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

篇1

资源型企业是国民经济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各行各业提供所必需的原材料和能源资源,因此资源型企业的经济效率与整个国家的经济、资源安全息息相关。作为资源型企业的黄金矿山企业,其生产经营方式、经营成果也必然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近一两年来,由于金价的不断下跌,其所在行业的发展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中国黄金协会公布的《中国黄金年鉴2014》[1]呈现,相较于2012年,2013年中国黄金行业盈利水平大幅下跌,跌幅达到64.86%,结束了11年来一直连续盈利的状态,2013年有20.47%的黄金矿山企业出现亏损,相比于2012年增长了194%。这对于黄金矿山企业尤其是国内许多刚刚发展起来的黄金矿山企业来讲,无疑是巨大的考验。截止到现在,有很多公司因为此次金价的降低而纷纷宣布破产,关闭公司。特别是国家开放黄金市场后,使得黄金矿山类资源公司的竞争力遭受极大的挑战,有学者认为拥有资源与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不呈现一种绝对的对等关系。如何评价分析其核心竞争力,并基于此项评价、分析来培养、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这是黄金矿山类企业应对市场变化进而赢得市场的前提条件。因此评价、分析研究黄金矿山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对提高黄金矿山类公司甚至是整个资源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对形成企业自身特有的市场应变能力,应对当前市场低迷的情况,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文献回顾及评价指标选取

20世纪90年代初始,自从开始有了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之后,西方企业界就纷纷研究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发展中产生的具体作用,对其研究的发展与完善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2-3]。但是由于黄金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对这个概念的认知还不够充分,学者们的研究也主要是涉及概念、性质,尤其是对于黄金生产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主要集中于分析影响因素来解释其核心竞争力,但是学者们对于其核心竞争力的定义、解释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企业具有超越对手的各种能力,例如自然资源储备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市场预测、成本管理的能力等,用这些代表企业不同业务层面的能力指标来度量、判断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却是毋庸置疑的。柯小玲等[4]认为影响黄金矿山企业竞争力的因素集中于三个方面:主要是资源、专业、综合能力。陈懿等[5]研究指出资源型企业主要是通过对其资源和各种能力要素的综合运用来实现其竞争优势,主要包括资源、人力资源、技术等。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研究、分析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基础上,得出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获取资源、技术的能力;二是将这些资源、技术转化的能力;三是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6-7]。但是如果从指标分类来看,指标的选取就存在层次不清或者相互混淆的毛病。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选取指标的逻辑层次,并针对黄金矿山企业的特点以及行业状况来选取度量指标。选取的具体评价指标要素见表1。

2.1资源条件

资源条件就是指企业所拥有的物质资源和所必需具有的软件储备,尤其是对于像矿山类的冶金行业,资源特别是企业天然所拥有的原材料诸如矿石等,是企业能够持续经营下去的前提条件,而企业所具有的软件储备是其生存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要素。

2.2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包含公司的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能力。R&D(研究与开发)是指公司自发积极地储备知识量,并且用这些储备的知识再创造性的开展经营活动[8]。要想使企业能够保持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使得企业拥有有别于他人特别是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那么就必须开发或引进自身所独有的技术工艺,积极储备知识。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加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之一[9-10],其实现代企业制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要求具有高效率的资源配置能力,而这种高效率的作用是否能够发挥出来,主要依赖于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与产出水平和创新能力。

2.3综合管理水平

综合管理水平包括成本控制管理水平、市场化能力、社会贡献能力等三个层面。根据调查,一般工业企业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八十的成本均是生产经营成本,而对于黄金矿山企业,由于资源行业的特殊性,生产经营成本的比例更甚,因而其成本控制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11]。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在结合黄金企业的特点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成本控制,主要通过一些措施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费用,提高公司的资源利用程度与发展动力,这样才能使公司创造出更多的经营利润,比同行业中的竞争对手略胜一筹,更能抢占市场先机[12]。市场化能力是指公司生产的产品占据市场的程度以及客户(或潜在客户)所认为的产品价值的多少,这个指标能够直观具现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企业对社会贡献能力越大,则说明公司在将来的经营中就越有竞争力。

3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托马斯•塞蒂的AHP法确定黄金矿山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各个层面要素的权重。AHP法通常是按照以下步骤来操作[13]。

3.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将各层面的指标要素按照属性特征有序地分为若干个层级,建立如表1所示的层次结构模型。

3.2构造两两判断矩阵

根据建立的表1中的层次结构模型可以看出,各个指标要素之间有很明显的上下层级关系。假设目标元素为A,下层的元素B1、B2、B3、…、Bn是由A分解而来,它们均是A的组成部分。采用向有关专家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在目标层A下通过Bi对Bj的优劣对比,

3.3计算重要性排序

根据比较判断矩阵的数字特征,依据数学方法算出该矩阵的最大特征根以及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方程如下:归一化所求得的特征向量w,即是各个评价指标要素的权重分配,也是关于各个层面的指标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程度。

3.4一致性检验

以上根据数学方法计算得到的各个评价指标要素的权重比例是否合乎情理,还须检查该矩阵能否通过一致性检验。

4结论

篇2

【关键词】供应链 核心竞争力 要素 形成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众多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于企业的内部,是企业所拥有的特定的、非常稀缺的、难以复制的资源,或者说是企业以及企业的员工或者管理者拥有某些特有的能力。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由基于企业逐步向基于供应链转变,供应链核心企业越来越重视供应链的构建与管理,供应链管理被看作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竞争战略。本文提出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以期对供应链环境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框架的建构进行有益的尝试。

一、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点

Prahalad和Hamel(1990)定义核心竞争力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协调”和“整合”是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点,因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是企业内技能或技术的简单堆砌,而需要管理的渗透。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供应链核心企业通过实施对供应链进行有效规划和管理,整合供应链内部资源形成的快速反应市场(潜在)需求、更高效地产生价值的能力。从本质来看,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体现的是核心企业对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一种整合能力,即把相互关联的、侧重于技术的和市场的能力、信息和观点整合起来的能力,以便在组织内部和外部创造、转移和组合知识,并快速有效地体现在产品当中,整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更有效地利用其资产,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由于供应链是一种动态联盟,因此,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动态性等特征。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动态性

一方面,供应链本身是动态的,其各个节点企业是根据最终顾客的需求而动态组合在一起,共同满足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战略要求链上各节点企业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发展核心竞争力,持续不断地积累、培养、开发、运用、扬弃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形成循环往复的增强回路。因此,其核心竞争力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变化,呈现动态特征。

2、整合性

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是供应链核心企业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而形成,如果没有有价值资源的整合,供应链管理战略就不可能有效得到实施,更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

3、价值性

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是富有战略价值的,它能使供应链更为高效,更好地为最终顾客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从而为链上的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最终使企业获得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

4、独特性

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是核心企业与其相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对供应链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会由于参与企业的不同,而导致形成途径、内容和环境不同。这种特殊氛围和特殊文化,是企业所独具的,也是其他企业难以复制的。

