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课程教学要求

篇1

一、 理解课程标准,树立新观念

国家教育部新编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关注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前我的体育教学过分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动技术、技能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的身体健康,以我为中心地位。我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考什么内容,就学什么内容,把体育锻炼当作短期行为,考虑最终考试能顺利通过便完事。我教学中忽视长远效益,忽视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忽视心理、社会两个领域素质的培养,没有把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彻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自从“体育新课程标准”思想的提出,对我的教学的改革有了指导性,我感到,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习惯、体育能力以及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锻炼,自我评价,学会科学的锻炼方法,为他们今后走出校门,走向“完全靠自觉行为来维系的终身体育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二、 改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

1.精选教学内容

以前体育教学以运动项目或以我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将课程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的确,要根据目标去选择内容,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开展创造性教学留有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终身受益。教学内容中精选适宜学生学习的五个领域,终身体育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兴趣的内容,实用体育、民族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体育的内容,如:武术、韵律操、羽毛球、毽球、体育舞蹈等。还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以科学精选的新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淡化“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是指教学过程中直接搬用专业化、成人化的竞技运动,强调学校体育为竞技体育打基础,从而忽视普遍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使平时体育课堂教学变成了专项运动训练课。我认为,如果这样教学,很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淡化运动训练成分,强化教学方法传授;应淡化对生理指标的注重,加强对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的注重等,使平时的课堂教学更贴近中学生。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对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机制的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所以我一直反对“竞技体育”的教学模式,现在教学新课程标准理念给了我极大的支持,平时上好一堂体育课该怎么上心里就更有数了。同时我也努力学习,在工作中加强业务进修,提倡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去达到和实现体育教学的五个领域目标,扬长避短,最终实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3.灵活运用教法

课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跳短绳》一课,一般采用传授式教学法和学生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在教法上,我尝试激趣法和鼓励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前,激发学生模仿小兔、袋鼠等动物跳,然后,布置小动物学跳绳,比一比谁学得快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练习。练习过程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花样跳绳,一方面,让学生当小老师教不会的同学。每当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我都会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有时作出惊呀的表情,有时有意输给学生,在我的激发和鼓励下,学生对跳绳充满了兴趣,不仅体育课上跳,回家跳,课间十分钟也在跳,学生只要一见到我,就拿着跳绳跑到我跟前,让我数数,面对学生的进步,我深感成功的快乐。当然,体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 、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我想,只要在意,改变在教学中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去完成作为中学体育教师适应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篇2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基本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32-01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发展观、教师教学观等观念的转变;在课堂改革的具体目标上,倡导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实践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程评价上,强调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功能;在教学过程上,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等。因而,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是一个新的课题。

一、做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既要具备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一般要求,又要具备体育专业的特殊要求。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一些体育院校培养体育师资比较偏重于运动技能的培养,甚至只重视专项特长的培养,而忽视了总体素质的提高,这种弊端显而易见。可以见得,作为一名合格的、受欢迎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师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运动技能。

近几年来,有关职能部门为提高新时期的体育教学质量,十分重视对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按照新课标实行先培训后上岗,这对于转变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体育教师的总体素质和业务能力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在系统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能形成特长。要使学生达到这一要求,体育教师就必须首先掌握相应的运动技术与教学技能,才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教师。

二、做教研型的体育教师

过去听课、评课主要重视教师对体育教育标准和教材内容的把握是否准确,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教法运用是否适宜,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否到位,教师的教态是否自然,课的强度、密度是否合理等环节上。而新课改注重学生能否主动地学习,教学能否体现过程和方法,教师是否关注学生高尚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就是说,要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去谈教学,要争取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再是看教师讲得如何,而是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再是强调用什么理念来指导教学,而是看教学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因此,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亦是学校体育教研工作的首要目标。体育教师要以课改精神为指导,以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为突破口,积极营造“备课——说课——评课”的教研氛围,做一个教研型的体育教师。

1.研备课。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要在集体讨论中促进个体隐性思维的显性化和个体显性知识向集体显性转化,从而使团队知识得以创新。在集体备课中,体育教师要以“活动设计”为中心进行三备,即备课程理念,备学生心理,备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尽量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强化备课的实效性,淡化形式主义。

2.研说课。

具体要求有三:一说教学理念。打破操作论操作的老套路,要从新的教学理念的高度进行教学思路设计。二说教学过程。关注教学的动态生成性,说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以及教师内心的真实体会与感受。三说教学后的改进。反思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今后的具体改进设想。

3.研评课。

传统评课存在“三重三轻”的现象。首先,重教师轻学生。评价重在评教师行为,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强调了课堂中教师的表演,忽略压抑了课堂师生的多向互动。这是导致多年来“学生主体”难以在体育课堂中真正落实的重要原因。其次,重评定轻讨论。传统评课着重点在“评”,而不是“议”,碍于同事情面,教师们往往绕开焦点相互恭维,形成一种不良的教研风气。更有甚者,把个别专家与领导的主观意见当作经典,取代了教师们的广泛争鸣,使教研活动形式化。第三,重结果轻过程。传统评课仅关注教学结果,而忽视了教师教学过程中自身的成长。包括思想认识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教后的感情等。这样的评课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刻板化,划一化。

三、做学生获取成功的引导者

新课改要求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指导者、帮助者,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由外部剌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身体的活动和体验努力达到学习目标。

