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 全面财务预算管理 编制程序 编制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在国内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一部分事业单位已经逐步认识到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战略意义,积极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财务预算管理模式,如北京一些事业单位实行“以现金流量财务预算为龙头,集中一贯的资金管理”模式,广东一些事业单位探索的“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模式”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财务预算编制的质量直接影响财务预算的执行结果,也影响着财务预算执行者的业绩考评。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当前事业单位的全面财务预算管理的编制程序与方法。
■一、编制程序
目前事业单位财务预算一般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1)下达目标事业单位领导层根据事业单位发展战略和财务预算期经济形势的初步预测,在决策的基础上,一般于每年9月底以前提出下一年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目标。(2)编制上报各财务预算执行单位按照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委员会下达的财务预算目标和政策,结合自身特点以及预测的执行条件,提出详细的本单位财务预算方案,于10月底前上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3)审查平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对各财务预算执行单位上报的财务预算方案进行审查、汇总,提出综合平衡的建议。(4)审议批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在有关财务预算执行单位修正调整的基础上,编制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方案,报财务预算委员会讨论。对于不符合事业单位发展战略或者财务预算目标的事项,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委员会应当责成有关财务预算执行单位进一步修订、调整。(5)下达执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对领导层议批准的的年度总财务预算。
■二、编制方法
为确保财务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可以根据不同的财务预算项目,分别采用固定财务预算、弹性财务预算、滚动财务预算、零基财务预算、概率财务预算等方法进行编制。
1、固定财务预算
固定财务预算又叫静态财务预算,是根据财务预算内正常的、可实现的某一服务质量与数量水平作为唯一基础来编制的财务预算。传统财务预算大多采用固定财务预算的方法。固定财务预算的特点是不考虑财务预算期内服务质量与数量水平可能发生的变动,只以某一确定的服务质量与数量水平为基础制定有关的财务预算,在财务预算执行期末,将财务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与固定的财务预算水平加以比较,并据此进行效绩评价和业绩考评。
2、弹性财务预算
弹性财务预算又叫变动财务预算或滑动财务预算,是在按照成本(费用)习性分类的基础上,根据量、本、利之间的依存关系编制的能够适应多种情况的财务预算,从理论上讲适用于编制全面财务预算中所有与服务质量与数量有关的各种财务预算,但从实用角度看,主要用于编制弹性成本费用财务预算和弹性利润财务预算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事业单位面临的是一个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弹性财务预算能够反映财务预算期内与一定相关范围内的可预见的多种服务质量与数量水平相对应的不同财务预算额,从而扩大了财务预算的适用范围,便于财务预算指标的调整。
3、滚动财务预算
滚动财务预算又叫连续财务预算或永续财务预算,随时间的推移和市场条件的变化而自行延伸并进行同步调整的财务预算,一般运用于季度财务预算的编制。其具体做法是:每过一个季度(或月份),立即根据前一个季度(或月份)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对以后季度(或月份)进行修订,并增加一个季度(或月份)的财务预算。这样如此以逐期向后滚动、连续不断地财务预算形式规划事业单位未来的服务活动。
4、零基财务预算
零基财务预算是对财务预算收支以零为基点,对财务预算期内各项支出的必要性、合理性或者各项收入的可行性以及财务预算数额的大小,逐项审议决策从而予以确定收支水平的财务预算,一般运用于不经常发生的或者财务预算编制基础变化较大的财务预算项目。由于零基财务预算不受过去老框框的制约,能够充分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各级财务预算部门精打细算,量力而行,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
5、概率财务预算
概率财务预算是对具有不确定性的财务预算项目,估计其发生各种变化的概率,根据可能出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其期望值,从而编制的财务预算,一般适用于难以预测变动趋势的财务预算项目,如科研开发等。采用概率财务预算可以提高财务预算值的准确性。在编制财务预算时,所涉及的变量,如服务质量与数量和成本等,有的时候可以准确地预计其数值,有的时候难以确定其数值。在后一种情况下,就需要根据客观条件,对有关变量作一些近似的估计,估计它们可能变动的范围,分析它们在该范围内出现的概率,然后对各变量进行调整,计算期望值,编制财务预算。
总之,不同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模式的创新必须认真分析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财务预算管理程序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寇铁军,彭建.我国预算监督改革机制问题研究[J].财政监督,2006;11
[2]于国安.政府预算管理与改革[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11
[3]周旋.如何正确理解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5
篇2
1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也是比较陈旧和单一
计算机从诞生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它从最初的一些知识也逐渐产生和发展了许多的软件应用,现在许多职业学校设置的计算机基础的课程设置过于不合理,教学内容也比较陈旧,还用以前的老版本,现代更新的一些新的计算机技术和知识没有很好的传授给学生。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比较传统,虽然有的用多媒体教学,但是知识内容不时常更新,学生们提不起更多的兴趣来学习,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太好,这种情况在一般的职业院校是比较普遍存在的。
2、如何实现计算机基础应用的高效率教学
面对专职院校存在的这些问题和弊端,必须采取实施适当的策略改变现状,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让每一位职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应用。
2.1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教学。由于每一位职业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要因材施教,明确每一个学生的起点,对于起点比较高的学生,告诉他们不要有骄傲的情绪,不要认为自己起点比较高就不认真的学习现在的基础知识,不能错过补充新知识的机会。而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告诉他们不要以为比别人起点低而自暴自弃,更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利用课业时间积极补充计算机基础知识。
2.2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来源于实践,也应该运用到实践中去,要根据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恰当的分组,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有的放矢的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可以联系一些公司企业让学生们去实习一段时间,提前让学生们感受和适应社会工作。适当的调整教学课程,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实践教学体系。从以后的就业来说,要加强学生们的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练习,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文化基础知识的课程可以根据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考试,可以加大实践考试力度。