5、延展性

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能应用于多种产品和服务,并对企业的一系列能力或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它犹如一个“能量源”,通过其发散作用,将能量不断扩展到终端产品上,从而为消费者源源不断地提供创新产品。

二、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

根据以往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学者们将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企业内部,普遍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由技术、管理、文化三个要素构成。而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本质上体现的是核心企业对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一种整合能力,因此,在研究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时内外部环境也应是核心竞争力的一个要素。

1、技术要素

技术要素不仅包括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软件和技术硬件所组成的专业系统,包括技术专利、技术诀窍、技术资料和工艺文件、技术装备及其配套设施等;同时,也包括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所应据有的供应链构成与控制技术。

2、管理要素

管理要素是企业的无形资源,它由企业的管理模型和管理信息所组成。它通过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方面,来组织、协调企业内外众多复杂关系,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实施各项管理的职能。因此,管理要素是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不可缺少和不能替代的整合要素。

3、文化要素

供应链核心企业应该对该供应链上其他企业进行协同管理,以提高供应链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进行跨企业文化的管理,通过企业文化的相互认同,才能协同运作,形成战略联盟。因此,企业文化成为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的一类无形要素。在企业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企业价值观念,它通过影响企业员工的行为和偏好,从而体现在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实践中。价值观念的更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创新的动力,企业价值观只有与科技发展同步,甚至是领先当前的科技潮流,才会使核心竞争力保持长久的优势。

4、环境要素

供应链核心企业十分重视对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其企业的生产与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外部资源的整合程度。企业的外部资源主要包括社会资源、行业资源和外部竞争资源等。对核心企业来说,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生产、管理资源是最重要的外部资源。核心企业的内部资源与这些外部资源通过供应链管理方式协同运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而形成基于这一特定供应链的生产、管理能力。

三、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制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巩固的,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加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强化过程,这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系统论认为,机制是构成系统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因此可以把基于供应链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机制理解为在供应链环境下,将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要素建立联系和实现组合,并作用于企业的业务过程和管理过程,从而使企业形成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有机体系。它主要涉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要素的获取和对这些要素的不断创新与整合。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如图1所示,它经过三个步骤完成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造。

第一步是获取要素。核心企业通过内部培育、企业合作等手段获取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各种要素,主要包括供应链构成与控制的各种技术的获取、跨企业管理的方法和制度的获取,为各节点企业共同接受的企业文化的建设等。

第二步是基于供应链的创新,企业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的关键,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标志和独特性的表现。供应链具有选择性、动态性、复杂性和虚拟性等特征,因此,供应链需要随目标的转变而转变,随服务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它随时处在一个动态调整过程中;另外,供应链犹如一个虚拟的强势企业群体,在不断地优化组合联接,所以组织内的吐故纳新、优胜劣汰是然的。因此,以往基于企业内部资源管理的静态管理模式必须根据供应链的动态性等特点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或组织创新。

第三步是基于供应链的管理整合,主要包括内部整合和内外整合。在企业创新的基础上对有关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整体性,要求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达到最佳或比较合理的动态组合,企业不断创新使得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不断改变,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作用方式也不断变化,因此有必要有效地整合创新后的要素,使其贡献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个整体。相比企业内部整合来说,由于供应链是一种跨企业的结构,核心企业更要对各企业之间的管理功能、管理系统、组织结构、生产资源进行整合,通过这种外部整合才能使相关节点企业更有效地进行运作,形成区别于其他供应链的管理模式,最终构成独特的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通过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要素的获取、创新与管理整合构成了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形成与提升的机制系统,并贯穿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与提升的整个过程。在这一机制中各种要素是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载体,创新是核心竞争力形成机制的关键,没有创新就没有所谓的独特性;管理整合是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的转化器多种要素、技术和文化的简单堆砌不能形成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通过管理行为的介入,才能实现各部分相互之间的协同性,完成功能上的耦合,从而形成系统化的、强化的显著优势。

四、结论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致化,相关企业间的关系由竞争走向战略合作,它的生产经营效果越来越取决于它所在的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对供应链进行控制和改善的能力成为企业的一种至关重要的关键成功因素,由此,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出。本文对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和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有4个形成要素,分别是基于供应链的技术要素、管理要素、文化要素和环境要素。企业通过对以上4个要素进行获取、基于供应链的创新以及基于供应链的管理整合三个阶段形成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注:本文受湖南农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农产品加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资助,基金编号:05QN31)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张智:企业竞争力形成的价值体系[J].生产力研究,2008(2).

[3] 俞安平:时基竞争供应链联盟的核心竞争力探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7(5).

篇3

现代物流企业是通过运用计算机信息联网等高科技手段,科学管理物流信息,将物流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集为一体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与传统物流企业相比,现代物流企业有着更先进的管理方法,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库存更少,准确率更高,将传统物流的功能进行了延伸和扩大,使物流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概念,并引起了极大反响。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的核心资源为基础建立的,可支撑企业在市场上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现代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在物流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的能力,也是一种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现代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以下特点:是现代物流企业所拥有的、明显优于且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特殊能力;从长远来看,能够很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维护客户的重要利益;能够使企业进入多种市场领域。

二、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分析

结合核心竞争力的涵义、特征以及现代物流企业自身的特点,现代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以下六种构成要素:

(一)生产能力 生产能力指的是现代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服务产品的一种能力。现代物流企业作为服务业的一员,它的经营内容就是为客户提供服务产品,这也是现代物流企业的基本能力。如果无法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产品,企业就无法生存。现代物流企业只有不断提高和改进其生产能力,并不断为客户提供更多、更新的服务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因此,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求,生产能力是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构成要素。

(二)人力资源运营能力 人力资源运营能力是构成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因素,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它指的是企业人员的素质及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由于现代物流企业属于服务业,其主要工作就是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而提供服务离不开人,提供服务质量的高低也取决于提供服务的人的素质及工作效率、工作能力等,再加上现代物流企业引入了高科技手段,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这些都离不开高素质人员的工作。因此,人力资源是现代物流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运营能力越高,其在市场上就越能立于不败之地,核心竞争力也就越强,人力资源运营能力是构成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三)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指的是现代物流企业通过其高素质管理人员运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能力。现代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降低成本,加快速度,减少库存,提高准确率,将传统物流的功能进行了延伸和扩大,使物流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企业管理能力的提高与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成正比,且关系密切。因此,管理能力是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最密切的构成要素。

(四)服务能力 服务能力指的是现代物流企业可以满足客户需求的一种能力。现代物流企业归属于服务业,其服务能力的高低对其核心竞争力的影响颇大。如果企业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那么企业将逐渐失去所有顾客,最终导致企业的灭亡。只有不断根据顾客的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改进服务方式,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做越强,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因此,服务能力也是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五)技术创新与发展能力 技术创新和发展能力指的是现代物流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以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一种能力。现代物流企业只有不断研究客户需要的新技术,开发客户满意的新产品,才能永远在市场上拥有优于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独特能力,并能够很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维护客户的重要利益,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因此,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创新和发展能力是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构成要素。

