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在法学专业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在法学专业的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在法学专业的应用

篇1

一、分层教学法的内涵

分层教学法,即针对班内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经过努力得到最优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它克服了传统教学内容、要求、方法同步化带来的种种弊端,保证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合适方向,制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学会学习。

二、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学生分层

准确把握学生现状,合理划分层次,是搞好分层教学的重点所在。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考学生的理解能力、钻研能力、自学动手能力、接受与学习知识的快慢速度等综合能力,把学生按优秀、中等、滞后分成A、B、C三组。其中,A组是较聪明和家里已有电脑的,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已掌握较多的学生,他们比较容易接受课堂内容;B组学生是在初中阶段有一定电脑知识,自学动手能力、接受能力较一般的;C组是几乎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习起来比较吃力。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层次小组的学生不是长期固定的,而是可升级的(没有降级)。同时,要使学生正确对待分组方式,明确教师分组目的,防止出现优秀生骄傲自满、中等生得过且过、差生自暴自弃等不良现象。

2.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不仅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根据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还要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准确、恰当地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对A组学生来说,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之上要进一步发挥其特长及个性,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对B组学生,则在掌握基础知识情况下开发其学习能力;对C组滞后生,则敦促其打好基础,耐心辅导,多加训练。

3.上机操作练习分层

上机操作课,对各层次的学生,应提出难易不同的训练目标。对于A组优等生上机操作时,教师要指导他们熟练、准确地完成实习报告,并提出较高要求;对于B组中等生,则指导其顺利完成实习报告;而对于C组滞后生,教师要指导其进行分解单项练习,循序渐进,并对每个极小的进步都要给予一定的肯定。例如,对于非微机专业的学生,在汉字录入上机练习课中,笔者指导A组学生练习五笔字型输入法,指导B组学生使用双拼输入法,指导C组学生使用全拼输入法。经过一段时间,班内学生的操作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布置课后作业分层

课后布置作业是计算机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布置课后作业切勿“一刀切”。布置作业,要分层次,作业量与难易程度要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相适应。教师可以给A组学生安排较难作业,要求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给B组学生布置稍微有难度的作业,让有余力的学生多进行思考;而针对C组滞后生,则应只布置基础部分作业,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例如,在学完Word布置作业时,教师可让优等生自己确定一个具体任务,并提出格式上的技术要求,让学生根据任务独立收集素材,完成任务;对中等生,则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的素材库,再提供几个样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素材,参考教师提供的样张,完成自己的作品;对于滞后生,则提供一个图文混排的样本中所需的素材,让学生模仿其做出样本的内容。

篇2

关键词:激发兴趣;行动导向教学;创新思维;技能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坚持“围绕市场设专业,围绕岗位设课程,围绕实践抓教学”的理念,培养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但在我们姜堰由于普中太强大,导致职业中学生源太差,招收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对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感到困难很大。尤其是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是专业课比较难,二是学生上计算机课就想玩游戏,所以学生入学后只是三分钟热度,上实践课不允许打游戏就失去了学习兴趣。这些因素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专业课教学对实现中职培养行动导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专业课教学中,如何采用恰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呢?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各种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方能达到最佳效果。作为一个计算机专业老师,设法让学生对计算机专业产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

1.以实例激起兴趣,上好绪言课

着重讲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例如,讲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时,突出计算机技术在广告业、影楼以及动漫业的具体应用,使我们的教学贴近生活。通过讲解,许多同学不仅克服了学习的畏惧心理,而且产生了好奇心。

2.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联系,以保持兴趣

学生往往对简单重复的操作不感兴趣。我便在教学中先进行课题分解,针对具体课题,列举配置一台兼容机主要需要哪些部件,并说明配置的要点,这样把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这些事例的分析,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够解决家用电脑硬件故障的实际问题。学生看到自己维修好的家用电脑正常运行,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劲头就更足了。

3.以小制作、竞赛激活兴趣

学生好胜心强,渴望成功,利用这一特点,我组织小组之间,班级之间制作竞赛。在竞赛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通过这一活动,也促进了专业课的学习,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要做和做好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探求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一般都是将实验、实习安排在新授课后进行,作为对课本有关内容的验证、实习。这样不但浪费了时间,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为此,我打破常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

1.“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含义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8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学理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它是以就业为指导,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由一系列教学技术所组成。这种方法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所以被世界职业教育界和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

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在我国也有很大的影响,既是我国研究国外职教先进经验的主要领域,也是我国职教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国家也倡导行动导向教学为培养现代劳动者的综合职业能力服务。