2.3及时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现代科学技术日益进步,每天都会产生新的软件或者是技术,如果还用以前较陈旧的教学方案,不及时更新的话,学生们就不会时时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学生们以后的就业来说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应用和社会实际是相互结合的,例如现实生活中我们只会用到十进制,而计算机中却不单单只这一种进制。应专门设置一门关于计算机发展动态的课程,把新的计算机知识时时传递给学生们。同时进行网络教学,让学生们学会并正确使用网络工具,结合自己所学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2.4对学生们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效果要进行考察。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的应用是学习计算机技术的根本,只有打好浅层次的基础才能在有能力去钻研更深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并应用。要经常检验学生们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比如对于幻灯片的制作应用,教师们可以让同学们制作一个幻灯片的项目作业或进行一场比较激烈的幻灯片制作大赛。像Word、Ex-cel等基础软件,可以让他们做一些任务模板,设计一些相应的创作性的东西。总之,要重复的检验和考察学生们的基础知识的应用情况,要学以致用,更要学会举一反三,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篇3
在11月份我参加了这次计算机网络培训,虽然这次计算机网络培训的时间很短,但对我来说受益匪浅,充分认识到了自己在计算机应用与网络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培训使我的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的角度改变了,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应以这次计算机网络培训为契机,积极接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了观念,开阔了教学研究的视野。
这次计算机网络培训使我认识到了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不断的跟随时代的步伐去学习,掌握新的有关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软件方面应该加强一些实用性的软件去练习;硬件方面不仅要多搜集资料还要亲自去实现,亲自去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它,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才不能被淘汰。
通过刘老师的一些讲解和自己的学习、听专家讲座、课件等环节,我感到长了许多见识,以前从未听说过的一些软件名词,现在都有了一些了解,并简单的学会了运用。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还要懂得一些关于计算机维护方面的知识,这次计算机网络培训课本上,有一章都是介绍了有关计算机维护方面的一些方法,通过学习,最基本的一些毛病,不用请外人啦,自己就能过解决掉。
短短的几天计算机网络培训很快就结束啦,但老师们精辟的论述仍常常回荡在耳边。来自导师的谆谆教诲,来自同行们的倾情相助,汇成了一股股沁人肺腑的暖流、汇成了一阵阵催人奋进的号角,支持、激励着我始终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停留。展望未来的工作、学习之路,将是永无止境。
篇4
关键词:计算机;通信领域;应用价值
一、我国计算机通信的发展概况和工作原理
(一)计算机通信的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当前的网络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计算机通讯技术拥有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通过计算机网络渠道展开日常信息交流与传输,不仅可以对已经接收到的各项信息数据进行科学的数字化处理,又可以加深对于计算机技术实际管网搭建和通信运用领域的变革。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即时网络通讯工具有腾讯公司(Tencent)的微信语音(WeChat),人们可以使用他的电脑版本(DNweixin)与公司上下员工展开即时信息交流。还包括腾讯QQ,这是目前我国电脑企业办公和个人实时通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款的聊天软件。还有在美国上市的新浪公司通信软件产品微博(microblog),国家大量的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都开辟了自己的官方微博,最为处理大小事务的即时性平台。
(二)计算机通信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通讯技术可以利用互联网二值信号将通信领域中,编辑处理的各类复杂的信息数据利用数字化技术转变为语言、声音片段和图片信息,实现多媒体形式下的讯息传播。通过计算机网络化信息处理,可以使得通信方式更加丰富和多元。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传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计算机工具的使用,可以极大提高通讯的信息含量,以往移动媒体的通信方式只会局限在语音传播和文字片段传播,现在的计算机技术使得通讯的广度和深度均得到了提高。我们国家的互联网建设人员通过多媒体通信技术的革新,大力发展光纤网络技术,不仅开发出了三网融合的多媒体通信,也使得计算机通信方式信息含量更加丰富。其中,数据影响和语言传媒技术使得计算机通信技术用户普及率大大提高。
二、计算机技术在通信领域的优势与实用价值
(一)计算机技术在通信领域的主要优势
一般情况下,一条语言模拟信息传播的速率可以达到大约每一秒钟2400bt.通俗来讲,使用计算机技术一分钟传播的字符数可以达到大概一万九千个。但是,相比较语言模拟信息传播的速率来说,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的数字化信息传播的总体数率可以达到每秒钟64000bt,换句话说,使用计算机信息传播技术,可以使每一秒钟的字符数达到480000个。通过数据统计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计算机技术在通信领域十分可观的发展前景。
一般来说,计算机通信往往是运用二进制的通信方式对十分繁杂的信息数据进行传输和有效处理,具有很强的消除噪音的能力。并且,计算机通讯的方式,可以通过改变码型的方式对传输的信息数据进行加密化运算,从而保证网络信息数据的安全、即时传播。使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保证讯息传播的高保真,将信息数据准确无误地传输到用户的手中。目前,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已经在我们国家的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广泛而高效的运用。网络化计算机技术在我过的银行内部核算体系和工业产业的基础性运用别广泛、深入和具体。在银行的使用方面,银行内部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遥控和操作,实现ATM柜员机的远程操纵,可以使用金融核算软件对每日进项和出项数据展开有条理的整体工作。
(二)计算机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实用价值
在医疗方面,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更是得到了广泛而纯熟的运用,对于医护工作者来说,病人的生命健康安全高于一切。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多方会诊的方式,针对患者的各类X片,CT扫描结果进行精准的分析,为病情的治疗和手术计划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保障。
在工业和建筑业领域,计算机通讯技术更是能够实现各类复杂图纸的远程协作,建筑方面的优秀工程师通过在线信息交流,实现建筑工程的准确设计和合理规划。工程监管人员在通过多媒体通信技术进行建筑施工管理时,可以在编制各个施工技术用表时通过计算机手段进行处理,就能够得到各种施工技术用表的详尽统计情况。同时,建筑工程的质量管控人员还可以通过Internet在线引擎搜素平台,通过信息导入接口,与上级工程指挥部取得实时联系,导入最新的操作细则规范要求和上级部门的最新标准等文件。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催促建筑施工方面必须要深化管理技术的信息化改革,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可以实现质量管理人员能够完全参与到建筑施工的每一个环节的品质管控中去,实现质量验收的远程操作。
三、结束语
内部计算机信息化通信设施项目负责人,应该高度重视本企业内部的智能化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注意培养公司内部的信息化管理操作人才。 计算机通信项目的管理和技术要点涉及到很多专业的信息软件知识和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和工作方法必须通过不断更新和发展,让内部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才能实现通信活动的即时和高效。对于公司内部的重要计算机通信管理岗位,领导层应该聘请具有高精尖操作技能的人员来担任,帮助公司计算机通信内部团队对改良日常工作方法做出最佳的抉择。我国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必须要加大计算机技术在通信领域应用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付常林.关于高速公路中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1).
