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的提升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思维的提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逻辑思维的提升

篇1

笔者以为,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三个主要策略:一是学习逻辑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把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议论文的篇章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在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中,从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着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学习逻辑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逻辑作为一门学科,有着完整的知识体系,花大量时间进行讲授当然没有必要。但是,如果挤出一点时间,介绍一些逻辑学的基本知识,既不会占用教学时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使表达更加准确、严密、合理。

学习有用的逻辑知识,要结合语言运用和写作进行。语言表达中的词语推敲、句式选择、段落调整、观点阐述、材料取舍、论证展开,无处不体现着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逻辑混乱等问题,可以有意识地引入逻辑知识来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议论文阅读教学之石,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之玉

高中教材所选的议论文,论证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推理合乎情理,特别适合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范本。一方面,我们可以以此为范本,了解作家在观点论证、行文推理等方面的布局,体会作家思维的逻辑性,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苏洵的《六国论》,在论证的严密性、逻辑性上就特别值得借鉴。全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中心突出。在分论点的设置,行文的推理,例证法、引证法和对比论证法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多可供学习之处。教学时,我们要以此类文章为典型个例,充分引导学生学习作家是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进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可借助典型议论文范文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概括与归纳、比较与分类、推理与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概括,是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纳在一起;而归纳,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是一种推理方法。针对议论文教学,概括就是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分论点;而归纳是对所学的零散、杂乱无章的议论文知识进行总结,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分门别类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之后,针对孟子、荀子均擅长比喻论证,就可以指导学生对比喻论证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比喻论证的一般特点与作用,并引导其写作时学会运用。

比较与归类,是逻辑思维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与概括归纳密切关联。通过比较,辨别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异同或高下;归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了解事物间的不同点和共同点,并以此进行分门别类。在议论文教学中,既可利用典型议论文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的分析来训练,还可以将同类作品不同篇目进行比较。比如《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今之众人择师教子而自己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多角度多层次反复论证,批判当时社会上不重师道德的风气。比较是学生逻辑思维训练上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学会运用比较,掌握归类,逻辑思维的能力自然就会上升。

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教学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画文章的思维导图的方式,以三段式推演、图表等形式,学习作家是如何从一般性的材料中,推出结论的。

三、在议论文写作指导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部分明确指出,“书面表达要观点鲜明,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课标》中的这几条,其实就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恰恰是现在许多学生最薄弱的。为此,在议论文写作教学指导中,老师首先必须在写作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环节的指导中,着力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然后引导学生,运用逻辑的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逻辑性。

审题、立论是写作首先碰到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是跑题、表达不清或表达自相矛盾等。这时可以运用概念知识来加以分析,让学生明白,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几种不同的概念,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同一个词语中不同的概念;词语运用的贴切与否直接影响着概念表达的是否明确。

立论则与判断紧密相关。判断要恰当,就要注意句子成分间的搭配要得当,所用词语不能前后自相矛盾,句式不能杂糅等。

选材、谋篇布局是作文成败的关键,体现着作者的正确推理能力。因此在作文指导中,对于选材和谋篇布局问题,要着重运用归纳、推理、演绎的方法,引导学生研究观点与材料之间、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样就能逐步改变作文中存在的“强加因果、牵强附会,层次不清,说服力不强”等问题。

篇2

关键词:高中物理 抽象思维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而智力是“在各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就是认识能力或认知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核心形态是抽象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按照思维结构的发展阶段来看,抽象逻辑思维是发展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初步逻辑思维,经验型逻辑思维和理论型逻辑思维(包括辩证思维)。显然,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关键。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以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理论型逻辑思维能力,是需要也是可能的。

首先,高中生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再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更需要的是抽象逻辑思维。同时,高中物理是一门严密的、有着公理化逻辑体系的科学理论,对于高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初中物理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这就是当前所谓初、高中物理“台阶问题”的实质。另外,从高中学生心理的年龄特征来看,从初二年级开始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在高二年级将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思维趋向成熟,可塑性将变小。因此,在高中一、二年级不失时机地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以顺利地完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是必需的。

其次,从生理上看学生在16岁时已能完成人脑总重量的96%的发育过程,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心理上,从初二开始了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转化,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的基础。同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在语言、文字、数学物理等各方面都有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为在高中着重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

广大教师的实践也证明:凡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因此,高中物理教改也应把提高学生担负逻辑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呢?

