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的盈利方式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零售的盈利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零售的盈利方式

篇1

关键词:商业地产;盈利方式;关键因素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商业地产项目相比住宅项目的显著特点是有多种盈利方式。住宅项目是一次性获利,而商业地产则是偏重于其本身的价值增值以及租金收入来获得长期的投资回报和现金流。因此,选择好合适的商业地产盈利方式,是决定一个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目前流行的商业地产运营盈利方式,大致包括

整体售卖。这是通过整售或将整体商业面积进行分割,分别出售给各个小经营者或投资者的形式。这样做主要是出于开发商能尽快收回投资的考虑,打短频快,保证资金安全。但这样做的弊端是开发商无法持续经营,对树立自己品牌以及项目扩大影响不利,这样就不能做大做强,失去发展机会,且小业主在这样的商业地产项目中经营会面临较大风险。

整体租让。开发商将该项目地产整体出租,或整租一个单位,或零租给若干商业经营者,靠持续性的得到租金产生现金流来收益。这种方式适合于实力比较强,致力于不断发展的开发商,虽然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长,产生的风险大,但开发商拥有商业地产完全的产权,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享受到物业增值带来的巨大收益,同时在开发新项目时,还可以藉此抵押贷款,获得不断发展壮大的资本。

部分售卖,部分出租。主要是根据开发商实力和资金成本的情况,采取一种折衷的方式。较好的运作模式主要是在拥有充足的商业资源的情况下,通过精密分析及测算,拿出商业地产中的优良的部分房地产出租给著名的品牌经营零售商,如奢侈品、知名超市等,以此带来人流量,提升项目人气和知名度,从而使整个商业地产项目得到很大程度的额外增值;另一方面,凭借已经提高的无形价值,同时高价出售其余物业,以获得超额利润。

持有为主。属于开发商自营商业物业的形式。这种跨行业的操作模式难度很大,前提是开发商拥有除自身开发人员以外的从事商业经营管理的人员和队伍。除非开发商本身是从商业起家的,为了获得更大的投资收益而去投资房地产,否则开发商这样做容易出现商超人力资源和零售品牌资源缺乏,以及房地产专业指挥零售专业,外行领导内行的境地,极易使自己误入不熟悉的战场,陷到竞争激烈的零售业泥潭中,承担不必要的经营风险;此外,还可能使资金压力增大,不利于资金安全。所以,这种模式存在很大问题。

联合经营。对于集团规模的商业地产发展商,应尤其重视与商业品牌经营商的合作。对于两方来说,一个旨在租售自己的物业;一个为商品落地而多方考察素质好的商用物业,相互需要。地产商在开发项目前,可以根据经营商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而经营商也可以根据经营的需要,向地产商提出规划开发要求,达到量体裁衣。二者合璧对项目品牌和商品价值的提升互为依托,实现比翼双飞的局面。开发商可以通过与品牌零售商合作,共同经营商业地产,具体方式如:(1)参股合作经营模式。在竞争环境激烈以及项目区位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开发商为了吸引知名的品牌零售商,而按照一定比例出资参股该品牌商的设在其商业地产的主力店分店。分店向开发商支付租金,同时向零售品牌商上缴品牌使用费和人员培训管理费。这样容易吸引知名商家,产生附加正效应;缺点是股份收益受经营状况约束,承担一定的经营风险;(2)营业额提成+保底模式。开发商提供商业物业作为投资,零售品牌商负责其余投资和经营管理,开发商得到一定比例的营业额提成和保底利润。双方约定的保底利润一般低于正常租金。

产权商铺。包括售后业主自营,不利于商业地产以整体的面貌持续经营。先分散出售,再集中招商,这样整个商业地产管理起来十分管理困难。先集中招商,再出售,这种方式值得推崇,既有利于开发商享受到商业地产最大增值,又有利于商业地产以一个经过精心规划的面貌或概念持续经营,这种方式有赖于开发商拥有充分的商业资源。采取售后包租。出售后聘请专业管理者进行整体经营,并承诺部分收益回报给小业主,这种方式由于牵扯多方利益,往往因经营失败或相关方失信而归于使小业主受损。以租代售。承租人租赁一定年限后获得产权。

篇2

关键词:药品管理;零售商;质量监控

我国的药品的零售商出现的问题主要有规模较小,数量繁多,成分复杂,缺乏管理等。这就造成我国药品零售业出售的药品参差不齐。更有一些零售商非法经营,出售没有生产厂家,组成成分、以及保质日期等信息的药物,这样的药物物质成分不确定,可能会药物配方错误,药品质量差、甚至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等现象。所以要加强对药品零售业的监管工作。

1 我国药品零售商常见的问题

我国的药品零售商需要在当地的卫生监管部门、以及工商部门的共同管理下才能得到开业的许可。药品的零售商都是在当地的卫生监管部门备案的,同时对药品进项的信息等都是受到监管的。但是我国的零售商过多,就让监管工作出现一定的问题,无法一一验证药品的进货渠道是否符合相应的技术规格。所以只能他采用抽查的来解决问题,抽查是一个就有可能造成遗漏,让违法现象暂时逃避了制裁。我国因为药品零售商的数量众多,所以为了盈利很多零售商恶意竞争,采用价格的方法打压对手,有些时候甚至出现用假冒伪劣产品充当正规药品,这就使零售药店的名声和信誉不断下降,最终导致百姓不敢到零售商出购买药品。另一方面,我国法律要求在零售商出售处方药是要需要处方审核人士,也就是驻店药师在场,对处方进行审核,但是我国很多零售商店内根本没有驻店药师,所以其实并没有出售处方药的资格,但是处方药,尤其是抗生素药品随意出售。另一方面,在药品的储存中,在零售商里根本不能提供药品的必要储存条件,有些药品要求通风,有的药品要求低温,但是在一般的零售商都采用室温药品保存方式,在不合理的条件下,药品的有效成分会逐渐的分解,变性,从而药效减少。

2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简称GSP)是国际通行的规范药品经营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准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16条中确立了其法律地位。药品零售的质量管理与批发相比较,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特点。现行版本的GSP共分为4章187条,其中关于药品零售的条款为8节58条,约占GSP条款总数的三分之一。

为了加强企业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的水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贯彻实施新修订的通知》(食药监药化监〔2013〕32号)明确规定:自2013年7月1日起,新开办药品经营企业,以及药品经营企业申请新建(改、扩建)营业场所和仓库应当符合新修订药品GSP的要求,符合条件的发放《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2015年12月31日前,所有药品经营企业无论其《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是否到期,必须达到新修订药品GSP的要求。自2016年1月1日起,未达到新修订药品GSP要求的,不得继续从事药品经营活动。所以,企业应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做到“早规划、早准备、早通过”。

3 加强质量监管模式下医药零售业的发展趋势

新型的药品零售业会向一个合理的方式发展,会出现一批以连锁为主体的药店,这也是国家比较推荐的方式,同一个零售品牌相对好管理。另外将药店放入社区医院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这样的方式已经在外国的一些发展国家得到大力的发展。我国的发展的模式也要借鉴这个模式。第三类就是对于一些特殊药品进行专项的药品零售管理,第四类就是加强药店加诊所的配合,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加强补助的力度。提高诊所的治疗水平,以及相应的制度工作。

3.1 平价药品连锁以及正规的药品超市专柜

平价的药品连锁在我国发展迅速,也大大改善了药品零售管理混乱的现状,平价药品连锁药品渠道正规,价格较为合理,同时有利于有关部门的监管。同时大型的药品连锁企业都加入我国合作医疗的项目中,所以可以使用医疗卡进行买药。同时在企业盈利方面,一方面依靠药的盈利,另一方面依靠国家的财政的支持,所以能将更实惠的价格给与消费者。而超市的药品专柜,就是在超市中设立药品的专柜,而因为是专柜所以必须要把每一批次的药品信息记录,同时在药品流通的环节上,每个环节的手续齐全,药品的质量得到一定的保证。但是问题是可能带来的后果就是药品的价格上升。

3.2 社区便利药店

“大病去医院、小病进药店”,这是近年来医疗体制改革新形势下出现的医药消费大趋势。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消费者考虑的首要因素是购药的便利性,因此社区便利型药店开始出现,主要销售药品、日用品等,由于其便利性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在国外,社区药店已经十分普及。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居民社区医疗体系十分完善,大量的社区药店不仅发挥着药店应有的作用,还扮演了社区医疗健康保障的角色。小区居民一般常见的小病都可以在社区药店里通过向药师咨询而买到合适的药品,社区药店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社区内重要的社交场所和社区健康中心。

3.3 专业或专科药店

该类药店主要销售处方药或某一类药品。目前,我国一些连锁药店或单体药店推出肿瘤药房、糖尿病药房、皮肤病药房、参茸店、传统名优中药饮片专卖等专业或专科药店。该类药店的优势在于方便患者,并且店内配备有经过专门培训、熟悉疾病的“医疗咨询型”营业员,可指导顾客购药。

3.4 药店加诊所

近几年,我国逐渐出现了药店加诊所的经营模式,其主要特点是药店和诊所双证经营,以解决药店处方药处方不足问题,方便消费者就诊和购买药品,该经营模式在美国已经得到推行,并证明其存在的市场价值。开设在美国零售药店内的诊所,以其价格低廉、就诊时间短的诊疗保健服务而深受顾客欢迎。诊所配有执业护士和医师助理,可提供接种疫苗、治疗感冒等简单的诊疗服务,治疗费用只有医院的25%左右。

4 总结

我国的医疗资源还不充足,同时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困扰着百姓的生活。所以对于一般的常见性流行性感冒、发热等比较推荐自我治疗。所以自我治疗的就需要药品的帮助,如果买不到质量优秀的药就会造成疾病的治愈时间延长。甚至造成疾病的加重,所以想要提高全民的医疗水平,不仅要从大病上入手,对于一些小病的管理上,需要有关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完善对于药品零售商的管理,提高基本医疗水平,保护居民健康。

参考文献

[1]尹雅姝,徐峰,黄金凤.关于药品冷链系统验证的探讨[J].中国药房,2014(9).

[2]孙飞.中国药品流通渠道效率研究――基于SCP范式分析视角[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3(12).