一节好的体育课,就是要引导学生真正动起来,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锻炼项目的学习活动中去,使不同的学生收到不同的“实惠”,到下课时仍然意犹未尽。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能促进学生经过积极的锻炼获得知识和技能,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课上,体育教师与学生要像一家人一样,相互协作,配合默契,互相勉励,增进情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的乐趣。

篇3

该校的体育课程安排是由各系部根据自己的课程安排情况,将体育课最终补充进去的,体育部只为其提供教师,由他们分配各个教师去担任班级的授课。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各个专业的性质不同导致课时安排的参差不齐,从而不能够考虑到体育课程安排的原则和要求,出现早上的1、2节上体育课,每个班一周只有一次(两小节)体育课等情况,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每周3次、每次115小时以上的健康体育锻炼标准,与国家对体育课程的时间和时数要求严重不符,影响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施和学生的体育健康教育的实现。

2、对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建议

2.1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体育意识教育。首先,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准。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政治思想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会有为体育教育事业进行无私的奉献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除此之外还要努力拥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及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道德意识;其次,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可组织再教育或再培训活动,不断掌握最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掌握最新的体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掌握科学和先进的体育训练方法和管理经验等,积极投身于体育教学改革中;再次,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素养。对学生要加强体育宣传和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建立体育健身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教学活动。

2.2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认真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办学条件,从物质上保障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应用型人才的紧缺,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招生人数飞快增长,要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尽快改变原有场地器材陈旧、匮乏,跟不上规模发展的被动局面。

2.3加强学校对体育课程教学的管理。以素质教育为主体的21世纪,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步入了一个高新的阶段。应现代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逐步发展壮大,但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进行的是专业性、实用性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未形成成熟的管理模式。关于体育课程教学,国家还没有提供高职院校专用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教科书。在课的内容上,应该根据高职院校特有的性质和特点,充分考虑影响体育课程教学的各个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思想,深入研究学生需求和课程项目,配合学校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案,设定适合高职院校开展实施的体育课程项目和内容。(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3、结束语

篇4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协同创新

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的帮助。随着各大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成为体育课程教学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现状分析

1.师资资源现状

体育教师师资资源是衡量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强大的师资资源能够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根据调查我们得出:目前高校30岁以下的体育教师占总体教师人数的23%,30~49岁间的体育教师占总体人数的38%,39~49岁间的体育教师占总体人数的25%;,其余为49岁以上的教师占比。从整体师资资源的年龄,我们可以看出:49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整体的比重最大,这些教师是体育教育的重要人才。他们不仅有着强健的体魄,还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能够完成国家规定的体育教育任务。

2.场地设施资源现状

高校的体育场地是教师开展教学、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场所,设施场地分为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两方面。目前,高校存在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问题有:高校场地设施资源较多,但新兴的高尔夫、排球等场馆建设较少。同时,重点院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要多于非重点院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很多重点院校的某些场馆资源过剩,非重点院校大多数必要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又急剧缺乏,存在两种极端的现象。

3.体育教学现状

目前的体育教学,主要根据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系别、班级、学生爱好,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大学体育课程主要分为理论知识、体育锻炼两方面教学,利用互联网教学手段进行理论知识的传达,利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来指导体育练习。高等院校对学生体育必修课程的学习有多方面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规定的体育测验,还要求学生掌握准确的体育理论知识。

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协同创新战略的实施

高校协同创新策略是实施高校资源共享的主要渠道,它是将各大高校的体育资源进行整合,然后进行体育资源的共享。由于高校存在资源过剩、资源不足等问题,所以,高校协同创新策略能够提高高校的资源利用率。协同创新可以有效保障各校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继而提高教学质量。协同创新策略主要对稀有资源进行系统优化整合,通过资源的搜集与共享,完成高校间的协同合作。高校作为协同创新的主体,应该建立广泛的合作联盟,对各个学校的优质资源进行共享利用,杜绝资源浪费情况的发生。

三、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协同创新的共享路径

1.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资源优势共享指导思想

协同创新的主要要求是协同,即参与教学资源共享的高校要形成紧密联合。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进行资源的互补与合作,从而实现优质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校要以相同的教学目标为工作导向,促进资源共享工作的顺利完成。高校的资源共享并不仅仅指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的资源共享,还包括师资资源、信息资源、传统教学经验资源等的沟通与共享。通过资源的全面整合协同创新,使那些非重点高校的学生也能享受良好的教学资源。

2.建立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机构

各个高校都有自身独特的师资资源、场地设施资源、信息资源,而不同资源的共享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发展的关键。对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共享会存在各种各样操作方面的难题。所以说,各个高校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必须建立完整的资源共享管理机构,才能保证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的顺利完成。资源共享管理机构主要协调共享过程中发生的突发状况,对那些操作程序不规范的体育资源共享事件进行制止。规范的资源共享制度是保证资源共享顺利开展的前提,而遵守资源共享制度进行的资源共享是高校必须履行的程序。

3.增强高校间的体育科研水平

高校体育科研事业的顺利开展,需要多所高校的资金、资源结合才能完成。单个高校的体育科研实力不能达到科研的相关要求,单个高校的科研资金、科研人力、科研资源也相当匮乏。所以,只有多所高校联合起来进行体育科研,才能推动高校体育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各高校要制定出相同的体育科研目标,通过运用多所高校的优秀科研人员、科研资源,使体育科研事业获得巨大的进步。

