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沟通技巧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的沟通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的沟通技巧

篇1

【关键词】辅导员;90后;沟通技巧

沟通是人类交流的重要途径,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沟通是一门综合了语言、姿势、表情等元素的艺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是心与心的对话,通过聆听和述说,给予学生鼓励和引导,向其输送正力量,最终达成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心理共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一、90后大学生的特性

1.个人主义强突出。90后大学生倡导个性解放,追求自由,个性张扬,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情怀,独立、自主,不盲从大众潮流;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为人行事往往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缺乏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有较强的叛逆精神,逆反心理,不屈于权威,挑战底线。

2.自控能力差。由于90后多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绝对的核心,长辈的迁就和溺爱使其变得任性易怒。社会中形形的刺激和诱惑,对于那些自控能力较差,抵挡不住诱惑学生而言,就会沉迷其中,甚至情感崩溃、失去理智而做出轻生行为。

3.抗压能力差。进入大学后,身边不再充满光环和荣誉,环境的突变使大学生在面临挫折、困难时就驻足不前,感到迷惘和不知所措,甚至从此一蹶不振。进而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失去了信心,没有检讨自己的不足,而是归结给了这些挫折和困难,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

二、辅导员沟通过程中的问题

1.地位和角色的差异。在高校中,辅导员担任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学生是被管理者。一方面,辅导员在不自觉中就会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从自身角度出发,而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感受;另一方面,强调自身观念的权威性,容不得半点的质疑和怀疑。如此下去,只能造成恶性循环,沟通只是表面形式,而没有内在的实效。最终只能沦落人心涣散、等级更为分明的下场。

2.沟通渠道相对单一。沟通渠道指的就是沟通过程中借助的媒介工具。沟通渠道是否通畅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最终的沟通效果。面对面的语言沟通,受到了许多因素的限制。由于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沟通的重要途径,网络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若能够及时占领网络这一块沟通领地,才能够最终实现沟通的及时顺畅。

3.沟通呈现单向特征。只有保证了沟通过程的双向性,才能实现其应有的功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沟通往往只是老师对学生的单项操作,没有学生的观点表述,沟通没有得到及时反馈。这样单向行为必然导致主客体上下交流的过程中,误解和偏见得不到解释和理解,影响沟通的效果。

三、提升辅导员的沟通技巧途径

1.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辅导员与大学生有效沟通的前提就是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从工作职能来看,辅导员和学生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但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辅导员和学生又是地位平等的朋友关系。辅导员和学生所要建立的关系也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关系,还有心理关系、道德关系等。大学生渴望辅导员能够更加体谅、包容、真诚的对待学生,减少距离感,平易近人。因此,辅导员在和学生沟通时,应关注到学生对信息的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观念和想法,相互坦诚,才能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

2.注重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辅导员的沟通不应仅局限于学生本身,更要拓宽到学生的家庭背景。由于当代大学生多为独身子女,因此家庭在学生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老师和学校不能够代替的。因此,辅导员在遇到棘手的学生时,应尝试与其父母进行沟通,家长更了解学生的性格、脾性,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亲切感,便于抒发自己内心的所想所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心态。只有通过学校和家庭的相互协作、共同作用,双管齐下,才能保证沟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选择适当的环境。沟通时的环境营造,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依靠,更为轻松自然地向辅导员吐露心声。由于辅导员是教育的主导者,学生不自觉的将自己放在了较低的地位上,不自主地产生心理戒备或是紧张情绪,没有平等的地位自然不能保障有效地沟通。因此,辅导员应尽量构建一个舒适、自在的沟通环境,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尽量避免在公开的场合进行批评或是谈话,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公共场合进行表彰或表扬,弘扬正气,发挥典型先锋作用。

沟通是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的沟通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辅导员要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征,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选择适当的环境等措施,保证沟通双方的平等,促进沟通的顺畅有效。

参考文献:

[1]王泽.“80后”辅导员如何做好“90后”的思想工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2).

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英语 口语教学 沟通能力 教学措施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受益于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园建设、办学规模、教学科研、师资建设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毕竟高职院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较短,教育教学的经验积淀还不够,因此在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譬如人才培养的理念、定位、方案、管理及实施等急需完善与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欠佳,学习方法不科学、目的不明确;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背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受上述原因的影响,当前的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难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各学校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教学理念,以及客观实际情况,导致不同高职院校的英语口语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水平也各有不同。就整个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种情况:一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口语教学方式,这是一种严重落后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口语学习中的主体性,教师取代了学生,学生严重缺乏英语口语实践,这注定难以调动学生口语学习的积极性;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口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要优于教师为中心的口语教学模式。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语教学存在它的局限性,比如老师在口语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科学、合理、及时地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解决;三是以语言为中心的口语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虽然看到了语言在口语表达及交际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忽视了语言本身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忽视了学生学习并运用语言的实践要求。当前高职院校的英语口语教学忽视了从沟通能力的角度来思考、探索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将从沟通能力提升的维度,探讨在沟通能力提升视角下英语口语教学的合理有效措施,以期推动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改革,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1953)认为沟通是指某个人传播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的过程,它是传者向受者传递信息以改变被传者的行为的过程[1]。而关于人际沟通能力的含义,Kathleen K.Reardon(1987年)在《人际沟通心灵相遇》提出:“人际沟通能力水平是指你的行为适合情境,并帮助你实现个人或关系目标的程度。”[2]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对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起到极为重要的导向性作用,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实践的效率,是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下面基于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阐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研究沟通主体,因材施教,实现口语教学的适应性

奥苏贝尔(D.P. Ausubel)和加涅(R.M.Gagne)等的研究都已说明,学习者对某项学习目标的学习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重视和了解的程度是教学工作的决定因素之一[3]。因此教师在口语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研究学生在口语学习中所表现出的特征,比如在性格上,一部分学生表现大胆外向,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主动承担口语学习任务;一部分学生文静内向,在与其他同学的口语交流中主动性不够,导致教学的趣味性、创新性、有效性不高,这些学生往往需要在他人的引领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口语交际;一部分学生在口语练习过程表现胆怯,在交际过程中表现出声音小,举止不自然,难以在公共场合充分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难以有效地传递信息;也有一部分学生在台上紧张,手足无措,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同样严重影响自己口语能力的提升。面对沟通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口语老师只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征,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而言,口语操练分组就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小组成员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同学,而不能简单按照坐的位置就近分组,这样让积极主动的学生带领其他同学讨论话题,快速优质地完成口语任务。在此过程中,内向、胆怯、紧张的学生在受外向活跃同学的影响下,逐渐克服自身的缺点并逐步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正因为有了对班上每位学生沟通能力情况的掌握,老师在口语教学内容的选择才有了可靠的依据。由此而安排的口语材料、教学内容和口语任务才能满足个体学生的需求,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加强沟通指导,关注学生,实现口语教学的针对性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不是教师简单地布置口语任务,让学生自行操练完成就可以。事实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做好沟通指导,首先要做好表率。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口语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还是积极的参与者与示范者。教师只有参加到学生的口语活动中,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训练情况,肯定学生的进步,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教师与学生的无缝沟通,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情感上能进一步接受老师,使得口语教学活动能更加顺畅地进行。另外,教师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具体的沟通示范起到了现身说法的作用,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教师要重视心理上的指导,对那些心理素质不好,和陌生人生交流或在公开场合讲话感到紧张和恐惧的学生,要从心理学的角度采取恰当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指导,制定相关有效的措施让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让他们大方、自信、自然地进行口语沟通交际。培养大学生主体沟通意识,形成主动沟通的思维习惯,重构自己的行为模式,以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喜欢的生活环境和健康的生理环境[4]。教师可以制定专门的口语教学情况跟踪表,详细记录每位学生在沟通过程中的进步与缺点,这样能够判断学生在口语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发展状况,能够直接了解同学们在口语学习中是倒退、收效甚微、或者是进步显著,这样有助于口语教学的进一步实施。

三、丰富沟通内容,联系实际,实现口语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决定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以及教学的效果。同样,口语教学的内容选择也决定教学的成效。那应该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呢?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英语口语水平出发,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性格、爱好、水平的语言材料;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有效、有梯度、有体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每一堂口语课中获得有益的信息,在口语的表达或者与他人的沟通方面取得连续的进步。教学内容的体系化能够保证口语教学的严谨和科学性,从而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另外,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仅是来自教师的选择,还可以组织学生就某些话题自选一些口语材料。这样一方面防止老师选材的个人意志性,另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潜力、想象力、好奇心和创造力都是无穷的,所以发动学生自主选择一些感兴趣的口语材料,能够进一步提高口语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四、丰富沟通技巧,方式多元,实现口语教学的多样性