所谓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目标)来引导教学的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它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换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

2.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实施

(1)课前准备:教师于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多媒体课件的准备,教学任务书的准备,学生组内分工的设计,教学设备的准备等。

(2)下达任务:教师以简洁的语言陈述这节课的任务,并下发任务书。任务书包括:主题、时间、注意事项等。

(3)完成任务:这个阶段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主体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完成任务的基本思路、方法后,按学生的具体学情,化分学习小组,组内分工协作,完成“任务”,形成“作品”。

(4)展示学生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讨论,找出规律特点,并对学生作品作出积极的评价。

3.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优点

(1)“行动导向”教学,让学生即学即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乐于去操作、掌握。当学生完成了某一任务后,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一种喜悦感,一种冲击力,这种力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兴趣。

(2)“任务”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讨论任务、分析任务、操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顺利建构起知识结构。

(3)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原先的死记硬背不复存在,所替代的是自由的讨论,这给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讨论中,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化的;答案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答案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4)由于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的项目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这一而再,再而三的训练,每当碰到新的任务时,就不再会束手无策了。

4.专业课教学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例如,我在二维动画制作软件Flash8.0的教学中,把一学期的实习课目标根据知识结构划分为三个阶段:①背景制作。②元件制作。③动画的形成。在教学中,我们根据所确定的三个行动导向把握好每一个环节。从教案的准备、素材准备,示范指导、巡视指导,到结束指导等环节,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2)教师要分层次地给学生下达行动导向。教师下达给学生的行动导向过于容易,学生会认为没有挑战性,从而失去兴趣;教师下达给学生的行动导向如果太难,学生又会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因而教师应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配不同层次的行动导向,做到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让不同学情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专业技能的训练

1.训练计算机硬件组装能力

中职学生毕业后,在计算机硬件方面最起码能进行兼容机的组装以及基本的维护。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分别扮演电脑销售员、售后服务人员和顾客,让学生针对买卖过程中的种种情况,一一解决,这样不仅让学生牢牢记住了电脑的各个组成部件及其插拔、连接法,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让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社会。

2.培训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力

教育部于2008年底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2009年初又印发了《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专业技能课程应当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应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学中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正是为了顺应现代职业教育这一培养目标。深奥的编程语言对职中的学生来说,生涩难懂,这些只能让他们失去学习兴趣。而应用软件实用性强,利于他们就业,而且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一些教学技术,可以让他们轻松掌握并能学以致用。

3.强化技能训练,理论联系实践

指导学生对应用软件进行实习。在训练中,巩固理论,强化技能。强调人人动手,掌握应用软件的使用技巧。

4.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思维过程,思维发展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让学生自主探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通过设计富有职业活动特点的问题,营造特定的思维氛围,来挖掘更深、更广的思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

在进行纪念“5.12”的宣传海报制作中,没有固定的格式,没有固定的内容,让学生在众多的资料中查找,从图片、内容、布局、创作手法、创作工具等,自主探究,积极创新。教师只是跟踪学生的设计思路,加以引导和引领。整个过程中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发挥集体智慧,创作出具有宣传意义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篇3

【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教学效果的最好检验标准。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

>> 探讨项目教学法在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纠错式教学法在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在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应用 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浅谈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 菜单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初探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高计算机专业课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课中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职业学院中的教学 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情境教学研究 开放式微课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职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尝试 新型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项目化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陈经做,肖自乾,王弗雄.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2(34):9906-9908.

[3]李晖,李俊文,张卫东.《现代通信技术》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子世界,2012,3:162-163.

作者简介:邵换峥(1981—),女,大学本科,助理讲师,现供职于漯河食品职业学院,主要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

篇4

关键词: 尝试教学法;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课;应用

一、可行性分析

(一)尝试教学法的特点。

尝试教学即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 它不是先由教师讲解,学生再做练习,而是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和互相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尝试练习去初步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传统教学方法是先讲后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始终在被动学习,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充分相信学生自身的自学能力与潜能。尝试教学法是先试后讲,即让学生先自己尝试着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再讲。 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直接凭着经验探究;当遇到困难时,学生就会主动阅读课本,主动向别人请教,主动积极思考,直到主动解决问题。 对于新问题,人人平等,解决不了,也在情理之中,学生之间没有优劣之分;解决了,学生就成功一次,他们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增添了自信。无论结果如何,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在参与,在思考,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和自学能力,促进智力发展,锻炼提高创造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具备了这些能力,将来走向社会,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以后的进修和发展。 尝试教学法主张让学生先试,即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较好地开发了潜能,课堂教学效率也就相应提高了。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培养目标。

