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一)商业银行价值链的构成
银行价值链是指银行为实现服务业务、赚取利润而从事的在经济效果上和技术上相对独立的价值活动。这些价值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指涉及内、外部后勤及市场销售、转移给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价值活动,包括分销、处理、风险管理、客户服务等;辅助活动是辅助基础活动并通过银行基础设施、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各种银行范围的职能以相互支持的价值活动。
(二)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商业银行价值链中真正创造价值的活动,由一系列具体要素构成并体现的。本文用商业银行价值链5个活动中所包含的6个构成要素作为定性评价指标,即战略规划、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创新、风险管理和客户关系。
第一,银行基础结构包括战略规划和企业文化。战略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是关于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系统考虑和整体安排。银行的战略规划是与银行所面临的大方向决策相联系的,影响银行的长期目标和主要政策。企业文化是一种隐藏在表面下的无形的东西,它使得全体员工上下团结一致,充满了活力和凝聚力,商业银行只有以企业文化作支撑,才能使得企业能够渡过重重难关,长久不衰。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决策者和执行者,银行的技术优势和业务优势通常要凝聚在人力资源上,并通过人力资源将这种优势提升和传递出去。
第三,金融创新(研究与开发)。在金融企业中,R&D(研究与开发)能力表现为金融产品创新能力。研发能力是银行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它涉及到银行经营的方方面面,是关系商业银行生死存亡的因素之一。
第四,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指各种经济单位通过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衡量风险,用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置风险,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决定了它是高风险性的行业。
第五,客户关系。在买方为主导的金融市场中,谁拥有了客户,尤其是优质客户资源,谁就拥有了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客户与银行的关系体现着银行的价值,客户是银行效益的重要源泉,客户关系是银行的价值基石。
二、中外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比较
(一)战略规划方面的比较
国外商业银行尤其是跨国银行非常重视战略规划,十分注意保持发展战略的相对稳定和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其发展战略主要有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突出重点战略、跨国经营战略、盈利最大化战略、资源配置优化战略。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是以粗放经营为基础的扩张性战略,很多商业银行没有把市场定位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来对待。
(二)企业文化方面的比较
经济学家在研究总结众多国际银行成功的原因时,发现他们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时,都形成了具有企业特色的思想、意识、观念等意识形态的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即企业文化。中国商业银行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也积累了对本土文化的深刻把握和处理本土业务的丰富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比较
国外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特点。它们高度重视人员培训,注重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在工作岗位配置方面普遍重视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发展晋级方面能够提供员工较多的发展机会。虽然国内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由于不断学习和引进国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国外的差距正在缩小。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受管理体制的制约,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致使我国商业银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
(四)金融创新方面的比较
国外商业银行的管理思维经历了传统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工程化管理(金融工程)等几个阶段。在表外业务创新中,一方面创设和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如金融期货、期权、货币互换、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另一方面则是将银行的表内业务表外化,即变银行的实际资产和负债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我国商业银行由于金融体制、监管政策、市场环境制约以及金融主体创新动力和意识不强等原因,金融创新相对滞后。已有的创新产品大多是对国外商业银行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金融产品的模仿,自主创新少。很多发达国家业已成熟的市场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业务品种,如期货、期权、利率调换、消费贷款证券化、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等在我国都还未开办。
(五)风险管理方面的比较
国外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针对不同的风险、不同的资产,开发出了非常实用的风险管理技术。比如,针对市场风险,开发了“风险价值法”(Value at Risk),测定商业银行持有的证券在市场波动中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针对信用风险,J.P.摩根也开发了信用风险度量制(cred-it-Metrics)模型,瑞士信贷银行则开发了Credit-Metrics+模型度量信用风险。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起步较晚,管理技术的差距还相当大,尤其是风险的定量管理还很落后,风险测算统计工作还未能实现制度化和科学化。
(六)客户关系方面的比较
国外很多知名商业银行如花旗银行、大通银行等很早就把提高服务质量和以客户为中心作为银行的长期策略。其应用数据库技术进行客户关系管理(CRM)的系统,使银行能够高效率、低成本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增强客户忠诚度。我国商业银行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已经树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服务理念,很多银行也逐渐实行对客户差别化服务,服务效果较为明显。而且,从我国境内的中外资银行竞争看,由于具有本土化特色和遍布全国各地营业场所和服务网络,因此拥有数量众多的国内客户群体,并建立了相对牢靠的长期合作关系,具有一定的优势。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在核心竞争力上的优势和不足: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在立足本土环境的基础上,在客户关系、企业文化两方面占有竞争优势;国外商业银行在战略规划、金融创新、风险管理方面居领先地位;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则各有优劣。其次,我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基于本土优势构建而成的,因而其发挥作用的范围限定在境内,而且具有很大的刚性,是一种“硬”核心竞争力;而国外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基于自身的管理能力构建而成的,是一种“软”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三、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措施及建议
篇2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21世纪,金融以其资金融通以及解决跨期消费和跨期投资问题的巨大优势,提高了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福利。而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关键一环,其生存和发展更是关乎社会全员的利益,在改革中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商业银行更加紧密的融入人们的生活。近年来,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社会经济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变化过程中,此时我国的商业银行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外部挑战。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在商业银行内外交困的局面中,分析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国家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行业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商业银行自身来说,对其管理内部风险,加强外部竞争能力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含义以及研究方法
(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英美学者最早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指面对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和内部的组织变革,企业能够应对,并且能够击败竞争对手的所有能力的集合。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在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能有效识别、获取并整合内外部各种有效的资源要素,使自身保持特定时期的发展需求竞争优势,从而在长期内商业银行能够保持竞争优势并且合理规避金融风险的系统性动态能力(张亮,2015)。整体来看,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包含多方面因素,如人力资源要素、制度结构要素、风险控制要素等多个方面构成(安平,2005)。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经营与管理水平在竞争中的综合体现,要能够反映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李文军,2006)。由于人力要素、创新要素、管理要素等难以准确量化,因此本文以财务指标和经营指标为基础,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二)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从国外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来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方面是资信评级机构,通过评级为投资者提供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分析;另一方面是监管机构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财务指标的监控,因此研究时也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分析评价可采用指标评价法,通过建立多层次评价体系,收集多层次的数据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操作简洁,效果较好。因此本文进行研究时选择指标评价法。
