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外建筑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中国建筑对世界服装的影响
中国故宫一直以来都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宝贵财富。那里集中了中国特有的建筑文化。故宫的飞檐走壁、斗拱榫卯都曾经吸引了中外服装设计师的眼球。1900年,著名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以《飞檐》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服装,在当时轰动世界。1995年,中国服装设计师胡晓丹又以《流动的紫禁城》为题,设计了服装。通过服装的传播力,使得中国建筑文化广为流传。一件事物被历史保留也恰恰是因为有它独特的文化因素。例如,“唐装”的兴盛可以看做中华文明复兴的一种征兆,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壮大,中国元素开始被世人关注,尤其在服装设计领域,很多国际著名设计师都会以中国红、中国结、中国旗袍等设计元素再现自己的设计作品。
(二)服装造型对世界建筑的影响
服装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开始到现在经历了很多变革过程,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例如:褶裥、经纬编织、省道等等。这些也给世界建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比如,“鸟巢”的设计师Herzog&deMeuron在实践的过程中从服装布料经纬相交的规律中得到灵感,实现了鸟巢的结构探索。OfficedA事务所也用到了服装的打省、压褶的方法来处理表层和内部空间的关系。2010年世博会上,中国馆的设计与服装设计也有着一定联系。
(三)国外建筑对我国服装的影响
如果说建筑是被征服了的自然,那么它也同样适用于对服装的描述。国外建筑中典型的柱头造型,影响着中式服装的肩部设计。可以说建筑设计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本身就融合了很多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装饰,等等,他们为建筑增加了丰富的内容,而建筑也给予了他们无数的空间。因此,古今中外经典的建筑图案也给我们服装设计提供了很多的设计素材。
篇2
文章探讨教师在史论课程教学中如何启蒙学生的建筑思想,在意识形态上让学生理解学习建筑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促进未来艺术设计师的成长成材。笔者根据自身近几年课程教学的体会,阐述课程的特色及学习的方向和重点,以期培养和激发学生在专业设计中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专业特色;建筑;课程改革;创新意识
环境设计研究自然、人工、社会三类关系发展应有的方向,以优化人类生活和居住环境为主要宗旨。环境艺术设计尊重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景观的完整性,既重视历史文化关系,也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创造、环境体验与审美引导相结合的特征。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类。建筑凝聚着人的智慧,城市生活中蕴含着感情、审美和追求,环境设计理念把建筑思想一代代传承下去,渗透到设计师的性格和想象中。建筑也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学习中外建筑史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艺术意识,加强学生对建筑的热爱和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各国的物产、气候、地理、交通等各种因素不同,所产生的建筑也有自身的特色。在学习了解由于各国宗教、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生活习惯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形成的各自的建筑体系、风格等方面,这门课程也是明显优于传统设计系列课程的,在创新性改革实践中,其自身的难点与改革创新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课时问题,二是授课方式问题。
一、课程内容创新思路与教学思路
教师要分析、研究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程应当如何上,如何把建筑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内容通过创新的授课方式传达给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何在现有的课时中教好这门课程。实践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建筑室内等环境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其研究要以环境中的建筑为主要对象,环境设计专业开设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课程也是围绕培养优秀设计师的目标开展建筑史论的学习与研究,是专业课程设置最具亮点的课程之一。教学改革以挖掘专业特色文化资源为指导思想,在一定的学时内讲授一门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有一定难度,要上好这门课,编好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讲稿与PPT,是课程教学的核心。
环境设计按教学计划用怎样的方式授课以达到教学目的,在现有的课时内授课,如何更好、更全面地让学生领略中外建筑史课程的精髓,如何精细、全面、系统地让学生认识建筑并感受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与特色,是相当难解决的问题。要上好这门课程,教师就要用艺术专业的视觉特点,收集、编辑大量建筑图和文字解释,重点说明建筑历史理论、建筑师设计思想,从而以更生动、创新的教学参与方式,拓展学生的兴趣、文化想象与思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完成这门课程的授课。同时,教师要以抓重点、抓历史节点、抓建筑风格的方式解读本课程的教学思路,以突出重点,分析、讲解重点的方式解读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建筑思维与空间理念,丰富其设计文化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展开课程的内涵与计划