[2] 戴贵龙.关于计算机移动数据库的应用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7):15-16,153.
[3] 孟尧.关于计算机多媒体制作的实验应用报告[J].信息通信,2013,(7):129-129.
篇5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68-02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针对所有的学生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它不分专业,旨在培养所有的学生拥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自己专业内的一些知识问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多元化已经成为一个发展趋势,所以学生如果能够利用好计算机,就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到最新的知识,这样学校就能够教育出一批更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才。这才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最初目的。
一、现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本情况和出现的一些问题
现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所有的高校来说,都是一门公共课程,是把传授学生信息技术基础作为初衷的教学课程。它包括计算机的软硬件的基础知识、系统和基本的办公自动化软件知识,还有一些多媒体知识和网络知识等等,覆盖的范围比较广,但是并不是很深。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它基本上涉及了计算机的方方面面;但是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它的基础知识就好像一把打开计算机课程的钥匙,对以后的深入学习至关重要。[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专业知识的需求更为明显,高校相应地也加大了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一些公共课程进行压缩,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方面由于学习时间少,学不到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不够重视也对课程的学习发生忽略,加上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现在的初级教育中都已经开展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同时一个地区学校相应的师资设备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最终造成了高校的学生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良莠不齐。因此,种种因素导致计算机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①在课程的最初阶段,师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难”!老师难教,学生也难学。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范围太广,知识点太过零碎”。②在课堂上会出现一些学生不屑于学习,而一些学生则学不会的现象,原因是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良莠不齐。
二、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的具体的教学与实践
(1)计算机的进步和科技知识的高速发展,学生的素质也在不断的提升,这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需要老师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来扩充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素质水平,让自己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法,听得懂学生的语言。因此老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就要查找一些新的知识为课堂做准备,同时老师也要不断地学习一些先进的计算机领域的知识,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手段,以最高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比如说,老师在讲解一些关于计算机网络和程序方面的知识的时候,课本上大多都是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而且课程的内容量很大,学起来枯燥无味。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发挥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学生讲解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同时还要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适当地加一些课堂调控的手段。例如:一次在听课的过程中,有一个老师在对学生解释网络域名时将其比作一个人的名字,但是IP地址的解释则是一个人的电话号码,两者之间相互匹配,上网就是把域名转换成相应的IP地址,就好像打电话的时候,找到名字对应的电话号码进行拨打,通信的发生是因为号码,而与名字无关。这样,学生就能够形象化地理解了域名和IP地址。[2]
(2)计算机基础的任课老师要在教课之前了解自己学生的专业情况,并依照学生的专业特性实施“因材施教”,让不同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有所偏重。就好比一些计算机类的专业,比如电子、电信等等,还有一些非计算机类的专业,但是多少涉及到一些编程类的学科,比如说心理学、机械制造等等,其中计算机基础课程后面的操作系统部分的内容对以后学生的C语言课程、汇编语言课程和单片机课程都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在这一部分就一定要给学生仔细讲,同时还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课的需求进行学习;但是比如说我所带的班级中有化工,材料以及一些文科类的专业,针对这些专业在这一章节的教课中,就不能按照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要求来对待他们了。[3]另外,关于技术方面的知识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当知识以铅字的形式出现它本身就落后了,所以,作为老师,不能够仅仅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对学生讲课,这样就会浪费学生的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好,老师应该充分地利用好网络,及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先进的知识,这样就能体现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前途的先进性。
(3)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来说,它应该是一门实践很重要的课程。结合以前毕业的学生反应的具体情况可知,在实际的工作中,计算机基础的知识应用的是比较广泛的。但是,当学生被问起会与不会的时候,学生往往就是眼高手低,缺乏实践。究其原因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是对照着课本,按照步骤进行操作,感觉十分简单,但是真正工作后,好多东西不是忘了,就是记得乱七八糟的,因此主要的还是上机实践。同时,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要加强对上机实践的考核,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能够真正地重视起这门课程。
(4)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点,范围广,知识点多,同时又是公共课,所以课时安排就相对来说比较少。因此,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为了能够加快课堂进程而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这样速度虽然达到了,但是好多时候,学生的思维往往是跟不上老师的速度的,而且老师的讲课也只是机械的讲课,缺少课堂的激情,所以学生很容易感到厌烦。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进程,基础好的学生感到没劲儿。因此,这个时候老师就要适当的加一些课堂调控的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老师也要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依照课堂知识的内容,适当地添加一些声音、图片等等的因素在课堂中,一方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比如说,老师在讲解Excel表格的具体操作的时候,可以预先制作一份求职简历让学生看看,然后在讲解的过程中配合操作,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是十分集中的。还有老师讲解PPT的时候,可以首先播放几张比较优美的PPT,这样一方面调节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4]
(5)除了上述的具体方法外,老师还可以利用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学科的穿插讲课,充分地体现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还有,改革考试方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精力等等。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从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学生未来知识的学习,更关系着一些深入性人才的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实践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改变,我们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和其它的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自身特点,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努力创新,培养高知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宝军.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27).
[2]吴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部分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7,(8).