三、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比较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理论,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关键因素有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以及发展能力等几个方面,主要从财务的角度并依据数据的可得性,选取了以下指标:净资产收益率X1、不良贷款率X2、利润增长率X3、存贷比X4、流动性比率X5、资本充足率X6、核心资本充足率X7、存款增长率X8、贷款增长率X9。(二)样本选择。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16家上市商业银行,由于国有控股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网点遍布全国,规模和实力上更为相当,而城市商业银行的区域性相对较强,因此国有控股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可比性更强,本文选择样本时剔除了后三家城市商业银行,选择了13家全国性商业银行进行研究。(三)数据来源。基于上述指标选择了13家全国性商业银行2014年年报的有关数据。(四)实证分析。本文所选取的各个指标之间理论上来讲,存在着很强的相关关系,因子分析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指标变量的维数,既大大减少参与分析的指标变量个数,同时也不会造成大量的信息丢失。由于所选不同指标之间量纲不同,因此要对部分数据进行处理。其中不良贷款率是反向指标,可以使用公式X′=1/X对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存贷比属于适度指标,可以通过公式X′=1/ABS(X-75%)进行正向化处理。最后对所得的样本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分析。对标准化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进行因子分析,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得出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情况。从第一列的特征值可以看出,前四个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前四项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6.463%,因此可以得出四个因子基本可以表示原有的变量,几乎包含了原有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表1)由表2可得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在F1中的载荷比较高,可命名为盈利能力因子。贷款增长率和存款增长率在F2中有较高载荷,可命名为发展能力因子,存贷比和流动性比率在F3中载荷比较高,可命名为流动性因子,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在F4因子中的载荷较高,可命名为风险因子或者资本状况因子。(表2)采用回归法估计出因子得分系数,可以得出以上四个因子的得分函数。然后,计算各家银行的总因子得分,用Fij表示第i家银行在第j个因子上的得分,则各银行的因子总得分可表示为Fi=30.618%Fi1+21.702%Fi2+18.367%Fi3+15.776%Fi4,由此可计算得出各家银行的总因子得分及排名。(表3)从盈利能力来看,国有控股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各有千秋。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位于第一和第四,利润增长率大幅攀升。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居于第二和第三,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相对于其他大行,其资金成本高,净利差较小。中国银行的海外业务较多,国内业务有一定差距,致使其存款结构相对较差,资金成本高。(表4)从发展能力来看,大型股份制银行总体好于国有控股银行,民生银行排名第一,归因于其高的存贷款增长率,经营规模全面提升。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和平安银行紧随其后。在国有控股银行中只有工商银行排名第三,说明各银行的存款营销能力和资产运用能力都有待于提高。从流动性来看,各家银行的流动性指标都达到了监管标准,这得益于201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存贷比指标除了中国银行之外,其余银行都在监管标准75%以内。从F3流动性因子排名来看,大型股份制银行表现优于国有股份制银行,整体排名相对靠前。从资本状况来看,各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都达到监管标准。从具体数据来看,四大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在12%以上,核心资本充足率都在9%以上,明显高于大型股份制银行。自股份制改革以来,银行通过各种手段扩充资本,国有控股银行凭借其规模优势资本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也更强。
四、经济新常态下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一)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积极应对风险。经济新常态下大量的房地产企业和产能过剩企业引致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和坏账增长。商业银行面对信用风险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善于利用新的风险预估和防范技术,加强风控部门的管理。针对信用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充分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通过大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此外,要积极完善风险的管理机构设置,完善部门分工。(二)树立互联网思维,提高金融创新能力。面临互联网的冲击,商业银行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做实用户体验,开发多种特色移动金融终端,给予客户更多的业务办理选择,一方面优化客户体验;另一方面节约人力资源成本。要善于利用互联网营销去拓展服务渠道,将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与移动互联对接,不断拓展线上营销渠道,密切前后台的联动,推进集约化管理。(三)拓展客户资源,挖掘市场潜力。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传统的依赖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告急,在利率市场化和利差不断缩小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要逐步转移目标寻找新出路。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转变思路服务中小微企业,争取中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各家银行可以积极争取资格和牌照,利用自贸区汇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优势,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发展海外客户。
作者:卫璐 单位:海南大学
参考文献:
[1]张亮.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PrahaladC,HamelG.Enterprisescorecompetitive-ness[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1.
[3]张亮.新时期商业银行的战略抉择[J].经济纵横,2015.3.
篇3
[关键词]中国商业银行 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9年以来,外资银行凭借其优质的服务和先进的技术迅速占领我国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时刻面临着外资银行的挑战。2008年金融海啸发生。国外银行纷纷
倒闭,为我国商业银行敲响警钟。因此,进一步研究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已经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关注。
一、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定义
从国内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国内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李无旭、黄岩、张向青(2000):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对于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1]他们认为要从银行现实竞争能力、银行潜在竞争能力、银行环境竞争能力和银行竞争势态等方面提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2)李萱(2000):
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是商业银行在兼顾其社会责任和公众服务义务的同时,拓展市场、开创未来的能力。[2]这个定义将商业银行竞争力分为三个层次:商业银行竞争行为能力是表层,竞争战略管理能力是中层,竞争潜在能力是深层。
(3)周战强和王子健(2001):
银行的竞争力是银行或银行家在各种环境中成功地进行设计、营销各项业务的能力,及其金融产品的市场吸引力。[3]这个定义认为银行竞争力取决于银行内部本身的管理制度、理论、人力资源,制度创新和人才管理,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笔者观点:核心竞争力应当是有价值、难以模仿、无法替代的能力,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指企业拥有的一种能够自由、合理、有效运用企业资源并为企业创造更高价值的能力。我国商业银行成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结构下,其主要资金供求关系和金融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受到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控,从这点看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金融体制制度的限制,这种创造价值的能力并没有充分地得到发挥和拓展。
二、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1)参与全球金融竞争的迫切需要
自从2001年入市以来,对外金融开放使得外资银行采取了先沿海后内地、先外汇后人民币的业务策略,积极开拓目标市场。创新营销渠道,并加强与中资银行的合作,弥补自身不足,增强市场竞争力。虽然,我国商业镊行在市场份额、管理制度、人民币业务等方面仍然具备一定的优势地位,但是,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仍然存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资产管理、产权结构治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不足。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在巩固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适合自身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式方法,积极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