课程重点介绍每个时期和每种建筑类别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并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及其设计理论和设计观点。对中国与外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背景、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建筑风格、建筑实例、建筑师与建筑理论等进一步展开介绍,主要分两大部分,即中国建筑史部分与国外建筑史部分。如,第一部分分五个章节,按历史时期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近现代的中国建筑进行分析与阐述;第二部分分四个章节讲述外国建筑史,介绍古代到中世纪及近现代的欧美建筑。建筑史教学应内容丰富、全面,跳出理论课程的教授方式,着重分析设计专业学生的特色。艺术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和史论的学习有其自身的思考方向,教学中教师怎样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处理,结合艺术生的特点和学习重点、大框架讲述建筑史,这也是教改项目的难点。
在课程设置上,教师要突出讲述地域文化的建筑体验,使学生在接触建筑史理论的最初阶段,就通过身边一系列的视觉图片对建筑及其所在城市的文化传统、艺术成就、风俗习惯等,建立起直观的感受,引导学生树立继承传统、发展创新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结合古西安的文化特色,通过图文资料,如半坡人类遗址、秦兵马俑、明代城墙等,让学生了解该区域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空间布局、景观特色等,初步学习、感受并建立起对历史文化积淀及其所创造的优美建筑形式的印象,培养其文化审美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建筑施工;外墙体;保温技术;探析
1 前言
建筑施工中的外墙保温技术指的是使用技术方法使墙体达到保温或者隔热条件,之后使用机械喷涂、锚固、浇筑、粘结等方法,将使用的绝热的材料固定到建筑外墙上,这样能够增加外墙的平均的热阻值,起到保温或者隔热的作用。但是要注意绝热的材料需要选择隔热效果比较好的材料,或者选择导热系数比较低的材料。使用外墙进行保温同样具有很多的优点,外墙体的保温分为内墙保温和外墙保温,由于内墙保温存在影响室内使用和节点处理难题等原因,所以多使用外墙保温。
2 建筑施工中外墙体保温的分类
2.1 外墙内保温
所谓建筑施工中外墙体保温中的外墙内保温指的是,外墙的内部使用保温砂浆和苯板等保温材料,这些材料的选择能够使建筑整体达到保温的作用,是一种节约能源的施工方法。使用外墙内保温的施工方法,可以使施工方便易行,这种方法不会过于要求建筑外墙的垂直度,能够加快建筑施工的进度,这种外墙内侧保温存在很多的优点。
2.2 外墙外保温
建筑施工中的外墙体的外墙外保温是指,把保温使用的隔热体系安置于外墙的外侧,保证建筑施工中使用保温的施工方法,保证建筑的保温质量。但是由于外保温是把保温隔热的体系安置于外墙的外侧,因此就会降低建筑主体结构所需要承受的温差效应,减少温度的变形。这样可以保护建筑结构的墙体,同时还能够阻断冷热桥,延长建筑结构的使用寿命。
2.3 内外混合保温
建筑施工中的外墙体中的内外混合保温,这种是要将外墙的墙体分为保温和承重两部分,并且在承重和保温这两部分之间留有20毫米至50毫米的空隙,这部分的空隙能够用来填充无机的、松散的保温材料或者一些块状的保温材料,也能够不填充这些保温材料,设置空气层来保温。在建筑施工中,在外墙体方便进行外保温施工的地方使用外保温,在外保温施工过不方便进行的部分进行内保温的施工,这样混合使用来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
3 建筑施工中外墙体保温材料的选择
3.1 保温材料的选择
当前的建筑施工中,多使用聚苯板、挤密苯板和聚苯颗粒等保温材料,其中挤密苯板具有很多的优点,其导热系数较小,并且密度很大,它的导热系数为0.029W,其次的抗裂砂浆的导热系数是0.93W,这两种材料进行对比,发现两种材料的导热系数相差要有32倍之大。其中的聚苯板的导热系数是0.042W,也和抗裂砂浆之间有22倍之差。所以挤密苯板和聚苯板相比较,聚苯板的抗裂能力大于挤密苯板。保温隔热的材料是由以聚苯颗粒作为其原材料的,主要是由胶粉聚苯颗粒和胶粉粒共同组成。胶粉颗粒一般的主要成分是粉煤灰、熟石灰粉、水泥和硅粉等,其是聚苯颗粒进行粘结的无机胶凝体系。这种材料具有的导热系数是0.06W,和抗裂砂浆相比较也存在有16倍之大的差距。
3.2 保护层材料的选择
因为水泥砂浆具有很高的强度,同时其又具有柔韧性变形差和收缩性大的特点,使其直接作用于保温层外部的时候,由于它的耐候性较差,使得保温层出现开裂的现象。因此要想解决这个难题,首先要使用专用的抗裂浆和适当的增强网,之后再砂浆中注入合适的纤维。抗裂砂浆的压折比小于3,如果外部的装饰面是砖面,可以水泥的抗裂砂浆中加入适当的钢丝网片光。钢丝网的孔距不应过小,并且这个距离也不能太大,砖面的边缘至少需要覆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网孔,钢丝网要使用防腐蚀性能高的热镀锌钢丝网。
3.3 增强网的选择
玻纤网络布是建筑施工中抗裂保护层抗裂缝的核心增强的材料,这种材料在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中的应用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其一能够有效的使保护层的拉伸强度得到增加,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分散应力,把原本能够产生裂缝的力分散成许多细小的裂缝,能够形成抗裂作用。同时因为保温层的外保护开裂的砂浆是碱性材料,所以玻纤网络布能够抗裂缝。
4 建筑施工中外墙体保温技术的施工措施
4.1 外墙保温施工之前的准备工作
在建筑施工中对外墙保温施工之前有很多的工作需要进行,首先要对各项预隐蔽工作面进行验收,保证每项工作的合格。如果有旧强体的改造,一定要满足施工条件之后才能进行施工,也要保护施工的温度适中。并且对于旧墙面凹凸不平的部分,首先在施工之前要进行凿平进行修补,保持基层的平度,可以使用1:3的水泥浆进行平整修复。对于新建成的建筑工程,需要设有足够的操作平台,同时,要做好材料的储备和运输的工作,按照要求进行。
4.2 外挂式保温施工技术
外挂式的保温材料主要包括:聚苯乙烯泡沫板、钢丝网架夹芯墙板、玻璃棉毡和岩棉等。这些材料中的聚苯板的物力特性比较好,并且价格相比较来说比较低,是一种使用比较广泛的材料。外挂式保温施工的技术是使用粘结浆和专用的固件把保温材料直接的挂或者贴在外墙的基层上,之后再涂抹抗裂压浆,之后再放入玻璃纤维的网格形成保护层。
4.3 无机保温砂浆的施工技术
使用这种技术首先要将无机保温砂浆进行合理的配置,按照1:1.25的比例将保温砂浆和水进行配置,之后再倒入搅拌机进行搅拌。观察发现,需要搅拌均匀后才能够增加材料的和易性,需要安静的放置六分钟和八分钟,之后需要在施工进行前再搅拌一次。无机的保温砂浆可以随便的使用,并且需要在四小时之内完成。配置的无机保温砂浆之后,需要有磅秤和配备量具等,并且需要标识牌来展示配置的比例和使用材料,之后要设置墙面冲筋,可以依据提前做好的墙面的垂直线,把保温砂浆直接的作成一个直径为30毫米的灰饼。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建筑施工中外墙体保温技术的飞速发展,外墙保温技术逐渐与节约能源相结合,其中外墙体节能材料的创新和保温技术的发展进步是有很大关系的。因此我们需要在大力宣传外墙体保温技术的同时,注重开发利用新型的节能材料,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建筑施工的节能减排。但是当前我国的外墙体保温技术需要很高的质量和技术,所以还需要很大的努力,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田永.浅谈建筑施工中的外墙体保温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2(14).
[2]高祎国.浅谈建筑施工中的外墙体保温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9).
