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的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4: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器械的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器械的盈利模式

篇1

三个月来医疗设备稳居行业排行前6名,上周排名第2名。医改扩容、出口复苏、政策扶持,2010年医疗器械行业三驾马车齐发力拉动业绩加速增长。首先,在新医改8500亿元政府投资和建立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推动下,2009―2011年,基层医疗市场的医疗器械需求有望增加1000亿元。根据政府预算,2009年是基层医疗投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具体实施预计会有半年到一年的滞后,因此基础医疗器械市场的出现在2010年;其次,在出口低迷的2009年,医疗器械行业出口依然保持同比的正增长,2010年在出口逐渐复苏的情况下,医疗器械出口有望率先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增长水平,第三,政策继续扶持并进一步加强规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推动市场向规模化优势企业倾斜。

一个月来广播和有线电视排名持续攀升。三网融合渐行渐近,其融合的长远前景是广电网和电信网互通互联,业务应用上互相渗透和交叉,最终将是行业监管政策和监管架构上的融合。电视、手机、电脑的用户都可以在其习惯的终端上获得更多的服务,从而带来新价值的创造。第一创业证券表示,三网融合将推动有线网络、内容提供商、光通信设备业大发展。有线网络的盈利模式将从网络使用费向服务内容收费转变,进入宽带接人和语音市场,新的盈利模式和新业务将会为国内有线网络公司带来ARPU值的大提升。6月6日上午,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主持召开国家三网融合协调小组会议,通过了三网融合的试点方案。根据报道,本月18号前各地市可以上报三网融合的试点申请,月底方案开始正式实施。

生物技术排名逐步攀升,上周排名第13名,较前周上升2名,较一个月前上升56名。目前我国医药生物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机遇。“人口老龄化加速、医疗卫生开支占比偏低、国民健康意识提升、行业发展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这些关键词句均说明我国医药生物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新兴产业、战略产业、医改、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规划…”,这些关键词句均说明政府对医药生物行业的重视和扶持。中银国际表示,医药生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可以自主研发得来,也可以收购;可以收购公司,也可以收购专利。一旦收购或研发的药品成为“重磅炸弹”,必将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毋容置疑,在大发展机遇下,我国医药市场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重磅炸弹”。主要看好两类公司的发展潜力,一类是有望在较短时间内赶超大企业的中小公司,包括华兰生物、爱尔眼科、福瑞股份、安科生物、海普瑞、上海凯宝、科伦药业、乐普医疗、红日药业、科华生物、信立泰、鱼跃医疗、贵州百灵、达安基因等;一类是有望在较短时间内走向国际市场的公司,包括横瑞医药、天坛生物、海正药业、天士力、云南白药、同仁堂、东阿阿胶、片仔癀、长春高新、上海医药、华润三九等。

篇2

近年来,医药健康产业正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作为一个会员制、非盈利性的社会团体,海川会的会员由中国医药大健康领域的企业家、专家、优秀经理人等精英人群组成。目前分设了药品、器械、企业家、投融资与并购、互联网与大数据、医药专家等多个专业分会,以及上海、浙江、山西、四川等省级分会。通过公益分享、厂商对接、论坛峰会等活动,海川会得到了会员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好评,在册会员迅速突破2000名。现已发展成为医药圈内知名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自发性社团。 其对医药产业的关注点,无疑正是当下行业的热点所在。

新一轮药品改革影响如何?是当下国内医药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药物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傅鸿鹏博士作为特邀嘉宾,专门对此作了简练而清晰的分析,并对医药企业如何应对当前形势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傅鸿鹏表示:药企数量多,但“小、散、乱”现象突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但“以药养医”痼疾仍存;让广大老百姓看得起病,但部分药价仍现虚高……一直以来,药品改革都是医改中“难啃的骨头”。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简称《意见》),直面医药领域突出问题,开出药品改革的“药方”。坚持从全链条、全流程发力,提高疗效,降低药价,严控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既去药价“虚火”,让药品回归治病本源,也强调药品改革“强筋健骨”,就是要破解药品领域存在的“多、小、散、乱、差”等现象。 ]

“相较于以往药品领域‘只改一方’的改革方案,此次改革‘三位一体’,有效形成了多方联动。”傅鸿鹏认为,这是我国药品领域的重大改革,对进一步破除以药补医、减轻全社会医药费用负担意义深远。药品流通一端连接生产供给,一端连接终端需求。针对药品流通领域的一些乱象,《意见》从药品流通改革的7个方面提出新措施,后期将会有多个配套文件出台,医药流通行业重组整合将加码,有些甚至可能发生颠覆性变化。“《意见》要求以满足群众用药需求作为改革出发点,首次明确了我国药品治病救人的基本属性。这对广大医药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有利于快速调整已被扭曲的产业结构和组织体系,摆脱积习已久的历史包袱,加快推动我国药品流通体系走向现代化。”

医药产业新秩序造就新模式

新一轮药改政策相继出台,医药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那么,医药产业将如何被“解构”,又将如何被“重构”?在会上,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北京时代方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段继东作为海川会的企业战略与政策专家,从多年医药行业资讯和趋势分析的角度,作了《新形式、新战略、新模式――药界华为在路上》的主题分享。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首次对我国药品领域改革进行全面部署。《意见》以满足群众用药需求为导向,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从生产、流通、需求三方面共同理顺利益协调机制,这将促使药品回归治病救人的本质属性,推动医药产业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这对于医药行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段继东介绍,医药代表备案制、两票制等改革政策,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医药产业去产能、去库存、去低水平重复,有利于医药企业降成本、补短板,如此医药新经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创新将成为主角。这种新秩序一定会造就新模式,比如新时期企业就需要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外资模式和国内模式相互学习,高端医院、县医院和基层市场成为争夺焦点,从服务医生模式转变到满足消费者模式等。而新时期,领军医药企业必将具备战略领先、模式领先、科技领先、品牌领先、人才领先这五大典型特征,这就需要未来医药企业由实业盈利向资本实业多元盈利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段继东还从全国数千家医药企业中,分别选择了不同发展模式的优秀新领军企业代表与参会人员进行了分享。

医药供给侧和需求侧发力共振

除了傅鸿鹏,段继东,还有不少嘉宾借势年会,也就2016“政策年”之后医药产业的发展,发表自己的观点。

多次成功创业的爱博同心医学科技公司CEO、海川会创新医疗专家张志扬专注于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的医学应用。他向大家介绍了近几年虚拟现实领域以及该技术在医疗及医药营销等领域的应用前景。“目前,VR已成为医疗诊断、治疗、康复的新手段,在止痛和眼科领域最为使用,它能影响病人的感官而改变病人的心理感受。VR创造的极其逼真的虚拟世界,未来将真正帮助实现生理―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

中国医药行业资深职业经理人、海川会企业管理与战略专家杜臣的分享主题是《产业变化与应对之策》。杜臣分析,目前医药产业变化已成常态,产业变化的四大特点是产业在清醒、产业在净化、产业在分化、跨界和新业态横行。而“政策年”之后,未来中国医药企业总体上将处于3种境遇,即成功转型突围药企,已经在竞争中脱胎换骨,完成原始积累,有高竞争力的产品或产品线,员工思想观念完成转型,企业运行机制适合竞争需要,存活概率在70%;苦苦挣扎药企,没有明显的优势,经营状况在下滑,不满现状但不敢改革,历史给予的机会和时间不多;僵尸或待嫁药企,整体上不具备挽救价值,不论是人才、产品、市场还是技术,处于停产、半停产,有“娶”就“嫁”。

“从国家层面来看,无论医改、药改政策要达到的短期效果,是提高医药工业、商业、零售业等的行业集中度,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借用资本的手段。”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特邀副会长、海川会企业并购专家张自然博士在他的《政策频出下,医药企业的新机遇》主题分享中也指出,目前,全产业链都存有并购别人或被并购的心态,最终的发展方向必将是形成行业航母。

