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经济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今世界经济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今世界经济特点

篇1

2、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

3、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

4、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5、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一些全球性经济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6、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7、世界各国不断调整经济结构

篇2

多极格局是二战后国际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实,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过程并不是在前苏联解体后开始的,在冷战期间两极格局的状态下就开始了多极化的潮流,并在冷战结束后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当前世界战略格局总趋势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这一世界历史大潮是谁也阻挡不了的。二战后,“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的形成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形成,从而加速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极大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两极格局开始松动。而两大阵营的破裂和分化则加速了多极化趋势。美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上形成的“一超独霸”的局面既是两极体制被打破后的必然现象,又是一个终将被多极化体制所取代的暂时的历史过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均衡化趋势,是世界战略格局中两极体制解体并最终走上多极化的根本动因。未来世界战略格局中主要国家的关系将日益复杂化,起主导作用的很可能主要是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中国这“五大力量中心”,其它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区域集团和地区性大国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决定了未来战略格局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同时也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毫无疑问,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局势和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能源和资源的依赖以及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技术的依赖,这就使得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未来世界战略格局多极化发展的潮流继续前进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上起制约作用,在经济发展上起示范作用,在维护第三世界权益的斗争中发挥重要影响力作用。当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等已经愈加成为全球范围的产物,全世界的文化也在碰撞中交融,世界不再是无数文化共存却又毫无联系的散沙,尽管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很多年里,世界格局再也没有发生改变,并依旧保持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而现实的情况是各个国家不会因为结果而去追求结果,只会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去实现结果。为求生存,只能通过压榨、战争等方式实现资本、科技的积累,从本国公民利益出发,寻求更加利于本国发展的国家环境。

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期,国际局势不确定性、模糊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愈加鲜明。目前,世界经济面临二次探底风险,以美国和欧洲债务危机为代表的持续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由此而引发了社会危机和价值观危机,而席卷西亚北非的历史性政治大动荡和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向亚洲地区转移,使中国周边环境出现新变化,形势日益严峻。这些将深度地影响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国际战略格局变化。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的国际舞台将是美国称霸和世界特别是欧亚大陆的反霸之间斗争的舞台。它将是一个“新战国”时期,因而新的合纵和连横必将在各国各个领域和层次展开。

篇3

内容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导致世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导致国际生产关系的改变。谋取超额利润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基本动力。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对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世界经济 区域集团化 依据 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各地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使得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利益相近的国家具有加强联合的要求。从长期来看,世界经济的总趋势是一体化。但是,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一体化的具体实现方式呈现多样性。从现实来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总趋势下,大量存在的国际经济现象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它们日益取代国家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体的状态及其过程,是对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概括。

战后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付诸应用,促使世界生产力飞快发展,国际贸易明显增长。经济国际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与彼此渗透的现象益见普遍和深化。由于一些国家的人种、语言、文化、宗教、政治制度和发展水平大致相同或较为接近,逐步形成一定范围内的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借以谋求获得各自的最大经济利益。在此基础上,各国有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超越国界,在一定程度上放弃,朝向地区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地区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邻近国家实行经济联合,采取共同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措施,使各个成员国的经济结为一体,形成地区性的经济共同体。通过条约的形式,结为紧密程度不同的经济联盟,建立超越国家的管理机构,允许成员国的商品在本地区中自由流动,从而促进地区性的专业分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经济一体化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国家间关系的重新调整和组合,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在世界范围内国际经济关系的重新调整和组合,它是由多个地区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所构成的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基础,各个经济一体化组织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构筑部件。正是许多区域经济集团的产生和发展,才使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集团化的新格局。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国际分工深入、科技进步加快、国际竞争加剧的格局下,要素跨国自由流动数量增加、速度加快、范围扩大,致使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上的联系愈来愈紧密、相互依存性愈来愈强。它是指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互相往来、紧密联系的的现状和趋势,构成基础是各个独立的国家或地区。它反映的是一种外部的推动力量,是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二者的共同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之间必然发生的一种经济联系,在形式上是生产、贸易、资本、金融的国际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对国际经济领域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总体概括,指的是一种状态和趋势,构成基础是国际上各个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它反映的是各个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并从外部争取更多的利益的一种自发的内在的愿望和要求,在形式上是一个经济组织,是一种组织创造和制度创新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其实质是经济活动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其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使参与其中的国家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使经济利益相近或经济互补的国家结成为一个个的整体,对内对外采取共同的政策,行动步调一致,这样可使成员国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利益的同时,为各个国家更好的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上的保证,提高成员国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力量和必然趋势,是各个国家以单独国家或以某一区域经济集团成员的身份,自觉或不自觉的加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来,加强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使各国经济上更加互相依赖,交往更加频繁、更加全方位。这些实践活动的直接影响就是促使在地理上具有特殊关系的国家更加自觉地结成各种各样的、程度深浅不一的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如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或经济联盟。所以,经济全球化使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化、集团化愈演愈烈的特点和走向。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使各个国家更加开放,促使各个国家看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努力寻找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最佳位置;会使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好的配置,最终提高全世界的生产力水平,也会使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依据

当代的国际经济关系体系是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形态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其中只有一种成分占支配地位。当代的国际经济关系体系是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即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以国际专业分工为基础,以国际交换为纽带,并把其他各种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交换关系的世界经济体系。既然当代的国际经济关系体系是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那么,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就在当今的国际经济活动中起支配作用。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直接表现为资本对于利润和超额利润的追逐,并且不以国家的、民族的界限为满足。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必然要超越民族的国家的界限而以世界做舞台。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国际制度,资本主义的任务就是建立世界市场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垄断资本主义就是要更加充实这个市场,形成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并且建立一个庞大的贸易、金融与投资的国际经济体系。到这时,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能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世界市场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使资本主义向纵深发展,让本国现有的工业和农业获得进一步的繁荣;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冲破国家界限,扩大到世界范围。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谋取超额利润,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强制采取各种政策极力进行经济渗透,广泛拓展贸易市场,从而不仅使社会生产关系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而且更进一步促使其发展成为广泛的国际生产关系,也就是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服从追逐超额利润的要求,国际垄断资本不断进行克服其内在矛盾的尝试,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区域性集团化正是这一尝试。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国家垄断和超国家垄断逐渐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主体。经济上的超国家垄断的调节作用已经超越一个国家的界限,具有国际性质。超国家的垄断形式采取各种国际组织形式,运用各种国际经济政策手段,积极的规划进而迅速的实现资本主义一体化的发展。这些都是国际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世界生产力发展而发展的结果。

