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康复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残疾人康复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残疾人康复方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创建活动,着力构筑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工作体系、服务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残疾人基层康复服务的长效机制,不断满足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全面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为促进我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主体责任,民政、卫生、残联等部门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并有效开发利用社会资源,为康复对象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2、因地制宜,满足需求。立足社区实际,依据社区康复对象的具体需求制定适宜的康复工作计划,以普惠性的制度安排和困难残疾人特别扶助政策相结合,保障基本康复需求,为康复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

3、预防为主,抓早抓小。大力宣传普及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建立健全预防机制,落实随报制度,从0—6岁儿童抢救性康复抓起,做到早期干预、早期预防、早期康复。

三、目标任务

2010年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室设置率100%,社区建立康复站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设置率不低于90%;社区康复协调员配备率100%,培训合格率95%;残疾人康复需求筛出率不低于辖区人口总数的2%,康复服务建档率90%以上;残疾人及亲友的满意率不低于85%。

四、职责分工

1、街道残疾人联合会。负责具体制定并协调实施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计划,建立工作队伍,组织人员培训,督导社区的创建工作;开展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普及康复知识,指导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负责创建活动日常工作。

2、社会事业局。负责组织在校残疾学生参加康复训练,依托区培智学校开展教育康复,宣传康复知识,教育家长预防残疾。

负责指导社区将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纳入社区服务工作计划,采取优惠措施,扶助贫困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

负责发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网络和基层工作队伍的优势,开展出生缺陷监测,做好病残儿童首报,普及防残知识,预防先天残疾。

3、财政审计局。负责及时安排全街道残疾人康复工作经费并监管使用。

4、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将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纳入年度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计划,组织开展精神病防治工作,指导社区卫生服务站直接提供康复服务;会同区残联制定残疾人参加医保优惠政策,保障残疾人基本医疗。

5、各社区。负责制定本辖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计划,建立创建工作机构,配齐康复协调员;落实社区康复工作经费;推进社区康复室建设,开展康复需求调查,建立康复服务档案,提供直接服务或转介服务;完成创建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任务。

五、方法步骤

1、组织筹备阶段(2010年1月—2月)。学习上级残联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实施方案,提出阶段性任务和工作标准,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责任,落实创建工作经费。

2、推动实施阶段(2010年3月—7月)。按照实施方案,采取先行试点、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普遍推开的方法,逐步开展全国社区康复示范区创建活动。

3、自查评估阶段(2010年8月—9月)。对照《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进行自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迎接检查阶段(2010年10月—11月)。全面迎接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活动领导小组的检查验收。

六、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开展“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创建活动的领导,成立街道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街道残联,负责创建活动开展等日常工作。各社区相应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负责抓好具体落实,认真开展创建活动。

篇2

法国西部一个风景秀丽的小镇上,有家残疾人体验馆。与残疾人康复中心不同的是,来这里作体验的都是正常人。到了馆内,由工作人员按照报名者的意愿,让你体验盲人、聋哑人或者瘫痪在床等类型残疾人的日常生活,让你体会他们心中的悲苦,以便更好地理解残疾人,从而更加细致入微地帮助他们。这家体验馆完全是公益性质的,前去体验的人们只要提前预约,不收一分钱费用。

体验馆创办人埃利奥特先生,本来是一位机械工程师,三十五岁那年,在一次度假旅途中遭遇严重车祸,不仅双目失明,而且还断了一条腿,耳朵也一度失聪。埃利奥特先生的遭遇让医生也为之摇头,认为他会这样痛苦地过完余生。可坚强的埃利奥特从来没有放弃,他在无法行动而且没有光明、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仍然对生活充满希望。他又聋又瞎,无法和医生进行交流,但心中有着一定要好起来的信念。他不停地诉说着心中的想法,以及自己所揣摩的康复方案,请求别人如果赞同时,便在他的背上拍一下,就这样他和外界进行艰难的交流,自己进行着顽强的康复锻炼。也许是他的坚强感动了上帝,在他受伤的第二年,经过第五次手术以后,他的耳朵终于能够听到外界的声音,那一刻他泪流满面。方便的语言交流让后续治疗更加顺利,三年后,他不仅眼睛恢复了视力,而且可以站起来行走了,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奇迹。

