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注意的功能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中注意的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中注意的功能

篇1

【关键词】羽毛球 注意力集中 教学方法

羽毛球运动是对注意力的要求非常高的项目之一,无论哪个技术都要求眼睛时刻盯住球,以便应对每次的来球,并做好每次的回球。如果,注意力分散,被对手抓住机会,就可能会失去整场比赛。原丹麦羽毛球著名男选手弗罗斯特曾在其顶峰时期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想解决注意力问题的关键是不要对未来或过去操心,也不应该总是沉浸在对即将进行的比赛胜负的思考之中。因为,脑子里想这些是无益的。相反,应该专心致志地思考自己如何才能发挥得最好。”20世纪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成功等于注意力加艰苦的劳动再加上正确的方法。牛顿也说过,“我的成就当归功于精确的注意力!”。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过:“注意力是智慧的门户!”可见,注意力无论在学习或其它方面,对于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注意的基本特征在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

注意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和集中是注意的基本特点。注意力在大脑中依赖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网络功能来控制。注意力就是把自己的感知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的能力。

注意是一种极其复杂而多面的心理功能,而羽毛球运动又是对注意力要求很高的项目。所以在羽毛球学习和比赛中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在正常情况下,注意力使我们的心理活动朝向某一事物,有选择地接受某些信息,而抑制其它活动和其它信息,并集中全部的心理能量用于所指向的事物。

1.注意的指向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个瞬间,心理活动都选取了某种刺激,而忽略了另一些刺激。当注意指向某一刺激时,对这一刺激的反应就清晰,而对其他刺激则反映模糊。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受的刺激信息也就不同。

指向性是心理活动对活动对象的选择。客观事物并不都能被主体清晰认识,人们在每一活动瞬间都能依赖意识和需要选择某个特定的对象而离开另一些对象。因此,注意的对象又叫做被主体选择的客体;注意的背景是其他没有被选择的客体;选择的范围是一个或几个互有关系的对象。

2.注意的集中性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集中在指向的刺激上的强度。例如,集中性是心理活动不仅离开一切无关事物,而且抑制了无关活动,使选择的对象维持在相对的时间内,保证对对象的清晰反映。在羽毛球课上,学生的注意高度集中时,指向的范围就会缩小,这时候,他们对自己周围的一切就可能达到“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境界了。 指向性和集中性密不可分,是保证羽毛球教学中学生心理活动顺利开展并继续维持下去的前提条件。

二、注意的品质在羽毛球教学中的实践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稳定,注意的转移四个方面。它可以反映一个人注意的发展水平。

1.注意的广度

亦叫注意的范围。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所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彼此间整体性越强,越能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以及活动的任务越具体,个体的有关知识经验越丰富,注意的广度就越大。

2.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或对象上。注意的分配是可能的、必要的,但是有条件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不熟练的,其他都已达到相对自动化的,即不需意识控制的程度。

3.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又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把注意持久的集中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所能维持的时间。对象的新颖性、多变性,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以及个体的精神状态,健康状况等等,是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在羽毛球课上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对于学生学习新技术动作和战术等其他的教学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及时地把注意从一种对象或活动,指向另一种对象或活动上去。先后对象或活动的新异程度,吸引程度,以及个体对对象或活动的认识和兴趣等等,都会影响注意转移的迅速程度和难易程度。

三、注意力集中训练应用于羽毛球课的几种方法

在一节羽毛球课上,要排除外界的干扰,学生就要做好充分身体和心理准备后,才能学习羽毛球技术和战术,培养学生的良好注意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目的。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在外界干扰比较严重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通过意志努力,集中注意力完成技术动作,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提高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其次,通过学生的意志努力随时分配和转移注意力的训练,教师在安排教学计划后,有意识地在同一教学课中变换训练内容,要求学生迅速从一种方法、手段,转移到另一种训练方法、手段上,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调节注意力的能力。

最后,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和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排除内心中的干扰的习惯,提高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1.游戏法

在课的准备部分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和游戏,如四面转法,数数抱团,数“7”等。在结束放松部分环节,利用身体催眠向身体的各部位传递休息的信息,从而使身体达到轻松、平静的状态。

2.视羽毛球法

在高于羽毛球网一米的空间内,挂一个羽毛球,学生们站在两边场内,然后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看这个羽毛球,然后闭上眼睛努力回忆,如此反复做几次,直至羽毛球在头脑中能清晰地再现为止;然后将羽毛球用拍子打动,学生继续提高注意力看球;然后让学生轮流在场内进行十字形跑动,眼睛将注意力放在静止或者移动的羽毛球上,保持脚下速度,并做击球动作。教师记录每次持续的时间,每次训练不少于3-4次,持续时间以能超过五分钟为好。

3.辨音法

在学生的呼喊声等嘈杂的环境中,让学生辨别击打羽毛球的声音并记录听见的次数,以十分钟为限。

四、结论

注意力可以通过锻炼得到提高和改善锻炼注意力,需要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独一无二的对象羽毛球上。集中注意力不但有助于增加有意识时的应变能力,而且还可在下意识的应变能力,创造力和直觉之间建立联系。所以,在羽毛球课上应用注意力集中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羽毛球技术及战术的学习速度和理解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注意 方法

注意力集中是学生保证有效学习的基本条件。可是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往往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易分散精力,影响学习效果。我们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呢?这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要了解注意的心理特征;二是要把握引起注意的方法。

一、注意的心理特征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基本特征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其主要功能是选择功能,即在众多的刺激中保证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任务一致的刺激,主要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类。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这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没有目标的注意,可以导致人的认知冲动。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高级的、主动的、有目的的注意,可以促使人们的有意调控和积极探索行为。这两种注意的特征是课堂教学引起注意的主要心理认知依据。

二、语文课堂教学引起注意的方法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不同类型的注意适应不同的刺激,或者说不同的刺激会引起不同的注意。因此,我们可根据注意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就能很好地集中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

(一)引起无意注意的方法

引起无意注意有两种情况:一是刺激的特点;二是学生本身的状态。两者都会影响无意注意,具体方法如下。

1.利用刺激的特点引起无意注意

(1)刺激的强弱程度。刺激的强弱程度对引起无意注意和集中注意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巨大的声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寂静的环境中,有轻微的声音,也能引起人们的倾听,所谓“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被听到”,这正是刺激相对强弱作用的结果。声音有音量和音质之分,要充分利用音量、音质的不同来引起注意。针对这种情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运用声音量的高低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写作课上,有的同学总爱唧唧杂杂,影响别人,这时轻轻敲一下桌子,或者故意咳嗽一声,给以警醒,那些学生会立即停止唧唧杂杂的声音;对那些听课时昏昏欲睡,神思游走的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给以醒神,那些学生会抬起头来注意听课;再如:在讲解《故都的秋》时,时而嗓门很大,声若洪钟,时而声音很低,音似浮云,时而山泉细流,潺潺而过,都会很好地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用不同的音质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朗读课文《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时,模仿不同人物的声音、口气和情感变化等来朗读,使学生在“刁难”中感受到紧张的气氛,会很好地引起学生对问答技巧和事态发展结果的关注。

