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重点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学习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学习重点

篇1

关键词:中专教育;中专语文;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99-01

中专是我国为了调节升学和就业压力而建立的一种中低等教育,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给国家培养基础人才。他们所学习的知识大都和实践有很深的联系,例如钳工等,这些都是和实践生产相关联的。给这部分学生讲课内容没有必要有多高深,只需要让他们掌握基础就够了。毕业的学生将来面对的是工作岗位,有些学生可能要去中小学任教,所以基础知识是最重要的。对于语文而言,中专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所以针对这一特征,中专语文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色。

一、中专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中专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中学教学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而中专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面向工作岗位的。例如,对一些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而言,语文讲授的知识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就业。如,一名学生他在入学时选择的是将来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所以在进入学校后我们要对他重点培养基础知识。对于师范类的学生而言,我们应该给他们重点传输基础知识。小李同学是语文专业,他进入中专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从事教育工作,能够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出一份力。所以,他在校期间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小学生教育的。例如一些基础的知识、朗读、书写能力的锻炼等内容。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他发现自己所学的内容其实最有意义的就是一些书写和表达能力,而这两部分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因为小学生教育工作主要是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而教学的内容也是需要认真安排的,而他在中专里学的恰恰是这些内容,所以他在小学工作的时候如鱼得水。对于一些从事其他工作的学生,授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写作和表达能力,因为任何岗位都需要交流和合作,所以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为此。一些从事工厂生产的学生,他们走进工作岗位中,发现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是非常有意义的。他们在车间安排生产,在公共场所进行演讲,都用到的是语文知识。所以这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这也是中专教学的追求和宗旨。[1-5]

二、中专语文教学的方法

中专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有一个事实我们必须要重视,那就是中专的学生素质并不是非常高。很多学生对于学习是没有兴趣的,他们来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拿一个文凭,而真正想学习知识的人是少数。中专学校的很多教师也缺乏相应的责任心,所以导致了中专学生毕业很难找到工作。面对这一事实,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首先从学生角度讲,我们应该给他们讲清楚学习语文知识的厉害,其次就是给他们安排一些兴趣教学工作。学生不喜欢学习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看不到希望,其实则不然。我们应该给他们讲明白,社会是需要他们的,虽然可能不如高科技人才给国家带来的贡献大,但是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也是离不开他们这些“螺丝钉”的。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基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基本工作虽然不是很高级的工作,但是也不能没有人做。我们国家现在发展高端人才,但是同样重视基础人才的培养工作。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生都面临着失业,他们失业的主要原因不是能力不够,而是因为高不成低不就。但是对于中专生而言,这些就是我们的优势了。因为他们参与学习的时间是最短的,所以他们参与教育的成本并不高。在参与工作的时候,他们有不怕辛苦的信心,同时对于待遇的追求也远不如那些高等院校的学生。就拿支教或者是一线工人这样的工作来说,很多高校的学生是不愿意去的,面对工作,他们都会拈轻怕重。而对于中专学生来说,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已经足够了,所以现在很多工作岗位更愿意接受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中专的学生虽然在动手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但是在文化知识底蕴方面却要远远疏于那些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所以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应该下更多的功夫去提升自我的能力,从而在未来的就业中站稳脚跟。对于教职工而言,我们对于工作不能懈怠,不能因为我们的学生素质水平不够高而放弃对他们的教育。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我们不能够因为个人的利益而忽视对教育的投入。事实证明,任何一位教师,只要认真参与教学工作,同时使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就必然会取得好的成就。[6]

中专语文教学的重点不同于其他全日制院校,我们培养的学生是第一线生产的人才,所以对他们的教育丝毫不能够懈怠。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知识,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还有可能会对一个人的就业和职业规划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无时无刻的认真对待语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谭蒙革.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办法[J].成功,2008,(08).

[2]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3,(32).

