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模型范文
时间:2023-04-09 03:3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量经济学模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模型的构建
首先,根据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构成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
Y(t)=C(t)+I(t)+G(t)+NX(t)t=1978,1979…2005,2006
其中,Y表示GDP,C表示居民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NX表示净出口。
我们假设政府购买和净出口额作为外生变量,由系统外部给定,并对系统内部其他变量产生影响。而居民消费和投资这两项指标,又都由当年的GDP决定。根据这些设定,我们分别建立居民消费和投资的方程,如下:
C(t)=a(0)+a(1)Y(t)+u(1)(t),t=1978,1979…2005,2006
I(t)=b(0)+b(1)Y(t)+u(2)(t),t=1978,1979…2005,2006
C(t)=a(0)+a(1)Y(t)+u(1)(t)
I(t)=b(0)+b(1)Y(t)+u(2)(t)
Y(t)=C(t)+I(t)+G(t)+NX(t)t=1978,1979…2005,2006
2、模型的识别
由于我们完备的结构式模型为:
C(t)=a(0)+a(1)Y(t)+u(1)(t)
I(t)=b(0)+b(1)Y(t)+u(2)(t)
Y(t)=C(t)+I(t)+G(t)+NX(t)t=1978,1979…2005,2006
结构参数矩阵为:
10–a(1)-a(0)00
01–b(1)-b(0)00
-1-110-1-1
此时,g=3,k=3。
对于第1个方程,有
Β0Γ0=100
-1-1-1
此时,g(1)=2,k(1)=1。
因此,R(Β0Γ0)=2=g-1,所以该方程可以识别。
又因为k(1)=1,则k-k(1)=2>g(1)-1,因此,该方程为过度识别方程。
对于第2个方程,有
Β0Γ0=100
-1-1-1
此时,g(2)=2,k(2)=1。
因此,R(Β0Γ0)=2=g-1,所以该方程可以识别。
又因为k(2)=1,则k-k(2)=2>g(2)-1,因此,该方程为过度识别方程。
而第3个方程,是平衡方程,不存在识别问题。
综合以上结果,该联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是可以识别的。
2、实证研究
1、数据的选取
我们从《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得到如下样本观测值,用来对模型里的参数进行估计(见表1)。
2、参数的估计
我们将数据导入Eviews软件中,并在软件中进行操作,对各个方程的参数进行估计。我们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得到如下模型:
C(t)=2286.983+0.388730Y(t)+u(1)(t)
I(t)=-1222.740+0.415093Y(t)+u(2)(t)
Y(t)=C(t)+I(t)+G(t)+NX(t)t=1978,1979…2005,2006
3、参数的检验
首先,我们对模型进行经济意义检验。
在本模型中,模型参数估计量的符号、大小、相互关系,都与现实经济运行情况相符,因此,我们认为,本模型能通过经济意义检验。
第二,我们对模型进行统计检验。
通过上面的估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消费和投资两个方程的R-Squared的值,分别为0.986370、0.992586,因此,两个方程的拟合优度都非常好,可以通过拟合优度检验。我们再看变量的显著性。由上表可以看出,两个方程中变量Y的系数的t值分别为44.16973、59.90907。我们给定一个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中,自由度为,α=0.05的临界值,得到t(α/2)(1)=6.314,小于两个方程变量Y的系数的t值。因此,通过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第三,我们对模型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
我们使用图示检验法,对模型进行异方程性检验。做出散点图如下:
从以上图中可以看出,两幅散点图中,都没有出现明显的散点扩大、缩小或复杂型趋势,即两个方程中的随机干扰项,都没有出现明显的波动变化。因此,我们认为,本模型可以通过异方差性检验。
再来看随机干扰项是否存在序列相关性。从上边三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方程的Durbin-Watsonstat的值分别为0.203004、0.281410。查D.W.分布表,我们可以知道,当n=29,k=2时,按1%的上下界时,dl=1.12,du=1.25。因此,三个D.W.值都小于dl,随机干扰项存在一定的正自相关。可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等方法进行进一步修正。
由于本模型的前两个方程中,解释变量只有Y这一个,因此不会发生多重共线性问题。
最后,我们对模型进行模型预测检验。
我们查找到了本次估计中未使用到的2007年的中国GDP数据,并带入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得出的各项数据,与模型估计的值,比较好得符合。
至此,我们完成了该模型的检验。
3、结论与评价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最后得到了如下的中国宏观经济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C(t)=2286.983+0.388730Y(t)+u(1)(t)
I(t)=-1222.740+0.415093Y(t)+u(2)(t)
Y(t)=C(t)+I(t)+G(t)+NX(t)t=1978,1979…2005,2006
这个模型,优点是比较简明,在应用它进行经济预测的时候,使用很方便,分析所用的数据也比较容易得到。所不足的是,该模型只能分析和预测宏观经济中最基本的量,不能详细地分析和预测整个经济系统的细节环节。对比如清华大学研制的256个方程联立构成的“中国宏观计量经济学CMET-1”等更为细致专业的模型,本文中使用的模型还是太显简略,还不能用于对国家经济的深入分析预测,尚有很大的改进和细化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宏观部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3][美]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四版):宏观经济学分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篇2
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更多地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和应用的教学环节,这不仅让学生感觉该课程教学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差。
(一)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脱节
作为一门方法论的学科,计量经济学相比其他课程的应用性更强,不但强调基础理论、实践操作和统计软件三者的结合,更注重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但目前大多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主要以理论方法的讲授为重点,缺乏对实际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建立理论模型、参数估计、模型的检验及模型的应用,很多老师更多地将讲授的重点集中在参数估计与各种检验方法和理论论证上,但对如何提出经济问题、如何将实际的经济问题转化成计量经济学模型,估计出的参数如何应用和进行经济学解释等方面却讲授得较少,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也缺乏这方面的练习。因此,虽然学生学了很多模型检验和参数估计的理论方法,却无法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或者只会使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对模型做出估计而无法进行合理的经济学解释,尤其是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二)重理论模型的推导
轻实际操作计量经济学课程是以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会利用很多的数学方法,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数学,加上目前很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数学基础并不好,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大量的时间用在数学推导上,不但事倍功半还让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充满恐惧,不像理科生,数学推导对这些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他们也对推导过程不感兴趣。比起数学推导过程,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更加愿意接受现成的方法和思想及结论,因此,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进行数学推导,只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由于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的交叉学科,必要的数学推导也是难免的,而数学公式的推导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原理和方法基础,尽量避免课堂上只进行理论推导的枯燥乏味,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三)缺乏案例教学,实验实践教学不足