初中生毕业后将有一部分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职校的内涵说到底就是要向市场和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中职教学一方面要求着力培养包括动手能力在内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具备就业上岗的本领;另一方面要求着重培养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及自学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本领。 尝试是探索的门户,不去尝试,就没有探索;不去探索,就没有创新,更谈不上创造。 从终身学习的要求来分析,为了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如果学生以尝试的精神,用自学(自己动手动脑)的方法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那么今后就能较快地适应技术更新、岗位转换及工作内容的变化。 因此,摆在职校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基本素质,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三)中职生现状。

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应该是初中毕业生,但近年来由于中职学校招生困难,有一些初中未毕业的学生,甚至个别学生只上过初一就进入了中职,就整体而言,中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 另外,学生上中职后思想上自我放松,经常迟到、旷课、上课开小差、睡觉、学习没兴趣、训练懈怠、不听教师安排、自习秩序混乱、作业拖拉或不做等。 他们大部分缺少自信,但其内心仍然渴望积极上进,观念中仍然明白“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就智力而言,中职生并不差,只要开发得当,有的甚至可以表现出超智力。从多元智能理论来分析,他们只是抽象思维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相对较弱而已,而其他几项智能表现尤其是动手能力却并不逊色。 因此,通过尝试教学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长处,扬长避短,形成经济社会需要的核心职业能力,也是完全可能的。

(四)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的特点。

计算机专业是中职学校设立的主要专业之一,其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占少部分;二是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占大部分。 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或进行相关操作的基础;操作性较强的内容,需要在电脑上操作,或动手组装电脑、组建网络等。 相对来说,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学习起来直观易会。

现在,生活中处处用到计算机,部分家庭就有电脑, 学生对它并不陌生。 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学生可以看着课本自己在电脑上摸索,尝试进行新内容的操作,并且操作效果短时间内就可看到。 比如:Windows操作中,建立文件夹,复制文件等,学生易产生成就感。 有些计算机课程与实际联系密切,如:计算机的组装与维修、照片的处理、广告设计等,因为这些知识实际可用,能使学生增强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动力。

二、运作模式

教师在课前发挥主导作用,设计尝试问题并制定相关技能目标;上课时让学生在解决尝试问题及达成相关技能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在获得学生尝试练习的反馈信息后,作针对性讲解和相关技能演示,在学生解决尝试问题和达成技能目标后作点评小结。其运作模式分为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和操作性较强的内容两大部分。

(一)理论性较强的内容。

对此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与它的应用相联系,为实践和后续的计算机课程打好基础,通常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其运作模式以报表和字符编码为例进行说明:

1. 复习相关旧知识。

比如“Access数据库”中的报表概述一节,提出:Access数据库的对象有哪些?已学过哪几个?各有什么特点?(七个对象,已学过表、查询、窗体)又如“计算机操作与使用”中的字符的编码一节,提出:计算机内使用几进制数?(二进制)

2. 引出新问题。

如报表概述一节,引出学习一个新的对象――报表。 字符的编码一节,提出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分类:数值型数据和非数值型数据两类,以及非数值型数据的表示方法:二进制编码。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项目教学法

引言: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中的各个专业开始被人知道、了解与重视,而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职教育中必须开始的公共基础课程,可见教育部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视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有着操作性强、直观以及应用性强的诸多特点,但是作为一种时代产物,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并不能完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做到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所以这就引出来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即项目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

1.操作性强

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很多基础的理论课程不同,不是通过看书就能够学会的,它必须经过实践上机操作才能够达到教学效果,所以操作性较强。现在一般的高职院校都拥有机房供学生们进行上机操作实践,帮助学生们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技能。

2.较为直观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授课内容无非有以下几种: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系统操作学习、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以及Internet基础等等,而这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组成Office软件的Word、PowerPoint、Excel。学习起来比较直观,框架清晰。

3.应用性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需要,计算机基础操作已经成为了各个单位的工作基础,应用性非常高,在大学时代对这些应用软件进行学习,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们适应时展变化,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项目教学法

1.项目教学法通常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独立自主的完成一个项目,即对该项目进行信息收集处理、方案设计以及实施与收尾的全过程,学生们通过这种亲历亲为的方式,加深对于项目中每一环节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与关键技巧的理解,是一种还课堂给学生的教育方法。

2.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主要是对学生们进行引导,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项目作为贯穿整个项目的主线,将理论知识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学生们的知识脉络十分清晰。

