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心理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治疗心理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胃癌出血恐惧 心理治疗方法
出血是胃癌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死亡率高,抢救难度大。由于受到主观感觉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患者产生较为严重的恐惧心理,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为此,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分析产生恐惧的因素和临床表现,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5年8月~2007年2月,我科共收胃癌出血病人37例,其中男27例,女10例。年龄28~85岁,平均年龄65岁。胃窦癌术后15例,胃癌晚期(保守治疗)6例,贲门癌术后6例,早期浅表性胃癌4例,胃体癌术后3例,幽门癌术后3例。
1.2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1.2.1内因 引起胃癌出血的原因很多,胃癌病人主要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胃癌为上消化道出血原因的第二位,男女比例为2.9:1,以胃窦部最多见[1]。胃部分切除术后或胃肠吻合术后在胃的空肠吻合口附近可发生溃疡。在前者发生率为1~3%,在后者可高达15~30%,发生时间多在术后2年内也可在手术后十余日。50%吻合口溃疡出血,且可引起大出血,常不易自止,胃癌引起的胃或十二指肠球部的出血,虽也很急,但一次出血量不超过500ml,经过积极的非手术治疗多可止血,但日后可再出血[2]。患者常因病情的反复发作,出血量多,不明原因担心治疗不能彻底而产生恐惧心理。
1.2.2外因 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陌生感,居住环境的不适应,家属惊慌失措、哭泣等均可造成患者精神紧张而产生恐惧心理。另外,胃癌出血多在夜间发作,夜深人静,血腥场面及担心得不到及时治疗进一步加重恐惧心理。
1.3恐惧心理表现
1.3.1心理改变 主要有:①烦躁不安,精神紧张;②抑郁忧愁,猜疑心加重;③绝望,濒死感,甚至出现自杀意念或行为;④缺乏安全感,急需医护人员的支持和帮助。
1.3.2生理改变 主要有:①循环改变,面色苍白,脉快、乏力,血压下降,心慌甚至昏厥;②胃部不适,恶心有翻动感,呕血前有恶心感,便血前有例意感。
2 治疗方法
2.1及时发现潜在性出血,争取做到早观察、早发现、早治疗,对术后恢复期的患者应指导本人及家属认真观察病人饮食情况,大便性状、颜色,病人面色,嘴唇、甲床颜色,询问病人主观感觉有无心慌、乏力、头晕等主诉,定期复查大便隐血试验、血常规等。一旦发现异常应积极治疗,必要时告之患者本人及家属随病情发展可能导致出血量加大,提高大出血时的心理承受力。
2.2密切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 对术后十余日及出血期的患者,要全面、细致地观察病情变化。①体温监测:13例患者均有发热,根据体温变化给予药物或物理降温,直至体温正常;②呼吸监测,定时测SpO2,注意呼吸频率及深度的变化,观察面色、口唇、指端有无发绀,给予吸氧,适时血气分析;③注意出血量和意识变化,观察记录呕吐及便血的次数及量,适时与患者沟通,了解神志与语言,表达是否清楚,发现异常及时处理;④电解质的监测;⑤注意全身基础疾病的治疗方法。
2.3掌握产生恐惧的原因 针对不同原因实施心理疏导,减轻恐惧,恢复治疗信心。
2.4以娴熟的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争取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心理治疗方法的中心任务是增强患者的安全感,良好的技术和作风是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对初次出血的患者,不管预后如何都要给予肯定性鼓励。
2.5保证药物的合理应用 积极的备血、输血、止血,由于病程长、病情多变,治疗过程中通常会根据病情调整更换药物,随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争取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保证药物及时准确有效的供给。
2.6指导如何自我放松,采取积极应对方式 我们的方法是根据不同病情分别使用镇静剂、音乐疗法、暗示疗法,并通过有效的交流,用同情、安慰、鼓励和分散注意力等方法解除出血引起的恐惧。
2.7做好家属的心理指导 大量出血同样也给家属带来恐惧绝望的情绪,做好他们的心理指导,可以有效地稳定患者的情绪,还可使他们积极地协助配合,甚至参与抢救工作中。
3 讨论
在37例病人中,34例患者出血程度得到减轻或缓解,心理应对和承受能力均提高,情绪稳定,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另外3例患者因存在长期恐惧心理的不良影响,出血量进一步加大,且伴发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以至死亡。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要更加重视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反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技巧,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康复,有利于提高临终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篇2
方法:将患者随即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术前准备和常规护理,心理护理组患者除采取术前准备和常规护理外还进行全程的心理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测量表(SDS)的评分情况以及各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心理护理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心理护理组患者的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
结论: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可以提高冠心病介入治疗术患者的预后情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 并发症的预防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019-01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环境的变化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冠心病的发病越来越年轻化,发病率也随之增高。介入治疗术具有创口小、恢复好、治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易于被患者所接受,因此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1,2]。为了进一步提高冠心病治疗的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本文笔者对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术患者采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护理方法,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1.1至2013.6.1共收治冠心病介入治疗术患者206例,其中男性112例,女性94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4.3±8.2岁)。随机将206例患者分成两组,一组为心理护理组,共计102人;另一组为对照组,共计104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对照组的104例患者采取术前准备和常规护理,其中术前准备包括:术前完成各项指标检查,以便全面了解患者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便训练,术前2h禁食禁水等,常规护理包括:对患者的饮食护理指导,卧位护理及术后的疼痛护理等。对心理护理组的102例患者,除采取术前准备和常规护理外,进行治疗全程的心理护理,包括:①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清楚的解释,告知介入治疗术的原理、方法、风险以及可能发生的相关并发症,帮助患者做好术前的心理准备工作,为其和家人及时排解疑虑并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克服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正确面对自己的病情,积极配合治疗,为良好的预后打好基础。②术前,请治疗成功的患者与即将手术的患者进行沟通,介绍其成功治疗的经验,帮助患者增强治疗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心态。③术后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及日后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活习惯,加强对疾病的预防,减少复发的可能。
