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经济制度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经济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险经济制度

篇1

【关键词】 社会保障 经济功能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历了一个不断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大多数农村只对鳏、寡、孤、独的老人实行“五保”政策,即保吃、保住、保穿、保医和保葬制度。这一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构成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的主体。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农民的经济收入有一定的提高,随之,农村养老问题也变得突出。原来的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在城镇化、计划生育、老龄化的冲击下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由于家庭养老功能下降、土地保障难以承担养老功能,加之我国城镇养老保险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善,城乡在养老方面的差距和不公平的存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渐提上日程。

经过不同阶段的改革和摸索,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改之前农民“自己缴费——自我储蓄”模式,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结构,在支出结构上一改原来的“建立农民账户”,采取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结合的支出结构,60岁后农民可以享受国家普惠式养老金,在新农保“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建立起来。

二、社会保障的经济学角度洞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价值与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和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些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收入上,还体现在所享受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就社会保障体制而言,无论是养老保险还是医疗保险,我国农村和城市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实行着不同的体制。而这些体制带来的社会矛盾、城乡不公平等越开越严重,所以,在农村实行的社会养老保险从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角度分析,亦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缩小城乡差距。基尼系数作为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对于衡量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差距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2012年12月初,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在京的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大大高于0.44的全球平均水平。而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最大的便是城乡差距。然而,在实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后,农民只需交少部分的钱便可享受国家财政的普惠式养老金,农民的养老问题不仅仅是自己掏腰包,还能享受国家的基础养老金补贴,农民根据自己的收入定期交养老金,而且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领取基础养老金,这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二)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社会保障金来源于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并通过税收或征费或“转移性支付”给予保证,用来分配给需要者和受保障者,因此,通过社会保障资金的征集与社会保障待遇的给付,在不同的受保障对象之间横向调节着收入分配,还在代际之间调节着纵向收入分配。通过调节分配与再分配,实现横向的城乡平衡和纵向的代际之间的平衡。

(三)有效调节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从国际范围来看,社会保障制度越健全,意味着国家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力度越强,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也就越和谐。过去,在国家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牺牲了农民很多的利益,加剧了城乡矛盾和社会的不公平,而通过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使农民享受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农民的一种补偿,况且这也是农民基本的权利,这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保障对公平和效率的合理调节更能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会持续、协调发展。

(四)可以直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方面它的资金的筹集、储存和分配直接调节着农民的储蓄与投资,农民在没有养老的后顾之忧后会增强消费倾向,这就刺激了消费,直接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储蓄资金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另一方面国家可以利用这笔庞大的农村养老金参与投融资,使基金保值、增值,还可以投向国家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中,满足公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获得长远的收益和回报。

综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怎样才能充分利用社会保障在经济领域的有利影响是我们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如果制定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相反,一个不适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反而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累赘,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扩大社会矛盾。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没能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在经济领域的有益影响。这就需要决策者充分重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运转模式。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保险经纪人保险经纪人制度

保险经纪人制度是伴随着海上保险的发展最先在英国建立起来的。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地中海沿岸已有广泛的海上贸易活动,由于当时航海技术及造船技术都很落后,所以航海的风险很大。在长期的海上贸易中逐渐形成了海上保险,即“一人为众,众为一人”的共同海损原则。15世纪末16世纪初,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及达·伽马开辟通往亚洲的东方航线,使得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位于大西洋沿岸的英国。随着英国经济贸易的发展,现代保险业开始在英国发展起来。1720年英国国王特许皇家交易所和伦敦保险公司专营海上保险,作为保险人和投保人媒介的保险经纪人便应运而生。

一、中国保险经纪市场的现状

我国长期以来采用保险人制度,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保险“市场”只有一家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保险市场中的保险条款、费率全部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制定;在业务开拓过程中只需招收保险人销售保险产品,客观上不存在对保险经纪人的需求。保险经纪人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保险市场格局的形成而出现的。

20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经济和保险事业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保险经纪人的需求日益增多。保险经纪业逐步发展,保险经纪人制度逐步形成,成为保险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了我国保险经纪人制度。然而中国的保险经纪人制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如:保险经纪人组织形式单一,有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备,保险经纪人素质不高,行业自律、内控机制缺位,地下保险经纪时有发生等等。这些均不利于我国保险市场的良性运行,也制约着我国保险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保险市场与保险经纪市场对外开放将进一步加大,未来对保险经纪人的使用会越来越频繁,保险经纪人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这些问题如果再不从制度上加以解决,势必损害我国保险经纪人的职业形象,引起保险经纪市场秩序的混乱,影响保险经纪业的发展和我国保险业与国际保险业的接轨,最终将阻碍整个保险业的良性发展。在此背景下,十分有必要从理论上对保险经纪人制度给予明确的界定和解释,认真分析研究我国保险经纪人制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一个真正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完善的保险经纪人制度,从而促进中国保险业健康、全面地发展。

1999年中国保监会决定正式批准成立我国首批保险经纪公司,并于1999年5月15日在全国举行了首次注册保险经纪人资格考试。当时全国共有7186人参考,144人一次性通过资格考试。1999年底中国保监会批准首批三家全国性保险经纪公司江泰、长城、东大正式筹建。2000年6-7月这三家首批保险经纪公司正式成立。同时,中国保监会重新审批原来中国人民银行和工商局所批准的国内保险经纪公司和国外经纪公司驻国内办事处的经营执照。对于国内原来批准的保险经纪公司、从事经纪业务的商务公司,保监会经审查后一律认为不合格,坚决予以取缔。2001年底中国保监会又批准了7家保险经纪公司成立,地点分别在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深圳。2003年1-10月,中国保监会审批开业的保险经纪公司就有48家。

目前,保险经纪人市场在我国尚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在这一阶段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三个。

1、业务内容不明晰

保险经纪公司对自身的优势没有清楚的认识,不知道主要应开展哪些业务、达到哪些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以保险经纪公司目前的表现,只能称其为更高一级的保险人,和国外的经纪公司存在着很大差距。

2、保险经纪的人力资源相当缺乏

保险经纪人中拿到保险经纪人资格证书的人数较少,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是保险公司的从业人员,要这些人转变工作的难度较大。特别是经纪人资格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并不代表其具有足够的从业技能和经验。和其他金融行业比较,保险公司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明显偏低,这种人力资源的匮乏使保险经纪人的发展缺乏坚实的基础。

3、缺少有效的监管,造成了一些混乱局面

例如,在为投保人选择保险公司时,保险经纪公司侧重于佣金的高低;许多保险公司同经纪人争夺业务,一些未在我国注册的保险经纪公司进入市场抢占业务。同时,财会上没有保险经纪人开支的费用科目,也没有统一的费用标准。目前国家对保险人的佣金标准有统一的规定,对于保险经纪人采用和保险人统一的佣金标准肯定行不通,但是也不能任由经纪公司和保险公司讨价还价,因为这样会影响保险市场的稳定。

二、保险经纪人制度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保险经纪人的发展滞后有多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保险业的发达程度,当局对保险业的监管目标与监管方式等都影响或制约经纪人制度的发展。

