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球经济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全球经济问题

篇1

关键词:反垄断法;经济全球化,立法借鉴

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已经导致越来越多的国际竞争。反垄断法的有限的国界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市场机制的选择和市场开放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的跨越国界的垄断现象。然而,国内反垄断执行机构的主要作用仍然局限于本国境内,国内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仍然受到严格的限制。那么,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给反垄断法的影响呢?加拿大、法国、英国、巴西和其它一些亚洲国家都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加拿大政府坚信,真正有效的改革如果没有强大的反垄断政策法律是不可能实现的。一百多年前,为应对工业革命的巨大变化,加拿大成为最早实施反垄断法的国家之一。现在,全球化的、不可预料的、快速的技术革命再一次形成了开展商业活动的新环境。我们必须发展新的方法以保持与当前的发展大环境相一致,即新的经济条件下的规定应该代替19世纪经济条件下的规范。反垄断法应该对这种改变了的环境做出反映,鼓励参与全球的、竞争性的商业环境,有益于创新以及增强反垄断法的有效实施。英国于2001年7月31日由财政部与贸易产业部公布了一部白皮书――《生产力与企业:一个世界级的竞争制度》,确信反垄断与消费者的信心将提高生产力。在该份文件里,明确提出了反垄断制度的六个改革原则,其中第五个原则即提出政府和反垄断执行机构应该努力进行更广泛的国际协调和合作。

各国出台或者修改本国的反垄断法,以适应全球化环境,这是一项积极的措施。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却是一件不幸的事。今天,已经有各种形式的反垄断法的国家达到了100多个,还有60多个国家正在制定各自的反垄断法。而所有这些反垄断法的内容却是多种多样的。100多个国家的反垄断政策法律体制,虽然是以阻止私人企业的国际性限制竞争行为为基础而设计的,但是他们本身却成为了新的贸易壁垒;反垄断执行机构本身也成为了世界市场自由贸易的阻碍。

一、反垄断领域面临的新问题

经济全球化对反垄断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反垄断的成本越来越庞大

2001年夏,美国律师协会反托拉斯部向全球90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垄断执行机构发送了一份这些国家的反垄断执行机构在预算、人员以及他们在具体实施领域的力量分配等方面的调查表。对这次调查,有39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做出了回复。调查结果显示,39个国家每年投入于反垄断执行机构(不包括反垄断案件的审判机构所需要的投入)的预算总额为6.05亿美元。如果从39个国家的预算额进行推断的话,那么全球100个国家在实施反垄断政策法律方面的预算总额将会超过10亿美元。而这些预算并不包括在整个反垄断实施体制中,其他从业人员(律师、经济专家、其他辅助人员)的工资、福利、办公室租金等的开支。美国律师协会估计,在反垄断执行机构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是有效率的假设下,为实施反垄断诉讼所需要的私人律师或者经济学专家的人数与反垄断执行机构工作人员的比例,大约为4.7:1。同一份调查表还显示,在这39个国家中有4万个律师或者经济学专家在为私人反垄断诉讼服务,仅美国就有8700名律师或经济学专家在为此而工作。保守地计算,全球会有6万名律师或者经济学专家在为此工作。再加上其他辅助人员,全球从事“反垄断行业”的工作人员将会达到100万。国家预算加上私人反垄断诉讼所需要专家及其辅助人员的工资、福利、办公室费用等,那么,全球每年用于反垄断的支出将会超出15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支出还没有包括反垄断领域的司法审判的成本,也不包括由于受到反垄断法实施影响所需要研究和采取的商业策略、商业行为所生成的成本。这些成本可能远远超过聘请律师或经济学专家所需要支出的成本。

2.合并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大

“世界贸易一体化和全球化已经刺激了前所未有的国际性的合并浪潮。合并的规模越来越大,合并的手段越来越复杂,合并影响所涉及的国家越来越多。”公开资料显示,国际合并行为处于前所未有的高度。1998年,世界范围内公开的合并金额将近2.5万亿美元,在欧共体有235宗合并事件,德国联邦卡特尔局在同年公布了1667起合并申报,另有还接受了1888起合并申请;美国的相应部门在同年也接受了4728起合并申请报告,比1994的2305起有了大幅度增长。但是人们很少注意到,这些交易行为中有相当多的数量是要求向一个以上的国家提出申请的。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估计,约有接近50%(在美国申请合并的)涉及到外国当事人,或者信息资料在美国以外的,或者是涉及外国资产的。“在这种全球趋势下,现在约有80个国家实施了反垄断法,有超过50个国家提出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合并申报要求,即加强对其它国家的合并申报的管理要求。”现在,我们正面临着各国合并控制体制多样化的问题。已经有60多个国家制订了各种形式的合并控制规则,还有更多的国家在他们所采用的反垄断规则中融入了合并控制规则。难怪有人疾呼合并控制已经失去了控制。当然,问题不在于多少国家有了合并控制规则,而在于各个国家都希望对跨国公司的合并行使权利,以及在于这些规则内容上的不一致性。

3.反卡特尔实施方面的协调

卡特尔――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如固定价格、限制产量、操纵招投标、分割市场、提高价格和限制供应等,都会通过转移消费者的财富而导致生产者更加富有。经合组织(OECD)“关于有效地打击核心卡特尔推荐意见(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Effective Action Against Hard-Core Cartels)”认为,卡特尔行为有害于、有时候表现为威胁着消费者的福利。特别是对“核心卡特尔”的危害性,国际社会已经取得了共识。核心卡特尔损害不同国家消费者的利益,被视为是对反垄断法最裸的违反。卡特尔的危害极大,并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卡特尔日益增多。根据美国司法部的统计,1996年到2001年,美国司法部参与国际卡特尔的公司达50家以上,涉及的经济数额达100亿美元,美国司法部获得了19亿多美元的罚金,并将20名高级执行官送进了监狱。其中,1997和1998年度对涉及反垄断法的公司所处的4.72亿美元罚款中,对国际卡特尔的罚款占4.4亿美元,即针对国际卡特尔的罚款占美国司法部全部反垄断执法罚款的90%以上。2001年,欧共体委员会也对40家从事国际卡特尔的公司处以19亿欧元的罚款。

发展中国家对国际卡特尔更为重视。国际卡特尔行为的最大受害者往往是发展中国家。一些卡特尔公司将自己的产品销往发展中国家,由那些发展中国家来支付垄断价格。一些发达国家采取“让邻

国更穷”的策略,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卡特尔,特别是对出口卡特尔的豁免。虽然,卡特尔行为往往是在秘密状态下勾结的,在反卡特尔时会遇到获取准确数据方面的困难,但是,这些卡特尔行为损害的大部分落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头上,这一点却是清楚的。发展中国家往往要为这些卡特尔化的企业支付商品或服务,也必须支付通货膨胀的价格。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如何有效地扼止国际卡特尔的危害就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紧迫任务。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卡特尔的危害性有了基本一致的判断。但是,各国在决定调查和某一卡特尔行为时,往往要跨越几个国家。除了涉及各国的实体性规则外,由于各国的反卡特尔程序规则也存在着差异,这就使反卡特尔的实施受到了各国不同程序规则的限制和困扰。