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高度发展,其作为发展生产力的一种手段,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应得到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具有国际性、开放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追求增值仍是资本的的生命力。世界各国社会制度不一样,但只要实行市场经济,就要同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都是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各国无论自主还是被迫都会走上经济区域集团化的道路。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对世界和各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积极影响

经济区域集团的形成,为各国进行平等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减少和解决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有利于地区和国际形势的稳定。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一种组织创造和制度创新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是在经济领域进行,但它对其他领域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世界经济领域发生的这些变化正在对世界政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在区域经济组织内部,大家遵循共同制定的制度,就经济领域的问题进行讨论协商,甚至可以超出经济范围,就相互之间的一些政治外交领域的敏感问题展开讨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经济区域化取得的成果、解决的问题不仅仅限于经济范围,而且在政治外交领域也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区域经济集团内部贸易壁垒逐步降低直至清除,将促进内部贸易增加,生产要素得到不同程度的自由流通,在比较优势的作用下,资源将在其成员国和产业部门间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和配置,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将会提高,从而降低成本,促进科技发展,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率。“欧盟”统一市场使其成员国GDP提高,创造就业机会,并将改善其成员国政府的预算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亚太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增长率领先于世界其它地区。区域性集团经济贸易的增长将使世界经济贸易总量增长,这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机遇。

对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才的流向产生重大影响。战后以来,世界贸易和资本流动越来越集中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这同制成品贸易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区域经济集团化将加强这种趋向。因为集团化将促进生产要素在集团内部流动,并促进产业结构在区域内部跨国界流动。区域经济集团化也促进了资本的跨国界流动。为了绕过集团的贸易壁垒,在其它集团建立基地,以分享集团化带来的利益,美国、日本和西欧之间相互投资和企业兼并达到巨大的规模就是例证。为了加强科技方面的竞争,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正在加强联合科研。如欧盟正在进行一系列联合科技研究项目。同时,跨国集团的联合科研也在发展,主要是美日欧之间,目的是为了相互取得最新科研成果,不致在科技竞争中落后。与此相适应,科技人才的流动也在加快,发达国家已经吸收和正在吸引人才流入。

有利于区域经济集团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今后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将以发达国家为主,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混合组成,发达国家将作为资本、技术的主要提供者和产品的主要吸纳者,促进经济集团的发展。集团内的发展中国家如政策得当,将可通过区域合作,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快的经济发展。

(二)消极影响

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西欧国家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贸易壁垒: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并从传统产品、农业产品转向保护高级工业品和劳务部门;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诸如按照有效保护税率设置阶梯关税,加强了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的活动;加强非关税壁垒;加强管理贸易。这些保护措施扭曲了贸易流向,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收益减少。仅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纺织品限制一项就使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大幅减少。

由于各个区域经济集团内各国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尤其是像APEC这样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集团,发达国家取得的利益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南北矛盾会依然存在。从全球范围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区域经济集团化可能会加剧这种不平衡,从而使南北经济差距从总体上拉大。区域经济集团还会使发展中国家受到地区上的分割,集团内发展中国家对集团的依赖性进一步加深,集团外的发展中国家将处于更加孤立的困难地位。削弱了发展中国家之间原来的统一和合作关系,将使全球南南合作难以取得进展。

任何一国加入区域经济集团组织,都是以民族的部分让渡为代价的,例如在欧盟进入第三阶段后,货币政策将由各国转交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执掌,这就要求成员国完全放弃独立行使货币政策的权力,在这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风险。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是一种客观存在,既不能夸大积极的一面,也不能忽视和回避消极的一面。我们只有正确认识这些影响,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曰痒,甘士杰,黎国昆,蔡志云.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篇4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 和谐世界 经济关系

目前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撑力量。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

一、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石油输出国的进口需求支撑了世界贸易的增长

尽管不断高涨的石油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石油输出国的出口贸易,直接影响了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贸易,但同时石油出口国的进口需求支撑了国际贸易的增长。例如,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和工业项目的启动,非洲的石油出口国增加了进口;随着公共投资的增长,委内瑞拉的进口继续扩大。同时,由于外汇管制的放松、国内需求的迅速扩大和少数经济体货币的贬值,独联体国家的实际进口也在加速增长。

2、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劳动力资源以及与发达国家的特殊关系等因素,在大力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以面向出口为主的加工制造业,由此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持续增大,而且发展中国家相互投资迅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亚洲内部以及亚洲对非洲的投资。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开始将部分外汇储备以“财富基金”的形式对外投资。国际上不少机构预测,目前全球财富基金超过2万亿美元,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和跨国并购;并且,随着美国国债长期利率下滑、美元汇率疲软、美国次级债危机的爆发,这些发展中国家财富基金的投资管理风格也更趋活跃,更强调投资回报。

3、“新区域主义”的出现逐步改变南北经济关系格局

“新区域主义”主要指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政策上的转变,积极参与有发达国家参加的一体化进程。随着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等国的经济振兴,带动了一批发展中国家迈入经济大国行列,对维护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及贸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在经济、金融等领域开展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增。“G8(八国集团)+5”成为促进南北对话的重要高端平台。G20(20国集团)涵盖当前世界上最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南北”代表性,近年来在协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4、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合作填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空白

2007年度的《贸易和发展报告》认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利用毗邻、利益相同和经济互补的优势,提供某些手段协助各国加强其国家发展战略以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区域合作有利于经济多样化和工业化的创新领域,如支持产业项目、共同研发事业、知识创新和信息传播,东亚、拉美、非洲等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合作势头加强,成为联系不同地区之间合作网络的重要纽带,各国均试图通过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的模式加快区域集团建设,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发展中国家在构建和谐世界中面临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不但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遇到的挑战,为世界的发展带来了不和谐的因素。

1、从发展中国家的内部环境分析

(1)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印尼国际和战略问题研究中心的学者尤素福互南迪、泰国前副总理拉曼均曾披露,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差距已经从1983年的43倍扩大至21世纪初的60多倍,贫困国家的债务超过本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0%,而世界上最富有的两成人口享用全球超过八成半的产品和劳务。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造成人均收入水平几乎没有什么提高。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非洲人每天卡路里摄入量比最低限度的需要少10%~27%,蛋白质的摄入量每人每天为40克~60克,离最低限度的需要量相差很多,有45%的儿童营养不足。