(2)积极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金融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居民对自身财富管理需求日益增长,他们不再局限于通过定活储蓄等方式管理资金,而是要求通过更具盈利性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来满足要求:同时,随着西方消费观念的影响,提前消费、后期还贷的观念深人人心。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使用各种类型的信用卡、借记卡来取代现金。提高了对银行信贷业务的要求;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它们对银行融资、理财顾问等业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面对社会需求的巨大变化。我国商业银行需要进行产品、服务创新,积极满足市场需求,提高自身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有效规避风险的能力,全面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3)美国金融海啸敲响警钟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了美元贬值、大量企业濒临倒闭和被收购的威胁。其中,美国曾经的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这次危机也提醒了我们,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完善和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避免类似金融危机的打击,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业管理的重要方面。
三、我国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比较与分析
(1)市场份额
首先,从我国金融业总的市场份额来看,外资银行的份额还很小,主要面向三资企业和外向型企业。但是,由于外资银行进人我国银行业仍然有很多限制,成本较高,暂时很难打入我国市场。相比较之下,我国商业银行占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业务主要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仍处于垄断地位。但是,由于产权和政策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表现出的高市场份额并不能代表商行本身就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相反,这种高市场份额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创新动力缺乏、经营管理不当、人才培养滞后等现象。其次,从外资银行和我国商业银行历年发展状况来看,外资银行凭借雄厚的资本资金、灵活谨慎的营销策略以及先进的技术创新,不断拓宽我国金融业市场,同我国商业银行争夺客户,经营状况逐年创优。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却在逐年下降。
(2)盈利能力
普遍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能力方面具备优势,利用自身既定资产获取收入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但是,和外资银行比较,我国商业银行在技术、产品、制度创新以及管理方面的仍然存在劣势,收人并没有完全转化为利润。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问。
(3)风险管理能力
据调查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资产比重保持在50%以上。同时,银行业务收入的85%-90%主要来自于存贷款的利差[4]。银行巨大资产以贷款形式存在,这暗示着我国商业银行有存在不良贷款的巨大隐患。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式主要是采用02年的贷款五级分类法和05年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这些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损失的风险,但是,管理技术在国际上仍然是不先进的,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商业银行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4)流动性管理能力
从我国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存贷比率、存款占总负债的比率以及备付金比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与外资银行相比具有优势。但是,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营运能力不高,主要是经营手段和渠道不灵活、投资活动不够积极、资金的利用效率不高。四、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不断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加强金融制度创新是组织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创新、业务创新的基础,是我国商业银行成长的保障。主要途径:一是要通过吸引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改变单一的股权结构,形成多元化产权结椅。二是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各专业委员会,强化监事会职能,明确各部门经营管理目标和问责制度,在股东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关系。三是建立一条垂直化、扁平化、专业化得组织结构,形成
各个事业部。加强各部门的信息交流,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四是通过实施股票期权、员工持股等长期激励政策,塑造银行管理层和员工的长期理。五是强化信息披露,充分发挥外部治理机制的控制作用。
(2)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积极应对市场风险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一些风险隐患也大量存在:如票据融资爆发式增长、“无本贷款”暗潮涌动、产能过剩行业信贷扩大等。针对这些现象,银监会在2010年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优化信贷结构,要从提高信贷质量、增强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做起。因此,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推进信用评级机制。加强对信用风险的评估和预测的准确性,提高银行贷款质量,降低不良资产数量。二是继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现代法人治理机构,形成高层权利的监督和制衡。并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专业管理委员会。三是加强对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的各部门的风险管理,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产能过剩行业、新开工项目的贷款,防止它们变相使用银行贷款作为项目资本金。四是正确把握中小企业客户的特征,根据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类型企业的特征,选择不同的信贷政策,降低信贷风险。
(3)努力进行价值创新。积极开拓潜在市场
价值创新是银行竞争力的一个新理念,它不仅要求商业银行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竞争力,还要求商行通过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来争取客户,赢得市场。因此,要提升价值创新能力,一是开拓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的中间业务,以资本市场为平台,推出更多商业银行的产品,如信贷资产证券化、主动负债、资产支持票据等,突破新的利润增长点。二是进行市场细分,通过差异化产品、优质化服务、多元化渠道为客户提供高价值的服务。三是建立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成本核算系统以及操作服务系统,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为提升价值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四是努力办好基金公司,在政策指导下建立银行保险、银行信托等业务。
(4)注重人才培养。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变化、服务业务的拓展以及经营模式的转变,对银行内部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落后于外资银行。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抓紧建立一支国际化、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充实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人力资源体系。主要途径:一是对管理层各基层和高层员工进行大规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经营管理水平,培养一批具有理论修养、实战经验、专业特长而且还熟悉海外市场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团队整体素质。二是改革薪酬分配体系,加强对员工的长期激励政策。将员工长期利益与银行发展相结合。三是制定各部门、各职位的考核和管理制度,加大公开竞聘,实施激励政策。拓宽员工的职业生涯通道。四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健康、积极进取、互帮互助的工作氛围。
{5)提高资产收益率,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技术和产品创新的动力,市场份额过于集中在大客户,收人来源主要集中在存贷利差上,因此,合理利用银行现有资金。积极拓宽市场渠道,经营高收益中间业务,不断提高资产收益率,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增强企业盈利能力的迫切要求。主要途径有:一是的将客户结构从大客户为主转变为以小客户为主。并进一步加强和非金融机构的合作,开展交叉销售,开发创新型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二是提升企业资产管理和运用能力,合理压缩费用支出,同时努力提高对私业务的收入的比重和非利差收入比重,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实现业务收入多样化。三是发行混合资本工具,如优先股和可转化债券,增加附属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四是控制资产增长,降低资产风险。减少红利分派比率,保证资本金的稳定持续增长。
篇4
公司员工的素质能力在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银行乃至所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银行需要选拔素质优良、能更好地为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同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制度,给予员工足够的对等的福利待遇,留住引进的优秀人才,银行的内部工作环境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如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人员繁杂,不得不聘用的关系户过多,与现今知识经济下效率效益为上的股份制公司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所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建议采用以下措施:一是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文化背景,引进优秀的金融人才,尤其是复合型金融人才;二是建立良好的福利待遇分配制度,加强对银行员工的激励;三是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避免人员繁杂和好逸恶劳等现象存在。
二、建立公司战略管理