篇3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百货零售业;O2O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现阶段我国互联网日益普及,手机智能终端已经大范围覆盖,致使“互联网+”O2O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现代百货零售业为了提高销售业绩,提升自身品牌形象,快速投入到O2O电子商务中来。这些现代百货零售企业向O2O商业模式转型,正处在初级阶段,所以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针对我国现代百货零售企业向O2O电子商务模式转型中,与传统企业商业模式的不同相对比,并提出现代百货零售企业O2O商业模式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2015年3月,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正式提出“互联网+”概念,意在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增效助力功能,通过互联网高速发展带动各传统行业快速发展,实现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百货零售业在人们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更应该适应消费者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以促进百货零售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传统企业竞争激烈,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一、现代百货零售业O2O商业模式与传统百货零售企业相比

1.在营销方式上的转变

传统百货零售企业经营缺乏创新,货架古板陈旧,商品品种有限,常常靠模仿别人的做法,来经营自己的商品。看别人怎么做,自己怎么做。看别人卖什么商品赚钱快、销路好,自己就想方设法去购进什么商品;营销手段老旧、单一。看别人有什么新的营销方式,就去模仿,比如发传单,老百姓刚开始的时候比较新奇,拿着传单去商家,或多或少都买点商品,可是哪家企业也不能总是靠发传单啊,再说了时间长了,老百姓也会厌烦了。这只能解决暂时问题,看不到长远利益。这也是现代百货零售业必须转型的一个因素。而“互联网+”背景下现代百货零售业O2O商业模式,是消费者直接打开电脑,在互联网上百货零售企业的商品直接面对消费者,商品品种繁多、款式新颖,个性化而且购买方便,价格合理。商品说明透彻、图片展示清晰,以及顾客满意度一针见血、客服百问不厌。在线下实体店,可以真实体验商品的适用度,百试(挑)不厌。随着时间的更替,商品不断更新换代,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不断提升。

2.在营销主体上的转变

目前,在日益普及互联网的时代,消费者真正成为了主导力量。消费者更有话语权、更有决策权、更有选择权。传统的百货零售企业的商品摆在货架上,不仅品种单一,而且有什么就买什么,消费者想买别的也没有。而现代百货零售业O2O商业模式的企业商品,可以供消费者自由选择,品种、样式、颜色、付款方式等等。消费者对商品满意度可以自己评价,企业承诺不满意可7天或10天退换货,线下实体店的全新体验等,选择的机会更多,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3.在营销地域上的转变

传统百货零售企业辐射范围有限,消费者有地域限制。而互联网不同,它的影响可以扩大到无限大,在淘宝网、在天猫商城等,消费者可以在全中国或者全世界都能看到你的商品。而且消费者可以选择使用手机、iphone、电脑连接到互联网上,利用互联网平台,自己选择购买、收藏商品,不论在哪,什么时间都可以实现。线下实体店也将逐步实现全覆盖。

4.在信息传播上的转变

传统百货零售企业信息传播速度慢,范围小,途径有限。而现代百货零售业O2O商业模式的企业,信息化成为了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现代百货零售企业快速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不断提升管理效率,提高运营能力。在线下实体店,与线上信息相连接,信息同步。现代百货零售企业在互联网上新款产品或者产品更新换代,可以飞速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传播之快,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二、传统企业转型为互联网+背景下现代百货零售业O2O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百货零售企业为了生存,开始谋发展,找出路,思变革,走进O2O商业模式。有些地方互联网技术水平还比较低,O2O商业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要想快速发展O2O商业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

1.同质化泛滥

企业把传统的营销模式照搬到互联网上,以优惠券等促销方式,或者传统的广告宣传方式,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方向,陷入价格战。盲目的为了销量,增加线下店面商家数量,可是却减少了对线下商家的监督管理,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倒影响了商品销量。

2.仓储、物流能力还有提升空间

O2O商业模式促使消费者更方便购买商品,因为物流企业能把商品直接送到消费者家门口。但在仓储、物流环节,有造成邮件损坏、丢失的现象,所以仓储物流企业需要提高管理水平。要不断扩展配送区域,提高送达效率。

3.互联网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O2O商业模式的经营交易信息,包括商品信息、仓储物流信息以及用户信息等的规范管理,不能泄露,也防止数据丢失,现在的技术水平不足以保证数据的完整,必须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4.O2O商业模式的技术人员不足

O2O商业模式还处在初始阶段,需要抓紧时间培养一批专业的技术人员,不断提高技术人员专业水平和业务水平,保证与消费者良好沟通,更好的解决网络平台存在的问题。

三、互联网+背景下现代百货零售业O2O商业模式转型的建议

首先商品价格体系要科学化,同样的商品或同类、同质量商品要尽量保持价格一致;其次要加强与物流企业的合作,以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迅速反应;再次要转变营销理念,优化信息管理平台,使企业管理人员能更好的掌握销售情况等。

四、结语

随着现代百货零售业O2O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百货零售业受到影响,传统经营方式已经严重阻碍着企业的发展,经济效益严重下滑。目前百货零售企业必须转型,O2O商业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趋势,实现线上电子商务与线下实体店发展成为一个整体,更好的促进现代百货零售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荷郑秋锦陈佑成.“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企业转型O2O电子商务现状与对策.宏观经济研究,2015,12.

[2]许慧珍.“互联网+”下传统零售商业模式创新路径与对策.广东汕头:汕头职业技术学院,2016,01:012.

篇4

此前曾有雅戈尔与银泰百货合作的先例,但双方仅仅是签订战略协议,即银泰新开店,雅戈尔有优先入驻权。而此次曼妮芬针织、红蜻蜓鞋业及波司登入股大商股份,则被业内视为鞋服类品牌商在日益强大的渠道面前的又一次新的抗争和变革,三家企业将可能以股东身份占据大商的渠道资源,形成对竞争对手的进一步挤压。

其实,近年来,中国服装品牌收购百货商场或者商业地产的案例已是屡见不鲜,从2004年底开始,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宁波博洋集团就斥资数亿元并购、新建三家上万平方米的大型百货商业,分别是面积2万平方米的宁波新江厦商城、面积1.6万平方米的余姚长发商厦和面积1万平方米的南昌博洋商厦。被认为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

对于进军的初衷,博洋集团董事长戎巨川就曾明确表示,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利用这些终端市场巩固和开拓集团已有的家纺、服装系列品牌;二是利用传统百货业面临升级和变革的机会,打造博洋独有的“品牌商业模式”,确立博洋在每个城市当中的商业品牌。

可谓是“一箭双雕”,但对于服装企业而言,相比本业,百货业毕竟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其“鱼”与“熊掌”兼得的目标能实现吗?

进军百货业,原因何在?

《中国制衣》:您如何看待此次曼妮芬针织、红蜻蜓鞋业及波司登三家企业对大商股份的入股,认为原因何在?

拜龙:其实,服装企业入主传统的零售渠道已经不仅是此次的曼妮芬针织、红蜻蜓鞋业及波司登三家了,包括宝姿、江苏常州的蓝豹等在内都有此尝试。

具体到这三家企业对于大商股份的入股,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就是资本释放和保险性的增值利用。因为传统商业投资房地产,风险很大,而投资大商,可以说是一举双得,首先从硬性方面而言,可以利用对大商的股本优势,获得常年稳定的利润回报。其次,从软性方面而言,则是可以获得大商的渠道优势,形成对竞争对手的进一步打压。而第二个目的,就是对于渠道的抢占。众所周知,百货业竞争激烈,而且我们对其运作上的灰色面也都很了解,所以抢占渠道资源,对企业而言意义重大。第三,出于对创新盈利方式的考虑。在整个品牌运营行业,我们有两大优势,一是很强的供应链优势,二是消费市场优势。目前中国居民消费能力越来越强,众多品牌、商家纷纷看好零售这一市场,都希望可以从中分一杯羹,虽然相对品牌运作或房地产投资来说,这方面利润回报相对较低,但却具备一定的保险性,而且是增值的,所以大量涌入也就不足为奇了。

徐斌:在较早一段时间之前,服装企业中就已经有了向百货业延伸的案例,比如山东的红领以及宝姿的巴黎春天等,包括此次曼妮芬针织、红蜻蜓鞋业及波司登三家企业对大商的入股。

这应该说是服装企业对于寻求自身发展的一种新的探索,从趋势上讲,我认为是比较正常的一种现象。

因为毕竟单一的服装企业无论它拥有几个服装品牌,覆盖的消费群还是有限的,它要进一步发展,拓展自己一个更大的市场空间的话,参股百货商场我认为是不错的一种方式。

但前提是一定要有一定的资本积累,并且还要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让它去参股、入股或者说控股。

热潮的背后

《中国制衣》:近年来,中国服装品牌收购百货商场或者商业地产的案例已是屡见不鲜,您认为这背后折射出了什么问题?

陈国强:其实,中国服装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都在寻找或者说建立自己的渠道,在进行这样一个不懈的努力,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感觉到服装企业在发展,但我们的商业转型却还没有很好地完成这种对接的工作。包括近年来广泛兴起的SHOPPINGMALL的形式,它更多地是助长了商业地产的含义,但在模式创新方面还远远不够,特别是我们很多的大型商场,往往都有点崇洋,一些假洋品牌反而更容易进入,这可以说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因此,服装企业才会去创新各种渠道,包括自己直接进入百货行业。这种进入,我认为除了有服装产业的这种产品需求、市场需求以及产业链的需求外,服装企业的多元化经营问题也不排除在外,以前对于渠道多是从生产链、供应链的角度去进行拓展,而现在对于百货业的进入则是采用了这样一种资本的手段去撬开。这也可以说是商业模式的一种创新,一个好处就是将引起一种更多元化的竞争,所以我认为,这是商业发展的一种好的征兆。

其实在国外,很多品牌从一定意义上讲,与其说是制造业品牌,还不如说是一个商业品牌,比如,英国的马莎,它就是一种服装百货的模式,男装、女装、童装、外衣、内衣、正装、休闲装等都有,更像是一个商业品牌。我想通过种种努力,中国将来也将不仅仅是只有我们现在以制造业见长的服装品牌,可能还会有更多以商业见长的品牌。甚至有些还可能出现双品牌的概念,比如制造业+商业,都是很有可能出现的。

拜龙:折射的问题,第一,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服装企业的资本越来越充裕了,资本运营能力越来越强,而这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的有效释放就成为必然。第二,在企业以及市场不断的发展中,渠道问题日益成为企业的困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品牌都在不断地抢滩设点,渠道资源越来越少,那么,如何保证自己的渠道优势?入股百货业就成为方式之一,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获得渠道优势,而且还可以使得投资保值。所以,综合来讲,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主要就是三点:资本的释放、渠道垄断以及获取新的盈利方式。

徐斌:目前,服装企业的发展主要有这么几个方向,第一就是把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相对而言,这条道路会比较辛苦,因为要负责全盘的操作,并且一个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遭遇瓶颈。第二就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去收购一个品牌,但是国内就目前而言能够让一个好的服装集团看得上的好品牌,说实话,不是特别多。第三就是比如说进入百货这样一个领域,中国的零售业,到目前来讲还是非常好的,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只要是这个百货商场各方面来讲做的还不错,不要求一定特别好,基本上就会有一个不错的发展。这种大的趋势决定了百货商场在今后还将会有一个非常快速的发展。而且2010年,国家也提出要利用零售板块来拉动中国经济提升。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我认为服装企业如果有机会能参与其中,成功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可以说是一个机会。

风险如何规避?

《中国制衣》:服企进军百货业,这种方式是否可行?风险何在?又该如何有效规避?

陈国强:个人感觉,从目前来讲,还是机遇大于风险,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商业还很不发达,还远未达到过剩的程度,倒是制造过剩。这里的风险不在于它的市场风险,而在于我们运营水平的提升以及新的商业模式的创新,要能够通过我们的资本进入,去改变中国传统的商业模式,包括供应商与百货商的关系等。

拜龙:我认为进军百货业究竟可不可行,关键还是要看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资本释放,那么,进军百货业可以保证盈利,就是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而如果是为了进行渠道垄断,那就要看你进入的是什么样的业态了,如果是连锁性质的百货业态,那么,可以实现垄断,而如果是独立店铺,那意义就不大了。并且如果你是想进行资本释放或者是获取新的盈利方式的话,建议尽可能不要入主一个新的百货商场,或者一个完全没有百货运营经验的新商场,最好是一个成熟的百货模型,只需要去参与股本的运营即可,这样,风险就会大大降低。而如果是要自己去投资做一个终端品牌的话,就很可能会陷于被动了。因为这完全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行当。

所以,可行还是不可行,关键是要看你如何去界定自己的目的,界定这两种运营方式的区别,以及如何做好投资的分析以及规划了。

徐斌:就进入来讲,我认为是机遇远大于风险,而就风险而言,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看你如何去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了。因为百货业它毕竟是另外一个专业的板块,在这个板块中,一定要选择一些在国内已经有一定规模,并且已经有一定资源的合作伙伴,特别是资源,比如说人才的资源,品牌的资源等,因为一个百货商场,它的定位或者说运营,都是靠这些品牌资源整合起来所产生的一种竞争力来支撑的,如果说一个没有做过百货的人来运作百货,那成功的概率肯定会比较低。关键在于,它可能知道这个商场的定位是什么,但支撑这个定位的商品或者品牌的组合,是很难去确定的。百货商场一般败都败在招商环节,因为招商是需要资源的,包括现在很多的百货商场,有一个趋势就是要做连锁,比如百盛、新世界、王府井等,为什么呢?因为连锁,它们的信息、人员、品牌资源等就可以共享,这对于百货商场来说,是很大的一个优势。所以,总体而言,我觉得就风险来说,主要还是看你的合作伙伴是否有这样一种运作百货商场的经验和资源,或者是说进入百货商场的这家企业是否有这样一种资源,有的话我认为基本上问题就不大。

未来趋势如何?