1.3 观察指标。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测量分析,并对两组患者术后发生的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包括低血压、尿潴留、拔管综合症、局部血肿及出血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的SAS和SDS的自评量表测试情况。对两组患者在介入术后3天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测量,计算其平均分值,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心理程度,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越显著,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的发生的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统计比较,了解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情况,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年轻化,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如何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冠心病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因介入治疗技术具有创口小、出血少、恢复快、治愈好等优点,成为了目前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3]。但笔者观察到介入治疗技术同时也存在不够完善的方面,通常患者及其家属对介入治疗术不够了解,导致其术前过分紧张、焦虑、甚至抑郁的不良情绪,直接影响手术的预后情况,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了更好的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宗旨,本文笔者对我院收治的介入术治疗患者全程进行了心理护理干预,主要通过向患者及其家属科学的解释介入治疗的方法原理、过程、风险等,帮助其正确认识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技术,疏导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指导,帮助其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合理调整生活习惯,减少疾病的复发,达到良好的预后效果[4]。
结果显示,治疗全程进行心理护理的患者术后的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正确的心理护理有益于帮助患者消除紧张、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可以增加其安全感和自信心。从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比较情况可以得知,心理护理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说明心理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情况,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进行观察研究的患者并发症主要集中在低血压、局部血肿及出血、尿潴留、拔管综合症等几项,笔者分析,低血压和拔管综合症多因迷走神经反射性兴奋所引起,也与术前禁食、贫血、高龄、紧张等因素有关,对此建议术后鼓励患者进食,帮助其镇静以减少迷走神经的兴奋,在拔管前向患者解释清楚,消除其紧张情绪。血管并发症多因穿刺部位不当,压迫止血不充分,操作时间过长等造成,但也存在高龄、高血压等因素,对此建议医护人员加强术中及术后的监护,必要时可进行加压包扎等减少出血。尿潴留主要是由于患者术后疼痛、情绪紧张、不习惯床上排尿而引起的,对此建议应在术前对患者卧位排尿进行训练,术后注意对患者疼痛的控制及帮助克服其紧张的心理[5]。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可以提高冠心病介入治疗术患者的预后情况,改善其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姚芸.冠心病介入术后局部并发症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9,7(1A):21-22
[2] 董雪萍.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低血压的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0,8(1B):126-127
[3] 戴悦悦,季梅丽,张蓉.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的管理[J].全科护理,2011,9(2B):423-424
篇3
【关键词】心力衰竭伴发室性心律失常;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064-01
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一直都是医疗领域比较关注的疾病之一,科学技术给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多的新方法,让患者得到了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死亡率有所降低,可是发病率却逐年增加。心力衰竭在心血管疾病中是死亡率很高的一类症状,基本上各类的心血管疾病终末期均会出现该症状,5年生存几率和恶性肿瘤差不多。心力衰竭的插手呢因为心室结构异常,供血不足,导致了心力衰竭患者还会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症状。
1祛除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
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对该症状的临床研究来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对于患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出现比较多的因素就是缺血、感染、电解质失衡、药物等。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寻找和排除,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让患者的生存几率得到提升。
2通过循证医学进行寻找,采取规范性心力衰竭治疗来对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症状进行控制
心力衰竭主要是因为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引起的,临床中该因素也是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所以心力衰竭的患者需要对其使用β受体阻滞剂、ACEI以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来进行治疗,让患者的心脏功能得到改善,对其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症状进行控制盒缓解,避免了患者的死亡。β受体阻滞剂在临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心力衰竭患者的情况得到缓解,防止其因为过度心理衰竭而死亡。依据心衰大型临床研究结果,ACEI与安慰剂组相比使CHF死亡率降低25%~26%,而β受体阻滞剂在已应用ACEI、利尿剂等标准治疗基础上又进一步使CHF死亡率降低34%~35%,且能显著降低心衰患者猝死率41%~44%,因而可以认为对于心力衰竭治疗从某些意义上说β受体阻滞剂作用更强于ACEI,尤其在降低心源性猝死方面。2005年ACC/AHA和ESC中都对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于各种程度的心理衰竭效果进行了可定,提示临床中如果患者并没有不可以使用该药物的禁忌症,就应该要对其使用β受体阻滞剂来进行治疗。使用β受体阻滞及的时候应该有一些注意事项。①该药物的使用应该是在无水钠潴留的情况下;②剂量的使用应该谨慎,逐渐的增加,在增加的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率、血压等情况进行监测;③该药物的使用剂量以患者不能够超过心室率50次每分钟,收缩压90mmHg以下为宜;④如果使用后,患者有低血压、病情严重化等迹象,需要停药,将剂量进行缩减。
