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行业的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险行业的盈利模式

篇1

关键词:财产保险;盈利模式;可持续盈利

一、我国财产保险行业现状分析

财产保险是保险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财产保险业取得了显著发展,保费收入快速增长,财产保险密度和深度明显提高。据中国保监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财产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7544.4亿元,同比增长16.4%,2015年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8423.26亿元,同比增长11.64%,2016年1-8月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6030.48亿元,同比增长8.73%。从长期来看,财产保险行业仍会保持高速的增长。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我国财产保险业基数相对较小,未来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二是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规范,产权制度日益明晰,这为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三是个人资产的持续增长为财产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购买力保障。然而在当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由于诸多原因,正面临经营利润空间变窄的不利处境。因此,加强对其盈利模式的分析探讨显得尤为必要。

二、我国财产保险业可持续盈利所面临的困境

(一)承保业务盈利水平低

首先,保费充足率普遍不高。激烈的市场竞争,致使财险公司间进行价格战,随意打折销售,使保险精算出的产品定价失去了原有的盈利能力。其次,高“返还”加大了公司成本。由于市场恶性竞争,财险公司出于规模扩张的压力,在业务拓展过程当中将手续费等费用“返还”作为承保业务的交易筹码,最终加大了公司的成本。再者,保险营销手段单一,从目前财险市场来看,简单粗犷的营销模式对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的发展形成了瓶颈。最后,对于赔付风险掌控不严,内部存在成本黑洞,也阻碍了我国财险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投资活动收益率不高

财险公司投资活动的方式有很多,包括投资证券、房地产、固定资产租赁、参资入股获得收益等等方式,但由于资金规模有限,所以财险公司投资活动相对较为谨慎。也正因投资项目风险相对较小,投资收益率普遍不高,故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盈利水平的提升。

(三)行业基础设施不健全严重地制约着可持续盈利能力

行业基础设施状况不仅影响保险公司对价值链的关键环节的控制力,也影响整个市场运行成本。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行业信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欺诈现象致使交易成本高,削弱了整体盈利能力。其次,后援运营的专业化分工不发达导致经营主体尤其中小保险公司运行成本过高。最后,市场退出和淘汰机制缺失,导致过度竞争,助推了整个行业经营成本的加大。

三、我国财产保险业可持续盈利的影响因素

影响财产保险公司可持续盈利的主要因素,可从专业技术层面、自然环境层面、社会经济层面加于分析。1.专业技术层面第一,可持续盈利取决于正确的增长策略。只有增长可持续,且与自身资源保障、风险控制能力相适应,才可长期盈利。不顾质量、成本的盲目增长会带来巨大潜亏风险,损害可持续盈利能力。2015年产险业务赔款4194.17亿元,同比增长10.72%,赔付成本还是相对居高不下,财产险业内的“一年发家、二年发财、三年亏损”“三年怪圈”现象就是最好例证,可见在增长的决策上应慎重。第二,可持续盈利须具有一定的成本控制能力。其他企业是先确定成本,后通过出售产品或服务实现收入。而产险公司与其正好相反,保险业是先实现收入,后确定经营成本。因此在收入既定前提下,产险公司实现承保盈利的关键因素是成本控制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越强,公司承保盈利能力就越高。例如,平安产险坚持内涵式、精细化的发展道路,在为客户提升优质服务的同时,不断优化内部管理制度,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改善经营品质,有效降低经营成本。2016年前三季度,平安产险实现净利润105.07亿,综合成本率94.9%,在风险筛选和成本控制有保证的前提下,实现了规模和品质的均衡发展。第三,可持续盈利还要具有较高的现金流管理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要想可持续经营,提高投资盈利,就必须保持现金流稳定。在投资收益率既定前提下,可投资现金流越多,投资收益就越高。为此,必须强化应收保费管理,强化资金管理,加快资金收付效率,这样才能提升盈利能力。此外,产险公司投资不同于寿险投资,在资金期限相对短,现金流稳定性相对差的基础上,要获取好的投资收益,关键在于强大的投资管理能力。投资管理能力是决定投资收益率高低的核心因素,同样的投资环境和可投资的现金规模,投资管理能力高,投资盈利能力就强。2.自然环境层面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如2010年五省罕见的旱灾、玉树地震,2008年百年难遇的雪灾、汶川特大地震,这些灾害一旦发生,造成损失是巨大、惨重的。2008年,受巨灾影响,财产险赔付上升较快,全年赔付支出1418.3亿元,同比增长39%。可见,巨灾风险对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稳定性的影响最大。突如其来,造成巨额的损失,这会造成财产保险公司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取不足,使保险公司出现亏损,有时是巨额亏损。而财产保险的原理是基于大数法则,即通过大量数据样本可以精算出来的一个概率。因此,考虑保险公司的盈亏,有时要从稳定经营的角度对准备金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有备无患,达到可持续盈利。3.经济社会层面可持续盈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保险业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的功能越来越强。随着现代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公司被放到了一个全方位的金融平台上。例如,保险业的竞争和巨灾的增加,使得保险的承保利润越来越薄,投资收益成了保险公司盈利的主要支柱。但投资收益,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决定的。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投资的空间就大,投资的机会就多,保险公司投资盈利的可能性就大,投资回报就高。同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的增加又创造了新的保险需求,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增加保险业的收入。例如,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下,截至2015年底,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2.4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全行业净资产1.6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净利润2823.6亿元,同比增长38%,可见可持续盈利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四、我国财保公司盈利模式的政策建议

(一)找准公司定位,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公司可持续盈利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公司可持续盈利能力均来源于从企业价值链中提取的公司核心竞争力,找准公司发展定位就成为确保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条件。产险公司定位不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就不同,持续盈利能力的优势所在也就不同。具体而言,大型产险公司未来将向集团化、综合化发展,中小型公司要么通过兼并收购整合做大,要么走专业化经营道路,所以只有明确清晰的市场定位,为公司寻找自身竞争力优势,才能实现公司可持续盈利。(二)规划盈利性业务的发展路径,做好盈利性业务发展的制度安排公司要设计好盈利性业务的销售模式,建设好盈利性业务的销售渠道,组建好盈利性业务的销售团队。公司政策要体现对盈利性业务的培育,体现对盈利性业务的扶持,体现对盈利性业务的激励。(三)强化现金流管理,建立成本管控的长效机制“生存发展,开源节流”是企业经营的,开源是增加业务来源,扩大业务规模,提高人均产能,降低成本费用率。节流是合理降低费用开支的绝对额。两者是成本管控的两个方面。财险市场的激烈竞争、财险费率的市场化、财险行业的高税率已经极度压缩了承保业务的利润空间。要建立财险公司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就有必要合理降低成本。所以有效的现金流管理有助于增大公司的盈利空间。(四)重视、加强保险资金的运用,有效利用自有资金,合理进行投资活动随着财产保险业务的发展,我国财产保险的可运用保险资金也随之逐年加大。利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活动,不管是从资金使用效率还是从提高和改进盈利模式的角度,都是保险公司必须从事的。但投资活动的风险需要谨慎对待,切不可盲从。投资应坚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者的有效结合,用稳定持续的收益来对自身主营业务的盈利形成有效的补充。可见加强自有资金的高效运用,无论对社会还是对自身都是十分有益的。(五)加强行业平台设施建设,完善市场进退机制,改善公司盈利的外部环境好的行业环境有助于公司可持续盈利能力的培养,稳定有序的行业大环境有助于先进的经营理念的形成和高超的经营管理水平的发挥。我国财险市场数十年来野蛮经营和粗放管理已使市场交易成本高不可攀。而财险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在此前提下,建立通畅的市场进退机制是维持市场合理竞争秩序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整体行业盈利能力。(六)挖掘自身潜力,加大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扩大保险服务领域加大个性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的研发有效地将客户群体细化,将个人客户、企业客户的诉求进行重新的审视,开发出差异化的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特别针对大型跨国公司、高精新产业的企业,因地制宜的设计出个性化的产品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进而提高盈利水平,是国内保险公司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七)加强风险管理,不断完善风险控制体系保险公司卖出的是保单,经营的是风险,实行精细管理,加强风险控制,稳健经营,是争取好的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是财险公司可持续盈利的基石。因此,需认真开展全面业务内控管理,加强再保险工作,重视开展防灾防损措施,加强承保业务的风险动态管理,不断优化险种结构,从而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五、结论和建议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保险公司 银保业务