(2)刺激的对比关系。刺激的强弱、形状、大小、颜色和持续时间长短等都有不同特点,在构成鲜明对比的情况下,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晴朗夜空中高悬的明月”和“象入羊群”中的“明月”与“象”就容易引起注意。这一心理现象告诉我们在教学时要运用刺激的鲜明对比关系来引起学生听课的注意,加强区别和记忆。比如:在给多音字“蔓”注音时,“man”、“wan”可用大小和不同颜色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区别记忆其意义和用法;在学习应用文中的借领条时,要用上“大写”的数字“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把这些字用红色笔写出来,以示重要。为了区别“大写”和“小写”的概念,再把小写的数字“8”,一个写得又高又大,一个写得又矮又小,问学生是不是“高大”的就是“大写”,“矮小”的就是“小写”,学生在会意的笑声中理解了数字“大写”和“小写”的区别。另外,无论是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还是用传统的黑板上课,在板书的设计上都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大小等来对比或者夸张等方法,以引起学生听课的注意和对重点知识的把握。

(3)刺激的运动变化。运动变化的物体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在静止的背景下运动的、变化的刺激容易引起注意。例如:繁华夜景中闪烁的霓虹灯和静静海面上一艘飞驰的快艇等格外引起人们的注目。根据这一心理现象,在上语文作业课时,老师可在教室里走动,一方面观察学生,另一方面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讲解课文时.用不断变换的身体姿势和手势配合抑扬顿挫的声调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都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在运动、变化的背景上,突然停止运动也会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比如:一列高速奔驰的列车突然停止,会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各种猜想。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可在讲解课文时利用突然停顿,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讲到《让觊觎者望而却步》的“一二・九”运动时,突然停顿下来,学生注视着老师,想知道“一二・九”运动的前前后后;同时用挥动的手势突然停在半空中,注视的目光突然停留在某一方向等,都会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对课文内容的思考。

(4)刺激的重复次数。刺激的重复出现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电视节目里的广告。同一内容重复一次又一次再一次,目的是引起人们的关注。重复刺激有两种作用:一种是当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或不在此而在彼的时候,重复强调一次,可以把学生的注意转移过来;一种是增强学生对刺激的敏感和警觉。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重点或是要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时,常常说:“请注意,我重复一遍”,比如:在讲解《普通人》“父亲”的性格时“父亲是一位做事认真的……人”,“父亲是一位做事认真的……人”,或者敲敲黑板,强调说:“我再重复一遍”等,都会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迅速的记笔记。

2.调节学生本身状态引起无意注意

学生本身的状态主要是指学生上课时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对保持注意有很大作用。例如:一个生病的人,无论他怎样用意志克制自己,注意力也不会高度集中,也会分散注意力,只有身心健康,精神饱满才能集中注意力。学生一般会在上午第四节或下午第一节课时,有时由于疲劳,昏昏欲睡,课堂死气沉沉,毫无活力。对于这种情况可在上课前让全班同学站起来唱一首歌或齐声喊几句口号来提一提神,转移注意;有时在课中讲一点与课文有关的故事、传闻或做一个小游戏等来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振奋精神,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李肇星义正词严驳“铁嘴”》时,插入一些当时的背景资料,学生听得更专注,更精神,爱国情感也油然而生。

(二)引起有意注意的方法

针对有意注意的特征,引起有意注意的方法如下。

1.利用明确的任务目标引起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因此,任务越重要,对目的意义理解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也就越能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所以在上语文课时,首先要明确这堂课的学习目标,要学习哪些知识,要让学生掌握哪些内容,重难点是什么,这样使学生能够明确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引

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教《普通人》一文时,首先板书上醒目的学习目标:一是要分析钱钟书夫妇的性格特征,二是要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加以体会,学生的阅读注意都会被这一任务所吸引,专注思考这一目标的答案。

2.利用严谨的课堂结构引起有意注意

课堂结构要严谨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要有系统性和关联性,符合人们的认知逻辑。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重点目标为中心成为知识的系统,而且彼此关联,才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比如:在报告会上人们一般都会按照“提出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和“对自己有什么启发”的结构来注意听取报告内容的。学生听课也是如此,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必须要严谨,这分两种情况,一是讲解要严谨,二是板书要严谨。

(1)讲解要严谨。一堂语文课的结构简单的划分就是引入、展开和结束。导入的目的是启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范围,提出目的和要求,解说有关知识;展开是讲解、问答课文要点;结束是小结所学内容,布置作业练习等。这一活动过程如果安排的严谨,会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时,首先用景泰蓝和一般瓷器的视频在比较中作引入,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轻松地解决了什么是景泰蓝的问题;其次讲解景泰蓝是怎样制作的,也就是说明线索的问题,又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原来是按照“制胎”、“掐丝”、“点蓝”等制作工序进行说明的;最后总结出文章是抓住了景泰蓝制作“工艺复杂和手工精细”的特征并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在这种结构下,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完成了教学任务。

(2)板书要严谨。板书总体上要有概括性、直观性和条理性。只有具备严谨的符合人们抽象的认知规律的刺激,才能引起有意注意。这一心理特征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板书要具有严谨性。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板书:

这一板书结构既严谨、直观,内容又概括、具体,具有条理性和内在的关联性,容易引起有意注意,便于学生思考和记忆。

3.利用讲解过程的问答引起有意注意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课文意义互动的过程,其互动的重要形式就是师生的问答,教师的提问最容易引起注意。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运用提问、提示、追问和评价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的思考并积极的回答问题。例如:在学习《母亲的情怀》时,问:“我”情愿给母亲买面包吗?答:不情愿。问:为什么?答:自己有约会。问:就这么简单吗?请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想一想?学生在认真地思考……这样通过提问、追问、提示逐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再加以评价,能够收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4.利用教具的直观作用引起有意注意

教具是教学的直观手段,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而且还可以引起有意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当教具映入学生的眼帘时,学生首先会注视着它,继而会想它是干什么用的,紧接着把它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是引起注意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准备了干荔枝和新鲜荔枝作为教具,同学们除了感到惊喜和好奇之外,有的拿着干荔枝与《荔枝图序》作比较,有的拿着干荔枝与新鲜荔枝作比较,有的拿着新鲜荔枝认真仔细的观察等,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很集中了。在讲解荔枝结构知识时,学生对照荔枝教具专注的听课,一节课下来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荔枝的生态知识。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引起注意有很多方法,要根据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心理特征,选择有效的刺激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篇3

关键词:注意 注意指向 注意转移

“注意转移”在心理学上是指:人根据目的和需要,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目标转移到另一个目标的过程[1]。

在学习活动中,人的注意总是围绕着学习目的,不断从一个侧面转到另一个侧面,或从一种方式转为另一种方式。注意转移对学习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演奏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积极的注意转移。一首乐曲从开始练习到最后成熟演奏,注意转移大致要经过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因为不注意会出错,所以人的注意也主要集中在乐器上一个个音的位置(如乐器的音键、音位),即所谓的“找音”。

第二阶段,随着练习的增加,肢体(主要是手)的熟练程度提高,肢体的动作行为记忆逐渐产生,注意开始转移。注意渐渐脱离了对一个个音位的关注,而向一组一组逻辑音群的演奏动作和行为上转移。在这个阶段,与音乐吻合的肢体(主要是手)动作行为逐渐清晰稳定下来,形成与音乐一致的稳定、自如的动作行为记忆。在肢体细微的动作和感受上也正在逐渐形成与“音乐韵味”一致的“行为韵味”。

第三阶段,随着练习的进一步增加,内心音乐和演奏动作融为一体。对肢体行为的注意内化为“有意后注意”。内心音乐变成准确、稳定、自如的演奏行为。注意同时指向音乐和肢体演奏行为两方面。大脑对乐器音键、音位的注意被高度地简化和淡化,仿佛大脑中淡淡的影子。演奏进入了“自由王国”。