(2)经济增长方式未实现完全转变,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沉重的人口负担、低下的科技水平、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债务负担等都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求以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但发展中国家因经济落后而无暇顾及。同时,发展中国家虽然工业有所发展、经济有所增长,但农业落后,城乡差距也不断拉大。

2、从发展中国家的外部环境分析

(1)全球化极大地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稳定性,导致和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当今发达国家在全球生产、贸易、金融和投资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各国的发展水平不同,面对同样的经济全球化环境,接受通行的规则,甚至承担同等的国际责任和义务,这使得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不完善、本国市场发育不充分的发展中国家承受的压力明显大于发达国家,更重要的是威胁着发展中国家实施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的政策选择。

(2)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急于发展或使用外债不当陷入债务危机。发展中国家缺少资金,为实现工业化和促进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举措外债,如债务过重难以按期归还,则会发生债务危机,给债务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后果。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6年底非洲国家的外债为3206亿美元,占非洲国内生产总值的66.9%;而拉美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7年的54.7%下降到1994年的34.9%。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在45个属于重债国的发展中国家中,非洲就有28个。

(3)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受到威胁。与世界经济联系的加深,使发展中国家在分享经济全球化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的减弱和保护市场能力下降,经济安全面临威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三次金融危机充分说明金融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巨大风险。经济全球化还对发展中国家的国家造成威胁和削弱。由于世界范围内市场力量的加强,西方跨国公司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处理本国经济事务的权力相对减弱,特别是由于经济结构日趋全球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已很难完全控制本国的经济命脉。

(4)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外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国使出各种招数招揽人才,力求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发达国家是人才争夺战的主要发动者,更是吸引人才的最大受益国。为吸引人才,发达国家多次修改移民法,简化签证于续,提供优厚待遇,发放绿卡,提供高额奖学金,以吸引国外留学生。而发展中国家面对本国的人才流失却显得无能为力。

三、发展中国家构建和谐世界的经济途径

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经济目标是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发展中国家能否通过有效途径构建彼此的和谐,是实现和谐世界的基础。

1、应加强经济制度改革方面的合作

制度改革是不可或缺的,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系。在推进制度改革时,必须注意新建立的制度要联系内外市场。在加入全球化的过程中,整体竞争劣势是现实存在的,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安排显然不适合尚处于变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国内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市场竞争效应的同时,还必须能够引导外部竞争效应的逐步开展。

2、应积极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日趋公正、合理

发展中国家应通过加入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使国际新秩序更多地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各种诉求,争取逐步扭转国际政治经济规则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局面。包括参与全球化规则的制定,使其不是单纯地为富国服务,而应为所有国家服务;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进行改革,使其能更好地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规范金融市场,特别是对货币市场加强规范,减少金融风险,减轻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要求发达国家扩大发展中国家商品和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减少对农产品出口补贴,消除对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贸易壁垒。

3、应协调好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不应只适用于发达国家,也应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在重要产业中获得比较优势。大多数国家同时实行战略性的贸易政策,会使各国的努力效果相互抵消,从而各国的潜在利益就会减小。发展中国家应在战略性贸易政策达成共识,找到切入点,彼此互补而且保持良性竞争。这样有利于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减小风险,带来外部经济效应,加速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福利。

4、应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势头越来越明显,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2005年向WTO通报的各种区域贸易安排已有300多个,绝大多数WTO成员参加了一个或多个区域贸易安排,发展中国家通过参加区域经济组织提高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规则中的优势地位具有自我维护和自我加强特点,单一的发展中国家不具备挑战这一地位的实力,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发挥整体力量,对经济全球化进程施以更大的影响,减少内外规则的不和谐而带来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 王洛林、李向阳:2006-2007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 范跃进、李平、吴宗杰:世界经济年度报告2005[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篇5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各国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国际贸易市场发展加快,使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为了稳定经济发展,必须要加强国际经济法的改革,本文主要就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新特点进行解读,希望为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往来日益增长以及国家对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益加强而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对我国在世界贸易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据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制定合理的对外经贸策略。

一、国际经济法发展新趋势

1.国际经济法原则日趋统一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跨国经济交易大量增加。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保障预期利益,就需要为跨国交易设立能被交易各方普遍接受的规则。同时,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市场一体化必然要求市场规则的统一;市场规则的统一又使市场的统一成为可能。国际经济法原则统一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进行:一是国际公约,二是国际惯例,三是各国法律,主要是各国经济法、商法方面的趋同化,四是通过各种跨国交流平台,如国际会议等开展学术交流,通过教学等方式来促进各国法学界观念的逐渐接近。

2.对各国国内法影响日益加深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一个显着特征是,各国在普遍选择实行经济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同时,对内也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以市场经济作为国内经济运作的基础,从而推动作为国际经济法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各国国内经济法律制度,尤其是有关涉外经济法律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缩小。随着WTO、欧盟等国际公约或组织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加入或准备加入的国家或地区越来越多,各缔约方及申请加入方必然要依据有关公约或协定等对国内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国际经济法律规则也就越来越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权威性。

3.国际经济法的统一加快

国际经济法统一趋势的表现之一,就是处理各种国际经贸关系的国际公约不仅数量日益增多、作用日益增强,而且各国规制市场方面的经济立法出现趋同现象,在这方面,以WTO为代表的各类经贸国际公约和国际协定,是效果最为显着的实体法统一化的突出范例;表现之二,就是作为相关国际经济法主要法律渊源的现存条约或公约的参加国的数目大幅增加。国际经济法作为调整是世界间贸易关系的部门法,其作用及地位早已在许许多多的方面充分地展现,涉及国际间金融、投资、债券、货币、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与纠纷都是需要国际经济法这一大杠杆的平衡的。

二、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变化的策略

1.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最终能够迫使一个国家执行裁决的还在于政治实力和经济实力。我国要获得国家利益最大化,最重要的途径是要依靠自身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尚不足以使我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拥有绝对话语权,因此,要通过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推进世界经济贸易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中,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产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效率和竞争力,有效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

2.运用国际经济法来保护贸易发展

加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的研究并构建处理WTO事务的法律体系。主要注重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的研究,利用关于豁免成员国义务的规定,分析研究WTO关于义务豁免和例外情况的规定与实践,有效运用豁免条款或例外条款的规定,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切实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充分研究、利用WTO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等优惠条件,努力发展高新产业和知识产业,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观察了解和学习其他成员方运用解决机制维护自身权益的实际情况;在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充分、有效利用保障制度,为我国产业发展建立起“安全阀门”,确保经济安全,从而强化和维护国家。

3.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法规则制定

在国际法、国际条约及国际惯例的制定过程中,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政治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异,在国际条约的谈判及规则制定过程中拥有不同的话语权,往往出现大国、强国利益优先的现象。当今世界南北冲突日趋激烈、贫富差距不断加剧,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重视国际规则的制定,增强各类国际经济组织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使国际法最大限度地反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更有效地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要更加重视对现行国际经济法规则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相关人力资源建设,培养一大批精通国际法和国际谈判的高素质人才。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要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合作,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完善中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使国际规则能更好地为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小结

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性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利用它,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和与世界的交流,还可以减轻来自世贸大国的压力,在国际市场争取一席之地。中国要想在国际经济发展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必须要加强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宁.经济的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动向[J].法制与社会,2010(03).