2009年11月26日,银监会了《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旨在推动银行及保险两大金融支柱行业更深层次的资本合作,在进一步提高双方服务水平的同时,提升银行业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长期以来中国法律规定银行与保险行业禁止混业经营,《办法》的出台允许了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的股权,打破了双方分业经营的僵局,实现了制度上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的银行保险即将步入战略转型的新阶段。

一、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的产生背景

回顾银行入股保险公司的历程,最早可追溯到2004年。工行亚洲通过收购富通集团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间接持有太平人寿股份,银行投资保险公司的意向已见雏形。2009年初,工、农、中、建、交5家银行相继提出了设立保险公司的意向。与此同时,3家外资行的银保阵营已成型:东亚结盟国寿、汇丰联姻平安、花旗牵手中美大都会。2009年9月,银监会和保监会正式批复同意交通银行投资人股中保康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由此成为全国首家入股保险业的商业银行。2009年9月10日,保监会披露同意中国银行通过其子公司中银保险投资恒安标准人寿,成为银行投资保险业的第二单。经过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商业银行投资人股保险公司的形式最终获得了监管部门的许可,满足了两大行业积极谋求发展、优化转型的自身需求。

(一)保险公司的发展需求

作为寿险业务中发展最快、增长贡献率最大的销售模式,银行保险业务已引起了金融服务领域的广泛关注,成为全球性的经济现象。中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开始于1996年左右,从小规模的传统兼业寿险业务直至后来推出的银保专有产品,银保业务自此在中国保险市场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人身保险产品的三大销售渠道之一。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在银保业务的组织架构方面逐步进行了建设和完善,双方渐渐形成了合作互动机制,在制度上推动了银保业务的规模发展。因此,大力发展银行保险已经成为很多保险公司的一个共识。

但是十几年来,中国的银行保险在迅速成长的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寿险产品结构单一,不仅无法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自身的行业优势及分销潜力,保险产品与银行储蓄产品的过于同质性甚至给银行施加争夺储蓄存款从而分流银行客户的压力;保险公司为了争夺有限的银行网点资源,不惜大幅提高手续费以求与银行合作,而银行则以手续费的高低作为选择合作公司的标准,因而引发手续费的恶性竞争,直接导致保险公司经营成本上升,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制约了银行业务的发展;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两者企业文化差异较大,经营战略亦各不相同,因而双方难以整合出一套激励制度以推动银保业务健康良好的发展。推行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则处于同一立场,这一做法能有效促使双方把握促进银保业务发展的平衡点,寻求共同发展。

(二)商业银行的转型需求

在全球金融混业多重融合的趋势下,中国银行业开始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由传统储蓄存款模式转变为以中间产品为主要收入渠道的盈利模式。随着股市、债市等直接融资模式的迅速发展,储蓄存款大规模漂移,在存贷款市场加速“脱煤”的夹击下,中国商业银行多元化转型进入临界点。为促进国内金融一体化进程,中国商业银行亟待全方位的经营战略转变。

面对保险行业的丰厚利润,对于垂涎保险业务已久的商业银行来说,允许入股保险公司试点,无疑是利好消息。尤其在目前信贷紧缩的局势下,银行对于中间业务收入及多元化业务收入的需求更为紧迫,在种种压力下银行纷纷谋求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各家银行对参股保险公司更是兴趣浓厚,而《办法》的成为银行投资保险公司在此时获准的契机。

二、对《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的解读

银监会在2009年11月了《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的机构准入条件、申请程序、风险控制及监督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在投资管理方面,规定每家商业银行只能投资1家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及其控制关联方所发行的其他证券,其入股的保险公司直接或间接持有量不得超过该证券发行总量的10%;商业银行不得向其入股的保险公司及保险公司关联企业担保的客户提供授信;在业务合作方面,要求商业银行及其入股的保险公司进行业务合作时,应遵循市场公允交易原则,不得有不正当竞争行为;保险公司销售人员不得在其母银行营业区域内进行营销;商业银行入股的保险公司所印制的保险单证和宣传材料中不得使用其股东银行的名称及各类标识;商业银行与其入股的保险公司相互提供客户信息资料必须取得客户同意。

三、《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的影响分析

随着《办法》的实施,将有效推进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资本金较为充裕的国有商业银行将有望首先试点保险公司股权投资,这将对现今的银保行业产生诸多影响。

第一,银保渠道份额将出现明显变化,银行控股保险公司份额将上升。对于银行而言,将改变以往银保之间相对单一的合作模式和盈利模式,银行可以通过参股保险公司增加新的盈利增长点,促进产品多元化,拓宽业务渠道。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将突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的困境,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保单销售,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在银行控股保险公司的情况下,可以节约交易成本。这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手续费的恶性竞争,从而降低了保险公司经营成本的开支。从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宏观运作来看,渠道费用则可通过两者相互的资本融合或成本相互转移等方式进行内部抵消。

第三,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将有利于促进银行业和保险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保险业务纳入银行整体的金融战略统筹考虑,将对新产品开发、销售理念、理财人员培训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在发挥强强联手的规模效应的同时,可防范风险跨业传递,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出现。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郝演苏认为:“银行通过保险把储蓄和信贷资金用于股市投资领域的话,如果出现被套和偿付危机,就会连累储户的利益。这样风险就大了!”由于银行和保险是两个不同的金融领域,所以在风险的发生规律和控制方面也不同。而目前我国还是分业监管的体制,监管相对独立,各个监管机构对各种企业限制都不一样。这种条件下,混业经营更需要有内部的防火墙。如果防火墙不完善,就会出现问题,其引发的风险会在整个金融业间传递和扩散,使总体风险加大。《办法》强调并且要求银行董事会负责建立并完善“防火墙”制度。其风险防范目的正在于此。

四、推进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交叉业务管理监督

这种行业间的交叉业务对管理监督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加强交叉业务的风险监管防止不同银保业务相互间的风险转移和传导?尽快完善银保股权合作的监管政策仍是当前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通过不断探索新的监管模式,及时跟踪银保合作产生的创新业务,防止和化解银保业务产生的经营风险、道德风险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系统性风险。

(二)维护市场良性竞争

从另一角度看,商业银行会出于对与其发生股权关联的保险公司的偏好,极有可能减少或停止向其他保险公司提供同等的银保合作的情况,从而导致渠道垄断的不公平竞争。为了避免造成这种不良竞争,有关监管部门应该根据《反垄断法》等相关法律,一步对该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三)整合企业资源配置

篇3

现状:表面上轰轰烈烈

这几年中国保险中介市场似乎轰轰烈烈,我们可以不断的在报纸上看到整版整版的关于保险中介的,已经有保险中介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不时的听到许多著名的国际投资公司几千万几千万美金投资中国的保险中介公司,也有许多国外的保险中介巨头进入中国市场。

从2007年官方统计数据来看,截至12月31日,全国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接近5800亿元,同比增长近30%,占全国保费总收入的80%以上。全国中介共实现业务收入600多亿元,同比增长达到47%。全国专业中介机构整体盈利接近2亿元,同比增长接近100%。尽管我对其中的某些数据表示怀疑,但非常能体现今后保险市场发展的趋势。

