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上教学方法

篇1

关键词:农林高校;应用型;混合式方法;教学改革

测量学课程是应用型本科农林高校许多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授课对象主要为林学、园林、园林工程与管理、园艺、城乡规划设计等专业方向的学生。课程的主要内容为测量基本原理、仪器操作以及测量方法,现代社会发展前沿技术手段介绍,课程内容较多,且实践性较强[1]。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达成,在结合其他院校该课程的开设情况和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后,信阳农林学院课程教学团队本着培养具备“测、算、绘”综合专业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按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依托智慧树在线开放教育平台,进行了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创新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测量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参与度,打破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团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在建设校级在线开放精品课程的基础上,以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为依托,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连续2年学生评教满意度在95%以上,同行评议被评为教学效果优秀,具体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课程线上资源包括教学文档、教学视频、教学文本等。教学视频时间为5~10min,内容为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讲解,辅助教学文档进行学习。针对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辅以视频演示多媒体形式,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本课程2019年立项以来,使用对象为园林专业2018级和2019级学生。学生通过课程网络平台或知到APP,随时进行学习、讨论和测试,增强直观、形象教学。课程应用中,充分利用教学信息化,设置签到、抢答、在线答疑、随机点名等教学活动,打造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教学课堂。还利用课程网络平台进行了在线练习、小组协作、作业评改、互动讨论、在线测试等活动,实现了对学生的评价和监测,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2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与具体实施

2.1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实现“以教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总目标,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活动,把教学内容分为3个部分。①理论基础:主要内容为园林测量学的基础知识。②实践能力:主要内容为常用测量仪器的构造和操作使用方法。③项目应用:以实际项目“信阳农林学院教学区1︰800地形图测绘”为驱动,掌握园林测量学大比例尺测图的技术能力和放样基本方法。据该课程特点,主要采用PBL教学模式,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收集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实施过程为如图2。教学方法上,强化“学生本位”,采用参与式、项目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

2.2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实施过程

①线上过程:采用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教师通过线上学习任务、在线指导、后台监控去掌握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组间互评的模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思维,启发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②线下过程:结合工程实践,融入课程思政。根据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的特点,设计工程案例,将知识点应用在案例中,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项目带动教学、以项目检验教学,充分体现出“测、算、绘”的课程教学目标。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突出项目实践过程中严谨专注的职业道德。③线上线下结合:利用教学信息化,打造开放、共享的课堂。设置签到、抢答、投屏、选人、投票等教学活动,打造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教学课堂,实现从单一的知识获取到全程参与的教学创新模式。

2.3课程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过程化考核一部分是利用课程在线平台,学生参与观看教学视频、课上讨论、作业等教学活动,进行量化得分。另一部分是线下项目实践,注重学生的仪器操作、数据观测和数据处理,根据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进行得分。课程最终考核为期末50%、线上20%、实践30%。2.2.1体现“学生本位”。注重过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注重实践考核、过程考核,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2.2.2增设“第二课堂”,提升专业素养。组建兴趣小组,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研究、实践,引导学生参加与课程相关的技能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3应用型农林高校“测量学”课程突出线下实践技能培养教学改革思路

3.1凸显林学、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特色

根据林学、园林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测量学”课程培养目标划分。例如林学专业在“测量学”基础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分论里面还要加强森林资源清查、森林资源普查、小班样地划分、林业用地规划等方面的讲解和实践技能操作;例如园林专业应该注重园林小品、道路、广场的规划和施工放样、植物种植设计施工放样的实践技能操作[2];例如数字化测图知识的侧重,林学专业学生倾向于CASS软件的掌握运用,园林专业学生倾向于AutoCAD的功能运用,由于我国的数字测图软件基本都在AutoCAD上二次开发而来的,没有深厚的AutoCAD基础是很难掌握数字测图软件精髓的。所以,在专业培养目标方面,要凸显出不同特色[3]。

3.2由传统授课模式向注重实践技能量化考核转变

课题组成员通过走访北京林学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4所国内林业高校发现,这些高校在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实习周的安排上各不相同。任课教师也普遍反映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课时是有限的,“测量学”的理论课时被一再压缩,教学实际中学生对仪器的使用和实践操作更感兴趣。所以,任课教师也将传统的理论授课改为讲解理论与实践操作同时进行,并对实践操作进行技能考核,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动手能力的培养。其中,有些高校还安排了实习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通过综合实训,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标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

3.3以赛促教,协同提升师生教学相长

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职业鉴定指导中心、中国测绘学会测绘教育委员会等部门联合主办[4]。迄今已经举办四届,邀请31所高校组织在校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参加比赛。但是目前尚未有组织举办全国农林高校非测绘专业学生参与的类似这种高标准、高规格赛事活动。农林高校学习“测量学”课程的大学生们也希望有机会交流提高、切磋实践技术。高等农林院校的“测量学”课程大部分属于非测绘类专业,隶属于普通测量学范畴[5],与测绘类专业相比,精度方面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但对于技能掌握方面却是同等重要。因为在工作实践中,牢固掌握测绘技能,对于林业资源的调查、林场的规划、林地界线的划分,园林工程的施工、测设、放样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所有施工项目开始之前,都要先进行外业踏查、测量、数据采集,进而才能进行内业的规划设计。所以,“测量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几乎在农林院校的很多专业中都有开设。例如:涵盖林学、园林、园艺、城乡规划设计、旅游管理等专业。

4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成效及未来努力方向

通过课程改革,提升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近两学期的学生评教结果成绩都在95分以上。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本课程被评为优质课,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较高。一方面,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近两年园林专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创新实践性项目人数明显增多,提升了科研探索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发表教改文章多篇;在豫南高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河南省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信阳农林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活动中均取得优异成绩。教学相长,教师教学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学生学习热情达到调动,教学改革成效明显。通过一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力争自编特色教材、开发网络课件,建成由文字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试题库、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立体化教材。在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考试模式等方面形成风格和特色。进一步完善课程相关的教学视频、课件库、习题库、试题库、实验指导书、资料库等课程基本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进而做到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并达到学习目标。进一步探索适合课程实践的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内容和课程类型的特点,注重课程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建立科学课程评价体制。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核为目标,发挥考核的反馈功能。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课程的改革方向为建成“秉持学生为中心、过程可回溯,持续改进积极有效,具有推广价值”的一流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课程实践增加创新型、设计型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

参考文献:

[1]于坤,李秋实,武百超,等.基于OBE的非测绘专业测量学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建筑,2018(10):223-224.