目前各个大学使用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理论体系相对都比较完备,很多教材中也都引入了许多经济案例分析,但由于案例的设计和安排过于理论化而不易让学生接受,加上有些学生经济学基础相对薄弱,无法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更难以运用所学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对实际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加上课时所限,实验课程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失去了兴趣,甚至怀疑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因此,应用型教学已成为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实用人才的重要手段。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一)革新教学方法本科阶段的计量
经济学课程应主要以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为主,理论主要以理解思路和原理,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计量经济学课程理论难度较大,尤其是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很多学生因为数学功底不好而没有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现实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搜集经济案例,以专业期刊为辅助参考,以问题为导向构建教学模型,引入学科解释,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和了解该模型的意义。了解学科的实际应用。同时,在课堂上应该展开讨论,同时根据相关问题进行提问、解答,找出解决办法。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资料调查、思考,进行分组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当进行提示,并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要求深入到教学中,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感。此外,可以组织专家开展讲座、报告等,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二)革新教学手段计算机的应用
对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非经典计量经济学。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的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存取,并有繁杂运算过程,但如果使用传统的计算方式运算,既耗费时间和人力,又没有效率。很多模型的建立和运算都需要辅助于计算机来完成,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也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手段革新的主要方面。在教学中知识的讲授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掌握一两个软件的应用就十分重要,除了理论课程以外,应合理安排学生的上机操作时间,熟练掌握应用软件,学生通过上机训练,能够更加清楚直观地了解各个模型与公式,领会运算结果的概念并判断运算结果是否合理。此外,还需利用便捷的网络,将教学的大纲、计划、应用软件等教学必需资料放于网上,将各个教师的联系方式放于网上,以便学生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地学习,并且有利于师生间的及时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科的教学效果。
(三)革新考核方式本科阶段的计量
经济学课程应该以应用为主,传统的考试模式以测验和理论考试为主,很少进行案例分析、随堂讨论、上机实验等方式,这就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教学中进行的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需要通过考核方式的革新来进行测试,以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应用能力。根据计量经济学课程特点和教学模式,现将考核方式改为课堂测试,侧重于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上机实验,侧重于软件应用和模型参数估计;课程论文写作,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理论考试相结合,课堂测试应包括随堂讨论、问题探讨等,上机实验主要考核学生对软件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课程论文写作是计量经济学应用的核心部分,最终将测试定为平时测试、上机实验、课程论文和理论考试四部分,并进行加权综合评定。这样将课程评价的激励与引导作用真正激发出来,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教师可以凭借课程评价中得到的学生的反馈内容来改善当前教学中的问题,积极优化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
(四)革新学生学习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加大了信息筛选的成本,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效便捷的学习途径,就需要针对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建设相适应的案例集或案例库。其中有几方面需要引起关注:
(1)所选择的案例需是接近现实情况,且易被学生接受的,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所选择的案例需体现出计量经济学科的含义、方法及原理;
篇3
自从Paelinck提出“空间经济计量学”这个术语,Cliff和Ord(1973,1981)对空间自回归模型的开拓性工作,发展出广泛的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技术,使得经济计量学建模中综合空间因素变得更加有效。
Anselin(1988)对空间经济计量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它以及Cliff和Ord(1973,1981)这三本着作至今仍被广泛引用。Anselin对空间经济计量学的定义是:“在区域科学模型的统计分析中,研究由空间引起的各种特性的一系列方法。”Anselin所提到的区域科学模型,指明确将区域、位置及空间交互影响综合在模型中,并且它们的估计及确定也是基于参照地理的(即:截面的或时-空的)数据,数据可能来自于空间上的点,也可能是来自于某个区域,前者对应于经纬坐标,后者对应于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
国外近几年空间经济计量学得以迅速发展,如Anselin和Florax(1995)指出的,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1)人们对于空间及空间交互影响的作用的重新认识。对空间的重新关注并不局限于经济学,在其它社会科学中也得以反映。
(2)与地理对应的社会经济大型数据库的逐步实用性。在美国以及欧洲,官方统计部门提供的以区域和地区为统计单元的大型数据库很容易得到,并且价格低廉。这些数据可以进行空前数量的截面或时空观测分析,这时,空间(或时空)自相关可能成为标准而非一种特殊情况。
(3)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数据分析软件,以高效和低成本的计算技术处理空间观测的发展。GIS的使用,允许地理数据的有效存储、快速恢复及交互可视化,为空间分析技术的艺术化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至少目前线性模型中,缺少针对空间数据和空间经济计量学的软件的情况已经大为改观。目前已有一些专门的空间统计分析软件,并且SAS、S-PLUS等着名统计软件中,都已经包括用于空间统计分析的模块。
(二)空间经济计量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空间统计学是研究空间问题的另一门学科,它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快速发展的分支。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用以帮助采矿业进行矿藏量的计算。最早的工作是采矿工程师D.G.Krige和统计学家H.S.Sichel在南非进行的。7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运算速度的大幅提高,空间统计分析技术逐渐扩展到地球科学的其它领域。目前已经普遍存在于需要处理时间上或空间上相关的数据的科技领域中。
空间经济计量学与空间统计学的区分不太容易。Haining和Anselin的观点认为空间统计学的研究大多由数据驱动,而空间经济计量学由模型驱动,即从特定的理论或模型出发,重点放在问题的估计、解释和检验上。空间统计学的主流是研究生态学和地质学中的物质现象,空间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与区域及城市经济有关的模型。有一种观点认为二者的区分应基于作者将其工作对应于空间经济计量学还是空间统计学,这种区分办法可能较为简单。