在银行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健全公司内部治理、提高员工素质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还需要有更为深远的眼光和卓越的胆识来放眼世界,建立符合当下情况并充分考虑和预见未来发展状况的十年战略、二十年战略乃至更长时间的公司战略。
三、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同质性比较强,没有自己的特色。为此,笔者建议:首先,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性、安全性、流动性、适用性、多样性。使之从事的业务不再局限于传统银行业务,如存贷款业务、支付结算、现金出纳等。其次,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高我们银行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常以微笑对人、以礼待人,提供周到的舒心的服务,使自己的服务成为一个品牌,成为业内的口碑。
此外,银行需要创造符合时代的自己的企业文化,找到自己的目标市场,精确的定位,并将这份独到的文化融入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中,使自己的产品形成自己的独到的不可复制的优势,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保持长久的竞争力。
四、加强风险管理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很高,大约占银行业务主要收入的85%-90%,可以看出我国银行大部分资产均以贷款的形式存在,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着不小的隐患,虽然银监会和人行出台了一系列贷款管理办法,但风险管理仍然存在很多细小的问题。我们建议商业银行在积极配合巴塞尔协议三提出的风险资本充足率8%,核心资本风险充足率6%的相关规定上再采取以下策略:(1)采用信用评级办法,提高贷款的质量,降低风险;(2)完善银行内部机构,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促进各部门的风险管理;(3)对不同类型、处于不同阶段,不同的企业分别采用不同的风险控制方法(如还款方法,分期还款期限等)。
篇5
(一)盈利性指标分析宁波银行近5年的总资产收益率和资本利润率都较为稳定,并且都于2009年起呈小幅度增长趋势,这说明宁波银行利用资产获得收益的能力有提升,自有投资的经济效益变好;宁波银行成本收入比值不高,未超过行业认定的标准45%,并逐年降低,说明银行单位收入的成本支出减少,获取收入的能力增强;收入利润率稍有起伏,但还是维持在一个较高较好的水平。这些都说明了宁波银行在近5年中的盈利性相当好,并具有更好的趋势,在未来,持续盈利的可能性也是比较大的。
(二)安全性指标分析不良贷款率是指金融机构中的不良贷款额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不良贷款率影响着银行的资产质量,而资产质量标志着银行盈利能力的强弱。它能较准确的衡量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状况,控制不良贷款率的数值有利于银行盈利的维持和提升。资本充足率指的是银行在其客户的资产受到损失后,该银行能够以自有资本来承担相应损失的能力。我国银监会为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对全国各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有严格的管制。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在1%以下,我国风险监管要求该值要小于5%,国际通行标准认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警戒线为10%,由此可见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控制的很好,反映出宁波银行的信贷资产安全状况良好;并且其资本充足率均保持在10%以上,多年达到15%,风险监管标准要求该值大于8%,宁波银行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对储蓄客户来说保障程度较高,且没有过高而导致闲置资金降低了盈利能力。其较低的不良贷款率和较适当的资本充足率,说明宁波银行的安全系数很高,资产安全状况良好,抗风险能力较强。
(四)发展能力指标分析总资产增长率反映公司资产规模的增长情况,是总资产增长额同期初资产总额的比率。主营业务增长率能反映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减变动情况,可以衡量企业经营状况,是评价公司发展能力预测企业经营业务拓展趋势的重要指标。除了2009年的总资产较上年有少量减少,总体来说,宁波银行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都保持正增长,并且幅度较大,发展势头好,整体实力壮大。
二、宁波银行潜在竞争力分析
(一)公司治理良好的公司治理是银行持续运作健康发展的根基,是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绩效实现财务目标的基本手段。构建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对于很多发展尚未成熟的城市商业银行尤为重要。在近5个报告期内,宁波银行严格按照《公司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证券法》、《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不断提高自身的治理水平,与相关政策文件要求不存在差异,也未曾收到监管部门下发的整改的有关文件。
(二)人力资源在人类所拥有并能利用的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最重要最具有不可估量的无限竞争力。尤其银行,不仅仅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更是知识密集型行业。银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拥有更多熟练的业务人员,更多精通创新开发的研究人员,更多具有高度和深度战略眼光的高级管理人员,就能够在瞬息万变的竞争中傲立群雄。截至2012年末,宁波银行在岗员工5329人:个人银行业务人员874人,公司银行业务人员1700人,资金运营管理人员1382人,科技信息人员197人,管理人员224人,风险及合规管理人员446人,其他金融业务人员53人,行政人员453人。在岗员工中,大学本科学历及以上的占87%,大专学历的占10.13%,中专学历及以下的仅占2.87%。在职员工中,87%的人员有着本科及以上的学历,数量充足,质量优良,为宁波银行在中短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潜在因素更是提升宁波银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三)品牌影响力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已经成为银行竞争力中的软实力。商誉决定着银行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在无形中给银行带来经济效益。宁波银行始终坚持“公平诚信、善待客户、关心员工、热心公益、致力环保、回报社会”的社会责任观。宁波银行将经营管理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保证回馈社会,不仅在宁波本地,在整个浙江省甚至全国,其品牌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都在持续提升。宁波银行的经营理念得到业界与社会的广泛认可,荣膺《理财周报》的“2012中国最佳城市商业银行”、《中国经营报》的“中国企业优秀社会责任实践奖”、《每日经济新闻》的“最具成长潜力上市公司”等数十项殊荣。
三、结论
篇6
【关键词】新形势,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银行的数量不断增多,不同规模、不同产权性质的银行大量出现,且在中国加入WTO后,封闭的金融环境不再存在。这意味着我国银行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业的竞争,还必须面对国际强手的挑战。同时,长期以来,我国是实行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融资基本上依靠银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尤其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异常迅猛。此外,外汇买卖、艺术品投资等理财工具的增多,成为人们储蓄之外的投资渠道。
复杂的外部形势下我国国有商行的内部形势也十分严峻。由于长期处在利率严格管制以及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的市场环境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创新的意识、创新的动力和创新的能力都较为低下。虽然近年来,国内银行加快了创新步伐,推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创新业务,但从整体上看仍处于较低水平。其次,我国国有商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同国外先进银行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首先,从不良贷款率上看,国内外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对比显示出双方明显的差距。国外先进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水平仅为1%左右,而国内几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国际先进银行的水平,凸显出国内银行较低的风险管理能力。另外,国有商行业务审批环节过多,流程周期太长。各项业务流程层层上报,层层审核,不仅重复劳动,效率低下,不易明确责任。为此投入的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付出如此高昂的管理成本和效率代价是不可行的。
因此,纵观外部形势和内部问题,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这不得不让银行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寻找发展壮大的途径,因此只有培育和巩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目前的市场竞争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而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不仅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基本资源能力,即商业银行的存贷规模、客户数量和层次、人力资源队伍的素质和商业银行所具有的硬件能力,更表现为商业银行的管理运作能力,即商业银行组织存储的能力、鉴别贷款项目的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金融产品创新能力。
从内部运营角度来讲,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有赖于其建立在合理高效的组织架构、运营良好的企业内部管理上。其中包括明确的市场定位,优秀的企业文化,明锐的市场嗅觉,以及健全完整的制度条例。只有企业内部管理运营良好,进而才能够协调、整合各项金融产品,通过广泛、多样化的营销渠道和交叉销售,建立灵敏的市场反应机制、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先进的风险和成本控制系统,为顾客提供快捷、满意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另一方面,先进的核心技术、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内核。商业银行只有依托先进的核心技术,生产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提供优质的服务,培育适合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赢得消费者的持久信任,占领市场制高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提升创新力是培育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只有金融创新能力越强,商业银行经营成本越低,盈利能力越强,核心竞争力也越强。