4.宽大和赦免计划

“侦查和核心卡特尔总是,并将继续是在反垄断法实施中最主要的,这已经形成了广泛的一致性。对于核心卡特尔,无论是在卡特尔形式上还是在具体的固定价格、限制产量、操纵招投标、分割市场等行动中,都是对反垄断法最惊人的损害…当商业行为的全球化扩大的时候,卡特尔也成为全球化”。近几年,美国司法部为了更有效地对付卡特尔的损害行为,采取一项称为“宽大和赦免计划(Le-niency and Amnesty Programme)”,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所谓宽大和赦免计划,即是指对那些虽然参与了卡特尔行动,但能够积极配合反垄断执行机构实施其所参与的卡特尔行动,而给予这些参与者的一种“优惠”或者“豁免”。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对卡特尔案件的发现和调查的有效性。欧共体也于2002年开始实施类似的计划。

但是,不得不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对卡特尔的“宽大和赦免计划”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刺激了卡特尔行动。一些公司和它们的执行官们往往有一种潜在的实施卡特尔行动的经济理性的“本能”。他们希望合作,希望减少竞争,希望获取垄断带来的利益。当外部条件略为有利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某种卡特尔方式。同时,为逃避惩罚,他们会钻宽大和赦免计划的“空子”,而且这种尝试获得成功的可能性确实是存在的。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目前还很难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卡特尔组织来“以暴制暴”。所以,在反卡特尔问题上的宽大和赦免计划,其实是发达国家保护本国公司利益的一种手段。而对发展中国家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更受其害。虽然,目前一些国际组织积极地在反“核心”卡特尔方面做出努力,如1998年OECD提出“关于有效地打击核心卡特尔推荐意见”,希望各个成员国确保他们的反垄断法能有效地阻止核心卡特尔及在调查和这些卡特尔时能够相互合作。但是,从国际层面上看,反卡特尔计划与这种相互合作的期望并不协调。

5.垄断化(市场优势地位的滥用)规则

《谢尔曼法》禁止单方面的“企图垄断”和“垄断化”。在欧共体,享有“市场优势地位”的企业,如果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则构成违法。无论是美国的规定,还是欧共体的标准,他们都是以一定的“行为”作为是否违法的依据。即在“垄断”的前提下附加了其它的一些因素。然而,美国附加的“企图”和“化”的因素,与欧共体的“滥用”因素,其实都不是显而易见的。在实践中,并没有足够的智慧来正确地回答什么是“不正当”的手段或者什么是“滥用”。有时候“采取非常有力的反垄断措施可能会镇压一些有益的行为,因为有些行为看起来是有害于竞争秩序的,而实际上却是有效率的行为”。当然,人们一般地可以说,任何已经取得垄断地位者的行为阻止或者阻碍了其他竞争者的挑战,垄断者的行为可以归为“不正当”或者“滥用”。但是这种看似直观的、一般性的定义并没有提供真正的答案。市场经营者为了维持自己垄断地位的需要,会不断地设计出更好的、更巧妙的、具有创新性(在以新技术为支持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变得越来越“不可思虑”了)的方法替代现在市场上所存在的方法来阻止或者阻碍其他竞争者进入他的“王国”。而且这种新方法可能更有利于阻止或者阻碍其他竞争者的“参与”。那么,如何防止这样的“垄断化”?从客观效果上看,现在各国的反垄断政策法律不是有利于防止“垄断化”,而恰恰是在鼓励“垄断化”。

6.豁免问题

各国从产业政策出发,将一些经济部门从反垄断法中豁免出去,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将豁免政策用来保护本国产业而同时损害其它国家的利益,用来作为“让邻国更穷”的工具,那么,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对本国消费者福利的提高,还是对国际消费者福利的提高,都是有害无益的。多元性是对市场经济交易过程的不同方法,即自由交易还是在政府控制下的交易(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受政府控制)的选择。即使像美国这样早就实施竞争性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受政府控制的经济部门,仍然有很多行业受到反垄断法的豁免。欧共体的反垄断法体系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豁免规则,其中由欧共体委员会制订的涉及“集体豁免(Block Exemption)”的规则就达21项。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中的国家,对一些原来国家垄断的产业也开始了私有化的进程,但是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就豁免问题,各国的反垄断机构仍然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7.能力建设和技术援助

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的国家面临着新制度建设的困难。反垄断法律在相当多的国家还是一桩新事物。每个正在探索新的反垄断体制的国家首先面临着一个“模式”选择的问题。虽然有100多个国家已经实施了反垄断法和采取了积极的反垄断政策法律,但是这其中有近一半的国家,他们的反垄断法律是在最近10年间颁布的,在这一领域的实践活动相对是生疏的,或者缺乏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操作经验。我们应该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在建设成文法律语言、培养竞争文化和构建反垄断法实施方面的能力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能力建设要有针对性。提高反垄断法实施能力,要与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相结合。如果不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考虑,如果不能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开展这项工作,而是简单地从反垄断法律的“趋同性”考虑,这样的能力建设很可能由于缺乏“本土化”的基础而毫无效果。

“大量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应该放弃,而是实实在在地做一些‘技术援助’工作。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执行机构或者是推动国际反垄断发展的一些国际性机构应该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工作,如对发展中国家和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国家建议一些现实性的更为迫切的事情。”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是什么呢?这既是国际社会需要认真考虑的,更是各国反垄断立法和完善中迫切需要明确的问题。

二、实施反垄断法的现实困难――以发展中国家为例

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些发展中国家及转型中的国家(在某些情况下也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在选择运用反垄断法,特别是参与国际反垄断过程中,至少在以下相关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困难:

1.反垄断法的滞后性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国家的反垄断法的出台和实施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这些国家往往先是对外开放,将对外贸易部门放在改革的前沿,减少国际贸易和投资的障碍;然

后,实施经济的私有化和自由化,取消国家对国内经济部门的调控,搞活市场;当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实施反垄断法。因此,反垄断政策法律已经落后于其它市场自由化措施。在这样的情况下,反垄断法可能会面临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包括市场集中的问题、政府垄断行业的私有化问题、对已经形成垄断地位的企业所持有市场优势地位的限制问题,甚至还涉及到行政性垄断问题。我们还可以因此而解释为什么经济体制改革在一些国家成功了,但在另一些国家却失败了的原因。这其中与各国反垄断法与其它自由化政策缺乏同步性,并导致了某些产业领域的市场过度集中,某些企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实施垄断性经营,使市场在无效率状态下运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收入分配的极不平衡等不正常现象密切相关,而我们知道,这些不正常现象都是竞争性市场活动中需要克服的,也是反垄断法任务的重要部分。