3使用恰当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主要是持续和非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病例。临床中如果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还伴随其他症状,如休克、心衰等,需要使用直流电同步电转复治疗。如患者一般状况可,又无血流动力学障碍者宜首选药物治疗。应避免选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美西律、氟卡尼、普罗帕酮、莫雷西嗪等)进行治疗,尤其是Ic类药物(氟卡尼及普罗帕酮)治疗,因这类药物具有负性肌力作用,影响其血流动力学以及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导致CHF患者死亡率增加。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β受体阻滞剂不仅可降低CHF患者死亡率,同时也降低CHF时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如CIBISⅡ研究共人院2647例NYHAⅢ一Ⅳ级CHF患者EF
因为胺碘酮应用于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研究比较多,有些人对其效果有所怀疑,SCD-HF根据2512例患者的研究中发现,LVEF小于35%,采取胺碘酮治疗和ICD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研究中显示出,ICD组患者的死亡率出现了降低的情况,而胺碘酮组患者并没有改善,对死亡率没有影响,因此说明,心力衰竭患者猝死的情况不受到胺碘酮的影响。
目前就CARE-HF研究显示,CRT有助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控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一定的改善,患者死亡率有所降低。
总之,临床中关于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疾病的治疗方法还是比较多的,具体的如何选择,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诊断来综合考虑。
篇4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15例,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53~77岁,平均59.9岁,平均住院天数14.4天,最短8天,最长26天。
1.2处理方法[2]:术前行分泌物的培养加药敏,每日换药并充分引流。彻底清创切除外露起搏器处的感染皮肤,将起搏器、导引线及腔隙反复冲洗处于相对无菌状态。腔隙剥离得足够大,将起搏器置入,分层缝合切口。对于有局部皮肤缺损的患者,可设计局部皮瓣转移修复缺损。将胸大肌下及原腔隙内分别放置负压引流。术后根据分泌物的培养及药敏试验,采用有针对性的抗生素。全身静脉应用抗生素5~7天,局部伤口使用0.25%甲硝唑葡萄糖液、敏感抗生素交替缓慢局部伤口滴注5~7天。
2结果
本组15例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未出现感染及起搏器再次外露等并发症。
3护理
3.1 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后,生活质量提高,在心理上不同程度对起搏器产生依赖感,因此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一旦出现皮肤破溃、起搏器外露则是较严重和较难处理的并发症,易产生焦虑、恐惧、紧张、易激动等心理反应,增加患者的痛苦及心理压力,患者常担心引起全身感染或起搏器功能失灵而危及生命;携带起搏器的老年人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住院期间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心理、家庭、社会、经济的问题,反复多次的手术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痛苦和经济负担,多数患者难以承受[3]。护士是他们就诊遇时到的第一个人, 护士的言语态度都会使其产生强烈的反应,刺激性语言、冷冰冰的态度会增加其心理上的负荷,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可影响整个治疗过程的心理状态。应以理解患者的痛苦和心理状况为根本,用关怀备至的语言传递心意。做到在治疗中消除危机感,建立依赖与安全感[4],护士应主动关心患者的心理反应,同情患者的痛苦,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把握好交流的时机和技巧,积极地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获得信任取得合作。向患者详细讲解治疗的过程,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焦虑情绪,耐心解释护理措施,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运用成功病例现身说法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使其能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配合手术。
3.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营造和谐的交流氛围:良好护患关系是实施心理护理的保证,只要不影响治疗和诊断,可听之任之,答应其提出的某些要求,来满足其脆弱的自尊心理的需要,提高他们内在的应激力:①患者入院时应热情接待,尽量安排患者自己想住的病房,入院后护士应立即通知主管医师,诊察患者,局部进行换药及分泌物培养,让患者感到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充分重视,为以后的交流与沟通打好基础。②在护理工作中主动热情地以真诚、温和的态度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使其产生信任感,护士必须全面掌握患者的情况,包括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经济情况、婚姻状况及接受教育的程度,既往病史,获得患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实施心理护理做到有的放矢。
3.3 术前准备
3.3.1 术前加强营养:老年人因营养低下,易引起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影响伤口愈合,同时,高龄患者机体较一般患者下降,术前需预防感冒,练习床上排便,请家属配合指导患者练习,避免术后产生尿留、便秘等并发症。
3.3.2 协助医师行起搏器处分泌物的培养加药敏实验,每日换药并充分引流,为手术做好局部创面的准备。
3.3.3 全面观察及常规检查:对于术前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应做好全面观察和护理,尤其是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术前应严格控制血糖及血压,对于长期服用降压药的患者,术前晚及术晨不停药,嘱患者按照平时的服药习惯服用,不受手术的影响,对于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术前晚及术晨应根据监测的血糖结果,决定是否注射胰岛素。手术当日先护送患者至心内科更换临时起搏器后再送至手术室进行手术。
3.4 术后护理
3.4.1生命体征的观察:外露的起搏器经手术处理后,由心内科医生摘除临时起搏器,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持续的动态心电监护,重视患者的主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的细微之处。
3.4.2严格无菌操作,确保伤口滴注通畅:术后使用0.25%甲硝唑葡萄糖液1000~1500ml/日和0.9%生理盐水100ml中加入敏感抗生素,交替缓慢行伤口滴注,24h不间断,具体使用方法:抗生素2次/日,时间为9:00~21:00,滴注速度4~5滴/min,中间使用0.25%甲硝唑葡萄糖液滴注,滴注速度10~15滴/min,为了防止负压引流管堵塞,我们采用在滴注抗生素的前后,用0.25%甲硝唑葡萄糖液30ml快速冲洗,可有效的减少负压引流管堵塞的发生。每日更换伤口滴注液时严格按照静脉输液法进行,同时一并更换冲洗所用的输液管道。密切观察引流情况,包括引流量、引流性质、引流是否通畅,并及时记录,严格交接班,保持出入量的平衡,引流管与一次性胃肠减压器相连,保持负压状态,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应及时倾倒引流液,随着冲洗颜色的逐渐变淡,一般持续冲洗7天即可拔管。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如在冲洗过程中敷料浸湿应及时更换,促进伤口愈合。
3.4.3加强营养支持及基础护理:术后卧床休息7天,局部制动,由于伤口感染、发热、情绪等因素影响,患者食欲差,摄入不足,因此,鼓励患者加强营养,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蛋白质每日每公斤体重1.5~2g;补充充足的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机体抵抗力[5]。
在伤口滴注期间,敷料潮湿易导致患者衣服或被褥浸湿。因此在更换敷料后及时更换干净的病号服、被褥,保持患者衣物及床单的干爽、整洁,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协助患者定时按摩肩胛处皮肤,防止压疮的发生,护士应及时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引导患者保持开朗平和的心态,并保证足够的睡眠。
[参考文献]
[1]张建军,杨新春,胡大一,等. 46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4,18 (6):456.