就思维发展来说,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和原有思维结构之间的矛盾,这是思维活动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思维发展的动力。”环境和教育只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外因。作为中学生,其主导活动是学习。而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从某种意义来说,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它对学生思维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思维发展的影响上,即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动机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增进,直接推动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包含着“量变”和“质变”两个方面。学生知识的领会和积累,技能的掌握是思维发展的“量变”过程;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智力或思维的比较明显的、稳定的发展,则是心理发展的“质变”。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学习的难度为依据,安排适当教材,选好教法,以适合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并能引起他们的学习需要,成为积极思考和促使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创造条件促进思维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过程。应该看到,这两个过程是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的。教育并不能立刻直接地引起学生思维的发展,它必须以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掌握技能为中间环节。而智力、思维的发展又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才能完成的。没有这个“中介”,智力、思维是无法得到发展的。但是教师教学的着重点应是通过运用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同时给予他们方法,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适当的练习,促进他们的思维或智力尽快地提高和发展,不断地发生“质”的变化。这也就是学生思维结构的“质变”过程或称“内化”过程。

具体到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这个问题上,我国一些心理学家经过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好途径”的观点,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智力是存在层次的,它是由人的思维的个性差异确定的,这种差异体现为个体思维品质,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五方面。它也是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因而由此可确定思维能力的差异;思维品质的客观指标是容易确定的,使定量研究成为可能;研究思维品质的发展与培养,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病,并对之实施改革;思维品质的发展水平是智力正常、超常或低常的标志。其中思维的深刻性,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篇3

关键词:数学能力;数学观察;比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34-02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为了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初步培养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小学的应用题教学中,不仅仅需要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数学的基本知识,更重要地要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具体做法如下:

一、“补”――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

所谓“补”,就是针对不完整的数学题目需要学生补充一些语句(条件或问题),使其成为完整的数学应用题。通过补充条件和补充问题的练习这种方式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也就是说相应的补充条件,就是以具体的条件为前提来考虑题目的问题;补充相应的问题,就是从具体的问题出发来申思题目中的具体条件。通过这种对称的补充条件,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以便提高学生们的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如:小李叔叔家种了10盆兰花,5盆月季花,( )?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首先要理清数量关系,然后要求学生在横线部分补充一个适当的问题。有的学生说:“题目中有两个数,一个是兰花的盆数,另一个是月季花的盆数,那么可以求种花的总盆数。”有的学生说:“可以比较月季花和兰花的盆数,兰花的盆数比月季花的盆数多一些,可以求它们的数量差。”还有的学生说:“可以求兰花和月季花的倍数关系。”这种通过条件补充问题的方式正是数学综合能力的体现。下面,我们来看看由问题补充条件的方式,即数学的分析过程。如:黑鼠有3只,白鼠和黑鼠一共有几只?这题缺少什么条件?要求白鼠和黑鼠一共有几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白鼠的只数和黑鼠的只数),黑鼠的只数已知道了,必须补上白鼠的只数。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整体结构有了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比”――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比较能力

“比”,就是做比较。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对研究的多个事物做比较,我们可以找出类似事物的差异和特征,从而加深学生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我也充分利用数学教材区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比较一些像类似的数学题目,找出这些题目的异同点点。 如:①有红色的帽12顶,黄色的帽8顶,黄色的帽比红色的帽少几顶? ②有红色的帽12顶,黄色的帽比红色的帽少4顶,黄色的帽有几顶?首先引导学生对以上两个数学题面进行观察、作比较,再思考这两个题目的异同点。显而易见,这两个题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仅有一个条件相同,即红帽的个数9顶;而不同之处是另一个条件和问题。然后画出相应的直观图,让学生较直观地观察这两个题异同点。因此,根据已知的条件和问题,解题者便能很迅速地确立解决的方法。最后再从结构比较两题:从条件看,都是已知红帽多、黄帽少。由此可得:①题是需要求黄色的帽比红色的帽少的顶数,是要用红帽的顶数减去黄帽的顶数,即“12-8=4(顶)”。②题是要求有多少顶黄色的帽,要从红帽的部分去掉红帽比黄帽多的部分,就是红帽与黄帽同样多的部分,也是黄帽的顶数,即“12-4=8(顶)”。通过以上的观察和比较方式,能让学生更加明确类似于以上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与此同时,这也培养了学生的一定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三、“画”――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概括能力