2.实施反垄断法的信心

经济自由化政策并没有非常神奇地医治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已经存在的不良经济问题。经济自由化措施的结果并没有带来原先那些支持者们所希望的快速和有力的发展。在很多情况下,改革政策的效果被那些错误的实施措施和其它相关制度的缺陷所抵消。因此,这种状况导致很多国家的改革进程毫无结果,并不断地威胁着这一进程;有些国家的改革措施只好半途而废。这些国家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中,就包括了反垄断法律问题。有些人提出经济自由化改革“水土不服”,应放弃自由竞争,即回到政府计划调节经济中去。当然,我们不能将这些问题、这些想法都归入到反垄断法律中去。但是,由于在前进中出现了问题,人们还无法选择任何一条道路,就象“一枚硬币”仍在空中。我们自然希望那些敏感问题获得成功的解决,政府能够树立有效地纠正经济自由化进程中产生问题的信心,包括实施反垄断法的信心,以便于全力推进全球化的进程。

3.反垄断法内容的确定

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早期的制度化市场的发展导致资源分配方面的严重扭曲。特别是在“双轨制”持续期间,不是按照公平原则获取市场资源,而是“不择手段”地侵占各类市场资源。在那些计划经济转型国家,这些问题特别尖锐。在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有效运行下,就已产生稀缺资源的不正当、过度集中的问题,进而带来过高的价格和市场的集中问题。反垄断政策法律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本来是能够有效地用来发展和完善竞争性市场的。但是,它必须在初始阶段就应当与其它的自由市场政策保持同步。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来说,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如何有效地实施反垄断法,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新问题。不论是在反垄断体制模式的确定上,还是在反垄断实体法内容的规范上,都应当结合各国的现实状况,而任何照搬别国的模式,必然会“水土不服”。

4.多样性问题

各国实施反垄断法,已经采取了不同的途径,而且这种多样性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各国在实施反垄断法律时,主要是考虑本国的经济因素,而很少考虑这些行为是否会冲击国际性的或者是全球的水平。各国反垄断方面的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都存在着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会严重阻碍全球贸易和投资活动,最终抵消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所能给消费者带来的真正好处。那么,在国际统一的缺乏反垄断法情况下,哪些行动应该被采取,哪些行动应该放弃,以及采取行动的秩序如何,这些都是确保更有成效地促进反垄断法国际化的基本前提。在如何面对多样性问题上,欧共体贸易委员会委员Mario Monti曾强调:“在反垄断问题的工作中有很多部分是需要相互谦让的。可能在自治权方面首当其冲。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发展完善,需要相互学习,需要思考,需要予以反映,并应该融入最新经济学思想、技术和市场。我认为相互谦让应该是最关键的词。”我们应将“努力形成有效的国际性反垄断法作为各国普遍的经济政策来促进和适应全球化的要求,并作为保证和调整全球范围的商业竞争的有效途径。”

反垄断法的实施并不是静止的。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基于国家和全球的市场的出现和变化,曾经一度工作良好的法律程序和组织结构是否应该停滞,以有效地对改变了的环境做出相应的反映。反垄断执行机构,应像其它任何机构一样,需要考虑是否应该不断地调整我们的政策和程序以适应现实中的世界,实现保护竞争的任务。国内反垄断体制的建立,如何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如何与其它市场制度相协调,虽然这是国内制度选择的问题,但是也与反垄断法的国际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三、结论――中国反垄断立法的借鉴

篇2

关键词:社会倾销 全球化 劳工标准

近几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流行着一种“社会倾销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普遍存在着较低的劳工标准,致使产品的劳动力成本很低,由此造成的出口竞争优势就是劳动力倾销,或称社会倾销。其直接造成了工作机会从高工资、高保障的发达国家流向低工资、低保障的发展中国家,实质上形成发展中国家通过商品出口,将低劳工标准、低环境标准向发达国家输出的现象。在此理论基础上,欧美发达国家制造出一种新的国际贸易壁垒。他们经常谴责发展中国家违反国际劳工标准,努力推动国际劳工标准的制定,采取各种途径将贸易与国际劳工标准挂钩,将国际劳工标准的要求纳入各种双边和多边贸易体系,以抵制从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口。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外贸出口大国,且外贸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而欧美国家正是提出和推动劳工贸易壁垒的主要国家。由于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等原因,我国的安全生产条件一直较差,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公认国际劳工标准”的要求。所以,我国的外贸出口,面临着劳工标准等问题的严峻挑战;建立在“社会倾销论”之上的劳工贸易壁垒,也必将对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本文意欲在对“社会倾销论”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研究社会倾销问题的实质和发展趋势,为我国相关贸易政策的安排提供依据。

社会倾销问题的产生根源

社会倾销问题,是现代经济全球化不平衡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资本逐利性的微观基础之上的,市场是“没有边界的自私”,竞争是市场经济铁的法则,市场经济因此具有天生的二重性:它可以保证效率的最优化,却不能保证公平的最优化。在国家内部,可以由国家政策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调控;而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在当今相应的竞争规则等治理制度缺位的情况下,在资本逐利性的驱使下,必然是以资本的扩张为目的和手段,以对劳动的压制和剥夺为直接要求。可以这样说,当代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资本为中心的全球化,具有内在的不平等性,必然存在不均衡发展这一伴随现象。

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发展,不仅体现在国家间南北差距日益扩大,形成全球化的“中心――”态势;而且在国家内部也日益暴露出来。富人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财富分配严重两极分化。在资本的地位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世界劳工的地位则不断地下降。工会在与资本的对抗中的弱势地位加剧,除个别国家外,各国的工会运动几乎都处在相当的困境中。劳资冲突的加剧和劳工地位的下降,使得劳工组织成为社会条款与国际贸易挂钩的积极鼓吹者。与劳工组织的活动相呼应,发达国家政府也认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不平等优势,也直接导致了其国内的产业空心化、社会福利损失。所以,尽管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劳工组织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但在将劳动标准和贸易挂钩的要求上是一致的,双方就形成了互相援引和支持的局面。保护劳工权利的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全球贸易体制来奖励或惩罚某个产品。

“社会倾销论”的内在逻辑矛盾

在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分析社会倾销问题上,“社会倾销论”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矛盾。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更是现代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石。现代比较优势理论有紧密联系的四个组成部分: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O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与雷布津斯基定理。