[2]马显杰,夏炜,张辉,等.起博器外露的处理方法及原因分析[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7,18(5):363.
[3]赵庆华.起搏器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处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0, 35(7):442.
[4]于凤云.护士语言在老年心理护理中的运用[J] .家庭护士,2007,9 (5):29.
篇5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乙胺碘呋酮;卡托普利
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且明显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四川省达州电业局职工医院对3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给予乙胺碘呋酮加卡托普利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四川省达州电业局职工医院收治的6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男18例,女14 例,平均年龄(54.2±7.4)岁,其病因为冠心病13例,高血压病9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特发性房颤3例,不明原因者2例;对照组男17例,女15 例,平均年龄(53.4±7.1)岁,其病因为冠心病12例,高血压病10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特发性房颤4例,不明原因者2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有可比性。患者在PAF发作时均有明显的心慌、心悸、头晕、胸闷、等症状,均经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证实。心电图表现为正常的心房除极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各异、大小不等、间隔不均的f波,其频率为350~600次/min。R-R间期不等,心室率低于心房率,QRS波群宽大畸形。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乙胺碘呋酮治疗,0.2 g/次,3 次/d,7 d后,改为0.2 g/次,2次/d,7 d后,减为0.2 g/次,1次/d,维持治疗。观察组在口服胺碘酮的同时口服卡托普利,12.5 mg/次,3次/d,5 d后改为25 mg,3次/d。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
1.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阵发性房颤不发作或减少90%以上;有效:阵发性房颤发作减少80%~90%;无效未达以上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输入SPSS 13.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例(%)]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效率(%)
观察组
17(53.1)
12(37.5)
3(9.4)
90.6
对照组
12(37.5)
13(40.6)
7(21.9)
78.1
2.2 两组左房内径和LVEF的变化情况:随访1年后,两组左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左房内径和LVEF的变化情况() 组别
左房内径(mm)
LVEF(%)
观察组
41.3±4.6
49.7±5.1
对照组
43.1±4.4
46.2±4.6
2.3 不良反应:观察组2例低血压、3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Q-T间期延长。对照组3例低血压、5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Q-T间期延长、1例ALT升高。
3 讨论
阵发性房颤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多认为与心房触发灶引起的电生理重构和结构重构有关[1]。阵发性心房颤动可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病、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病、急性心肌梗死等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在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2]。本组观察组32例病例病因为冠心病占40.6%,高血压病占28.1%,风湿性心脏病占15.6%,特发性房颤占9.4%。
心房颤动患者可产生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如动脉栓塞、诱发心力衰竭或猝死等。如果能将其心律转复为窦性心律后,不仅可以预防发生上述并发症,还可减轻心悸感、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心功能。乙胺碘呋酮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能延长房室结、心房、心室肌纤维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并减慢传导。且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周围血管阻力,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排血量,并且有对抗颤动的作用,可提高致颤阈,有效地转复阵发性AF,并预防期发作,是心房颤动患者恢复窦性心律的首选药。而卡托普利为竞争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使血管紧张素I不能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抑制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从而抑制心房结构重构。卡托普利抑制AF患者的电重构和解剖重构,可降低其复发率,提高窦性心律的维持率[3]。
本组资料显示,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卡托普利与乙胺碘呋酮联合治疗后可有效维持窦性心律,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用乙胺碘呋酮组(P<0.05)。随访1年后,LVEF高于单用乙胺碘呋酮组(P<0.05),说明卡托普利与乙胺碘呋酮联合治疗能进一步抑制心房的重构,延缓心房的扩大。总之,乙胺碘呋酮与卡托普利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阵发性房颤控制率、窦律维持率、症状缓解率均较高,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孙艳华.老年人阵发性心房颤动30例分析[J].黑龙江医学,2004,6(28):443.