沟通技巧对于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际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熟练掌握沟通技巧的人而言,他们无论是在台上发言,还是与他人进行对话交流或者参加小组讨论等各种场合,都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但是,有时我们也会发现一些人不能很好与他人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些人不能有效沟通不在于他们的知识储备不够,而在于他们的沟通方式缺乏合理性。因此,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加强沟通技巧方面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第一,教师要加强学生在口头语言沟通技巧的训练,如初次见面时常见的问候语,选择哪些常见的话题来开始双方的沟通交流等。第二,教师要注重学生姿态语言沟通技巧的训练,如通过台上演讲时的眼神、站姿、手势等各种姿态语言的运用,达到与他人进行互动沟通,引起对方兴趣和共鸣的目的。沟通技巧的传授不是简单地做一个专题讲解就能够迅速解决学生的问题的,所以沟通技巧传授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呈现,如视频讲解、老师或者学生示范等,这样学生能迅速地领会并运用沟通技巧。

五、搭建沟通载体,立足实践,实现口语教学的可操作性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最重要的特征是实践性。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实践性就要求教学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沟通载体,真正体现出本门课程的实践性。教师要思考以何种载体来承载口语教学内容。第一,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应该以活动为载体,学生的口语能力在具体的活动中才能得以提高。比如英语演讲比赛、对话活动、集体讨论、英语戏剧等。第二,选择各种话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操练,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实现该人才培养目标还需要长期探索与实践,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方法也需要不断更新。学生的沟通能力提升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与他人的沟通效率,提高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促进口语教学任务科学高效地完成,最终推进高职院校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卡尔·霍夫兰.张淑华.企业管理者沟通能力结构与测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3:12.

[2]Kathleen K.R.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where minds meet[M].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Belmont, California. A Division of Wadsworth Inc.1987.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宿舍管理 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15-02

大学阶段作为同学们由校园迈向社会的一个重要过渡,是同学们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宿舍作为大学中同学们生活与学习的一个载体,是同学们情感交流,信息沟通,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人际关系紧张的高发地区。所以构建和谐校园,应先构建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小小的宿舍不仅是大家最直接参与的交流会所,更是一根衡量大学生交际能力、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尺。如果宿舍人际关系不和谐则可能导致舍友间的互不理睬,互相埋怨,甚至滋生孤僻、嫉妒、自私、自立等有害心理。

一、宿舍人际关系现状

人际关系处理一直都是大学生薄弱的一项环节,而与中学相比较,更为广泛,复杂的社交环境,要求大学生需要具有更高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而宿舍作为同学们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许多同学却对宿舍人际关系抱有怨言。据麦可思调查,有近六成高校学生对自己宿舍的人际关系表示不满意。而引发宿舍人际不和谐的原因也趋于复杂化、多元化。社会发展了,为何宿舍人际却变得复杂了?

二、引发宿舍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一)贫富差距过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贫富差距也被迅速拉大,而高校学生家庭状况也是层次不齐。俗话说,物以类聚,消费水平的不同,导致了大家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不同。穷孩子愿与穷孩子在一起,富孩子自然更愿意和富孩子一起,无形之中便造成了一种交流阻碍。而家庭条件的不同也使同学们有着或多或少的优越感与自卑感,有着这两种感受的同学极易形成敌对关系。

(二)不健全的心智

由于目前在校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缺失团队意识,再加之中小学教育偏重于课堂知识学习,而对于课外教育,如人格教育、心理教育严重缺失,导致高校大学生心智不成熟,易产生嫉妒、自私、自利、自傲、敏感等一些不良心理。

1.嫉妒

由于现实与期望的强大的反差,而自己却不愿意承认别人比自己优秀,希望其它人不如自己,从而导致许多大学生产生嫉妒心理。如在奖学金、助学金评定过程中,一些妒忌心、功利心较强的同学往往因为自己不能享受到利益,而产生嫉妒、猜忌心理,甚至从中作梗,由此影响舍友关系。

2.自私

很多大学生由于是家中独子,自小受尽各种爱护,目中无人,不顾后果。做事只以自己为中心,不愿意考虑他人感受,爱推脱责任,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易使他人产生厌恶情绪,然后逐步演变成矛盾。

3.自卑

由于多种原因,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猛增,由于无法找到自信,便易受到自卑情绪的困扰。而产生自卑情绪的主要原因并非成绩不如他人,更多的是缺乏让他人崇拜的特长以及没有优越的家庭生活环境。

4.生活习惯差异

虽然大家就读于一所学校,但同学却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地区生活造就了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生活习惯必然引起相互的摩擦。加之许多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从未进行过集体生活,集体生活意识淡薄,生活作息时间紊乱,常常深夜聊天、玩游戏、打牌、喝酒划拳。不注意个人卫生,乱扔脏衣服,脏袜子,寝室抽烟,乱扔烟头。这些不恰当的行为常常干扰了舍友的生活与休息,时常成为舍友间矛盾的导火索。

三、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几点建议

培养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不仅对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生活习惯,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着深远影响。那我们该如何构建宿舍和谐人际关系?

(一)以诚交流

在大学生宿舍交往文化中,为人处世是否以诚为本是评价大学生之间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准。舍友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是以真诚相待的根基,若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相互帮助与支持。如果带着一副面具做人,满是虚情假意,人家自然会感受到,长久之后,便会对你进而远之。

(二)善于沟通

良好的沟通能缩小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而许多因大学生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容易不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导致他人误会,进而对沟通心生畏惧,放弃沟通,以至于处于被孤立的状态。因此,大学生要学会沟通,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心理与信心,其次一定的沟通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沟通技巧是交际中剂,它能更好、更轻松的建起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所以,在交流时,应先学会听,了解会沟通的人是如何沟通的;其次,要学会简明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让听者更易更快明白;再而要学会在正确的时间,说正确的话。若时机成熟再运用批判、幽默等语言艺术,则更有助于提升交流质量,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

(三)互相理解

社会的复杂性必然导致个体的丰富,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习惯相互碰撞,必然引起个体之间不小的摩擦。所以,人生要学会谅解,学会宽容,宽容别人就是成就自己。学会宽容他人的不足,面对别人的缺点要糊涂点,凡事不要斤斤计较,该宽容的时候就要宽容。要学会,保持大家之间和谐的气氛,建立互助、互信。而面对平时不可避免的纠纷与矛盾时,应先找自身的错误,敞开心扉,互相谅解,退一步海阔天空。

(四)互相尊重

互相尊重是融洽相处的基础。要尊重他人,他人才会尊重你。首先,应尊重他人人格,无论他人是否残疾、贫困、或生理缺陷。其次,尊重他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切勿用自己的观念衡量他人。遵守舍规,不侵害舍友生活权益,如乱扔垃圾、深夜玩游戏。尽量不要做舍友不愿见到的事。学会换位思考,“已不所欲,勿施于人”。

总之,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不仅能使大学生获得一种归属感,还有有益于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更好的走向社会。而和谐宿舍关系的构建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因此建立和谐宿舍人际关系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帮助,需要各级领导、老师、同学的共同参与,才能让大学生们更好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蔡 杨.浅谈构建和谐校园――正确处理好宿舍人际关系[J].今传媒,2012(4)。

篇4

[关键词]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危机及其原因探析

在影响大多数90大学生的四大心理危机之中,人际交往障碍居于四大障碍之首。一项专门针对90后大学生的调查中,77. 4%的学生感到自己缺少知心朋友,常因心事缺乏倾诉对象而觉得自己“无助”和“莫名空虚”。

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点:

(一)丰富的“宅生活”和贫乏的“现实交往”

在这次调查中,了解到很多90后大学生丰富的“宅生活”和其现实交往正好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果说我国的80后是电视一代,那么90后就是网络一代,是伴随着电脑以及手机长大的“网生代”。他们往往网上很活跃,现实生活中却很少与人沟通。媒介环境的改变丰富了他们的“宅生活”,却弱化了他们的社交能力。令人忧虑的是,近日出台的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宅男宅女的年龄段正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其中尤其以高中阶段最为突出。

“宅生活”中的大学生们,倾向于网络和手机沟通,却不习惯使用书信和面对面等传统的沟通手段。据调查,“90后”大学生普遍使用网络移动终端,其中在网络沟通工具的选择中,学生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是人人、飞信和QQ等。除此之外,目前最火爆的微博、最具人气的微信等也为90后大学生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