篇6
随着信息网络行业的日益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应用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学校中关于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教学任务也已经初步展开。相对大多国内的本科学校来说,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向更加关注技术实践操作人才的培养。所以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教育课程会更加注重对学生们在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具体操作能力的锻炼。本文首先对我国的高职学院目前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教学状况作了分析,其次阐述了在建设计算机信息网络应用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最后从高职院校对于计算机网络应用以及具体建设的路径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建设;教育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中广泛地参与到人类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更多的人对这个技术越来越依赖,这一现状表现出目前社会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人才的大量需求。这让很多的高职院校有了新的教育方向,快速设立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加大力度培养社会需要的实践动手能力强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型人才。虽然计算机网络人才的培养已经得到了一些院校的重视,但是在这方面的建设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快速完善计算机网络教育平台,会对学生以及学校提供很大的帮助。
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计算机教学建设中的现状
(一)计算机网络的课程所具备的专业性不够
高职院校中的各种专业对于计算机网络课程中需要学习的技术有着一些差别,但是一些高职院校会对相似专业的学生开展相同的计算机课程。每个专业对于计算机技术要学习的重点虽然会有些相似的地方,但学并不合理。例如;电商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在网络技术方面有深入的学习,而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则更需要进行办公软件、绘图软件方面的学习。所以校方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安排不同的学习计划。避免出现不同专业班级在同一时期进行相同内容的学习情况。
(二)强调计算机知识的完整构成体系
应用型人才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过于要求知识体系的完整程度,他们不需要掌握全套十分专业的理论知识。要是为了让学生们掌握完整的知识而不断地增加课程,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会造成严重的负担。所以学校应该适当的筛选课程,将已经不会应用到日后工作的知识课程进行删减,同时再加入新兴的学习内容。
(三)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操作能力的联系不匹配
很多高等职业院校会将学生在这一课程的学习中,理论知识部分与实践操作部分完全分开进行,在大半个学期的课程中都在学习理论,后期才开始练习实际操作。这对计算机技能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使学生并不能及时进行很好的操作能力训练。
二、建设这一教学应用应遵从的原则
在这一技术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应该考虑这些原则:首先是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机教室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来进行合理的划分,并且要根据上课专业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电脑、网线、软件等基础材料。这样可以有效地根据学生的专业来进行教学工作,在突出专业特点的同时也方便了教师们的日常教学管理。其次需要在不同的教室选择不同的装饰,例如艺术类专业的教室可以在墙上贴出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计算机专业的教室应该放置一些书架,选择专业类的各种书籍供学生们翻阅。最后要考虑计算机设备的实用性,机房内电脑系统有没有及时的更新,不同专业的机房有没有安装教学需要的软件等。
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于计算机网络应用及建设路径建议
(一)将网络课堂应用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中
计算机网络技术拥有远程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独立的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计算机在各自的电脑上看到教师所演示的教学内容,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自行练习。同时,在网络课堂中,不用过于依赖课本中的知识,网络中可以搜索到最新的教学素材,保证学生可以接受最新的知识。学生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和老师随时进行沟通,让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更方便对学生进行辅导。而且网络课堂的作业系统可以方便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作业完成的效率。
(二)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合理融合
在课程安排中要考虑到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以及学生进行联系实践所需要的时间,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将老师所讲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实际操作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的同时可以将知识运用到是实际操作中。也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一边讲解一边带着学生们操作,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避免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出现无法掌握的情况出现。
(三)构建专业的网络教学实验室并将虚拟网络技术应用
到日常教学工作中专业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对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这一实验室的特点就是可以对不同的网络应用进行模拟,通过模拟这些应用使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快速运用到各种场景中,为学生以后参与工作打下基础,但这类实验室因为专业度较高,所以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由于这一实验室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还是很有必要建设的。虚拟化技术在计算机教学的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可以有效提高已有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学校应该在了解已有教学资源的前提下对一些软件应用进行虚拟化处理。有效的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适合的解决方案。
四、结语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课程教育中还不够完善,在社会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人才有大量需求的时候,校方应该加大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力度,为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就业做出努力。在教育方面一定要将网络课堂运用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备方面,应该尽快建设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堂实验教室。虽然需要较大资金投资,但是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结果。以上就是笔者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方面的分析及建议。希望可以对学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计算机网络人才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马进宝.高校网络系统建设和管理的若干问题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04):294-296.
[2]赵乃东.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方案的研究与实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1(13):193-195.
[3]钱翠.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知与行[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05:72-73.
篇7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全面发展
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为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劲的助推作用,计算机软件工程与其他技术相互结合,相互影响推动了我国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的计算机软件工程其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国需要全面发展自主研发技术。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计算机软件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希望有效地推动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
1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软件工程发展至今大约有30多年的历史,相关的技术也得到了全面性的覆盖,突破了传统行业的发展过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产业水准相对比较低,个人观念比较重的现象,对产业发展的整体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阶段计算机软件工程作为现代化信息技术中的核心技术,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缺乏完善的规划体系,缺乏自身的软件特色等等,这些方面都导致了软件工程的意义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对我国当前软件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增强基于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
2.1创新产品与服务
为了促进计算机软件工程及其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实现产品与服务的有效融合。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途径,特别是对于那些陷入困境或者处于竞争劣势的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够有效地推动产品技术的发展。由于受到国内外的竞争和经济危机等影响导致当前的影响力有所下降,这个时候急需我国的计算机软件工程能够通过产品的创新与技术的开发,为我国的相关企业提供更大的竞争力[1]。
