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日本;学校心理学;学校心理士;资格认证:启示
分类号 B849;R395
近年来我国学校心理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90年代以后中央推出的一系列关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把全国各地的学校心理服务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切实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学,是每一个学校心理学工作者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实践经验证明,一门学科的成功建设,不但要考虑本国的国情,同时也要批判吸收国外的学科构建经验。日本学校心理学正式构建于1993年,与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建设几乎是同步(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年份也是在1993年)(张卫,黄喜珊,2007)。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日本的学校心理学已经形成遍地开花之势,尤其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的发展历程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1 日本学校心理学发展的主要背景
中日两国在构建学校心理学的背景上有着很大的共同点,均主要为以下两个因素的推动。一是来自学校教育现场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亟需一门针对性强的学科提供理论指导,也亟需掌握学校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到学校提供现场服务。在日本,中小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如拒绝上学、校园欺侮、校园暴力、自杀等)日益严重化,倍令教师和家长们感到力不从心。面对这种状况,日本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感觉到了构建学校心理学的迫切性(如:松浦宏,2001)。另一个推动力量来自欧美学校心理学发展现状的刺激。尤其在美国,已成立了学校心理学的两个重要专业组织――美国心理学会属下的学校心理学分会和全美学校心理学家协会(NASP),这两个组织的工作大大推动了学校心理学的学科构建,也使得学校心理学家的工作走向正规化。欧美的学校心理学家们正在中小学校园中发挥着令人瞩目的作用。同时,上世纪70年代成立的国际学校心理学家协会表明了学校心理学走向国际化和全球化。正是学校教育实践的要求和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学的迅猛发展有力推动了日本学校心理学的发展(盐见邦雄,2007)。
在日本,正式使用“学校心理学”这一专门用语是在1991年,在当时召开的日本教育心理学会第33次总会上,研究委员会特别策划了一个关于学校心理学的研讨会,探讨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培养,并确定了以大学的教育心理学系、心理系作为培养基地。1993年,日本教育心理学会印发了一本名为《什么是学校心理学》的册子,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解答:为什么现在需要学校心理学家;学校心理学家的工作和作用是什么;大学如何培养学校心理学家;其他国家的学校心理学家正在进行哪些工作;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展望。该册子在教育系统广为发放,对学校心理学的初步普及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日本教育心理学会,1993)。
2 日本学校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宗旨
学校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理论直接指导着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实践,主要目的是帮助中小学生解决在学习、心理、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校心理学中的“学校”一词,与其理解为进行教育的场所,不如理解为“学校教育”的简称更为贴切,而学校心理学中的“心理学”一词,指的是基于心理学知识的服务工作(盐见邦雄,1999)。
为明确学校心理学的服务宗旨,日本教育心理学会提出学校心理学三层次的心理教育服务体系:第一层次:以全部中小学生为对象,进行入学时的适应、学习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的辅导,解决一般的发展和学习指导问题。第二层次:以缺乏学习动力、拒绝上学的儿童、人际交往困难等学生为对象。第三层次:以长期拒绝上学、欺侮、学习障碍、行为不良等有特别需要的学生为对象(日本教育心理学会,2001)。
3 日本的学校心理士制度及其运作
学校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把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到学校教育现场中,有效解决学校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这中间起桥梁作用的正是在日本被称为“学校心理士”的人们。在日本,“学校心理士”指以中小学生、教师、家长为工作对象开展心理教育服务工作的专家(该一词为日文专有,其对应的中文词可以是学校心理师,但与我国目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相比又有一定的区别,具体见下述)。
3.1 学校心理士的资格认定
现在日本学校心理士的资格认定制度是“学会联合资格”的认定制度(日本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资格认定制度除这种学会联合资格外,还有“国家资格”和“法人认定资格”两种),这一认定制度是经过实践摸索发展起来的。在资格认定的最初,申请对象只局限于日本教育心理学会的会员,且只有日本教育心理学会这一机构具有资格认定权利。但是实践很快证明这种限制不能适应学校对这些专业人员的巨大需求。现在的日本学校心理士认定机构已经扩展为五个联合学会(日本教育心理学会、特殊教育学会、发展障碍学会、发展心理学会、LD即学习困难学会)和四个合作学会(日本学校心理学会、应用教育心理学会、生徒(生徒即中学生)指导学会、学校心理咨询学会)构成的合体。学校心理士认定组织机构是学校心理士资格认定的最高机构,属下设有学校心理士认定委员会和学校心理士会,协同完成资格认定的工作。上述诸学会的成员均拥有申请学校心理士的资格。截至2007年5月,在日本全国取得学校心理士或候补学校心理士的人数已经达到3700人(gakkoushirtrishi.io/aboutgakushi/,2008-11-24)。
3.2 学校心理士的培养要求
在资格认定的最初,日本文部科学省等有关部门曾试图以司书教谕(含义见脚注)等为模型培养能够开展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相谈教谕,但后来的实践证明,培养相谈教谕并非适合日本国情的解决学校教育问题的途径(松浦宏,2006)。为此,日本文部科学省组织有关机构经过协商确定了学校心理士这一资格名称。同时确定其培养要求包括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专业基础知识方面,必须在研究生院修完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学生指导和生涯指导、教育评价和心理测量、学校心理咨询这七个领域的课程。实践能力方面,要求在中小学、教育相
谈所等机构做过心理辅导。满足上述两个条件者方可报名参加由学校心理士认定机构举办的资格考试。达到学历条件但没有实践经验者可申请“候补学校心理士”的资格。“候补学校心理士”在五年内通过提交心理辅导个案报告等说明自身实践经验的资料可申请转为正式的学校心理士。此外,学校心理士联合资格认定机构每年都对学校心理士们进行资格审查。要求每年达到一定的学分,凡呈交心理教育服务工作的个案、参加全国学校心理学会或全国心理士会组织的有关活动(如海外研修、各种研讨会)等都可以获得学分。学校心理士资格证的有效期为五年,也即取得学校心理士资格证者每五年必须办理资格证的更新手续。
3.3 学校心理士的群体类型
在日本从事学校心理士工作的,既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也有兼职的行政领导、中小学教师,还有大学教授。总的来说,主要有三种群体类型:(1)心理咨询、教育中心的教育相谈员(相谈员即咨询员);(2)学校的生徒指导、教育相谈、生涯指导教师,特殊教育的教师或教导主任;(3)大学教师。负责讲授学校心理学的有关课程,也有的亲自到学校教育现场中,与学校主管领导、教师、家长组成团队,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松浦宏,2006)。
3.4 学校心理士的具体工作
学校心理士承担的主要工作有:(I)对学生或班级的状况评估。即对学生存在问题的性质、原因、经过等作专门的诊断评价。评估途径包括心理检查、面谈、调查、观察等。其中心理检查是最重要的基本工作,包括性格检查和智力检查。由于评估结果决定了将要进行的心理教育工作的方向和策略,因此被视为学校心理士开展工作的重要支柱。(2)对教师或家长提供指导和建议。学校心理士必须时刻意识到自己的主要工作是协助教师和家长科学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注意肯定教师和家长的工作,支持他们做能够做的事情,避免摆出专家的架子对教师和家长进行强制性的指导。(3)心理咨询。这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方式。学校心理士必须学会细心观察、耐心倾听,在做出准确判断之上进行专业化辅导。在咨询目标上,同样视增进自我理解、促进自我成长为最终目的。
在开展上述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学校心理士始终抱有以下的基本立场:(1)尊重每一个学生。视其为有思想、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人,帮助学生通过学校生活达到身心健康成长。(2)时刻铭记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而不仅包括拒绝上学者、残疾儿童等有特殊需要的学生。(3)视心理教育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环节,力促形成对学生成长有利的学校教育环境。此外,有学者提出学校心理士的职业道德是:对学生浓厚的爱,协助学校、教师和家长教育好孩子的责任感,胸怀提高教育质量的伟大志向并一生不懈地朝之努力的鸿鹄之志(上野一彦,2001)。