奥咨达董事、副总经理、海川会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专家李强在题为《2016医疗器械行业蓝皮书概况》的分享中,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机遇和挑战、发展趋势、政策影响、未来预期作了分析,并大胆预测:未来10年将是医疗器械有序发展的黄金生长期,未来3至5年中国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可能会突破百家,可能会产生3至5家航母级的医疗器械企业,中国将成为全球医疗器械产业中心。

将在全国推行的药品购销“两票制”是医药企业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九州通医药集团营销总顾问、海川会医药营销与市场准入管理专家耿鸿武以《变革下的医药行业“挣扎”》为题,对国家1600多份行业政策,尤其是两票制对行业的主要冲击和带来的挑战、如何应对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提出了极有指导意义的建议。“‘两票制’的核心在于‘净化流通环境,压缩流通环节’,其作用在于促进大型流通企业兼并重组、中小型企业专业转型。医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合法合规,这样才能抓住机遇,享受政策利好,实现共赢。”

海纳百川共享产业盛宴

篇3

1研究背景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同时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也推动了更多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需求,现有的公立医院集聚了大部分的医疗优质资源,组织结构膨胀到一定层面,效率必然会受到影响,在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巨大需求面前,存在巨大的缺口,医疗改革也走到了一个深层次攻坚阶段,这正是民营医疗可以发挥价值的地方,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力量在逐步发挥作用。医院投资成为了各路资本追捧的宠儿,而许多医疗行业之外的投资人普遍存在看不懂的情况,不了解医院投资背后的东西。如何看清楚医院的盈利模式、了解医院本身的财务状况及政策监管,避免盲目跟风而陷入困境,具有很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2医院的分类及主要盈利模式

21医院的分类标准

第一,根据所有权的归属,可以分为国有医院、民营医院、个人诊所、外商独资和参股医院、混合所有制医院等;第二,根据诊疗疾病的不同,可以分为综合类医院、专科类医院(肿瘤、眼科、妇科、男科、口腔、中医、心脑血管等)、诊所;第三,根据营利性,可以分为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第四,根据主管部门的不同,可划分为公立医院,私立医院。

22医院的主要盈利模式

由于医院分类的角度较广,本文主要从非营利性医院和营利性医院角度探讨医院的盈利模式及投资医院的获利模式。

221营利性医院的盈利模式

营利性医院基本上均是通过提升运营管理能力,实现营收和利润的增长来盈利,与一般服务性企业的盈利方式差不多,根据业务及发展策略不同,可以分为几种典型的模式。

第一,高标准化模式。依靠特定专科治疗技术的进步和操作经验的积累,使得医疗服务可以高度标准化,不再需要高度依赖专家的经验判断和复杂的治疗技术。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民营医院开始快速扩张其业务和规模,并可通过规模效应再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率。

第二,区域民营医院综合模式。这种模式需要特殊的区域条件(如,公立医疗资源相对缺乏、政府政策支持等)来孵育出一家规模很大的民营综合医院。在此基础上,在核心业务团队确立并积累了足够的管理经验之后,借助资本市场进行大规模的并购扩张。

第三,高端专科医疗服务连锁模式。深耕专科领域的高端医疗,积累管理经验、树立品牌优势,在此基础上,借助并购来做大营收规模,实现规模扩张。

222非营利性医院的盈利模式

非营利性医院目前主要的投资获利方式有以下两种。

第一,收取医院管理服务费。通过托管这些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投资换取运营权,投资机构通过输出优秀的管理服务来提升运营水平,从而获取一定比例的管理服务费。

第二,从供应链中寻找价值空间。如通过投资机构相关的另外一个主体为下属医疗机构采购药品、医疗器械及医用耗材,并从中获取一定差价。

3医院财务尽调的主要逻辑

医疗行业尽调逻辑与一般行业尽调逻辑类似,其主要逻辑如下。

第一,首先需要了解医院的基本情况(包括医院的种类、主要科室、股东情况、管理层情况、经营情况等)、业务情况(包括医院所有重要的流程,如门诊、住院的全套流程,设备采购流程,患者挂号、诊疗、支付费用流程、医保结算流程等)、内控管理情况(医院的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包括医院执行的会计准则、现金结算制度、采购库存制度、职工管理制度等)。

第二,在了解医院基本情况、业务和内控管理情况后,从“舞弊三角”(机会、压力、借口)出发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如设置了业绩对赌条款的被投资人,很可能有虚增收入、少记成本及费用,做大利润的动力;对于内控体系缺失及未采用电子结算系统的被投资人,很可能存在内部舞弊的机会;对于职工工资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医院,接受红包等行为可能被医生及管理层合理化。对于上述可能存在的风险,需要在后续尽调中重点关注。

第三,根据判断得出的可能存在的风险点,采用多种方法予以证实,如采用观察、询问、现场体验、计算分析、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盘点、抽查凭证等方式。要注意方法应用的随机性和突然性,及反复较差印证,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4医院财务尽调的主要方法

医疗服务行业是典型的政策导向型行业,受过国家政策法规的严格控制。财务尽调人员在开展尽调前需熟悉相关医疗行业政策法规,熟悉与医院经营相关的财务、税收法律法规,熟悉当地的相关监管政策。在医院财务尽调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要点:现金科目(对现金的控制)、应付职工薪酬(合规性及成本费用确认的准确性)、收入确认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费用的合理性等。

41现金的核查

医院结算方式有其特殊性,现金及银行卡收入是医疗收入的主要部分,而现金均有面额小、频率高、不均匀的特点,给现金核查带来很大??题,同时也给现金造假(账外现金、坐支现金、私人卡收付)等带来可乘之机。

在对医院进行尽调时,需要首先获取医院的相关现金管理制度,了解医院挂号、划价、结算、收费、入账、对账的流程,通过随机选取部分患者信息,穿行测试提取流程中关键节点的单据,核实管理制度的落地情况;重点关注未上线ERP系统或ERP系统流程存在明显缺陷的及使用股东私人银行卡收取服务收入的医院,可以采用现场暗访、询问、盘点、随机抽查收据存根核对等方式验证其真实性。

42应付职工薪酬的核查

第一,对于营利性医院,重点关注工资与行业平均工资的比较,过低的薪酬会引起人员的流失,医生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等是否足额缴纳,是否按照最低标准缴纳社保及公积金,是否存在以费用报销的形式替代工资发放等情况。并在尽调时可随机通过与医生、护士、管理人员访谈进行交替印证。

第二,对于非营利性医院,重点关注薪酬的准确性,尤其对于外部资本投资的非营利性医院,由于政策监管的限制,资本方往往通过虚构员工人数、高薪酬、高福利等方式变相分配公司财产等。

43收入的核查

第一,收入确认完整性核查。采取穿行测试方式核实收入的完整性,按照医院的相关流程,随机抽取若干笔业务,按照业务发生到财务入账的全流程进行穿透核查。如:财务尽调人员可以在医院挂号的ERP系统中随机抽取3~4名患者的挂号信息,按流程核对其挂号划价、单据结算、财务系统中的收入确认、现金日记账与银行日记账(网银)是否完备,记录的结果是否准确等。同时财务尽调人员随机抽取若干笔收入发生额,与对应期间内银行日记账借方发生额进行核查,比较是否一致,确认是否存在少记、漏记的情况。

第二,收入确认的准确性核查。实践中很多医院根据现金收款确认收入,主要表现为预收的医疗款直接确认当期收入、未收到的医疗款不确认收入,以及存在部分非医疗服务项目收入。尽调人员可从收入明细账中结合上述问题,采用权责发生制予以还原。对于那些事实上采取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的医院,尽调人员需重点关注并计出大额的预收医疗款,还原报告期标的企业真实的收入水平。

44费用的准确性

医费用科目是医院尽调中问题较多的科目,尽调人员可以利用科目余额表中费用类科目的明细,对比分析今年的变动,并对异常的费用查看原始凭证进行核查。

第一,费用明细分类是否有变动。根据配比原则,直接提供医疗服务医护人员的薪酬应在医疗业务成本核算,而很多医院,成本费用核算比较混乱,错误或故意使用管理费用核算医护人员薪酬福利,造成业务的毛利率虚高。

