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的治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9 17:4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神经内科的治疗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神经内科 护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44-02
神经内科是临床医学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独立的分支,神经医学的研究的重点内容和普通的医学分支时非常不同的,其主要的研究层次是微观的,并且集中于人体神经部分的各种疾病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为了探究神经系统发生的一些疾病的原因以及引发这种病的一些刺激等,如果能在研究中发现神经疾病的发病的病因,那么就可以针对病人提出特殊的一些治疗手段,这样就可以增大神经疾病的治愈机率,如果医生对于神经疾病的各种症状不能正确的判断,那么在进行诊断的时候就不能准确的下结论,这样就非常不利于病人的治疗,所以神经内科的各种护理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可以有效防止神经疾病的病人各种病情加重的一种有效的策略。
1 神经内科治疗的重要性
大部分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患通常情况下都患了非常严重的疾病,甚至有些都到了晚期,治愈的机率就变得非常地小,有些患者在发病的时侯,会出现意识模糊不清,并且对家人和医护人员的一些指导活动无法正常理解。由于神经的认知阻碍,因为神经系统控制着身体的各种反应,所以一些神经内科的患者在治疗的期间就会有非常多的危险,在神经系统受损的同时也比较容易发生一些相关的并发症。所以,对这样的严重的病患需要做好各种治疗以及护理的工作,并且需要在日常的护理中加强安全防范,只有认真仔细的医护工作才能顺利的提升神经内科的医疗品质,医院的各种卫生状况也需要有所提高,要尽量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严格的保障治疗的效果和品质,这样才能保证在医疗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严重的医疗事故纠纷,因为现在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纠纷也是非常地激烈,甚至有的患者非常不信任为他们治疗的医生,所以现在医疗系统需要作一些改变,这样才能进一步的改变现在的医疗现状,才能为神经内科的健康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所以神经内科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需要找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找出解决的对策。
2 神经内科护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现有的神经内科护理设施比较落后,设备不完善。社会发展非常迅速,医学的相关研究以及技术的发展也以一种比较快的速度在发展着,但是就现在的我国国内的许多医院的神经内科的治疗设备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各种对患者非常有帮助的一些设备还比较紧缺,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就不能很好为患者医治,所以即使病人在一些手术之后能够得到暂时的康复,在以后的后续治疗中还是有复发的可能性,所以需要在医疗设备的完备性上继续努力,这样才能进一步的提高医院的治疗水平,才能为病人做出贡献,医院的大多数神经内科病患在患病之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一旦病人的身体瘫痪,那么再日常的行动中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就会有非常多的阻碍,使得患者的行动不便。
2.2 相关法律不完善,医院没有制定针对神经内科非常有效的医疗制度。虽然我国的医疗制度逐渐的完善化,但是还是有许多的不合理的地方,国家针对相关医疗问题还没有制定有效的法律,所以在大多数的医院没有制定针对神经内科的有效的医疗制度,这样一来,就不能对病人提供很好的保护,在治疗的过程中也有很大的障碍,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医院缺少神经内科的监管部门,因此多数的医护者对制度方面的意识也是比较淡薄的,因此就缺少自我维护的相关意志,一旦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多数的病人就是听天由命,医疗人员也对病人比较冷淡,不能以一个热心的态度来进行医护治疗工作,在医院,大多数的神经内科的医疗护理人员日常都是只做单一的日常护理工作,不能对住院病患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这样就不能保证患者的权利得到保障,多数的医院未能制定很好的制度,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有非常多的不合理的地方,在治疗中,神经内科的治疗过程都是一些操作流程比较单一化的治疗手段,不能针对不同的患者提供特殊的治疗方法和过程,但是每个人和每个人的病患都是不同的,如果不能一对一的进行治疗,那么就不能成功的对病人进行治疗,所以操作流程过于简单是现在大多数神经医护工作的弊端。
3 解决神经内科护理问题的主要方法和对策
3.1 添加一些治疗设备,改善神经内科护理的客观条件。如果想为神经内科的患者提供做好的治疗,就需要在能力所及的状况下提供一些先进的设备,这样才能改善治疗的条件,为治疗提供一个优越的环境,所以如果能够在医院的神经内科的患者恢复区域安装一些有助于患者恢复的医疗设备,就可以在患者的恢复中提供帮助,也可以为患者的一些疾病的研究做出贡献,比如为患者提供一些有助于走路等的器械,这样患者在发生一些摔伤、坠床、滑倒等意外事件时,就可以收到充分的保护,发生问题的机率也会大程度的降低。
3.2 在实际的工作中加强对患者的关心,建立一个人文关怀的医护环境。如果想对患者的治疗更加的有成效,就必须要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关怀,建立一个人文关怀的护理环境,这样一来,在医护人员的认真护理之下,病人才能更好的康复,所以需要针对病人自身设计合理的有效的康复计划,这样就能保障每个病人的康复。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针对神经内护理的问题还需要继续的进行研究,只有不断地探索,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才能为神经内科护理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景梅.神经内科护理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5)
[2] 王凤,王会.浅谈神经内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9)
篇2
【关键词】神经内科;老年眩晕;病因分析;治疗
【中图分类号】R4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02
眩晕一般是指当人体在对空间进行定位的过程中突现障碍,产生动性或者在需要定位的位置上出现错觉的一种现象。与眩晕相联系的科目很多,通过有关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经历过这类疾病,所以,眩晕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并且导致该疾病的因素众多。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老年患者,而老年患者和青年患者相比,其免疫力、抵抗力以及身体各项机能都相差甚远,所以,对老年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4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这40例患者是经过临床诊断确认患有老年眩晕病症的患者,在进行本次研究之前,已将研究目的和流程告知患者,并得到了患者的同意,签署了同意书。并且本次研究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对40例患者进行随机平均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的范围为57~83岁,平均年龄为(68.3±8.9)岁;观察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的范围为58~82岁,平均年龄为(69.2±8.7)岁。通过对两组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后发现差异非常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通过对患者病因进行确定之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方法的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对急性患者进行5~10mg的安定肌肉注射,对间歇性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治疗,服用剂量为每次75mg,每天服用一次,在此基础上,对两类患者进行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剂量为20ml,每天进行注射一次,14天为一疗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对急性患者进行25~50mg的异丙嗪肌肉注射,对间歇性患者进行使用西比灵进行治疗,以口服用药的方式进行用药,每次口服10mg,每天服用一次。除此之外,对两类患者进行静脉注射脉络宁,剂量为20ml,每天注射一次,与此同时,以口服的方式令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服用剂量为每次75mg,每天服用一次,14天为一个疗程。
1.3 治疗效果判断标准