地质统计学(Geostatistics)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用于研究地质学现象的空间结构和进行空间估值。例如,在探矿过程中,通常是在空间上布点进行钻探,然后对采样得到的样品进行分析,估计矿藏的分布和储量。由于矿藏不开采的话,在时间上结构几乎是不变的,因此地质统计学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空间相关。空间经济计量学所研究的问题不仅存在空间相关,往往所研究的问题在时间上也存在相关。
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中,人们建立了各种理论以及关系式来描述人类在空间上的行为,如研究城镇问题的“引力模型”等。但在利用模型进行定量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将理论或关系式用数学模型来进行刻划,利用统计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检验,并进行评价,这些正好是属于经济计量学研究的范畴。应该说,空间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区域经济问题,依据的是区域经济学理论,但它还需要综合数学,以及空间统计学等学科,因此它不等同于区域经济学,而是一门交叉学科。
二、研究的问题
空间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存在空间效应的问题。空间效应主要包括空间相关和空间差异性。在研究中涉及空间相邻、空间相邻矩阵等概念。
(一)空间相关
空间相关指在样本观测中,位于位置i的观测与其它j≠i的观测有关,即
附图
存在空间相关的原因有两方面:相邻空间单元存在测量误差,空间交互影响的存在。测量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数据的采集与空间中的单位有关,如数据是按省、市、县等统计的,但设定的空间单位与研究问题不一致,存在测量误差。
空间相关不仅意味着空间上的观测缺乏独立性,并且意味着潜在于这种空间相关中的空间结构,也就是说空间相关的强度及模式由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布局,距离)决定。
对于空间相关,空间自回归通常是其核心内容,空间自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附图
在这个模型中,β解释变量X(n×k矩阵)的参数向量(k×1),ρ是空间滞后相关变量的参数,λ是残差空间自回归(空间AR)结构中的参数。
W[,1]和W[,2]为n×n矩阵,是标准化或未标准化的空间加权矩阵,分别对应于因变量以及扰动项中的空间自回归过程,这两个矩阵可以不同,这意味着两个过程由不同的空间结构生成。
这个模型可以退化成为普通的线性回归模型、(纯)空间自回归模型、混合回归与空间自回归模型、残差空间自回归模型等形式。
对这个模型,普通最小二乘估计不仅是有偏的,而且是不一致的,参数的估计通常采用极大似然估计,近几年,有学者尝试采用贝叶斯估计对参数进行估计。
(二)空间差异性
空间差异性指空间上的区域缺乏均一性,如存在中心区和郊区、先进和后进地区等。例如,我国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存在较大差别。
对于空间差异性,只要将空间单元的特性考虑进去,大多可以用经典经济计量学方法解决。但当空间差异性与空间相关共同存在时,经典经济计量学方法不再适用,而且这时问题可能变得非常复杂,因为这时要区分空间差异性与空间相关可能非常困难。
研究空间差异性的模型主要有:
E.Casetti提出的空间扩展模型(1972)和回归参数漂移分析方法(简称DARP)模型(1982)。这时,空间差异性表现为模型参数随空间位置变化,并以空间单元的位置信息作为辅助变量(称为扩展参数)。
y=Xβ+ε
附图
篇4
关键词:数学建模 经济变量 回归统计 预测研究
回归分析是一种确定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变数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按照自变量的多少,可以分为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随着回归分析的发展,统计学家们建立了多种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数学建模和预测参数成为了回归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
回归分析是通过规定因变量和自变量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回归模型。回归分析按照自变量的多少可在表1中体现出来。
在我们研究产品价格和其他因素对于销量影响程度的时候,我们可以应用到回归分析的相关理论,如表2。
利用数学建模回归分析可以解释如下问题:价格、广告、促销等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价格是怎样做到影响销量的?如果价格和广告支出同时变化一定量的值。那么销量预期又是多少。
在这个实例中,销售额属于因变量、价格、广告、促销等属于自变量。在回归分析应用中,一般会采用与方法相适应的固定步骤,首先,要根据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关系来确定回归模型;然后,根据认真观测数据,评价回归函数的实时数据,并且估计该回归函数的相关参数;最后,还要检验该估计数学的准确性。
一、绘制并观测散点图
要根据散点图来判断,假设是否存在线性关系,例如以上广告与销售额的关系,我们通过绘制散点图,并且观测,最终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二者之间的呈一元一次的函数关系趋势,而且呈正相关形态。此时,我们就要考虑建立回归模型,根据散点图判断,我们建立的是一元一次方程模型。
二、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回归函数
1.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一元线性回归的标准式为:Y=a+bx+ε,这里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ε是随机误差。
以我们上面举过的广告费和销售额为例,我们在估计因变量Y(销售额)的值,所以做出建立如下函数:回归函数y’=a+bx
在这个函数中y’作为y的估算值,a当自变量为零时,因变量的值,b是函数的系数、直线的斜率。运用数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要计算出a和b的值,才能确定回归方程,我们可以用最小二乘法确定参数a、b。最小二乘法是最重要的统计估计方法之一,观察值与估计值的偏差平方后,较大的偏差权重加大,从而避免了正负偏差相互抵消。
Σ(y-yc)=最小值,设Q=Σ(y-yc)2=最小值yc=a+bx代入上式,得:Q=Σ(y-a-bx)2=最小值偏导数得
Σy=na+bΣx
Σxy=aΣx+bΣx2
经过整理和计算最终会得到a和b。
a、b确定后,回归直线方程yc=a+bx,在确定x值后,就可以继续推算y的值,然后根据资料代入各相关值,就可以得到最终的a和b值,确定回归方程模型。
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在现实中往往一个因变量受多个自变量的影响。如果只用一个自变量来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的结果就存在问题;如果将影响因变量的多个因素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则更能提示现象内在的规律,统计中,将涉及两个及以上的自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称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因变量和多个自变量的线性关系,这种线性关系也可用数学模型来表示。记因变量为y,因变量y与自变量x1,x2,x3,…,xn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可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来表示这种关系。设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c=a+b1x1+b2x2+b3x3+…+bnxn,式中a,b1,b2,b3,…bn为线性回归方程的参数,要解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同样也必须要首先确定这些参数,参数的求解是通过多元线性方程组来进行的。由于二元线性回归方程是最典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通过观察求解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参数的过程,就可了解其他类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参数,本文采取二元线性回归方程为例,了解其他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参数的求解方法。
设有二元线性回归方程:Yc=a+b1x1+b2x2
要确定该回归方程,必须要先求解a,b1,b2三个参数。同样要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得如下方程:
Σy=na+b1Σx1+b2Σx2
Σx1y=aΣx1+b1Σx12+b2Σb1x1
Σx2y=aΣx2+b1Σx1x2+b2Σx2
利用该方程组可以确定a,b1,b2三个参数的值,此时既可以确定Yc=a+b1x1+b2x2,具体方法和一元线性回归相同,代入相关资料,给出自变量的值,就可以得到估算值。以广告和促销为例,广告、销售额之间存在着关系,销售额、广告费是自变量,利润额是因变量。可以带入上式。
三、估算标准差
