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人际交往技巧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人际交往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人际交往技巧

篇1

[关键词]心理素质训练;高校;学生干部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006-01

1 团体心理训练简述

团体心理训练也称为团体心理行为训练,是应用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借助体验式培训作为媒介手段的一种心理行为训练方式,通过团体内人际的交互作用促进个体成员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优化与他人的关系,学习积极的态度与行方式,实现生理、心理、精神三者关系的平衡与良性发展[1]。心理行为训练通过设置一些符合组织团队建设、个体情景应对的相关内容,让参加训练的受训人员在特定情境中得到情绪的宣泄和体验;在团队合作中增强团队的了解、沟通与融合,有效缓解个体压力与组织压力。

此训练模式有较强的针对性,在训练时会设定主题框架,设置的场地根据需要可选择在室内或室内,以心理游戏和活动为主要载体,注重在参与中体验和感悟,提倡在活动中感受、分享、领悟、成长,从而实现以自我完善、发展团体为目的的心理辅导方式。在学生干部队伍中开展团体心理素质训练,有助于学生干部的自我优化,开发潜能,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情绪调控能力,从而优化心理素质,更有效地的发挥学生干部的效能,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提升学生干部整体的工作效能。

2 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现状分析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将成绩作为学生升学的最主要标准,其它的只作参考。大学生从生理年龄上看应该是思想和心智趋于成熟的阶段,但由于前期缺少思想和心智方面的关注与引导,及社会阅历的缺乏,加上升入大学后独立面对生活、学习、交往、情感及就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中总人数的54.4%是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大学生中有28%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最近的几次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中,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为16%,大学生心理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2]。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以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思想积极、活跃的学生群体,他们既是学生又是管理者,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整个学生工作的效能。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往往会出现缺乏语言表达技巧、人际交往能力不足、不能够及时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缺少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工作中缺少创新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他们渴望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自己得到锻炼的同时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这使得学生干部除了要面对一名普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诸多问题,同时还要应对学生干部工作中的工作压力,这对于一部分学生干部来说就会出现心理超负荷的现象,出现心理的亚健康状态,甚至是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3 心理训练在提升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中的应用

3.1 在提升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3.1.1 人际交往训练

(1)人际交往训练的原则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在对学生干部进行人际交往训练的过程中应遵守以下原则:平等原则、真诚原则、宽容原则、守信原则和互助合作原则。

(2)训练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干部的人际交往技巧

在训练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技巧主要包括:(a)学会倾听:切勿多话,不要插话,用心了解对方的真正需要;真诚关注,以积极的态度用心聆听;对事不对人,无论对方是谁,之前和你的关系如何,要注意对方说话的内容。(b)把握交谈的艺术:寻找共同点,在最初的交流中即使是一点点的相同也会带来惊喜和共鸣;同理心,这是心理咨询的术语,也叫同感、共情,指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看问题,能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学会拒绝,对于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勇于说不,向对方说明原因;遇到人际冲突,以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在交往中可以多使用幽默的语言调节交流的氛围。(c)注重非语言的沟通技巧,例如着装、面部表情、体态语言及距离等。(d)注重团队的合作,学会欣赏队友的优点,时刻反省自己、完善自己,学会站在自己和他人的立场来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3) 人际交往训练的内容

人际交往训练包括:人际突破训练(认识和了解他人)、同理心训练、交往真诚感训练、交往中的拒绝训练及团队合作训练。

3.2 提升学生干部人际交往的作用

学生干部是老师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要更多的与不同的学生和老师接触,只有具备了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够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干部自身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及智能等心理品质的发展,不断的完善自我,确立统一的人生价值观。

3.2 在语言表达能力上的应用

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更需后天的不断锻炼。在实际生活中每个正常的人都要说话,但语言表达能力却大有不同。对于学生干部而言,较强的表达能力更有助于其组织活动和传达工作任务,从而圆满的完成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其工作效能。 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主要包括:形象设计训练、言辞表达能力训练、非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及临场能力训练等。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非一日之功,单纯的团体训练毕竟有限,其效果未必十分明显,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干部掌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和技巧,注重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让其在工作中一点一滴的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3.4 在情绪调节上的应用

大学生处于心智的不完全成熟期,其情绪的特点是情绪丰富,但情感的稳定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大学生的情绪丰富多彩、具有冲动性和爆发性、情绪活动易于心境化、情绪具有想象性的特点等[3]。对于学生干部而言,由于工作中面对不同的人和事,要处理好诸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因此他们将面对比普通同学多得多的困难和压力,从而容易产生较多的不良情绪,故加强其情绪调节训练是尤为必要的。

情绪调节训练主要包括:(1)情绪表达训练:受训者通过对情绪的了解,学会正确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在适当的情景下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学会坦然接受和面对自己的情绪;(2)情绪转换训练:旨在提升个人对情绪变化规律的认识,学习寻找引绪的诱因,掌握缓解与转化情绪的方法,学会用恰当的方法释放情绪;(3)减轻压力训练:使其正确认识压力,了解压力的源头及压力对情绪的影响,以及压力的双面性,学会调节压力,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压力源,减轻压力的伤害。

参考文献

[1]白羽.改变心力――团体心理训练与潜能激发[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和谐人际关系;网络环境;小组协作学习

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学习(以下简称协作学习)是指借助Internet、In―tranet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组成协作小组,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者借助一定的网络交互平台,分工协作,互帮互助,发挥集体协同效应,共同完成任务。简言之,小组协作学习就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来支持的协同学习。我们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性个别化探索性学习,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对话交流模式。协作学习作学习既包含个体的自主学习,又包含一定的对话交流成分的协同学习。我们认为,协作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

基于资源共享的环境氛围

美国学者嘎斯基对协作学习进行了如下描述;“从本质上讲,协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二至六人组成的异质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协作学习是一种合作互助活动,必然有活动的规则和手段。协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斯来文教授认为:协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一系列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我们在开展协作学习活动中,将技术、信息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和谐作为“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学习”研究的核心问题。

(一)技术与资源设计。协作学习的学习资源的外延十分丰富,学习资源可以包括电子课程材料、相关知识库、原始数据库(超文本链接)等,以及与学习任务有关的作品、个人主页、学习心得等链接到如webQuest之类的学习环境上,此外还包括电子教辅材、电子图书馆、信息资源库以及其他网络资源、人际资源等。如何充分广泛和高效利用这些资源,就是我们研究的问题。我们在研究中注重落实“科学设计”“优化应用”“和谐共享”。

首先,科学设计。学习资源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在信息海洋中游泳的本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协作学习的基本特点是一种基于在线资源的、以互动为载体,以协作为形式学习方式。学习资源设计必须有助于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和互动的协作形式。学习资源设计的基本策略是要围绕所确定的学习主题和任务,应以超媒体的形式提供各种开放的相关资源,以鼓励学生对信息的搜索、选择、整合、评价和应用。例如我们在组织学生学习唐代诗歌专题时,我们将唐诗兴衰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战争、艺术等背景资料,整合在一起,提供在网上,让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行选择应用。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在学习系统每一节课程内容后面加上“知识链接”――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信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其次,优化应用。在资源应用中要尽可能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优势,将分散零散的资源加以整合,将非数字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形成强大的信息库,使整体优化之和倍于分散相加之和。以对历史人物评价为例,我们可以将人物有关的背景材料、经历、事迹、言行、著述、后人评价等资料打包传到资源库,向学生提供分析评价人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设置了系列问题,布置学习任务,引领协作小组学习和探究,让学生学会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

第三,和谐共享。小组成员有寻找各自资料的范围与途径,分享这些学习资料就扩大了学习空间。单个体往往只能发现一部分关键资料,资料汇总时,各个方面就较齐全了。成员间分享的都是经过个人过滤的资料,这就缩短的寻找资料的过程,提高了学习效率。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和沟通,可以学习到别人看问题的角度;此外,一个成员可以通过间接人际关系得到别人帮助。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协作学习获得成功的前提。

(二)情境与氛围营造。协作学习情境是指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自然的情境,协作学习服务,而非独立的、隔离的个人化的情境。所以,情境创设应当包括情境中协作小组要完成的特定任务、特定任务中的角色以及为完成协作任务所需要的各种基本工具、材料、活动空间的描述等,并且这些设计结果都是与协作相关的数据信息,被存入协作资源库内。如我们可以设计“交流园地”,学生在园地中,就某主题进行讨论,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可以向专家、教师咨询。提供协作工具,如BBS、E―MAII、ICQ、电子讨论室等。选择研究问题,提供讨论议题,设计学习路径,提供必要资源等。这样就形成了网上的具有网络特点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以及在这些条件支撑下的协作学习氛围。

基于科学分组的人际关系

在网络环境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作,学习小组人际关系尤为重要,要建立和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划分学习组尤为至关重要。

协作学习小组的划分我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依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进行分组。我们采用学生自愿,教师调配的方法,教师指导与学生协商相结合。采用的方法是“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基本目的是通过分工协作、取长补短,适当竞争,实现共同进步。实践证明,这种分法,既可以充分发挥组内成员优势互补的长处,又能保证组间整体水平大致相当,便于采用竞争的策略。二是依据学习者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关系融洽程度分组。遵循自愿的原则,让学生自动结合。我们在某些时候,如进行专题学习时,对学生进行临时性分组,往往采用这种方法。

协作学习小组成员数目我们一般控制在4人,最多不超过6人。我们要求建组后,每小组组建QQ群或小组网页,建立协作学习平台:如BBS、E―MAII、ICQ、电子讨论室、聊天室等。通过协作学习懂得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的重要性,知道应用协作学习的方法、协作学习的优缺点以及评价方式;教师提出一些学习建议,鼓励学生,减轻学生学习的焦虑,使其放下包袱,轻松愉快的投入学习。

在协作学习中,学习者之间分工合作,既相互依赖性,又互相竞争。既是协助者,又是评价者,可在磨合、沟通中训练其有效的协作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对400名学生抽样调查,发现有50%,不善交往;有20%学生不愿交往;有5%的学生有交往恐惧心理。通过一学期协作学习后,不善交往的学生降到25%;不愿交往的学生降到5%;而有交往恐惧症的人没有了。