在如此高频率的网络使用中,沟通语言网络化也就见怪不怪了。

在90后大学生选择沟通语言时,无论是“网络体”,如凡客体、3Q体等,或是传统文字,他们都不排斥,尤其对于网络流行词汇接受得往往会比较快。在此次调查中,有95.3%以上的90后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会频繁地使用网络流行词汇。

此外,“宅生活”也使得90后大学生的沟通对象特定化和沟通技巧也呈现单一化。据调查,90后大学生的沟通对象大多为同学和朋友等同龄人,只有40.8%的“90后”大学生选择与家长等长辈沟通,而愿意选择与老师交流自己内心想法90后大学生更是只有21.2%。其中,在沟通对象性别方面,从调查数据比较来看,与异流倒是占一定程度的优势。

另外,日常生活中,90后大学生与家长或长辈谈及学业相关话题时,大多数会敷衍。与同学交流时,有时会因为感兴趣的话题不同或观点不同而造成话不投机,局面尴尬致使不能畅所欲言。这些状况的存在都明显体现出90后大学生沟通技巧单一,虽然内心有想法,但由于抓不住话题的切人点以及缺乏一定的沟通技巧而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很难实现有效的沟通。

“宅生活”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很多年轻人失去社交能力。这份报告就显示,高达75%的受访学生生觉得和父母的交流有问题,55%的高中生认为自己在和父母以外的其他人交往时有问题,而竟然有80%以上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二)父母的过度保护及生活环境的改变

以前很多家庭都住平房,平常日子里低头不见抬头见,大家包括孩子的交流机会很多。而现在居住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住进高楼大厦以后,孩子们之间的社交机会也被高楼大厦阻隔了。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90后们从小成长在高楼大厦中,生活节奏很快,压力较大的父母往往也顾不上他们,就这样很多孩子其实成了不得不的“假留守”,这些原因都使得他们从小就很缺少跟同龄的小伙伴交流的机会。

除了居住环境的改变,家长对孩子采取过分保护的抚养模式也是90后社交弱化的重要因素。在孩子没上学之前,家长往往最关心孩子的安全。上学之后,家长又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分数。尤其在当今“421”家庭模式下,父母包括祖辈总是想方设法地帮孩子解决困难。在这样的重重保护之下,形成了孩子的“蛋壳心理”也就不足为怪了,致使90后大学生几乎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

而且因为从小在各种关爱中长大,90后大学生普遍缺乏和同龄孩子直接接触的经验以及磨合的经历,加上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所以在交往中常表现为不考虑他人感受,而以个人为中心。当这样一些个性鲜明的孩子们聚集到一所学校,便会出现各种摩擦,而这些摩擦则很有可能给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比如有的学生甚至存在一定的社交恐惧,比如害怕与人接触甚至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等。

二、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对策试析

针对上述原因,不妨采取如下对策:

(一)从网下引导转变为网上疏导

作为和在校大学生接触最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网络教育、监控和引导,同时还要善于利用网络载体打造和他们交流的平台。

首先,要积极了解90后大学生比较喜闻乐见比较喜欢采用的网络沟通方式,并能在工作中以及和他们的交流中有效地加以运用。

其次,教师也要积极关注网络上的流行语言、焦点新闻以便在和学生的沟通的过程中找到和学生的共同语言。比如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选择90后大学生所热衷于的飞信、微博、微信以及QQ和人人网等方式与学生开展交流,以便增进了解,也可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再次,教育工作者在利用网络载体对90后大学生进行引导的同时,也可以组织各类集体活动,以引导沉溺网络的学生更良好地走进现实生活,也可增强和他们身边同学的交流合作。

最后,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教育工作者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教育引导工作,更要更好地利用网上疏导模式,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以帮助大学生积累交往技巧,健康成长。

(二)从生活基础着手,培养自我沟通的能力

人际交往其实是门学问,是门在学校、在书本上很难学到的学问。而现实情况却是,在学校教育中,人们往往只关注分数和成绩,一直等到学生要踏入社会发现这门学问很有用时才慌忙进行“恶补”,但这时候往往会为时已晚。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呢?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基础,也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尤其在孩子的学前期,切不要对孩子进行过度关注和保护,而应该尽可能延迟、缩短孩子和电视和网络接触的时间,促使孩子多多回归到自然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中。

当然,这是对尚未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的孩子来说的,而对于已经出现社交弱化的90后,家长最好从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着手,不仅要关注他们的成绩,更要重视其非智力素质的提升,从而逐步地树立他们生存、生活的自信,能更好地处理他们自己的个人事务,也为他们进一步的人际交往打下重要基础,因为这是他们的自我沟通,而一切人际交往的起点恰恰在于自我的沟通。

(三)开展心理援助,多加指导

比如首先教会90后大学生要学会心理互换与相容。告诉他们生活中要很好的理解别人。比如你要站在别人的位置去看问题,主动了解别人的所言、所行,以缩短心理上的距离。另一方面,即便理解不了别人的想法,也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保留自己的意见以及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的权利,我们都不可能改变别人,而只能用自己的思想尽量去影响别人。所以在生活中,要尽量做到时时处处尊重、理解别人的选择,不要过高要求别人,从而达到心理相容。

篇5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沟通;语言艺术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这句话的本意是劝导纳言者正确对待逆耳忠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当今高校辅导员面对的是思维活跃、个性突出,甚至被被认为有些没落和倒退的“90后”大学生。辅导员如果在与学生交往中能注意运用沟通的艺术,把“逆耳之言”说得“顺耳”一些,那么就能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一、要掌握准确使用语言的艺术

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并收到预期效果,不仅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知识素质、敬业精神及其以身作则的人格魅力密切相关,而且取决于辅导员是否善于运用语言艺术。辅导员即使有深厚的知识及理论储备,也要“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理智和心灵”,所以必须讲究语言艺术。美好的语言,不仅使人心情愉快、感到亲切温暖,而且还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辅导员每天都与学生接触,频繁交往,如果能注意发挥语言的积极作用,必将有益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辅导员应当熟练运用的语言主要有如下几种。

1.安慰鼓励性语言

辅导员对大学生的鼓励实际上是对大学生的心理支持,对于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1943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价值体系中存在不同层次的需要,从低到高的层次需要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研究表明:学生有得到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的实现可以转化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

辅导员从事学生的教育管理,常会碰到因违纪而受到处分或者成绩落后的“问题“学生,他们更需要教育者给予人文关怀。譬如一学生平时表现很不错,但因一时冲动考试舞弊受到留校察看处分,该同学情绪沮丧、提心吊胆地问辅导员老师:“处分是可以撤消的吧?我该怎么办才能挽回?”如果辅导员工作方法得当,学生内在发展动力被激活,则不仅仅能帮助他解决顺利毕业的问题,而且对他将来积极应对挫折,踏上人生征程的影响也一定是深远的。此时此刻,辅导员老师给学生安慰的话语是很必要的,所以辅导员应当学会讲安慰性语言。如果辅导员主动对他说:“作为老师,看到这种情况也觉得很遗憾,但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不可能一辈子不犯错,关键是要懂得吸取教训。既然事情已发生,就必须要学会承担后果。虽然学位因为舞弊被取消了,但根据学校学生手册,处分撤销后,个人学习成绩突出或考取研究生、公务员,还是有机会可以申请学士学位的,我们一起努力吧!”话虽简短,但学生听后感到亲切、温暖,增强了生活的勇气,觉得并没有被老师鄙视,这将会激励他更努力、更自觉地向好的方面发展。

2.积极的暗示性语言

积极的暗示性语言可以使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有意无意地受到影响。比如,辅导员查课时,看到沉迷网络经常跑去上网、上课爱打瞌睡的学生精神比较好,就暗示说:“看你气色越来越好,这说明近来晚上没有上网。”学生觉得老师对他很关心,对他寄予了很高期望,自然就会反思,从而转变意识,对上网行为进行自我约束。

3.指令性语言

对大学生必须严格遵照执行的规定,诸如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各项安全教育,辅导员运用指令性的语言也是必要的。辅导员在表达这种言语时,要显示出相当的权威性来。强调发挥语言的积极作用,给学生更多的激励、赏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没有批评,相反,批评和处分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与表扬并不相对立,它们应是相辅相成的,应在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批评时又肯定其进步的方面。针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说话技巧:对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可“开门见山”,刚正严厉,语锋尖锐,促其醒悟;对内向型性格的学生,批评只能“点到为止”;对性格暴躁的学生,批评应刚柔并用。适当的批评同样也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4.避免使用伤害性语言