[2]赵玉玲,张兆江,张安兵,等.“互联网+测绘”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毕业设计教学研究[J].测绘通报,2018(11):148-150.

[3]李黎,连达军,陈国栋.利用教师科研项目培养测绘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J].测绘通报,2018(12):148-152.

[4]蔡剑红,霍亮,朱凌.新工科理念下的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测绘通报,2019(02):147-152.

[5]张正勇,刘琳.高校《测量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1):87-88.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语感;方法

1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现状分析

1.1 瞄准考试,目的性过于单一

在现今的全民关注高考的社会趋势下,高中语文的诗词鉴赏越来越偏向于针对高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向于注重考试技巧的传授,以便于学生能在考试过程中获得高分。这样在高中语文的诗词鉴赏过程中反而缺少了真正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只是追求如何去鉴赏诗词和教授学生鉴赏技巧,从而应对考试。这些现象说明了现今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目的过于单一,只是追求学生高考成绩,忽略了学生在诗词鉴赏上能力的培养,

1.2 忽视学生个人的理解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学习由于有着高考的压力,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直接的灌输给学生教师自身对诗词的理解,学生被动的接收这些不属于自身理解的鉴赏信息,机械式的记忆这些教师给出的答案。这样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也不利于学生高效学习。我国的诗词中饱含着丰富的情感,这需要学生能够以自身的角度来揣摩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如果仅仅是依靠教师的传授,学生只能短暂的记忆一首诗词的鉴赏模板,而不能做到深刻理解,这也是“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的道理所在。

1.3 诗词鉴赏过于模式化

在高中的诗词鉴赏学习中,往往存在着这些现象:学生手拿一本诗词鉴赏参考,在自习课上背诵那些关于诗词鉴赏的答题模式,教师在课堂学习中按类型的给出一些情感相近的诗词,给出固定的模式让学生来练习。这样对诗词学习的机械化的切割破坏了诗词原有的独特魅力,使学生只知道如何去答题,而不能更好的去欣赏这些优美的诗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文学创造积极性。

2 改进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一些方法

2.1 扩大阅读面,鼓励课外诵读

我国的诗词毫不夸张的说的确是浩如烟海,学生在课本中学习了解的诗词仅仅是我国诗词很少的一部分,在诗词鉴赏的学习中如果只依靠对书中诗词的理解而去揣摩一个诗人的风格的话无疑是痴人说梦。有句话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来也会吟”,在拥有着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把握诗词的情感和脉络,抓住诗词的核心。教师应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培养学生阅读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系统的诵读一些著名诗人的主要诗词,教导把握诗词核心的关键方法。经过这样系统的学习,学生就会对这些诗人的风格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背诵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背诵的热情。此外教师还可以传授学生背诵诗词的一些技巧,营造快乐放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科学愉快的背诗诵词,从而在应对考试时能够胸有成竹,也有利于学生文学素养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2.2 改进对诗词的鉴赏环节

好的诗词鉴赏步骤可以让人非常清楚的理解诗词的脉络和内蕴的情感,而坏的诗词鉴赏步骤不仅不能达到鉴赏诗词的目的,还干扰了原本对诗词的理解。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当今仍然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标准模式为答题模板来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针对性太强而目的性过窄,只是功利的紧盯高考,关注学生得分,忽视了学生个人鉴赏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对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教学环节进行改进,以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高效的学习诗词鉴赏。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己去理解诗词,然后再对学生理解偏差之处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了解诗词的内涵,更好的掌握一些诗词鉴赏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要抛弃以往的背诵鉴赏模板的教学方式,诗词鉴赏模板削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使诗词丧失了原有的韵味,变成了一堆可以用固定模式去分割的数据,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2.3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鼓励学生阐述观点

诗词鉴赏不是闭门造车的过程,从古至今在诗词鉴赏时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诗会来共同探讨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从他人的鉴赏中修正自己鉴赏的不足之处,提升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教学间歇,组织学生进行诗词鉴赏活动,相互交流对诗词的理解,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学生间相互传阅,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对诗词的观点,不管对错都应予以表扬,然后再对学生观点的不足之处进行指正,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诗词鉴赏,通过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

2.4 注重诗词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高中诗词鉴赏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对诗词的鉴赏很通畅,但是对于诗词的基础知识却不牢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诗词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有基础牢固才能够更好的进行诗词鉴赏,不闹出贻笑大方的事情来。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诗词创作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注意对诗词发展脉络的梳理,可以使学生清楚的了解诗词的发展历史,对诗词的创作背景的了解可以使学生更快的抓住作者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准确把握。

3 总结

诗词鉴赏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很大的作用,更对于提高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恰当的方式,注重学生对诗词的情感的理解,在诗词鉴赏中做到理性与感性的良好结合,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所蕴含的精神,陶冶情操,做积极向上、热爱学习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 齐秀萍.抓住意象,抓住诗词的灵魂――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12,10(8):63-65.