协作学习环境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对于每个学生而言,他能够帮助别人,也可以得到他人的帮助。协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负责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协作的态度,形成独立、自主、善于合作的人格。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对个体差异的包容能力和责任感。

基于共同任务的协作互动

协作学习的核心是让一群学习者“共同”去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它可以是问题解决,也可以是专题研究,还可以是个案设计。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大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承担最后的成果,因此学习者对知识的构建是在与学习伙伴的紧密沟通、协调和合作下逐渐形成的。

由此看来,协作学习的内驱力时是“完成共同任务”。为此,而进行“协作行动”,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语言行为、和谐的学习过程,是协作学习或得成果的关键。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应以自主学习为基础,协作学习为支架,竞争学习为辅助,构成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其基本程序是:

以上活动流程,可以简述为“接受任务”、“制定策略”、“分工协作”、“讨论竞争”和“伙伴互动”。通过组内成员伙伴式的密切沟通与积极配合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成果既要体现了集体智慧的结晶,又体现了每位成员做出的不同贡献。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挂钩,激励成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组间引入竞争,刺激和扩大组内协作效应,提高了学习效率。这样,协作、竞争和自主学习相统一,既避免了个人名次的过度竞争,又适当引入组间竞争,防止个人对集体的过度依赖,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良好内在品质的形成。

对学习小组评价既要要重视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的评价,既注重对小组内学习者的考评,更注重对学习小组整体的考评。例如,组内每一位成员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态度如何,作业表述是否清晰,理由是否足充,方法是否新颖,效果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等等。与此同时把整个小组的情况与别的小组进行比较,从而分成等级,给予合理评价。这些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的方法,不仅学习效果进行了公正的评价,也给学习小组提供了利用反馈改进学习的方法,并帮助他们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念。

从具体对学习者的评价要注意:一看协作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在组内的具体表现;二与小组成员之间的协同关系;三看个人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

篇3

【关键词】心理咨询;思想教育;大学生

随着观念的多元化,信息的数字化,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很多不容乐观的新现象和急待解决的新问题,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显得力不从心,于是越来越多的高校教育者意识到心理教育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性。

但现实问题是一方面现在高校思想教育者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很系统的学习心理学知识,更无从谈起具体运用;另一方面,即使掌握了一些心理咨询理论知识,也很难处理心理咨询和思想教育的方法和原则中众多冲突的地方,在实际操作中无所适从。而现在众多关于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的研究,多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很少涉及具体运用。笔者借鉴前人的理论研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了心理咨询在高校学生工作特别是思想教育面谈中的具体运用。

      一、心理咨询技术的原则在思想教育中的适度引入

心理咨询和思想教育的原则有很多是相冲突的,但适度借鉴和引入,会使思想教育工作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个人本位的适度引入

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中,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让生活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大学生觉得反感,觉得教育者根本不了解他们,甚至认为教育者虚伪,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适当引入心理咨询的“个人中心”,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反而容易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并不是让思想教育者去宣扬“个人主义”,而是“退”是为了更好的“进”。先用“个人中心”原则消除学生对传统思想教育的心理防御,指导学生做出对个人与集体都有利的行为。在学生有了良性体验的基础上,与其讨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二者利益达成一致;甚至当二者利益发生了矛盾,使学生在良性体验的基础上心甘情愿的为了集体做出牺牲。

       (二)助人自助观念的引入

助人自助,就是帮助来访者正视自己面临的问题,与他们共同探讨、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使之能更加积极主动地作出解决问题的选择,同时在以后遇到类似情况能够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再度陷入困境。思想教育者可以改变以往对学生单一的指导和灌输,在弄清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不要简单的主观的教育学生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而是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但究竟采取那一种方案,则要学生自己进行选择,并为自己作出的选择负责。如面对一个因和宿舍同学关系不和而想调宿舍的学生,简单的拒绝或是答应学生的要求都不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教育者和学生一起讨论搬宿舍是不是最好的办法,在新的宿舍出现新的人际问题又该怎样解决……一步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想要调宿舍是在逃避问题,最积极的办法就是直接面对,学会包容,学会如何与人交往。

(三)价值中立原则的引入

西方心理咨询,大都要求咨询师对当事人的自述内容不加评价,而且对当事人的价值观不做任何评判,即保持完全价值中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和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其对学生的价值观不能简单的采取中立的态度。特别是结合我国国情和当前心理咨询的实际状况来看,更不可不切实际的过分强调价值中立。可以采取 “中立”与“导向”的相互渗透,倾听时先中立(倾听技术将在后文介绍),分析后再导向的模式。这种“价值中立”不代表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而是在面谈早期采取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解除学生的心理防范意识的方法,能够更全面的掌握学生更真实思想动态,从而更好的灌输教育者的价值观。

       (四)保密性原则的引入

思想教育工作要求教育者有很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很强的政治责任感,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遵循相对公开的原则。这种公开性可以极大限度的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遏制不良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也使学生在心理上构成了一层厚厚的心理防线,致使教育者很难从学生口中了解真实、全面的情况。

心理咨询因涉及个人的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甚至隐私问题,保密性原则是咨询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也是咨询能有效进行的起码要求。在思想教育中,借鉴咨询的保密原则,处理好“隐”和“显”的问题,就会很大程度的取得学生的信任,做好学生工作。一些敏感问题当隐则隐,特别是当涉及到学生深层思想心理活动,教育者就更应该掌握处理问题的火候,知道哪些问题该向上级汇报,哪些问题只限于本人和当事人知道,哪些问题可以向其他学生通报,做到保密性和公开性的统一。

例如,在劝服外宿学生回校住宿的过程中,学生在信任的前提下跟辅导员坦白在和男朋友同居,经过辅导员的沟通和引导,她回到了学校住。在这个事情中,这位辅导员把上报学生处的外宿名单上写上了她的名字,但她同居的事情没有向任何人提起,事后又在班里看展了“大学生同居的利弊”的讨论。既完成了上级的任务,又适当保护了学生,帮助其更好的成长,同时通过引导遏制了学生群体中不良倾向的进一步发展。

二、心理咨询面谈技术在思想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心理咨询面谈技术看似简单,其实很有技巧,看似无心之举,其实步步为营。将这些技术巧用于思想教育中,会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一)学会倾听,以逸待劳

      倾听是心理咨询中的重要技术,是指咨询者认真、耐心地倾听来访者诉说的技巧。思想教育者大多习惯了“我说——你听”的教育模式,常常在时机未成熟的情形下,就急于给予教育,提供建议,告诉学生“你应该……” “你不能……”但常常是大道理说了不少,但却不见成效。当学生主动或者是被动找到你的时候,他们有时更需要的是倾听,需要自己的情感得到一个宣泄。只要你学会了听,等他说完了,也许问题就解决了。下面谈谈倾听技术的具体操作。实例分析:某学生期末考试结束,几门课程要补考,辅导员把该生找到了办公室。

回应1:xx,这么多门补考怎么行啊!在这样下去不要说学位证,毕业证都是问题啊,家长拿那么多钱给你读书,你对得起家长吗……分析:教育者的“先发制人”,让本来就很难受的学生更加的羞愧,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强烈的防御心理,本来有一肚子的话想和辅导员说,到了嗓子眼又咽了下去,一声不吭。

回应2:“xx,很想和你一起谈谈你的学习。”接下来主要是听学生说。分析:学生成绩差,原因有很多种,有的因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不刻苦;有的因为感情困扰,有的是因为学习方法不正确对学习失去兴趣……教育者采取“你说——我听”的模式,就抓住了问题的症结。

       (二)简述语意,一石三鸟

简述语意技术是指咨询员用自己的话,提纲挈领、简单扼要地将当事人所表达的内容回应给当事人,所简述的语意一般不超过或减少当事人叙述的内容。思想教育者把该项技术应用于平时的思想教育谈话中,可以实现三个目的:(1)能够传递出对该学生的关心与用心。(2)确定是否准确理解学生所表达的内容。(3)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出症结。

       (三)运用同理,引起共鸣

同理心技术是指咨询员一面聆听当事人叙述,一面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以感同身受的方式体验当事人主观的想法与情绪,然后跳出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将他对当事人的了解,传递给当事人知道。

       (四)复述技术

思想教育工作很多时候是主动进行的,而学生是处于被动受教育的状态,因此常常是你想听,学生却不想说。这时可以采用心理学咨询中的复述技术,就是在当事人描述的内容中,选择重要的部分复述一次,让当事人就复述的内容加以说明,或顺着复述的方向继续谈下去,实例分析:辅导员想通过一个学生调查同乡会活动的情况。该生:“……昨晚宿舍关门了,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要我出去喝酒……”接着学生沉默良久。

回应1:你的那个朋友是谁?分析:氛围严肃,可能使本来就有顾虑的学生开始思考是否谎报军情;回应2:一个朋友?分析:运用了重复,看似无心,解除了学生的警戒心,引导学生进一步讲述关于该朋友的更详细的信息。

       (五)自我揭示,示范引导

自我揭示又称自我开放或自我暴露,就是向交流的另一方表露自己半私人、私人和隐私性质的信息。教育者一般不喜欢和学生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其实,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教育者可以适当公开自己当时的个人感受以及过去类似经验和经历与学生分享,协助学生对自己的感觉、想法与行为后果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且从中得到积极的启示。自我揭示一方面产生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彼此的信任感,加深彼此关系,鼓励学生进一步吐露与探讨问题。

      三、实际运用中的几点体会

笔者认为,把心理咨询技术运用于思想教育中,是一种新的观念、态度和方法技巧的结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形式的探索,是一种思想与另外一种思想的沟通,更是一种经验与另外一种经验的相遇。(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适度借鉴心理咨询中的观念,处理好心理咨询和思想教育相冲突的地方,可以大大扩展学生工作思路和学生工作方法。(2)二者结合,大势所趋。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心理咨询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特别是高校教育者,要做的是站在时代最前列的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就更加需要掌握心理学知识,进行不断的学习。(3)技巧运用,经验总结。心理咨询技巧看似简单,但要真的在思想教育中用的恰到好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1]yang lei.助人自助——心理咨询的实质./xlzx/us/zrzz.htm

      [2]叶亚青.心理咨询技术应用示例.blog.sohu.com/me-

mbers/cat0red/494050.html2005-6-13

       [3]马立骥,张伯华.心理咨询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汪新亮.实现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的适度融合[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4(4).

