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经济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球的经济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全球的经济现状

篇1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现状;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早已开始,自从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是有利有弊,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为此,研究和了解这一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 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注意区分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一体化。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主体是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通过谈判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公平分配。经济全球化则不同,主体由国家变成个人和企业,个人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通过竞争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分配。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存在谈判机制的。国际社会中国家的谈判只是为个人和企业的竞争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由于个人和企业竞争力量的不均衡,国家和国家之间必定存在财富分配的不均等。虽然分配不均,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却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这也就是经济全球化的总体特征。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总体来说,有利有弊,其本质是资本的新一轮扩张。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消费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国家因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即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从生产力方面来看,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从而务国经济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现象,它是一个因史的发展过程。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考察,经济全球化是由于资本的扩张本性和增殖需要使世界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性的经济关系的过程。资本增殖、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是全球化最深刻的动因。表现:国际贸易迅速的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国际金融的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国际组织的建立。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等。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全球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全球范围内有效的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巨大生产力,而且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其次,全公司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从而可以开发最先进的产品,获得最经济的成本和最贴近的市场,从而具有最大的竞争力。再次,一个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接受教育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竞争,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通过全球范围内的选择和实践检验,人们的才能可以得到充分的自我实现。最后,不论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需求还是精神文化需求,人们有机会获得来自全球的最先进最廉价的,同时还是最切合自己个性需要的消费。

三、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

(一)经济领域的影响。经济安全观是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分不开的。衡量经济安全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国际竞争能力,因为追求经济安全的目的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没有国际竞争力,一国的经济安全就没有保证;二是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着一国经济命脉的控制权问题。由于发展中国家往往技术基础薄弱、人才短缺、资金不足,很难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其国际竞争力不足。同时,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经济全球化主要是在发达国家的国际制度安排下展开的,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遵守已有的国际条约、协定和惯例,发展中国家为了获得经济全球化给本国带来的好处,有时还被迫主动对经济管理权限作出一些让步,结果造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受制于发达国家。

(二)金融领域的影响。金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主要表现为资本流动全球化、货币体系全球化、金融市场全球化、金融机构全球化,以及金融协调与监管全球化。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不在金融领域实行开放是不行的。但是,金融业最难管理,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金融衍生工具日新月异,品种已达上百个。人们大多对其性质、功能认识模糊。发展中国家缺乏一套成熟有效的规则来规划和管理金融业的发展。与较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发达,缺乏高级金融人才。同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投机猖獗,风暴四起,使得国际间货币合作的风险加大。而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放松了对本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一旦国内经济出现问题,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便会乘虚而入,必定酿成金融市场的严重危机。

(三)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的影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边缘地带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容易接受发达国家高层次产业的垂直分工,最终导致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从属性,从而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周期的不良影响。

(四)影响政府收入与政府借贷。贸易自由化将会使政府关税减少。在自由化的最初阶段,其影响可能是中性的,甚至会增加额外收入,但最终会减少政府总收入水平。同样,任何税收减免或对外国投资者、出口生产商的税收抵免措施都将减少税收收入。

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措施

经济全球化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已经被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明。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社会生产单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已不行了,须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机器化生产和世界市场形成基础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同世界历史进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都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指责经济全球化本身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因为它是一种趋势,如果我们不融入这一发展过程,自己将永远落后。唯一的办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为竞争的强者。具体来说,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必须坚定不移、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当中去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潮流,它不是某个国家或者某类国家的政策选择,而是跨世纪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总体趋势。因此,我们应一方面要发挥现有技术优势,扩大对有关国家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对发展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考虑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生产。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应对它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

(二)树立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展观

树立新型的资源观。发展中国家只有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知识信息等高科技产业才有可能赶上发达国家,改变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被动地位。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关键是知识、创新和人才的竞争,知识、创新和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树立人才、创新的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人类的发展应实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信息诸要素之间的互适与协调,这种互适与协调必须建立在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基础之上,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的含义。这一界定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因此,发展中国家应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老路,而是必须走边发展边治理的现代新路,以最小的付出和代价赢得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参与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同志申明,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所有国家,无论南方还是北方,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应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少数国家的富裕不应该也不能够建立在广大南方国家的贫困之上;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世界的贫富差距应逐步缩小,而不是不断扩大,否则人类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共的经济全球化,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促进,保持经济发展模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世界文明才能生机盎然地发展。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核心是所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独立自主,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即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也就是说,在国际关系中不得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国际事务应由世界各国平等参与,协商解决。但这并不等于否定大国的重要作用和影。

(四)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

五、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碍的世界性潮流,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其被动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还不如有步骤、有准备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中去。能否在经济全球化中成为获益者,能否消除贫富差距,都取决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实力状况和选择正确应对战略及其具体措施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贵州矿产资源企业 现状 对策

一、相关理论介绍

(一)经济全球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趋势。”矿业全球化主要表现为:(1)矿产勘查全球化;(2)矿产开发全球化;(3)矿产贸易全球化;(4)矿产资本的全球化;(5)世界矿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并购加剧。矿产资源是一项不可再生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不均。对于矿业而言,经济愈发达的地区,其消耗的矿产数量就愈多。据统计,25%的发达国家控制着75%的矿物原料。澳大利亚、南非、巴西等国家是中国铁矿石的主要进口国;目前,贵州省的矿产品的出口总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3。可见,随着信息化的逐渐加深,矿产资源的全球化分配势不可挡。企业需要对行业类主要输入输出地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宗教、地域文化进行仔细分析和了解,以便做出产品、营销、谈判策略。

(二)矿产资源安全理论

矿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的基础,矿产资源安全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能够持续、及时、稳定、经济、足量的获得所需要的矿产,主要表现为:数量要充裕,质量要保证,价格要合理经济,结构搭配要稳定。矿产资源全球范围内的争夺加重了民族主义经济和国家地区贸易摩擦。对于贵州省内矿产资源企业而言,其主要是处于国内产业链低端,为中东部沿海企业提供原料,直接出口矿原料到国外的情况较少,致使安全意识淡薄,矿产开采结构不合理,方式不规范,资源浪费较为严重。