目前,我国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还存在教学场地缺乏、资源共享渠道不畅通、协同共享意识不强等多方面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改善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的指导思想,建立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机构,以推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活动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胡建华.“产学结合”是高校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以日本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体育协会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146-02

一、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毕业生成为了社会生产一线,更是艰苦行业中管理、服务、生产的生力军,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面向的就业岗位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但目前的大学生体质状况有所下降,在日常的体育课、军训或实习实训过程中因体力不支晕厥,甚至猝死的情况时有发生。传统的教育模式及多年来升学的重压,使大学生容易忽视体育锻炼,导致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薄弱,身体素质甚至身心健康都受到了一定影响。所以,体育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必须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基本生存能力、坚强意志和提高从业能力、就业本领的责任。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应注重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教学要求,创新体育教学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职业素养。

为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任务,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应从迎合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特色人手,设置一系列符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适合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的实用性体育项目,组建专业体育协会,把提高身体素质与提高专业认识、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相融合,探索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

二、研究方法

为了使研究工作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广泛性,笔者根据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一)个案研究法

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研究笔者所在院校不同类别的专业,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就业面向和岗位群,研究高职人才的特点和培养过程。在深入调查研究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摸清职业岗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抓住影响力较大的主要专业群进行企业用人岗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的调研与分析,总结高职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和个性化发展与专业素养、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结合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岗位特点。确定体育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基于工作过程、课程项目改革、行动导向教学的思路,构建与专业能力、就业岗位密切结合的体育课程体系。

(二)比较研究法

采用比较研究法,通过对比实践,探索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与就业岗位对体育课程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通过多视角、多层面分析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脱离专业、应用性不强、教学理念落后、发展滞后等问题,为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依据。对高职院校在近年来体育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创新独到之处进行深刻分析与研究,研究高职体育教学模式和成功案例,提出具有广泛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具有本地区高职教育特色,同时又能为其他地区高职院校提供借鉴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之路,形成和完善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三)联合实验法

采用联合实验法,与本地区高职院校联合开展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实证研究,通过对多种教学模式的反复研究与实践,总结提炼有效的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寻求体育课程教学中具有共性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提出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吻合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和建议,探索一条经济可行的高职体育课程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途径,破解因加强体育技能训练而带来的教学资源缺乏的难题,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的培养发挥体育课程应有的作用。

三、结果与分析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根据纲要的精神,可提出高职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体育协会教学模式。

(一)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体育协会

体育协会教学模式是以体育练习者自觉结合为基础,以俱乐部为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的体育教学模式。大部分体育协会像艺术协会、书画协会、戏剧协会、摄影协会等文娱类协会那样,都会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仅仅是在娱乐、休闲、趣味方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这样的体育协会是没有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以工学为主的学校而言更是不足。因此,还应以专业面向岗位的特点、岗位对体能的需要为特征,组建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体育协会,例如定向运动协会、攀岩协会、登山协会、体操协会、太空舞协会、瑜伽协会、街舞与武术协会等与专业的特点相结合的专业体育协会,尽可能满足不同兴趣、不同性格、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体育协会的需要,使学生专业体育协会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专业知识普及、专业素质培养的有效组织形式。

(二)以协会为纽带促进学生的体育运动

教学计划中每周2节体育课已无法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更无力谈及职业素质的培养。因此,需要利用课余时间结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加强组织和引导工作,将专业体能的训练渗透到日常活动中。体育协会可着重从发展学生职业能力和突出学生专业特色两方面着手,开展经常性的活动或竞赛,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未来职业工种对体育的特殊要求,通过体育竞赛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身体素质训练。这些体育活动应该是能够吸引学生自愿参加、喜欢并愿意花费大量课余时间的活动。就像世界杯足球赛、NBA职业篮球赛、奥运会等国际赛事受到公众狂热追捧一样,体育协会开展的各项与专业素质相结合的竞赛活动同样需要能够激发广大学生的兴趣。通过各专业体育协会开展的活动,既可提高与专业相关的体能训练,又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形成以学生自主学习、岗位能力锻炼、终身体育教育为特色的高职体育教学。

(三)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体育竞赛为载体加强专业宣传

通过专业体育协会的校内外竞赛、趣味运动、体育知识竞赛、专业体育表演晚

会、作品展示等系列活动,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将面向的工作岗位和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如登山协会通过经常性地开设与专业工作岗位相结合的爬杆、撑竿跳、攀岩、街舞、俯卧撑等训练与竞赛活动,让学生了解电力专业的工作性质和岗位能力要求;定向运动协会通过定向越野运动、登山、野外行军、中长跑等活动,使水利专业的学生提高专业认识并锻炼意识、增强意志;体操协会、太空舞协会等开设器械健身、队列训练、武术、健身操、瑜伽、有氧操、形体训练等运动与表演,使机电类、计算机类、管理类的学生锻炼身体素质,学会锻炼方法,养成锻炼习惯。通过开展各种与专业相关的体育竞赛和专业体育训练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大部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兴趣,起到较好的专业宣传作用。

来自各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其面向的工作岗位群是不同的,但是,多少会受到行业的吸引和文化的熏陶,相当部分不同专业的学生将来会在同行业或相近行业内工作。对学生而言,利用专业体育协会的平台与有相同专业兴趣的同学在一起,相互沟通,相互影响,潜移默化,通过协会之间的联赛或专业体育运动会的各种赛事,了解一些行业知识,了解本校不同专业之间的联系和职业岗位特征,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