演奏学习中注意如果不转移或转移不彻底会对演奏学习造成很大影响。“注意转移”存在着几个普遍问题:

第一,有些人的注意不发生转移,在整个练习和演奏过程中,注意始终顽固地指向乐器上的音键、音位。而有些人注意转移不彻底,追求准确或担心出错,注意就回到音位目标上。这样演奏时往往仓促拘谨,难以兼顾整体。

人的注意方式是与生俱来地指向行为的目标而不是行为的主体,如拳击时注意集中在将要击打的对象上、砍柴时注意集中于将要劈砍的木头上、穿针时注意针孔等,肢体是自发地产生相应的动作和行为。演奏具有即时操作性,容易出错,人往往会本能地高度注意音位目标。但注意具有排斥性,对某一目标的高度注意会影响对其他方面的操控。注意还具有粘滞性,注意转移需要时间。当速度快、音符多时,注意要在无数音位上快速转换,会导致顾此失彼。虽然少数人因手的协调性、柔韧性非常好,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他们内心想着音乐,注意集中于乐器的音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完美演奏音乐,但随着年龄增长等原因,手的条件发生变化后就感到“力不从心”。而普通人依靠这种注意模式很难胜任演奏。

第二,演奏练习中,很多人的注意转移缺乏意志的参与和控制,注意转移过于随意和频繁,注意不稳定、不清晰,常常在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甚至乐器、周围环境等主客体间到处游走。注意缺乏线性,呈断续状态,这样形成的演奏记忆凌乱而有缺陷。到正式演奏时,注意高度集中,大脑中记忆残缺和模糊的地方就凸显出来,导致心理上的犹豫动摇,对演奏造成影响。

第三,对音乐灵魂作用的认识较为片面,对注意转移的认识不清楚,因此导致忽视或排斥对于肢体演奏动作行为的培养。

演奏中存在着怯场、紧张等现象,人们常将其归咎为心理原因,认为必须高度关注音乐,摆脱对肢体行为的注意,在音乐引领下自然(自发)地形成演奏行为才能避免心理和肢体问题。但现实中,片面强调音乐的灵魂作用,自发形成的演奏行为效果却不好,效率也低。在学习到较高程度或较难的音乐作品时,这个问题尤其突出。

注意转移上存在的问题最主要是影响我们对肢体演奏行为的培养。

从本质上说,练琴的目的一是在大脑中培植、完善音乐形象,二是对相应的肢体演奏行为进行优化和巩固。人的触觉区别于视觉、听觉、时空感觉等,属于人的另一功能系统。动作行为的感知和记忆功能非常优越。肢体行为易于内化定型,形成后非常稳定。比如生活中的骑车、驾驶、打毛衣等,在行为记忆稳定建立后,可以同时说话、思考或将注意转移到别的目标而行为却不会受影响。激活、发展肢体的行为感知记忆功能,对演奏学习有很大意义。其实,学琴一开始要求的固定指法、讲究触键法等,就是将注意引向肢体动作行为及感受的最初步骤。练琴特别强调慢练,慢练不仅是要在大脑中放大音位目标及其相互之间的距离关系,更是要使手和肢体的动作行为及其感觉在大脑中变得深刻和清晰。简单地说,慢练不仅是为了让人在大脑中“看清”和“想清”乐器上音的位置,更是为了让大脑“看清”和“想清”肢体的演奏动作行为,从而在大脑中建立稳定可靠的肢体行为记忆。紧张、怯场背后常常是不良的注意方式和注意习惯,慢练时从慢到快的速度变化,既是对肢体综合演奏行为的巩固,也是对稳定的行为注意模式的培养。我们只有清晰地认识慢练的本质,才能在音乐引领下对肢体演奏行为进行有效的培植,最终使练琴的目的得以实现。只有肢体行为记忆切实建立起来,音乐对演奏肢体行为的引领才能得以完美实现。

学习演奏需要科学合理、主动适时、在意志控制下清晰地安排注意转移。开始练习乐曲时,注意要集中于乐器的音键、音位,在有了初步正确的音位及其序列概念后,就要及时结合着音乐,清晰地将注意转移到相关的肢体(尤其是手的)演奏行为上,建立起与音乐结合的、清晰完美的肢体行为动作注意。这样使音乐注意和肢体行为注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最终形成两者高度一致的稳定、精确的记忆。在此基础上,再辅以深入的作品分析理解,使感性、理性认识与实际的肢体行为记忆完美结合,这样就为成功的演奏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心理行为保障。

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注意的参与和引导,在演奏这一复杂的心理行为过程中,注意尤其重要。注意是记忆的前提,没有注意就没有记忆。注意不清晰,记忆就是模糊的。注意有偏差,形成的记忆就会有缺陷,最终都会在演奏上体现出来。深入地了解演奏学习中注意转移的规律,科学合理地调控安排注意转移,对器乐演奏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基金项目:2009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器乐演奏教学中的心理错觉与行为障碍”(09YJAZH012)]

参考文献:

篇4

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高中学生,还处于心理尚不成熟,自我意识和自控学习能力尚欠缺的成长阶段,课堂教学就注定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他控学习”。经验告诉我们:不论你的教案课前设计的多么完美,讲课如何得投入,但你忽视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反应,没有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保持学生的注意,那么这堂课的教学是无效的或效果较差。只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学内容上,跟上老师的思路,教学才可能出成效。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学情、认知基础,只是按某些“优秀教案”讲课,或教学过程过于平淡,讲课缺乏激情,教学方法单一或一味赶教学进度,再用大量的时间去搞题海大战……而课掌上许多学生严重“走神”,注意力分散或昏昏欲睡的教学现象或多或少的存在。所以,要加强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

认知心理学认为:“注意是心灵的门户”,学习是从注意开始的。常识告诉我们,不看不听或熟识无睹,充耳不闻是无法学到知识的。而面对同一个演示实验,不同学生其注意力——注意内容和注意程度的分布常常不同,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认知是从有选择性的注意开始的。注意就是心理指向,明确的心理指向是对认知的内容进行选择性感知接受和选择性思维加工的基础。课堂教学是学生围绕着既定的学习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他控学习”所以学生的选择性注意不是由学生“自由”支配的,而是需要由教师引导和指定。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使之始终指向学习任务,从而实现高效率的教学呢?本文就这一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见解和体会。