二、贵州省矿产资源企业现状分析

贵州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贵州省内的矿产种类达110种以上,储量大,其储量排名前十的如下表1所示。良好的开发环境,使得目前贵州省内有贵州铝厂、瓮福磷矿、赤水天然气化肥厂、盘江煤电、开阳磷矿集团公司等国有大型企业。当然,由于资金和交通环境等限制,市场上还存在如贵州兴源煤矿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众多的中小微型矿产企业,他们属于市场利己者,生命力强,能够容纳大量的就业人口。但是在技术、人才、企业素质和资金方面存在很多的缺陷。国发2号文件规定将在贵州发展四大基地,建设西南交通枢纽和大力发展贵州省工业化。在东部产业内迁的大背景下,贵州省怎样将政府政策与市场调节进行结合?怎样避免“资源陷阱”?本文从贵州省矿产资源企业现状出发,分析其面临的生产环境,结合新时期新环境,为贵州省资源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表1 贵州省矿产部分矿产资源排名

名称 单位 基础储量 资源总量 全国排名

重晶石 亿吨 1.23 1

汞矿 吨 11029 30707 1

铝土矿 千吨 136892 395471 2

稀土 吨 1446037 2

磷矿 千吨 511936 2561276 2

镁矿 千吨 15049 32131 3

锰矿 千吨 25335 71813 3

锑矿 吨 37151 245094 4

煤矿 千吨 15124909 53085295 5

(一)大型企业为龙头,众多中小微型企业并存

贵州省矿产行业主要结构是大型国有企业(如开阳磷矿、赤天化、瓮福集团)为骨架,中小微型企业(广泛存在的小型煤窑、中小型采矿企业)为血液和肉体。其中,大型国有企业的产品去处多出口到国外;而中小型矿产企业由于资金、技术缺乏,设备落后,规模化批量化小,其生存空间多为珠三角等东部沿海企业提供基础能源,缺乏资源的深加工环节,产品附加价值低,大部分贵州省矿产能源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

(二)中小微型企业素质低,缺乏观念、人才和技术

矿业是贵州省的支柱产业,多年以来,其生产总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贵州省是全国重要的煤炭输出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磷化工、铝工业和铁合金的重要生产基地。目前,贵州的各种出口矿产品,占据全省出口总额的1/3以上。但是,在贵州省的7461个矿山当中,大中型规模的矿山不到110个,小型矿山达到3218个,小矿4126个。这种现状导致采矿规模效益不明显,产量低,企业现代化水平不高,高端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用不上。另外,由于贵州的交通环境落后,矿产资源广泛分布在各地市县,生活环境较差,直接导致贵州省矿产资源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利用方式落后,消耗高,污染高,采富弃贫情况严重,资源浪费大。

(三)矿产质量好,物流成本高,风险大

贵州矿产,总体上看质量较高,其分布在乌江干流附近,开发条件较好,但是贵州省落后的交通设施导致物流成本高,传统的开采方式和频发的地质灾害使得安全事故频发,投资风险大。

(四)缺乏配套产业,产业链条短

由于历史的原因,贵州省工业基础薄弱,缺乏装备制造、金属冶炼及深加工等配套产业。以煤矿为例,贵州省的煤矿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除少量的火电厂和煤电煤化工企业以外,大部分出售原煤给珠三角一带的企业,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产业链带动效应(产值、就业等)没有得到发挥。

(五)政府政策倾斜,投资和出口成为主要动力

西部大开发十周年之际,国家出台了国发2号文件,提出将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和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这对于贵州矿产资源企业乃至贵州省实现跨越式迈进来说是一个发展的春天。另一方面看,贵州省城镇化水平较低,省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不明显,因此,投资和出口将成为拉动贵州省内矿产企业成长和省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经济贸易;影响及对策

全球的经济贸易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已经逐渐的退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正以飞快的速度冲击着国际贸易市场,推动着整个市场的发展。电子商务独特的方式给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了新的商机,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电子商务作为新型的产业,给全球的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虽然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很多方面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对于电子商务这个全新的产业,我国和其它国家都处在一个水平线上,都将迎来一次大的挑战和机遇。

1电子商务的概念及应用

1.1电子商务的概念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应运而生,电子商务其实是一种以依靠互联网为主,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在特定的方式下,进行全球的商业贸易,实现网上交易、网上洽谈、金融活动等综合性的服务活动的一种商业运营模式。

1.2电子商务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与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更加有助于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寻找优质的贸易伙伴。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有贸易伙伴,使用电子商务寻找贸易伙伴,将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的投入,更加不会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1]。第二方面是在网上进行洽谈。贸易洽谈是国际贸易业务非常重要的一步,互联网的独特优势能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处理功能,交易的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跨地域的进行交流。第三方面是进行网上交易。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的交易更加的直接,省略掉了很多中间环节,节省了交易的时间和费用。

2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2.1缩减了交易流程,实现了电子化

电子商务正在改变着国际经济贸易业务的流程,无纸化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中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无纸化贸易已经实现远程、自动交易[2]。电子商务缩减了贸易流程,避免了重复的操作,大大节省了成本。

2.2有利于中小企业加入国际贸易中,实现多元化

要想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占据一席之地,需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掌握全新的经营模式,利用电子商务减少企业支出成本,掌握大量市场信息资源。我国目前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很多都是中小型企业,企业缺乏大量的资金,没有突出的特色,很难和国际大品牌相抗衡。如何才能在国际的舞台中崭露头角,成为很多小型企业老板思考的问题。电子商务的引进,给这些企业家们全新的思维模式,电子商务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同时,能够使企业快速的适应市场的变化,赢得市场的先机。

2.3电子商务引进了虚拟的市场,增加了交易的危机

国际贸易交易全球化,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电子商务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市场,进行交易。虚拟市场跨越了地域、时间的限制,使全球的商品信息更加的公开、全面,有效地避免了进出口商品信息不符,进而增加了同类商品的竞争性,充分的发挥了市场价值规律;电子商务的运作增加了交易的风险,电子商务主要应用于国际贸易的交流,但是在虚拟的世界,很容易引起交易中的风险,网络黑客的侵袭,支付方式的信用安全以及交易商品的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在电子商务交易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给交易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2.4企业管理制度的缺陷,导致企业出现危机

我国很多贸易公司长时间以传统的方式进行贸易往来,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特别是电子商务方面。因此,在运行电子商务贸易往来过程中,企业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举步维艰,很难及时有效地解决出现的问题,导致企业出现危机。

3电子商务背景下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策略部署

3.1培养电子商务全方面的人才

对于电子商务一个全新的经营模式,我国仍然处在一个初级阶段,电子商务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能够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提高我国整体的竞争力,然而人才的缺乏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我国的发展速度。因此,我国政府要改变高校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轨现象,提倡高校培养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的综合性人才[3]。

3.2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氛围

电子商务逐渐成为现代国际贸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加快了我国与世界接轨的脚步。在改革开放初期,虽然我国积极的参加到国际贸易当中,但是仍然处于非常弱势的群体,缺乏自己的核心价值,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融入到国际贸易当中,给我国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机遇,使我国能够立足于世界的竞争当中。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使电子商务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为企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3.3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要想适应快速发展的国际经济贸易的进程,我国企业需要充分的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掌握最先进的经营理念,从而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使电子商务融入到企业当中,为企业创造全新的价值,从而使企业屹立于国际贸易的舞台。

4结语

作为新世纪最具有潜力的电子商务,必将影响全球的国际贸易。我国要想屹立于全球经济贸易当中,需要高度重视我国的电子商务,将电子商务作为我国与世界接轨的重要工具来对待,利用电子商务推动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充分地利用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方面带来的机遇,将推动我国经济贸易全球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翁海杰.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企业文化,2013(8).

