。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超薄液晶显示器已经出现,在不远的将来,新型的显示器可能会取代现在的CRT显示器。
2.3便携式的手操器
篇6
【关键词】双导师制;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各大高校也顺势发展计算机专业,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但缺口依然很大,双导师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1.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对于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来说,它既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从目前来看,在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严重忽视实践教学,这就使得学生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自身的实践能力却很薄弱,从而出现学生所学知识与工作实践脱节的情况。由于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要想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双导师制的实施步骤
首先,在学生选择专业之前,校内导师会向学生讲解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规划以及从业方向,让学生充分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其次,在学生进入专业学习之时,校内导师会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指导,但对学生的培养仍局限在理论研究方面,从而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这就需要校外导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后,校外导师会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安排相应的工作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不足,为学生后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3.双导师的实施策略
3.1合理选择双导师。只有合理选择双导师,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责任心是选择导师的首要因素,若导师毫无责任心,那么导师制将有名无实,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然而,由于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各有不同的指导方向,所以,学生必须充分掌握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特点,合理选择双导师3.2定期进行经验交流。只有校内导师和校内导师定期开展专业研讨和经验交流,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校外导师缺乏指导学生的经验,这就需要校内导师协助;另一方面,校内导师缺乏实践经验,这就需要校外导师协助,从而做到互相取长补短。3.3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由于当前很多校内导师都把心思放在科学研究上,而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指导学生,从而导致这些导师对待工作不认真负责。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对表现好的导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对表现差的导师给予一定的惩罚。此外,对于校外导师也是如此,这些导师往往过于注重企业项目,而忽视指导学生,所以,企业也必须严加对待,将学生指导作为员工考核的内容。3.4强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只有强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才能促进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良好互动,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这对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来说是很有帮助的,从而使更多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服务于企业,以满足企业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4.双导师制的意义
4.1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采用双导师制这一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该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充分体现出来,校内导师可以指导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校外导师可以指导学生的实践项目,从而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4.2有利于推行高校学分制。从目前来看,学分制很难在高校有效推行,虽然有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实施学分制,但是,其成效并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总是喜欢选择容易获取学分的学科,以能够顺利毕业。而双导师制有利于推行高校学分制,校内导师可以在选课环节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4.3有利于培养有业务专长的学生。双导师制有利于培养有业务专长的学生,校内导师可以不断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选课,而校外导师可以在相应的领域加以培养,从而使有业务专长的学生能够突显才能。
篇7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定位 就业现状
在我国,从90年代计算机普及开始,计算机专业就一直热门专业之一。不管是正规的各大院校,还是民办的各种培训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随着计算机深入到各行各业,网络的快速发展,企业的信息化,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这些都使IT行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IT行业中的巨大发展空间和高薪待遇吸引着许多的年轻人。但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也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容易就业,相反,他们感到就业的压力,求职的艰难。即便是正规院校毕业的学生也一样面临这样的尴尬境地,那何况成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从事计算机教育工作的同仁们的思考和注意。
1 成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1.1 学生的就业情况