第二,摊销及折旧金额是否准确。医院的装修费用通常使用长期待摊费用进行摊销,而大型医疗设备的折旧根据使用部门的不同计入成本或管理费用中。尽调人员需获取医院的固定资产清单,了解其折旧的计提政策、期限,明确具体使用部门,对于不符合会计政策、税法及相关管理规范的设备折旧,应估算规范后对医院利润造成的可能影响。

第三,不合理的费用报销。尽调人员对于医院科室主任、医生、护士、行政管理等人员高频次、大额的报销款需要重点关注。此类报销通常以学术会议费、招待费用、通信费、餐补等名目发放。尽调人员需核算相关人员报销的金额是否符合标准,此类报销很可能为变相的薪酬福利发放。

篇4

2014年被公认为可穿戴设备蓬勃发展的元年,因此这个会议显得意义重大。

据拓产业研究所的最新预计,全球可穿戴式消费电子出货量在2014年会达到3930万台,年增长49.32%,而2015年将出货6570万台,增长67.1%,此外,拓进一步指出,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居家照护、信息娱乐相关及运动健身三大应用领域增长最快,也占有最多市场份额。

随着面临高龄化的社会问题,让各家科技大厂都切入穿戴健康管理市场。许多大厂除了发展可穿戴设备技术与产品之外,也正在结合通信网络服务、医疗服务等来摸索及寻找能够真正促使可穿戴设备产品市场发展的商业模式。

目前Apple推出HealthKit及健康和健身服务,透过HealthKit API来共享相关数据App,提供整合至iOS 8健康数据,并集中储存于用户智能型手机,未来将扩及可穿戴设备。

科技巨头关注 多方开始投入

在国际两大科技巨头的影响下,全球科技公司开发出的各式各样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等纷纷侵入医疗领域。而国内小米、360、果壳网、婚恋网站世纪佳缘等都开始涉足这一领域。

对于新生事物,人们总会对它的前景抱有极高的期望,他们乐观的预计,可穿戴医疗设备将对传统的医疗行业和医疗器械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不过随着同质化严重、价格混乱、技术不足等问题的逐渐暴露,它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可穿戴医疗设备给人们描述了超乎想象的科技蓝图,比如监测大脑数据追踪情感、健康数据等。目前国内已有超过十几款的可穿戴医疗设备问世,如智能体温计、智能手环、智能血氧仪等,华为、小米已成立专门事业部准备发力可穿戴医疗领域。

与此同时,APP软件也成为搭载硬件活跃用户群体的重要平台。今年,拥有数千万活跃用户的大姨吗公司,先后与睿仁、PICOOC联合推出智能体温计和智能体重秤。用户使用智能产品后可迅速获得包括脂肪含量、水分含量、肌肉量等近10种身体健康指标,同时在数据分析引擎的支持下,可以收到分析报告和健康建议。

此前,大姨吗CEO柴可公开表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和想象空间巨大,在健康医疗领域里,大姨吗依靠自有APP的大数据平台,扩充医疗领域,通过与医院、保险等其他行业的跨界商业合作,推出更为专业的医疗增值服务。

宝莱特董事长燕金元表示,现在做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公司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创新型公司,他们通常把概念炒得很大,吸引风投融资,但大部分最后做不下去;另一种是传统企业,主要关注可穿戴设备的产业化和方向性决策,考虑能不能赚钱。于是,前者往往选择一些娱乐级的医疗设备,后者则选择专业级的医疗设备。

在美国,已经有一些健康保险公司尝试将可穿戴医疗设备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作为代价,用户必须同意将设备采集的数据提供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付费购买这些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他们可以分析用户的生活习惯,作为调整相关保费的依据。在欧洲,有保险公司购买手环这样的可穿戴设备送给客户,长期、实时监控客户的健康状况,以减少客户吃药、进医院、做手术的几率,从而降低公司赔付的成本。

在国内,也有一些企业蠢蠢欲动。APP平台“乐动力”就与大都会人寿合作,用户可以用通过运动获得的乐动力积分来换取相应的保险产品。燕金元也表示,未来将与保险公司合作。

目前看来,通过硬件来收集医疗大数据,并借此创新盈利模式,代表了可穿戴医疗设备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ABI公司预计,到2017年,用于远程病人监控以及在线专业医疗的应用,将占到可穿戴无线设备市场的20%。有分析认为,如果扩展到整个健康领域,健身和医疗可穿戴设备将占可穿戴设备市场的60%。

世界知名医疗咨询机构IMS预计,到2050年时,全球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超过60岁,高血压、晚发性糖尿病、心脏病等需要监控的慢性疾病将成为可穿戴设备需求增长的动力。

发展前景不错

技术与资本是短板

在燕金元看来,可穿戴医疗是一个要长期投入的产业。在大数据、粉丝经济等新概念下,外观炫酷的可穿戴设备,的确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一部分消费者购买,但是冲动消费无法产生持续的购买力,已经购买的用户也不会持续、长期佩戴。

而根据现在的技术能力范围,短期内很难出现一款集所有功能于一体的可穿戴设备,未来可穿戴医疗设备必然要在细分领域深耕。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可穿戴医疗设备,虽然实现了部分健康数据的采集,比如心率、运动量、睡眠时间等,但在数据的系统管理和潜在价值挖掘上做得还不够。一位行业观察人士表示,现在智能手环的原理大同小异:通过内置加速度计计算使用者的步数、一天的活动水平,将数据到手机APP上。要想实现差异化,首先得在硬件上下功夫,把硬件做得舒适、续航时间长,再在便携性和外观上寻找突破口;第二是加入能测量更多生理指标的传感器,这是没有硬件开发经验的互联网公司的硬伤;第三是对后端数据的整合运用,把采集的数据进行再利用。“更多用户是希望有一款应用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指导,而不只是数据曲线描述。但这对厂家提出高要求,如果要切入医疗领域,还需要强大的芯片、算法、医疗技术和专业团队作支撑。”

篇5

资本的力量、憧憬、无奈与困惑在网络招聘行业的十年里发挥到了极致:智联招聘成立12年先后5次融资累计总额近1.5亿美元,至今仍然上市未果;比智联招聘晚两年成立的前程无忧先拔头筹在2004年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招聘网站;中华英才网通过三次股权并购共涉及2.4亿美元被美国最大的在线招聘服务公司Monster收入囊中……如今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已成为行业内公认的三大巨头,据易观国际2009年季度的数据显示,三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已分别达到26.3%、22.4%、15.3%。

虽然已经成为了市场的领头羊,但智联招聘和中华英才网被连续披露2008年一如既往的惊人亏损。而就是在这种现状下,依然有众多类型的招聘网站前赴后继涌现出来,并频频传出获得风险投资的消息。这是因为网络招聘这个“蛋糕”实在太诱人,据《2008-2009年中国网络招聘行业发展报告》统计,以运营商营收总和计算,2008年中国网络招聘市场规模达11亿元,相比2007年的9.7亿元同比增长13.6%,预计到201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6.3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大大小小招聘网站数量已经超过2000家,它们在三大巨头的夹缝中生存,等待它们的将是什么?而那些已经在行业里投入真金白银的投资者们心中对未来又有何盘算?