篇4
[关键词]建筑史;教学模式;艺术
学生通过学习建筑史课程,能够了解外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成就、中国古建筑的结构,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地域建筑的风格特征。由于专业方向的不同,建筑、城市规划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建筑史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重点、教学内容上都不尽相同。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体会,不断思索,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史教学模式展开探讨。
一、开设建筑史课程的意义
1.环境艺术设计开设的建筑史与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建筑史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除了使学生了解世界建筑的发展历程,了解各个时期代表性建筑师、建筑学派和建筑物,还通过学习能够运用世界建筑史的知识观察身边的建筑,认识、评价周围的环境。而且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完成。课程的重点内容是了解世界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熟悉各时期代表性建筑师、建筑学派和建筑物。另外,一个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开设是要求重点是教育学生学习和借鉴中外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经验,了解中外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历史,认识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内在规律。它从城市的角度进行教学。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讲,建筑史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它培养学生对建筑历史的认识和兴趣,为学生日后的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参加工程实践等工作都提供有益的知识辅助。在教学上,教师通过介绍不同时期、不同文明的建筑的一般特征和差异性,并重点讲授比较研究的方法;树立学生的建筑价值观、历史观和掌握基本的历史方法,增强学生的建筑素养;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特点和方法通过一定的课内课外练习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对历史方法的体会。
2.笔者经历了几个年级学生建筑史的授课,发现。该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出勤率、学习积极性、学生兴趣等方面,都比其他选修课程要好,可是在接下来的教学考核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尽人意。因此,本文对于这种现象通过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探讨和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以确保该课程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建筑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而是受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是在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民族、地理等等的条件影响下形成的产物。对于这些因素与建筑的关系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解释,在讲授建筑史的时候,应当将各种因素加以介绍。
由于专业性质的不同,环境艺术设计的建筑史将中围建筑与外国建筑史综合在一起,这就意味着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不仅要分别了解中国和外国的建筑风格流派,还要学会分析两者之问的共性和差别。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史教学过程中,对于史实的考证不需要研究的太过深入,不过在划定一种建筑风格盛行的确切年代上要严谨,在教学中导入一些史实对于理清脉络是相当有益的。
二、建筑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建筑史的教学现状存在诸多问题,以至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笔者经过分析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思想认识方面:学生在对历史理论课的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部分学生对开设历史课的意义不够明确。部分学生上课凭主观兴趣、学习专注力不够集中、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认为“不是建筑专业的学生学习建筑史就没用”。
2.教学方面:有个别教师只泛泛认识到开设建筑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常单纯地认为建筑史课程只要加大授课内容,学生就可以获得较多的知识,对于知识如何较好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等具体的问题却缺乏思考,在教学上缺少创新意识。这种教学现状的直接结果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学生的消化吸收不好。
3.学习的方面:由于建筑史课图片多、内容多,学生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注意力为建筑的形体、造型所吸引或好奇于其背后的故事,对理论的关注和认识则不足。
三、新的教学模式
1.树立正确的教和学思想观念。首先,开设建筑史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整个大学阶段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作为教师要明确上好第一堂课的重要性,为学生讲述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意义所在,使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进入课程的学习。并结合当前社会新建筑、新思想进行讲授,这样可以使该课程更具活力,也能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2.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授课时采用了传统教学方法与投影、照片展示、幻灯片、视频动画等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相结合,对于讲授那些信息量大的教学内容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教学更为直观高效,而对于那些需要学生理解性记忆的图示,则以传统教学方法带动学生亲手绘制,更能起到加深记忆的目的。
3.将建筑史与其他专业课程相衔接。
4.课堂讲授和实践相结合。中外建筑史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和实践相结合延伸到更为广阔的设计实践领域。建筑史理论教学的相关背景知识,带动和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视角解读传统建筑文化,启发学生创新思考现代建筑设计问题的本土解决之路,拓宽和加强了建筑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5.开放、互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任课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突破传统教科书局限,补充大量相关研究领域最近的研究成果,在教学中,针对同学有限的认知水平,深入浅出地阐明关键,并总结提出有一定学术深度又为学生感兴趣的思考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避免“填鸭式”和单纯的理论教学,从而实现认知水平的提升。
篇5
我们的访谈从他如何走上建筑设计的道路开始。
中外建筑:能否谈谈您是如何走上建筑设计这条道路的?是兴趣导致的自然选择吗?
王兴田:很多人问过我这一问题,走上建筑创作的道路可以说纯属偶然。
1979年考上大学时,我对设计专业并不了解。尤其当时建筑设计还属于土木工程的分支,认为土木就是跑工地、搞基建。因为数理化成绩非常好,―直希望从事与物理相关的职业,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几个学校的物理专业,还准备报考天津大学的电子工程专业。碰巧地是,前来招生的天津大学老师是建筑学专业的书记,建议我应该去建筑系,原因有两点:第一有一些美术基础,第二是山西省三好学生。所以很偶然的,我到了建筑系。大学期间才逐渐了解建筑学虽是一个理工科的学科,但包涵人文、艺术等各个学科的交融,涉及面很广,大学期间培养的学科兴趣对我今后的发展帮助很大,也让我对建筑专业的信心更强。
中外建筑:据了解,您当年从天津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为什么选择东渡留学?
王兴田:学校需要年轻力量,在天津大学念大三时系主任建议我留校。而后直接考上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天津大学教书。至于去日本留学也是兴趣使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我们的建筑设计创作在封闭几十年以后,和世界的差距仍然很大,觉得“走出去”看看非常有必要。当时对日本建筑也非常感兴趣,日本和中国同属东方文化,但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始终没有把自己的传统文化、渊源剥离开来,走了一条日本特有的东方现代化之路。这是非常吸引我的地方,因此选择日本作为再深造的一个环境。
中外建筑:在我认识和采访过的很多建筑师中,您给我的印象非常严谨,细致。包括您和您的团队所完成的作品,对于细部处理和精益求精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否跟您在早稻田大学所受教育有关?
王兴田:对于一个建筑作品的评价,往往在目前的国内偏重于“形”,比如外观是否漂亮、表现力如何等等。实际上一个建筑不仅仅是创意与外形,更要注重空间尺度和功能,建成以后对于人的使用需求,对环境、社会的贡献等等才是其价值的体现。就好比一件乐器,一架小提琴不论用什么材质制作、外观如何漂亮,但只有拉出美妙音乐才是真正价值的体现。
建筑也是同样的道理,不仅仅只是供人观赏,应该从内到外散发出空间表达和建筑师的用意及情感。所以我们的团队一直强调建筑需要创意、需要创造,建筑的每一个界面,每一个细节都能散发内涵,和主题保持一致。就比如汽车,也不只是看外表,还要关注性能和细节,这其实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不是片面的。在创意上很多设计事务所都在努力,只是我们对细节的追求比别人更到位,更能体现建筑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这也是在国内建筑师往往容易忽略的、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中外建筑:您认为在早稻田大学的经历对您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王兴田:谈到这一话题,可以说说我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我认为,日本的现代化发展先是完全照搬照抄,再到独立的发展日本特色,这一过程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现代化之路也应该跟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建筑创作领域也是一样,完全脱离开地域、气候条件、生活习惯、宗教、文化等照搬照抄,肯定和历史文化格格不入。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建筑设计行业发展也很浮躁,我很坚定的提出“地域主义”的概念,现在看来这种观点很有价值。当然真正能落到实处、进行探讨实施的情况仍然不多,真正地建筑创作不能一味迎合开发商进行设计。
中外建筑:您在上世纪90年代回国创业,这样选择是为了什么?回国后创立日兴设计事务所,跟您想象中的创业是否有差距,遇到了哪些问题?
