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背景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经济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世界经济背景

篇1

因为现存的世界经济行动的关联(交易联系)关系,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变化必然会产生对世界经济运行的影响。有鉴于此,国际经济法律体系必须重新对国际经济法律体系进行构建。

可以说,现有的国际经济法体系是以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为核心构建起来的。

国际经济法涉及领域

一部分持“广义说”观点的学者强调国际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综合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即使是各个国家内部的经济运行也必然存在联动关系,所以国际经济法应当有所涉及。法律首先是以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的,如果涉及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就应当纳入到国际经济法律体系当中。因此,只要是关于国家之间经济交往的国家和私人之间的民事和经济关系都应当属于国际经济法的所涉及到领域。

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根据国际经济法的一般理论,国际经济法调整的特定经济关系,它是在两个以上国家共同协调国际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而它规范的对象是国家或国际组织的行为。对于私法主体之间跨国地贸易行为是由国际私法加以调整的。国际经济法规范国家行为,国际私法规范私人行为,从学科分类和体系构建上这本身没有什么疑问。但是这种体系划分本身就割裂了国内法与国际法,私人行为和国家行为的密切关系。所以,在经济全球化体系之下,新的国际经济法律体系应当包含国际经济关系的方方面面。

从世界经济一体化角度以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来看,对于任何一个参与到世界经济秩序中的国家来讲,其国内的经济关系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世界经济相连。所以从体系上讲,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除了规范国际经济关系之外,还应当包括间接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国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法除了包括那些直接规范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而且也包括通过规范国内经济关系而间接作用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单纯的国内法律规范。

世界经济法律体系

世界经济法的基本框架由其所规范的目标来描述清楚,而它的目的是用法律规范世界市场秩序。这一任务在原则上区别于法律对国内市场的规范任务:首先,它使世界经济在法律框架内运行成为可能,并形成长期稳定的市场交易秩序,最终在长期稳定的交易秩序下完成的商品交易会成为国际经济主体之间市场分工的基础。对此,应当制定必要的规则作为经济主体之间交易的法则,稳定交易秩序。其次,一旦交易法涉及因为市场失灵而导致国家干预时,特别是为了保护特定的总体利益(国家、公共利益)时,国家、国际组织在法律框架内适度的影响国际经济运行就成为必要,对此所制定的法律制度被称为是干预法。最后,是一项法律的任务,它保障世界经济秩序不因国家干预而导致分裂,它原则上确定在经济交易中的国家干预的界限,并且区分私人因素和公共经济因素,对于这些必要的规范称为是秩序法。 这样,在正常的世界经济运行中就形成了以私法主体之间交易为基础,以国家干预为例外,以规范国家干预为保障的世界经济法律体系。

交易法

世界经济运行的基础不是国家或政府之间的经济交换,而是单个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也就是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关系。世界经济联系从本质上来讲是世界范围内市场形式的私法主体之间的交换关系。对于经济全球化而言,不能不正确地对待世界经济的“私人化”趋势。这一趋势从结果上符合由经济主体组成的世界经济社会的图景,世界经济体系正是通过各国经济之间联系建立起来,并且因此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作为世界私法社会基础来对待。因为,在世界范围内的私法关系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是经济关系,其次才是诸如婚姻、家庭等私法关系。

经济交易的标的实际上是经济主体让与和交换对经济资源的支配权(包括所有权和其他支配权)以及经济产品的让与或交换。世界经济法律制度首先是确定哪些可以成为经济主体,而这些法律制度大都来自各个国家自己的法律制度,主要是主体法律制度,例如民事权利、行为制度,主体制度等等。其次,作为世界经济交换的基础性前提条件,在全球范围内制度性地确立和保护经济主体对经济资源的所有和支配必不可少的,这也是世界经济交换的起点。最后,世界市场上的经济交换是通过世界范围内有效的债权法律制度得以实现的,即全球化的交易规范,它保障了作为经济交易的约定得以执行(主要指向的是合同法律制度)。

干预法

毫无疑问,市场经济需要政府适度干预,目的是消除市场经济自发调节时产生的不利因素,也因此产生了对市场失灵进行国家纠正的问题,特别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等公法利益。国家干预是在市场失灵或者超出国家经济决策者预期的情况下启动的,它与每一位经济主体来讲休戚相关。

各个国家的历史、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的不同使得他们国家干预市场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中,每一个独立的生产者承担生产费用并且参加到世界经济交往当中,其目的是要其它国家的经济主体分担生产费用,并获取经济利益。因此,需要公众承认的国家干预,目的是控制私法主体的行为,以至于能够照顾到公共的利益。因为,依靠公法手段实现他国经济主体的私法权益,这本身也是有关于自己国家的公共利益。但是必须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对国家干预加以规范,使国家干预具有全球性的特质,必须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与世界同步。不论是国家干预法,或是国际干预法来讲都是世界经济法的一部份。

篇2

【关键词】全球化 中国“世界工厂” “低价”困境

奇格蒙特・鲍曼在写《全球化―――人类的后果》时,世界的全球化程度应该远不如现今。然而几十年前他对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及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结构乃至我们时空概念的影响的精辟论述和预言仍在被一一验证。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这股全球化浪潮为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一块大背景,如何在这块大背景下写好这一笔,是我们正面对着的巨大挑战。

一、“在外地主”引出的思考

“公司属于投资者-而不属于它的雇员和原料供应商,也不属于它所在的地区”,鲍曼如是引用邓拉普的话。仔细地来看,“雇员是从当地人中间招聘来的D他们可能受诸如家庭义务、家庭财产等的负累-很难随公司迁往别处。供应商得运送供给品,一旦公司易址,当地供应商低运输成本的优势马上就消失殆尽。”“原则上,持股者的分布根本不由空间决定……因此,他们可以决定换一个他们探明或预测将有机会分得更高利润的公司,而把舔伤口、修复损失及处理垃圾的任务留给别人――那些受地域限制的人”。这是鲍曼总结的所谓“在外地主”的最显著的标志。而这一结论,尤其是那句触目惊心但又不得不让人承认其描述的准确性的“把舔伤口、修复损失及处理垃圾的任务留给别人-那些受地域限制的人”让笔者不禁想到了中国目前作为“世界工厂”的全球经济形象。中国到底是不是“世界工厂”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是怎样的“世界工厂”?我们又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工厂”新的内涵?这是鲍曼这一命题带给笔者的思考。