[2]乔阳,沈孟.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用现状分析[J].国际贸易,2012(3).

篇4

关键词:建筑业;瓷砖消费量;发展现状

1 引言

自从2008年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后,到目前为止已经过去了四年。这四年以来,各种经济下滑论,甚至崩溃论的言论充斥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各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之下,全球的经济下滑的步伐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并且随着内需刺激力度的加大,全球的经济不断地呈现出积极的信号,作为反映全球经济晴雨表的建筑业,现在的状况如何呢?

根据Prometeia(意大利权威行业经济研究分析机构)和Confindustria(意大利工业联合会)在2011年1月联合的第25届世界瓷砖工业报告预测的数据表明,全球的瓷砖业正在稳步地复苏,尽管复苏的脚步很慢。全球的建筑业和瓷砖的状况类似,新兴市场的建筑业展现出来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观,比发达国家的复苏状况要好很多。因此,笔者将分区域来具体分析各地的建筑业情况。

2 西欧地区

根据2010的财政报告显示,西欧在2010年取得了大约1.6%的GDP增长,作为整个西欧火车头的德国,在2010年GDP增长了3.4%,但是这一增长被西班牙的0.3%的负增长和希腊、爱尔兰的经济不景气所抵消。与此同时,英国GDP增长了1.7%、法国增长了1.6%、意大利增长了1.1%,这些国家的GDP增长带动了整个西欧经济的缓慢复苏。西欧整体的经济环境直接刺激了西欧建筑业的增长,根据经济报告的预测显示,西欧的建筑业在2010年和2011年持续下滑,分别下滑了3.7%和0.1%。预计会在2012年开始复苏(预计复苏0.9%)。但实际情况,德国的建筑业在2010年就取得了复苏,相比2009年增长了3.0%,相比之下,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还处于下滑状态。住宅用的房地产业也表现出了类似的情况,由于整个欧洲建筑业在2010年下滑2.7%,其中西班牙下滑了16.2%、意大利下滑12.0%。但是整个欧洲的建筑业有望在2011年复苏,其中西班牙、意大利预测到2012年才会开始复苏,而在2010年,德国和英国的建筑业已经开始了复苏。瓷砖的消费量,由于和建筑业紧密联系,在2010年西欧的瓷砖消费量下滑了4.4%,仅为743百万m2(2008年西欧瓷砖的消费量为958百万m2),西欧瓷砖的消费量预计在2012年会得到很好的复苏。西欧用于建筑业的投资情况见表1,西欧瓷砖消费量情况见表2。

3 中欧和东欧地区

和西欧相比,中欧和东欧无疑是欧洲经济的火车头,中欧和东欧在2010年GDP增长4.2%。与此同时,用于建筑业的投资在2010年同比增长2.3%,预计到2012年会增长6.8%,同时用于住宅用房地产业的投资会增长7.2%。

中欧和东欧的经济在2008年持平,未实现增长,但是在2009年迅速下滑,其中东欧是整个欧洲在2010年唯一一个瓷砖消费量复苏增长的地区,在2010的总消费量达到了637.9百万m2,同比2009年增长3.4%,这种增长的势头预计会一直持续。到2012年,其瓷砖消费量预测将会达到734.4百万m2,同比2011年增长8.2%,比金融危机前的消费量还要高。

自金融风暴影响之后,2009年整个俄罗斯经济体遭受严重的打击,但是在2010年开始就出现复苏,其中2010年,GDP增长4.7%,用于建筑业的投资增长2.7%,预计到2012年会增长7.3%。在2010年整个俄罗斯的瓷砖消费量同比其他中欧和东欧国家都要高,在2011年同比增长8%,预计在2012年会同比增长10.2%。到2012年,整个的瓷砖消费量会回到2008年的192.9百万m2的高位上。

但是在巴尔干半岛地区整个情况就比较糟糕,自从2009年经济受到严重的重创之后,下滑的态势持续到2010年,在2010年同比下滑9.4%。其中住宅用房地产业同比下滑14.4%,直接导致了瓷砖的消费量从102.4百万m2下滑至92.4百万m2,下降了9.7%。中欧和东欧地区用于建筑业的投资情况见表3,中欧和东欧地区瓷砖消费量情况见表4。

4 北美地区

由于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整个北美地区的GDP在2010年增长了2.8%,预计在以后这样的增长势头会继续保持。

相比之下,用于建筑业的投资由于受到整个房地产业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美国尤其严重,整个北美的建筑业在2010年下滑了4.0%,但是这种势态在2011年得到了好转,2011年北美地区的建筑业增长了0.2%,预计会在2012年强势反弹,增长3.7%。其中住宅用房地产业的表现稍好,在2010年仅仅下滑了0.6%,在2011年和2012年住宅用房地产业都会有所增长。

自从遭受2009年的重创之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在2010年持续下滑,其主要的原因是政府的税收政策的改变。其中住宅用房地产业看起来似乎不会在2011年复苏,原因是大量的未出售的房产,现在房屋建设水平达到了历史最低值,其中的房屋需求量也在下降。

从2008年到2009年,整个北美地区的瓷砖消费量急剧下降,在美国尤为突出,但是北美地区在2010年展现出了积极的复苏信号,2010年瓷砖消费量增长了3.0%,其中在美国增长了6.1%,总量达到了374百万m2,预计到2012年会回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北美地区用于建筑业的投资情况见表5,北美地区瓷砖消费量情况见表6。

篇5

由于日本大地震,索尼关闭了主要生产半导体、蓝光光盘、磁头和电池的6家工厂;松下位于福岛、仙台等地的4家工厂也已关闭;东芝也关闭了位于岩手县的微控制器工厂。电器原件包括面板、芯片等的供不应求,对主要采购日产原件装配生产的中国家电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据各地终端市场调查,日系产品零售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国产品牌的家用电器价格并没有应声上涨。笔者从生产企业和一线市场了解到的情况也显示,日本工厂受灾尚未严重波及到我国。据业内人士表示,生产企业都有备货周期,各个环节的库存还可以支撑一段时间。来自生产企业的淡定,货源较为充足,终端价格相对处在一个平稳阶段。