在确定回归模型之后,我们还需要做以下程序,包括对回归模型的检验和确定等。线性回归方程模型建立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根据自变量的已知值来推算因变量的可能值。这个可能值包罗万象,既可以称作称估计值,也可以称作理论值、平均值,它和真正的实际值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估计值的代表性问题。推算后,如果yc与y值一致时,就表明推断结构准确;如果yc与y值不一致时表明推断结构有所误差。可以明显地得出这样结论,将一系列yc值与y值加以比较,就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一系列离差,有的是正差,有的是负差。一般来说,回归方程的代表性如何,都是通过估计标准误差指标的计算来加以检验。估计标准误是用来说明回归方程代表性大小的统计分析指标,其计算原理与标准差基本上相同。通常是代入公式,并且进行计算,同样要提取大量的资料。
但是,回归分析只能判断和证明变量的关系,并不是证明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所以主要的工作是对历史数据和大量资料的搜集和观测,只有做好了这项工作,才能保证预测的准确性。回归分析中的因果关系通常只是一个假设,即研究者的猜测。因而,始终必须检验此类假设的可信性,对此需要统计学以外的知识,即理论和逻辑思考,或者进行实验。
四、结论
回归分析的统计预测是在为因变量和自变量收集历史数据,虽然因变量和自变量有所区别,但是必须看到,这只是统计研究的一种预测和假设。需要用理论分析和逻辑推导去验证。由于篇幅有限,在此没有给出具体实例,来说明数学建模经济变量线性回归统计预测的统计方法。不过,这种在实际中适当运用数学建模的理论,做好经济变量的统计预测方法,在经济变量的线性回归统计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玲.基于数学建模基础上的经济变量线性回归统计预测分析[J].统计与咨询,2010,(1).
篇5
摘要:本文对计量经济学及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论文进行了综述、补充和总结,系统地从经济理论、统计学和科学性角度分析了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及其设定方式。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内容模型方法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三者的结合。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体是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数量规律,计量经济模型描述的是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这就决定了计量经济研究必须以经济理论和经济运行机制作为建立模型的理论依据。此外,由于计量经济研究过程是将经济理论与客观事实紧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计量经济研究的结论反过来可以验证有关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即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因此,计量经济的研究成果又可以进一步充实,完善和发展经济理论。
数理经济学是一门以数学形式描述经济变量之间逻辑关系、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分析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数理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的区别只是表述形式不同,所以,有人称之为“理论上的空盒子”。但是,数理经济学对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却有着重大影响,因为它毕竟将经济关系数学化、公式化了,为计量经济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计量经济学家在此基础做了两点改进,一是在模型中加入随机误差项,使模型成为随机方程。二是利用统计资料和数理统计方法估计出模型的具体形式。所以,计量经济学时计量经济研究的基础,计量经济学时数理经济学的具体应用和发展,计量经济的研究结果在数理经济学的“空盒子”中填上了实际内容。
一、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科学性的研究
讨论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科学性,必须回答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计量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广义的或者说完整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并不是一般认为的“只能检验,不能发现”,而是一个能够作出科学发现的研究全过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不是有人认为的“是归纳的”,模型设定阶段的演绎与模型检验阶段的归纳相结合,构成了完整的、辨证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认识论。
2.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体系的内在一致性问题。现代计量经济学包括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以及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等相对独立的分支。它们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内在一致性,是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从计量经济学模型发展的角度,论述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科学性。
二、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统计学基础研究
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统计学基础相关的专题有3个,即模型类型设定对数据的依赖性、模型随机扰动项的源生性和假设检验的不对称性。“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数据的依赖性”全面地论述了计量经济学模型与数据的关系。从计量经济学模型类型选择、总体回归模型设定、模型估计和模型应用等方面分析了数据的作用,强调了模型对数据的依赖性。具体包括,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的类型依赖于表征研究对象状态的数据类型,不同类型的数据,必须选择不同类型的模型。
从检验对象的角度,计量经济学中的假设检验大体分为四类。一是关于模型设定的检验。二是关于分布的检验。三是关于样本数据的检验。四是关于模型结果的检验。从检验方法的角度,计量经济学中的假设检验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嵌套检验。在非嵌套检验中,既设定了原假设,又同时设定了备择假设,检验一次完成。绝大多数假设检验都采用非嵌套检验。一类是嵌套检验。在嵌套检验中,只设定了原假设,没有明确的备择假设,检验非一次完成。当原假设被拒绝,需要设计进一步的检验。
假设检验中充满着不对称性。假设检验的不对称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统计意义和经济意义的不对称性,属于经济学范畴;二是证伪和证实的不对称性,属于逻辑学范畴;三是犯第一类错误和犯第二类错误的不对称性,属于统计学范畴。正确理解假设检验的不对称性,对于正确认识和正确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理论的研究
在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研究中,直接依据经济学理论设定总体模型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通常被认为是先验理论导向的。以先验的经济学理论作为计量经济学模型总体设定的导向,至少存在两个主要障碍。第一,正统经济学以经济人假设和理性选择为其理论体系的基石,任何一种理论都建立在决策主体是理性的和决策行为是最优的基础之上。而计量经济学模型总体设定的目的,是建立能够描述人们实际观察到的经济活动之中蕴藏着的一般规律的总体模型,毫无疑问,实际经济活动既不是“理陛”的,也不是“最优”的。第二,正统经济学理论强调“简单”,认为只有简单的理论才能够揭示本质。而计量经济学模型恰恰相反,它强调“一般”,必须将经济活动所涉及的所有因素包含其中。所以,即使经济学理论是正确的,也不能据此设定计量经济学模型,因为它舍弃了太多显著的因素。所谓“统计检验必要性”原则,是对数据关系导向的批评。
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应该遵循“经济主体动力学关系导向”原则。以经济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动力学关系分析为基础和前提,基于该动力学过程生成的数据,以数据统计分析为必要条件,验证并确定经济主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正是计量经济学总体模型所要界定的因果关系。以这样的原则设定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实现先验理论导向和数据关系导向的综合。
参考文献:
[1]李芝倩.应用导向下的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之思考.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
[2]吴国新,余宇新.基于主体可计算模型的服务外包生态系统研究综述.国际商务研究.2010(06).