1、保险经纪人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保险经纪从业人员由于经验少、技术低,与保险经纪业务发展要求相距很远。尽管已举行了几次保险经纪人资格考试,但取得资格的人数不多,远远不能满足保险经纪市场的需要。

2、保险经纪人组织形式过于单一

就目前来说,我国不允许个人经营保险经纪业务,也不允许保险经纪人以合伙企业形式存在。股份有限公司形式是在《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中确定的,在该规定出台之前保险经纪公司只能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存在,严重缺乏灵活性。如我国台湾地区,保险经纪人组织形式可选用个人形式和公司形式,凡具备经纪人资格者可以个人形式申请开业。英国等一些国家允许以合伙形式开业。

3、保险经纪人市场不够完善

我国保险市场上保险主体不多,市场垄断还比较强,存在着竞争不充分、不公平以及法规不健全等问题。从保险经纪人的设立来看,我国实行审批制,这无疑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不利于保险经纪人市场的培育。英国、美国、日本采取的都是注册登记制,只要符合条件的就可登记注册。

4、保险经纪人佣金制度不规范

《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第五十条规定:保险经纪公司依法办理业务,应按双方当事人约定收取经纪佣金。但实践中,保险公司一般以投保人所需缴纳的保险费的一定比例支付保险经纪人佣金。一般来说,我国目前财产险的佣金是保费的10%~30%,人寿和健康险的佣金比例一般在10%以下,意外伤害险佣金比例在20%左右。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主体,保险经纪人必然为多赚取佣金而选择保费率高但保障水平低的保险公司投保,从而损害了投保人的利益。

5、保险观念落后

我国多数投保人的保险观念比较陈旧,对保险服务没有高层次的要求。在实践中,有些投保人认为经纪人佣金虽然由保险公司支付,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不通过经纪人而直接向保险公司投保可以节省佣金。因此,让投保人真正了解保险经纪、充分利用保险经纪人,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在保险人方面,某些保险公司由于机构大而全、冗员太多,对成本核算不细,认为通过保险经纪人展业不如利用本公司人员展业,以降低成本。加之目前许多保险公司展业人员的收入直接与业务挂钩,保险经纪介入保险市场,使得原来属于保险公司的业务被拿走了却还要付费,因此初期的磨擦不可避免。

三、保险经纪人制度建立的意义

保险经纪人无论是对于投保人、被保险人还是保险人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而言,由于保险市场的日趋成熟,市场中的供需双方在数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同时,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风险引出了人们对保险的新需求。保险人向市场所能提供的保险商品的种类也逐渐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这时,投保人要凭借自身的知识对保险人、投保种类和投保数量等因素做出符合自身风险和经济条件的正确选择是有一定困难的。而具有保险专业知识的保险经纪人的出现,就能够使投保人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并使投保人享有高水准的专业服务。

对保险人而言,自1988年3月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成立打破中国保险市场长期垄断的局面之后,到目前已有20多家保险公司活跃在我国保险市场上。这一方面为保险市场注入了新的血液,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加剧了竞争。竞争的最终目的就是用低于市场平均成本的成本来获得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的利润。对保险人来说,既要扩大承保范围、拓展新业务,又要把成本降到最低,仅依靠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是远远不够的。保险经纪人可以利用其灵活性与专业性,有效地帮助保险人拓展业务、降低成本,同时有助于在市场上形成公平的竞争机制。

为促进保险市场的发展,我国保险市场必须与国际接轨,并采用国际同业的一些通常做法。在国际上,各国保险市场普遍存在着保险经纪人,且保险人的大部分业务都是经纪人招揽的。以英国保险市场为例,保险经纪人掌握着英国55%以上的保险业务,而法国的工业客户每年则有近90%的保费是通过经纪人交给保险公司的。此外,我国加入WTO以后,大批外商进入中国市场,如不采用外商所熟悉的通过保险经纪人的方式招揽业务,我国保险业就有可能失去一个巨大的市场。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健全保险经纪人制度,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新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保险;保险经纪人制度;发展完善

一、保险经纪人制度在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

(一)保险经纪人制度的市场职能的不可替代性。保险经纪人是立足于投保人,代表投保人向各个保险公司寻价、对其所要承保的项目进行全面的识别评估,回避、转移可能出现的风险,以最低的成本为其设计最佳风险管理方案,并提供协助索赔、再保险采购、保险经纪增值业务等专业化的服务。这种特殊的市场职能是保险公司或保险人都无法替代的。

(二)保险经纪人制度的经济价值功能的不可替代性。保险经纪制度的形成与完善,能有效地改善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优化保险市场的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促使保险公司致力于险种的开发、风险控制和资金的运用,提高了保险市场的运行效率。保险经纪人利用其专业知识和风险管理经验,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保险咨询和风险处理方案,这既开发了社会公众的保险购买力资源,又促进了保险市场的供给能力,充分发挥着保险经纪人制度的经济价值功能。

(三)保险经纪制度的信息传递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在保险经营中,无论是保险合同订立时还是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与保险人对有关保险标的重要信息的拥有程度都是不对称的。对于保险人来说,保险标的是广泛且复杂的,保险人无法对承保标的进行必要的风险管理与防范,导致投保人风险意识降低,甚至诈保、骗保,产生道德风险,构成了保险人的信息弱势。对于投保人来说,一方面,在信息披露缺乏的情况下,投保人很难对保险公司的财务实力、资信等级、经营状况、服务质量和发展前景做出正确的评价。另一方面,由于保险合同是一种附和合同,加上保险合同条款的专业性与复杂性,致使投保人难以全面理解和掌握保险合同条款,构成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劣势地位。而保险经纪人制度通过制定保险经纪人的行为规则,保证保险经纪人在执业过程中站在投保人的立场为其服务,改善了投保人的弱势地位,避免了由于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给投保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了投保人的交易成本,这是保险人和保险公司都难以做到和取代的。

二、保险经纪人制度发展现状与问题剖析

我国现行的保险经纪人制度对培育和完善保险市场,规范保险经纪人的行为,合理有效地配置保险资源,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保险经纪人制度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保险经纪公司规模普遍偏小,技术含量较低,业务趋同,人才和技术的缺乏导致保险经纪的市场功效未能很好地发挥。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现行的保险经纪人制度缓慢发展进行理性的审视和深入的分析。

(一) 保险经纪机构急剧增加,但缺少品牌化公司。目前国内保险经纪公司数量在呈几何等级增长,从2001年的全国几家保险经纪公司,一跃到2009年的400家左右,几年间全国保险经纪公司的数量增加了几百倍。大量经纪公司为了生存和发展,未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力发展业务,而是只要市场上能找到的业务都做,这种盲目开发的业务模式,无法体现保险经纪公司特有的专业特征与市场职能,更无法建树自己的品牌。另外,我国保险经纪公司的股东多是大型企业或集团公司(如长安保险经纪公司目前主要从事的是电力保险;航联保险经纪公司主要是以航空业务为主等),这些经纪公司的服务对象明显带有相应的行业背景或商业领域,专业化程度不够,也难以形成品牌化的保险经纪公司。