因此,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1.完善公司治理,提升制度创新力是培育现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当前银行的制度创新是完善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首先是实现国有银行产权制度创新。要落实产权管理的权责归属,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以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以透明化管理和内外部监督为主要保障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其次,是创新公司治理制度。公司治理的目标是:在尊重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通过为股东产生长期的经济价值而使企业得到长期持续的发展。
2.强化内控机制,增强风险掌控力是培育现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识别、评估和配置风险,获取风险收益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职能,新的风险环境下经营风险具有动态特质,能否实施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是衡量各家银行核心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尺。
3.提升技术实力。推动金融高科技发展,提升技术竞争力是完善公司治理、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依托。技术竞争力是指商业银行在信息资源、网络设置、数据处理和银行管理等方面具备的竞争优势。提升技术竞争力,首先要建立高效、快捷、顺畅的信息技术平台。提升技术竞争力,要强化技术应用创新。银行应充分利用和发挥硬件优势,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和管理模式,建立先进的客户管理和市场细分系统,建立完备的风险预警和跟踪测评系统,加强业务信息的整合和综合管理,以技术促创新、促管理和促发展。
当前,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正处在一个深化改革、优化结构、规范治理的关键时期,股改试点则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我国的商业银行积聚着强大的创新潜力,在金融改革的新阶段,我们相信,在提升制度创新力、风险掌控力和技术竞争力的基础上,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将不断获得新的跃升!
参考文献:
[1]郭宗专.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李启成.中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华南金融研究》 2002年04期 加入收藏 投稿
[3]侯艳红: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
[4]谢斌:如何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5]王玉珍: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6]席长庚:我国历史上的商业银行
篇7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升对策
1.引言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小商业银行的作用已经由单一化的发放了多少贷款,支持了多少企业的作用,逐步向多元化转变。这种转变集中表现在:一、为我国银行业带来了新思维、新方式、新观念;二、通过自身的改革创新,推动了整个行业从计划垄断经营向公开竞争经营的转变;三、通过竞争机制的引进,提高了我国银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因此,其作用和地位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加以认识和分析。
2.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中小商业银行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开始被学术界和政府所认识,然而中小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市场上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并且自身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从提高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出发,分析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和形成机理。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将成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量的主要源泉,是中小商业银行取得竞争优势的最有力途径,因此重点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
2.1 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涵义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就是商业银行在兼顾其社会责任目标的同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以“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合理充分地运用自身资源,提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银行业发展规律的存贷款、支付结算、信息咨询等产品和服务,使之在市场竞争中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长久和发展的能力。
可知,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涵义既涉及商业银行内部的力量,又包含有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因素。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比其他任何指标都具有说服力,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关系到各家银行未来的发展道路,是银行家们面临的首当其冲的任务。
2.2 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银行核心竞争力不是各种银行核心竞争力量简单相加的总和,也不是指其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的相对竞争优势,而更多的是强调各种核心竞争力量的有机组合,是一种能够生产出众多强大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它依赖和基于商业银行在不同经营与管理领域内最有效的运作和发挥,是银行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全部银行竞争规律的运作承载与实现过程。从功能内涵角度看,银行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竞争吸引力、竞争激励力、竞争均衡力和竞争整合力四种核心竞争力量。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是这四种核心竞争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分别对资源配置过程起不同的促进或推动与实现作用。
商业银行竞争吸引力是指通过银行营销等活动来实现对金融商品、资源的吸引、聚集和辐射,促进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流动。商业银行竞争激励力是一种比较核心、的力量,它主要是作为一种动力,促进商业银行按资金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竞争价格提供竞争服务产品,以此提高服务水平、经济效益与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银行体系以最低的成本发挥最大的效能,同时促进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水平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均衡力是指促进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的均衡,在此基础上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供需总量关系与结构关系的平衡。比如作为资金的价格利率,既反映资金供求,又反映资金期限、风险成本以及盈利水平等,可以形成一种无形的市场均衡力量。商业银行竞争整合力是指将金融经济领域各个部门、地区、环节的资源配置过程连接和关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资源配置整体优化。比如说那些经营管理不善、市场应变能力差、经营成本高于社会平均成本的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被兼并重组甚至定向破产就是竞争整合的结果。
2.3 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与国有银行和较大规模的股份制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资产规模小,中央银行的监管限制多,与此同时,又具有机制灵活、管理层次少、管理成本低、政策包袱小等优点。现在社会普遍认识到中小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但如何能增强其市场核心竞争力还是有待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小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竞争中发展并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培育核心竞争力。在现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结合转轨时期中国银行业改革的特殊性,我们将中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归结为以下六个方面:
(1)发展战略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有赖于银行的高层决策者对银行自身特点以及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的及时清醒的判断,确定银行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确立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制定银行总体战略、市场战略、竞争战略、兼并重组战略和学习战略。
(2)信息科技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要形成先进的客户需求分析能力、领先的产品研发和服务方案设计能力、有力的信息科技支持能力和快速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信息化技术平台是保障,是形成和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离开信息科技,银行核心竞争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体来讲,深化信息科技在客户服务、业务创新等方面的应用,能增进技术与业务的相互融合,提升核心产品、品牌产品的技术壁垒。
(3)组织和流程再造一银行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型,必然要求组织再造和流程重组,这也是全球银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有赖于其合理高效的组织架构,能够协调、整合各项金融产品,通过广泛、多样的营销渠道和交叉销售,为顾客提供快捷、满意的综合化金融服务。有赖于市场导向、面向客户的、高效率、多样化的业务的高效、有序营运,建立灵敏的市场反应机制、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先进的风险和成本控制能力。
(4)人力资源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有赖于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年龄合理、充满活力,能够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的员工队伍,需要创造有利于优秀人刁’脱颖而出的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科学完善的培训制度,使优秀人刁‘进得来、留得住。为此,商业银行应积极运用经济增加值、平衡记分卡等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改进传统单纯以财务指标为主的绩效考核方式,建立以RAROC为核心的价值管理体系。