       [5]何云先.论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5,(3).

       [6]马建青.思想教育工作者从事心理咨询的利弊[j].上海高校研究,1995,(4).

篇4

1学生“说”的重要性

在今天日益发展的信息社会中,社会实践必将越来越以“说”为主。因为人与人的情感沟通,需要语言的交流。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口头表达比书面表达起着更直接的交际作用,所以说话能力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通过口语交际教学与训练,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整合了 “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但是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却忽视了这个问题,因此,大部分学生能“写”而不能“说”,好“写”而不好“说”,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气氛沉闷不活跃,即使回答,也是词汇贫乏,语言空洞,条理不清,语无伦次,而这恰好与今天的“素质教育”相矛盾。有学者说到“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就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健康人际交往心理的形成”,这就告诫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加强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已经亟不可待了!

2学生不善于“说”的因素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十分重视了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但学生在讲话时结结巴巴、词不达意,言不成句现象仍很严重。甚至有的学生在讲话时抓头摸腮,面红耳赤,形态十分不雅。于是我在多年的教学心中早存解决这种状况的决心,经过多年地观察、调查和实践,我们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主观因素;就是学生在说话训练中存在很大的心理障碍。对自己缺乏信心,没有勇气,缺乏大胆参与和交流的意识。所以教学中学生存在“开口难”的现象。课堂交流、回答问题,要么闭口不谈,要么一言蔽之,这就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口语表达难以提高。有的学生表达能力差,很难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害怕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自己。

二是客观因素:也就是历史原因,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意识积淀给说话能力培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曾经有过这样一些人,他们所学众多,主修计谋兵略、策辩之术。他们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也可以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他们就是纵横家。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纵横家们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相当大部分的人把能说会道与花言巧语等同起来,甚至有人把“祸从口出,少说为佳,不说为妙”视为至理名言、生活哲学。直到今天不少人仍然信奉“沉默是金”的“生活真谛”,这就是学生“说”的能力难以提高的几大原因。

3几点经验与看法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根据多年的教学与实践经验我认为:

3.1首先应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信心,鼓足勇气,大胆参与到交流与回答问题中来,让学生想“说”[2]: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才能做幸福的缔造者。只要有了自信心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才什么事情都难不倒,学业或者事业才会成功,才能做一个最有出息的人。 当我们拥有了自信,学会了广交朋友,在朋友们推心置腹的话语才能给我们一种安慰,一种大胆说话的机会,一种锻炼你的场合,才能不怕任何人,敢于表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发表自己的见解。朋友能让我们远离孤独,能让我们融入社会而获得快乐。 没有友情的人生是暗淡的,就像大地失去了太阳的照耀,没有光彩。没有友情的人生是枯燥的,就像受了潮的火柴,任你怎样摩擦,也点燃不起生活的希望之火。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很多的朋友,以及朋友的关怀,才能理解人生的真谛,才能体会到“说”的乐趣!作为老师的我们要“为受窘的人说一句解围的话;为沮丧的人说一句鼓励的话;为疑惑的人说一句点醒的话;为无助的人说一句支持的话。为成功的人也要说一句赞美与喝彩的话”[3]。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克服心里障碍,增强他们的信心 ,才能让他们想说。这一点非常重要。

3.2创设“语境”,让学生“敢说”。 要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首先应该让学生敢于开口说。既然要让学生敢“说”,那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首先要注意的问题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那么,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建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师爱是和谐师生关系之魂。没有爱,教育的阳光无法照射进孩子的心灵。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挚的师爱,师生才能彼此尊重、理解、信任,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知道他们爱什么,想什么、恨什么。要在教学中真正发现、了解、认识学生的各个方面。爱护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多与学生交流,多与他们沟通,将枯燥的课堂变成充满自由和智慧的一种互动学习的天堂。要怀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观念,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平等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时刻紧绷着脸的师道尊严。我们把爱心带进课堂的时候切莫忘了把微笑带进课堂。只有建立了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学才可能顺利进行,学生才敢于开口。

3.3训练“说”的方法,让学生“会说”

3.3.1课前三分钟训练法。即每节语文课之前老师用三分钟时间,按一定顺序轮流让一至二名学生口头表述。当然老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采取不同要求:低年级时,可以要求背诵一首古诗或讲一个小故事;中年级时,完成叙述一件新鲜事、收获、见闻等;高年级时,可以让学生阐述对某件事情的见解和主张等。学生表述时,老师不能因为学生的表述不清而犯愁,应耐心倾听,循循善诱,激发学生表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想说、敢说、会说、爱说,同时给预正确的评价和鼓励。如:有一次,一名学生在谈他解出了一道趣味题后的兴奋心情时,显得非常激动,但语不达意,手舞足蹈地比划着,我及时启发和引导他把内心的兴奋及甜美之情表达清楚,并马上表扬他(这位同学,发言积极,不但说得生动,而且还能用手势帮助表达,这非常好,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全班同学一下将敬佩的目光投向了他,我又示意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他,从那以后,他不负老师的重望,积极主动地发言,活拨乐观地与同学交往。

3.3.2利用课文插图,练习说话。小学课文中配有大量的彩色插图,这些插图新颖活泼,富有儿童情趣,学生比较喜欢看。插图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看插图,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理解课文的能力,更是锻炼学生说话能力的好机会。观察插图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内容,数量、形状、颜色等各个方面都要仔细观察,有的还要看出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但这些还只是现象,我们还要进一步启发学生想一想,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例如;低年级课本《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中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插图画的是乌鸦喝不到水。教师让学生看图思考:图上都有什么?乌鸦心情怎么样?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图上有一只乌鸦,它正在找水喝。它找到半瓶水,但是瓶口较小,乌鸦喝不到水。乌鸦心里很着急,瓶子旁边还有许多小石子。第二幅插图是乌鸦喝着水了。教师让学生看图思考:乌鸦喝着水了吗?他是用什么方法喝的水?乌鸦心情怎么样?引导学生说出:乌鸦很聪明,他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乌鸦喝着水了,他高兴得笑了,眼睛都笑成一条缝了。

3.3.3诵读训练法。诵读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常用形式之一。语言生动优美,情感性较强的课文及其它朗读材料,可以让学生多朗读,通过朗读感知其中的内容、情感、语气和语调等,学生读后就会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老师就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表述其感受,这样既使口语和书面语联系起来,又能很好的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如:上《秋天到了》一课时,就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后便自然知道课文内容,再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就能表述清楚。

3.3.4复述训练法。复述课文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一种手段。复述就是将自已感知的课文内容表述出来。复述分评述、简述、摘要、综述几种形式[4]。学生复述时教师应点拨、指导学生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复述时,教师不能唯恐学生复述不周,或浪费时间,应耐心地引导,帮助梳理复述顺序,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组织自己的语言,这样既达到巩固课文学习的目的,又能提高学生说话的技能,由此加强说话训练。如:我在上《乌鸦喝水》一文时,学生反复朗读后复述故事,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复述。这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总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它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通过训练,不仅可以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还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等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冯丽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说话能力的培养[J].

篇5

〔关键词〕情绪障碍;技能策略;干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2-0008-03

自20世纪90年代儿童情绪障碍这个名词在国内明确提出后,定义的界定一直是各家之言。根据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我们认为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和青少年是那些有长期的情绪困扰和家庭、学校、社会所不能接受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儿童和青少年。他们在家庭里经常和父母吵架、欺负弟妹,在学校里屡受纪律处分,在社会上严重违反公共秩序,打架斗殴成性,甚至染上如吸毒、偷窃、赌博等不良习惯(严重者会出现如吸毒、偷窃、赌博等违法行为)。”[1]

由于情绪障碍学生行为与情绪的异常,他们通常在社会性和学业(social and academic behaviors)方面有很大的困难,也经常展现出分心、冲动、违抗、攻击及缺乏独立工作技巧等特征,这些特征行为也导致了不良的教室行为表现和学业成就(Levendoski &Cartledge, 2000)。因此对情绪障碍学生辅导的策略多偏重行为方面的辅导以及社会技巧方面的训练,此外,因其行为问题而衍生的学业问题,部分学者亦提供了相关的学业指导策略。

总括目前对情绪障碍学生的技能训练,多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增加社会交往的技能(社会目标);(2)学习用社会接纳的方式去表达情感和表现行为(情绪和行为目标);(3)增加学业技能和职业选择的能力(学业目标)。

一、情绪障碍的社会技能训练

社会能力的培养及社会技能训练,一直是情绪障碍教学的重要课程,其课程内容重点包括强调训练学生的基本沟通、情绪控制、压力处理、合作训练与问题解决、冲突处理等项目。

1.自我示范(self-modeling):情绪障碍儿童的行为训练

自我示范(self-modeling)是一种“通过观察自己参与适应的画面而产生的干预策略”。一般的做法是,拍摄一些值得仿效的行为画面,剪辑成2~4分钟的录像带,通过让情绪障碍学生反复地观看来作为训练或治疗草案以加强其社交技能或适应有挑战性的环境(Dowrick, 1999)[2]。

自我示范的有效性可以用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中的自我效能感和观察学习理论来解释。通过让儿童看自己语言行为的自我示范的画面(证明他在课堂参与谈论的剪辑),提高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进一步说,展示言语行为的录像带修正了他们对自我效能感的信念,使其相信自己可以和老师以及同学进行流畅的交谈并在行动中慢慢做到了这一点。与自我示范一样,向儿童呈现真实的或电影的理想行为榜样示范也是一种改善行为的较好方法。研究者还确认了一些促进榜样作用的措施:提供多个榜样从事理想行为;榜样表现多样化行为以促使观察者反应的多样化;让观察者觉察到自己与榜样的相似性;在观察之后提供行为演练的机会。