篇6
周口师范学院学院在第四学期为统计学专业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每周4个(3节理论课+1节实践课)学时,共68学时。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统计、数学交叉结合的学科。其内容体系分为: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违背基本假设的模型、时间序列分析等内容。该课程开设目的在于让学生基本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与研究理论及方法,能够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主要包括线性回归分析、违背基本假定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及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等。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内容体系与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统计、西方经济学等紧密相联,我校目前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现实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为支撑,利用数学、概率统计等方法,依据计算机技术,来研究分析伴有随机因素效应的现象的定量关系和发展变化的统计规律的一门学科。计量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新的一个分支,西方经济学为其发展奠定了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对经济变量之间质的分析是计量经济学进行定量研究的前提。数学与概率统计是计量经济分析、理论研究的主要工具,计量经济学在的建立与选择时,很多地方需要用到数学的方法和技巧。但在实际教学中,仅注重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求解及检验方法,而忽略模型建立的经济学基础;仅仅强调模型的设定是正确的,但是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检验模型是否正确;同时,也未将经济学基础考虑进来。
第二,目前的教学过于强调“重思想、重方法”,把必要的数学过程与技巧只是作为解决计量经济学基本思想的工具,不过分强调,而是着重于基本思想和解决问题思路的分析。
第三,在教学时,并没有将计量经济学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实践。在上机课上,让学生自己操作Eviews软件对课本习题进行操作练习,并写实验报告,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学生并没有机会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经济问题中,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与实践相脱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处理经济问题时,感到迷茫,也不知运用相关软件来完成计量经济学的运算,即使能够运用软件,却不知该怎样解释与分析模型的结果。
3计量经济学教学措施
通过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进一步使学生达到掌握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和方法,了解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新发展;要求学生能够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对实现经济数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为继续学习高级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打下基础。
3.1理论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发展,提升教学效果加强理论教学,同时开展创新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协调发展。
3.2以"任务"驱动教学课程理论知识、使用专用软件、提出研究问题、解决研究问题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四大任务。带动学生的自主创新及动手能力,适时的给学生布置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划分和挑选教学内容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进行反复讨论和界定,形成分层次的课程教学体系。
篇7
摘要:计量经济学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最受关注的课程,笔者分析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建 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相应措施。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部分高等学校的经济管理 类专业开始陆续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近十年来, 定量分析经济问题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了大家的 认同⋯。经教育部全国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讨 论决定,把计量经济学纳人了经济学类所有专业必 修的(八门)核心课程旧J。此后全国各高校不仅经 济学类各专业普遍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而且一些管 理类专业也十分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另外,《经 济研究》等国内的一些重要经济学期刊也发生了重 大变化,报道范围更倾向于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 结合,及大量运用各种计量经济模型的内容旧J。因 此高校经管类教师都意识到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 这也有力地促进了计量经济学知识在经济管理专业 的普及。现在,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管理 类各专业最受关注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国内高校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计量经济学课程 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充分肯定这门课 程作用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也 感到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建设还有许多问题需要 进一步的改革与研究,这一改革将有助于学校教学 质量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增强HJ。
二、计量经济学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 为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内容不合理问题。例如,教学层次不 明确以及数学推导的处理问题。由于计量经济学已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通常被人们分为理论 计量经济学与应用计量经济学,并根据内容深度分 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计量经济学。从经管类各专业 来看,给本科生、硕士生讲授计量经济学,不同专业、 不同层次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要求不同,有的以理 论方法为主,有的以实际应用为主;且应用的领域、 应用的程度、遇到的问题也有差异。目前计量经济 学课程已经形成多专业、多层次、多种要求的格局。 但是现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规范、教材的建设与这种要求还很不适应,这可能是影响 教学实效的重要原因之一∞o。经济学专业学生是 文理兼收的,许多文科生源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他 们普遍感到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学。 (二)教学方法不合理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多 媒体教学问题,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存在大量矩 阵推导,授课时大型矩阵在黑板上书写困难,因此一 般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多媒体方式授课的确可以 节省教师大量板书时间,加快授课节奏,但同时也增 强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减弱了学生对课堂学 习内容的印象。另外,软件教学问题,在该课程的教 学中,往往是先讲理论和方法,最后留下几个学时来 讲软件,或者根本就不讲软件,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 教学不能很好结合使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不知道如 何应用。 (三)实践教学环节问题。理论与应用结合不 紧密,方法与实例的结合不够。传统教学模式导致 学生“学”与“用”脱离。我们曾指导多名本科生撰 写毕业论文,发现其中一部分学生在利用计量经济 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缺乏系统性。例如:利用 时间序列进行建模时,模型的随机误差项可能不满 足不相关的假定,但是他们最初并没有考虑到这些 问题,而直接利用模型的结果进行经济分析。实际 上,这些学生并不是不知道在理论上古典线性回归 模型要满足“无自相关”的基本假定,但由于缺乏实 际操作的经验,往往忽略了对模型基本假定的各种 检验。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模型中变量选取、模 型形式设定以及数据处理等问题。这些现象都说明 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与“用”相脱离,学生无 法做到学以致用。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探索 为进一步加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适应经 济管理类各专业的要求,应当从多方面深化计量经 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本课 程授课对象为管理学和经济学各专业的普通本科 生,本课程是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8门公共核心课 程之一,作为必修课程和考试课程列入各专业的教 学计划。通过这门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 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 模型进行经济预测、结构分析和政策模拟评价,具体 来说,一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功底, 为经济学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 础;二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 提高学生经济计量分析能力和水平。