[2]仲亚维,李雷,李宁.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5).

篇6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023-03

一、行业背景分析

(一)世界物流快递业状况

自1950年以来,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之间的贸易交流逐渐加深,并且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与国外的经济交易活动也日益增加,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国际物流行业和现代物流配送在世界经济活动中逐渐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其队伍也在随着国际贸易发展服务需求的增加而不断壮大,成为目前当今世界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为发展经济、满足需求、促进运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全国各地从事国际物流行业已有30000多个,从业人员的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在发达国家,例如美国、英国等西欧国家,其中物流行业已达到上千家,为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拓宽对外投资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各国之间的物流行业水平并不一致,其中发展程度并不均衡。从总体上分析,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落后,经济水平不高,导致物流行业发展起点低,效率不高,发展速度慢,相关制度不完善,并且其中国际物流行业发展规模小,从业人员缺少必要的技能培训,服务对象少,只注重本国的经济业务,不能够有效的拓宽对外投资领域,致使自身的竞争能力差;然而,发达国家却恰恰相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国际物流行业发展起点高,有完善的行业制度和健全的网络试点,在总体上实际控制了国际物流市场。

(二)中国物流快递业状况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规模较小、起点低,发展时期较短,但是由于我国政府比较注重经济的发展,进行政策优惠,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自2003年初,我国的国际物流企业已发展到三千多个,从业人员的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从我国国际物流企业的资产经营规模来具体分析,其中大型物流企业的数量较少,只占总体的30%左右,并且严重缺乏精通本行业的专业人员。

二、快递产品类型及特点

物流快递产品类型的分类一般依据产品的重量、内容,将其分为重货、文件和包裹。将产品重量规定在30—250公斤之间称为重货;500克以下的产品被称为文件,在进出境时,若文件没有任何商业价值则无需上报;产品重量在500克—30公斤之间的货物则被称为包裹,它的商业价值高于文件,因此需要报关。然而依据物流快递产品的贡献率和物流公司规模的大小,从总体上看,包裹的利润率明显要低于文件。

与普通的运输方式相比,快递的不同体现在:

除了文件包裹的快件服务,物流行业并不仅仅只局限于进行文件、包裹和重货的快递服务,国际物流企业经营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元化,即“集中服务、适宜多元,优先发展与产业有关的多元化”,物流企业通过合并和购进,抓住机遇发展多种经营业务,以此来不断提高经营利润。对世界前十强的物流企业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就是注重经营的多元化,它们都借助兼并或者合营不同领域的企业来进军新市场,为大众提供多元化服务,从而巩固自身在市场的竞争地位,占领市场新潮流,为提高企业利润、增加客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DHL物流企业所经营的范围涉及到很多领域,目前在华已设立多个高水平的物流公司,专门负责大客户的担保、货物仓储和报关等业务。物流企业不仅为快递服务提供了发展机遇,而且将本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物流快递行业发展要素

(一)加强网点建设,扩大品牌知名度

物流快递行业发展要素主要体现在三个角度,即网点、品牌和服务。目前,我国的物流快递行业仅仅只局限于点与户之间的传递方式,就连中国邮政、天地快运这些领先快递行业也是如此,特别是那些个体私营小快递企业也在其中充当着不起眼的小角色,服务领域比较小,服务方式也较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拓宽新的领域,带动中国的物流行业朝更全新的局面发展。虽然我国物流行业出现这样的现象与企业规模有着紧密联系,但是我们都应该明白问题的本质是由于国民认识不高。外商在华设立的物流企业不仅注重网点的位置,侧重于一级、二级城市的设置,而且更关注品牌的宣传和服务手段的革新。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是我国国内最大的快递公司,它拥有国内最全面的服务网点,目前,该有限公司在全国320个重要城市建立了60个分公司,健全的快递服务制度和完善的快递网点已成为快递行业最大的赢家,让快递行业其他竞争对手望而却步,成为难以超越的记录。并且在此同时,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还在香港、澳门等地区建立了周转基地,为提高企业服务速度和加强品牌宣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际快递行业领头羊非常重视中国内地的网点建设,认为其是取胜的关键点。

(二)应用先进的技术提升业务操作能力

除了注重网点、品牌和服务这三个方面对快递行业发展的作用,必须还要注重先进技术的引用和操作,将其先进技术成功应用于快递行业中,也是取胜的一个关键要素,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例如团IL利用目前最先进的技术系统适用于快递业务中,可以自动将货物分类、装卸和上机,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快递时间,提高了其工作效率,为加强本企业的服务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DHL通过利用EDI技术与海关成功实行对接,使进出口货物能在飞机起飞前或者航班落地完成清关,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所需时间,使其更有效的完成工作。并且DHL是第一个利用网络系统跟踪服务客户的国际快递公司,可以成功在何时何地接受客户的查询资料,可以清楚的了解到途中货物的速送情况,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国际快递行业领头羊逐渐使用当前先进的速递资料收集器,代替原来的记录方式,采用扫描条码的方式更加有效的完成记录。