2.海龟式训练:情绪障碍儿童的自我控制训练

对于容易冲动与焦虑的严重情绪障碍学生,放松训练可以减轻其焦躁而达到心理上的平静。听音乐、静坐、冥想、“海龟式控制”等都是不错的方法。

这里我们着重介绍美国的PATHS课程中实施的“海龟式控制”训练。这个技术最初应用在特殊教育的课堂中(如学前班和幼儿园的情境中),教师根据课堂需要制定一系列伴随着强化物的课程,通过海龟技术来教导和强化儿童自我控制的行为。通过这一系列的课程,孩子被告诉一个关于一只年轻海龟的隐喻性故事,这只有着人际交往和学习困难的小海龟因为不能“停下来去思考”而非常难过,在一只很有智慧的老海龟的帮助下,这只小海龟学会了自我控制的技巧,就是当思绪混乱的时候把头和四肢都缩进自己的壳里。孩子们通过练习“做那只海龟”:蜷曲胳膊,再接着走三步让自己平静下来,接着跟老师讨论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感受。

“海龟式控制”训练也可以跟“放松训练”和“内在语言”结合使用。如:首先要求学生坐下,深呼吸,想象自己是一只碰到危险的海龟,将整个身体缩在壳里面,默念头部放松、颈部放松、手臂放松……逐步放松,全身都放松,当学生不再害怕或行动时,再开始想办法解决问题。而“内在语言”就是教导容易冲动的孩子,在做任何事之前,可用其“内在语言”采取“停,1、2、3……10”或“停,我可不可以不这样做;我这样做有什么后果;这样做能不能得到我想要的”等步骤,来增强自我控制,提高注意力。

二、情绪障碍的情感性技能训练

情绪在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方面所起作用的证据表明,我们需要对不健康的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予以干预,借以预防由此引起的障碍及其不良后果。特别要针对高风险儿童发展适当的情绪调节技术,以减少问题行为的出现。

针对情绪障碍高风险学生情感性社会技能缺乏的特点,加强情感表达、感受和控制的情绪教育非常重要。情绪教育一般由情绪的评估与辨识、情绪的表达与管理、延迟满足、克制冲动、减轻压力和情绪运用这七个方面的内容来实施。

1.情绪障碍儿童的情绪表达训练

情绪是交流中的重要信号,如果情绪障碍的孩子学会聆听自己的感觉是如何表达的,他们就能利用这些信息去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PATHS课程设置了包括35节重在教授情感表达和人际理解的情感训练,来教育孩子有选择性地表达情绪。

情感单元包括两个普遍化的外显的技术。第一个就是用“感觉表情”。在第一个感觉课上,儿童制作他们的“感觉盒子。”在教师的讲解下明白情绪的概念后,儿童用个人化的感觉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随着课程的推进,儿童的盒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表情,从基本的情绪开始(高兴、悲伤、生气……),发展到复杂的情绪状态(嫉妒、愧疚、骄傲……)。他们促进孩子对感觉变化的理解(如当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内在情绪状态发生变化时,他们可以用具体的方式通过身体上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感觉表情)。

2. 情绪障碍儿童情绪爆发控制训练

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脾气及容易感到生气愤怒,进而产生攻击行为是情绪障碍者很常见的问题(Etscheidt, 1991)。因此,教导这些学生如何控制及处理愤怒的情绪将会相当有助于他们长期调适能力(long-term adjustment) 的提升(Yell,Robinson, & Drasgow , 2001)[3]。

有关的文献探讨发现,认知行为策略(cognitive behavior strategy)在处理青少年愤怒及攻击行为的问题有显著的效果(Feindler & Ecton ,1986;Robinson, Smith,Miller & Brownell ,1999)。运用认知行为策略去设计的一些愤怒控制的课程很多,其中很具代表性的是Meichenbaum(1972, 1977)的压力免疫训练(stress inoculation training),以及Novaco(1975, 1977, 1978)修正了Meichenbaum 的训练方法,再结合一些不一样的适应技巧,如松弛技巧和认知技巧训练,所发展成的生气控制训练。Meichenbaum 和Novaco 都强调自我教导策略,协助个体以正向的自我陈述取代负向的自我陈述,再加上松弛训练,降低个体情绪和身体上的紧张状态,并将这些技巧在日常生活中去练习。

Feindler, Marriott 和Iwata (1984)发展一套愤怒控制训练(anger controltraining)也颇为有名,其训练步骤大体可简述为以下五个步骤:(1) 确认扳机(identifying triggers),确认有哪些外在事件(external events) 或内在的自我陈述(internal self-statement)易挑起愤怒情绪;(2)确认线索(identifying cues),让学生能了解其身体的线索如脸红、肌肉紧绷等与愤怒情绪的关联;(3)利用提示语(using reminders),让学生学会仍谧晕页率鋈纭袄渚病薄“不要冲动”等缓和自己的愤怒;(4)利用减压法(using reducers),例如深呼吸、想象平静的风景或想像其行为所产生的后果等;(5)利用自我评价(using self-evaluation),评判自己是否能运用前面的四个步骤,如果表现很好, 酬赏(rewarding)自己有效率的表现。

三、学业技能训练

情绪障碍学生除了在情绪及行为方面会影响其人际社会的适应能力外,大部分也会衍生学业低成就、低自尊及低自我概念的问题,甚至其智力与EQ也会有偏低的现象(侯祯塘,2001;Kauffman, 2005) 。研究数据表明,大多数情绪障碍学生在学业上表现出比所在年级水平低一年或一年以上(Cullinan,2002)。因此对其教育与辅导的策略,除了行为部分的辅导外,也应提供其具体有效的学习策略和环境,以提升其学业能力及增进自我概念。

1.课程改进:情绪障碍儿童学习指导策略

课程是进行教学的主要载体,但课程也是情绪障碍学生的一个主要的厌恶刺激来源。因此,改进课程,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合情绪障碍学生的基础水平、认知特点、个性特征是提高学业成就和减少问题行为的有效方法。

Kauffman(1999)和Pullen(1999)指出,研究证实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方法与情境,对情绪障碍学生的学习是最为有效的,且能让他们学习如何按部就班完成工作。针对情绪障碍之中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学生,胡永崇(2001) 、侯祯塘(2001)及Pullen(1999)提出了下列几点教学原则与注意事项:

(1)以系统化资料作为基础的策略。

(2)先经详细的评量,作综合的分析,再设计处置和治疗的方案。

(3)给予明确的学习目标。

(4)提供个e化和结构化的学习活动与环境。

(5)调整环境,善用提示系统。

(6)调整教学流程、学习活动、作业及考查方式。

(7)透过实做或游戏方式,培养组织能力。

(8)呈现教学刺激前应先唤起其注意力,并应在学生易于集中注意力时随时准备教学。

(9)每次教学时距不应太长,并适度变化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兴趣。

(10)避免可能的干扰刺激。

(11)随时监控学习情景。

(12)寻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种资源,共同协助教学。

2.应答性卡片:情绪障碍儿童参与性策略

应答性卡片是所有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时同时运用的卡片、符号或者项目。应答性卡片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并提高学习成绩,特别是对情绪障碍的学生而言。

教师经常用情绪障碍、行为问题、学习困难等作为成绩不好的解释。教育研究表明,应答积极的学生通常比被动接受教育的学生学得更多(Fisher&Berliner,1985;Heward,1994)。尽管大多数教师认识到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性,但是在小组指导的时候还是难以执行。教师那种传统的一问一答的方式通常能引起高成就学生的频频应答,而对学业低成就的学生却很少或几乎没有应答。应答性卡片就是传统的举手发言方式和小组指导中一次一个学生参与方式的另一种选择(Heward et al,1996)。

除了能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性、提高成绩外,很多研究还发现,在运用应答性卡片以后,学生的参与任务行为有所提高,而破坏行为和不适当行为有所减少(Lambert,Cartledge&Heward,2004)。

四、小结

目前,国内外对情绪障碍儿童的技能训练研究,无论从使用的频率还是成效上都可以看出,主要集中在儿童的行为和认知上。通过对这些行为进行教育干预,让儿童获得某种观点和行为,以改善情绪障碍儿童技能缺乏的问题。

在情绪障碍的技术训练方面,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情绪障碍在定义上包含许多类别,特别是在内外显行为表现上其异质性很高,因此对情障儿童进行训练课程时,应视个体的问题“量身定做”训练热,以符合其需求。例如,某些能力强的儿童可能在习得技巧上没有问题,但在技巧使用的流畅度上则需加强,而有些儿童则可能一直需要技巧习得的训练。

2.在一系列的行为教育技术中,如塑造、临时合同、消退(对破坏行为不予理睬)、对不同行为的区别化强化、代币法、暂停(学生做出不恰当行为后被限制一段时间内不能接近强化物)以及过度纠正(对不良行为的后果进行补偿)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技术在使用时不能强制,而且要综合到一个整体的建设性的课堂管理计划中。透过建立班级规范、示范、练习、执行、指示、监控、处置等策略来增加适宜行为。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技能训练,对于情绪障碍的儿童,始终都是围绕观念和行为的学习与强化来展开的。特别是通过理性的思维、系统的认知行为技巧进行自控,通过练习和奖罚来增加适宜行为,这些方法对于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和成人来说比较适用。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儿童不像青少年或成人,往往还不能掌握语言沟通或逻辑规则等思考方式,所以成人完全诉诸语言文字、理性控制的沟通方式不太可能在他们身上使用。总之,理念需要操作技术才能实现,在操作的层面上,行为―认知疗法的技术只有通过对儿童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的关注才会变得更加富有生命力。(稿件编号:091017004)

注释及参考文献:

[1] 方俊明主编.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64.

[2]Dowrick, P.W. (1999). A review of self modeling and related interventions. Applied and Preventive Psychology, 8, 23~39.

[3]Yell, M. L., Robinson, T. R., & Drasgow, E.(2001). Cognitive behavior modify-cation.In T. J. Zirpoli & K. J. Melloy(Eds.), Behavior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for teachers (pp. 200-246).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Prentice Hall.

[4]Goldstein, AP, Sprafkin, R., Gershaw, J., & Klein, P. ,黄玲兰译:青少年行为改变策略,( Skillstreaming the adolescents) .台北:五南书局,1997.

[5]Cartledge, G., & Milburn, JF (1995). Teaching social skills to children and youth: Innovative approaches . 3 rd ed.. Needham Height, MA: Allyn & Bacon.