篇3

关键词:O2O方法;创新实践课;数学建模;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01-02

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通过建设创新课程体系,运用创新理念和方法,才能实现创新教育目标。近年来,各高校教育非常重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设了不同类型的创新实践课程,有关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取得不少成绩,但是还存在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课堂上讲授内容多、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意识差,只能完成事先设计好的实践方案,无法实现课程创新教学的目标[1-3]。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最早起源于美国的电子商务在线与离线的协同交易中,这种方法应用到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拓展教学时空、整合教学资源等。由于它的教学形式多样性,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从而可全面提升教学的有效性[4]。O2O方法应用到教学中正处在起步阶段,这就要探索新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规律,重新认识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定位和职能,将传统教学(线下)与现代网络教学(线上)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课程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本文借助“数学建模”课程,基于O2O方法,整合线上线下课程教学内容,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机制,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探索研究O2O方法下的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新教学模式下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和实施方案。

一、基于O2O方法的创新实践课程教学

模式的构建

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综合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以数学建模课程为平台,融合线上线下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建设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数学建模课程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

(一)组织线上课程教学

1.线上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在线上学习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云教育平台,学生面对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及提供的相关资料来学习。理论内容难易适中,不宜太专业化,便于自学,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内容还要具有课堂教学承上启下功能,能服务和巩固课程;实践环节要选取模仿和自行设计相结合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中并体会学习的乐趣。数学建模线上课程选择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数学软件以及简单的建模案例等。

2.线上反馈互动教学法:通过测试及回答问题了解学习动态,根据学生在线学习效果的反馈,调整在线学习内容和检验方式。建立数学建模辅导答疑平台,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建模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数学软件以及简单的建模案例等,汇总共性问题可留在课堂统一解决。

3.线上学习的管理:在线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弱化了教师的角色,学习环境在网络空间中,不受时空局限,容易受到信息迷航,放养式教育,太过自由反而难以驾驭,建立自由学习下的约束机制,因此要通过测试、线下课堂回答问题等考查方式检验学习效果。

(二)组织线下课程教学

1.线下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活动是线下学习的主要任务。课堂教学要深化线上学习内容,通过案例介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知识的普及性;内容要具有实用性、方法性,能够指导创新实践。对于数学建模课程通过精讲经典案例、实际建模案例,介绍基本方法,侧重于问题的分析、方法的引入、建模的过程和模型结果的运用;介绍常用数学应用软件及其使用方法和编程技术。创新实践活动可设计多种形式,如,综合大作业、数学建模竞赛。学生可以根据接受能力及兴趣选取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

2.线下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启发式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线上思考问题并动手实施,调动学生积极性;合理融入讨论式方法,抛出问题,组织学生深入研究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发挥学生主动性;适当引入案例式方法,通过讲解实际案例使学生接近现实问题,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中,适时推进翻转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通过师生互动使教师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消化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线下学习的管理: 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讨论问题,提交大作业、参加竞赛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可以不定期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建立多元化考核机制

课程成绩评定机制应注重学习成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考试要充分体现网上自学与课堂教学效果。线上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其学习效果要通过线上个人测试检验。线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方式,每种类型考试的权重见表1。

(四)实践问题的解决

实践是创新实践课程培养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教学环节,建设具有不同功能的实践问题是满足不同阶段教学需要的必要保障。

1.基本数学模型的实现问题。利用相关模型求解方法,借助计算机及数学软件求解数学模型,包括解析求解、数值求解、图解求解等,为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2.数学建模实践问题。针对数学建模的实践性和数学模型求解的复杂性特点,设计数学建模问题,使学生结合问题完成问题的分析与假设、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模型的分析与改进以及模型的结果检验与应用全过程。

二、基于O2O方法的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成效

创新实践课程能够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学思结合,是融合理论与实践的一种系统有效的教学途径。我们通过对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以数学建模课程为检验手段,动态调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O2O方法下的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一)创新实践类课程现状分析

分析国内外创新实践类课程的发展现状,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规划和实际情况,借鉴当前各学校创新实践课和O2O在教学应用方面的经验与不足,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将传统课堂延伸到互联网中的线上课堂和实践课堂中,构建创新实践课程的O2O下的教学模式。

(二)创新实践课程O2O教学模式实施的准备

1.线上学习材料的选取。线上学习材料要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选取的学习材料要难易适中,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可以对创新实践课程的基本方法有初步了解,对课程的基本思想有基本把握,并对课程的应用有初步了解。

2.线下学习材料的选取。线下学习材料主要用于课堂的讲授,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线上学习的效果开展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要利用线下学习材料巩固和提升线上内容。因此,线下学习材料需要系统、深入地体现课程内容的本质和内涵,需要教师甄选典型案例开展课堂教学,从而实现巩固和提升线上学习的目的,为学生课程内容应用于实际打下基础。

3.创新实践问题的选取。线上题目类型不易太难,选取线上学习的模型计算问题,基本方法的建模问题,让初学者通过模仿,或用所学过的知识独立完成实践练习。线下题目可选取基本方法、综合方法的建模问题,题目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建模案例,筛选历届竞赛中有代表性的题目。

(三)创新实践课程O2O教学模式的实施

创新实践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开放性的思维模式。基于O2O教学特征和教学目的,将课程教学内容分解为线上、线下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线上自学和实践,能够了解和掌握部分学习任务,但对难点的理解程度需要通过网上答疑和线下课堂讨论来检验。线下课堂教学,教师合理安排课堂内容,既要巩固和衔接学生线上学习内容,又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整个过程更加依赖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实施。在线下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实践、研究探索、自我管理,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形成。教学中既为学生营造高层次的研究空间,也扩展了教师的研究领域。根据具体的创新实践课程的内容,合理安排学时,分别开展线上和线下学习。

(四)创新实践课程O2O教学模式的效果检验

教师对创新实践课程O2O教学模式的检验分为阶段式检验和期末检验。阶段式检验主要在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阶段实施。首先,教师针对学生线上学习效果设置自测题目,实施检验。其次,教师根据线下课堂教学设置线下作业,实施检验。阶段式检验实现了对学生线上和线下各个环节表现的评定和检验。期末检验,利用创新实践课程的期末考试或是参加竞赛活动实现学习效果的检验。最后,借助阶段检验结果和期末检验结果,总结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模式。

O2O教学模式下的丰富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教学模式从不同层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晓萍,余涛,廖青等.创新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2).