[4]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1928,(Z1).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焦点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其焦点问题莫过于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教学过程作用于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从课堂教学的根本上来讲,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就是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做到对课堂教学的焦点问题的有效处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和谐课堂的创造

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关注和谐课堂的创造,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关注影响学生学习的外在因素。学生在学习中,有时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精力不集中,在课堂上的听课效率低,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积极参与等等,使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受到了影响。所以要从课堂教学环境着手,及时排除影响学生的环境因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教师还要重视培养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情谊,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取得学生的信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只有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才能达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默契的配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还没有度过叛逆期,往往用喜欢和不喜欢来衡量事情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用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的这个特殊时期,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同时也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真正需要,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在一个良性的环境下进行,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学习情感体验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要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在具有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的同时,在情感方面也得到愉快的体验。这种情感可能是在朗读过程中产生的,也可能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产生的,还可能是在写作过程中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体验,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理。

这种问题一般体现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透彻的理解,没办法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这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这种情感表现,特别是对缺乏语文学习兴趣的学生,教师更要关注他们的表现,以作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另外,对学生的写作也要格外地关注。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语文学习水平的一个真实反映,学生在写作中能熟练运用各种写作手法以及对修辞的充分把握,是一种对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学生通过写作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不仅丰富了写作的内容,还能让自己从写作中得到一种愉快的享受。而对于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不是很扎实,并且在语文学习能力上较写作水平好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他们的写作内容平淡,有时甚至还会认为写作是一种负担,他们从写作中所体验的情感就谈不上愉快了。

针对这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察觉,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真实情感,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通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消极认识,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学习情感上的问题,还是学习能力上的培养,都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具体实施。教师要针对教学的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调动起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的时间,做好课文的导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语文学习的奥秘。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改变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在启发式教学中,让学生养成爱思考、主动探究问题的好习惯。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加以规范指导,对不良的学习习惯要及时纠正。例如,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课文没有一个提前的了解,以至于学生在听课中找不到重点,精力不能集中,对知识没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所以教师要注意课堂上的引导,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课堂教学效果

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质量的保证,这也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默契配合,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对学生足够地关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的配合度,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从情感上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及时察觉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在学习中排忧解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教师不懈的努力,才能让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取得更好的成效,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 汪海燕.语文课堂要“润物细无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之点滴做法[J].21世纪中学生作文(初中教师适用),2009(08).

篇3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的词语解释

1.把握好文言文的重点实词

实词是指具有实际意义并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或代词,实词的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实词也是构成句子主题的重点词汇。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实词的作用,学生只要学会把握句子中的实词,就能够推测出句子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和含义。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意义表达中实词的运用十分灵活,同一个实词在不同的句式和语言环境中能够表达不同的意思。因此教师在文言文实词教学时要注意带领学生对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把握好实词在文言文的不同句式和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义。例如,“国”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就十分灵活,且代表的意义会根据句式和语境有所变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指的是“国家,国家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中“国”的含义为诸侯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中的“国”则特指国都或京城;“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中的国则泛指地区和地域;“等死,死国可乎。”中的“国”则指国事。只有掌握好文言文中实词的用法,才能正确理解不同句子的真正含义,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掌握典型虚词

所谓虚词是指不能构成句子成分的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或叹词。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于、之、则、者、与(欤)、因二十个,这些文言虚词在句子中主要是组织语言单位,帮助表达情感。虚词在高中文言文中十分常见,这些虚词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文言文中也有不同的用法。例如“乎”在不同的文章和语境中就有不同的用法。例如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此句中的乎是语气助词,表达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在《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问道也固先乎吾。”,此句中的“乎”被用作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同样要领着学生对虚词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能够牢牢的把握好虚词的不同用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

3.古今异义词

高中文言文中很多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有很大区别,这些词用现代词语的解释方法进行解释是行不通的,这类词被称为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的教学是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在进行古今异义词的教学时只有将该词放到句子和语境中,才能表达特殊的意义。对于这类词语的教学,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掌握这类词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意义,教学重点是记忆和积累。例如,《出师表》一文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此文中的卑鄙古意是指出身卑微,而今意则指品行低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度道里会与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此文中的不过,现代是代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则是不超过的意思。在面对这些古今异义词时,学生很容易理解有误,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重点强调这些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其含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让学生把握牢。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的典型句式

1.掌握典型句式

文言文中有几种典型的句子结构,灵活把握这些典型句式,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含义的把握。这些典型句式都是根据句式框架进行的,虽然会有一定变化,但却有着比较明显的共性特征。文言文中的典型句式一般都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掌握好这些句式,对学生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有极大的益处。例如在“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用“……者,……也”表达判断;“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中利用“为……所……”表达被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中利用“……非……”表达否定判断等。