4 当前日本学校心理士制度运作的关注点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尽管日本的学校心理学建设在资格认证体系、学校心理士的工作性质和具体任务等方面已经走上了相对成熟的运作轨迹,但目前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也就成为当前日本学校心理士制度运作中最关注的热点,预示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4.1 进一步明确学校心理学的专业内容
与特殊教育专业相比,日本学校心理学的专业内容在还不够明确。比如,不少人对以下概念的区分仍是含糊不清:学校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学校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家与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一般的心理咨询与学校心理咨询。对此主要应从以下两点着手:一是学校心理学的体系化。要着力改变学校心理学依存于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的现状,在对有关理论实践进行总结后建立学校心理学独有的知识体系。其次要确立学校心理士自身的专业性。
4.2 提高社会对学校心理士资格的认可程度
有的学校教师或学生家长至今怀疑学校心理士是否真的有助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此学校心理士首先要认同自己的职业价值,表现出对专业活动的热情,通过实际行动和工作实绩去影响和感染周围的人(松浦宏,2006)。在认定学校心理士资格时,资格认证部门要严格把关。如确保申请者已经满足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两个条件,确保其毕业院校是能够扎实教授其专业知识的大学,严格进行五年一次的资格审查等。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心理士会、资格认定委员会等组织通过各种宣传普及活动在民众心目中打造出值得信赖的学校心理士形象也相当重要。
4.3 进一步细化学校心理士的资格制度
日本学校心理士资格认定运行机构的有关人员正在考虑的一个问题是设定“学校心理士以上的资格”。持有这一资格的人将不但具有一般的学校心理士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对持有普通学校心理士资格的人们进行专业素质的进一步提升,例如提高学校心理士的咨询技术、教授其掌握新的人格测验或智力测验量表的使用方式等。总之,设定更高级别的学校心理士,使他们能够对一般的学校心理士进行培训。前文所述,在资格认定的最初,相谈教谕的目标较难实现,但是在学校心理士资格认定制度的运作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相谈教谕的设定又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可以预见,相谈教谕的出现,将意味着日本的学校心理士成为一个更加正式、更为专业的职业类型。
5 对构建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启示
经过十几年来的风雨洗礼,日本的学校心理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也遗留着一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综观其发展轨迹,对建设我国学校心理学提供了以下启示:
5.1 建立资格认证制度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
师资队伍的质量和规模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大前提。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特殊领域来说,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说又是重中之重。而资格认证工作恰恰是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学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问题――科学性和实效性的不足(林崇德,魏运华,2001)。借鉴日本的经验,要使学校心理学这个行业在我国真正形成和独立运作起来,首先必须确立资格认证体系。中国心理学会曾经提出要建立学校心理学的认证体系,但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是我国学校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个瓶颈。目前某些省份在中小学心理教师资格认证工作方面已经做了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如广东省的A、B、C证制度),可为构建全国范围的认证体系制度提供参考和借鉴(张衍,黄喜珊,2007)。
5.2 结合学校实际切实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从整个日本心理学的发展现状来看,既注重在基础研究方面对欧美国家的亦步亦趋,更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在应用研究方面。如以校园欺侮、拒绝上学这样的具体问题作为直接研究课题的也有很多,其研究问题的细致程度可通过其权威心理学杂志《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每期目录可见一斑。同时,大学教授亲自到中小学中进行调研指导工作也是常见的现象。如现任日本学校心理士联合资格认定运营机构理事长盐见邦雄教授,从2004年开始在小学开展题为“心灵教育”的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其各个教育主题正是在调查中小学生的心理实态之后确定的。反观我国,就像天津师范大学的沈德立教授指出的,很多研究者花大力气做出来的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价值往往不尽人意(2007年沈老师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座谈会上言),这一现象跟我们在选题时过于依靠单一的文献检索,实际调研工作不到位不无关系。
5.3 重视国内和国际同行间的经验交流
日本的学校心理士们有一个专门属于自己的学会――学校心理士会,它隶属学校心理士认定组织机构,除协助进行学校心理士的资格认定工作,还负责组织一年一度的全国学校心理士大会,组织学校心理士到海外研修,平时组织专题研讨会等,非常便于学校心理士之间实践经验的交流。在2007年在大阪召开的日本学校心理士会年度大会上,还特别邀请中国华南师范大学的张卫教授等专家作了关于中国学校心理学发展状况的特别讲演。跟欧美的交流方面,至2008年3月为止已总共组织了八次学校心理士海外研修活动,这些活动对提高学校心理士的专业素质、维持学校心理士的工作热情有着很大的作用。我国不少发达地区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还比较少,建议可以先从国内不同省份之间的经验交流开始,再逐步把目光转向国际同行间的互相学习。
篇2
大学通识教育阶段应以培养有坚实的科学素质、出色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1]. 物理学是一门集合思想、方法、实验探索为整体的先导学科,在大学通识教育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的物理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推导教学为主,辅助验证、操作实验教学. 导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分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与手段分离的窘境。
大学物理涵括了从最小的基本粒子到最遥远宇宙、提供理解和把握世界知识基础的重要学科,是一个庞大的专业知识和方法的体系,要教给学生所有的物理知识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其中的部分知识,可以让学生领略物理知识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21世纪的大学生应成为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出色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物理集思想、方法、实验于一体, 在演示实验中适当地提供一些相关科技领域的新信息
发展作为“创新点”,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引入学生自主设计低成本、高智慧演示的教学方法,高智慧、低成本的物理实验,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考核手段尤为必要[2]。
2. 现状
目前大多数学生接受传统教学模式-接受式教学,影响很深,习惯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但同时又厌倦了接受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普遍的厌学情绪。大学阶段的物理基础课范围跨度广、理论深度大、专业性强、学术性高,在一定程度上讲,课程的难度大,同时不可避免出现抽象、枯燥的状态。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流行多媒体课件代替板书,多媒体动画演示代替实验演示,虚拟仪器实验代替设备操作,造成学生思辨过程缺位,想像过程的空间、时间受压缩,不能联系实际,抽象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普遍下降,使物理的魅力(思想、方法、实验探索集于一体)无法有力发挥,致使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热情不高,教学效果较差.因此,促进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发挥学习主动性,是大学物理基础课教学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
而中外教学方法史上源远流长的“快乐学习”教学思想,则为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为学生自主设计低成本演示实验在大学物理通识教育中作用研究实践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通过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教学中,学生以一种愉快的、主动的、富有个性情感的态度积极地参与探索学习,其教学效果远远好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因此国内外对集高智慧、高技术和新思想于一体的低成本演示装置创新设计的实践青有加,由于这类实验的趣味性和较少受语言障碍影响的特性,在国际交流场合往往很受欢迎[3]。