从中国保险业最高管理机构,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近期的一系列措施来看,了《关于加强保险中介发展的若干意见》,创办了首届“中国保险中介发展论坛”等等,所有的这些说明了最高管理机构对保险中介机构的重视,体现保险中介在保险行业的主渠道的地位。

问题:违规经营严重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保险中介(渠道)这个在中国发展不到10年的新兴行业,确实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影响整个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是市场地位的问题。客户是上帝,保险公司是市场的主导者,年轻的保险中介面临着快速做大做强的问题,尽管从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保险中介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80%以上,但大部分是保险公司的兼职和银行渠道的收入,专业中介公司保费超过亿元的寥寥无几。

其次是法律问题。如保险公司的兼职人员,既不属于保险公司也不属于其他保险中介公司,在发生纠纷时存在一定的法律问题,其实他们的存在非常像国外的“专属公司”,所以必须解决相关的法律问题。

第三是市场平等问题。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两千多家,兼业机构14万多家,保险营销员超过200万人。相对于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兼业机构和保险公司的营销员的进入门槛低、监管风险低,比较容易产生短期行为,从而影响保险中介市场的健康发展。

最严重的问题是保险中介自身经营问题。2007年,全国各保监局共检查保险中介机构520家,仅因违规严重受行政处罚的就达到125家,占检查总数的24%,违规的比重还是相当大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由于绝大部分的保险中介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没有良好的商业模式以达到较好的盈利模式,长期只好用非理性的简单的价格竞争的方式来拓展市场,造成市场的混乱和无序的恶性竞争。

出路:创新+专业

曾记得有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看一个行业发展的水平,只要看这个行业渠道发展的情况”,这体现了中国保险中介将肩负对整个保险行业的重大职责。

从我个人在保险行业15年的从业经验来看,中国的保险中介要得到良好的发展,除了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外,必须明确本身的市场定位和公司的发展策略,核心的问题是必须体现中介公司“创新和专业”,给保险客户和保险公司提供应有的“价值”,从而真正体现中介服务的角色。

首先是“创新”,所谓创新我个人的理解是以管理技术、信息技术、专业技术为基础,在保险业务方面和保险服务方面的创新。最近几年市场上非常红火的“电子商务平台+市场广告+电话”的保险业务营销模式,“专业化后援管理平台+个人创业”的保险中介经营模式,像我们公司建立产险银保系统的合作经营的模式,整合相关服务机构为保险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模式等等,还有许多保险中介从市场出发,协助并推动保险公司进行产品的创新,充分挖掘保险深度,深受保险公司的欢迎。

其次是“专业”,中国目前的保险市场,大部分的消费者都习惯直接和保险公司洽谈业务,那么,保险中介必须靠专业化的工作质量吸引他们,米改变日前的市场状况,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对于有志于长期发展的保险中介公司,必须加强员工的专业技能的培养,真正起到保险客户和保险公司的桥梁作用,从_向承担原来保险公司的部分职能,而在保险市场上市足。

篇4

关键词:保险业;混业经营;金融监管;风险控制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鼓励保险混业经营。保险业的混业经营主要指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组成部分与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在我国,主要有金融或保险服务集团、银行保险等模式。

一、我国保险混业经营现状分析

回顾近十年我国保险业发展道路,在不断的革新与突破中,保险业的资金运作体制和保险公司组织架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混业经营趋势也随之突显。其发展轨迹主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一是伴随新型投资连结型保险的兴起,保险公司资金开始流入资本市场;二是2004年保险资金获准直接进入股市;三是部分保险公司转型为集团控股形式,其业务开始进入银行、证券、资产管理等多个领域,并呈现快速扩张势头。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保险行业资产总额首次突破7万亿元大关,原保费达15488亿元。在保险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保险集团也以迅猛的态势进行资本扩张。我国目前主要有中国人寿集团、中国再保险集团、中国人保控股公司、中国保险控股公司以及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中国平安保险集团等。仅就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而言,其总资产就已达人民币3万亿元,旗下包括保险、银行、小额消费信贷、信托、证券、资产管理、期货等多个子公司。可见目前我国保险集团的庞大规模及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保险业混业经营面临的问题

混业经营模式一方面给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保险集团以其规模化、大型化和完善的功能创造着巨大的协同效应。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起步较晚,市场机制还未健全完善,因此又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1.经营风险加大

(1)在混业经营模式下,集团内部银行、保险、证劵等子公司之间形成紧密联系,各类金融产品价格互为影响,业务之间关系复杂。当某一个金融产品出现风险时,这种风险就可能成为传染性风险影响到整个金融服务集团。而对整个金融市场而言,某一金融行业的风险也可能通过这种联系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损失。

(2)集团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需要更加完善的管理结构以及具有扎实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保险集团发展时间并不长,管理、经营经验欠缺,因而面临着一定的经营风险。

2.监管难度加大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仍然以“一行三会”为基本格局。在这种模式下,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有着明确的分工,分别对银行业、保险业、证劵业进行“多头”监管。而我国金融业已经处于混业经营的初级阶段,保险与银行、证券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使得业务边界模糊,目前的监管模式可能会导致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降低监管效率。同时,各类业务之间的交叉性、复杂性将导致风险更易集中与蔓延,加大了金融监管部门对其风险识别以及判断其操作合规性的难度。

3.保险法规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保险法规仍然严格限制保险公司进行混业经营,既包括不得涉足证劵、银行等领域,还要求寿险、非寿险必须分开经营。但是,混业经营是国际大趋势,是保险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保险业监管的相关法规的制定却存在着滞后性,亟需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扫除法律障碍和法律空白。

4.易造成市场垄断

规模化、全能型的保险集团,在资金、品牌、人才、技术等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因此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容易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同时,保险集团在产品经营过程中,经常进行某种限定性、强制性的业务推广及产品销售,可能在市场形成一定垄断力量。

三、我国实行保险混业经营的对策

为保证保险行业的健康蓬勃发展, 面对目前我国保险混业经营中存在的障碍,我们的保险公司、金融监管机构以及相关立法部门需立即采取相应对策,使我国保险市场在混业经营模式下不断壮大健全。

1.尽快完善相关保险法律法规

立法机构应加快完善针对金融服务集团的法律法规,对其混业经营予以法律规范。在立法过程中,可借鉴德国、日本、美国等在相关立法取得卓越成果的国家的法律制度,并结合中国实际,对市场准入、关联交易、公司信息披露、资本充足率、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等问题予以明确的规定。

2.尽快建立与保险混业经营相适应的监管体系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当下的金融市场,外国集中监管的模式也并非完全适合中国的保险业,因此监管部门需有效地进行组织协调,建立统一的监管架构,做到信息共享,加快金融监管改革,避免监管死角和空白。

3.有秩序、有计划地推进保险混业经营

混业经营以其巨大的协同作用促进保险业的发展,而要发挥好集团各部分的协同力,需要改变“保险集团大而不倒”的认识,不能片面追求做大规模,而要以良好的公司治理为保证,制定一个切合保险公司实际情况的计划表,以顺应国际保险业发展的大趋势。

4.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保险公司必须建立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机制,有效协调资产和负债的管理,根据不同保险产品负债特点,确定资产管理最佳组合,防范资产错配风险。

5.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保险公司应增强公司内控体系,严格界定董事会、管理层在内控体系中的权责地位。优化会计信息系统,遏制不合规的关联交易,防止风险传递。(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锡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季,王宇.金融服务集团:新金融浪潮.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资产管理,机构投资,多元化,风险控制

一、保险资金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1.保险资金运用规模快速扩大

保险行业可运用资金增长迅速。前三季度,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5328亿元,同比增长23.6%,保险业总资产达到2.8万亿元,同比增长54.5%,投资类资产增速明显,同比增长66.6%,特别是股票、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快速增长。