(三)针对物流快递业特点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每一个行业领域的发展环境逐渐变化,各行业的企业如果想在改变潮流中独占鳌头,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为企业的发展规划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积极面对发展中的困难,积极抓住发展中的机遇,合理利用有效资源,优化技术,为提高生产率和减少成本提供条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正慢慢成为一个加工厂,国外许多成长中阶段的行业加工总部建立在中国,例如世界前五百强的微软,在经济发展中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在国际快递领域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只要抓住了这些国际客户就等于抓住了发展机遇,也就同样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方向,因此,具体针对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特点制定合理的供应链解决方案,计划实行并加以运用。例如2003年,DHL在制定“定时特派”,依据客户的不同要求将送件时间固定下来;同年4月份,根据快件派送中遇到的问题制定出 “快件价值保险”服务,同年5月份,DHL根据自身的发展经验,通过访华揭开进入中国发展的序幕,从另一方面推测出外国公司依据中国快递企业的特点制定的 “一站式快递服务解决方案”,不仅可以满足外国快递企业的需求,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服务质量,为更有效的赢得利润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采用分公司式的运营管理模式

国际快递领头羊可以利用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健全的管理制度在华建立分公司,将已成熟的管理机制融入中国市场,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为发展分公司奠定坚实的基础。他们可以充分利用分公司的管理结构,结合自身发展经验设置应有的部门,为让总公司有效率的进行直接管理建立有利的条件。国际快递领头羊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管理方法,建立一套严格的标准,规定从业人员不定期的接受培训和总部考核,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司更加有机会融入市场和靠近客户,从而更加有把握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趋势,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应对决策。

(五)重视人员素质的提升

不论任何阶段的市场竞争或者任何行业的竞争,都主要在于人才的竞争上,或者是企业是否注重对人才素质的培养,加强培训从业人员对快递业务和管理方式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国际速递公司随着工作经验的累积,逐渐发现重视人员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快递派送业务作为一种终端服务业务,是需要快递人员与客户进行直接交流,从这一点可以足够证明企业是否能够成功开拓新的客户或者巩固老客户,快递人员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国际快递企业一直非常重视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他们不断加大投入培训资金,将从业人员素质培训制定出一套符合本公司标准的方案,然而我国的快递企业对这方面的要求并不高,投入的资金也相对较少,结果导致我国的快递人员素质不高,使客户对企业的信任感逐渐动摇,为企业的发展埋下隐患。

四、总结:

随着当今世界网络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无论任何领域的人都会依赖物流快递业,并且需求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扩大,物流快递业是一种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在当今世界中发展行业中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我国的物流企业必须要在今后发展过程中,注重研究我国物流环境市场,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勇敢抓住发展机遇,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挖掘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潜力,为我国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我们可以畅想我国未来的物流快递业可以成为发展最有效率的行业。

参考文献:

[1] 李刚我国快递业发展趋势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 (4):6-7.

[2] 李晓超.我国物流快递业发展之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5):50-51.

[3] 孔文轩.面对危机:民营快递业的生存之道[J].综合运输,2009.(4) 63- 65.

[4] 张胜英快递业服务创新途径探析[J].当代经济,2010,(13):62-63.

[5]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队[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顾璟(1985-),女,江苏徐州人,大学学历,助理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篇7

【论文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步人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多个领域还是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技术不断显示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牛活不可缺少的工具。

1、档案信息化的定义和内涵

1.1定义

所谓档案信息化,就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

1.2内涵

档案信息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要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第二,要实现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第三,要实现档案信息高度共享;第四,要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

2、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由于档案需长期保存,为提高存储环境,避免可能造成文档纸张受潮、虫蚀以及火灾等灾害,每年大量投入文档的保管经费已在所难免,且因无备份而又为每年不得不有的文档损失耽忧。由于档案需反复查阅,不可避免的存在原件受损或遗失,给文档的保管与利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在已认知的低档平板扫描仪录入的方式下,大量文档的电子化进程是不可想象和解决的,且大量电子化文档如何管理、查阅、应用有待全面解决。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多个领域还是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技术兀不显示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牛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实现科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关键条件。

3、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又把信息化建设列为战略重点之一,明确了“十五”期间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任务。归纳其主要内容有:制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有关标准,研制、推广档案管理应用软件,加强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做好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积累、保管、利用,保证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齐全、完整、有效,建立、规范、联通各区域网络,建立全国档案信息网络,并人国家信息网。实现馆藏档案数字化、传输网络化、资源共享化、服务对象与需求扩大化。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电子计算机技术是当今新技术革命的先导技术。电子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精确度高,存贮信息和逻辑判断能力强以及自动进行运算等特点,在文件的管理上,运用计算机进行文件的接收、查找、借阅、归还,以及辩认到期应销毁的文件等档案的归档利用和管理工作。在档案管理上,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编制检索工具、内容介绍和编制内目录,还可用于库房的管理。用于特殊的档案工作项目,如编制大型索引、为档案的编研工作提供服务以及档案统计等工作。因此首先要从硬件上配备电子计算机,提高各类档案馆、档案室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逐步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其次要建设和完善局域网。使各项工作都网络化,加强档案的利用。3.2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3.2.1档案的电子化

所谓档案信息电子化,就是以馆藏档案资料纸质或机读形式的为主要物质对象,用微机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层次的加工,使之转化成为微机软件形式的二次文献信息供人们利用的过程。档案软件没有信息管理功能,缺乏通用性。档案部门使用的计算机型号不一,规格各异,各自开发的软件不能互用,并且没有一个既适用于文件检索又可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由于不能互调,就不能利用电脑完成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快捷地出版信息编辑成果,这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加强电子文档资料的归档工作,利用计算机、扫描仪把纸质档案数字化,建立全文数据库,以便于查找利用。

3.2.2加强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

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达到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形式各行其是,层次不一,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较差,不能适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需要加强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开发标准化的档案管理系统,加强档案目录的输入,保存。

3.3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从目前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甚至有现代文盲现象。尽管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谈不上档案信息化了,因此,信息化建设人才需要深厚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熟悉档案工作的规律,从而创新更科学、更先进的管理方法,因此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档案业务人员培训工作。提高档案业务人员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经济管理;结合

中D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188-03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和基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滋养和塑造着中国人的品格与灵魂,建构起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与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延绵五千年而不中断的民族文化。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经历冲击、融合、革新、发展,最终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内涵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和基本思想是以提倡“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为主的儒家思想,在这一核心内涵和基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涵盖广泛,涉及到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其中也蕴含着许多经济管理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从事着社会管理、经济管理、军事斗争、文教思想等各项工作和管理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思想,而这些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单从经济管理方面而言,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在千百年来的经济活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济管理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管理思想,而这些思想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