恢复健康的埃利奥特先生永远忘不了那段痛苦的生活。他说,一个健康人永远体会不到残疾人心中的那份悲苦,所以他萌生出创办残疾人体验馆的想法,并且将其付诸实施。体验馆设有多个房间,有盲人室、聋哑室、瘫痪室等等,每个房间的设施都很简单,但却装有最先进的电子仪器以及录影设备,不但可以把体验者的生活录下来,还有心理变化、生理变化等各方面的数据,以提供给研究机构。

2005年夏天,笔者曾经去体验过一个星期的盲人生活。进入盲人室后,我的眼睛被他们处理过以后,看不见一点光亮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要自己摸索洗脸、刷牙、叠被子,还要自己做饭、洗碗,体验真正的盲人生活。开始,尽管眼睛看不见,我还是饶有兴致地进行体验,认真地做着各种事情。但一天以后我开始着急了,甚至想了很多:不知他们是如何将我弄瞎的,会不会出现不能复明的意外。从那一刻起,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痛苦与煎熬,我几次提出提前结束体验,但是都没有得到批准。终于熬过一个星期,当我重见天日的时候,真有一种再世为人的感觉。自此以后,不管看到怎样的残疾人,我都能够体会到他们的痛苦,竭尽全力地去帮助他们,这也正是埃利奥特先生创办体验馆的伟大之处。

中国似乎还没有这样的体验馆,有识之士应当做一尝试,让我们身边的正常人能够有机会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与内心,更多地理解和帮助他们。

篇3

政策托底 扶志脱贫

1月16日下午,记者来到天池镇伍家坳村,一户两楼一底的农家小院宁静祥和。小院的主人名叫杨远文,61岁的他身患二级肢体残疾至今未婚。“这房子是前两年政府帮忙修葺的,刷了墙,盖了塑钢瓦,厨房也给我贴了瓷砖,还送了我一头母猪、20只鸡苗,并给我提供启动资金和养殖技术。这两年赚了钱,日子好过多了。”坐在一辆电动三轮车上的杨远文喜滋滋地说。

“杨远文是伍家坳村的贫困户。别看他是个残疾人,但是勤劳有志气。这院子里里外外都是他自己一个人打理。”华蓥市农业局驻伍家坳村的农技员沈凤聪告诉记者,2015年,村里推选杨远文等10户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并从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帮扶,从此,他走上了产业增收的路子。“现在他每年卖两批出栏猪,纯利润都接近3万元。”

杨远文的致富不是个案。在华蓥市,有2136名贫困残疾人的生活迎来了春天。“低保涨了,现在每月能领到300元。去年我还领到一笔2000元的生活救助金。”观音溪镇高坪村51岁的残疾孤寡老人霍秋芳告诉记者,由于他常年重病在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现在每年有政府的救助,至少可以在乡下请一个亲戚来照料自己了。

“我们将临时救助及时托底。优化临时救助申请审批程序,把临时救助审批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对因病、因残、因灾等各种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家庭,及时给予每户每年3000元以内的临时生活救助,着力缓解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华蓥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副局长唐协建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由于贫困残疾人较多,华蓥市将残疾人康复治疗作为残疾人帮扶的核心工程。在全面兑现残疾人生活补助和护理补贴的基础上,为2136名贫困残疾人量身制定康复方案,免费实施康复训练救助,并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

分类救治 脱贫不返贫

2016年1月,庆华镇石佛沟村三组的60岁村民向传文突发脑溢血晕倒,被送往华蓥市人民医院。从这之后,向传文前后在华蓥市人民医院住了8次院,其中在重症监护室就待了一个月之久,总共花费医疗费住院费18万元。这对于一个小康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何况向传文还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那么这笔不菲的t疗费是怎么解决的呢?