[2]林健,符寒光,吴中伟等.高校实践创新课程的教学与体 会[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篇4

【关键词】中学生;排球发球;稳定性

根据教学经验与调查研究发现的学生中存在影响发球稳定性的因素以及对策,经过反复实践与探究,现制定以下提高排球发球稳定性的单元教学计划。主要分为以下课时。

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理解排球正面上手发球与下手发球的动作要领,并能正确叙述发球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动作要领与口诀;

2.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使学生掌握发球过程中的抛球位置、高度、击球点、击球时机、挥臂与发力顺序,提高学生发球稳定性;

3.发展学生上肢力量与身体协调性;

4.在练习与比赛中提高学生自我思考,互相合作,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能力。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建立动作表象,熟悉球性,体会抛球动作

教学内容:

(1)熟悉球性练习(复习正面双手垫球,培养球感)

(2)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自我体会发球练习

(3)一人一球,抛球练习

(4)两人一组,相互监督抛球练习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使学生了解排球发球的由来与发展历史,通过教师讲解、示范与图示使学生建立动作表象,并体会抛球动作,提高学生上肢力量与协调性,培养学生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动作表象,体会抛球动作

教学难点:抛球的高度与位置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强化练习、小组相互监督练习

第二课时:抛球动作的强化

教学内容:

(1)强化抛球练习,分组相互练习,互找优缺点,不断提高

(2)两人一组,击固定球练习

(3)对墙发球

(4)俯卧撑―跳起练习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进一步强化抛球动作,使大多数学生能稳定地将球抛到固定位置与高度,并对墙尝试击球练习。发展上肢力量,提高集体纪律性。

教学重点:抛球动作位置与高度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找击球点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强化练习、击固定球练习

第三课时:找准击球点(发网兜球)

教学内容:

(1)复习抛球

(2)击固定球练习

(3)发网兜球练习

(4)两人一组,尝试短距离发球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使学生在稳定的抛球基础上,利用击固定球,发网兜球的方法找击球点,并能在短距离内将球击出一定高度后,稳稳地发至同伴处。发展学生上肢力量与协调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

教学重点:找准击球点

教学难点:将球一定高度稳稳地击出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击固定球练习、发网兜球练习、小组相互练习

第四课时:挥臂击球动作的连贯性

教学内容:

(1)徒手练习挥臂击球动作

(2)击固定球与网兜球练习,强化挥臂击球动作

(3)发球过线,由近及远,直至6米线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在找准击球点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发球挥臂击球动作的连贯性,固定挥臂动作,并要求发球过线,使大多数学生能在6米线上发球过网,发展上肢力量,培养学生兴趣。

教学重点:挥臂击球动作

教学难点:挥臂充分、有力、连贯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徒手练习、击固定球与网兜球练习

第五课时:发球完整动作练习(发定位球)

教学内容:

(1)两人一组进行徒手练习完整动作

(2)念动训练法,两人一组对发练习

(3)发定位球练习(所谓发定位球,是指在排球场中线两侧7,8,9 米的地方各画一条线,在确保发球动作正确的前提下学生站在7米线发球,连续发球5个,如果能4个球过网就可以退到8米线继续进行发球练习,以此类推反复进行。),提高发球成功率。

(4)发定位球比赛,看哪组在9米线上的学生最多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强化练习排球发球完整动作,抛球位置与高度稳定、击球点准确,挥臂击球连贯。在练习发定位球时大多数学生能到达8米线上发球成功,并到达9米线上尝试练习。

教学重点:

发球完整动作的连贯性

教学难点:

发定位球的成功率

教学方法:

徒手练习、念动训练法、分组练习法、发定位球练习、分组竞赛法

第六课时:发球线上发球练习(突出落点稳定性)

教学内容:

(1)对墙发球练习,由近及远

(2)发球线上发球,10个一组,统计成功个数

(3)发分值球练习,在不同区域划分不同分数,看落点的稳定性,分小组进行比赛,看哪组发球稳定性最好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提高学生发球完整动作的连贯性,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发球成功率,使大多数学生发球落点能在一定区域内,提高发球稳定性。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与团结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发球动作的连贯性与成功率的提高

教学难点:发球落点的稳定性

教学方法:对墙发球练习、发分值球练习、小组竞赛法

第七课时:发球比赛

教学内容:

(1)发球考试,分为四组,每人发10个球,看成功率

(2)分组,比一比,哪组的成功率最高,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进行考试,检验学生的发球水平,同时,培养学生面对考试,面对失误时的心理调节能力。使学生在紧张的考试与比赛环境下,能够沉着稳重地对待,发挥最佳水平,提高发球稳定性。

教学重点:发球考试的成功率

教学难点:学生面对考试,比赛与失误时的心理调节能力。

教学方法:模拟考试法、小组竞赛法、心理暗示法

结论

此单元教学计划还在不断的探究与更新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更为完善的教学计划为教材服务。排球发球稳定性的提高,关键还在于学生多练多想,规范技术动作,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对于运动技能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

参考文献:

[1]林斌.中学排球发球技术教学中运用“表象训练”方法的探讨[J].体育教育,2011, 7(23) 121.127

篇5

教学内容设计包括线上课堂、线下课堂、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内容设计时将知识点归纳分为概念型、原理型、实践型和计算型[4],概念型和原理型知识以线上学习为主,计算型知识需线上和课堂相结合,实践型知识需线上、课堂和实习三位一体设计。以“压力容器安全附件爆破片”为例,“爆破片的分类及结构”属于概念型和原理型知识,教学设计时主要作为线上学习内容,课堂上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补充;“爆破片的设计计算”属计算型知识,主要以课堂讲授、线下小组合作学习来实现;此外,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设计了线上拓展资源,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有关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爆破片的使用和检验”,除了线上自主学习、课堂案例讨论、还需配合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教学实施过程

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完成课前自主学习,发现并提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汇总学生的反馈,确定课堂重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去探究问题,互助协作;课后,学生进行总结复习自主解决问题,还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深度学习;在专业实习时完成相关知识的实践应用。教学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线上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得进行预习、复习、拓展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线上学习反馈,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疑惑,从而更有针对性得开展课堂教学。此外,教师共享的课程相关学习资源,能够扩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和课程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深度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线下课堂是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师生面对面交流,形成基于问题的对话课堂。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综合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任务汇报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课堂变成“学习共同体”,使知识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传递与交流。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原理和方法的融会贯通能力,如,针对“压力容器的事故调查与分析”这一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通过线上学习了解了压力容器的事故调查与分析内容及流程;教师在课堂上选取一些典型案例展开进一步讲解,强调事故调查分析的关键点,并布置案例作业;课后学生随机分组,合作小组通过搜集资料,协作配合,完成案例作业,并在后续的课堂上进行成果汇报展示。采用课堂讨论时,教师可选择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话题,提前精心设置“问号”,课堂上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广泛讨论,促使学生自主探索打开“问号”。实践教学是指在实际中检验学生对知识、理论和方法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课程适当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教学,工厂实习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的现场实践教学。实习前给学生布置相关任务,学生构建合作小组,做好人员分工、资料查阅、问题讨论等前期工作,带着问题去企业现场实习,与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面对面交流,通过团队协作解决问题,最后形成实习报告。实践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和体会,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2.3教学评价改进