3.自主设计低成本演示装置的自我考核和激励作用
大学物理演示教学是指以具有可见度,可呈现性,以定性与半定量方式为主,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科学实验能力,其中包括:
(一)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消除学生因抽象、枯燥而产生的畏难、厌烦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二)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以期达到理解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调动感知功能,最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和效率。
(三)物理演示教学过程,学生处于探索、发现的过程。能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虽然多媒体的动画很能说明问题,但是明了的实验更具说服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发现兴趣。由于学生的知识面较窄,缺少生活经验,以致只能被动接受,不能激发想象。而不少具有成本低、高智慧的实验装置具备教学功能包括: (1) 创设教学情境,便于引入物理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愿望;(2) 提供感性素材,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和认识规律; (3) 通过观察和思维设计,不仅能达到巩固的目的,还能更好地把知识运用到创新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 提供典型范例,为学生训练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创造条件; (5)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情感、思维方法和科学作风等,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主观能动性,是增强学生实验研究能力的有力环节。
3.1 建立学生关爱周边事物的激情
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与其说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成的,倒不如说是在不断发现、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促进的,因为,如果不能发现、提出问题,也就谈不上去解决问题。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朋友。因此,只要能够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他们就会去关注物理学、去主动学习物理知识,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而如何引起、提高和保持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一直以来都是物理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提出问题,需要摆脱习惯认识的限制,更富创新性。认真观察周边事物就会成为学生的自我要求提出新发现,提出创新性问题。学生自主设计低成本演示实验装置应具备:学术性 、智慧性、启发性、简单性。低成本物理演示设计更侧重对生活实际的观察,并从中抽象出物理问题。可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激发学生关爱周边事物的激情,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 让学生在创新设计活动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按思维的智力品质分,可分为再现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学生在学习中,再现式思维是主要的学习方式,相比之下,创新性思维的实践机会则非常有限。如何发展创新性思维,就显得尤为关键。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发散性(辐射性)思维方式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当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所形成的观念,经过收敛性(辐合性)思维方式的组合,便可以提出新发现,提出创新性的物理问题。低成本物理演示装置的设计需要学生发挥发散性思维能力,即使对同一个物理原理的阐释,皆可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方案[4]。
3.3 建立学生的自尊心
当教学过程形成一种压力,把成绩、名次、评奖等荣誉简单的与分数紧密联系时,学生就会想方设法获得高分,而不会去关注学习要求。一旦可以自由选择,学生们总是趋利避害,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寻求正确答案的线索上。许多学生由于担心失败,害怕提问题,不愿意直面问题。而遇到问题,或者解决问题失败,等同与缺乏能力,就使得学生把碰到困难归结于智力缺陷,归结于学不好。因为学习带来的仅仅是失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越多,意味着人生失败的学生也就越多。大学物理教学,低成本物理演示装置的设计可营造一个成功的氛围,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信念。反馈给学生的信息中包含学习中成功的地方,同时提出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的建议。
3.4 建立学生的自我评价机制
自我评价,是指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习进行自我反醒和调节,以提高学习能力的发展。建构主义学说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只是指导者,对学生的变化只是起影响作用,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应是学生自身。在发展性评价体系中,学生自我评价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学习状态,及时调整,增强自信,形成自我约束的学习习惯[5]。
低成本物理演示装置设计本身是一个过程性很强的研究实践活动,在评价时采用传统的笔试测验是不行的,而表现性评价却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是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来评价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方式。与传统评价方式的区别在于,它不仅要评测学生完成任务时的表现,还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不但能评价学生的知识层次,还能评价学生应用水平,并且可以在实验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学习态度和习惯。使学生参与对自己的评价,不但改变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角色,而且改变了师生关系的性质,使得学生对学习肩负起更多的责任。
3.5 重视不成功的创新方案设计过程
任何创新性设计,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以往的设计实验,教师只顾追求设计的完美而忘记了设计的初衷,既然我们把低成本实验装置设计作为锻炼学生的方法,就应该让他们体会真实的设计研究过程,从不成功的设计中他们学到的会更多. 善于从不成功的创新设计过程中发现“闪光点”,要比一做就成功的实验设计更让学生分享创新性设计的过程, 易于突出物理教学过程的本质,富于创新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到分析问题,直至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科学研究过程中产生的乐趣[6,7]。
4. 学校在演示教学和学生自主设计中的成果
浙江工业大学的国家级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门设置了学生自选开放创新实验室,建立了自选开放实验教育平台和探索性物理实验平台。演示实验仪器涵盖物理学领域中的力学、光学、电磁学、热力学、振动与波、等教学内容,将一些抽象的定理、定律研制成直观的演示仪器进行形象化教学。自选开放实验教育平台。以全面开放、自主选择、自主实验的教学思想来构建自选开放实验,并使实验教学内容系统化。采取充分利用旧设备和购置新设备相结合的方式,建设自选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各个层次的设计性实验和制作性实验60个,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基地。探索性物理实验平台,全面开放,并集演示和实验探索于一体来建设探索物理实验基地,使之成为理论课堂教学向实验探索延伸(突破传统课堂演示模式,让学生走进探索实验室并亲自动手设计演示实验),实验教学向理论探索迈进的桥梁,以改变目前理论与实验教学相脱节的现状,已开设探索性物理实验项目58个。
参考文献:
[1] 李自华.大学物理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28(1):105-107.
[2] 宋贤征,竹有章.国内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现状调查[J].广西物理.2009,30(1):55-57.
[3]Alexander P. Mazzolini , Peter J. Cadusch. A simple low-cost demonstration of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2006 , 74(5): 419-422.
[4] 李国峰,李剑生,陈 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 研究.2009,99(1):14-15.
[5] 马红.论发展性评价在大学物理实验课中的实践与应用[J]. 西安邮电学院学 报.2009,14(3):147-150.
[6]代 伟,陈太红.如何做好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J].物理与工程.2008,18(4):29-32.