“我们几乎给他全部报销了,他自己只花了815元钱。”华蓥市新农合医疗服务中心主任陈曙光告诉记者,2016年,华蓥市已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八个100%等政策,实现贫困患者县域内公立医疗机构住院费用全额报销。2016年已累计兑现医疗帮扶资金883万元、惠及4068人次。

“现在去医院看病不用花一分钱了。上次去医院复诊,护士说只需要在一份协议上签字,人就可以直接走了。我都不敢相信是真的,这么好的事情,以前根本想都不敢想。”霍秋芳说到这里很是激动。

“安心就医不付费。在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推行‘先诊疗、后结算’制度,贫困对象凭‘三证一协议’(华蓥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证、身份证、新农合参保证明,与医疗机构签订就医协议),即可住院治疗。同时我们还实行结算‘一站式’服务。贫困患者住院治疗出院时,由新农合中心和民政部门驻医院服务站,对其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新农合特殊补偿、民政救助等政策进行审核,一次性报销结算相关费用,极大简化办理程序。”陈曙光补充道,“并且现在很多日常医疗服务贫困患者都不用上医院来排队。”

近年来,华蓥市积极开展巡回医疗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组建医疗扶贫志愿服务队,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志愿者健康服务队进小区、院坝”活动,面对面为贫困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民生救助政策层层兜底,让华蓥市数千家贫困户享受到全覆盖式惠及。截至目前,华蓥市净减贫5461户14330人,贫困人口降至1087户307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45%。6个贫困村已通过广安市政府批准退出,全面达到贫困县退出“一低三有”标准,已接受省级验收和第三方评估。

记者手记

篇4

关键词:社区服务;福利性;社区福利服务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129-02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社区建设就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逐渐展开,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突破口”和“龙头”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社区服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甚至还较严重,这些问题若不解决,不但会影响社区服务工作本身的进一步发展,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新的形势下,社区服务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是每个社区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正确认识社区服务的本质属性――福利性,是新时期搞好社区服务的关键。本文试就社区服务的福利性谈几点认识。

一、从社区服务的领域看,社区服务大部分属于社区福利服务

社区服务领域广,内容丰富,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社区服务发展到今天,主要领域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四个重要方面:一是面向各类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福利服务;二是面向普通居民群众的便民利民的日常生活服务;三是面向辖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后勤”服务;四是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1]。上述四个方面中的第一、第四方面,具体来说,包括社区社会救助、社区优抚工作、社区助残服务和社区就业服务等服务项目都属于社区福利服务。这些项目都属于面向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并充分体现了福利性的本质特征。就具体的服务产品而言,社区福利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

1.暂托住宿服务。这是接近于院舍服务的方式,提供入住服务,所不同的是,暂托服务不是长期入住,而只是短期入住,其主要作用在于缓解家庭照顾方面的压力。

2.日间照顾服务。家庭在白天将需要照顾的老人、残疾人及儿童送到日间照顾机构,由这些机构提供生活照顾,也包括提供与被照顾者需要相应的其他服务。

3.康复服务。在社区建立专业康复机构,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包括康复需要评估、康复方案制定、康复实施与康复相关的咨询。

4.活动服务。社区活动服务主要是为服务对象提供一定的设施,包括场地和设备,工作人员的作用则主要是维护设施的运作,有时也提供一些服务。

5.残疾人庇护工场及就业中介服务。庇护工场关系到残疾人生活收入、活动和康复三个方面的需要。社区可以提供辅助就业及正规就业方面的服务,主要是对残疾人就业需要进行评估,搜集劳动力需求信息,与潜在的雇主联系和磋商,以安排残疾人就业。