比较优势原理中的最基础、也是最广为人知的定理是H-O定理。该定理指出,各国生产要素相对稀缺性的差异,导致了各国生产同一商品的比较成本产生差异。而比较成本的差异,正是国际贸易的原因,并且决定着国际贸易的模式。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将出口在其生产过程中相对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充裕的要素的产品,进口在其生产过程中相对密集的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的产品。按照这种贸易模式进行的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能够促进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的改善,并为各贸易国带来国内福利水平的增进。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为不同的市场主体,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在对待增长与劳工问题的平衡协调上,必然会有不同的侧重点。由于各国在进入市场以前的资源禀赋差异很大,劳动市场条件、税收水平等差异也很大,不同国家的劳工标准不可能完全相同。与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是资本或知识密集型产品一样的道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力相对过剩,劳动报酬低,具有低劳动成本,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存在比较优势也是很自然的。

从上述“社会倾销论”理论基础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倾销论”一方面通过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的运用,得到社会倾销导致发达国家工人失业、工资下降的结论;另一方面又不承认发展中国家在劳动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对比较优势原理――这一国际经济交往的原则和基石的否认。所以,“社会倾销论”在理论基础上,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矛盾。

社会倾销效应的科学评估

对社会倾销效应和发达国家的社会问题,应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和评估。

失业率高居不下、工人生活状况恶化等等,发达国家这些社会问题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例如,高失业率的长期存在,使很多人成为长期失业者,并渐渐永久性的退出劳动力市场;国家运用不当的货币、财政政策,如在通货膨胀得到治理之后,继续实行较为严格的货币政策,使失业者增加;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等等。同时,从发展中国家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地区转移产业有其他原因,所谓的发展中国家低劳工、环境标准,引起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并最终导致其员工失业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对发展中国家劳工、环境标准的高要求,也并不能阻止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总而言之,发达国家所谓的与“社会倾销效应”挂钩的社会问题,是诸多内部、外部矛盾综合发展的结果,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的深入参与,决不是其产生的唯一原因。

虽然从理论分析上看,社会倾销与发达国家的一些社会问题,确实存在某种联系。但同时应该注意到,由于贸易的自然壁垒、人为壁垒和交易成本等因素,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假设条件在现实中并不能成立,所以国际贸易不会促使要素价格达到均等化。

在实践上,社会倾销与发达国家的社会问题之间的联系也是松散的,二者的相关性并不强。从国际贸易方面看,1995和1999年,发达国家的进口中,有70%左右的产品是来自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有近60%是来自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方面的影响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发达国家都指责东南亚国家的“社会倾销”夺走了他们的市场,但以1985到1995年为例,东南亚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只有6.1%上升为8.8%,上升幅度并不大。而且这些国家出口的大多是初级产品,并不能与发达国家形成直接的竞争关系,发达国家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的优势完全可能抵消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价格方面的比较优势。欧盟执委会也在1997 年报告说,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全球化本身,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日益增长的贸易和投资,是共同体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社会倾销问题的解决思路

解决社会倾销问题,需要在全球化治理的框架下进行。以上在对“社会倾销论”逻辑矛盾的分析中,就暗含了这样一个结论:依靠“社会倾销论”者提出的贸易制裁办法,不仅不可能解决社会倾销问题,而且还可能使问题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甚至会导致“脆弱的全球化”体制崩溃。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较低的劳工标准,特别是童工问题,是与贫困相关的。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实力雄厚, 它们往往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作劳动的设备简单,如果富裕国家坚持推行在劳动标准等方面的制度统一化,坚持将环境问题作为市场准入的先决条件,发展中国家便宜的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就将丧失,南北双方间的贸易增长前景必将十分黯淡。这反过来又会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使其经济实力得不到加强,最终导致其经济、社会等状况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强制推行一致的“社会条款”,必将干扰自由的国际贸易,使得发展中国家从国际贸易发展中获益的机会减少,最终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使问题进一步向反面转化。

对发达国家来说,比较优势原理已明确的论证了各国存在比较优势差别,并以各自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可以增进整体福利水平,对贸易双方都是有利的。从消费角度看,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更加便宜的产品,相当于提高了发达国家的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所以,一味地削弱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不仅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也必将损害发达国家自身的利益。正如著名学者巴格瓦蒂所说,试图一石(贸易条约和机制) 击二鸟(社会进步和进一步的贸易自由) 的做法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经济全球化的不均衡发展,产生了诸如南北差距扩大、劳资矛盾激化等各种伴随现象,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任何局部的、片面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都不可能达到根治的目的,社会倾销问题也一样。社会倾销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劳资矛盾的激化,解决社会倾销问题,应从对资本力量进行约束入手。但在现代国际分工体系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大多集中在劳工标准低的发展中国家;而虽然大的跨国公司都来自于发达国家,世界贸易组织的争议主体却是政府,其判决也是针对政府做出的。因此,若单单利用贸易制裁来解决社会倾销,相关的跨国公司不会受到惩罚,这些投资者可能会因此将其投资从发展中国家抽出,这不仅损害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利益,而且也使对资本进行约束的愿望彻底落空。所以,劳工标准的提高,社会倾销问题的解决,只能通过发展经济,而不是贸易制裁。

总之,社会倾销的核心问题是劳工标准等相关的社会责任标准,从长远看,所有国家都要实施统一的较高的劳工标准,以体现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但这只是一个奋斗目标,该目标的实现,需要逐步进行,否则可能会欲速则不达。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国内相关标准,积极而又稳妥的推动与国际劳工标准、社会责任标准的接轨工作,另一方面还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贸易伙伴国出于贸易保护需要对劳工标准、社会条款等的滥用。

社会倾销问题,是以市场为基础、以资本为中心的经济全球化不均衡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社会倾销问题的解决,必须放在全球化治理的整体框架下进行。

参考文献:

1.郭连成.经济全球化正负效应论.国际经济与政治,2000

2.世界银行政策研究报告.全球化、增长与贫困―建设一个包容性的世界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苑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贫困加剧的原因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

篇3

2012年的圣诞节来临时,全球最大的圣诞用品集散地浙江义乌,海量的圣诞树、圣诞老人、彩球、驯鹿经过海运已经陆续抵达几个大洲,等待装点人们的节日生活。市场里的圣诞用品商户盘点着2012年的生意,或为新的一年打算,或在准备一年一次的长休假。他们在这里感受着全球经济的凉热,全球经济凉热也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走向。

欧美面孔越来越少

走进义乌小商品市场,三楼的“喜庆工艺”区内,圣诞用品商户挤满了整个区域的过道。尽管店面都不算大,却足足有上百家;四楼的“生产企业直销中心”,则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十余家大型厂家直销的圣诞用品批发店:从圣诞树到圣诞老人玩偶,从圣诞灯饰到彩带、烛台……各类圣诞用品一应俱全,基本每家商户专做一类。

根据义乌圣诞用品行业协会的最新统计,义乌全市聚集着700多家圣诞用品企业,分别占欧美圣诞市场的40%和70%份额。

一家名叫“恒泰工艺”的圣诞彩球专营店里,市场专员王小霞正在给德国客人梅耶递上自己的中英文双语名片。每当有外商来采购,王小霞总能用质朴流利的英语向对方介绍店里的各式货品,这也是这座“圣诞用品之都”商铺的经营常态。

