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土壤修复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用的土壤修复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常用的土壤修复技术

篇1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近几年,土壤污染问题得到社会的关注,社会提高了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重视度,全面调金属在土壤中的污染问题,以免影响人类的健康。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采取修复技术进行处理,控制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保障土壤的清洁性。土壤重金属污染中,落实监测修复技术,全方位优化土壤环境。

一、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重金属土壤污染中,修复技术主要分为3类,分别是化学修复、物理修复和生物修复,对其做如下分析。

1、化学修复

化学淋洗,通过清水、化学试剂的方法,将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淋洗出来,或者采用气体淋洗。化学淋洗方法中,利用沉淀、吸附的方法,把土壤中的重金属,转换成液相状态,进一步处理重金属,淋洗液是可以重复使用的,所以重点向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区域注入化学剂,提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溶解度[1]。化学淋洗方法中,常用的淋洗剂有表面活性剂、螯合剂以及无机淋洗剂,无机酸类型的物质,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有很明显的作用,例如: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砒,其可采用磷酸清洗,大约清洗6个小时,就可以达到99.9%的去除率。

化学固定,在重金属土壤污染中,加入化学试剂、化学材料,促使重金属之间对土壤的有效性降低,避免重金属迁移到土壤介质内,修复被污染的土壤。化学固定的核心是固定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状态,改良土壤状态,研究化学固定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中的作用,逐步修复土壤,采取研究试验的方法,在土壤修复中落实化学固定方法。化学固定方法常用在低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修复中,重金属很容易根据外界的环境变化而发生变动,所以要灵活的选择修复剂,在改变土壤结构的同时,修复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

电动修复,此类化学修复方法,是一类新型的手段,其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两侧,增加电压,形成具有电场梯度的电场,重金属污染物会在电迁移、电渗流的作用下,分散到两极处理室内,进而修复土壤结构。电动修复常用于低渗透的土壤内,成本相对比较低,不会对土壤造成任何破坏,体现了电动修复在土壤中的作用[2]。电动修复技术在重金属土壤污染中,最大程度的保护土壤环境,在处理效率方面稍微偏低。

玻璃化技术,利用1400~2000℃的高温环境,熔化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元素,熔化的过程中,重金属有机物会逐渐分解,经热解后,尾气处理系统会收集热解的产物。玻璃熔化物在冷却的过程中,能够包裹重金属污染物,限制重金属迁移,玻璃体的强度比混凝土高10倍,异位玻璃化处理时,配置多种热能,选择直接加热、燃料燃烧的方法,同时配合电浆、电弧的方式,完成导热的过程,原位处理后,将电击棒插入到重金属污染区域,解决重金属污染的问题。玻璃化技术在处理土壤重金属方面的效果非常快,需要大量的能量,增加了重金属污染处理的成本。

2、物理修复

换土法,是物理修复的典型代表,利用清洁土壤,替换有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以便稀释重金属污染的浓度,适当的增加土壤的环境容量,进而达到土壤修复的标准[3]。换土法又可以划分为:换土、客土、翻土等,分析如:(1)换土需要更换有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置换成新土,此类方法可以置换小面积的土壤污染,保护好被替换的土壤,避免出现二次污染;(2)客土,此类方法需要向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增加清洁的土壤,覆盖或者混入到污染土壤内,提高土壤自我修复的能力。(3)翻土是针对深层次的土壤进行替换,促使重金属污染物可以分散到深层次,稀释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浓度,体现出自然修复的作用。换土法需要将有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与生态系统隔离,避免造成更大的土壤污染。

热脱附法,利用了重金属的物理挥发特性,通过微波、红外线辐射、蒸汽的介质,加热重金属的污染土壤,促使土壤的污染物能够挥发,配置真空负压的方式,收集土壤中挥发出的重金属物质,完成土壤修复。土壤热脱附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温度,如:90~320℃、320~560℃,落实热处理技术,采取预处理、旋转炉热处理、出口气体的三个阶段,实现土壤的修复。

3、生物修复

植物修复,借助植物的吸收、固定、清除等功能,修复土壤,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植物能够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降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毒性。植物修复方面,分为植物稳定、植物提取、植物挥发的方式。例如:植物稳定修复,植物的根部可以吸收、还原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植物根部能够减缓重金属的移动能力,提高植物根部的利用效率,避免重金属参与到生态食物链内。植物修复不仅能处理土壤中的重金属,还能保障土壤的稳定与稳固。

微生物修复,其在重金属土壤污染中,虽然不会降解、破坏重金属元素,但是可以改变重金属的性质,避免其在土壤中发生转化、迁移。微生物修复的核心是,利用微生物沉淀、氧化等反应,清除土壤内的重金属污染物。例如:微生物菌根,连接着土壤和重金属,其可改变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促使植物可以快速将土壤中的重金属转移。

动物修复,土壤中的一些动物,如:蚯蚓,可以吸收重金属污染物。重金属土壤污染区域,可以采取人工干预的方式,向污染区域中投放高富集的动物,促进重金属的吸收,降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毒性[4]。动物修复的研究历史很长,为重金属污染提供了较好的处理条件,根据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污染浓度,规划动物修复。动物修复已经可以应用到工业污染土壤处理上,专门处理工业造成的重金属土壤污染,提高土壤的质量水平。

二、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建议

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提出几点建议,用于提高土壤的修复能力。首先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方面,根据污染的状态,筛选并培育出油量的植物,如:超富集植物,促使植物能够满足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需求,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方面,研究超富集植物,要更为高效的采取筛选并培育修复生物,提高土壤修复的经济效益;然后是微生物对土壤修复的建议,菌类对重金属处理的能力很强,培育出富集重金属能力强的菌株,处理好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第三是研究重金属土壤污染的技术性修复方法,如纳米材料中的纳米磷石灰、零价铁,以此来提高土壤的pH值,改变土壤内重金属的价态表现,逐步降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活性,抑制土壤修复重金属,最大程度的保护土壤环境。土壤重金属污染方面,还要注重修复技术的研究,优化土壤的环境。

结束语:

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属于比较明显的一类污染源,根据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状态,落实土壤修复技术,保护好土壤环境,消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源。土壤环境中,要按照重金属污染的分析,采用修复技术,不能破坏土壤的结构,还要发挥修复技术的作用,恢复土壤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战祥,揭春生,毛旭东.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应用[J].江西化工,2010,02:100-103.

[2]秦樊鑫,魏朝富,李红梅.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综述与展望[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5,S2:199-208.

篇2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修复;超量积累

作为人类发展的基础,土壤资源往往在城市化以及工业化的发展之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以及破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土壤容易受到重金属的污染而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国内外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以及相关研究的发展。

1 土壤重金属污染预防的发展历程

1.1 预防体制

基于世界各国城市化以及工业化发展程度的日益加深,各国家普遍存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各类问题的解决,世界各国加强了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预防。关于土壤重金属污染预防的发展历程,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日本为了进一步促进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解决,颁布了《土壤环境标准》《土壤污染对策法》等法律法规,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加强了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并于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开始了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处理,随后中国在该法律的基础之上进行修订工作,从而实现了对于污染物排放的限制与处理。

1.2 预防技术

为了进一步实现按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解决,各国逐步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欧共体于1979年宣布推行工业清洁生产的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该区域的农业生产部门加强了对于各类先进生产技术的运用,从而实现了农业的清洁生产,规避了农业化学产品的超量使用对土壤污染。

事实上,这种从源头上降低污染源的措施,能够降低了土壤中重金属离子的引入,从而实现了土壤资源的保护。

2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间,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问题也较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实现我国社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我国的有关部门加强了对于该类问题的解决。关于常见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2.1 工程治理法

所谓的工程治理法,指的是相关单位借助物理原理以及方法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解决。在传统的工程治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多借助换土、翻土等方法进行作业,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变更,我国有关部门逐步采用淋洗法、电解法、热处理等办法进行作业。