(六)交易能力 交易能力指的是现代物流企业与外部其他经济主体之间进行交易和联系的一种能力。由于现代物流企业主要是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经济组织,它们提供的这些服务都离不开企业与外部他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和联系,其交易能力越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就越强。因此,提高企业的交易能力,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交易能力也是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一。

三、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评价

(一)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财务指标体系构建 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六个构成要素都各自有评价的财务指标,这些财务指标形成了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指标体系,见表1。

对表1中财务指标的解释如下:

第一,.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流量比率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及为社会提供服务产品的能力,可以用来评价物流企业的生产能力。

第二,劳动效率和相对劳动效率可以反映人力资源的利用情况,其值越高说明利用情况越好,故可以用来评价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运营能力。

第三,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以及物流利润率水平的值可以说明物流企业的管理状况如何。社会贡献率可以反映物流企业使用其资产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社会积累率可以反映物流企业从其社会贡献总额中拿出多大比例用于上交国家财政的情况,物流利润率水平可以反映物流企业的市场支持力情况,其数值与物流企业的市场支持力状况成正比。

第四,评价物流企业服务能力的指标有主营业务利润率、物流服务成本推动率和服务渗透支持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可以反映物流企业通过服务渗入而引起的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状况。物流服务成本推动率可以反映物流企业的成本推动其销售增长的情况。由于企业产生成本支出的目的是为了销售产品,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成本视为一种无谓的消耗,而应将其看作是一种能够推动销售增长的动力。对企业来说,降低成本就是降低那些不能推动销售增长的、过剩的成本。而由于服务性企业的特点,这类企业的服务成本相对于实体成本来说更能推动销售收入的增长,故现代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加大服务成本来增加销售收入。物流服务成本推动率的值越大,说明推动效果越好。服务渗透支持率反映的是物流企业中服务成本的增加所需要的销售利润支持的数量。

第五,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和每股收益增长率的高低可以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收益多少,以及企业今后发展能力的大小。因此,这三个指标可以用来评价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能力。

第六,每股收益、营业活动收益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值越高说明企业与外部其他经济主体之间进行交易和联系的能力越强,可以评价物流企业的交易能力。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财务评价针对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属性多样、结构复杂、通常具有多个层次结构的特点,选出最适合它的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AHP)。本文运用AHP方法对国内著名的三家现代物流企业(具体名称省略)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财务评价,步骤如下:

(1)分析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各构成要素及其财务指标体系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从表1中可以看出,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评价体系可以分为三个递阶的层次,第一层是“现代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层次,代号为R,称为目的层;第二层是“构成要素”层次,包括生产能力等六个要素,代号分别为S1~S6,称为准则层;第三层是“财务指标”层次,包括资产负债率等18个指标,代号依次为T1~T18,称为指标层。

(2)根据大量专家给出的打分,构建判断矩阵。写出判断矩阵的相对重要度向量,并进行相容性检验,以剔除那些有问题的判断值。

第一,判断矩阵R-S,如表2所示:

该矩阵的相对重要度向量AR=[0.117,0.057,0.208,0.117,0.25,

0.25]T

λmax=1/6*(6.009+6.314+6.198+6.009+6.078+6.078)=6.114

C.I.=0.023<0.1,相容性检验通过。

第二,判断矩阵S1-Ti,如表3所示:

该矩阵的相对重要度向量AS1=[0.291,0.127,0.291,0.291]T

λmax=1/4*(4.309+3.291+4.309+4.309)=4.055

C.I.=0.018<0.1,相容性检验通过。

第三,判断矩阵S2-Ti ,如表4所示:

该矩阵的相对重要度向量AS2=[0.75,0.25]T

λmax=1/2*(2+2)=2

C.I.=0<0.1,相容性检验通过。

第四,判断矩阵S3-T i,如表5所示:

该矩阵的相对重要度向量AS3=[0.105,0.258,0.637]T

λmax=1/3*(3.036+3.04+3.04)=3.039

C.I.=0.02<0.1,相容性检验通过。

第五,判断矩阵S4-Ti,如表6所示:

该矩阵的相对重要度向量AS4=[0.23,0.648,0.122]T

λmax=1/3*(3.002+3.004+3.005)=3.004

C.I.=0.002<0.1,相容性检验通过。

第六,判断矩阵S5-Ti,如表7所示:

该矩阵的相对重要度向量AS5=[0.592,0.333,0.075]T

λmax=1/3*(3.015+3.016+3.012)=3.014

C.I.=0.007<0.1,相容性检验通过。

第七,判断矩阵S6-Ti,如表8所示:

该矩阵的相对重要度向量AS6=[0.149,0.066,0.785]T

λmax=1/3*(3.079+3.082+3.080)=3.08

C.I.=0.04<0.1,相容性检验通过。

(3)计算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指标总权重,见表9。

(4)分别计算出各备选方案的综合财务评价值,并对其进行排序,最后得出结论。

选出国内三家著名的现代物流企业(企业名称以甲、乙、丙代替),根据三家企业2009年的财务报告数据,计算出评价其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指标,然后得出这三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财务评价,见表10:

通过表10中计算出来的层次分析综合财务评价数据可以看出,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强,其次是乙企业,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弱。由表9中可知,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中,交易能力与技术创新和发展能力的权重最大(二者权重都为0.25),然后依次是管理能力(权重为0.208)、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二者权重都为0.117),最后是人力资源运营能力(权重为0.057)。因此,丙企业应以提高权重最大的交易能力与技术创新和发展能力为重点,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而表10中显示的数据表明,构成丙企业交易能力与技术创新和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中,净利润增长率、每股收益增长率、每股收益和总资产周转率都是三家企业中最低的。因此,丙企业应采取措施使这些比率大幅度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交易能力与技术创新和发展能力,同时兼顾其他要素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汪应洛:《企业管理系统工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王增孝、高庆祥:《评价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指标》,《中国农业会计》2003年第12期。

[3]刘云枫、崔敬东:《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年第8期。

篇4

【关键词】财务资源 财务资源配置 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格局,企业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经营绩效一直以来都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之一。而财务资源配置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源配置能力是企业参与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能力。

一、文献回顾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最早萌芽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76)中: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决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其后,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1925)指出: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差异分工的结合与各自的技能和知识有关;1990年哈默尔教授和普拉哈拉德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其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更是迅速被企业界和学术界所接受,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三个要素,即知识性、配置性、积累性,单一的要素和能力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各要素和能力只有经过一定的配置才能发挥其作用。此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围绕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他们的观点多数是对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观点的延伸。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践环节也引起了国内理论界及实践中的企业战略管理高层的高度重视。经济学教授张维迎认为:企业的生死存亡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即是否具有独特的某种资源和能力。这些资源和能力应该具有以下五个特征:①偷不走,即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如企业的文化、品牌优势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资源和能力;②买不到,即核心竞争力不可能在市场交易中获得;③拆不开,即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之间具有互补性、系统性,他们之间的有效配置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④带不走,即资源和能力的组织性和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各要素之间具有的综合运行效应;⑤溜不掉,即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持久竞争性。