通过对两组运用各自方法进行治疗后,对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若患者的眩晕症状得以消失,体征恢复正常为显效;若患者的眩晕症状基本得到好转为有效;若通过治疗不起丝毫作用,患者还是存在眩晕状态为无效。
1.4 统计学的方法
此次研究通过采用相关统计学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对数值变量不相同的组别进行检验,采用X?对数值变量相同的组别进行检验,当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 对所选患者的病因进行分类
如表一所示,经过对所选取的40例患者的病因分析和确定后,不难发现,所选取患者的病因是存在差异的。其中主要的病因包含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精神因素和不明原因前庭周围眩晕等因素所致。
2.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如表二所示,通过两组分别采取各自方法进行治疗后,从治疗的效果来观察,观察组显效的例数为12例,有效例数为7例,无效的例数为1例,总体有效率为95%,对照组显效的例数为7例,有效的例数为6例,无效的例数为7例,总体有效率为65%,经过比较后可知,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两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所有的神经内科疾病之中,眩晕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内科疾病,导致眩晕疾病产生的病因非常多,因而其病因的形成非常复杂,与之相联系的领域包括耳鼻喉科以及神经内科等,所以,临床的一些学者和医生一直都在关注此类疾病。而老年患者一直是此类疾病的高发人群,这是因为老年患者一般抵抗力、免疫力以及身体机能较差,从而致使老年患者在病发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头晕、恶心以及呕吐等症状,这使得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急剧下降,进而对老年患者的身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危害着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
为了使本次研究的问题得以解决,从本院选取了经典病型患者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并对这些患者进行分组,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然后通过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其主要的病因包含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精神因素和不明原因前庭周围眩晕等因素所致。经过两组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体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形成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对老年患者进行神经内科的老年眩晕治疗之前,必须对导致眩晕的病因进行查明,然后针对患者的病因进行下药,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老年患者的眩晕疾病得以痊愈,才能够达到预期治疗的效果,使来年患者重获健康。
参考文献
[1]唐聚花,张道培,刘青.老年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管状态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21(23):2714-2717.
[2]赵永,付炜,惠娟,等.神经内科眩晕及头晕专病门诊患者的病因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6,33(5):849-852.
[3]毛晓薇,毕晓莹.神经内科171例鼓励性眩晕患者病因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16,11(5):373-377.
篇3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临床治疗
0引言
我院的神经内科患者数量在随着我国人口不断趋于老龄化的趋势而不断增加,因此提出了要求更高的护理管理,为使得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管理进一步得到加强,临床护理的管理质量得到提高,本文对精细化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做了整体评价。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至2017年3月这段期间在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180例女性,320例男性,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在(65.84±2.91)岁。
1.2方法
进行精细化管理及相关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2.1人员管理精细化
根据精细化管理理念对每一位护理人员进行人性化、制度化及科学化的制定,护士长的职责是监督护理工作并保证护理质量;责任组长的职责是评估患者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护理情况;责任护理人员主要负责患者的治疗护理,同时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并观察患者的病情[1]。
1.2.2工作流程精细化
首先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流程进行调整。集中对神经内科患者进行护理治疗和血压监测,有助于患者好好休息,同时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相关护理操作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其次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流程进行整体的制定[2]。一周对患者集体组织进行宣传健康教育两次,卧床的患者进行床旁宣教由责任护理人员来进行,规定一周内2-3次,主要是对患者的情绪、日常生活以及饮食习惯等方面进行指导并调节。最后对患者的入院接待服务流程以及科内护理流程进行细化。要求其做到“四主动”和“五到位”[3]。
1.2.3风险管理精细化
为使得年轻的护理人员对神经内科病房的常见风险因素与一定了解,需对其进行风险教育。小组之间多讨论,可使得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能力得到提高[4]。由于神经内科多数是年纪较大的患者,走廊中时刻摆放着“小心地滑”、热水器旁摆放“小心烫伤”等标志,这样明显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护理人员注意对住院患者进行心理状况的评估,一旦发现患者内心有轻生的倾向时,需立即疏导其心理[5]。
1.2.4绩效管理精细化
护士长每周会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整体量化考评[6]。我们的绩效是按照护理质量占40%、护理工作量占30%、护士能级占15%、护士满意度占5%、护士出勤占10%来分配的。其中护理工作量上班人员每天都要登记分值,分值是大家根据操作的风险,难易的程度等讨论定的,每月的月底进行汇总。
1.2.5安全宣教
护理人员要加大对病人进行安全宣教的力度,同时要注意把安全宣教融入护理管理的各个阶段。病人在入院后医护人员要耐心向病人仔细介绍医院的环境、疾病的发病特点和主要治疗方法,对于体弱多病,但是尚可进行活动的老年病人,要注意加大对其坠床、跌倒等宣教的力度,同时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此外,医护人员应该全面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对于危重病人要提高警惕,及时对病情进行评估,同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进行观察,满分为100分。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采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组间数据进行检验,(P<0.05)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精细化护理后患者满意度及舒适度明显高于实施前,经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护理管理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目前出现一种新型的方法,即精细化管理,由于神经内科患者大多是有较重病情的老年人,在对老年患者采取护理措施过程中,一旦某个细节出现失误,都可能会对老年患者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从而使得护患纠纷得以被诱发[7-8]。在对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精细化管理着重强调给予每一个细节性护理管理重视,分析过程、针对性及护理人员的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结果显示实施精细化护理后患者满意度及舒适度明显高于实施前,具有明显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措施,可使得神经内科的护理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明显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陶慧丽.精细化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7).64-65.