笔者对国产家电品牌没有跟风涨价,稳定国内家电市场的顾全大局的做法深表赞同。但也对接下来的市场价格走势有些担忧:如果日本企业长时间不能开工的话,一旦配件库存消耗殆尽,国内家电企业,尤其是核心配件主要依靠日本企业的空调、液晶电视等企业将何去何从?是继续维持原价还是不得不涨价?在此,笔者认为中国家电企业至少应该要有以下两个反思:

其一,如何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

平板液晶电视、变频空调是目前我国方兴未艾的家电大宗消费产业,占市场的比例持续大幅度提升。2010年3季度,液晶电视城市市场零售占比超过91%,而变频空调也于2009年开始发力,2010年达27%,据估计,未来两三年内,变频空调的市场占有率将达到50%。

然而,就是这两个中国家用电器消费的大宗支出,其核心技术及核心零部件并不在中国企业手中。电视行业:绝大部分大液晶面板及关键部件都是由日本供应商提供;空调行业:变频空调的核心部件——变频压缩机也是由日本提供。这样,当上游供应方发生变故,减少供应的时候,必然会影响到国内的下游生产企业,从而使国内家电企业的生死操之于别人之手。

武侠小说中,被别人捏住脉门,也就宣告了比武的失败;对中国家电来说,核心技术及重要原材料依赖外企,也就相当于自己的脉门被外企控制。本次日本地震、海啸、核危机的发生,已经把中国家电的危机提前暴露了出来。

可见,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就是中国家电企业摆脱命脉操于人手的关键。笔者认为,中国家电企业要有“我的命运我做主”的精神,加强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不光要有“拿来主义”,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精神,用自己研发的技术打破外企在这些方面的垄断。

其二,如何用全球的眼光来看待自身的发展?

我们已经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状,要求我们要用全球的和发展性的眼光来指导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我们部分企业依然仅仅把目光聚焦在国内和眼前,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须知,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件大事,都有可能对你的企业带来影响,比如目前日本地震和核泄漏,比如北非利比亚战争等,虽然距离我们很远,但我们也能感受到其给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用全球的眼光来发展,就是要我们企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看待问题。从表面上看,日本地震给中国家电企业带来的仅仅是原材料及配件供应的减少,然而从本质上来说,就暴露了我们的企业的一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偏安一隅的思想:反正我们可以采购到原配件,有现成的技术可以利用,那么还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投入吗?但事实已经给他们敲响了警钟。

篇6

地点:国宏大厦三层报告厅

主持人:高国力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研究员

主讲人:戴彦德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主持人:首先欢迎各位参加2017年国宏大讲堂的第一期,今天的主讲人是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戴彦德所长,他的演讲主题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能源转型与革命。

戴彦德:当前,尽管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但也是变革最活跃的时代,特别是能源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时期,能源技术、能源市场和能源地缘政治正发生深刻变化。在此国际大变革的背景下,对待能源这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必须要以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全局观念,来系统谋划和长远考虑,明确战略发展目标、规划实施路线,以国际能源大变革为契机,推进能源的转型和革命,支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可持续发展。

今天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跟大家进行交流。

一是全球能源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二是我国能源转型和革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三是中长期能源转型的目标与措施。

一、全球能源发展的现状和变革的趋势

过去的这40多年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着能源消费快速增长,1971―2015年GDP增速3.1%,总量增长了 2.8倍。1971年全球能源消费总量51.3亿吨标油,到2015年增长到131.5亿吨标油,40多年间增加了1.6倍,年均增速2.2%。能源消费不仅总量大,而且消费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2015年煤炭占29.2%;石油32.9%;天然气23.8%,而非化石能源消费仅占14.1%。

尽管全球发展很快,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耗也非常高,但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全球17%的人口掌握了60%以上的财富,消耗了40%以上的能源。OECD国家的人均GDP已超过35000美元,而非OECD国家却只有4500美元左右;美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786辆,日本将近600辆,而非OECD国家只有67辆。从全球范围来看,未来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仍然是世界的主流。

《联合国千年宣言》中,第一条就是要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未来占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贫困国家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要逐步加快自己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要在本世纪中叶完成各自的工业化、城镇化;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不会停下自己的发展脚步,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基数大,总量高。

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要求,但发展就要面临人口的增长、能源资源的需求、环境的破坏,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横亘于前。首先来看人口问题,全球人口增长的第一个10亿用了100万年,第二个10亿是100年,第三个10亿是3年,最近的30多年里,基本上每12年人口总量就要增加10亿,2011年全球人口超过70亿,2016年末已达到74亿,相关机构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口有可能超过100亿。其次来看资源问题,特别是能源资源,过去40多年里,全球80%以上的能源消费增量来自于化石能源,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未来一段时间内化石能源仍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石。但全球化石能源资源匮乏,且分布极不均匀,2015年末全世界探明煤炭可采储量还可开采不足114年,石油不足54年,天然气不足53年,且煤炭的52.8%分布在美国、俄罗斯以及澳大利亚;OPEC国家占据了全球石油资源的71%以上;天然气中的71.2%分布在前苏联和中东地区。最后来看环境问题,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时间、大范围、深层次的问题,如果人类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有可能升高6度,这会造成海平面上升、岛国被淹、物种消失,粮食减产等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可以说气候变化问题已危机到整个人类的生存。

按照目前全球的发展趋势,到2050年,如果人口超过了100亿,届时全球发展水平若达到目前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那么每年对能源的需求将是现在的4倍;若是美国的水平,将是现在的6倍;考虑累计消费,实现世纪目标,在现有的科技水平和发展模式下至少需要6个地球的资源。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全球的资源没有保障、环境也没有容量。传统的能源利用模式已无以为继,未来要支撑起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走能源转型之路。

事实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提出了各自的能源革命、能源转型规划,全球的能源转型已悄然进行。欧盟提出2050年能源需求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1%;丹麦早在上世纪末就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彻底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德国提出到2050年将能源利用效率下降50%,届时可再生能源将占到终端能源消费的60%,电力消费的80%;美国落基山研究所(RMI)的研究成果显示,2050年之前美国完全可以摆脱对煤炭、石油和核能的依赖,并削减1/3天然气消费,支撑起GDP增长158%,减少投资5万亿美元。