(二)制定适应满足不同专业需求的《计量经济 学》课程教学体系。本课题试图解决依据《计量经 济学》各教学层次中的通识性(计量经济学的基础 性部分)与专门性(计量经济学的专门性部分)原 则,明确刻画了不同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重 点、难点、基本点,形成了能满足经济管理类本科教 学需求且具有特色的《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体系 框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的指导思想。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具体包括:改 进多媒体教学、增加案例教学、开展计量经济学网络 课件的建设、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所学方法分析中国 的实际经济问题、鼓励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大胆应用 计量经济学方法等等。针对国内计量经济学教学中 存在的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教学对象划分不清 晰;重方法介绍,轻能力培养;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方 法,忽视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总 结提炼我校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经验。
总之,随着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不断尝试和 探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必将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宁向阳,刘延康.用认识范式新视角分析计量经济学未 来发展趋势[J].统计与决策,2005,(S).
[2]李南成,张卫东.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与大学生 综合素质培养[J].统计教育,2003,(6).
[3]俞培果,高翔.本科学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 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12).
篇8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学时偏少
我校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课时为32学时,这远远低于很多高校40〜60学时的安排。课时安排偏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水平的发挥、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生对于该课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会大打折扣。
(二)课程定位不清晰
我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究竟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目前有不同的意见。从目前该课程的学时安排来看,显然是将该课程设定为理论课,在教学中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但是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其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在掌握模型建立、参数估计、模型检验和运用的理论与方法之后,在自己的研究中结合研究课题实现将现实经济问题抽象化和模型化。因此,目前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定位难以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上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运用不够,实验教学与案例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计量经济学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数学方法为手段,经济理论为指导,考察现代社会中各种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预测经济发展趋势,检验政策效果等。也是经济学课程中唯一一门对学生提出知识、方法、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能力要求的学科,这就决定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当前,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外加演示Eviews软件以熟悉各种估计和检验方法的流程。计量经济学研究思路包括建立模型、估计参数、模型检验及模型应用。目前的教学中主要就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介绍,而对如何从专业领域的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学生的应用能力差。此外,目前应用广泛的一些计算机软件的实际操作训练仍然是薄弱环节,学生上机操作训练不够,主要限于每节课最后学生的操作演示。
二、对完善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一)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建设的重点是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这需要明确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定位。计量经济学教学要尽量做到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并重,同时要联系实际的研究情况。核心问题是如何优化课程内容体系使之适应创造性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需要。为此,需要处理好以下4个方面的关系:首先,在整体思路上,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关系。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发展很快,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既要介绍基本的经典理论与方法,又要讲授一些非经典的理论与方法。经典理论方法是非经典理论方法发展的基础,而且至今仍然被普遍应用,在课程内容建设中理应受到重视。同时,应当指出经典理论方法的主要特征及其与实际经济问题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阐述以微观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和动态计量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从而追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介绍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动态。同时增加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不断补充和优化课程内容体系,既保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基础性,又体现其前沿性和时代性。
其次,在内容结构上,处理好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的关系。研究生能够结合各自研究方向应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课题研究中的问题是我们的主要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计量经济理论与方法和现实经济问题的结合,坚持理论与应用并重。在讲完单一方程和联立方程理论方法之后,还要讲解单一方程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和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及其在生产、供给、需求、消费、金融、贸易等主要领域的应用,同时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与课题,设置不同类型的专题讲座与案例讨论。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又能加深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
再次,在理论与方法的讲授上,处理好思路剖析和数学推导的关系。阐述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需要借助数学推导过程,然而要认识到,最重要的是思路而不是数学推导过程。很多数学推导过程都可以通过自学掌握,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则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掌握,只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理论方法产生和发展的方法论,才有可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因此,在时间极其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着重掌握的应该是常用方法及其思路,而不是详尽的数学推导过程。一些较繁琐的数学推导和更多的方法可以在课后针对有研究需要的学生另行安排。
最后,在模型应用的讲授上,处理好理论模型介绍和发展过程分析的关系。计量经济模型在每个领域的应用都有其特定的演变与发展过程。通过各种应用模型的讲解,可以让学生熟悉常用的计量经济模型及其估计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有关模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便其在未来的研究实践中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和改进模型。所以在应用模型的讲授上,应重点介绍模型演变与发展的方法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是如何发展的。
(二)在积累丰富素材的基础上加强教材建设