[2]胡朝霞.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精细化管理的可行性研究[J].当代医学,2015,21(25):116-117.
[3]宋士娟.细节管理理念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5,6(25):213-214.
[4]冯灵,汪锐,杨蓉.护士分层进阶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5,28(28):3552-3555.
[5]蒙春丹.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5(17):2351-2352.
[6]刘昭君,岳仕鸿,钱涵,等.精细化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杂志,2017,7(9):54-56.
[7]吴惠玲,唐娅.细节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6(6):251-252.
篇4
【关键词】 神经内科;头晕;病因分析;诊断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8.0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research etiolog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dizziness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and to guid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There were 100 patients in our department with main symptom as dizziness, and their etiology of dizziness was diagnosed and analyzed by clinical data collection combing with assistant examination. Their data were taken into statistical processing for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Results Among 100 patients in this research, there were 43 male cases and 57 female cases, aging 15~82 years old, with mean age as 61 years old. Their dizziness types included central dizziness, peripheral dizziness, psychogeny dizziness, systemic disease dizziness and dizziness induced by other cause, accounting respectively for 21%, 47%, 4%, 27% and 1%. Among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dizziness, there were 12 cases with Meniere’s syndrome and 35 case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There were 10 cases with age ≤ 45 years old [4 male cases (40.0%) and 6 female cases (60.0%)] and 90 cases > 45 years old [39 male cases (43.3%) and 51 female cases (56.7%)]. Curative effect by dizziness therapy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ge. Conclusion Peripheral dizziness is the most common dizziness type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and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is the major type. Age and gender show influence on occurrence and treatment of dizziness. Morbidity is high in female and elder cases, than in male cases. Obvious clinical symptoms of dizzines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of dizziness.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Dizziness; Etiological analysis; Diagnosis
头晕是神经内科最为多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以头晕为主诉的患者占神经内科门诊量的5%~10%[1], 头晕又称眩晕, 临床其病因多种多样, 除神经内科原因, 还涉及耳鼻喉科及内科范围, 故在神经内科中, 头晕是较为复杂的疾病[2]。虽然头晕很常见, 但在实际临床中对于其诊断, 还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 不同原因引起的头晕, 因为症状相似, 有些医生可能在选择诊断方法上会发生混淆, 从而延长确诊时间, 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3]。本次研究选取了2015年2~7月100例神经内科头晕患者,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基本病史等, 结合相应辅助检查, 明确诊断;并将100例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中青年组(≤45岁)和中老年组(>45岁), 根据不同病因给予各自治疗, 进行治疗效果的观察分析;本次研究旨在分析神经内科头晕的发病原因及影响因素, 以指导实际临床对于头晕的诊断与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2~7月神经内科100例头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中青年组(≤45岁, 10例)和中老年组(>45岁, 90例)。中青年组中男4例(40.0%), 女6例(60.0%);中老年组中男39例(43.3%), 女51例(56.7%)。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头晕, 病程11~40 d, 平均病程(20.0±6.7)d。患者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 或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震、站立不稳等症状, 或伴有某些系统性疾病的发生。
1. 2 不同类型头晕诊断标准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4]:某种特定诱发的眩晕, 改变后眩晕症状缓解或消失, 通常发作时间
1. 3 方法