总体来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各国推动能源转型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两大核心以及全球能源战略格局,未来全球的能源转型主要呈现出四大特点。

一是包括节能、新能源在内的相关能源技术革命快速推进,已经呈现出了多点突破、加速应用、影响深远的特点。目前主要国家根据其资源禀赋、技术能力、需求潜力等条件,突出重点,加力推进各自的能源技术发展。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对能源供应结构、生产方式、格局等产生重要影响,并将引领全世界进入新一轮的产业革命。

二是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且提高能效已成为各国实现大幅减排的一个前置条件。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世界各纷纷提出了颇具雄心的减排目标,但从供应端的可再生能源来看,仍难以等量替代化石能源,因此全球各国纷纷提出了大幅的提高能效计划,部分发达国家提出了提高50%甚至是50%以上的节能目标。

三是能源供求格局将出现重大变化,包括能源消费的重心从OECD国家向非OECD国家转移;石油、天然气的供应将显著西移;世界能源供应和分布的不均衡催生了规模巨大的能源贸易,供需格局的演变导致能源贸易流向发生转变,亚洲正成为能源进口的中心,美国则从能源净进口国向天然气和煤炭的净出口国转变。

四是大国积极推进能源独立,从根本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目前,美国和德国的能源独立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美国,尽管其在历史上能源高度依赖中东地区,最高时石油的60%以上来自中东,但近几年来随着页岩油、页岩气的开发已经降到了25%。美国的能源独立政策将导致能源地缘政治日趋复杂,对世界能源产生深刻影响。

未来以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全球能源转型将不断加快,这将对能源技术、能源供、能源消费、能源市场等各方面带来革命性的突破和变化,并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产生深远影响。在此全球能源大变革的形势下,只有紧跟全球发展脚步,抢占能源转型先机,才能在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立足脚跟,稳步发展。这对我国的能源转型和革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我国能源转型和革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GDP由1978年的3650亿元迅速增长到2010年的40.9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0%。“十二五”以来虽然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转入中高速增长,但GDP增速仍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6年GDP总量已达到74.4万亿元。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着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能源消费的增长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1981年到2000年二十年间能源消费总量翻了一番多,增长了8.7亿吨标煤;2001年到2010年十年间能源消费总量又翻了一番多,增长了21.4亿吨标煤,是过去二十年间增量的2.5倍;2011年以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能源的需求增速有所放缓,但增量依然很大,2011―2016年六年间又增长了7.5亿吨标煤。

尽管风风火火发展了三十多年,经济总量已是全球第二,但经济发展的水平还很低。人均GDP还不到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每千人汽车保有量不到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城镇化率也比发达国家低了接近三十个百分点。且经济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人均GDP不到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半;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城镇居民的40%;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全国尚有上亿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发展经济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党的十重申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左右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50年左右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要实现这“两个百年”的目标,还需要能源强有力的支撑。

在此形势下,到2050年我国人口将超过14亿,若要实现既定经济发展目标,GDP总量将超过44万亿美元(注:按照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届时如果按照OECD国家的人均能耗水平,我国的能源需求将接近116亿吨标煤,即使按照世界上能源经济效率最高的日本和德国的人均能耗水平,也要达到85亿吨标煤。

如此巨大的能源供给情景是不可能发生的,原因是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来看,资源方面没有保障,环境上也没有容量。

首先,从能源资源储量上来看,我国化石能源人均储量很低,同期探明的人均可采储量煤炭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70%,石油不到 6%,天然气不到11%,非化石能源虽然储量丰富,但分布不均,开发利用也还面临着重重困难,能源供应的压力巨大。

其次,从区域环境污染上来看,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不仅是雾霾问题,其他在土壤、海洋等方面均存在严重污染。例如土壤方面,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海洋污染方面,根据海洋局近几年的调查,2004到2012年,全国有48个入海口重度污染。现阶段我国环境问题已呈现出压缩性、叠加型、复合型、祸合型的特点,环境污染正在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从人口稠密区、经济发达区向人口稀疏、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转移,从常规性污染向非常规性污染、有毒有害污染转移。未来继续大幅增加化石能源利用,环境已无容量,老百姓也难以承受。

再者,从气候变化方面来看。《巴黎协定》中已进一步提出了全球共同减排的理念,并提出要确保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付出努力”的减排目标,这大大减少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空间。目前我国已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根据BP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已接近全球的30%,围绕我国的减排问题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大热点。

最后,从能源安全保障方面来看。当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34.2%。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油气进口,将对我国的能源安全保障产生巨大的压力。

无论是从资源保障,还是环境治理的角度来看,未来继续大规模的增加能源消费已没有了空间,资源上没有保障,环境也没有容量。但是我国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未来我国还要实现“两个百年”的发展目标,同时还要兼顾提高老百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通俗说经济要发展,雾霾也要治理,这些都对能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未来推进能源转型、能源革命的形势可以说是非常紧迫,这也是保障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能源转型的目标

传统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路子已经走不通了,必须要推进能源转型和能源革命,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来。在此形势下,我们就需要定一个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引导我们加快推进能源转型和能源革命。相关研究表明,到2050年,只有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煤以内,且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50%以上,才能在当前的气象条件下,解决好污染问题,以碧水蓝天的生态环境,实现“两个百年”既定经济发展目标。

那么这一目标能否实现?技术上有没有途径?经济上是否合理?为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美国落基山研究所就联合成立了一个课题组,对这一能源转型的目标进行了一些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到2050年,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措施,在实现既定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将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煤以内是完全有可能的,届时GDP相比于2010年增长了6倍,而能源需求仅增加36%。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并且届时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大幅提高,则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即可从当前的千万吨级下降到百万吨级,同时温室气体排放也将大幅下降,从而就可以实现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发展目标。

四、实现上述能源转型目标要如何来做

2050年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煤的目标,相当于在实现“两个百年”既定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人均能耗要比OECD国家低54%,比日本低38%。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靠能源的转型,还需要推进发展模式的转变。首先在发展模式上要转――要转变经济的发展模式;其次在消费模式上要变――要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再者在供应模式上要换――要努力发展低碳、清洁能源;最后在生活模式上要简――要引导居民消费模式的简约化。具体来说:

首先,转变发展方式是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尤其是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出口造成了大量的能源间接性出口,以及大拆大建造成了严重的周期性浪费。一是过去三十多年里,我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出口,自加入WTO以来世界工厂的角色日渐浓重,“中国制造”的低端产品充斥全球各地,初步测算,每年直接、间接出口的能源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20%以上。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走了一条建设、淘汰、再建设、再淘汰的路子,这种“重速度、轻质量、只顾眼前”的发展模式,不仅导致财富积累缓慢,还造成周期性的能源浪费。未来必须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减少能源间接性出口及周期性浪费,这是能源转型的前提条件,否则能源需求将是填不满的漏斗,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其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关键。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可再生能源仍很难对化石能源进行等量替代,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仍将是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推进能源转型,关键是要想办法将能源需求的总量降下来。德国生态经济学家魏伯乐在其所著的《5倍级》一书中提出,利用当今世界的技术和手段,可以将资源生产率提高五倍,在提高全球人类社会福利的基础上,将资源消耗减少80%。类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费,有着巨大的节能潜力,相关研究表明,全国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节能潜力高达8亿多吨标煤,未来完全可以通过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挖掘节能潜力来减缓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从而达到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进能源转型的目的。

再者,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是根本。推进能源转型,不仅要控“量”,而且还要提“质”。到2050年,即使通过提高能效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煤以内了,但是如果能源结构不变,煤炭消费仍占到60%以上,那2050年的煤炭消费量仍将超过30亿吨标煤,这比目前还要高出10%,污染物的排放源有增无减,仅靠末端治理,很难做到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大规模下降。因此,未来必须大力推进化石能源中相对清洁、低碳的天然气,以及低碳、无碳的核能、可再生能源的供应,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例,这是能源转型的根本。

最后,引导消费模式是基础。近年来,生活水平高了,消费者追求的也多了,很多人开始追逐美国式的大排量汽车、大住宅等“浪费式消费”模式,这无疑将带来极大的浪费。不仅如此,现在过节的礼品包装,越来越奢华,一盒简单的月饼,豪华包装里三层外三层,不仅产生了大量无用的固体废物垃圾,而且还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必须注意到,我国人口占到了全球的近20%,但耕地面积、淡水资源仅占7%和6%,多数矿产资源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仅分别为全球平均水平的70%、6%和11%。未来如果“浪费式”的消费、生产理念成为主流,必然会给资源供应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必须对居民的消费模式及消费品的生产模式加以引导,推动绿色、低碳消费,这是能源转型的基础。

主持人:感谢戴所长精彩的发言。能源问题说小跟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说大跟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跟中国梦的实现都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如果没有能源的支撑和保障,中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中国梦很难实现。所以,在今后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和两个一百年的实践过程中,如何保障我们国家能源持续、稳定、安全、绿色的供给,这个问题非常值得研究。

剩下的时间交给在座的各位,可以问一些问题,也可以做一些短评。

问题1: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2017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都要下降3%。这些指标都分解到地方,我们在给地方做规划的过程中遇到一个情况,感觉地方的目标到时间会完不成,但地方政府官员说肯定能完成,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

戴彦德:首先,地方政府在对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手段不是单一的,会通过行政的、法律的、市场的手段,多方面的予以推进。其次,目前我国在节能减排上,实行的是目标责任考核制,这也会促使地方政府更加的重视,真正的花大力气来进行污染治理。最后,减排目标的制定,本身就是要形成对地方政府的倒逼机制,必须要制定一个很难完成,但是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目标,才能以目标导向的形式,更好的推进环境污染的治理。

提问2:一个有关能源安全方面的问题,刚才谈到我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我想知道有没有测算过对外依存度在未来哪个时间段会达到顶峰,峰值有多大?有没有目标?我们希望降到多少?在这个目标的前提下有没有评估?我们在降低对外依存度的过程中,应该首先降低对哪些地区的依存度?

戴彦德:能源对外依存度要达到多少,在一些报告里是有一些研究和数据,但仅用能源对外依存度这个单一的数值,很难对能源安全进行准确的界定。比如最典型的日本,经济上的巨人,但其能源高度的依赖海外。能源安全的评价要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考量。要推进能源安全,一方面,我们要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努力提高能源安全的保障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加强对各种应急预案进行研究,保证一旦出现问题,要有相应的有效应对措施。

提问3: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您觉得我国能源消费高峰大概是多少亿吨?第二个是根据我国能源资源的情况,您觉得我国现在的策略重点是提高煤炭的清洁利用,还是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

戴彦德:第一个问题,目前我国工业领域的能源消费已接近峰值,但未来建筑、交通领域的能源消费仍会持续增长,研究J为2040年前后能源消费会达到峰值,但对于具体的峰值,不同的研究机构会有不同的预测结果,高的预测会达到60亿吨标煤,甚至更高。

第二个问题,无论是煤炭的清洁利用,还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均是推进能源转型,减少污染,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两个都要抓。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有所侧重,目前在储能技术还未较好解决的情况下,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仍面临很多的制约。我国的煤炭储量丰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供应的主力,因此推进煤炭的清洁利用也非常的重要。

提问4:假如电力装机上涨,2015年电力消费的份额是44.8%,如果翻番,我们可以把煤做的更活跃了,有没有可能,怎么看待核电?

戴彦德:未来我们将逐步进入新电能时代,对电力的需求还将持续增长,虽然煤电是我们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从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一方面,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方向之一就是要控制煤炭的消费总量,上有天花板,大规模的再增加煤炭利用的可能性较小;另一方面,未来非化石能源和相对低碳的天然气将是满足能源需求增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规划中,2016―2020年能源消费增量的70%将来源于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对于核电来说,要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有序发展核电。

提问5:能源转型基本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包括德国的能源转型,能源价格都是大幅度的上涨。但我国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是怎么样考虑的,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篇7

【关键词】:机械设计与制造;重要性;设计准则;发展趋势

一、现阶段我国机械设计的准则

1.机械设计的标准化准则。在机械设计中,标准化准则具体包括概念标准化、实物形态标准化、方法标准化三个方面。其中概念标准化主要指的是在设计机械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符号、名词术语、计量单位等要符合标准;实物形态标准化主要指的是零部件、设备、原材料和能源等在结构形态、性能和尺寸等方面都要在统一的规定中进行选用;操作方法、测量以及试验方法等按照有关的规定来具体实施主要说的是方法的标准化。简而言之,标准化准则是对机械设计全过程的所有行为制定的准则,根据使用的强制性程度不同,现在我国已经的机械零件设计有关的标准可以分为必须执行和推荐使用两种,而根据运用范围的不同,现在我国已经的机械零件设计有关的标准可以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