教学评价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应贯穿于课程、教学、学习的全过程。混合式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评价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方式的多样性[5]。本课程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表现和期末考试给出课程考核。线上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交流、个性探索等;课堂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实践教学评价注重团队合作、应用能力、综合素质等。教学评价过程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线上学习有学生自测和课后测验,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小组成果汇报评价由组内互评、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构成;实践项目报告评价由企业人员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构成。此外,学生还会在学校的教务处网站进行网上评教,对教师能力、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评价帮助教师持续改进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篇6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运用新型通讯工具和新兴商业模式创新,鼓励学生自主就业创业。在课堂上开展在微信等社交工具上开设微店的班级竞赛,随着学生利用微信开展代购生意的人越来越多,教师可顺应该趋势鼓励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O2O商业模式并在服务营销领域具体应用。代购的商品质量良莠不齐,容易给消费者造成误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高服务意识并利用技术创新,鼓励学生建立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创立中小微创新企业。在完成线上平台的建设后,可鼓励学生寻找风险投资开发出同步的手机APP应用,如果其商业计划真的能获得风险投资青睐,还可进一步布局线下实体店实现盈利。通过把创业大赛的理念引入日常课堂,一方面可强化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把课堂知识和社会实践接轨,方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O2O是近两年兴起的一种新型电商模式,它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这样线下服务就可以用线上来揽客,消费者可以用线上来筛选服务,成交可以在线结算。世界已进入到信息时代,竞争呈现出高速度、全方位的特点。掌握最新技术和管理方法乃至生活理念,对于革新高等职业学院教学模式至关重要。东莞作为典型的传统制造业城市,就业结构性矛盾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日益突出,招工难和就业难同时并存,且这种现象越来越趋于常态化。同时,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对就业影响加大,许多地方都出现“招工求职两头空”的现象。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寻找新市场需求,创造新式行业,是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2.教学方法不拘一格,颠覆传统课堂

2.1组建项目团队,成立模拟公司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高职教育必须改革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广泛吸收先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应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全面改革传统的落后、低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依托东莞本土特色进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与技能训练操作穿行,教学方法主要采取案例法、情景模拟法、任务驱动法、讲练结合法、演示教学法,教学设计采取案例教学法、课业驱动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影像资料、现代技术的应用等具体方法。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引入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扩展教学空间。针对以上模块,教师可采用双向式和启发式教学法,即由老师提出某一关键知识点,然后让学生讲解或演示,再由老师组织学生对演示结果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小结。教师还可充当引导员角色,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创设基于虚拟企业与实际企业相结合的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以某企业为总体项目贯穿始终,以小组为单位,组建项目团队,每个团队模拟成立公司,完成成立该公司的服务营销总体方案。项目团队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践训练项目;每个团队组建的模拟公司,在公司“总经理”的主持下,共同策划,共同实施,紧密协作,相互配合;以团队合作、自我控制为基本教学管理方式,教师逐步由知识传授者和教学监督者变为学习指导者和协调者。

2.2课程项目及任务设置灵活化,设置微店及O2O课堂任务每堂课的开始部分是对上一节课内容的回顾,按照项目驱动教学法将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完成指定的任务。在宣布任务之前,每一组必须推选出一名项目负责人。课堂记录学生完成任务全过程中的表现,由教师作为引导员进行评估。任务结束后,学生们聚集在一起听取教师的反馈并展开讨论。在课程项目上开设技巧训练营,每个技巧都与前一个技巧相关联,并在前一个技巧的基础上有所扩展,这个渐进的过程构成了一个自我发展的全脑服务营销项目。这一套工具包括服务营销智能矩阵、信息交换、思维导图等。具体的课程内容可以按照以下项目内容设置:一、为某社区服务提供商设计一节健身服务课程;二、为某汽车公司设计一条售后服务类广告;三、为东莞市某社区老人们做家政类售后服务培训;四、为某金融服务提供商设计一条广告语;五、为东莞市新开餐饮连锁店设计一辆宣传花车和配套广告语;六、模拟演练销售某服务产品;七、为东莞市某五星级酒店进行新的VI设计;八、为某服务公司设计推广活动;九、为某服务企业组织一场慈善活动;十、在微信上设立微店并进行O2O模式商业计划书编撰。这些课程内容可以穿插入教学模块中,以上文提到的创设基于虚拟企业与实际企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相结合。

3.结语

篇7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线上线下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是后续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专业课的前期基础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作为理论课非常重要的实践课程,不仅是熟练掌握微生物基本操作,包括显微镜的使用、微生物形态的观察、微生物的计数及测量、微生物的染色、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微生物的纯种分离及菌落观察与鉴别等训练环节,也是培养环境专业类学生观察能力、鉴别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运用能力等的重要途径[1]。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2]。本文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与设计实验,来达到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1实验教学现状

目前,我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16学时),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32学时)在第二学期同时开设,主要实验项目为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的计数及测量、培养基的制备、革兰氏染色、纯种分离与菌落观察,均为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项目,使学生在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撰写过程中达到了巩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的目的。由于学时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分组(2人/组)授课,课前,学生根据实验项目进行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实验步骤的预习;课上,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并进行实验操作演示,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进行实验操作,教师随时指导、纠正学生不准确或错误的操作,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课后,学生进行实验数据整理、分析,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实验预习(20%)、实验操作(40%)及实验报告(40%)三项进行综合评定。由于微生物学实验耗时都比较长,因此,实验所需器皿、材料和细菌悬液等都由实验员准备。教师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占用了大部分课堂时间,学生仅在较短的时间,被动地照着做,实验课只是完成了一个验证性的环节,大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忘记了思考,忘记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验操作中的应用[3]。此外,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实践操作性和应用型很强的课程,如无菌操作、纯种分离、菌落观察与鉴别等很多实验操作,学生很难一次性熟练掌握。由于学时的限制,学生只有一次实操机会,很难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2.1实验内容整合与优化