《中国制衣》:您如何看待目前服装行业的渠道竞争,认为目前这种对于百货商场或者商业地产的并购或者入股是否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一种必然?对于合作双方来说利弊何在?未来的渠道竞争又会呈现一种什么样的趋势?

陈国强:至少从目前的角度来讲,这种对于百货商场或者商业地产的并购或入股可以说是服装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一种必然。它已经从制造,从自己开直营店、店中店,专柜的模式进入到了一种新的模式。未来,除现有的这些渠道模式还会保留外,我认为还会出现像服装行业的国美和苏宁这样的模式,也就是说真正专业的品牌的服装综合体。它是以服装、服饰为主的专营店,但是它又是多品牌的,可能还是国内与国际商品共存的。这种模式可能会由国内的一些领头的服装企业来运作,一来它会更感到产品需要市场,二来它在这个方面也会更擅长。服装和家电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家电更加的标准化,而服装的个性化更强一些,所以,我认为还是更适合由业内人士来运作。包括PPG和ITAT,它们的失误除了一些其他的因素,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未能把握住这个行业的真正内涵。

并且就切入时机而言,目前也已经基本成熟,我们很多的企业也已经具备了资本的实力,而且也已经有了对国内外市场的良好把控力,包括已经很好的把握了一些国际上的运营模式等,在这里,甚至还可以考虑借鉴一些国际的商社、大的百货商的经验,我们现在已经完全有了这个能力。

拜龙:这种并购或者入股我认为既可以说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一种必然,也可以说是一种非必然。拿全球时尚行业,奢侈品排名第一位的LVMH来说,LVMH的确涉及到了一些零售行业,比如,免税品商店,但是它同样也有自建渠道。而快速时尚品牌ZARA,直到目前我还没有了解到它进入了哪个百货业态,它快速的反应能力,规模化的效应,已经足够使其获利丰厚,根本也不需要再去依靠一些传统的百货业生存,百货业也没有能力给它一个很大的空间,要么它就是一些街铺,要么就是在一些SHOPPINGMALL的商场或者租金店铺进行租赁,这是它的一种方式。

所以说,并购或者入股百货业既可以说是服装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必然,也可以说是一种非必然,就看每个企业和经营者的思路了,如果这家企业是一家纯粹做品牌运营的企业,它的品牌很强势,对终端又有很好的把控力,就不需要去涉足到终端运营。但中国的一些企业本身对服装行业不够执著,做到一定程度后,就把它变成了一个赚钱的机器,或者到了那个时候就觉得资本运作更重要了,除了传统服装行业外,它又开始做一些房地产或者其他的一些投资,而这个转变本身就意味着它原有的品牌运营项目已经开始衰亡。所以建议中国的服装企业,一定要把对品牌的运营当作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建设性工作来做,只有这样,才能将其真正做大做强做久。而如果一定要涉足零售百货业的话,也一定要只是股本的进入,而不要进行运营的投入,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方向。

至于未来的渠道竞争,我认为必将是越发激烈,拿此次三家企业对大商的入股来说,藉此,三家企业无疑可以获得在大商的渠道优势,可以有优先入驻权,其实这都是不正常的一些现象,一个真正的零售运营商和品牌运营商其实是应该绝对分离出来的。拿零售运营商来说,它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无论你是不是公司的股东之一,只要不符合我的进驻条件,一样不可以进驻,而一般而言,我们在这点上很难处理好,所以,就商业环境而言,我认为是会越来越恶劣。

徐斌:进军百货业可以说是未来的一种趋势,但这里一定也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在一个地方,品牌可以有很多,但百货商场不会太多,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有资格进入这个百货领域的服装企业不会太多,这里就需要你的一个资源,再加上一个机会。

利弊何在?

《中国制衣》:自建渠道,入股或者并购百货业,可以说都是服装企业对于渠道的一种争夺,您更认同哪种方式?能否分析一下各自的利弊。

陈国强:这些方式就目前而言,我认为都是可行的,关键是要看你对于要素资源的整合能力,很难说哪一种方式好或不好,因为现在的社会本身就是多元化的,消费者的消费形态,也并不只是局限于对于商品的一种购买,它还有采购和体验的一个过程,这也是一种多元化,比如,有些人就喜欢网购,哪怕隔壁就是商场,他也要去网上购买,因为这种方式会使他感觉很酷,等等。

就目前而言,我认为国内在商业领域这一块还远没有达到一种剑拔弩张的状态,我们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渠道还有很大的一个发展空间,而且我们的规模也还远远不够,中国的大型连锁商场,还没有真正达到一种大规模的程度,相比美国的沃尔玛等业态还差的很远。此外,在中国的家电行业中已经有了像国美、苏宁这样的业态,而我们的服装行业为什么就没有这种专业模式出现呢?在这里,很希望这种模式的出现。

拜龙:就百货业来说,进驻的好处,一是投资少,二是商场会协同人员管理,三是可以使新创品牌迅速被消费者所熟知。缺点是,第一,大块的利润被商场分割。由于要支付商场高倍率的扣点、管理费等,很多品牌不得不抬高数倍的价格,致使其距离消费群越来越远。第二,回款速度慢。传统服装企业都是靠资金流在运作,周转率越快,利润才会越高,而商场基本是在45天回款,速度较慢。第三,商业空间狭小。现在的品牌越来越倡导品牌的系列化以及品牌的生活方式概念,希望商场能够给予大面积,但商场的营业面积无疑是有限的。第四,招商环节恶劣,不仅需要红包、请客吃饭,还要求品牌有知名度,最好还要是国外品牌,崇洋心理严重。此外还需要大量浑厚的关系等,很多企业往往不堪重负。

而自建渠道,一般分为四个板块,第一就是传统的街铺,目前处于正在形成阶段;第二是SHOPPINGMALL这种形式的租金店,目前在全国,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正在广泛兴起,未来将和百货业形成绝对的竞争,但它缺少的是百货业零售运营的能力和经验。第三就是网购,对于这种方式来讲,关键就是要看你是否能处理好网店和实体店铺,线上与线下的关系。要么统一价格,要么,实体店执行全价,而网上针对过季货品执行折扣价。第四就是超市店和社区店,采用的也是租金的形式,这和SHOPPINGMALL有一点雷同,但店内基本卖的都是一些便利商品,档次相对较低。

总体而言,自建渠道需要的资本能力较强,但也可以进行融资,例如,加盟商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渠道资源。当然还有一种自建渠道的方式,那就是雅戈尔所采用的一种方式,它是把店铺整个买下,因为房子在不断增值,而它本身又在做零售运营,这样既可以保证零售店铺长期的一种租赁的能力,又可以保证投资的增值,实际是把实体店铺和房地产相结合,并且将这种模式升级化了,它可以说既是一种资本的释放,也是对于渠道的一种垄断和获得,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新的盈利方式。

徐斌:我认为这里面没有绝对的好或者坏,就看服装企业到底想要什么了。如果它想要的是自己的品牌价值,那我觉得就一定要选择自建渠道,无论是你开专卖店,招加盟商,还是说后期的维护、运营,包括未来逐步的一个拓展,我觉得这是一个路径。而如果追求的是一种资本的增值,或者说一种多元化的话,进入百货业可以说是一种更快的方式。这里关键是看你所追求的是什么。

是否是有利时机?

《中国制衣》:目前,中国百货业的发展处于何种阶段?对于欲将进入者而言,您认为现在是一个有利时机吗?

拜龙:目前,国外的百货业已经在逐渐地走向消亡,中国百货业的命运也一样,而且国外百货业的形态已经和中国不一样了。在中国还是租赁和扣点的形式,而在国外已经更多的在采用买断经营的概念了。比如说它的商场,往往就有很强的预知和销售反馈信息处理能力,在采购货品前就已经有了它产品的一个规划,所以它的利润率会高。而在国内,现在百货业的扣点一般是25%-30%的比例,如果像国外采取买断经营的话,就意味着可以有40%-55%的空间去自我调配,这无疑是一个大的空间。并且在中国目前百货业占到了六到七成的比例,而国外这个比例只有二到三成,国外目前还有三种业态,一是SHOPPINGMALL的租金店形式,占到了20%-30%,二是街边店,它又分成大店和小店,大的叫体验馆,小的叫精品店,这种业态在国外占到30%,另外还有5%-10%的网购形式,所以我认为,在中国,未来百货业一定会从现在60%-70%的比例逐步衰退,并且在它的运营形态中必定也会逐步地产生买断运营的形式,除了销售平台外,百货业也需要有自主经营的能力,这可以说是第一个趋势。

第二个趋势就是类似于SHOPPINGMAL这种形态的租金店的蓬勃成长,在未来将会从目前的一二线城市逐步扩展到三四线城市。

第三就是街铺,会逐渐地成为精品店铺、多品牌店铺和外贸店铺。

篇5

12·11之后,中国零售市场步入发展“快行道”,对于食品企业而言,将面临巨大的渠道变革,如何应对这一变化,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为此本刊特发此文,希望我们的操作更严谨,更科学。

供应商的定价误区

通常,快速消费品在零售店被定位三类:价格敏感型商品、冲动型商品、方便型商品。在多数情况下,一位供应商往往同时拥有价格敏感型商品和冲动型商品,譬如乳品生产商既生产价格很敏感的纯鲜牛奶,又生产消费冲动型的果粒酸奶。对于任何供应商来讲,在定价上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价格与产品在零售店的定位不符合,最常见的例子是基础商品的定价过高或是冲动型商品的价格变动幅度不大。

譬如,有几家刚进入上海市场的乳品企业将纯鲜牛奶价格定得比现有品牌高。事实上,纯鲜牛奶在上海已成为绝大多数普通居民的生活必需品,消费者对这类商品价格非常了解,也非常敏感,即使这些新品牌经常在搞买赠促销,但消费者折算比较下来,仍感觉到没有什么便宜,所以就很少会产生购买冲动。这些新品牌的共同错误是将“双高”的定价方式运用在价格敏感型商品上。

再比如,在当前的大多数地区,塑杯酸奶还没有象牛奶那样成为日常必需品,在这类商品消费上还存在休闲零食的特征,多数消费者仍属于冲动型购买,因此塑杯酸奶的定价应该体现出价格变动幅度大的特征。但有些企业在定价策略上使价格变动幅度很小,它们通常有两种定价的表现形式,一种是供货价的毛利率不够高,日常售价中等;另一种是虽有较高的供货价毛利率,但减价幅度不够大。这两种定价方式都造成在减价促销时通常只有10%左右的优惠幅度。事实上,如果想激发消费者足够的购买冲动,这类产品的减价幅度必须达到15%以上。

供应商在定价方面容易犯错误还有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服从于企业内部的财务目标。以公司财务来核算产品定价,通常是简单的成本加利润的计算方式。这是一种完全自主型的定价方式,根本不顾市场竞争状况,也完全不理会零售商会对产品作出何种定位,只想到每一种出厂产品必须符合在年初或上个年度制定的毛利目标。所以,财务人员会要求销售部门按既定的供货价毛利水平进行销售,也会强烈反对市场部以各种方式进行减价促销。