(5)公司治理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有赖于清晰的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以对银行的经营者产生有效的约束,为银行实施科学管理提供一套必要的动力与激励机制,使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得以根本改观。当前中国银行业的重点是要解决公司治理由基本架构、基本制度等方面的“形似”到实际传导和运作等方面的“神似”的问题。要围绕经营转型,完善公司治理传导机制,把分权、制衡、问责、透明等现代公司治理的基本理念、核心原则、基本要求,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化做银行基本制度和具体可行、详细明确、覆盖各个层级环节的制度规范,化做一整套明确完整的传导、执行、监督、控制、反馈机制,使公司治理从银行“上层”有效传导到“基层”,更好地推动经营转型。
(6)产品和服务一“打开大门,客户就会进来”的时代己不复存在,21世纪的金融市场已经变成了买方市场,市场需求多样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在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银行越来越强调客户的重要性,必须开始以满足其需要作为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种客户导向战略的实施,必须以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
需要强调的是,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发展战略、信息科技、组织和流程再造、人力资源、公司治理、产品和服务等六个方面组成的综合体系。
3.提升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中小商业银行应在充分认识自己与大银行的差距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研究本银行的战略升级,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紧迫感、创新观念和竞争思想,在各自原来优势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独具特色的银行整体发展战略和有关的子战略,进行发展和创新,再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1)中小商业银行的营销战略管理
银行是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经营的,这种社会经营环境因素包括经济与社会很多方面的变化,银行业内部竞争以及与银行具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变化,也构成了影响银行市场营销的主要力量。综观世界商业银行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银行业进入了新的大市场营销时代。由于金融领域买方市场的形成,银行不得不变成围着客户转,以随时随地任何方式最大的便利为客户服务。中小商业银行要在金融业取得更强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制定与实施自己的营销战略。中小商业银行的营销战略应当综合以上要素,制定出一系列执行方案,结合自身的形象管理,开创出独特的品牌,从而能够使其核心竞争力逐渐高升,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2)中小商业银行的文化战略
银行文化,即商业银行文化,其具体内容应该是:商业银行在特定环境中根据银行利益相关者的愿望与需求,由银行高层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创造的,与其内部形成的以金融活动为主导,以价值观为中心,独具特色的银行管理理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等的整合系统。中小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的特色,全力打造和培育银行的忠诚文化、信用文化、竞争文化、人本文化、服务文化等等。
(3)中小商业银行的创新战略
创新不仅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而且也是银行家的灵魂。金融创新是卓越银行成功的利器。如今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银行业为适应社会、经济、顾客的不断变化的新需要,必须进行全面创新,以得到全面发展。卓有远见的领导者必须有创新的意识和思维,打破现有的模式,采取大胆而有远见的措施。对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来说,面对国内国外竞争压力,为拓展生存空间,增强综合核心竞争力并获得盈利的可持续增长,必须加快金融创新。实施金融创新战略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金融管理体制创新,二是产品与服务创新。
(4)中小商业银行的科技战略
金融科技现己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和实施科技战略,中小商业银行管理者必须树立强烈的战略思想,坚信银行只有在科技上领先才有出路和前途,还必须形成明确的战略思考,从金融业角度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和趋势进行理性预测。具体来讲中小商业银行的科技战略包括以下重点内容:1)结合国内外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金融业的发展态势,重视金融理论的基础研究和金融技术的应用研究,进而加强金融产品的开发研究。2)认真研究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明确新时代金融科技的主要发展方向,即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和主体的电子化、网络化,紧抓重点切实加大资源投入。3)借鉴发达国家金融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积极引进国外金融业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理论,并注意消化和吸收,结合自主研发,从而把握国际银行业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4)规范化管理,认真研究客户需要,针对性开发和引用新技术,将银行功能逐步向为客户提供电子清算服务和全方位信息服务的服务功能转化。5)全行加强创新思维,坚持创新精神,做好科技创新,勇于开发新技术,新工具,新产品,并加以运用为银行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仁杰.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薛澜.商业银行资金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发行部,2006.
[3]杨波.如何提升中小商业银行的营销核心竞争力[J].特区经济,2010(12).
[4]魏春旗,朱枫.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篇8
制度创新战略选择
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在我国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鉴于证券市场发展不规范,市场监督机制不健全,银行经理人市场空白和市场信用制度缺失的实际情况,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选择应当以内部人监督的公司治理结构为起点,同时借鉴外部人监督模式中关于股权分散、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做法,逐步创造条件,向外部人监督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转变,进而解决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问题,使股份制商业银行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
妥善解决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问题,降低成本。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应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合理界定资源配置权力边界,明确各级经理人员(行长)的权能定位,健全权力监督机制。严格实行分级授权、分级管理制度,建立经理人员(行长)年审制度,完善干部异地交流和岗位轮换制度,使之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推行经理人员(行长)决策失误责任制度,使管理人员的权责利对称统一,完善高级管理人员换岗审计制度。二是建立健全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必须充分注重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的保护,给予人力资本所有者相当的剩余索取权。三是完善内控机构,健全内部制约机制。在严格遵守金融法律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具有高度独立性、权威性、管理严谨、运作规范、垂直领导、直接向法人代表负责的内控约束机制。四是建立健全各种内部行政管理和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稽核(审计)和会计监督。
企业文化再造战略选择
理念文化再造。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念文化,应该是一个多要素组成的理念体系,这些理念包括价值观、风险、人才、创新。在这个体系中,成功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是其他理念得以存在的基础,价值观是核心,风险是关键,人才是保障,创新是催化剂,这四个方面共同构建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念文化。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理念文化建设中应该从以上四个方面尝试拓展。
风险文化再造。通过对花旗、汇丰等全球公认的管理较好的商业银行经验借鉴可以发现,这些银行能够保证其高资产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它们都十分重视和强调建立统一的风险文化。商业银行是经营和管理风险的企业,培育良好的风险文化,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健康、稳定发展的首要条件。
营销文化再造。现代银行业之间竞争激烈,科学技术得到普遍应用,银行之间的模仿创新使各银行间的产品差异逐步缩小。同时,客户需求在越来越趋于多样化的同时变化频率加快、效率要求也大幅提高。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成为银行成败的关键,反映出核心能力的高低。这就要求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产品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运作效率、营销能力。
战略管理能力塑造
市场战略。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股份制商业银行要研究制定自身市场竞争战略,是立足于巩固现有市场,还是开发一个新的市场,是用现有的产品来打开新的市场,还是开发新的产品来打开新的市场,还是组合各种市场战略,来不断巩固、发展银行的市场。
区域战略。股份制商业银行要确定业务发展的重点区域,对重点区域要在机构设置、技术投入、产品研发、费用分配、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倾斜,进一步形成在该区域的市场竞争优势;对于非重点区域,要实行果断的退出策略,减少资源的无效、低效占用。
客户战略。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对公司客户、机构客户和个人客户按照贡献度进行细分,确定本行重点依托的客户群体,建立起能提供长期合作、提供稳定收益来源、保障银行长远发展的客户基础。
产品战略。产品战略要以特色突出、品质优异、收益显著为目标,培育银行自身的核心品牌产品。对核心产品,要大力提高研发质量,适当加入资源投入,精心组织营销策划,有效开展产品包装,宣传营销和市场推介,落实具体人员,提升核心产品的售后管理,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凸现品牌价值。
技术创新战略