一般而言,工程治理方法在运行的过程中具有效果显著等特点,但是其因为工程复杂、工程量等问题进而导致工程成本的进一步增加。此外,该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往往因为维护措施不到位而导致部分土壤中的金属元素被迁移到其他地区,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面积的扩大,难以真正改善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现状。

以日本富士县神通川流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为例,为了降低土壤中的镉元素,相关单位加强了对于工程治理法的运用。在这一过程中,工程单位去除污染区域15cm的表土,并压实心土,并采用淋洗法对污染土壤进行清洗。

2.2 农业治理

所谓的农业治理,指的是通过优化、完善传统的耕作管理制度,实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降低。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依据重金属污染的实际状况而选择相应的植物种植,从而实现了对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消除。此外,在农业治理的过程中,作业人员还需要合理选择花费,从而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

学者林汲等人就通过实验分析发现了硅藻土有机肥能够实现对于Cd、Zn重金属离子的吸收,从而降低了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一般而言,该方法在运行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操作简便、费用低的特点,但是由于其仍旧未能够从根本上消除重金属污染,进而导致其只能够作为辅助手段进行处理。

在进行广西壮族自治^环江县废矿土壤污染治理的过程中,中科院地理所环境修复中心陈同斌率团队,借助蜈蚣草等植物开展了土壤重金属处理工作,并成功修复1280亩重金属污染农田。

2.3 生物治理

生物治理方法在运行的过程中主要借助生物生命代谢活动的开展,从而降低了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浓度。从而确保部分受到污染的土壤能够恢复到初始状态。一般而言,生物治理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因为参与治理的主角不同,故而分为动物修复、微生物修复以及植物修复。

所谓的动物修复技术,指的是有关部门以及人员利用土壤中的低等动物进行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从而实现了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进一步降低。相关的研究表明,蚯蚓的出现能够实现对于硒、铜元素的吸收。事实上,该方法在推行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问题:诸如低等动物往往会将吸收的金属元素再次释放到土壤中,从而造成了二次污染。

微生物修复技术则是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各类金属元素的吸收。目前,最为常用的微生物就是――真菌。真菌在生存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分泌一定量的氨基酸、有机酸等物质,从而实现了对于重金属的溶解。目前,从相关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微生物修复技术在运行的过程中具有较为光明的前景,且能够较好的实现我国土壤重金属问题的解决。

植物修复技术的运行原理主要是在污染的区域种植特定植物,从而借助植物的生长过程实现对于重金属的吸收以及化解。目前,植物提取技术获得了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并由此促进了土壤重金属问题的解决。现阶段,最为常用的植物有遏蓝菜、高山甘薯等。

仍旧以日本富士县神通川流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为例,土壤重金属处理单位在含镉100mg/kg土壤上进行苎麻的种植,从而由此实现对于土壤中镉元素含量的降低。该地区在采取生物法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过程中,实现了镉元素含量降低27.6%。

3 发展论述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解决,我国的有关部门需要从法律的角度出手,加强对于各类土壤重金属污染法律法规的制定。此外,我国还需要加强对于清洁生产的发展,并大力运用清洁能源。而在已经发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作业人员需要加强植物修复技术的运用。

4 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土地重金属污染问题的解决,我国的有关部门以及人员需要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问题解决。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土壤重金属污染预防的发展历程(预防体制、预防技术),并就常见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进行分析,最后论述了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解决的措施。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我国的环境问题必将得到显著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李录久,许圣君,李光雄,张祥明,王允青,刘英,况晶.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

农业科学,2014(1):156-158.

[2] 董文洪,杨海,令狐文生.土壤重金属污染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化学试剂,2016(12):1170-1174.

[3] 廖健.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化学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

(24):30+28.

篇3

关键词:石油化工;土壤污染

中图分类号:P744.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语

我国勘探、开发的油气田共400多个,分布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油田区工作范围近20万平方公里。据不完全统计,油田区内污染场地有20余万处,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及油泥沙积存量逾200万吨。在生产集中的开发区块,已呈现点、片、面交叉的污染态势,对土壤、地下水和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油田区土壤的石油污染已经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二、土壤石油污染的治理

据权威部门估算,我国每年有60多万吨石油进入环境,成为污染土壤、地下水、河流和海洋的一大隐患。生物修复石油污染技术处理后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水和脂肪酸,无二次污染。针对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可以起到积极的治理效果。美国联邦环保局(EPA)已将生物修复技术定为最可行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技术治理土壤石油污染

针对土壤石油污染日趋恶化问题,近日专家提出通过生物修复技术改良土壤石油污染,是目前最有生命力的方法。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微生物促进有毒、有害物质降解,它主要是利用活的有机体去打破污染有毒害作用的大分子结构,使其成为较简单的无害的形式,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被植物和动物吸收。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在受污染的土壤中引进菌种和加入生物催化剂。"这项技术,对恢复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方面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及其他生物,将环境中的危险性污染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或转化为其他无害物质的工程技术系。生物修复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至今许多文献仍沿用bioremediation一词,专指微生物修复,通常将其分为广义的生物修复和狭义的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石油污染技术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筛选提纯高效菌种,不同菌种分解石油污染物的能力不一样,因此筛选培育高效菌种是该项技术的基础;二是研究营养物质,合适的营养物质构成和比例可以有效提高菌种的繁殖和活动能力,从而影响生物修复的效果,因此研究菌种的营养物质是生物修复石油污染技术的关键;三是探索表面活性剂的强化作用,利用表面活性剂和菌剂的共同作用,可以更好地让石油颗粒从土壤颗粒中分离出来,提高修复速度。 生物修复石油污染技术分两类,即原位生物降解技术和离位生物降解技术。原位生物降解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在污染地直接进行生物修复,向污染区域投放氮、磷营养物质,或接种经驯化培养的高效微生物等,促进土壤中依靠有机物生存的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高目的微生物的种群数量,利用其代谢作用达到分解石油烃的目的。此项技术的关键是筛选高效吸收或降解污染物的生物突变体。 离位生物降解技术则必需将污染物转移到具有一定条件的场所进行集中处理。处理方法包括土耕法、土壤堆肥法、生物泥浆法。土耕法的基本操作是将被污染的土壤置于处理垫上,进行定期耕作,以提高生物降解效率。土壤堆肥法是将污染物与一些容易分解的有机物混合在一起,并加入氮、磷等其他无机营养物质,促使污染物加快分解速度。生物泥浆法是将污染土壤和液体混合起来形成泥浆,引入反应容器进行处理。

(二)微生物修复土壤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微生物酶如脱氢酶对大多数石油污染物的攻击,将石油污染物降解成无害物质的生物工程技术。可以降解石油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酵母菌,这些微生物广泛分布于海洋、淡水和土壤环境中。细菌和酵母菌是水生生态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微生物降解执行者,在土壤环境中则变成真菌和细菌。

研究表明,石油污染土壤中以利用石油烃为碳源的真菌数量较少,细菌数量较多但是类群没有真菌丰富;细菌以革氏染色阴性杆菌为优势,其中以动胶菌属为主,其次黄杆菌属。革氏染色阳性杆菌以芽孢杆菌为主。真菌以毛霉菌属、小克银汉菌属占优势。其次是镰刀菌属、青霉菌属、曲霉菌属,酵母最弱。放线菌以链霉菌属为优势。利用筛选得到的10株酵母菌组成复合酵母菌系统,并将该复合菌系统接种到泥浆反应器中对模拟油泥样品进行了处理,发现复合酵母菌在反应速度和油去除率上都优于活性污泥。经初筛菌株制备成混合菌剂,对炼厂“三泥”中的残油平均去除率为84%以上。从油污土壤中分离出降解石油的微生物菌株,鉴定为假单胞菌属,石油烃类的降解率达到85%。Sanjeet Mishra使用不动杆菌属接种和其他营养物质对炼厂石油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结果表明一年内总石油烃中烷烃的降解率94.2% ,芳香组分降解91.9%,含氮、硫、氧化合物和沥青质降解85.2%。DING KEQIANG研究真菌对石油烃类的降解,结果表明黄孢原毛平革菌液体培养接种条件下烃类降解率远高于镰刀菌石油降解率。