医学理论认为:伤害性语言可以代替种种劣性信息给人以伤害刺激,从而通过皮层与内脏相关的机制扰乱内脏与躯体的生理平衡。如果这种刺激过强或持续时间过久,还会引起或加重生理和心理危害。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引起严重后果的伤害性语言有直接伤害性语言和消极暗示性语言两种,直接伤害性语言是指涉及人身攻击和侮辱性的语言,一般来讲并不多见,而消极暗示性语言往往比较常见。例如,同样是面对上例违纪处分或者成绩落后而形成的“问题“学生,如果这时辅导员老师心情烦躁,又恼怒又痛心地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有留校察看处分肯定是没有学位的!”结果可想而知,辅导员这样的语言方式容易给学生带来深深绝望,甚至是会造成破罐子破摔的严重后果。

辅导员的工作离不开理论、观点的说教,而学生是年轻的、单纯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不犯错误。一犯错误就“打死”,就全盘否定,这是形而上学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因此,辅导员一定要重视语言交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意义,不但要发挥语言的积极作用,还应细心体会学生心理状态,鼓励其剖析自身的真实想法,并站在教育对象的立场和角度上委婉地提出建议,只有学生虚心接受,才能产生共鸣,使其思想达到新的理论境界,开发学生改过自新、追求进步的潜能。值得一提的是,语言贵在打动人心,而要打动人心,就离不开平日辅导员真心关爱学生的情感注入。

二、要注意语言沟通过程中的辅助沟通技巧

在面对面的沟通中,需要发挥语言的积极作用,提高语言交往的能力。当然非语言沟通也在沟通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诸如体态、手势、面部表情、眼神接触,甚至是说话者的穿着打扮等非语言的因素都能随时随地地传递信息。

这些非语言艺术的运用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提出的著名的沟通公式所显示的那样,声音、表情等非语言的因素占到了沟通总效果的93%。无论什么样的学生,他们都有平等地受教育的权利,假如辅导员的微笑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的话,就有必要让它成为所有学生共享的资源。因此,要求辅导员在沟通中要注意运用非语言的沟通技巧,使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相得益彰。

1.语调

说话时所用的语调、所强调的词、声音的强度、说话的速度、流畅程度以及是否抑扬顿挫等,都会起到表达语意的效果。例如,辅导员与学生打交道常见的“给你提点意见”这句话,如果辅导员的声音低一些,语气很亲切,就能被人理解为恳切的帮助;如果声响很高,语气又急又粗,就会被人理解为情绪发泄;如果加重“你”这个词,就突出了对你一个人的不满意等等。

2.目光接触沟通

目光接触是非言语沟通的主要信息通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它可以表达和传递情感。大学生对辅导员的凝视多是求助之意。有经验的辅导员在和大学生交谈时往往用短促的目光接触检验信息是否为大学生所接受,也可从对方的回避视线、瞬间的目光接触等来判断对方的心理状态。

3.面部表情沟通

面部表情是人的情绪和情感的生理性表露,一般是不随意的,但又可以受自我意识控制。笔者中学时期的数学任课老师是班主任,也是对笔者影响很大的一位老师,毕业多年后,笔者每次过年回家都会去看她,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当年上课的时候她总能迅速捕捉到学生的需求,过了很多年,笔者问她是怎么知道学生心里想什么的。她说:“很简单,任教多年,已经形成职业习惯。如果看到学生眼睛充满光芒,流露出兴奋、喜悦的表情,那就说明学生已经心领神会了;学生如果不明白、不理解,就会皱眉蹙额,表现出疑惑的表情;有的还会开小差、做小动作,那我就知道该采取措施来应对,通过及时调整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教学的中心。”这就是说,面部表情是思想情感的流露。至于大学生的表情,有经验的辅导员很容易总结出规律来,只要留意,就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弗洛伊德说过:“没有一个人守得住秘密,即使他缄默不语,他的手指尖都会说话,他身体的每个汗孔都泄露他的秘密。”因此,辅导员应当善于表达与大学生沟通时的面部表情,更要细心体察大学生的面部表情。有的辅导员话语并不多,但微微一笑就能使学生心领神会。“微笑是最美好的语言”,这句话颇有道理。

4.运用肢体语言表达沟通

用外表姿态进行沟通的方式相当于无声的语言,也是很重要的方面。例如,辅导员诚恳友善地向学生点头,更有鼓励支持作用,可使大学生愿意说话,愿意解剖自己,改善态度,增强信心,激动、温暖和安全感就会油然而生。

实践证明,辅导员对大学生是否有爱心,是大学生是否愿意和辅导员谈话的关键。对于大学生来说,他认为自己缺少老师的关心;而对于辅导员来说,学生事务性工作太多,管不过来是正常的事。如果辅导员的情感没有“移入”大学生群体中去,就会缺乏对大学生的同情心。如果大学生感到辅导员缺乏爱心、同理心,他就不会主动对辅导员敞开心扉。即使谈也是应付了事,不流露任何情感或提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往往包括对管理的意见或建议,对大学生现实情况的理解、担心和自我心理状态的描述等等。所以,辅导员只有取得了大学生的信任,才能引导大学生谈心;知道问题的症结,才可以对症进行问题剖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后值得强调一点是,应该重视语言的作用,但又不能过分夸大语言的实际,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道理,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

篇6

【关键词】人际氛围 思想政治工作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030-02

一 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现实思考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适应校园环境和社会生活,担当社会角色形成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常常因为人际关系的僵化而未能很好地沟通、传达信息或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影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或因宿舍人际关系的破裂导致一部分学生有种游离于群体之外的排挤感,从而导致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容易误入歧途,而这些孩子很可能被团体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忽略;抑或是人际关系的疏离,使很多“任务型”集体活动流于形式,学生们彼此推诿责任,疲于应付,未能做到真正的育人。为了突破思想政治工作的瓶颈,加强德育的渗透力,必须重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创建和睦友好的人际氛围是重要的通达之径。

二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

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有些看似平静的宿舍关系其实早已濒临破裂;有些学生不堪自卑之忧,难以突破人际关系的困境;有些学生一直不满自己的人际交往现状,想成为每个人眼中的焦点;还有一些学生正为自己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而头疼……以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在2010~2012年适应困难的新生约谈中发现,约有2/3以上的学生反映对人际关系氛围发生改变的不适感;在日常校园个案咨询中,有较大比例的学生前来咨询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惑;在班级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中,面谈、电话、网络教育的个案中,也以引导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为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根据毛小玲等的研究表明:大学宿舍的总体人际关系良好,男生的人际冲突和扰他性高于女生;二年级的人际和谐性最好,而一年级和三年级无明显差异。许传新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年级差异,大一交往频繁,大二开始减少,大三处于低谷,而大四有所回升。杨荣的研究表明,师专生中有31.9%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持不满意的态度,并且对不良关系进行归因时主要归因于他人,而很少归咎于自己。在处理宿舍中不普遍但重要的事件时,他们主要采取忍耐和回避的态度。此外,路伟认为,存在人际问题的大学生可分为“自我中心与自我封闭型”、“困惑迷茫型”和“社会功利型”三类,这些大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

三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产生的原因

影响大学生人际问题的原因纷繁复杂,综观现有文献的研究可以发现,主要可能涉及心理不成熟、人际交往技巧的缺乏和个体间的差异、学校管理教育不到位、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等。然而,仍有很多原因未被具体说明。笔者结合个人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和班导师工作经验,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层面进行分析。

1.社会因素

第一,激烈的竞争。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蔓延至校园,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的考验,竞争着有限的资源和机会,如奖学金、个人荣誉、实习与锻炼的平台等。彼此之间产生的利益之争是人际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竞争的压力令他们不愿将信息或资源与人共享,对彼此充满警惕,难以坦诚相待,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隔膜。更有一些明争暗斗的不良风气,通过不正当的方式夺取资源,使人际危机升级。

第二,学校的管理教育未得到重视。高校的教育管理对学生人际关系问题重视不足,在平时思想政治工作中偏重对宿舍违规违纪事件的处理,而人际问题主要由学生自己协调,或主要对学生开展批评教育,未能深入细致地探讨学生内心的想法,难以真正引导学生走出人际困惑。

2.心理因素

第一,个体间的差异。每个大学生的成长经验与背景不同,所接受的文化、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生活习惯和方式都会有所差别,而个性上的鲜明差异更会带来人际互动表现方式上的迥异,这些差异往往容易成为他们人际冲突的起源。