2.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多元化

2006年,泰康资产成为中国保监会指定的四家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的试点单位之一后,积极开展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各项相关业务。2007年9月13日,由泰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主办的“泰康——上海水务债权计划”签约仪式在上海举行,该计划定向募集20亿元资金,投资于上海新水源地——青草沙原水工程,并在香港设立寿险资产管理公司。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继投资建行后又投资于中行和中信,认购广东发展银行股份,投资渤海产业基金,并在香港设立了资产管理公司。平安则先后控股了平安银行(原福建亚洲银行)和深圳商业银行,也在香港设立了资产管理公司。华泰发行基金型投资产品。各家保险集团及其资产公司推出多种战略部署,努力提高竞争力。

3.保险资金运用收益快速提升

在总保费规模中拥有绝对占比的寿险业,盈利状况持续改善是一个突出亮点。从2000年~2004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在2.5%和4.5%之间,发达国家保险资金的投资年均收益率在8%-12%之间。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持续至今的牛市行情,带动了保险资金投资收益水涨船高,在加息通道下,占据保险资金运用最大份额的债券投资和仍然保持一定比例的银行存款,都为保险业带来不错的收益。2006年,保险业全行业实现投资收益率5.8%,实现盈利130多亿元,较上年增长71亿元,提高2.2个百分点。

4.资产管理体系建设初步完善

面对迅速发展的资本市场,资产管理公司不断提高创新研究能力,进一步优化投资研究体系。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吸收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加盟,满足投资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建设优秀的投资管理团队,进一步加强公司内控管理,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包含内控信息系统建设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使投资管理体系建设在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上迈上了新台阶。

二、保险资金运用处于最有利的发展时机

1.宏观经济和投资市场总体向好为获取稳定的资金收益提供了有利空间

在权益市场方面,在宏观经济形势较好和所得税并轨因素的影响下,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速仍将保持偏快的格局,同时行业分化会比较明显。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资金充裕仍将是2008年股市上升的主要动力。总体上,2008年的国内股票市场在趋升的同时风险将明显加大,因此,把握结构性机会、寻找估值相对偏低或能够持续高成长的公司进行重点投资非常重要。

椐分析,2008年国内投资市场总体向好。在固定收益市场方面,在国际市场利率下行和国内流动性过剩的环境下,国内债券市场收益率可能在2008年小幅攀升后出现下行,基本面对债券市场的负面压力逐渐趋于缓和。从中长期看,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比例将逐步降低,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逐步上升,直接融资中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不平衡、政府债权融资与企业债权融资不平衡的局面将会得到明显改观,公司债券市场将加快发展。适时把握投资机会,大力挖掘企业债、公司债投资产品是2008年固定收益投资的重点。此外,基础设施投资将成为长期债券的替代品,稳健的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匹配。

2.市场环境和投资政策得到前所未有的优化,资本市场进入持续的活跃期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以股权分置改革为重点的基础性工作的稳健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保险资金运用政策不断放宽。2003年以来,寿险公司投资资产主要配置在银行存款和债券投资上,占比均在90%以上,相比而言,股权类投资占比明显偏低。2004年以来,政府逐步放开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特别是2006年6月26日,《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十条”),保险资金主要投资渠道几乎同时开放,提高投资资本市场比例,允许参股商业银行、境外投资、投资资产证券化,投资不动产、投资创投企业等等。“国十条”有关保险资金运用的规定,意味着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瓶颈已全部打破。这也标志着我国保险资金多元化运用新时代的到来。

3.资金运用和保险业务销售实现良性互动

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且不断壮大的投资资金。同时,良好的投资收益也带动业务经营进入新的时期。中金公司首席保险分析师周光飞认为,与中国不同,欧美市场已处于支付阶段,需要为此承担大量的后期给付。相比之下,中国寿险市场刚刚起步,正迈入黄金期。根据保险深度测算,这一阶段将持续10~15年。资金收益的快速增长使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并改变了新生公司的赢利周期。投资收益开始成为保险公司的主要收益,并推动保险公司资产总额快速增加,特别是改善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使快速发展中的偿付能力压力大为改善。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保险公司从注重负债管理向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同时并重,协调发展转变。而且,推动了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产品的价值链得以延伸,增强了保险理财产品的销售能力,保险公司的综合优势得以有效发挥。

4.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保险资金有着相对安全的获利空间

新股发行成为机构投资者的盛宴,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一级市场丰厚的利润空间是吸引诸如tcl等众多实体产业参与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一级市场,机构投资者拥有两大优势,一是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配售,保险机构无疑是优先选择的对象之一,这种优先权是其它机构很难与之相提并论的。此外,充足的现金流使保险公司可以快速调配巨额资金参与网上申购。

目前,市场管理层已经明确未来的发展重点是提高市场直接融资的比重,股改以前我国市场直接融资的比重仅为3%左右,股改之后这一比重明显提升,达到了20%左右。在资本融资发达的市场,这一比重在50%以上。由此可以想象,市场的股票、债券等投资品种有望继续稳步增长。这一趋势下,只要国内一级市场的游戏规则没有根本的变化,新股申购的获利空间将依然充裕,充分参与一级市场基本仍然是机构投资者稳赚不赔的投资选择。

三、强化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回顾国际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透视花旗和美林在次贷上的巨额亏损,我们能够十分清晰地廓清出保险行业在资产管理水平上面临的巨大压力:

1.现实压力: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和高估值使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波动加大

据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虽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世界经济增长5%,世界贸易增长7%.由于美联储迅速大幅度降息,全球通胀压力稳中趋升,经济金融市场波动风险增大。从国内来看,中国国内经济可能继续快速增长,gdp增速在10.5%左右,通胀压力高位趋缓。2008年底外汇储备余额将达到1.8万亿元左右。中国经济运行仍然存在过热风险,宏观调控力度趋紧,金融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波动风险加大。

从2007年初到10月底,流入股市的资金超过1.3万亿元,在过剩资金推动下,上证指数从2700点一路上涨到6000多点,上涨幅度超过一倍。与国外公司相比,上市公司估值过高。如今,连崇尚价值投资的机构投资者也承认,蓝筹股估值过高,存在回调的压力。快速上涨的股指,也使市场波动加大,2007年以来,每月都出现了一次超过4%的市场回调,市场波动的风险不断集聚。

2.中期压力:资金运用多元化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能力和业务的连销反应问题

在资金运用多元化,金融产品和衍生品不断创新的同时,新的风险也不断发生。最近一段时期,在创新业务领域,各种风险不断显现。由于次贷风波、国际油价飙升、美元暴跌等影响,美国股市和亚太股市均受到剧烈影响,股市出现巨幅下跌,多个基金qdii问世之初即跌破面值。资金运用的多元化风险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与此同时,银保业务盈利模式越来越依靠规模,且利润的增长速度会低于规模的增长速度,而银保业务利润对投资收益的依赖越来越强。2006年以来随着中国股市的火爆,投连险已经改变了银保市场的格局,引起各家保险公司特别是全国性寿险公司的高度重视,纷纷跟进推出,投连险占比迅速提高。而从该产品的国际经验看,投连险的规模和盈利能力与投资账户投资收益率紧密相关。投资方法和投资收益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盈利模式的改变,使银保业务的风险更加复杂。利润更依赖于投资,也使银保业务盈利能力对利率及资本市场变化更敏感。

我们也看到,投连资金性质与传统保险资金性质有明显差异,对投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投连与股票型基金产品比较在机制、资源上存在劣势,销售成本较高,与一流基金公司的股票型基金产品直接竞争没有优势,在市场高位销售的投连产品大规模推广期可能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必须提前准备充分的应对措施。