(二)保险经纪机构的市场作用明显偏低。保险经纪人制度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中介制度,很早就在发达国家保险市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英国保险市场上,保险经纪公司达3200多家,由保险经纪人招揽的业务约占保费收入的60%;在美国保险市场上,约75%的财产保险和责任保险由保险经纪公司安排;世界500强企业,有90%也是通过聘请专业的保险经纪人来采购保险的。而我国保险经纪机构的市场作用却显得微乎其微。据保监会统计的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保险经纪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12.60亿元,同比增长21.38%,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1.88%;实现营业收入15.36亿元,同比增长48.84%。其中,财产险佣金收入12.16亿元,同比增长33.92%,占全部经纪业务收入的79.14%;人身险佣金收入1.47亿元,同比增长40%,占经纪业务收入的9.57%;再保险佣金收入2345万元,咨询费收入1.50亿元,占全部经纪业务收入的11.29%。虽然我国保险经纪公司的保费和佣金都呈上升趋势,但保费收入占整个保险行业保费收入的比例却还不足2%。因此,我国保险经纪机构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数量上都无法成为保险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力量。

(三)保险公司与经纪公司未形成战略合作。由于利益关系和经营模式等问题,导致了保险公司对保险经纪公司持不合作态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保险公司仍是“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经营模式,都拥有自己的营销网络,经纪人的介入不能明显地降低保险展业成本,甚至导致展业成本的浪费和增加,使得保险公司在行动上对经纪公司加以抵制。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自身还不够强大,未能采取专业化的经营模式,不但未能充分利用经纪公司的特殊优势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反而感到竞争危机,对保险经纪公司处处加以排斥。另外,由于我国保险经纪公司采取的是业务处理模式而非风险处理模式的经营方法,无法体现出保险经纪职业的特征,无法获得保险人的认同和信赖,这也导致保险公司对其采取不合作态度。

(四)保险经纪业务经营管理不规范。目前保险经纪公司在具体业务经营管理上,普遍存在着业务结构混乱、管理水平低下等现象。大多数保险经纪公司缺少对市场的准确定位与对市场客户的细分,内置的业务部门也缺乏对客户和险种的针对性,导致了经纪业务的混乱和日常经营中的违规事件出现。如通过虚开发票、虚假批退等手段为保险公司套取资金作为回报,这些不规范的业务经营行为,成为保险经纪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五)保险经纪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尽管《保险法》和《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都已经通过重新修订和完善,但配套的法规还不健全,有些法规的可操作性还不强。例如,目前还尚无专门针对保险经纪机构的财务制度的法规,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中,保险公司的会计核算里也没有“经纪人佣金”这一会计科目,致使保险公司支付经纪人佣金时科目混乱且难以名正言顺。又如,我国保险市场还未放开保险条款与保险费率,这阻碍了保险经纪市场职能的发挥,限制了保险经纪人的市场发展空间。此外,保险中介经纪人行业自律组织的法律地位和职能作用都未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得到明确的体现,严重阻碍了保险经纪业的健康发展。

三、保险经纪人制度发展和完善的主要举措

(一)以专业化和诚信经营打造品牌优势。保险经纪公司要树立品牌,就必须走专业化路线。保险经纪人应准确定位于有专长、有特色的专业技术服务。在专业化分工的业务流程中,保险经纪人应当承担前端的客户开发、风险评估、投保方案安排和末端的日常服务、协助客户索赔等服务;在市场开发中,保险经纪人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采用市场导向型的开发模式,力争在传统中求创新,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务。保险经纪公司只有实现专业化,才能树立自身品牌优势。保险经纪公司也只有将诚信作为立业之本,在执业活动中自始至终将客户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确保客户利益得到优先满足和最大实现。

(二)加大合作力度,创建互惠共赢的战略合作关系。保险经纪机构应积极探索与保险公司的竞合关系,双方应该立足于业务发展,取长补短,广泛开展业务、产品、风险管理、专业咨询、信息共享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共同创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互利的合作方式。一方面,保险经纪公司应尽快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含量,从事以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为重点的经纪业务,加强与保险公司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促进保险公司经营机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应转变观念,走社会化、专业化经营之路,抓住核心优势,将展业、理赔等部分职能剥离,把经营重点放在产品开发和资本运作上,给保险经纪公司更大的展业与运作空间,同时应借助保险经纪公司促进保险产业快速发展,更充分地发挥保险公司在保险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内控机制,规范经营管理。保险经纪公司的内控制度是保险经纪企业的一种自律、自理行为,是保险经纪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保险经纪制度能有效执行的保证。目前我国保险经纪公司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健全的内控制度,不能依据自己的专业优势有的放失,在管理上普遍存在“重业务、轻管理;重佣金、轻服务;重规模、轻效益”的现象,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严重阻碍了保险经纪业的快速发展,因此,保险经纪公司自身应苦练内功,加快发展,要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从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中吸取精华,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内控薄弱环节、约束从业人员行为,加强管理,规范经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构建科学的保险经纪人监管体制。完善的监督机制是保险经纪人制度健康、良性发展的有力保证。外国保险经纪行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良性发展的保险经纪市场离不开有效的监管。首先,要完善政府机构对保险经纪人的监管。鉴于我国保险经纪行业起步较晚,对保险经纪人的政府监管宜采用严格监管的形式。保险监管部门应注意倾听来自市场主体及社会各界的呼声,及时制定和修改相关的政策和监管法规,促进保险的健康发展;应加大对保险经纪市场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规范保险经纪市场秩序和保险经纪机构的行为。对未经中国保监会批准、不具备保险经纪机构设立条件、从事地下经纪业务活动的内、外资经纪机构予以坚决取缔;对有意损害客户利益,违背从业人员行为规则和职业道德者,应有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从严处罚。其次,要建立经纪行业自律组织,强化信誉机制。在国外,保险经纪人制度成熟的发达国家,都建有诸如保险经纪人协会的行业组织,通过市场和同业舆论来调节和引导保险经纪人的经营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秩序。自律性强是发达国家保险经纪人制度的特色,但我国至今仍没有成立保险经纪人协会,法律上也没有相关规定,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起保险经纪人的行业自律组织,通过制定行业规章,营造行业内部公平竞争环境;通过建立训导制度,减少保险经纪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和道德风险;通过采取指导、汇报、检查和建立例会制度等方法对保险经纪人进行管理,以弥补政府监管的欠缺,使保险经纪人的管理走上自我约束、共同发展的良性轨道。最后,要建立保险经纪机构资信评级制度,强化社会监督。建立保险经纪人资信评级制度,一方面,可以消除保险市场买卖双方因保险经纪人加入后,保险信息的不对称风险,保证保险人通过保险经纪人获得关于保险标的风险的真实信息,也能保证投保人通过保险经纪人获得保险产品、保险公司的完整信息,从而保护保险买卖双方的利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强化保险经纪机构对自身信誉形象的培育,使信誉形象不好的保险经纪机构被自动淘汰。同时,保险经纪人的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为保险监管部门确定监管内容和监管措施的依据,可以使监管当局较全面地掌握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状况,从而改变了监管工作的被动性,有利于促进保险经纪公司监管的市场化、规范化与科学化;保险经纪人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还可以提高保险经纪市场的透明度,促进市场竞争和保险经纪资源的优化配置。