2.2重视技术自主权保护
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计算机软件工程发展趋势与其相对的技术自主保护权具有息息相关的作用。因此作为企业需要加强计算机软件技术方面的自主保护权。此外,就国家层面上来讲,需要重视知识产品的保护,尤其是关于核心技术方面知识产品的保护。首先需要积极宣传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知识,其次需要完善知识产权的相关保护法律,同时需要严厉的打击关于违背知识产权的行为[2]。
2.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相关技术研发,对于人力、物力、财力要求相对较高,因此需要政府的支持,只有在政府的支持下才能够有效的推动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开发。首先政府需要扩大投资,建立完善的融资渠道,为计算机技术的软件开发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其次政府需要出面建立相关的工程基金由此来筹集计算机软件研发的相关资源,需要完善计算机软件、信息服务,互联网应用,数字电视以及推广平台,从而充分的保证产品的自主创新以及项目研发成功的实施[3]。
3展望基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3.1现代化
计算机软件工程是现代化社会衡量的标准是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产物,因此计算机软件工程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计算机软件现代化发展的表现主要包括工程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强,有更多智能化科技化的产品展示出来。其次是计算机工程传统技术将会被新的技术进行替代,技术水平上会不断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计算机的使用频率会不断地增加,计算机会越来越融入到人们的现代化社会中,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总而言之,计算机软件工程将会面向现代化社会发展,是一种社会的趋势,会推动我国信息化与科技化水平的发展[4]。
3.2智能化
就目前的社会发展来看,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功能足以满足现在发展的需要,但是当前社会处于不断发展进步的状态,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社会发展中的需要,需要推动计算机软件工程不断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能够朝着智能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计算机软件工程的阶段性建设目标是智能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相关的技术会逐渐的表现出智能化的特征[4]。
篇8
[关键词]高中计算机教学;问题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220-01
导言
在当前科学技术长时间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已在各个行业领域中普及,并变成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社会关于人才的要求提出全新规范,而校园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途径,应当从社会需求出发,培育学生的相关技术。同时高中阶段是学生自己学科与知识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直接决定着学生将来的发展,在素质教育推广后,如何培育学生全面发展变成大家关注的焦点。但就现阶段而言,我们学生计算机学习能力相对较差,针对处理这一问题的办法展开探讨,意义重大。
1 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现状
计算机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得到了普及和应用,学校为了让我们学生都能够使用计算机,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从该课程开设以来,我们学生对该项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使用该项技术,但是从课程教学目标上来看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对计算机的掌握还是处于起步阶段。
2 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应用实践训练
高中阶段的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较多,造成课时十分紧张,很多时候学生一直都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状态。并且,我们还需要面对很大的高考压力,通常只重视高考科目的学习,不会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上消耗过多的时间。这些客观上的原因使我们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虽然基本掌握了教师所讲授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但由于没有进行实际的训练,导致我们在学习完该课程几天后便会忘记。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掌握仅仅停留在简单应用阶段,不能够专业使用该项技术。
2.2 缺乏深入的学习
高中学校对学生进行的计算机技术教育,一般所采取的方式为课堂教学上的理论讲解和此后简单的上机实践。这种教学方法只能够让我们学生对该项技术有一个简单的认识和了解,不能够使学生完全掌握此项技术。要想切实提高高中生的计算机水平,应当深入学习该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并花费时间进行操作实践。然而,由于我们学生课程较紧、学习时间缺乏,再加上家长和我们对该方面知识的不重视,使得我们在课后不会深入学习该方面的知识。缺乏n后的巩固和自主练习是导致我们学生无法获得良好学习效果,无法充分掌握和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重要原因。
3 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的有效方法
3.1 提升创新意识
为提高我们学生计算机学习能力,首先应当培育学生积极的创新学习理念,并在此指导下,完全的改动当时计算机学习中存在的状况和不足。创新学习观念不单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另外也对学生思想延伸具有积极效果,有助于学生在完成讲堂学习任务后,对深层次常识进行研究。高中生应当主动的运用创新性观念看待计算机课程,突破传统学习观念的限制,从根本上认同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进行创新思想思考,将计算机理论认知进行深化。学生应当积极发挥现象力和怀疑精神,关于计算机的学习以积极考虑作为基础,并提出创新性观念和状况,进而对状况进行处理,并从中获取创新所带来的趣味。为使学生可以对计算机学习坚持持久性创新认识,应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以理论常识作为基础,且另外注重情感要素同样起到积极的效果。
3.2 激起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计算机课程中的学习同样如此,所以只有激起高中生对于计算机的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才能保障我们计算机的学习积极性。在兴趣爱好的引导下,我们才可以对计算机课程坚持持久热度,并积极地战胜学习计算机中遇到的难题,不断弥补本身不足之处。老师应当起到引导效果,在讲堂中合理运用教育方式方法,构建轻松愉悦的讲堂氛围,树立和谐师生关系,另外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应当耐心回答,鼓舞我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对学生具有创新认识的体现给予鼓励和表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可以主动完成讲堂教育内容,在完成工作的基础上,延伸计算机学习深度与广度。此外,老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在保证计算机学习效果的同时,让学生逐步把握更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区分计算机讲堂与文化课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学生间讨论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相互沟通,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知识。
3.3 加强应用实践训练
在高中阶段,我们不应当只重视高考科目的学习,还应当全面培养自身各个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在计算机上,更应当十分熟练、了解和掌握该项技术,以便能够在生活和学习当中利用计算机为我们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因此,我们应当加强计算机的实践训练,进一步提高我们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首先,我们学生可以向学校申请在课余时间进行计算机的训练,以便能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操作实践,在巩固计算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其次,合理规划我们自己的学习时间。通过规划每天的学习时间,可以使在不影响其他科目学习的情况下,能够抽出时间对计算机进行实践和应用。最后,转变学习意识。意识的转变是提高我们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以往我们学生只重视高考科目的学习,对于与高考无关的科目,往往会将其忽视掉,使得很多我们学生缺乏实践生活能力,成为一个“书呆子”。只有当我们学生的学习意识发生转变,高考的成功不再是我们学生进行学习的唯一目的,获得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王道,通过这种意识的转变,我们的综合素质提高才会成为可能。
3.4 加强高中生的自主深入学习
我们要想学好计算机信息技术,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学习,还需要在课后进行深入的学习。我们学生在自身现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丰富计算机知识和理论,对于我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一定的帮助。例如,我们可以先学习相关理论,以通过计算机的“国二”考试。当我们充分掌握了相关理论时,便能够进行深入的学习,尽可能获得更多计算机类的资格证书,这些证书能够证明自身所具有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对我们今后学习与工作都有一定益处。而且,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科目,应当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与实操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否则我们在该方面的学习就成为了一种时间资源的浪费。我们要想深入学习该方面的知识,还应当具备较强的毅力和信念,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另外,学生在学习该方面的知识时,不仅会总结出自己的学习心得,还会遇到很多困难,此时同学之间应当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能够使自己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的学习力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也不是一次、两次教育和训练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曲折的过程,是家庭、社会、学校、老师多方综合努力的结果。高中计算机学习中,我们必须要调动对计算机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杨挺.论当前高中计算机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信息与电脑,2014(9):196-197.
[2] 张灵雪.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1):170.