3.长期压力:急剧增加的资产管理规模对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水平提出挑战

成熟的资产管理队伍是在复杂市场中锻炼出来的。和庞大的并迅速增长的可运用资金,日益开放的金融领域,不断创新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更趋多元化的资金流动,更为强烈的盈利压力和投资冲动相对应的是年轻的资产管理公司、年轻的资产管理队伍。今天,快速发展的资产管理队伍还没有对资本市场的深刻经历就匆匆走上了风险和机遇并存的战场,风险管理意识难以有效形成,风险控制手段不完善也时有显露。即使在今天的行情中,风险误判和误操作也可能发生。数据表明,股指越过4000点以后,不少保险公司进行了减仓操作,这也是上市保险公司三季度的盈利出乎市场预期的原因之一。面对资本市场的日益国际化和全球化,国内资本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也就愈明显,也将使年轻的保险资产公司面对更为强烈的竞争压力。

四、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1.继续坚持价值投资的总体思路,在市场收益率相对较高时加大对固定收益市场的投资力度。

2.权益投资量力而行,严把风险控制。对投资品种的把握坚持风险收益全面评判的原则。根据风险承担能力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传统账户的权益投资额度。对待由客户承担风险的投资连结产品,也必须关注账户的整体风险控制。

3.关注业务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主动调整,以产品影响市场,以营销教育客户,合理引导市场的方向,在负债方加强开发、销售稳健型的分红、万能等产品,使客户充分享受债券市场高收益时期的稳健回报,同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参与权益市场的长期增长和收益。在分红、万能等产品账户的管理中,关注市场退保等因素,强化账户资产的流动性管理,避免在市场低位时减持资产而给公司及客户造成损失。

4.恰当把握产品设计的利率水平,一方面我们应主动迎接利率上升时代提供的机会与挑战,另一方面也应关注利率的基本走势和资产负债匹配的能力和水平,避免争相提高产品的定价利率带来新一轮的利差损风险。

五、完善资产管理政策方面

1.尽快推出基础设施股权、非上市股权、境外投资等领域的管理细则

在基础设施股权投资方面,优质的基础设施股权计划具有期限长、收益稳定、收益率显著优于债权工具等特征,适合保险资金尤其是寿险资金的投资。目前,在股票市场估值已经较高、股票投资的风险逐步积累的背景下,基础设施股权计划的相对价值逐步显现,是保险资产配置的战略品种。建议保监会会同相关部门,支持经营稳健、研究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推出基础设施股权计划,满足寿险行业的资产配置要求。

在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方面,目前保险公司只能投资银行类非上市公司的股权。然而,按照当前市场行情,非上市银行类股权的价值普遍被高估,投资价值有所降低,并且单一的银行类非上市股权投资不利于风险的分散。当前市场上还存在大量具有投资价值的非银行类企业,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可为保险公司提供超额回报,建议保监会放宽对非上市股权投资的行业限制。

在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方面,从增加投资品种、分散投资风险及提高投资能力的角度出发,建议加快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细则的出台。目前,银行、基金的海外投资均已开闸,在a股市场投资风险显著增加、全球利率处于阶段性高点的背景下,放开保险资金海外投资的时机不应错过。

2.适当放宽对保险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的担保要求

目前银监会已经出台办法限制银行对保险收益计划提供担保,如果仍严格要求银行担保的话,则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相关业务的开展将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会限制保险资金资产配置的空间和能力。从国内固定收益市场的发展方向来看,发展信用产品是大趋势。通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自行设计和发行基础设施债权计划,有利于信用风险控制的前置,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在产品设计阶段通过设计征信措施、安排交易结构和控制交易流程从源头上降低信用风险。

3.允许保险资产公司投资设立基金、信托机构,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保险投资力量

篇6

“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联合《保险机构销售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规定》”

2012年末以来,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别就《暂行规定》向社会和保险行业公开征求了意见,经认真研究,两会对建议调整保险机构基金销售业务准入条件、加强保险机构基金销售结算资金管理、调整保险机构基金销售人员资格条件、强化保险机构基金销售人员行为规范等意见予以吸收,相应修改、完善了《暂行规定》,并于6月7日对外。《暂行规定》的,是证监会与保监会进行监管协作的重要成果,不仅体现了证监会一贯重视拓宽基金销售渠道,鼓励更多类型机构参与基金销售业务的思路,也充分展示了保监会持续推进保险业服务能力建设,提升行业综合服务水平的努力,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暂行规定》明确了保险机构参与基金销售业务的具体监管要求,以及两会的监管职责和分工,有利于规范保险机构的基金销售活动,以满足投资人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文章来源:证监会网站)

【2013年6月7日】

“中国证监会修改并《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

随着市场的不断创新发展,目前开放式基金销售费用的定价机制、费率水平及销售机构盈利模式等方面逐步出现了一些影响市场化竞争的问题。鉴于此,证监会联合行业协会、市场主体等机构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形成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改革思路,并于6月7日了修改后的《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规定的具体措施为:一是明确《费用规定》的适用范围;二是促进市场化、差异化销售费率机制的形成。;三是丰富基金销售费用收取方式。;四是征收惩罚性赎回费,鼓励长期投资。;五是取消基金管理人只能与基金销售机构总部签订销售协议的限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基金销售机构分支机构与基金管理人员签署销售协议并办理基金的销售业务。

(文章来源:证监会网站)

【2013年5月31日】

“银监会举办‘国际信息科技监管组织2013年会’”

5月21日至24日,由中国银监会承办的“国际信息科技监管组织2013年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信息科技外包和云计算、网络犯罪与信息安全、新兴支付和银行卡技术、信息科技风险监管方法等四个主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文章来源:银监会网站)

【2013年5月24日】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财政部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察委员会签署执法合作备忘录”

篇7

3月26日,由本刊与河北诚安达保险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12保险中介论坛期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院长王稳与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两位教授,就中国保险业现状、中国保险中介市场发展等热门话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

《保险中介》:首先请郝教授分析一下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的现状?

郝演苏: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的和欧美对比,教材上经常写在英国70%的保险业务都是由中介完成的,但是在英国保险中介机构(劳合社)的产生早于保险公司的产生,是中介推进了保险公司的产生,而在中国是保险业发展到相对一个状态才产生了(保险)中介,而产生进来又从营销开始做。

(保险)中介是后起步的保险业的最优秀的精英分子是不是可以向(保险)中介流动?但是这个流动难度很大。中介是属于夹缝中的,真正的专业化中介市场份额是很小的。虽然(保险)中介空间很大,压力也相当之大。有很多保险协会学会的副会长是保险公司的老板,但有没有中介的老板,就是因为这个行业没有话语权。但在国外,有很多中介公司甚至可以绑架保险公司。现在按这个行业规范来做保险中介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政府应该在政策上给予一些支持,中介机构能否进入这个行业的主流,会直接影响其员工在这个行业的地位和状态。

《保险中介》:那二位认为,当前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的发展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王稳:保险公司中介业务违法违规严重,是保险市场秩序混乱的根源。这些违法违规操作的直接后果就是增加保险行业经营成本、侵蚀经营利润,造成虚假亏损,也使保险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被保险人的利益受损,同时还滋生腐败。

郝演苏:当前保险市场面临着多方面的发展压力:一、宏观经济形势促使保险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业务增长面临压力,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加大。二、偿付能力充足率波动加剧。资本市场低迷和加息导致公司投资收益下降,部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受到较大影响。三、业务模式转型压力增大。劳动力结构变化和富余劳动力减少对个人营销体制代来挑战。银保渠道面临进一步规范与转型;这都对我们的营销模式带来挑战,面对这个挑战,诚安达已经先走了一步,面对这种挑战它开始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四、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长期期缴、保障功能强、能够满足消费者真实保障需求的产品发展不足,分红险占比过高。五、中小保险公司持续发展能力亟需增强。

目前,中小保险公司亏损的问题比较突出,部分中小保险公司始终没有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业务结构单一,盈利能力不强,缺乏内生资本补充来源。

《保险中介》:保险业“十二五”规划中,二位认为有哪些亮点或重点?