篇3
关键词:心理资本;就业能力;提升干预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就业是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国家教育部在2007年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从2008 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
近十年来高校的生涯规划课程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研究者也发现,目前高校的生涯规划课程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课程内容陈旧,很多新的理论和方法没有被及时吸纳进来,并且很多课程的效果缺少实证性的跟踪评估。[1]目前在生涯指导课堂中被使用比较多的是特质因素理论、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以及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更多强调的还是匹配和适合。但是随着职业环境中的变化越来越剧烈,大学生就业能力当中的生涯适应力越来越受到重视[2],而心理资本在生涯适应力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4][5]。研究者通过质的分析发现大学生就业能力可以分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和职业认同四个部分,各个部分之间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共同构成整体的就业能力。其中相对隐性但是具有关键作用的是职业认同和心理资本,这两个部分的协同作用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提供方向和基础。[6]
心理资本概念的提出背景在企业界,是建立在积极心理学之父塞里格曼对积极心理状态的作用的观点阐述基础之上的。[7]2005年,Luthans等首次明_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一般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具体表现为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它超出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上,并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发而使得个体获得竞争优势。[8][9]在国内被介绍比较多的心理资本概念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和韧性。研究者发现大学生就业中心理资本部分除了以上四个维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是主动性。[10]
在企业界大量的研究证实了心理资本对于职场绩效的显著影响。[11][12]但是在大学生就业中,关于心理资本与就业力的实证研究并不多。现有实证研究很多采取了调查法的方式来证实心理资本的作用,而不是通过相对严格的实验设计。[13]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需要,本研究拟通过设计一套基于职业认同和心理资本的就业能力提升干预方案,通过小样本的干预实验证实可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结果带来积极影响,从而为未来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进提供支持和建议。
二、干预方案设计
首先是职业认同方面。职业认同是个体逐渐从自己的成长经验中确认的自己在职业世界中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在职业世界中的定位。[14]所以在干预方案中设计了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世界、目标设定等练习环节。
关于整体上的心理资本提升方法,本研究借鉴了Luthans积极心理资本的微型干预方法,并且这个方法被改编到《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的书中[15]。温磊等人通过重复这样的实验,证明这种干预方法是有效的。[16]
关于心理资本中自我效能感的干预,以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自我效能建立在他提出的5个认知过程上,具体包括:象征化,预先思考,观察,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17]而自我效能感的干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任务分配和掌握、替代经验、社会说服和正向反馈、生理和心理唤起。根据这四个方面,我们设计了目标设定的课程内容,教给参与者采用级进式技术来设定目标,向小组解释每个子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的问题,这样就可以让每个小组成员掌握目标的设计和实现。另外,使用“我的成功故事”,让每个人回顾自己的成功经验,请组员提供积极反馈。每个人在回顾时对其他小组成员有榜样作用,出现替代学习的效果。在小组活动中带领者对小组成员有社会说服,让小组成员对于目标的实现有积极的期望。
・教师与学生・1基于职业认同和心理资本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实证研究关于心理资本中韧性的干预,Masten列举了一些干预方法。例如,充分意识到自己拥有哪些资源,天赋、技能和社会网络等,能够增加自己的韧性,并且把这些资源列出来;组员之间也会相互鼓励,尽可能多地使用这些资源;注意自己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避免障碍或者防止把障碍严重化;参与者讨论和认识到自己遇到逆境时的想法与感受,在评估拥有的资源的基础上选择更有韧性的想法。(比如,虽然我有一些身体的缺陷,但是我需要找到那个不在乎我的身体缺陷的用人单位)韧性干预训练效果研究的一种重要发现是,受训者韧性的提高和保护性因素的增加并不是得益于培训内容本身,而是训练使他们体悟到更深层次的关系、信念和期望,以及与他人分享的价值感。
关于心理资本中希望的干预,Cheavens认为希望的干预可以采用认知的疗法。[18]希望的干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标设置。当人们把目标内化之后,对目标有比较高的承诺,就会去行动,实现目标。二是弹性目标。有益于开发与培育充满希望的思维,让人感到自己有尝试的机会。它通常能够让人对成功有合理的期望,挖掘人们的“保留潜能”,去面对一些之前感到畏惧的挑战。三是分步前进。要实现充满希望的目标,分步前进是必不可少的。在过程中,那些看上去比较大的,困难的,长期的,压倒性的目标被分解成小的、更容易接近的“里程碑”。
关于心理资本中乐观的干预。斯奈德列出了开发乐观的三种策略。第一是包容过去。包容过去并不意味着推卸或者逃避责任,而是一种尊重现状的积极重构技术。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应对方法来对待情境中可控的因素。二是珍惜现在。就是无论情况多么糟糕,都要看到并享受积极的一面。当这些积极的方面可归于自身的、持续性的和普遍性的因素时,更应如此。第三是寻找未来的机会。往往在糟糕的事情发生之后,需要问一下“情况已经这样了,我能做点什么呢?”引导自己面向未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19]
关于心理资本中主动性的干预。根据Freze的观点,在干预主动性的时候,不应该向一些人提供直接的帮助,这些帮助会让他们失去责任感,而责任感正是主动性的重要前因变量。所以他本人在项目中主要是重点帮助失业中的人群提高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的主动性。[20]而Ben认为目标设定、问题分解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能够增强个体的主动性[21],并且在主动性的干预中,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参与者看到主动性都有哪些组成部分和它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体现,这些本身就能够起到激发主动性的作用。Katherine在谈到如何提高员工的个人主动性方面也提到,把那些体现主动性的行为找出来,并且讨论他们的作用,以及让员工确切理解组织的目标,制定清晰可行的计划是提高主动性的有效方法。[22]
基于以上的思路,本研究O计了4周8次的就业指导训练营,一共24小时左右。并作如下假设。
(1) 实验组被试在经过干预后,心理资本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组。
(2) 实验组被试在经过干预后,求职强度和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3) 实验组被试在经过干预后,求职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
(4) 相对于对照组而言,实验组在干预后三个月依然能够保持更好的心理资本水平。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采用2(实验组,对照组)×3(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后三个月)的准实验设计进行研究。
1.被试
通过海报招募和班主任老师推荐的方式一共召集到35名被试,全程参加训练并且完成数据收集的一共25名被试。
对照组的选取是请参加训练的同学找到自己所在同专业同班级同学里,与自己家庭情况类似,并且在求职而不是要继续深造阶段的同学,取得该同学的配合之后,使用同样的问卷,收集相对应的信息。干预组男生14名,女生11名,平均年龄22.71±1.76;对照组男生12人,女生13人,平均年龄为22.67±1.9。
2.测量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测量工具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如下。
第一部分是心理资本问卷和职业认同问卷。其中心理资本问卷是结合前人研究加上质性研究中得到的一些题目整理而成。职业认同问卷是从霍兰德的职业认同量表翻译整理而来。各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如下。见表1。
为了验证问卷的外部效度,我们选取了职业发展领域内的其他相近量表进行测试,并且请老师对于学生的心理资本、就业能力进行外部评分,检查学生自评分数和外部评分之间的相关。结果显示,问卷各部分与职业决策效能感之间相关介于0.3到0.6之间,并且呈现0.01水平的显著相关;问卷各部分与求职行为中的情绪控制呈现中等程度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介于-0.22至0.63之间,相关系数在0.01水平上显著;与求职行为中的动机控制呈现中等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介于0.26和0.60之间,相关系数在0.01水平上显著;从各部分问卷与教师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分数相关表来看,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各个部分的问卷与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资本的评分呈现中低程度的相关,各相关系数介于0.167至0.377之间。相关系数都呈现出0.01水平上的显著。
以上数据说明基于职业认同和心理资本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各个部分的问卷与相近问卷既有相当程度的相关,又有一定程度上的区分。由此可以看出,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各个部分的问卷外部效度良好。
第二部分是为了检查被试求职行为的变化,使用求职行为问卷。选择常雪亮(2008)基于Blau(1994)[23] 和Saks(2006)修订的问卷,分为行为频率和努力程度两个维度,行为频率有10个题目,努力程度有4个题目。行为频率的例题有“最近三个月中,平均每个月,您采取以下行为的次数是……”。而努力程度的例题有“找工作占据了我大部分的精力”和“我非常努力地在找工作”等。所有题目采用里克特5点计分,“非常不同意”计1分,“非常同意”计5分。
第三部分是就业结果,测量被试是否接到录用通知。