(三)异位生物修复技术治理土壤石油污染

1.土地填埋

近年来国外石油化工污染生物处理的研究很多,其中土壤耕作处理是现场处理土壤污染常用的方法。被污染的废物施在土壤上,通过施肥、灌溉和加石灰等管理措施,保持氧气、水分和pH的最合适值,并进行耕作以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确保在污染废物和下面土层中污染物的降解。降解过程所用的微生物多为土著微生物,但是要提高效果还需要引入驯化的微生物。

2.预备床法

现场处理中土壤耕作处理最大的缺陷是污染物可能从处理区迁移,预备床的设计可以使污染物的迁移量减至最小,因为它具有滤液收集和控制排放系统。预备床的底面为渗透性低的物质,如高密度的聚乙烯或粘土。将污染土壤转移到预备床上,通过施肥、灌溉,调节pH,有时还加入微生物和表面活性剂,使其最适合污染物的降解。与同一区域的原位处理技术相比,预备床处理对三环和三环以上的多环芳烃的降解率明显提高。

3.堆腐法

土壤的堆腐处理就是利用传统的积肥方法,将受污染的土壤从污染地区挖掘起来,防止污染物向地下水或更大的地域扩散,运输到一个经过处理的地点(布置防止渗漏底,通风管道等)堆放,将污染土壤与有机物(施加一定数量的稻草、麦秸、碎木片和树皮等)、粪便等混合起来,依靠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降解土壤中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形成上升的斜坡,并进行生物处理。堆腐法是生物修复技术中的一种新型替代技术。堆腐处理过程对污染土壤中的多环芳烃降解,多环芳烃的降解随着苯环数的增加而降低,当多环芳烃的初始浓度提高约50倍时,多环芳烃的降解随着污染浓度的提高而降低。

4.泥浆生物反应器法

生物反应器法是将污染土壤置于一专门的反应器中处理。生物反应器一般建在现场或特定的处理区,通常为卧鼓形和升降机形,有间隙式和连续式两种。因为反应器可使土壤与微生物及其他添加物如营养盐,表面活性剂等彻底混合,能很好的控制降解条件,因而处理速度快,效果好。生物反应器处理的过程为:先挖出土壤与水混合为泥浆,然后转入反应器。为了提高降解速率,常在反应器先前处理的土壤中分离出已被驯化的微生物,并将其加入到准备处理的土壤中。

5.厌氧生物修复法

修复受石油化工污染土壤的研究已开发了生物堆层、堆肥及土壤泥浆反应器、土壤耕作等好氧修复工艺,但分离获得某些降解菌时,一些降解菌伴有产生高生态风险的产物。最近的研究表明以厌氧还原脱氯为特征的厌氧微生物修复技术有很大的潜力。

篇4

关键词:分子生物技术;微生物领域;环境

微生物技术是在多种学科上面相互紧密交叉的一门应用学科,对环境污染修复技术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介绍目前常用的分子生物技术,分析分子生物技术在水、土壤、恶臭等方面的应用,明确分子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微生物修复治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为在下一步的分子生物技术的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也为在环境工程的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1与环境工程相关的分子微生物技术

1.1PCR核酸技术

PCR是一种利用脱氧核糖核酸半保留复制的原理,在体外扩增位于两段已知序列之间的DNA区段,从而得到大量复制的生物技术,其应用在整个行业中最为广泛。PCR技术主要分为以下三种:PCR-SSCP技术、PCR-DGGE技术以及PCR-RFLP技术。

(1)PCR-SSCP技术主要通过利用银染法以及荧光的检测技术等,对SSCP凝胶DNA谱带进行详细的分析,应用这种技术进行分析,能够简化测试的试验步骤,比较方便且精准;

(2)PCR-DGGE技术是按照一定顺序检测生命物质碱基,获得变性试剂解链不同的内容物质反映,对样本进行检测,从而达到研究目的;

(3)PCR-RFLP技术主要是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特性进行样本分析,在基因组上寻找多态性位点,从而揭示个体或群体间遗传变异或评估种间亲缘性关系的一种分子标记技术。

1.2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目前单个细胞水平上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常用分子生态学方法,根据目前已公布的、定位在不同分类等级的rDNA分子的特定位置,设计以rDNA为靶点的寡核苷酸探针,然后用荧光标记探针,用于原位鉴定单个细胞.目前可利用此方法,使用一整套特异的寡核苷酸探针可进行单个细胞的快速分类。

1.3基因重组技术

此技术是利用DNA体外扩增或重组技术把需要的基因或DN段从供体生物基因组中抽取分离,或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取基因,并经过一系列的切割、加工、修饰、连接反应产生重组的DNA分子,再将其导入适合的受体细胞,从而获得基因表达的过程。

2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

工业的高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然而,工业污染已对我们正常的生活环境及个人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分子生物技术应用对环境污染的修复和治理成为现今行业的关注热点。

2.1水处理中的应用

微生物絮凝剂是由微生物菌体内外分泌的生物大分子,并带有电荷。相关的研究表明,微生物絮凝剂对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COD及SS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68%和91%。相比铁盐、铝盐等化学药剂,微生物絮凝剂对活性污泥所产生的絮凝作用更高效,其产生的沉淀也更易过滤,且絮凝后的残渣可生物降解,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由此可见,微生物絮凝剂具有高效、无毒的优点。

2.2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由于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具有环境友好、成本低、可原位处理等优点,因此成为了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有益微生物可通过自身代谢分解土壤中的有机污染,其分泌的有机酸、铁载体等物质能使重金属转变为无害的螯合态。此外,根际微生物还能协助植物生长,促进超富集植物对土壤的修复效果。通过分子生物技术筛选具有高效代谢能力的菌种,并观察分析微生物在修复过程中的群落动态变化,可进一步了解土壤生物修复的机理,建立土壤功能微生物资料库,促进土壤生物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化。

2.3臭气处理中的应用

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可把臭气分解成硫酸盐、CO2、H2O等无害无味物质,特别适用于堆肥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环境卫生处理设施的臭气治理。目前常用的生物除臭工艺包括过滤除臭、滴滤除臭、曝气式除臭以及洗涤式除臭。分子生物技术已广泛用于分析臭气处理设备中微生物代谢功能及群落的变化。通过扩增除臭细菌某基因的可变区,并结合相关的分子生物技术,观察除臭生物装置中的微生物的多样性、丰度及代谢功能在不同pH、碳源或其他制约条件下的变化,可筛选出最有利的菌种。因此,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对臭气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4对石油降解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石油的成分复杂,包括一些对微生物有毒害的物质。因此,如何鉴定、筛选、培养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菌种成为石油污染物生物处理技术的关键。为了更好的解决石油的污染问题,需要相关研究人员在分子生物与石油污染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积极寻找有效可行的治理方法。分子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方面,主要具有环境治理效果好、无副作用、成本较低等优点。由于分子生物技术的众多好处,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认可,使得这项技术在我们行业的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结语

我国现今所面临的难题是,如何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如何能够进一步改善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环境工程生物修复技术作为目前行业的热点,而分子生物技术俨然已成为环境工程微生物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这同时也在另一个层面让我们充分的认识、理解到分子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重要性。分子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是我们在环境保护中的前沿阵地,我们在不断的分子生物研究中进行发掘和创新,为我们的环境工程事业做好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也为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石琛,王璐.环境微生物领域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进展[J].中国科技信息,2013,16,135+139.

[2]张凤.在环境工程微生物领域中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J].绿色科技,2013,08,192-194.