篇9
1.1从学生方面来说,他们都来自不同地区,有的甚至是偏远山区,学生们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很少,而有的来自繁华的城市,他们接触计算机很早。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会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但是也正由于学生的素质差异,导致他们在学习本课程的时候接受能力不同,最终出现了部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抵制和消极情绪。
1.2从教学模式的方面来说,当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老师先进行讲解,之后再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设备给学生进行演示操作,最后再让学生上机进行训练,老师在旁边给予指导。但是普遍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在教师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感到枯燥和乏味,缺少学习的激情。另外教师在进行演示时,无法立即操作,导致接受知识的程度不高。
2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的改革策略
2.1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的手段
首先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知道,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提高兴趣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和掌握本课程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树立起学生认真学习的思想观念。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要让他们了解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使用价值。计算机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只有掌握计算机基础的应用知识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而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程度。我们可以优化教学方式,例如将学生分为两个部分,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因材施教,进行单独的辅导,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老师的辅导作用,减少学生学习压力。对于一些关于实践方面的教学内容和一些理论知识较多、涉及操作部分很少的知识,我们可以在上机时候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直接在机器上进行操作和训练,这样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提高整体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2.2优化课程,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内容
由于教材的更新大部分都跟不上新知识的更新速度。教师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设计,将某些具有基础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知识进行提取。对过时的或者已经有新知识对其补充过的知识,在讲课时应该提醒学生,对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进行补充。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提高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学有所用,能够同专业紧密联系,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可以适当调整深度。
2.3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模型;科学教育;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2-0120-07
一 计算机模型及其建模工具
模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事件、过程或系统的简约化、抽象化表征。计算机模型是以计算机为媒介,应用特定的工具(程序、软件、建模环境)可视化、简约化地呈现数据、现象(尤其是对象的抽象成分、因果关系以及随时间演变的复杂系统),从而描述、解释、预测现象。图1、图2呈现的是两个计算机模型实例。“理想气体”是由美国西北大学Uri Wilensky教授开发的系列NetLogo模型之一,“光电效应”是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PhET项目组开发的系列仿真实验之一。每个模型的界面包含现象、变量、控制、数据、符号等内容。它们从宏观、微观、符号、图形层面表征物质的性质、现象、变化。通过设置、改变计算机模型中的参数,可以观测不同条件下的现象,从而把握、预测事物的性质、变化规律。人们还可以根据需要,改编程序语言,修改模型。计算机模型可存储于硬盘、光盘、网络服务器等介质中,因而人们可以自由复制或下载。由于计算机模型相对于物理模型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生产生活及学校教育中。
基于计算机建模的技术丰富多样,包括数据库、语义网络、电子表格、专家系统、系统及种群动态工具、可教人和直接操作环境、可视化工具、超媒体、结构化计算机会议等。不同领域、不同目的,建模的工具通常有所差别。科学教育中,计算机模型主要表现为可视化模型、仿真、动画、系统、图形、关系等形式,目前国外比较流行的建模工具(或环境)有eChem、Genetics Construction Kit、Model-It、NetLogo、PhET、Pedagogica,Stella,Thinker tool,Molecular Workbench、4M:Chem等,这些技术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
二 科学教育中计算机模型研究若干课题
自上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广泛运用计算机模型于科学教育中,相关研究十分繁荣,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1 基于计算机模型的学习研究
(1)计算机模型与多重表征
表征是学习的核心。Johnstone认为,无论是物理、化学还是生物,都建立在三重表征之上,存在思维三角(图3);科学家可以畅行于三角之间,然而学生常常搁浅在宏观一角,这造成了科学学习困难。计算机模型充分整合宏观、微观、符号层面信息,呈现同一现象不同层面的表征以及不同表征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建构事物的多重表征及其联系。
Wu等以eChem为主要建模工具(图4),在11年级化学课中开展教学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在实施6个星期的研究后,学生的化学表征学习得以实质性提高。绝大多数学生在宏观、微观水平能很好地掌握有关概念知识,深刻理解相关表征和化学概念;学生在表征转换题目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题目,表明学生在不同的表征之间相互转换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积极参与模型学习的学生花更多时间讨论化学表征背后的相关概念,对物质性质、结构、概念等相关知识的理解更精确,对化学表征的理解更深刻。Wu等强调,计算机模型对学生化学学习具有累积性、长效性的影响。