1. 3. 1 病史采集 收集整理100例头晕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病史、眩晕诱因、缓解方式、持续时间、与活动影响、伴随症状以及合并症的有无等。与此同时结合一定的辅助检查, 如Dix-Hallpike试验、头颅CT、核磁共振成像(MRI)、颈部血管超声、心电图等进行诊断。
1. 3. 2 治疗方法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头晕拟定各自治疗方案: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进行手法复位;系统性疾病性头晕积极治疗原发病;精神障碍性头晕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等。对中青年组和中老年组分别进行对症治疗, 观察记录和比较3个月后两组的治疗效果。
1. 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头晕症状基本消失, 各项检查基本正常;进步:头晕症状仍然存在, 但较治疗前症状轻, 各项检查情况好转或轻微缓解;无效:头晕症状没有得到缓解, 各项指标显示仍然异常。有效率=(显效+进步)/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男女患者年龄分布情况及各自所占比例 本次研究共选取100例头晕患者, 其中男43例, 女57例;年龄15~82岁, 平均年龄61岁。其中15~30岁男性占2.3%, 女性占比为0;30~45岁男性占7.0%, 女性占10.5%;45~60岁男性占20.9%, 女性占21.1%;60~75岁男性占37.2%, 女性占36.8%;75~82岁男性占32.6%, 女性占31.6%。见表1。
2. 2 100例头晕患者病因分布情况 选取的100例患者中, 中枢性头晕患者21例(21%), 周围性头晕患者47例[其中美尼尔综合征患者12例(1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35例(35%)], 精神障碍性头晕患者4例(4%), 系统性疾病性头晕患者27例(27%), 其他原因导致的头晕患者1例(1%)。见表2。
2. 3 中青年组与中老年组治疗效果比较 经治疗, 中青年组显效6例, 进步3例, 无效1例, 有效率为90.00%;中老年组显效8例, 进步44例, 无效38例, 有效率为57.78%。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头晕又称为眩晕, 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异常, 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症状。发病较急, 持续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4 h, 多数持续时间为数分钟, 少数由于缺血引起的头晕持续时间长, 可达几周或数周, 的改变可以诱发头晕。头晕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口周麻木、行走不稳、向一侧倾倒等症状, 若为系统性疾病性头晕, 会伴有相应系统疾病的症状和体征。通常, 神经内科的头晕分为旋转性头晕和一般性头晕。旋转性头晕按其病因分为周围性头晕和中枢性头晕:周围性头晕指内耳迷路或前庭神经病变所致的头晕, 常见于美尼尔综合征、迷路炎、药物性眩晕等;中枢性头晕是由大小脑、脑干及脊髓病变引起的, 常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内肿瘤、颅内感染、多发性硬化等。一般性眩晕多由精神障碍、系统性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精神障碍性头晕多伴有精神的紧张焦虑、睡眠障碍。系统性疾病性头晕则随着不同系统发生的不同病变, 有着不同的伴发症状, 如心源性头晕常见于心律失常, 心功能不全; 眼源性眩晕:常见于屈光不正、眼底动脉硬化等。其他原因如贫血、颈椎病、急性发热、胃肠炎、内分泌紊乱及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引起头晕。
在神经内科头晕的诊断中, 辅助检查是鉴别与确诊的必要环节, 进行体格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Dix-Hallpike试验。采用前庭功能检查、电测听等检查前庭功能, 以确诊前庭性头晕;应用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椎动脉等, 以确诊后循环缺血引起的头晕;头部CT和MRI, 用于确诊中枢病变。颈椎影像学检查可以排除颈椎病引起的头晕症状, 明确检查方向。
本次研究显示周围性头晕、中枢性头晕和系统性疾病性头晕为引起头晕的主要原因, 中枢性头晕占21%, 周围性头晕占47%, 系统性疾病性头晕占27%。其中周围性头晕中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生率最高。在神经内科的头晕患者中, 女性多于男性, 且中老年发病率高于中青年。有研究结果显示, 女性头晕发生率高于男性, 其原因可能与激素水平有关, 在女性特殊生理时期, 内分泌的紊乱可能引起头晕, 并且女性情绪波动较男性大, 且容易受社会家庭因素影响[8, 9]。
在头晕的治疗过程中, 年龄因素对头晕的治疗有一定的影响, 呈负性相关, 年龄越大, 对头晕的治疗效果越不明显。其原因可能与身体机能与代谢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减退有关。与此同时, 随着年龄的增长, 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 中老年病情较中青年复杂, 治疗效果不容易显著, 且容易反复。
综上所述, 头晕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症状, 很多原因均可引起头晕的发生, 影响因素也很复杂。临床要注意鉴别, 合理选择应用辅助检查手段, 以求能够准确及时有效地明确诊断, 以便能够对头晕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巩忠, 郑典刚, 蒋初明, 等. 神经内科门诊主诉头晕患者病因分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3(3):409-410.
[2] 刘坤梅, 莫燕, 佘晓秋. 神经内科门诊685例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3, 36(3):268-269.
[3] 邱峰, 戚晓昆. 605例神经内科门诊头晕患者的病因分析.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2, 18(3):180-181.
[4] 张素珍, 吴子明, 赵承军.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治疗.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03, 1(2):42-45.
[5] 车莉. 梅尼埃病的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 中外医疗, 2008, 27(21):32-33.
[6] 冯云萍. 80例门诊头晕患者的病因探讨. 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6):137-138.
[7] 王道俊, 谢燕. 探析眩晕的诊治方法和临床误区.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3, 11(25):192-193.
[8] 赵景燕. 对神经内科门诊110例头晕患者的病因进行探究.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15(52):16.