三巨头资本较量

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之所以能够在行业中“三足鼎立”,除了公司成立时间早、涉足综合性的网络招聘以外,更重要的是,相比较于其他网络招聘企业,它们有着更丰厚的资金实力。这也是它们拉响“烧钱”大战的资本。

就拿三家公司近几年的事来说,2004年,前程无忧网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挂牌交易,上市当天筹得7350万美元;2008年,智联招聘获得澳大利亚最大的网络招聘上市公司SEEK和投资银行麦格理联合注资1.1亿美元;同年10月,美国最大的在线招聘服务公司Monster第三次出资1.74亿美元收购了中华英才网剩余的55.6%股份,至此Monster共出资2.4亿美元完成了对中华英才网的全资收购。

三家公司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实力作为资本,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开始了“烧钱”大战。

智联招聘早在2005年就与央视经济频道合作国内首个电视招聘栏目“绝对挑战”,并于2007年开始出巨资邀请徐静蕾和黄健翔担任品牌代言人,将广告主要投放媒体集中在互联网和户外;中华英才网2006年投入5000万元与央视联合举办“赢在中国”创业比赛,其注重在电视和户外的广告投放;与前二者高密度且大规模的投放相比,前程无忧则相对谨慎,只是将一部分预算投入互联网广告。

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在2007年和2008年的互联网品牌广告投放中,智联招聘遥遥领先,投放金额甚至超过微软、可口可乐等跨国公司,其2008年投放额是中华英才网的2.47倍,是前程无忧的5.59倍。

这组触目惊心的“烧钱”数据,带给三大巨头及它们背后投资人的是惊心动魄的财报。

中华英才网母公司Monster财报显示,中华英才网2008年亏损额高达1.75亿元;无独有偶, SEEK的财报显示,2008年在智联招聘的投资损失达到1447万澳元,按照持股比例推算,智联招聘2008年的亏损额约2565万澳元(约1.7亿元),CEO刘浩引咎辞职。几乎同时,国内唯一的招聘类上市公司前程无忧对外公布,2008年其实现了7700万元的净利,而这主要得益于占半壁江山的超过3.6亿元的传统印刷广告收入。

“智联招聘之所以大张旗鼓的宣传,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吸引投资。同时,作为尚未成熟的市场,广告的投放量与平台流量联系紧密,一旦广告停了,流量会下降的非常快,也就造成了业务的下滑。”易观国际分析师陈寿送说,“在争夺市场的现阶段,决定了只要有一家公司展开了推广活动,其他两家也不得不开始投放广告进行宣传。”

某业内人士也认为,正是行业的不成熟,才使得几家招聘巨头不得不采用“烧钱”大战来攻城略地,以获得更多的普通用户和企业用户。于是,三大巨头的运营费用大大提升,这也是它们亏损的主因。

小公司暗潮涌动

就在三大巨头为市场、为荣誉而混战之时,行业里时有其他招聘网站获得风险投资的消息传出。2006年9月,日本第二大招聘网站Enjapan 1000万元收购英才网联;2007年6月,运营不到一年的新农门网获得千万元注资;2008年4月,百才招聘网宣布获得来自浙江民营风险投资商天德创投的2000万元投资;2009年11月,Job36获得深创投、深港产学研、东方富海、达晨等多家知名风投机构联合注资……这些招聘网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细分。

在巨头已经占领综合招聘市场的情况下,这些小公司各自找到了立足的细分市场,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画地为牢、深挖“地盘”。虽然这些公司的规模目前都不太大,但据业内人士透露,它们中的一些“日子过得还挺不错”。

面向“蓝领”市场的新农门网瞄准的是中国2.5亿的农民工市场,考虑到农民工的实际情况,以互联网为平台,结合了呼叫中心、短信平台、数字电视等传统手段,为农民工提供招工、培训、维权以及资讯等服务,从而在招工企业、技术培训机构、劳务输出机构和农民工之间搭建了一个信息桥梁。

与新农门网细分在某一个专业领域不同,2009年11月刚刚获得了国内人民币基金排头兵深创投和达晨注资的Job36,将自己的细分触角伸得更广,旗下共有24个细分行业,而其中医疗和汽车行业做得最成功。

“我们在公司成立了3个月后就开始盈利了。”Job36 CEO王亮表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司依然保持了增长,“目前国内招聘网站中如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等主要面向大众求职者,涵盖了海量的职位信息。但也存在着同质化高、招聘效率低等弊端,这反而给细分招聘模式提供了差异化制胜的机会。”

以Job36的医疗细分行业来说,分为医院、医疗器械、医学院校/协会/机构等分支,在医院分支里,截至记者发稿时共搜索到13094条招聘信息。招聘职位列表精确到科室,比如儿科、内科、麻醉师、护士等。作为对比,在智联招聘上,把医疗与保健美容归为一个分支,搜索职位列表,共搜索到2953个职位,不到Job36的四分之一,并且多是美容集团的美容顾问和按摩师职位。相比之下,Job36作为细分行业的精准优势体现出来了。

虽然王亮表示Job36已经实现了盈利,但是剖析其盈利特点会发现,Job36还是停留在低成本低收益的模式。从成本角度来讲,Job36的推广活动没有其他几家那么活跃,甚至是依靠个人关系以低成本换取广告。另外,公司的运营成本也很低。营销方面,王亮也坦言相对于其他比较大型的招聘网站,Job36的会员费用和广告费要便宜很多。

瓶颈依然存在

纵观网络招聘的发展路程,最大的问题在于网站内容本身和盈利模式两个方面。

在网站内容方面,存在三个问题,其一是行业服务内容高度同质化,在用户面前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了用户的黏度不够,流失严重;其二是人性化程度不够,对于个体用户的服务意识差,顾客满意度低;其三是页面更新缓慢,大量过期、虚假职位充斥网站,这就使得网站的匹配效率大大降低。据业内人士表示,各大招聘网站一般都会为了“冲业绩”,而将大量过时信息保留在网站上,这样既造成了网站职位数量的虚高又拉拢了客户,为其变相做广告。

“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服务’二字。”陈寿送说,“服务,就是要提高企业端和个人信息端的匹配程度,哪家先解决了这个问题,哪家就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盈利模式方面,各家网站还在商业模式的探索期。目前基本都是采用“会员+广告”的盈利模式。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整个行业若想进行持续、稳定的发展,那就一定需要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因此在这方面还需要业内的企业进行长期的摸索和实践。

陈寿送认为单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讲,前程无忧的优势更加明显。虽然前程无忧在网络招聘方面与中华英才网和智联招聘相比并无显著优势,但是其线下出版物是其最大的商业模式突破。2009年第三季度财务报表显示,前程无忧第三季度总收入为2.196亿元,其中出版物广告费用7710万元,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强。

而中华英才网和智联招聘两家公司都存在着各自的问题。中华英才网被Monster收购以后,要将Monster的行业优势转移到国内,并适应本土化,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智联招聘作为被投资企业,会面临更大的业绩压力,作为没有线下业务支撑的企业,它的盈利道路还不明朗。

篇6

与“敌”同行

“必须‘砍’掉他!”

五个月前,麦迪格总裁刘东把厚厚一叠材料“啪”地一声往会议桌上一扔。这叠材料详细记载着麦迪格云南省级加盟商老吕的斑斑劣迹:他打着麦迪格的招牌,却暗自发展自己品牌的加盟店,倾售同类产品!

想当初,刘东为打开云南市场呕心沥血。市场刚启动时只卖出一千多元的产品,刘东亲自飞往云南指导。可刘东刚回济南,老吕就擅自更改他拟订的营销方案,刘东气得摔了老吕打来的电话。随后他不断纠正其营销思路,云南市场终于被激活了。近一年下来,市场很蓬勃,刘东很满意,正想着年底发给老吕几十万的返利呢。老吕竟反手出了这么一招!看来,老吕这车怕是刹不住了。

“绝不能打草惊蛇!”刘东果断决定,一声令下,两手准备:先派人取证,再不动声色地攻打云南!若能拿下就把老吕高高挂起,举而不打;若拿不掉?那就他!

于是麦迪格总部一干人马悄悄摸进了云南昆明:看地段找房子、装修、拿营业执照、办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忙活了足足三个月。随后,刘东将老吕的资格降级为单店。老吕正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十一”黄金周来临之时,云南省全省发行的主流媒体上,一夜之间铺天盖地全是麦迪格直营店的广告!

老吕蒙了。

一旦控制住省会市场,刘东就开始挨个儿找老吕旗下的加盟商“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谈笑间,老吕旗下诸多加盟商纷纷易帜。唯剩老吕一身狼狈,仓皇“逃”至贵阳,企图另外扎根。殊不知他前脚刚到,刘东后脚便来。麦迪格贵阳直营店马上开张!

“背叛麦迪格、扰乱麦迪格市场的人,我们绝不放过!”