2.了解一些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还会有一些固定句式,这些固定句式能够表达反问、感慨、选择等。例如在文言文中,常用“何……为!”“何……之有?”表达范围,利用“何其……”“一何……”表达感慨,利用“其……,其……也。”“与其……孰若……”表达选择等。这些固定句式在表达意思和结构上比较固定,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固定句式,就能够在遇到这些句式时把握好文章的意义,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理清文章条理。

3.培养语感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72-02

新课改主要是为了改变以往的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质疑。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1.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一味地讲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被灌输知识。有时候,学生对一些问题只是一知半解,但是教师为了赶课程进度没有顾虑到学生理解的问题。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上课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应试教育在我国已经"流行"了很多年。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应付高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的更多的是应试技巧,而非语文真正的内涵。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语文这门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沦落"为分数的奴隶。另外学生们不能真正地感受到语文的内涵,更是因为考试使得他们仅仅从功利的角度来对待这门课程。

2.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即是探究式科学教育,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获得知识,激发兴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高中语文的探究性教学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在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仅仅作为一个引导人,将学生带向正确的方向。因此,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切忌盲目跟随,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一定要有主见,不能随波逐流。

3.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是"灌输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被迫接受知识。加之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注重对语文书本知识的深入解读,不联系实际,更是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乌申斯基曾说过,强制一个对学习没有丝毫兴趣的学生去学习将会扼杀他对探究真理的欲望。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然而,在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仅仅教授知识,硕士论文而是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当枯燥的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学习时,学生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乐趣。

3.2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这些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实践的检验。新课改条件下的语文课堂,无疑是他们实践的最佳场所。探究性学习并非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口号,它需要切身的实践。探究性学习是围绕文本而进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间不断被拓展,眼界不断被拓宽。为了能够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学生们会寻求各种途径获得知识,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国内到国外。

3.3 减轻教师的负担。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为了可以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压力特别大,因为他们不但要深入了解课本上的知识,还要知道相关的知识。然而,探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减轻教师的负担。因为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很多工作都会被学生分担。

4.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4.1 把握高中语文学科特点。我们从上小学开始,就一直学习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它自然要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高中语文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各学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它是一门语言学科。就像英语这种语言学科一样,多读多看自然有利于成绩的提高。不要说"我是中国人,学习语文就是多余"这样的话。因为无论我们学习了多长时间,都不可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真正地将语言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其次,它是一门文化学科。就像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一样,我们只有经过深入的探究与广泛的实践才能对其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最后,它是一门思维学科。就像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一样,语文并不是我们以为的纯文学,它也需要缜密的思维作为基础。

4.2 营造师生共同参与参与的学习氛围。在探究性学习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学习不再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听讲,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的提高,并且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5.结语

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出来。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不但能够体现当代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交流,对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工作非常有利。最关键的是,他们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锻炼他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对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应对各种考验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应素芬.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J].课外语文,2015,24:59.

篇5

【关键词】活力课堂;拓宽视野;教学方式;闪光点;专业联系

一、拓宽学生视野

职专班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太感兴趣,好多学生情绪比较低落,破罐子破摔,甚至对前途感到一片渺茫。为此,我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充分挖掘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因素,每堂课前安排5分钟的哲理小故事环节,让学生自选哲理性的故事带来交流,既拓宽了学生视野,又让学生在分析故事中得到教育和关于人生的积极启迪。

二、改变教学方式

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让学生轻松地投身其中,沉浸其中,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适度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得到美的享受,在争辩中明白事理,在练习中得到提高。在学习中享受快乐,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比如我在上《项链》一文时,以“大家喜欢玛蒂尔德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分析人物形象,并水到渠成地给学生讲解了文学鉴赏中分析和评价人物形象的基本原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对学生以后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其次,课堂上,我按照“提出问题――师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思路,利用师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学生与生活对话、学生与心灵对话等显性或隐性的对话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分析人物形象,起了组织引导的作用――学生讲得多,我讲得少。因此,学生学得轻松,我教得也轻松。此外,我还大胆开放课堂教学,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讨问题,把知识的传授融入到各种有趣的活动中。如《鸿门宴》一文,可通过表演活动的形式进行。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分角色阅读剧本,对台词可作修改,但必须把每个角色最精彩的、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言提炼出来,然后在班上表演,看哪一组、哪一个角色表演得更好,这都由学生来评定,教师只作适当的点评,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就熟悉了故事情节,人物语言,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针对不同的文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要注意常变常新,让学生每一堂课都感觉不一样,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中职语文教学,必须花大力气,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课前预习,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的思考、练习,课堂上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互动,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有表现自己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只有一丁点进步,教师也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让他们品尝成功的滋味,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我教的班级有个学生叫李晨,他平时很调皮,不肯做作业,有时还故意跟老师唱反调。有次读书时我发现他的声音挺响亮的,随即表扬了他。无心的表扬却让李晨同学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以后,我经常找机会鼓励他,还帮他报名参加演讲比赛,给他辅导,在演讲比赛中他还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承认和强化,就会让他们充满自信,发生可喜的变化。