所用教材的优劣是课程建设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近30年来,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比较好的。然而多数以介绍理论和方法为主,除了一些例题外,很少有关于应用的专门章节。因此,计量经济学给人的印象是一门孤立的课程,读者难以发现它与其他经济学课程之间的联系,更不能理解它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甚至会把它视为一门经济数学方法类课程。
为了较好地体现上述关于课程内容体系优化的思想,急需总结多年来的教学与研究经验,在积累丰富素材和融入最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更新教材内容,做到理论与应用并重,将计量经济学设计成为一门特色鲜明的经济学课程。这一方面需要处理好基础性和前沿性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增加实例,更新和改变软件。
(三)在适当增加课时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3]。目前教学中,学生上机训练时间太少。建议在现有学时基础上,增加8个学时的上机操作训练,并将这8个学时穿插在原有的32学时中间,而不必专门安排软件应用的实验课。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重点介绍一种专业应用软件,要做到实验教学与理论方法教学相衔接,即应该将实验教学合理、适时地穿插在理论与方法教学的过程中,而不能截然分开,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在实验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学生在处理各类型数据、建立模型等方面的训练。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综合练习,在综合练习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研究方向选择实际研究对象,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建立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检验和应用模型,从而完成建模的全过程。通过独立的实践、教师的辅导和互相之间的交流,促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
(四)在丰富案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高案例教学质量
计量经济学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自然是教学方法的首选。然而,在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依然占主导地位,对如何根据经济学理论、从实际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以及如何根据已建立的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等讨论的较少,结合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应用就更少。这样势必导致学生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较为薄弱,面对实际经济问题或现象,在提出建模设想、选用具体估计方法、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整理数据、诊断发现问题和改进估计方法等各个计量经济建模环节都存在问题。
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中,除了适当增加实验教学外,急需加强案例教学,以便有效地消除或缩小理论与实践的鸿沟。首先需要有效地组织案例素材,建设有专业特色的案例库。有专业特色就是要充分体现我校区域经济学专业以及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围绕当前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与区域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课题,选取体现时效性、专业性、贴近个人社会经济生活的微观区域经济案例。在建立案例库的过程中,应当整合校内多个相关学院的资源,特别是人文与发展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要互通有无,合作交流。
在建设案例库的基础上,实施案例教学方法更为重要。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不是传递信息,而是启发学生自主地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与能力。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课堂教学和引导讨论。案例教学方法强调讨论过程,寓原理于讨论中。因此要启发学生大胆创新、集体讨论、独立分析、解释每个教学案例所涉及的问题,从而提髙学生的参与程度,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其创造性,体现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运用。针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在课程网站上开设案例讨论区,进行非实时的案例讨论。教师规划好案例初始资料和目标,学生通过非实时手段进行讨论,最终形成分析报告或论文。
篇9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计算问题;进展
在现代的管理学教育和经济学教学中,计量经济学可以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如何进行计算是确保计量经济学能够有效发展的重要保证。对此,文章通过下文对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究。
一、计量经济学的相关阐述
计量经济学为经济学的基础,经济学各个分支的发展,例如,金融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都离不开计量经济学些支撑,对该理论进行应用,对该模型的结论检验假设与理论进行应用。所以,在学习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对于金融研究人员和从事经济方面的工作人员必将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二、计量经济学相关计算内容分析
1.人工智能方法的应用
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经济分析,将理论假设总是努力考虑的合理而复杂。主要目的是将具体的经济人行为展现出来。但是,如果可以用数学模型来定式化处理此种行为,我们就能够觉察到,这是难以解出的,将这种情况用计算机专业语素表示出来,即为:NP-完全现象。只有细微的增加这种问题的规模,就会大大的提升其计算量,而且极易造成计算机过载停止工作,除非有着无限大的机器容量。为了将这种困难解决掉,就可以应用智能化的方法,在一个模拟的经济环境内,将人融入进去,并且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确保通过理论假设中的行为可以保持一致。
在应用了这种方法能够发现,人类交易者的真实市场和智能工作中所呈现出的内容大体相同,所以,就能够证实,经济环境中的行为模型可以利用简单的智能方法营造出来。在经济学理论中,必须要将计算机技术充分的应用进去,在研究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模型时,对于信息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方法必须要适当的进行应用,确保在计量经济学中可以或多或少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2.动态规划形态分析
有关动态规划模型的相关内容在20世纪80年代前还没有取得研究性进展,在这方面,实质性的工作几乎还没有出现。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开始逐渐深入,DP模型估计理论框架开始被人们提了出来。其构想非常简单:这种算法主要是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密切结合,将数据最佳拟合状态喜爱的DP模型参数在N维空间中收索出来,这属于外部优化算法。在各个参数试算值的基础上,将动态的规划问题解决掉,即为内部DP算法,并且,有着极高的维数空间存在于内部。例如这样的案例,在对动态规划出来退休问题时,在一个大量的维度空间中将问题定式的进行压缩,然后进行不动点的计算分析。这就表明,需要通过大量的计算量与计算存储量才能够更好的求解DP问题。
现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因此,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来进行操作,并且,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经济研究领域内,例如选择投资组合与储蓄,控制人类生育、更新专利等。通常的时候,在对计量经济模型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对于包含不确定性和实践的动因模型需要进行估计分析,其实,这种模型同自然规律之间是存在矛盾的,由于模型是把处理自然运动规律以外生的状态呈现出来,然而,随着一些含有对全局和整体能够带来一定影响的多动因模型的出现,大大的提升了其应用的功能性。其中,动态博弈理论模型和理性预期模型就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分析交互式图形数据
采集与分析基本的数据,对数据的变量指标、数据的登录、数据清理、统计报表的匹配盒清理等方面都会带来很大的帮助,可以说,这些工作在计量经济学中也属于难点,比较繁重的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应用软件、计算机系统及数学应用软件的出现,大大的提升了操作性能,从繁琐的数据处理中人们逐渐的实现了自我超越,在Unix与Windows平台的基础上,开始大量的涌现出交互式图形数据功能软件包,例如,、Matlab、MathCAD、Maple?、Gauss、Mathematica等,可以通过键盘将数据直接输入进去,在制表、特征图形化和数据整理编辑的过程张也可以通过简易的程序质量来完成。同时,将软件Eview应用到计量经济学中,使数据分析工作变的更加高效、实用。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力度不断增加,计算是计量经济学的核心所在。那么,如何通过正确的计算方法确保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计算有着非常广泛的含义,它包括网络计算、计算机硬件技术和计算机软件计算等。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科技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计算机技术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开始发挥作用,计算和计量经济学之间与生俱来的联系。为了有效的促进计量经济学计算的有效发展,文章通过上文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探究,从而为有关单位及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的若干问题》《经济学动态》.2011第10期。
[2]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学研究.2013(03):569-571.