加盟就是复制盈利模式

在治近行业,刘东堪称一大奇人。

1996年,他凭借“刘东理疗镜”就已创造出年销售2亿元的行业奇迹。刘东判断,治近市场至少还潜在有几十个亿的市场!他若干年来大大小小的实战经验就是最好的决策支撑。此时他就像一个撞见麋鹿的猎人,立刻毫不犹豫地举起猎枪。2005年,他控股的技术世界领先的美国麦迪格,研制出“金视力组合”,即不长度数的眼镜加上内置的角膜接触镜,真正做到了治疗量大于用眼量,实现了七天就可摘掉近视镜。

“金视力组合”一经上市,立刻引起市场轰动。2007年,麦迪格仅投入十万元的招商广告,就产出了五千万元的销售额,一千万元的回报!兼之加盟电话无数。2008年,麦迪格已有一百余家加盟店,预计销售额可达1.5亿。

一方面是产品,麦迪格可谓治近行业名副其实的领跑者;另一方面是市场规模,增速离刘东的预期太远太远。究其原因出在模式的复制上:启动初期,由于麦迪格比国内同类产品价位略高,加盟商往往对产品并不自信,又没有大量的资金,所以缺乏持续投入广告的胆量;加之加盟商又往往自作聪明地改变总部拟订的营销方案,导致很多市场都后续乏力……

刘东由此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地复制济南模式!要与加盟商共同做大市场!

济南模式正是麦迪格的成功模式。2006年,麦迪格直营店在济南总部一楼落成。当年该直营店一直亏损;2007年持续投入,初见成效,其单月销售额从不到二十万爆发式增长到一百多万;2008年初,经过持续广告投入,依然是这个直营店,单月销售额突破二百万元!

一个仅150平方米的直营店竟可以创造年销售额近2000万元!这无异于是刘东在中国商界创造的又一个奇迹!加盟商们半信半疑。其中烟台加盟商董山亲自到济南考察,当他看到济南直营店成箱的病历时,不禁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保健品行业有一个说法叫“铜南京、铁济南”。谁要是拿下了这两个市场,尤其是济南市场,其营销策略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只要麦迪格加盟商坚决复制济南模式,绝无不成功的道理!

为此,2008年5月,麦迪格专门召开“全国加盟商验光师、店长技能提升班”。刘东把美国麦迪格的技术顾问诺曼博士等一行四人请到中国麦迪格济南总部为大家讲课,并亲自向大家总结和传授济南成功的运作模式。

他还曾亲率麦迪格团队飞赴长沙,对终端各个流程进行指导工作。在长沙加盟商盛峰广告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刘东深入开展入校工作,与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后来每当各重点学校开家长会时,都会通知麦迪格加盟商发放一些爱眼资料。当地很多老师在发现有学生配戴“金视力”真的摘掉眼镜后,不但让自己的孩子也配戴了“金视力”,而且成为了义务宣传员。现在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口碑宣传,长沙加盟店已经实现了每月近五十万元的销售额。

如果长沙市场完全按照济南的运作模式,肯定会有一个更好的突破。对这些人品好又有一定运作能力的加盟商,刘东表示麦迪格总部将加大扶持力度。他还笑着对记者透露秘诀:“说穿了其实很简单,一广告,二入校,三是转介绍。”

打造核心竞争力

既然如此简单,为什么不是其他企业偏偏是麦迪格?

其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一是核心产品。麦迪格产品始终是世界一流;第二是核心经营理念。一个企业唯有“道”对了,才能谈得上“术”;第三是核心团队。刘东坚持了十年才有了今天的麦迪格,麦迪格济南总部中层以上人员,全是刘东亲力亲为带起来的核心人才。

篇7

期刊大数据的价值和应用

1.海量数据的聚合与挖掘。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大数据的发展,大数据以数量大、多样化和速度快为特征,大数据的处理具有自动化、高效便捷的特点,大数据的应用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开启了全新的商业思维、策划思维。基于大数据的传统期刊出版商,迫切需要其产业发展模式由分立式向统筹式转变。信息数据以新的形式在所有媒介间实现资源共享、整合、跨平台利用。大数据将进一步引发数据仓库、商业智能、云计算、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新应用的连锁反应。具体到期刊领域,出版内容海量聚合、有效购买阅读服务的受众人群数据聚合、发行渠道数据聚合等信息数据将为未来的期刊发展革命带来前所未有的平台。

对大数据高效精准的分析有助于细分受众,为受众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亚马逊根据用户购买图书过程的网络信息记录,分析出用户的图书类型喜好及购买力等商业元素,向用户有针对性地推送产品,取得成功。对传统出版企业影响巨大的当数大型互联网公司推出的一系列“免费”阅读,大型互联网公司具有庞大的用户,拥有无法比拟的大数据资源,通过并购期刊企业进军数字出版领域,以成熟的“内容增值”商业模式推送产品,对无资金优势的众多小出版企业无疑是毁灭性打击。

2.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转型。移动终端开发商不断开发新技术创新移动智能阅读终端,这使得传统出版商不得不将目光转移到移动设备及操作系统上,从而优化内容和技术,将二者更好地结合以带给用户良好的体验。传统出版已经向数字出版转型,典型特征是依据互联网思维进行生产流程的数字升级与价值重构。盈利模式由传统的售卖版权向内容增值转移。大数据引领的产业升级包含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大数据给期刊出版行业带来海量、结构复杂并有预见价值的数据,出版企业重视对相关数据的深度挖掘、科学分析,并作出有预见意义的判断,依据海量的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及社交数据构建数字出版平台。数字出版平台包含专业化的内容生产、切合用户需求的运营管理模式、合作共赢的营销模式和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以数字出版内容来源为例,传统期刊出版一般依据编辑记者的信息收集,大数据时代专业网站、微信、微博、APP等媒介平台为出版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以上资源交互性强,搜索快速,成本较低,便于收集加工。

“以用户自生内容为特征的社会性媒介因其具有深度和广泛参与性、极强的瞬时互动性,让用户获得前所未有的自主创作、编辑、分享的媒介接近与使用优越感。”当前,数字期刊、数字图书、数字地图、数字音乐、各类数据库出版物等多种产品形式日新月异,对传统出版行业的冲击巨大,传统期刊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之势。

大数据时代老年期刊发展面临的问题

1.老年期刊数字化程度不高。自1983年第一所老年大学开办到现在,我国建立起立体的老年教育网络,教育课程设置与教育形式不断进步,老年群体的新媒介接受能力得到较大提升,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寻求文化消费的老年人群不断增多。随着三网融合的发展,依据老年人生理特征开发的电视、网络及手机应用不断增多,这些都给老年期刊数字化提供了保障。

当前,我国已开设网站的期刊有一千多家,近万种学术期刊和万方、中国知网合作开展数字化业务。“在新的技术与应用的支撑下,信息终端实际上多可以成为互动平台,提供多种功能,进而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对市场比较敏锐的期刊或新闻出版机构已经推进了数字化进程,尝试付费电子期刊、网络期刊以及在线期刊等新的发行模式。而我国老年期刊数字化应用很低,网站做得比较好的老年期刊有《银潮》、《秋光》、《晚霞》,但其网络载体只起到宣传或公告平台的作用,没有链接期刊内容。围绕期刊内容及消费记录大数据进行深度应用的期刊还很少。

2.老年期刊市场化不足。英国著名传播学者霍尔的“偏好式阅读”观点表明,受众会依据他们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他们与文化的关系,从文本中选择某种特定的意义。我国老年群体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其文化消费与消费能力越来越强,他们也有自己的“偏好式阅读”原则,并积极寻找高品位的文化消费品。但是我国老年期刊的商业化之路刚刚起步,采编、发行、体制等市场化不足,发行量超过80万份的寥寥无几,没有全国性的老年期刊品牌。而在美国,“现代壮年》杂志的市场化运作非常成功,杂志发行量达到3800万份。