篇6
3月收治的68例尿毒症并发顽固性心衰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普通透析治疗,试验组患者行连续低效每日透析滤过(SLEDD-f)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86.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尿毒症; 顽固性心衰; 临床治疗
doi:10.14033/ki.cfmr.2016.31.0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1-0036-03
尿毒症患者常常并发心力衰竭,且死亡率明显升高[1],其中少量患者表现为顽固性心力衰竭。尿毒症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主要血流动力学特点为血液潴留型心衰,经血液透析治疗干体重恢复正常,患者心衰就会得到纠正[2]。但是顽固性心衰患者经透析恢复正常干体重后,辅以常规抗心衰治疗,患者心衰难以被纠正。本研究旨在探讨治疗尿毒症合并顽固性心衰患者的合理有效方法,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分析的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
3月-2016年3月收治的68例尿毒症并发顽固性心衰患者,所有患者心功能分级均为Ⅲ~Ⅳ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4例,对照组行常规透析治疗,试验组患者行连续低效每日透析滤过(SLEDD-f)治疗。试验组患者男21例,女13例;年龄26~73岁,平均(39.5±3.9)岁;维持透析8~36个月,每周透析2~3次。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14~72岁,平均(40.5±2.9)岁;维持透析8~36个月,每周透析2~3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基础治疗:常规基础药物治疗,以此为基础,辅以透析治疗。
1.2.1 对照组 行常规透析治疗,采用费森尤斯4008 S透析机,应用聚砜膜14 L、F15透析器,透析液采用碳酸氢盐透析液。
1.2.2 试验组 行连续低效每日透析(SLEDD)治疗,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穿刺留置导管建立临时血路。仪器:费森尤斯4008 S血液透析机。以150~200 ml/min为血液流速;以200~300 ml/min为透析液流速,然后同期进行在线血液透析滤过。采用后置换方式,以2000 ml/h为置换液量;以3000~6000 ml/次为超滤量;以8~12 h为单次治疗时间;每日或间日采用低分子肝素或无肝素抗凝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全部患者治疗前即入院后次日及经治疗15 d后做心功能检测,测定心搏量(SV)、心脏指数(CI)、心排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B型利钠肽(BNP)。
1.4 疗效判定标准
近期治愈为心功能经治疗达Ⅰ级水平,临床基本症状消失,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显效为心功能经治疗达Ⅰ~Ⅱ级,临床基本症状明显改善,检查结果均明显恢复正常;有效为心功能经治疗达Ⅰ~Ⅱ级,临床基本症状和检查结果均有所恢复;无效为治疗前后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或有所加重。临床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6.8%(29/3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6%(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CO、CI、SV、LVEF、BNP等心功能检查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尿毒症常伴发心血管疾病,随着病情的演进最终发生心衰,使患者的生命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为了改善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延缓患者病情的进展与减少尿毒症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防治心衰密切相关,这也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课题[3]。尿毒症并发心衰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常由于高血压和水钠滞留导致。
顽固性心力衰竭,别名难治性心力衰竭,即在多种方案的治疗下,仍无法缓解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最终促进病情的演进,但是,此时的心脏情况并非到了终末期不可逆的情况。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全身器官、组织代谢紊乱,合并肾功能衰竭,治疗效果欠佳。临床治疗常予以常规的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但是其具有不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患者出现低血压的症状较为频繁,因此,制约了临床疗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能缓慢、连续地将患者体内的水分和溶质清除,其具有稳定的血流动力学、较高的溶质清除率、可改善紊乱的酸碱平衡等优点,最终达到治疗心力衰竭的目的[4];但是与此同时,CRRT也存在不少的缺点,限制了疗效,尤其是在基层医院中,缺乏专业的护理人员及特殊的设备等其他硬件条件,此外,高费用、每次较长的治疗时间及患者较差的耐受性均限制了CRRT的广泛应用 [5]。
SLEDD-f是一种介于 CRRT与间歇性血液透析(intermittent hemodialysis,IHD)之间的新型杂合式肾脏替代治疗模式。特点是以延长、缓慢、低效、低流量为主,杂合CRRT及IHD的优势[6],用价格低廉的普通血液透析机达到平稳高效的血液净化效果[7]。SLEDD-f采用在线血液滤过,理论上增加了中大分子物质的清除。其清除溶质和CRRT相近且费用较低廉[8]。与间歇性血液透析相比,SLEDD-f具有较低的血流速度和透析液流速,可缓慢清除毒素、溶质和水分,进而缓慢降低体内的毒素水平,避免机体失衡出现的一系列综合征。同时透析时间的延长,单位时间内的超滤量大幅度减少,外周血管再充盈充分,均有效降低发生低血压的可能性。本研究观察发现,试验组患者(行SLEDD-f)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常规透析),心功能各项检查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提示该种治疗方案可改善患者心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C上所述,尿毒症并发顽固性心衰患者应用SLEDD-f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不良反应少,操作简单,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Foley R N,Parfrey P S,Sarnak MJ.Clinical epidemiolog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ronic renal disease[J].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 1998,32(5):112-119.
[2]刘成,何丰海,杨建芬,等.CRRT治疗尿毒症合并顽固性心衰及高钠血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7):797-799.
[3]杨伟鹏,许细惠,李长青.在线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患者急性左心衰竭58例次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5):22-23.
[4]何兵.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尿毒症伴难治性心衰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7):14-15.
[5] Bell M,Granath F,Schon S,et al.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is associated with less chronic renal failure than intermittent haemodialysis after acute renal failure[J].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2007,33(5):773-780.
[6] Vanholder R,Van B W,Hoste E,et al.Pro/con debate: continuous versus intermittent dialysis for acute kidney injury: a never-ending story yet approaching the finish? [J].Critical Care,2011,15(1):12-21.
[7]付平,张凌.杂合肾脏替代治疗的临床应用[J].中国血液净化,2011,10(1):7-9.