成人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在读学生的工作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有工作但从事与计算机无关的工作,有不少学生想通过学习计算机而从新择业;二是没有工作想将来从事计算机相关的工作;三是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但需要取得文凭或需要提升自己。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毕业后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很多毕业生仍然从事非常基础和简单的低端计算机工作,属于低端饱和人才,例如录入,打字等。高端有技术含量的工作,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又没有能力胜任。通过我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情况来看,毕业后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学生还不到20%,如果学习后仅仅只取得专科文凭而不能为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那么专业的吸引力必定会下降,造成就业难导致招生难的状况。
1.2 与其它专业比,尤其是财会专业
从成人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来看,计算机专业现在已经不再是成人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相反职业定位明确的专业,如财会专业、幼艺专业的招生情况比较好。这种招生状况也说明了就业状况。学生选择专业的原因之一是为了毕业好找工作。例如财会专业学习的内容相对比较集中,与会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结合紧密,毕业后基本能胜任出纳与财会相关工作。而计算机专业所涉及的面比较广,毕业后大致的工作方向是软件、硬件、网络、图形处理。在学校设置专业时并没有完全按照某一个工作方向所需要的知识点来设置学习的课程,而是为面面具到,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所学的内容和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导致了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1.3 与正规大学相比
目前全国几百所大学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一般分为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网络两个主专业,课程设置从90年代普及计算机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但是正规大学的学生的学习时间有保证,而且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正规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毕业时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胜任岗位,但是学习的能力比较强,所以用人单位也会考虑到这一点,正规大学比成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肯定会受欢迎一些。
1.4 与其它培训机构比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计算机培训机构吸引了很多想学计算机的年轻人。例如北大青鸟、新新华电脑培训学校,新东方等等。有不少高职类专科学校的毕业生为了能找到工作,会在毕业后去培训机构学习。为什么已经拿到了计算机专科毕业证却还要去培训机构学习?这说明大家认为在培训机构所学的内容与工作实际相关,有些培训机构还提供就业机会。在培训机构中设置的课程,与工作岗位结合的更加紧密,所有内容完全以就业为导向。例如北大青鸟计算机培训中,把专业设置成java技术、.NET技术、web技术等,课程设置上只设置与这个技术相关的课程,课程设置的数量和课程学习时间完全是根据这个课程的需要来设置,而不是按照教委设置的规定来要求。当然,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更有自主性和灵活性,但成人高职院校也需要打破以往的课程模式,才能让学生学习到实际的技能。
2 计算机专业职业定位的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不符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调整十分滞后,近二十年来的课程设置基本没有太大变化,按照正规院校的课程设置的模式来设置。例如对于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来说:将课程分为:公共文化课、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和计算机专业课三大块。其中公共文化课包括:高等数据、基础英语、马基与邓论等;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包括:、计算机应用数学、计算机文化,计算机英语、计算机组成原理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基础、计算机网络原理、C语言;计算机专业课包括:JAVA语言程序设计,internet应用基础、网络集成、网络操作系统、网页制作技术、网络安全、软件工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课程。从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课程基本把计算机专业中的最基本的内容都点到了,但是没有方向性,并没有突出网络专业的特色,学生通过学习并不能够胜任网络管理员等工作。
成人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时间少而且学习基础和能力都比较差,培养出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都要符合高等教育的要求,有规定的课程数和时间,不能完全自主的调整学习计划,不是以市场为导向,还要考虑自身师资条件和硬件设施等,造成成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就业需要。由于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调整课程设置,以及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局限性造成供求结构失衡。
2.2 教学知识相对较浅又较广,没有岗位专业性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时效性也在快速缩短。据统计,计算机行业软件更新周期大约是四周,硬件更新周期大约是半年,在学校里所学知识能用3年。在校学习的知识比较陈旧,想要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知识,还得通过自己上网、买书、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例如针对网络管理员这个岗位,应该能够胜任维护路由器、更换网线、交换机等网络设备;保障电脑文件共享和打印服务器的稳定运行;处理各种网络和系统故障;处理Internet无法正常访问的故障等。但是目前成人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太广,涉及到软件,硬件,网络,讲的内容也过浅没有针对性,这样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太多,又没有重点,什么都了解一点点,但什么也没有真正掌握。
2.3 与社会脱节,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不管是硬件或软件都更新较快,在学校所教授的一些技术都已经是在市场上被淘汰或者应用较少,而由于有些成人高职校没有投入一定的成本购买设备,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机会,使得学生并没有掌握最新的技术,在就业时也就没有优势。在实际工作中正在使用的平台、工具和专业技术,课堂上根本没有涉及到,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应用了。成人高校和企业联系也不够紧密,基本上是闭门造车,计算机专业学生去企业实习的机会很少,即使有一些实习工作也多与专业无关。这使得学生对于学校学习的内容没有实践的机会,自然对所学的内容也就不够重视或善忘,感觉学的东西没有用。因此现阶段成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都了解一些相关理论,但理论学习对于成人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较难,很难真正掌握也就不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而相对实践操作又较缺乏,工作中应用不到,在学校也没有提供相应的环境或机会实践。