人数据是各行业高度市场化的体现,各种信息以数据的方式高度集中,再以市场资源分配方式配给,传统的观点认为我国老年群体主动消费期刊的动能不足,对纸质媒介依赖性强,不会选择新的阅读方式。老年人文化消费存在三种倾向,一是主动寻求文化消费,这一部分人群集中在文化素质较高的退休公务员和教师群体;二是子女引导文化消费,子女推介作用较大;三是被动文化消费,阅读目标及阅读方式目的性不强。随着科技的发展,老年群体的纸质阅读可能还会是主流,但数字阅读的便捷性与舒适性让老年群体改变阅读媒介与阅读习惯成为可能。

科技的发展让大屏幕阅读、移动阅读更加便捷与方便。当前45岁左右的人群已经具备相当的互联网使用经验,10年后这部分人群将是老年期刊的消费人群,数字化期刊将是老年期刊的蓝海。

大数据时代老年期刊的发展之路

1.内容为王:产品生产革命。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内容生产,不是简单地将期刊内容转化成电子文本在网站或移动媒介卜,不是出版形式革新,而是整合各类资源,打造更加契合受众需求的精细化、智能化产品。大数据时代给老年期刊的内容来源及营销渠道带来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当前老年期刊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出版内容问题,围绕当前受众的碎片化阅读、移动化阅读习惯以及老年读者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的需求,如何利用大数据生产有时代精神、有深厚底蕴的文化精品是老年期刊内容生产的重中之重。大数据时代对品牌的内涵要求是专注、专业、极致,老年期刊的内容生产必须走内容为王的道路,依据大数据提供的便利,一方面做到内容精品化;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的审核分析技术,对期刊内容的质量进行评估控制。

2.编创共建:生产模式革命。当前大部分老年期刊专业人员匮乏,十几个人搭建的班子构成了从生产到发行的主体。大部分老年期刊的发行地域覆盖面较窄,投稿人较为单一。另外,由于老年期刊办刊主体的体制问题,大部分老年期刊还未实现股权多元化、股权激励等管理体制。老年期刊市场化不足、资金不充裕,造成了大部分老年期刊内容雷同、专业化程度低、品牌影响力不强。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自助出版与众筹出版等具有创新性编创共建的生产模式的出现,为老年期刊的变革提供了发展思路。在社交网络环境几乎全覆盖的新型传播环境中,原先传统老年期刊闭合的生产经营生态圈被打破。老年期刊应积极吸取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创新性生产模式,采用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国别的多人协同编辑模式,打造精品化、世界性的老年文化产品。比如《老派》杂志,采编人员覆盖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老年期刊应积极与新媒体展开媒介融合,更精准地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老派》与新浪微博合作,为其受众搭建即时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精确定位当下老年人关注的话题,在跨界融合方面走在了前列。

3.融合营销:盈利模式革命。未来电视、手机与电脑将实现互联,智能阅读终端将广泛普及。老年文化产品的投放终端将更加丰富,受众的阅读选择更加多元。大数据时代移动阅读与社交化阅读环境改变了期刊出版行业的盈利模式,由单一的期刊出售、广告投放转向内容增值和其它服务。

老年期刊融合营销的第一个层而是建立多层次的产品平台,守住传统期刊,拓宽电子出版市场,挖掘手机移动多媒体平台,把精致专业化的产品精准地投放到受众最容易获取的平台。

篇8

关键词:移动医疗;微医;案例分析

当前我国医疗体制面临卫生保障覆盖率低、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低、初级医疗服务滞后、药费居高不下、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本质上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和复杂化。全球性的医疗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提升了医疗水平,推动了医学模式由传统集约式单向问诊向数字化定制化转变,也带来了普遍性的医疗成本上升的问题,在医学新形势下,我国迫切需要深化医疗体制的全面改革,以满足群众日益增加的医疗服务需求。而这些问题在当前地理天然间隔、地区信息不及时、医疗成本增高、资源有限的大背景下着实是难以解决的。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便携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患者和医生需要的健康数据可以都保存在电子健康病例和患者的个人健康管理系统中,患者的健康数据依托可穿戴医疗设备随时更新,并提供给医生随时查看。患者看病完全可以足不出户,随时与医生保持联系沟通,这一方面帮助医院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负担,另一方面也使患者看病能方便及时地享受高质量的医疗问诊服务以及病后联系服务[1]。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互联网+”与医疗领域紧密结合,带动大量移动医疗服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立并向各自方向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医生与病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疾病问诊到康复咨询,构建一整套“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这为解决传统医疗体制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难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因此,我们立足当前国家相关医疗体制现状与问题,结合国家深化医疗改革政策方案,在医疗保障制度与分级诊疗框架下探索移动医疗的实用价值与可行性,综合互联网思维深入研究移动医疗企业的发展现状,得出移动医疗产业的前瞻性分析与建议。本文采用典型调查、实地访谈的研究方法,选取爱丁医生与微医集团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移动医疗服务企业作为移动医疗分析案例,并通过对这些广受欢迎、用户较多的移动医疗企业运作的深入分析,延伸出整个移动医疗产业的现状与问题,为移动医疗企业公司的未来发展以及我国未来的医疗改革提供一些具有参考性的可行性建议。

1移动医疗企业发展现状

1.1企业概述

爱丁医生是一家帮助育龄青年优质怀孕的“O+O”模式整合服务机构,主要产品是爱丁医生APP这一手机备孕工具,可以帮助育龄青年开展个体化全面的孕前准备。该应用着眼于用户备孕需求,运用独特的、模拟临床医生的算法,为用户提供以怀孕为目的的移动医疗服务,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为备孕期的年轻人做风险评估、疾病因素与状况评估、体检提醒以及生活习惯改进建议,逐步引导育龄用户将身心调整至最佳受孕状态[2]。微医集团是一家主要提供预约挂号、在线问诊复诊、远程会诊、电子处方、药品配送等互联网医疗和会员服务的移动医疗服务机构。微医的主要产品是两款手机APP,一款是针对医生的“微医生”,旨在获得相关患者健康数据,建立一种真实的医患关系;另一款是针对患者的“微医”,帮助患者完成在线查找医生、在线挂号、在线复诊等移动服务。微医的发展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挂号网、微医和互联网医院。2015年12月,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在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乌镇上线,截至2016年年底,乌镇互联网医院的接诊量已突破5万人次/日,近两年微医互联网医院已在全国18个省市落地[3]。

1.2运营模式

爱丁医生的运营模式主要是“O+O”。对于大多数服务项目用户无需再奔波于各个服务机构,可以直接使用手机APP在日常生活中在线接受备孕的相关指导和管理。而诸如B超、抽血等服务则在线下为用户提供更专业的技术支持。爱丁医生目前提供门诊服务,从诊前评估,到门诊预约,再到专人随访,采用本地远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个性化备孕服务,同时还包括个性化备孕方案、二胎咨询、妇科体检等服务。在盈利方面,爱丁医生相关负责人认为主要还是应以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为主,爱丁医生目前唯一的收费项目是远程咨询项目,即通过电话和视频为用户提供远程问诊服务微医已经在“医、药、险”全产业链布局,主要覆盖互联网医院、健康消费、健康金融、会员服务和家庭医生等领域。运营模式上,微医目前主推线上线下结合的互联网医院,线上提供在线医疗服务和远程会诊服务的在线诊疗平台,线下为群众提供实体医院,开放民众进入提供与医生面对面问诊咨询服务。微医盈利模式也主要分为医、药、险3个模块。就医方面,一般用户的挂号不收取任何费用,但如果需要挂指定的专家号则需要收取一定费用,该收入由医生与微医共同分配,医生提取70%,微医则提取30%,用于企业日常运营管理;药品方面,微医提供网上购药服务,与多家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深度合作,以互联网医院为新的药品终端,用户可以线上支付,微医会将药品送货上门;商业医疗保险方面,微医连接875家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和国内主要大型商业保险公司的理赔系统,微医还建立健康账户支持诊疗一站式结算、基础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理算赔付、理财产品购买等服务。