(2)改原有的授课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增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写作能力,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在提高学生们专业水平的同时,对其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决策能力以及策划能力等进行有效锻炼。

(3)改变了原有教学模式中的信息流通方式,让孩子们各抒己见,使得教师们可以更好的和学生们进行沟通,了解学生们的需要,促进教师与学生们的共同进步。

三、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措施

1.首先要明确项目的设计思路,让学生们以完成项目为目标,以项目的操作过程为实践,以书本知识为主要依据,在不偏离书本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们自主完成。

2.优化选取项目

项目的选取在项目教学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项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对其进行选择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项目主题明确,有很好的吸引力

项目的主题要明确,必须要起到教学作用,不能脱离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些与学生有关或者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项目,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这种积极性才能促使学生们进行主动学习,才能让学生们之间的讨论变得更有价值,才能最大程度上的发挥项目教学法的优越性。

(2)项目大小适中

根据课程安排与教学任务的需要来选择项目,项目的大小应该大小适中,不要让学生们做一些过大的项目,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使孩子们感到疲惫,又会严重影响教学进度。

(3)项目分解

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通常是不能一节课完成的,它需要给孩子们一个课下收集资料与思考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们合理考虑课时安排,可以以两到四节课为一个基本单元来进行项目管理,将一个项目分成各个阶段,用课上时间对孩子们进行着重引导。

四、项目教学法的实际效果

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后,课堂的氛围明显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们在课堂上激烈的讨论、积极的学习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各种技术与知识,形成了一种自主学习的风气,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学生们的自信心、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能力等,使得班级关系更加融洽,大家取长补短、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五、结语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在项目的选择上还需要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才能够得到一个完整的体系,将项目教学法运用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更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学习热情,创建一种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与班级氛围,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乃至整个高职院校的发展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未来这种教学方式一定会得到广泛的传播。

参考文献:

篇6

Abstract: "The task-driven approach" is a constructivism theory based on the method of teaching. With 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to guide teaching computer, you will find the task-driving method is very suitable. Driven by task more can stimulate the student interest,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high quality,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mand of skilled talents.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eaching, the author summed up advantages of using the model in computer teaching and the key of using the model in teaching practice.

关键词: 任务驱动;计算机;实践教学

Key words: task-driven;computer;practic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176-02

0引言

计算机实践教学是整个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对教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任务驱动教学则用案例推动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由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索、主动实践的过程。近几年来本课程组在我院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初步探索表明,运用到多媒体相关课程中,获得了较佳教学效果。

1任务驱动法研究意义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教学方法。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计算机教学,就会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很适合。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它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老套路,不再按照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的顺序,而是以完成一个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多方面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某个案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和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任务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以任务驱动主导的教学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再以知识点作为线索,而是改用任务为线索串联模块,组成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往往以某一任务案例布置,来导入教学,激发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欲望。老师讲解时间减少,而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对在任务案例完成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表现出来的问题,则由教师在巡视时解决。实践证明,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加强自主学习,深人理解教材,增强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对于教学来说,可以激励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相互促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新型IT人才。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够创新的、有个性的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能力及教师素质,教师们已能熟练的运用该教学法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研究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有着重大意义。

2“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模式实施

2.1 明确任务驱动教学法内涵,为教师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明确了教学方法,使教师们在工作中有了方向,也激发了教师们在实践教学中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改变教学单向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通过此教学法运用,彻底改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构建一个有序、高效充满生机和活力和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改善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把教学过程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每次课教师都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体任务,学生在思想上就有紧迫感,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2.2 建立教学“任务驱动案例库”提出并实践“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精选出的任务案例为中心。在计算机方向相关课程,编选及制作形成一套完整的案例库。并且符合教学目标的案例。并不断充实更新和完善案例库,使教师和学生可以更为方便地使用和研究案例。

2.3 “任务案例―演示操作―师生互动―学生领悟”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打破传统的教学“传授―接受”模式。在教师的案例演示下,学生独自操作以发现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可以认识和学习相关知识点,学习目标更明确,从而快速的掌握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具体实施步骤:①在这一阶段,老师把教学内容以任务案例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索完成任务的方法,使他们亲历探究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对探究能力弱的同学老师此时应以一个普通的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以他个人的经验和经历暗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启发他们探寻出任务的解决方法。②在这一阶段先由学生结合前阶段的探究活动提问,教师对问题进行讲解,以解决学生未解决的问题。教师结合教学任务进行总结讲解,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梳理,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③这一阶段,学生操作把任务完成,使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人的能力。此时老师可通过巡视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完成任务后与教师给的任务案例相比较,学生再一次尝到了成功的巨大喜悦,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并产生了“我也想来试一试”的强烈的欲望。④在这一阶段,学生已基本掌握教学内容,老师可以设计新任务,给学生创新实践的机会。这一过程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意识及“终身学习”的习惯。