王兴田:当时回国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要做本土的、有中国地域特色的建筑。恰好当时国内市场也提供了一个创作的机会,有这样一个市场值得我去创业。三十几岁的年龄恰逢时机,对于自己一直想要追求的建筑创作,怎样把这样的理念落到实处、融入到创作实践中,我觉得可以进行一些尝试。
当然,回国后遇到了许多意料之外的困难。90年代没有正式户口,我使用的是护照,拿着护照办理机票,价格和待遇都不一样,信用卡也不能办理……遇到一系列问题。而且注册的是外资公司,在录用人员方面却不能给员工提供相应待遇,比如招收毕业生的户口落户、档案关系等都存在问题。所以,也正是那个时期赶上国内建筑创作发展的转型期,挑战与机遇并存。
中外建筑:从1995年创立日兴设计至今,您经历了中国社会百年难遇的发展期,对于建筑设计行业的大环境,您带领团队一直浸其中,如何评价这十多年的行业进步与企业发展?
王兴田:成立日兴设计时,我就确定一个信念:在创作上,在整个设计全过程的把握上、在服务上要实现一流水准。围绕这样的目标,在合伙人组建时,分工和目标理念也都达成一致性。从日兴设计的创作经历看,不论是日本在中国投资的项目,还是国内政府或开发商的项目,我们都把握住这三个层面的目标,不仅仅从创意、创作上引导出概念,而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实现创作。真正的创作不是概念,需要用专业技术表达和实现。
当然,不同时期的开发商和创作环境也不一样。十多年来,中国制度的逐渐完善和开发商、政府对创作认识的逐渐成熟,给我们的设计提供了越来越好的环境。一方面事务所要有人才与创作,另一方面没有达成共识的开发商或建设者,也很难有创作环境。从2000年开始,国家主张建立事务所,提出一种新兴的、能够与国际接轨的想法,我们作为首批事务所加入这一行列,开始能够实现真正的出图,使得创作真正能按照我们的思路和做法进行实践,也出现了南通珠算博物馆、无锡国宾馆等一系列作品。尤其是2003至2004年以后,我们做了几个作品得到了社会认可。当地政府也明确表示,希望设计师创作出作品,留下一些让人们记住的经典,更加强调社会效应。在某些开发商看来,社会效应大于经济效应的活儿也愿意实施。所以真正进入创作的时代之后,也能激发建筑师的创作欲和水准,建筑师也更加注重设计品质。大环境的影响对于建筑创作行业发展非常重要,不具备创作或者敷衍了事的设计会逐渐被社会淘汰,建筑设计行业也能因此逐渐走向健康。
中外建筑:今年是个比较特殊的年份,很多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除了建筑师的身份,您还是企业的领导者,如何看待这一段特殊的时期?
王兴田:目前的市场趋势与我们公司的定位、追求及服务宗旨是一致的,并不会觉得当前市场对业务有过大影响。
国内的建筑创作市场逐渐也在走向完善和成熟,市场在“认可”我们所提供的服务,认识到注重建筑品质和理念的重要性。尤其在这一点上,日兴设计在15年
成长期中一直不懈追求。从一开始不被理解,到大部分市场形成成熟地对创作的理解和追求。这一变化对于我们来说如鱼得水,这也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并不是任何事务所或设计院,决定注重品质、提升服务就能实现的。一个多年积累的体系很难一蹴而就,关系到公司的宗旨和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与创作过程、提供的服务有关,这些都将反馈到市场,整个循环体系的建立并非短期内能实现。
从我们建立人力资源库开始,直接从大学招聘人才悉心培养,从创作理念、宗旨到设计全过程无形中成为一个团队的体系。所以逐渐成熟的他们现在能充分地发挥作用,面临各种竞争。我们做的世博会韩国馆、新加坡馆能与外方的理念一拍即合,表现力非常到位,技术掌控得心应手,这非常令人欣喜。国内几个大型房地产商在对比自己选择的建筑设计团队,反过来找到我们的理由也很明显,因为从服务、全过程把控、创作理念上,我们的积累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一种支撑。
中外建筑:您所规划的日兴设计蓝图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或者说您希望日兴的未来成为一个怎样的设计机构?
王兴田:从创作到服务以及思想理念,我们希望能走在业界的最前头,这是我们的一个梦。日兴设计自2002年开始逐步培养新人,用团队的思想和作风帮助他们确立明晰、正确的工作方式。我希望从他们中间能成长出一些思想性强、有追求的建筑师,这也关系到一个团队一个体系的建立。创作光靠我一个人不行,最终要靠一个团队来完成。今后的建筑越来越复杂,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设计团队提供的技术也要求越来越精湛。因此我们团队的专业力量和人才库会逐步建立起来,朝向一个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在不同方向和领域都将有所建树。
中外建筑:任何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建筑师的产生都是从其自身的职业追求开始的,将这种追求贯穿于其作品的创作,作品才会具有生命,具有历史的价值。您在建筑创作中追求的东西是什么?
王兴田:首先,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怎样不丢失中国的地域特色。网络化信息化世界里,同质化倾向非常明显,但千万不要忘记我们所处的特定环境和场景,所处在亚热带区域、处在一个人文荟萃的国度,包括宗教、人种、气候……这些都改变不了。在这个场所有特定的审美、生活习惯,也就决定建筑的特点、表现方式、技术和条件等都有区别。比如在黄土高原、在江南地区,同样可以做生态建筑,但是结果和表现方式却不一样。
第二,建筑不是孤立的,建筑如何对城市有所贡献,与城市的空间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建筑所表现的是城市文脉、城市空间尺度、城市规模功能需求等等,并不是所有建筑都要求标新立异,而是如何谦虚地、符合城市概念、植入城市当中。
第三,如何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比如设计不到位的建筑,3-5年后其功能或对环境的影响产生了变化,不得不推倒重建,这样的事例很多。建筑创作实实在在影响到建筑的功能及耐久性,如果建筑物的功能设计合理,可能几十年以后还在使用,建筑生命周期的耐久性延长就意味着对环境负荷的减少。
中外建筑:您是否有崇拜或者欣赏的建筑大师?他们身上哪些东西让你推崇他们?