(四)以体育协会为平台开展职业技能训练

体育协会的活动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其新颖独特的运动模式吸引了众多的学生,特别是街舞、轮滑、武术等介于艺术与体育之间的运动更是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这充分体现了体育与艺术结合的魅力所在,也进一步说明了目前高职学生好动而精力充沛、时尚而追求个性的特点,这是一种健康而积极的精神展现。在目前高职各专业课程教学普遍走入困境的状况下,如何结合学生的特点,寻求专业能力培养与体育健身之间的结合点,无疑给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带来生机。

各体育协会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相应的运动项目,把体育锻炼的内容和专业、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适应未来从事职业的需要。例如,架线与爬竿、测量与定向越野、施工与登山、生产线操作与太空舞、前台接待与健美操等有着密切关系,加入专业元素的体育训练将使学生的素质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符合目前任务驱动教学、行动导向教学的改革理念。

篇6

关键词: 高职教育;体育课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807.4文章编号:1009-783X(2012)04-0331-04文献标志码: A

1高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现状

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普通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作出规定,即基础体育课、选项体育课、选修体育课、保健体育课4种类型[1]。2002年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作出调整,对体育课的内容和形式没有规定,使得高校体育课有了更大的自主性,使得体育课程的设置出现多样性和综合性[2]。体育教学内容在传统项目基础上有所拓展,深圳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课开设竞技类、保健类、娱乐类3种类型共23个运动项目的俱乐部;南京理工大学开设超过30个运动项目供学生选修;清华大学的体育课程有40多个项目供同学们选择[3]。但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上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简单重复,健身类内容匮乏,与社会体育脱节[4],体育课程的设计强调体育学科自身的逻辑与规律,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体育的需求。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一直沿用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体系,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普遍存在于高职体育课程中。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能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运作的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高级劳动者。实践操作是高职毕业生工作的主要特征。现行与普通高校雷同的课程教学体系不能反映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为了顺利地掌握职业专业技能,必须发展某些对具体专业最为重要的身体素质,使用体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人体适应劳动活动所必需的机能和运动能力得到发展和完善,从而提高职教学效果和在独立生产劳动中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采用根据职业活动特点加以改造的一般体育运动和竞技运动中的各种身体练习是职业实用身体训练的基本手段,这些练习直接决定着具体职业活动的效果。高职体育课程具备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条件。

2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的组合与选择

2.1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的组合设计

高职体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依据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要求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体育必修、职业相关体育必修和选修内容。基础体育必修内容选择以发展学生体育能力为核心,是与个人自主锻炼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内容从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体能发展、体育态度、心理发展5个方面为学生后续身体锻炼和健康发展打下必备的基础。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身体活动”这一课程基本特征,帮助学生形成参与身体锻炼的行为和意识,发展终身体育能力,为学生现在及未来的健康服务,体现体育课程的健身特色。职业相关体育必修内容以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对身体发展的特殊要求为出发点,根据学生专业类别的不同,设置各专业选择的必修课程内容体系。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体育视野、增进学生对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兴趣。结合社会体育运动项目选择的特点,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3个选修课程内容,力求反映社会体育开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突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联系。

国内高职教育有3年制和2年制2种模式,其中3年制高职学生的第3年基本在校外进行专业实践。依据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课程开设的规定,结合高职院校学制时间的特点,把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计为2年。一年级为基础体育必修课;二年级第1学期为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二年级第2学期为选修课。高职体育课程开设时间、内容组合见表1。

2.2高职体育课程内容选择

2.2.1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和结构

高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体育文化素养、专项运动技能和职业身体训练3个模块的内容。体育文化素养模块主要内容包括认识体育运动、促进身体发展的基本原理,认识体育运动对个体身体、心理及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5]。专项运动技能模块主要内容包括认识某一项运动的基本知识,学习和练习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战术,为学生独自锻炼提供素材,发展学生终生体育运动项目。学习的内容为可供学生选择的各类运动项目。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每学期选择一个项目进行学习。同时在体育选修模块中分设专项技能提高、野外运动和水上运动3个子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主要考虑到学生兴趣的多样性,与现今社会体育运动项目的连接性,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职业身体训练模块的设计是从高职学生职业岗位的特殊性出发,目的在于协助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相关身体素质训练、职业相似动作技能训练、职业相似环境适应性训练和职业要求身体形态训练。学生按专业类别限定学习。高职体育课程内容见表2。

2.2.2与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2.2.2.1体育与职业实用身体训练

高职教育是技术型职业教育,技术型人才特定岗位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突出专业技能课程,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和提升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中心工作。为了顺利地掌握职业专业技能,必须发展某些对具体专业最为重要的身体素质必然是高职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使用体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发展学生适应生产劳动必需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提高学生在独立生产劳动中的工作能力,这种专门化的教育过程即为职业实用身体训练。通过职业实用性身体训练充实和完善对职业活动有益的运动技能储备,强化发展对职业劳动重要的身体能力,保障身体活动水平的稳定性,提高机体对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保持和增进未来劳动者的健康。采用根据职业活动特点加以改造的一般体育运动和竞技运动中的各种身体练习是职业实用身体训练的基本手段,这些练习直接决定着具体职业活动的效果。