二、我国“世界工厂”地位现状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资本大规模进入、入世为全世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无数的“在外地主”将眼光投向炙手可热的中国;另一方面,中国要成为“世界工厂”成了主流的声音。中国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让他们在工厂里找到工作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他们实现了就业,世界则从这些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身上得到了更便宜的中国产品。

然而,这种繁荣的双赢,伴随着出口产品数量和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时不时地会蒙蔽了我们的双眼。须知我们为之付出的,是中国众多大城市上空饱受污染的空气;是一条条受到严重污染再也不能恢复清澈的河流;是云南原本广袤的森林区里的一棵棵木桩。更令人唏嘘的是,我们付出了

这些代价换来的,只是国货价廉质次的声誉以及国外反倾销的控诉。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遏止,但是有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工厂”较之“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工场”有了新的内涵。按照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世界工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来料加工型“世界工厂”。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便宜,跨国公司就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工业品的生产加工基地。这类“世界工厂”在国际分工生产价值链中处于最低端;第二类是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行本土化为主,跨国公司控制着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这种类型较第一种类型的层次提高一步,但仍然属于生产车间型的“世界工厂”;第三种是既具有研发能力和名牌,也控制着国际市场的销售网络,既在本土进行加工制造,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一类“世界工厂”能够获得生产链的最大经济利益。只有成为第三类“世界工厂”,才能真正成为对世界经济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体,才能成为与英、美、日相抗衡的世界经济强国。

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正在成为第一、二类世界工厂,这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也是由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西方资本越来越多地流动到中国的现状决定的。但是,对于中国而言,我们辛苦劳作的成果,有相当部分随着西方高昂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和中国富人迁移到国外去而流失。所以,全球化给中国带来各种益处的同时,也让我们走进了一个“低价”困境。现在,“中国低价”无疑低过了头,它透支了中国的环境、土地和人力,仅仅使中国企业的老板获得了利润,却失去了中国通过全球化提升为“第三类世界工厂”的机会。

三、如何成为“第三类世界工厂”

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在鲍曼此书的论断中没有清晰地写明,他只是对受地域限制的、被搜刮剩余产品的“非精英分子”的人群表示了同情。然而,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无法回避、必需正视的问题。事实上,如果中国能够充分利用入世的契机,全面发展经济,成为“第三类世界工厂”是有完全有可能的事情。

首先,要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全球化对应之策。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建立鼓励科技人才创新的机制。其次,加强立法,适应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中国“入世”以后,首先要根据WTO的法规相应地修改自己的法规;同时也应积极参与WTO和其他国际经济组织现行规则的修订,以反映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尽可能减少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再次,具体到行业,应根据不同产业的现状制定不同类别的发展战略。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应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产业,其中主要包括纺织服装业和家电业;对于具有国内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主要是指农业机械,要通过自身所拥有的实用的技术,可靠的质量和低廉的价格更大范围地占领国内市场;对于具有高增长性的产业,中国缺乏优势技术,但是可以通过引进技术和引进资本相结合,加上自己的创新,在学习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如汽车、重大装备、石油、飞机制造等产业。

最后,要加强环境监测,劳动保护,维护工人利益等方面的工作。要防止对环境的过度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不要“断子孙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待农民工要以保护他们的利益为出发点,我们要成为世界工厂的目的,是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但在不同的体制下,全球化会结出不同的果实。

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工厂”,更多的不是一种目标,而是客观发展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却是与中国企业调整竞争战略、加强自身实力分不开的。中国所追求的应不仅仅是“made in china”,而是成为真正的世界经济重心。

篇3

【关键词】“世界工厂” 职业技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40-02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工厂”,更多的不是一种目标,而是客观发展的过程。中国所追求的应不仅仅是“MADE IN CHINA”,而是成为如英国、美国一样世界经济的重心。也就是说中国不仅应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大国,同时也应逐步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强国。中国要成为世界的工业生产强国,我们自己的民族工业也需要大幅度的发展和提高,提高我国技术人才的素质是关键。

1 “世界工厂”的内涵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投资纷纷涌向中国。“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这一话题成为国内外媒体、学术界、政界、企业界讨论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那么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工厂”新的内涵。中国在当前国际分工体系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中国究竟应成为怎样意义上的“世界工厂”。

1.1 什么是“世界工厂”

“世界工厂”(the?factory of the world),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有一大批企业和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工厂”已有了不同于过去新的内涵。根据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世界工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来料加工型的“世界工厂”。这类“世界工厂”在国际分工生产价值链中处于最低端;第二类是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行本土化为主,跨国公司控制着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这种类型较第一种类型的层次提高一步,但仍然属于生产车间型的“世界工厂”;第三种类型是既具有研发能力和名牌,也控制着国际市场的销售网络,既在本土进行加工制造,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一类“世界工厂”能够获得生产链的最大经济利益。只有成为第三类“世界工厂”,才能真正成为对世界经济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体。

1.2 中国“世界工厂”的位置

目前,“中国制造”走向了世界,并且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分布较为广,美国、香港地区、日本、东盟等等。我国的加工贸易也快速发展,这与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是分不开的。“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在不断提升。这些是毋庸置疑的。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日用品等轻纺工业领域,以及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组装加工业领域,如家用电器、电脑零部件等领域,这部分可以说已成为世界的工厂。但是,我国虽然已有10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为世界第一,但也应该看到,我国企业及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又是微乎其微的。只有在国际分工中获得生产价值链最大经济利益的“世界工厂”,才能真正代表一个国家真正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仅靠传统的规模复制手段寻求发展已远远不够,它还属于上述所说的第一、二种类型的“世界工厂”(如图1.1),必须在竞争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产业素质,在更高的是水平上和发达国家企业形成抗衡能力,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