篇5

摘要:本次研究以城市工业污染作为主题,探讨与其相关的污染场地类型及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问题。首先对我国城市工业污染场地的类型进行了简要说明,并结合当前几种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趋势,对主题展开具体论述。

关键词:城市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研究

1引言

在改革开放政策下,我国经过多年快速发展,经济地位已经位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级的超级大国;但由于发展速度快、环境治理跟进慢,因此,导致了诸多工业污染问题。从当前城市工业污染场地分析,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复合污染三大类型;但在土壤修复技术方面方法已经开始应用多种修复技术,并在尝试创新发展,以下进行具体说明。

2城市工业污染场简述

在三大污染类型中,重金属污染有45种元素(以相对密度在5.0以上为主);但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方面,主要由8种元素引起,具体是Cd、Cu、As、Ni、Cr、Pb、Hg、Zn。从行业分析,以冶炼、皮革、化学品、铅蓄电池制造等居多。有机物污染则集中在有机化学物方面,如石油、农药、多氯联苯、苯系物等。复合污染中有重金属-有机复合污染,以及有机物类型内、重金属类型内的复合污染等。另外,在复合污染中由于污染物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也会造成一系列难以预料的环境效应,并给污染治理工作造成极大阻碍与技术挑战。

3城市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分析

目前在应对城市工业污染场地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时,多以污染源分析为主,实施针对性、综合性的治理措施。从应用与发展层面观察,土壤修复技术包括淋洗修复、热处理、土壤气提、植物修复、固化与稳定技术等。以下从常用的土壤气提技术、固化与稳定技术、植物修复技术进行具体说明。

3.1土壤气提技术

土壤气提技术以物理方法为主,具体是对土壤孔隙实施蒸汽压的降低,然后,将污染物转化为蒸汽形式,并通过气提方法完成污染治理。同时,这种土壤气提技术的应用能够以活性炭吸附法、生物处理法完成对土壤的净化处理,并实现循环利用。从应用情况看,通常以原位土壤、异位土壤、多相浸提三种技术应用为准。在气提系统下,能够实现热空气,提高轻质石油烃挥发,并使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类的有机卤化物得到有效挥发。以评估效果分析,也能够达到对非黏质土壤污染物的修复,其修复效果在现阶段能够达到90%。在三种技术应用中,原位与异位土壤气提技术,针对地下含水层之上的包气带效果最好,而后一种技术对于包气带、地下含水层均有显著效果。整体上能够根据亨利系数进行评估,通常在>0.01的情况下、蒸汽压>66.66时,均能够进行有效处理。

3.2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属于绿色技术,因其成本低、可原位修复、环境美学效应突出而受到好评。一般实践中以超富集植入、富集植物提取修复为准;其原理即以植物根系达到对污染物的有效控制,减少其扩散,并利用恢复生态功能完成稳定性修复,同时,在植物的代谢功能、转化功能、吸附功能下,也能够很好的实现对污染物的降解、过滤,并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从应用范围观察,如重金属、石油、炸药、放射性核素、农药等造成的土壤污染均可。另外,在农田土壤污染物、人工湿地、生物栖息地等治理与建设方面均有显著效果。在我国的砷、铅、铜、镍、镉、多环芳烃方面已经起到了较好效果。然而,针对超富集植物方面的一些瓶颈,需要进行匹配性的农艺性状、病虫害防治等,以此增强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效果。

3.3固化-稳定技术

使污染物在污染介质中获得固化,并处在稳定状态,可以通过固化-稳定技术完成;如应用固化稳定剂、污染土壤混合达到修复目的。从应用原理分析,它集合了化学-物理-热力学多种方法实施综合治理;具体以石灰、沥青、硅酸盐水泥等固化稳定剂为准。这种方法的应用适用于原位与异位方面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对有机污染物的土壤修复则效果不明显。建议在修复过程中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固化-稳定技术的优势在于成本低、见效快;其风险主要在于可能性的环境条件影响下,会造成污染物的重新释放,所以,在应用过程中,必要进行安全性监测评估,提高治理效果。

4展望

目前,我国已经引入诸多研发设备,但关于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技术依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增加这个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在引进设备、技术权限方面,价格昂贵的现状下,必要从政府投入、企业技术研发方面增加技术扶持。尤其要强化我国在组合技术方面治理水平。比如,在单一修复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对无机-有机复合污染、新老污染物并存方面的污染。另外,应该在环境修复材料研发方面扩大影响,如氧化剂、还原剂、催化剂等方面的新产品研发;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对生态环境效应的监测、评估;使实际的调查研究结果,能够与当前城市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发展水平相匹配。需要说明的是,应该按照现阶段我国不同地区的污染场地类型、修复技术应用情况,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投入到对污染场地的治理技术研发与治理中,提高土壤修复的市场化水平,从多个面向增加修复速度、提高修复效果。

5结束语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认识到城市工业污染场地类型比较多样,修复中的技术应用存在一些瓶颈;但从现阶段的土壤修复需求分析,可开发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我国公共卫生与生态环保政策的持续推进,未来会在该领域引起重多企业进驻;同时,也会使我国城市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速度走向快速、持续发展阶段。因此,必要借鉴欧美环境治理的一些经验,并引进相关技术;另一方面,在推动我国土壤修复技术发展的同时,应该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对修复技术创新,促进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晓勇,崇忠义,阎秀兰等.城市工业污染场地:中国环境修复领域的新课题[J].环境科学,2014(3).

[2]陈飞,马玲,杨栗清等.园林绿化在城市生态修复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3(11).

篇6

“水十条”之后向环境污染宣战的又一次国家行动,且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行动纲领。为全面深入了解出台《土十条》的背景及意义,现摘要刊登国家环境保护部负责人答记者问内容,以飨读者。

问:与水体和大气污染相比,土壤污染具有哪些特点?

答:一是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察觉。而土壤污染往往要通过土壤样品分析、农作物检测,甚至人畜健康的影响研究才能确定。土壤污染从产生到发现危害通常时间较长。二是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与大气和水体相比,污染物更难在土壤中迁移、扩散和稀释。因此,污染物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累积。三是土壤污染具有不均匀性。由于土壤性质差异较大,而且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慢,导致土壤中污染物分布不均匀,空间变异性较大。四是土壤污染具有难可逆性。由于重金属难以降解,导致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完全逆转的过程。另外,土壤中的许多有机污染物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降解。五是土壤污染治理具有艰巨性。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则很难恢复。总体来说,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

问:土壤污染物主要有哪些?

答:土壤中的污染物来源广、种类多,一般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以重金属为主,如镉、汞、砷、铅、铬、铜、锌、镍,局部地区还有锰、钴、硒、钒、锑、铊、钼等。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包括苯、甲苯、二甲苯、乙苯、三氯乙烯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多环芳烃、多氯联苯、有机农药类等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问:造成我国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我国的土壤污染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累积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工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这是造成其周边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尾矿渣、危险废物等各类固体废物堆放等,导致其周边土壤污染。汽车尾气排放导致交通干线两侧土壤铅、锌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污染。二是农业生产活动是造成耕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污水灌溉,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和畜禽养殖等,都导致耕地土壤污染。三是生活垃圾、废旧家用电器、废旧电池、废旧灯管等随意丢弃,以及日常生活污水排放,也是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四是自然背景值(在没有或很少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下,土壤环境中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的固有含量)高是一些区域和流域土壤重金属超标的原因。

问:为什么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如何组织开展?

答:全面准确掌握土壤污染状况是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与监管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可以进一步摸清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准确掌握污染耕地的地块分布,评估土壤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和人群健康的影响,探明土壤污染成因,了解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获取权威、统一、高精度的土壤环境调查数据,建立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分类、分级、分区的国家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全面满足环保、国土、农业和卫生等领域需求,为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编制详查总体方案,积极筹备各项工作。

问:企业防治土壤污染的责任有哪些?

答:企业责任包括加强内部管理,将土壤污染防治纳入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严格依法依规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确保重点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开展企业用地土壤环境监测。造成土壤污染的,应承担损害评估、治理与修复的法律责任。

问:农艺调控包括哪些具体措施?

答:在土壤污染防治中,农艺调控是指利用农艺措施对耕地土壤中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进行调控,减少污染物从土壤向作物特别是可食用部分的转移,从而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实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农艺调控措施主要包括种植重金属低积累作物、调节土壤理化性状、科学管理水分、施用功能性肥料等。

问:土壤污染风险主要有哪些?下一步将采取哪些管控措施?