成人高职院校计算机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及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缺乏一定的特点,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计算机专业人才应有的比较强的操作和实践能力,自身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
3 增加就业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3.1 修改课程设置,使专业分得更细,以职业技能为主
高职院校近年来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改革的力度还需要加大。计算机专业本身涉及范围就较广,主要有软件、硬件、网络、图形处理。在设置课程时应先定一个岗位或几个岗位作为目标来考虑。如软件开发人员所需要的知识的相关课程大致有:操作系统、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SQL或Oracle数据库等相关的知识。而与硬件相关的工作可能涉及的课程有:模拟/数字电路、计算机维修、汇编语言、C++程序设计、操作系统等。这样使得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性更强一些,提高将来毕业的竞争力和增加就业机会。而不是目前的状态,学校里什么课程都会涉及到一些,但学生感觉什么也没有学会。高职院校还应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的训练,多看看用人单位的要求,以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来指导教学。
3.2 和其它专业相结合,发展边缘专业
计算机和英语一样都是一个工具,作为一个专业来发展,面太窄,需要和其它的专业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各行各业都需要用到计算机,而每个行业现在都有专业应用的软件。这些软件的开发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很多相关的行业专业知识。如财会方面很多财会软件,这些软件的开发如果只靠计算机人员肯定制作不出非常专业的行业软件,如果靠财务人员,对计算机编程不是很熟悉,那也是不可能完成软件的制作。所以如果既懂一些财会方面的知识,又懂软件编程,那样做出来的软件可以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要。所以,高职院校可以考虑发展边缘专业,对就业市场作出详细的分析,找到其中的结合点。
3.3 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
现在培养的学生常常和社会脱节,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对学生的专业要求有扎实的基础与规范的职业习惯,要求对新技术新技能学习能力高,有一定的实际开发能力。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计算机类毕业生在毕业前就能得到实际开发的经验,经历实际开发过程,必须让学生掌握一种主流的开发技术。高职院校应该多与相关企业多接触,了解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要求和标准,按要求来设置课程,并可以为学生提供到企事业单位了解或实习的机会。
4 结语
目前市场需要的计算机人才数量仍很大,但成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种矛盾的解决,只有准确摸清市场的需求,用人单位的标准,根据成人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积极探索课程改革的方法,找到一条适合成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这样才能持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俊丽.民办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2008.23.
篇8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05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2.05.045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of the Major of voc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随着我国信息化向广大地区以及各行各业全面发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大批量进入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各行各业,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个计算机类专业,它集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互融性和应用普遍性。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当前人才市场需求的就业岗位产生较大的脱节,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成我院乃至各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现就我院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几点看法。定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1]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够从事中小型企业网络组建与维护、网络系统的应用与管理工作、网络工程设计与施工、应用软件编制、网站制作与维护和计算机网络产品的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对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调查研究,将学生的就业方向确定为网络管理员、网页程序员、程序员、网络产品的销售、办公文员等,针对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设置相应的课程如下:
熟悉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熟悉数据库应用,掌握SQL查询语言;熟悉各种操作系统的应用和管理;熟悉电脑软硬件的安装、调试与维护;能够排除常见的网络故障和软硬件故障。
根据网络管理员岗位的职业能力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网
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较扎实的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基础和较强的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自如地完成各种文档的创建、修改和维护;能够运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其他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设置相应的基础课程:应用文写作、基础英语、办公自动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逐步执行核心课程认证制度。在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的基础上实行“多证制”,这样既能体现国家对高等职业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测定标准,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又有利于建立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接轨的良好运行机制。在各种条件的保证下,逐步实现每个专业模块至少一门以上的核心课程完成认证,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逐步实现核心课程认证制度。认证制度的实施能够更好的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不打折扣,也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就业[2]。