然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最大的竞争优势。我国的潜力是巨大的。我国庞大的劳动力数量和不断提高的劳动力素质使得中国在相当长时期保持旺盛的制造和创造能力。因此,要成为“世界工厂”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

2 建设“世界工厂”――先打造人才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有一件事引起代表们的极大感慨。我国的火箭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20世纪90年代几次发射失败,主要原因不是设计问题,而是制造问题。是什么限制了“中国制造”的水平?只能说明技能的重要性,大体反映了我们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

2.1 “世界工厂”的建设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职业技术人才结构为底边宽大的金字塔型结构,而发达国家的则为钻石型结构。我国的人力资源状况难以令人满意。各类技能型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多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力度还不够。

专家认为,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的合理比例为32:46:14:8;另据国际劳工组织分析,在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15%,中级工占50%高级工占35%。与之相比,我国技能人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以技术工人密集度较高的机械行业为例《2005 年中国机械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报告》指出,机械行业内的技工短缺现象已经遍及全国,目前全国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普遍存在,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世界银行的专家对192个国家的资源存量作统计,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的构成为64:20:16,人力资源是全球国民财富中最大的财富。但是,目前我国人才结构比例严重失衡。一方面,一些人高能低就,另一方面,企业高素质工人缺乏。所以,要促进我国技术工人人才结构从目前的金字塔型结构转变为钻石型结构。

2.2 由满足人力资源培养“量”的要求转化为追求“质”的目标

人力资源开发,也就是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人的实质的系统工程,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开发的广度;二是开发的深度。目前, 我国企业中的技术工人总量较多, 但其整体素质较差。其技术能力不能完全胜任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任务和采用先进技术生产高科技含量产品的需要。由于受工人技术水平的限制, 有的企业引进的先进设备, 因为不会使用或操作不当, 不能使先进设备的功能全部发挥出来,甚至使设备损坏。

目前,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但是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观念难以吸引优秀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而高等教育,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可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造成“毕业即失业”问题,所以要努力形成教育资源的流动和互通的良好机制,吸引优秀人才接受职业教育。

2006年底,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又进一步明确: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招生达850万左右。但在进行职业教育中,要更新培养理念,提供更加系统化和针对性的培养方案。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对于学习个体来说,记忆性知识掌握多少不是决定性的,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有发展知识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以及和社会道德价值取向一致的个性能力。因此,教育的重心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存储知识和模仿技能向开发和创新能力转移,教育模式从被动适应式向主动创新式转化。

人力资源更加具体化的培养,要符合全球的竞争力。首先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思考、创新、决策、评估、学习等能力;第二要有人文和社会的能力,社会态度、团队合作、真诚热心、个人参与等等;第三要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包括专业性、功能性、系统性以及自我定位等。

2.3 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职业教育与企业联系不密切,技术工人与市场需求就有差距。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培养出的人才很难直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由于大部分职业技能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缺乏动手能力,我国虽然有着种类齐全,数量庞大的职业技术学校(院),每年毕业的学生也很多,但仍难以缓解近年来出现的技工荒。

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决定着该地区的职业结构以及对从业者素质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要提高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实用性,还是要立足现实,充分整合技能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力量,发挥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内培训各自的优势。职业教育与企业需要相结合,创造条件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创造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换机制,既可为学校提供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师,又能为企业提供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技术研发人员,为企业和职业学校在“优势资源互补,利益成果共享”的机制下形成良性循环,共同发展壮大。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既是对技工自由择业的尊重,又是促使技工努力提高技能的方式;同时,也能督促企业改变旧的人才激励机制。

职业教育培养方向应是理论与技术应用结合的,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技术工人。只有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开发出一个有目标性的教学大纲。这样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同时围绕本地产业、企业发展的需要来设置和调整。有了核心的教学目标领域,老师和学生的受益都会增加。使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这也是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 结语

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工厂”,打出“中国制造”的影响力,关键在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在对技术工人的培养方面,应把职业教育整合到企业发展中去,使学校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是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各类人才的比例与就业结构吻合这样就能真正解决高级技工人才的短缺问题;另外,还要加大对专业性职业教育的投入,改革教学与实践生产相脱节的内容外,还要走国际化的道路。在技术工人之间建立全球性的联系和交流,这样才能真正确保中国技能人才的标准。再加上技术工人们的自我学习和锻炼,全面提高我国技术人才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常,袁兆亿.广东省技能人才状况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02.

[2] 樊文有,石来德.我国技术工人短缺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人才与教育,2006,12.

[3] 杨守建.发达国家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青年研究,2005,09.

[4] 常兴华.中国制造.就业.人才与企业发展[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10.

篇4

背景介绍:cf妖姬原来不过是一具遗留在宫廷里的尸体,虽然过了数百年,尸体仍然没有被腐蚀。有一天,尸体被猖獗的生化病毒所感染,重生了的妖姬血量增加1、2倍,妖姬比任何一个感染体都具有更强的跳跃能力。宫廷中静躺的妖魅女尸,沉睡了数百年。她原本只是一个卑微的歌姬,曾经流淌的血液不再炽热,但她复仇的心从不停息。她等待着重生的机会,在她重生的那一瞬间,就是她复仇的开始。

性能介绍:妖姬的跳跃能力是比任何一个生化角色都要强的角色,可以攻破多个佣兵防守点,造成对方防守的崩溃。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关键词:人民币 跨境结算

人民币跨境结算推出的背景

实体经济对人民币结算具有较强的现实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大都采用主要的国际货币进行结算。在与美、欧等主要贸易伙伴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的货物贸易中,超过90%的结算采用第三方货币。两国的银行必须通过第三方商业银行才能实现货款的最终清算。一笔贸易款项可能涉及进(出)口方、进(出)口开户行、进(出)口方的外币清算行等多家机构的多个环节才能完成。过多的环节使资金流转速度、到账速度放慢,且每个环节都需承担一定的费用,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流动性紧张,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和贸易伙伴国企业普遍希望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规避风险。

对境外企业来讲,其在进行结算币种时一般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结算的货币要有最广泛的可接触性;二是币值要稳定,甚至有升值空间。