四、加强专业联系,关注学生将来的可能生活

任何教育都需要指向将来,需要为学生的未来、为学生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我们的课堂教育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学生将来更好地生活。因此,中职的语文教学,不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关注学生将来的可能生活,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毕业后走向岗位必备的语文素养,例如教学中我们可相机引入“技术工人也是人才”“职高生也能擎大梁”“挑战人生的极限”等话题,以澄清学生头脑中模糊的人才观念,清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让他们清楚认识到上职校也是有出息、有前途的,每一个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干得轰轰烈烈,都可以发出光和热,得到社会的尊重。在应用文教学中,我们更要尽可能联系生活中的正反事例,依法讲文,帮助学生清除“学非所用,学而无用”的疑虑,进一步增强专业学习的荣誉感、紧迫感、使命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要将文本中的人文性自然延伸至职业素质,让学生真切地感到职业素质与自身息息相关,是走进社会通向职场的通行证。

综上所述,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学习是为运用服务的。许多事实证明,学生对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到的知识更为感兴趣。因此,我们的教学既要立足课堂,又要面向生活,要强调语文教学与课外读写沟通,与其他学科沟通,要把学习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渠道中学习、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利用和寻找生活的衔接点,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只要我们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上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立足课堂,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永远焕发光彩,永远生机勃勃,永远充满魅力,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篇6

摘要:学习重点、难点往往是一堂课的精髓,高中语文课堂需要从充分预习准备、利用多媒体再现情景、找准切入点、朗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运用有趣的教学方法六个方面来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关键词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重难点突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015-02

学习重点、难点往往是一堂课的精髓,重难点突破了,课也就成功了一半。一节课上得好坏、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是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又该如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呢?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充分预习准备,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们要用“自主学习”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按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组织教学,在强调学生共性发展的前提下,突出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展示。笔者在上课时经常对学生这样说:“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你们愿意怎样学习这篇课文就按你们的方法来学习吧!”教师完全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意见,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使他们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在这里学生始终是主体,他们积极主动参加教学活动,自己认真地读,自己去领悟、体验。而教师则是一位高明的导演,他组织、引导,充分注意个体差异,激励他们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真正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且课堂上应该处理那些相对来说有一定共性或难度的问题。那些简单的、凭借学生自己的知识能力或通过查阅工具书就能解决的问题,就应该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完成。 这样不仅节约了课上时间,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明确问题,为课堂研讨做准备。

二、利用多媒体再现情景,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恰当运用多媒体巧妙地再现课文中的情景,就能够突破知识的重难点,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例如,笔者让学生回味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教学的重难点是: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其中最感人、最能表现伟大父爱的地方是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情节。而这些十六七岁的学生从小娇生惯养,觉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天经地义的,对这一情节缺少内心的触动。于是笔者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这一情节的一段视频。看着父亲艰难的样子,学生心情变得无比沉重,真正体会了什么叫“父爱”。可见,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不失为解决重难点的良好手段。

三、找准切入点,突破知识重难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教师的传授,对课文的重、难点往往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讲解,但教学效果却未必令人满意。例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从整篇文章来看,称呼只是其中的细节之一。但作者对于勒的称呼安排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精心设置了20个不同的称呼,有赞叹的,有斥骂的,有同情的,从而表达出不同人物不同时期对于勒不同的感情,称呼,使小说情节起伏,跌宕多姿;称呼,透露出菲利普夫妇及船长等人龌龊的内心世界,反映出社会的世态炎凉;称呼,亦能体现作者的希望和理想,显示文章的主旨。笔者就紧紧抓住“称呼”这一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进而把握小说主题。这样看似复杂的问题,在一根线索的牵引下很顺利地解决了。