篇5
关键词: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242-02
脑卒中即中医学上的中风,为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主要临床症状为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以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和半身不遂等,或者不经昏厥直接表现为口眼歪斜和半身不遂。急性脑卒中的主要特点是发病急,病症多样,病情变化迅速等,其导致的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都相对较高,而且伴随着多种并发症和后遗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正常生活。近年来,我国急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
对收治的124例急性脑卒中确诊病例,分别施以早期康复介入治疗(62例)和使用传统护理方法(62例)进行治疗,观察并评价两种疗法对于病患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效果,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在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集到的124例急性脑卒中病患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患者均有,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在58-76之间,平均年龄64.2岁。所有患者均经MRI或颅脑CT确诊为脑卒中。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体质特征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存在可比性。
1.2方法。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神经内科的常规药物进行基础治疗,对照组62例进行传统的护理。观察组62例在神经内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待患者情况稳定后,采取早期康复治疗。早期康复治疗的手段包括:意念训练、定时变换、肢体关节运动、翻身和坐起训练、站立平衡训练、行走练习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练习等。
1.2.1评价方法:分别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FMA和MBI评分,将对两组的评分结果进行比较,判断是否有显著性差异。FMA(Fugl-Meyer Assessment)评分标准:若严重运动障碍,几乎无运动评分
1.2.2统计方法: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 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对上述病例分别按患者中出现的男女比例,年龄分布等一般情况以及采用早期康复介入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
2结果
2.1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情况:对收集到的124份病例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统计,在我们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男性患者76例,稍多于女性患者的48例,在年龄分布方面,主要集中在50-60岁之一年龄段,平均年龄64.2岁,最小患者的年龄为58岁,最大为76岁。急性脑卒中患者出现的症状包括头晕头痛、语言不利以及口眼歪斜等。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临床症状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2.2两组患者的FMA和MBI评分: 分别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FMA和MBI评分,具体结果见表1和2。
篇6
方法:将我院于2009年1月到2012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0例,治疗组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良肢位摆放和主被动活动等肢体锻炼;对照组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护理,对两组的肩手综合征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结果:在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上,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结论:早期进行肢体锻炼可以预防发生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并能够使患者患侧的上肢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早期肢体锻炼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079-01
在中老年人当中,脑卒中是比较常见的病症,同时也是一种多发病,尽管脑卒中的死亡率在医疗技术不断提升的形势下得到了降低,然而仍然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其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就是肩手综合征。早期的主要表现为肩手部疼痛,手部的运动功能不灵活,造成关节受损,严重的会出现挛缩畸形以及完全丧失手部功能,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发病之后的1到3个月是此综合征的发病时间[1],让患者早期实施肢体锻炼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为了分析早期肢体锻炼对预防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本文以2009年1月到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2009年1月到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通过CT或者MRI确诊证实。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在50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4±4.6)岁。其中68例属于脑梗死,52例属于脑出血。依照临床标准把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0例。两组在症状、性别以及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没有可比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都实施营养神经、脱水、改善循环、调整血压以及降低颅压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接受饮食、口腔、心理、皮肤以及常规肢体锻炼等常规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肢体锻炼,具体如下:①良肢位摆放。患者要采取正确的姿势进行锻炼,如果采取立位,要对患侧的肩关节进行保护,对护肩带进行正确使用,避免出现牵拉情况。如果采取坐位,患者的胸前要有支撑物,然后把患侧上肢放于其上,这样可以避免腕关节出现屈曲和发生水肿情况。在仰卧位时,要把头部偏向患侧,把软枕垫在患肩下方,并抬高患侧肩关节使之保持和健侧关节平行。在卧位时要把患侧上肢置于前伸位,这样可以防止挤压肩关节。②主被动运动。在被动运动时,患者采取仰卧位,动作轻柔,活动范围要小,接着进行肩关节的外展、内收以及前伸运动,与此同时每天2次对患肢伸肌进行拍打,每一次在15min左右;要鼓励患者做主动运动,及早进行一些负重训练。采取平卧位时,要把患肢上侧举过头顶,这样可以加快静脉的回流速度,防止出现水肿。采取坐位时,要把软枕垫在患侧上肢,使其保持舒适,并运用健侧手示指以及拇指进行挤压,到近端停留20s[2],做5次同样的动作,每天做5到6次。③运动想象。要使病房保持舒适和安静,让患者尽可能活动患肢,如果不能运动,则要让患者有运动的意识,每天进行15min的运动想象。
1.3 观察指标。在进行早期肢体锻炼8周之后对患者的肩手综合征的出现率和患肢运动功能情况进行观察。利用FMA评分法对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PEMS3.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对比。在肩手综合征发生率上,治疗组为21.6%,对照组为65.0%,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2.2 两组在治疗之后的FMA评分对比。在治疗之后的FMA评分上,治疗组为54.62±7.12,对照组为45.49±7.42,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肩手综合征的发病因素还不是很明确,患侧手出现外伤、患侧手背长时间输液以及瘫痪侧枝的位置不当均会使患侧肢体活动受限[3],久而久之就会演变为肩手综合征,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
老年脑卒中患者在瘫痪早期,肩关节周围比较软,没有办法在肩胛盂当中固定肱骨头,使得肩关节出现脱位,在引发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当中,肩关节半脱位是主要危险因素,而卧位不正确可挤压肩膀,以致出现肩手综合征。对肢体进行垫高和抬高,能够加快肢体血液的回流速度,上肢主被动活动可以使上肢关节维持正常的活动度,提升肌肉的弹性并增加韧带的力量,避免出现关节挛缩以及脱位等[4]。在本研究当中,治疗组患者在通过早期身体锻炼8周之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为21.6%,明显少于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的65.0%(P
总之,早期进行肢体锻炼可以减少发生肩手综合征的几率,并能够使患者患侧的上肢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有着积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薛斐然,刘元石,马晓晶,任振家.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结筋病灶点分布规律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0,17(05):124-125
[2] 李佩凡.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7):41-42
篇7
【关键词】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
急性脑梗死(ACI)占全部脑血管病(CVD)的7%,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均相当高,其发病机制复杂,系由多种脑损伤机制参与其病理发展过程,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研究证实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2小时内使用依达拉奉可减少梗死面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1]。现将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和单独使用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做以下分析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所有病例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并排除出血性卒中以及昏迷合并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和发病超过24小时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78例,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在给予改善微循环扥个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对照组单纯给予奥扎格雷钠治疗,治疗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39-72岁;对照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41-75岁,两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1.3 治疗方法V治疗组:依达拉奉30mg+0.9%氯化钠100ml静脉滴注,2次/d,30min内滴完,联合应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mg,静脉滴注2次/d,疗程14天;单独用药组: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mg+0.9%氯化钠100ml静脉滴注,2次/d,疗程14天。两组患者均辅以常规支持治疗,对合并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给予相应的处理和治疗。
1.4 临床疗效评定 显效:治疗7d基本痊愈或显著进步;有效:治疗14d有进步;无效:治疗30d临床症状无变化或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χ±s)表示,做t检验。疗效作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显效率,见表1。
3 讨论
进展性脑梗死发病率较高,约占所有卒中发生的16%-46%,目前认为脑梗死进展期内血小板凝集、血小板与纤维蛋白结合而形成血栓,是发展为完全性脑梗死的关键环节。本组讨论数据中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18%,对照组为66.67%,两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奥扎格雷钠理论上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的作用,达到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液供应,挽救脑梗死区域缺血半暗带区的神经细胞,减轻神经功能损害程度[3],2003年Takabatake等人也研究了奥扎格雷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的疗效,与奥扎格雷单药治疗相比较,得出联合治疗优于单药治疗,尤其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患者[4]。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总有效率高,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Eiichi O.Effect of a novel free radiical scavenger,Edarvone(MCI186),on acute brain infarction[J].Cerbrovasc Dis,2003,15(3).