在当前国际主流结算货币汇率波动幅度加大的情况下,允许我国企业以汇率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不仅有利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也有利于贸易双方锁定交易成本,降低因采用第三方货币结算而带来的二次汇兑成本,从而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促进我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发展。

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本币结算中人民币能否被市场选择作为结算货币,是由经济实力、币值稳定程度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归根到底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量的不断攀升以及全球贸易比重的不断增加,为外贸企业利用人民币进行贸易投资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人民币区域化后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人民币支付环境的改善为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近年来,人民币支付结算环境不断改善,金融体系结算效率不断提高,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1996年12月以来,我国认真履行人民币经常帐户可兑换的承诺。这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制度安排也遵循了人民币经常帐户可兑换的原则,并体现了本币结算的便利性安排,例如人民币贸易结算不再纳入外汇核销的管理;结算中产生的人民币负债只需外债登记,不纳入外债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将主要通过监督商业银行切实履行贸易真实性审核责任,建设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与有关部门建立必要的信息共享和管理机制,共同防控试点中的风险。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意义

(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

此次金融危机让我国意识到,要摆脱当前各种不利状况的影响,充分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必须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业务的适时启动,不仅使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得以加快,也使我国在国际货币和金融事务中的地位得以提高。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该国的经济金融实力和地位。现在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大国,这些都为人民币在未来进一步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美元强大的规模效应,且其已经形成了市场的自发选择,在短期内对于美元体制的改革将会非常困难。较为现实可行的做法应该是推进本币国际化与加强区域货币金融合作,而有意愿且有能力推进这种变革的,无疑是东亚地区。

采用跨境人民币结算无疑是人民币迈向国际储备货币的漫长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长期目标的一部分。人民币国际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目前人民币在周边以“硬通货”的形式出现,实现了准周边化,第一步可以和香港、台湾地区及新加坡一起,形成一个大中华货币区;第二步建立东南亚货币区,东盟十国和中日韩三国;第三步扩大至整个亚洲,构建亚洲区域经济体和货币区。即将人民币从准周边化发展为正式周边化,进而发展为正式区域化及准国际化,最终真正实现国际化。而其货币职能的三个阶段为,一是鼓励外资和金融交易用人民币报价和结算;二是通过股票、债券和资本帐户交易强化人民币的国际投资货币功能;最后在外贸和金融交易对人民币达到某一临界量之后将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以内地与香港地区的贸易结算为例,如果全部转换为人民币结算,现在的总贸易额约为1730多亿美元,占国内年度贸易总额的7%左右。事实上,国内进出口总额的53.3%是与亚洲国家进行往来,并占东盟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10%以上。2008年,我国在贸易项目下,即向亚洲国家进口7000亿美元,约4.8万亿人民币,理论上(如果全部以人民币对外支付)相当于仅在贸易项目下即可向亚洲国家输出人民币4.8万亿元。因此,构建人民币跨境结算体系,对于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第一步——产生“亚洲人民币”意义重大。在中国经济金融保持现有稳定增长发展势头的前提下,人民币在未来5-10年的时间内,会上升到除了美元和欧元之外,与英镑、日元同等地位的第三大贸易结算货币。

(二)对进出口企业的意义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实施对进出口企业而言,一是在国际结算货币上多了一个选择,增加了企业结算的灵活度;二是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国际结算成本,这主要表现在节省了用外币收付款而引起的汇兑成本,同时也节省了外汇衍生品交易的有关费用;三是直接用人民币收付,避免了汇率风险。虽然境内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也可能遇到汇率损失的问题,但进出口企业与投资机构的经营理念不同,进出口企业无需从汇率变动中获取差价和收益,在收款和付款都为同一种货币时,就能够在从事进出口贸易中锁定汇率风险,使企业平稳运行,改变以往企业出口越多汇率风险越大的状况;四是可以进一步加快结算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另外,出口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出口贸易,其收汇资金可以存放境外且只需备案,无须审批,不影响进出口企业货物通关速度,按照有关规定还可以享受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企业在办理以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贸易出口货物退(免)税时也不需要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

(三)对商业银行的意义

跨境人民币结算是在国际结算领域的重要创新和探索。从准入角度而言,从事人民币贸易结算只是将国际结算业务的币种进行调换,并不需要用类似资本金、资产质量等硬性指标限制银行;从技术角度而言,人民币贸易结算主要是实现银行间的帐户对接,清算等,相当于通过境外行或港澳行作为中介,延伸了央行人民币支付清算系统覆盖的区域半径。而且,在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之后,跨境贸易的清算行范围大大拓展了。在此之前,仅有中银(香港)和中银(澳门)拥有与央行大额支付的清算功能,而试点之后,几乎所有具有国际结算能力的境内银行都可以成为境内人民币贸易的清算和结算行。可以肯定,跨境人民币结算在银行现有的国际结算体制下,将为境内银行拓展国际业务开辟新的空间,增加新的业务,同时也带来大量中间业务收入的产生,而且当人民币在境外产生一定的沉淀资金后,势必会对银行其他的理财服务产生需求。

对商业银行而言,在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一直都在承担着资金上的巨大损失。如果开展人民币结算业务,可以减少银行外汇头寸储备,也就相应地减少了人民币升值的损失。

另外,银行可能因为这项业务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外资银行由于拥有网络和头寸优势,以前一些大型进出口企业更趋向于在外资银行办理业务。而采用人民币结算后,这种优势将转向中资银行,尤其是能为境外企业提供人民币融资的中资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将拥有绝对优势。

推行人民币跨境结算面临的问题

目前,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进展较慢,其中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作为一个全新的业务,相关的管理部门、企业和银行都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学习和磨合;二是因为试点企业地域相对有限,从某种意义上也限制了试点规模;三是一些配套制度和政策仍在制定中,在企业和银行的具体操作上有一定困难。

从人民币本身来看,一是美元作为传统货币有着巨大的优势,路径依赖使得企业很难放弃原有结算方式;二是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海外进口商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意愿;三是人民币作为非自由兑换货币,国际化程度不足,资本账户的管制又使得境外人民币持有者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流出渠道及规模均受到制约,降低了人民币的吸引力,而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也在近年来力推本币国际化,对于人民币结算积极性不高。

虽然有种种问题,但相信随着试点地区的扩大,随着中国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特别是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正在制定和推出中,该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业务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婧薇,史进峰.首日人民币跨境结算上海写实[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7

2.刘昕.汇改四年[N].国际商报,2009.7

3.魏革军.人民币对外支付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J].中国金融,2009(14)

4.王静文.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与中国对策[J].中国金融,2009(13)

篇6

2008年的钟声响过,北京奥运的脚步也越来越响亮,看着福娃脸上健康阳光的笑容,谁能不被感染。我不禁在想:我能为奥运做些什么呢?