[3]李子奈李鲲鹏.《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随机扰动项的讨论》.统计研究.2009年第2期.
篇10
引言计量经济学课程讲授的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实际应用并重,但根据大多数同学毕业后直接就业的目标,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更应该注重计量经济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因此,计量经济学教学应该以大部分同学毕业后直接就业应用目标为导向,使绝大多数同学学习计量经济学后能够用学习到的计量经济学知识通过计量经济学建模的过程分析实际问题,将枯燥抽象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穿插到实际的经济管理实际问题之中,提高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如何将以枯燥抽象的数学分析过程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和EVIEWS软件的实际操作技能知识穿插到以实际的经济管理问题的具体讲授之中,提高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效果。因此,本文的研究,从理论意义来讲可以完善以应用型导向为培养目标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的完善,提出现有的计量经济学讲授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以后国内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完善和计量经济学教材内容的完善提供参考。从实践价值来讲,可以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操作应用EVIEWS软件的实践技能,进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研究竞争力。
1.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笔者在将近五年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教学体会和学生的反馈,对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1.1教学内容的理论分析主导降低了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目前教学中将大部分课时间用在主要注重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等内容的教授上,根据笔者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反馈,学生对有过重的畏难情绪,主要原因是由于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统计学的结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特别是要求听课的学生具备概率统计方面的基础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已学过的《微积分》和《概论与数理统计》掌握得不好。同时,在本科计量经济学教材内容设置中是以各种估计理论分析为主线,把理论和方法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大部分课时用于陈述理论假设和进行各种公式推导。偏重理论的教学内容固然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计量经济学基础,但对于强调理论知识运用的经管类本科生而言,这种教学内容必然导致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时畏难情绪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效果。
1.2教学内容中案例偏少对大多数本科生而言,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其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研究计量经济学理论。这就要求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应该以应用案例导向下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下的计量经济学内容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兴趣。但目前由于教师水平的局限、课时的约束等原因,教师课堂上没有或者很少增加一些特色案例,照本宣科的现象严重,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内容时便觉得枯燥无趣,体会不到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降低了学习效果。
1.3教学内容中应用软件操作性分析缺失计量经济学中的案例模型的分析要求学生掌握一种软件,但由于之前大部分学生没有系统学习这些软件,导致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如EVIEWS、SAS、SPSS等软件的使用能力很差,学生也不能很好地运用软件,更不用说用其来操作和分析计量经济学的某些问题了。特别是学生对对选择好模型和获得数据后如何进行软件运用的实际操作、对软件运算结果的分析解释的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操作层面的知识讲解的也很少,并且其案例以EVIEWS软件运行的结果分析,但却没有关键的软件菜单操作过程或附录说明,使学生不知所以然。
2.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国内外对比借鉴分析
计量经济学是由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按照课程内容深度一般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经济学、管理学类非统计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定位于初级与中级之间的水平上,以计量经济学的数理统计学基础知识和经典的线性单方程及经典的线性联立方程模型理论、方法及其应用为主要内容。在北美,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是两门课构成的一个计量经济学系列,即概率与数理统计初步和计量经济学初步,共一年课程;目前中国经济学管理学本科生必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课程,这与上述北美课程设置类似。就课程内容体系而言,北美的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是应用导向的,以密西根大学的Wooldridge的《IntroductoryEconometrics》为代表,各个章节的内容均穿插美国的经济社会案例,应用导向性很强,但其案例和中国的社会经济相差较大,笔者认为其内容体系不宜直接作为我国学生的教材。
而以我国的清华大学的李子奈教授为代表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各个章节虽然也穿插中国的经济社会案例,但并且就其具体内容而言都是宏观案例,并且未对案例的整个建模过程进行分析,且虽然以EVIEWS软件分析实例,但没有说明软件操作的关键菜单的说明,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且,教材中内容讲模型的估计和检验偏多,讲授如何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实际经济社会现象的计量经济学建模过程内容偏少。根据邱东、李子奈、肖红叶(2007年)等对国内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调查表明,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教学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依次是:缺乏课程实践(64.0%)、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57.8%)、教学方法单一(52.1%)、缺乏案例教学(47.5%)和忽视个性培养(44.7%)。表明各院校在教学中讲授理论普遍过多,讲授具体应用太少,这不仅小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也不能很好地体现计量经济学的价值,应当引起高度关注。目前为止,针对上述问题的以应用导向为目标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急需改革,以适应培养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要。
3.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改进方向
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理论和方法结合应用案例数据的分析,应该成为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改革的方向,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讲授的主要方向,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3.1案例导向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讲授
#p#分页标题#e# 由于经济管理类的本科生大多数将直接走向实际的经济管理工作岗位,因此在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应当定位为: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同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因此,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在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思想之后,引导学生从现实经济生活中发现问题,简化繁琐的数学推导教授,应用案例讲解并逐步培养学生把计量经济学、经济学理论和软件应用相结合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现实问题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讲授计量经济学过程中,要努力增加特色经济学案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对模型建立和结果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到通过案例教学巩固基础理论。案例教学需要有合适的案例素材,需要任课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设案例库,案例素材可以借鉴国内外水平较高的学术期刊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讲授解决,如《数量技术经济研究》、《农业技术经济》等杂志上的论文,让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论文中存在的疑问发动学生展开讨论,老师加以适当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