王稳:在“十二五”期间,中介领域将进一步开放市场引入外部竞争者,从而给刚刚起步的中资保险中介机构带来强大的外部压力,迫使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要积极发展保险中介市场,优化保险中介市场格局,鼓励保险、经纪、公估机构向专业领域深化发展,提高中介机构服务保险消费者的能力。

郝演苏:保险业“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保险功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提高承保金额在国民财富中的比重,这是第一次提出承保金额而不是保费作为这样一个指标,这意味着不再是简单的“以保费论保费”,强调企业对国民承担的责任,强调保险回归本质。提高保险赔付在全社会灾害事故损失中的比重,各项反映保险对经纪社会贡献度的指标显著提高,如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社会公信能力显著增强。

《保险中介》: 如何看待未来几年中国保险中介的发展?

王稳:未来5年,是中国保险中介行业发展环境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十二五”期间,随着保险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型,保险公司势必改变现有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将经营重点转移到具有核心优势的业务环节上来,而将保险销售和出险评估外包给专业中介机构,以适应专业化经营和社会化分工的经济发展趋势。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不仅要在市场拓展、理赔服务等领域合作,还要探索在产品开发、品牌整合、业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实现保险产业链上的合理分工。双方合作开发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不仅能够满足特定客户群体的保险需求,而且有利于合作双方形成双赢的局面。

到2015年,中国将形成比较合理的保险中介市场结构,专业保险中介机构、营销员和兼业机构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以大型保险经纪公司和专业保险公司为龙头的专业保险中介机构成为保险中介市场的主要竞争主体。

郝演苏:近日四大保险国企升格为副部级,这表明党和国家加强了对保险业的领导。从2013年―2023年,我个人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金融发展中的高峰10年。在下一届政府的规划中,可能会形成一个综合性的金融架构。四大险企升格副部级,很有可能是为“金融国资委”做铺垫。

当然,中国保险业的持续发展有赖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地位,同时在国际的金融领域要有话语权和地位。我始终坚信,中国要成为金融大国、保险大国,我们保险中介机构的发展就尤为重要。

王稳

经济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组织部部长、保险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十二五’期间保险中介市场发展与监管研究”课题组组长。

研究方向:企业风险管理、银行保险、行为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郝演苏

篇8

党的十以来,“城镇化”成为中国经济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会”等国家层面的会议上,城镇化都是最受关注的话题。在我国,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引擎、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抓手、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是经济下行期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在城镇化的大趋势下,保险业如何有效地抓住契机、实现自身的发展,是保险业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中央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有五处明确提到商业保险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推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衔接合作,开办各类补充性养老、医疗、健康保险;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加快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和经营组织形式创新,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保险资金等参与项目自身具有稳定收益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因此,保险业参与城镇化建设不仅是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服务国家大局的需要。在这一背景下对保险业参与城镇化建设进行探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保险学的学科属性来看,保险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理论研究和行业实践紧密相联,通过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建议,是保险理论研究的核心意义之一。我国保险业参与城镇化尚处于探索阶段,亟需全面、深刻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建议,研究保险业参与城镇化建设是当前保险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重点方向,对保险业未来的发展规划有重要参考价值,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城镇化进程与保险业发展的关系

城镇化对保险业发展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越高,保险市场发育程度越成熟,这一点在国内外都已得到经验证实。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保险密度会上升4~5个百分点。保险业对城镇化具有支持作用,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保证。

(一)城镇化会促进保险业的发展

城镇化是未来中国政治经济的主线,是保险行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城镇化会改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而保险业本身具有随经济走势而发展的属性,和宏观经济有正相关关系。有研究表明,GDP每增长1%会带动保费增长1.3%左右,城镇化所带来的经济利好,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城镇化带来大量新的服务主体,推动保险需求的大量增加,促进保险业市场规模的扩大;城镇化也会增加风险管理的需求,有利于保险业在风险管理方面更有作为,促进保险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城镇化会激活保险资金的投资,改变险资投资格局,分散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促进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的稳步提高。

(二)保险业为城镇化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在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保险业能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充裕的资金;城镇化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转型的过程,大量新的风险出现,意外事故的可能性增加,保险可以促进风险的有效管理,出现风险事故后也能积极进行经济补偿,保证生产生活的持续进行和社会的稳定。此外,保险所具有的社会保障管理、社会风险管理、社会关系管理、社会信用管理等功能,将助推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管理。

三、城镇化给保险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城镇化是助推中国经济发展最有力的推动力,也是促进我国保险业发展最强大的驱动力之一,给保险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扩大保险市场需求

1.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我国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向城市转移后,会享受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其工作机会也将随之增加,工资收入水平会显著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进而促进居民扩大消费,从而提高民众对商业保险的需求。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保险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即居民收入增加1%,其保险需求增加超过1%。201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48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如果农村转移人口能达到现有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将极大地激发消费潜力,促进对商业保险的需求。2.消费习惯的改善和保险意识的增强城镇化将带来生活模式的改变,农村转移人群逐渐市民化后,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其消费习惯、理财观念和风险意识也会随之改变。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生活的需求之后,会进一步追求安全上的需要,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财产所有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在收入提高、物质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居民消费将从以生存为目的的消费逐渐扩展到以发展和保障为目的的消费,消费层次不断提高;居民对风险的认知水平会不断提高,风险意识不断增强,对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的需求上升,会更加关注维持稳定的生活质量和财产的保值增值,对保险保障和理财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强。3.农村传统保障模式的瓦解城镇化对传统农村社会的保障模式形成冲击,农村家庭单位在转移至城镇后将逐步分散,传统以地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为单位的风险保障体系会逐渐弱化,农民原有的以土地及其附属的生产资料为保障的风险防范机制将不复存在,在面对城镇生活复杂多变的新风险时,许多农村转移人口可能“因病致贫”“因伤致贫”,生活质量缺乏保障,在我国现有社会保障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商业保险需求将较为突出。4.风险的增加人口、资源、生产活动的大量集中,催生新风险大量增加,并促使风险不断集中,因此,如何应对风险集聚是城镇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参与城镇建设的承建方而言,施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意外伤害风险、责任风险等;对投资方来说,存在违约风险、信用风险和债务风险等;对转移居民而言,城镇生活将使之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意外伤害风险、交通事故风险、环境污染风险、食品安全风险、公共安全风险等会更多。风险的大量集中,会影响社会生产生活的稳定,这一切都需要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

(二)改善保险资金投资环境

投资收益是保险公司营运利润的重要来源。然而,由于我国保险公司投资能力较弱、保险资金投资的限制以及国内资本市场的不稳定等因素,保险业资金投资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收益偏低,在一些年份甚至不如五年期定存利率(见下表)。城镇化为险资投资带来了更加广阔的投资平台,在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上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有利于险资投资组合的重新构建,减小投资风险和收益波动,增加投资收益。1.投资渠道多样化投资渠道狭窄是制约保险资金投资的一大障碍,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对保险业乃至整个资金市场都有极大的利好。城镇化将促进市场的繁荣,为险资投资提供更良好的环境,投资对象更加多元化;城镇化带来大量的工程项目,如保障房项目及棚户区改造、轨道交通、水热电气等基础设施项目,为保险资金投资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多渠道;保险资金既可以利用债权投资计划,也可以探索股权投资模式,实现股债结合的方式,投资模式更加丰富。2.投资收益增加保险资金投资是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保险公司的经营收益和财务稳定有重要影响。获取投资收益是保险资金投资最直接的目的,保险资金目前的投资回报率整体偏低,需借力城镇化以实现投资收益的增长。一是基于投资渠道的多样化,有利于投资组合的更为合理的配置,改变整体投资中过度依赖债券投资的现状,提高投资收益,改变权益投资中过度依赖股市的情况,降低投资收益的波动性。二是在城镇化建设项目投资中,保险资金具有资金实力强、资金成本低的特点,与银行、信托资金相比,有更强的选择权和议价空间,有利于获取更好的项目资源。三是保险资金投资到不动产及相关产业,未来存在升值的空间。