对了,可以保护环境呀!如果让外宾一来到中国,就感到脏兮兮的那多不好。所以我们应该以最优美的环境,最灿烂的笑容,最标准的语言来迎接外宾!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家园变得干净、优美呢?那就要看我们自己了,只有从身边的的每一张废纸、每一片果皮做起;只有不乱扔一张纸、一片果皮,那我们的家园才会变得更美丽!餐盒、一次性筷子,妈妈曾经带我参观过一个环境保护展览,我看到用一片树林所生产出来的一次性筷子只够十家中小餐馆使用一天的,而北京有一万多家餐馆,那么让我们算一算北京一天就要毁掉多少片树林呀!而北京又有多少片树林禁得起我们这么砍伐呢?我要利用所学的知识做义务宣传员,在校园里,在同学间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只有一个人这样做,别的人还是不保护环境的话,那也没用。所以只有让人人都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地球妈妈才会笑得更灿烂,过得更幸福!

篇7

“五洲大合唱”的唯美歌声开启了本届旅游节的开幕式。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员,用各自的母语一起欢唱《生日歌》,为祖国66岁华诞送上祝福。此次北京国际旅游节专属logo是由设计师精心打造的,京剧“刀马旦”盔头的设计原型,京味儿十足,在明媚的蓝天下更显得明艳俏皮,充分展现了国粹经典的魅力。

来自北京青年合唱团的演员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也为祖国献上一曲《今天是你的生日 我的祖国》,66只白鸽伴随着《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的旋律展翅高飞,翱翔天际。美国印第安土著舞团、意大利民间舞团、印度舞团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18支中外表演团队带来了充满浓郁国际风情的歌舞表演。演员们身着特色的民族服饰,热情奔放地演绎了各自国家的传统艺术。一曲《北京欢迎你》结束了此次开幕式。

作为一项日益成熟的国际性旅游品牌活动,第十七届北京国际旅游节开幕式现场,还推出了京郊旅游线路宣传和展示活动,广大游客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关注旅游委官方平台,了解更多相关资讯。

据悉,本届旅游节为期5天,围绕“缤纷北京,花漾之旅”的主题,分别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丰台园博园、大兴南海子公园举办。

活动期间,除了来自西班牙、斯洛伐克等多国演员带来的国际风情表演,每一天的特色主题活动也各具特色。分会场首日,以“北京动起来”为主题,游客不仅伴随着强劲的Hip-Hop音乐,欣赏到了花式篮球表演,还了解到了将北京风景名胜、郊野氧吧通通囊括在内的数十条“健康旅游路线”,领略美景的同时,还享受到挥汗如雨的快乐。而后的“我和北京有个约会”主题活动,更添些许温馨。17种不同款式的北京风景主题明信片供游客选择,写好充满心愿与祝福的明信片,通过广场中央的巨大邮筒,飞往各自的目的地。

篇8

1.编辑制作的画面要符合受众视觉规律电视新闻画面具有严谨的结构和负载信息的能力,因此图像会直接影响新闻节目的质量。那么,编辑在制作中怎样才能编辑出符合受众视觉规律的节目呢?要做好以下几点:编辑制作时镜头画面应是“稳、准、平、匀”,即镜头无摇晃现象;起幅画面和落幅画面的范围要保持准确性和水平性;画面节奏要均匀而连续,保持现有物体的基本位置不变。只有这样,才能给观众一个好的收视效果。

2.编辑制作画面素材要与节目的内容主题相吻合电视是用镜头来表现场景的,一个栏目或一条新闻,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好多镜头组合在一起,才可以表现一个完整的场景,那么画面的组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编辑对同样的画面的剪接方法也会有异同,所以说编辑制作的画面素材必须吻合节目的内容和主题。实践证明,那些动作性强、造型优美的画面显然更利于受众的理解和赏阅。

3.编辑制作的画面要与栏目题材相吻合画面镜头是视频的基本单位,镜头处理即将前期拍摄的各种素材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组合起来,形成能够体现电视节目主题,有层次、有节奏的连续画面,因此,编辑在制作中要根据节目需要,恰当选择固定画面和镜头;编辑制作时还要根据不同景别剪裁适配内容的画面;画面选取还要根据景别的不同确定镜头的持续时间。另外,在编辑过程中要多选择平拍的镜头或者场景,这样可以给人以平等、客观、公正而亲切的感受。

4.编辑制作画面剪接的逻辑性和选择方法在画面剪接时,上下镜头之间要合理衔接,按主题要求选好镜头的剪切点。重点包括生活、观众欣赏的心理和艺术表现三方面的逻辑。“生活逻辑”是画面组接最基本的依据,指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情节发展的逻辑,即随着时间发展的变化,拍摄镜头之间的连续性,以及后期编辑过程中镜头选择使用的优先性和规范性,要求记者采访中要注意抓拍和取镜标准。(2)要遵循前后照应、主次动作贯通性的规律。(3)时间和空间转换的逻辑性。时间的发展总是与时空联系在一起,因此画面的编辑、组接必须对特定时间内所出现的某种情况进行准确无误的处理,不能因组接手段而影响实际时空的可信度。(4)要在段落的组接中保持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连贯性,让观众看起来一目了然。“观众欣赏的心理逻辑”强调画面的组接要内容清晰、事件完整,采编中要充分利用画面的延长和延续,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情感和视角想象的需求,让观众了解更多的信息。“艺术表现的逻辑”是指为表达某种情绪和情感由编辑通过艺术、特技等方面的处理,如利用象征、隐喻等蒙太奇表意功能的一种体现。比如视觉节奏的运用等,都需要编者在画面组接时加以考虑。画面的剪接要根据画面中主体是否运动来选择剪接方法。一是在表现静态对象时要注意动、静画面的合理和连贯性;同时还要考虑到画面的整体性,即单个画面的剪辑需要配合电视节目的整体节奏,要与电视节目中的主体保持逻辑一致,与电视节目的整体景别、色调等匹配。二是编辑针对相互呼应这种关系的画面组接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在采编中要采取移动、跟、甩等的形式拍摄,使运动画面直接与固定画面相接;另一个是固定画面要以推、拉等拍摄形式,使画面起伏并保持停留。同时还要加强其他细节的处理,在编辑过程中,如声音的高低、特技的运用、字母的进出方式等都要巧妙运用,以此来增强节目的整体美。