注:本文为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B类课题“保险经纪制度的构建与发展”(项目编号JBS092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建英.《我国保险经纪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经纪人学报》.2006年第二期

[2]刘晓敏.《对我国保险经纪行业发展的研究》[J].《海南金融》.2006年第11期

[3] 薛富平.《我国保险经纪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加强监管的建议》[J].《北方经济》.2008年第10期

篇4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有关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越来越多地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然而,有关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基本问题尚未形成广泛的共识,这也成为了制度构建中的障碍。

一、环境责任保险中“环境责任”的界定

环境侵权责任保险制度是环境侵权责任社会化的形式之一。随着环境侵权理论的发展和司法实践的深入,环境责任作为环境侵权理论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学界的关注和讨论。环境侵权是指依法应当承担环境责任的侵权行为。环境责任是指行为人因违反环境法律、法规,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而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又称环境法律责任。在英美法系中,环境责任已经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责任类型。广义的环境责任包括环境行政责任、环境刑事责任、环境民事责任。而狭义的环境责任一般是指环境民事责任。笔者认为,环境责任保险中的“环境责任”仅指狭义的环境民事侵权责任。因为我国的《保险法》本身属于民商事法律范畴,行政责任、刑事责任都不在其保险范围内。《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二条明确规定:“本法所称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可见,环境责任保险是基于民事行为所引起的侵权责任保险,而基于行政行为、犯罪行为导致的侵权责任则由《国家赔偿法》、《刑法》加以界定。所以,环境责任保险中的“环境责任”,是指民事环境侵权责任。

二、环境责任保险合同标的范围的确定

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国内尚无统一的概念,一般认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指由于排污单位发生事故对第三者造成损害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这一概念比较模糊地用了“损害”一词,而没有明确地说明是何种损害。与之相类似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中对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这样界定:“本条例所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可以看出,该条例把“损害”界定为人身伤亡、财产损失。那么,环境责任保险的标的是否也是指环境侵权所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是否包括精神损失在内呢?普通民事侵权一般认为存在“精神损害赔偿”,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3月10日做出了《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环境侵权属于民事侵权的一种,侵权人理应承担对于受害者的精神损失赔偿,甚至在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因环境污染造成精神损害赔偿的判例。但是,考虑到我国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尚处于准备起步阶段,缺乏实践经验,以及碍于环境侵权本身的特殊性,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往往难以界定。对“精神损害”就更是各执一词,不仅难以确定“精神损害”是否存在,更难以界定“精神损害”的程度和赔偿数额。基于以上考虑,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应将保险标的限定为由于环境侵权造成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至于环境损失,还不宜起步太早。

三、环境侵权与环境责任保险

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与传统的侵权行为相比,环境侵权有许多的特殊之处,这些特殊性也成为了环境侵权与传统保险理论相结合的障碍。我国环境法学界,对于环境侵权的概念一般作如下理解:“环境侵权是侵权行为的一种,即因人为活动对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各种天然的或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施加不良影响,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从而使广大区域的公众的财产权、人格权以及环境权遭受损害的侵权行为。”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环境侵权有如下一些特殊性:首先,环境侵权是一种间接的侵权行为。即侵权行为首先破坏的是环境要素,进而侵害人的利益。其次,因果关系难以确定。由于环境侵权行为具有间接性,从而导致了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传统侵权理论的直接因果关系说在环境侵权领域似乎力不从心,所以环境侵权理论往往采用了盖然因果关系说、流行疫学因果关系说等等。再次,环境侵权行为具有隐蔽性。由于我国对生产企业采用了行政许可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使得企业的排污行为在“形式”上似乎是合法的。但笔者认为,这种合法性仅仅是形式上的合法,并不等于实质的合法。实质的合法性,要从法律所追求的价值去考虑。环境侵权行为的目的正当和形式合法,也导致了被侵权人的利益更加难以得到法律的保障。最后,环境侵权往往损害的是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环境利益。环境侵权行为的间接性、因果关系难以确定性和隐蔽性,似乎都与传统的保险法理论出现了出入,这些矛盾是值得我们思考并加以解决的。

1 承保范围涉及的侵权行为。从环境侵权行为是否具有形式合法性,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形式合法的侵权行为和形式不合法的侵权行为;即取得了行政许可,在排污标准范围内造成的侵权和没有取得行政许可或取得了行政许可但超量排污造成的侵权。我们要讨论的是,是否这两类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都在环境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内。笔者认为,环境责任保险应仅对具有形式合法性的侵权而造成的损害进行承保,由于违法的侵权行为(如违法排放)而造成的损害后果,则不应纳入到环境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内。原因之一,违法的排放,应由行政机关进行干预;原因之二,如果将这种违法行为造成的侵害后果纳入到保险承保范围内,则会使企业因为有了保险而肆无忌惮地排放,加大了保险企业的风险;原因之三,企业的违法排放可视为是企业的故意行为,根据传统的保险理论,保险人对于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的损害将不支付保险金。所以,笔者认为,环境责任保险仅仅应对企业因合法行为导致的环境侵权后果进行承保。

2 因果关系的确定――保险近因原则与环境侵权因果关系。近因原则,是传统保险理论的一项原则,是指在风险与损害之间,导致损害发生的最直接、最有效、起决定作用的原因,而不是指时间上或空间上最近的原因。如果该原因属于保险风险或保险事故则应赔偿,对不属于保险事故的,则不予赔偿。但由于环境侵权的因果关系往往难以确定,导致实践中对于环境侵权的因果关系往往采用盖然因果关系说、流行疫学因果关系说等理论。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如何在保险理论上确定环境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 关系。如果采用保险理论的近因原则,则面临着取证困难、受害者权益难以保护等问题;如果采用环境侵权的盖然因果关系说,似乎又不被保险企业所认同。笔者的观点是,保险理论应在环境责任保险范围内承认盖然因果关系说、流行疫学因果关系说。理由之一,环境责任保险的标的是由于环境侵权所造成的损害,其主要解决的是环境侵权所造成的损害的赔偿问题,因而环境侵权是产生环境责任保险的基础。所以环境责任保险应承认和接纳环境侵权的特殊性,否则也不能称其为“环境责任保险”;理由之二,如果采用传统保险理论的近因原则,则会导致众多受害者的权益得不到保护,也就失去了环境责任保险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基于以上理由,笔者认为,环境责任保险应该采用环境侵权理论的盖然因果关系、流行疫学因果关系等学说来确定环境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结果。