答:土壤污染的风险主要包括:一是耕地污染影响农产品质量。土壤污染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减产。农作物可能会吸收和富集某些污染物,影响农产品质量,给农业生产带来经济损失;长期食用超标农产品可能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二是危害人居环境安全。住宅、商业、工业等建设用地土壤污染可能通过口摄入、呼吸吸入和皮肤接触等方式危害人体健康。污染地块未经治理修复就直接开发,会给有关人群造成长期的危害。三是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土壤污染影响植物、动物(如蚯蚓)和微生物(如根瘤菌)的生长和繁衍,危及正常的土壤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不利于土壤养分转化和肥力保持,影响土壤的正常功能。土壤中的污染物,可能发生转化和迁移,继而进入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环境,影响其他环境介质,可能会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

下一步采取的管控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对轻中度污染的土壤,制定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对重度污染土壤,严格管控其用途,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制定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计划。二是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供地管理和土地开发利用管理。对拟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化工、石油加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用地,以及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的上述企业用地,由土地使用权人负责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已经收回的,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负责开展调查评估。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合理确定土地用途。

问: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责任怎样界定?

答:《土十条》明确提出,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责任界定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承担。责任主体发生变更的,由变更后继承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或个人承担相关责任;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或双方约定的责任人承担相关责任。责任主体灭失或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问:针对污染地块开发利用和治理与修复工程监管,《土十条》有何应对措施?

答:《土十条》对污染地块开发利用和治理与修复工程监管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污染地块开发利用方面,严格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一是建立污染地块开发利用前的调查评估制度。二是分用途明确管理措施,符合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地块,可进入用地程序;暂不开发利用的,要划定管控区域,采取风险管控措施。三是落实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监管责任,将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

在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工程监管方面,一是治理与修复工程原则上在原址进行,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二次污染。二是公开工程基本情况、环境影响及其防范措施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治理与修复效果进行评估。四是实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

问:土壤污染了,有办法治理吗?有哪些修复方法?

答:受污染的土壤可以通过修复降低其风险或危害,恢复其功能,但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长的时间。土壤修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一般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3类方法。由于土壤污染的复杂性,有时需要采用多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特有的分解有毒有害物质的能力,达到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目的,主要包括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优点是不破坏土壤有机质,不对土壤结构做大的扰动,成本低;缺点是修复周期长,通常不适宜对高浓度污染土壤的修复。

物理修复是指通过各种物理过程将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或分离的技术。目前常用的技术包括客土法、热脱附、土壤气相抽提、机械通风等。优点是修复效率高、速度快;缺点是成本偏高等。

化学修复是指向土壤中加入化学物质,通过对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氧化还原、螯合或沉淀等化学反应,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或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或毒性的技术,主要包括土壤固化一稳定化、淋洗、氧化还原等。优点是修复效率较高、速度相对较快;缺点是容易破坏土壤结构,因添加化学药剂易产生二次污染等。

问: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成本如何?

篇7

关键词:土壤修复技术再造修复法

土壤在生态环境中已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在自然中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人类社会工农业的发展以及逐渐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土壤中的重金属、多氯联苯、有机磷等污染物日益积累,并通过土壤影响植物的生长,最终被人体经过食物链吸收,危害身体健康。因此,关于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已然是环保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本文将对几个主要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现状进行归纳和再造,并对各种修复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归纳与再造

近十多年来,经过全球范围内的研究和应用, 已基本形成了包含有物理修复、生物修复、化学修复技术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 积累了各种污染类型场地中土壤综合工程的修复技术应用型经验,。下面介绍国内外相关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

(一)物理修复法。

1、换土法。

换土法是一种将污染的土壤换成或部分替换成新鲜还未受任何污染的土壤, 通过稀释原来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 并增加土壤的环境容量, 来达到对土壤污染进行修复的方法。换土法可以进一步分为4种方法:换土、去表土、客土和翻土。换土是指直接取走污染土壤, 然后换成干净土壤, 此法适用于小面积的土壤污染,尤其针对含有易扩散且难分解或具有放射性污染物的土壤, 因此在技术再造时要注意妥善处理换出的污染土壤, 防止二次污染的发生。去表土即直接从原地移出受污染的表土。客土是指把干净的新土覆盖于受污染的土壤之上, 减少了污染物直接接触植物根系的面积,降低了污染物的浓度,使之达到临界危害的浓度以下, 从而减轻危害。翻土是指把受污染的表土翻到底层, 让积聚于表层中的污染物能够分散至更深层的土壤中, 从而稀释了污染物, 所以此法在技术再造中仅对较厚土层的土壤适用。

2、热修复法。

热修复法是指对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加热(常见的加热方法包括蒸汽、射频、红外辐射和微波), 然后收集土壤中所含的易挥发污染物,并对其进行统一回收处理。目前该法已成功被一家美国的Hg回收公司应用于受Hg污染的土壤治理工作中, 修复了超过2300t的受Hg污染土壤, 使Hg在土壤中的含量降至1. 00mg/ kg以下。

热修复法属于物理修复法, 因此具有技术成熟、工艺简单等优点。但该方法耗能大导致操作费用较高, 又只对具有挥发性的污染物适用, 所以在技术再造时的应用范围也相对较窄。

3、玻璃化技术。

玻璃化(Vitrification)技术是指将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放在高温高压中, 使之变成玻璃态物质, 将重金属固定其中, 从而消除了重金属的污染。应用此种技术所花的工程量较大导致费用偏高, 但可以在根本上化解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其最大的优点是见效快, 所以在技术再造中适用于对受到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土壤抢救性修复工作。

4、电修复法。

电修复法是指将低压直流电场通入受污染的土壤两端, 利用溶质电泳和溶剂电渗把有机污染物或重金属定向迁移至阴极室中, 从而修复土壤。 电修复法通常用在对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修复中。钱署强等建立在田间以及实验室的研究表明了,此法不但能用在修复土壤受到无机污染物污染的工作中,也适用在修复土壤受到低浓度有机物(如苯、乙酸、酚、二甲苯等)污染的工作中。相比于其余方法, 此法在技术再造时具有成本低,处理速度快等特点,特别针对受到水溶性污染物的粘土修复中。如果遇到非水溶性的污染物,应先用化学反应转化成水溶性化合物, 再按步骤进行脱除修复。

(二)化学修复法。

1、淋洗法。

淋洗法是指通过注水来冲洗残留在土壤孔隙介质内的污染物, 并对流入地底的冲洗水流进行回收, 达到修复土壤效果的方法。需修复的污染土壤会因类型的不同而在使用淋洗法时也有差异。例如砂质壤土, 因其粘性差, 无法有效吸附污染物, 往往只需对其进行初步淋洗。但如果换成粘性效果较好的粘土或壤土, 因其对污染物的较强吸附力, 在经过初步淋洗后, 还需要进一步的修复处理。通常在对污染土壤进行淋洗处理时, 会用到的清水、无机和有机溶液这三种作为淋洗液。考虑到在修复过程中可能因淋洗液而带来的二次土壤污染,通常会优先选择清水来作为淋洗液。总体说来,淋洗法的消耗较少, 且操作人员也不会直接与污染物进行接触。但是有些淋洗液极有可能与土壤发生化学反应而出现二次污染, 所以要在技术再造时, 慎重选择淋洗液。

2、提取法。

提取法是指通过使化学试剂和土壤中所含的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 形成新的溶解性络合物。最后,将污染物从混合提取液中运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分离出来的方法, 且可再循环利用提取液。该法在技术再造中可用在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工作中, 但国内目前关于相关方面的研究还在实验阶段。