四、朗读感悟,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说: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方法。莫怀戚的《散步》一课重难点是:体味浓浓的亲情,品味语言的准确性。根据本文场面感人、文字优美、激情荡漾的特点,笔者采用朗读感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解决重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揣摩、品味、感悟,“以美读美,以情读文”。这样达到了化难为易,学生能够独立解决了。另外,对于诗歌的教学也适宜用这种方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通过有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探求诗歌的精神内核,理解诗歌中诗人倾注的情感和思想,实现读者与诗人心灵的对话、灵魂的拥抱、精神的交融与思想的同构。爱的感情,以慢而柔软的声音读出亲切感;憎的感情,以快而沉重的声音读出挤压感;悲的感情,以慢而缓顿的声音读出沉郁感;喜的感情,以较快而高亮的声音读出欢愉感。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歌内容,而且提高了理语文素养。

五、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追求的教学的最佳效果应是创新精神的唤醒与弘扬,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创造性人格的生成与确立。因此,我们要以开放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也就是敢于“质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能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知识是在思考中增长的,在疑问时创造和更新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课文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逐步形成“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讨论—老师评点”的学习模式,让质疑成为他们深入思考的引线。这样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语言的探索者、实践者。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而学生敢提、会提问题正是智慧火花的闪现。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运用有趣的教学方法,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趋势,语文教学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提高其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促进个性言语品质和个性思维品质的养成,达到“全面发展有特长,知能并举有个性”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利于把因材施教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这是中学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技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陶行知说过,“盖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 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先决条件。有趣的教学方法,如动作、图片、竞赛、角色扮演等方式,不仅能达到这一目的,还能有效突破文本的重难点。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 手语教学 辅助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87-01

语文的言语特征、形象特征、情感特征以及情境特征,要求在教学中以手语教学方式进行言语教学辅助,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把握住手语教学的动作性、时机性以及情境性,以实现用手语教学来提升教学效果。

1 手语使用的合理性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言语教学,而对于其辅的手语教学而言,其本之目的在于服务于言语教学内容,所以,在教学中,必须以合理、准确、定位的手势动作来传播教学内容。很多教师往往将课堂生动性作为课堂教学的标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大量的手语教学,这就埋没了语文的言语本质,而很多手语动作运用不正确或是不准确,则以错误的信息引导学生,尤其在特殊性的群体教学中,其将产生巨大不良影响。如在进行动词助词“着、了、过”教学中,这些词语表示动作、行为、状态的变化,有已经完成和未完成之分,而在教学中,教师对这些词不加注意,而是仅仅进行动词教学,如在进行“小鸟从树上飞走了、他走着走着”教学时,忽视了“了”和“着”教学,这就不能让学生认识“着”表示进行,“了”表示完成。还有,在进行一些动词性的教学中,教师仅仅以大体动作进行呈示,而没有做到位,如在做“高低起伏、崎岖不平、伸手不见五指”等具有描述性的词语释义时,教师仅仅将手在空中一挥,或是画个波浪,就完成了教学,不仅让学生看不到这个修饰词的实际意思,而且向学生传达了错误信息,不利于语文言语理解。

2 使用手语的时机性

出于习惯或是主观性要求,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大量的手势动作,而并没有关注到手语使用的时间性和频率性,这就容易形成“满堂指手画脚”,使得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分散到教师的表演上,而学生对教学的模仿性心理,也促使学生进行无意动作模仿,进而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一定要控制手语使用的时间、频率,实现用手语维持课堂和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其一,把握手语转折点。手语具有良好的指引作用,如最简单的“请大家一起朗读第三段”,教师用“OK”手势进行引导,这就有效地将学生引入诵读之中,同时,在进行手语辅助教学时,要注意转折性教学,即为用手语进行下引或是维持课堂秩序,如所说的“找出文中重点,并画下来”,此时教师可以使用手势表现,如在让学生“安静”或是“小点声”时,教师以手语取代命令,这既向学生传达了“保持安静”的意思,又防止了高声命令引起的骚动。其二,该用就用,能不用就不用。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对于普通教学来说,言语教学仍是关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以为动作多了课堂就生动了,而是紧紧把握住语文的言语特征,重点进行言语教学,而一旦要使用手语教学,就要用的准、用得好。