第二,存在认知方面的偏差。被人际问题困扰的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认知方面的偏差。一些大学生未能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倾向于坚信自己的观点和行为,难以理解和包容他人的观点、看法和生活方式,常常以自己的标准和期待的人际互动方式要求对方,一旦对方未能以预期的方式回应,就表现得非常沮丧、失望,并容易以偏概全地推论出彼此的不良关系,继而选择拒绝和远离对方。在人际冲突中,他们也因“自我中心”思维方式的影响,选择性忽视自己的不足,更多地倾向于归咎于他人而将自己置于“受害人”的角色中。另一些大学生由于存在不合理的自我评价,使自己被“自卑”所束缚,变得敏感多疑,总觉得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评价,容易将他人一句不经意的话理解成有敌意的,无法向他人打开心扉;此外,还有一些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学生,追求人际关系的绝对和谐,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做出错误的判断,烦恼自己无法成为“所有人都喜欢或关注的人”……这些认识上的偏差是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人际交往技巧的缺乏。校园环境相对单纯,交往面也比较窄,大学生们锻炼人际交往技巧的机会比较有限,因此对沟通技巧、倾听与尊重、交往主动性等方面的认识都比较欠缺,这也使他们在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时经常感到不知所措。

第四,消极的应对方式。部分比较直接、冲动的大学生在发生人际冲突之后,经常用争吵、争论、辩解等方式,力图要求对方认同自己;而另一些比较文静、内向、敏感多疑的大学生常常感到委屈,而将情绪压抑起来,通过忍耐、逃避等方式试图避免冲突升级,但多次发生类似冲突后往往情绪失控,而事后又感到自责;更有一些大学生在沟通未能取得预期效果之后,放弃改善和解决问题,变得消极、冷漠。

3.家庭因素

家庭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和亲子关系。一些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不愿意参加宿舍组织的集体活动,也比较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此外,亲子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特殊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其他人际交往状况。安全健康的亲子依恋关系对大学生们发展对人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些在改善人际关系问题方面特别困难的学生,往往有特殊的家庭背景,这些学生的童年早期经验使他们往往很难发展出对他人的信任感,过分担忧受伤害,使他们难以获得自己期望的亲密关系。

四 创建大学生良好人际氛围的对策

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也是通往健康人格的重要保障,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效能,渗透育人理念的重要突破口。鉴于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高校创建大学生良好人际氛围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1.引导良性竞争,改善宿舍管理,重视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

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学生评价体系,杜绝恶性竞争。尽可能为学生创建更多优质的实践与锻炼的平台,使更多的学生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就业压力,鼓励共享资源,共同进步。在宿舍人员编排管理方面,尽可能多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定宿舍长、宿舍公约等规定制度,加强宿舍长的矛盾协调能力培养,从而尽量减少矛盾发生的可能性。一旦发现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应及时解决,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充分重视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对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理解人际关系问题对大学生的自尊、爱与归属的需要的重要影响。

2.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建设,提升心理咨询服务品质

借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力量协助开展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引导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强化队伍建设,力争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心理服务。心理咨询的进程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合理人际信念,宣泄压抑的情绪;有助于他们学习尊重个体差异,在坚持自我的同时学会接纳和理解他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取长补短;有助于大学生学习换位思考,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束缚,塑造和培养良好的个性;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策略,提高沟通技巧,强化合理有效的应对方式,以“面对和解决问题”、“积极沟通”、“适时表达”替代原先“逃避”、“忍耐”、“争吵”、“报复”等不当的方式;还借助个案,学会多维度地看待问题,在重新诠释和赋予新意义的过程中寻求超越,获得自我成长。

3.深入开展宿舍文化活动

高校应积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以宿舍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活动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兴趣,活动要求应包括全体成员的参与,活动过程需要辅导员的深入观察,适时发现问题介入指导。这样的活动既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加强宿舍内成员之间的感情,为创建健康和谐的人际氛围奠定基础。

4.开设人际关系的相关课程、讲座或团体辅导

通过积极开设高校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课程、讲座,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强化和谐人际关系意识,培养他们尊重、宽容、理解、信任等品质。还可以通过开展人际关系主题的团体辅导或素质拓展等形式提高群体凝聚力,学习应对和解决人际冲突。

5.密切关注特殊家庭学生的人际发展状况

加强辅导员对学生家庭状况的了解和把握,尤其要重点关注特殊家庭学生的发展状况。对于有创伤经历的学生,要多给予关爱和支持,多付出耐心和指导,多与他们沟通谈心,把握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紧扣他们的情感需求开展教育工作。积极建立家校的密切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争取家长的配合,开展辅工作,形成家校联盟的合力,作为推动孩子情感发展和自我成长的一股社会支持力量。

参考文献

[1]路伟.大学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构建的现实思考[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5):62~64

[2]毛小玲、李宏翰、张建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7):473~475

篇7

辅导员工作难点是高校育人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制约因素,这是由辅导员在高校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我国最高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部,综合了国家、政党和社会三方对辅导员要求后,对辅导员的给出了科学的定位,指出辅导员是德育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工作兼具管理性和服务性,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以及教学辅助等。辅导员是高校的基层骨干力量,是校生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千根线穿一根针”正是对辅导员在高校中地位和作用的形象比喻。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决定了其具体落实工作时难点颇多,集中体现在与学生沟通难、行动难、共鸣难等三个方面。十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陆续出台报告文件,就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意见,高校辅导员面临新时期的新考验。新时期、新形势下辅导员如何有效的克服工作中的难点,如何开拓性的开展工作,对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都有着显著的意义。

二、辅导员管理工作难点

1、沟通难

师生之间的沟通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不主动,也不倾向于同辅导员进行交流与沟通。即便是辅导员主动与其交流,学生通常表现出缄默、敷衍了事、不愿吐露心声等排斥行为。学生之所以有这样表现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对辅导员不信任,不相信辅导员能帮助其保守秘密或摆脱困境。二是学生对辅导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认可,信息时代下,学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寻求问题的答案,而很多答案比辅导员给出的要更具新意和实效。三是部分学生的性格使然,小部分学生较为内向,不轻易向任何人敞开心扉。

2、行动难

辅导员和学生存在行动的“双难”局面。从辅导员角度来看,辅导员存在着行动难的问题。首先,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时,时常遇到部分学生的问题症结并不在高校校园之内的情况,现今条件下,辅导员走出校园开展工作困难重重,而停留在校园内,一切解决办法均为空谈。其次,学生工作中,辅导员较难维持学生工作的长期性和连贯性。现今的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绝不仅仅是做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还承担着大量的党政工作、教学工作,以及部门内其它一些事务性工作,造成辅导员具体工作的顾此失彼,不能长期、连贯的开展学生工作。最后,不能否认,部分辅导员存在着消极懈怠的现象,表现为不愿看、不愿听、不愿动,主观上存在着不端正的态度,从而造成了具体工作中的行动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动难的表现尤为突出。学生的行动难体现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学生认识到行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行动带来的积极意义,但不能给自己的行动以坚定的信念,不能用思想和意志支撑着自己行动的开始,更不能支撑自己行动的持续与完成。客观方面,学生的行动受到了制度、环境、经济条件和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以目前政府大力扶持的大学生创业这一项目为例,学生的具体行动就直接受到了规章制度、周边环境、家庭条件和抗压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3、共鸣难

共鸣难指的是辅导员同学生间的共鸣存在着困难。师生间的共鸣包括道德的共鸣、知识的共鸣、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共鸣等诸多种类,其中以情感和心灵上的共鸣最为难能可贵。工作中,辅导员付诸巨大的努力,希望通过自身的言行,以及组织学生活动等方式,实现与学生的共鸣,进而达成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中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辅导员常难如愿以偿,年龄的差距、能力的差异、性格的多样、性别的不同,以及知识结构的区别均造成了师生共鸣上的困难。常见的案例是辅导员精心准备,激情演绎,满是期盼,满心憧憬,期待获得学生的认同,并产生情感和心灵上的巨大共鸣。而学生却是或面无表情,或一脸茫然,或冥思苦想,或似笑非笑。少部分脸上隐有激动,也因现场的巨大尴尬和落差,被辅导员忽略和抹平。

三、应对辅导员管理工作难点的策略

1、巧妙应对沟通难

沟通是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一环,是辅导员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当代高校的辅导员要在了解和分析沟通对象特点和特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尝试沟通的新理念、新方式和新途径,活用沟通的技巧,释放沟通艺术的魅力,进而推动辅导员工作的前进与发展。高校辅导员应对沟通难的局面,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树立正确的沟通理念。

要明确的认识到,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以促成学生的成长或现存问题的解决,绝对不是为了拉开师生间的距离,造成工作上的困境与障碍。

(2)重视沟通技巧。

沟通技巧包括多方面内容,沟通技巧的使用也见仁见智。有的辅导员工作中以换位思考为轴进行沟通与交流;有的则重视沟通方式的选择;还有的善用语言技巧;也有的重视倾听和反馈。无论辅导员倾向于哪种技巧的选择,都要将对学生的尊重与平等看待做为沟通技巧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3)提升沟通能力。