“画”,即是将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转换成相应的直观图形。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得到丰富的表象和感性的材料,然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抽象、概括,学生自身的认识便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如在二年级应用题教学中,题目“公园里的花坛里有两排花,第一排有5盆黄色的花,第二排有7盆红色的花,那么一共有几盆花?”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第一排用黄粉笔画出5盆黄花,在黑板第二排用红色的粉笔画7盆花,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画的口头叙述:“第一排5盆黄花,第二排7盆红花”,如此学生能够得到感性的材料。再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一共有几盆花?”,这样自然而然将“画”出的问题转化为对应的数学应用题。这种“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较容易地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这样将题意、已建立的表象与加法的含义结合起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以上例题所要求花的总盆数就是求5和7的和,用加法计算即可,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抽象、概括能力。

四、“问”――培养学生的数学判断推理和逆向思维能力

“问”,也就是让学生回答教师所提出的一些问题。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判断和推理:①香蕉比苹果多5个,哪一种水果多,苹果比香蕉少几个?(香蕉多些,少5个)②圆珠笔比铅笔少3只,哪一种笔少些,铅笔比圆珠笔多几只?(圆珠笔少,多3只)。前面的两例,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问是依据“比多或比少”的应用题知识引导学生作出直接的判断;第二问是提出与题目条件相反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数学判断推理能力的发展,也训练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五、“说”――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系统性

“说”,换句话说,说出题目的题意、说出解题的思路、说出具体的策略。应用题教学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会正确地列出算式,还要引导学生“说”出题意、解题思路、解题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如:花卉园里有120株,兰花比多70株,兰花和共有多少株?1、首先引导学生准确地说出题意:题目中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一个是是的株树―120株。另一个条件则是“兰花比多70株”。所求的问题是“求兰花和共有多少株?”

2、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要求兰花和的总株树,那么必须知道兰花的株数和的株数,已知的是的株数,而兰花的具体株树不知道,应先求出兰花的株数。通过的株树和另外一个条件,就能求出兰花的株数。这样的解题思路就很明确。

3、最后,说出具体的列式。兰花株数为:120+70=190(株),兰花和的总株树是:120+190=310(株)。所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和语言是辩证统一的。具体的思维决定了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也促进思维的发展,能让思维更具有条理性。

六、“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篇4

一、抓一个“补”字,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补”就是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如:小明家养了18只小鸡,9只大鸡,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补充问题。有的学生说:“小鸡18只是部分数,大鸡9只是另一部分数,可补求总数的问题。”这时教师再问:“还可补充什么问题呢?”有的学生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小鸡的只数是大数,大鸡的只数是小数,可补出相差的问题。”还有的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大鸡的只数是一倍数,小鸡的只数是几倍数,可补求倍数的问题。”这种由条件补充问题的过程正是综合的过程。又如:黑兔有3只,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这题缺少什么条件?要求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白兔的只数和黑兔的只数),黑兔的只数已知道了,必须补上白兔的只数。这种由问题想条件的过程是分析过程。

二、抓一个“比”字,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比”就是比较。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相似、相近的应用题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如第二册88页例7: ①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②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先引导学生通过题面观察、比较答出:两题中有一个条件是相同的,即红花9朵,另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同。再让学生结合直观图,观察两题有何相同与异同的地方:①题里的第二个条件就是②题里的问题;①题里的问题在②题里变成了条件。因此,解题时应根据条件和问题确立解答方法。最后再从结构比较两题:从条件看,都是已知红花多、黄花少,多的红花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由此可得:题①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里去掉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部分,即“9-6=3(朵)”。题②是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的部分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就是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是黄花的朵数,即“9-3=6(朵)”。这样的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三、抓一个“问”字,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1、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判断推理训练:①苹果比梨多5个,谁多?(苹果多)苹果可分为哪两部分?(一部分和梨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梨多的部分)②冬瓜比南瓜少3个,谁多?(南瓜多)南瓜可分为哪两部分?(一部分和冬瓜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冬瓜多的部分)上述两例,第一问是引导学生依据“比多”、“比少”应用题知识直接作出判断。第二问是依据作出的判断,推论出多的数中可以分为哪两部分,这种练习方式,既强化了低年级应用题的重点与难点,又发展了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提出连续性问题,进行判断、推理训练如,二年级有28人,要开展课外活动,平均分成4个组,每组有多少人?①这题说了件什么事?告诉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②求每组的人数,实际应当求什么?(把总人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③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用什么方法求?除法);④怎样列式呢?(28÷4)。这4个小问题的设计旨在揭示算式“28÷4”的由来,学生回答的过程是一个判断、推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解决了问题(列出算式28÷4),而且受到判断、推理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路,展现推理过程。让学生在经常地训练中掌握判断、推理方法,逐步地能够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培养对策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抽象概念的理解、空间想象力、以及对复杂事物的综合、推理、演绎等等。逻辑思维能力是初中数学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教师、家长三方面紧密配合,其中教师的作用更是异常重要,下文将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特征