3 受益范围的确定。由于环境侵权损害的是一定区域内不特定的众多人的利益,所以如何确定保险的受益范围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是不是因为采用了环境侵权理论的盖然因果关系说等理论,对于受到损害的人都要进行赔偿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实际出发解决受益范围的问题。中国地域广阔,人口数量巨大,不可能在实践中广泛地给予赔偿,那样不仅会使得保险企业走向末路,也会阻碍我国环境保险制度的建立,最终的结果还是受害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笔者认为,要从两个方面对受益范围加以限制,即地域限制和赔偿数额的限制。一般来讲,环境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都是有一定的地域性的,超过一定范围的损害能否归为企业的责任,是难以确定的。如果将超过一定合理范围的损害也归为企业的责任,显然是不公平的。在实践中,可以建议生产企业与保险企业在保险合同中,确定一个合理的范围,在这一合理范围内可能出现的损害结果,由保险企业承担;而合理范围之外的损害,即使企业承担了侵权责任,保险企业也将不承担赔偿责任。其次,要对赔偿数额进行限制。实行环境责任保险赔偿限额制度,不仅有利于保障保险企业的清偿能力,使其实现“可持续”的赔偿能力,也有利于使投保人、受害者在损害发生之后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损害结果的扩大。因为超过保险赔偿限额的赔偿责任,要由投保人承担,而当投保人企业很有可能因为巨额的赔偿而陷入破产的境地时,受害者也得不到应有的赔偿。

篇5

湘潭大学经贸学院范方志

(一)

  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国有银行一统天下,而国家又一直对银行实行十分严格的保护政策,鲜有银行破产的现象,即使有个别银行破产倒闭,国家也没有让老百姓吃亏,而且对银行关门事件也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因此存款人对金融企业保持高度的信任感,风险意识也十分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社会各方面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发展改变了过去银行完全为国家经济服务的局面,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日益成为银行的重要服务对象,在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国有经济而居于优势地位,它们既有一定量的存款,又有相当数量的贷款。

2.金融改革深化打破了国家银行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了形式多样、独立核算的各级各类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四大国有银行、九大商业银行和众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3.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上升,到1998年上半年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超过4.9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总额的一半以上。在企业存款中,国有企业存款比重大幅下降,非公有制企业存款大幅上升。

4.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等因素而破产倒闭不仅在理论上为人们所接受,而且在实践中已实施,企业的破产必然要影响到金融企业,银行一旦破产必然要危及存款人的切身利益。

5.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金融业还要面临国际金融市场的强有力挑战。

6.商业银行面临资产的软性收回和硬性支付。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领域不仅扩大了,而且其风险程度也加剧了。

  当前,人们的金融风险意识正逐渐加强,金融意识观念已经改变,客户选择银行已成现实,银行经营中出现任何纰漏都将造成银行在客户心目中的地位下降。金融业是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的特殊企业,其经营主要靠负债来增加资本,自有资本比率低。因此,金融企业的生存严重依赖公众信任,一旦公众对金融企业失去信任,就会发生挤兑,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而金融又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和“神经中枢”,一旦引发金融危机,就会导致整个社会货币供应不足,结果使投资锐减,生产和消费不足,市场崩溃,对社会破坏性极大。因此,为防范金融风险,确保存款人对金融企业的信心,在我国实行存款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二)

  存款保险制度始于美国,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危机,其中美国最为严重,在金融领域,社会公众对银行失去了信心。为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恢复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美国货币管理当局建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继美国之后,西方国家也纷纷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在美国,一家银行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存款保险几乎可以说就是这家银行存在的前提条件。如果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中止对银行的存款保险合同,那就等于宣告了它的破产。

(三)

  鉴于我国财政的实际情况,我们可选择国家与银行共同出资共同建立存款机构的方式。存款保险是政策性保险,银行是直接受益者,国家也可从中得到稳定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益处,因此双方共同出资是比较合适的。我国存款保险机构可作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下设机构,成为调控和监督银行业的中央银行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于存款保险费比率的确定,应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即存款保险费比率与金融机构的风险相联系,即风险大的金融机构,则存款保险费率要高,反之,则低,存款保险费率以存款额的0.1%-0.2%为宜。

篇6

【关键词】保险经纪人保险经纪人制度

保险经纪人制度是伴随着海上保险的发展最先在英国建立起来的。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地中海沿岸已有广泛的海上贸易活动,由于当时航海技术及造船技术都很落后,所以航海的风险很大。在长期的海上贸易中逐渐形成了海上保险,即“一人为众,众为一人”的共同海损原则。15世纪末16世纪初,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及达·伽马开辟通往亚洲的东方航线,使得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位于大西洋沿岸的英国。随着英国经济贸易的发展,现代保险业开始在英国发展起来。1720年英国国王特许皇家交易所和伦敦保险公司专营海上保险,作为保险人和投保人媒介的保险经纪人便应运而生。

一、中国保险经纪市场的现状

我国长期以来采用保险人制度,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保险“市场”只有一家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保险市场中的保险条款、费率全部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制定;在业务开拓过程中只需招收保险人销售保险产品,客观上不存在对保险经纪人的需求。保险经纪人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保险市场格局的形成而出现的。

20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经济和保险事业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保险经纪人的需求日益增多。保险经纪业逐步发展,保险经纪人制度逐步形成,成为保险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了我国保险经纪人制度。然而中国的保险经纪人制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如:保险经纪人组织形式单一,有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备,保险经纪人素质不高,行业自律、内控机制缺位,地下保险经纪时有发生等等。这些均不利于我国保险市场的良性运行,也制约着我国保险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保险市场与保险经纪市场对外开放将进一步加大,未来对保险经纪人的使用会越来越频繁,保险经纪人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这些问题如果再不从制度上加以解决,势必损害我国保险经纪人的职业形象,引起保险经纪市场秩序的混乱,影响保险经纪业的发展和我国保险业与国际保险业的接轨,最终将阻碍整个保险业的良性发展。在此背景下,十分有必要从理论上对保险经纪人制度给予明确的界定和解释,认真分析研究我国保险经纪人制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一个真正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完善的保险经纪人制度,从而促进中国保险业健康、全面地发展。

1999年中国保监会决定正式批准成立我国首批保险经纪公司,并于1999年5月15日在全国举行了首次注册保险经纪人资格考试。当时全国共有7186人参考,144人一次性通过资格考试。1999年底中国保监会批准首批三家全国性保险经纪公司江泰、长城、东大正式筹建。2000年6-7月这三家首批保险经纪公司正式成立。同时,中国保监会重新审批原来中国人民银行和工商局所批准的国内保险经纪公司和国外经纪公司驻国内办事处的经营执照。对于国内原来批准的保险经纪公司、从事经纪业务的商务公司,保监会经审查后一律认为不合格,坚决予以取缔。2001年底中国保监会又批准了7家保险经纪公司成立,地点分别在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深圳。2003年1-10月,中国保监会审批开业的保险经纪公司就有48家。

目前,保险经纪人市场在我国尚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在这一阶段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三个。

1、业务内容不明晰

保险经纪公司对自身的优势没有清楚的认识,不知道主要应开展哪些业务、达到哪些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以保险经纪公司目前的表现,只能称其为更高一级的保险人,和国外的经纪公司存在着很大差距。