(二)财务资源配置

在经济学历史上,对于企业资源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劳动分工理论,指出:企业内部分工的性质和程度是限制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从而决定了企业成长的规模界限。Penrose(1959)通过深入研究,从“企业内部知识积累”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分工理论,认为企业的功能在于获取和组织人力和非人力资源以赢利为目的向市场提品和服务。从这一理论已经开始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分类,企业资源的概念逐渐清晰。Wernefelt(1984)提出“企业的资源基础论”,它的发表意味着资源基础论的诞生。该理论假设:企业具有不同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资源在企业间是不可流动的且难以复制。资源论的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看成是资源的集合体将目标集中在资源的特性和战略要素市场上,并以此来解释企业的可持续的经营成果和竞争能力。

财务资源是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础,在对财务资源配置的研究上,国内目前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在相对较少的研究成果中有比较大的比例是对我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有研究结果:余永定等(2002)指出资源配置是在不同的生产目的之间合理地分配与使用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张衢(200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策略和方法》一文中,阐述了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特征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的方法及策略,重点指出财务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张振民(2006)通过分析财务资源配置的创新方法如何促进企业全面发展作出研究,结果表明资源配置方法的创新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李宽(2007)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在财务资源配置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立以 EVA 为核心的财务资源配置机制等。

二、财务资源的高效配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一)财务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的财务资源分类,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所谓硬财务资源是指企业现实存在的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不同形态的实物资源,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与之相对应的是软财务资源,是指由于财务制度的一些局限性,目前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反映,但是其存在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如顾客的信息需求、财务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结构等。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不在盲目追求硬资源的累积,而是更加注重软资源的内在培养,以期获取比较优势,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由于软资源具有内部培育性,因而企业很难从市场中获取,使得软财务资源比硬财务资源更具有竞争优势,并成为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要素。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的高效配置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财务资源配置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层架构和内部涵义上均离不开财务资源的支持;优化的财务资源配置方式可极大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以及由其带来的企业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又为企业进一步扩大财务资源的来源提供了重要保证。总之,财务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根据帕累托最优可知:在整个社会中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已经得到了合理的配置,没有所谓的闲置和浪费,在此时的资源配置方式下,资源所产生的效用或效率已经达到了最大化,任何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式,其后果都必然导致总效用或总效率水平的降低,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况,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损。从这一理论出发可知,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极大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财务资源的配置没有达到最优,那么企业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将财务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并达到最佳生产效率,提高核心竞争力。

硬财务资源是企业实物产出及收益获取的基础源泉,因而它的结构是否合理 质量是否优良及使用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能力的强弱。软财务资源由于是附着在硬财务资源上发挥作用,因而其对企业财务能力的形成及提升也是起着间接的影响作用,虽然顾客的信息需求、财务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结构不能直接生产出可供销售的产品,也不会带来可视的现金流入 但却可以产生重要的财务能力,软财务资源产生的财务能力甚至可以超过硬财务资源产生的财务资源。不管是硬财务资源还是软财务资源,其在企业财务能力的形成及提升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两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有效地形成企业核心能力,从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财务资源的高效配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1.企业通过并购或内部资源的培育、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文化培育,对财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可以达到以下效果,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资源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侧重财务目标的预算和控制,改善企业财务状况,通过对企业财务资源的配置,企业的资本结构更加合理化,债务比例和债务结构更加合理化,提高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毛利率等,从而强化企业的竞争能力,获取竞争优势。

(2)近年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要取得企业收益最大化的主要途径就是深挖内部潜力,降低成本及能耗,以成本领先战略取得市场竞争优势,达到提升盈利能力,有效控制成本的效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提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地位,侧重于对软财务资源的配置,以财务管理的加强来促进其他方面的管理效果,使得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得到加强,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2.通过财务资源配置完善产品与服务体系。一个企业最终能够创造价值的是其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在价值创造的财务资源配置下,可以提高企业的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从而让产品和服务体系得到不断的完善。按照价值链会计的思想,一个企业应该将所有的经营活动划分为增加价值的经营活动和不增加价值的经营活动。只有在对产品、部门、机构和客户的价值贡献进行完整、公正评价的前提下,才能按照价值创造的原则为企业创造价值,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在对产品、机构、部门和客户进行明确定义的基础上,借助内部转移价格、成本分摊制度、责任会计制度等管理会计手段和工具,实现价值创造,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优化财务资源配置,创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路

1.确定财务资源配置的原则和目标。企业进行财务资源配置的最根本的目标就是通过财务资源各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促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进而取得可持续性的效益最大化。在进行财务资源配置时应该遵循的原则:一是投入产出原则或是成本效益原则,即企业在进行财务资源配置时必须考虑成本效益,不能为了进行资源配置而投入的成本大于因资源配置产生的效益;二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即资源配置不能以牺牲长期利益为代价牺牲短期利益;三是协调性原则,在财务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使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相互协调。

2.构建财务资源优化配置,专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环境。一个企业的文化环境对企业至关重要,构建财务资源优化配置,专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环境,使全企业上下都致力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3.优化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结构。管理制度和管理结构的优化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管理效率的提高也可以促进企业财务能力的提高,进而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4.加大优秀人才的引入。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竞争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21世纪,人才最重要,企业必须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只有引入对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有促进作用的人才资源,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5.建立财务监督约束体系,强化内部机制约束。在正确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监督约束体系,从而更有效地约束财务资源配置行为,是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源整合效率的有力保障。

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快速变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企业必须引入适当的人才,优化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结构,创造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环境,建立适合自身需求的战略管理系统,否则势必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参考文献

[1]张维迎.谈企业核心竞争力.第四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2002-1-12)[EB/ OL]1finance.省略.

[2]田奋飞.李国英.基于资源及其配置的企业竞争力分析[J].经济师,2002 (6) P192-196.

[3]陈洪转.基于价值链的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01).

篇5

[关键词] 企业诚信企业诚信文化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诚信文化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一种行为。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本研究将企业文化概括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为企业全体员工所认同的企业哲学,即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以其为核心所产生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企业风俗和企业行为的统一体。企业的理念和思想只有真正融入到行为中去才称之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创始人的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员工的素质和行为、企业模范人物、企业规范、企业的物质设施建设以及企业形象等。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不仅给现代企业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并且给企业带来了有形的和无形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双重效应。具体表现在企业文化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规范和约束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提高员工素质;激发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和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以及还有利于树立企业的品牌和企业在社会上的口碑。

企业诚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一种稀有资源,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企业诚信即是企业诚实守信的品德在企业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体现,企业诚信具有经济学价值,是对企业在道德、法律等方面价值的肯定。企业诚信文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以规范和调节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之间信用关系的一种道德理念,它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他人利益,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不损害对方和公众利益。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国内外研究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比较一致的定义是1990年由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拉哈拉德和哈默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的,文中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并指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现代企业的竞争,不只是产品、服务和价格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竞争的实质是看谁拥有难以模仿和学习的竞争力,谁能赢得持久的难以被替代的竞争优势。巴顿(D.L.Barton)将核心竞争力划分为四个维度,即技巧和知识、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观系统。其中价值观是核心竞争力的源头,位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由这四个维度可以看出,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要素有:人力资源、技术体系、管理体系、企业价值观和研究开发能力。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1)稀缺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企业个性化的产物,具有区别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这个特征使得企业极具竞争力。企业有了稀缺性且极具价值的要素就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从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并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