供应商要想作出正确的定价策略就需要了解自己的产品在零售店究竟处于什么位置,要了解零售商会有多大的加价率。零售商一般对不同类别商品会有不同的加价率,以实现各类商品的价值目标。为此,供应商必须根据零售店的加价率来确定供货价的毛利水平。根据这种定价原则,供应商就可以对不同类型产品做出正确的定价决策。

价格敏感型商品的定价

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型商品的基础商品购买特点是“只买便宜的”。所以,零售商对商品的加价率很低,有时以零利润进行销售,目的是建立店铺的低价声誉以及引来大量客流量。依靠超低价格吸引来的顾客中有大部分人除了购买便宜商品外,还会采购店铺里其它的高毛利商品。零售商通常要求供应商的基础产品保证很低的供货价毛利水平,希望供应商能够靠薄利多销来盈利。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要避免提高供应价的毛利幅度,同时配合大力度促销的做法。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消费者会对定价真实性产生怀疑,尤其是这些品牌长期搞大幅度减价销售或卖赠活动时更能引起对这些品牌的不信任。

应该讲,基础产品应该保持较低的供货价毛利水平,以获得价格上的竞争力。在这一定价原则下,供应商怎样来保证合理的毛利水平呢?这个合理性是根据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来决定。但不管品牌有怎样的号召力,基础产品的利润上限不会超过同类产品的行业平均利润水平。基础产品是通过高周转率、规模销量来创造盈利。因此,提供这类产品的供应商必须十分谨慎地评估自己产品能否在卖场中获得可观销量,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供应商的亏损将是必然的。每一类品类中基础商品只有一、二家供应商的产品存货周转快;能够做到规模效益,其余大部分供应商的产品都陷入低毛利、低销量的困境。

要控制价格敏感型商品的价格变动幅度,根据市场经验,减价幅度应该控制在10%左右。这是因为,对于基础产品而言供货价的毛利水平低,日常售价对消费者购买不构成任何阻力;对于利润产品而言它只针对一部分有购买力的顾客,它的日常售价对大部分消费者的购买力是一个阻力,因此,消费能力在购买力上不具可扩张性。如果这个产品增加减价幅度的话,只会吸引更多缺乏购买力、只在大减价期间偶尔购买者,对长期销售增加没有任何促进作用。

从促销频率来分析,基础产品促销频率要高于利润产品。一般认为促销频率是消费者形成的参考价格与日常售价产生差距的根本原因,促销频率愈高,消费者参考价格愈低于日常售价。因此对于利润产品来讲,保持较低的促销频率可以按正常售价顺利销售。从促销方式来分析,基础产品通常采用特价方式,而利润产品可以用三种形式:赠送礼品、同类产品买赠、小幅减价+赠送礼品。

供应商为了保证价格敏感型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他们可以利用多种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在食品行业可以采用改变包装形式、包装规格的方法来增加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有两种改变包装形态的方法,一种是改变包装材料,譬如奶粉由马口铁制成的桶装改为由纸品制成的袋装,这使包装成本大幅度下降,售价降低。另外一种方法是放弃销售包装改为散装出售,如散装水饺、汤团、包子;散装火锅食品;散装果冻、糖果、糕点。从当前来看散装商品种类有不断增长趋势,它们在价格方面有很强的竞争力。利用包装规格改变的策略主要体现在包装大型化,包括单个包装和中间包装大型化。无论是基础产品还是利润产品都存在包装大型化趋势。包装大型化带来的根本好处是包装成本和物流成本降低,使产品价格降低。通过包装大型化降低商品售价有三种表现方法:

单个大包装商品售价比单个小包装便宜,通常的降幅在10%左右。

中间包装大型化的商品比单个包装便宜。

在保持原来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包装容量,体现“加量不加价”的降价策略。

有些供应商为了给消费者造成价格便宜的印象,将包装规格变小,产品售价也相应下降,但事实上单位容量价格并没有下降。一般认为这种定价策略应用在价格敏感型商品上成功几率会很低,因为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的单位容量价格非常敏感。这种定价策略更适合应用在价格较贵的冲动型商品上,消费者对这类商品可能不在乎单位容量的价格,而更加在乎的是每次购买的价格。

冲动型商品的定价

消费者对这类冲动型商品的购买特征是“只买占便宜的”,而且对这类商品微小的价格变动不关注,所以零售商对这类商品的加价率要大于价格敏感型商品,同时经常自己或要求供应商举办大幅度的让利促销活动。因为只有这样高定价、高优惠的“双高”定价策略才会使消费者产生占了便宜的感觉。因此,如果供应商提供的是这类商品的话,就需要提高供应价的毛利水平,至少在减少幅度达到15%时仍可以保证盈利。譬如,乳品生产企业向大卖场提供125克塑杯酸奶,生产成本是0.65元/杯,大卖场供货价为1.0元/杯,每杯毛利为0.35元,零售商加价率20%,零售价1.2元/杯。当做1元一杯特价时,减价幅度为16.6%。对大卖场的特价供货价变为0.8元/杯,这时供应商仍有每杯0.15元的毛利。

供应商对这类产品定价时要避免两类错误:

供货价毛利水平中等,日常售价中等,造成价格不上不下的局面。这会造成两个问题,一个是日常售价无法保证从忠诚顾客那里获取足够的利润;另一个是缺乏足够的降价空间无法吸引更多价格敏感型顾客,销量扩大不明显。

虽然供应商有了足够的毛利水平,但却对减价促销表现出很吝啬,以奢侈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产品,不仅减价促销次数少,而且减价幅度很小。这样的操作方式完全背离了冲动型商品的销售特点,与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的购买习惯不相符合。

篇6

收购案尘埃落定的消息来自10月28日,根据媒体的报道,苏宁云商当天下午召开会宣布,苏宁云商与弘毅投资将联合投资PPTV,交易规模4.2亿美元,其中,苏宁投资2.5亿美元,占PPTV股份的44%,成为第一大股东。

对于这样一场贯穿整个2013年的收购案,最后宣布这样的结果相信业内人都并不感到意外。只是有很多人可能并不明白,苏宁到底为什么要买下PPTV。是为了其互联网转型所做铺垫,埋下棋子?还是为了抢占用户们的客厅?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难想到,作为当前国内的大型家电零售企业之一,苏宁对智能电视的未来肯定抱有很大的期望。虽然苏宁没有自己的智能电视产品,但是它却比各大智能电视厂商更加能接近客户,了解客户对智能电视的具体需求,这样的处境无疑让它具有比智能电视厂商更大的优势。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当下,视频内容资源是智能电视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如果苏宁自己手上有着一个可靠的视频内容来源,那么其在智能电视领域的话语权将大大增强,甚至未来随时可以推出自有的相关产品。

那么,既然苏宁有这个野心,又为何独独看中了PPTV呢?要知道,在收购PPTV的过程中,苏宁面对的竞争对手可是“BAT”三巨头之一的阿里巴巴,赢得这场并购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实,并不是苏宁选中了PPTV,相反,可以说苏宁是没得选择。视频行业在经过优酷与土豆合并,爱奇艺收购PPS的一轮洗牌之后。现在PPTV已成视频行业仅有的有出售意向的优质资源,苏宁是被逼上梁山,只有抓住PPTV了。

虽然看起来PPTV是视频行业被吃剩下的残羹,但其实PPTV与华数、CNTV都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还在今年联合华数成功的发售了电视盒子PPBOX,对于苏宁的智能电视生态系统野心,PPTV这样的资本也算是很大的吸引力。

既然PPTV有足够的资本,而苏宁又有迫切的需求,于是苏宁选择PPTV就变得理所当然起来。

PPTV:烧钱行业必须傍大款

而对于PPTV来说,又为什么会选择苏宁呢?虽然在视频行业里,各大同行纷纷被收购或者合并,它也有自己的苦处,但是在选择上家的时候,PPTV选择苏宁又有着什么样的原因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首先,我们要知道视频行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烧钱赚吆喝的行业。在这里,你需要大把的金钱去购买视频版权,又需要有大把的金钱去购买宽带,做好了这些只能说,你有了真正进入视频行业的资格。因为,你还需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又需要大把的金钱去进行市场营销。所以,对于视频行业里的成员们来说,金钱是最大的需求,于是土豆网和优酷合并了,PPS找到了爱奇艺。PPTV一看,肯定也坐不住了,必须得为自己找到一个大款,于是开始了求并购的道路。苏宁正好是几个大款里最得PPTV欢心的一位,于是最终它们走到了一起。

其次,对于视频行业来说,一直都没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盈利模式支持,在盗版泛滥的互联网里,想靠什么会员制,版权分发等方式盈利都不现实,所以现在的视频网站和客户端多半都是通过广告广告再广告的方式来赚钱。这就需要大家走出去,去拓宽自己的道路寻找新的盈利方式,对于PPTV来说,傍上苏宁可以让它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于解决当下盈利的问题是有很大意义的。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苏宁收购红孩子之后,十分大气的将母婴美妆两块业务完全交由红孩子团队负责,甚至与红孩子网站完成合并之后也依旧保持着红孩子的VI(视觉设计)风格,还帮助红孩子完成了落地建设。红孩子被收购之后,还能获得这样的自,也是对PPTV很大的一个吸引。要知道不管是湖南卫视还是阿里巴巴,PPTV过去之后,被同化的几率都是非常高的。只有苏宁,给予了PPTV被收购之后还能获得独立自主的希望,所以最后PPTV选择苏宁也是顺理成章了。

篇7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零售业;个体商户;记账软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8. 015

[中图分类号] 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8-0023-04

0 引 言

零售业在促进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市场繁荣以及提高社会生活水平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零售业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大型的综合超级市场为主导,各种专业市场为辅以及中小型个体商户为补充的完善的市场格局[1]。

近年来,中小型个体商户在零售业甚至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特别是在广大中小城市及乡镇市场,各种类型的中小型个体商户是零售业的主要形式。促进个体商户的健康稳定发展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作用不容小视。美国马尔科姆·P·麦克尼欧教授的轮转假说中提到:各零售企业为了招揽顾客、促进销售,必然要改善企业内部设施,美化购物环境。基于此,对于竞争如此激烈的中小型个体商户来说,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成本,实现生产、销售过程中的智能化、专业化,变得愈加重要和紧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零售业中的大型的综合超级市场和各种专业市场已经广泛地实行会计电算化甚至信息化来辅助经营决策,大大提高了企业会计、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为各种财务决策及生产经营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然而,由于自身特点限制,零售业中数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中小型个体商户在调整记账模式、实行会计电算化的进程上却十分缓慢,这直接导致了中小型个体商户发展潜力不足,难以与其他零售业形式进行有力竞争的局面。

传统观念认为:零售业个体商户的记账内容单一,操作模式简单,没有必要实行会计电算化、使用记账软件等智能工具来辅助记账。此外,由于大部分个体商户的经营者尚不习惯使用电脑软件,他们认为使用软件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工作效率,反而会增加不必要的时间及人工成本。可是,这种观念也会带来以下两方面的弊端:

(1)利用科技手段辅助经营的意识淡薄,店铺比较安于现状,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动力不足;

(2)部分店铺的账务数据混乱,不方便后期的查询、统计和分析,从账面反应店铺经营状况的效果较差。长远来看,不利于商户良好决策机制的形成,降低了商户的盈利能力。

本文以会计电算化为背景,以调查零售业个体商户记账软件的需求状况为目的,深刻探究影响个体商户使用记账软件的因素,并提出了软件设计要求,旨在为实现零售业个体商户的会计电算化奠定基础,为改善零售业个体商户的记账模式,提高经营效率做出贡献。