2、保险经纪的人力资源相当缺乏

保险经纪人中拿到保险经纪人资格证书的人数较少,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是保险公司的从业人员,要这些人转变工作的难度较大。特别是经纪人资格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并不代表其具有足够的从业技能和经验。和其他金融行业比较,保险公司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明显偏低,这种人力资源的匮乏使保险经纪人的发展缺乏坚实的基础。

3、缺少有效的监管,造成了一些混乱局面

例如,在为投保人选择保险公司时,保险经纪公司侧重于佣金的高低;许多保险公司同经纪人争夺业务,一些未在我国注册的保险经纪公司进入市场抢占业务。同时,财会上没有保险经纪人开支的费用科目,也没有统一的费用标准。目前国家对保险人的佣金标准有统一的规定,对于保险经纪人采用和保险人统一的佣金标准肯定行不通,但是也不能任由经纪公司和保险公司讨价还价,因为这样会影响保险市场的稳定。

二、保险经纪人制度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保险经纪人的发展滞后有多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保险业的发达程度,当局对保险业的监管目标与监管方式等都影响或制约经纪人制度的发展。

1、保险经纪人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保险经纪从业人员由于经验少、技术低,与保险经纪业务发展要求相距很远。尽管已举行了几次保险经纪人资格考试,但取得资格的人数不多,远远不能满足保险经纪市场的需要。

2、保险经纪人组织形式过于单一

就目前来说,我国不允许个人经营保险经纪业务,也不允许保险经纪人以合伙企业形式存在。股份有限公司形式是在《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中确定的,在该规定出台之前保险经纪公司只能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存在,严重缺乏灵活性。如我国台湾地区,保险经纪人组织形式可选用个人形式和公司形式,凡具备经纪人资格者可以个人形式申请开业。英国等一些国家允许以合伙形式开业。

3、保险经纪人市场不够完善

我国保险市场上保险主体不多,市场垄断还比较强,存在着竞争不充分、不公平以及法规不健全等问题。从保险经纪人的设立来看,我国实行审批制,这无疑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不利于保险经纪人市场的培育。英国、美国、日本采取的都是注册登记制,只要符合条件的就可登记注册。

4、保险经纪人佣金制度不规范

《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第五十条规定:保险经纪公司依法办理业务,应按双方当事人约定收取经纪佣金。但实践中,保险公司一般以投保人所需缴纳的保险费的一定比例支付保险经纪人佣金。一般来说,我国目前财产险的佣金是保费的10%~30%,人寿和健康险的佣金比例一般在10%以下,意外伤害险佣金比例在20%左右。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主体,保险经纪人必然为多赚取佣金而选择保费率高但保障水平低的保险公司投保,从而损害了投保人的利益。

5、保险观念落后

我国多数投保人的保险观念比较陈旧,对保险服务没有高层次的要求。在实践中,有些投保人认为经纪人佣金虽然由保险公司支付,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不通过经纪人而直接向保险公司投保可以节省佣金。因此,让投保人真正了解保险经纪、充分利用保险经纪人,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在保险人方面,某些保险公司由于机构大而全、冗员太多,对成本核算不细,认为通过保险经纪人展业不如利用本公司人员展业,以降低成本。加之目前许多保险公司展业人员的收入直接与业务挂钩,保险经纪介入保险市场,使得原来属于保险公司的业务被拿走了却还要付费,因此初期的磨擦不可避免。

三、保险经纪人制度建立的意义

保险经纪人无论是对于投保人、被保险人还是保险人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而言,由于保险市场的日趋成熟,市场中的供需双方在数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同时,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风险引出了人们对保险的新需求。保险人向市场所能提供的保险商品的种类也逐渐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这时,投保人要凭借自身的知识对保险人、投保种类和投保数量等因素做出符合自身风险和经济条件的正确选择是有一定困难的。而具有保险专业知识的保险经纪人的出现,就能够使投保人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并使投保人享有高水准的专业服务。

对保险人而言,自1988年3月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成立打破中国保险市场长期垄断的局面之后,到目前已有20多家保险公司活跃在我国保险市场上。这一方面为保险市场注入了新的血液,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加剧了竞争。竞争的最终目的就是用低于市场平均成本的成本来获得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的利润。对保险人来说,既要扩大承保范围、拓展新业务,又要把成本降到最低,仅依靠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是远远不够的。保险经纪人可以利用其灵活性与专业性,有效地帮助保险人拓展业务、降低成本,同时有助于在市场上形成公平的竞争机制。

为促进保险市场的发展,我国保险市场必须与国际接轨,并采用国际同业的一些通常做法。在国际上,各国保险市场普遍存在着保险经纪人,且保险人的大部分业务都是经纪人招揽的。以英国保险市场为例,保险经纪人掌握着英国55%以上的保险业务,而法国的工业客户每年则有近90%的保费是通过经纪人交给保险公司的。此外,我国加入WTO以后,大批外商进入中国市场,如不采用外商所熟悉的通过保险经纪人的方式招揽业务,我国保险业就有可能失去一个巨大的市场。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健全保险经纪人制度,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保险公司;薪酬机制;后危机;约束;长效机制

一、华尔街高管薪酬机制催生金融危机

金融业是高杠杆比例行业,行业高管为获取高额薪酬,通过过度的金融创新等短期行为炮制了虚拟财富的神话,进而实现自身价值。过度创新造成的资产泡沫是不可持续的,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必然破裂,造成危机爆发。

1.美国金融业高管薪酬机制

美国公司高管薪酬由基本工资和年度奖金、长期激励机制、福利计划构成。其中,基本薪金占26%,奖金和长期激励计划占63%,公司补贴和特殊津贴占11%。基本工资和年度奖金主要用于回报高管现期或上期对公司所做的贡献。长期激励机制主要包括股票期权计划、股票持有计划、虚拟股票计划、股票奖励等。福利计划包括退休金计划和“金色降落伞”离职金等【2】。

华尔街高管的薪酬构成相比其他公司,基本工资水平较低,但激励计划占比较高。分红的高低与公司的短期收益是直接相关的,股票奖励与期权价值取决于公司的股价,而资本市场高额利润的取得需要以高风险为代价。如摩根士丹利曾经在4年的时间内,股票价格都落后于许多竞争对手,主要原因是它没有冒更多的风险;由于其在经营上较谨慎,它的债券、货币和矿产品交易收入与高盛公司等银行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该公司的CEO裴熙亮因此失去工作。后来,摩根士丹利公司将“风险价值”提高到2003年的161%,才弥合了与高盛等公司的收入差距【3】。

在这样的薪酬体制激励下,华尔街高管为获得高额短期报酬,更加倾向于采取激进的市场策略,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领域。华尔街特有的“激进的、高风险高收益的”薪酬体制令金融业高管如果实现巨额短期利润,就能获得奢华奖励。而这种激励体系属于“非对称性的薪酬系统”,即高管在表现好的时候得到奖励,但在造成亏损的时候,因为金融机构内部缺乏问责机制,高管们也不会得到相应的惩罚。过度强调短期回报,高管们的薪酬和激励机制没能真正与机构的风险管理、长期业绩相挂钩,形成较高的“道德风险”,这一只奖不惩、重奖轻罚,激励和约束没有很好匹配的薪酬体系大大激发了高管们的过度冒险等短期行为冲动。