1.3特征优势

爱丁医生是针对特定用户群体即备孕青年的医疗服务,主打i-MLP的备孕理念,即从Medical(医学)、Life(生活)、Psychological(心理)这3个方面来帮助用户备孕,除了专业的医学指导,还会从用户生活习惯行为以及备孕时的心理因素等多方位对用户进行考量。爱丁医生会从生活习惯上对用户进行干预和指导,通过手机App向用户提出健康备孕的建议,如戒烟戒酒、早睡、补充叶酸等,也会向用户推荐适合的运动调理,特别对于女性群体而言,心理上的辅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与陪伴,定制化全方位的服务是爱丁医生的最大优势。微医不同于爱丁医生专注于备孕领域,而是着眼于医疗服务的流程优化,前身是挂号网的微医的优势在于挂号医院资源非常广泛。截至2016年10月,微医已经覆盖29个省份,与2400多家重点医院的信息系统实现连接,拥有超过1.5亿实名注册用户和26万名重点医院的专家,累计服务人次超过8.5亿。微医在移动医疗服务与实体医院关系的处理引人注意,二者之间是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关系,而不是人们常以为的竞争关系。具体而言,医院对于线上线下会按比例分配挂号数,只将一定比例的挂号数放在网上,这里是考虑到实体医院附近的居民,对于他们而言直接前往医院挂号显然更为便捷。互惠互利更体现在移动医疗可以帮助医院提高运作效率,减少管理成本[5],同时扩大医疗资源影响力,为实体医院医生带去患者,本身也是向全国宣传地方优秀医疗资源,同时移动医疗服务为医院及医生创造了新的盈利渠道,这也是对传统挂号量减少的补充。

2移动医疗企业面临问题

2.1公信力缺乏

当前群众患病仍是首选公立医院,面对纷杂的移动医疗服务企业以及大量充斥的医药广告,尤其是近年的魏则西事件,人们不免对这些非官方医疗服务机构的医生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表示怀疑。相比之下,公立医院医生由于有着官方的培养审核机制,其可靠性、权威性与科学性早已深入人心。事实上,人们对医疗专业性的关注远高于及时性和便捷性[6],能否有专业权威的医生鉴定审查机制,成为移动医疗服务能否被大众接受和习惯的关键。在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保护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而我国当前很多互联网企业缺乏隐私保护,甚至时常爆出企业之间买卖个人隐私数据的事件,而且一些疾病对于人们来说其实属于难言之隐,人们并不希望自己的疾病、身体数据被买卖传播,这使得很多人对将医疗服务与互联网大数据相结合的移动医疗服务及其可能伴随的隐私泄露问题持质疑态度。

2.2企业盈利不足

对于服务特定领域的爱丁医生,专注于备孕领域,本身也意味着服务范围受限。从长期来看,用户的备孕期往往很短暂,孕后就不会再使用了。而且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会生育一到两个孩子,这可能会导致缺少长期可持续的用户群体。而且爱丁医生缺少宣传,线下的服务与活动也较少,目前服务项目也基本是免费提供,只有远程咨询这个唯一的收费项目。而对于服务范围广泛的微医集团,一般挂号不收费,本质上是采用免费提供服务吸引患者、医院和医生进入平台,在有了一定的流量基础后,再提供健康管理套餐、异地就诊全程服务等付费的高级增值服务的盈利方式。事实上,在移动医疗机构创业初期,许多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利润问题。移动医疗服务数量虽多,但成立时间往往不长,还没有足够时间吸引留住长期用户,而培养用户群是构建生态、保证长期盈利、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2.3地方观念保守

虽然目前国家已经鼓励放开医生多点执业,但很多地方政府及公立医院观念较为保守,并没有完全放开,害怕医生资源流失。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新兴的移动医疗与实体医院并不一定是竞争与抢夺资源的关系,完全可以达成相互的长期的合作,移动医疗可以帮助医院降低拥挤导致的管理负担,同时提升本地医疗资源覆盖范围与影响力,让本地优质医疗资源得到全国范围的广泛的宣传,同时移动医疗的附加服务也给医生提供了新的盈利渠道,二者可以实现互惠互利,本质上是行业的效率提高与制度的改革创新。

3移动医疗企业发展建议

3.1政府建全分级诊疗体系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基本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7]。”政府可以整合医疗服务资源,将移动医疗与分级诊疗相结合,使移动医疗与实体医院相互合作。具体可以设计为居民首诊在实体医院,复诊在线上移动医疗,先获得患者健康数据,建立电子病历系统,让患者与医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健康数据,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就医渠道,方便选择联系异地专家咨询就诊。而在病人的康复期,可以保证医生对患者的健康数据的随时长期监测,线上沟通指导,术后恢复还可以结合社区医院、家庭医生等进行服务。而这些都不再需要患者往返医院,有效降低医院负担,方便医院降低管理费用,方便患者不必来回奔波,同时还能获得异地更好的医疗资源,不失为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有效思路。

3.2政府宣传引导社会观念

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放开医生多点执业,这对于公立医院医生也是提供一种阳光变现的平台,可以进一步提升人才知识利用率,充分发挥医疗人才的社会价值,同时也能让医生凭借其专业能力知识合理合法收取与之相应高低的报酬。医生在定价上可以拥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注意由于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存在肆意拉高等问题,因此不能纯市场调节,需要受物价局监管。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医生可以不局限于体制内,拓宽自身的发展平台。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硬件资源建设、人才优惠政策等途径帮助移动医疗服务的成长。在移动医疗领域,浙江省走在全国前列,如杭州市萧山区的中国智慧健康谷、杭州湾信息港的微医集团,以及桐乡市政府支持下在乌镇建立的全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

3.3企业拓宽服务盈利渠道

低价吸引用户与企业发展盈利是一个相互矛盾的难题,这就需要企业不断拓宽服务渠道。一方面保证突出服务特色的前提下,扩大服务渠道,诸如发展线下服务机构,增加与用户双向互动,吸引增加用户群体规模,保障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增加各类合作方,实现多方共赢。微医集团目前的第3模块就是商业医疗保险,移动医疗企业未来可以为患者提供基本医疗保险外的更有个性化的针对患者疾病的商业健康保险定制方案。在分级诊疗体系的复诊与康复阶段,需要对患者健康状况的持续监测,这就需要提供大量可穿戴医疗器械,对于移动医疗服务企业而言,这也是一个市场赢利点,企业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可定制化的价格便宜的便携式医疗设备提供长期健康数据监测[8]。笔者对移动医疗未来发展的建议是,移动医疗服务不应局限于提供挂号服务,更应充分合理地利用医疗大数据,建立针对患者疾病、位置等信息的科学引流、精准匹配系统机制,一方面对患者就诊提供最佳方案,另一方面促进有限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3.4企业加强信任机制建设

篇9

在此之前,张江高科与宏泰发展、东湖高新等知名产业园区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的“园区资本联盟”已经同河北省商务厅就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园区开发基金”签署协议,首期规模将达到400亿。

张江高科总经理葛培健曾公开表示,园区开发已经进入“基金操盘时代”。那么,什么是园区开发的“基金操盘”?园区开发为何要选择基金操盘模式?