电视画面技巧的运用虽无固定模式,但有一定规律可循。对于电视制作人员来说,电视新闻画面构图可以突出诸多被摄物体中的主体,突出主题,烘托气氛,给人以和谐、对比美,给人以视觉艺术上的享受。同时还能增强画面的透视感,突出物体的质感。因此,要求编辑制作人员要加强学习,把握画面剪接技巧。

1.画面剪接要迎合人们的视觉特征重点掌握好三点:结构的把握,根据拍摄意图和整体构思决定素材的取舍;剪辑点的掌握,剪辑是根据一定镜头表意,镜头连接准确通顺,过渡自然流畅;节奏的安排,根据内部和外部节奏的变化做到有机的统一。

2.电视编辑要把握好画面与声音相互渗透画面作为一种屏幕语言形态,对电视节目的风格起着重要作用,它反映了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因此,电视节目中,画面声音的相互作用,相互加强,创造着屏幕世界,让观众通过视听联想获得美的享受。同时,编辑中现场同期声要突出主体个性,制作中做到语言有内容、有个性,杜绝有废话、空话、脏话,时间长短要适中。

3.编辑中要灵活运用精彩的画面细节电视新闻拍摄,要求记者对新闻事物敏锐观察、认真采访和深入分析,利用最佳时间抓拍到新闻事实发展过程中最有表现力的新闻画面和最具有感染力的新闻细节,然后通过电视屏幕对局部或细微变化进行展示。所以说,细节运用得好,能小中见大,见微知著。这就要求编辑制作在字幕、特技、画面编辑方面要认真处理,做好形象素材的选择和组合,做到精彩真实,节目编排流畅而自然。

4.运用叠画、屏幕分割等特技手段因为特技会使纪实性的新闻画面失去一些真实性,所以,一般情况下,电视节目对繁杂的特技手段是排斥的,而使用一些简单的特技转换法是很有必要的。

5.镜头连接要注重观众视觉心理连接镜头是创作性的工作,同样的镜头不同的编辑会有不同的剪接手法。通常用的剪接手法有:空镜头转场;虚焦镜头转场;两级镜头转场、特写镜头转场及出入画面转场等等。电视新闻报道画面摄录要求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是一个比较繁杂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极具实践性的过程,要做出精品的电视新闻节目,新闻采编的前、中、后的工作都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这就对电视采编、摄录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摄录时景别的变化尤为重要,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摄录开始拍第一个镜头前,新闻记者一定要注意先打上彩条,以方便编辑在制作节目时清晰可见。二是摄录时要调节好色度和亮度平衡,严控色彩和亮度基调,杜绝画面出现偏色和亮度不均。三是制时所用画面素材要以内容情节为表现依据,凡是不属于实况、实物这样的镜头,编辑中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为使观众能看清,编辑中一个画面不宜少于10秒,并按照“稳、准、平、匀”的基本要求择优剪辑。

三、结语

篇9

1 强化对市场秩序的维护,为首都区域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2 强化技术交易中介服务体系在促进市场发展中的功能,突出对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的规范,增加对技术中介服务的扶持政策。

3 强化促进技术市场和技术交易的政策保障。更加准确定位政府在技术市场中的管理职能和服务功能。

规范技术市场秩序

建立规范的技术市场秩序,是保证北京地区技术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国务院2001年4月《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特别强调了规范市场秩序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意义。因此,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技术市场秩序,是修订《条例》的重要目标。《条例》进一步强化了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措施。

1 关于技术交易当事人的行为规范和技术、技术信息的合法性。对技术交易的当事人规定了行为规范,要求提供技术、技术信息的卖方、中介方,应当保证所提供技术、技术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并应当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买方应当使用技术并支付费用。《条例》第九条规定:“在技术交易活动中,卖方应当是所提供技术的合法拥有者,并保证其所提供技术的真实性;中介方应当保证自己所提供技术信息的真实性及其来源的合法性;买方应当按照合同约定使用技术,支付费用。”

2 关于技术交易活动中禁止的规定。将非法垄断技术和妨碍技术进步以及侵害他人科技成果权等行为,列为技术交易活动中明令禁止的行为。《条例》第十条规定:“在技术交易活动中,禁止下列行为:(1)非法垄断技术和妨碍技术进步的;(2)侵犯他人专利权、技术秘密以及其他科技成果权的;(3)作虚假广告、宣传的;(4)串通投标的;(5)以欺诈、胁迫等手段签订技术合同的;(6)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3 关于拓展技术交易的形式。《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技术交易买卖双方可以直接交易,也可以通过中介方交易。技术交易可以采取招标、投标、拍卖等方式进行。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科技计划项目适宜招标的,应当招标。”还规定:“技术交易活动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

加强技术市场服务

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是技术市场发展的重要环节,技术交易服务的水平是衡量技术市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本市交易服务的水平和现状已经不能适应技术市场发展的需要,严重阻碍着本市技术市场的发展。

因此,《条例》专设“技术市场服务”一章,针对本市技术市场发展中技术交易服务薄弱,专业化程度低以及科技中介服务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等问题进行了规范。在内容上强化了本市对技术交易服务的鼓励、放开和培育。《条例》对技术交易服务的关注,体现了本市技术市场管理工作的思路已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1 关于鼓励发展技术交易服务体系。鼓励和建设技术市场服务体系是涉及全局性的重要问题。《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本市建立和完善专业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鼓励兴办各类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为技术交易提供场所、技术信息、技术评估、技术论证、技术经纪、技术产权交易、技术招标等服务。”