1. 学习兴趣是引起和保持学生注意的内动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发生的深层次的根源来自于主体的认知需要,然而学习的实际发生则常常需要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没有环境的外在刺激,学习的内需也难以自发启动。对于心理尚不成熟,自我意识和自控学习能力尚欠缺的中学生来说,学习的动机更需要依靠教师的激发和调动。而教育家布鲁纳曾说“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积极主动去认识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过程的内动力。”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份之一。新的教学大纲也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作为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只有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才能使他们产生最持久最有效的学习动机,而有了积极学习的意愿才能使学生以盼望和期待的心情对待这门课,学习中就会自觉地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兴趣不仅决定学习活动能否开始也制约着学习活动能否坚持。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物理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物理难学的畏难情绪。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实际学情,知识基础,要让学生能听懂,在逐步加深拔高,这样学生学有收获,尝到甜头,才会乐学,注意力才会集中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来。对于基础较薄弱,学习习惯养成不好的学生,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将学习的知识目标细化,将一个问题分为几个台阶性的小问题,降低认知难度,重视和强化基础,使学生能听懂,学会。同时还应加强演示实验,充分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适当增加一些趣味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他们的注意力。教学中注意结合物理学的学科特点多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一节讨论如何使帆船逆风也能行驶的问题,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一章时可联系我国的神舟号宇宙飞船的发射及发展前景。学习《向心力》一节时可演示和分析杂技表演中的“水流星”,“飞车走壁”及公园游乐设施中的“翻滚过山车…‘摩天轮…’大魔盘”所用到的力学知识。在《超重和失重》一节分析公园游乐设施中的“阿拉伯飞毯”包含的力学原理。在《动量定理》一节的学习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小鸟撞飞机的惊险事件和“蹦极”运动中的力学……。当学生在单元测验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时会巩固学习兴趣,更会将注意力更加牢固的集中到物理学习上来。教师幽默的教学语言艺术和个人人格魅力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还很多,教师只要做有心人,就一定能将学生牢牢地吸引到你的周围来。

2. 重视新课的引入,引起学生的注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要在课章的起始阶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学习状态。因此教学中就必须重视新课的引入,一开始就要牢牢地抓住学生地注意力。以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引入,或以一个惊险的实验,或以一个趣味话题,趣味实验引入……。例如《动量定理》一节引入新课时可做如下的实验:让四位同学扯住一张床单的四角,再让全班推举一个力气最大的学生用力将一只生鸡蛋往床单上摔,能否摔破?学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在鸡蛋上,带着好奇和疑问马上进入新课的学习。再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先出示一把直尺,问学生“尺子有什作用?”学生回答“测长度”。教师提出:你们知道尺子还可以测时间吗?……学生会非常惊讶,注意力立刻集中到尺子还能测时间的问题中来,教师马上引入正题:学了自由落体的知识,你就会明白了。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对保持学生的注意至关重要

学习习惯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听课习惯养成对保持注意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在高一入学一开始就要狠抓听课习惯。教师从学习高中物理的第一课开始就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课前的准备要充分,听课的坐姿端正,眼睛要始终跟着老师,这样的听课习惯一旦养成,习惯成自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就形成了动力定型,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会长久的保持。听课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严格训练的过程,教师一定要付出耐心和信心,毕竟青少年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教师以严谨求实的教风也会带动学生勤奋踏实的学风,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

4. 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引起和保持学生注意

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的集中体现,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统帅。教师的“导”的实质就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以学习目标为核心的学习上来。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特别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细化教学目标,课掌教学中要艺术地揭示教学目标。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目标教学法就是在课前揭示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目标明确,做到了心中有数,有了明确的心理指向,注意力才会自始至终集中在目标的实现上。也可以先创造学习的情境,再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适时地提出学习目标,要让目标引导学生,当注意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时,教学目标就充分发挥了导向功能。

5.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多媒体课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多个感觉器官参与到教学中来,比起单纯的讲解更能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将一些动态变化过程,微小的变化过程,微观的无法用实验来演示的过程借助课件可以形象、直观、生动的展示出来,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吸引和保持了学生的注意,可谓一举两得。例如在《简谐运动》和《机械波》时可用课件直观地模拟出振动中位移、速度、加速度、动能、势能的动态变化过程,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波的干涉过程。又如《布朗运动》可用课件模拟演示,将看不见微观粒子的运动直观地展现出来……。在高考的复习课中使用课件,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密度,保持学生的注意,提高复习的效率,比起传统的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实践证明: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吸引学生注意的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的变化灵活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保持学生的注意也非常重要:或讨论、或提问、或小组竞赛、或自学、或学生上台讲课、或猜物理谜语、或表演物理短剧,物理晚会等等……。如遇到下午的课,学生精神状态不佳时,则宜采用多演示实验,多增加学生的活动,给学生多动手动脑练习的机会的教学方法。

打铁还得自身硬!要在课掌教学中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教师要以满怀的激情,精神抖擞,全身心地进入角色,才能感染和激发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旺盛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会用眼睛“说话”,用目光“罩住”全体学生,随时留意和洞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变化,用对学生高度的负责和真诚的关怀去营造和谐愉快的课掌气氛。鼓励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细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才会开启心扉产生并对本学科保持盎然的学习兴趣和持久的注意力。

参考书目

篇5

一、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研究的不仅仅是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并且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对环境提出的要求。它是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探索人的心理与行为方式,对室内设计来说了解人在不同室内环境下的心理和行为,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室内环境设计中各要素的关系非常重要,例如如何进行空间的组织、分割,界面的设计、色彩和光照的搭配,室内环境的处理。

二、产后妈妈心理需求对产后护理中心环境的需求分析

产后护理中心是专门服务于母婴的护理机构,服务的对象是刚分娩出院的新生妈妈和新生儿,即坐月子期间的产妇和婴儿。主要从产后婴儿的喂养、健康保健和产妇的修养、塑形、哺育、培训、交流互动、精神放松转换的终极收获,不仅满足安全、健康、专业功能的需求,更要站在产妇的视角通过产后护理中心空间、材料、光与色彩及声音的设计与人们心理相结合,达到人与建筑相和谐。设计出符合产妇消费心理和审美心理的的方便、快捷、温馨、舒适、及功能多样化的室内空间。

1.安全性的需求

由于产后妈妈心理生理的的改变,从妈妈的女儿变成别人的妈妈,作为一位新生妈妈对宝宝的责任感,他们对空间的安全性有更高的要求,例如,空间装饰的材料、光的亮度、婴儿床的设计等。并且因自己身体上的改变引起的她们行为上的不便,所以她们对于产后护理中心的公共空间例如大厅、休息空间、服务厅、健身中心、培训室及保健中心等都要有利于她们的行动。所以安全性也成为她们对空间的最基本需求。

2.私密性的需求

对于新生妈妈来说希望所处的环境隔绝外界的干扰,并可按照自己的想法支配自己的环境。即使在专属的女性空间中,私密性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应该被虑到,如公共活动区的入口处、哺乳区等地方都要求有私密性,设计师应该为女性提供不同层次和各种灵活的空间,来提高空间的私密性。产后护理中心的私密性更应将关注点涉及到相应空间的视线遮挡、声音隔绝等方面。从而在独处的情况下表达自我感情,进行自我评价,而在需要时又要保持与其他人及外界的接触。

3.舒适性的需求

在产后护理中心,新生妈妈在产后恢复的一个月内,不仅希望能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安全性、私密性,同时也希望有“家”的氛围,空间是否舒适,直接影响着女性对空间的心理评价。女性敏感、细腻,因此,对于空间的采光、通风、家具的设计、面料的选择以及材质的舒适度等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例如空间里的家具应采用圆弧、曲线的造型不仅体现功能性得需求,而且更加空间化。如阳光房内以圆形来摆放家具,产生很强的“聚合感”。

三、室内空间在心理环境心理学中的运用

1.色彩

当人置身于一个空间内时,最先闯入人们视觉的是色彩,不同的颜色搭配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色彩处理的好坏不仅影响着视觉美感,而且影响着人们的情绪。产后护理中心在其不同的空间采用不同的纯度明度色彩,第一类新生妈妈常接触的空间上重点使用了纯度较低的颜色比如纯度较低的绿色,蓝色,粉色,这种颜色使人宁静、放松,缓解疲劳,对精神紊乱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第二类为新生儿,新生幼儿初期对艳丽明快的色彩较为敏感,因此我们应在公共区域如大堂、休息区、接待室等空间采用了高纯度及明度的色彩,以提高婴儿的色彩认知度。