王兴田:实际上我喜欢解读很多著名建筑师的作品。从日本建筑师稹文彦的创作中能读出很多内涵、一遍两遍去解读,耐人寻味。他对建筑的创作价值观值得学习,因为即使用现代技术去展现,也始终没有迷失他对日本文化、对日本本土理念的追求,他的创作才能很打动人。他的所有作品我几乎都去解读,无论从大的创作概念还是微小的细节,始终从骨子里渗透着他的特色。在日本的建筑师群体中,特别是学习西方的一些思想和手法,让日本建筑师走过很多弯路,但是稹文彦改变了钢筋混凝土的一种单纯符号形式,使用特有的现代技术和材料进行创作。
中外建筑:您认为中国难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根源在哪儿?
王兴田:评判大师,在国外也没有这样的做法,大师都是凭借作品和他们公认的影响力成为业界的权威。安藤野就没有在名片上印上大师的头衔吧。当然中国有中国的特色,不论大师也好,一般建筑师也罢,大家都是在创作,表现的是对建筑的挚爱。用创作出来的作品获得社会评价,而不是用大师的光环评这个奖或那个奖。
我现在也被一些开发商称为大师,但也不能说我今后的作品一定是好作品。对每一个建筑师,无论大师还是年轻的建筑师而言,每一个新的作品都是一个起点。至于一些年轻建筑师认为中国没有很出色的世界级大师,或者学者,专家教授被评为大师也是因为从事这个行业多年,而并非开创了什么,与世界级的大师有差距。我认为可能还是与体制、国力以及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系。
中外建筑:过去十多年中,日兴设计完成了诸多有口皆碑的作品,比如中国南通珠算博物馆,无锡太湖饭店国宾馆、上海湾-鄂尔多斯国际广场、上海长宁公共卫生中心、南通地税征管中心等作品,如果让您选择,你会觉得哪一个作品最能够代表您的创作思想?
王兴田:在这些作品中,每一个都有不同的切入点,不能一概而论这就是我的创作思想的体现,但是每一个作品都或多或少渗透着自己的价值观在其中。根据不同的项目内容和功能,根据不同的地点和外部环境,不同的限制要求等都不一样,只是自己的追求和价值观始终没有变,有的项目可能表现得多一些,有的受到一些限制。
中外建筑:这些年,我们也注意到您一直活跃于中国建筑设计界的学术圈,您本人也是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召集人、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理事、同时还是三本学术杂志《建筑细部》、《建筑与文化》、《中外建筑》的编委,对于当今建筑学术界,您有怎样的看法或者期待?
王兴田:实际上建筑思想的提高和完善过程,和我们平时的修养息息相关,建筑创作的思想和理论完善也需要一个过程。没有理论、没有思想的建筑师,设计也会很苍白。至今我们也一直在探讨一些问题,在业内进行横向交流,包括和国际建筑师的交流与项目合作。今年和国外建筑师合作的比如世博会及各场馆的设计,和他们的思想交流对我们帮助很大。所以建筑学术界与其说是为大家服务,不如说是构建5"--个供大家交流的平台,起码对我们这样一个群体的创作和提升有很大帮助。
中外建筑:面对今天开放的中国,您对许多年轻建筑师大胆超前的创作,如何评价?
王兴田:建筑的多元化我很赞同,在国外也一样,主流归主流,各种个性化建筑师也都有。我不赞成一概而论地说,这就是主流或者这些人不能生存。现在对一些作品做出过早地判断一一好或不好都为时过早。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筑只有一个,如果大量的建筑都这样去做,或者大量开发商都愿意这样去投入,也不现实。有了社会的各种各样需求,才产生建筑创作的多元化,多元化应该允许存在。埃菲尔铁塔一开始就被称为怪建筑,但历史证明它成为经典、成为巴黎的象征。国内有很多经典建筑、故宫、颐和园都成为人类文化遗产,如果说它豪华、奢侈,把它推倒毁除,那就没有这么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了。从历史角度看,应该用宽容对待这些创作。
篇6
工作中的高春清睿智、严谨,又敢于接受各种挑战,他用敏锐的把控力捕捉市场发展的动向,又秉承务实、协作、高效、卓越的管理理念,坚守着“以人为本、精雕细琢的灵魂建筑”的追求,在行业内获得了高度的认可和肯定。自加入阳光新业以来,高春清与企业共同前行,一路走来,风风雨雨,感慨良多。每一步运筹帷幄,都渗透着日日夜夜的审慎思考与定夺,每一个项目的诞生,都倾注着以人为本、精雕细琢的建筑理念。
中外建筑:高总你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首先请先介绍下您的从业经历以及阳光新业这些年来的发展历程。
高春清:阳光新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引进国际战略投资的A股上市地产公司,从2001年开始,我就加入到阳光新业这个大团队,从最初的项目经理兼设计总监做起,到今天成为这家公司的总经理,成长的过程中感触颇多。在十几年的从业经历中,我亲眼见证了阳光新业高速发展的历程,阳光上东、鹭岭国际高尔夫森林别墅区、分钟寺新业广场等项目的完美建成,正是我们阳光新业对建筑精雕细琢品质追求的最好见证,也是回馈国民的最佳形式。
凭借十余年的专业地产开发运营经验,阳光新业以打造精品工程为己任,所建工程往往成为区域标杆。以标准化流程打造的“阳光新生活广场”、“阳光新城市广场”、“阳光新业中心”系列品牌购物中心更将成为商业地产新高度。同时,阳光上东项目也是最让引我为傲的,此项目是建筑艺术与科技结构技术相结合后的完美产物,纯粹以创新设计为理念,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可堪称北京市最清新的一道风景,更是与世界建筑节、LEAF Awards 2010大奖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外建筑:近几年来,阳光新业在您的引领下收获了诸多荣誉,那您从业多年来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高春清:说到感受,我最大的体会可以用“差异化”和“细节”两个词概括。在面对当前资源类似的情形下,地产企业最需要做到的是突破传统,创造可能。所以,我带领阳光新业团队,开辟出一条差异化的道路,将以人为本、精致建筑的概念导入。鹭岭项目就属于原创性的演绎介于原生态与住宅之间的自然感受,既有家的温暖,又有大自然的尊崇,做明显差异化的精致建筑才是我们阳光新业的最大的亮点。
对于细节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我有着更为深刻的洞见。十余年的从业经历,这个行业改变了很多人,自然包括我和我的团队。每一个项目从开发投资、运营、建筑施工……在阳光新业,各个环节都能把精益求精发挥到极致。时常在建筑施工方案上反复探讨,从风格到品牌,从档次到价值,从实用性到美观度等等。如此的精雕细琢,只为能带给购房者更高层次的身心满足。
中外建筑:与其他地l产开发企业相比,阳光新业还有哪些最突出的特点或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高春清:说起阳光新业的优势,让我感觉十分骄傲。在阳光新业,除了专注地产项目的开发和地产建筑,还有很多优势是其他地产企业无法匹敌的。比如说领先的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的资本运作理念以及良好的合作伙伴资源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阳光新业最突出的优势。十余年来,阳光新业所着力打造、策划、规划、开发、招商、运营的地产项目,最注重的是从每个环节终挖掘潜力,不断提升利润和贡献。
中外建筑:针对目前全国房地产寒冬的现象,作为地产开发企业您认为着重要抓好哪几方面的工作?