2 关于规范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在加强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同时,《条例》也强化了对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的规范,即严格了技术交易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纪人的市场准入。《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应当依法注册或者登记,国家对资质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依照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范开展技术交易服务活动。”

第十六条规定:“技术经纪人在经纪活动中应当将定约机会和交易情况如实、及时地提供给当事人各方,真实反映当事人各方的履约能力、知识产权情况,按照约定为当事人保守商业秘密,协调技术合同的全面履行。”

3 关于技术经纪人培训、考核问题。技术经纪人的培训与考核,应遵循分开的原则。《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从事技术经纪业务的人员应当经过培训,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和工商行政部门考核,并取得技术经纪资格证书。从事技术经纪业务的机构,应当有符合规定数量的具有技术经纪从业资格的专职人员,并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成立技术产权交易机构

技术产权交易机构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种有形技术市场形态。它与传统的技术市场相比有着新的内容。它以技术和资本相结合为业务核心,参考了国内外某些市场形态的做法,在交易场所实行会员制,对进入市场交易的技术项目进行专业化的价格评估、包装,以挂牌的形式向投资商推荐,为技术及产权交易双方提供洽谈场所、信息咨询和融通服务。由于对上市项目的企业“门槛”较低,吸引了很多处于起步阶段,但科技含量较高,具有发展前景的科技企业进入这个市场,希望通过这个交易平台和窗口,找到合作伙伴。由于从服务机制上抓住了资本市场与技术市场的交汇点,抓住了技术项目转化及技术产权转移的关键需求,给风险投资提供了一个退出机制,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在实践中显示出很强的生命力。上海、陕西、深圳、四川、成都、山东等省市相继成立了技术产权交易所,北京也于2000年5月8日成立了北京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中心。虽然这一新形态的市场是应高科技产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但其规则、模式、政策等方面仍带有很强的探索性。

为了保证北京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的健康、有序发展,《条例》对其经营范围和运作方式作了原则规定。《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本市设立技术产权交易机构,依法开展技术成果入股、高新技术企业产权转让、高新技术企业的增资扩股以及含有技术参与的并购业务,促进技术成果与资本的结合。”

建立技术市场同业协会

《条例》增加了关于协会的条款,明确了技术市场同业协会的权利、义务和作用。《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技术市场各类同业协会应当依据协会章程开展活动,并对会员进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以及执业技能等自律性管理,提供技术交易信用服务,定期公布技术交易当事人的信誉信息。”

促进与保障技术交易市场的发展

在《条例》中“促进与保障”是条款最多的一章,共13条24款,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入了一些新的条款和内容。这些促进和保障的政策,将为北京技术市场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力地推进本市技术市场健康、有序

地发展。

1 关于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只是作为享受优惠政策的必经程序,并不影响技术合同的效力,是否需要认定登记由当事人自愿决定。《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技术合同经认定登记,当事人可以按照享受国家和本市规定的优惠政策。”

《条例》明确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程序,并强调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技术合同生效后,技术交易的卖方、中介方可以向技术合同登记机构申请认定登记。申请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应当提供真实、完整的中文书面技术合同文本和相关附件。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应当在受理认定登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依照有关规定予以认定登记。当事人对不予认定登记有异议的,可以向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申请复核。”

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是北京市政府核准类行政审批事项。实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作用,一是加强技术市场管理,保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奖励政策、科技信贷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的贯彻落实;二是加强对技术市场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指导、管理和服务;三是方便对技术市场统计和分析工作。

2 关于技术合同登记机构的设立及其义务。政府管理监督技术市场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它既关系到技术市场的健康发展,又关系到国家财税优惠政策的落实,所以技术合同登记机构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责。对于技术合同登记机构的职责,《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八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等有相应的规定。技术合同登记机构的法律责任,《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等有明确的规定。

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并非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直接设立,而是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批准设立。设立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的单位,应当是具有技术市场管理职能的政府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或行业总公司。认定登记工作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条例》第三十条规定:“技术合同登记机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批准设立和撤销,并予以公布。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涉及国家秘密及当事人商业秘密的技术合同,应当承担保密义务。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应当按照规定上报有关统计数据。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不得从事经营活动。”

3 关于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对当事人乱收费的救济。要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有效地打击乱收费行为。《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应当按照规定的项目、范围和标准收费,并予以公开。对超范围、超标准的收费,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并可以向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举报。”

4 关于技术合同的新方式。《条例》明确了技术合同的一些新方式,如技术入股合同、技术承包合同和技术产权交易合同。《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以技术入股方式订立的合同,可按技术转让合同认定登记。以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为内容的技术承包和技术产权交易合同,可以根据合同内容确定的合同类型,予以认定登记。”

5 关于以技术成果作价出资及收益分配。技术入股作为一种新的技术交易方式,在《条例》中需要解决的是技术交易中的技术作价金额问题,而不是技术交易完成之后的收益分配问题;同时,《公司法》明确规定,对作为出资的技术,必须进行评估作价,不得高估或者低估。《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以技术成果作价出资的,其作价金额可以由交易双方协商约定。但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6 关于技术中介服务收入。为促进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制定了优惠政策。《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从事与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相关的技术中介服务的收入,经认定,可以视同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收入对待,享受国家及本市规定的优惠政策。”

篇10

关键词: 世界城市 国际语言环境 软实力

1966年,英国城市学家彼得·霍尔(Peter Hall)最早在《世界城市》一书中提出了衡量世界城市的7条标准。199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萨斯基娅·萨森教授提出以主要生产业的集中程度划分世界城市。1997年美国城市史专家卡尔·艾博特(Carl·Abbott)提出了国际城市分为国际生产、通路和交易事务型城市三类评价指标。目前,国内外对世界城市尚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概念和衡量标准。一般认为世界城市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职能效应两个方面。从量化的标准看,基本上可以分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水平、控制力和影响力、国际交往水平等四个方面。伦敦、纽约、巴黎和东京是公认的四大世界级城市,其具体特征表现在国际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对全球事务产生巨大影响的城市。