篇6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凭着热情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如何提高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就成了一个很现实的课题。

笔者认为自我督导是中小学一线心理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最主要途径。

一、利用专题培训资料,自我督导构建并理清业务管道

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构建并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结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试用)证书》管理办法,笔者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分成三个层次:

一是面向学生层面。即承担和开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各种形式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训练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情绪调控、个性发展、青春期性健康、生涯发展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促进学生心理能力和心理水平的健康发展。建立相关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二是面向同事及家长层面。指导和协助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和指导。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学习辅导、升学就业、家庭心理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服务。

三是面向学校层面。为提高学校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向学校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开展相关的工作。

以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将业务能力分类,参加相关的专题培训。在网络中搜寻更多的专题培训资料,如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的心理健康栏目下,就有许多省级培训的课件和讲座。通过专题学习,逐项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有效地构建并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可将这些学习材料分成活动课课件、咨询技巧、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介绍、家庭教育等不同类别的文件夹。对于相同的主题,不同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了诠释,这对心理教师个人成长非常有好处。在笔者的个人电脑中,活动课课件近六十个,专家讲座九十多个。在仔细研读这些专题培训材料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管道就通畅了许多,在实际操作中,就能牢牢地抓住尊重、同理、真诚、合作、体验、助人自助等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提高工作实效。

同一个讲座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实践后,重新研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曾聆听台湾林家兴教授讲咨询技巧,他说心理辅导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对方说出来,学会说:“嗯,你说!”当时不解其意,心想学生总会向教师求助,该怎么办?来访者不说怎么办?几年心理辅导工作下来,当咨访关系建立起来,学生感受到辅导教师的真诚、接纳和关注后,“嗯,你说!”一句充满温情和关切的话语出口后,咨询也就成功了大半。每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有自己偏好的辅导理论和辅导模式,在构建起自己的业务管道后,隔一段时间应展开自我反思,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

二、结合专业杂志研读学术专著,自我督导提升专业理论水平

一线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践者,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在自我督导过程中常常会想:“对于这个案例,我这样做对吗?”谁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可能经常有专家督导,也不可能常都有同伴支持,这是一线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的现状。对此,笔者收获最大的方法是,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杂志的研读,去学习专业论著,以此来指导和改进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为例,“一线快递”“咨询方略”“辅导个案”“活动设计”等栏目所刊登的内容,常常是我们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平时的工作内容,我们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是很自然的。这些栏目常会推出让我们可模仿的活动设计、辅导方式方法。“学术空间”“研究实践”“国际传真”等栏目,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把理论前沿或对理论的思考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能引导我们的阅读方向。就笔者个人来说,它引导我研读了《积极心理学》《团体咨询与实践》《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家庭治疗》等专著,进一步去学习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空椅子技术、沙盘疗法等辅导技术。这些在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基础心理学理论之外的专著,能明显地促进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线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出现迷茫是很正常的。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研究实践”“一线快递”等栏目的启发下,笔者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举办心理讲座和印发心理健康知识手册等单向引导的活动方式,发展为心理健康活动周、自信历程的电视访谈、超级团队PK大赛、纸桥创新大赛等以学生为主体、双向互动、有着强烈内心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辅导教师个人行动,到开办班级心理互助员培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如2005年,在阅读了周红五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构》后,笔者拟定了《遂昌职业中专心理危机预警方案》,而后结合方案的运行撰写了《对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良性运行的几点思考》一文。2006年,在阅读了叶一舵、余香莲的《台湾学校“教训辅”三合一辅导体制及其实施建议》后,颇有感受,立项市级课题探索学校的教导、训导、辅导的整合,撰写了《台湾“教训辅”三合一辅导模式在农村职校本土化实践研究》《“教训辅”三合一辅导机制下对四例偷窃事件的处理反思》等论文,上述论文均已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

录用。

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杂志,贴近学校工作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并能引导我们一线教师研读学术专著,让我们从根本上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

三、自我督导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提升活动课操作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操作能力,是一线心理教师重要的专业能力。目前对于心理活动课也已经形成了众人相对认可的评价体系。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将平时的活动课与评价体系进行自我对比,察觉并改进活动课中的不足,不断积累心理课中出现的亮点,提高活动课的操作能力。

在浙江省中职校《心理健康》教师用书中,对于心理活动课的评价有四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十九个观测点及评价标准,而一线心理健康教师由于时间、精力、能力水平等诸多因素所限,不可能对自己的每节活动课按评估项目,逐条进行自我督导。笔者认为,一线心理教师的自我督导,可围绕心理活动课的课堂氛围营造、活动设计与展开、学生参与及体验、课堂意外与亮点等四个方面,紧紧抓住课前预设、课中调整、课后反思三个环节,把握心理活动课的“活动、体验、成长”这个中心,展开心理活动课操作能力的自我督导。

结合有关文献和自己的实践,本人常用如下表格(见下页表一)来引导自己活动课教学能力的提高。对表格中十二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次活动课的自我督导过程。在这张表中,笔者最关注的是课中调整、课堂意外与亮点这一纵一横。心理活动课,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现场生成,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学生会出现各种不同体验,于是就会有许多的课中调整,对课中调整的思考,提升的是心理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智慧。

在一次青春健康主题课中,故事推演到女生意外怀孕,这时出现了一张推演的纸条:“给女生钱,叫她去流产,然后换个女朋友!”全班女生群起而批判故事中的男生A不道德,现场有些混乱。笔者让她们宣泄了近两分钟,引导学生对此事发表看法,“早恋时根本不懂爱情,电视中常报道这种事,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于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笔者什么都不用做了,听着就行。这节课的效果,是很多班会课和班主任苦口婆心的教育所达不到的。这就是课中调整。

有一次三分钟自我介绍的演讲,女生小亚因先天原因说话含混不清,笔者原计划在轮到她演讲时不作强求。然而实际操作中,这位女生满脸通红地站在讲台前,足有30秒没出声,笔者正准备示意她可以回到座位时,她开始演讲,内容自然听不清楚,教室里先是一阵掌声,而后一片寂静。这位女生回到座位后,我点评说:“你感动了我,我为你骄傲!”示意全班再次鼓掌。这就是意外的亮点。

四、自我督导个案咨询的过程,提升个案辅导能力

个别咨询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另一个重要的专业能力。要进行个案咨询的自我督导,应从两个方面切入。

1.咨询理论与咨询技术的自我疏理

作为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疏理一下自己对各大流派咨询理论的理解。如当事人中心疗法,以尊重、同感、真诚、接纳为基础,相信来访者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潜能。精神分析疗法的童年创伤、意识层次论、人格的结构论、防御机制、投射等咨询理论;完型疗法的未完成事项理论、空椅子技术;行为疗法的系统脱敏、代币制、强化、惩罚、消退等理论,以及理性情绪ABC疗法、贝克的认知疗法;等等。作为心理教师,应当精心研究其中的一两个理论体系,掌握该理论体系下的操作技术,了解其他咨询理论的基本内容。这能为专业咨询能力的扩展打下基础,有利于理解焦点短期治疗、意向对话、沙盘游戏、游戏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等派生疗法。

在一定的理论支持下,一线教师应着手督导构建自己的基础咨询理论架构。建立咨访关系和了解情况必备的理念常用当事人中心疗法(尊重、共情、真诚、接纳)。寻找问题根源可以用需要层次论、精神分析理论、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分析学生心理问题常涉及的几个方面: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成长经历,家庭背景。调节情绪必备的理论是情绪ABC理论,贝克的认知疗法。

同时,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有一本常用的心理咨询技术用书,每个月定期翻看一下,了解诸如倾听技术、简述语意技术、情感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共情技术、立即性技术、自我表露技术、面质技术、角色扮演技术、空椅子技术等学校心理咨询常用技术。

专业咨询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学习与巩固,是一线心理教师专业咨询能力自我督导的基石。

2.咨询过程的回顾与反思

学生前来咨询的绝大部分问题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发展性问题,如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节、青春烦恼、自我认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不可轻易下结论,要用积极的、发展的辅导导向给学生以支持,引导他们调节自我、改变情绪、健全心理。笔者认为,一线心理教师个案咨询的自我督导是一个初级层面的自我督导,是对咨询方向、常用技术、咨访关系、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自我反思。可结合如下问题,进行自我提问。

(1)学生从来到辅导室到离开辅导室,有什么变化,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

(2)尊重、共情、接纳、倾听等这些咨询的基本要素,是否得到了落实?

(3)整个咨询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有哪些话,当时是如何处理的?现在想来,是否有新的理解?

(4)整个咨询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有哪些肢体语言,表达了什么含义?

(5)在咨询过程中是否指导过多,有没有落实“助人自助”原则?

(6)来访者究竟想咨询什么,辅导方向是否正确?

(7)是否要列入心理危机预警范围?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能力

对于一线心理教师来说,开展以本校学生为对象的心理课题研究,对提升自我的业务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情绪状态、成长背景、自我认识等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素得以理清,有利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在与同伴的专题研讨中,由于面对大家都熟悉的研究对象,最容易产生思维火花。所以,同课异构、个案探讨、活动设计、心理测量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是一线心理教师最可能出研究成果的地方。

结合自身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撰写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探索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与过程,撰写心理活动课设计方案;对个案辅导进行总结与反思,撰写心理健康教育个案。以浙江省为例,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优”论文评选及推广活动,不但有力地提升了一线心理教师的研究能力,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篇7

一、高中数学学困生与多元智能化理论

1.什么是数学学困生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里,评判的依据多以数学考试成绩的高低为主,数学成绩则主要依据纸笔测验来评判.数学学困生是指拥有正常的智力水平,在正常的教育环境中数学学习水平较低或学习能力不足,无法达到要求或者数学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一个人的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体现出数学成绩的好坏.因此,在这两方面占有优势的学生,数学成绩都较好.对这两方面表现不足但在别的方面表现优越的学生来说,测验结果就会影响总体成绩.

2.什么是多元智能化理论

多元智能化理论表明,人至少具有九种智能,即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音乐智能、自省智能、存在智能以及自然观察者智能.根据这一理论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个体智能的不同在于个体对各智能组合上存在差异性.这就注定每个学生拥有的智能优势并不相同.要想有利于智能的开发,每个人就需要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等.

二、多元智能视域下产生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原因

1.多元智能理论简述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正在发展,将致力于准确描述人类智能的全貌,为开掘人类的潜能提供广阔的平台.就智能的发展问题,教育学家认为,各种智能的发展存在不同的规律,但从整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1)智能的发展受教育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很大.通过教育培养可以提高

人的智能,即人的多元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后天的开发.(2)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即对于某一个人来说,智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能差异,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轮廓.(3)不同智能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如瓶颈效应、补偿效应、催化效应.不同智能显现出来的年龄存在明显差异,应有意识捕捉不同智能发展的最佳时机.