3.研究程序
训练开始之前,向参与者讲解清楚训练的时间安排和大致内容,确认能够全程参与。 训练时间为4个周,每周2次训练,共8次。每次3个小时左右,一共24个小时。
在干预前、干预后以及延后三个月三个时间点通过纸笔测验的方式取得小组成员职业认同、心理资本数据、求职行为和求职结果数据。
干预后继续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研究者会询问小组成员的求职进展,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
四、研究结果
1.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的均衡性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是在性别、年龄、专业、年级等指标都是没有显著差异的两个组。同时,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希望、主动性和职业认同等方面的分数没有显著差异,而他们的求职努力程度和求职频率都没有显著差异。可以认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是同质的两个小组。见表2。
2.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后的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之后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他们在希望、主动性、韧性、自我效能感、职业认同和求职频率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在乐观和努力程度上没有差异。见表3。
3.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后3个月的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后三个月后的比较显示,实验组在各个问卷上面的分数依然高于实验组,但是差异不显著。说明团体干预还保留一定的效果,但是已经不能达到显著性的水平。见表4。
因为求职结果是使用“是否获得录用通知”这样的分类变量进行测量的,所以在分析结果的变化时,需要采用卡方检验的统计方法,检验获得录用通知在整个小组中的比例是否有显著差异。见表5。
第一次测量的卡方分析比较结果,P值为0.763,也就是第一次测量的时候,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就业结果上是没有差异的。
第二次测量的的卡方分析比较结果,P值为0.152,说明也没有差异。
第三次测量的卡方分析比较结果,P值为0.032,两组在获得录用通知的人数比例上出现了显著性差异。说明在实验组组中,接到录用通知的比例比对照组显著提高。
五、结果讨论与建议
1.就业能力提升的干预效果良好
从数据结果中可以看到,就业能力团体干预的方案取得了比较好的即时效果,在训练四个周之后,实验组在自我效能感和韧性、主动性、希望等四个积极心理特征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并且伴随着这种改善,他们的求职频率有明显提高。也从侧面证明了我们基于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就业能力的概念把握和问卷测量也是相对准确有效的。
在第二次测量时,乐观维度的改并没有预期那么明显,这种结果可能与乐观的概念性质有关。乐观是一个介于气质和状态类的之间的概念,表现更为稳定,不太容易被改变。
而努力程度在第二次测量时没有出现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题目测量的行为周期比较长。题面是这样提问的:“下列说法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您最近三个月的实际情况。”这样的周期对测量到变化来说有些太长了。而在第三次测量的时,实验组的大部分被试已经接到了录用通知,停止了求职行为,所以总体上而言平均的努力水平也下降了,和对照组之间依然没有出现显著性的差异。测量时间点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2.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议
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到,基于职业认同和心理资本的干预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效果明显,所以我们建议在未来的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中融入职业认同和心理资本的提升训练。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程中更多强调匹配和适合,甚至很多高校还只是停留在简历和面试的技能提升方面,对于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关注和培养较少。而在比较新的一些理论中,比如 SCCT理论,自我效能感就是被强调的核心概念,理应被重视起来。在混沌理论中很强调个体对不确定性的灵活应对,积极乐观就变得尤为重要。这些都是与心理资本的概念相通的,也更能帮助大学生适应多变的职业环境。
关于干预效果不够持久的问题。在研究中跟进的措施主要是创建QQ群方便参与者的联系。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只有少数比较活跃的参与者能够主动跟其他人交流,这可能是造成延后测量的效果不够好的原因之一。目前的生涯教育类课堂其实也呈现同样的趋势。很多学生在刚刚听完课的时候,思路非常清楚,但是时间久了,再次遇到问题的时候,还是不能很好地解决。甚至是,学生可能在低年级上过职业规划课程,但是在四年级的时候才真正面临找工作的问题,已经把原来老师讲过的内容忘记了。 据此,我们建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最好分布在大学的每个学年,每年针对学生生涯发展的不同主题而进行。并且除了正式的课堂活动,还应该配备课下的老师指导和同辈交流活动,让生涯教育贯穿在学生的生活中,在学中做,做中学。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保持比较高的情绪唤醒状态,更加自信、充分调配自身以及周围的资源来应对就业当中的各种障碍。
当然,本研究中的实验参与者人数还是相对较少的,这种小规模的团体辅导活动要推广到人数众多的就业指导课堂,并且对效果作出跟踪评估,还需要再做进一步的整理工作。建议在以后的跟踪实验中,可以设立非空白的对照组验证干预的效果。在Judith Proudfoot的研究中,也是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方法来验证认知行为疗法在减少失业中的作用,他们设立的对照组是进行了社会支持方面的处理,而非空白对照组。[24]这样可以比较好地屏蔽掉实验中的霍桑效应。但是这样做的不利一面是,比较难把跟就业力有关的干预因素完全区分开。未来的职业规划课程可以考虑在平行班级中采用不同的课程设计思路,进行传统思路和创新思路的效果比对,切实找出新理论,例如心理资本理论、混沌理论、叙事理论、SCCT理论等对于学生的改变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文献:
[1]张爱芹,白勇.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的困惑与对策探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6(Z1):54-56.
[2]Fugate M,Kinicki A J,Ashforth B E.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14-38.
[3]胡晶君.心理资本视阈下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体系的构建[J].高教探索,2012(3):105-107.
[4]沈晓梅.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90-93.
[5]王尧骏.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13(1):65-71.
[6][10]高艳,乔志宏.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内部关系:质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6(11):93-97.
[7]Seligman M.Authentic happiness[M].New York:Free press,2002.
[8]Luthans F,Avolio B J,Walumbwa F O,et al.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5,1(2):249.
[9]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3).
[11]Susan M J,Fred L.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s’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Their Authentic Leadership[J].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2006,18(2):254.
[12]Avey J B,Patera J L,West B J.The Implications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Employee Absenteeism[J].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2006,13(2):42.
[13]杜晓静,李慧娟,王智红,等.心理资本视角下“90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4(3):159-166.
[14]高艳,乔志宏,宋慧婷.职业认同研究现状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7-53.
[15]Luthans F.,Youssej C.M.,Avolio B.J.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Z].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16]温磊,七十三.企业员工心理资本干预的实验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6).
[17]Bandura A,Adams N E.Analysi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1977,1(4):287-310.
[18]Cheavens J S,Feldman D B,Woodward J T,et al.Hope in Cognitive Psychotherapies:On Working With Client Strength.[J].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therapy,2006,20(2):135-145.
[19]Schneider S L.In Search of Realistic Optimism.Meaning,Knowledge,and Warm Fuzziness[J].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50-263.
[20]Frese M,Fay D.Personal Initiative:An Active Performance Concept for Work in the 21st Century[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An Annual Series of Analytical Essays and Critical Reviews,2001(23):133-187.
[21]Searle B J.Does Personal Initiative Training Work as a Stress Management Intervention?[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2008,13(3):259-270.
[22]Vestal K.Personal Initiative:Some Have It...Some Don't![J].Nurse Leader,2009,7(3):10-11.