篇7
【关键词】 欣母沛;预防;治疗;宫缩乏力;产后出血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ostpartum hemorrhage due to uterine atony hemabat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linical effect.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were treated and the delivery of110 cases of maternal into prevention group,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hemabate preventing treatment, control group with uterine contraction wa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election of delivery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omen due to uterine atony caused by postpartum hemorrhage51 cases for drug treatment group. Results: preventive medication group on uterine contraction in groups compared, hemabate group of postpartum blood los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 P < 0.01), the third stage of labor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 P < 0.01), the rat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 P < 0.01).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hemabate after treatment,44 cases (80%), effective in 9 cases (16.36%), invalid in 2 cases (3.64%),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96.36%. Discussion: hemabate to be effective in the prevention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due to uterine atony caused, in the treatment can be achieved in a significant effect, has good effect, simple treatment method of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hemabate; prevention; treatment; uterine inertia; postpartum hemorrhage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是产妇分娩过程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我国孕产妇死亡因素中首要因素,发生率达到3%,而产后出血的成因中70%以上是宫缩乏力。当产妇存在宫缩乏力情况时,分娩后出现PPH的几率是正常产妇的2.8倍[1]。对宫缩乏力高位因素的预防和治疗,在孕产妇围产期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起我院采取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欣母沛)进行宫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治疗,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进行治疗和分娩的产妇110例为预防组,均具有宫缩乏力的高危因素,将产妇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进行欣母沛预防治疗,对照组采用缩宫素进行预防治疗。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选取我院同期进行分娩的产妇中由于宫缩乏力而导致的产后出血患者51例做为药物治疗组,患者均为缩宫素注射、子宫按摩、输血输液、肛塞米索前列醇栓和抗休克常规治疗无效而进行欣母沛治疗。患者中重度子痫前期12例,包括产前子痫2例,巨大儿8例,前置胎盘9例,羊水过多5例,双胎妊娠5例,胎盘早剥4例,疤痕子宫3例,产程延长1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4例。1.2 治疗方法 预防组中的对照组,在胎儿分娩后即进行20IU缩宫素与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500ml进行过静脉滴注。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缩宫素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欣母沛250μg进行静脉滴注,治疗组重复使用欣母沛进行治疗时,给药时间间隔为15分钟,总量应低于2mg[2]。剖宫产术中欣母沛采用直接宫体注射的方式给药;产后则在脐下二或三指宽的腹壁处进行常规消毒后以针刺的方式达到子宫体,回抽时没有回血则向子宫肌层注入药物;阴道分娩产妇以深部肌肉注射的方式给药。1.3 评价方法 观察指标包括产后2小时和24小时内的出血量,产妇分娩过程中第三产程的时间,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以及应用欣母沛治疗后的产妇出血量。
产后出血的诊断指标:在胎儿分娩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则为产后出血[3]。出血量计算方法为称重法和容积法。称重法计算出血量的方法为:手术布类物手术后增加的重量数(以克为单位)÷1.05;消毒卫生垫手术后增加的重量数(以克为单位)÷1.05。
疗效判定共分为3级,分别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产妇首次注射欣母沛15分钟内子宫收缩明显改善,阴道出血量显著减少。有效:多次注射欣母沛30分钟内产妇子宫收缩存在改善,阴道出血量减少。无效:多次给药后子宫收缩不明显。1.4 统计学方法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单位以x2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预防组产妇产后出血量、第三产程时间与产后出血率情况,见表1。预防用药组中对缩宫素组相比,欣母沛组产后出血量显著降低(P<0.01)、第三产程显著缩短(P<0.01)、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
表1 预防组产妇产后出血量、第三产程时间与产后出血率情况(x±s)
产后出血治疗组使用欣母沛的出血情况比较,见表2。治疗组患者进行欣母沛治疗后,显效44例(80.00%)、有效9例(16.36%)、无效2例(3.64%),总有效率为96.36%。治疗无效的2例患者中,重度子痫前期置入胎盘1例,欣母沛用药量为800μg,胎盘前置凶险性1例,欣母沛用量为550μg;2例患者出血量均超过2500ml,行子宫次全切术。 表2 产后出血治疗组使用欣母沛的出血情况比较(x±s)3 讨论
篇8
【关键词】 心房颤动;心力衰竭;胺碘酮;临床疗效;可行性
心力衰竭为临床常见的心脏病变, 引发心力衰竭的原因主要为心脏舒张功能及收缩功能出现障碍[1]。心力衰竭可引起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发生后可加重患者的病情, 因此对于心力衰竭伴发心房颤动患者, 在临床上一旦确诊, 则应及时采取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本文分析了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伴发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与应用的可行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3月~2014年8月收治的62例心力衰竭伴发心房颤动患者, 男40例, 女12例, 年龄46~89岁, 平均年龄(62.7±3.4)岁。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心力衰竭伴发心房颤动, 病程1~8个月, 平均病程(4.6±0.2)个月;基础疾病包括心肌病10例, 风湿性心脏病 (风心病)15例, 冠心病37例, NYHA分级情况为, Ⅱ级7例, Ⅲ级39例, Ⅳ级16例。将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1例。两组的NYHA分级、基础疾病、病程、年龄及性别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常规治疗, 包括吸氧、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使用利尿剂及平衡电解质等。实施常规治疗后采用不同的方案治疗两组患者。对照组在25 ml浓度为0.5%的生理盐水中稀释0.2 mg西地兰后行静脉推注治疗, 如用药20 min后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则再次推注0.2 mg西地兰, 保证1 d中使用西地兰的总量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本研究采用的疗效判定标准如下:如心房颤动症状消失, 恢复窦性心律, 心室率20%, 则为显效。如持续心房颤动症状转为阵发性心房颤动, 或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频率减小幅度>60%, 则为有效。如各项指标没有达到显效及有效标准, 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32%, 对照组为67.74%, 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31 20(64.52) 8(25.81) 3(9.68) 28(90.32)
对照组 31 14(45.16) 7(22.58) 10(32.26) 21(67.74)
χ2 4.76
P 0.028
3 讨论
心力衰竭发生后会导致心脏的射血分数不断降低, 同时会对心电活动造成影响, 如心电活动处于不稳定状态, 则会引发心房颤动[2]。心房颤动出现后将会进一步损伤心脏功能, 并同时加重心力衰竭症状, 致使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恶化, 因此心力衰竭与心房颤动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同时治疗心房颤动、心力衰竭, 才能获得相对理想的临床疗效[3]。本研究采用了不同的药物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 观察组的治疗药物为胺碘酮, 而对照组的治疗药物西地兰, 结果证实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32%, 而对照组仅为67.74%,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在治疗心力衰竭并发心房颤动患者时应用胺碘酮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 且不良反应较少, 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戎建辉.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绞痛的效果研究.海峡药学, 2012, 24(9):161-162.