当金融危机的风暴席卷全球之际,中国成为全球稳定经济社会、推动金融改革的重要力量。作为国家首都的北京,在成功承办2008年奥运会之后,迈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阶段。为顺应我国国情国力变化的国际地位提高的客观要求,继续提升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层次,2009年北京市政府为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战略任务适时提出了分三阶段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第一阶段,全面推进首都各项工作,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第三阶段,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世界城市”作为北京建设的远景目标定位,是首善之区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更是北京顺应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后的新选择。

世界城市是城市发展基础上逐步演化出来的国际化水平的高端标志。从本质上讲,世界城市是全球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和战略性通道的控制中心,是世界文明融合与交流的多元文化中心,也是城市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统一体。建设成为世界城市,不但要着力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还要着眼于完善城市硬件条件,提高北京在政治、文化等软实力方面的全球辐射力和影响力。软实力涉及国际语言环境、国际机制、对外政策、价值观和文明程度等诸多方面。其中,国际语言环境是世界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建设国际化语言环境不仅有利于增进地区或国际间的交流和了解,增进互信,提高国际影响力,还有利于营造和谐、健康的经济投资环境,进而为提高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服务。

“城市的国际语言环境”是一个城市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进行交流的广度、深度和频度,是城市语言环境的国际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的尺度和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人类相互沟通、进行交际活动的有效工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话语权的前提。打造世界城市必然离不开语言作为沟通不同群体的桥梁。营造国际语言环境,不仅仅在于多少人会讲通用外语,关键是实现跨文化交流。语言是文化的外化,语言环境实际上是文化环境,是中外文明相互融合和多元文化彼此交流的平台。只有营造通用的国际化语言环境,人际关系才能更和谐、和睦、融洽,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良好国际形象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必然成为北京着眼“世界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依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北京市外事工作发展规划(2009年—2013年)》,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在2011年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会议,正式了《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规划(2011年—2015年)》。《规划(2011年—2015年)》为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导与支持,为进一步做好北京的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规划(2011年—2015年)》明确提出到2015年,实现市民外语应用能力、对外交流水平大幅提高,国际化意识大幅增强,城市国际交往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合作水平显著提升,适宜外国友人在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外语公共服务网络逐步完善的总体目标。

过去的十多年来,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市民讲外语活动自2002年启动以来,从312万人发展到2008年的550万,2006年,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被国际奥委会列入人文奥运遗产。此外,为迎接北京奥运会,截至2008年,全市累计新设和更换英语标识牌82.57万块,1300余家餐饮、饭店企业的英文菜单得到规范。自此,全市公共场所标识英文译法标准体系基本建立。目前,北京已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文化影响力,奠定了打造世界城市的一定的基础。但从国际化程度来看,区域性国际事务协调中心的功能并不凸显,北京的常驻外国机构与外国人口并不多,以外语与国际友人进行友好交流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仍亟待提高。

营造国际语言环境不但是提升城市软环境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世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其发展必将贯穿和服务于首都现代化、国际化的全过程。因此,要提高北京市民的外语应用能力、对外交流水平,增强国际化意识,营造适宜外国友人在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人文环境,除了有必需的政策支持之外,还应加大宣传力度,让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营造国际化语言环境不仅要继续借助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等传统媒体加大双语新闻的报道力度,还要拓展新媒体功能,借助手机、互联网等为双语知识的获取搭建平台,提供双语信息服务的职能,进而增强首都北京的国际交往能力,提高国际合作水平。

营造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离不开人和物两个方面。“人的因素”主要是指城市不同人群对外语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提高城市不同人群整体外语水平和综合素质,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吸纳一批素质高、外语技能强,热衷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士加入到“首都国际语言环境改善工作志愿者”队伍中,以便提高外语服务的能力和持久性。第二,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社会外语培训和活动。为市民搭建更多元化的外语学习途径和对外交流平台,提高普通市民的日常外语交流能力,提高市民的对外交流能力和整体素质。第三,积极在学校教育中推行双语教学改革及多语种教学试验。增强师资力量,更新教学理念,有计划有步骤地施行从小学到大学阶段的系统外语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将学习语言知识与涉外礼仪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第四,以交通、公安、旅游、邮政、银行、卫生等领域为突破口,建立外语服务标准,提升窗口服务业的外语服务水平。第五,培养一批能够与外国专家和专业机构直接交流的政府工作人员,提高政府涉外服务和涉外管理工作水平,提高对外公务交往水平。

“物的因素”主要是指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中外语的应用范围和规范程度。首先,继续推进医疗、景区、地铁等公共场所英语标识的普及化和规范化,提升首都的国际化程度。其次,规范全市组织机构、职务职称及餐饮、宾馆饭店、文化娱乐场所菜单的英文译法。再次,建立多语言的电话、网络咨询服务系统,第一时间将城市法规政策、经济文化动态、生活服务信息等最新资讯以多种语言的形式到互联网等媒体上,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完善语言自助服务设施,打造语言生活的无障碍城市。最后,建设世界一流的旅游中心,在外国游客聚集的景区提供免费的双语咨询服务和包含景点介绍、地图、时刻表等在内的多语种印刷品。条件成熟的旅游名胜景区可提供多语种自助导游服务,满足来自不同国度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北京着眼世界城市建设,即要建成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宜居之都。国际城市建设和首都和谐社会发展是今后很长时期的城市发展需要,也是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的服务宗旨和根本目的。创建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增强人们的国际化意识,提高市民整体外语应用能力和对外交流水平是提升城市现代化文明程度、国际化和综合宜居水平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建设符合世界城市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语言环境是北京市的一项创举,是北京结合我国国情,分析自身特点和需求开展的一项致力于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建设语言友好城市的系统工程。以增强国际交往功能为主线,以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为重点的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必将全面提高首都的影响力、竞争力、辐射力,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政府外办.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规划(2011年-2015年).2011-4-11.

[2]赵会民.创造国际语言环境.人民日报,2010-05-13.

[3]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展望.http://.cn 2009-10-2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