职业实用身体训练的手段主要有:1)职业相似身体运动技能练习;2)预防职业活动对身体形态和姿势不良影响的职业实用性体操和运动项目练习;3)职业相近环境的适应性练习。职业实用身体训练的手段,主要采用一般体育运动中的各种身体练习,以及根据职业活动特点进行改造和专门设计的练习,有针对性地发展对于职业生产必要的身体机能能力、运动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2.2.2.2高职体育课程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内容构想

俄罗斯1993年公布的普通学校学生综合体育教育大纲中,根据8类典型的职业活动对身体素质和技能的特殊要求,分别提出了体育训练的主要手段,改善各类生产劳动所必需的身体运动、身体体能和心理素质,提高机体对将来工作所面对的各种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6]。我国高职院校对职业实用身体训练的内容还少有涉及,现行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基本与普通高校雷同,高职教育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特点不鲜明。综合高职院校专业的特点,结合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对身体运动技能(操作技能)、身体体能素质和身体形态素养的要求,将高职学生的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内容分为4大类,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锻炼,见表3。

车间操作类设备操作、检测、装配工业自动化,汽车检测维修,机械加工,机电工程等动作灵活性,动作精确性动作速度,反映速度,注意力转换能力乒乓球,器械体操,田径投掷,器械健身,保龄球,注意力游戏

户外活动类导游, 勘测员,港航管理员,建筑监理员旅游,楼宇,工民建,港口管理,航运管理,城市园林等平衡性,攀爬能力,体能,跳跃能力,应急能力野外生存,野营,游泳,攀岩,军事体能训练,体操技巧运动

办公管理类会计,文员,设计开发人员会计,设计,行政,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等腰背力量,肩带力量,注意力集中能力羽毛球,网球,拓展训练,下肢力量训练,集体项目练习

办公交往类接待, 翻译,演艺人员文秘,外语,营销,艺术,表演等身体形态,个性气质,交际能力形体训练,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美操,瑜珈,时尚体育项目

3高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紧抓体育课程的主目标,体育课程的超学科目标是在实现课程主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意设计的身体活动内容达成的。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分类,学习的内容包括知识和技能2大类。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包括体育相关知识和专项运动技能的学习2个方面。体育课程以学生承受一定负荷的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因此,在表述课程内容时采用认知内容和活动内容的方法分类,认知内容包括体育知识和技能学习内容,活动内容包含技能练习内容和锻炼内容。体育态度、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是学习的结果,是参与体育活动的结果,与他们对应的课程内容表述为活动内容。在组织内容时,应在体育知识和专项运动技能学习的组织设计中安排发展体育态度、心理健康、道德品质的活动内容。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4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的实现

布卢姆等人将学习领域分为认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和情感学习3个方面。每一领域由多个亚类别组成,子类间具有层次性。学习过程由低层向高层发展,低层目标是高一层目标的支撑。高校体育课习惯于被区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实践课又区分为新授课和复习课。结合布卢姆学习分类法和高校体育课授课内容特色,把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分为3类:认知内容、技能内容和锻炼内容。认知内容和技能内容是学习内容,是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的主线索;锻炼内容包括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练习,是实现高职体育课程体育态度目标和心理健康发展目标的手段。

在课程理论领域,课程的实施不仅是预先设定的内容付之于实践的过程,更多的应该是课程参与者之间在教学中“互动”“对话”的过程[7]。体育课堂教学只是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课余体育活动等方式达到体育课程目的。由于体育教学在课程实践中占有主导地位,谈及体育课程实施时,主要是指体育课堂教学过程。课程内容的实施是课程目标的实现过程,要努力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实践过程。家庭的参与、社会力量的介入将为教师的发展和提高带来了机遇,为高职体育注入活力。

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计划的设计要从整体上把握和贯彻教学目标的要求,以体育知识模块和运动技能模块的学习为教学计划制订的发展顺序,在教学计划中结合专项教学的特点穿插体能练习的内容。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的练习活动要依据课程体育态度目标和心理发展目标的要求,设计活动的组织和练习形式。锻炼活动内容的设计是课程教学的难点。强化学生职业相关身体素质和机能是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的本质功能,应合理设计职业体能训练路径,避免简单的动作模仿,注意动作技能的迁移性,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有的体育技能和运动能力。

锻炼活动的内容要有机地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活动内容的设置,多数是结合课堂教学过程而设计的,因而锻炼活动内容的处理必须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比如,在羽毛球步法学习的过程中,加入下肢力量练习,安排较大强度的练习。这样既可以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又能发展学生坚毅的意志品质。锻炼内容的空间应延伸到课外,进入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相对于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来说,课堂教学的时间相当有限,而体育态度和心理发展课程目标的达成又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因此,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对课程情意目标的实现是必须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北京:国家教育委员会,1992.

[2]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北京:国家教育部,2002.

[3]杜光宁,赖炳森.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2):80-82.

[4]隋晓航.中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8,15(3):61-66.

[5]曾永忠,董伦红,赵苏喆.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构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4):124-128.

[6]徐志刚.高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构建[J].体育学刊,2008,15(7):74-75.