2.机械设计的安全性准则。在机械设计中机械如果能够在规定的条件下没有故障,能正常的实现总体功能就可以称作是整机安全性;如果我们在机械设计的过程中能够确保操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能够对操作人员进行适时地保护就可以称作工作安全性;如果能确保在机械设计的过程中不对机器周围的环境和人造成污染和危害就可以称作环境安全性;同样在机械设计过程中能确保有关的零件在规定外载荷和规定时间内零件不发生如断裂、过度变形、过度磨损和不丧失稳定性等情况就可以称作是零件安全性。整机安全性、工作安全性、环境安全性和零件安全性都是机械设计安全性准则的重要内容。

3.机械设计的技术性准则。技术性准则是指在机械设计中相关的技术性能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技术性能既可以指静态性能也可以指产品的功率、效率、使用寿命、抗摩擦、振动稳定性等动态性能,也就是说产品功能、制造和运行状况在内的一切性能都可以称作是技术性能。以振动稳定性准则为例,振动会产生额外的动载荷和变应力,尤其是当其频率接近机械系统或者零件的固有频率时就会产生共振现象,这时的振幅会有明显的增大,很有可能会立刻损坏零件甚至是损坏整个系统,这时就需要振动稳定性准则的约束,具体来讲是该准则可以将机械系统或者是零件的相关振动参数(频率、振幅、噪音等)控制在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二、我国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1.我国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就发展的不错,现在已经成为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国家之一,同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机械销售市场。目前机械制造和市场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但是工程机械行业的资源流通状况却一直是我们许多人的心病,如资源利用方式的粗犷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碍我国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尤其是和欧美国家相比较起来,中国想要走节能、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还有许多的困难要克服,我们要向欧美国家成熟的工程机械产品回收体系和工程机械再制造技术学习,就现在我国工程机械的发展现状来看,向工程机械再制造领域进军是非常可行的。

虽然这些年我国一直在出台各种各样的政策为再制造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但是和国外成熟的再制造行业相比较,还是有一些非常实际的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想出解决措施。如,在我国工程机械再制造处于发展初期的现状下,国家的各项有关政策的制定还存在许多的漏洞;我国再制造行业的行业标准几乎是一片空白;我国在对再制造产品的宣传引导上做的工作不够完善,对再制造产品存在排斥心理的用户大有存在。需要明确的是,虽然我国的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中还有许多的问题,但是政策的支持和丰厚的利润成为我们克服这些困难的最大动力,我们该有信心使我们的机械设计图制造行业发展的越来越好。

2.我国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各国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密切相关,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之前,在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强劲增长的需求拉动下,全球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业保持了连续几年高度发展的状态,但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的机械制造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创。根据现在全球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未来全球机械设计与制造业的发展主要有三大趋势:(1)整个机械设计与制造业的发展重心将逐步向亚洲迁移,这样迁移的趋势是为了获得本地化的成本优势并很好地位本地客户服务。另外,以我国机械设计与制造业为主的亚洲竞争对手成长速度非常迅速,在全球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也在逐年的增加,现在我国在2010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械制造国已经成功地印证了这一产业向亚洲迁移的方向,在未来,我国必将成为主导全球机械制造业的主要力量。因为在二零一零年到二零一五年这五年间,我国的国内生产制造业保持着远高于发达国家普遍将近百分之三的增长速度,这对未来几年中国机械制造业的高速增长是一种拉动,并且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以其巨大的规模优势争取着全球机械制造业的领导权,到二零一五年我国将能领导接近半数的全球细分市场,最主要的是我国正在努力地缩短和领先国家技术水平上的差距;(2)全球市场的竞争将聚集在中端市场;(3)节能环保类产品将会越来越受用户和制造商的重视和关注。

参考文献:

[1]刘斌,刘安心.先进制造技术与先进制造模式[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9年第1期.

[2]张宝坤,王淑霞,王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J].化工装备技术,2011.

[3]陈静,机械设计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

[4]杨元红.浅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景[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

篇8

关键词:会计环境 中国会计改革 会计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在社会上的发展越来越激烈,面临新的时代的挑战,所以会计环境也要做出相应的改革,针对于目前我国基于会计环境和会计改革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在研究会计环境下的中国会计改革有着重大的意义,主要有:一是可以深刻理解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只有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才能够正确引导我国会计改革在会计环境下的发展方向。二是可以在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会计环境的基础上,能够清楚明了的了解会计模式下的具体本质特征。这样就可以充分借鉴和利用先前的经验,以实现提高我国会计的理论和实际水平。三是可以在了解会计环境对会计改革的发展的影响下,才能真正的了解我国会计的过去特征,从而以过去的特征来评价未来会计的发展趋势。

1、在会计环境下我国会计改革的现状

1.1、经济条件环境下的变化

在经济条件的变化对我国会计改革的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的全球化的过程,将会对社会生产的总的过程全球化,从而会将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体制和财务管理体制以及会计改革体制扩展到全球范围内。二是在经济的全球化中,各个国家都会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三是会计的改革和变化将会对全球的资源综合和经济流动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四是经济的变化将会影响会计以及会计教育的变化趋势。所以我国在会计环境下实现会计改革就要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1.2、政治条件环境下的变化

政治环境对会计的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在运行过程中就是一个政治性的问题,而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时期,政府要干预经济的发展,会计管理活动要由政府管理。然而在我国加入WTO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会更加符合国际惯例,因此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稳定的规章制度将会为会计的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在会计环境下我国的会计改革。

2、当前我国在会计环境下的会计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在近些年来,我国在制定和完善会计和会计改革的准则中都始终强调要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之下。会计是作为国际的一种通用语言,在国际贸易和经济交流以及国际资本流动过程中有着其独特的存在意义,因此,要加快国际化进程的步伐就会显得日益紧迫。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下,我国的会计发展进程化应以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及国际化的本质为基准。就目前来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时期,所以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化会计进程,就可以利用国际化资源来解决当前在我国出现的会计问题。在我国当前的会计改革中,会计国际化进程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持,从现实中来看,会计改革所处的会计环境不能被忽视,同时还需要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约束,会计改革不是单一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在市场的社会条件下,会出现一些制假贩假的现象并能够得到高额的回报,而一些诚实的经营者却得不到信任和支持,以致其它企业就会借助会计之手来做到销售和行骗的目的,所以受到了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限制,会计工作人员很难解决来自社会的各方面压力和干扰,于是就导致制假贩假现象逐渐发生。二是很多会计人员不能照章办事,没有以国家利益为主的思想 ,不能坚持原则办事,就会造成会计方面腐败现象。三是会计执法者的打击报复得不到保护,社会违法利益大于守法利益。同时,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中一重要的部分,对企业的发展和相应的改革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在会计理论研究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理论研究目标不全面,理论研究方法少,理论研究所涉及领域需要拓展,所以为了在会计环境下实现会计改革还亟待深层研究。