(三)生物修复法。

1、生物通气法。

生物通气法是将空气强制通入污染土壤中, 并将其中的易挥发性有机物一并抽出, 直接排入大气或再利用排入气体处理装置对其进行后续处理,即是一种通过强迫氧化生物的方法进行降解。该方法一般用于受到地下水层上部且透气性较好又容易挥发的有机物污染的土壤修复工作中, 也对结构疏松的多孔土壤适用, 便于微生物的繁殖生长。通常在使用通气法对土壤进行处理前, 会在污染土壤上打至少两口井, 在加入空气前先通入一些氮气,作为对菌生长进行降解的氮源, 来提高修复效果。据研究表明, 氮素营养虽能使降解污染物的速度加快, 但也可能因此阻止生物的降解,因此在技术再造时要注意不要使用过多。

2、植物修复法。

植物修复法是指用植物来吸收污染土壤内的重金属, 再将重金属萃取出来, 富集转移至植物地上枝条的部位和收获的部位, 或通过植物根系有的微生物系统和酶系统来络合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 从而达到降低生物毒性和重金属的活性的效果, 减少了重金属被通过空气中而产生扩散或被淋滤时进入地下水的可能。此法在技术再造中应主要用作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 或修复有机物污染的土壤中, 但国内对这方面的应用相对较迟, 所以其主要原理还在于利用植物根系中的微生物群落来降解有机质从而进行修复。

二、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展望

鉴于土壤类型的较大差异,以及复杂多变的生态条件和环境因素,在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效果评价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各种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不断进步,其修复效果的评价方法也在逐渐被重视。然而,对于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还缺乏深入系统的再造,也存在着许多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面对土壤污染类型呈现多样化, 污染场地的综合环境错综复杂, 因此,未来还应发展针对污染土壤修复的决策支持系统以及事后评估技术。此外,现今还没有一套通用的评价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准则,因此建议尽快建立有效的通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大多数的污染土壤条件和类型都适用。制定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标准的基础以及对修复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对修复基准的研究之上的,所以未来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加强对修复基准的研究,以保护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效果评价中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骆永明.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J] .化学进展.2009.(03).

篇8

1棉田立体交叉污染网络棉田立体交叉污染网络是指棉花在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化肥、农药、地膜所形成的固体、液体、气体残留物在形成污染过程中相互交叉,覆盖了从大气到植株、地表径流、土壤、地下水源、农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贯穿从空间到时间的整个生产网络。

1.1土壤污染化肥、农药、地膜残留作为棉田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但它们污染方式与污染机理各不相同。首先,化肥直接施用到土壤中,其残留对土壤危害也最大。例如,化肥残留容易造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即土壤酸化、板结、重金属元素超标、透气性降低;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土壤微生物种群及有益微生物含量降低;最终导致土壤生产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降低[11-13]。农药残留污染主要通过田间施肥,作物残体、灌溉、降雨淋洗以及大气沉降进入土壤。农药残留在土壤中时间的长短与农药自身的理化性质、施药时间、施药方式有关。如常用的有机磷农药在环境中易分解,残留时间较短,而有机氯、有机汞等高残留农药性质稳定,不易分解[14]。残留农药对农田土壤的影响主要有:(1)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土壤酸化,养分含量降低、土壤孔隙度降低,容易板结等。(2)土壤生物种群数量与质量下降,如土壤微生物种群、动物种群数量及生存能力等明显降低。(3)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农药中存在的重金属离子被土壤中的有机胶体和无机胶体吸附、固定而长期存在土壤中。另外,除草剂的长期使用也会对土壤造成污染[15-17]。残膜对棉田土壤的影响有:(1)土壤理化性质下降,如土壤团粒结构破坏,降低水分疏导能力,土壤孔隙度下降,保水保肥能力下降;(2)土壤微生物活动受到影响,减少有益微生物种群数量;(3)作物根系发育受抑制;(4)薄膜添加剂,如邻苯甲酸-2异丁酯等,可从地膜挥发至空气中抑制叶绿素的合成;铅、镉等重金属会在土壤中富集,造成污染[18-20]。另外残膜还可能形成“视觉污染”和导致牛羊等误食而引起死亡[21]。

1.2大气污染棉田中农药喷洒时的扩散、残留农药的挥发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化肥对大气的污染是由于易挥发化肥及施用方式不合理的气态损失所造成。另外,进入土壤的部分氮素经反硝化作用生成氧化亚氮从土壤中逸散,破坏臭氧层,加剧全球温室效应[22]。残膜及秸秆焚烧时所产生的烟雾也会对大气产生二次污染。

1.3水系污染水系污染包括对地表径流与地下水的污染,其主要污染来源为化肥和农药。例如,氮肥过量使用导致硝酸盐积累,通过下渗作用进入地下水系,从而导致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污染[23]。近10年来,我国农药年使用量稳定在23万t左右(有效成分),各种制剂年使用量稳定在162万t[24];但农药利用率约为30%左右,70%随灌溉或降雨进入地表径流,再进入地下水。残膜主要是通过灌溉和降雨进入地表径流形成污染。1.4农产品污染原棉污染来源主要包括重金属和杀虫剂,但目前对此类报道相对较少。根据德国不来梅棉花交易所2008/2009年度对来自于15个国家的原棉污染进行检测均未发现污染[25]。

2棉田立体交叉污染网络的治理方法棉田立体交叉网络形成过程复杂,既有单因素污染又有多因素重复污染,而且在污染形成过程中相互渗透、重复交叉。因此在治理过程中既要针对单因素污染源设计相应的治理方案,又要考虑到其他污染因素的影响,必须采用单项治理技术有机组合、综合治理的策略。同时还需建立区域性棉田污染指标体系和预测预警机制,实施生态补偿政策。

2.1棉田立体交叉污染网络治理技术

2.1.1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我国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开始于20世纪末期,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综合国内外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及联合修复技术[26]。微生物与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由于其绿色环保特征,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微生物修复是通过筛选农药高效降解菌及石油烃降解菌对农药或石油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积累、过滤功能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农药、石油等的含量来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27-28]。目前我国在植物修复技术上主要是利用苜蓿、黑麦草等植物来修复农药和化肥污染的土壤[29]。

2.1.2培育高质量棉田土壤。土壤质量是指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及土壤健康质量三个方面的综合量度体系,即土壤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能力、保护环境质量及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30-31]。提高土壤质量可以有效提高作物根系的微生态环境;减少病原物侵害,提高植物根系对水肥的利用效率;增强植物的整体抗逆性能。目前,提高土壤质量的方法主要有,秸秆还田、合理轮作、施用有机肥及施用有益微生物等[32]。

2.1.3培育抗逆、高产及资源高效利用新型品种。通过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出高产、优质、水分和养分高效利用、复合抗病性强、抗虫性好的新型棉花新品种,减少农田病虫害发生,提高水肥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从而达到减少农田用药及水肥用量的目的。

2.1.4农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目前,农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主要内容包括:(1)选育和应用抗病虫性较强的新品种;(2)调整农田生态环境和种植结构,减轻病虫害对农田的压力;(3)科学用药和保护利用天敌;(4)建立区域性的棉田生态型IPM(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技术管理体系[33-36]。

2.1.5水肥一体化优化技术。水分一体化优化技术是指设计作物全生育期的水肥需求、在特定生育时期根据土壤水分与养分含量状况,配置适宜比例的养分,与灌溉水配兑成肥液,借助压力系统,通过可控管道系统,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生长区域,满足作物的生长发育需求[37-38]。目前我国在棉花、果树、设施园艺、苗木花卉等开展了水肥一体化(水肥耦合)技术推广应用,特别是新疆地区膜下滴灌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研究表明,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0%~60%,肥料利用效率提高30%~50%[39-40]。

2.1.6塑料地膜覆盖替代性产品及残膜回收技术。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对于地膜所形成白色污染的理想途径:首先,使用可降解地膜及研究新型的覆盖材料[41],其类型主要包括生物降解地膜、化学降解地膜、光降解地膜以及液态地膜等[35]。其次,提高地膜质量,改进农艺技术、研制高效残膜回收机械,提高残膜回收率。再次,通过其他农艺措施,减少或杜绝地膜应用,如育苗移栽技术(裸苗移栽、营养钵育苗)结合秸秆覆盖技术等[42]。