篇7

【关键词】学前教育;体育教学;现状;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一、引言

体育课作为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不仅对幼儿教师人才的培养和幼儿身心发展不可或缺,而且对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强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建设性意义。从目前来看,我国中职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部分学校的体育课程还存在着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不成熟、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学指导理念存在偏差等诸多问题,进而严重阻碍了体育教学在我国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发展。因此,只有不断完善学前教育体育课程体系,培养出专业型人才,使学前体育教学质量得到快速提高,才能从整体上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二、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1.幼儿教师发展的需要

健康的身心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和事业的基础。中职院校所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其内容包括对学生生理以及心理健康的养成与塑造,有利于幼儿教师自身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对于一名即将成为幼儿教师的学生来说,在学习学前教育体育课程的同时,不仅可以锻炼与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自身日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而且能使学生自身体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都得到提升,为其未来的教师事业夯实身体素质基础。另一方面,幼儿教师的教学对象具有特殊性,其不仅仅体现在年龄上,更多的还是幼儿在生理及心理上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如:幼儿的骨弹性强,不易骨折但极易弯曲变形;关节连接差,易脱位;心脏发育不完善,心率快;容易疲劳,活量小,注意力难以集中等,这些特殊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都要求幼儿教师在进行学前教育体育课程教学时,应采用符合幼儿特征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因此,我们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对学生讲授幼儿运动能力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开发学生各方面能力,最终形成学生在幼儿体育教育方面的独特教学能力。

2.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幼儿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幼儿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情绪,而合理有效的体育活动对幼儿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研究发现,适度的体育锻炼一方面能促进学龄前儿童的身体发育,如骨骼的长长和增粗、身高的增长以及关节活动灵活等。另一方面,对于幼儿生理机能的完善和动作的协调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肌肉、心肺功能的不断增强以及神经系统协调能力的不断完善等。除此之外,健康体魄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合理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使其在活动的过程中,情感、意志、个性和认知等心理特征也都得到有效的发展。现实中很多幼儿园将体育课程摆在首位,再次证明了体育对幼儿的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独特的生理、心理特征,在体育教学时,其课程内容应区别于其他年龄阶段学生的课程内容,构建适合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体育课程。

3.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

儿童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其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关键,而学前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人口的素质。据《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全国学生在体质与健康水平方面已有所改善,但肥胖等问题依然存在。体育运动作为促进未成年人身体发育、增强体质的重要因素,在幼儿时期要将其培养为学生的习惯与兴趣,这对于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另一方面,全球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人在幼儿时期培养的体育习惯,对其未来步入老年阶段的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的帮助,进而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压力。由此可见,幼儿时期的体育教育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对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强大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目前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建设现状与问题

正如前文所述,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体育教学对教师、幼儿的发展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就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中体育课程建设的现状来看,诸多中职院校该专业的体育教学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体育课程教学的指导理念存在偏差

目前,我国多数中职院校都将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体育课程作为“公共必选课”,教学活动中过于注重体育的自身特点,只满足了学生自身的体质锻炼需求,但体育课程本身的专业性特色并没有得到体现;而且体育课程并没有与学前教育专业有效结合,无法反映出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性和示范性特点。由此可见,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教学的指导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学前教育体育课程与学生专业之间发展严重脱节,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实践能力,也无法满足将来学前教育工作的教学需求。

2.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缺乏职业针对性

当前国内各中职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依然主要以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为目的,而对于基本的身体运动、游戏类、体操类等学前教育专业所需要的活动项目都没有足够的重视,甚至与教师职业相关的很多幼儿教育活动也统统被忽视掉了。虽然一些学校对体育课程做出了相应的改革,但在内容的设置上依然存在缺乏职业适应性等问题,使学前教育教师在专业能力的提升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教学方法不成熟,缺乏实效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对体育课程教学能力进行学习时,除了要掌握关于体育的基本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则是要学会怎样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教学中,并将这些内容教给幼儿。经调查发现,很多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在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授课时,并不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对学前体育教育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对他们将来学前体育教育工作十分不利。

4.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学评价作为教师教学成果的检测方式,能够充分地反映出课程教学的最终结果。而多数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并不完善,这直接影响了学前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笔者在对多所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进行调查后,发现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存在着较多问题,如评价内容不均衡,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关注太少,过分注重学生的期末成绩;评价方式较为单一,评价多采用总结式,且不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这种滞后的教师评价体系,不仅不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学习过程,还将抑制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人才培养视角下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改革路径

1.转变教学指导理念,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新时期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教学,必须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转变教学指导理念。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师应根据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职业需求和学生的个人爱好,开展独具幼儿教师职业性的传统体育项目;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体育基本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讲授,还要提高他们体育教学的能力和创新水平,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使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以增加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2.合理选择及安排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各中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应该科学地、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专业和将来的职业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并进行合理安排,发挥体育课程教学在学生、专业、社会之间的最大作用。

(1)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学校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科学合理,同时要考虑运动项目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要求,且应安全性高,保证学生安全;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则要遵循专业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时效性相结合等原则。

(2)教学内容的具体选择。

根据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以及社会对幼儿老师体育教学技能的要求,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应设置为身体素质、职业技能、教学实践三大板块。其中身体素质板块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最终目的,其教学内容包括跑、投、跳三个方面,具体项目有短跑、长跑、跳高、跳远、实心球等,该板块主要是通过各项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职业技能板块是要求幼儿教师必须进行多方面的体育技能训练,其中包括体操类、韵律操类、健美操类、球操类、游戏类、传统体育、幼儿运动保健学等,以满足幼儿园对教师体育教学能力和适应岗位能力的要求;而教学实践板块指的是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实践活动,其中包括幼儿体育课教学、组织幼儿体育活动、自制运动器材和创新教学等方面内容。