2.材料

材料的使用不仅是体现不同材料的不同质感、各具特色的构造细节,而且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安全,特别体现在特殊人群方面。在产后护理中心除合理布局平面以外,利用装修材料与构造手法,也可防止噪音的干扰并且在产后护理中心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十分必要;家具、装饰细节应采用有弧度、柔软、体现充分的亲和力;顶面装饰宜采用简洁的造型和淡雅的色彩,给人一种温馨的舒适感。

3.光影

光影通过控制着空间视觉效果而影响着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合理的光影是营造室内气氛与创造意境的“特殊材料”。在产后护理中心空间的灯光设计中,不仅要考虑整体造型,而且要考虑安全因素如光的污染,光的亮度。设计中注重色彩与光线的结合,潜移默化营造出一种让人放松、安心的空间环境。灯光的设计根据空间的变化在其照明度上也要有亮暗的层次变化并且随着光线的变化其室内的氛围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使人不管在视觉上还是心理上均有舒适感。

结语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好学、学习兴趣

一、努力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青少年是最热衷于追逐新鲜事物的群体,同时,他们因为阅历少,需要全方面的了解生活,好奇心重。而处于特殊心理时期青少年本身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感觉就十分敏锐,适应能力也非常强。由于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多元化社会当中,他们虽然还处在求学阶段,却不甘寂寞;他们厌恶枯燥、乏味、单调的学习生活;和父辈相比,他们身边的环境更丰富多彩,他们的眼界更开阔,思想更活跃,也敢于打破规范的约束;他们喜欢求新、求奇、求异;他们有自己的观念,敢想敢做,勇于实践,热衷于追求新潮,敢于以自己的方式实现梦想。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初中学生注意的特点比小学生更具有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他们已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于他们要完成的工作和感到兴趣的事物上。教师要鼓励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爱护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根据这些心理特点,我经常在每节课的开始几分钟设计一些青少年感兴趣的话题,如“超级女声”、电影《哈利.波特》、2008北京奥运会、世界杯、NBA等英语对话。以这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厌学”的学生无疑会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愿意听,愿意说。这些话题,他们听了易懂,说了易记。课后就会跃跃欲试,甚或自我表现一番。运用这些英语与他人交流,虽然间或含有玩笑因素,但兴趣也就激发起来了。日复一日,潜移默化,他们也就由“厌”转化为“不厌”了,于是他们就想多学几句、多说几句--这就是求知欲,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初步兴趣就渐渐形成了。入门以后,教师即可把学生的英语对话引向深入,向话题的深度和广度拓展,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以后,“好学”的氛围就会逐渐浓厚。加上青少年时期的强烈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使他们对社会的一切新生事物都有着浓厚兴趣,很容易投入其中。

除了加强交际对话训练外,我还十分注意为学生创设一种恰当的英语环境,由于连江有大量的侨民在英、美、加拿大等国家,所以很多学生都有亲戚或亲人在这些国家,平时在和学生交谈、劳动、娱乐的时候,经常有意识地引入日常英语对话或讲个英文小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这种做法,对学生变“厌学”为“好学”亦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提高讲课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改革越是深入,越要研究方法。南宋时期的朱熹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所以,对一个教师来说,要上好课,在课前,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而且更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我曾调查过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时,他们一致认为英语课应该是:老师讲得少而精,学生口头练得多,文章读得流利、竞争+趣味。这使我认识到: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地提高讲课艺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生动活泼地教学,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我特别注意在45分钟的教学中,运用既慎密严谨而又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学习作为立足点,激励、组织、点拨、引导学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启发式作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口,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作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学”。一般说来,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经常采取竟赛方式汇报情景交际作业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心理学的特征,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日益发展,并逐渐占主要地位。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他们已掌握了一些关于上社会、自然方面的知识,已能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增强,能独立地考虑一些问题,但他们思考问题时,仍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他们已不满足教材中关于事物的解释,常想进一步了解形成某些现象的原因,对成年人或书本中的见解,常常提出疑问或不同的看法,喜欢争辩,好追问。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的进行阶段,结合本课的对话内容和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问题和竞赛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培养他们的辨证思维能力。在教学的结尾阶段,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课堂上所学过的知识,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培养师生感情,促使学生变“厌学”为“好学”。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层面。作为一个辐射教育整个过程及各个环节的教育意识与操作模式,情感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强调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新《英语课程标准》把情感教育摆到了十分显赫的位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智技能的发挥受主体情绪状态的影响。积极的情感状态有利于发挥潜在的各种技能,反之就会抑制心智技能,这就是情感的激智功能。情感能调节学生的自信心、焦虑感和志向,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延缓学习疲劳也有调节作用。教师的课堂情感表现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通过语言、声调、节奏和表情对教学内容的解读与演绎,引起学生情感的强大流动与共鸣,这是情感的感染功能。教师的人格品质、言行举止通过情感的介入和作用明显地影响教学效果,学生会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上来,产生“爱屋及乌”的心理效应,这就是情感的移情功能。我知道,培养学生的“好学”精神,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学生喜欢英语,往往是从喜欢英语老师开始的。所以,作为一个英语教师,我深感责任的重大。

篇7

人们常说:“成功的教学能给人以美的感受、美的享受。”实际上讲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创造美的问题。教师如是说:“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课堂教学充满艺术魅力与生命力的具体体现。”学生如是说:“过去,我们多么渴望,课堂像碧蓝的天空,任凭我们翱翔;我们多么渴望,课堂像浩瀚的大海,任凭我们跳跃。如今,课堂应像天堂,可做可说可争可设可乐可想,老师的教鞭像导航,不再使我们迷失方向……”

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美、发现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学会健美呢?那就需要我们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创造美、发现美。

一、引人入胜——开头形式美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开头要讲究导入的艺术。课堂教学的导入就像一曲艺术交响乐的序章,起着酝酿情绪、渗透主题、集中注意和带入情境的作用。

好的开头,是一种艺术,它能起到特殊的作用。首先,它能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动机,这种内在的动力,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它能引起学生对所学课题的关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把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指向的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完成心理准备。再次,它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作鼓动、引导和铺垫。精心设计课堂的开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使得一堂课从一开始便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立疑激趣,使学生很快进入良好的状态。同时,心理学表明,在一节课的开头,学生思维不受“前摄抑制”,留下的记忆最深刻。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一规律,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恰当地设计一节课的开头。或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或复习旧知,提问导入;或故事游戏,兴趣先导……

二、抑扬顿挫——教学语言美

教师的语言表达对教育教学有市面上直接的影响。语言是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认说媒介,也是最基本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的逻辑性、驾驭语言的技巧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效果。正确的教学语言是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的起码条件,高超的语言艺术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好话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说明了说话艺术的重要性。教师更应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注重实效课堂教学语言美。授课时,南腔北调的声音、嘶哑的声音、沉闷的声音,均不利于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的语音语调应该给人以美感。阐述结论的语言应该是铿锵有力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威力是不可抗拒的,这种“扬”塑造的是“壮美”;而描述性的、论理性的语言应该是细腻的、和风细雨式的、娓娓动听的,这种“抑”塑造的是“秀美”。

教师还应注重态势语言美。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表现出来的高涨情绪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师生双方得以沟通,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参数,注意力集中,思维能力敏捷,心情舒畅,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主动地去学习、探究知识,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如果教师呆立讲台,面无表情,只一味干巴巴地讲授,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会产生对抗情绪,无精打采,拒绝学习。那么,教育教学效果会是怎样,不言而喻,可想而知!