Williamson研究表明,计算机动态模拟比静态图片更能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深刻编码,同时激活形象和语义双重编码,有助学生形成关于现象的动态心智模型;而仅观察透视图或粉笔绘制图,学生难以建立对现象的充分理解以及形成物质微粒性的心智表征,而仅仅停留在宏观现象的认识上。Snir等开发、实施了物质微粒性计算机模型工具的教学研究。他们发现,学生对物质的宏观理解和微观理解是相辅相成的,计算机模型工具能够帮助中学生持久地内化物质的微粒观,同时增强了对科学模型的理解。
Ardac和Akaygun对59名九年级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组学生除了常规教学还接受基于媒体的教学,该教学突出强调宏观、微观和符号的同时三重表征。研究表明,媒体教学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常规组,他们更容易在分子层面表征物质。随后,Ardac和Akaygun比较了56名八年级学生关于化学变化三种教学条件下(动态一个体、动态一全班、静态一全班)的学习效果。结果发现,动态视觉表征组的成绩显著高于静态视觉表征组,个体学生动态视觉学习组分子表征成绩优于以全班性动态视觉学习组和静态一全班学习组。作者建议,当向学生呈现分子表征时,尽可能运用动态视觉方式。
计算机模型之所以能促进学习表征,Wu以“烷烃”表征为例,作如下解释。学生在理解化学表征时,需要形成解释、转译和心智转换操作。由于化学表征既有形象性、又有抽象性特征,学生要建立对化学表征的充分理解、获得表征技能需要具有牢固的概念化知识与视觉空间能力。根据Paivio(1991,1986)的“双重编码”理论,Wu提出了表征学习需要建立涉及可视化和概念化信息的三重基本认知联结(如图5):(a)外界所呈现的信息与个体内部表征的信息之间建立表征联结,如将“烷烃是一种碳氢化合物,它们只含单键”(外部刺激)与“如果碳原子数为n,那么氢原子数是2n+2”(个体言语表征)之间建立联系(联系1);(b)外界所呈现的可视化信息与个体内部表征的信息之间建立表征性联系,如将(可视化刺激) 与烷烃的心智图像(可视化表征)之间建立联系(联系2);(c)可视化系统与概念化系统之间的对照联结(联系3)。在化学表征过程中,学生需要激活上述一个或多个联结。例如,要将化学式转译为物质结构,学生需要提取有关可视化和概念化信息,激活化学键与分子形状之间的联结。计算机模型可以为学生充分提供可视化刺激,强化不同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结,增强学生的表征理解与转换能力。
(2)计算机模型与概念学习
概念形成与发展是科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研究表明,计算机模型能有效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理解,转变错误概念、模糊观念。例如,Russell等运用4M:CHEM在500名大学生中实施研究。该模型整合了宏观现象、微粒运动及有关图形、图表、化学符号、方程式等内容。结果显示,学生在后测中化学成绩显著提高;56%的学生(前测中则只有32%)能对科学概念(“化学平衡体系”)进行准确的描述和定义;学生在错误概念题上的得分从前测的0.5减少到后测的0.2。Ozmen等整合了计算机微观动画模拟与概念转变学习材料,研究它们对学生化学键模糊概念矫正的影响。他们总共设计了16个计算机模型和7份概念转变学习材料,在11年级展开准实验研究,发现在化学键概念后测中实验组学生的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组,而前测中两者没有显著差异。Ozmen等指出,整合计算机模型与概念转变学习材料的教学方法,能有效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和模糊观念的矫正。
Vosniadout从心智模型视角解释了计算机模型促进概念转变的内在机制。形成心智模型是人类认知的最基本特征,人类通过建构心智模型来认识、理解世界。心智模型对概念发展和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强烈、实质性的概念转变需要心智模型的根本重构。心智模型的转变是学生科学概念转变3种主要形式之一。心智模型(内部模型,即人头脑中的模型)和外部模型(物质世界中的模型)之间是动态、相辅相成的关系。心智模型是外部模型的基础,外部模型反过来制约、规定心智模型,提供概念转变的意义。计算机模型可以使学生的心智模型与外部模型发生耦合。一方面,计算机模型帮助学生连接现象与模型,内化、建构、精致或重构心智模型;另一方面,学生的心智模型可以通过计算机模型进行外化、表达;在双向互动过程中,促进概念的理解和转变。
(3)计算机模型与建模学习
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意识到模型与建模对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各国现行科学教育(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对科学模型的理解和运用。与此同时,大量研究证实基于计算机模型的学习和教学能有效发展学生模型理解与建模技能。例如,Fretz等研究发现,建模工具(Model-It)作为支架能有效支持学生完成绝大多数建模活动,促进建模技能的发展。Snir、Smith和Raz开发了物质微粒性计算机模型,该模型包含了4个窗口:(a)化学实验,即实验模拟,提供宏观现象;(b)问题与思考,设计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旨在引发学生对宏观现象的思考;(c)模型,提供不同模型,它们分别从不同视角解释同一现象,学生可以比较、选择自己更为满意的微观解释模型;(d)模型探索,允许学生用所选择的具体模型来探索现象,检验自己的想法与假设。该研究表明,这些计算机模型不仅帮助学生内化物质微粒性假设,同时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好的模型可以在更大范围上解释事实,而非仅展示某个现象”的认识论观点。Sins等进一步研究发现,学生对计算机模型、建模的认识论理解(即模型的性质、模型的目的、建模过程以及模型的评估)与思维深加工具有显著正相关,而与思维浅加工显著负相关。
Taylor认为计算机运用于教育主要有两种模式:指导一训练模式、工具一探究模式;前者是计算机控制教学内容,计算机用来呈现有关事实信息、训练学生;后者是学生控制学习环境、内容,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让学生探究计算机屏幕上所展现的世界。计算机建模环境偏向后者,可以充分给学生提供机会探究模型工具上所展现的现象、特征以及背后所隐含的科学模型与概念,更重要的是理解科学模型的本质以及训练建模的基本技能。
(4)计算机模型与科学探究
Geban等通过对200名九年级学生长达9周的计算机仿真实验研究,发现基于计算机的仿真实验及问题解决活动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科学过程技能。de Jong和van Joolingen在大量文献研究基础上归纳出计算机模型能有效支持学生科学探究的5个方面:(a)提供科学探究所必需的学科背景知识;(b)支持猜想与假设的形成;(c)支持实验设计;(d)支持作出预测;(e)支持自我调节学习过程。Quintana等建构了支持科学探究活动的计算机模型支架性设计框架,该框架围绕科学探究过程的三个成分展开(即意义建构、过程管理、表达与反思),包含了模型任务、障碍、支架原则与策略、建模工具样例等要素。实践证明,该框架为如何运用计算机建模软件作为脚手架支持学习者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不少学者研究了基于计算机模型(仿真)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特征、影响因素。Lazonder等对55名大学新生进行基于计算机仿真科学探究活动的实验研究发现,对于前知识较为缺乏的学生,在探究活动之前及之中提供相关学科知识信息,有助于学生进行科学推理和科学知识的获得。Mulder等比较了基于计算机模型的探究性学习环境下两类建模进程,即模型序列进程(即一开始呈现理想模型,包含所有变量,变量关系逐渐深化,学生逐步建构完整、特殊模型)、模型精致进程(即随着建模进程逐个增加变量,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单一到综合进行建模)。结果表明,计算机模型探究性学习环境下,模型进程方式有助于学生任务的完成、提高探究技能,其中模型序列进程优势更明显。可见,基于计算机模型的探究活动有助于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技能、发展科学过程与方法。