3、我国当前在会计环境下会计改革的有效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所以必须要对会计环境以及会计国际化本质的趋势有清晰的认识。所以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要积极的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对我国实际情况来说,我们不应该被动消极接受其它国家的会计机制,应当积极的参与国际化进程,可以利用国际资源来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在与国际会计环境协调的过程中,施加我们的影响,使得国际会计的准则来解决我国的一些特殊的会计问题。二是会计国际化的发展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合,例如在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对某些企业的评价主要是以相关利润指标为基础,所以,会计信息的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将会很自然的转向利润这一指标。会计和经济已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会计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只有清楚的把握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才能认识到我国的会计国际化问题,所以目前在我国市场经济下,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存,而在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知识经济迅速发展,两者相互结合,所以针对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的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就要我们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及时提出会计对策,不断完善会计准则,所以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结语

总而言之,在会计环境中实现会计改革这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要有严格的相关的会计指标之外,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从各个方面来配合和支持会计改革,就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应从社会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和人员素质等方面做好会计国际化发展的配套工作。所以对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会计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在以后的会计改革发展中要理论研究、会计准则、法律法规和会计教育等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王倩.会计环境的变迁引起的会计改革思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2(4):34-36

篇9

以联想为代表的中国IT企业正远航出海,联想并购IBM的PC事业部,与巨人共舞;开始从“中国第一到世界第一”的跨国之旅。华为2005年海外销售收入目标锁定40亿美元,国内外市场平分秋色;中兴通讯全套TD-SCDMA设备在罗马尼亚成功应用,国外运营商将首次考验中国自主标准。

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下,群雄逐鹿中国IT市场,中国信息产业越做越大。但市场火热的背后,与信息产业相关的经济数据却警示国人,中国信息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坎坷。

国资委信息中心的最新数据表明,我国电子行业产销两旺的背后,却是利润大幅下降:今年1-8月,电子行业国有重点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2449.1亿元,增长1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21.9亿元,增长22.3%;但利润下滑严重,47家电子行业国有重点企业实现利润16.7亿元,下降75.8%。

在经历了2003年和2004年两年的快速增长后,中国信息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自主创新经济年会主旋律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信息产业面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突破产业瓶颈,推进产业群建设等历史使命;企业面临强化自有品牌,拓展海外营销渠道,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战略抉择。面对种种机遇和挑战,企业该如何创新发展,如何在跨国经营中提升国际竞争力?这是中外企业家们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引人瞩目的2005年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的主旋律。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上,以“企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为主题,探讨全球化竞争环境下的中国信息产业的现状、发展热点和企业战略。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旭明表示,“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已经成为中国信息产业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对推动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和中国信息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引领了中国信息产业的未来走向。为产经政学精英打造理性、务实的沟通交流平台,洞悉产经动态,把握产业投资重点和未来走势,剖析产业难题,并探寻企业自主创新制胜真谛。”

核心产业薄弱

集成电路、软件和电子仪器与专用设备等核心产业是决定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发展的关键。信息产业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电子信息核心产业发展滞后,200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占全球的比重达到13.4%,但核心产业的收入占全球的比例却非常低,其中软件产业收入仅占全球3.55%,集成电路产业占全球仅3.7%,电子仪器与专用设备、新型显示器件、电子材料的销售收入占全球的比例更低。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尽管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但多数主要是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来实现的。技术引进仍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当前实现技术突破的重要途径,由此造成原创性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缺乏。在标准制定方面,我国尚未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工作体系,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制定的国际标准中,我国参与制定的还不足2‰。自主创新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国信息产业如何自主创新,才能弥补中国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缺失,已是摆在国人面前的大事。

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由于外资企业的巨大贡献,中国的整机产业(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和视听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主要依赖本土研发的元器件产业在全球所占的份额则十分有限,这一格局反映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仍处于加工组装阶段的现实。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数据显示,2005年1~9月,电子信息行业实现利润660.8亿元,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仅为3.2%。如此低的行业利润率残酷了揭示中国信息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的现实。

政府协力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指出,信息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产业难题的破解还需政府在政策、措施等角度予以支持。“十一五”规划建议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指出信息产业要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信息产业部等部门针对集成电路产业、软件产业等产业的发展状况,正在制定的相关规划、政策和措施,必将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

榜样启迪制胜之道

集成电路、软件、电子仪器与专用设备和新型显示器件等核心产业是决定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发展的关键。核心产业有其薄弱的一面,但是薄弱的背后,涌动着中国IT企业拼搏的力量。

核心技术的缺失,可以说是中国信息产业大而不强的命门所在。制造的低成本造就了中国DVD行业曾经的辉煌,却因核心技术的缺失而昙花一现。2005年,同样的梦魇又出现在了MP3市场。透过组装的现实,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手机、电视等行业的大而不强。

我们正在警醒,也可以找到在核心技术方面突破的成功典范。成立于1999年的中星微电子,敏锐的洞察到了多媒体芯片的巨大市场,多年的企业自主创新先后突破了7大核心技术,申请了发明及应用专利近400项。核心技术的产业化使中星微电子在全球范围具有核心竞争力,“星光”系列多媒体芯片在2003年12月便以40%的市场份额名列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世界第一的位置。中星微以核心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得到了国际产业巨头的认可,2005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核心技术优势见长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还有像华为、中兴、海尔、海信……正是这些中国IT企业的榜样正逐步撑起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脊梁。

篇10

同期举办的“新美学的崛起——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建设研讨会”邀请文化官员、学者教授和艺术家一起研讨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会上,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提到,2013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2012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千年来首次超过农业人口,达到50%以上。这是中国城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

事实上,中国多达333个地级市、2861个县级市、区等,多数都在进行改造和扩张,可以想象在这波全球规模最大的城市改造运动中,能出现多少新的公共设施和空间。

这一波城市改造浪潮也同时显示出强烈的“全国化”、“全球化”同步推进的趋势。当前的中小城市也在同步吸纳全球性的建筑、文化、艺术信息,在与全国、全球层面进行经济、知识、人员的交流,尤其是人们通过网络,面对同样的“媒体现实”,所有的城市和民众在刹那间都“平等”了,似乎。但又是不平等的,超级都市因为处在金融、经济、商业、教育、文化中心,四海汇聚,实际上还是站在中间,是信息的策源地。在艺术方面也是如此,小城市、小地方的建筑景观取法所谓“国际潮流”、“北上广风尚”,举办的艺术文化活动往往也成为大城市、大都会知名艺术家的表演舞台或者时尚潮流的翻版,可谓文化艺术界的流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