由于经营的是中高档产品,欧美国家自然成为“恒泰工艺”圣诞彩球的主要出口地之一。不过,由于欧美经济持续不景气,这家年销售额六七千万元人民币的企业也遭遇了不小的冲击。“很多西班牙和阿根廷的老顾客都不来了,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的订单量也少了,今年欧美的生意确实没有往年好做了。”王小霞说。

在市场来往穿梭的外商中,想要发现欧美商人的面孔变得更难,擦肩而过的多半是裹着头巾、说着阿拉伯语的中东商人,偶尔才会遇上一两个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商。

对于来自克罗地亚的塔辛来说,2012年已经是她来义乌商贸城采购的第12个年头。往年,她总是盯准圣诞挂饰和促销小物件下大订单,但这回来义乌,她却只负责“给商品拍拍照,回去后给公司提提建议”,连采购的计划都取消了,在义乌停留的时间也缩减成短暂的两三天。

同样,有丰富采购经验的亚历山德罗斯和索提亚夫妇来自希腊,做的是珠宝生意,谈到2012年的采购形势,他们无奈地耸耸肩:“我们身边很多做生意的朋友前几个月都关门大吉了,我们好不容易坚持下来,但采购量只有去年的一半。”

新兴市场推升销量

欧美订单减少,也给“远创圣诞”这家将外贸作为销售重头的商铺带来不小的压力。总经理周爱玲说,明显感到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外贸订单量不如意,不过好在一些新兴市场正在崛起,“南美、东南亚和俄罗斯的订单2012年倒很旺盛”。

在2012年紧张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义乌主打的中低档物美价廉的圣诞小商品愈发受到南美、俄罗斯等外商们青睐。

米哈伊尔是一位俄罗斯小伙,在俄罗斯经营着一家大型超市。自2007年第一次来到义乌市场后,几年的采购经历使他成为一名老练的买手。2012年是他第二次来义乌采购,圣诞用品早在2012年7月份就已经备货完毕,这一回则是带上母亲和女友,为2013年年初备货。“妈妈和女友也会到处转转,帮我一起找找卖得更便宜的店,用中国人的话来说是‘货比三家’。”

每次下订单时,这位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都有这样一个习惯:先让随同翻译询问店员“有插座吗”?而后从包里拿出笔记本电脑,打开excel表格,开始熟练地进行数据化的订单处理。

“2012年的订单特别火爆!”说起2012年的销售情况,“志远圣诞”的店主沈妮妮一脸兴奋。她向记者介绍起不同国家的采购商的偏好:“可以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中东商人选择烛台可能也跟他们穆斯林的宗教习惯有关。”沈妮妮指着店面里堆放的一叠包装精美的金色烛台说,“尽管订的数量不多,但他们总会挑齐丰富的款式”。

相比之下,俄罗斯的采购商更偏爱五颜六色的圣诞小球、小鼓、圣诞老人等价廉物美的经典款小挂件,这些挂件的售价往往只有几毛钱人民币,但他们却会认准一个款式一口气订上50箱。而韩国商人采购的圣诞货品大多仅限于商场装饰的英文字母条,或是符合韩国年轻人口味的DIY圣诞礼盒。

“便宜!便宜!便宜!”——这是“水头圣诞礼品”店员代芸芸的销售经验,低廉的商品价格才是外国采购商们最看重的因素。对于这家以南非为主要出口地圣诞用品店来说,2012年的外贸总销量同样是不降反升。

“因为义乌主要定位在物美价廉的中低端产品,所以全球经济下行反而对义乌经济起到拉动作用。”“有利德”大型圣诞用品超市的外贸经理梅林这样表示。海关的统计数据印证了新兴市场的崛起。2012年前9个月,经义乌海关出口圣诞用品共1.33亿美元。巴西为义乌圣诞用品出口的最大目的国,占义乌出口圣诞用品总量的12.1%。出口俄罗斯同比大幅增长。

内销市场崭露头角

还有不少商户在做外贸业务的同时,还盯上了比俄罗斯、巴西等更大的新兴市场——中国本土,毕竟,这是全球企业都垂涎的最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往年因为外贸需要预留海运船期,2012年9月和10月出货高峰期后,义乌圣诞商户在圣诞来临前两个月就进入休假状态,“做半年休半年”是常见的圣诞经营模式。但内销市场打开,这里的淡旺季逐渐模糊。

“有利德”圣诞用品超市坐落在市场附近的一幢商务楼里,年销售额约为5000万元人民币。他们的办公区域被各式各样的精美圣诞用品簇拥着:金色的麋鹿蹬起后腿飞驰,红色棉袄的圣诞老人驾着白色的雪橇,高度接近两米的大型圣诞树上悬挂着五彩斑斓的圣诞球,再配上“铃儿响叮当”的背景音乐……

事实上,这样一个类似圣诞童话的梦幻场景就是“有利德”开拓内销市场的一大“利器”——不再是单一出售产品,而是提供整个“设计工程”。

不同于其他公司的简单库存处理,“有利德”在出售产品的同时,聘请专业设计师,为大型酒店、连锁超市等客户进行产品布置摆放的完美场景设计。杭州一家大型购物城2012年圣诞全套设计装饰耗资500万元人民币,“有利德”包揽了其中一半的工程。加入设计等附加值后,相比单卖产品,利润大幅提升,做惯了外贸跑量的商户逐步做大了内需订单。

实际上,在每年年底将经营的“重头戏”由出口转向内销,也是义乌商贸城内众多圣诞用品商户的一贯做法。

“我们这样做其实是有依据的,因为每年外贸和内销订单的时间段很有规律。”“永泰圣诞喜庆”的店主陆建芝解释说,由于受到外贸订单海运时长的影响,采购圣诞用品的外商一般都是在3~5月就开始询价,6~8月下单,9~10月从义乌厂家出货。10月份前,各商户就已经完成各国的外贸订单,到年底,圣诞产品采购主力逐渐转移到国内市场。

为了更好地开辟内销市场,陆建芝也花了不少心思。这个来自天津的生意人来到义乌已近9年。几十平方米的店面里,陈列着几千种货品,不仅包括琳琅满目的圣诞彩带,还有各式各样的中国传统的“喜”字剪纸和节庆拉花,其中有不少拉花都是由天津郊区的农家妇女手工制作,完成后再远程运到店里出售。内销市场上,这些成为主打产品,销售季节也不再仅限于圣诞。

主动出击欧美市场

全球经济变化不仅让敏感的义乌商户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新兴市场,如何让经济危机中的欧美客户心甘情愿打开腰包也让他们费尽心思。像“恒泰工艺”,已经将重心由销售转向了设计,派驻市场的销售人员不再像往常那么多,而位于机场路的“恒泰工艺”总公司则请来了德国的设计师,开始紧锣密鼓地为2013年的产品打新样。