由于校内实验资源有限,需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做到教师、学生走出去,将企业请进来,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将教学、科研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目前较好的校企合作形式有:
4.2.1 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和实践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在有发展前景又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基地可以帮助师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而且学校可以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加专业教师接触专业实践的机会,促进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基地也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拔优秀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3][4][5]。
4.2.1 校企合作共建校办企业
选择现代化程度较高,规模大,市场信誉好,管理规范的网络科技公司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或生产车间。学生在校内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参与企业生产,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
4.2.3 校企合作实现“工学交替”
企业因用工需求,向高等职业学院发出用人订单,并与高等职业学院密切合作,校企共同规划与实施的职业准备教育。其方式为学生在学校上理论课,在合作企业接受工作技能训练,即每学年至少有两个月在公司顶岗实习。
4.2.4 校企合作实现毕业生顶岗实习
根据企业需求岗位和岗位条件,择优推荐毕业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待就业。把毕业实习安排到企业,把实训课堂“搬到”车间,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6]。
程中,教师既要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要突出专业技能的训练。通过“做”,一方面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使学生用以促学。它把学与用很好地统一起来,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感性认识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使教学效率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更具有
实效性[7-8]。
人才培养依靠教学团队。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各类高等院校,很少有教师直接从企业一线进入高职院校任教,这直接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与专业相关的技能,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和效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在上岗前接受相关专业技能的专门培训,并采取各种方法
提高教师素质[9-10]。
学科带头人积极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特点与规律,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融入专业发展规划和课程改革的设计之中,积极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把握教学改革和建设方向;同时,带动形成良好的“传、帮、带”团队文化,促进教师职业素质
篇9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人员 ;职业压力;相关性 ;回归方程;心身健康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somatic HealthOccupational Stress of ComputerProfessional Staff.Yang Dong.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LiaoningNorm al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studyrelationshipambetweeng computerprofessional staff's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psychosomatichealth.Metho ds 108 computer professional staff were conducted a survey by OSI-2. Results ①Occupational stress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psychologicalhealth(r=-0.612,P
【Key words】 Computer professional staff;Occupational stress; Correl ativity;Regression;Psychosmatic heaith
目前,我国正处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各行各业都经历着职业压力,尤其是计算机已成为 如今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项工具,也就有很大一批人在从事计算机的工作。但是关于他们的职业压力状况却少有研究,一直以来也有不少关于职业群体心理健 康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各行各业都有压力存在,有人研究过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 关系[1],以及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分析[2]等等。但是对于计算机这一 职业群体的研究并不多见,仅有研究对计算机专业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过探讨,表明该群 体会表现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饮食和睡眠等症状,可能与该群体的工作节 奏快和工作压力大有关[3]。因此,本研究就从职业压力角度去 探讨计算机专业从业人员身心健康状况,以及 工作满意度与从业压力的关系。探讨计算机专业人员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工 作满意度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以及工作满意度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研 究结果来看是不是压力越大,身心健康状况越差;工作满意程度越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也 会有很大的职业压力,希望这些研究会对计算机专业人员职业压力问题有一定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大连市5家软件公司从事计算机专业从业人员中随机抽取120名作为研究对象, 剔除不完整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108份,回收率为90%。