2.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审视产生数学学困生的原因

对于高中数学,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已明显地由经验型转向理论型.高中数学的思维具有鲜明的意识性;需要注意力更加集中,观察力更加敏锐、深刻,能够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记忆力方面,有意记忆和理解记忆已占据主导地位.高中数学教师都知道,学生是不可能每个人都能达到这样的数学学习要求(个别生源极好的学校可能例外,这里所指的是大部分普通高中).高中数学教师也要清楚:大部分学生也许只是将数学当作升学的工具,将来只有小部分学生是专门从事数学研究工作的,或者说学习数学是考上理想大学的一块必经的踏脚板.虽然高中数学教师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可能会一味追求“一本率”,但还需跳出“一本率”这个怪圈,站在圈外看可能更通透.进一步说,教师培养的学生不可能都进入本科一批高等院校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要进入专科院校学习.这不仅取决于学生的兴趣,也取决于学生的智能特征.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强项和智能弱项.也就说,他们具有不同的智能组合.而逻辑数学智能只是多种智能中的一种智能,学生不可能人人都在逻辑数学智能上具有优势.高考是要求被选拔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数学智能,是一种选拔性考试.但是,没有被选拔进入高等院校或进入一般普通院校的学生就一无是处吗?答案显然是不对的,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将来仍然可以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也就是说,学生各自拥有自己独特的智能优势,如音乐智能、舞蹈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那么,他们还有在高中阶段学习数学的必要吗?答案是显然的.“在学校学习的数学知识,毕业一两年后,若没有什么机会去用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学生以后从事什么工作,必须要深刻地记住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这些在心中的数学精神,因为这些方法技巧随时随地发挥作用,使学生可以终生受益”.

在多元智能视域下重新审视高中数学学困生,他们必定有其他的智能强项.有些高中数学教师每天怨天尤人“这些学生还是教不会”“这些题目讲过了还是不会做”等等.明白了这一点,数学教师也就不用做无用功,在时间和作业量上增加学生的负担.现在所谓的补课措施,有可能进一步遏制学生弱势智能的发展,束缚学生的优势智能,造成的结果可想而知,本质状况没有得到改变,数学学困生仍然还是学困生,他们可能更加厌恶数学.因此,高中数学教师以及学校相关领导应运用优势智能来弥补弱势智能,以达到在逻辑数学智能上的突破,还应该思考并寻求其他途径或方法帮助这些学生发掘优势智能.

三、多元智能视角下转化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方法

1.为学困生树立多元化的智能观

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多元化的智能观,让学生认识到智能的多样性,数学主要运用的是数学逻辑智能.学生受传统智能观的影响,容易在自我认识上出现偏颇.甚至一些数学学困生可能会因为自己数学成绩差而感到自卑,对学习数学丧失信心,从而否定自己的智力水平.在高中数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知道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智能也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得到提高,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分析学生的智能优势

因为每个人拥有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擅长的智能和不擅长的智能.教师要清楚地知道数学学困生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数学的学习中,虽然主要运用的是数学逻辑智能,但仅凭借数学逻辑智能是没办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此时需要借助其他的智能方式,特别是对于数学学困生,采取取长补短的方法,能够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

篇8

论文摘要:当前,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迫切需要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职业教育的特点是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的合适切入口。基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其教学方法呈现出了几大发展趋势:(1)以学生为中心;(2)以活动为中心;(3)整合性;(4)以团队为基础。而这些趋势也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实践要求。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发展趋势;实践要求

我国的职业教育历程跌宕起伏,新世纪的大力推进使其在内涵发展的新生中昂首阔步。其中,课程与教学是内涵发展的两翼。当下,工作过程本位的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行进中,但是,教学领域的革新之旅却仍步履蹒跚。为了保证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稳健有力,教学研究,尤其是教学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在明晰职业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指明其教学方法的几大趋势,希望能为职业教育教学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抛砖引玉。

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构建的逻辑起点——职业教育的特点

研究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切入口是什么?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在普通教育及学术教育领域,教学方法的研究课题已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这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有一个很好的借鉴启示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常会出现借鉴过度,即生搬硬套的问题。为了规避这一问题,本文决定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在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学术教育的特殊土壤中培育出其独特的教学方法体系,勾画出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的前景蓝图。

职业教育存在的基础是工作体系相对于学术体系的独立存在。职业教育与工作世界的紧密联系及其技术应用性赋予了职业教育不同于学术教育的独有基因。职业教育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特点

首先,所学知识的性质具有特殊性。在职业教育中,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都很重要,前者尤为重要。这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能实际“做事”的人,而不是善于进行理论思维或设计与规划的人才。

其次,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的表征方式具有特殊性。职业性学习的三种表征方式是:(1)片段式的、情境性的——表征是基于个人的、情境的或是情感的体验,属于个人知识;(2)概念性的或语义性的——指概念和原则以及他们的定义解释,相当于命题性知识;(3)行动性的——指在以上两种表征方式的作用下可以做些什么,即程序性知识。基于此,我们可以说,职业性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个体的亲身体验,把一定的概念原理用行动表现出来。在职业教育中,这三种表征是相互联系、共同服务于技能的获得的,学习可以从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开始。一些学生喜欢把理论应用于实践,而另一些学生则更善于从实践经验中学习理论和概念。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更倾向于行动表征,他们的智力并不低于学术体系里的学生,只是普通教育没能提供给他们把行动表征体同概念表征联系起来的方法。所以,他们在职业教育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二)学习内容的选择方式和组织方式的特点

职业教育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的原理和方法与学术领域中的不同。学习内容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学习者和知识体系外,更要满足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当然,普通教育或学术教育也要考虑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两者的满足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职业教育更讲究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目前,工作世界对职业教育课程的影响存在着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以德国为代表,坚持职业性原则——提倡对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分析。第二种,以英国为代表,课程内容的组织是以能力本位培训框架内独立分散的工作场所胜任力为根据的。最后,基于对严格行为主义或认知主义的不断批评,出现了不同于前两者的第三条道路。它的学习观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这种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对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的启示是:(1)过程性——个体不断建构自己的意义性知识,获得渐进式发展;(2)社会性和情境性——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环境;(3)整体性——依赖于构成能力的整体观念,利用职业中关键任务整合知识。这种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要求教学的灵活性、创新性和卓越性,同时教师要有高水平的专业化。

(三)学习场所的二元性特点

与普通教育或学术教育以教室、课堂为主要学习场所不同,职业教育牵涉到学校和工作场所或实训基地的同时性学习,这种双元性的安排类似于学徒制,但更强调结构化的工作经验项目。在工作场所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提供了通过真实工作进行学习的机会,又称为“真正的学习”。

这种二元性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是不同学习场所间学习迁移的问题。二是教学过程如何提供最好的互补性活动,以使职教学习者能够反思和整合从不同场所和经验中学到的知识。这强调了发展“学会学习”和有效利用非正式学习事件能力的重要性。职教教师也因此多了一个“联结专家”的重要角色,要帮助学习者有效地联结他们所经历的多种学习形式。

(四)职业教育学习者的特点

与普通教育学习者相比,职教学习者有不同的特点。

首先,从社会学看,职业教育的学习者是一定社会的弱势群体,如妇女、儿童、中高考失利等社会处境不利的人群。这就强烈要求一些支援,如针对有特殊需求学习者的读写、计算和咨询服务等。所以,职教教学要做好充分的服务准备以应对学习者的不同需求。

其次,从心理学看,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学习偏好不同于学术课程的学习者。正如我们所见,他们更倾向于活动性、经验性和合作性的学习方式,视觉图像学习优于口头言语学习,同时,又更依赖于教师的用心指导。这些特点对职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应对教室和工作场所的不同学习风格,如何处理教师与学习者学习风格不匹配的问题等。

至此,已初步论证了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或学术教育的特殊之处,这就为进一步探索职业教育的教学法奠定了逻辑基础。

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发展的核心内容

为了使教学方法更好地突显职业教育的特点,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一直在努力运用心理学、系统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并形成了教学方法的以下发展趋势:

(一)职业教育教学趋向以学生为中心

身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工作环境不断变化、终身学习以及学习型社会的脚步一步步逼近,这些必然影响着人们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如今,好的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有效传递,而更多地被理解为促进学生优质化学习的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职业教育教学也正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更加追求自我导向学习——学生有权决定学什么、怎么学、在哪里学。教与学的责任逐渐被教师和学生所分担。因此自我导向和学会学习的技巧需要被教授,教师需要给学生们提供能促进这些技能发展的教与学的体验。简言之,职业教育教学的焦点正从教师转向学生,学习者正在从被动接受者变成整个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职业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表现在学生角色的转变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中心,并且与学习促动者、学习情境和必要的学习资源相关联。必须意识到,作为整个过程的中心,学生的知识、态度和自我导向学习的技能是整个学习过程得以发挥功能的关键。而教师作为关键的学习促动者,要循序渐进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技巧,帮助学生了解哪些资源是必要的、哪些资源是可获得的、哪些是缺失的,还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的情境、认清情境中的支持因素和学习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新考虑并放弃珍视已久的传统的实践经验,比如作为“舞台的权威”以及其他一些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

(二)职业教育教学趋向以活动为中心

教育大师陶行知这样看待教学:“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所以,要想把学生教好就必须诉诸于“做”,坚持以活动为中心。在职业教育中,这种趋势表现得尤为明显。原因有:首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就是实际“做事”的人才。“做事”的能力只有在“做事”的过程中、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培养。其次,如前文所述,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以动觉型和互动型居多,他们的知识表征方式以行动表征为主。所以,他们会更倾向于以活动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教学的活动中心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解放学生的身体,使其成为教育经验的有机参与者。这就需要克服身心二元论,促进身体活动与理解意义的精神活动的整合。同时,要教育学生有意义地、雅致地运用身体,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与心智一起在尝试与承受结果的联结中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其次,活动类型多样化并保持彼此间的持续互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很多类型,例如,问题—解决式、课题—研讨式、游戏—参与式、社区—服务式、科学—实验式、事件—调查式、技能—操作式、劳动—体验式、任务—合作式等。但是教学的活动中心化并不是追求活动类型的多样性,重要的是多样的活动要彼此联结互动,共同服务于学生知识的获得、职业能力的发展,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三)职业教育教学趋向整合性