3.创新日常体育课程教学的手段

传统的体育教学手段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体育课程教学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要在日常体育课程教学中创新方法。对此,教师应将现代的教育思想与课程特点融为一体,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学,一改传统注入式、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为师生互动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如笔者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欣赏、初步领略、分析研究、深入体验”四个阶段,循序渐进,使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学习由浅及深,由实践不断上升至理论,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教学应用能力。

4.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模式,将课程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将课堂评价、阶段评价、期末评价内容相结合,共同对学生的发展做出最合理的评价。在评价内容方面,笔者认为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做出独特的评价,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各方面能力的评价。而对于评价模式方面,则不能仅限于老师对学生评价,还应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其他同学对该学生的评价等,进而结合多方面构建完善的体育课程评级体系。

五、结语

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是教师培养、幼儿发展、国家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就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笔者在文中从人才培养角度进行了相关思考,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并在具体实践中对其进一步完善,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学前教育体育课程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然而,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改革是一项复杂冗长的工程,还需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的共同配合和努力来逐步实现,进而为祖国培养出更优秀的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建华,黄景东.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调查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3,7(2):28-31.

[2]张孙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特色体育课程建构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4,(9):43-45.

[3]彭佳贤,李春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特色体育课程的构建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18):64-65.

篇8

【关键词】小学体育 课程教学 游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101

在小学阶段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学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在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的教育背景之下,如何对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和调整,将新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入其中,切实提升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成为小学体育课程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现阶段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教学缺少必要的关注和重视,在很多学校中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间常常被其他课程所占用,同时很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理念的影响和约束,往往习惯于采取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程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同时还会影响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认知和理解,使学生将体育课程看作是其他课程的附庸,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产生狭隘的理解和偏见,对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以及良好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等,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要改变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这种教学状况,需要教师从自身的体育课程教学实际出发,综合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将新的、更加符合小学体育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即游戏教学法,运用到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使其发挥应有的教学作用,提升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对于体育课程学习有着较大的学习欲求和好奇心,而游戏教学法则将体育课程教学的知识性、专业性与游戏所具有的趣味性、娱乐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形象活泼的教学形式,迎合了小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特点,能够有效的弥补和改变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所具有的缺点和不足,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融入小学体育课程的学习氛围中去,进行有效的体育知识学习和体育锻炼。

不仅如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法,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体育课程参与程度和参与水平,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自身在进行体育课程学习时存在的弱点和不足之处,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自身的认知和理解,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质量和学习水平。同时游戏教学中开放性的教学氛围还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体育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促进自身体育学科素养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总之游戏教学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改进小学体育课程教学问题,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将游戏教学法引入自身的体育课程教学之中,使其发挥应有的教学功能,实现小学体育课程的高效性教学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希望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首先,教师在向学生进行游戏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心理和学习实际出发,设置符合学生学习期望和学习需求的体育游戏项目,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和教学安排,从而更好的和教师进行配合,实现小学体育课程的有效教学,提升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等都较低,对于复杂的事物有着一定的认知困难和理解障碍,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游戏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出发,采取直观形象的游戏形式,使学生能够迅速了解游戏的规则和实施方法,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积极性,防止教师设计的游戏过于复杂,对学生的教学参与热情造成打击。在这个过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游戏角色扮演法,即在游戏中设置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完成教师在游戏中设定的各种任务。

教师在进行角色设计时应该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将学生喜欢和想要扮演的角色融入游侠之中,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游戏兴趣,活跃游戏教学氛围。通过这种游戏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感受和逐步学会遵守游戏中的种种规则,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其次,教师在向学生进行体育课程中的游戏教学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转变教师和学生在游戏教学过程中的位置,使学生成为游戏教学的中心点和主导者,教师则转变为游戏教学的引导者和辅助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游戏教学顺利有效的展开。小学阶段的学生常常有着各种奇思和妙想,同时厌倦重复性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游戏教学的内容进行创造和丰富,鼓励学生将各种游戏内容结合起来,如将益智问答与球类运动结合起来等,创造新的游戏形式,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并且积极配合学生对游戏方案进行整合和改善,从而在提升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M织能力,提升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

篇9

关键词: 大学体育 课程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

1.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课程设置适应性较弱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设置落伍较为严重,缺乏创新性。很久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以“学科”为主体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新意不足,强调整体性,而忽视个体差异性,在批量生产模式下,对学生的个性压抑较为严重,对学生专长发挥和喜好不利,扼杀学生个性与创新性,这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爱好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之一。

1.2教学内容随意性大

传统教学内容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由教师决定,而教师决定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从简到易,不能依据学生对体育需求情况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置,导致大学体育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有一定的脱节,对学生上课积极性有较大的打击,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利。因此,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将教学目标建立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3课程管理过于单一

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管理过于单一化,课程管理大部分以单项教学目标为管理单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校或老师制定和设计的教学内容,不能在教学设计和活动组织实施等方面与学校或老师交流和沟通。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管理和约束学生,而轻视培养学生能力,重视重复机械操作,对学生指导不足,不能充分体现人才培养任务和目标。

1.4课程考核评价单调

体育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体育课成绩对大学生奖学金评定和推研等有较大影响,因此,学生对体育成绩的关注度较高。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具体项目的成绩评定学生学习体育情况的现象很普遍,体育教学以体育达标为指挥棒,这样的评价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体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技术进行评价,而轻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使评价的激励作用大为减弱。体育教学变成灌输体育技能和技术,技术达标和取得好成绩的单一活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体育课程考核评价突出强调外在效果,而轻视对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如良好体育习惯的养成教育等。