三、情智共生——师生互动美

一堂好课应当是情智共生的课堂教学,要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双方感到心情舒畅,使学生求知欲望得到激发,从而主动地去学习、探究知识,学习效果就会大为提高。反之,不良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抵抗情绪,心灰意冷,对学习感到索然无味。因此,教师要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达到师生互动,从而情智共生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角色。教师应认识到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的简单传授。教师应当放下架子,走下讲台,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交流感情,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给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在课堂上让学生敢开口、爱开口,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能力,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互动,才能实现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完美统一,才能实现教学过程与高效方法的完美统一,从而实现在学中悟、在悟中学,在互动中提高,在互动中进步,在互动中升华,在互动中创新。

四、简洁明快——板书风格美

板书具有提示要点、辅助记忆等功能,故应做到要而不烦,简洁明快。对于这个问题,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应引起注意。写了便擦,擦了又写,造成零乱,是不利于教学的。根据心理学表明,知觉是将感官获得的信息转化为有组织、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板书,要根据知觉和注意的特征和规律。利用对比规律以加强差异感,运用对象与背景的相关规律突出重要部分,使学生清晰地知觉对象,以新颖、独特的形式引起惊奇和兴趣,注意知觉组合规律,按照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闭合性原则、连续性原则、要素特性原则安排板书,根据知觉的理解性,重视板书与口语指导相结合等等。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文字符号、绘图或列表,以辅助知识信息传输,揭示学习材料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为学生的认识加工提供最优的条件和方法。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提示教材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增加信息刺激的强度,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每个教师都应练练书法、练练板书,注意书写规范,讲求笔法、章法,注意布局,结构合理,色彩和谐,力争板书图文并茂,井然有序,简洁明快,赏心悦目,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篇8

关键词: 元认知 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

一、关于元认知

元认知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观点,短短30几年的时间,“元认知”已经成为心理学界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并成为教育界研究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重要内容。

学习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理解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学习中的元认知“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认识”,“是学生学习策略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策略迁移的关键”。

所谓元认知就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识和意识。之所以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我们通常所说的认知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等,而元认知实质上是个体以自身认知活动为对象的认知,是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监控。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具有的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这是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如关于自身认识能力和特点的知识;关于本次认知任务的知识;关于认知策略的知识。元认知控制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过程中,能不断评价学习过程,并能适时地调整计划、选用恰当的方法,以保证任务的有效完成。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已有研究表明,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上,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水平已成为影响其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

元认知在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它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①意识性。能使学习者明确知道自己正在干什么、干得怎样、进展如何。②调控性。学习者能随时根据自己对认知活动的认知,不断做出调节、改进和完善,使认知活动能有效地向目标逼近。

由于元认知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识和意识。元认知策略就具有从外控到内控的特点。在学生的元认知还未充分发展前,其学习活动通常是在教师、家长的直接指导、要求和监督下进行。在教学活动中,随着教师元认知策略的实施,学生将不断丰富和掌握元认知知识,不断体验和感悟元认知监控,这将使他们对元认知策略的运用逐步从无到有,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起来,最后内化为提高自己学习效果的学习策略。

二、政治课教学中元认知策略的具体应用

(一)提高学生对自身认知能力和特征的认识。

一般认知能力包括:观察、注意、概念形成、空间推理、抽象思维以及运算能力等,即学习、理解、分析、概括、推理能力等,可称为智力潜能。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对自己认知能力和特征把握得越准,越有利于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认知效率和水平。然而作为学生,他们对自己认知水平和能力的评定,几乎都来自于教师和家长的评价,这些评价往往带有主观性,不够准确和全面, 若出现偏差,特别是作出了偏低的评价,往往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影响到学生认知活动的进展。所以教师和家长应尽量不要妄加评论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应该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认知特点和强项,促使学生利用并发扬这些强项,以此来指导监控或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如何帮助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客观地把握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特点呢?教师可借助于心理学专业的认知能力测验量表,让学生自我测定一下,当然教师应当讲明,人的认知能力是不断发展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公布量表结果评价时需注意,应把重点放在个体认知能力和特点上。

(二)增强学生对认知任务的认识。

学生对学习任务难度、性质的认识决定了其在该任务上分配的精力、时间的多少,影响到他对认知策略的选择。比如面对新课标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人教版),学生能否区分课本正文中宋体字和仿宋体字的不同要义;区分“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与正文的不同。又如在阅读正文时学生能否发现前后段落之间语言组织形式的相似性,前后段落之间的逻辑递进性,核心观点呈现的规律性等。再如面对课本中所呈现的知识,有的只需看懂,有的需要识记,有的需要理解,有的需要运用,学生是否能区分这些认识任务的不同能级要求,等等。学生对这些认知任务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到他们认知策略的选择和认知效率的高低。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关注认知任务,分析认知任务,要学会针对不同认知任务分配精力,安排策略。

(三)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认知策略。

心理学上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认知策略就是学习者自主调节和控制其内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元认知策略总是和认知策略一道起作用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使用认知策略的技能和愿望,他就不可能成功地进行计划、监视和自我调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认知策略。如协调好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建立起自己的标注符号系统;善于在众多信息中把握重点,找到关键词;能独立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整理归纳;可以借助联想建立比较复杂概念之间的联系;能主动运用关系图或图表等非语言信息表达内容等等。

作为高中政治课教师,希望学生学好政治,传授一定的记忆策略自然必不可少,如记关键词,扩充成句法;多重感观并用记忆法,眼看,嘴发声读,手写关键词并用,多重感观对大脑产生刺激,从而增强记忆效果;设问记忆法,复习知识点时,要学会自我提问,自问自答,这样能使记忆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不容易和其他知识混淆;睡眠记忆法,把比较难记的知识放在早晨起床后,也可以放在睡眠之前,这两个时间段可避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形象记忆联想法,把一组知识浓缩成一个字或词,然后再把字或词组成你自己容易记的句子。例如:《经济与生活》中,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这是较难记的知识点,可这么记,四个词各取一个特征字,组成“济、共、社、市”,谐音“济公涉世”;又如《政治与生活》中,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可取“合理”、“合法”、“正”、“守”、“民”、“权”,谐音“合理合法镇守民权”,当然组成的句子只要自己知道就可以,意义不必很精确。当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记忆源于注意,即使知道各种增进记忆的方法和策略,如果缺乏注意力,仍无济于事。

(四)丰富学生对认知进行自我调节和监控的体验。

大量研究表明,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上,学生学习的自我调节和监控水平已成为影响其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理想中的高元认知水平学生在上政治课时、阅读课本时或考试答题时,应能时刻监控自己的理解状态,根据自己的理解,预测结果,并利用一定的测查策略(如利用固有的生活知识验证,或试图提出反例驳倒等)评价这个尝试的有效性,根据当时的情境,确定自己精力的分配,修改或变换策略以克服所遇到的困难,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丰富学生对认知进行自我调节和监控的体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呢?