(2)可延展性,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能够渗透到相关市场中去参与竞争。

(3)价值性,这种能力在给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能够给客户带来利益。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使企业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等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同时也给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企业在满足顾客需要之中实现价值,并从中获得利润,从而保证企业的生存发展。

(4)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不能轻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学习的。

(5)动态性,核心竞争力是不断发展的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产品特性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

三、企业诚信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关系

企业诚信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可以用兰德公司对核心竞争力的三层次理论来解释。兰德公司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产品层、制度层和文化层。其中产品层包括企业生产的产品及控制其质量的能力、企业的服务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营销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制度层包括各经营管理要素组成的结构平台、企业运行机制和企业产权制度;核心层则包括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企业创新能力、差异化个性化的企业特色、拥有卓越的远见和长远的全球化发展目标。由此可见,企业诚信文化在培养和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处于最基础、最核心的地位。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企业诚信文化和核心竞争力都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积累形成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诚信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行为规范与准则等。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是通过组织学习和信息共享而缓慢积累起来的,核心竞争力也不能以加倍投入的形式而得到开发和提升。

其次,企业诚信文化是全体企业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并且这种价值观表现于每一个员工的行为中,表现于企业领导者的管理理念中,表现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独特的文化一旦形成,就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学习,这也正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能使企业不断地延伸和发展新产品、新市场的能力,是一种能整合各种技能技术的能力,这样一种能力是不易被对手学习和模仿的。

再次,企业诚信文化建设为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保障。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的生存发展有赖于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才能永远保持其生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支柱。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石。然而,无论是技术还是经营管理创新,都要依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企业诚信文化恰恰可以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员工,具有激励员工士气,凝聚全体员工的功能。

最后,从某种意义上看,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而产生的一种综合力,它对企业的资本、资源、劳动力、技术、科技知识、文化、管理等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起粘合、膨胀作用,从而使企业投入的生产要素能释放出更大的能量,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企业诚信文化则渗透于影响核心竞争力各要素的各个方面或领域,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加强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四、打造企业诚信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企业人,为提升企业核竞争力提供坚实的保障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的创新,而企业的创新靠的是企业的全体员工。因此,企业要通过建设诚信文化,通过各种培训和活动,提高员工素质和业务水平。诚信文化的价值观一旦深入到员工的意识中,员工就会在其工作和生活中自觉按照诚信观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建设企业诚信文化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技术机制才能创新,企业的研发能力才能增强。由此可见,培养一支稳定的、具有多学科知识、多方面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员工队伍,形成企业自身的知识积累体系,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2.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培育诚信的企业价值观

一个企业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观,才能把企业各部门团结在一起,才能把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从而才能引导企业各部门以及全体员工统一行动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如果在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就会在企业内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把培育全体员工共同认知的价值观当作企业诚信文化的核心,才能够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升级发展。以诚信为核心的价值观,不仅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而且能够为企业创造无限的经济价值如拥有更多的合作伙伴,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等,以及树立企业信誉,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极大的提升。海尔公司就是以“卖信誉而不是卖产品”“真诚到永远”为理念,以其无形资产带活其有形资产,以改变人的观念和精神面貌改变整个企业的面貌。海尔的成功进一步地证实了一个企业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

3.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提高企业领导者自身素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领导者由于其身份和地位的特殊性及对企业潜在的影响,企业对领导者的素质要求也较高。同时,企业领导者是企业伦理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伦理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同时也对企业员工的伦理素质的提升产生着深刻持久的影响。显然,企业领导者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诚信文化的建设。因此,企业领导者首先要做到诚信,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建设好企业诚信文化并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

4.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增强企业竞争力要素的整合能力

1994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又在《竞争大未来》中指出“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承包为用户提供某种好处的一组技能或技术整合,而不是指单个技能或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不同的竞争力要素有机联系起来的一种综合竞争实力。而这种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靠的是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企业要加大力度建设企业诚信文化,丰富员工的知识,提高员工的技能,通过对企业现有资源的识别、利用与更新,挖掘出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稀缺性能力,最后对这些能力进行整合形成企业特有的核心竞争力。诚然,只有在诚信、和谐、令人奋发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企业的各种潜力才能被挖掘出来,企业的各种知识技能才能得到整合。

五、结语

篇6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评价指标 培育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258-02

一、核心竞争力的特性

一般说来,核心竞争力有如下特性:

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必须富有战略价值,它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利益,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主动权,并为企业带来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企业提高价值活动包括价值保障、价值提升和价值创新3个方面。其中价值保障是一种有效过程,它要求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产品价值和顾客可接受的价值不受影响;价值提升是一个提高过程,是对现有产品和服务进行不断地改进,以提高其档次和顾客可接受的价值水平;价值创新是一个创造过程,是真正的核心能力。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看在过去5年的产品销售总额中,有多少用于企业内部的创新。有的企业主要是依靠对现有产品经常性地改进,有的企业则能够不断地开发研制出全新的产品,而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企业。

2.独特性。又称独具性,即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所拥有。同行业中几乎不存在两个企业都拥有准确意义上相同或相似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因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演进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它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为该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企业运作模式、规章制度、员工的素质、能力、概念、行为方式等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因而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为企业中的个别人所拥有,更不为其他企业所能模仿和其他竞争能力所替代。独特性和持久性内化于企业整个组织体系、建立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之上,因而更加不容易被别人轻易模仿、转移或占有。

3.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力地支持企业能延伸到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中去。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它为企业其他各种能力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即能够从该项能力衍生出一系列新产品或服务,使企业的核心能力形成某项或几项核心技术,而该项或几项核心技术相互交叉进而形成一个或多个最终产品,不断为消费者提供创新产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能保证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成功,而多元化战略的成功关键在于同心多元化,这个“心”不是别的,正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4.价值可变性。核心竞争力也有自己从产生、成长、壮大直到衰亡的生命周期。经过一段时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最终产品、核心产品、核心技术会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科学技术发展而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甚至被淘汰。这样,原来的核心能力就会变成基本的、一般的能力,甚至完全失去竞争能力。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地学习,进而自行创新和在市场竞争中反复磨练,才能不断培养和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评价指标体系

1.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系统,包括多个层面,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核心技术能力。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它包括企业的R&D能力、产品和工艺创新能力,核心技术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将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进行转换的能力和水平。(2)应变能力。企业应变能力是指企业随时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消费倾向的改变和技术革新进展而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这种应变能力是使企业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得以取胜的关键。(3)组织协调能力。它涉及到企业的组织结构、信息传递、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等诸要素,它的作用在于通过管理过程的制度化、程式化。将企业的技术知识和生产技巧融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企业组织效率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将技术优势向市场优势转换的效率。(4)企业影响力。反映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培育的对外影响力,其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以及企业产品在消费者中的美誉度。