篇4
【关键词】能力本位;市场营销专业;体验式教学法
能力本位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一种创新模式,它区别于传统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教育,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企业的用人的需求出发,明确培养目标,确定从事该行业人员应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这些能力为目标来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通过考核来检测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一、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分析
(1)不能充分的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地位。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说,大部分是以学科为主体,理论性较强,往往表现为讲授内容空洞且抽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理论知识枯燥无味,此种教学模式难于把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2)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即使“粉笔课堂”的教学已为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取代,却往往是书本的翻版或“扫描”。直接造就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能力不佳,整体水平较低,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掌握理解程度不吻合,很难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中的有效应用
(1)课程情境体验教学。第一,多媒体教学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演示教学,通过文字与图形、图像、视频等多种信息结合的表现形式,吸引其注意力,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同时可以结合营销软件模拟实验室进行教学,从而塑造一个真实生动、完整有效的营销环境,使学生能从演练课堂内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迅速提高实践能力。第二,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把营销实践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加工处理后导入课堂,学生再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来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第三,角色扮演法。在市场营销教学过程中,围绕着对技能的学习和使用,利用推销情景演练、模拟商务谈判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根据教师所设计的场景中,扮演合适的角色,以当事人的身份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2)课程实践体验教学。第一,开展校外实训。从课堂上无法感受到真实的营销环境和对象,因此需要开设一定的实训课程,既有课外实训又有毕业综合实训,目的是让学生在毕业离校之前有效地接触企业、了解企业、认识市场。除了在每一门营销专业课中开设有一定课时量的校外实训以外,还可以在每学期末安排一到两周的集中短期实训,毕业生在最后一个学期下企业进行综合实习,保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时间和实践条件。第二,成立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由专业教研组联合学校组建营销策划机构,让市场营销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可以充当员工,为企业提供市场调查依据、制定营销策划方案、进行广告创意设计以及产品推广宣传及促销宣传等多种营销服务。第三,组织各项营销技能大赛。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及专业设置要求,给学生营造一个充分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让学生从自身的爱好与兴趣出发,积极参与,体验知识运用、感受激烈的商业竞争,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和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营销策划能力和现实的执行能力,并从中学会独立思考、掌握沟通技巧、体会团队合作,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三、体验式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应用中应该注意的内容
首先,注意传统课堂教学与体验教学的关系。在不忽略课堂自身的规律要求前提下,体验教学生应该得到大力推广,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体验教学活动不能从根本上代替课堂教学,主次颠倒。其次,应加强教师的组织能力与引导能力。体验式教学是一项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教学法,教师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具有丰富的现场指导经验和较高的技能水平等,必须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和理论涵养才能胜任此教学法。
参 考 文 献
[1]常英.体验式学习——市场营销教学方法的新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1)
[2]张子成.浅议“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1)
篇5
【关键词】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护生
一、护理心理学存在的现状
护理心理学基础着重强调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护理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心理学在护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它为整个护理学提供心理学的观点,方法和技术,因此是护理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随着医学模式由单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现代护理学得以迅猛发展,护理心理学已成为现代护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护理教育的重要课程体系。它能让护理专业的学生形成生理与心理相统一的整体认识观,站在全新的角度理解健康与疾病,并能从生理与心理社会因素认识疾病与解释疾病、治疗疾病,以满足现代医学模式和医学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护理心理学课程未受到足够重视
与其他核心专业课程相比,护理心理学受到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被护生冠以“副科”的地位。在相当多的医学院校中,护理心理学虽被设为必修课,但是因为一般设为随堂考试,又不是重要课程,护生一般不认真学习,有些老师也认为护理心理学并非重要课程,学不学对护生影响不大,护生不认真听,老师讲课也比较随意。
2.护理心理学课程理论基础多、内容枯燥
教学内容过分强调了心理理论的重要性,教学内容偏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与现实问题严重脱节。 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向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涉及到许多专业名词以及各种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护生很难理解,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护生来说理论流派不但难以记忆,而且与护生的实际需要关联较少,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3.课时设置都是理论学习,没有实践
护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如果没有实践,护理心理学课程学习下来,学习的理论知识在课程考完试就丢了,护生只在内心有一个心理护理的概念,但是在临床上护生很难进行实际的心理护理,这样护理心理学的学习的意义就很有限。
三、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路径
1.适当增多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学时,改变考核方式
学习成绩的考核评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调动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从某种意义上讲,考试就是指挥棒,它怎样指挥,学生就向那个方面努力。改变考核方式可以引导护生对护理心理学的学习态度。可以通过模拟临床心理护理进行考核,通过这种形式,不但进一步使学生学习到如何进行心理护理,如何改进自己,从而有利于提高护生的护理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护理心理学教学考核改革,提高护理心理学教学效率。
2.利用网络资源中的金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存放在网络上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给学生介绍一些精品课程的网站和网址,要让护生在护理心理学的学习中充分利用这样一种优质资源。感兴趣的学生在课余还可以自己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而且上面有很多的名家讲堂,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护生学习一些扩展的知识。
3.运用案例分析
运用案例分析让抽象的知识和原理生动易懂,为学生创设一个模拟的教育或教学情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比如在心理护理和病人心理阶段,可以给学生找一些案例,让护生分析病人是因为什么样的心理产生这样的行为,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病人,如果有,作为他的护士的话应该怎么做能够更好的完成护理工作,促进病人康复。
4.角色扮演法
譬如可以用心理剧的形式,老师给出一种病房或医院的情境,并讲明表演要求,让学生分别扮演病人和护士的角色,演绎在病房和医院的发生的事情,通过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方式、方法与态度,达到深化护生的认识,感受和评价所扮演角色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体验。这种方法能够让护生体验到真正的心理护理应该为病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增强观赏性和互动性,激发了护生对医院工作的体验,使学生更加了解什么是护理心理。
参考文献:
[1] 黄群瑛.浅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探索研究,2010,(16).
[2].肖体慧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的调查研究[J].高教论坛,2011,(6).
[3].刘海燕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 9).
[4].杨仲雄.高等教育功能的历史性转变[J].职教论坛, 1999,(1)
[5].付建中.心理学课程建设中的教学策略探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04):54-57.
[6].曹枫林.护理心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
篇6
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的远大理想,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以及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新能力则是指具有把上述理想、精神、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体现校企融合的校本教材开发具有很强的意义。
近些年,中国的呼叫中心行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业都开始建立或者运用呼叫中心来进行客户服务或市场营销,呼叫中心的人才需求缺口逐渐增大,随着用人需求问题的凸显,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应运而生。目前,湖南省已有三所中职学校来我校考察该专业的建设情况,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该专业还没有国家规划性的教材,至今,只有华唐教育集团开发了部分培训教程,还有部分课程没有任何可参考的公开资料,教学资源极其匮乏。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我们开发中职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弥补企业培训教材的不足,对开设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是解决师生教与学之急需,也可供其他开设有该专业的兄弟学校提供参考教学资料,在开发与使用、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出版,可以丰富中职教材种类。
二、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校本教材是学校为了适应自身环节和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国家教学目标、课程计划,相对于国家教材而自主开发的教材,是校本课程的载体。教育部颁发的一些文件要求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也是学校开发校本教材的义务和责任。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世界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使学生得到职业世界的认可。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教材内容应注重“知识、技能、态度”三个要素的融合。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以“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符合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基于以上价值取向,我校在客服信息服务专业的教材建设上进行大胆探索。
三、校本教材开发的标准
参考华唐教育集团的教材资源,以学生就业岗位标准为指导大纲,在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的体会,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编写适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围绕中职教育的特点,通过文献研究,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为基础进行适合中职生就业的校本教材开发。
(1)首先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探讨中职教材开发的背景和意义;其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客户信息服务服专业校本教材进行开发。(2)通过文献法和问卷法对我省和部分外省中职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教材现状进行调查。(3)校本教材开发的内涵和过程,从教材开发的组织者和教材开发的内容进行陈述,分析目前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所在。(4)结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特点和教材开发理论,采取就业为导向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原则,分析客服专业听力课校本教材开发。