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没有完全成熟的思维模式,但是思维十分活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了解学生的特质,才能发挥教师最大的教学效果。初中学生主要有三个思维特征。第一点是思维的不成熟性、不系统性,初中学生正处在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完整的思维模式。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应用感性思维。第二点是思维的灵活多变性,正是因为思维的不成熟,初中学生敢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在面对陌生事物的过程中采取灵活多变的解决方法。第三点是超强的塑造性,不成熟和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使得学生有更高的重塑性,学生会在思考和学习中不断的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形成专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教师充分认识这几个特征对思维教学非常重要。

二、教学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措施

首先,教师应该从思想上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让学生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因合理结合初中数学中的基本内容,不能舍本逐末,一味追求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而淡化数学基本知识教学。达到数学中有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中有数学的效果。

(一)思维基本功的训练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断地思考和学习中掌握逻辑思维能力,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性的安排逻辑思维训练。例如,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反面例子让学生不断比较和辩证基本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简单化。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是一个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要培养学生如何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去获取有效信息。例如,在解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角度的寻求最佳答案,在分析解题中掌握思维方法。

(二)多做习题,巧做习题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反复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推理证明类的习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督促学生多做思考题和讨论题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解答习题,最后让学生找到一种简单快捷的解题方法,达到巧做题的目的,这也会培养学生对思考的兴趣,形成正向反馈有效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重点关注思维能力薄弱的学生

受生活和教学环境的影响,有个别学生思维能力较差。教师必须要时刻关注这类学生,通过制定不同于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教学计划,来引导学生跟上教学进度,进而把握逻辑思维学习的总体脉络。例如,教师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将学生按照基础分成不同的小组,不同的小组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保证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学到所需的知识,差生跟上进度,好学生有显著提升。

(四)逻辑思维能力的探讨更新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实质就是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效果才算成功。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去了解逻辑思维过程,掌握了过程才能更好的理解逻辑方法,才能参与到实际的解决过程,这样也就能达到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当然教师也不能一成不变的使用一种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的与学生探讨思维模式,保持思维模式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感受,学生通过互动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措施,教师之间定期开会,交流教学心得。

三、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

实际生活中,思维能力的运用遍布每一个角落,逻辑思维更是应用广泛。教师应当善于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事例来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兴趣决定着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只有学生对逻辑思维能力产生兴趣,他们才会不断探索、积极的研究逻辑思维的学习。教师要牢牢抓住学生的这一特性,不断的从学生身上找到逻辑思维能力运用的实例,让他们融入到各个案例之中,他们才能自己思考,开动脑筋,进而自己动手去实践。在不断地重复中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肯定会提升一个档次。例如,教师设计思维运用游戏来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不断的更换游戏设置,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下做出不同的分析,使用的不同的方法,得到不同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相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有了更好的互动和效果,达到了真正的寓教于乐。

结束语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通过课堂和生活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充分了解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中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当然学生和家长也要充分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学习培养,三方面协同发力,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逐渐将学生的具体学习转变为抽象学习,注重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使之抽象化,让学生在独立的抽象学习中逐渐培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化抽象理论知识的讲解,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如公式等,多进行例题讲解,以及解题思路方法的讲解,让学生在一种抽象思维的环境下学习,经过长期的训练学习,使学生利用抽象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成为一种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效果.