辅导员沟通能力的提升要以主动意识为先导,以积极的态度为辅助。首先是辅导员要有意识的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精研普通话能力,锤炼语言文字能力,强化适时赞美和表扬学生的能力。其次,辅导员要积极主动的寻求途径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提高必然带来沟通能力的进步,是沟通能力提升的支撑因素。辅导员提升综合素质的途径很多,包括自主学习、听取报告和讲座、参与省市校组织的培训,以及长期的实践锻炼等。最后是塑造辅导员的性格品质和人格魅力。性格品质和人格魅力也是提升沟通能力的重要因素,有着影响学生和感染学生的切实作用。辅导员应重视自身高尚性格品质的塑造和独特人格魅力的养成,借以吸引学生,引领学生,增进学生的亲近感和信任感,实现沟通能力的有效提升。

2、坚定克服行动难。

行动难包括主观行动难和客观行动难两个方面,主观行动难指的是辅导员在行动过程中主观存在着障碍,即存在着不愿付诸行动的情绪或心理。这可能是辅导员自身落后的思想或懈怠的心理造成的,也可能是对具体情况的估测不准确等原因造成的。积极进取、拼搏向前、自信果敢、不畏艰难是当代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品质,要求辅导员要树立端正积极的人生态度,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心态,以及磨砺迎难而上的坚毅品质,这些都是辅导员克服主观行动难的有力保障。客观行动难指的是客观条件或辅导员的自身能力不足,不能为行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撑,从而造成行动上的困难。客观行动难的存在,告诫辅导员要跳出原有工作的藩篱,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工作,形成辅导员更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履行辅导员的时代责任。要求辅导员不断强化自身职业能力的过程中,重视其它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应对新时期、新环境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3、策略改变共鸣难

师生间的共鸣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对于很多辅导员来说,师生间的共鸣属“意外之喜”,如何将师生间的共鸣由偶然变为必然,对当代辅导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辅导员与学生间存在着人生经历、知识结构、年龄阶段、生活环境的差异,以及存在着三观上的不同。要求辅导员首先要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点,其次是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人生经历和生活环境制定相应方案,最后将学生的三观揉入其中,实现与学生间的共鸣。师生间共鸣的达成需要辅导员投入真心实意,发自内心同学生交流与接触。师生间的共鸣要逐步深入,徐徐扩展,不能苛求一蹴而就,立即实现辅导员与所有学生间的共鸣。师生间共鸣的范畴要有水平和有层次,不能为了迎合学生共鸣而搞低俗化。

四、总结

篇8

关键词: 地方性工科院校;创业;调查分析;实证研究

从创业角度来看,大学生具有学科比较优势,思维活跃,勇于挑战,富有激情,这些都是创业成功如否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大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创业精神的培养,注重心智的历练,积极引导大学生成功自主创业。作者对湖北理工学院大学生创业情况进行调查,不断摸索以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创业教育模式,这对促进毕业生积极创业、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调查于2014年11月进行,调查对象为湖北理工学院在校大学生,涵盖机电、电气、管理、外语、环境、计算机、师范、艺术和国际教学九个学院。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25份,有效回收率93%。(具体可参见表1)本问卷有23个问题构成,其中选择题21个,开放题2个。问卷分为4个部分:分别为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大学生创业态度与认知、创业实践选择、创业教育与支持等。调查以问卷调查法为主,采用自填式法。 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再由调查员当场回收。问卷采用抽样派发,在各年级各专业均有分布,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准确度可以有效保证。同时,笔者多年从事创业教育工作,多次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湖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创业赛事并均获大奖,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这些对本文观点的形成都有直接作用。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1.创业态度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本校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呈现以下特点:(1)对创业普遍感兴趣,很有兴趣43.6%,一般32.2%,这与国家创业政策宣传和校园创业文化息息相关。对大学生创业普遍持认同态度,认为创业是体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选择和实现理想目标的重要途径,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不再拘泥于课堂知识,对创业的渴望较为强烈。(2)选择创业较为理性,在创业的价值取向调查中,对“创业的首要出发点”的选择依次是完善职业规划52.2%,增加社会认识27.8%,解决就业15.1%,获取更多财富7.2%。可见,大多数大学生创业动机并不是将赚钱作为首要目的,而更关注通过创业经历来获取社会经验,增加社会阅历,完善职业发展规划,最终实现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最高目标――自我实现,创业目的清醒理智,创业的动机单纯,创业的终极目标崇高。但同时也反映些问题,如对创业前景预测比较暗淡,迷茫27.3%, 有压力56.8%,这与当前创业环境息息相关,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创业保障体系,导致部分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缺乏安全感。(3)处理创业与学业冲突时,休学创业4.6%,放弃创业学习21.2% , 边学习边创业62.8%,找人创业事务14.2%,这说明学生在解决创业与学业冲突中坚持以学业为重兼顾创业,选择较为理性,二者合理协调,寻求共赢。(4)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因素诸多,依照其重要性排列:个人能力、机遇、市场环境、创业伙伴、相关政策、家庭以及群体因素。可见个人因素和机遇主导着创业是否成功,其中个人因素占最主要的位置,而个人因素即为学生所具备的创业综合素质,这正是学校应该赋予创业者的立身之本,可见在学校进行大学生创业综合性教育十分重要。

2.创业实践选择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在创业实践选择上呈现以下特点:(1)在创业时间选择上,在校期间4.2%,毕业时12.8%,工作一段后68.2%,只要有创业意愿随时可以14.8%,可见大学生在创业时充分考虑创业所需基本条件因素,创业不冲动、不盲从,注意社会经验和人脉关系的积累,一般是在对社会有较深认知的基础上开始创业,选择创业时机慎重理性,以保证创业成功率。创业之前准备工作,参加创业计划大赛20.5%,看创业书籍18.6%,到企业实习42.4%,求助创业型企业家18.5%,可见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注意理论知识储备、实地考察学习和求助创业成功人士三者的兼顾,特别是重视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创业成功的必要因素,然后才从事创业工作。在创业形式的选择上,60.6%的学会选择“合伙创业”,28.2%选择“自主创业”,仅有11.2%的学生选择“家庭创业”。从中可以发现,在校大学生已具有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绝大部分都选择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创业,这可能和现在社会竞争激烈,个人的力量、精力、资金、时间、人脉、经验有限有关,采取合作的方式更有利于创业的成功,降低风险。同时,从中反映出大学生较强的独立意识,不愿囿于传统的家庭创业模式或者依靠长辈的基业,具有一定的开拓和创业精神,同时也是家庭长辈创业精神在他们身上的反映和延续。(2)创业领域多样化,富有时代特征,方向明确。选择生活服务业32.4%,专业咨询业l2.8%,生产制造业l5.2%,创意服务业39.6%。这一方面反映大学生就业期望值的下降,大家愿意从事第三产业,而较少涉足第一、二产业,同时又能与现代经济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规避创业风险。创意服务业占主流反映创业中的精髓就是创新,有创新性的创意服务模式才是成功的关键。在创业区域空间选择上,比例分布均匀,根据创业方向决定地理位置的选择这是科学合理的。在选择创业伙伴时,有经验的人48.2%,学历高的人7.2%,有资金基础的人44.6%,这表明创业经验和创业资金成为在校学生创业过程中最欠缺的,同时也反映了学历并不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学历的高低不是寻找创业伙伴的必备条件。(3)面对创业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学生通过向政府部门申请资金的有28.2%,通过向银行贷款的有56.4%,通过吸引风险投资的有28.2%,通过向亲朋好友借钱的有35.2%,自己积累的有63.8%,其他的有8.2%,在这些情况中选择最多的是向银行贷款和自己积累这两方面。现实中大学生创业除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外主要的是资金问题,由于银行贷款的利息高和自己的积累有限,所以造成学生筹集资金上面临困境,导致很多创业想法只是停留在设想阶段。