(三)凸显保险业的风险管理功能

商业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是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城镇化导致人口、财富等大量聚集,增加了社会风险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系统性,除了水灾、地震、强风等自然灾害,一些与城镇化相关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安全事件等的危险性也十分突出,迫切需要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保险业具有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和业务运行体系,在风险识别、风险估测方面有较为专业的团队和相对成熟的技术,在风险防范和控制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是社会风险管理的生力军。因此,保险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风险管理,是充分发挥保险功能的体现,能够有效提高城镇化的管理水平和发展品质,也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四)提升保险行业地位

保险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截至2014年年末,保险业资产规模突破10万亿元,已成为金融业最重要的支柱之一。然而我国保险业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保险发展模式仍然较粗放。城镇化对我国保险业而言是个重要的机会,如果真正深入参与城镇化浪潮,将扩大保险市场规模,深化保险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提升保险在金融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

四、保险业参与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缺乏制度层面的支持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虽提到了鼓励商业保险参与城镇化建设,但相关部门并没有出台针对保险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具体规章制度,有高屋建瓴的宏观指导,但缺乏具体可行的微观细则。当前保险业参与城镇化仍处于被动探索阶段,保险公司在参与城镇化建设上尚未进入正轨,亟需按照城镇化的需求和保险的属性做好顶层设计,助力城镇化建设。

(二)保险资金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

保险资金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其使用有严格的要求,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保险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保险资金的使用首要考虑的便是资金的安全性。一方面,当前经济金融环境复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相互交织,房地产行业下行的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日益增加,资本市场震荡加剧,加之城镇化建设的项目工期长、投资规模大,又缺乏稳定可期的营利机制和回收路径,险资投资面临诸多风险考验。另一方面,我国保险资产管理水平偏低,投资能力较差,面对迅速扩大的新业务领域,保险资管机构的项目甄别能力、风险控制能力都面临挑战。较大的风险暴露和不足的风险管理能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是当前保险资金投资城镇化建设的最大隐忧。

(三)险资投资的盈利模式不清晰

我国城镇化尚处于发展期,相应的投融资规章制度不完备、方案仍不成熟,不同模式下保险资金的进入、退出机制尚不清晰,项目盈利水平缺乏科学的评估。我国险资参与城镇化建设的案例较少、时间较晚、经验不足,投入的项目比较单一,大部分项目还处于投入期,其盈利能力和后期运行尚未经过实践验证,没有形成可供参考的营运思路。股权、债权、股债结合都是可采取的模式,但具体到保险资金的投资,到底选择哪一种投资模式,其对应的盈利水平和风险程度如何,仍然有可探讨的空间。

(四)保险业参与路径不够明确

我国保险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时间较短,缺乏足够的经验支持。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也比较缺乏,智力支持和理论引导缺位。而且,我国保险业发展程度、风险控制能力不高的现状,在参与城镇化建设中尚不能全面有效地提供服务,城镇化的需求和保险功能没有有效的对接。保险机制如何发挥最大效用、保险产品如何匹配城镇化建设需求、保险业如何有效进行城市风险管理,都是保险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五)产品设计和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保险企业在产品端始终较为薄弱,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的设计机制仍然没有真正做到以客户、以市场为导向。城镇化带来大量新的保险需求,现有的保险品种不足以支撑日益扩大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因此,产品的创新是保险企业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六)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篇9

无线充电:搅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格局

1、众多车厂正布局,特斯拉率先点燃激情。

2、无线充电是亟待开发的大蓝海。

无线充电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充电技术,相比于传统充电技术,具备安全可靠、便捷适用的特性,能够显著改善车主的充电体验,降低充电站的维护成本,同时提升空间利用率,保障安全性和可靠性。

众多车厂正在布局,特斯拉率先采用将持续点燃市场热情。无线充电技术分为磁感应式、磁谐振式、微波式、电场耦合式等,目前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上以磁感应与磁谐振技术为主。国内外众多厂家正在布局无线充电,等待市场发酵。近期新闻称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有望采用美国Eva-tran公司的无线充电方案,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这标志着无线充电技术已经得到了市场端的充分认识,发展即将进入快车道。

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市场尚为一片亟待开发的蓝海,掌握核心客户和大项目资源将获取先发优势。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计划到2020年累计产销达到500万台。初步估算我国无线充电市场规模可达数百亿元。从技术成熟程度上来看,无线充电效率可达90%,已经满足商用化的基础;从应用市场的角度来看,下游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增长为无线充电的普及提供了温床。目前,无线充电技术在国内的市场认知度并不高,是一片亟待挖掘的蓝海,布局无线充电正当其时。

建议关注万安科技。公司参股美国Evatran,获取电动汽车大功率无线充电核心技术,后续凭借特斯拉的示范效应有望进入国内外一线厂商供应链,分享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飞速增长的红利。

互联网医疗:医改释放医疗大数据价值

投资要点:

1、“数据连接”推动互联网医疗下一波发展。

2、医改全面推动或成医疗大数据价值变现契机。

互联网对于医疗行业带来的增量空间在于连接和智能。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第一阶段已经解决连接“信息”,成熟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互联网广告和搜索。互联网发展的第二阶段需要连接医疗数据,在医疗大数据的互通互联下,通过智能化手段有效配置医疗行业六大要素方,面对医药、保险行业、个人健康三大万亿级市场打造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基于电子病历的临床数据是最核心的医疗大数据。医疗卫生领域三大数据库分为健康档案库、人口库、电子病历库,其中医院内部所产生的医疗数据价值最高,尤以基于电子病历的临床数据更甚,目前我国医院电子病历5级及以上占比仅6‰,升级空间巨大。医疗卫生信息化产品抢占数据入口,重点关注三类产品:基于电子病历的临床信息系统、院内“集成/开放”平台,区域集成平台。

医改全面推动或成为医疗大数据价值变现契机。医保基金长期支出增长超过收入增长成为政府推动医改的核心原因。2009年开始的新医改,经过7年,100城市的试点,在2016年加速推广是大概率事件,其中三明医改模式或成为最优方案。我们对三明医改的认识:1)从精神(破除以药养医)和方法论(三医联动)来看是正确的;2)刚刚上路,下一阶段考验动态纠错能力和引入市场化力量的方式。

重点推荐:万达信息、东软集团、卫宁健康、易联众、思创医惠、创业软件。

投资要点:

新材料:关注偏光片投资机会

1、TFT-LCD面板需求量上升。

2、偏光片核心原材料进口加快。

TFT-LCD面板需求量上升,未来市场空间大:随着液晶电视、移动平板设备、大屏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TFT-LCD面板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据统计,2014年全球TFT-LCD需求已达到1.53亿平方米,预计2018年全球需求将近2亿平方米。

全球偏光片市场超百亿美元,国产化正在加速:偏光片是TFT-LCD面板的关键组件,随着TFT-LCD面板需求放量,2014年全球及我国对偏光片的需求分别达到3.97亿平方米和0.59亿平方米。预计至2018年,全球及我国偏光片需求将分别达到5。16亿平方米和1.45亿平方米。目前全球偏光片市场被日本、韩国垄断,中国大陆偏光片产能仅为世界总产能的8.8‰随着盛波光电、三利谱等企业的技术积累,偏光片国产化正在加速,进口替代空间可观。