2012年年初,这家拥有20年历史的圣诞彩球专营店刚刚在美国成立了分公司,尽管还未正式投入使用,但有了美国销售雇员当“前锋”,还有温州、武义两大生产基地做“后盾”,“恒泰工艺”对于这种主动性更强的外销方式信心满满。一笔大订单就可以达到几百万元人民币,还成为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的供货商。

“水头圣诞礼品”也同样在为2013年的销售做准备:他们已经开始筹备2013年3月份国外的狂欢节和爱尔兰节的各类工艺礼品。

篇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经济不断地在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寻求资源配置,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统一,本文试着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相辅相成,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2]郑明慧: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经济论坛,2004(15)

篇5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知识产权早已是国际贸易当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地域性、易复制性与无形性等特点,与传统货物贸易相比,在在国际贸易当中的知识产权的价值通常无法得到有效保护。怎样在实际的过程当中,有效对企业的商业利益进行合法保护,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深对国际贸易与知识产权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本文将就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的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总结出与我国发展相符合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以期于完善当前贸易体系,增强我国国际竟争力水平。

一、关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国际贸易发展分析

生产力发展必然会导致经济全球化现象产生,与此同时,它也是市场与资本扩张所需的内在需求。它既是知识创新与与技术发展的结果,同时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反作用于生产力,当前世界,国内外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相互协作与依赖的趋势。作为国际贸易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涉及到贸易的各个层面,已成为了现代国际贸易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了各方关注,并对国际贸易发展起到重大影响,总的来讲,国际贸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一般表现为以下特征:首先,国内外将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当中的地位已提升到国家战略性高度。在今天,知识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之下发挥着巨大功效,但真正起着主导性作用的则是知识产权,它已经成为了继劳动力、资本与土地之后又一非常重要的主要生产要素之一。知识产权对于各方经济增长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重要,它已成为创造财富、发展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并且日益成为国内外各国相互竟争的制高点。因而许多国家把知识产权荣升为战略性高度,以期于在本国对外贸易体系当中加大对于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的速度,试图在国际贸易体系当中占据主体性地位。此外,拥有自主性的知识产权能有效降低因知识产权问题而产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存在的外交压力。其次,知识产权问题渗透于国际贸易体系当中的各个领域之间。从货物贸易角度来看,具有知识密集型的产品贸易不断得到增加,就当前而言,国际贸易发展方向越来越偏向于知识化方向,这个重心正由传统的制造业向服务业与高新技术方向转移,结构正在不断发生变化。成品的比重在国际贸易当中已然超越了初级产品数量,在这当中,知识密集型比重更为突出。初级产品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状态当中,且在市场上的销售额也在不断降低。1970年国际服务贸易总共有710亿美元的销售总额,至2007年已跃升至32573亿美元,短短几十年间,这个数字正呈几何式状态增长,且还处于不断上升状态当中。

二、完善国内企业在国际贸易体系当中知识产权体系管理的措施

根据我国当前现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加强政府引导。随着当前传统国际贸易壁垒的不断降低,广大发达国家转而运用其独具优势的知识技术新壁垒继续阻挡着我国的出品产品。对此,我国企业与政府应实行强强联手,维护当前国家经济利益。与此同时,还要转变当前政府职能,大力发展商会与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三位一体的先进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下,政府可对行业协会实行宏观管理,运用WTO当中的争端解决模式维护自身行业的利益国,建立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为各行业提高国内外最为标准的信息咨询。此外,各行协会也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行业知识产权问题,使本行业利益最优化。第二,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体系。就当前而言,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然成为了国家贸易流向与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但就我国现状而言,由于起步较晚,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不完善,因而要通过对国际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的了解,不断完善当前立法体系,填补知识产权制度当中存在的空白,减少违规的知识产权问题操作。在这里,立法不仅要涉及到技术法规与标准的制订,而且还要体现技术激励机制等相关配套措施的制订。

总的来讲,面对当前日益加强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我国只有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提高立法水平,才能有效避免企业遭受切肤之痛,并让这把双刃剑可以更为良好的为我所用。除了以上方案之外,加大宣传与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是完善我国知识产权的有效措施。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更好地制订相关措施,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凤湘,王建礼,李亚宁.谈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新格局下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J],商业时代,Commercial Times,2012年19期.

[2]李洁.浅析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权利瑕疵担保——《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42条解读,[J],中国-东盟博览,China-Asean Exposition,2012年10期.

篇6

金融风险是由若干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因素组成,由复杂原因造成的,是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体,所以说金融风险是一个系统。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国际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给各国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金融安全的维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金融风险也是风险最大、危机最频繁、最敏感和最脆弱的经济领域。金融全球化既给我们带来空前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风险。面对势不可挡的金融全球化浪潮,如何有效防范和消除金融危机,积极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金融风险产生与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金融全球化加快了资本的全球流动;二是现代金融制度的内在缺陷;三是面对全球化的冲击无所适从;四是金融全球化使各国在金融领域的竞争更激烈。

二、金融风险防范的研究

金融的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金融全球化必然要求各国金融活动的逐步自由化以及拆除阻碍资金跨国流动的藩篱,使得本来各自独立运行的各国国内金融,日益融合在全球金融的大潮之中。金融稳定问题是当今全球金融一体化条件下各国共同关注的中心问题。金融稳定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金融体系的稳定以及金融市场的稳定。金融体系的稳定是金融稳定的基础与根本保证。安全、稳健的金融体系包含了货币币值的稳定以及银行体系的稳健。币值的稳定与一国的财政、货币、汇率政策有关;银行体系的稳健则需要存在一个安全保障体系。金融市场的稳定主要指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在对金融市场本身的运作进行规范之外,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以及金融危机的各种恐慌性传播都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异常波动。

我国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就是趋利避害,循序渐进,逐步参与全球化,迎接金融全球化的挑战。为有效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在新世纪,我们需要着手解决: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外经济金融政策的协调,区域货币资金的流动,最优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全球网络化条件下银行的内控与外部监管机制的构建,金融危机的传导模式,短期资本流动机制,区域性金融安全网的构建等问题。

三、在经济全球化的体系下我国金融体制的风险防范研究思考

1.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尤其是银行)

实现市场化,在经济全球化下,规避金融风险,使其危害降到最低。一是继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改革。继续完善已上市银行的公司治理,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边界,提高董事、监事和高管人员的履职能力,真正建成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切实推进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变。强化内部控制,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加大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探索商业银行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改革。加大上市银行信息披露力度。大力加强基层分支机构改革。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形成一批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强的现代化银行。

二是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要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提高农村金融运行质量和效率,显著改善”三农”金融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三是大力推进小企业金融服务改革。通过改革增加小企业金融服务供给。进一步鼓励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不同形式的小企业信贷专营服务机构或小企业服务中心。增加网点数量,扩大小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加强信贷机制创新,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采取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矛盾。落实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设立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提高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比重,确保全年小企业信贷投放的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信贷投放的增量高于上年。对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政策。