高春清:在阳光新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始终秉承的是真诚、精致、进取的精神,一心为客户着想,为国民建造最精致的房品。这就是我们地产开发企业必须着重抓好的几个方面,即便面对地产的寒冬现象,“以人为本,打造精雕细琢的建筑”始终是阳光新业人永不改变的原则,今天,阳光新业的品牌已然深入人心,我认为这和我们的开发理念与建筑品质是分不开的。专注发展优质地产项目、饱受各界好评、收获多项荣誉与认同,是我们阳光新业在地产市场中永褒青春的坚强后盾。
篇7
关键词:建筑师 岗位培训 成长激励
1前言
建筑含意在《韦氏英文字典》是这样表述的:①没计房屋与建筑房屋的科学与行业;②构造的一种风格。这个简要的定义,虽然反映了建筑与土木工程的区别,但基本上还是指建筑本身涵盖的层面,应该是狭义的。广义的建筑就是指人类居住的环境,它是一个整体,一个环环相扣而且必须由小到大紧密配合的层次关系。因此,建筑具备多重的属性,它与人的行为、工程、科学、社会行业有关,而又与美感和艺术有关。建筑是一门必须面面具备的学科与行业,而围绕它的中心论题就是“人”。
建筑师既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2000多年前,罗马的一位建筑理论家维特鲁维斯曾经指出:建筑的置要素是适用、坚阔、美观。从这个论点引申开来,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地说,是许多门技术科学的综合产物。此建筑师首先是一个工程师。同时,建筑师必须是一个艺术家。为,建筑设计的过程,也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建筑设计要从社会科学角度解决适用的问题,从技术科学的角度经济地实现坚固的问题,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美观的的问题。也就是说,建筑师思考和关照的层面是十分广泛的,一个杰出的设计要能反映时代、社会、环境,而且又能满足使用的功能并具备美感与历史感。那些闻名中外的建筑没计无一不证明了这一点。
2建筑师的培训
这里主要是指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从事工作以后的培训。
(1)知识的积累。作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除本专业外,还要掌握相关学科知识,诸如给排水、供热通风、通讯网络、工程经济、工程材料、道路交通、环保:【J生以及声学、光学、美学、绘画等,仅靠在学校学习的几年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城市在发展,环境在变化,技术在更新,因此建筑师必须加强知识的积累,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广泛查阅文献,善于在网上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
(2)实践的积累。建筑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根据工程任务书的要求,设计最适用、最经济、最坚固而又尽可能美观的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检查并监督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工程竣工后还要参加验收工作。这个十分重要的实践过程,在学校是学不到的。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要综合运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做出各方部满意的设计。同时,要锻炼自己处理问题、协调各方问题的管理能力。作为一名建筑师,要敢于承担大型项目,参加一个大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投产的全过程,获得的收获是十分巨大的。
(3)观察的积累。建筑大师梁思成说:“建筑是一种全民性的、体积最大、形像显著、‘寿命’极长的‘创作’。”正是由于建筑的这个特点,建筑师需要多观察、多涉猎,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目的。有条件的话应该多看一看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建筑。如悉尼歌剧院、圣彼德教堂、温哥华图书馆、玻璃大楼菲利浦、约翰逊(美国匹兹堡)、凡尔赛宫、埃菲尔铁塔、里昂机场的高速铁路车站以及中国的故宫、首都人民大会堂等,观察这些建筑的自然条件,人为条件、比例、尺度、功能、美感、含意以及空问感、历史感等,在观察的基础上,再进行理性的思考。这样,无疑会有一个大的进步。
3建筑师的激励
由于建筑师的特殊工作性,目前它已成为社会上流动最频繁的职业之一。因此,每一个企业和单位都必须更加重视建筑师的激励。
(1)重视薪酬的外部公平性。这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单位要想留住建筑师,首要的问题就是建筑师的收入水平要达到甚至超过同行业的收入平均水平。只有有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才能留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做好薪酬外部公平性的基础是做好薪酬市场调研,清楚类似企业和岗位的薪酬制度,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具有竞争性的薪酬。由于目前国企薪酬的刚性约束较多,这也成为国企建筑师流失较多的重要原因。
篇8
关键词:建筑平面,空间设计,内部空间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design methods of building plane combination to use what space combination way, what kind of space combination form, adopt what kind of space combination technique of building space organic combination rises, are discussed, with strong theoretical and value, for reference.