6.家务助理服务。家务助理把社区服务延伸到家庭内部,提供上门服务,承担了日常生活中用餐、个人卫生、家庭清洁、洗衣等方面的照顾和服务。

7.权益保护服务。社区通过各种形式(包括自愿者)形成一支队伍,开展脆弱群体权益公众教育,为服务对象提供权益方面的咨询,当出现权益问题的个案时,参与其中的调查和调解工作,以致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二、从社区服务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也一直强调社区服务的福利性

在中国,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可以说既无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服务概念,也无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服务实践。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服务是在我们原有的社区福利服务的基础上,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而产生的,是为了解决各类社区主体的实际生活需要而兴起的。具体来说,是在民政部门的积极倡导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当时的社区服务无疑具有明显福利性。1986年,民政部首次提出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的要求。1987年9月,民政部在武汉召开城市社区服务座谈会,明确了社区服务的内容和任务,以及社区服务和民政部门的关系。这次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城市社区服务产生、兴起的主要标志。此后,全国部分大中城市的社区服务逢勃兴起。1989年3月18日,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社区服务自愿者协会,从此拉开了中国城市社区自愿者服务活动的序幕。1989年9月,民政部在杭州召开全国社区服务工作会议,总结、推广了全国各地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并形成了进一步开展这一项工作的思路。1993年8月,国家计委、民政部等14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明确社区服务是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行业,明确了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和基本任务,为了充分保障社区服务的福利性特征,还制定了相关的扶持保护政策。1994年底,民政部在上海召开全国社区服务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澄清了社区服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重申了它的福利服务宗旨和坚持社会效益为主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社区服务必须体现福利性特征。1995年,民政部颁布了《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在全国开展了创建示范城区的活动。1998年,民政部命名了46个“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区”,更多的城区正在向示范城区的标准迈进。民政部在制定《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与命名“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区”时,也都将社区服务的福利性作为了重要指标之一。

三、从社区服务的资金筹集来看,社区服务体现福利性特征

社区服务是一项事业,而且是一项让广大老百姓尤其是社区弱势群体得到实惠与帮助的事业。在中国采取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筹集资金,为了切实搞好社区服务,采取政府投入为主是正确的。政府应逐年增加对社区服务,特别是社区福利服务的投入,重点建设一批能发挥基础性、示范性作用的社区福利服务设施,兴办一些真正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的服务项目,并将一部分资金用在鼓励、支持和资助各种社会力量兴办社区福利服务上。同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财力有限,发展社区福利服务光靠政府投入肯定不足,各地还应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个人投资兴办社区福利服务项目。正因如此,社区服务在价值取向方面,应坚持社区服务的福利性不动摇,注重社会效益。特别是为社区弱势群体与优抚对象提供服务的社区福利服务,更要注意把握这一本质属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强调社区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甚至对某些社区福利服务项目也采取低收费的制度实现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变革,这是为更好地实现其社会效益提供物质基础,绝不是对社区服务宗旨的改变。社区福利服务必须始终坚持“立足民政,面向社会的指导思想”,应将“福利的最大化”定为最终目的,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如果偏离了这一点,社区福利服务就丧失了自身的特点与存在的价值。

四、从运行方式看,社区服务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服务有着本质的区别

社区服务特别是面向社会特殊成员――社会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社区福利服务,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服务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社区福利服务采取福利的运行方式,即采取无偿服务或低偿服务。而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服务则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采取有偿服务。当然,在中国目前对社区服务的投入有限的的情况下,社区服务也应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有偿或低偿服务的运行方式,但这些项目都是社区服务中面向社区全体成员的生活服务和公共福利服务项目。笔者反对把所有社区服务项目当做营利性行业对待,赞同将社区服务业分为事业和产业两大块,分别对待,建立不同的发展机制,也就是将社区服务中的社区福利服务部分当做“事业”看待,采取福利运行方式。对于一般意义上的社区服务项目,可以将其当做“产业”看待,采取市场运作为主,同时笔者对政府直接操作社区服务持否定态度,认为出现政府主办成为政府参与经营活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象是不合时展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