本样本所取为便利样本,但仍尽量 选择不同单位,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年龄的受访者,以保证样本的最大限度的异质性。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①采用中文版职业压力指标OSI-2进行测量,这个量表包括5个分量表:工作满意量表、 压力感受量表、应对努力量表、心理健康量表身心健康量表。在这里只应用其中的4个分量 表,工作满意量表,其中包括工作满意或不满意程度2个维度;压力源量表;心理健康量表 以及身体健康量表;而应对努力量表测量控制性应对,在这里不予考虑。每个量表都采用了 6级评分方式。压力源量表分别测量了8种压力来源,包括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工作家庭 平衡,管理角色,个人责任,工作琐事,上级赏识以及单位气氛,但由于有些员工不从事管 理层次的职责,所以在压力源量表中这些问题不需回答,而对于一些未婚的受访者也不必回 答关于配偶的问题[4];心理健康量表则测试被访者的心理状态;身体健康量表测 量被试者感受到的身体症状。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5]。而且在此调查中 又进对此问卷进行 了Cronbach信度检验: 根据系数公式ra=[k/(k-1)]×[1-(∑si2/s2)](k为测验所包 含的项目数),发现各量表的计算结果均为0.6825~0.8653之间,矫正后为0.6832~0.8660, 说明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②自行设计的关于背景资料的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 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从业时间以及是否想过转行等。
1.2.2 研究程序 ①根据随机抽样原则,大连市5家软件公司从事计算机专业操作人员中随机抽取120名 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无记名的方式测试问卷;②设计指导语,选择联系单位;③实际 发放问卷120份,剔除不完整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108份;④对问卷所有数据采用 SPS S11.0/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各个量表得分结果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 分析。
2 结 果
2.1 样本从业人员的构成比例 在回收的108 份问卷中,男性为65名,即60%的比例,年龄主要集中在22-42岁。受教育 程度大学本科以上占90%,其余是专科以上。女性为43名,即40%的比例,年龄集 中在22~36岁之间,受教育程度大学本科以上占80%,其余也都是专科以上。其中整体结婚率 为67%,平均从业时间为4年左右,是否考虑过转行的比例也很小。
2.2 计算机专业人员职业压力与工作满意度以及心身健康之间的相关 从业人员职业压力与身体健康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心理健康也存在负相关,与工作满意度 也存在负相关;工作满意度与身心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也存在显著正 相关,见表1。
2.3 计算机从业人员职业压力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选择工作满意度以及和身心健康3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从业人员职业压力感受的回归 方程式,见表2。
3 讨 论
研究发现,计算机专业从业人员工作满意度和身心健康状况与从业压力之间存在相关 性。职业压力与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工作满意度之间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 就说明从业人员心里健康和身体健康状况越差,职业压力感受越大;工作满意度越低,职业 压力相对也变大。反过来,职业压力感受越大也会影响身心健康水平,使身心健康水平下降 。这可能是因为计算机工作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脑力工作量很大,想要有很好的工作 效率必然和身心健康分不开,因此当工作人员身心健康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问题后,必定会 影响工作效率,工作效率提高不上去就会导致工作人员的职业压力增加;而有了职业压力之 后必然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继而影响心里健康和身体健康水平。因此,要调整专业人员从业压力,还需要从提高身心健康方面,提高工作满意度等方面综合 考虑去改善职业压力。另外研究显示身心健康也有显著正相关,所以身心是不能分开的,一 定要共同考虑;而且工作满意度与心身健康水平也呈显著正相关,即工作满意度越高,心身 健康状况情况越好。本研究还进一步应用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计算机专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压力感受与 多个自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确定每个自变量对于职业压力感受的重要性。结果显示当以心 理状况,身体状况以及工作满意度作为自变量,只有心理健康因素和身体健康因素进入了回 归方程式, 因此可以说明只有身心健康状况调整好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当中,来减少职 业压力。但由于本研究涉及有关因素还不够全面,职业压力需要从许多方面进行研究,因此 更需要从计算机专业从业人员本身入手,更好的来调整职业压力。
4 参考文献
[1]潘利,佘双好,李怀军,等.武汉市青山区公务员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健 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0):917-920
[2]雷万胜,张志明,姜莉.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 (2):159-161
[3]刘少文,张琼.计算机专业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 2,15(2):102-103
[4]向慧,张亚林,王纯等.心理治疗与咨询从业人员工作压力与心身健康的关系.中 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1):35-36
篇10
关键词:地方经济;人力支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201-03
目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仍很旺盛,但往往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行业、企业的要求,通常会出现用人单位无人可招而毕业生又难于就业的尴尬状态。究其根源,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与市场的人才需求不对接。如何解决,本文就以下几方面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一、制订适应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们传统理念中IT岗位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与企业实际用人中的期待和考察的关键素质有所差异。求职者普遍认为企业对研发人员(软件工程师)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形成这样的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家都看到众多企业在进行人员招聘时都会要求笔试完成大量的逻辑思维能力题目。但通过与我院合作的多家企业(哈尔滨英立科技、达内科技、阿里巴巴、海康软件公司、北京联通)的反馈,企业认为研发人员具有的优秀素质中排在前三位的实际上是:“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学习能力”。IT职业、岗位核心素质如下页图1所示。12项职业核心素质根据重要性和提及率平均数指标依次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责任感、问题解决能力、诚信、主动性、理解能力、应变能力、抗挫抗压能力、踏实、大局观。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外包项目多和人才外派量大的业务支持为依托,整合人才资源特色,塑造实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开发与运营人员,实现真正的需求对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二、搞好课程体系建设