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环环相扣,强化教学内容的逻辑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明确其中内在联系,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知识内容要环环相扣,不断强化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不仅要巩固学生的已学知识,还要开拓学生的思维以及联系旧知识的能力.第一,要帮助学生把最基础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牢记于心,并通过练习掌握规律、方法,使其构成知识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类似问题时游刃有余.第二,在传授新知识时,注重引导学生与原有的知识基础联系起来,并进行结合、整改形成新的知识网络,以便更好地理解新知识、运用新知识以及巩固旧知识.第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一些实例或者场景模拟来讲解一些数学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几何知识的讲解,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逻辑思维能力

几何知识作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还对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的条理性、有序性具有重要影响.几何知识一般都是通过抽象的逻辑思维来解题,尤其是几何证明题,几何知识的条件和结论往往紧密相连,在几何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注重从理论上的逻辑性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条理性,使学生清楚明白几何知识中各种条件与结论的关系,从而解决相应的几何问题.数学本身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对各类数据以及结论要求也相当高,相当精准,因此,加强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让学生在几何问题的解题过程中独立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逐渐深刻理解其中的关联,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适时引导,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措施

1. 前言

当今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想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那么首先就必须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从一年级开始,小学数学教学就承担起了提高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因此,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始终贯彻着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其他阶段的教学还是小学数学教学,都是提升以及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并且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2.2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通常情况下,学生所学到的知识门类多,显得杂乱无章,这就迫切的要求学生具备逻辑思维能力,把自身所学到的知识都能够罗列成一个简单、有序的系统,而小学数学教学中则能够锻炼以及形成这种逻辑思维能力。由此看来,小学数学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2.3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其他能力的提高。在小学学习阶段,学生开始逐渐的向抽象逻辑思维方面过渡,这种过渡,是从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质变过程。在学生的这个质变过程当中,学生需要运用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来把自己所直观看到的事物提升到一个感性认识的阶段,然后再进行相应的逻辑思维的思考。所以,学生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

3.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措施

3.1科学的运用教学用具。逻辑思维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在当今的小学教学当中,学生是比较难于接受抽象思维培养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利用一些教学用具来辅助教学,以便于正确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析逻辑思维方面的形体以及概念。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要求有条件的学生能够自己准备这方面的道具,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2重视学生的语言逻辑性。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能够将自身所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能够学以致用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讲”,学生通过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经过大脑组织、加工、提炼、表达出来,能够有效的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逻辑思维能力运用的良好体现。试想,如果学生仅仅只会做,但是却无法将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语言逻辑表达给别人,那么可以说这种学生的能力和那些又会做又会说的学生的能力相比,肯定是有很大差距的,这也是和我国的教育方向相违背的,这是典型的“书呆子”,现代化建设的人才不需要这样的“书呆子”。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当积极的鼓励学生勇敢的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多说多讲,通过学生语言组织和提炼的过程,能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有效的提高。

3.3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在小学教学阶段,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不断的促进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数学教师应当留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独立思考氛围,还应当让学生将自己思考的过程叙述出来,并且说明自己的切实理由,进而提高思维的逻辑性。由此看来,如果想全面的提高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必须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并且能够独立思考。学生在进行有条理、独立思考的时候,首先应当明确基本的数学概念,然后做到推理合乎逻辑、条理清晰,不但要有比较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应当有深层次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深入的思维逻辑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必须不断的对学生进行数学方面的科学训练,这也是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前提。除此之外,学生进行有根据、独立的思考需要借助于数学教师科学以及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在训练和培养的过程当中,数学教师应当选择与学生相适合的教育教学方式,将语言、思维和操作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数学教师还应该明白,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必须经过时间的不断积淀,教师不能够过于心急和迫切,因为短时间之内成效是不可能过于显著的,但是,只要坚持科学和持久的训练,便能够逐渐的将学生的能力培养起来,最终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学学科是一门有着较强逻辑性的系统学科。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时候,应当将眼光放长远,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任务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的学习当中逐步的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当今小学教学中的一项基本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的承担起这项任重而道远的教学使命,义不容辞的为培养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且尽自身最大的努力将教育教学工作做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逻辑能力强以及思维敏捷的优秀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郭先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J]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80-1

引言

逻辑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内容。笔者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及方法,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以下的阐述。