以上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它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通过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给了学生更多的探究和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形成了更为自信的心理品质。

3“任务驱动法”应注意的问题

3.1 围绕课堂教学,选择合适的任务案例。合适的案例是此教学法的关键,案例选择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效果,所以选择案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案例要来源于实际,其次案例要具有典型性。设计任务案例的方法是:首先根据课程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应该掌握的能力,将相关能力结合在一起形成几个核心能力,然后围绕各个核心能力来选择案例。围绕每个核心能力应选择两个以上的案例,一个供上课使用,另一个供学生作练习。其次收集完成案例所需的素材。授课前所有的工作必须都完成。

3.2 任务驱动法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在计算机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刻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我认为,对于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应用软件的学习,如flas设计、photoshop平面设计、premiere影视编辑等,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对于理论性较强,如“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等,则不宜采用。

3.3 在使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应对教材的内容作适当转换或调换,即揉合任务。同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状况,并积累大量案例素材,为设置教学情境,即设计任务所用。

3.4 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最好在具有交互式的多媒体电子教室中进行,使任务驱动法的四个步骤环环相扣。

3.5 根据计算机相关课程极具实践性的特点,将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即平时考核以完成的相应课程设计作品(独立任务)为考核内容;期中和期末考核以完成综合性课程设计作品为考核内容。考试以上机的形式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对实际操作掌握程度以及综合实践能力。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实践基本操作能力,更主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6 任务驱动教学法拥有自身的特点,但仍然继承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很多优点,如: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动手能力,重视循序渐进。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较好地解决教与学的矛盾,将主动与被动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延伸和发展。

4总结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加以引导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要是在方法上进行引导,学生则主要时间花在动手摸索上。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进度控制上遵循知识的连续性,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使用这样教学方法,学生学得快,学得牢,其教学容量也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在同等时间内的知识量,既实现了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能使每个学生依据自身能力获得最大收益,充分挖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贯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学习型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J].教育研究,2000,(10).

[2]徐联华,周建华.任务驱动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高教论坛,2006,(2).

篇7

论文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当今的普及,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本文指出法学专业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将多媒体与网络应用于法学专业课程,以期探索出一种在新形势下更适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篷勃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正在逐渐进入教育领域,给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可以说,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

一、多媒体与网络应用于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的优势

所谓多媒体网络教学是指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共享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法学专业课程直观性较强,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合与法学课程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课堂上满堂灌,学生忙于记录,这种教学方法死板僵硬,缺乏活力,而法学专业大量的案例,长时间的听、说,不容易形象生动.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引入法学课程中有利于丰富形象地展示各类案例。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另外,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育;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要求

按照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特点和一般规律,要求分为两步走:第一步,建设一些具体课程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料;第二步,是发展形成法学专业课程的资源库。可见,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与一般教学资源是有很大区别的,这要求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工作:

(一)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网络课程的内容体系,学习方法、教学管理都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设计的,所配置的网络学习环境能为校内外一切学习者提供适应不同需求,不受时空限制的自主学习的条件和资源。

(二)要求使用方便

选用网络课程资源的一般教师和学生并不要求成为网络技术的行家里手,他们只要求网络教学平台易于操作,利用网络教学软件查寻、浏览、自测和下载所需内容及时得到动态教学信息。因此,网络课程在满足互联网上运行条件的同时,还要选择最佳的课程学习导航技术来设计学习和利用网络课程的导航路线,为使用者提供方便.

(三)要求利用网络教学支持环境

包括教学平台、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和必要的软件工具,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网上开展实时的教学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于教师之间都能开展讨论、答疑和交流等教学活动。  三、多媒体网络在法学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法学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从而掌握和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运用法律管理事务与解决问题。

针对法学专业的特点,我们将多媒体网络在法学专业中作出以下几种方式的应用和探索:

(一)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环节,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教学资源展开,网络教学活动也不例外,而且要求更高,因为资源是实现吸引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将音像媒体上传到网站的教学辅导栏目中,以便学生随时点击观看学习。在网络环境下,有了教学平台这种很好的支持服务系统,这些资源就可以达到所有注册学生共享的程度,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自主安排学习和听课时间。