四、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师应该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发校本教材,选择符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现阶段,因开发机制不完善给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造成很大困难,这是校本教材开发面临的当务之急。职业教育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参照普通教育教材的开发体系,但不应一成不变地照搬,从而泯灭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部门应加强研究,并逐步建立健全机制,使中职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更加规范化、实效化。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目的。同时,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能力更为灵活。从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开发出的校本教材,是教师教改的自学笔记和课程研究总结。在课程研究 、校本专业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学校的品牌,能强化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打造品牌学校。
篇7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究
教育心理学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心理学现已成为各类高等院校中的专业必修课之一,目的是在于学生能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技巧和基本知识。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课程中,学习教材每在5-6年才会更新一次,进而导致学生学到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落后,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成效,极其不利于学生在社会中,竞争力的提升。由此可见,针对高校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全面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和教材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使用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和课程讲授都以是两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的,一是着重强调实际教育服务,过去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大多都是以实际教育为起点,都一致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心理上出现的种种现象都是教育心理学的探讨的对象,所以现目前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大部分都是从基础知识、审美特征、思想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来进行组织开展的。因此这样就失去了对教育心理学其本身教育价值和学科价值。二是偏向对基础的研究讨论,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和课程核心内容主要以对知识的表象与获取为主要核心,结果导致认知心理学和探究主题的反复交叉,进而忽视了对教学的实际需求。这两种问题的出现不仅限制了教育心理学自身的发展,也导致教育心理学难以对教学本身实践运用起到有效的教学作用。
(二)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方式中所存在的问题。我国教师长期采取演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重结果轻,注重理论知识且轻于实践运用。但往往在实际课程中,授课教师在不断的讲课,学生在拼命的记,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对于心理学来说,这种书面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来讲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反而不能让学生充分的掌握心理学教学知识,在以后的学习实践中也起不到有效地作用,也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此外,我国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一直是采用的笔试考试的形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考生在考试前拼命学习,考完后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反而对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二、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途径
(一)改进课程结构
在对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的途径中,首先是需要对课程的结构进行改进的。改进课程结构就是对教学重点进行调整。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育心理学这方面的要求,最主要的是对人才的能力关注。因此,在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改革途径中,高校教师也应将把重点放在“心理学的教育”上面,主要因素在于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介绍心理学教育,如何培育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有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学习心理、心理学的教育这两个内容展开教育,实现对课程结构的改进,才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二)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课程中,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学习教材在5-6年才会更新一次,很多社会上比较先进的教学知识无法从教材中体现出来,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育心理学教学课程的改革过程中,高校教师应把教材内容及时的做进行更新,应与社会中较为先进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相结合,并详细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学习知识进行科学整理和合理的筛选,这样才能保证知识对学生有一定的作用性,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注重实践操作
教育心理学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升学习和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育心理学中应该是解决问题、技能学习、知识学习、动机激发、品德态度等部分内容。比如:在“动机激发”中,如何把现有的成功案例对动机进行有效的激发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成败因素中如何进行原因总结,通过自身的效能进行自我形象的提高。在“知识学习”中,需要通过直接、概括将简单的知识有效的理解。在“品德态度”中主要涉及的是品德学习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并且要对个人品德规范和相关论述中进行说明。
(四)教学中体现教学情境
教育心理学课程中,教师应采取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然后在提问中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和理解程度,教学情境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思维方式。因此,老师应把自己从传授者变成引领者,在上课过程中给教学创造情境,准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开展学生小组讨论,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并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是高等院校最主要的课程之一,探究教学和课程的改革只是为了其他课程以后的改革创新提供方法和经验。心理学课程的改革需要教师进行综合调理整治,师生之间实现积极配合协调,从而实现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王大顺.高师院校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河西学院学报,2009,04:105-107.
[2]汪玲.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探究教学构想[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4:4-6.
[3]沈承春.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0:162-163.
篇8
摘要:随着高校师范生心理的发展变化,师范生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文章从当前心理学公共课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具针对性,要改革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实践教学应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心理学公共课;师范生;教学改革
加强心理学实践教学、提高师范生心理素质和教学能力,是当前高校师范生心理学公共课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高校中的公共课是指高等教育中全部专业或部分同类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让这些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心理学,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应用心理规律,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学公共课是研究人们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未来人生的发展,也有利于师范生将来的职业能力的发展①。
虽然心理学知识对师范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心理学公共课的教学却存在诸多问题。探讨高校心理学公共课教学中的不足并针对性地进行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师范生心理学公共课教学的不足
1.师生对课程预期有差异
很多学生在接触心理学之前对这门课抱有很大的兴趣,但是随着课程的开展,就感觉有落差。据我对若干非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抽样访谈显示,有六成以上的学生认为“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学习心理学以后就可以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与治疗;有两成学生认为“学心理学可以看透人心”;还有一些其他的看法,例如“心理学是伪科学”、“学心理学的都是精神病”、“心理学就是催眠”等。这些观念使学生对心理学抱有一些不合理的期望。
但是,其实针对高校师范生开设的心理学公共课既涉及多方面与心理有关的基础知识,尤其是日后师范生走上教育岗位时所必需的教育心理和技能。教师在心理学公共课中会采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也介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心理学知识。教师与学生对心理学公共课的观念上的差异,会造成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心理学与自己预想的不同,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产生失望的情绪。
2.课程内容与实际脱节
针对高校师范生的心理学公共课,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与心理有关的现象、规律和方法,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教育活动中。但是,由于课程中的知识和授课技巧的问题,使得心理学公共课与实际相脱节。首先,课本知识老旧,并且过于理论缺乏实践性。大多是知识理论都是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结论②,学生也不清楚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因此觉得心理学枯燥乏味。其次,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往往“照本宣科”,使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再者,心理学公共课很多时候是普通心理学的“翻版”或“简化版”,全校不管什么专业的师范生都用一套路子进行指导,缺乏针对性。这些问题使得学生不能针对性地理解和运用心理学的内容,不明白学习的意义,因而积极性不大。
3.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作为师范大学的心理学公共课,其教学内容涵盖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心理学在学习中的应用以及心理学对教学实践的帮助等方面,许多内容都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际上,教师和学生都希望能够采用更加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观察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做中学。然而,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规定,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
当然,学校也安排学生大四的实习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实习主要是针对本专业并且与心理学公共课时间间隔较长,因此对心理学的掌握和理解意义不大。
二、师范生心理学公共课教学改革初探
1.改革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心理学是一个学科交叉性极强的专业,内容涉及很广,如果要求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所有内容进行系统学习,不但教学时数不允许,学生也掌握不了。因此,针对不同专业是师范生开设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是十分有必要的。如,对英语专业的师范生多讲授与语言获得和教学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只有有的放矢、技术实用学生才有兴趣学。
2.改变教学方法,变学生的被动
一般来说,高校里学生对公共课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专业课,加上传统的公共课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并记录,少有师生互动的行为,因此课堂氛围较沉闷。其实,让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如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为了增强课堂互动,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围绕知识设计一些问题,在课堂上以提问或启发性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寻求答案。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由学生相互点评,最后由教师总结评价。通过这些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3.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长期以来,心理学公共课要么不设置实践课,要么理论课与实践课分离。这种做法经常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因此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界限,采取一体化教学,不但可以使心理学理论能更好地服务于实践,而且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学习时,不但没有了以往单纯学习理论时的枯燥乏味,而且很快在亲身经历中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教学技能。
总之,多年对师范生的心理学公共课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遵循理论够用、技能实用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多方面的提高。
引文注释
①李祚山,胡朝兵.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②杨治良.心理实验教学内容更新的初步尝试——介绍三个教学实验[J].心理科学通讯,1983(3).