2.2建立区域棉田污染综合监测与预警机制建立区域性的棉田污染综合指标体系或单项指标体系,对棉花生产环境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进行检测和分析,确定区域主要污染物来源,污染物分担率及污染物累计指数[43],据此建立区域棉田污染综合监测与预警机制,并制定适宜的污染防控措施。目前国内外对此类报道主要是关于面源污染中模型估算方法[42],常见的农业面源污染模型有ANSWERS、CREAMS、WEPP、AG-NPS等模型,但不同的模型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棉区目前主要划分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及西北内陆棉区,可以根据不同棉区的生态特征与种植特点,建立棉田污染综合指标体系或单项指标体系,对棉花生产全程进行污染监测。

篇9

1.引言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促进了社会进步,但在矿产开采和冶炼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首先,矿产开采会占用大片土地,并可能造成地质灾害。在采矿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矿渣,包括选矿渣、尾矿渣及生活垃圾等。据统计,中国铁矿石开采经选矿后68%以上为尾矿,黄金矿开采选矿后几乎100%为尾矿[1]。超过90%的矿区废弃物采取堆放处理,占用了大片的土地。我国矿山多为地下开采,常常导致地表裂缝与塌陷,严重危及到地表的人类活动。其次,矿山开采过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矿区大片植被遭到破坏,表土剥离,加剧了水土流失,引起了土壤退化,导致生态失衡。矿产开采中产生的废弃物成分复杂,含有大量的酸性、碱性或有毒的物质,这些物质能对周边地区造成严重的影响。许多矿物有重金属伴生,矿物开采过程中常产生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隐蔽性的特征,同时重金属元素会在植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动物和人体中,诱发癌变或其他疾病[2],危害人类健康。如铅中毒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消化系统等,镉中毒则会引起骨痛病。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已不容忽视,到了亟待解决的地步。矿区固体废弃物和矿山酸性废水是矿区土壤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在Pb/Zn矿、Fe/S矿的开采过程中,尾矿废石中的Pb、Cd、Zn、Cr、Cu、As等在地表水的冲洗和雨水的淋滤下进入土壤并累积起来。而酸性废水则使矿区中的重金属元素活化,以离子形态迁移到矿区周边的农田土壤或河流中,导致土壤和河流中重金属含量远远超过背景值[3],影响农产品品质和饮水健康。另外,在矿石采矿、运输及排土过程中,尘埃污染也是矿区周边土壤中重金属的一个来源。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矿区废弃地治理已达50%以上[4],而我国还不到10%。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矿区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如中国污染场地修复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论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专家一起商议湖南重金属污染矿区的治理措施,并对各方法的实用性做了分析。土壤重金属的各个修复方法可以降低重金属的浓度或生物可利用度,降低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危害。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中,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在阐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基本修复原理后,着重分析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物理修复法、化学修复法和生物修复法,为土壤中重金属的去除、固化及钝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2.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国内外用来修复土壤污染的方法较多,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多为交叉使用,一般分为三大类,即物理修复方法、化学修复方法和生物修复方法[5]。其修复原理如下:(1)加入化学改良剂转化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化学价态和存在形态,使其固化或钝化。或者采用物理修复等方法,使重金属在土壤中稳定化,降低其对植物和人体的毒性;(2)利用重金属累积植物、动物、微生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然后处理该生物或者回收重金属;(3)将重金属变为可溶态、游离态,然后进行淋洗并收集淋洗液中的重金属,达到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目的[5]。

3.物理修复法

物理修复法是基于机械物理的工程方法,它主要包括客土、换土和翻土法、电动修复法和热处理法三种。

3.1客土、换土和翻土

客土法是指向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加入大量干净土壤,覆盖在土壤表层或混匀,使重金属浓度降低至低于临界危害浓度,从而达到减轻污染的目的[6]。对移动性较差的重金属污染物(如铅)采用客土法时,相对较少的客土量也能满足要求,可减少工程量。换土法是指把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取走,代之以干净的土壤。该方法适用于小面积严重污染的地区,以迅速地解决问题,并防止污染扩大化。此方法要求对换出的受污染土壤进行妥善处理,以防止二次污染[7]。翻土法是指深翻土壤,使表层的重金属污染物分散到更深的土层,达到减少表层土壤污染物的目的。在矿区重金属治理的过程中,换土法治理较为彻底,而客土法和翻土法并未根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相反把重金属继续留在土壤中,因此这两种方法只适用于移动性差的重金属污染物,以免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3.2电动修复

电动修复法是由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研究出的一种治理土壤污染的原位修复方法,该方法近年来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发展很快。它适合修复低渗透粘土和淤泥土,可以控制污染物流向[8]。在电动修复过程中,利用天然导电性土壤加载电流形成的电场梯度使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如铅、镉、锌、镍、钼、铜、铀等)以电迁移和电透渗的方式向电极移动,然后在电极部位进行集中处理。郑喜坤等[9]在沙土上的实验表明,土壤中Pb2+、Cr3+等重金属离子的除去率可达90%以上。该方法不搅动土层,且修复时间较短[10],是一种可行的修复技术。

3.3热处理

热处理法是利用高频电压释放电磁波产生的热能对土壤进行加热,使一些易挥发性有毒重金属从土壤颗粒内解吸并分离,从而达到修复的目的[11]。该技术可以修复被Hg和As等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虽然物理修复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还存在局限性。客土、换土和翻土法操作起来花费具大,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肥力下降,同时还依然需要对换土进行堆放或处理;电动修复法在实际运用中受其他多种因素影响,可控性差;热处理法对气体汞不易回收。

4.化学修复法

4.1化学改良剂

该方法是指向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添加化学改良剂,通过对重金属的吸附、氧化还原、拮抗或沉淀作用,改变其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使其钝化后减少向土壤深层和地下水迁移,从而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常用的化学改良剂有石灰、碳酸钙、沸石、硅酸盐、磷酸盐等,不同改良剂对重金属的作用机理不同。如施用石灰或碳酸钙主要是提高土壤pH值,促使土壤中镉、铜、汞、锌等元素形成氢氧化物或碳酸盐等结合态盐类沉淀。如当土壤pH>6.5时,Hg就能形成氢氧化物或碳酸盐沉淀[12]。沸石是一种碱土金属矿物,通过吸附、离子交换等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生物有效性。黄占斌等指出对于铅、镉复合污染土壤,环境材料腐殖酸对铅有显著固定作用,而高分子材料SAP及材料组合(腐殖酸、高分子材料SAP和沸石)对镉起到明显固定作用。A.Chlopecka等发现沸石、磷石灰等能降低重金属Pb、Cd的移动性,且能够减少玉米和大麦对重金属Pb、Cd的吸收量。

4.2化学淋洗

化学淋洗修复法是指在重力或外压下向污染土壤中加入化学溶剂,使重金属溶解在溶剂中,从固相转移至液相,然后再把溶解有重金属的溶液从土层中抽提出来,进行溶液中重金属的处理过程[15]。利用此方法开展修复工作时,既可以在原位进行,也可采用异位修复[16]。原位化学淋洗修复法要在污染地进行全部过程,包括清洗液投加、土壤淋出液收集和淋出液处理等。由于原位化学淋洗过程形成了可迁移态污染物,因此要把处理区域封闭起来避免污染扩大化;异位化学淋洗修复法则要把重金属污染土壤挖掘出来,用化学试剂清洗,以去除重金属,再处理含有重金属的废液,最后清洁后的土壤可以回填或作其他用途。化学淋洗法的关键在于试剂的选择,可用来淋洗土壤重金属的试剂主要有盐酸、硝酸、磷酸、硫酸、草酸、氢氧化钠、EDTA等。现已证明EDTA是针对重金属污染最有效的提取剂,但其价格昂贵,且对EDTA的回收还存在技术问题[17]。

5.生物修复法

生物修复法是通过植物、微生物或者动物的代谢活动,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方法。它主要包括植物修复法、微生物修复法、动物修复法和菌根修复法四种。