[2] 张发文.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在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健康必读(中旬刊), 2012, 11(10):270-271.
[3] 沈蕊.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研究.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19):86.
篇9
【摘 要】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作为音乐治疗方式的一种,具有实施对象广泛、实施过程简单、实时效果明显等特点,能有效改善大学生压力应对不良、大学生情绪调节失常、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等状况,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有益补充。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拓宽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在高校的影响范围,构建接受式音乐治疗在高校运用的体系。
关键词 接受式音乐疗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79-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湖南农业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接受式音乐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研究与运用”(编号:14QN65)的研究成果。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飞速化、社会思想的多元化、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大,由此导致的各类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因此,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努力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成为高等教育任务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以语言为媒介,突出强调人自身的理性作用,主要通过纠正来访者头脑中不合理的认知观念来改变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即“认知决定情绪”,但对于正处于青春期、荷尔蒙分泌旺盛、情绪易波动的大学生,这种心理治疗方式有时会出现“道理都明白,但是很难控制自己情绪”的情况。而音乐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方式,以大学生普遍接受和喜爱的音乐为媒介,直接作用于情绪,并通过改变情绪来改变人的精神状态,进而改变人的思想认识,或者引起人的身心变化,即“认知决定情绪”,成为一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益的补充方式。音乐治疗的方法技术分为接受式音乐治疗、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和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和创造式音乐治疗四大类,笔者结合几年的实践经验,重点探索了接受式音乐治疗的优势以及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并就如何更好的发挥其效果提出建议与思考。
一、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著名音乐治疗学家布鲁夏(Kenneth Bruscia)博士对接受式音乐治疗的定义为:在接受式的体验中,来访者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以语言的方式、非语言的方式或者通过其他媒介对音乐产生反应。通俗的讲,是指在治疗中采用聆听音乐的方式对来访者进行干预。相比其他几类音乐治疗方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实施对象广泛,不需要学生接受音乐培训或具有音乐知识,只要学生喜欢音乐即可实施。据相关调查统计,100%的学生都不反感听音乐,91%的同学喜欢听音乐,42%的同学是音乐的狂热爱好者。由此可见,几乎所有学生都能接受这种治疗的方式。
2.实施过程简单。不要求学生参与音乐演唱、演奏甚至是创作活动,主要聆听各种音乐和歌曲,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音乐体验来实现治疗的目的。
3.实施效果明显。不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必须具有主动性,即使在聆听的过程中,也能被音乐的美所感染,在无意识中把痛苦消极的创伤体验转化为积极深刻的人生体验。由此可见,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较为广泛的运用空间。
二、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1.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对于大学生压力应对不良的运用。压力也称应激,是指个体的身心在感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大学生处在相对单纯的环境中,但现实纷繁复杂,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赖、个人意愿与家庭期望等诸多冲突,给学生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陡增了压力。针对此情况,可以采取指导性音乐想象技术来给心理减压。指导性音乐想象技术治疗是指来访者在治疗师的语言引导下进行音乐想象,所有想象的方向和内容由治疗师进行控制。
指导性音乐想象技术治疗大学生压力应对不良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音乐肌肉放松训练。首先让学生选择舒适的方式坐下或躺下,接着播放音乐,音乐倾向于选择没有完整的音乐结构和发展,只是一些简单的旋律碎片,没有明确和完整的情绪表达,只是听后让人感到放松和宁静的音乐,同时利用语言指导学生进行放松,以达到躯体放松的目的;第二阶段:语言引导音乐想象。治疗师用语言进行引导,引导对方按照治疗师给予的内容想象。内容多为美好的大自然景象,如欣赏湖边的美景、呼吸草原的新鲜空气、享受和煦的海风等。
2.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对于大学生情绪调节失常的运用。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的体验。大学生因其特有的心理和年龄阶段,使得他们的情绪具有稳定性与波动性并存、外显性与内隐性并存、冲动性与理智性并存的特点。尤其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外界刺激下,大学生更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半指导性音乐想象技术来调节情绪。半指导性音乐想象技术是指用积极美好的音乐以及语言干预的技巧,引发和推动学生产生积极美好的体验,达到改善情绪的目的。与之前提到的指导性音乐想象区别在于,并不对学生的想象内容和意象进行指导和控制,而是跟随学生的想象内容并推动其发展,目标是强化和发展其内部积极资源和积极体验。
半指导性音乐想象技术治疗大学生情绪调节失常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建立内心的安全岛。治疗师选择播放美好、平静、温暖的音乐,并配上一些音效,帮助出现低落、紧张、焦虑和恐惧不安等症状的人稳定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良情绪,增强内心安全感。第二阶段:强化积极资源。治疗师可以选择播放各种风格的音乐,首选节奏舒缓的古典音乐,帮助学生找寻积极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通过音乐的渲染和语言的引导进行强化和放大,增加学生自我价值感。
3.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运用。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递信息,并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产生影响的互动过程。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有着很强的人际交往需求,但往往在具体的交往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扰,如因为恐惧、自尊或者自卑心理不愿交往,因为个性问题不善交际或缺乏交往技巧等。针对此情况,可以采取歌曲讨论技术来消除人际交往障碍。歌曲讨论技术是指治疗师和来访者一起聆听歌曲(或乐曲),然后就音乐所传达的内容、情感、体验和记忆进行交流和探索。