2.过度创新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为获取高额奖励,华尔街高管过度冒险行为导致金融机构创新活动的空前活跃。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建立在其业务能力基础之上。金融创新使新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务方式或融资技术不断涌现,这不仅可以满足各类客户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而且能够增加金融机构的业务种类,拓宽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范围和发展空间,增加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收入。同时,使用各种创新工具使金融机构组织和运用资金的能力大大提高,提高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规模报酬,使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大为增强,最终造成金融高管薪酬水涨船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监管的滞后造成金融衍生品的大量泛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金融期货、金融期权、掉期(互换)业务也相继出现,金融衍生品种类越来越多,金融结构日益复杂、金融系统链条越来越长【5】。2001年,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房地产成为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收入偏低、收入不固定甚至是没有收入的人成为了房地产消费的新动力,次级贷款应运而生。从2000年到2006年,美国全国房价上涨了80%,涨幅为历史之最。在贪婪本性的驱使下,华尔街抵押贷款公司、商业银行等通过资产证券化,将次级债重新分割、打包、组合,构造出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次债信用衍生品并向全世界出售。在这一过程中,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杆效应发挥到极致,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大型投资机构仅需3-4美元的自有资金,就可撬动100美元的投资。另外,金融机构创造的衍生品太过复杂,普通的投资者甚至金融机构自己都已经无法确定其风险大小,最终甚至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这就进一步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的发生。华尔街的高管利用自己创造出的金融衍生工具,疯狂的进行投机,危机前个个都赚的盆满钵满。

到2007年,由于利率上升,次级抵押贷款违约大量增加,再加上美国房产市场泡沫破灭,投机者不能偿还贷款,金融机构收回房产也弥补不了贷款,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迅速增加。次级债风险的暴露,使风险迅速传导至以此为基础的整个金融链条,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可见,不合理的薪酬机制给了华尔街高管满足贪婪欲望的动机,内控的缺失和监管的滞后又给了其可乘之机。在追求高额奖励过程中,华尔街高管为危机爆发买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二、欧美金融业“限薪令”及对我国的启示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欧美各国出台金融业高管“限薪令”,除顺应了各国公众的要求,达到了稳定社会的政治目标,还促进了金融业高管的薪酬机制改革步伐,降低了危机再次发生的风险。高管薪酬问题同样存在于我国的保险业中,欧美国家限制金融高管薪酬的做法也给了我国许多有益的启示。

篇8

[关键词] 狼毒; 神经性皮炎; 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 R75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7-34-02

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是神经性皮炎不连续分布的一种形式,又称为慢性单纯性苔癣,属神经精神障碍性皮肤病,与大脑皮层功能紊乱有关,其治疗困难且容易复发[1],糖皮质激素制剂外用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但一些传统的中、弱效外用糖皮质激素如哈西奈德乳膏、醋酸去炎松软膏、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等在反复使用之后,其疗效常常降低,复发率较高,疗效不满意[2]。1998年1月~2008年6月,我科应用中药狼毒以米醋酸制成搽剂外涂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184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98年1月~2008年6月在我院皮肤科门诊确诊为局限性神经性皮炎184例,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3]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22例,女62例;年龄21~85岁,平均年龄(42.37±12.52)岁;病程2~37年,平均(12.54±9.46)年。所有患者病程均在两年以上,以颈部两侧、腕、踝、肘、窝、腰骶、股内外侧、外阴、肛周等处多发。多表现为圆形或多角形,表面淡红色、淡褐色或正常皮肤,质较坚实,略带光泽,临床所见大小不一的苔藓样斑块。有时上覆少量秕糠状细薄鳞屑,有时呈苔藓样变,患部及其周围常见抓痕和血痂。随机将184例患者为治疗组110例和对照组74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等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治疗组:用中药狼毒以米醋酸提制成搽剂外涂患处,每日1次。以2周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冷冻法治疗,用棉签沾液氮直接压迫法,以轻度肿胀、充血、发红为宜。对皮损特别厚者,兼外用2%硼酸氧化锌溶液;皮损再过多者,宜分区分次冷冻。以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分别对患者的自觉症状与体征进行评价,无效者改用其他治疗方案,并计入效疗统计;有效者均随防1年。同时记录各种不良反应,包括异常瘙痒、红斑、渗出及其他非治疗反应。治疗1疗程结束后1年进行疗效评估。

1.3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制定。治愈:皮损完全消退,皮屑脱落,皮肤瘙痒感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者。显效:皮损消退80%以上,皮屑脱落,皮肤瘙痒感明显好转,或皮损消退后1年内复发者。好转:皮损消退50%以上,皮屑脱落、皮肤瘙痒等症状有明显改善。无效:病灶皮损、皮屑脱落及皮肤瘙痒等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软件统计,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1年进行疗效评估,治疗组临床痊愈率(92.73%)高于对照组(45.95%),χ2=54.96,P

3 讨论

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多见于中青年,多发于易受摩擦部位,是以皮肤剧痒和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牛皮癣”或“摄领疮”,认为本病的发生或因于七情内伤或因于局部机械性反复摩擦,以致肝经郁热、血虚风燥、气滞血瘀。西医认为本病是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具体病因还不十分清楚,但一般认为发病与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和局部的物理性刺激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化学合成药物及其医疗模式对这类疾病的疗效并不理想,而且毒副作用较大。狼毒搽剂是在民间单方的基础研制而成,民间用于治疗疥疮、手足癣[5]等,有较好疗效。狼毒大戟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内蒙古,狼毒为大戟科植物狼毒的根,性温,味苦麻,有毒,功效杀虫散结,止血止痛,含多种生物碱、多糖类、皂类等成分,1997年马晴高等[6]分离鉴定出有提高机体免疫机制的两个新的二萜类化合物langduin A和12-de-oxyphorbol-13-hexadecanoate,并首次分离得到两个二萜类成分boehmerone、16α、17-二羟基阿替生-3-酮和具有止痛和镇静作用的化合物12-deoxyphorbol-13-acetate,即prostratin,提高痛域;米醋是用粮食和果品为原料,经过发酵酿造而成的,含有乳酸、柠檬酸、琥珀酸、葡萄糖、甘油、多种氨基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可营养皮肤、减少狼毒对皮肤刺激的副作用,增加制剂的柔韧性。狼毒和米醋合用共奏杀虫止痒、散风祛湿等功效,有利于皮损部位的真皮和皮下组织的神经、血管、淋巴管和肌肉功能渐趋正常,激发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本组资料显示,治疗组110例中,治愈率92.73%,总有效率达98.18%;对照组74例中,治愈率45.95%,总有效率为83.78%。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 孙仁山,刘荣卿,叶庆愉,等. 神经性皮炎患者血清R-内啡肽的含量测定[J]. 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32(3):182-183.

[2] Sabroe RA,Kennedy CT,Archer CB. Theeffects of topical doxepin on responses to histamine,substance P and prostaglandin E2 inhuman skin[J]. Br J Dermatol,1997,137(3):386-390.