5.1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是将对重金属有超累积能力的植物种植在污染土壤上,待植物成熟后收获并进行妥善处理(如灰分回收)。通过该种植物可将重金属移出土壤,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对于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法主要有植物钝化、植物提取和植物挥发三种。植物钝化是指利用植物根系分泌物降低重金属的活性,从而减少重金属的生物毒性和有效性,并防止其进入地下水和食物链,减少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如植物分泌的磷酸盐与土壤中的铅结合成难溶的磷酸铅,使铅得到固化。除直接与重金属发生作用外,根系分泌物导致的根际环境pH值和Eh值的变化也可转变重金属的化学形态,使重金属固化在土壤中。但是这种方法并未将重金属去除,因此环境条件的改变仍有可能活化重金属。植物提取是指利用重金属超累积植物从污染土壤中吸收重金属,并将其转移、储存在植物地上部分(茎或叶),随后收割地上部分并集中处理其中的重金属,从而达到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目的。蒋先军等发现,印度芥菜对铜、锌、铅污染的土壤有良好修复效果。夏星辉[22]指出蕨类植物对镉的富集能力很强,杨柳科能大量富集镉,十字花科的芸苔能富集铅,芥子草能富集铅、锡、锌、铜等。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一些对重金属有高耐受性的植物的培育已经商业化。植物挥发是指植物将其吸收的重金属转化为可挥发态,并挥发出植物的过程。如植物可以吸收土壤中的Hg2+,然后使之转化成气态HgO后,通过蒸腾作用从叶片蒸发出来。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重金属污染物,应用范围较小。同时,该方法将污染物转移到大气中,对大气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5.2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法是利用微生物对重金属的亲和吸附作用将其转化为低毒产物,从而降低污染程度。虽然微生物不能直接降解重金属,但其可改变重金属的物理或化学特性,进而影响重金属的迁移与转化。微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机理包括生物吸附、生物转化、胞外沉淀、生物累积等。通过这些过程,微生物便可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毒性[23]。由于细胞表面带有电荷,土壤中的微生物可吸附重金属离子或通过摄取将重金属离子富集在细胞内部。微生物与重金属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也可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毒性,如在好气或厌气的条件下,异养微生物可将Cr6+还原为Cr3+,降低其毒性。杜立栋等[24]从铅污染矿区土壤中筛选出一株青霉菌,对人工培养基中有效铅的去除率达96.54%,且富集效果比较稳定,可应用于铅污染矿区土壤的生物修复。

5.3动物修复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动物修复是指利用土壤动物在自然条件或人工控制下,在污染土壤中生长、繁殖等活动过程中对污染物进行富集和钝化等作用,从而使污染物降低或消除的一种修复技术。在评价污染物的生态学危害研究中,科研工作者对土壤动物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与微生物修复相比,国内外的相关报道还不多。而在众多土壤动物中,普遍认为蚯蚓是改良土壤的能手,并且对土壤污染具有指示作用,具有巨大的修复污染土壤潜力。朱永恒等[25]研究得出蚯蚓对重金属的富集量随着污染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蚯蚓体内的Pb、Cd和As的含量和土壤中这三项元素的含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且蚯蚓体内的金属硫蛋白和溶酶体机制可以解毒重金属。除蚯蚓外,腐生波豆虫及梅氏扁豆虫等动物对重金属也有明显的富集作用[27]。土壤动物不仅直接富集重金属,还和微生物、植物协同富集重金属,改变重金属的形态,使重金属钝化而失去毒性。

5.4菌根修复

菌根是指土壤中真菌菌丝与植物根系形成的联合体。成熟的菌根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包括真菌、固氮菌和放线菌,这些菌类有一定的修复重金属污染的能力。菌根真菌可通过分泌特殊的分泌物改变植物根际环境,从而使重金属转变为无毒或低毒的形态,降低其毒性,起到促进重金属的植物钝化作用。申鸿等[28]通过对菌根的研究发现,菌根玉米地上部铜浓度降低24.3%,根系铜浓度降低24.1%,表明菌根植物对铜污染土壤具有一定的生物修复作用。黄艺等[29]采用根垫法和连续形态分析技术,分析了生长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有菌根小麦和无菌根小麦根际铜、锌、铅、镉的形态分布和变化趋势,发现菌根可调节根际中土壤重金属形态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此外,菌根还能使菌根植物体中重金属积累量增加,强化植物提取的效果。

篇10

关键词:重金属Pb;含量;富集系数

中图分类号:S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04702

1 引言

近年来关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报道越来越多,保护土壤和修复已经污染的土壤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物理和化学方法是传统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法,虽然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因其具有价格高和工程复杂等缺点难以得到大规模实施。植物修复是近年的一种热点修复技术,其具有经济、操作简易等特点,受到广泛使用。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加快,落后的管理导致城市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其中重金属Pb的污染尤其严重。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城市常以耐寒耐旱的树种为主要种植树种。本试验以北方城市绿化常用的侧柏和油松1年生的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添加含铅的无机盐,模拟土壤污染状态,探讨重金属Pb在两种树体内分布和富集特点,为北方城市植物土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2 材料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地点

在辽宁朝阳县一苗圃大棚进行,选择1年生的侧柏和油松幼苗为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选择盆栽种植方式,采用规格为35 cm×40 cm的塑料盆,每盆装20 kg土壤。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标准,使土壤达到3级重度污染水平(500 mg/kg土),通过换算每个盆中装入Pb(NO3)2无机盐16 g。将Pb(NO3)2在土中不断搅拌,混匀后,定期浇水,沉化3个月。于当年6月份将树苗植入,每盆一颗,每个树种10盆,在11月初每个树种随机选取5盆,全部取出。将树的根茎叶分离,用蒸馏水洗净,放入烘箱重烘干。之后研磨成粉,过100目筛,根茎叶各取20 g备用。每个处理重复3次。

2.3 项目测定

重金属Pb在植物中的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重金属Pb的富集系数=地上部分重金属Pb含量/土壤中重金属Pb含量。

2.4 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Excel和Spss13.0 统计软件处理。结果见表1。

3 结果与分析

3.1 侧柏和油松中的重金属Pb的分布。

植物体内重金属元素的分布变化可以反应出不同植物对重金属吸收能力的差异。由图1可知,侧柏和油松根茎叶器官中的重金属Pb含量分别为116.24 mg/kg和106.32 mg/kg,55.63 mg/kg和74.38 mg/kg,35.63 mg/kg和32.38 mg/kg。两种树在根和叶器官中都以侧柏幼苗的重金属Pb含量最高,茎中以油松幼苗含量最高。

3.2 侧柏和油松中重金属Pb富集系数变化

富集系数的高低代表着植物从土壤中吸收重金属能力,它是植物地上器官中的重金属含量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比值,比值越大说明植物对重金属积累量就会越多,富集能力越强。由图2可知,侧柏和油松根茎叶器官中重金属Pb的富集系数分别在0.19~0.23,0.09~0.11和0.03~0.05之间。两种树的根和叶器官中的富集系数以侧柏幼苗最高,茎中以油松幼苗最高。

4 结语

在模拟重金属Pb污染的土壤中,两种树木器官重金属Pb含量各不相同。从重金属Pb的分布来看,侧柏根叶器官中的积累量都是最高,叶中以油松积累量最高。从两种树对重金属Pb富集能力来看,三种器官中富集能力的大小为根>茎>叶。两种树的每个器官比较来看,侧柏根和叶器官富集能力最好,油松茎的富集能力好。所以根据不同环境的要求考虑把重金属留在根系还是地上器官来选择树种。

参考文献:

[1]尤冬梅.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预测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617~619.

[2]谢建治,刘树庆,王立敏,等.保定市郊土族盆金属污染现状调查及其评价[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25(1):38~41.

[3]匡少平,徐 仲,张书圣.玉米对土壤中重金属铅的吸收特性及污染防治[J].安全环境科学学报,2002,2(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