(二)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这类媒体包括CAI. CAL等,它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设计、开发出的用于辅助教学或辅助的学生学习的软件。按照法学学科的教学特点组织教学内容,讲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介绍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同时,适量地设置模拟习题和终结性测试。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应用多媒体技术,实现了无纸化测试和考核,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针对自身情况制定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

(三)网络交互平台

篇8

经济学毕业生就业面非常广,适合在政府机构、金融机构、高等学校、大中型企业,从事政策分析、教学研究、经济管理、营销等工作,也适合自主创业。

如果具有相关的专业资格认证,则就业层次相对较高。另外,名校经济学专业有较高的升研率和出国深造率。

2、计算机IT行业,作为引领时代的朝阳行业,IT行业的一些高端技术如软件开发、程序设计等发展迅速,导致IT人才的培养速度无法跟上IT行业的发展,每年的人才缺口就达数百万人。

很多人没有被世俗偏见击倒,认为IT只有高学历、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才能学,只要你认真学习,朝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也能收获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就业范围主要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等。不同的方向,以后的发展可能不同。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研究生多年来供不应求,供需比一直在1:10以上。根据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的人才市场调查显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一直排在人才需求的前列。

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电气自动化在工厂里应用比较广泛。最好的是电业局。然后是设计院。最艰苦的胜程局。

5、会计学,会计学是商业的语言,可以通过公司的账面和会计知识来了解一个公司的整体运营状态。通常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都会在就读期间或毕业后参加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的考试,美国的CPA和英国的ACCA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注册会计师协会,很多毕业生都选择考取这两个协会的资格证。

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可胜任各类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服务业、金融保险机构等部门或单位的出纳、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内部审计、财务管理、物资管理、柜员、客户经理等工作;也可从事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财务公司的会计师助理、记账、会计咨询服务等职位。

6、法学,法学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法学思维,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系统法律专业知识;熟悉我国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掌握律师实务、司法鉴定、法医等技术知识的高级法律专门人才。

很多报考法学专业的同学也希望毕业后做法官、检察官、高校教师等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其实,这种工作对同学们的院校背景或学历水平都有相当高的要求。

7、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培养立志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临床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正在稳步上升,医疗行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那么不管是医院的各种医生、医疗保健企业、还是医药产品公司都需要大量医疗人才。

8、设计类专业,设计类专业包含了各种设计专业。主要有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插画设计、UI/产品设计、动漫游戏设计等等各个方面。

就拿UI设计来说,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产品UI设计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美工,而是成为了非常热门的设计专业,好的互联网产品都需要美观大气的设计,一个友好美观的界面会给人带来舒适的视觉享受,拉近人与产品的距离,为商家创造卖点,可以优化用户对产品的体验。

9、外语类专业,外语类专业这包括英语,也包括其他小语种,比如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德语以及一些其他小语种等。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逐渐深入,特别是上海世博会之后,我国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旺盛,应该说其就业前景是乐观的。

从近几年需求情况看,需求量最大的是英语、日语。此外,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的需求也较大。这些语种的毕业生就业较为容易,高层次的外语人才供不应求。有专家预测,小语种将走向热门。

篇9

关键词: 法学教育 实践 教学体系

现代法学人才应当除具备基本法学理论知识外,还要了解熟悉社会各个领域,从中吸取必要的营养。法律应用型人才应既具备深厚的法律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及逻辑学方面的知识的必备性。因此法学专业培养的应用型职业化开放式法律人才应当是既掌握法学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又拥有处理各种法律实务专业技能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使其毕业后能够直接胜任司法第一线的法律实务工作。应用型的法学专门人才应当具有多元性的知识结构和复合型的能力,即法学本科毕业生除具有一定的法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功底和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外,还应具有相应的人文科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等。在确定法学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时,不能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忠于法律、公平公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法学专业职业化教育所追求的目的。为了使本科毕业生能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法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现行法学教育实践环节的主要缺陷

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体系中,从国家教育部的学科规范要求到各法学院校的教学计划,都很强调法学教学中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有关这方面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理论研究和具体的实践模式设计,致使理论与实践处于相对脱节状况。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实践环节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作指导。目前法学本科教学几乎很少研究法律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能力,这些能力应从哪些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去培养。实际上任何一门专业均应研究这个问题,即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能力,这些能力应从哪些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去培养。

2.实践环节单一,主要只靠毕业前的两三个月毕业实习。全国各法学院校在其教学计划中都安排毕业实习,有些院校安排在本科教学的第七学期,有些安排在第八学期。实习场所一般安排在法院、检察院系统或者法律服务机构。这种毕业实习是必要的,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司法工作的实践过程。但其缺陷是,毕业实习前大多数学生对人民法院、检察院及法律服务的机构设置及工作程序并不了解,加之毕业实习时间有限,学生只能走马观花地了解一下。这不符合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所具有的渐进性、反复性规律。