2.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原则。为了科学地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很多,对它的评价不能只考虑某一单项因素,必须采用系统设计、系统评价的原则,才能全面客观地作出对核心竞争力的评估。(2)可行性原则。设置指标时应注意指标含义的清晰度及数据的可得性,尽量避免产生误解和歧义。另外还要考虑指标数量得当,指标间不出现交叉重复,消除冗余,以此来提高实际评估的可行性。(3)可比性原则。核心竞争力指标应在企业间普遍适用,其所涉及的经济内容、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应可比,既便于企业的横向对比,又便于企业的纵向对比。

3.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1)R&D能力。企业科技人员比重=企业科技人员总数/企业职工总数。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科技力量和整体科技素质,比例越大,说明企业科技力量和科技整体素质越高。

R&D人员占科技人员比重=企业直接从事R&D人数/企业科技人员总数。该指标反映企业投入R&D人力状况,比例越大,R&D能力越强。

R&D经费比重=企业R&D经费数额/企业销售收入总额

该指标反映企业用于R&D的资金能力,比例越大,R&D能力越强。

(2)创新能力。专利拥有比例=企业拥有专利数量/行业拥有专利总数。该指标反映企业R&D能力的效果和科技水平领先程度。

新产品产值率=同期内新产品总产值/一定时期内全部产品总产值。该指标反映企业技术开发的实绩。

产品和技术领先当时科技水平的程度。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综合的技术能力,领先程度越大,产品和技术使竞争对手越难以模仿。

同类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综合技术能力,更新速度越快,竞争对手越难以超越。

企业具有与自己技术有关的产品族。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核心技术的衍生和科技开发及转化能力。

(3)应变能力。应变能力=企业新产品开发率/行业平均新产品开发率。其中新产品开发率=(在研产品数+储备产品数+新产品投产数)/现有生产产品数。

(4)组织协调能力。聚合力=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聚合力指企业培养企业文化,使企业群体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经营理念从而形成的内聚力。它包括领导班子的团结进取和职工群众的凝聚力,因为企业聚合力是以企业为力场的一种动力,它对企业的整体行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用全要素生产率表示。

生产能力有效利用率=有效的生产能力利用规模/总平均生产能力。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现在生产能力所生产的产品在市场销售中实现其价值的程度,是企业组织协调能力的外在表现。有效的生产能力利用规模是指一定时期生产的产品中实际销售的产品数量相对应的生产能力利用规模。

(5)企业影响力。产品市场占有率=本企业对应商品的销售额/同行业的商品销售总额。该指标反映企业产品的市场渗透能力。

产品美誉度=对企业信赖或有好感的人数/对企业认知的人数。

该指标说明企业产品及服务给社会和消费者带来的好处。

三、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核心技术能力培育。核心技术能力具有静态和动态双重特性,企业核心技术储备水平是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基础,也是其核心技术能力的静态表征存量,而对核心技术存量的应用和操作,则涉及核心技术的递增和重组过程,是核心技术能力的动态表现。要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企业的经营者首先要转变对科技进步的认识,把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培育企业核心技术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加大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积极引进科技人才。

2.战略决策能力的培育。企业战略决策是企业带有长远的全局性的谋划。企业要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对可能发生的重要事件、机会和威胁、优势和劣势及时作出灵活的反应,准确预测产业的动态变化趋势,才能把企业的核心技术转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努力提高全体职工的素质,提高对信息是企业资源的认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参与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普通人得心应手的工具的今天,企业组织中的普通成员均有可能通过电脑网络系统、报纸、杂志、电视等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来提高广大职工参与企业重大决策过程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企业决策迈向民主化、科学化,以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

3.组织协调能力和生产制造能力的培育。传统的工业企业是以管理人员为塔尖,操作人员为塔底,人员结构成塔形。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从事知识和信息工作中的白领职员人数的大幅度增加,蓝领工人数量锐减,从而使人员结构呈菱形。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组织系统的扁平化和分工合作方式的小组化。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和改变分工合作与分配方式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逐步向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一系列新的制造和管理模式迈进。这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率,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4.营销能力的培育。企业的营销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营销策略是营销战略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看,大多数企业都不太重视营销策划工作。有不少企业甚至连营销策划的组织都没有,这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因此,确实转变营销观念,加快企业营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企业中逐步建立起以顾客为向导,以价值增值过程为中心,整合营销的各种要素,提高营销整体运作效率和效果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也越来越快,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无形资产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企业不仅要抓好技术体系的完善,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信息体系的培育,还要抓好职工技能的学习和积累,抓好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价值观念的更新,这些都是培育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总之,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是通过一系列连续强化过程来构建的,这一过程可能会经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企业一旦建立了核心竞争力,就不会因为被模仿或其他竞争力所替代。没有投资核心竞争力建设的企业,今后会越来越难以进入新兴的市场领域。

参考文献:

1.管理世界,2002(4)

篇7

关键词:煤炭企业 财务 竞争力

一、煤炭企业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区别和联系

从本质上来说,煤炭企业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与其他企业是相同的,因此,本文将煤炭企业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简称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

就现代而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在企业中对知识与技能的整合,以及企业对行业知识的创新、感知与预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景与发展路线,是企业最基本的必备要素。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三个特点:第一,独特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该企业独特的知识与技术,是其他同行所不具备且不能效仿的;第二,长期稳定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具有使企业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下长远发展的作用,简而言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具备先进优秀的技术与技能,使企业不被社会所淘汰;第三,整合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对现今已有知识与技术的有效整合,将已有的知识与技术创新为更加高效先进的知识与技术。

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上的,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由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以及社会贡献能力等财务能力高效整合而成。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四个特点:第一,动态持续性,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应该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要在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下,自身不断的吸收新事物,不断的改进,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使得企业能够长远发展;第二,价值创造性,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要为企业创造价值,使企业的盈利最大化,这是对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最基本的要求;第三,内隐综合性,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应该是独特的、难以被人察觉的,自身应具备足够高的隐藏性,对外具有神秘感;第四,协同效应性,前文已经说过,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以及社会贡献能力等财务能力高效整合而成的,因此,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应该要远远大于企业各项财务能力所创造的价值,要体现出各项企业财务能力之间的协同效应。

由上文可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财务核心竞争力的联系相当密切,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从而促进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煤炭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煤炭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无疑有许多,一一细数过于冗长,因此本文将影响煤炭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归结为三大主要因素。

第一,财务资源。财务资源分为资本、财务关系以及财务人员三大部分。首先来介绍一下资本,资本在财务资源中是最根本的部分,也是企业运行与发展的基本要素。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就是要使资本逐步扩大,资本对企业有着重大的影响,资本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固定资本越多,企业的社会信誉度就越高;流动资本越多,企业的运行就会越流畅。其次来讲讲财务关系,企业与股东、债权人、员工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的财务关系,正确明了的财务关系可以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能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最后是财务人员,从本质上来讲,财务人员属于人力资源,但从财务的角度上来说,财务人员可以看作一种活的财务资源,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可以使企业的财务竞争力更大。