四是继续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稳妥推进融资融券业务试点,根据试点情况及时完善业务规则,逐步有序扩大试点范围。抓紧做好股指期货推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适时推出股指期货。推动部分改制上市公司整体上市,消除改制上市遗留的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问题。稳步推进创业板建设、新股发行制度等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的改革步伐,有序推出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证券期货新品种,不断提高市场运行的活力和效率。大力推进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积极发展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中期票据,规范发展信用评级机构,促使我国债券市场逐步向健康、成熟、完善和开放的方向迈进。

2.我国金融体制在竞争中快速发展

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不断的变化下,金融管制不断放宽金融自由化趋势日益明显,证券市场蓬勃发展,国内外融资出现证券化趋势,不少西方国家的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融为一体。这个时候,我国更应该积极应对,对消费,投资,出口三大产业的加速发展,提高国民GDP,提高国民的经济意识,对银行证券,期货黄金等行业进行充分认识,进行充分防范,避免金融危机的带来的冲击,应该拥有集体的意思。在大困难来临之下,能够及时防范。在全球化的机遇挑战下,我国金融体制快速的发展,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规避金融风险所带来的弊端,务必使危害讲到哦最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应该在这机遇与挑战下适应如何生存,在当今这个年代,金融体系关系着国民命脉。

篇7

关键词:全球化;会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92-02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会展业

文化是会展业的核心。只有提高产业的文化创新能力,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结合,才能够获得充分的发展动力。爱德华・斯图尔特(E.C.Stewart)认为跨文化交际学的主要内涵包括语言和思想形态、文化价值、沟通的互介元素(如情感表现、人际间互动的知识和人际间的行为)、行动取向、艺术表征、信任、公私之规律、意义和沟通能力。在国际或国内的会展中,基于不同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交流方式丰富多样,会展专业人员如果不具备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无法在多元文化的碰撞过程中准确地捕捉他人传递的重要信息。爱德华・霍尔将文化价值取向分为高情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和低情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例如东亚国家属于高情境文化,北欧国家则是与低情境文化。在沟通形式上,低情境文化的社会成员依程序采取行动,而高情境文化中更依赖人际关系行事;低情境文化善于传递详细性和高度结构化的讯息,高情境文化成员则偏好简单和非情境性的讯息;低情境文化成员偏好“逻辑”表达思想,而高情境文化成员则强调“感觉”。在会展策划与组织过程中,应当了解这些不同的文化特征,对中国和西方的文化情境对会展经营和冲突解决的影响进行充分考虑。无论是商讨、谈判还是决策的方式,高情境文化和低情境文化成员都存在不同的表现。在会展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对不同的文化情境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缺乏了解,就可能会产生彼此沟通的障碍,而不利于会展活动的进行。

二、会展从业者的跨文化交际技能

在会展业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前提下,会展从业者应从以下方面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树立,首先必须重视文化的功能。会展无论是作为文化活动还是商务活动,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而在会展的跨国化经营和发展中,会展从业人员应当认识到文化的异质性,并厘清国家、民族、文化、亚文化之间的文化关系,充分认识到他文化的特性及合理性,而避免民族中心主义,才能保证沟通的顺畅以及会展活动的顺利进行。

2.跨文化交际的胜任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强弱,是通过跨文化交际的胜任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予以反映的。欲在会展活动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就必须从基本的交际技能训练着手。陈国明总结了六种普遍的跨文化训练的模式,同样也适用于会展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教学模式(classroom model)、模拟模式(simulation model)、自知之明模式(self-awareness model)、文化理解模式(cultural awareness model)、行为模式(behavioral model)与互动模式(interactional model)。其中的教学、模拟、行为以及互动模式,在会展从业人员的教育过程中应当更充分地予以实践,辅以案例、情境模拟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多方面地提升从业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斯彼茨伯格与古帕齐曾对沟通能力的种类进行过概括,即:基本技能(有效适应新环境,达成个人目的的一般能力)、社交能力、社交技巧、人际间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与关系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更强调不同文化情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会展业中,除了一般的沟通技巧之外,尤其需要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语言能力也并非仅仅限于翻译或者口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对语言中文化背景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语言的使用存在着较大差异,语言的表达反应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在使用多种语言的国际会展活动中,对彼此语言的了解是最为基本的条件。

三、会展从业者的跨文化交际伦理准则

会议与展览的举办,涉及到组织之间和人员之间的互动,同时伴随着对彼此行为的评价与判断,伦理问题就凸显出来。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会增加伦理判断的复杂性。无论是以文化、政治还是商业为诉求的会议与展览活动,必须考虑到跨文化的影响。

1.互惠交往原则。当会展活动中存在着多元文化的碰撞,会展从业者必须在不同文化的双方之间尽力建立一个共同的互动空间,兼顾双方的文化基础。例如在与德国人进行会展合作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其民族文化特点,同时为其创造符合其文化模式的会展空间。德国人行事严谨,在场馆搭建、展会的程序等方面要求严格,合作方需要尽可能的满足其要求,加强其认同感。同时也要从自身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利益出发,共建一个平等互惠的符号分享空间。

2.志愿参与原则。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要求就是不受胁迫的参与性。因此会展从业者需要明确会展活动中的互动可能带来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心理上的影响,综合评价之后进行是否参与的选择。例如世博会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盛会,同样秉承自愿原则。

3.避害原则。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内在价值观念和外在的表现形态,因此在会展活动中必须考虑到他文化的特性、文化禁忌和等。颜色、食物、符号等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布展、膳食安排等方面,尤其需要注意避免不恰当的方式引发的文化冲突。例如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正式场合对红色、白色的使用,如果不理解这些颜色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就会引起误解。

4.尊重个别性原则。这一原则强调文化间和文化内部的差异性。在会展活动中从业者需要了解对方的个人文化特征,避免陷入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个人偏见。并非所有日本人都古板,并非所有美国人都自由开放。

会展不仅涉及到个人交际的微观层面,更指向机构、组织、政府等主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会展产业的文化交流主要涉及组织内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之间的交际与传播行为,以及跨国会展公司或驻外会展机构在异文化语境下的传播行为。一些国际性的会展组织雇员越来越多元化,为此就需要精通“多元管理”模式的从业者来参与组织内部的决策和行政事务,并树立本族文化的形象。

参考文献:

[1]E.C.Stewart(1978).Outline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F.L.Casmir(Ed)[M].Intercultural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P265-344.