PVA、TAC是偏光片核心原材,国内进口替代空间广阔:在整个偏光片的原料成本中,PVA膜和TAC膜占原材料成本70%以上。预计至2018年,全球及我国PVA膜的需求量将分别达到2.6亿平方米和0.73亿平方米,TAC膜的需求量将分别达到13亿平方米和3.6亿平方米。我国PVA膜和TAC膜市场主要被日本垄断。其中日本Kuraray(可乐井)单家PVA产能占全球80%。日本Fujlfilm和KonicaMinolta合计TAC膜产能占全球产能75%以上。随着新纶科技等企业相继投资TAC膜生产,有望打破日企垄断。

我们看好国内偏光片及其上游PVA膜、TAC膜等原材的进口替代带来的投资机会,建议重点关注新纶科技(002341)。

集成电路:投资机遇十足

投资要点:

1、“资金+政策”双轮持续驱动产业发展。

2、存储器+特色半导体投资机遇十足。

201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同比下降0.2%,为3352亿美元;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则受益于“政策+资金”的双轮驱动,全年实现6.1%的增点:的增长,达到11024亿元。中国市场规模持续快速提升,但自给率低的现象仍然存在,贸易逆差达到1613.9亿美元,这表明国内有极大的进口替代空间。此外,近期,国内多条12寸晶圆厂将开工,中国集成电路行业景气度将进一步提升,我们认为中国集成电路市场机遇十足。

存储器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占比最大的领域之一。我国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领域的布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政策计划的落实和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大力投入,为存储器产业在市场、政策及资金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武汉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我国将加入巨头高度垄断、周期性波动剧烈的存储器竞争队伍中来,实现存储技术及产品的自主可控能力。

篇10

    一、投资风险不断积累,保险公司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下降

    受国际金融环境恶化的影响,我国股市持续走低,保险公司损失惨重。国内最大机构投资者中国人寿及其竞争对手中国平安同时公告2008年三季报。根据三季报,中国平安受富通投资损失影响,三季度净利润亏损78亿元;而中国人寿在国内资本市场也损失惨重,营业利润直降55.71%;中国太保三季度首次出现投资亏损15亿元。从三家上市公司三季度报告来看,保险机构盈利能力仍出现了大幅下滑。2008年前三个季度,保险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仅有2.1%。保险行业巨额收益的权益投资出现大幅亏损,给保险公司带来了巨大冲击,保险分司面临巨大的投资压力。

    1.偿付能力不足风险凸现。2007年,不少保险机构依靠权益投资收益一举解决了困扰自身多年的偿付能力危机,全行业偿付能力充足率大幅攀升。进入2008年以来,保险机构偿付能力溢额迅速消失,偿付能力急剧下降:一方面,保险机构承保业务急剧扩张,公司法定最低偿付额度大幅上升,另一方面,股市上演惊天逆转,权益资产价格大幅下跌,保险机构实际偿付能力额度大幅缩水。

    2.现行保险投资渠道狭窄已经日益显现。保险公司有充分的资金来源进行投资,也有对保险投资收益的迫切需求,寻找合适的投资渠道,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获取投资收益,是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主要目标。尽管近几年投资于基金、金融债券的比重在逐年上升,但整体还是以银行存款为主,占可用资金总额的1/3,而银行存款对资金并非一个有效的运用渠道。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必然导致投资收益率的偏低。当前资本市场形势下,传统资产已无法满足保险公司的投资需要,保险公司传统投资面临极大考验,急需拓宽投资渠道。现有的投资渠道都存在不足。银行存款安全性高但收益低;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风险大;债券收益较低;因此,一方面要增加投资工具,另一方面要适当拓宽投资渠道。

    3.目前我国保险业监管仍处于起步阶段,其中的投资监管更是薄弱环节。由于外部投资环境不够适宜,监管部门不得不着重强调安全性原则,严把投资渠道及投资比例关卡,以保证保险经营的安全、稳健。但是,随着保险业内激烈的竞争,保险业投资方式及结构的弊端日益显现,国内保险公司处于不利境地。这就使得保险监管机构要重新权衡利弊,根据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状态,一步步放宽投资渠道,提高收益性高的投资方式的比例及对盈利性的要求。

    二、对策建议

    借鉴国内外同业的经验,参考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建议我国的保险投资在今后的操作中采取以下的措施加以应对。

    1.强调保险投资策略的稳健性和安全性。风险管理和投资管理从来就是相伴相生,任何投资收益都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取得的,在当前保险资金运用所处的市场环境下,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资金运用的成败和效益,因此加强资金运用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对资金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保险公司要做好自身投资策略规划,坚持以固定收益投资为核心,把握正确投资策略;严格控制权益投资风险,配置优质战略性资产;抓住基础设施投资机遇,积极开拓投资渠道;深化基础研究,提高资产配置前瞻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要建立保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全面的风险信息收集分析系统,保证与保险资金投资风险有关的信息能够准确和完整地汇集起来,为风险管理奠定信息基础;其次,建立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系统,以定期和不定期风险报告的形式,多角度、多层面地评估保险资产存量的风险,以便在市场特殊情况下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外资金融保险机构对华投资和在华设立机构不断增加,中资保险公司的对外投资和“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在金融危机造成金融市场投资环境急剧恶化的背景下,我国保险公司将面临巨大的投资压力。2008年平安保险公司投资富通浮亏157亿的教训应当引起足够的反思。因此更应强调保险投资策略的稳健性和安全性,避免盲目的投资多元化和海外扩张,绝不能片面理解保险业国际化。这次金融危机的蔓延昭示了国际化的负面效应,处于次贷市场国际化的国家在次贷繁荣时期都赚得盆满钵满,而危机爆发时染指次贷关系的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陷入金融危机的漩涡。反思我国保险业未来国际化进程,应全面度量参与全球化的利弊,以安全和稳定为前提,加强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提高危机处理和应对能力。

    2.拓宽保险投资渠道。由于原保险法规定的保险资金运用形式比较狭窄考虑到保险资金运用既要满足行业和基金发展的需要又要兼顾安全与稳健的原则,于2009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保险法》将原先规定的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修改为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等有价证券;增加了规定保险资金可以投资不动产。有价证券的范围很广,不仅指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还有保险资金青睐的企业债和公司债,近期市场上热议的无担保企业债自然也包括其中。目前监管机构也已经认识到,不动产投资规模大、期限长,比较符合保险资金追求长期、价值稳健投资的特点。放开该渠道能够发挥保险的资本融通功能,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并优化保险资产结构,为保险业培育新的盈利模式。因此,保险资金投资房地产在政策上已经有所松动,新《保险法》法增加了保险资金可以投资不动产的内容。实践中,已有保险公司尝试以购买自用办公楼的方式曲线进入房地产领域,但比例很低,如2007年投资性房地产投资为69.29亿元,较年初增长36.57%,占比仅为0.26%。对不动产的投资,主要是指对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的投资。不动产投资具有投资周期长、能较好地防止通货膨胀影响的特点,比较适合中长期寿险资金的投资。不过,增加不动产投资,并不意味着保险公司就可以大规模地进入基建和房地产市场,就可以无限制地进行投资了。美国次贷危机提醒我国监管部门,房地产和经济周期关联性十分紧密,投资不动产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风险,投资不动产应有严格的比例限制,防患于未然。贷款是可考虑的投资渠道之一。由于保险资金特别是寿险资金的长期性,贷款是比较适合保险公司的投资品种。中小企业资金匮乏,而商业银行和其他贷款方式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现有的资金需求。与此同时保险公司坐拥资金,急需找到投资方向,如果能够允许保险公司向社会开放贷款业务,无论是对资金需求方还是资金供给方都非常有利。为确保贷款的偿还,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一般采用抵押贷款方式,其利率高于银行存款,收益较高且风险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