根据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细节多、操作性强、耗时长,需要反复训练才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特点,实验项目分为两个模块,模块一为基础性、验证性实验模块,为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的计数与测量,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及纯种分离3个实验,共计8学时。这3个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及维护、血球计数板的使用、培养基的制备原则、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玻璃器皿的包扎、平板划线等纯种分离技术及无菌操作理念的建立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操作基础。模块二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模块,为水样中大肠菌群的检验与菌落观察与鉴别,共计8学时。实验涵盖了3个基础性实验的全部实验操作,同时增加了新的实验内容,如微生物的染色、细菌悬液的梯度稀释、水样中大肠杆菌的检验及菌落鉴别,目的是使学生巩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包括水样的自由选取),大肠杆菌的菌落观察及鉴别等。

2.2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学时有限,实验内容较多的问题,教师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用于实验教学中。

2.2.1基础性、验证性实验模块课前,教师将3个基础性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目和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录制成微课或小视频,将3个基础性实验所涉及到的实验基本操作以真人实况录像的方式进行演示,并上传至慕课资源平台。学生根据实验任务点和任务目标,在线上观看微课、视频和录像进行预习,完成预习报告,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可以在慕课平台上进行线上交流,教师会及时整理实验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理论及操作问题,记录共性问题。课上,教师会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重点讲解共性问题,并进行必要的操作示范外,课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每个学生要独立完成全部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数据。教师在课上起着指导和监督作用,及时指正实验操作不规范或操作错误、回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会根据情境拓展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问题的关联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也可以反复观看实验操作录像等线上资源。课下,学生整理、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和归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完成实验报告。同样,可以在慕课平台上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疑难问题,教师会及时解答。

2.2.2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模块由于大肠菌群是生活饮用水、再生水回用及生活污水处理厂排水的必检项目,是一个具有趣味性、生活性和知识性的实验项目。课前,教师将实验项目有关的辅助与拓展资料、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再生水回用水质标准等相关资料,分组情况(包括组员和组长)、任务点及任务目标等上传至慕课资源平台。学生根据实验题目,阅读文献、查阅实验方法和相关水质标准,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上传至慕课资源平台,教师要对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严格审核,学生小组多次修改,实验方案合格后方能进入实验室准备实验所需器皿及药品。课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每个小组成员都要认真参与到实验中来,要集体讨论与标准实验方法中描述的实验现象不一致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教师仅充当辅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记录每组同学的表现,包括无菌操作理念的执行情况、器皿的灭菌情况、细菌的纯种分离、革兰氏染色、细菌悬液梯度稀释、菌落培养与观察等实操细节,对操作不规范或错误的学生及时引导和纠正。同时也需要关注文献阅读能力、实验参与度、实操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等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体现。课下,每个小组成员认真整理实验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技术与理论问题做出详细回答,完成一份高质量的综合实验报告论文。

2.3实验考核方法改革与评价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实验教学的主体地位,每个实验要经过线上-线下-线上的混合式的学习,才能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因此,实验教学的评价也要关注线上线下整个过程,实验考核包括过程评价考核和结果评价考核两部分,而且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评价所占权重也不一样,具体考核指标见表1。这种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线上线下的表现情况知道自己的综合得分,使学生在每个环节都明确知道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实验成绩综合评价优良率达到80%以上,显著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了积极作用。

篇8

关键词: 跨境电商 教学模式 速卖通 出口通

一、《国际电子商务》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这片电子商务领域为更多的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商务英语专业借着行业的发展趋势,应大力培养企业急需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从企业反馈来看,以传统外贸为基础的教学课程内容设置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就业的岗位能力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培养学生的跨境平台的开发和操作能力。本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相关应用型课程,其设置和改革创新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跨境电商操作综合能力,成为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教学模式创新

1.多方联动,校企共同授课的教学模式。

《国际电子商务》过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常是以教科书为依托,教师通过PPT进行知识的口头讲授和理论要点的介绍,对于《国际电子商务》这种应用型的课程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起不到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进行多方联动式教学模式,即学生、团队、老师和企业多方进行沟通交流、学习和合作。商务英语专业14级同学共有8位同学输送到工作室,这8位同学直接接受企业的教授学习,一线的操作让这8位同学快速成长,其中4名同学已能独立操作一家店铺。为了扩大企业培养的受众面,课程邀请企业负责人进班指导,真正实现校企共同授课。

商英14级共三个班级,每个班级中5个同学组建团队,每个同学在团队中有一定的岗位分工。每个团队自创公司名称,进行市场调研,通过数据分析进行选品。以团队为单位在“速卖通”平台进行注册账号,14级共开设了近30家店铺。公司总负责人将任务落实到每位同学,单个同学利用子账号进行运费模板的设定,并在子账号中人均上传10个产品。同学们在独立操作细分任务时可以与其他同岗位任务的同学进行交流,团队内部协调合作,互相沟通,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向任课老师提出帮助,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师主导讲授,学生听课的模式。本课程突破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现代通讯工具进行实时联系,真正实现单个学生、团队、授课老师和企业之间的多方联动。

2.依据开店流程及订单操作进行任务教学。

本课程的任课老师进行以发放任务书式的项目化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按照“速卖通”开店及业务操作流程进行任务分配,完成一个环节任务后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任务。在本学期,课程共向学生下达了包括“账号注册,数据纵横和选品,运费模板设置,产品,产品分组,营销活动设定,沟通模板撰写,店铺装修”在内的8个任务书。教师下达任务书后,进行任务导读,解释相关环节的注意事项,团队接到任务书后进行学习,进而分工,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在课堂上直接操作。遇到操作难点,请教老师并进行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知识,并提高操作技巧,自发学习并寻求解决方法,有所进步。由于跨境电商平台操作时间的连贯性,任务量较大,课堂时间无法完成的任务,可继续在课外完成,可以直接联系老师或是企业经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手段创新