3.除毕业实习之外,三年半的教学中一般不再安排实践环节,使理论联系实际处于自发状况,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缺乏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师指导,大大浪费了时间。少数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利用假期自己联系到相关部门去实习,但也只能了解一些较零散的知识,而大多数学生则没有这样的认识和条件。

4.有些法学院校结合个别相关课程,也搞一些实践活动,如法庭审判观摩或者组织学生自己搞一些模拟法庭,但并未有意识地、系统地将这些实践活动形式强制性地纳入教育计划和要求的范围。

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模式比较注重向学生传授法学原理和基于现行规范的法律知识,相对轻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建设法治国家,要求法学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并将普及与提高紧密结合起来。法学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是现代法治的基础工程,没有全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便没有现代法治的根基。因此,对现行的法学教育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构建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

法学专业的专业性决定了法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理论学习,扎实的法学专业理论基础是法学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同时,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法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法学理论不是法律现实,学生将在学校学习的法学专业知识运用到法律实践有一个知识的运用和转化的过程,它需要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知识,将所学理论知识熟练地用于实际工作,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法学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理论学习与社会实际有机结合。21世纪是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那些有个性、有明显特长的学生才有竞争力和优势,没有个性和特长的学生是没有竞争力的。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培养自己的个性,形成特长。因此,要发展学生个性,在教育中就必须抛弃应试教育,重视实践教学。

1.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对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应当在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注意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首先要强化学生专业课的教学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但同时又要兼顾到学生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从而使之成为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多种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的法律专门人才。为此,我们应该大大扩充学生的实践课程时间和范围,如用更多时间安排学生旁听、观摩庭审,进行模拟法庭,在司法实践部门实习等,使主流教学与特色教学结合起来,避免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僵化。

2.加强综合化的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法学教育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学术培养,而且是一种职业训练。但是我国法学教育长期以来片面地强调前者,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后者。我们的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是一套包括课堂案例教学、校内模拟法庭、校外公检法实习基地、律师事务所、公证机关等实习机构在内的综合性的教学实践活动。

3.提高教师自身的法律运用能力和知识含量。对于一些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可以聘请司法部门的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同时,应让部分法学教师适当参与法律实践,更充分地了解司法实务,鼓励教师关注法律实务中的新问题,关注对法律运用中的技术性问题,不断吸纳新的法律知识,尤其需要丰富新兴领域中的法律知识。

三、实践性教学体系研究的主要趋势

实践性教学基地的建设和改革,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今后的研究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联系实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这一认识论规律作为一种普遍规律,也是法学教学的根本指导原则。实践教学环节是法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定要把这种实践环节作为强制性要求,纳入教学计划。

2.实践环节贯穿于法学教育的全过程,而不能仅局限于教学过程的某一个阶段。针对学生在法学学习的不同年级段上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差异,实践环节应具有层次性、阶段性,即大体分为感性实践阶段和理性实践阶段。

篇10

2012年底,首批58个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4个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12个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开始实施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全国共有八所财经类院校入选首批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名单,考察上述法学院无一不办学特色鲜明和创新办学模式。本文立足于法学学科专业的长远发展,旨在梳理和总结办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解决方案,进一步思考新升本科财经类院校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背景下如何开展法学专业本科教育。

一财经类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建设现状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财经类院校法学教育异军突起,作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综合性大学、政法大学、理工科大学、师范大学的法学教育相比,其财经法学特色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法学学科方面,借助财经院校的优势学科,特别是经济学的优势资源,在法学与经济学的交叉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性的研究成果。然而近三十年的发展表明,财经类院校的法学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并没有彰显出来。表现在培养特色目标定位欠缺科学论证、内涵建设不足:

(一)培养特色目标定位大同小异、个性特色未得到体现

综观各财经院校法学专业培养目标,无非是“培养精通法律,掌握经济学、管理学、金融会计、社会学的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目标定位相似度高,反映了借力财经院校优势学科的意图,在教学计划中开设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或会计金融课程。但各所财经院校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并不完全相同,法学人才培养特色目标定位需经慎重论证,体现本校学科专业优势,提高识别度。