首先,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加强电子渠道创新与整合,充分发挥渠道资源优势,整合金融同业产品,提供金融门户式的综合理财服务。加快电子银行交易处理平台的整合和客户信息的整合,实现交易功能的电子渠道共享;通过电话银行的区域互联,实现电话服务的全国一体化。在原有企业终端、ATM、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电话银行的覆盖地域,增加自助银行等接入渠道。将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实现的产品功能,尽可能在电子渠道提供相应的交易界面;提供提醒服务、自助财务分析、理财咨询等多种增值服务;实现电子渠道与对公客户财务系统的对接,满足客户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的需要。加大对现有系统的整合和挖掘,进一步提升金融产品服务效率和能力。
其次,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实现业务流程的电子化和智能化。要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模式再造,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从价值链分析入手,突出有利于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的核心业务流程,而把一些低附加值的、不再能体现领先优势的业务流程进行外包,使银行集中注意力于最核心的业务,从而避免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在精力和财力上的分散。加强流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简化业务流程,将分开、重复的多道工序进行合并,将分产品的业务流程改为一揽子业务流程,将串联流程改为并联流程,利用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来大大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运作效率。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篇9
关键词:股份制商业银行;路径依赖;制度短缺
引 言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在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诞生的,担负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探索银行商业化改革道路的双重使命。自1986年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交通银行以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过20年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进军国际市场。截至2005年6月末,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已达12家,资产总额、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24万亿元、4.46万亿元和3.23万亿元。但由于制度安排与企业文化塑造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制度缺失、路径依赖、理念滞后等问题,本文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探讨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的完善与健全问题。
一、理论回顾
根据早期制度经济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人们将制度划分成正式、非正式两种。广义的制度既包括了正式制度,也包括了非正式制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正式制度,也称正式约束,是指这样一些行为规范,它们以某种明确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并且由行为人所在的组织进行监督和用强制力保证实施。由于在动态意义上说,某一时点的正式制度都是作为制度变迁的结果而存在的。因此按照正式制度形成途径的不同,我们把正式制度分成两类:一类是适应非正式制度的要求出现,后经过制度制定者确认的正式制度,称之为“诱致性变迁型”的正式制度;另一类是人们有意识地设计并创造出来的行为规则,称之为“强制性变迁型”的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也称非正式约束,是指人们在长期交往中自发形成并被人们无意识接受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价值道德规范、风俗文化习惯、意识形态等。
从名义上看,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性企业,表现在其提供的产品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是虚拟的价值符号,其背后提供实质支撑的是信用,而非一般产品所凝结的产品质量。但从实质上看,作为经营性企业组织,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没有差异,都需要有效的制度安排来解决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成本问题,以实现摩擦系数最小化、目标一致性和效益最大化。其关键在于通过制度的层面,解决人与人之间的权利边界的界定,使每个员工都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预期。因此,与一般企业一样,制度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篇10
【关键词】 商业银行;核心能力;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产品开发
一、引言
核心能力又名核心竞争力,是当代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关注的焦点,是现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前提,是第五代战略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石。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战略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最新发展,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相融合的理论成果,也是知识理论和创新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C.K.Prahalad&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的核心能力》一文,正式确立了核心竞争力在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上的地位,使核心竞争力理论成为管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Prahalad和Hamel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学术流派的学识。”这个概念概括了核心竞争力的三个要点:第一,知识性,在知识理论体系中,“技能”属于技能知识(Know-how),“技术”属于事实知识(Know-what),均显示了知识的实体性;第二,整合性,“协调”和“结合”的对象是知识,表明了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中融合了知识的获取、交流、共享等动态性特征;第三,积累性,知识资本是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知识活动的结果,同知识一样存在着生命周期。
从管理思想史的角度分析,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兴起源于传统战略理论的不足。Porter的第四代竞争战略理论实际上是将结构―行为―绩效(S-C-P)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企业战略管理领域,偏重于企业外部战略环境的分析,缺少企业内部能力、绩效、成本、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分析。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远远超过porter的五力模型范围,因此能较完美地将企业内外因素分析融于一体。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经济学起源是亚当・斯密的企业分工理论、马歇尔的古典企业理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学起源是企业能力理论、企业成长理论、企业资源理论。由于起源的多重性而导致核心竞争力流派的多样性。
商业银行核心能力微观结构的研究一直是银行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随着银行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优化的有效管理手段。业内人士认为,对微观核心能力结构的科学解析是商业银行管理活动的起点,是管理绩效得以顺利产生的基础平台。《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的银行业管理的三大支柱使商业银行的定位出现了新变化,其核心功能不再是简单的信用中介和金融服务,而是风险管理,因此,原有的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已经很难有效适用于新的银行管理环境。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微观结构的重新定位是我国银行管理活动刻不容缓之事。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过了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变成支撑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运作的基础平台。现代银行从本质上看是提供优质信息的产业,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升级换代不断为银行提供新的价值创造空间。在全球银行业日益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形势下,许多银行把增加信息技术投入作为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主导战略。因此,信息化环境下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结构体系的解析能够有效地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的培育,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体系的构建
(一)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体系研究的理论概述
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的培育是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的最终目标,但是,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内涵的认识与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结构的解析是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培育的基础性前提。
在商业银行核心能力内涵的认识方面,王创(2001)认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商业银行在市场预测、研究开发、金融服务、经营决策和管理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的,由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关键技术、关键程序、关键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是使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有效活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罗仲平,蒋琳(2003)认为:银行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所具有的能够提供更好服务和获取更多财富的综合能力,是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竞争潜力和竞争环境的综合体。张同健(2007)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是国有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战胜对手、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能力。