[2]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8

全球经济均处于复苏前夕

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股市的走势与目前经济的状况息息相关,杨靖表示目前全球经济均处于底部即复苏前夕,“首先从美国来看,08年经济危机后经济复苏较为迅速,房地产发展平稳,失业率也逐步下降,工业生产也处于重新振作阶段,美国经济目前已成为全球最为健康的经济体”,不过市场仍存在对于其经济可能恶化的担忧,杨靖表示要理性看待“因为08年经济危机主要由于金融机构不断恶化以及房地产泡沫使得居民资产损失两大因素导致,目前以上因素完全不存在,同时美国政府已有能力应对经济面临的问题。其次从日本经济来看,去年海啸后日本全力进行灾后重建,今年经济呈现正增长同样不会对全球经济造成拖累。”针对由欧债危机带来的对欧洲经济问题的担忧,杨靖表示欧洲国家最终通过友好政治协商达到经济多赢局面还是可期的,预计今年年底或明年初或有实质进展。

从国内经济来看,杨靖表示即使GDP保持7%的增长,但经济增速放缓却是不争的事实。“去除用电量增加,国内GDP实际上仅处于4%、5%的增长,伴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企业需要去库存,负债率高的企业要还钱,很多企业因此资金链断裂。”但同时,杨靖对中国经济的复苏充满信心,他认为,伴随各项政策措施的推出,政府完全可能做到保持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目前政府已把稳增长作为首要经济目标,何况今年适逢政府换届,未来经济从政策红利中获取超预期的增长也是可期的。经济如何恢复以及以什么样的速度恢复则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

资源股或为当前首选

对于中国A股市场,杨靖表示经济下滑导致大部分企业均处于估值底部,二级市场上各个主要指数技术指标同样处于底部,市场急需反弹修复技术指标。在复苏前夕、市场不稳定的环境下,资源或可成为投资者的首选,“资源是早周期品种,同时资源股本身就具有安全边际。”

篇9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放慢前行的脚步,曾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也步入减速换挡的“新常态”。中国正面临陷入“经济转型综合症”的时代挑战。虽然在转型过程中遭受各种阵痛,但中国经济仍以强劲的增长领跑世界经济。经济增速放缓不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出现明显减弱,中国仍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的领跑者,应保持中高速增长具有良好基础。

事实上,中国经济在多年发展中以巨大需求和产出,对贸易伙伴国给予了经济发展和就业方面的帮助。从2001―2011年10年间,中国平均每年进口在7500亿美元,给中国的贸易伙伴制造出1400万的就业机会。中国的廉价产品也为其他贸易伙伴带来了巨大好处。中美贸易10年间使美国消费者节省了大概6000亿美元,每一年使得每一户欧洲家庭大概可以节省300欧元。

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投资走出去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带动了世界经济增长。中国在海外投资创造了一些奇迹。最近国际舆论谈的最多的就是非洲经济的增长,可是如果没有中国在非洲巨大的投资,今天的非洲可能还是被遗忘的角落。

根据最近国际组织的估计,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约27.8%,是当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美国当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15.3%。

经过长时间低迷徘徊后,当前世界经济在低位运行中逐渐企稳。2014年世界经济维持了上年度的缓慢复苏,同时经济增长格局分化显著。全球劳动力市场总体改善,物价稳中有降,部分经济体开始面临通缩风险。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下滑,贸易进入低速增长通道,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亦缺乏动力,债务水平仍处于高位。

从主要经济体国家情况看,美国经济复苏巩固;欧元区经济低位运行;日本经济与其增长目标相差较远,进而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分化;巴西和俄罗斯经济出现大幅下滑;中国增速放慢但仍维持较高增长速度;印度经济增速则有所提升。

据预测,2015年全球贸易增长率在3.5%―4%之间;美元短期内升值,欧元和日元短期内贬值应是高概率事件,而人民币双向波动有可能成为常态;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拉动力量,而巴西、阿根廷、土耳其“蝙蝠三国”有可能面临最严重的外部冲击。

2015年全球经济复苏大幅回暖的概率较小,相比2014年,经济增速基本持平或小幅上扬的可能性较大。

虽然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人口红利衰退、储蓄率出现拐点、潜在增速下滑等,但中国仍具发展优势和潜能,2015年仍将是拉动世界经济的主力,国际权威机构和学者也对此形成共识。

篇10

还有其他因素。石油价格的下跌以及市场流动性紧缺、美国能源公司和石油出口经济体能源企业杠杆率上升、石油出口经济体脆弱的等,正在引起人们对信用市场系统性危机的担忧。此外还有没完没了的欧洲隐忧,英国退出欧盟可能性越来越大,而右翼和左翼民粹主义政党正在整个欧洲得势。

一些糟糕的中期因素预示着平庸的增长前景,这进一步放大了上述风险。事实上,从产出、经济政策、通胀、重要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的行为看,2016年将又是一个新反常态之年。那么,让当今全球经济反常的原因究竟何在?

首先,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潜在增长在下降,原因是私人和公共债务高企、人口迅速老化,以及各种让人们收紧资本支出的不确定性。此外,许多技术创新没有转化为更高的生产率增长,结构改革速度缓慢,漫长的周期性停滞侵蚀着实体资本的技能基础。

其次,实际增长保持萎靡并低于潜在趋势,原因在于痛苦的去杠杆化过程还在继续。

第三,经济政策越来越“不走寻常路”。事实上,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分野变得越来越模糊。十年前,根本没人听说过ZIRP(零利率政策)、QE(量化宽松)、CE(信用宽松)、FG(前瞻指引)、NDR(负存款利率)和UFXInt(无冲销外汇干预)等词汇,因为它们根本不存在。但如今,这些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已经成为最发达经济体的常态。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最近的行动和信号加强了还有更多非常规政策将会实施的感觉。

有人指责这些非常规货币政策以及随之而来的央行资产负债表膨胀,是法币贬值的一种形式,其结果是通胀失控、长期利率急升、美元价值崩溃、黄金和其他大宗商品暴涨,以及贬值的法币被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取代。

相反――这也是第四个反常现象,尽管央行采取了非常规政策,其资产负债表飞速膨胀,但通胀在发达经济体依然过低并且继续下降。央行的挑战是,提高通胀甚至避免全面通缩。与此同时,长期利率近几年来一直在下降、美元在升值、黄金和大宗商品价格暴跌、比特币沦为2014年-2015年表现最差的货币。

极低利率仍是个问题,其原因在于货币供给和价格之间的传统因果关系已经破裂。之所以如此,一是银行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囤积新增货币供给,而不是发放贷款;二是失业率仍然很高,工人根本没有讨价还价能力。许多国家的产品市场仍然存在大量滞销、巨大的产出缺口和企业定价能力低下(被中国过度投资放大的产能过剩问题)。

如今,石油、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崩盘――这可以称之为第五大反常态,其原因是中国减速、能源和工业金属供给激增以及强势美元。

最近的市场动荡开始于QE带来的全球资产泡沫的通缩,尽管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扩张可能助长泡沫。大部分发达和新兴经济体的实体经济问题严重,但到目前,金融市场仍在央行加码宽松的情况下频创高峰。问题在于华尔街和主街(Main Street)的分歧可以维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