一、根据趣味性,激发能动性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知识学科,它与实际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数学学科本身存在着一定的趣味性。然而,有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觉到数学是一门十分复杂和抽象的学科,这是由于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和需要学习掌握的基本知识的难度不断增加,使得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因而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能动性会越来越低。因此,我们广大的高中数学教师应紧紧抓住数学学科知识的趣味性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动性,使思维得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有这样的实践经验,例如在教授“平面向量”这一知识点时,笔者通过将方位的确定方法与向量知识结合起来,引用对“敌人追击”的生动事例进行解说,使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答,掌握了向量知识,对向量的概念及应用有了形象而深刻的了解,并且熟悉了向量知识的运用,从而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带动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利用关联性,增强灵活性

数学学科中的定理和性质等各知识点是有着极强的关联性的,这些在老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和学生的解答过程中都可见一斑。对于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说,数学是一门抽象深奥的学科,主要体现在知识点之间和章节之间的关联性。学生接受知识和解答问题的重要基本能力即是逻辑思维能力,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类,梳理出一个知识框架图,以实现对知识点的系统性掌握。当前的高考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笔者认为,高中的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对综合性问题的设置,使各相关知识点得到综合运用,逐步引导学生,首先熟悉掌握知识点,然后了解题目条件及题目特征,让学生掌握解题方式,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实现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灵活性思维[1]。

在此方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是进行一题多果的问题设置,即让学生运用自己熟悉掌握的知识对同一个题目进行解答,并可以得到不同的正确结果,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有所思考,有所收获,同时可以使同学们对其他同学的思考方式及方法有了新的了解,对别人的方法进行总结,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不同的同学回答同一问题,并得到不同的结果,这种趣味性的问题可以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独立思考,在集体中发现自己,提升自己,培养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

三、利用多样性,开拓想象性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其中的很多乐趣需要大家的发掘。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不同,不单单进行简单的知识传授,更照顾到各个学生的心理状态,使他们不会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从而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信心。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适时利用一些时间,并针对数学的特点,可以开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竞猜等各项有趣的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想象的数学天堂中自由翱翔,在各种数学活动中展示自我,体会生活与数学的美妙结合,并从中受益,感受数学学科之美,逐渐培养和提升逻辑思维能力[2]。

创新的想象性思维对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起着基本作用,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虽然承受着高考升学的压力,我们的数学教师仍不能只注重对学生的解题能力的训练,更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解题能力。因此,广大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在教学工作过程中,不断对数学问题进行创新,多设置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在进行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方向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网络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掌握,从而使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并更加灵活。高中数学中的许多问题都需要运用综合性知识来解决,因此高中的数学教师应顺应学生的思维,通过不断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独立领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切忌向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只向他们灌输解题模式,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结语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们应在重视基础上探索其有效方法。笔者认为,广大的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对有关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加强重视,不断总结归纳,因材施教,根据数学的学科规律,层层递进,深化思维,不断引导,使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的出发点始终是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以达到全面发展。小学数学不仅要充当起一个知识传输的责任,更应是一种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它让小学生在遵循和掌握数学知识和规律过程中逐渐形成从书本到实际的过渡过程,从实际生活出发,逐渐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桥梁,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建立起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生活模型,同时为其提供一个正确的应用和解释,从而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对数学问题的正确理解。另外,在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端正学习态度,强化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制订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进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通俗而言,思维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思维包罗万象,具有多种类型,小学数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小学生思维特点和数学综合能力的训练过程。数学学习少不了创造性思维的协助,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则是逻辑思维的建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倘若缺乏必要的逻辑思维,可能无法进行有效有序的生活和发展,而对于学生而言,缺少了逻辑思维能力,则缺乏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契机。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计划地进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值得教育界人士重视和深入研究的。在小学不同年级实施不同的逻辑思维培养措施,结合教具演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一个形象明了的概念印象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不能一概而论,还需要顾及学生的个性和共性,需要适当地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从根本上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相关策略

1.引出问题

任何一种思维的建立和培养都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来引出,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也不例外,数学知识的学习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一种问题的解答和思考过程,换言之,就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思维活动。数学课堂的学习过程需要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问题的发现和探讨,最终解决问题。如果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的引导效果较好,那么学生就能很快跟上教师的节奏,从而使学生受益匪浅。