2.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措施

2.1创新教学思想

大学体育教学应建立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以贯彻实行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与理念,使学生掌握基本体育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重新认识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和功能,打破把考试作为教学终极目标的思维,积极构建面向新时期的大学体育教学体系。在实行过程中强调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使大学体育教学思想与学生健康建设联系紧密,使健康教育拓展到终身体育思想与空间中,明确体育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服务作用。

2.2开发大学体育课程的综合功能

大学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和任务之一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重视大学体育课程综合功能的开发,即将运动参与、体育技能、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五方面的潜力发掘出来,并在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予以认真落实,将体育教育作为促进学生身心修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使大学体育课程摆脱单纯性健身和体育技能学习思想,充分体现社会特征和人文素养。

2.3多样化设置大学体育课程

多样化设置大学体育课程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如何提高体育课程的多样化?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特点、师资力量水平和器材、场地等条件,在此基础上,首先应建立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方案,使学生有更多和更自由的选择机率;其次,体育课程的设置还应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基础等结合起来考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质健康水平。

2.4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大学体育课程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评价学生时不应只依据体育单项成绩进行评定,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评价考核方法,从学生情感意志、学习态度和习惯养成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以增强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培养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我国未来发展需要。

3.结论

首先,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应立足于创新教学思想的基础,重视开发大学体育课程的综合功能,体现时代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学学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其次,应重视大学体育课程的多样化建设,加强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和管理,完善大学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大学体育教育目的和任务,并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实际,全面推进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周鹏.终身体育思想视角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1):126-128.

篇10

关键词:初中体育 学生主动参与 方式 研究探讨

一、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要想提高初中体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首先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若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死气沉沉、无精打采,运动起来不但没有力量,达不到运动的效果和目的,还会威胁到学生自身的安全。

初中体育课堂教育中的主动参与是指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训练和运动中,跟随老师的节奏和思维方向走,避免神情呆滞、乱想一气的现象出现。主动参与也不是课堂上老师跟学生之间的问答,而是真正的实现教师跟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交流中发现学生的身体素质的不足,通过教师来选择适合自身的体育运动项目,通过锻炼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以实现科学时间观跟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扩展学生的思维,在运动过程中来明确自身的身体素质的重要性。所以,在现代初中体育教学中,需要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学生参与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环境逐渐变得更为复杂,所以影响初中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的因素越来越多,但主要的因素可以总结为:

1.缺少主动参与意识

很多初中学生养成了懒散的习惯,对体育课程没有太大兴趣,况且在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使得教学模式单一,被动式的灌输,让学生难以接受。当前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虽然发生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但由于教师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得新课程标准体系下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导致学生参与初中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很难提高。

2.教学内容的单一化

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师仍然是采用考核的方式进行教学,仅仅是为了考核而运动和锻炼,没有将初中体育教育的意义体现出来,所以也就很难发挥其作用。应试教育导致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单一,目的性太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自由的发挥和锻炼。

3.未能注重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体育课程教学的主体,在进行体育课程教育中,必须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在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会采用“理论教学、动作示范、自己演练、评价指正”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讲授,这样传统老套的教学模式,学生很难提起兴趣。这种灌输式的讲解,久而久之就会让人乏味,学生没有了主动发挥的意识,也就谈不上创新和思维了,单一、呆板的接受教师的讲授和指导,在叱喝声中完成体育课程的学习。缺少真正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就很难把握学生的内心和身体所需。

4.单一的课程评价方式,学生难以适应

现有的体育课程评价方式,主要是针对单一的项目进行,所以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就必须要训练这种体育运动,达到规定的标准才算过关,所以在运动中很多学生就会因达不到标准而产生压力,对体育课程产生了胆怯,训练过程中就难以发挥好。

三、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初中体育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体育课程

要想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初中体育课程中,首先要跟学生多进行交流和沟通,在沟通中明确学生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自身喜好的运动形式等。例如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若学习篮球项目,首先要从运球开始。但这样乏味的运球学生难以提高兴趣,希望直接“开战”,但运球是篮球学习的基础。教师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或者开展比赛的形式来进行运球的学习,通过比赛来讲解运球的要领和特点,怎样提高运球技术。

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还可以开展问题情境,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自练、互练等,在联系中发现自身的不足,教师进行评价和指正,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

(二)丰富教育内容

之所以学生难以提高兴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体育课程内容的单一化,所以必须要增加体育课的趣味性和游戏性,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程的丰富多彩。例如在进行跑步运动中,单一的通过“跑来跑去”的方式进行练习,势必会感到乏味,体育教师这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接力赛融入到训练中,或者采用听信号进行速度的反应训练,既达到了锻炼的目的,还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注重以学生为本

初中体育教学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只是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进行,没有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必须要注重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实现学生跟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分层次的练习来达到训练的效果。

(四)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

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起到真正评价的效果,只会让那些难以达到标准的学生感到自卑,不敢接近于体育考核项目。所以在训练中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1000米赛跑中,需要将学生的成绩记录下来,并不要求直接判断谁是谁非,给学生保留了面子,然后为学生设定下次的目标,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再来进行复查,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学生也会对体育课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结束语

近几年,随着现代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越来越重视,在加上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时期,尤其要注重身体健康和自身身体素质的提升,所以加强体育锻炼,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是初中体育课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伟.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詹铨生.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J].华章,2013,0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