Keywords: building plane, and space design, interior spac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设计不仅要研究每一个空间的设计要求和方法,还需要研究每一个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其较为复杂的关系中找出空间组合的总体性和规律性,以便更好地使用建筑的空间。文章从建筑平面组合设计的方法着手,就采用何种空间组合方式、何种空间组合形式、采用什么样的空间组合手法将建筑各种空间有机地组合起来,进行探讨。
一、平面功能分析
平面功能分析其实就是分析人在空间中行为活动的规律,并以此作为确定房间布置的标准。常见的平面功能分析方法有:
1.单元分析法。组成建筑物的基本单位是单元,一个建筑物一般都是由很多个相同或不同的单元组成,而这些单元之间可能是没有任何功能联系的,如住宅建筑、幼儿园中的幼儿生活区等,对于这些建筑,应该侧重从单元内各使用空间进行功能分析。首先,考虑好这个单元内部的各部分空间,包括卧室、活动室、盥洗 、衣帽间、室外活动等等。 然后,把办公、辅助的划分为一个单元,再把这几个部分进行拼接。这就是按单元进行分析的一种功能划分方法 。
2.流线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主要是适用于对人流流线和生产流线的要求较高的展览建筑、交通建筑、生产性建筑,以便能够确保使用空间能够按一定顺序排列,避免人流、车流、货流交叉,保证短捷通畅,因此需要侧重流线安排进行功能分析。比如说,在汽车客运站设计中,可以把旅客流线、车辆流线、行李流线分开,从流动方向分为进站流线和出站流线,然后再进行平面功能的完善。
3.以大空间为主体的分析法。有些建筑其主要部分、主要使用空间很明显,如影剧院、体育场馆等。所以在进行空间组合时,应该把功能分析侧重在主要部分、主要使用空间的分析研究上。首先,找出要做的建筑的重点是哪部分功能。然后,围绕该部分进行平面组合,譬如,观演建筑主要是围绕观众厅来组织其他的辅助空间和交通。
4.组、类分析法。主要适用于使用功能复杂、规模较大的建筑,按使用性质,把所有的房间分成几组,按照各组的特点要求,再进一步分析相互关系。譬如,我们常接触到的教学楼,中学一般包括教学、办公和生活服务三个大基本的部分。教学部分主要包括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等。这个部分主要为学生使用,要求有安静的环境,应避免干扰,这是一个区域。办公部分主要包括行政办公和教师办公,行政办公既要考虑对内又要考虑对外的联系,教师办公则主要是考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生活部分主要是包括宿舍、食堂、开水间、淋浴等,这些房间除宿舍外,一般有噪音污染,所以要保持与教学部分的隔离,还要考虑物品运输、垃圾清运和对外直接出入口的关系。
二、建筑空间平面组合设计
在掌握一个建筑各使用空间的使用要求、各使用空间之间功能关系的前提上,可以开始考虑采取合理的空间组合方式,在建筑使用空间功能分析结果的指导下,将建筑的各个部分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一个建筑整体。建筑空间平面组合的基本方式主要有:
1.走道式。为了确保各使用房间的安静和不受干扰,可以采用走道式的组合方式。因为,走道式组合主要是通过走道来联系各个房间,这样就可以保证使用空间与交通联系空间明确分开。如果一个建筑有数量较多的使用空间,而且房间相似和重复率高,则可以考虑采用这种组合方式,如宿舍、办公楼、学校教学楼、医院等建筑。根据使用要求、地区气候条件的不同,又可把走道式建筑分为内廊式和外廊式。所谓的内廊式,就是沿走道两边均安排使用房间,此组合较适合于北方建筑,其最突出的优点是:走道使用率高,节约交通面积,保温节能,经济实用。
2.单元式。单元式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形式,其主要是以楼梯来联系各个使用房间,从而形成各基本单元,然后再由各个基本单元相接形成一个建筑的整体,此时各个单元之间的关系可以是隔离的,也可以是联系的。这种组合方式的最大特点是:空间集中、紧凑,可以很好的保持安静和避免外界干扰,所以住宅建筑使用较为广泛。
3.广厅式。通过广厅形成空间的核心来联系各个房间就叫做广厅式。广厅是大量人流的集散中心,通过它不仅可以把人流分散到各主要使用空间,也可以把各主要使用空间的人流汇集到这个中心,这就是这种组合方式的特点。通过这样的设计理念,可以把广厅变为整个建筑的交通联系中枢,一幢建筑有一个或几个中枢,主要是看其规模大小。这种组合方式适合于如博物馆、火车站、图书馆、航空站等,有大量人流集散的公共建筑。
三、建筑内部空间组合设计手法
1建筑内部空间组合的空间关系
按照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不同的组合方法。建筑空间组合的基础是空间之间的关系。从位置关系上看,空间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
1.1邻接关系。通过一个分隔面将两个独立的空间分隔,当然分隔面上允许各个空间,按照各自的功能或者象征意图的需要,合理清晰地加以划定。既将空间分隔又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那些面的特点,决定了相邻空间之间的视觉及空间的连续程度。分隔面的形式:两个空间之间的分隔面,既可以是完全界面,也可以是不完全界面,既可以是由列柱形成的虚界面,也可以是由于地面的抬高或降低形成的虚拟截面。
1.2过渡连接关系。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空间,可以由第三个过渡空间来连接或联系,叫做“过渡连接”。在这种空间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过渡的特征,通常情况下过渡空间在尺度上不能大于它所连接的空间,当然在特殊情况下,根据设计的需要也可以等于或大于它所连接的空间。
1.3穿插关系。所谓的穿插关系是由两个空间构成,而在一定范围内产生相互重叠,进而形成一个公共空间地带。体积重叠部分的归属情况决定了这两个空间是否能保持其各自作为空间所具有的界限及完整性。
2建筑内部空间组合手法
2.1空间对比与变化。大小高低的对比:借助空间大小的强烈对比作用而获得小中见大的效果,在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时常采用,也就是俗称的“欲扬先抑”的手法。实际上,这种手法在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建筑中都有运用,时常会借空间大小的对比作用来凸显主体空间,其主要原理是:意识地安排一个极小或极低的空间在通往主体大空间的前部,此时,人们的视野被极度地压缩,当走进高大的主体空间时,视野会变得很开阔,这样直接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情绪突变,变得激动与振奋。开敞与封闭的对比:空间界面的虚实关系其实就是空间的开敞与封闭。所谓封闭空间,指的是界面以实为主,开小窗或不开窗的空间;相反,开敞空间,指的是界面以虚为主,以大面积玻璃围合的空间。相较而言,前一种与外界较隔绝,因此空间室内光线比较暗淡;后一种与外界的关系较密切,所以空间比较明朗。这样一来,当人们从前一种空间走进后一种空间时,强烈的对比作用会让人顿时感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2.2空间的重复与再现。在建筑的有机统一整体中,通过对比可以打破单调以求得变化,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看,重复与再现可借协调而求得统一。尽管错误的、不适当的重复可能给人产生单调感,但适当的、合理的重复不一定会产生单调。举例来说,在音乐中,会通过某个旋律的重复形成一定的主题,这样的重复不是单调,而是整个乐曲的统一和谐。建筑空间组合也是如此,合理的运用对比与重复这两种手法,可以产生相辅相成的综合效果。其实,在建筑的对称布局形式中,所有对称都必然包含着对比和重复这两方面的因素。在古代建筑师那里常把对称的格局称为“排偶”。所谓偶,指的就是成双成对的意思,其实也就是两两重复地出现。这样,从全局来看既有对比和变化,又有重复和再现,从而把两种互相对立的因素统一在一个整体之内。
结语
在现代建筑结构日常复杂化和丰富化的今天,建筑的结构已经开始朝多元化发展,要保证建筑空间的使用质量,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就必须要在建筑平面组合设计方法上作出正确的选择,保证设计组合方法符合建筑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美术欣赏