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国的先贤圣哲们就对经济管理思想有过自己的判断与论述。例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寓于利”,以及君子“谋道不谋食”的言论,反映了儒家重义轻利的观念,“但不完全排斥‘利’,而是要求‘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主张以义求利。”[1]墨家主张义利统一,从而在义利观上形成了辩证的态度。在经济思想上,我国很早就形成了“重农务本”的思想,并且这一思想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一直是国家经济管理思想的基石。在企业经济管理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出“以人为本,以和为贵”“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法治国、贤能并举”等思想,这些思想至今仍是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现代经济管理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时间推进到21世纪,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出现了各个经济体密切联系而又互设壁垒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态势。从宏观上看,长期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在加强,然而,由于近些年经济发展低迷,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正在酝酿和发展。“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外部环境异常复杂,美国‘特朗普现象’、英国脱欧、难民危机、恐怖事件、社会两极分化等,使反全球化声浪时起。”[2]“这一切确实表明,全球化正在退潮,世界变得更国家化,各国对全球化热情锐减,全球化跌入低谷。”[2]从微观上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其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其经济发展的缓慢、停滞甚至倒退。当代主要经济大国或组织,如美国、欧盟、日本等,近年来经济发展趋缓,亟须在经济管理或其他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提振经济。总而言之,当代世界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发展迟缓,各种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思想不断涌现,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困境。

而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虽然从属于世界经济的范畴,受到世界经济总体形势的影响,然而,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始终能够相对独立地保持快速增长,对低迷是世界经济起到助力和提振作用。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差别迥异,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经济管理思想而开展的经济活动实践。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中国企业采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相融合的经济管理模式,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大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可供今人借鉴的经济管理思想,我们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经济管理思想的营养,结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开创具有新时代特点的经济管理模式,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例如在面对当前世界经济下行,各国贸易政策逐渐转变,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国际经济总体环境下,构筑贸易壁垒,保护本国经济发展的方法并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复苏,它只会片面、暂时地保护本国经济局部利益不受严重损失。从长远来看,这种以邻为壑、自顾自存的做法是不利于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要破解当今世界经济停滞、衰退的困局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正视经济严峻形势,通过刺激贸易的其他方法,继续推进贸易全球一体化,千方百计地寻求合作共赢的经济贸易政策,从而为度过世界经济发展困局而同舟共济,勇往直前。而我们提出的这种想法,正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太极图所体现的阴阳平衡思想。太极图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智慧,从相互依存又互补共生的阴阳鱼的图形我们可以得到启示,阴阳二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二者在动态平衡中得以发展。某一国与世界经济犹如阴阳二元,相互依存、互补共生。我们做事不能违背这一原则,割裂二者的联系,这样就丧失了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在二者的对立中,创造条件,促进转化,找到实现共赢的途径,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最终达到共同发展。

当前世界性的经济发展不景气状况,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各个企业的发展。然而,能够正确掌握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方法、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经济模式的企业,将会在国际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脱颖而出,赢得巨大发展;而那些不能适应变化,经济管理落后的企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境地。问题的关键在于运用合适的经济管理方法,经济效益提升和企业发展的各种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从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而言,要采取合适的经济管理方法,必先具备成熟的经济管理思想。各国企业的经济活动实践一再证明,单纯依靠西方的经济管理思想或是中国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都不能很好地解决当前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管理思想与西方近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相融合,汲取二者所长,融会贯通,才能很好地解决当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战后世界经济尤其是东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这与西方经济管理思想有很大关系,同时也离不开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所阐述的管理思想。近年来,一股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热潮已悄然兴起,许多人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汲取有益内涵,创新经济管理方法从而取得巨大成功。例如,人们把儒家的“以和为贵”“诚实守信”思想运用到经济管理中去,使企业得到巨大发展;人们将道家的“柔性管理”(“所谓‘柔性管理’,就是按照事物自身的法则来进行管理,不把人的主观意志强加给事物及其过程,即‘无为而无不为’;强调‘柔弱胜刚强’,认为只有柔弱的东西才是有生命力的东西,刚性的事物很快就要走向反面。” [3])运用于经济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的结合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可能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优秀的民族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贡献的宝贵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传承和借鉴意义,它能够为现代人们提供启迪和帮助,从而促进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经济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管理方面的重要思想可以为现代经济管理提供借鉴和启迪。因此,我们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使之与现代经济管理相结合,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年来,伴随着‘国学热’的出现,一些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把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到企业管理之中。特别是2005年以来,从长江三角洲,到珠江三角洲,再到环渤海地区出现了一大批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公司治理的企业。这其中既有民营企业,也有合资企业,还有一些是外商独资企I。”[4]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是可以融合的,二者相结合,能够促进经济更加蓬勃地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各异而且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之间充满了激烈的竞争。“曾几何时,言及企业管理,可口可乐、花旗银行、通用汽车的故事始终扮演着值得剖析与效仿的经典的角色。然而,2008年爆发的那场金融危机,把这些以往被我们奉为传奇的企业及其背后的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一并推下了神坛。”[4]

从国内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但是,需要看到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管理方式落后,尤其是管理理念落后问题。一些企业的管理理念‘全盘西化’,对外来的管理经验和模式盲目地照搬照抄,结果却不甚理想,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些企业,管理理念极为粗放,尤其一些小微企业甚至采取的是家族化管理方式,管理理念极为落后,效率也极差,对企业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5]

所以,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从长远来说,要想促进经济繁荣发展,就应该千方百计地提高现代经济管理效率,而要提高现代经济管理效率就应该具有现代经济管理思想。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相结合,可以为经济管理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相结合的优势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各有特点,并且二者可以相互补充。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发挥各自所长,促进经济更加高速发展。从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的关系来说,首先,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现代经济管理的有效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对几千年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继承,必然对现代经济管理有借鉴和指导作用。我们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蕴含的经济管理思想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结合客观实际进行运用,才能实现对现代经济管理的高效管理。其次,坚持现代经济管理,还需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范围内、跨越几千年的历史维度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毕竟与世界范围、与现代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异,因而我们不能生拉硬套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进行现代经济管理。我们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深入理解分析传统文化的精髓及运用的思想原则,把握好现代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思想原则,将之运用到现代经济管理中去,促进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相结合,能够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管理中注重整体性、处事灵活性、促进和谐共赢等特点,同时又能够发挥西方近现代经济管理的科学性、高效性的特点。二者紧密结合,是解决当前经济领域各种问题,破解经济发展滞缓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赵玉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探析[J].东岳论丛,2003,(9).

[2] 陈凤英.G20杭州峰会:全球经济治理转型新起点[J].当代世界,2016,(8).