近年来,民办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离较大,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和体系构建是其中应当首先重点解决的问题。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体系设计、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应遵循有别于学术型高等教育课程的理念、原则和策略。通过我们对现行课程教学的调研,发现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问题。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专业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他们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面向行业需求,构筑应用型教育课程体系。一是面向行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学校教育与企业训练相结合;二是面向企业生产需求设置课程,学校基本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能力训练结合;三是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在实施过程中,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专业能力培养与工程化能力训练并重的理念,校企共同参与构建“开放型、多层次、工程化创新教育体系”,将理论、技术及应用结合起来构建“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三、强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式仍处于两头小、中间大即所谓的橄榄式培养模式,而实际社会需要的是金字塔式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较为流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大体上有四种:订单式、“三明治”式、项目合作式、共建生产实训基地式。不同培养模式有各自的优势及劣势,如订单式的优势是满足企业短期经济效益要求、大幅提升学校的办学效率、实现学生的就业便捷;而其劣势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以及淡化了学校的教育属性。“三明治”式的优势是课堂教学与市场需要联系紧密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实现“教、做、学”三合一的目标;劣势在于学校和企业独立于某个阶段单独培养,资源整合程度偏低、培养时间有限,效果不明显、学生角色转换多,培养难度大。项目合作式的优势在于校企的资源整合程度高、企业获利明显,积极性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劣势在于项目合作不能实现持续培养、项目类型具有随机性和局限性、培养人数受限于项目规模。
我院自2009年至今一直与企业合作采取3+1模式订单式培养人才,针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不利因素结合其他培养模式的优势,可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增加项目式教学以及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整合学校与企业的资源,拓宽专业合作领域。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校企共建教师队伍。在校企合作培养软件人才的过程中,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学院建立并实施了“教师进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制度。“教师进企业”,即每年安排2~3名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参与项目开发和技术服务,提高和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项目开发实施经验。目前,本专业青年教师分别进入了海康公司、英立公司进行项目开发实践。“工程师进课堂”,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对教师进行实践课目的再培训;二是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SSH框架技术等课程,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授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三是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选题大部分来自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聘请现场工程师参与指导。教师在参与合作教育的过程中,能获得更多与实际接触的机会,从而使得科研课题的选择更加面向实际,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研究教师的培养方案,培养双师型教师,并具有独立完成项目的实践经验,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与企业接轨,使教师能参与企业的项目实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协同提高。学院建立并实施了“教师进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制度。“教师进企业”,即每年安排2~3名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参与项目开发和技术服务,提高和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项目开发实施。“工程师进课堂”则是指每学期企业委派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进校讲解企业文化、企业市场需求、前沿技术等。
五、结语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农业产区,生态屏障,地方高校为其培养所需人才责无旁贷,更是高校办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而计算机专业作为一门技能性、工具性较强的专业更应发挥其专业特长,多角度、多方位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使学生能够真正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为企业及地方经济更好更稳步地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季玉茹,王德忠.基于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1,(3).
[2]王忠民,王陆海,韩俊刚.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2).
[3]张勇.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