[2] 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83.
篇8
摘 要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基层医院脑卒中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采用超早期康复治疗介入,对照组神经内科常规对症处理。两组在入院时和治疗6周后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记录并分析。结果:入院时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周早期康复,康复评分60分以上20例(40.00%),对照组60分以上5例(13.8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康复科显著提高基层医院脑卒中患者日常活动能力。
关键词 脑卒中 早期康复 日常活动能力
关键词 脑卒中 早期康复 日常活动能力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74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74
近年来,由于临床对脑血管疾病诊断、抢救和治疗技术的提高,使急性期病死率大幅度下降,而致残率却明显增加(86.5%)。基层医院开展脑卒中康复训练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在基层医院工作多年,对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近年来,由于临床对脑血管疾病诊断、抢救和治疗技术的提高,使急性期病死率大幅度下降,而致残率却明显增加(86.5%)。基层医院开展脑卒中康复训练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在基层医院工作多年,对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与方法
2007~2010年收治脑卒中患者86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46~82岁,平均69.4岁;脑出血19例,脑梗死31例。对照组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49~79岁,平均66.5岁;脑出血15例,脑梗死21例。
2007~2010年收治脑卒中患者86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46~82岁,平均69.4岁;脑出血19例,脑梗死31例。对照组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49~79岁,平均66.5岁;脑出血15例,脑梗死21例。
方法: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急性期均用20%甘露醇控制脑水肿,并给予对症支持等治疗。康复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超早期、软瘫期、恢复早期的分阶段康复治疗。
方法: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急性期均用20%甘露醇控制脑水肿,并给予对症支持等治疗。康复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超早期、软瘫期、恢复早期的分阶段康复治疗。
⑴超早期康复:发病3天内,严密监测及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加强基础护理,一旦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即开始床旁康复。床旁康复包括床上正确、被动关节活动、床上运动、坐起训练等。维持肢体功能位,即肩关节屈曲、外展,肘关节伸展,腕略背伸,手指伸展或微屈;下肢稍屈膝、屈髋,踝关节置中立位。并定时翻身、更换。无论是仰卧位、健侧卧位或患侧卧位均以此为原则。同时尽量鼓励患者取患侧卧位,并加强患侧的感觉刺激,以利于健侧肢体活动。被动活动关节: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和指尖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操作时用力要适中,一般在无疼痛的状态下,关节活动幅度由小逐渐增大至全范围。床上活动:包括向患侧翻身、向健侧翻身、床上桥式运动。床边坐位:包括独立坐起和辅助坐起。这些动作的完成都需要一定的技巧,绝非单纯的翻身坐起,要求操作者具备扎实的康复医学知识和熟练的康复治疗技术。
⑴超早期康复:发病3天内,严密监测及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加强基础护理,一旦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即开始床旁康复。床旁康复包括床上正确、被动关节活动、床上运动、坐起训练等。维持肢体功能位,即肩关节屈曲、外展,肘关节伸展,腕略背伸,手指伸展或微屈;下肢稍屈膝、屈髋,踝关节置中立位。并定时翻身、更换。无论是仰卧位、健侧卧位或患侧卧位均以此为原则。同时尽量鼓励患者取患侧卧位,并加强患侧的感觉刺激,以利于健侧肢体活动。被动活动关节: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和指尖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操作时用力要适中,一般在无疼痛的状态下,关节活动幅度由小逐渐增大至全范围。床上活动:包括向患侧翻身、向健侧翻身、床上桥式运动。床边坐位:包括独立坐起和辅助坐起。这些动作的完成都需要一定的技巧,绝非单纯的翻身坐起,要求操作者具备扎实的康复医学知识和熟练的康复治疗技术。
⑵软瘫期康复:病后3周内。在保持肢体功能位基础上,生命体征稳定,可作肢体近端至远端的按摩,按摩后进行各关节适度、短时间的被动屈伸和关节活动范围的练习。活动顺序应由肢体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幅度由小到大,用力适宜,循序渐进,切忌暴力,以免导致软组织损伤,活动度以不引起患者疲劳为宜,2~3次/日,每次40分钟,并指导患者家属一些简单动作,定时活动。
⑵软瘫期康复:病后3周内。在保持肢体功能位基础上,生命体征稳定,可作肢体近端至远端的按摩,按摩后进行各关节适度、短时间的被动屈伸和关节活动范围的练习。活动顺序应由肢体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幅度由小到大,用力适宜,循序渐进,切忌暴力,以免导致软组织损伤,活动度以不引起患者疲劳为宜,2~3次/日,每次40分钟,并指导患者家属一些简单动作,定时活动。
⑶恢复早期康复:病后3~6周。指导患者行主动、被动运动,包括转换、平衡练习、上肢及手的功能训练、下肢负重训练以及髋、膝、踝关节屈伸练习和语言训练等等,2次/日,每次30~60分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床椅转移、穿衣、进食、上厕所、洗澡、行走、上下楼梯、个人卫生等。因地制宜,结合基层实际,通过训练,使患者尽可能实现生活自理。作业训练,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针对患者年龄、性别、原职业、功能障碍的差异采用作业治疗方法。如应用墙式或桌式插件进行肩、肘、腕关节的训练;捶木钉板、调和黏土等做肘屈曲的训练;拧水龙头、拧螺帽,利用圆盘壮插件进行前臂旋前旋后的训练;捡豆、和面、编织、拼图、打字等进行手指精细活动的训练;踏自行车、缝纫机、拉锯、砂板作业等改善协调平衡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
⑶恢复早期康复:病后3~6周。指导患者行主动、被动运动,包括转换、平衡练习、上肢及手的功能训练、下肢负重训练以及髋、膝、踝关节屈伸练习和语言训练等等,2次/日,每次30~60分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床椅转移、穿衣、进食、上厕所、洗澡、行走、上下楼梯、个人卫生等。因地制宜,结合基层实际,通过训练,使患者尽可能实现生活自理。作业训练,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针对患者年龄、性别、原职业、功能障碍的差异采用作业治疗方法。如应用墙式或桌式插件进行肩、肘、腕关节的训练;捶木钉板、调和黏土等做肘屈曲的训练;拧水龙头、拧螺帽,利用圆盘壮插件进行前臂旋前旋后的训练;捡豆、和面、编织、拼图、打字等进行手指精细活动的训练;踏自行车、缝纫机、拉锯、砂板作业等改善协调平衡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
疗效评价:采用ADL功能评定方法-Barthel指数对两组分别于入院时及6周后进行评定。内容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小便控制、上下楼梯、行走、轮椅转移、上厕所等项目,每项10分,60分以上生活基本自理,40~60分生活需要帮助,≤40分需要很大甚至完全帮助。
疗效评价:采用ADL功能评定方法-Barthel指数对两组分别于入院时及6周后进行评定。内容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小便控制、上下楼梯、行走、轮椅转移、上厕所等项目,每项10分,60分以上生活基本自理,40~60分生活需要帮助,≤40分需要很大甚至完全帮助。
结 果
结 果
结果,见表1、2。
结果,见表1、2。
讨 论
讨 论