3.创业教育与支持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在开展创业指导课程形式与学生对此课程的需求中:必修课19.2%,选修课17.6%,专题讲座23.6%,组织课外创业活动或创业竞赛45.9%,聘请专家专项辅导62.5%,各种创业模拟实践活动成为学生提升创业素质的主要途径,聘请专家专项辅导可以弥补本院创业教师实战性教学能力不足的缺陷,使创业教育从校园走入社会,加强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实践性。在“最希望高校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是什么”的选项中,依次顺序是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知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是提升他们创业素质的核心内容。在学院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学生希望课程内容注重:市场营销25.3%,财务管理15.9%,企业实务23.5%,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32.8%,与自己创业方向相同的实践活动29.3%,加强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训练,是有利于当代学生自我中心特征消解,更易于溶入社会。学生对创业的了解淡薄,可能促使他们在未来的创业存在盲目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资金不足,没有好的创业方向35.2%;经验不足,缺乏社会关系40.2%;要考虑继深造8.1%;亲人的反对8.9%;面对风险心理承受能力不足10.3%。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创业中面临的首要障碍是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与资金不足。因此希望在大学的学习、工作中提高自己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填补在创业中的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的缺陷,这就是为什么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希望能在社会做兼职的根本原因。在“大学生创业最需要什么?”的选择中,最需要的依次顺序是学校提供各类创业培育与服务、个人强烈的价值志向、大学生创业基金支持、得到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与服务、个人或团队研究成果或专利。个人强烈的价值志向是形成和推动创业行为的内驱力,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创业素质的起点,学院应将此项工作贯穿始终。在“学院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应该采取何种措施”的调查中,学校提供配套资金48.2% ;纳人大学创业园区提供场地、实训设备等环境和服务90.2%;将创业课程纳入必修课25.3%。因此,学院建构有效的创业教育运行和保障机制,为学生自主开展创业实践提供资金、环境、政策和其他条件方面的支持,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创业能力为日后成功创业夯实基础。

三、结论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的结论:

1、要转变教育理念,调整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要有开放办学的理念,全方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综合性素质的创业人才,营造创客氛围,逐渐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2、整合校内资源,构建创业教育的实现机制。实行课程改革,强调和尊重学生参与课程设置的权力,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建设适应创业教育的师资,通过教学、科研、实习和技术开发、企业挂职锻练、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创业教育教师。

3、优化校外环境,发挥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做好创业政策的落实与完善,帮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运用、争取创业政策;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地方政府可采取类似发达国家的政府、社会、银行三条渠道争取专项基金和贷款的做法,设立一定资金规模的“大学生创业基金”,政府或企业学校担保贴息贷款,信用担保贷款等。同时可以由政府组织设立科技创业园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平台和“孵化台”;强化创业培训;完善服务体系等。

4、通过学生模拟实验,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一是利用实习期间进行创业实践训练,主要方式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参观访问是有明确主题的创业意识类的专题活动,如参观某个白手起家现已成为明星企业的民营企业,访问某个创业成功人士,请他介绍创业的奋斗历程等。二是尝试创业模式,即利用假期到公司去打工或参与别人的创业活动。也可尝试营销、竞技类的实践活动。还可以结合专业优势和个人特长举办各种培训班或开发、设计新产品等。此外,实践活动通过吸引校外相关专业学生和本校外专业学生的参与,为学生间交流、沟通提供平台,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三是模拟性实践,参加创业实践情景的模拟,进行有关创业话动的情景体验或拟出创业计划、创办虚拟公司等,如“ERP企业沙盘模拟大赛”、“跳蚤(二手)市场”、“模拟营销策划大赛”、“模拟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

[参考文献]

[1]金超帆,郑云龙,董若涵,郑明远,钟月h.大学生创业成功要素实证研究[J]. 北方经济. 2011(08).

[2]朱其训.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J]. 华东经济管理. 2010(06).

[3]纳生・阿森著,陈奎宁主译:美国创业宝典[D].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02).

篇9

【关键词】学生;沟通能力;课堂语言;优化

沟通能力是大学生应该培养的基本能力,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这既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础,也是充分展示大学生其他能力的前提。沟通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但作为大学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的作用不可忽视,又由于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语言来完成,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课堂语言对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教师课堂语言的感染力会影响学生的沟通意愿

沟通意愿是提升沟通能力的基础,沟通能力需要在沟通意愿的驱动下通过不断练习而提高。大学课堂既是知识传授的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能力培养的舞台,相比高中课堂,大学课堂更为开放,更为轻松,有更多的课堂互动与交流,既有与老师的交流,也有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这种课堂交流无疑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带来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前提是学生要有课堂交流的意愿,在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课堂环境下,学生难以激起沟通的兴趣,只会有睡觉、玩手机、看杂志的意愿,这种课堂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不能带来任何帮助。学生的课堂交流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上课激情和感染力的影响,这种激情和感染力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语言(包括肢体语言)体现出来,一个活力四射、激情洋溢的教师能散发出最大的课堂魅力,会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使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并踊跃的参与到课堂沟通中来,相反,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毫无生气,用平铺直叙的语言贯穿课堂始终,学生就没机会也不会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也就成了教师一人味同嚼蜡的表演。

(二)教师课堂语言的灵活性会影响学生的沟通技巧

沟通技巧反映的是人应对特殊交往环境的应变能力,它使人能更好的解决沟通中的难题。教师靠语言来组织教学,应该注重课堂用语的灵活性,一方面使课堂生动活泼,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领悟到一些沟通技巧。教师语言的灵活性一方面体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气、语速、语调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体现为在特定教学情景下教学用语的变化。首先,教师整个课堂的语气语调应该富于变化,在特别强调时加重语气,激情澎湃时加快语速,婉转灵动时变换语调,这样就容易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课堂的学习气氛。其次,在不同教学情景下,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丰富多彩。如在课堂导入用语上,可以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以是故意设疑,留下悬念;还可以是案例引入,娓娓道来,总之一上课就要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再如,在学生思维停滞时,用启迪的语言来点拨学生;在课堂气氛过于严肃时,用幽默的语言来舒缓氛围;当课堂讨论出现争执时,用专业的语言来点评缓解;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含蓄的语言来提醒回归;当学生消极应对时,用暖心的语言来鼓励其振作。尽管教师不是演说家,也不是表演家,但这并不能成为教师不认真钻研课堂语言的理由,只要教师真正热爱教学,真正关爱学生,就一定能够在课堂语言上做得更好,让课堂语言成为整个课堂的粘合剂,剂,催化剂。

(三)教师课堂语言的知识性会影响学生的沟通水准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阵地,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所以课堂语言首先应该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而不能停留在对基本概念及特点的解释这一层面。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理论讲述,还是案例分析,或是课堂讨论,教师的课堂语言都应该体现出严密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对理论或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认识,提升学习的层次,而不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教师课堂语言的知识性会对学生的沟通水准会带来重要影响,它会影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使学生在沟通中难以深刻认识和把握问题的实质,而是泛泛而谈地停留于问题的表面,从而影响沟通的效率或阻碍沟通的深入进行。

二、学生沟通能力培养视角下大学教师课堂语言的优化途径

(一)表达准确清楚,让沟通更顺畅

准确表达教学内容是课堂有效沟通的起码要求,这种准确性要求教师深刻领会教学大纲,透彻把握知识体系,在教学中不能曲解教学内容,不能肢解教学语言,更不能不懂装懂,随意杜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体现严谨的教学态度,注重课堂用语的准确严密性,把教学信息以清楚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在教师清晰流畅的语言中准确获取知识。如果语言似是而非,含混其词,甚至于逻辑混乱,前后矛盾,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影响到课堂沟通的顺利进行。在日常沟通中,准确表达信息也是双方有效沟通的基本条件,如果表达不准确,词不达意,造成信息缺失或模糊,一方就无法准确理解另一方的意思,造成沟通障碍,形成无效沟通。社会生活中几乎所有岗位都要求职员能向服务对象准确传递信息,特别是销售类和服务类岗位,向顾客或用户准确介绍产品或服务的特点,这是一位合格职员的基本要求,也是与服务对象顺畅沟通的重要保证。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以自身的严谨和示范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日常沟通中注意表达的准确。

(二)表达幽默睿智,让沟通更轻松

前苏联教育家思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的教学幽默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激活愉悦情绪,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不再是一件苦差事,每个人都很轻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当然,我们无法要求教师整堂课都妙语连珠,毕竟讲课不是相声或小品表演,但一堂课中,教师总有凸现智慧光芒的时候,此时恰到好处的幽默既展示出教师的睿智,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为重要的是,长期身处这种气氛轻松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心态也容易发生积极的变化,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乐观情绪与幽默细胞,让沟通更轻松。在职场上,幽默同样非常重要,它是缓解顾客抵触、拉近彼此距离、更快融入集体的有效方法。如在销售过程中,顾客对于销售人员总是抱有防备或不信任心理,总是以一种怀疑的眼光来对待销售人员的推销,在这种情况下,销售人员就要适时展示自己的幽默,运用幽默来拉近与顾客的心理距离,化解顾客的排斥情绪,建立起亲和的沟通渠道。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博学而机智,充分展示自身的幽默,让课堂沟通更轻松,让学生感受幽默对沟通带来的积极作用。