电脑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成为辅助教学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它以生动的形式,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们眼前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前景,在小学美术中,电脑多媒体教学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一、在新课导入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声、形、情、境熔于一炉,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以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二、为美术欣赏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美术欣赏其内容浩如烟海,时空跨越古今中外。以往要上好美术欣赏课,需搜集大量教学挂图,搜罗有关幻灯片、录像带,在讲课时要进行大量的口头解说,不少教师把上好欣赏课视为畏途,学生对乏味的欣赏课持不欢迎的态度。
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则大为改观。伴随着图象、文字、声音的出现,学生的主动性更强了。
当你欣赏经典名作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视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里漫步,在想象空间里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当你欣赏建筑艺术,不但可以用惯常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形状和内部构造,而且可以作动感演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另一种显示方式是设置一条观赏路线,让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可以跨越桥梁,穿过街道,欣赏周边的建筑外形,也可以按设计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和陈设。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
比如,在上《趣味小台历》这一课时,我给学生播放了各种各样的台历的图片,这些小台历设计得越来越美观,越来越富个性化,选取的材料越来越考究,制作也越来越精致。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强调自己创作,可以任意想象形状、颜色等,通过多媒体电教手段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造型的创造能力。所以在评价作品时,学生的作品可以说是千奇百怪,各种各样,并且有很多好作品。
三、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武汉高校;建筑;英语标识;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52-02
一、现状分析
英语作为国际化的语言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当作不同文化间沟通与交流的桥梁,高校内英语标识能展示一个校园群体积极建设,传承和传播本校园自身的文化的意识。从传承角度而言,挖掘建筑名称的历史由来及其内涵寓意,掀起一场传承校园文化的风暴,使全校师生更深刻地理解校园各建筑的文化内涵;从传播角度而言,英文建筑标识为校园内外的留学生及国际友人提供个性鲜明且极具人文气息的英文指示标,方便其出行的同时也达到传播校园文化的目的。本论文以武汉理工大学为样本,并选定以校园内最醒目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的名称为具体研究对象,研究出一套系统完善、具有特色的建筑物英语标识语,并将此研究精神和方法推广到更多高校。本次论文将会切实地为武汉理工大学的文化建设和传播带来益处,并惠及更多的大学校园。同时这一研究过程也将丰富英语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为翻译理论的实践运用提供机会。
二、翻译策略
本论文中我们使用到的主要翻译理论有归化法、异化法、音译法、形译法等等,具体优缺点如下所示:
归化法(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异化法(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音译法(Transliteration):顾名思义,是一种译音代义的方法。多用于专有名词、民族特有事物名词以及无对应词的翻译。音译法受到了广泛的使用,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使翻译具有异国情调,简洁明了,起到填空补缺、限定和扩大已有术语,使音译词语义更加准确等作用。与此同时,一些译音不统一、译音不准确,致使错误联想等不规范的现象也是其弊端。
形译法(Figure translation):用英语常用字母的形象来为形状相似的物体定名。该翻译方法可以省略很多复杂的诠释过程,使译文简洁明了、形象生动,更易于理解。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根据本校建筑的风格及特点,将表面矛盾而实质互补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相结合,辅以音译法、形译法和意译法等翻译方法,将五种翻译方法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初步得出我校12个代表性建筑的英语标识语。
三、研究结论
以下列举三个具体翻译实例加以阐述各种翻译方法的使用:
1.鉴湖广场。鉴主广场名字源于其所在的位置――本校鉴主大楼正前方。鉴湖校区内有鉴主、鉴2、鉴3等教学楼,由此可见,“主”字是为使鉴湖校区各教学楼之间相互区分之便利而用。但实际上整个鉴湖校区的湖泊和广场都分别只有一个,即我们可以直接称鉴主广场为鉴湖广场,如此一来减少了翻译的障碍又不损该广场的所指实际意义。至于鉴湖一词,其意指湖面平静如镜,可照鉴湖边山水、游人和建筑,使人在游湖时犹如在画中游览。“鉴”即为映照,由于“鉴湖”含义丰富,所以需要翔实的文字解说才使观赏者明晰,而名称翻译最忌拖沓冗长,兼之鉴湖作为本校知名景点,其中文名字因简洁而广为人知,外国学生也习惯称其为“Jian Lake”,所以此处我们对“鉴”字采用音译法,取其音“jian”以同时方便中外学生。因此鉴主广场的最终英文名称为“Jian Lake Square”。(对于鉴湖名称含义的解说,本研究建议校方在鉴湖景点处设立中英文双语解说的石碑以使中外学生更好地了解其命名内涵。)
2.风味食堂。此处对于“食堂”我们选用cafeteria,简称café,它一方面指自助式餐厅,另一方面指可在露天餐饮闲聊的地方。而canteen指较为嘈杂的食堂。针对风味食堂二楼为自助餐或称菜的用餐形式,且在门口建了露天用餐的阳台,cafeteria更适合这样轻松随意的用餐情调。另外,此食堂“风味”二字表达了此食堂食物有当地风味当地特色的含义,若使用归化法或音译法,则不如此处选择的异化法表达其丰富内涵,帮助外国留学生理解其含义。因此我们将风味食堂的英文译名定为Local Flavor Cafeteria.最终采用的异化法翻译。
3.鉴主大楼。鉴主大楼是一座形似英文字母I的建筑,留学生广用I-Building指代这座大楼。又由于鉴主大楼是我校计算机实验室集中地,使用以字母I开头的IT一词,既表明了其信息技术的功能特征又符合其外部特征。此翻译使大楼名称的形与意达到完美结合。因此我们采用了形译法和意译法将鉴主大楼译为IT-Building。
四、结语
建筑的英语标识的翻译工作,看似是小事,其实直接关系到一个校园、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校园内规范优美的标识语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因此更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但英语标识的翻译不同于其他种类的翻译,其社会性较强,要做好其翻译,除了要提高译者的水平,翻译得专业准确、富有人文关怀,还要形成完备统一的建筑标识翻译体系。为此,本研究也将在该方面不断深化认识。未来,我们期待一套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处处皆英语的环境成长,让外国友人来华工作学习旅游都不再迷失方向,让每个中国人提起都引以为傲的建筑英语标识系统,也愿意为它的到来不懈地付出我们的努力!
参考文献:
[1]Bassbett-McGuire,Susan.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88.
[2]Schulte,R. & J.Biguenet.Theories of Translation.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3]马秉义.汉译英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