3 把握手语的吸附力

手语教学不仅能够传达浅层的心理暗示,而且手语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能够促使课堂更加人性化,提升学生的模仿能力,尤其在语文多动词、形容词的形象性教学中,教师要将手语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其一,利用手语的直观情境,促使学生理解。教师的举手投足再现了一个活生生的直观情境,伴随着语文教学产生的语气、表情、姿态等,其具有更强烈的解释性和提示性,这不仅能够将教师的意思明晰的传达,而且有效地将实物与语言连接,尤其是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来说,其作用力更大,因此,教师在手语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手语的吸附力,培养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力和感知力。如在进行“头、眼、衣服”等实物名词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指出来,并让学生进行边写边指,在学生表现很棒的情况下,教师竖竖大拇指,这就有效实现了师生间的互动,也符合了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的心理。其二,利用形象性示范,提升学生注意力。课堂的有效控制是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条件,在教学中,发挥手语教学的感召力,是教学的一大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手语的适应性,以模仿或是示范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在单纯性的语文教学中,尤其在一些说明文、科技文的教学中,由于文章乏味、难以理解,很多学生会打盹、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这时,教师做出双手合十放在耳边,并配上疲倦表情,这样不仅把学生的“丑相”表现出来,而且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使得课堂变得妙趣横生。

4 关注手语的激活性

语文将语言、画面、感情等各因素凝结在一起,在进行手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手语力量将语文的多彩性表现出来,进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而这一点,也是手语教学的最难之处。其一,激发学生想象。想象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手势语言将语文世界表现出来,如讲“鸽子、捂、飞翔”等词时,教师用“鸽子手势、双手朝桌下翻、双臂展开”的动作展示,这就以形象化的呈示,促使学生进行想象,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二,将学生带入美丽世界。语文的审美性,是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关键,而在实现中,通过图片、画面、多媒体等教学方式的展示,使得其更具有形象性,但是手语无疑是最灵活和最实用的教学方式,如在进行《月光曲》教学中,在对音乐美进行体味中,教师紧闭双眼,并节奏性的打着拍子,在此情景下,学生进行模仿,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将学生领入令人陶醉的音乐世界。其三,促进学生体味深情。愉悦、感动、愤怒、紧张等各种与教训内容产生互动的情感,刺激着学生的情感神经,在教学中,要把握住这些情感因素,将其用手语方式进一步深化,则是引导学生进行深情体味的有效方式,如打拍子、抹眼泪、“爱心手势”、捶胸、搓手等,这就以形象化的情感释义引起学生语文情感共鸣。

5 结语

手语教学作为语文言语教学的重要性辅助力量,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其具体使用中,要把握住使用的时间、合理度与效能,而只有将手语进行条件性运用,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力和感情力。

参考文献

[1]邓慧兰.手语语言学势在腾飞――特邀编审的话[J].当代语言学,2011(2):5-6.

[2]张晓梅.中国手语与美国手语的比较[J].长春大学学报,2009(12):129-130.

篇8

透;做法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5—0090—01

英语教材包含着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许多文化知识,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国家不同的社会状态、政治体制及文化习俗等。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些在这方面的认识和做法:

一、介绍英语词汇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将中西文化在称呼语、致谢、谦虚、赞扬、关心等方面的表达差异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比如可将英语国家谈话中的禁忌归纳为五个字母:I、W、A、R、M。其中I代表income,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而在中国,与人谈话问这些问题恰恰表示着关心、亲近和友好,谁遇见熟人不谈这些就是“冷漠”、“高傲”和故意制造距离。许多中国人相信“佛主”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于是,就有了俗语“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西方人信奉基督教,他们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上帝能够拯救人类,造福人类,于是就有了相关的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等。再如“dog”一词,中国人看来常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似乎与中国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等。

二、通过多种直观形式,让学生体验英语国家文化氛围

笔者经常引导鼓励学生多接触一些英美原版的文艺作品,让学生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如各阶层的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如何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如何庆祝节日,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体态等。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用拥抱或亲吻的方式向他人表示祝贺,而在大多数东方国家里,人们是用握手的方式来向他人表示祝贺。又如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婚礼,新娘一定要穿白色,以示“纯洁高贵”,而中国的新娘一般多穿红色,以示“吉祥幸福”,更有趣的是“红色”被英美国家的人们视为“罪恶”的象征。