(5)计算机模型与认知发展
Ogbors提出,相当一部分人在逻辑、数学、抽象思维等方面十分欠缺,而计算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这些高级认知技能的发展。他以WordMake、LinkIt为主要工具,进一步证实了计算机模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定性推理(即利用对物体、事件的想象进行推理)、半定量推理能力。Pallant和Tinker以计算机建模环境Molecular Workbench和Pedagogica中的分子运动模型为主要工具研究学生微观水平的推理。研究发现,学生通过探究分子运动水平上的物质模型,可以较好地建构物质状态心智模型,精确地再现不同状态下物质微粒的排列情况,并进行原子间相互作用思维推理。Sins等研究揭示,计算机模型环境下学生要完成较为复杂的任务,需要进行深度认知活动,如建立观点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和原则、整合新信息与先前知识经验等,从而发展深刻思维加工能力。
2 基于计算机模型的教学研究
计算机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相关研究文献也相当丰富。Stieff以ConnectedChemistry为例,总结出计算机模型在化学课堂中的几种应用方式:(a)作为可视化工具用于教师演示和讨论;(b)作为实验仿真让学生进行实验;(c)作为反馈工具,用于家庭作业,让学生自学和问题解决;(d)模型修改、建模活动。PhET项目组所开发的仿真科学实验大量运用于实验室实验、家庭作业、可视化辅助、小组活动及演示中。Khan以化学平衡为例,提出了基于模型教学的五个原理:(a)基于已有心智模型对化学平衡作出预测:(b)在两个变量间建立关系;(c)提供背后机理的解释;(d)运用类比支持关于模型的解释;(e)评估初始模型;(f)修改模型。price等运用计算机模型于学生讨论活动,从“交际法”、“基于模型的共同建构法”两种理论视角提出了系列教学策略:现象观察-计算机仿真-极端案例-状态图形。每一策略包含若干“驱动”方式,如计算机仿真涉及向学生介绍计算机模型所代表的意义、使学生专注于计算机模型(如情境化、预测、强调、批判)。研究发现讨论和仿真的协同作用能提升学生的参与、促进理解以及思维推理。此外,Ozmen实证了计算机模型与概念转变学习材料相互整合的教学方法;Liu强调计算机模型与真实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比单一教学(计算机模型或实验)更有效。Wei、Liu提出了基于计算机模型的形成性评价教学策略。
3 基于计算机模型的评价研究
随着计算机模型广泛运用于科学教学中,如何测量、评价学生基于计算机模型的学习效果则显得十分必要,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为欠缺。本文第一作者曾以Rasch测量理论为指导,开发了基于NetLogo模型的物质概念理解测验量表,包含3个理解水平,由15道选择题、3道开放题组成,这些题目针对作者基于NetLogo设计的“化学反应”模型。例如,“程序界面右侧的图形中,曲线的变化意味着_____。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温度变化”(选择题)、“请用相应的文字及图画描述本活动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开放题)。学生先用10~15分钟操作计算机模型,然后独立回答问题,测试数据运用Rasch模型进行建模和分析。Liu等开发了10套计算机模型形成性评价量表,每个量表涉及三个维度(物质、能量、模型),包含24道等级选择题(即备选项高低不同的理解水平而非对错)、1道开放题。研究结果显示,这些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能有效揭示学生基于计算机模型的学习特征与发展规律。
4 基于计算机模型的教师研究
Stylianidou等曾对8位科学教师进行个案研究,发现教师还不能充分、自觉地运用信息工具于教学中,但他们面临的这些压力正日益增加;制约教师顺利实施教学改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认识因素很重要;教师越是能充分意识到计算机建模在具体实施中以何种方式变革课程以及不同的因素如何影响教师的转变,他们就越能选择实施新的想法。Valanides等研究显示,小学职前教师进行基于计算机模型的学习与教学之后,能够十分清晰地认识到科学模型对科学教与学的重要意义,能正确建构科学模型,并积极利用它们作为教学支架应用于教学设计中;而在此之前,这些教师完全忽视了模型和建模在科学教学与学习中的作用;然而他们仍需要广泛学习以充分理解科学模型的建构过程。尽管教师意识到计算机模型对学生科学学习的作用,但他们关于模型、建模、计算机模型、教学法(PCK)以及技术的使用知识仍十分缺乏,这直接影响着计算机模型的教学成效;而教师这些方面的发展较为复杂和非线性,仅仅接触、意向是不够的,教师需要更多的体验、练习以及更深入地实践与反思。
三 启示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正猛烈冲击、深刻变革着教育领域,成为人们获取和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计算机模型与建模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开辟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范式,势将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中国这些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仍显得相对滞后。现有文献仍主要集中在对国外计算机建模工具的介绍与评析,少有研究深入探讨这些计算机模型如何与学科教学整合以及该学习环境下多种教学要素的特质与规律。适合我国科学教学的计算机模型开发的讨论也并不多见。曾有机构开发了少数中学科学仿真实验,但并未得以充分推广、普及。无疑,国外先进的经验对我国相关领域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1 计算机模型的设计应基于一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D.H.乔纳森论及技术与学习的关系时强调,学习者不是从技术中获得知识,而是从思考中学习;应该将技术作为一种能够帮助学习者阐释和重组个人知识的思维工具,利用技术来帮助学习者更为有效的思考;教育者与其费尽心思分析如何让技术教得更好,不如考虑学生如何思考才能获得更富有意义的学习。因而,在开发、运用计算机模型时,应当把学生如何学习作为根本出发点和依据。本文述及的计算机模型及其相关研究,大都基于一定的学习、心理理论,如表征、概念形成与转变、心智模型、认知加工等。此外,要使计算机模型最大限度帮助学生学习,需要基于大量的实证研究。例如,PhET项目组建立了基于研究的设计思路,通过反复实践、评价、反馈、改进,使得仿真实验最大程度上达到课堂教学需求、体现教学价值。
2 开发优质的计算机模型需要多个领域专家的参与
事实上,一个完美的计算机模型是多种智慧的集合体,包括学科知识、学习科学、计算机技术、艺术、教学论等。纵观现今较为流行的计算机建模工具、平台或环境,其团队成员常常来自不同领域。例如NetLogo项目组包括课程开发者、认知科学家、学习与教学设计专家、程序员、学科人员、中小学教师、网络技术员、管理者等。不同领域人员可以从各个角度对计算机模型的设计、运用提供专业化支持,从而保证其科学、合理、美观、实效等。
3 教学中计算机模型的运用要注重适切性、实效性
计算机模型设计者往往基于不同的目的、立场进行设计,然而教学实际总是丰富多样甚至迥然不同的,体现在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思维特点与水平、学习环境、教学条件等方面。因此,教师需要筛选、二次加工或者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重新设计。有些现成的模型过于复杂、综合,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或教学需要把握好计算机模型的难度。一些建模工具会提供程序代码(如NetLogo、PhET),可以通过改编程序修改模型。由于计算机模型在我国起步较晚,现行大多数模型都是英文界面,如果要用于我国课堂中,需要进行翻译或者向学生提供中英文对照辅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