第二,财务战略。在企业的基本财务活动中,企业的财务战略包括筹资规模战略、投资规模与方向战略、收益分配战略等。企业的财务战略对财务资源进行了长远有效的分配,使企业的发展更加源远流长,也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获取更大的利益。从根本上来说,企业的财务战略决定了企业的财务核心竞争力。

第三,财务能力。财务能力主要包括财务营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以及财务应变能力。财务能力使企业能更有效地使用资金,更科学地进行企业财务管理,更冷静地处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与危机,保障了企业的流畅运行与长远发展,提高了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

三、提升煤炭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

提升煤炭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经营者应重视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运行与发展的影响,在企业运营时,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整合各项财务能力,对财务资源进行正确有效的分配,提升企业的财务核心竞争力。

第二,在确定企业的财务战略之前,要先明确企业的出发点,要以提升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去确定企业的财务战略,这样才更利于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第三,企业应时刻重视并加强对财务能力的建设,这对于提升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来说是最本质的要求。

四、结束语

煤炭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要求煤炭企业重视企业本身的发展,而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无疑是企业发展的一大助力。本文对企业的财务核心竞争力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提供了提升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可使煤炭企业通过提升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得到更为高速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邵筠.基于财务分析视角的A煤炭集团盈利能力评析[J].中国煤炭,2013,(11):41-44

篇8

一、核心竞争力基本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术语,第一次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G.K. Prahalad)和哈默尔(Gary Hamel)。他们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明确指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综合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各种技术流的知识”,(Core competencies are the collective learning in the organization,especially how to coordinate diverse production skills and integrate multiple streams of technologies)并据此创造出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的经营理念、技术、产品和服务。这标志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确立。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被引入中国后,引起了企业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不少专家、学者对此作了深入研讨。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等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康荣平指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在本行业独树一帜的、难以复制和模仿的能力,可实现用户看重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可提供进入广阔多样市场的潜能,从而是长期利润的源泉。管益忻则把企业特有的,足以胜过对手的市场预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加工制作、经营决策、品牌战略、企业文化、战略管理以及企业的产品升级、制度创新等一系列的关键程序、能力、资源、机制均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根据中外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就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实质是企业独具的,使企业能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中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能力。它是企业组织长期积累的、通过管理整合形成的、相对于竞争对手能更显著地实现顾客需求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动态能力,通常表现为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或者二者的有机组合。

这个定义指出了核心竞争力的三层管理属性:一是通过管理整合形成的;二是核心竞争力是动态的能力,因而需要进行动态管理;三是核心竞争力有时直接表现为企业的管理能力或者是管理能力与技术能力的组合。

二、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规划内容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阶段要做哪些工作,即时间进度安排;二是谁将来负责做,即组织分工;三是做这些工作的保障是什么,即资源配置;四是如何做,即具体的途径方法选择。

(一)时间进度安排。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规划的时间进度安排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时间跨度;二是分阶段应做的工作或实现的目标是什么。时间跨度一般在5~10年或者更长,大于企业战略规划的时间。在确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时间跨度后,就需要初步细化在此时间跨度内分阶段做的主要工作。通常,是按年(少数情况按阶段,各阶段时间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不同)列出每年应达到的工作目标,即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最终目标分解到各年度工作目标。至此,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规划的时间进度安排完成。

(二)组织分工。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组织分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公司层面,公司领导层的分工;二是公司职能及经营单位层面的分工。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一系列技能、能力的整合,为了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需要先培养出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能力;对于复杂的企业,既要培养技术型要素能力,又要培养管理型要素能力。通常,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能力可能分布于分属不同公司领导负责的不同部门、单位。要素能力的培育可以由不同的公司领导负责,但是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则必须由一位级别更高的公司领导统一负责,通常由公司总裁或CEO负责。

(三)资源配置。这里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制度资源。对于携带核心竞争力要素能力或者有创造这种要素能力的员工,在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过程中要充分加以利用。物力资源的配置应主要以有利于培育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指导。制度资源是指企业对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工程所给予的一切组织、制度上的支持和许可。

(四)途径选择。途径选择主要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所选择的途径。

三、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途径

(一)内部成长方式培育和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内部成长是指企业不依赖于外部渠道而完全通过内部力量开发知识,尽管企业可能会从外部收集一些独立的信息并将它们组合起来创造出新知识。通常是成立专门的研发小组负责核心竞争力所需技术、知识的开发,包括基础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两类,中小型企业应主要集中于将基础技术商业化的应用型研究。尽管内部知识开发通常与技术型能力相联系,但它同样也适用于营销等管理型能力的获取,如发展特别有效的营销机构以持续提供优越的市场信息和顾客服务同样可以成为一项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有规律的内部知识开发而不断强化。

基于内部知识开发的核心竞争力对竞争对手来说最难以模仿,因为它不仅包含了企业文化,而且还是基于员工的集体行为。正因于此,或许竞争对手可从本企业挖走少量员工,但这并不能使竞争对手复制竞争力。通过持续的学习和进一步开发核心竞争力,这些关注内部开发型的企业依靠他们的创新能力持续地领先于竞争对手,这是内部开发的最大优势。

然而,内部开发也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依赖于内部开发知识的企业的一个危险倾向是,对任何不是内部开发的观点、创意持有怀疑,当市场发生巨大或非预期的变化或当出现新的技术突破作为替代时,过于关注内部开发型的企业可能对此反应迟缓,从而不能做好从外部寻求解决办法的准备。二是由于知识的开发过程只发生在一小群人当中,如果企业其他人员不能广泛和容易地获得所创造的知识,那么它将不会被所有相关各方拥有以真正在整个企业内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企业也将不能从核心竞争力利用中获益。三是由于不能恰当地以编码形式存贮或在企业内系统地被分享,知识也可能因机构重组和关键人员的丧失而流失。

(二)中小企业加盟合作――行之有效的途径。当不同企业拥有各自专长而又互补的知识时,它们可以通过建立合资企业、产权互换、联营或战略联盟等合作安排实现互相学习。通过合作中企业双方知识的交流、促进,有可能建立一项任何单个企业都不可能或难以建立起来的竞争力。理想情况下,合作的目标是对双方企业而言都可从双向的信息、知识、资源流中获益。然而事实上,由于定义不明确的目标、隐含的议程和企业资源的缺乏,这种知识的转移通常并不均衡。所以,企业应注意合作伙伴的选择,建立管理合作关系的能力,使企业从中学习到知识并迅速扩散到其他未参加合作的人员。

然而,通过学习来强化核心竞争力经常被当作合作的第二目标,首要目标则是一些有形的研究、制造、风险分享和市场目标。由此,直接参与合作的人员可能会过于关注实现首要目标而不是将知识从合作中转移到企业的其他成员。而且,在长期运营的合作机构工作的员工很可能会将他们对各自母公司的忠诚转移到合作机构。另外,合作机构雇佣的新员工缺乏动力和积极于母公司隐含的目标。经常利用合作方式促进竞争力培育的企业不仅要快速而实用地从合作者那里学到有关知识,而且还要当心造成简单地利用合作者之后抛弃他们的坏名声。在某一次合作中投机行事是可能的,但从长远看,它会阻碍与其他企业的合作,甚至导致市场惩罚的不良后果。