篇9
【关键词】心理学;临床护理;身心并护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14-01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关注护理的心理效应和护理心理学的结合应用,即身心并护。护理模式是指人们对人、健康、环境、临床护理及康复等护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处理方式[1]。我国的护理模式经历了功能制护理、责任制护理、系统化整体护理等不同的护理模式与阶段[2]。身心并护的模式已经在国内部分地区开展,病区得良好效果。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门诊病人中, 有近 80%病人的健康问题是由社会、家庭、婚姻、感情、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造成的[3]。这就要求我们护理工作者在护理服务中,应该转变服务观念和服务模式,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1 心理学的概念及应用依据
心理学是遵循心理学和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利用一定形式的非药物本身的信息刺激,产生与用药相当的治疗效果或者增强药物疗效的一门新兴的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
现代医学认为:心理学在治疗过程中能产生两种效应,其一是通过其药理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其二是通过心理学作用,在心理上产生良好的感觉,促进疾病的康复,即心理效应。我国传统中医学认为,活动过度或持久影响脏腑气血的运行和生化,有可能成为诱发各种疾病的因素或者产生相关的病理因素。不正常的心理因素可引起精神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各种神经症状。所以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 心理学的适用范围
并非所有临床患者都是心理学的适用群体。一般来说,急性和重症疾病、外伤、各种疾病所致的意识障碍、感染性疾病等患者就不适用。心理学常用于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精神科及心内科等领域。
2.1 疼痛虽由躯体损伤或致痛物质刺激决定,但其知觉强度、对疼痛的反应、对疼痛的耐受性及疼痛所引起的行为变化等则受个体心理状况的影响。
2.2 消化性疾病研究表明,人在情绪愉快时,胃黏膜血管充盈,分泌增加;在仇恨、愤怒时,胃黏膜充血,分泌和运动大大增强;而在忧郁、自责时,胃黏膜分泌减少,运动同时受到抑制。
2.3 高血压及脑血管疾病强烈的紧张、焦虑、痛苦、愤怒及情绪的压抑,常常是高血压的诱发因素。在高血压及脑血管疾病发病后,患者常常出现心情烦躁、易激惹、易伤感、感情脆弱、记忆力减退及抑郁等心理症状。对高血压病人进行松弛训练发现,病人体内的外周肾上腺素活力下降,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作用减弱,血压明显下降。
2.4 糖尿病及其他疾病糖尿病的发病率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有关研究证明,糖尿病病人较健康人更加抑郁。
3 心理学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
3.1 护理人员的形体素质可发挥治疗的暗示效应,整洁的环境、良好的形象、贴切的语言、专业的动作神态能够拉近护患双方的心理距离,赢得患者的信任,积极肯定的语言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身心反应过程。护患关系建立与发展是在双方沟通过程中产生的,有效沟通将产生良好的护患关系,无效沟通有时会造成护患关系的误解和纠纷,所以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建立在增进护患关系的基础心理学上[4]。
3.2 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患者生病后,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恐惧、烦躁、悲观等。护师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耐心、正确地解答患者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症结,对患者进行安慰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改善心境,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3.3 临床护师的心理学应用 在参与药物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的状况,灵活运用心理学技巧,对患者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方法,减少药物使用剂量,从而达到预防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药物给患者带来的损害。
人体是形态结构系统、信息控制系统和心理精神系统的三位一体。由此产生了形态结构系统疾病、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心理精神系统疾病。这从侧面说明了心理学对疾病治疗作用是肯定的、是必需的、是迫不及待的。然而,目前身心并护的模式在临床上的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心理护理旨在对心身病症患者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调动患者的主观能作用,具有重要的医疗预防价值[5]。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该灵活应用心理学技巧增强治疗的效果,从而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或减轻不良反应的损害。临床护师的语言、行为、态度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所以临床护师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的技巧,对患者实行心理学分类服务,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依从性。因此,“身心并护”护理模式应用心理学方法,将心理护理作为护理常规工作之一,护士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6]。掌握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最终达到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春荣.护理模式的回顾与发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1,20( 5) : 90-93.
[2] 宋雁宾,皮红英,施金芬等.“身心并护”护理模式的构建与体会. 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2):905-906.
[3] 元英淑. 心理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2007,4(26):61.
[4] 李春华. 心理护理对老年患者的影响[J]. 中国保健营养,2013,02(下):722.
篇10
1.1缺少专职的高尔夫专业心理学教师及教学团队
目前高尔夫专业院校里教授高尔夫心理学相关课程的教师,鲜有是高尔夫专业心理学出身的,一般是“半路出家”改行来做高尔夫心理学课程教授老师,也有的是“拉郎配”本身专业学的是其他领域的心理学,被迫教授高尔夫专业的心理学课程。高尔夫专业心理学课程师资力量薄弱是目前高尔夫专业心理学课程设置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我们不仅缺少专职的高尔夫心理学课程的教师,更因为高尔夫专业心理学课程是一个体系,从而我们也缺少一个系统的高尔夫心理学教学团队。
1.2缺少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关键和切入点,教学过程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高尔夫专业心理学课程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来进行的,其最大特点是“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因此,高尔夫专业心理学的课程必须以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感受”和“体验”为基础,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还是采用单一的讲授法,没有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即使制作了网络和课件,也只是书本知识的搬家,内容没有生动的画面和文字,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浅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如通过多媒体技术、观看录像等教学手段把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内容用直观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信息化、网络化为特征的21世纪,高职学院应不断更新教学手段,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特别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的使用,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1.3教学评价手段比较单一
学生成绩的考核通常采用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方式,而且作业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这种评价方式偏向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略了能力的检验,导致学生对高尔夫心理学的认识就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认为心理学的实用性不大,只要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就可以应付考试了。这种评价方式很难考察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保持端正的态度去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2.高职院校高尔夫专业心理学课程设置革新举措
2.1明确教学目标
高尔夫专业心理学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要严格遵循高尔夫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高尔夫专业培养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考虑高尔夫专业心理学在高尔夫专业课程体系中具体功能的基础上,应将其课程与教学目标明确为:掌握专业知识的目标,包括了解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在高尔夫各种实践以及职业活动中的心理学现象,了解心理学知识在高尔夫各种实践和职业活动中的体现,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和规律更好地解决在高尔夫实践和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保证素质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科学素质;提高实践能力的目标,即学生通过高尔夫专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正确理解、分析、判断和解决实践问题。结合高职高尔夫专业的培养目标,高尔夫专业心理学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高尔夫球技术教学活动、高尔夫球童服务活动、高尔夫俱乐部管理活动、高尔夫市场营销与赛事组织策划等活动中的心理学知识和规律,为将来的专业性实践和工作服务。
2.2规范整合课程内容
高尔夫专业的培养目标及高尔夫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心理学在高尔夫专业基础理论和高尔夫应用性研究中的作用,决定了高尔夫要与心理学进行积极的规范化整合来共同解释高尔夫管理、运动实践、高尔夫服务及赛事策划营销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加强高尔夫与心理学的研究,丰富、规范高尔夫心理学的课程内容。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高尔夫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以高尔夫领域的实践体验为切入点,使心理学理论与高尔夫实践活动过程中的问题紧密结合,其中要涉及到高尔夫俱乐部管理、高尔夫球童服务、高尔夫运动训练和比赛、高尔夫赛事策划和营销管理等;同时高尔夫专业心理学课程内容又要与高尔夫基础课程内容一脉相承,具体表现为:第一,参考高尔夫基础课程内容的研究范围确定高尔夫专业心理学课程的广度和深度;第二,可以使高尔夫专业心理学课程内容紧紧围绕着高尔夫的问题展开。
2.3构建新型教材体系
以课程内容整合为基础的教材建设是高校教学与科研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教材体系建设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材要符合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要求;第二,各学科之间衔接的要紧密;第三,要有利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第四,要具备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知识结构;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的要求。教材建设具体要把握以科研发展为基础,体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及时更新并合理选用教材,丰富教材形式,鼓励教师开发教材、编写优秀讲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教学提供更多的手段。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提高高尔夫专业心理学课程教学质量,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课程设置革新的关键,这就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师资,增强教师专业认知和提升专业素养,加强教师间交流合作,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机会和更多的学习机会,如继续教育、职后教育、新课程培训等;鼓励高尔夫院校间的师资交流和培训,要求教师要深入高尔夫行业实践领域,到企业兼职、挂职锻炼与学习等。
2.5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际教学中并没有一种最好的教学模式或者任何一种教学模式能适应各种教学情境,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模式。只有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高尔夫专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的选择应该综合考虑高尔夫的内容的特性、学科性质及教学目标等问题,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一切可以积极因素,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服务。在高尔夫心理学课程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在讲授的时候,多通过案例法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多通过提问和讨论来促进互动式教学,要积极采用能启迪学生思维的教学模式,如研究性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
2.6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 上一篇: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评估
- 下一篇: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