1 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分析

会计电算化是指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同传统的会计实务相结合,利用电子计算机本身所有的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更好地为会计工作服务,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2]。会计电算化实现了数据的自动处理以及智能分析,不需要手工繁琐的计算,能有效减轻传统的手工处理会计信息的工作负担,因此个体商户的工作效率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学和计算机科学,是一个学科交叉的门类[3],它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会计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维护,数据库领域的技能。在当前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前提下,企业对此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中小型个体商户也应当转变观念,突破传统的人才应用机制,在提升自我竞争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人员的综合技能。

在数据保存方面,实行会计电算化具有独到的优势,传统的纸质档数据变成电子数据存储在硬盘中,必要时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有效防止数据的外泄和盗取。定期对账务数据进行备份,可最大限度地保证账务数据的完整性,避免了纸质档数据丢失的风险。同时,电子数据便于网络传输和交换,可以实现账务数据的实时共享,个体商户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看到店铺的财务状况。

会计电算化可以促进商务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的实现,有研究表明,在大数据环境(Big Data)下,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建立充分的决策基础,为企业的决策和战略提供有效的指导[4]。因此会计电算化不仅能提供实用的账务数据处理功能,而且可作为决策支持系统辅助经营者决策,依托相关的财务软件,针对会计信息的半结构化决策问题,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等学科为基础,通过背景资料、协助明确问题、修改完善模型、进行分析比较等方式[5],为个体商户正确决策提供帮助。

2 零售业个体商户会计电算化的制约因素

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会计电算化进程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才逐步开始摸索会计电算化的研究和使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会计电算化在零售业个体商户中发展缓慢,调查中只有不到5%的店铺使用记账软件。零售业个体商户的会计电算化依旧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2.1 行业因素

个体零售业一般规模较小,业务单一,记账方式简单。整个行业的发展并没有达到实行会计电算化的水平,部分个体商户缺乏相应的硬件设备及相关的技术知识。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存在已久,且被大部分商户所接受,形成了记账定式和行业默契,转换成本高。此外,个体零售行业商户众多,会计电算化的推行需要面对整个个体零售行业,实现难度较大。

2.2 经营环境因素

个体零售行业经营环境宽松而简单。个体零售行业并不像大型企业,需要对会计账目进行审计,政府和社会其他行业对于个体零售的经营约束也不大,其经营环境相对宽松。个体零售业涉及的经营主体一般为供应商、客户和自身,经营活动只涉及简单的买与卖,并不参与大量融资的行为,所以其资金数据基本只在进、销中流动,经营环境十分简单。个体商户业务计算一般只结算盈亏,目前的手工记账方式可以应对大多数的经营业务,改变记账方式的趋势不明显。

2.3 个体商户因素

个体商户对于会计电算化的认识明显不足,个体商户习惯遵从行业习惯,对于纸质记账有很大的依赖性。同时他们没有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经历,对于会计电算化没有直观认知,会计电算化对于个体商户来说更大的是意味着增加经营成本。一般来说,由于个体商户普遍学历较低,缺乏对于会计的专业知识和会计电算化的认识,所以个体商户很少有会计电算的前瞻性眼光,同时也会对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的数据保密性和安全性存在很大的疑虑。此外,个体商户缺乏使用相关记账软件的技能,这也是阻碍个体零售行业会计电算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3 个体商户对记账软件的需求

为了进一步了解个体商户对记账软件的需求状况以及需求特点,本研究随机选取了武汉部分地区的中小型个体商户作为研究对象,以会计电算化作为研究背景。研究采取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访谈过程中主要了解个体商户的业务流程,确定数据节点。根据访谈结果设计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影响需求的因素,以及对软件的特点分析。

3.1 业务流程分析

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根据个体商户的经营特点,得出中小型个体商户一般性的业务流程图(图1)。从业务流程图中可以看出中小型个体商户的基本业务过程,以及在整个业务流程中与会计记录相关的数据流流向。在特定的业务环节,适宜通过会计记账的方式保留的重要数据,需要及时地进行收集和记录,并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便于进行清晰的定位、整理与分析,从而为经营者提供决策支持。

个体商户的业务流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首先是采购货物,有两种方式,①供应商送货上门,在这种方式中,供应商会提前联系店铺老板,了解所需商品,或向其推荐新产品和最近热销产品;②商户亲自上门采购,这样商户往往具有更多的选择,根据店铺特点和商品销售情况,合理地购进店铺所需商品。货物采购完毕后,进入验货阶段,商户主要根据进货单(供应商提供的货物清单),逐一核对商品信息,确定商品信息无误且完全符合要求后,便可上架销售;若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或价格不合理,商户可以拒收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会发生赊欠的现象,需要及时地进行记录与复查,确保赊欠是在不影响整个店铺正常运营的情况下进行的。商品销售的同时,定期地查看库存情况,对于数量比较欠缺的商品或热销产品,可以建立相关的追踪文件,依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保证产品的可持续盈利能力。

由上可见,中小型个体商户的业务流程中存在大量有效的数据,这些数据伴随着业务流程发生流动,形成大量数据流,随着经营时间的增长,会积累越来越多的业务信息。传统的记账方式难以对其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分析,而以软件作为载体的记账系统则可以轻松地进行处理,真实全面地反映店铺的经营情况,甚至是进行经营预测。在数据保存、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等方面,记账软件都有独特的优势,从而为商户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经营效益。

3.2 个体商户记账软件需求现状

为了分析目前个体商户对记账软件的需求现状,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486份,有效问卷为469份,有效率为96.5%,然后通过SPSS 21.0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个体商户对记账软件的需求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上述的问卷调查,可以得出个体商户目前的记账方式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目前大多数的个体商户采取记账簿的方式进行记账,占比为75.4%,整体来说记账方式较为单一;②有些个体商户不注重店铺财务状况的管理,有8.9%的商户从不记账;③使用记账软件记账的商户仅占3.5%,说明部分商户重视提高商铺的账务处理效率,同时也说明记账软件的使用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④10.5%的个体商户在电脑上用文本记账,说明他们具有用电子数据存储账务信息的意识,但记账模式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和规范,不便于对账务数据进行处理。

查账繁琐和不会分析账务数据是记账过程中最大的2个困难,分别占比40.3%和45.2%。由于大部分商户采用记账簿记账,查阅账单和统计账务信息必然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尤其对于需要逐一核实的特殊单据,比如退货、随机抽检等业务。分析账务数据也是个体商户经营过程中的瓶颈,大多数的商户并不具备相应的会计专业知识,对利润、库存、销售额、资产等财务指标的分析仅限于账面数据,不能够深入地挖掘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可能丧失潜在的盈利方案。此外有21.2%的商户表示账务数据容易丢失,由于个体商户自身组织并不规范,账务数据的保存具有随意性,在面临重大变动事项时(比如店铺搬迁,更换财务人员等),历史数据的完整交接难以保证。可见,传统的记账方式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针对于数据的完整保存,智能分析,以及快速的记录查询将会成为个体商户关注的焦点。

由调查结果来看,需要记账软件来辅助记账的个体商户的数量占据首位,比例高达35%,说明大多数商户意识到自身记账模式存在的不足,期望更加完善的记账方案。其次,认为有没有无所谓的个体商户 占比28.1%,说明他们已经有着比较成熟的记账体系,或者是比较满足于现有的记账方式,使用记账软件并不会给目前的记账状况带来太多的改善。此外,仍有24.5%的个体商户持观望态度,由于缺乏对会计电算化的全面了解,对记账软件的功能及效用尚不清楚,他们认为要视记账软件的功能好坏来做出决定。最后,有12.3%的商户认为不需要记账软件,表明他们的业务可能过于简单,传统的记账方式已经能满足业务需求。

经过上述分析得出,个体商户对记账软件存在较高的需求度,市场空间广阔,大多数商户的记账模式需要向以记账软件为依托的会计电算化转型。

3.3 影响个体商户使用记账软件的因素

影响个体商户使用记账软件的因素有很多,通过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的结果,综合分析得出个体商户目前的记账方式与记账频率,是影响他们使用记账软件的两个主要因素。目前的记账方式普遍存在很多的不足,是个体商户寻求外在辅助工具的内在驱动力。记账频率是客观上存在的业务量的体现,是外部的影响因素。

3.3.1 目前的记账方式

为了进一步探究个体商户目前的记账方式对记账软件的需求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交叉列联表即检验的方式,来判断目前的记账方式与记账软件的需求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根据问卷得出列联表数据,记账方式中“其他”频数为8,由于不符合卡方检验的要求,为了分析的准确性,将“其他”与“从不记账”合并为“从不记账”。同理,将“用电脑文本记账”与“使用记账软件”合并为“使用记账软件”,将“非常需要”与“需要”合并为“需要”。整理后的列联表数据如表2。

构造假设:

H0:记账方式与记账软件需求之间相互独立

H1:记账方式与记账软件需求之间相互不独立

理论数用T表示,可用公式:

Trc=

计算,其中nr=同行合计数 ,nc=同列合计数,n=总例数

按此公式,可以计算出每个单元格的理论值。

实际数与理论数的差值服从χ2分布:χ2=

自由度:?自=(r-1)(c-1)

经过SPSS 21.0计算,χ2检验结果如图2。

当显著性水平α=0.05时,临界值χ= χ=12.59,

52.217>12.59(即检验统计量>临界值)?圯拒绝H0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个体商户对记账软件的需求与目前的记账方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调查数据显示(见表2),使用记账簿记账的商户对记账软件的需求最大,可以认为,传统的手工记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个体商户业务经营的需要。

3.3.2 记账频率

记账频率是指个体商户在单位时间内记账的次数,频率越大说明商户的账务数据越多,寻求记账工具辅助记账的可能性越大,为了揭示记账频率与记账软件需求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同样采取χ2检验的方式。经过统计,记账频率与记账需求之间的列联表如表3所示。

构造假设:

H0:记账频率与记账软件需求之间相互独立

H1:记账频率与记账软件需求之间相互不独立

经过SPSS 21.0计算,χ2检验结果如图3。

当显著性水平α=0.05时,临界值χ= χ=16.92,

52.217>16.92(即检验统计量>临界值)?圯拒绝H0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记账频率与记账软件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由表2 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记账频率越大的商户对记账软件的需求越高。

4 针对于个体商户的记账软件设计要求

尽管2000年我国7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2],然而这一观点对于中小型个体商户来说仍然很陌生。目前市场上和网络上存在很多版本的记账软件:①个人记账软件,记录简单的个人收支情况,不能满足个体商户的需求;②大型企业的专用财务软件,对个体商户来说,适用成本较高,操作复杂,功能冗余,并不适合作为管理账务的辅工具。

根据调查发现,个体商户对记账软件存在较高的需求度。基于此,有必要设计一款针对个体商户的记账软件,软件的设计主要符合以下原则。

4.1 模块化

模块化是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层把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有多种属性,分别反映其内部特性,是一种将复杂系统分解为更好的可管理模块的方式。模块化可以使记账软件的业务处理逻辑更加清晰,方便个体商户的操作和使用。

根据调研,用户现有记账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记账困难、查账繁琐、不会分析账务数据等。由个体商户的经营业务来看,账目填写与数据分析两者的关联性并不强,理论上可以独自作为一个模块,这样可以使整个记账系统相对简单。记账软件设计的目的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软件的模块化使整个记账过程或者查询分析过程清晰、明确地相对独立,避记账软件各部分相互混杂,用户体验值低的弊病。

4.2 标准化

针对于零售业个体商户记账软件的开发,应建立一个通用、统一的记账软件协议标准,并与市场细分相结合。此协议可以规定相同的数据接口(譬如数据的输入输出),或者规定公共的转换接口,使不同的数据可以相互转换以被识别。同时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分别开发出通用的会计电算化记账软件,如便利超市商品小而多、装修行业的装修项目等,分别根据其行业不同或客户需求设计出不同的模块。

4.3 流程化

流程化是指以流程为主线的软件设计方法,要求从用户出发,从他们对软件功能的需求出发,来对软件进行设计。流程化并不着眼于单个功能的实现,而是着眼于用户需要完成的每一个任务。用户在对数据填写,信息查看以及数据分析的任何一个模块进行操作时,都只需要输入需要填入的数据及信息,而其他的所有操作由软件来实现。当数据填写完成时,用户所要进行的一切操作也随之完成。

流程化使得整个记账模式由单一的操作转为一个任务的完成,减少了软件的繁琐性,增强了软件的可理解性。由于记账软件针对的对象为零售业个体商户,他们大体很少接触到电子产品,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进行太多繁琐的操作,会增加软件的使用难度。将记账软件流程化,使得软件的使用更贴近于现有的记账模式,易被用户所接受。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国周.中国零售业态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2]钟邦秀.浅谈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问题[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16):6-7.