在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结构的解析方面,郭聚光、舒红斌(2006)认为银行的核心能力可分为如下要素:企业文化、人才聚合及知识管理能力、核心客户及核心业务开发能力、组织效率。吴龙龙认为(2006)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可分为如下要素:企业文化、资源禀赋、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宣丹妮(2004)认为上市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分为如下要素: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资产质量、抗风险能力。其中,盈利能力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总资产报酬率、存贷款利差、销售净利率;成长能力包括存贷款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营业理论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资产质量包括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准备金覆盖率;抗风险能力包括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李政(2006)从创新的角度将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分解为如下要素: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价值创新能力、组织创新能力、业务创新能力和金融市场创新能力。张同健(2007)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角度将银行核心能力分为五个要素:风险控制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内部管理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体系的理论解析
信息化与银行业务的高度融合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根本特征,信息技术平台的构建与优化是银行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实施了客户关系管理、业务流程再造等战略,旨在促进银行核心能力的培育,而这些前沿性管理战略的实施均依赖于高效的信息技术创新的发展。因此,基于IT视角的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体系的构建与解析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研究的主题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绩效评价工具,主要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关注企业的整体绩效。作为一种有效的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采用了衡量企业未来绩效启动因素的方法,能够将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趋势与近期财务效益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平衡计分卡的管理思想,本研究将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体系分解为四个要素:风险控制能力(ξ1)、市场销售能力(ξ2)、内部控制能力(ξ3)和金融产品创新能力(ξ4),分别对应平衡计分卡的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员工学习与成长四个要素。
现代银行在本质上是一种风险管理的行业,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性成果,可以作为核心竞争力的“财务”要素;市场销售能力是银行价值在金融市场上的体现,是客户群体对银行价值的集中性反应,可以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顾客”要素;内部控制能力是提高银行内部各种业务流程效率与管理流程效率、降低各种银行内部交易成本的有效手段,是银行实现风险控制的根本性措施,可以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内部流程”要素;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是金融市场竞争的焦点,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也能够反映出银行员工的整体业务素质和发展潜力,可以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员工学习与成长”要素。
(三)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理论体系的确立
根据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体系的研究成果及理论解析,并结合国有商业银行IT建设的经验以及核心能力培育的实践,本研究可以构建基于IT视角的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结构体系。该体系包含四个要素,每个要素包含四个指标,共形成4要素16指标的核心能力结构体系。具体结构与内容如图1所示。
三、模型检验
(一)技术思路
本研究已构建起基于IT视角的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结构体系,而理论体系的可靠性与有效性需要经过经验性的检验。结构方程模型中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模型验证方法,可以验证因子负荷的显著性、因子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和指标误差方差的显著性,以最大限度地改进理论模型的应用质量。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e equation model,简称SEM),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是一个包含面很广的数学模型,用以分析一些涉及潜变量的复杂关系。当结构方程模型用于验证某一因子模型是否与数据吻合时,称为验证性因子分析,因此,验证性因子分析是结构方程模型的一种特殊形式。
模型验证的主要目的是:择取各个要素指标体系中与潜变量高度相关的指标,根据因子负荷调整指标与潜变量的从属关系,提出与所有潜变量缺乏相关性的指标,从而形成与管理实践高度吻合的理论模型。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里克特7点量表对16个观察指标进行问卷调查与数据收集。本项目的研究过程得到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中国工商银行信贷部事后监督处与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本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独立核算单位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0份,样本量与观察指标数量之比约为8:1,满足结构方程验证基本要求。调查对象全部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的高层管理人员。四个要素的Cronbach α系数值分别为0.7213、0.8080、0.7912与0.8133,因此,样本数据具有较高的信度。150份有效样本中,中国工商银行50份,中国银行50份,中国农业银行25份,中国建设银行25份,因此,样本总体在行业结构上能够代表我国商业银行的
验证性因子分析中,显著性较低的因子负荷说明测度指标与潜变量之间缺乏相关性,即指标的变化对于潜变量的变化缺乏灵敏性。在弱系统理论约束条件下,说明该指标的特性超出潜变量内涵的理论约束之外,即将该测度指标纳入相应的潜变量体系之中将会存在较大的非合理性与非理论支持性。在强系统理论约束条件下,说明指标状态缺乏变异性,指标观察值局限于狭隘区间,不能有效地反映潜变量的特性。针对管理学研究经验而言,对因子负荷的实践意义的判断要密切联系现实的行业运作特征,将行业数据收集时的感性认识列为因子特性判断的重要参考依据。因为管理学不仅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和科学高度融合的学科。在强系统理论约束下的管理行为中,因子负荷缺乏显著性往往反映两种极端的状态,即相应的管理行为在限定的行为空间内处于高度成熟状态或高度匮乏状态,而居于中间狭隘区域的几率相对较低,在常规管理活动中可以忽略。当然,最后的状态判断与选择必须借助于研究主体的行业实践经验,并以现实的行业运作特性为依据。
得因子协方差矩阵如表2所示。
同时得模型拟合指数列表如表3 所示。
四、结论
一是由模型拟合指数列表可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因此,本研究设计的基于IT视角的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体系结构模型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价值。
二是由因子负荷参数列表可知,指标X1、X7、X11的负荷系数缺乏显著性。因此,结合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体系构建的样本调查经验可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控制能力目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对风险控制能力要素形成显著的促进功能。其次,市场销售能力开发过程中没有注重对个性化服务能力的培育,这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存在的一个传统性的问题。最后,内部控制过程中缺乏反馈机制的构建,没有形成有效的信息反馈回路,从而降低了内部控制实施的效率。
三是由因子协方差矩阵可知,风险控制能力要素与内部控制能力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较强,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能力的提升显著地促进了风险控制能力的提升。同时,市场销售能力要素和产品创新能力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较强,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的改善显著地促进了市场销售能力的改善。
四是根据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总体结果可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的培育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促进功能,因此,核心能力结构已进入一种成熟状态。另外,由于存在若干因子负荷的非显著性,以及因子相关系数的弱相关性,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的培育战略还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同健,胡亚会.基于数据调查的国有银行内部控制测评模型经验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9):21-25.
[2] 张同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框架下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能力体系实证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1-5.
[3] 张同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框架下我国商业银行核心能力微观结构体系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6):116-120.
[4] 张同健.新巴塞尔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测度模型实证研究[J].贵阳财经学院学报,2008(2):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