过去一直认为脑卒中患者早期应卧床制动静养,而近年来多主张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地进行康复治疗,甚至有超早期治疗的说法[3],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地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功能,使正常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进而使脑机能重新组织和再建,减少伤残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过去一直认为脑卒中患者早期应卧床制动静养,而近年来多主张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地进行康复治疗,甚至有超早期治疗的说法[3],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地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功能,使正常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进而使脑机能重新组织和再建,减少伤残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知识的宣教,要求家属积极参与到康复治疗的过程中来。对患者的每一次进步和提高,可进行必要的物质鼓励和精神支持,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康复效果。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知识的宣教,要求家属积极参与到康复治疗的过程中来。对患者的每一次进步和提高,可进行必要的物质鼓励和精神支持,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韦明兰.基层医院开展脑卒中康复训练的难点与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6):556-557.
1 韦明兰.基层医院开展脑卒中康复训练的难点与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6):556-557.
2 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29:379-381.
2 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29:379-381.
3 何爱敏,曹贤畅.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7):3516-3517.
篇9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丁苯酞;疗效;保护作用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119
在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中缺血性脑卒中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它不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发病急且病情发展迅速的特点, 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 往往会使患者致残甚至致死。近几年, 有相关研究表明, 采用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十分显著[2]。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本院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药物进行治疗的方法, 来探究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作用以及对患者的保护作用, 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2015年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参与此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确诊标准, 并排除脑出血以及具有药物过敏史的相关不符合该研究标准的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40例。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方法, 包括稳定患者的血压、调节患者的血糖以及血脂、并抑制患者的血小板发生凝集现象等。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胶囊, 空腹状态下口服, 0.2 g/次, 4次/d, 连续进行20 d的治疗。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对患者血清中的SOD活性以及MDA含量进行检测, 并判定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若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能够降低90%~100%则为痊愈;若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89%则为显著进步;若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能够降低18%~45%则为进步;若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7%甚至病情更为严重者则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中7例痊愈, 11例显著进步, 6例进步, 16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60%;试验组中10例痊愈, 15例显著进步, 9例进步, 6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85%,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血清中的SOD活性以及MDA含量对比 对照组的SOD活性为(74.07±8.62)U/ml, 试验组为(73.32±
9.21)U/ml,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0 d后, 对照组的SOD活性为(87.49±7.14)U/ml, 试验组为(98.63±
10.71)U/ml,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0 d后, 对照组的MDA含量为(5.89±0.93)nmol/ml, 试验组为(4.69±0.71)nmol/ml,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往往是诱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发病原因, 因为其可以使患者产生附壁型的血栓, 从而使患者的血压下降, 机体内的血流量降低。当血液粘度增大或者血管痉挛时, 使得患者血栓增大, 继而产生脑部血液循环阻碍, 从而导致患者脑组织的部分软化甚至坏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发病急且病情发展迅速的特点, 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 往往会使患者致残甚至致死[3, 4]。
在正常情况下, 人体内产生的自由基与其清除是保持在相对平衡状态的。当体内平衡被打破时, 体内多余的自由基可导致氧化损伤的产生。当患者患有缺血性脑卒中时, 其脑组织处于缺血状态, 并且低氧现象严重, 从而导致患者发生水肿症状并产生过量的自由基, 对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人体内抗氧化的能力可由SOD的活性来反映, 而机体的脂质过氧化损伤程度则可由MDA含量来反映。丁苯酞是我国的原创药物,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多个病理过程可起到有效的作用, 同时它还可对患者的线粒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而且还可改善患者的微循环作用[5, 6]。本研究探究了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其对患者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SOD活性高于对照组, MDA含量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采用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不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且其对患者还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应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冰, 吕关健.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54例临床观察.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8):125-126.