[3]董金艳.浅析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发展[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2):95-96.

[4]Barbara H Wixom, Hugh J Watson,Werner Tom. Developing an Enterprise Business Intelligence Capability: The Norfolk Southern Journe[J]. Mis Quarterly Executive, 2011,10(2):61-71.

[5]王海洪.会计信息化下财务软件的特点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3):12-13.

[6]B Kocher. A Model for Software Practices from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J].IEEE Software,2000,17(1):57-60.

篇8

随着国泰纳指100基金发行,内地投资人足不出境,就可买入全球交易最活跃的ETF,无疑给资本市场未全面开放的A股投资人提供了一个较好资产配置的标的。从长远观察确实也是一重大举措。

有只追踪纳指100的基金,在国泰纳指100发行之前,已在港市以ETF方式交易3年了。这只名为领先纳指的ETF(代码2826),3年来的市场表现,可为国泰纳指100的投资人提供一个历史观察。

据领先纳指ETF的最新月报披露,它的投资对象是美国纳市上市的市值最大的100家企业。截至1月底,这100家企业的总市值为2.19万亿美元,相当于A股的流通市值。由于入选纳指100的标准是市值,而不是行业。因此,这100家企业不完全是科技巨头,占比前5位的企业为科技类56.62%、保健类16.54%、零售类8.39%、工业物品类6.13%和传媒类4.48%。目前占比第一的是苹果15.14%,微软居二5.4%,进入前20的股份为科技8只、保健6只、传媒3只、零售2只、旅游1只。准确地说,纳指100集中了当今全球新兴行业的领先者。

纳指100ETF在港上市已3年,假如上市之初买八,截至4月16日(收盘价63.2港元/股),盈利约在7%。据领先纳指ETF月报数据,2006年至2009年的表现为,2006年+6.79%、2007年+18.87%、2008年-41.89%、2009年+53.54%,今年截至目前的收益(2009年12月31日收盘价5845港元/股,今年4月16日收盘价63.2港元/股)为8.1%,跑赢绝大多数的A股基金。纳指100的年累计收益分别为1年+47.51%、3年-2.86%、5年+14.57%。

可以看到,纳指100的波动性较大,买入并长期持有,未必是最好的盈利方式。

近期,海外财经媒体比较推崇以定投方式买入波动性较大的投资标的。定投,虽抄不到底,卖不到顶,但收益可能胜过买入并长期持有的操作方式。

以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为起始日做定投,截至3月底,俄罗斯基金平均收益70%、泰国基金48%、印度基金46%。而领先的俄罗斯股市与金融海啸前的高点相比,仍有40%的差距,尽管自去年低点以来反弹超过200%。因此,在金融海啸前买入俄罗斯基金,至今可能仍深套着,而以定投方式买入,盈利将达70%。笔者的模拟基金中,霸菱东欧基金今年反弹力度最大,但至今仍是亏损大户,也反映了这一市场现状。

如以领先纳指ETF为例观察,在2008年9月一笔买入或每月第一个交易日做月供定投,统计至4月16日止,一笔买入,盈利为7.9%(2008年9月1日收盘价58.55港元/股),月供定投,(20个月平均股价为48港元/股),盈利可达31%。

对投资人而言,通常无法判断当下的指数是在高位还是在低位,所以面对波动性较大的投资标的,定投无疑是获取盈利、规避风险的最佳方式。

另外,从领先纳指ETF的月报还可以看到,目前该指数在近5年的相对高位,其股价的5年高点是2007年11月创下的69.65港元,离目前的收盘价还有10%的价差。因此,从未涉足海外投资的内地投资人,面对纳指100这类投资标的时,怎么买?何时买?还是很有讲究的。

QDII投资正逢其时

近期国家调控政策密集出台,股指期货正式推出,沪深A股大幅震荡,挫伤了市场信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0年一季度以来,海外股市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迎来了一轮小牛市。美股道琼斯指数已经重上11000点,创下2008年9月金融海啸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这个背景下,部分理性的投资者未雨绸缪,开始将眼光投向海外市场,以求分散在国内所面临的单一市场风险,QDII基金又重新进入了广大投资者的观察视角。国内最近推出了一系列新的QDII基金,正在发售的长盛环球景气行业大盘精选基金独具特色,为此我们请长盛基金国际业务部总监兼该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吴达先生谈了这只新基金的一些特点。

特点一:瞄准海外大盘蓝筹

该只基金主要投资于海外23个发达国家及地区股票市场上的大盘蓝筹公司,这些跨国公司能够同时分享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复苏机遇,而且被我们所熟知,譬如微软、苹果、英特尔、必和必拓等。此外,中国经济生活中的投资新贵如腾讯、百度、比亚迪等也有望进入股票池。

“2010年将是全球实现全面复苏的一年。”吴达认为,跨国大企业不再局限于发达国家的市场业务,逐渐增加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投人,为此将收获发达市场、新兴市场两大引擎所带来的不断增长的利润果实。此外跨国龙头企业具备透明的公司治理结构,在竞争中占据产业链高端,因此将成为海外投资的首选目标。

特点二:关注全球行业轮动

在当前形势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复苏节奏并不统一,而不同的经济复苏周期将对应不同的景气行业。因此,在全球范围内挖掘“投资时钟”青睐的行业有助于提高投资回报。

根据摩根斯坦利GICS分类标准,全球行业分为十大类,金融、可选消费、必须消费品、能源、原材料、电信、IT、公共事业、医疗保健和工业品。长盛基金将根据十大行业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成长性制定板块配置策略超配或低配,选择不同地区市场中的行业龙头企业执行投资策略。

“目前全球经济处于复苏期与扩张期之间,根据2010年盈利增长预测与经济周期理论,在此阶段受益的行业有高科技IT、工业品、能源等行业。高科技板块受益于经济复苏后的企业开支增长与IT产品更新换代,工业品受益于全球产能利用率反弹和基建项目的开展,能源业的增长动力则来自于复苏的需求和长期结构性增长。”吴达如是表示。

特点三:海外顾问经验丰富

长盛基金本次聘请了高盛集团全资子公司高盛资产管理担任海外投资顾问,后者在投资管理领域(尤其是量化投资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在欧洲顾问市场上被3次评选为“首选顾问”。高盛顾问团队将通过控制回报预测、交易成本预测、风险预期及组合目标限制等因子优化模拟组合,定期为长盛基金经理提供境外投资备选股票池,并安排基金经理、策略分析师与长盛基金经理开会讨论基金资产配置计划与投资策略的执行。

特点四:货币篮子规避汇率风险

对投资目标的国家、地区进行分散是控制汇率风险的有效手段。吴达认为,根据人民币贸易结构来搭建一系列最优化的货币篮子组合,分散于美元系(美元、港币等)、欧洲系(欧元、英镑等)、商品系(加币、澳元等)、亚洲系(新元、泰铢等),可以在较大程度上规避渐进式升值风险。

篇9

(一)研究背景

曾经在计划经济时代中一枝独秀的大型零售企业,现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早已风光不在。一方面,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大量外资的进入,如沃尔玛、欧尚,家乐福等,这些大型零售商给我国零售企业带来了第一波的冲击。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更创造了有目共睹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量达到7万亿,随后,以每年近35%的增速发展,到了2015年已达到了近27万亿。但自2012年起,传统零售企业增速一路走低,到了2013年只有3.8%。甚至到了2013年9月,全国竟有160多家百货零售商场亏损严重,不得不相继关闭,可见电子商务对传统实体零售业冲击明显。庞大的互联网人数构成了电子商务的基础,截至2015年初,中国的互联网使用人数达到了6.49亿,而网购用户规模预计2016年将达到5.2亿人。因此传统零售企业对于电子商务的潜力也早有认同,从2008年百强零售企业中的2家迅速发展到了2012年的73家,都纷纷进军电子商务市场,开展线上业务,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所以我国零售企业在电子商务带来的经济与商业的革命中要正确定位,制订适合自己的战略规划,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转型发展。

(二)研究意义

我国传统零售企业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既有自身优势,面临巨大机遇,也有自身劣势,面临极大挑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我国经济GDP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更是把零售业带到了快速发展期,行业发展较为成熟,然而我国电子商务较国外来说起步晚,零售企业在电子商务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处于初级水平。零售企业在经营中把传统模式与电子商务模式相结合,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认清企业发展现状,吸收优秀的国外经验,探讨电子商务背景下零售企业转型策略等问题,对企业是有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意义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零售企业电子商务的转型主要是探讨电子商务转型的商业模式和商业创新。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传统零售企业转型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传统零售企业发展与电子商务转型现状

我国零售企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大型零售企业已初具规模,但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增速变缓,经济增长的疲软给消费品零售市场造成了极大影响。同时,电子商务的异军突起,更是抢夺了传统零售企业的众多顾客。第一,零售企业增速下滑,进入微利时代。2012年,大型连锁零售企业整体销售规模比2011年只增长了10.2%。但是随着各地工资最低保障的出台,企业员工工资每年增长在5%-10%之间,店面租金也以每年4%左右增长,再加上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的上涨,据评估,零售企业销售总体规模增长达到8%,才能平衡销售费用率。例如零售龙头企业华润万家,在2013年的前三个季度,销售规模虽有较快增长,达到14.2%,但净利润却较2012年同期下滑达82.8%。由此可见,零售企业进入了微利时代。第二,亏损严重,刮起关店、并购风。2012年,外资零售巨头企业卜蜂莲花关闭北京草桥店,负责人称几年来,草桥店一直在亏损;2013年,乐购关闭上海乐购长宁店;同年,永辉超市关闭了全国各地的5家门店。仅2015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含百货、超市)在国内共计关闭120家,龙头企业也不能幸免,包括家乐福关闭3家、华润万家关闭6家、永辉超市关闭5家。此外,如大商集团、百联集团、武商联、重庆商社等通过并购形成的商业航母和新燕莎集团、物美、亿客隆等在内的13家北京商业零售企业组建的首联集团,号称“北京商业新旗舰”,资产负债率更是高达85%。预计我国零售市场在未来几年内还会继续整合洗牌。第三,经营形式缺乏创新,竞争手段单一。大型零售企业主要以连锁店经营模式为主,在过去十年间,利用实体店的扩张来占领市场,以庞大的规模占领市场。但是经营模式缺乏创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同质化明显,其差异化、品牌化经营不足,核心竞争力单一,仍以价格战为主,市场竞争激烈,使企业生存困难,告别了利润的黄金阶段。第四,有实力的零售企业积极进行电子商务转型。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在电子商务转型中优势明显,凭借自身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与极高的消费者信任度,拥有完善的配送渠道,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比较成熟。如西单商场,早在1998年就涉足电子商务,2009年1月,经过大规模改造升级后的“西单商场igo5爱购物网站”,更以全新面貌进入零售企业电子商务领域。虽然面临激烈的竞争,但凭借品牌保证,售后服务,物流配送等经验和资源,加上运营模式采取网上成交、最近实体店验收、提取商品的便利服务,其消费人群占到40%,从而迅速实现了盈利。第五,电子商务转型中的诸多困难使众多零售企业处于观望态势。网络零售的强势崛起,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使传统零售企业遭到严重冲击。因此许多零售企业纷纷试水电子商务,开展线上业务。但是卜蜂莲花、物美等零售企业的触网失败,使大多数企业不敢倾力投入。另外,零售企业连锁经营中,实体店的布局没有达到饱和状态,企业认为线下经营还有成长空间。这样使得部分零售企业态度谨慎。这也造成了我国零售企业在电子商务转型中,规模很小,思路不清晰的现状。