(二)“特色”流于口号,内涵建设严重不足

曾经一度,多数财经类法学教育的特色被表述为培养“懂法律、懂经济、懂外语、懂计算机的人才”,被笑谈为“四(似)懂非懂”人才。而今,不少院校开始凝练特色,以上海新升本科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为例,上海商学院“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理论和法学知识,掌握现行流通法律、法规,了解商贸、物流、连锁等流通经济与管理基本理论……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特点的应用型法律专业人才。”上海金融学院“培养……熟悉现代经济、金融、管理等财经学科知识,精通法学基础理论和法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法律事务人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通法律、懂会计和税务的法律人才”。各校均围绕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譬如开设相应的课程群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但是,由于缺乏财经类课程与法学类课程的内在关系的梳理,通常是将两类课程简单相加,复合交叉仅停留在表面。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教学计划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与公共选修课程组成。除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开设经济学、社会学两门课程外,支撑“懂会计”特色的是开设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和审计三门课程和四周会计校内实习;至于“懂税务”则无任何课程或其他教学计划予以支持。

二财经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未能实现“复合型”目标的原因

如前所述,财经院校的法学专业理应是最能利用学校优势学科,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但实际上,绝大多数院校却并未能达成目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即培养的是“有财经特色的法律人才”还是“有法律特色的财经人才”,在办学者心中并不十分确定。这与高等教育的性质争论有关,也就是“高等法学教育是素质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当然,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另一方面,满足于其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国法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心态,也使得办学者对目标重新定位犹疑不决。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在法学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的近些年里,就业率保持在80~90%的高水平。

(二)教学计划设计的自由度有限导致教学计划难以体现特色

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由学校学计划模板,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需保证英语、“两课”和体育等公共基础课学时;法学专业16门主干课程;以及公共选修课20学分、专业选修课20学分。在增加经济学、社会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和审计课程和四周会计校内实习的情况下,法学专业主干课程学分已受挤压,特别是一些基础的部门法课程课时严重不足。而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中并未能体现培养特色。

三财经类法学本科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

(一)明确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财经(金融或会计或国际贸易等)背景的“法律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分工日益细致,大学里的专业划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一要求,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法学专业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培养法律人才,因此必须坚持其培养的是具有财经背景的法律人才。笔者在多种场合听闻一些财经类院校的负责人在介绍本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屡屡提到“培养的学生是法律领域的某某人才,是某某领域的法律人才”。笔者认为这只是一个美好愿望,一方面,学时有限的四年的本科教育能使学生真正形成本专业能力已属不易,跨学科专业的两可人才目标基本不可能实现。同时,目前的课程设置极 易导致学生产生迷茫思想,专业认同度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法学专业能力欠缺,法律相关职业就业竞争力极弱。上海某财经类院校法学专业毕业生中从事法律相关工作的只占到不足10%,绝大多数就业去向是中小企业出纳会计岗位,这在表面上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但如果满足于此,对于法学专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

(二)科学论证法学人才培养特色目标,体现本校学科专业优势,提高人才竞争力

如前所述,即使同为财经类院校,其优势学科和专业各不相同,因此,制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并且不宜目标过多,以防无法达成。以立信会计学院为例,会计专业是本校的“拳头”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强,因此,可以借助会计与财务学院的师资力量,共同研发相关课程。而税务学院规模小、师资少,教师完成本专业教学工作量已经满负荷,根本没有精力开发相关课程和参与法律人才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具有会计知识背景的法律人才”应是科学合理的目标定位。

(三)兼顾法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特点与复合人才培养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如前所述,法学专业培养的是法律人才,课程体系必须围绕此目标。首先,课程设置必须涵盖所有法学主干课程,且需保证充足的学时;其次,跨学科、专业交叉的课程必须是融合两学科专业,而非两类学科专业课程的简单相加。笔者认为,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为培养法律与会计复合型人才,开发了法学与会计学复合型的课程包括:法务会计学、法务会计证据学、经济犯罪调查、法务会计鉴定与舞弊审计。

(四)鼓励和支持法学专业学生跨专业辅修,适当延长学制

对于拥有硕士、博士授予权的院校来说,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相对容易,目前不少院校尝试“3+3”、本硕连读等方式,在第一、二年设置大量的财经类基础课程,让学生在接受法学教育之前已经有了财经背景的知识储备。这是新升本科院校无法效仿的。可行的做法是,鼓励和支持法学专业学生辅修经济、管理类专业,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压力,允许其如期或延长一年毕业。

财经类院校法学教育特色应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让毕业生成为社会欢迎的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财经类院校法学本科教育应根据自身教育的优势资源,开设特色鲜明的课程,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出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的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喻中.财经院校法学教育如何办出特色[N].光明日报,2013-08-14.

[2]曾宪义,张文显.中国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