歌曲讨论技术在治疗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中主要采用团体治疗的方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支持层次的歌曲讨论。治疗师与团队成员共同分享各自喜爱的歌曲或乐曲的音乐之美,交流音乐所带来的情绪或者审美感受。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就音乐而谈音乐,不涉及音乐之外的内容。这种形式的音乐分享,相对简单和轻松,不会让人在交流中感到不安和威胁,因此能让学生比较容易的开放自我的内心,参与到人际互动中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团体凝聚力。第二阶段:认知行为的歌曲讨论。治疗师利用对歌曲中歌词的讨论来引发来访者对思想、观念、信念、价值观、人生观等认知方面的表达和思考。歌曲与乐曲不同之处在于除了有音乐之外还有歌词,是音乐和文字的完美结合。一个人喜欢一首乐曲有可能是喜欢它的音乐内涵,或者是认同它的思想内涵,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几乎都能找到与之匹配的歌曲,尤其是大学生所喜爱的流行歌曲。团队成员通过对歌曲中歌词的讨论能了解和交流彼此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不同观念之间的成员思想交流和互动,达到积极观念的成员引导消极观念的成员的目的。
三、充分发挥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1.拓宽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在高校的影响范围。接受式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心理健康疗法,应借助学校教育资源将进行推广。①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校园音乐文化活动,营造音乐教育和音乐活动的浓厚氛围,提高广大同学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为更好的开展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奠定基础。②利用和挖掘学校教育资源,结合音乐与心理学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和《音乐鉴赏》等课程中增加《接受式音乐治疗与人际交往》、《接受式音乐治疗与心理调适》等章节的讲授;③建立网络教育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网、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优势,开设在线音乐视听和指导的服务,提供各类音乐的下载,进而开辟“音乐疗法之接受式音乐疗法”子栏目,介绍其相关理论内容,分享成功的案例以及在线试听音乐等资源供大学生浏览。
2.构建接受式音乐治疗在高校运用的体系。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有益补充,能更好地充实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构建完整的体系进行推广。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设“专业化、人性化、功能化”三位一体的音乐治疗室。配备电脑、音响以及小型乐器,并建立数字化的“音乐处方”,即丰富的音乐资源,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分为“情感音乐书房”、“地域音乐书房”、“背景音乐书房”等三个板块,满足大学生不同的情感需要;②加强人员建设,着力打造职业素质高、专业过硬的音乐治疗师队伍。对从业者的素质进行严格的要求,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健康的人格和专业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并具有对于音乐治疗宣传、推广、教学、科研的能力;③加强制度建设,逐步改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制定相关政策,保证经费、人员到位,加深师生对音乐疗法的认识,做到“有法可依 ”。
参考文献:
[1]高天著.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2]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不孕症患者12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纳入的标准是:男方通过体检发现没有直接影响受孕的因素,女方通过体检发现是不孕症疾病。治疗组的60例患者中,年龄24~39岁,平均年龄(31.22±3.25)岁。对照组的60例患者中,年龄24~40岁平均年龄(31.36±3.54)岁。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60例患者使用常规护理,在患者接受手术之前,医疗护理工作者首先向患者和患者家属介绍住院的环境同时做好相关手术之前的准备工作,为患者手术的顺利开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在手术实施过程中,医疗护理工作者首先需要保持患者最佳的,之后给予麻醉,在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即开始手术;手术工作全部完成之后,积极有效的做好手术之后的抗感染治疗,为患者以静脉注射的方式输入抗生素,分析患者相关生命体征指标是否在正常的范围内。定时的帮助患者翻身,轻拍患者的背部。
1.2.2治疗组护理方法 治疗组的60例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所有的治疗组患者全部由专业的医疗护理工作者对患者和患者家属实施心理辅导,在手术开始之前首先建立最佳的医患关系,充分取得患者的信赖,同时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工作,在手术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让患者保持最为舒适的,为患者详细的介绍手术治疗的环境和手术实施的方法,维系患者自尊。手术结束之后尽可能的降低使用药物镇痛次数,最大限度的避免患者出现药物依赖的情况,使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帮助患者尽可能的缓解手术之后的疼痛感。
1.3观察指标 患者强迫感、抑郁、敌对、偏执以及躯体化状况、恐惧、焦虑、人际敏感等出现率。
1.4抑郁以及焦虑指数评分 患者在手术完全结束之后,填写焦虑自评量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即SAS、SDS。自评量表共13项评分,各项分成四个分级,总分为39分。在总分不大于7分的情况下为无焦虑症状或者无抑郁症状,在总分在7分~11分的情况下,表示轻度焦虑或者轻度抑郁,如果总分大于11分则表明重度的焦虑或者抑郁症状。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抑郁指数评分 通过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治疗组患者不孕症患者抑郁指数的评分要比对照组更低,二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焦虑指数评分 通过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之后,对照组无焦虑的患者有8例,轻度焦虑的患者有24例,重度焦虑的患者有28例,治疗组无焦虑的患者有36例,轻度焦虑的患者有16例,重度焦虑的患者有8例。治疗组不孕症患者的焦虑指数明显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临床护理结果 通过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之后,对照组躯体化患者有2例,强迫症患者4例,人际关系敏感的患者有6例,焦虑患者有4例,敌对的患者有2例,恐惧的患者有4例,偏执的患者有2例;治疗组患者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之后,对照组躯体化患者有2例,强迫症患者2例,人际关系敏感的患者有0例,焦虑患者有0例,敌对的患者有0例,恐惧的患者有2例,偏执的患者有2例。治疗组不孕症患者的护理质量状况明显要比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