[3] 赵辩. 临床皮肤病学[M]. 第3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05-707.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25.

[5] 李军. 狼冰散治疗手癣[J]. 新中医,2007,39(8):28.

篇9

关键词:狼毒;神经性皮炎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病例全部为门诊病例,共184例,其中男122例,女62例;年龄最小者21例,最大者85岁,平均年龄42.37岁;病程最短者2年,最长者37年。本组所选择的病例,均为有局限性神经性皮炎两年以上,以颈部两侧、腕、踝、肘、腘窝、腰骶、股内外侧、外阴、肛周等处多发。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常表现为圆形或多角形,表面淡红色、淡褐色或正常皮肤,质较坚实,略带光泽,临床所见大小不一的苔藓样斑块。有时上覆少量秕糠状细薄鳞屑,有时呈苔藓样变,患部及其周围常见抓痕和血痂。分组:将18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0例和对照组74例。治疗组110例中,男83例,女27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85岁,平均年龄42.11岁;病程最短者2年,最长者36年。对照组74例中,男39例,女12例;年龄最小者30岁,最大者84岁,平均年龄42.87岁;病程最短者2年,最长者35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明显差异。

2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单纯以狼毒搽剂外涂患处,每日一次。以两周为一疗程。对照组:以冷冻法治疗,采用棉签沾液氮直接压迫法,以轻度肿胀、充血、发红为宜。对皮损特别厚者,兼外用2%硼酸氧化锌溶液;皮损再过多时,宜分区分次冷冻。以两周为一疗程。

2.2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

治愈:皮损完全消退,皮屑脱落,皮肤瘙痒感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者。显效:皮损消退80%以上,皮屑脱落,皮肤瘙痒感明显好转,或皮损消退后1年内复发者。好转:皮损消退50%以上,皮屑脱落、皮肤瘙痒等症状有明显改善。无效:病灶皮损、皮屑脱落及皮肤瘙痒等症状无明显改善。

2.3 治疗结果(详见表1)

表1 狼毒搽剂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一疗程疗效与对照组比较【例(%)】

注:*两组比较:p

3讨论

3.1 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多见于中青年,较少见于儿童,临床所见大多为局限性神经性皮炎,以皮肤苔藓样变和剧烈瘙痒为特征。有报道认为,神经性皮炎与神经精神因素有关[2]。

3.2 狼毒为大戟科植物狼毒的根,性温,味苦麻,有毒,含多种生物碱、多糖类、皂类等[3]成分;米醋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多糖类和多种维生素,可营养皮肤、减少狼毒对皮肤刺激的副作用,增加制剂的柔韧性。狼毒和米醋合用共奏杀虫止痒,散风祛湿等功效。

3.3 从治疗结果可以看出,治疗组110例中,治愈102例,总有效率达98.18%;对照组74例中,治愈34例,总有效率为87.48%。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之差异(p

3.4 狼毒搽剂是在民间单方的基础研制而成,民间用于治疗疥疮、手足癣等,有较好疗效,其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23-25.

篇10

随着1996年银行之间的同业拆借利率放开,我国利率市场化逐渐走向正轨。目前,该项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存款利率也将在未来一至两年内放开。然而,由国际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可知,存款利率限制的放开使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不断缩紧银行利润空间,增加其倒闭的风险。因此,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作用就是在利率管制放开、竞争加强后,避免银行之间发生挤兑且保证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损害,进而维护市场经济平稳有序发展,为进一步实现利率市场化保驾护航。

二、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一直实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由政府为出现经营或支付困难的银行买单,保证存款人不受损失、维护银行业的稳定,尚未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然而,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开放,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目前这样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愈来愈不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它也阻碍了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且封闭了银行业在未来能够引进市场机制和公平竞争机制的缺口。

(二)我国目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严重的经济风险和道德风险,使得银行业的运行低效。因为有这种不付成本的国家信用做担保,银行可以无需承担保费缴纳义务便能享受存款保险所带来的保障和收益,这使得各银行平时不注意资产质量的提高和风险控制,为了自身的盈利目标加大对高风险项目的放贷,导致大量不良资产的积压,这不仅易引发经济风险和道德风险,最终还可能促使银行业运行低效。

2.破坏了市场竞争机制,不利于中小型银行公平竞争。政府对中小型银行所提供的支持力度相对于五大国有银行来说还有所欠缺。正是因为缺少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大部分存款人对于中小型银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有所顾虑,进而使中小型银行与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实力日渐悬殊。

3.不利于快速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不利于银行业的改革。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必会使银行业间的竞争加剧、利润缩水,甚至破产倒闭,若此时防范措施不到位,则可能引发大范围的市场恐慌。而且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速缓慢导致资本流入的速度也逐渐减缓,必然会使金融体系不确定性增加,运行风险也将大大增加。

三、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必要性

(一)保障存款人的合法利益

由利率市场化导致的银行业间剧烈竞争,使得银行出现危机或濒临破产时,会对存款人造成巨大的利益损失。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就是让相关的存款保险机构通过对银行提供资金救济或赔偿来保证广大储户的利益不受损害。

(二)降低金融风险

由于我国中央银行还尚未建立健全相应的利率调控框架,存款利率的下限依然没有放开,不够完善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和不够通畅的利率传导机制使得存贷款定价一旦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将失去过度保护,相应的银行利润空间也被大幅紧缩,部分中小型商业银行也会因此而面临破产清算的风险。因此,金融风险上升势必要求建立相配套的金融保障机制――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三)增强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的信用

由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使得中小型银行的退出机制将拥有制度性的保障,不需要政府再为其承担巨额的担保,大大降低了政府的风险处置成本,进而利于中小型银行和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增强其金融信用。

四、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要与其他监管制度相配合

存款保险制度功能主要体现在事后救助方面,一定程度上防止自我实现型银行的挤兑,而对于事前防范风险的作用较小,因此难以预防银行由于自身经济问题导致的危机的爆发和倒闭破产。一旦银行发生的系统性危机将存款保险金耗尽时,还得向政府或央行寻求帮助。所以,良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制定还需与银行监管部门相互配合。

(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我国制定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存款保险的覆盖范围要扩大,可将人均存款、人均收入等指标均列为参考因素,尽可能保证对绝大多数储户和绝大多数账户的赔偿限额加以覆盖。不能一味地效仿其他国家,否则很可能会因为内外部环境的差异最终导致该制度的实施效果与初衷背道而驰。

(三)平衡利益的重新分配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政治银行家的效用为负是造成显性化改革困难的主要原因。因此,为解决这一矛盾需要调整显性保障下政治银行家的效用。首先,给予政治银行家一定程度的补偿,例如在保费征收方面让国有银行可以享受一定程度的优惠;其次,改变政治银行家的效用函数,例如逐步加强银行业改革、增加市场竞争度以激励政治银行家不再只依赖于其垄断地位获利。

(四)加快进行相关立法工作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必须在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得以制定,这样才能避免存款保险机构处置危机银行时的随意性,使其有章可循,也能使各级监管部门恪尽职守,防止监管缺位和越位的现象发生,进而保证监管的有效性和适度性,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