(三)并购――培育和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捷径。并购是指企业的兼并与收购,是企业间接获得生产要素的一种方式。当某种知识或竞争力不容易获取并包含在另外一个企业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中时,企业并购对于获取该知识或竞争力恐怕是最适宜的途径。并购优势之一在于它的快捷性,假如出现了一项对保持企业技术竞争力十分重要的新技术,购买一个具有完整研发队伍的企业或许是获取这项技术最快捷的途径。优势之二是它的排他性,一旦购得就没有竞争对手可以获得同样的竞争力。

篇9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1990年,论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正式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当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能使公司为顾客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类独有技能和技术。核心竞争力应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一种核心能力。

当代经济学大师张维迎说“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特点。”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既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也是企业进步的动力。而如果公司没有取得核心竞争力方面的领先地位,被拒之门外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市场,而是会失去一系列市场和商机。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条件

企业竞争力最终要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客户价值、与众不同的产品以及服务的可延展性。

首先,核心竞争力必须能够极大地提供客户可觉察的价值。企业通过效率和效益的提高,能够为顾客带来某种特殊的利益,而且这种利益还应该是顾客可感知的。

第二,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企业独有的且具有竞争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不能被他人仿制,很难被替代。

第三,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可延伸性。核心竞争力不但对企业现有产品和服务进行全方位大力支持,而且可以为新产品开发或进新市场提供根车保证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我们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多维定位以后,就要考虑企业战略的实施。战略实施的关键在

于持续不断地改进运行效率,培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利用核心能力开发产品和市场,达到谋取市场份额和满足顾客要求的目标。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战略执行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对于我国的企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更是具有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同国外企业相比,规模比较小,资金、技术、人才等各项资源十分有限,因此,集中力量积极培育和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迅速获得竞争优势和坚实的发展后劲,在竞争激烈

的全球市场上同国外大公司一试高低并出奇制胜。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了市场的差别化程度,有利于避免恶性竞争,加强资源的优化利用。因此,面向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发展战略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壮大,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路

企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企业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企业有效使用生产要素的能力。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企业核心竞争力超越了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内部所有的业务单元,将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升华为企业整体实力之间的对抗,所以核心竞争力的“寿命”比任何产品和服务都长,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避免目光短浅所导致的战略性误区。

其次,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如摩托罗拉公司建立在其无线电通讯技术专长基础之上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使其在核心业务交换机等通讯产品市场上享有持久的优势地位,在 BP 机、双向移动无线装置和蜂窝式电话等产品领域也遥遥领先。

第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更多地是依靠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不是某项重大发明导致的重。因此,很难 “压缩 ”或 “突击 ”,即使产品周期越来越短,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仍需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一方面使竞争对手很难以模仿,因而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进入壁垒。在建设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中领先的企业,往往很难被赶超。很难想象有谁能从零开始,迅速赶上摩托罗拉公司在无线通讯技术面的竞争优势。

篇10

关键词: 房地产企业 核心竞争力 提升策略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始成为企业管理尤其是战略管理研究和实践的新视角,日益受到国内外企业管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我国房地产企业不仅面临着市场消费主体、市场供求关系、消费者需求等方面的不断变化,而且将面临国内其他企业和国外大型房地产企业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威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从根本上提升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就要打造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我国房地产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2.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

2.1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质量意识、设计水平、新产品开发能力、品牌运作、营销及广告等一系列专长的有机整合;是指一种能将企业竞争力诸要素有机组合起来,并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力量和能力[1]。

对房地产企业而言,房地产核心竞争力应该是房地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能力、资源整合与开发能力、管理能力和土地储备能力等为基本内核的某些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与企业运行机制的有机整合,使房地产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房地产行业中保持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合力。

2.2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最终表现为出色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创新能力、资源整合和开发能力、企业品牌效应、客户服务及管理能力。

3.提升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3.1完善管理体制,实施国际管理标准。

我国房地产企业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在管理体制、理念、方法和手段上已经渐渐趋于成熟,但和西方企业,尤其是大型的跨国房地产公司相比还相差甚远。加入世WTO后,中国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面临很大的冲击和挑战:我国房地产企业如何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上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加大其国际化力度,参与国际竞争;如何面对国外的一些大型的房地产企业的入侵?[2]这就需要我国房地产企业在管理制度、管理体制上进行完善,实施国际管理标准,提升核心竞争力。

3.2提升市场价值理念,创造市场竞争优势。

房地产企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只有确立价值在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责任意识,通过建造高质量、高信誉,市场认可、消费者满意的楼盘,才能打造出企业品牌,真正实现产品的最大价值,在市场竞争中不断优化价值理念,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奠定经济价值基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市场调研、营销体系,认真研究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善于掌握瞬息万变的市场和需求,把握行业的市场发展趋势,了解竞争对手的市场变化,根据市场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确定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市场竞争优势。

3.3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文管理。

房地产企业要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摆到战略高度去认识、去实施。企业发展依靠技术进步、科技创新,更要强化人力资源的合理整合和有效开发,重视人才的培育和引进,选好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建立以企业经营人才为核心,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优秀员工为骨干的最佳人力资源整合机制,充分发挥经营者谋略和决策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奠定人才优势。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如果能以较少的人才所积聚的价值为企业创造较大的价值的话,就可以说该企业具有人才竞争优势。

3.4加快技术创新,创造技术优势。

目前我国房地产业如不采用新材料、新工艺,产品成本就降不下来,在市场竞争中就没有优势可言。创新始终是房地产企业发展的主题。房地产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具有技术含量高、技术标准高和技术要求高的特点,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开发商要不断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不断提高新产品研究开发能力,提高建筑产品的科技含量,在住宅的户型设计、功能设置、区域划分等方面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在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高度重视消费者的健康、安全、环保、绿化、节能、便捷,以及个人生活的私密性,等等,注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不懈追求科学合理,充分彰显产品个性,提升技术创新理念,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技术优势。

3.5提升产品质量,强化客户服务,增强品牌核心竞争力。

楼盘开发的质量和客户服务尤为重要。品牌竞争力是房地产企业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而产品质量又是品牌的生命。因此,提升产品质量是增强品牌竞争力的前提条件之一。强化客户服务也是增强品牌核心竞争力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Pulte Homes的成功一部分要归功于它能确保客户满意度,该公司建立了一套客户满意度监测系统,通过这一系统与每一个购买住房的客户进行沟通以确保满足他们的需要,成为唯一一个全美客户满意度连续四年排名第一的房地产公司[3]。公司将质量和客户满意度作为企业的品牌竞争优势进行精心维护,不仅树立起了品牌核心竞争力,还赢得了客户的青睐。

3.6加强信息化管理。

以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与创新精神为特征的三股时代力量,正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当前的房地产企业。房地产行业信息化管理是动态的、全面的集成管理,以个性化、灵活的、随需应变的产品模式,所以,信息化管理是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4.结语

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对房地产企业来讲具有重大意义,为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和体系,使其进一步完善和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1]李建明.企业核心能力[M].法律出版社,1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