1.全真操作为教学方法手段创新的主体。

课程以“全真”为手段进行了创新。“全真”即真实平台,真实产品,真实流程,真实订单。课程依托的是真实的跨境平台,阿里巴巴公司旗下的“速卖通”和“出口通”两个平台。学生组建团队,在1688网,淘宝网,四季星座网,网商园等网站上进行选品,最终将真实产品上传,为后续订单流程做好铺垫,同时也能更加真实地把握成本。真实流程操作中下达各个任务书,团队通过注册账号,开通店铺,真实选品,上传产品,设置运费模板,进行产品分组,店铺装修,与客户进行及时沟通,设置营销活动,接单,发货,结算等各环节的实际操作,实现真正的业务流程体验和操作,提前进入到工作状态,以最终能接到订单为教学目标。通过精心准备,部分团队接到了订单。订单的处理跟进,与买家的及时沟通等体验让同学们真实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和成就感。第一个接到订单的团队让其他同学羡慕不已,来自泰国的订单,经过进货发货,订单跟踪,最终的利润为60元人民币,相当可观的单笔利润,大大提高了该团队的积极性和信心。

2.课证结合,阿里巴巴线上培训视频为辅。

学院与阿里巴巴公司签订了“百城千校,百万英才”的校园跨境人才培养协议。本课程刚好契合该计划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中纳入“跨境电商初级人才”证书的考试。学生积极参加线上,并报名参加“跨境电商初级人才”证书的考试。结合教师课内对平台的介绍,同学们课外同时进行线上培训,收看培训视频,搜索相关课件,进行网络学习。通过本课程的课内操作及线上课程的培训,同学们基本通过了考证,考证的分数直接换算成部分期末分数。

四、教学评价创新

本课程过去的评价考核方式是采用传统闭卷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卷面成绩占70%。考核的内容以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为主,死记硬套的多,无法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考核重期末结果,无法对平时各环节操作进行过程考核。本学期进行了《国际电子商务》课程的评价机制的创新。跨境电商的实际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本课程无法依照传统的书面考试给出评价。以小组团队的方式,依据“速卖通”跨境经营各环节任务书实际操作的效果给出各模块的过程性考核分数。同时,针对出口通平台,推出课证结合,以“跨境电商初级人才”证书考试为依托,进行线上线下的考试培训,最终证书考试的分数占期末分数的30%。另外,输送到学院工作室的同学直接由企业依据其上传产品效果、出单率、独立操作店铺业绩、日常出勤、工作态度等方面给出评价。

参考文献:

[1]樊晓云.基于Aliexpress的外贸工作室实训模式构建――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0).

篇9

【关键词】卓越 工程师 理论课程 教学改革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探索,其目耸桥嘌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在实施中,一般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时间在校学习,累计不少于1年时间在企业开展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最大特征,许多教学改革研究都针对实践教学开展。实际上,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都是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实现的。由于卓越人才培养更强调面向工程,所以不能继续沿用现有的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相关教学研究非常必要。

一、卓越人才培养理论教学研究现状

许多研究人员开展了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如冀杰等[1]探讨了研究性教学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应用,将研究内容引入教学课程中,克服学生虽具备基本理论知识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的问题。张士辉等[2]将CDIO模式用于卓越工程师教学中,以项目设计为载体,以项目学习促进能力培养。李公法等按照“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素养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等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万波[3]探讨了双语教学在培养面向国际高素质卓越工程师人才方面的研究。茹煜等[4]以面向农林装备行业的机械类专业为试点,从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机制、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探索并实践了具有南京林业大学特色的“3+1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二、翻转课堂混合教学

在新形势下,各种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为改进卓越工程师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新机遇。研究其在卓越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将是今后卓越人才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趋势。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新出现的教学模式,它借助互联网络技术,通过线上学习掌握基本知识点;线下课堂内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达到促进知识消化与吸收的目的。翻转课堂的这些特点使其非常适用于卓越人才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翻转课堂中有相当多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自学,并在教学中设计了不同类型的讨论题目,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

(二)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被有机分割,学生自学的大量内容不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节约了课时。教师在线下教学中,有更多的时间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详细深入的讲解,教学重难点更突出,也能对课程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拓展教学。

(三)翻转课堂更强调知识点教学,以知识点为单位设计教学进程,开发视频与电子课件、在线测试等教学资源。教师应用于卓越人才教学中,通过面向工程设计讲解知识点,开发教学项目,设计在线测试,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与素养。

三、面向卓越人才培养的翻转课堂混合教学

理论课程为卓越人才提供重要专业理论知识,是卓越人才工程能力形成的基础。在理论教学中,可采用“工程进课堂,课堂随工程”的工程与理论密切结合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具体可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

(一)机制保障

教师是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实施者,直接影响着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教学改革中,首先开展教师团队建设。具体方法是成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卓越工程师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良性互动机制,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开会交流,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指导能力与企业导师的理论知识素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教学团队,具体开展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二)教学内容

选择卓越人才培养中具有代表性的若干专业基础与专业方向课程,在卓越工程师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选择代表性工程实际问题,综合分析确定工程所需的理论知识,建立工程实际问题与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点的联系,开发包含视频教学资源、电子教学课件、考核试题在内的教学项目,建设完成在线课程。

教学内容设计时,应坚持以工程实际为导向,注重常规性工程技术需求的同时,大力引进专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开发基于工程的教学项目资源、教学案例,实现以项目为牵引,全面改革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卓越工程师核心潜质能力得到充分培养。

(三)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际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其中线上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教师线上辅导为辅;线下教学中教师对学习难点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指导,提出讨论课题,并综合运用讨论式、研究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上述教学实践,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结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心,以及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和交流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冀杰,唐超,彭和.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探索[A].2013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新进展论文集,2014.

[2]张士辉,祁芸,严玮.基于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卓越工程师订单班课程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187-190.