(三)表达身心投入,让沟通更真诚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全身心投入,充满教学激情,让学生感受教师的敬业与真诚。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一个人在激情状态下常常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焕发出巨大的能量。每个老师在课堂上也许有其独特的教学风格,但无论其风格如何,上课都不能缺少激情,教师的激情体现的是其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的真诚。当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得活力四射时,他的语言抑扬顿挫,有张有弛,他的讲课深入浅出,有声有色。这种课堂魅力也会深深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使学生兴奋,使学生思考。同样在职场上,激情与真诚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在目前商业道德令人忧虑的情况下,真诚尤其可贵,它是建立双方信任的基石,也是化解双方冲突和推动沟通进程的良方。所以,教师应以自身的投入与真诚给每一位学生以示范,在工作中应该投入激情,要与顾客真诚相待,从而换取顾客的信任与回报。

(四)表达丰富多样,让沟通更灵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应该随教学环节以及学生状态的不同而相应变化。例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用悬念式语言吸引学生思考,在进入教学主题后,用陈述式语言讲授教学内容,在案例分析时,用启迪式语言鼓励学生探讨,在课堂结束时,用总结性语言概括课堂内容。另外,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在语言交流上也应予以区别,有些学生性格偏内向,对教师的批评非常敏感,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尽量多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其大胆表现。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既要通过表扬来肯定,也要中肯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教师在课堂语言上的这种灵活性为学生的日常沟通树立了一个学习榜样,让学生领悟到沟通要因人而异,灵活应变。在职场中,沟通环境和沟通对象远比课堂复杂,灵活沟通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在商务沟通中,由于理解的差异或目标的不同,常常使沟通陷入僵局,这时双方就要展示出沟通的灵活性,变换沟通的形式、转变沟通的策略、改变沟通的内容或调整沟通的步骤等等,以利于化解僵局。另外,对于不同性格特点的沟通对象,在沟通策略上应该灵活应对,对于优柔寡断的顾客,沟通上多一些自信的推荐;对于自以为是的顾客,沟通上多一些专业的解说;对于知识渊博的顾客,沟通上多一些由衷的赞许;对于沉着冷静型的顾客,沟通上多一些严谨的分析,通过这种针对性的策略调整来提高沟通的效率,促进沟通的顺利进行。

三、结论

教师精彩的课堂语言一方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为此,教师应加强课堂语言的研究与实践,充分展现课堂语言的魅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44-245.

[2]林思宁,危波.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沟通[J].中外教育,2001(3):32-33.

[3]刘继芳.国内外教师课堂沟通方式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76-78.

[4]李新娥,孙克民.高校课堂沟通能力训练方案设计及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26):

52-53.

[5]曹永莉.重视课堂语言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甘肃教育,2012(1):60-61.

[6]柳青.谈教师课堂语言的有效性[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2(3):29-30.

[7]孙涛.论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J].考试周刊,2012(23):176-177.

[8]陈静.教师课堂语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作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8):

75-76.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团队 沟通 问题 团队成员

课 题:本论文得到吉首大学创新性学习项目“基于沟通视角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管理研究”的支持。

大学生创业现象在我国高校已不少见,但其成功率低的问题却时时显现。团队没有进行有效沟通是导致创业失败的直接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展开了研究。

一、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特征

团队是大学生创业活动的主体,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对创业起着关键性作用。我们可以从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员的能力结构、团队的组织结构、创业模式等多角度去全面了解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特征。

1.团队成员能力缺乏

作为团队成员,大学生的本身素养和特质、能力对团队的影响颇为重要。而大学生团队的成员都是在校或者刚毕业不久的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了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团队成员在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与社会接触少,对市场缺乏了解,自身知识结构相对简单,知识拓展性较差。大学生往往只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对创业必需的其他知识如团队管理知之甚少,各方面的能力有限,不利于团队的持久经营。

2.团队成员组织松散

大学生创业团队大多数由一些关系很好的伙伴组成,团队中没有绝对领导者,成员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进行定位和分工,成员职责不清。这种团队结构松散,缺乏核心,决策效率和执行力低下,成员容易发生冲突。

3.团队创业模式单一

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实践起步比较晚,创业环境不成熟,思想及阅历不够,造成对创业及团队精神的认识肤浅。创业团队虽然有别于学校常见的社团管理模式,但是这种组织构架,不够完善和规范。

二、沟通在大学生创业团队中的价值分析

沟通在大学生创业团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沟通是提升大学生创业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是团队凝聚力的必需条件,对团队潜能的发挥起主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具有凝聚力且高效的团队,必然需要成员之间良好沟通,广泛运用沟通的技巧,提高沟通的效率,营造一种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关注、支持交流、降低防卫的气氛。只有采取灵活的沟通技巧,才能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2.沟通是推动大学生创业团队绩效的重要方式

从创业团队目标实现的过程来看,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沟通,沟通是创业团队管理的中心,离开沟通,创业团队的绩效就不可能实现。在与创业团队成员沟通后,了解成员的想法和需求,激励成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创业团队的士气,以强化创业团队整体的绩效目标。

3.沟通是激发大学生创业团队创造力的重要渠道

沟通对团队创造力的激l和影响有着重要意义,沟通为团队创造力所需的知识提供基础。沟通可以使成员之间、成员与创业团队之间建立信赖关系,相互之间进行信息分享和交流,从而有效地进行团队专业知识和信息的创新整合,提高成员的创造力。

三、大学生创业团队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发展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沟通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1.团队成员的个性差异导致沟通问题

团队成员之间存在性格差异、不同见解,导致在沟通交流方面有矛盾和冲突。团队成员来源广泛,大部分是来自各个学院的优秀学生,加入创业团队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志趣相投的同学或者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彼此熟识的团队成员在短期内能够保持一定的凝聚力。但是性格都较强或者都较弱,会让团队在沟通时成为“争吵”的平台,总是不能沟通好,以至于团队不能很好发展下去。

2.利润分配方案设计的偏差导致沟通问题

团队在创立初期无明确的利润分配方案,后期因利润分配在沟通上产生矛盾。在企业发展初期,没有明确提出以后企业发展成功后具体的利润分配激励方案,而等到项目做大,企业规模扩大,利润额增长的时候,团队成员就会因为利润的分配发生争执,因为奖金产生矛盾。调查显示,90%的企业在创业初期因利润分配不当走向了关门倒闭的道路。这些倒闭的企业不是没有挣到钱,相反是挣到了钱,因为利润分配产生分歧。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应该获得更多的利润,再加上沟通时情绪不稳定,导致不能沟通协商好,最终分道扬镳。

3.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沟通问题

创业团队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这也是引发沟通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当发生重大事故时,没有合理完善的管理沟通制度,可能会互相推卸责任。团队内部尽管有管理层和基层之分,但是成员之间互相熟悉,沟通不当时,接受任务的一方觉得任务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就不会认真地去完成。有时候任务通过某个沟通渠道下达了,对方却没有及时接受或者看到消息,导致任务执行不力等各种问题。

四、改善大学生创业团队沟通局面的方法

基于以上导致大学生创业团队沟通问题的原因,提出以下三个改善沟通局面的方法。

1.要注重团队成员个性,丰富沟通的方式技巧

世界上每个人的性格不同,通过对团队成员的调查了解,将个性和能力合适的成员分配到一个领域或者工作中,成员个性能力互补,这样可以增加组织的活力和柔性。因此,团队成员的性格类型应该强、弱、柔互补,这样可以减少矛盾。

2.要优化利润分配方案,创设沟通的利益条件

优化利润分配方案,建立合理而有挑战性的薪酬考核体系。在具备竞争力的前提下,按贡献大小、能力和绩效成绩等综合因素予以合理分配。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可以建立一套对大家来说可以接受的薪酬体系,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3.要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指定一些沟通的媒介

整合沟通渠道、沟通手段,逐步制定和完善管理沟通的各项政策制度。因此,需要分析大学生团队建设中各个阶段的沟通手段、渠道,以及团队成员对相关渠道、手段的掌握程度,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手段。团队管理者为实现团队的有效沟通,需统一各个阶段的沟通工具,使团队成员快速掌握沟通内容。如采用 QQ、微信等沟通交流工具作为团队内部非正式沟通的工具,统一采用E- Mail 满足正式沟通信息传输的快速性要求等。在下达任务时,可提前通知时间和沟通渠道,以便接受者能够及时有效地去执行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富民,孙立莎:团队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管理,2015(27).

[2]王.我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问题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黄莉,彭旭超.浅析大学生团队的有效沟通[J].重庆与世界,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