[3] 蔡丹芸.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盐业,2016,(11).

篇9

2、发展中国家加入企业并购浪潮。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受本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和为了迎接来自外国企业竞争的挑战,也加快了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的步伐,其中东南亚遭受金融危机打击的几个国家表现尤为突出,这些国家的银行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并购之风日盛。

3、强强联合迭起,巨额并购案例增多。去年末,艾克森以近790亿美元的价值收购了美国的美孚公司,创下西方企业并购史上的最高纪录,从而缔造了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今年4月,美、英、日三国的通信企业联手合作,成立了全球最大的通信集团。经济学家们认为,这种强强合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它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市场结构,刺激更多的企业为维持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不得不卷入更加狂热的并购浪潮之中。

4、跨洲和跨国并购频繁。1998年以来,国际上许多巨型公司和重要产业都卷入了跨国并购,美国的许多大企业在欧洲和亚洲大量进行同业收购,如美国得克萨斯公用事业收购英国能源集团;美国环球影视公司收购荷兰的波利格来姆公司等。而海外公司收购美国公司也同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和快节奏,如德国的戴姆勒收购了美国的克莱斯勒;英国石油公司对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的并购。发生在欧洲和亚洲内部的跨国并购之风也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增长势头,如英国制药企业收购瑞典的制药企业;法国的石油公司收购比利时的炼油厂;菲律宾黎刹水泥公司与印尼锦石水泥厂的合并等。进入1999年以后,跨国并购更是异常迅猛,先后出现了福特收购沃尔沃、英美烟草公司收购荷兰乐福门和法国雷诺汽车收购日本的日产汽车等跨国并购案例。

5、同行业横向并购多,跨行业并购少;合作型并购增多,恶意兼并减少。1998年以来的全球同行业横向并购几乎涉及所有行业:石油、化工、钢铁、汽车、金融、电信等等重要支柱产业和服务业。在同行业并购中,有两个重要趋向:第一,电信业成为并购最频繁的行业。以去年的美国为例,该国信息产业的合并总额较上年增长了386%;第二,服务行业并购案例居多。这充分说明了各国企业正加紧调整本国产业结构,并试图在服务行业争夺更多的世界市场份额。

企业再掀横向并购之风的动向表明,规模效应随着跨国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值得指出的是,自1998年以来,企业在出现并购行为的同时特虽强调合作。据调查,去年以来,几乎所有重要的并购协议,都是在当事双方经过谨慎选择、长时间接触、耐心协商和洽谈之后达成的,没有再次出现80年代的恶意并购行为。

6、跨行业并购在高新技术领域兴起,并出现了一股引人注目的产业融合潮。

自1998年底至今,高新技术领域的并购出现了十分明显的产业融合现象。通过并购实现产业融合是当今世界经济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业同传统媒体相互融合,并使数字化技术向通信业、娱乐业等许多行业迅速渗透,给产业性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甚至创造出一些新的产业。例如雅虎与福克斯公司联手以及美国在线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联合等,就是媒体业同网络业相互融合的实例。并购使产业融合迅速进行,必将对产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发展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家对此已给予了极其充分的关注和研究。

此次全球并购浪潮的另一显著特点表现为,并购是一种战略驱动型的经济活动,是企业着眼于未来竞争的战略性行动,不是出于目前的经营或财务压力,而进行股票市场炒作的短期战术行为。因此,经济专家们指出,只要跨国重组和结构调整没有完成,全球性的并购活动就会继续下去。国际经济专家还指出,此次并购浪潮是以合作型和换股方式为主,并不需要大量的现金投放和股市交易,因此不会出现像30年代早期或60年代后期那样的由企业合并引发的大的股市动荡。这一特点也为此次并购浪潮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全球企业并购的原因及背景1998

年以来全球企业并购出现新动向并非偶然,它是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变化的反映,也是全球一体化程度加深、国际竞争力加剧、技术进步加决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全球一体化、国际竞争和技术进步。据分析,全球企业并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90年代初,区域经济集团化打破了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传统的国际贸易壁垒呈现被区域壁垒取代之势。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贸易转移效应,导致原来以出口方式进入市场的区外公司因受到歧视而只能以直接投资代替商品出口,并选择在一体化区域内部并购企业进行直接生产。

·世界市场的供给能力增长快于需求能力的扩大,是导致企业并购的必然结果。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传统产业也焕发生机。产业迅速发展与市场扩张缓慢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扩展自身实力,增强竞争力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另外,高技术的迅速更新、计算机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和世界金融市场的迅速扩张也为本次企业并购提供了前提。

·作为全球一体化的一部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也为本次跨国并购带来了压力和动力。据分析,1998年欧洲许多并购案都是着眼于欧洲一体化所带来的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而着手的。一体化完成后,欧洲的经济国界将逐渐消失。统一货币欧元的面世,使欧洲的洲际型金融和股票交易市场的建立也势在必行。可以想见,欧洲金融市场的建立,将为欧洲内部及跨大西洋的融资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时也为欧洲跨国并购带来新的便利和动力。

·信息技术突破性发展已经并正在成为企业的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向。由信息技术突破而引发的组织管理制度创新洪流,正将企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这种推动在金融业、银行业的效果最为明显。在1998年全球并购中,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占整个并购总额的40%以上。·西方国家政府近来对企业并购放松限制,对本次并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企业并购尤其是横向并购容易形成垄断,西方国家对此一向比较慎重。但随着国际经济的迅速发展,国界的约束力不断减弱,在一国国内某种商品独霸市场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基于此,近年来,从美国到欧洲、从西方的商界到政界都开始对企业并购变得容忍,甚至支持。全球企业并购可能造成的影响

本次全球并购浪潮可能会对国际经济和其他有关方面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首先,它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区域集团化的分隔局面,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增强在对地区经济的合作和整体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妨碍了不同集团的国家间商品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大规模跨国企业并购不仅是对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贸易保护主义的突破,也是对当今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地区经济集团化运动所产生的封闭性不良后果一定程度的纠偏。

其次,它将对当今处于低迷的世界经济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随着企业并购之后自身实力的增强,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通常也将得到提高。这些合并后的企业群对所在国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最终带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第三,它将进一步加速生产国际化进程。二战以来,跨国公司的发展已经促成了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国际生产协作体系,此次企业跨国并购无疑将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跨国公司的发展进而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第四,它还对国际间的反托拉斯法和企业管理制度发出了挑战。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有反托拉斯法及管理机构。但管理重点、标准和程序各不相同,给跨国并购带来障碍,甚至相互冲突,而且使并购案耗费时日和行政费用,增加并购成本。目前,美国司法部正着手研究同其他国家的跨国并购协调问题。一旦具体方案出台,必将对许多国家企业和外贸的立法和司法造成重要影响。