首先要实施计划策略,授课时要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会预测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时间和精力,以及预设所需的认知策略。总之,让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者。

其次要实施监控调节策略,所谓监控调节策略,即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重新调整认知策略。

例如政治教师在授课时,为增强学生领会能力,可教授一定的领会调节策略。(1)教会学生重读较难的段落。重新阅读较难的段落,尤其是当信息仿佛自相矛盾或模棱两可时。最简单的策略往往是最有效的。(2)变化阅读的速度。以适应政治课本中正文和辅助文,关键句和一般陈述句对领会能力要求的差异。对于比较容易的章节读快点,抓住作者的整体观点;对于较难的和重要的章节,则要放慢速度。(3)要教学生学会中止判断。在上新课时,当遇到不太容易理解的段落或知识时,鼓励学生抛开困扰理解的思维结点继续学下去,随着后面知识的学习,在整个体系逐渐建立时,回头再找先前遗留下的未解之结,会发现原来的困惑是那么的容易理解,这样的情况在学哲学时时有发生。(4)要鼓励学生猜测。当所读的某些段落或句子不明白时,养成猜测的习惯。猜测未知段落或句子的含义,并且读下去,看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若与后面的课本意思出现明显的矛盾,再根据矛盾的焦点重新确定原先段落或句子的含义。

又如政治教师在授课时,为使学生完成认知目标,必须实施注意监控策略。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由于感观容量的限制,心理活动不可能同时指向所有对象,只能选择某些对象。而在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往往会被哪些能引起感观相对强烈刺激的事物所吸引,政治课本中的漫画、照片、图表、文字,刺激强度依次降低,教师在授课时既要利用好这些鲜明的材料,又要把学生的注意集中到课本较重要的文字论述上。注意的牵引在教师用多媒体上课时,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学生一课下来只记得一些图片或视频了。那么如何处理呢?教师在讲解要点时,可尝试把图片换成文字,或屏蔽掉强烈的刺激源,教师用语言或手势,牵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重新关注要点。随着教师注意监控策略不断实施,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学习和掌握注意监控策略,提高认知效果。

(五)引导学生建立认识自我反馈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民主的反馈环境,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评价他人的学习方法与策略,也可以被他人畅所欲言地评价。例如:在教师在评讲试卷时,可让答错者先自我剖析错误原因,然后让答对者把自己当时的思路用语言表达出来,再让其他同学评价优缺点或补缺遗漏。教师应逐步地引导学生从以教师为主导的外部反馈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部反馈,并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学习者将外在的矫正性指示转变为自己的矫正性机能,才可以说真正地学会了元认知学习。

参考文献:

[1]周龙影.元认知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镇江师专学报(社科版)刊期号,1997,03.

[2]桑标,王小晔.元认知与学生学习.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30卷12期.

篇9

关 键 词:图像处理类软件 人机工程 软件界面 交互设计

1.界面设计中的研究方法

1.1人机工程学简介

人机工程学(Er g o n o m i c s),在美国有人称之为人类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在欧洲有人称之为人类工效学(Engonomics),日本称之为人间工学,其他国家大多引用西欧的名称。人机工程学不同的命名充分的体现了人机工程是“人体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从科学性和技术性方面,人机工程学可以这样定义: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解决系统中人的效能、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与方法的科学。[1]

现代人机工程学研究的方向是:把人-机-环境系统作为系统来整体研究,以创造最适合于人操作的机械设备和作业环境,使人-机-环境系统相协调,从而获得系统的最高综合效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机工程学也将紧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错相互渗透更加深入。[1]软件界面设计中也普遍运用到人机工程学,其中的人是用户,机是指软件,而环境则是界面。如何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关系,是设计人员需要着重考虑的。

1.2人机工程学在软件界面设计中运用的重要性

以用户为中心(user centered)是一种设计思想,而不是具体的设计方法"它来源于以人为本的设计价值观,认为机器应该适应人,减轻人的体力和脑力负担,成为人的辅助者。[3]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去研究软件界面设计,真正的将一款软件设计成为用户服务的软件,与未考虑以用户为中心的软件界面设计相比,其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让用户获得更加高级的使用感受。人机工程学可以为界面设计提供大量的数据,以优化界面排布、色彩、图形文字大小等。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加愉悦,软件的交互感更强。2.提高软件工作效率。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可以研究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最关注的地方,着重将用户使用和频率高的部分优化,进而提高工作效率。3.提升软件自身价值。如今软件市场竞争激烈,图像处理类软件更是是如此。一款软件能够从众多软件中脱颖而出,被大众所认可,在丰富完善软件功能的同时,也需要有一个让用户满意的界面。

1.3人机交互特点

人机交互(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是指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互,故可称为人机对话或人机通信。为和研究的内容靠近,本文的人机交互仅限于人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这里所说的“交互”指的是信息交换,即计算机用户与计算机系统(如软件、硬件)之间的信息交换。[1]

人机交互的特点主要有两个:第一是人与机交互是双向的,即人传达给机器一个信息,同时机器还会反馈给人一个信息,这样人和机器就实现了对话,这种对话语言就叫做交互。第二是交互手段的多样性。早前人机对话仅仅是通过鼠标、键盘来实现的,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对话语言呈现多种形式,例如声音、触摸。交互手段的增加意味着人与机器对话更加便利、准确,进而增强了用户体验。

2.图像处理软件简介和特点分析

计算机软件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系统软件,另一类是应用软件。其中操作系统就是最基本的系统软件,比如Windows、Linux、Mac等;应用程序则十分丰富,可以细分成许多小的类别,其中图像处理软件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类别。

照片处理软件是一类对数码照片进行分析、修复、美化、合成等处理的软件,在图形图像处理领域,照片处理软件属于图像处理软件的分支,是专门针对数码照片工作的软件。[2]

2.1 图像处理软件特点

软件呈系列性。现在许多大公司都将自身的软件群组成系列,共同进行推出、更新以及维护,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公司横向产品线较长,为方便管理这些软件,推出了系列产品来。

操作区域最合理化。图像处理类软件属于工作软件,在使用过程中,用户需要使用大量不同类型的工具,并且尽可能观察到更多图片的细节。

用户需求不同。对于普通用户来讲,需求层次较低,仅仅需要简单的图像处理功能。对于设计师来说,则需要更加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满足复杂作图的需求。

应用领域范围广。许多行业都有对于图片处理的需求,典型的行业有:平面设计、工业设计、计算机设计类:包括网页设计,软件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等等、摄影。随着软件功能的不断扩大,现在的图像处理软件还可以制作简单的动画和三维效果的图像,因此还可以应用于影视、建模等领域。

3.图像处理类软件界面设计中人机交互的详细研究

目前主流图像处理软件数量较多,同时不同软件定位也各不相同。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有Adobe的photoshop系列;基于应用的处理管理、处理软件picasa等,还有国内很实用的大众型光影魔术手,非主流软件有美图秀秀,动态图片处理软件有Ulead GIF Animator,gif movie gear等。[2]通过几款有代表性软件的界面进行分析,得到了一些规律,并且加以人机工程学原理分析。

3.1 软件界面设计内容

软件用户界面作为计算机软件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桥梁,应具备美观、易懂易操作、易学习、用户友好等特点,因此软件界面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软件界面设计具体包括启动界面的设计、软件整体框架风格设计、按钮控件设计、窗体面板设计、菜单界面设计、图标设计、软件产品包装等多领域设计。