(二)零售企业电子商务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零售业的消费群体发生巨大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进入我国并快速发展普及以来,伴随其成长的正是70后、80后和90后,这些群体成为了社会经济环境变革中零售企业的主流消费群体。他们追求个性,意识独立,喜欢创新,能熟练地运用互联网技术来交流信息,对比价格,分享评价。另一方面,新的消费群体又带来了购买行为的变革。这个群体正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环境当中,除了上班族就是上学族,其消费时间都是零碎的、短暂的。所以他们更看中购物体验是否便利、快捷与服务是否周到。而传统零售企业无论是在营销宣传方面,还是在沟通便利方面,都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第二,伴随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技术革新影响着传统零售企业。一方面,沟通方式上的改变。不用面对面但能即时通信的工具,如QQ、微信、淘宝旺旺等完全改变了与营业员在实体店中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尤其是淘宝旺旺更为典型,售前信息咨询,售后商品服务,期间物流察看,降低了顾客现场沟通的成本,增加了购物的便利性和乐趣性。另一方面,购物支付环节的改变。如支付宝付款、微信支付、银行转账等都可以通过最方便的手机来操作,更改变了现场柜台“银货两讫”的直接交易,这些电子结算方式在安全性得以保障后,更受到年青消费群体的欢迎。传统零售企业在实体店内只安装个POS机,早已不受顾客欢迎。第三,电子商务转型中的传统零售业不能清晰定位。虽然我国网民已达到了6.49亿,给电子商务带来了极大商机,但也不能忽略那些在实体店进行购物体验的消费群体,电子商务也不能普及到每个人,不能改变所有人的购物习惯,再加上有些零售企业能力不一的情况,零售企业是坚守传统经营,增加连锁,扩张店面,还是把电子商务做强,加大投入来进行战略转型,值得深思。显然,大多数零售企业并没有明晰定位的整体规划。第四,电子商务转型中的传统零售企业配套服务还不到位。零售企业的实力与投入不同,对待电子商务转型的态度不一,使得各网站建设水平也参差不齐。还有处理企业的电子商务信用问题,都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要素。大多数零售企业都与第三方物流相合作,配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如不同品类的商品有不同的配送要求,在时间、仓储要求上,都要求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建设达到要求,因此造成的高额成本也影响企业利润。大型零售企业自建物流配送规模还没有形成优势,成本偏高,效率较低。

三、电子商务背景下零售企业转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电子商务背景下零售企业转型面临的机遇

电子商务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进入了迅猛的上升期,传统零售企业进行电子商务的转型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尤其是传统零售企业经过几十年的经营,积累了丰富经验,在诸如产品种类的数量、配送与库存管理、品牌号召力与顾客的忠诚度上都有先天优势。而些优势就是零售企业在电子商务转型后的宝贵财富,更为企业在转型中抓住机遇提供了内在条件。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为企业转型提供了吸引力。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网购总规模达到了4万亿元,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规模的13.3%。我国电子商务虽发展较晚,但速度惊人,网络购物的市场比较成熟,没有受到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在“十二五”期间,以每年41%的高速逆势增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消费群体成倍数的增加,截至2015年,中国的网民人数达到了6.49亿,同时,参与网购的人数更是逐年增加。预计到2016年,网购规模可达到5.2亿,可见,网络零售的市场空间仍然很大。传统零售企业进行电子商务转型增强了竞争力。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在企业运营中具有许多优势,比如: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信息传递为媒介,完全可以忽略传统购物方式中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商品挑选、信息沟通、货款支付等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地点完成,其便利的优势更吸引年青的购物群体;零售企业可以利用虚拟网店全方位展示商品信息,更全面的展示商品种类,突破了实体店面货架空间的限制,提高了消费效用,减少了店面压货;充分发挥B2C电子商务模式,减少中间环节,通过减少流通费用来增加利润。这样无论是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需求上,还是在提高企业效率和降低成本上,电子商务模式都能为企业打造强大的竞争力。我国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为零售企业电子商务转型提供保障。早在2011年7月,我国商务部出台《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规范》,法规以保护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宗旨,禁止价格欺诈、恶性竞争等问题的发生,为网络交易营造诚信、公平的环境,为电子商务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我国政府更关注民生的发展,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20年时要比2010年翻一番,这种提高收入扩大内需的政策,无疑在扩大电子商务市场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零售企业转型面临的挑战

大的电商已经占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给传统零售企业转型带来最大挑战。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的B2C电子商务市场,2015年第一季度,仅天猫与京东两家就占领购物网站交易规模市场份额分别为58.6%与22.8%,共计8成以上的份额。更何况还有品牌与业绩不俗的唯品会、苏宁易购、国美在线、一号店与当当网紧跟其后。再以“双十一”为例,2013年,阿里巴巴的交易额在这一天内就达到了350亿元的规模,可知,上海35家百货公司的全年交易额总计才309亿元,而2015年的“双十一”,阿里巴巴的912亿元交易额更让其它电商望尘莫及。这样的市场份额与交易规模,代表了大的电商已经占领了绝大多数消费群体,取得了绝大多数顾客的信任。大的电商再利用自身经验与资金优势,加大体系建设与技术研发,提高行业进入壁垒,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可以说行业内的竞争是现在传统零售企业电子商务转型的最大挑战因素。大型外资零售企业抢占我国电子商务市场。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尤其是2004年,我国政府承诺在年底最终放开零售市场。到2004年4月,全球200强中有25家零售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如万客隆、易初莲花、沃尔玛、欧尚、百安居等均占据着重要的零售市场份额,对我国零售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虽给我国零售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机遇,但也要接受大量外资带来的挑战。2012年2月,沃尔玛增资扩股B2C电商1号店;同年5月,德国麦德龙正式上线B2B网上商场;到了2015年5月,沃尔玛上线速购O2O平台;6月18日,家乐福网上商城启动O2O业务。外资零售巨头无论是在资金方面,还是在管理经验与能力方面,都给我国传统零售企业的电子商务转型带来了极大挑战。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严重缺乏的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零售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低价购进、扩大连锁、利微战术、提高销售规模。无论是其商品采购与流动环节,还是库存成本环节,都不能满足消费者要求便利与个性化消费的需要,这是电子商务转型中最现实的问题。同时管理人员观念落后,电子商务中如营销理念、网站建设、客户服务、物流配送,甚至最新的互联网技术等接受缓慢,可以说人才因素是制约企业电子商务转型的瓶颈。

四、传统零售企业电子商务转型对策

电子商务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变革,传统零售企业在这个巨大变革中,要规避风险,抓住机遇,改变观念并积极进行电子商务转型,以取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笔者从四个方面提出传统零售商转型对策:

(一)电子商务平台的选择与搭建对于零售企业转型至关重要

电子商务平台对于企业来说,要兼顾到许多方面,如企业的资金实力、触网决心、战略规划等,以B2C模式的电子商务平台最为典型:

1.自建模式。对于大型企业说,多年的实体连锁经营,积累了丰富的营销经验,拥有了丰厚的资金,打造了信誉良好的品牌。无论是在线下还是在线上,都能吸引住消费者。所以一些大型零售企业以独立的方式自建B2C电子商务平台模式,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典型的有苏宁集团,在苏宁电器之上建有苏宁易购;国美集团在国美电器之上建有国美电器网上商城和库巴购物网。这样企业就可以以O2O的营销模式,实现线上与线下业务协同发展。实体店继续完善管理,扩大优势并积累数据为线上业务做支撑;同时线上业务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特点,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拓展销售渠道,开辟新市场。传统主体业务与网络销售业务互为支撑与补充,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2.入驻收购模式。现有的B2C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已经成熟,如天猫、京东、苏宁易购、腾讯电商、一号店、当当网等。这些平台有多年经营的品牌知名度,管理规范,配套服务完善。对于零售企业来说,以入驻的方式更为现实,费用少,实施难度低,也能收到较好效果。典型的成功案例,如台湾的东森购物在2012年7月5日正式入驻当当网,使大陆的顾客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原装的台湾商品。对于大型零售企业来说,收购成熟电商平台也是一种选择。如库巴网被国美电器收购,1号店被沃尔玛收购,在企业进行电子商务转型中都取得了双赢的结果。

(二)线上线下差异化经营以避免价格大战

大多数零售企业在电子商务转型中,都采取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共同经营的模式。因此,企业就要走创新之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大胆探索,精确为企业定位。可以实行市场再细分策略,进行线上与线下商品差异化经营。例如我国拥有3.5亿儿童和2亿多老年人,这两个庞大的市场目前还处于粗放状态,其市场潜力巨大。线上商品与线下商品要发挥互补作用,避免网店与实体店的商品同质化而引起的销售冲突,甚至是价格大战。

(三)进行科技创新并实施人才战略

电子商务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互联网技术如网店的建设、商品的展示、信息的传播、货币的电子化使用,或如商品的订货与销售系统、企业管理系统、大数据处理系统等,都是电子商务完善与开展的重要技术因素。可谓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零售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中以数据为依据进行科技创新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如CR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以大数据处理为手段,深入分析客户详细资料,进行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重组与设计,达到提高客户忠诚度,提高效率和增加利润的目的。再如EOS系统(电子订货系统),减少了商品订单的出错率,节省了人工费,提高了库存管理效率等。而电子商务技术的种种需求,必然要求企业更有针对性的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才的挖掘与培养,从而更好为企业转型服务。

(四)完善物流服务体系以提高客户满意度

更具科学性的、配套服务更完善的物流系统是电子商务转型的一个关键因素和重要环节。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如资金能力、顾客地域、配送商品品类等因素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物流体系。如京东商城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支撑,在2009年开始自建物流体系,4个物流中心覆盖了全国各大城市。提高了物流服务质量,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企业竞争力,使得京东商城在B2C市场创造出极佳业绩。对于大多数零售企业,都是与第三方物流合作提供商品配送服务,这样可以减少建设资金投入,专注发展网上业务。

作者:许宁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巍.传统零售企业电子商务转型策略实施的现状分析[J].经济学研究,2013(1)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195-03

一、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概念及类型

所谓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就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机制环境下,以一定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主导财务收支结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根据划分标准不同,有着不同的类型,本文根据目前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结构来看,将盈利模式分为传统业务型和非传统务型两种。

(一)传统业务型

传统业务型顾名思义就是以传统业务为主导的盈利模式,即收入来源中以信贷利息收入为主,而利息收入中又以批发业务利息收入为主。这类盈利模式导致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以资产规模扩张为主要手段,以存贷款规模的增长来维持利润的增加。自然,由于更多的关注信贷,其所提供的服务品种就相对比较单一,银行之间服务的差异化较小。我国商业银行无疑是这类盈利模式的典范。