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创新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上海科创中心股权投资基金的成立,将服务于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重点投资区域是上海的主要高科技园区如张江、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临港等,以及上海股交中心的“科技创新板”,并向周边区域辐射。

葛培健认为,张江高科参与投资的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母基金是园区开发运营模式从“地产化”转向“产业引领、基金操盘”的大胆尝试。

园区开发公司是中国自成特色的产物,通常走土地批租、滚动开发之路,承担园区开发建设、租售运营和招商引资等功能。盈利模式是通过区域开发和物业开发,用低租金低地价吸引高新企业落地。

自1990年4月浦东开发以来,先后形成了陆家嘴、金桥、张江和外高桥四大园区开发公司,每家旗下各有一上市平台。其中,张江高科对应张江集团,1996年在上证所挂牌上市,是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运营和服务的主力。

张江高科早年的模式和多数同行一样,以“地产化”为主要开发模式。但是随着张江区域的不断开发,客观条件上留给张江高科进行房地产开发的空间越来越少,单纯依靠物业租金使得张江高科面临被资本市场边缘化的窘境。加之主观的转型需求,产业投资成为张江高科新的转型方向。

葛培健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探索由政府主导、上市企业牵头,设立推动产业升级的专业化产业基金,通过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产业创新中来,激发产业创新的活力,有机会成为推动园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器。”

葛培健认为,“原有的以‘土地增值、租金收入、商业地产、住宅地产’为内容的产业地产业务将不再是园区的收入核心,今后园区发展将更加注重园区内生循环的‘招才’‘引智’‘创商’‘留人’,真正做到‘产城融合’、可持续发展,这是探索‘产业引领、基金操盘’园区开发模式的目标所在。”

张江高科的产业投资之路

张江高科从2006年就开启了产业投资之路。2006年,张江高科通过吸引高科技企业入驻并且提供配套服务,并选择优质企业进行投资。公司当年新增投资金额为3059万元,比上年增加了87%。

2007年,张江高科出资1.65亿元成立上海浩成创业投资有限公司。2010年6月,浩成创投又出资10.2亿元,设立上海张江成创投资有限公司,用于投资医药、医疗器械和金融板块优质项目。

2010年8月18日,嘉事堂成功登陆中小板,作为二股东的张江高科在这一笔投资上浮盈6.1亿元,一战成名。

此后,张江高科的股权投资遍地开花。2015年,张江高科完成对金融发展基金、武岳峰投资、朗朗科技、微电子装备公司等的股权投资。2016年,张江高科领投嗨修养车新一轮数千万元的融资;以FOF模式间接投资蚂蚁金服;通过参股的基金公司对生鲜电商天天果园进行了一亿元投资。当年张江高科还直投百事通、赛赫智能等新三板上市企业,直投的康德莱和间接投资的步长制药也登陆主板。

截至2017年一季度,江高科对外投资项目规模为37.89亿元,累计投资创业类项目99个。其中,已上市企业26家(包括完全退出8家),预披露企业2家,拟上市企业11家,改制企业1家。

数据显示,张江高科通过FOF模式参与了14只基金的投资,基金投资规模累计17.30亿元。

PPP基金牵引提高园区开发效益

园区开发的基金操盘模式,除了产业引导基金外, 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基金牵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张江高科参与投资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园区开发基金”就是探索PPP基金提高园区开发效益的新尝试。

葛培健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园区PPP基金操盘模式是,引进社会资本,发挥其在园区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和经验,与政府形成在园区开发上‘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合理设置项目运作结构、合作内容、运作方式及回报机制等内容,创新园区融资机制。”

张江高科曾经在张江科学城西北片的技创区进行了全国园区PPP建设的首次尝试。1999年,根据上海市的战略部署,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决定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建设1平方公里的张江技术创新区。面对当年上海全市财政收入仅为431.8亿元,且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需求超过1852亿元的现实情况,浦东新区在张江技创区投资建设中首创了“BOO”模式(建设―拥有―运营),于当时而言,该项目开创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投资、建设运营科技园区的先例。

篇10

从我们观察的情况看,鹏华消费优选的走俏源于基金经理王宗合果敢大胆的操作风格。资料显示,该基金一季度短短三个月内仓位已达94%,二季度内也仅进行了阶段性仓位下调,二季末股票占基金资产比依然高达93%。在行业结构的调整上也是大刀阔斧,二季报显示,该基金在金融保险业的减持单季达到23%,同期增持幅度较大的行业是批发零售9.73%,食品饮料5.72%。

除鹏华消费等少数几只新基金表现突出外,一些绩优老基金也显露出“真功夫”。截至8月12日,以成长股投资见长的富国天源,在银河证券的基金评价体系中,跑出同类排名六项第一的优秀表现。

银河证券统计显示,作为一只平衡型基金,截至8月12日,富国天源在过去三个月、六个月、今年以来、过去一年、过去两年、过去三年的排名上,均位居同类产品榜首。受益业绩突出,该基金资产规模一直稳定上升。上半年基金行业规模缩水约1600亿,富国天源仍获得约29.5%的规模增长。至8月25日,富国天源今年以来净值收益率为2.63%。

本周走进《投资者报》“基金经理面对面”专栏的嘉宾也有多位今年投资业绩都为正受益的,如易方达固定收益部总经理、易方达增强回报钟鸣远、东吴新创业兼东吴双动力基金经理王少成。此外还有国泰基金副总经理梁之平、交银施罗德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交银双利债基经理李家春、工银添颐杜海涛、富安达优势成长孔学兵、信诚中证500吴雅楠,他们将会探讨当前市场格局剧烈的变化。

锁定三季度政策转折预期

《投资者报》:不仅仅是鹏华消费,我们注意到,近期有27只基金的净值都成功回到3000点水平,如王少成管理的东吴新创业、东吴双动力。王少成谈谈你过程中的感受?

王少成:从二季报可以看到,我们把新兴产业以及消费类股票视为二季度资产配置的重头戏。而在美债危机、国内通胀高企等内外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消费板块在二季度也确实显现出强大的防御能力和投资价值。

三季度尽管货币政策依然偏紧,但是经济的持续回落,可能会引发财政政策的松动和局部转向。从过去两年A股走势看,每次宏观调控政策的转折都会引发市场风格的转变。因此在三季度政策转折的预期下,A股也可能会出现反弹和风格转向,其间与调结构相关的板块和个股将凸显出配置价值。

《投资者报》:印象中,孔学兵未来的判断某些方面和王少成很类似?

孔学兵:我们也认为在“十二五”规划推动下,以科技创新取代传统技术、以新的盈利模式取代传统产业链条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线,有望显现“孵化器”效应。

从短期看,市场多空力量将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基于此,业绩增长超预期的个股或有利好事件刺激的个股将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如食品饮料、医疗器械、光伏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等板块。此外金融地产、汽车也开始具备“玫瑰绽放”的潜力。

待批基金为何1/3以上为指基

《投资者报》:从证监会8月12日公布的信息看,目前排队待批的指数基金多达35只,占所有待批基金的1/3以上,刚刚获批的33只基金中指基占9只。这是在释放怎样一种信号?

梁之平:指数化投资在中国将迎来黄金发展期,未来各家基金公司在产品线打造上会更趋完善,创新动作也会更多。对于投资者来说,更多投资标的的指数化产品,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

如行业更分散的沪深300等宽基产品可以作为资产的“船身”;在股市震荡加剧之时,商品类指数产品就能够充当船桨,起到平衡投资风险的作用;而如纳指100、中小板300等高成长上市公司的旗舰指数产品则可充当“船首”,图腾于未来的投资收益。

吴雅楠:我们知道,当市场开始反弹时,主动管理型基金业绩往往不如指数型基金表现出色,这主要是因为单边上涨的行情中板块轮动较快,主动管理的股票型基金很难在短时间内及时准确调整资产配置和仓位。而指数化的被动投资凭借高仓位、广泛的分散化、最少的组合变动和交易成本,可以在单边的反弹行情中占据很大的优势,从而表现好于主动管理型基金。

如果认为指数要上涨,跟踪指数的杠杆基金应该是大家分享反弹行情的首选,这些杠杆基金在反弹过程中上涨得更快。

债市收益率已近历史顶部

《投资者报》:今年债市波动很大,我注意到,钟鸣远管理的增强回报和安心回报也是保持正收益的,你是如何在具体的投资运作中做到正收益的?

钟鸣远:安心回报6月底开始入市,此后股市上下波动剧烈,基金整体运作回避权益类市场,较好地控制了风险。同时,6月底至8月初债市面临了非常猛烈的资金面紧张和信用风险的冲击,利率产品和信用产品都出现了大幅调整,好在安心回报在建仓之初就明确回避了一些高风险券种,保持了稳定操作。

二季度增强回报为了较好地回避股债“双调整”的行情,适当降低了债券仓位。到6月末时,考虑到央行本轮加息周期已经过半,又适当回补了债券仓位并提升组合久期,因此实现了一定的投资回报。

《投资者报》:伴随债券收益率普遍升至历史较高水平,债市机会是不是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