用户能够直接接触到软件的地方即是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的地方,界面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启动界面设计、整体框架界面风格设计、工具面板设计、菜单栏设计、图标设计等。启动界面:启动界面是用户使用软件必然见到的一个画面,由于很多图像处理软件启动过程中需要加载大量的程序以及插件,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时启动速度也与用户电脑的硬件配置有关系,因此有时用户会长时间面对这个画面。整体框架界面风格设计:软件框架界面的风格可以传达出软件的定位。或者说框架设计是一款软件界面的灵魂,它决定了整个软件的风格走向。工具面板设计:工具面板是使用者接触最多的部分,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具有更好的交互感,简单易用则是它的设计原则。菜单栏设计:菜单栏是每款软件都保留的部分,软件的所有功能都能在菜单栏里找到。图标设计:图标广泛存在于软件界面之中,图形语言的信息传达是通过图形的视觉形态传达图形的指涉含义,是形义共同作用的结果。图形与图像的直观性和通识性克服了文字语言交流中的障碍、准确快速地传递着信息。

3.2 人机工程学在其中的应用

前文总结了图像处理类软件在界面上的特点以及人机工程学方法运用到软件界面设计中的重要性,因此在软件设计中必然加入人机工程学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以下从人机工程学的三个方面来探究图像类软件界面设计规律。

3.2.1 设计心理学在其中的运用

图像处理类软件的用户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用户,另一类是非专业用户。两类用户对于软件的功能需求基本相同,都是处理图像,但是不同点在于需求程度不同,专业用户需要对图像进行更高级更复杂的处理,而非专业用户则需要快速简单有效的处理。根据不同种类用户的需求,软件在自身界面设计上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分成了许多模块,让不同用户都享有自己的使用空间,进行高效的操作。

用户使用感受也是设计心理学研究的一大方向,不同软件可以传达给用户不同的使用感受。软件在设计过程中注重用户的使用感受,这就是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是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生理和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等,使人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适,是科学和技术在艺术与人性处的契合点[3]。人性化设计最核心最本质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软件界面中的“以人为本”设计体现在:界面的视觉效果“赏心悦目”,界面的布局合理以及界面的层次逻辑清晰。

3.2.2 人体测量学在其中的应用

一个软件界面中的信息交错复杂,在界面设计时要考虑不同信息的布局。根据人体尺寸中人转动眼睛和头部时的能见度图像可知,要把最重要和最经常使用的信息尽可能设置在视野中心3°范围内,一般性的信息在20°~40°内,次要信息设在40°~60°范围内,对于80°以外的视野范围,因视觉认读效率低一般不宜显示信息。[4] 人眼的水平运动比垂直运动的速度快而且幅度宽,因而显示信息排列的水平范围应大于垂直范围。[4]

在图像处理类软件界面中,图像的显示是最重要的部分,因此设置在界面中心位置,操作工具显示信息为次要信息,设置在图像两侧。界面的上部和下部则显示不重要的信息和一些使用频率低的按钮。

3.2.3 认知心理学在其中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的应用主要是两个方面,1.对界面进行信息结构划分。按心理学要求,用户界面中信息的排列应当符合操作信息的逻辑性,因此应该把显示根据所传递的信息或功能进行分组排列。这就涉及到了信息结构的设计,在人机工程学中可以运用卡片分类法和集簇分析法对信息结构进行定量分析,最后以树状图表达出来以供设计人员参考。2.提醒提示的运用。人的记忆是不完善的,经常会有遗忘的情况发生。因此在界面设计中对于需要注意的重要信息应设置取样提醒装置,提醒操作着对某个特别的信息源进行取样。根据人的知觉特性,可以采取亮的、彩色的及变化的特征来引导人的视觉注意。 [4]

4.结语

现如今软件界面设计倡导“人性化”,“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因此在软件界面设计中加入了人机工程学原理,使得软件界面在用户使用过程中更加顺畅,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根据图像处理类软件的特点,运用人机工程学研究方法,为图像处理类软件界面的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陆敏.基于人机工程的软件界面设计研究[D].江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2008.

[2] 季慧.图像处理软件界面设计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软件学院,2011.

篇10

从20世纪早期,对于音乐喜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就己经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1921年,美国心理学会通过问卷、言语报告和其他量表的方法,对被试者在熟悉和听觉疲劳条件下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欣赏中注意的分配和广度、知觉选择、兴趣等变量进行统计比较。三项研究都表明,对通俗音乐欣赏中熟悉度达到一定水平后,会伴随着疲劳的产生与态度的消极反应的增长。这一研究,开创了之后有关音乐熟悉度与偏好关系这一主题的系列研究和讨论之先河。同时对音乐与个体差异主题上的结合点的关注也逐渐兴盛起来。调查者着眼于被试者的人格特征和成长事件,将164名青少年被试者按照对轻重不同性质音乐的偏好分为3组,挖掘人格和成长问题的组间差异,得出的结论是有明显喜好倾向的组具有更多的成长困难,这些特定的音乐反映出青少年相应的性格与生活问题。其他的有关大学生音乐喜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涉及面也很广。那个时代给研究留下的痕迹在于,研究者们关注的多是音乐水平的高下差异,更强调一种“良好品味”的建立与音乐训练的重要性。这一取向更容易被理解为是服务于音乐专业教育的。[1]近20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大学生音乐喜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开始在多层面展开。从整体上看,在音乐态度问题上的共通规律研究十分丰富多样,研究样本设计多种多样,实验方法和调查模式也不尽相同,针对的研究目标涉及从整体音乐研究到音乐风格再到音乐元素等多个层次。

二、文化层面视角影响和研究视角

在文化层面,我们认为大学生对特定音乐风格的偏爱视为一种他们所认同的文化样式的表现,这种文化样式受多种文化元素的影响,当下,由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音乐文化以及由教育体制担保的严肃音乐文化都参与了这种文化样式的整合。音乐喜好作为大学生彰显个性与追求时尚的风格旗帜,作为表达他们同一性危机的合适工具,是各种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表现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特有的文化特征和内涵。音乐偏爱促使大学生借助情感表达使自身与社会背景更相适应,通过社会认知使自身与其文化背景更相符合,这个特殊群体的风格表达也给他们身处的文化背景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2]

三、音乐喜好及影响因素实验设计要点

首先要兼顾音乐风格与跨风格因素的材料选择。通过选取多种风格且具有不同音乐特征的乐曲作为材料,让被试者基于每段音乐本身做出喜好判断。其次是通过变换形式,通过每个组内在同一元素上有不同特征乐段的比较,得出喜好度的等级评定。在被试以及被试变量的选取上是大学生。因为在所有人群中,大学生群体向来是社会文化的先锋,他们代表了每个时代最敏锐的触角。他们对于音乐的热衷程度与接触频率,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后天成长环境的个体差异方面,可以从出生地、个人及家庭音乐爱好、音乐学习经历、音乐才能评价等多方面因素,通过更丰富的背景资料尝试挖掘多角度的信息。

四、音乐心理学的影响和研究视角

音乐心理学是“一门从科学角度研究个体的音乐思维和行为的学科。运用心理学方法进行研究的音乐活动包括个体的感觉、知觉、聆听、表演、创作、记忆、分析、学习和教学等等”。目前,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关注音乐行为的认知、发展和社会三方面,对这三方面的研究都须考虑社会背景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实体,大学生将音乐聆听作为一种情感陈述方式。以情感的功能性、社会性和发展性特征来为角度分析大学生音乐喜好及其影响因素,去揭示在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个体对音乐的情感反应。

五、大学生音乐喜好及影响因素的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