[2] 马荣花.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22(3):217-218.
[3] 邵荣, 韩伯军, 孔玉, 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新诊断的糖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4, 6(3):216-218.
[4] 陈靖, 殷宇慧, 王劭恒, 等.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分析.重庆医学, 2014, 12(19):2420-2422.
[5] 李和平, 吴丽娥.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及保护机制.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3, 7(6):342-345.
篇10
【关键词】针刺; 针灸;穴位注射; 面肌功能
【中图分类号】R277.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21-01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①发病前有受凉史或无明显诱因。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到前驱症状。②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双侧) 周围性面瘫,可伴有舌前2/3 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或耳郭疱疹等。③已排除其它原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④肝、肾及心脏功能基本正常,心电图大致正常;(5)病人以同意并签字者
1.2 排除标准:排除腮腺炎、化脓性淋巴结炎或中耳炎.颅底肿瘤等引起面神经核病变引起的周围性面瘫。
1.3 一般资料
1.3.1 收集自2008年到2011年共收治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136例排除其他原因导致面瘫,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分为A组 电针+针灸+强的松 B组电针+针灸+强的松+穴位注射 c组对照组,各组之间年龄和病情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2 临床表现:周围性面瘫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指由面神经核团或其下的面神经各段损害所致的面神经瘫痪,表现为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出现提额、皱眉、加深鼻唇沟、噘嘴和露齿等动作的困难,静态时患侧额纹不明显,眉毛和上睑下垂,鼻唇沟浅平,嘴角低垂,鼻嘴因肌张力弱被拉向健侧,它占面瘫发病总数的73%,每年发病率为0.2%,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以单侧多见,双侧同时发生者少见(占周围性面瘫的0.3%~2%)
1.3.3 治疗方法:A组(电针法+针灸+强的松):选取阳白与太阳、下关与颧、地仓与颊车为三对主穴;针灸取穴颊车、地仓、太冲、风池、合谷、人中、承浆(取双侧), 每次选取4-6个, 均用平补平泻, 每日1 次。醋酸泼尼松60mg晨起顿服,每3日后递减。除激素10天后停药外, 电针法+针灸治疗时间为20天。
B组(电针+针灸+强的松+穴位注射):局部穴位透刺注射及远端穴位注射: 用弥可保注射液1ml。局部取阳白穴透鱼腰、鱼腰透攒竹、地仓透颊车、四白透地仓;远端取曲池、合谷、足三里。以上穴位每次选2组, 每日1次, 交替轮换使用, 选择5ml一次性注射器及5号针头,注射弥可保药液每处0. 5ml,分两处注射完后快速出针, 局部用消毒干棉球按压1~2min。醋酸泼尼松60mg晨起顿服,每3日后递减。除激素10天后停药外, 穴位注射法治疗时间为20天。电针和针灸方法同上
C组 (强的松+穴位注射)方法同A组
1.3.4 面肌功能判断:1对于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评价主要是采用面神经功能评价,国内外文献报道中所见的面神经功能评价方法有近20 种。H-B评估系统通过观察面部表情运动时的5种状态:静态、前额纹、闭眼、嘴角及是否伴有联动或面肌痉挛,然后按变化轻重分为6级。我们采用H-B法
面神经功能评分总分神经动态观评分-神经静态观评分-发症评分。面神功能评分满分为50分。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Ⅰ级:面神经功能正常,面神经功能评分在47~50分之间;Ⅱ级:轻度/轻症面瘫,面神经功能评分在35~46分之间;Ⅲ级:中度/中症面瘫,面神经功能评分在25~34分之间;Ⅳ级:中重度/中重症面瘫,面神经功能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V 级:重度/重症面瘫,面神经功能评分在14 分以下。
1.3.5 疗效评定标准:疗效判断: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经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为47~50分;显效:经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提高15分以上;有效:经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提高10分;无效:无效:经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提高不大。
1.3.6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
2.1 面肌功能评分:治疗组A组治疗前21.15±2.01 治疗后38.2 ±3.11治疗组B组治疗前20.20 ±2.06治疗后42.1 ±3.01c组对照组 治疗前20.12± 2.03治疗后 30± 3.01A B C三组前后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三组之间面肌功能恢复情况 差异无显著性
2.2 临床疗效:治疗组A组治愈率72.7%B组治愈率81.8%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见表1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之一,以面部表情肌的瘫痪为显著特征,出现提额、皱眉、加深鼻唇沟、噘嘴和露齿等动作的困难,静态时患侧额纹不明显,眉毛和上睑下垂,鼻唇沟浅平,嘴角低垂,鼻嘴因肌张力弱被拉向健侧。
目前对本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针灸、运动疗法等。早期应用大剂量激素和抗病毒药物是急性周围性面瘫的经典治疗方法,多数学者认为早期起用激素对于疾病控制和预后均有意义,但其有效性尚待明确。较多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疗效可靠。