篇10

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由背景保障、机制保障、过程保障、结果保障、投入保障五部分构成。每一部分都由若干元素构成,各部分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且环环相扣。

1. 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要素简述

(1)背景保障――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包含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标准。

(2)机制保障――健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3)过程保障――中职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教学制度、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监控。

(4)结果保障――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综合素质效果评估。

(5)投入保障――教学条件和人力资源。教学条件包含教学经费、实训基地建设等,人力资源包含教师数量和结构、教师培训和发展、学生生源素质状况等。

2. 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下的教学质量管理

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下,教师的教学对应着过程保障中的教学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对应着结果保障中的课程评估、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对应着投入保障中的教学条件,对应着机制保障中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诸多方面。

(1)教学制度和质量监控

学校依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的教学制度,教学制度给出实施细节要求,由此规范教学活动。教学制度一般包括:备课、写教案、课堂常规、听课、评课、作业、教学辅导、考查、考试、业务学习、课题管理、教学工作考核评估、教学档案管理等内容。各项教学制度是质量监控的落脚点,检查制度执行是质量监控中过程保障的体现。

(2)课程评估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估

课程评估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课程评估在中职学校中没有现成的标准,随着精品课走入中职学校,我们可以依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制定中职课程评估标准。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一、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

二级指标:

课程定位、课程设计

内容选取、内容组织、表现形式

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网络教学环境

主讲教师、教学队伍结构

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习环境

教学评价、社会评价

从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一、二级指标中可解读出: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内容落实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考量之中,从而使其具有了可操作性。

(3)教学投入保障教学条件

资金投入是保障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学科教学都离不开资金支持,资金投入多少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教学质量。例如,学校教学管理需要网络进行信息处理和交流,没有网络就无法实现高效管理。专业教学条件的不足,制约了专业教学的发展及质量,使教学改革受限,下面在计算机改革实践中还会谈到这一点。

通过上面分析得出:教师是具体教学质量保障落实者之一,教师承担着教学的使命,教师必须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才能保障教学质量。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科学技术及网络的发展,给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的空间,给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必须的硬件、软件环境,给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多可利用的平台。职业教育多元化具体体现在混合式教育改革实践之中。

中职学校混合式教育研讨,成为职业教育的热点话题,成为职教人必须面对的课题。下面就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下的计算机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呈现教学质量监控与同行交流分享。

1. 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混合式教学是指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和手段以及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翻转课堂是指在正式学习中,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分发的数字材料(音视频、电子教材等)自主学习课程,接着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老师的互动活动(释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态。

翻转课堂实践受阻,转向混合式教学,突破了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1)互联网+教学平台选用

线上教学平台有很多,满足教学需求且有一定发展空间的平台是首选。例如,平台的各项功能为教学提供各方面的服务,这决定教学是否能顺利进行,也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质量监控落实在教学平台使用之中,考虑到教学投入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于是我们选用QQ、问卷星等免费资源作为互联网+教学平台。利用群应用中的“群活动”“文件”“群视频”“多人聊天”等功能展开教学实践,利用问卷星进行线上考试及试卷分析汇总,互联网+教学平台的选用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投入保障对教改的意义。

(2)翻转课堂初探

互联网提供的线上教学平台,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实施环境。教学资源通过平台共享,学生随时可以上线学习,将原本课堂上呈现的内容转化到课前、课中、课后各阶段之中。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使教学时间得以拓展,课堂上讨论交流以及线上沟通,使师生共同成长。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精通所教课程,同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制作教学资源,如任务书、微课视频、课件、线上测试题、问卷等内容,并将其到网上。同时,翻转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使教师得到成长。

翻转课堂教改中体现过程保障中的教学研究,体现结果保障课程评估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元素。

(3)利用局域网教学平台实施教学

目前,局域网教学平台百花齐放,任何一款软件都能进行演示教学、收发文件、课堂测试,分组讨论,如极域、苦丁香、红蜘蛛等。一线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平台各项功能,在教学各环节中调动学生参与教学,通过教学各项活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由此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

局域网教学平台为翻转课堂提供教学环境,突显计算机教学之特色,体现课程评估二级指标网络教学环境元素。

2. 翻转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翻转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1)中职学校学生大部分都住校,晚上与课外活动时间学校不提供电子阅览室(机房);(2)学校不提供免费上网;(3)学生手机上网受到流量限制;(4)教学资源缺乏。这些问题集中反映投入保障的不足对于教学改革的制约,不是教师个人力量能够解决的。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解决对策如下:对于线上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我们走线下,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晚自习、课外活动时间)将线上的教学资源分享,安排课代表与班长主持课外教学活动,带领同学一起学习。由此,还能培养一批“小老师”,在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弥补线上学习的不足。

3. 在计算机课堂上引入新元素,丰富教学形式

将头脑风暴、鱼骨图引入计算机教学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校就能学会职场交流、学习、分析的方法。

通过头脑风暴主题设计,达到梳理、拓展教学内容的目的。如在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通过头脑风暴的主题设计,将教学内容拓展到专业应用及德育教学,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及形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后,用纸张绘制脑图和鱼骨图,通过学生绘制的图案考查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新元素引入课堂,体现在过程保障中进行教学研究,体现在结果保障中课程评估的内容选取、内容组织、表现形式等。

4. 混合式教学评价实践

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把控的一个质点,是教学质量的反映。在混合式教学中,考试形式呈现多样化。

(1)线上考试

利用问卷星实施线上考试(如单元测试),突破时间、地点对学科考试的限制。另外,学生考试结束时,系统自动给出成绩及试卷分析。对于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以随时重考,直到考出满意成绩为止,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限时限量的考试(如期末考试),我们可以利用局域网教学平台实施。该考试方式对于每一位学生都是公平公正的,考试结束后给出试卷分析及汇总结果,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测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质量监控自动化。

(2)教学评价

考试成绩是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反映,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我们主要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但都有其局限性。最好的教学评价方式是采用第三方评价,由于受教学投入的限制,我们目前暂时还没有开展此项教学实践。

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中教师精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进行教改实践,充分体现教师是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只有教师做到位,才能确保教学质量,才能确保学生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混合式教学实践,即线上、线下教学突破了传统计算机教学模式,将教学质量监控在教学过程之中,从一个角度体现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运用。

参考文献

魏红,钟秉林.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武汉),2009,(6):64-70.

李克东, 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 200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