职业教育致力于职业能力的培养。罗日叶在《整合教学法》中将能力界定为“对于个体而言,能力是为了解决某一情境族,以内化的方式调动一套整合了的支援的可能性。”由此可见,职业能力的培养要通过整合的方法来实现。尤其是当职业教育的学习兼顾学校和工作场所时,这种整合的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

那么,职业教育该如何实现教学的整合化呢?首先,教师要有“联结”、“整合”的本领,帮助学生做好不同学习场所知识的合理迁移和整合,彼此补充。同时,教师队伍要善于利用团体组织来整合教学智慧与教学资源。其次,为了整合学业的获得,要积极开发支持工具(一套呈现给学生的物质因素)、“背景化”教与学的过程、构建具有整合功能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知识网络、同化新的学习经验、结构化学业的获得。最后,可以借助项目统合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获得项目成果的过程中提高能力。项目教学在职业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青睐,它在促进知识学习、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和产品制作的整合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四)职业教育教学倾向于采用以团队为基础的教与学的方法

在职业世界里,由于工作组织形式的变化,团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合作力的发展,而且,实践证明,团队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期许。

教与学方法团队化趋势的具体表现有:首先,这意味着教师团体需对学习经验持一个更加整体全面的视角,需要知道使这些学习经验互相补充、彼此增价的方式。这些团体需要吸收一些不是教师但一起工作的人和可能提供丰富经验的学习者加入。这些“他者”可能包括学校的后勤人员和工作场所的导师。这是一个趋向于多学科和跨组织的方式。其次,在学生中间,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尤其体现在项目教学中。项目教学以学生在项目小组中的自我组织和自主学习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项目小组是区别于常规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特殊的教学集体,小组内部每个成员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任务必须明确,小组成员要自我负责、共同协商、共同组织,不仅以团队的形式出现,而且以团队的文化来保障每个项目成员都能够在项目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学习,注重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和其他工作生活中的关键能力。

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要求

教育体系中的任何因素从来都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发展离不开课程、教师、教学资源等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撑,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其他教育因子提出了相应的实践要求。

(一)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是教学的主要实施载体。只有建立在课程改革基础之上的教学改革才会是有力和有效的。因此,为了完成教学方法的突破,必须勇于突破基于学科逻辑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加快建设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为:课程体系的开发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以项目为单位;课程类型的设置要坚持选修与必修、活动课程与核心课程等多元并举的准则等等。

(二)教师能力的建设

教师在课改和教改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趋向性发展迫切要求更新教师的能力结构、扩充教师的能力领域、丰富教师的能力词条。例如,要更加重视发展教师的社会联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等等。总之,要顺应教学方法的变革趋势,开发多因素、多层次、多领域的教师能力模型。

(三)教学资源的建设

篇9

(一)改革开放,尝试以原版教材相辅的涉外会计培养模式 20 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成分的改变,多种企业组织形式逐一呈现,不仅出现了个体经济,带有国外资本和管理特征的外资企业也开始涌入。在这一经济环境下,我国模仿美国当时的教育体系,构建了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于增彪,2004)。而国际会计人才的培养则体现在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尝试双语教学方式,设置国际会计专业等方面。在课程设计上倾向于“比较国际会计”,采用一些辅助的英文版或原版教材作为中文主干课程的配置,国际化色彩较淡,也谈不上高端。这一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仿美式会计本科教育为主,涉外为辅的”简单培养模式。

(二)加入WTO,形成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模式 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了WTO,与“国际接轨”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共识,而且在许多领域成了必须兑现的义务。大学的会计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我国的会计准则从90年代开始逐步构成体系,并伴随着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与趋同,会计专业的教材内容也逐渐实现了国际化。另外,随着更多跨国公司的涌入以及本土企业的海外业务发展加上中国资本市场的日趋成熟,市场对国际会计人才需求也日趋增加。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高校对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开始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来设计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国内一些著名高校纷纷与国际职业组织合作(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英格兰与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将国际会计从业资格培训与学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总体而言,这时的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其基本操作是与国外会计组织合作,引入先进的课程体系、会计教材、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改造旧的学科体系,同时,办学形式实现国际化,出现了如“3+1”、“2+2”、“4+1”等各种形式的国际联合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延续至今,构成了当前国际化会计高端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

(三)经济转型时期,亟需优化现行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时期,一方面面对着更深层次的经济全球化,目前全世界四万多家跨国公司,已经占有世界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二,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的百分之七十,世界技术专利的百分之八十。另一方面,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进军国际资本市场的步伐逐步加快(王军,2007)。需要积极利用世界经济的联系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会计行业迫切需要一批善于管理、精于业务、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领军人才,或者简化为高端应用国际会计人才。围绕“高端”、“应用”以及“国际视野”,现有的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由于环境的变迁存在一定的缺陷,亟需优化。

二、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基于ACCA&CGA教学实践

(一)缺乏自身教育理念 理念(Perspective),就是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此外,还有“视野、图景”的意思。一个人的成长不在于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有正确的观念和思维方式。CGA与ACCA,作为国际上受到认可的会计职业机构,已形成较先进的培养理念,即,培养侧重职业能力的专业会计人才,ACCA的课程设计更是着眼培养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其理念设计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我国高端应用人才培养需求,在实践中,各高校基本上直接拿来,并未形成自身的教育理念。而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加之CGA与ACCA受制于自身作为职业界组织的限制,其理念也较为狭窄,契合了“应用”却未必“高端”,也不可能考虑到中国学生的特点。

不结合自身情况设计理念所产生的后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初入学的学生,往往不知所措,通常也接触不到或能够接受国际通行理念,即使接受了也难以与自身结合起来。据初入学学生及家长反馈,多数学生选择CGA和ACCA通常是为了更好的就业,或者为将来出国留学打基础,还有的旨在充实大学生活,甚至还有的仅仅是为了从别的专业转入会计专业。对于未来面临的挑战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于国家着力培养的高端应用国际会计人才标准缺乏个人定位,缺乏正确的理念和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自立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决心。另一方面,作为国际通行的国际职业组织设计的理念虽然契合专业胜任能力和管理能力要求,以及会计准则趋同的国际背景,然而,会计国际化还意味着会计事务的全球视野。会计国际化教育侧重具备国际视野,能代表我国平等跻身国际市场,具备多样技能的复合型的国际会计高端人才的培养,从而起到引领国内会计从业人士的作用。因此,国外行业理念不足以胜任这一培养目标。

(二)教学目标单一,缺乏统一系统的目标体系 关于目标,从1978年开始,我国会计教育界就围绕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可概括为四问:高等学校应该培养“通才”,还是“专才”(王光远等,1999) ?学生应该培养成应用型人才,还是研究型人才?高校应该实行的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向学生传授知识,还是培养能力?根据财政部2010年下发的十二五中长期会计人才规划,国际化高端应用人才成为方向,那么“高端”意味着何种具体目标,“应用”可以理解为“专才”,“国际化”又需落实什么?“国际化”与“本土化”关系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如果弄不清楚,就会造成培养目标模糊,从而无法保证后续环节的顺利运行。

有鉴于此,加之由于缺乏相应的理念指导,导致实践中缺乏统一系统的教学目标。目前看来,笔者所在浙江财经学院以及国内其他高校主要还是以ACCA、CGA考试通过率作为教学目标。这种目标可以理解为培养“专才”“应用型人才”(其实只是纸上应用)。这种教学目标虽然单一,易于集中资源达到最大期望值,但却隐含危机。具国际视野,拥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端会计人才必须突破狭窄的国外资格考试认证瓶颈,需要在大目标指导下设置多层教育目标,国外资格认证通过率仅仅是目标层级的一种,且是属于基础阶段的目标层次。

(三)应试教育色彩浓厚,职业资格考试认证过于偏重 从教学内容上看,现有国际化会计教育偏重国外资格认证考试,应试教育色彩浓厚。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不仅是会计国际化教育面临的困惑也是我国整体教育面临的问题,应试教育凸显了硬性公平,在基础教育阶段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 据笔者调查,ACCA班级和CGA班级的学生往往是全校最勤奋的学生,通常无暇顾及其他知识素养的培养。这与CGA&ACCA繁重的学习负担直接相关,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突破语言障碍,在缺乏相关经济知识的基础上接受大量的专业知识以获得考试通过。但高等教育起到将“应试人”转变为“社会人”的作用,高端人才是否等同于商业化运作流水线上的“专才”?如何保证学生本科基础更扎实,同时克服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培养框架简单嫁接 目前,诸多会计学院在针对ACCA或CGA与其他专业的教学上存在两张皮现象,将校内通识知识课程设计与ACCA&CGA职业培训体系嫁接,缺乏针对应用型国际化会计高端人才教学体系设计。在实践中,单独设置“ACCA班级或CGA班级,课程设计上以ACCA、CGA职业培训课程为主,辅以一般压缩版的通识课程,如,经济学、统计学、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而其他非ACCA和CGA会计专业则在传统课程基础上,设置一些选修课,如《专业英语》(会计、审计、财务)、《比较会计学》、《国际会计》以及《西方会计》课程用以弥补国际会计领域知识的欠缺。这种设计思路是会计国际化教育摸索阶段的权宜之计。当前教育理念转变的前提下,这种教学体系设计不能全面体现国际化会计高端人才培养目标。

(五)培养层次停留专业阶段,多元延伸欠缺 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时,都特别注意通才教育,即要求不论哪一学科的学生,都要在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领域有所涉猎。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要求具备国际视野,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战略分析能力。因此需要将枯燥乏味“数字会计人”转变为心怀博大、具备多元文化的“会计文化人”与“国际人”。以ACCA为例,ACCA的国际化及教育产业化确定了ACCA课程的商品化。然而在进行商品交易的同时,应该更加强调商品的价值。在ACCA课程传授过程中应尽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就业范围广、实践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专业人员。现阶段,我校及国内主要高校对国际会计人才的培养还停留在专业阶段,着力打造专业胜任能力或者仅仅是相关专业书本理论知识认知能力。且应试文化的存在加之会计专业学习的繁重,即使存在潜在多元文化的学生也极可能在四年的本科生涯里被束缚成一个单一乏味的数字理论人。 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 (文辅相,2002)以及“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发展方面的价值” (叶澜,1989) 会导致基础理论知识不宽,文化修养不够,所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价值观都将受到影响。