三、广泛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拓宽学生英语实践空间

篇9

【关键词】语文;自主学习;特点

保罗朗格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委员会上首次提出:人类已进入“终身学习”的社会。“终身学习”强调学习者自觉自愿地积极学习,即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是“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前提。同时,语文学科言语教学性质及其特点决定了教育者需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机制,促成主体的参与创造。

所以,可以这样来界定语文自主学习的定义:语文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在原有语文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对语文学习进行自主选择、调控以获得意义,并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

语文自主学习既有其他学科自主学习的共性,又有其独特之处:

其一,学习的主动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单项传递的教学是现代教育的悲剧之一。因为它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与完整的人无关。在自主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帮助者,而不是学习的控制者、包办者。对于教师所讲内容,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学生会主动地发现问题,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依赖他人。这种主动性表现为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和逐步提高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学科的个性特点是:无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都需要个体的积极参与,任何单方面的传输都难以奏效。以阅读教学为例,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一个积极自主获取意义的过程。而语文课与人的情感、心灵、经验息息相关,如果采用传统的授受教学,必然使学习成为对学生天性的摧残,如夸美纽斯所说,学校成为儿童心灵的屠宰场。

其二、学习的独立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在相同时间内学习相同的内容,自己能进行深入思考的学生比记下教师所教内容的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和记忆内容。这种差别是由于对学习材料的处理水平不同而造成的,我们称其为“处理水平效应”。另外,自己选择记忆对象比别人指定对象记忆的效果要好,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我选择效应”。由此可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会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而且通过自己的思考而理解学习内容的体验,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大快乐感、成就感。

语文是主观感受性特别强的学科,语文学习需要个体的内在体验。语言只有经过感受、体验,才能内化到心里,语言一经内化就具有个性色彩,所以语文学习具有差异性、独立性,语文自主学习只有尊重体验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立自主性――独立选择、独立思考、独立鉴赏,才能使学生发现自身的潜力,形成独立解读能力,提高语言感悟力。语文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解读意识和不听信、不盲从的解读立场,只有还学生以独立自主的地位,才能使语言学习成为一种高效的、充满个性色彩的有意义的学习。

其三,学习的开放性。语文自主学习的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内容的开放性和方法手段的开放性。

内容的开放性表现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能力的提高,不完全通过课堂教学,还通过大量其他各种场合的信息搜集,既要学得,又要习得。因此,应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广泛吸收接纳,走进社会,感受生活,培养良好的思维个性,达到知情统一。

语文自主学习方法手段的开放性表现在:学生在面临真实的问题场景时,能利用各种自我学习策略、自我监控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利用各种网络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尤其是教师的支持拓展学习空间,使学生解决的能力及终身实践的能力得到锻炼。

其四、学习的建构性。建构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本质特征,也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它是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理解知识,赋以知识以个人意义的过程,学习的建构性是以学习的独立性为基础的,它强调学生对所学内容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创造性的解读。2002年7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阅读教学的上述规定充分体现了语文自主学习的建构性特点。

篇10

教学片断:《可贵的沉默》(人教版试验教材三年级下册)

教师提出问题:1. 自由读课文,读后小组合作学习,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同桌讨论孩子是在什么情况下沉默的?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3. 前后排讨论刚才孩子们热情高涨,积极踊跃,现在怎么变成这种样子了呢?

4. 小组讨论孩子们在老师等待他们回答时表现怎样?他们在想什么呢?

老师把问题展示出来后,学生开始自由朗读,几分钟后,老师看到大部分学生已经读完课文,少数读得慢的学生还在朗读中,老师做个暂停手势,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老师说:“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现在各学习小组开始讨论,准备汇报。”教室里热闹异常,1~2分钟后,老师说:“各小组开始汇报讨论结果……”

从这里可以看出,几大段内容仅仅几分钟就匆匆收场,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而此时有的学生刚刚读完课文,还来不及考虑怎样解决问题,有的学生甚至还没读完课文,又如何能汇报成果呢?显然,学生在这堂课中因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交流,从而使合作流于形式。因此,合作学习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只有在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后才会产生交流表达的欲望,也只有大多学生有了这种欲望,小组的合作学习才会有的放矢,才会使合作的活水在交流中流淌。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担心因学生用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而完不成预定的课堂教学任务,而在实际操作中,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不但不会拖课堂教学工作的“后腿”,反而会很好地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磨刀不误砍柴功”,如果学生思考之刀磨得又快又利,又何愁完不成课堂中的“砍柴”任务呢?完不成预定教学任务,恰恰是由于学生不是有备而来,而是合作交流中受阻所致。

感悟二: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应当有序组织、明确分工

时下,部分教师由于对“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的理解不够深入、透彻,往往在具体操作中出现追求形式上的花样,合作方式无序,表面热烈,实则使合作成为自流。

教学片断:《月球之迷》(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

师:现在,谁能汇报一下你读了这篇课文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知道?