第五,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可能会出现规模扩张和市场份额争夺轮番升级的大竞赛。巨型企业合并不但不会带来竞争的减少,反而会在规模迅速膨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剧竞争。超大规模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惨烈、更加无情,尤其是在目前许多行业生产过剩的情况下,竞争失败者将被无情地淘汰。另外,不断升级的大竞赛还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卷入了这个漩涡之中,甚至亚洲一些开放程度较低的国家,也被西方发达国家趁金融风暴之危大批入境攻城略地。

第六,将有利于发达国家竞争地位的进一步确立和提高。在这场大竞赛中,发达国家凭借其资本实力占居优势竞争地位,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总的看来,此次并购浪潮有利于加强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动权;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能采取适当措施,可能会在这场竞争中更加被动和失利。第七,并购中出现的误区将给合并后的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目前的并购热中存在如下误区:企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达成协议上,而不是实际的融合上,错把并购本身当成企业发展战略。第八,跨国并购可能导致对管理权的争夺和更为激烈的文化冲突。这些争夺和冲突将随着无形资产地位的提高和跨国并购活动的增加而日益凸现。

篇10

论文摘要: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显示出了全球纵横联系的特点,但由于诸多矛盾和制约因素的存在,经济全球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充分认识到这些矛盾,不可操之过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

关键词:全球化 经济 发展 制约因素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虽然有很多,但基本内容却大致相同,那就是资本、贸易、生产过程在世界范围的自由流动,这就要求自由贸易成为现实。然而,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

新的贸易保护主要不是靠关税,而是靠非关税壁垒、汇率战和组建区域性经济集团。以美国为例,其非关税措施种类繁多,设置精巧,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直接扭曲贸易流量的措施,如进口限制、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自动出口限制等;另一类是属于间接扭曲贸易流量的措施,如广告限制、报关手续干扰、技术等级、卫生标准等。在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涌动的大背景下,1999年上半年爆发了美欧之间的香蕉大战和牛肉大战,这标志着贸易保护主义跃上了新高度。西雅图会议的失败是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的表现。因此,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受到了严重挑战。

当人们呼唤全球化、谴责贸易保护主义时,却没有想到,正是全球化的推进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使贸易保护主义一浪高过一浪,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绊脚石。

二、经济体制的影响

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完全开放国内市场,拆除各种贸易壁垒和障碍,市场规律成为经济活动的准则。然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内经济状况使经济全球化的实现未必尽如人意。

开放本身不等于一定能够受益于经济全球化,两者不一定存在正比例关系,其中涉及国内的经济体制问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各项配套制度越完善,其抵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的能力越强;相反,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其抵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的能力就越低。当前,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经济体制问题,必须慎重对待经济全球化。尽管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鼓吹开放,认为发展中国家越开放越好,只有融入到经济全球化中,才能解决国内存在的经济体制问题。但是,在某些领域,尤其是金融领域,如果造成金融开放早熟,而国内的银行、政府、企业的问题又没有解决,开放就可能成为掩盖国内矛盾的一种方式。如在泰国和韩国,当国际游资进入这些国家市场后造成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表面繁荣,但隐藏在背后的巨大风险导致了后来的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影响,使不少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认识到国内经济体制健全是开放的关键;而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三、政治因素的影响

当今世界虽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经济交往中,常常掺和着政治因素。

冷战结束前,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世界经济客观上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发展不平衡的平行市场。冷战结束后,这种平行关系在形式上已不复存在,但在内容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使世界经济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跨越一个又一个政治壁垒。

以中美经济贸易关系为例,众所周知,中美是世界上两个举足轻重的大国,彼此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贸易额逐年递增,但同时又是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经济领域虽然有许多共同利益,但美国在与中国进行经济交往时,往往附带许多政治条件,如对于所谓“人权”、“民主”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利用其科技和资本优势达到奴役中国的政治目的。

经济关系常常受政治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得不考虑政治因素的制约。

四 、文化的差异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行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也孕育着不同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各国之间文化差异导致的矛盾对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不小的制约。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伴随着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投资、生产和经营,发展中国家在文化上渐渐丧失了本身的个性。

悠久的历史和宝贵的文化是一国民族精神的凝固,是不容排斥的。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渗透与反渗透必然会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五、 经济差距和发展空间的矛盾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和环境纠纷日益增多。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环保标准不严格,执法力度不够,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和出口上都占有成本优势,而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这类产品生产和出口的增加,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所承受的压力增大,从而使它们的企业利润锐减,甚至难以为继,造成一部分工人主要是非技术工人的失业和工资下降。这一结果意味着今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摩擦将会不断增多。

以此看来,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发达国家不愿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适当的经济技术援助和优惠政策,是它们之间产生分歧和对抗的重要原因,也是它们难以全面推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原因。

六、 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经济一体化和集团化的形成把世界经济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且,在这种新格局下运作的国际贸易同样显示出时代的新特征,即贸易保护的区域化。

伴随着经济集团化而出现的区域贸易保护的直接后果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增长的不稳定和不均衡。发达国家仍居世界贸易之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无论是通过增加它们同工业国家的贸易,还是扩大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的贸易,都没有能够加强其在世界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只有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能够跟上世界贸易的发展。而中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许多国家由于受欧洲联盟区域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已在制成品和服务贸易中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由此看来,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进一步发展,只能使区域贸易保护化更加严重,而由此所导致的世界经济贸易不平衡进一步加剧。这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显然有很强的制约力。

七、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法规和规则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形式上是平等的,但在形式上的平等下面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向全球推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所制定的国际经济法规和规则,往往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由于这些法规和规则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条件为依据的,执行它们,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民族经济势必造成冲击,使其国家作用减弱,甚至牺牲部分经济自与决策权。而且,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一方面要求发展中国家大幅度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却不想接受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西雅图会议上,美国坚持把劳工标准(注:美国以保护劳动者权益和环境的名义,要求各贸易国达到劳工和环境标准,否则就可以拒绝其产品出口。)与贸易制裁挂钩,就是为了抵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防止本国纺织、钢铁等传统工业受到冲击,增加失业人口,影响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