(六)国内缺乏主动后续教育支撑 目前我国会计国际化教育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缺乏后续教育支撑。国内会计后续教育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形成了制度环境和认可机制,有助于会计从业人员更新知识,及时掌握最新信息,以适应工作需求。但在国际会计人才培养领域,国内相关后续教育却是空白。这一方面使得国际高端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框架不完整,不具有持续性,违背了会计教育终身化理念。另一方面,也将国际高端人才的后续培养拱手让与国际培训机构和国外会计师职业组织,除了在经济上丧失了市场,也将本国会计精英交由国外培养,丧失了人才主动权,无法形成自身优势,不能平等跻身国际会计职业界或理论界。

(七)“国际化”与“本土化”冲突 从ACCA与CGA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毕业生除了在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跨国公司、外资机构及其它涉外、境外组织从事会计、审计工作以外,国内的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等经济监督部门对通晓国际审计惯例的审计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多数毕业生主要还是在中国从事相关业务。有的民间审计工作还要求必须具有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资格,这对毕业生关于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准则、惯例的掌握提出了要求。如何在教学上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矛盾是一个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从“高端应用,引领业内”的角度看,如果连本土情况都不熟悉,只知国外惯例,也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贯中西的高端会计人才。

三、国际化高端应用会计人才培养框架构建

(一)明确教育理念,培养正确意识 理念直接决定人的行为,不仅是人行为的基本驱动力,关键还在于其所起到的导向作用。高端国际会计人才的培养知易行难。对于初入大学年轻人来说,及时针对其专业选择作正确的理念引导非常重要。国际会计专业(如ACCA&CGA&ACA方向)学生接受到的理念通常是国际职业机构的理念,体现了专业精神,具进取心和商业价值,应予以肯定。同时,需要关注的是,这些入学时的职业机构思想灌输联系学生及家长们各自的动机,很少有学生会意识到“高端引领”的内涵,更不会产生责任意识,引领国内会计行业的使命感。因此,结合当前转型经济背景以及十二五人才计划,高端国际会计应用人才的理念应当针对学生的个人愿望,在接受国际职业组织先进专业理念的基础上,更大程度上引导学生高屋建瓴,构建责任意识和国际意识,学贯中西,不仅精通国内国际规则,熟悉业务背景,还要了解多元文化,具备较高战略分析能力。

(二)构设双语境阙限,设置培养层次框架体系 Toukoma和Skutnabb-Kangas的双语教学阈限理论(1977)(The Threshold Theory),针对双语教学提出了平衡语境理论,笔者将之应用于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框架,使之体现认知水平层次与会计双语境发展程度的关系,最高层次为平衡认知语境,中间层次为不平衡认知语境,最低层次为有限认知语境。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面对国际国内双语境,体现在语言转换、规则穿梭、语境通览三个方面。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运用阙限理论设置相应的培养层次体系。

一是基础层次――有限认知语境。这一层次为基础阶段,属于有限认知语境。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语言转换,熟悉本土规则与国际规则。培养目标定位在,掌握一定水平的英文阅读能力,熟悉专业基础知识。操作上基本维系现有做法,强化应试教育,突出考试能力。

二是中间层次――不平衡认知语境。不平衡认知语境的特征体现在尽管掌握了中外基本的会计规则,但不能很好的贯通其本质所在,具备较高的语言转换能力(通常是听说写译技巧方面),但不能达到中外语境平衡。不平衡认知语境是有限认知语境与平衡认知语境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培养目标设置如下:(1)语言转换。在具备基础层次的阅读理解水平上,加强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操作上可以考虑引入CET口语考试或商务英语(BEC)口语较高级别考试。 听力方面可以在英语六级听力基础上适当融入商业元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听力课程设置。 (2)规则穿梭。 基础层次侧重国际国内通行规则的熟悉上,中间层次则是在熟悉的基础上,有所辨别,可以熟稔的解读其主要区别,从而为灵活的应用提供基础。具体体现在熟练运用国内国际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能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能解读国内国际规则差异。

三是高阶层次――平衡认知语境。这一阶段要求较高,在原有会计领域和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除了要求熟练掌握国内国际会计规则之外,还要求掌握其他管理方面的知识(可以借助已有ACCA课程体系解决)。此外,要求通晓中西文化精髓,领悟西方经济文化,把握现代会计文化思想,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一定的战略分析能力。具体设计如下:

(1)语境通览。语境通览其实是文化转换,语言不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文化传导。可以结合国际会计人才特点,引入经济文化再到会计文化。要求了解西方文化发展尤其是经济文化的精髓,强化多元文化认知能力。具体操作上可以在现有配套经济学理论相关课程基础上,针对性的设计文化课程,形式上可以运用声像教材,如一些制作精良的历史纪录片,教师则可以从中起到点拨解读的作用,使之与中西方会计的发展历程结合起来。另外,还需引入商务礼仪谈判以及心理学课程加强跨文化沟通能力。

(2)规则应用。进入熟练运用规则阶段时,校内环境不足以完成这一目标。因此,需要走出课堂和校园,进行实务性质的操作。由于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特征,其应用能力的培养需分步骤进行。首先要进行校内模拟。其次要结合校外实训基地接触实务工作。最后还要与国际职业界组织合作,进行国际交流。

(3)价值观培养。价值观本身因人而异,按道理无需培养,但既然定位“高端引领”,则需特别引导。国际会计高端人才的一个使命就是引领国内会计界,并代表国家跻身国际会计界,因此,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品质,较高的社会责任意识,开拓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另外,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别,在价值观塑造上,要注意有所甄别,实现中西合璧。在高阶层次课程设计上增加会计伦理学、审美学、心理学等课程以起到塑造人格,培育良好道德修养与强化心理素质的作用。

(三)针对不同课程,灵活配置教学形式 不同的课程体系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而不是统一的课堂教学,也不是步履一致的灌输式教育。结合上述培养层次,根据不同课程培养目标和特点以及不同对象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1)课堂教学。基础层次的课程都是做基础知识铺垫的,适合课堂教学。针对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于ACCA和CGA使用原版教材,包含大量的阅读,已经提供了练习素材,而目前高校的大学英语以及英语泛读课程基本上可以解决词汇积累、句式变换和阅读技巧的问题。所以,这一层次的英语教学可以延续传统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会计专业方面,由于学生具备充分吸纳基础知识的空间,教师侧重灌输式讲解引其入门,所以也维系现有课堂灌输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授课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案例,注重趣味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多媒体视听教学。主要适合文化艺术领域的课程,以及文化历史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美感、修养、英语视听能力,旨在配合理论教授,构建多元文化认知能力。多媒体视听教学方式能很快集中学生注意力,将枯燥理论融入真实历史场景, 可以有效起到提示作用和揭示作用。这对前述高阶层次和中间层次的培养目标具备一定的意义,尤其在理解西方文化进而了解会计文化上有直接作用。

(3)沙龙式教学。此类教学方式旨在引导和启发,多采取小班教学,分组或一对一,适合心理学以及针对人性和人格塑造的课程,目的在于培养适合高端国际会计人才的应有价值观和责任意识。此外,针对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的后续教育也可以采用这一教学方式以增强交流,互相促进并有所创新。

(4)实践教学。这一教学方式目前已得到应用,主要在会计实训方面。针对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特征,操作上可以与国外高校或职业机构合作,设置国际场景仿真实验,联系境内外机构建立实习基地。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交流一定要落到实处,不要流于形式并且尽量为每位学生提供机会。目前,部分高校已经付诸努力和实践。在后续教育方面,财政部也组织过多期高端人才海外交流培训活动。

(四)构建后续教育体系 国际高端人才培养的后续教育相对于其基础教育更为重要,不能将其后续教育等同于国内的后续教育,而是与其基础教育一脉相承的,融入外语、商务、战略管理、法律、金融和风险控制综合知识的后续培训,其内容反映最新前沿理论成果和实务界动向。结合高端人才特征,其培训形式也可以多样,以实际案例探讨和行动研究学习模式甚至沙龙模式来贯彻终身教育理念。

(五)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值得说明的是,高分和能力不是反向关系,而是互为促进的。能力强者易得高分,获高分者亦有过人之能。因此,“高分低能”现象本质上只是一个社会适应性的问题。这方面的教育可以通过人际交往学、心理学课程,以及课外活动、项目合作的形式加以解决。当前的暑期实践活动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方式,可以让学生接触社会,锻炼独立谋生能力。教学上可以提倡挫折教育,在挫折中成长成熟,教师则起到心灵导师的作用,及时纠偏。具体可以与国外高校或职业机构合作,实行交换学生和暑期实践交流,另外,组织针对国际动态会计问题的辩论赛课外活动,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思考会计现象的能力。这些举措都将切实有效地降低应试印象,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人才。

(六)配套国内会计法规 为解决“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矛盾,现有ACCA和CGA教学计划中应适当融入我国注册会计师方向的课程。由于国际会计高端人才不仅要掌握国际会计、审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国际会计、审计、管理咨询等方面业务的基本技能,能够胜任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它涉外、境外组织和单位的会计审计工作,还要知晓我国有关会计、审计的法律、法规、准则、惯例,能够在我国进行社会审计工作。因此,在教学计划中融人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要求的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能有效解决ACCA和CGA毕业生知彼不知己、无所适从的局面。另外,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已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建立在母语基础上的国内注会课程培训不仅不会分担精力还会有效促进国外课程的学习,加深对国际会计规则的理解,并为实现从国内语境迈向国际语境以达到平衡会计语境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会计研究》2008年第8期。

[2]王开田、胡晓明:《中国会计国际化与国际会计中国化的文化思考》,《会计研究》2006年第7期。

[3]于增彪、赵景文等:《重新审视美国会计对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影响》,《会计研究》2004年第3期。

[4]孙铮、王志伟:《加入WTO后中国会计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前景》,《会计研究》2002年第6期。

[5]文辅相:《文化素质教育应确立全人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