(二)非传统业务型

顾名思义,就是非传统业务收入占较大份额的盈利模式。这里的非传统业务主要指:

1.零售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业务是相对于批发业务而言的,批发业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公司、集团,而零售业务面向的是零散的消费者和小企业。就提供的服务而言,批发业务主要是信贷,零售业务除了贷款外,还包括信用卡、财产管理、个人理财等业务。零售银行业务具有客户广泛、风险分散、利润稳定的特点,但同时也需要商业银行具备完善的机构网络。

2.中间业务。所谓中间业务,就是商业银行除了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以外,不直接承担或不直接形成债权债务,仅动用自己的少量资金,为社会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参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并结合中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中间业务大体可分为性中间业务、结算性中间业务、服务性中间业务、融资性中间业务、担保性中间业务、衍生性中间业务六种。目前银行的金融创新大部分在中间业务,其触角涉及到资金清算结算、基金托管、现金管理、买卖、财务顾问、企业银行、理财服务等;也涉及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外汇买卖、理财、汇款、工资、缴交公用事业费等等。中间业务是目前大多数国际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例如美国花旗银行,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占总利润的20%,其余80%的都是由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大量中间业务创造的。

3.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对客户按重要性分层管理,为重要的客户群提供个性化、差别化、全方位金融服务的银行业务。其具体服务内容包括:财富管理业务、信托产品、咨询服务、遗产规划、托管业务等。私人银行业务与零售银行业务相比有三大特点:一是要求较高的准入门槛;二是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是一种综合解决方案;三是私人银行业务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顶级的专业化服务。私人银行业务位于商业银行业务金字塔的塔尖,它以资产管理业务为基础,已成为国际知名商业银行的战略核心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原因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的盈利模式现状体现为两个主体:一是收入总额中以利差收入为主体;二是利差收入中批发业务占主体。近几年来,为了改变利息收入比重过高的盈利模式,我国商业银行纷纷致力于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在零售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中间银行业务和混业经营盈利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就。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应该看到,截至目前为止,传统的盈利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利息收入依旧占到各商业银行全部收入的80%以上,而非利息收入不到20%,与国际先进银行差距还很大。另外在20%的非利息收入里边,又以低技术含量的手续费收入为主。而各种创新业务,中资银行却少有涉足。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形成的原因分析

1.间接融资占主体的金融市场结构。长期以来,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始终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的发展来看,银行贷款占比实际上始终高于80%。近年来,随着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逐步壮大和完善,我国直接融资比重有所提高,但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仍未得到根本改变。而在间接融资中,银行贷款又是其最为主要的融资途径,这种金融结构为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维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环境。

2.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在过去的30年中,我国的投资率是世界各国中最高的,由于投资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度很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经济发展阶段,积累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投资拉动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需要保持投资较快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资金是发展的原材料,高速的发展形成了我国长期以来资金供不应求的基本格局,而这种格局为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由于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充分享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能够保持高速的贷款扩张。近十几年来,我国银行业的贷款平均增速都以2倍于GDP的增速在增长。多年以来的贷款快速扩张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居高不下,传统批发信贷业务非但没有减弱,甚至有进一步强化的情况。

3.利率管制与高利差。当前,我国仍是一个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虽然我国早在1996年就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但是直到今天为止,利率市场化进程并没有完全结束,特别是存贷款利率,依旧受到央行严格的管制。在行政干预的情况下,我国一直保持了平均3%到4%的息差水平,虽然这一息差水平相对于其他转型国家6%的息差而言还不算高,但与成熟的工业化国家2%的息差相比,还是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稳定的利润来源。

4.高储蓄率。受历史、文化及经济状况影响,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储蓄率,与高储蓄相对应的是低消费水平。虽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收入的不断增加和投资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居民投资于股市、债市的支出日渐增加,但高储蓄的根本格局依旧没有改变。高储蓄率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成本低廉、稳定性高的资金来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能够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5.其他金融市场的不发达。我国金融市场改革落后与经济发展的步伐,金融市场虽然在近年来得到了一个较快的发展,但总体而言,我国的金融市场依旧处于初级阶段,金融机构还显得较为单一,金融产品还不够丰富,金融创新的动力不足。而像综合理财、投资银行业务、衍生性金融业务等新型业务的开展需要一个完善的外部金融环境。企业的多样化融资以及家庭收入的理财投资实现都离不开一个完善、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而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企业融资渠道严重单一,居民投资渠道短缺。在这种环境下,个人将储蓄更多地存入银行而不是去投资、企业向银行借钱而不是发行债券、银行更多地依靠信贷业务而不是其他业务便成了各个金融活动参与者自然的选择。

6.商业银行的成长历史。我国商业银行从改制至今,仅仅经过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商业银行虽然已不再是计划体制下的财政出纳,但也没有完全转变为现代金融体制下的新型金融机构,其整体的经营体制、人力资源、客户结构以及发展理念依旧深深地打着“传统信贷模式”的烙印。这种现象的改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目前各大商业银行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将中间业务等作为下一步发展的重要领域,但可以看到,在传统因素占主导的经营环境下,信贷业务依旧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盈利来源。

(三)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盈利模式的缺陷分析

1.传统业务的不可持续性。首先,利率市场化将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带来新的冲击和巨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是未来我国利率改革的必然趋势,而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银行间激烈的竞争使存贷款利差有缩小的趋势,利差的缩小将对银行的盈利状况和经营状况造成巨大的挑战,传统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型面临不可持续的风险。

其次,金融脱媒化导致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客户日益减缩。近年来,随着股市、债市及大型财务公司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也渐渐出现“脱媒”状况。以财务公司为例,目前中国已有许多家财务公司,资产规模庞大,资金调配能力加强,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量,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已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2.单一收入来源缺乏稳定性。传统盈利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业务以批发信贷业务为主,而批发信贷业务与外部经济发展环境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很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差收窄及利率波动风险的影响,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缺乏相对的稳定性,呈现出被动的周期性波动特征。

3.新型业务发展“千行一面”。我国大多商业银行已经在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及私人银行业务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尝试,也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但就目前而言,这些新型业务的发展依旧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已开发的新型业务和新型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普遍缺乏有自身特色的差别化产品,缺乏对中间业务整体发展真正起到核心、支柱作用的重点产品;另外就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开发创新力度仍然不足,吸纳型和模仿型创新较为多,自主式创新较少。高附加值产品少,在一些新业务、新产品的种类与功能拓展方面,还不能及时跟上市场需求与客户需要,导致在一些低层次的中间业务上出现了销售为主、尽先压价的恶性竞争局面。直接制约了商业银行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能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变趋势及不利条件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面临不可持续的局面,转变传统的盈利模式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已是不争的事实,商业银行也在这方面作出了许多积极的尝试,但结果并不是很理想,在金融危机面前,大家依旧只有靠打“信贷”这张牌来度过危机。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变身”的信念不坚定,而是有着深刻的背景原因。只有对这些因素有全面而清晰的认识,才能明确我国商业银行要不要转变盈利模式,如何转变盈利模式有更好的解答,这些因素包括:

(一)非传统业务具有时滞性

由传统业务到非传统业务,商业银行需要根据业务的转变而对自身的人力机构、信息系统、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以及客户群体进行全方面的更换,同时非传统业务相对与成熟的传统信贷业务而言,具有高投入低回报的特征,盈利能力并不强,而且商业银行很难足够快地建立与新型业务相应的规模和技能来迅速产生新的利润,这些业务需要数年才能产生足够的利润,投入与回报之间有着较长的时滞性。

(二)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发达

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市场发育程度依旧不是很高,资本市场不发达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直接导致了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畸形金融体系,“金融脱媒”现象在我国表现并不明显。商业银行依旧可以通过扮演资金媒介依靠存贷利差的商业模式而存续。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发展业务多元化、去拓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内在冲动。同时,投资银行业务、综合理财业务、金融顾问、私人银行业务等非传统银行业务的发展无一不是建立在资本市场高度成熟的基础上的,我国资本市场的欠发达,导致这些业务开展缺少良好的产品设计环境,从而直接抑制了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的发展。

(三)存在着严格的金融管制

目前,我国依旧对利率、汇率以及金融产品等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在监管模式上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管理模式,这直接限制了商业银行发展风险资产交易、股票基金买卖等交易业务的发展,也限制了商业银行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空间。而交易业务收入往往正是西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重要来源。

(四)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不足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非传统业务的发展呈现出高度同质化趋势。缺乏核心创造力是我国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发展的一大难题。由于非传统业务需要的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特征,导致在研发、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作为支持,涉及到许多专业性知识、现在科技手段以及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很高,而国内商业银行员工一直从事单一的信贷业务,普遍远离信托业、证券业,缺乏从事投资银行业务、财务顾问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是导致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四、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现有盈利模式的发展建议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发展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时刻,一方面都意识到传统模型的各种弊端,都在通过各种努力希望改变现有的单一而又传统的盈利方式;但另一方面造成目前盈利模式结果的各种决定性因素依旧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商业银行在短期内实现盈利模式的大变身并不现实;而与此同时,外部经济、金融等各方面的积极发展变化又为其实现盈利模式转变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条件。因此,商业银行的变身过程,在这种微妙的现实情况约束下,将是一个曲折、渐进而又略显漫长的过程。在机会不断闪耀而基本面仍未出现根本性变化的这个时刻,商业银行在发展新型业务方面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就会显得异常重要。

(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旧坚持传统业务为主的发展策略

虽然长远来看,传统业务具有不可持续性,但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增长对间接融资体,具有高依存度,以及较高的利差水平可望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传统业务还将为我国银行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就目前而言,传统业务更加适合目前我国经济现状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全面发展非传统业务的条件还不具备,时机还不成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需要依靠公司银行业务来实现盈利水平的提高。

(二)坚持渐进式发展思路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发展的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要使我国商业银行达到国外银行其他业务收入占50%的程度还为时过早。可以看到,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模式的转变、商业银行内部结构的转型及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等都需要一个长期累积渐进的过程。这些因素的不断变化会对商业银行发展非传统业务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同时也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既不能放弃非传统业务的发展,也不能超越条件的限制过快的发展。目前情况下,更应该进行小规模的探索和试验,通过渐进式发展,始终保持与外部条件的同步向前。

(三)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的领域非常广泛,内容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不可能所有的银行在所有的非传统业务领域都齐头并进,也没有一家银行有能同时在所有非传统业务领域都处于领先。非传统业务的这一特性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在转变盈利模式的时候必须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尤其是对于众多的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在规模上存在绝对的劣势,而非传统业务的发展又需要高的投入,在投入产出间还有较长的时滞性。因此,在判定发展哪种非传统义业务时,必须对外部条件和发展趋势及自身实力和优势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在此基础上选择一种或几种非传统业务进行重点投入和发展。而不是盲目地随大流,以致出现一窝蜂现象,等到投入了许多才发现自己完全不具有优势的时候,其他业务往往已经错失了最佳的发展时机,而且再次转型往往比第一次转型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存在更多的风险。由此可见,在目前非传统业务发展程度还比较低,发展趋势还不明朗的时候,各商业银行更需要注重投入前的评估和规划,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用有限的资金和时间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还处在由传统盈利模式向非传统业务类型的盈利模式转变的过渡阶段,处在发展变化的十字路口。商业银行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盈利模式,但在各项条件还未完全具备的情况下,依旧要坚持传统业务为主的发展策略,同时在发展中坚持渐进式发展道路和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实现盈利模式的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