生:我知道了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同桌交流一下还有什么问题不知道。

学生七嘴八舌,满教室嗡声一片,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句,各说各的,彼此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则是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不进行任何交流;有的小组中一些学困生在这段时间里趁乱自由玩耍……更多学生只是重复读刚才那位学生读过的句子,没有再讨论还有什么问题不知道,同桌交流声此起彼伏,教室里热闹非凡,学生闹哄哄说一阵,老师无机会参与到学生的发言中,看看已过好几分钟,做停止手势。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积极,我请一位同学把他不知道的问题告诉大家。(抽一学生回答后)老师予以补充,这一问题算是已解决,老师继续提出新的问题。这堂课也设计了“小组学习”、“同桌讨论”等合作学习形式,但一开始,老师就只是尊重了个别学生的权利,而多数学生所认识体会到的知识没机会得到充分地交流、展示、肯定。这位老师拿个别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出的片面认识,把更多学生的学习成果拒之千里。细究这堂课,尽管“讨论”多多,但由于各小组没有明确地分工,没能有序地汇报,结果小组成员各自为战,孤立完成学习任务。虽然课堂气氛热闹,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却不能全面地反馈在课堂上让师生共享,这样的合作学习更多的是热闹背后的放任、随意、低效,从而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要使合作学习有实际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应对每个学习小组严密组织,具体分工。一般而言,合作学习以4人一组较为合理:①主持人(组长):主持人负责主持小组讨论,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学习进程。②记录员:记录员负责记录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③检查员:检查员督促组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确保每位组员都完成学习任务。④汇报员:负责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小组交流中进行汇报。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使每个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更培养了现代人良好的素质。也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有序、有效,真正克服“听来闹哄哄,问时一场空”的尴尬现象,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交流互动、获取感悟的平台。

感悟三: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需课前精心指导、引导学生拓宽视野

合作学习,需要丰富的知识作保证,因此在学习课文前,教师如果能针对所授教材内容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搜集资料、上网查询等,把充足的课前准备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分的知识储备,为课堂学习中的合作创造支点。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11册),课前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本地区近年来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和周围环境的现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保护地球环境与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章、搜集有关资料、观看该类影视作品、网上查询等多种方式,对地球及环保问题进行多方位的认识。

显然,就一个学生所认识到的有关知识而言,可能是该方面知识的一个小分子、小片段而已,而几个人的小组合作、几个组的集体合作乃至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就可以使该知识信息得以最大限度地反馈与展示,切实起到了“资源共享”、“信息互动”的效果。学生对地球知识和环境问题认识得越透彻,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

感悟四: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不仅仅在于合作出知识,更重要的是合作互助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品质和素质

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是为了共同的学习任务,是一种主动交流、分工明确、积极互动的互学习过程,当学生单凭自己的能力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时,就更有和别人合作的必要,同时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虽然几十人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讲、阅读、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老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学习中的激烈竞争,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自私、狭隘、孤僻的性格。

教学片断《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师:自由读课文,讨论:为什么小村庄和周围的树林消失了?小村庄的村民过上好日子了吗?

生:因为人们想生活得更好,就拿斧头上山砍树,做家具、盖房子,所以树越砍越少。

生:因为每个人都只想到砍树,而没有想到种树。

生:因为村民一年年、一代代不停地砍伐,山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而的土地不断扩大,耕地沙化、水源断流,所以村庄里的人没法生活下去,都搬走了。

生:没有了树,不能防风、防沙,风沙毁坏了村庄。

生:没有了树,不能保持村庄周围原来的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村民只好忍痛离开赖以生存的家园。

师:学了课文,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呢?

生:村民们,你们要多种树,只有村庄的自然环境得到改善,你们和你们的子孙才会有幸福的生活。

生:父老乡亲们,你们要一手砍,一手栽,不滥砍乱伐,保护树木就是保护你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