通常小学数学教学都是借助相关问题的提出而展开的,换言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离不开问题,只有通过有价值的知识点的问题解决,才能达到知识点活用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做到知识点的活用,训练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目的、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过程无疑对于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是有益的,通过演绎推理、归纳总结的思路进行学习,对于整体思维的提升也有重大意义。

2.重视方法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的数学教学方法,并且精心准备和设计每一堂课程,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有的放矢,形象生动,具有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其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会主动结合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问题思考,并且做到融会贯通,进而通过自身努力将相关问题解答出来。

3.设计习题

数学练习题不仅是一种知识的强化过程,更是一种知识的深化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的习题加深对于知识点的印象,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初衷,结合教学目标和课程知识点内容进行相关习题的设计,把握好难度,尽量使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自身的知识运用将问题解答出来,以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让学生从解题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积极地营造良好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独立空间,从根本上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全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发展,全面地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宋彩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方法[J].新课程学习(上),2011(11).

[2]杨冬菊.怎样提高小学数学学困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篇10

关键词:数学;逻辑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所谓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规范的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在数学中表现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数学的综合和分析来推动数学的学习,促进学生以能力为基础进行深入的数学研究。对于高中生来说,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其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的基础环节。对于高中数学教师而言,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综合技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紧抓认知环节

认知环节是培养高中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基础环节,只有对数学理论和知识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认知,才能更好的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认知环节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对客观事物形成自己的理解,并对原理性的知识形成主观的认识,并将主观认识与客观认识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认知能力。

(一)形成感性认知

对于数学而言,许多教学是抽象的,学生甚至无法在生活中寻求到某一个公式或者原理,这种较为抽象的知识会对学生的认知造成压力。对于高中生而言,其学习的知识更加深入,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则无法形成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对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知,即将抽象的共识和原理形象化,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媒体教学实现这一要求,比如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公式和原理等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动态演绎过程,这样将死板的知识灵活化,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首先在学生的感性领域中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形成感性认知是进行认知的第一环节,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环节。

(二)形成理性认知

对于高中数学而言,要想使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的转变过程,尤其是在人教版教材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共识和原理,其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数学知识的一种发展,教师需要在适应发展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形成理性认知,激昂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认知,使学生能够熟记原理性的知识,并促进学生对原理性知识点的多元化应用。

认知环节作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环节,准确的掌握好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的过度,使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之间形成一种必然的联系,这样能更好的突出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的关系,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形成,为以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动力,尤其是对于高中生而言,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忽视了兴趣,盲目的学习让他们缺失学习的动力,要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一)以生活为兴趣的基础来源

学校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在学生的学习中会发生许多的事情,有些是他们十分感兴趣的,有些则是无奈而为之的,对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情,他们会全力以赴,对于他们不感兴趣的事情,他们则会应付了事。那么,作为数学教师,要帮下学生在生活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有用之处。比如说教师结合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找到可以利用数学之处,然后组织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利用数学知识,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也能够使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中找到理论应用点,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

(二)以理论吸引学生

高中数学中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是十分强大的,理论的魅力足以震撼学生。但是,由于有些学生对数学理论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兴趣,他们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也无心进行深入的研究。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与理论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教师可以以丰富多彩的课程呈现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兴趣的形成,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进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自我训练。

三、合理的拓展思维空间

要想对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行有效的拓展,就必须给学生足够大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够自由的思考,并独立的完成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的进行自我的总结,从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高中生需要独立的思考空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数学教师需要为学生组织课外拓展活动,帮助学生组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自主学习来激发自身的潜能。

(一)开展课外探究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独立的思考空间。数学教学本身是对原理知识应用过程的一种探究,针对某一个公式或者原理究竟是由谁设定的,又是在哪一种情况下设定的等内容并非是高中数学教学应该研究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要求,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以灵活的思维方式将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课外探究活动是学生获得提升的一个机会,也是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一个契机,学生需要充分的利用探究时间来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

(三)拓展自主学习

拓展自我学习是高中数学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一个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空间,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面对这样的问题,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决心,尽可能多的组织自主学习活动,通过自主学习活动真正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最大化的体现,这样就能更好的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使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得以形成,并能够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稳固,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

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而言,帮助高中生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举措,尤其是在新教改的推动下,高中数学教学要体现教学的本质,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均.提高初中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研究[J].华章,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